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感恩園108.doc

Edit with the Docs appMake tweaks, leave comments, and share with others to edit at the same time.NO THANKSGET THE APPGo to Drive感恩園108.doc

⊙【感恩園第108期/第7頁 共8頁】

93年五月號

發一崇德

感恩壇系列

仙佛聖訓

勿亂丟棄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歲次甲申 農曆二月廿三日

台北 驊德壇

【真君子】         白水老人慈訓

真君子  憂道不憂貧

真君子  謀道不謀食

真君子  成人不成己

真君子  務實不騖遠

真君子  惔然不自欺

真君子  知義不知利

真君子  責己不責人

真君子  力行不懈怠

 【恆持赤子心】    林杏如點傳師慈悲

人在世間上生活,最重要的一樁事就是:

「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不偏不倚的正道?(修道)

如何盡其自己降臨人世的義務與責任?(辦道)」

  眾生是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修行人卻要回首,因為回首能大徹大悟,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顧過去,可以做一個徹底的自我檢討與了斷。是以,仔細的想一想,反省自己吧!

  在修道方面:是否有亂發脾氣?妄談是非?批評別人?聞過則怒?護短矜長?輕蔑忌妒?懷恨欺騙?

  在辦道方面:是否有麻痺大意?含糊疏忽?違理誤道?貪心妄想?一意孤行?堅持己見?懈怠偷安?

  行事錯亂則損德,言語錯亂則敗德。己身不能正,而欲正他人者,謂之私德;自己不能敬人,而欲他人敬己者,謂之背理。所以,自己的行為自己要負責,要求別人,自己先要做到,先己則能率人;律己則能服人;量寬則能得人;有德則能聚人。眼睛要長在心裡,觀察自己;嘴巴要放在心上,評論自己。事事肯放過別人,則德日宏;時時不放過自己,則學日益。目不視人之短,耳不聞人之非,口不言人之過,庶幾為君子!

  世間本來就是知道的事少,煩惱就少;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如果只能見人之短,不能見人之長,則天下便無可用人;如果只能見人之惡,不能見人之善,則天下便無可交之人。

  見人不是處,只消一個「容」字;自己難過處,只消一個「忍」字。橫逆之來看修養,心頭憤怒看涵養。忍的功夫就是要做到;怒的髮指能息得下,苦勝黃蓮能嚥得下,痛到心頭能止得下,話到口邊能停得下。忍的開始是痛苦,但忍的結果是和樂。能忍為君子,堅忍為豪傑,化忍為聖賢。一味地忍,到最後還是會爆發的,所以要化忍,化忍的境界即是無生忍。

  一間房子如果沒有窗戶,不能流進新鮮的空氣,照進和煦的陽光,將永遠是陰暗。一個人如果不肯改過向善,是無法接受別人的忠告與真理的啟示,那麼就沒有光明的行為,生命將呆滯無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後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心定則神凝,神凝則精明,精明則理見,理見則順事。反之,心煩則氣躁,事煩則亂性。或許目前你已了悟一切,心如止水,靜觀自得,可是面臨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卻是峰迴路轉,名關利鎖,再加上時清時渾的靈智,以及許許多多的魔障阻礙等等,所以讓我們保持真理的目標,堅定的意志,不再迷失自己,希望永遠保持一顆豐盈之心,這一顆心是上天賦給我們的赤子之心。

 【故鄉的家書 ∣ 真佛只論家常】

【家中有道,處處都有道!】

模範家庭,才是真正的理想國,如果每一個人都以身示道的話,我們不用講,自然不令而從。   ∣∣  濟公活佛

(一)家庭安頓好,才無後顧憂            南極仙翁慈語

◎修道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治療,沒有對症下藥,吃哪個藥,都沒效!要改變自我、改善自己,不要老是喜歡要求別人,多多要求自己,這樣的修道人,才會有修道的道格。

