標籤:

別笑,這是真實的顧炎武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齊名,同為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都從事過抗清運動,又都潛心學術,具有唯物主義傾向,因此,後人提到一個往往不由自主地要提到另外兩個,似乎有點「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意思。今年在這裡我們談談顧炎武。

    

    公開的地下黨

 

    顧炎武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全力爭取反清復明的一生。如果穿越時光,將其復活,你問他最高理想是什麼,他肯定不會說是當個學者,而是要光復大明王朝。做到做不到且放到一邊,這起碼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情懷。

    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世居崑山千燈鎮。原為顧同應之子,後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寡母王氏十六歲開始守節,獨力撫養顧炎武,常常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等為榜樣教育他。1644年,滿人進入北京,但長江以南大片土地還掌握在南明弘光朝廷手中。一度無意仕途的顧炎武,經人推薦成為南明朝廷兵部司務。他滿懷激情地寫下系列政論作品《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希望給當政者以借鑒,勵精圖治,恢復故國。朝廷中的人哪個不明白他的理論,但哪個又會重視他的理論?大家爭權奪利窩裡斗,忙得正酣,誰有時間搭理他?因此,還沒等顧炎武趕到南京真正進入朝廷核心,大清鐵騎就已席捲而來,弘光帝被俘,南明軍崩潰。

    此時,江南一帶民眾紛紛組織起來抗清,起義隊伍風起雲湧。清軍則鐵腕鎮壓,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大規模屠殺均發生在這一時期。顧炎武和摯友歸庄、吳其沆等投筆從戎,參加了明朝僉都御史王永柞為首的一支義軍。但臨時拼湊起來的雜牌軍哪裡是八旗鐵騎的對手,義軍很快敗走蘇州城,松江、嘉定亦相繼陷落。接著,顧炎武潛回崑山守城拒敵,崑山亦失守。此次戰役中,顧炎武的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斷,兩個弟弟被殺,顧炎武逃往語濂徑。在接下來的常熟攻堅戰中,顧炎武嗣母王氏絕食而亡,臨終囑咐顧炎武說:「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

    這一幕幕家仇國恨讓顧炎武更堅定了反清的決心。弘光朝廷之後,朱氏後裔先後在杭州、福建、廣西等地建立政權,朱以海、朱聿鍵、朱由琅等陸續粉墨登場。顧炎武除了主動聯繫這些政權之外,還在大清的地盤上一次次策劃暴動。順治初年,他和前明兵科給事中陳子龍、成安府推官顧咸正等暗中策動清朝官員舉義反正。敗露以後,陳子龍投水自盡,顧炎武逃走。 

    接下來,顧炎武數次準備南下,赴福建參加義軍,但終未成行;後決定北游結納各地抗清人士。順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炎武到南京晉謁埋葬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七年之間,顧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他還曾多次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意圖糾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人生的後半部分,顧炎武行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晚年則定居陝西華陰。

   此時他看到反清復明無望,漸漸停止做無用功,專心於學問,但其詩詞文章之中,仍不斷出現赤裸裸的反清言論,他幾乎是公開的地下黨、反對黨。或曰,不會有人告密嗎?他怎麼沒被抓起來?的確有人告密,但也有故朋舊友和同情者在明裡暗裡保護他。至於雍正乾隆年間大興的文字獄,在此時尚未被統治者廣泛使用,反正民不舉官不究,這讓顧炎武得以善終。

 

顧炎武心靈雞湯批判

 

    如果僅僅是地下黨反對黨,顧炎武肯定不會千古留名。歷史上默默的行動者不在少數,尤其顧炎武生活的年代,比他英勇並參加實戰的人簡直數不勝數,顧炎武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份子。使顧炎武聲名遠播的,是他的學術成就。後世稱其為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等,這麼多頭銜,很容易把人嚇住。但所謂學者,尤其是中國的哲學家,並不像西方哲學家那樣有成體系、邏輯嚴密的著作。東方的哲學更像微博,碎片化、零零星星的想法,以此形成個人的價值觀。從孔子到顧炎武,莫不如是。顧炎武的學術思想,最後也就凝成了幾個心靈雞湯似的觀點。最著名的如下:

    學以致用。這個觀點好像是廢話,沒用做什麼學問?其實,顧炎武這個觀點主要是針對王陽明的心學而講的。明朝中後期,「心本體論」盛行,認為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腦子裡的全部,就構成了人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不存在另外一個什麼世界。你心中有了花,花才存在。你心中無花,即使花在那裡,它也不存在。顧炎武認為研究這些東西的人都是扯淡,正因為大家都沉溺於此,才造成了人心淪喪時局動蕩。他強調學以致用,是對當時顯學的反動,正所謂物極必反,但其心理背景和社會背景乃是以成敗論英雄。因為你失敗了,所以你無用。而做學問就是學問,世上的學問什麼時候用得上什麼時候用不上很難講。學以致用的說法還是有所局限的。

    「眾治」和「獨治」。顧炎武在《日知錄》的「君」條中,旁徵博引地論證了「君」並非封建帝王的專稱,進而提出反對「獨治」,主張「眾治」,「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矣」,強調「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據說他這種懷疑君權、提倡「眾治」的主張,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獨裁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色彩。可惜,顧炎武身後,這種主張基本沒有連續性的闡釋和解讀,相當於歷史上偶然冒出的奇談怪論,對推動歷史進步毫無意義,最多滿足一下「我們不比你晚,我們也有」的阿Q心理。五四時期的民主科學自由主張最終還是從西方舶來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氣壯山河,但「匹夫」們怎麼擔責呢?有人就打著「匹夫有責」的旗號揭竿而起,把別人推翻,然後自己坐了天下,如此而已。其實,匹夫們不惹事,好好過日子,也是擔責的一種方式。顧炎武還說,「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他的出發點自然是好的,但野心家們常常利用這類言辭妖言惑眾,為自己塗脂抹粉。而作為「匹夫」之一員,我們還真不需要其他太多的「匹夫」來為我們負責,只要他不來折騰我們就行了。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這八個字其實自古至今都有人強調和闡釋。顧炎武不僅再次大聲鼓吹,而且將之與「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八個字連接起來,希望以此作為人類行為標準。但有人指出,張岱著簡明百科全書類讀物《夜航船》中,把中國古代的所謂清官梳理了一遍,能夠叫上名字來的總共不四十位。唉,我們還怎麼好意思談禮義廉恥呢?

 

顧炎武的勵志故事

 

    清朝的野史筆記中零星記載有一些顧炎武的故事,整理出來,現在看還比較勵志。

    手不釋卷。《清朝藝苑》中說,顧炎武從小到老手上都沒放下過書,出門時總用一匹騾子兩匹馬馱著書。有時候走到邊塞崗亭,就招呼亭邊的老兵一道去路邊的小酒店,面對面坐著,向他們詢問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果和自己了解的情況有所不同,就趕緊記下來。坐在馬背上長途跋涉時,他就跨著馬鞍默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和它們的注釋文,有時因為太過專註而跌落到溝中。

    博聞強記。況周頤著《眉廬叢話》中講,顧炎武曾經客居北京。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禎去其住所拜訪,對顧炎武說:「先生博學強記,請您背誦一下古樂府《蛺蝶行》好嗎?」顧炎武當即背誦出來了,一字不差,舉座皆驚。 

     不夜行。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收入多則顧炎武的故事,其中一則關於「不夜行」的段子頗有意趣。一天,他的外甥甥請他夜飲,顧炎武怒曰:「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世間惟淫奔、納賄二者夜行,豈有君子而夜行者乎?」翻譯成白話就是,世間只有宣淫和行賄受賄等惡劣行為才在晚上進行,我是君子,怎麼能在晚上出行呢?堅決不赴。顧炎武的後輩陸舒城說:「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兩眼俱白中黑外。」書中還講,顧炎武認為南方人和北方人都有毛病。他說北方之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南方之人,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耍小聰明。

    實勉我也。有一篇名為《顧亭林居家》的短文中說,顧炎武在寫《音學五書》時,已經寫好的《詩本音》二稿被老鼠咬壞了。他便再次謄寫,一點怒色也沒有。有人勸他翻瓦倒壁消滅老鼠,他卻說:「老鼠咬我的書稿,其實是鼓勵我呢!(鼠嚙我稿,實勉我也)。不然,把它好好地擱置起來,我怎麼會五易其稿呢?」 這種把挫折當鼓勵的心態,的確很好。

  

 


推薦閱讀:

與顧炎武齊名,時稱「歸奇顧怪」歸 庄 書法作品欣賞
顧炎武的擔當:匹夫當廉恥仁愛 修身齊家志懷天下
顧炎武行書王維詩立軸
顧炎武書法【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朴率凝重

TAG:真實 | 顧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