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騙局 業報輪迴」第十一章 實事求是看佛教對亞洲的影響
佛教能在消散於印度本土之後,卻為大多數鄰近亞洲各國所接受,除了歷史背景、環境因素,佛教本身必然有符合當時當地人民想要尋求的理想,但是,佛教那種消極、悲觀、虛無、輕今生求來世的特質卻也同時給這些地區的人民和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本文不從形而上的哲理爭辯入手;直接以「結果論」實際的來縱觀歷史殷鑑;筆者身為中國人,從小生長在一個受到佛教「因果業報」、「輪迴轉世」觀念普遍影響的中國社會,最關切的自然是自己的國家;因此必然較多著墨於此間;在中國,東漢以前原本是屬於萬物有靈論的多神信仰,並沒有任何成型的主流宗教,但是,在東漢末年,由「個人人為」假託「道家老子」為主神,將原本單純的大思想家神格化,訂定各種祭祀儀軌並融入當時流行的「方術」形成了本土「道教」,成為中原地區東漢末年戰亂連年、動盪不安的時代中一個人們心靈上的寄託,給了人們一個對快樂又長生不老神仙世界的憧憬和嚮往。但是,也大約在同時,發源自印度的佛教也經由西域傳入了中國,而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道教和佛教在中國並沒有發生任何激烈鬥爭或衝擊,而是互相融合,而且,道教從佛教汲取的養分相對的更多;主要是因為「道教」當時剛萌芽,甚至沒有成型的具體教義或實質經典,對於死後世界的教義和描述遠不如佛教豐富,而佛教是一個已經在印度發展了七、八百年的成型宗教,當時已經有許多的經典,因此,在當時中國的政治、社會環境和民心的需求上,佛教的教義遠比道教更容易被接受(佛教傳入的業報說、地獄說、輪迴說,甚至各種的佛經、戒律、儀式與神祇,在在都影響了道教的思想與修煉方法)。加上南北朝時代許多君王本身不是漢人,對於漢文化系統中的道教信仰接受度遠不及對於由西域流傳而來的佛教,而君王的政治影響,禮敬西域來的佛教僧侶,廣建佛寺,宏揚佛法的積極作為,當然也使得臣民更傾向信仰佛教。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無常是苦、眾生皆苦、一切皆苦),而道教並不認為人生純苦無樂,但是,卻因為基於人人都害怕死亡,因此主張只要修煉達到長生不老就能脫離對死亡的恐懼。而道教和佛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道教主張人應該順應自然的生活,並且經由修煉就能長生不老。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死皆是苦,所有眾生如果不能開悟就永遠陷在生死輪迴中,只有修行達到「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迴。中國文化中原本並沒有「地獄」、「輪迴」、「業報」等等的觀念,所以沒有「前世」的糾葛,也沒有「來世」的期待,更沒有任何死後「地獄酷刑」或者「轉世為畜生、餓鬼」的懲罰;雖然也有『生為徭役,死為休息』的觀念,或者一般民間普遍「視死如歸」(俗稱:回老家)以及「祖靈崇拜」的久遠觀念,但是,顯然,死亡的本身或許是悲哀可怕令人感到無奈的,然而,對於死後的世界和遭遇卻是美好多於恐懼的。此外,在中國原本是有「魂魄」觀念的,譬如屈原辭中的「招魂」和「大招」,說明人們期望「魂歸故里」得到最終歸宿的心理,另一方面,從戰國至秦漢時期盛行在墓葬時埋下「買地券」的習俗,又可看出人們對於死後為鬼歸於「九泉之下」的地府,而其中「萬年以後再相見」的詞句,又說明幽冥異路,生者和死者不願意再有任何瓜葛的心態。以上這些可以看出中國人基本上對於死後的世界和遭遇是曖昧不明的,也是不太願意深入去追究的,不過,肯定沒有「罪業」的觀念,也完全沒有任何重新投胎人間或者「死後清算生前罪過施以酷刑」這種顯然不合理的觀念。但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為什麼這些明明就十分不合理的一些因果業報、死後清算與地獄酷刑的教義反而逐漸取代了中國傳統觀念?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應該和佛教非常強勢的教義,成型的經典,君王的支持宣揚有關,而且,在東漢末年、經歷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亂世,人民長年生活在顛沛流離,艱苦貧困、朝不保夕的驚恐環境中,而中國先秦以前諸子百家所訴求的那種忠恕、法治、仁愛、公平等等的理想世界從未實現,相對的是弱肉強食,勝王敗寇的爭奪以及巧取豪奪,姦謀巧詐當道,因此,善惡分際的模糊,人們對於善惡有報,公理昭然的實質需求和內在期待,從佛教的「因果業報」論中得到了一種心理假象的抒解,而中國民眾原本普遍善良守法的民族性,相較於中國傳統不可知的死後世界觀;佛教的「六道輪迴」觀顯然是更吸引人,更容易被接受而相信的,因為絕大多數善良平民並不害怕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惡報的,反而期待的是「天道」的美好以及至少可以在來世投胎在更好的生活環境中;而且,道教必須經由終生艱苦的修煉才能成仙,這不是人人都能達成的,而且是有一定方法的,一般民眾並未擁有這樣的專業知識來修習;但是,佛教的要求相對簡單得多;正是後世人人朗朗上口的「諸善奉行,諸惡莫作」而已;同時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種觀點不但可以用來警惕一般人的日常言行,又可用來「詛咒」各種惡人惡行或者社會中無法立即獲得公理正義對待的事件,至少取得心理上的一種平衡慰藉,而所謂的「前世業報」說也給了一般受苦大眾為自己的不幸遭遇找到一個看似有理的詮釋,也因此順服於環境際遇並安分的「認命」。佛教在中國迄今已經留傳了二千年,佛教僧尼容或追求的果真是「寂靜涅盤」,但是,眾多的普羅大眾並不具備那種修行的資質條件,因此,「因果業報」和「輪迴轉世」就變成了越來越堅固的死後觀;而本土的道教非但不反對抨擊這種與中國傳統死後觀並不符合的異國異教觀點,反而因為自身死後觀的相對真空貧乏,所以幾乎是無比歡迎的全盤接受,完全拷貝抄襲進道教的教義中來,道教後來一樣有「因果業報」、「輪迴轉世」和「閻王審判」、「地獄酷刑」的教義,只不過沒有納入「涅盤說」而已,並且將一些相關的佛教神祇轉換成中國名稱;或者將中國歷代著名公正廉明的官吏巧妙的指派為地獄各殿閻王,以符合一般民間普羅大眾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死後的世界觀;佛教和道教不但沒有爭議,反而相似的有如孿生兄弟;也因此「相輔相成」的深入影響中國將近二千年;後世的中國普羅大眾即使不虔誠信佛信道,但是,佛道融合出來的普遍民俗信仰,那種「前世業報」、「輪迴轉世」觀念卻是根深蒂固的,連一般自稱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從小耳濡目染之餘,「上輩子」、「下輩子」這些話語卻自然而然的會脫口而出;因而對於「因果業報」仍是抱持「寧可信其有」的心態。而「淨土宗」阿彌陀佛的信仰,尤其是對於「極樂世界」的嚮往心態更是無遠弗屆,廣大流行,甚至遠傳韓國、日本,並在日本形成「淨土真宗」。推薦閱讀:
※六道輪迴業系苦相
※生與死——佛教輪迴說(二)
※因果輪迴,精闢!
※生死之謎——人類理智面臨的尖刻挑戰(生與死-佛教輪迴說 )
※韶華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