◎家庭也是一樣,你如果是客人,一進到別人家門,這個家的氣氛,很快就會感覺到了;這個家和和樂樂的,大家都非常有禮貌,即使是兄弟姊妹之間,也會常說「謝謝你」、「對不起」、「請你幫我做……」、「麻煩你……」,這個家裡就有道,這家裡有禮。如果不是這樣,在家裡都會擺著一張臉,講話都ㄟㄟㄟ連名帶姓的叫,你就知道這家常吵架。

◎所以,修道要從人道做起,因為在家成佛的機會較快。為什麼呢?家裡的人會折磨你、與你起磨擦、想法有不同的地方,這叫內聖外王並進,天道人道並重。這兩方面都能做得好,將來才能坐上九品蓮台。

◎要行功了願、渡人講道理,很簡單,可是在家裡要接受磨煉,就很難了。父母親、兄弟姊妹,包括夫妻之間,能磨得和和順順,磨得雙方面都有道理,很難!愈親近的人,愈不懂得禮哦!你們聽了這席道理,回家就開始做,從現在開始要以身示道。

濟公活佛慈語

◎今天我們說「道降火宅」,這「火宅」是不是指我們的一般百姓?是不是指我們的一般家庭?我們是不是應該從這裡著手?這才是我們修道辦道的基礎,對不對?金字塔是愈上面的愈小,愈低下就愈寬廣,所以我們以平民百姓為基礎,這些基礎能鞏固了,才能愈來愈往上爬,而愈往上的人是不是愈少呢?一般普普通通的人是愈容易悟道的,因為他沒有太多的名利權位在引誘著,所以比較不容易迷失。

◎假設今天我們的孩子出門了,當他受到了打擊、受到許許多多的辛酸,已經沒有辦法承擔的時候,他會想到的地方是哪裡?家裡。對,如果他會想到家,回來找我們,那表示我們從小對他的教育已經有成效了。他的人格如果健全,才有能力去擔當他應該擔當的事;而當他的能力到達一個瓶頸需要去突破的時候,你就是他的後盾,你就要在他後面幫助他衝過去,是不是?同樣的,我們在道場培育新生代也是一樣,他們剛進來時也是一個孩子,我們要讓他的心中充滿溫暖、充滿著安定,一個安全避風港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他的瓶頸,如果今天你圖了一個「犧牲奉獻」的名,全心在道場捨身辦道,卻把家裡撇下。有一天,當你的熱情逐漸冷卻,而你再回到現實裡,又沒有人能夠接納、安慰你,同時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去時,那個時候就明白顯示了你這麼多年來都錯用心了。追根究底,是自己的理念不清楚啊!自己錯用心了,哪能怪誰?上天有明明白白叫你怎麼做怎麼做嗎?沒有。天事就是人辦嘛!人辦的方法錯誤,你還怪天嗎?我們應該追根究底去尋找病源,然後連根拔起才能夠改正,對不對?所以為師希望你們能明白,人生路跟修道路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會有瓶頸,在你順境時,就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為師說這些話,並不是要你們貪生怕死,而是希望你們先把家庭安頓好,而且要付出真正的愛心在家庭裡面,讓他們都能明白你的修道是很正確的、是為眾生好、為家庭好;如果他們能夠認同,就會暗中助你,會說:「你盡量去辦吧,家裡你不用擔心!」聽到這句話多溫馨啊!

如果真能做到,你就可以盡量去辦無所謂,因為你有後盾,無後顧之憂。有這條後路,或許以後在人生路上四處碰壁,運氣比較不好、不能一展所長的時候,回到家裡還有人會關心你,因為你曾全心全意地關心過他們、愛他們。

(二)成全別人,也要成全家人             濟公活佛慈語

◎人,是相對的,是不是?這個「人」,是兩撇,不是一撇。人是群體的動物,也需要朋友、需要社會大眾,雖然我們修道了,也不能脫離社會,反而要深入社會、深入民心。所以我們要瞭解,修道路也就是人生路,兩個是一體的,雖然我們走在修辦道路程當中,也不可離開現實生活,要清清楚楚地明白你現在過的是「人的生活」,你要瞭解「人的本份」,而不是只有冠冕堂皇得道理,把自己脫離了這個人群。

