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觀 ——仁義

                孟子道德觀 ——仁義

  孟子把「仁義」看作是最高道德原則。他對「仁義」的闡釋主要有三層含義。

  其一  「仁義」是愛親,敬長。孟子的仁義說是以鮮明的家庭道德為基礎的。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又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認為,仁義是從愛護、敬重自己的親人、長輩開始,擴大為愛護、敬愛社會上的其他長者、長輩,特別是國君。他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但是,盂子主張「事君以義」,勸君為善、為義,而不是投合國君的好惡,他說:「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還認為,講仁義,不僅要「敬長」,還要「敬人」,恪守自己的本分,尊重別人的權利。他說:「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就是說,人都有同情心,推而廣之,同情一切人的不幸,就是仁。人都有不應做的事,知道了這一點,就要去做應當做的事,這就是義。

  其二  「仁義」是愛人,仁民。孟子主張的「仁義」,由「愛親」推及到「愛人」,由「愛人」進而主張「仁民」。這是他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發展。他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他還特彆強調,統治者應以「仁義」作為最高道德準則,愛護百姓,實行「仁民」,推行「仁政」。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他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指出,「推恩足以保四漲,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即是說,國君應當把愛親人之心,推廣愛天下人,行仁政。「推恩」就是「仁民」,「以德行仁」。他的「仁民」思想是主張「仁政」的道德基礎。為了「仁民」,他倡導「制民之產」,使老百姓得到物質上的實惠,「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儘管孟子仍主張「於民也,仁之而弗親」,「愛有差等」,但他以愛敬解釋仁義,提倡愛人。仁民,以關心、體恤人民疾苦作為人的最高美德,對於我國社會倫理觀念的進步,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其三  「仁」、「義」統一,仁為人心,義為人路。他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意思是說,仁是愛人之心,是人心必須常居而勿失的根本所在;義是人按照仁愛的要求而行動時應當遵循居而勿失的根本所在;義是人按照仁愛的要求而行動時應當遵循的原則規範,也即「居仁由義」,達到「仁」與「義」的統一。「仁」要求人們「愛人」,而「義」則規定「愛人的界限,不是盲目的愛一切人,而是愛應當愛的人,惡應當惡的人,這才真正符合「仁義」的根本精神。這在道德認識上是有新意的。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译注版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張儀罵孟子!!! 罵得超爽
十五、梁惠王的疑問

TAG:道德 | 孟子 | 道德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