◎所以修道辦道,家庭一定要和樂,一定要讓家裡的人可以諒解、瞭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家庭有家庭的道,自古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男、坤為女,乾主剛、坤主柔,剛柔並進;而今道降火宅,蓮花原本長在水中,為什麼現在卻說火中栽蓮?就是要煉你的自性佛,修與煉都在於自己。

◎你們都是有家庭的,自己的修養又怎麼樣了呢?即使你修的很好,可是你的另外那一半呢?你的子女呢?你的家人又成全得怎麼樣了呢?你們都教人要齊家,修道要成全家裡的人,那為師要問你們,你們自己呢?你們得好好地在週遭切身的事情上多用一點心,在看得到的事上多用一點心,其餘不要你操心的,你儘可以放心,不必瞎操心,知道嗎?

◎人莫不愛其子,何不以愛子之心侍其父?

◎人莫不愛其妻,何不以愛妻之心侍其母?

◎子何以順,親何以逆?願天下兒女,以一分愛子之心順其親。

◎女何以愛,媳何以虐?願天下公婆,以三分愛女之心愛其媳。

◎為子孫求福,積金遺子,未必能守。

◎為子孫造福,積德遺子,受福無邊。

◎養而不教,不愛其子;教而不嚴,殆害其子,謹小慎微終無失。

◎在家盡孝,在國盡忠,未有不忠不孝,能名標竹帛、留芳百世者也。

◎所以,修行必須有智慧,你將來要怎樣繼續走這條修行路?要怎樣繼續經營你美滿的家庭,而絕不是讓你把今生的緣,導致來生的孽緣;

你今生這段緣若沒有圓,來世你就會碰到一段孽緣。而如何挽化這頹喪的世界,如何淨化人心?從自身做起,人倫中最親的就是家人,如果連五倫都做不好了,如何化世界為大同?想想,天道的宗旨是什麼?是化世界為大同。為了完成宗旨,就要推行儒家思想,因為孔孟大道也是從倫常開始的啊!

(三)理想國,就在你的生活裡             濟公活佛慈語

◎有的人人倫觀念做得很好,但是有的人就不一定有人倫觀念了。你們看,有些修道人的家庭還不和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人倫之責。不要說我已經求道了,我就一直往前衝,什麼也不顧了,家也不顧、人也不顧了,要知道,你既生活在群眾當中,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今天你不懂做人之道,就枉做人!所以,要以根本為主,本立而道生,而根本是什麼呢?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些你都必須一一宣導,你若不從根本著手、好高騖遠,那不叫修道哦!

◎就好像在家中一但有了磨擦,你們要用什麼心,把磨擦化為助力?道降火宅是聖凡雙修,對不對?這時,你就要巧妙地運用你的時間、你的妙智,把一些不該有的是非轉掉。如果你在佛堂做了一個不錯的榜樣,回到了家裡是不是也這樣?對先生、對孩子、對公公婆婆呢?想要感化他人,自己就要先做標竿,就算是夫妻一起到佛堂做事,夫妻同修,但是回去以後呢?是不是太太跟婆婆吵、先生打孩子?這樣人家會受感化嗎?如果你真能做到人道,盡好你的責任,才能為人標竿。徒啊,千萬不要被人說你表裡不一啊!

◎由此看來,你既身為家中的一個成員,就要用誠懇的心來對待家人,因為誠懇就是道,對每一個人都要如此。譬如:夫妻之間要如何誠懇?要懂得互相體諒;而父子之間,父親該嚴的時候就要嚴,該慈悲的時候,要慈言相勸,如此才不會有如生活在戰場上、如處在地獄般。所以,該嚴格時,要依理導引,給他一個真正的理路,而該慈的時候,就要幫他打開心中的結;如此一以貫之,從人倫家庭進而道場,再進而社會,一直到每個地方、角落。所以呢,修道要從人道做起,便是這個道理。

◎相反地,如果你的親人做錯一件事情,你就斥責他,這樣他也不見得就會了解你的心意,但是你若能瞭解對方的個性,就可以好好去溝通、規勸;瞭解他,不是去奉承他,而是從這當中能和合的生活在一起,大家和氣一團,才能生出智慧。

◎任何現象都只有一個道理,拿這個道理觸類旁通,你會覺得愈修愈快樂。你的心如果快樂,肉體即使有病,只要稍加治療,便會復原得很快,是不是啊?理念如果正確了,心健康、清楚了,身體也照顧好了,人家才不會說你怎麼修道愈修愈差,愈修愈瘦愈有病容,愈修這個脾氣愈大,是不是?當我們這些都弄好了,我們的家就呈現出一個模範家庭,一個模範家庭才是真正的理想國。所謂理想國,就在你的生活裡,而不是在那些理論上。如果我們的理想國呈現了,模範家庭也呈現了,每一個人都以身示道的話,我們不用講,自然不令而從。懂嗎?

【論語選讀∣禮義篇】    韓點傳師慈悲

(三)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24)

【概說】此章孔子之意,世人是那麼的迷惑,不應該做的事偏偏去做,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做。可為本末倒置,祭禮本是有定分,非己之祖考,而祭之,是為求福於鬼神,故曰諂媚也。當之祭鬼之意是慎終追遠,緬懷祖德,並非祈福。《禮記?曲禮》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也是在告誡我們祭祀的真正意義。

 義則是理所當為之事,不為一己之利害而受牽制。畏首畏尾,不敢奮勇前往,則其心志怠忽不振,其氣則餒而不足,故見義理之當為而退怯不為,見不義而不敢止之,無勇也。因此可見人當用力於人道之所宜,不可惑於鬼神之不可知也。

【語譯】孔子說:「不是我們的祖先,卻去祭祀他,這是逢迎諂媚的可恥行為。見到道義上應該做的事而不敢去做,這是無勇怯懦可羞的事。」

(四)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概說】孔子對於林放的問題,認為他問的意義太重大了,因為人若明禮,必須要了解禮的根本精神所在,而不是禮的表面化,事實上也是如此。禮節與其奢侈,寧可儉省,目前盛會風氣敗壞,就是由於浪費奢侈風氣使然,一餐酒席動輒上萬,雖為待客之道,究非禮之本意。

  喪事與其周備,寧可哀戚。因儉省哀戚是質,奢侈周備是文,時下甚多世人,父母之喪,花圈、禮車、電子車,擺下長龍大陣,甚而請來哭喪團,代替喪家哀嚎,浩浩蕩蕩,聲勢驚人,然已失去人子盡孝之真意,失去「喪則致其哀」之意,雖具禮節之文,而實無哀痛慘怛之戚。禮貴得中,奢和易,則過於文,儉和戚則又不及,二者皆未合禮,然事物之禮必先有質而後有文,故質乃禮之本。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禮之奢,喪之易,皆失去禮之根本,君子務本,故寧檢勿奢。寧戚勿易是也。

【語譯】林放問:行禮時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裡。孔子說:「你問的實在太好了,按一般禮俗來說,與其過分奢侈,寧可儉省些,照喪禮來說,與其太講禮節,寧可哀戚些。以即指出鋪張浪費,太過講求繁文縟節,都非禮之本。

(五)入太廟,每事問。或曰:「熟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15)

【概說】禮是周代的偉大制度,太廟是周公之廟,成王因周公旦功勳大,封其子伯禽於魯,魯人奉周公為始祖,稱其廟為太廟。古代之制度,這是孔子初入仕之事,因係初次助祭於太廟,對於祭事過程中的禮樂儀式,及所陳禮器物件等,因個人經驗不足,恐有失誤,為謹慎故詳加問究,非不知禮也。孔子幼而好禮,自稱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衛靈公15)可見孔子對於祭祀禮儀並非不知,然太廟是祭祀的地方,應保持其莊嚴肅穆,怎可隨便說話。孔子在祭祀前不斷發問,似乎是不應該有的現象,無怪乎在場的人譏笑他。但是孔子卻很不以為然,並不以問人為恥,反以為禮,可見他任事的態度是多麼的謹慎恭敬。

【語譯】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物,都要向人請教,有人就說:「誰說那鄹人的兒子懂得禮儀,進入了太廟後,每件事都要請教他人。」孔子聽了這話就說:「謹慎誠敬,這就是禮呀!」

 【小品文欣賞】    網路文章

人生在世的掙扎,通常是理欲之間的交戰,理是「該不該」,欲是「想不想」,該做的不想做,或不該做的又想做,就是理欲交戰。而且理是欲消,欲長理消,理欲猶似水火,永遠不相容。除非理欲一致了,水火同源了,恰如孔老夫子七十歲的心境—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換言之,人心所發,與天理暗合,達到了儒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天理就是人慾,人慾就是天理,如此一來,發而皆中節,真正達到口無擇言,言滿天下無口過,身無擇行,行滿天下無怨惡。

話說有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周遊列國,花了十來年的時間,遊遍了所有國家,也親訪了所有學問的人。如今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選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圍坐在一起,哲學家對他的學生開示: 「十年來的遊歷,你們都是飽滿之士,現在學業就要告一段落,咱們就算上最後一課吧!」

哲學家問:「咱們現在坐在甚麼地方?」答:「坐在曠野裡。」哲學家又問:「曠野裡長滿了甚麼?」答:「曠野裡長滿了雜草。」哲學家說:「對,長滿了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滿臉狐疑,非常驚愕,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秘的哲學家,最後的一堂課竟然是這麼簡單的問題。

一個弟子搶先回答:「老師,只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開口:「用火燒也不失一個好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可以了。」第四個弟子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得了。」待弟子們都讓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你們回去後,就照自己想出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變成了長滿殼子的農作物,弟子們圍坐著,等著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出現。數年後,哲學家去世,弟子們在整理哲家的言論時,私自在書的最後補上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方法有一種,就是在上面種上農作物,同樣,要想讓靈性無紛擾,唯一的方法是用美德去佔據它。」

看完了這則故事,不得不佩服哲學家的偉大與學生們的悟性,試想人生如果缺了這最後一課,即使學富五車,又有何用?常言道,無事生非,沒有道德信念的靈魂,自然就會成為邪惡侵擾的對象。與其讓邪靈侵擾,還不如永遠讓道德信念占據著,讓平坦之氣二六時中洋溢著,讓積極的、正面的、光明的想法時時充滿著。

法會剪影、、、

一貫道發一崇德臺中道場大屯區菩提禪院 九十三年五月份行事曆

活動名稱

日 期

星期

時  間

地  點

聯絡人

備  註

獻  供

3

19

三月十五日

四月初一日

各佛堂

各壇主

春季大典獻供

初一獻供

菩提禪院輪值

4月19日

5月19日

農曆三月

農曆四月

員林

正恩

道務組

把握機會!

大屯區經訓研習

22-23

六日

二天

天元佛院

道務組

基層道務研習

14

19:30

正承佛院

道務組

佛堂經營

大專率性進修班

22-23

六日

二天

正承佛院

道務組

五種進修班

2,16

08:30-12:00

菩提禪院

道務組

歡迎班員!

高中班聯誼

16

一天

集集

張德酉講師

歡迎高中生!

高中班(正詠)

8,22

08:30-12:00

正詠佛堂

張德酉講師

歡迎高中生!

青少年班

22

19:30

正祥佛堂

詹學敏講師

歡迎國中生!

小天使公班

8

19:30

正詠佛堂

詹學敏講師

歡迎國小同學

烏日讀經班

5,12,19,26

19:30

烏日蔡氏

蔡瑤淩講師

歡迎小天使參加!

正恩辦道與培訓

7,21

19:30

正恩佛堂

正恩講師群

開示練習

⊙歡迎投稿,請來電:林耀昇講師  電話(04)2406-9528  行動電話  0933-193808 群組243021

傳真(04)2407-7585  電子信箱:243021@cd.org.tw

菩提網站:http://www.cd.org.tw/puty

  • 「菩提網站」新增:道場圖片下載,「法會虛空、真理眼」等,請上網瀏覽。

推薦閱讀:

[中元專刊] 骨肉親情 雲水感恩
感恩的愛著
感恩心態?
心懷感恩 奮發圖強

TAG: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