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圓明師父講禪的源流(一)

 

圓明師父講禪的源流(一)

 

佛法是應機之法,就是根據不同的思想層次和自利的層次和追求的層次的機緣進行開示引渡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對症下藥。對小機之人講善惡報應之法,目的是度下罪之道轉生人天的善道;對中機之人講輪迴之苦,目的是引渡出世;對大機的人講大智、大悲和大心,目的利眾的思想,就是我們大乘佛法,就是引渡成佛。我們講佛法三乘之法都是方便之法。佛法是平等的,萬流歸海,都是對機。三乘歸一這才是總機的方法。我們修心中心法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最後大家都歸到凈土世界,凈土才是我們的終結之法。《金剛經》就是大乘之法,是對上根器的人講的,因為不破無明,不會見空。破無明要用我們般若的智慧。《金剛經》講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法,就是講般若之法。般若之法就是我們的智慧妙門。所以不能觀空還是有所阻礙,不破除無明就不能觀空,首先我們講佛法就是破除無明,然後觀空。

以前修佛法修到一定高深的人真正了悟的人,牆壁阻擋不住,以前非常有成就的師父牆壁隨便就穿過去了。因為他本身沒有執著,心全部空凈,所以他可以通行無阻,可以透視牆後面的東西,如果心有阻礙,有一絲東西,就穿不過去了,就看不見了。高層次的皈依佛法就是按照佛法的特點徹底的改變我們的思想意識,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一個要破,不破不立,要破無明,破我們的所障,破除了無明,然後觀空,這樣才能認識社會的本質,生命的規律,開闢一個新的天地。

我們要從空慧中學,空慧學就是用智慧來觀空,退除我們,讓我們的心得到自由,所以我們用空慧破除束縛我們心靈的障礙。我們修佛法用世俗的觀點來修佛法,用世俗的角度來看佛法,都是錯誤的。所以空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修心中心法從第八識起觀空,修空法。修空法就是從我們的第八識田裡起打掃衛生,破除無明,就是以頓悟法門見性,就是明心見性,照亮我們的心燈。講修空法不是從理論上講空法,而是要悟出空法來的,我們修行的方法目的不管你用什麼手段,只要我們的心不空凈,佛的壇城就生不出來。我們一體不空,佛體也是生不出來。我們修行佛法要人法俱空,悟到高層次的人就是這樣要求的。現在修行層次低了,很多成就也低了,都做不到。以前修學佛法開始都講空法,器世界也空,就是觀空。但是現在做不到,我們就從破無明開始,這就是佛法禪宗的兩個體系,一個是觀空入手,一個是破無明開始,這是兩個入手的方法。修行的主體是人心,所以從觀心開始入手,因為行為是心支配動作的行為,平時管好自己的心就是觀,綿密觀照。就是平時生活碰到問題,待人接物,碰到問題,煩惱的時候,生氣的時候,思想行為是不是能管住你的心,防止心走邪路,這就是轉念。平時日常生活要保持心裡真善美,首先從平時的言語說話,待人接物上面,是不是說話語氣生硬,見人家不愉快的事情嘲笑諷刺。。。等等這些情況是不是存在,就是平時的綿密觀照,每個念頭是不是具備善意,光善還不行,還要做得更美,所以叫真善美。修行佛法很多人說我早就皈依了,我早就修行佛法了,其實修行佛法不是在於你表面上拿到皈依證就是皈依了,也不是表面上合十念阿彌陀佛,關鍵在心,如果真正有佛心,那麼一切行為就是以真善美為代表。性相不二是什麼?就是看相,我們起初的時候還是要看相,相為心用,你言語行為是不是與佛所教的相符合,如果相符合那麼你的心就是很乾凈,你的心就是凈土;如果言語行為,出口都是污言污語,行為的事情都是壞事情,所以看到你功夫修得怎麼樣。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其實我們的行為就是本性的顯現和表現。不是我們說一定要以貌取人,但是這個貌我們是不是能真的看得出來,也不要被這個假相所蒙蔽。比如濟公,喝酒吃肉,他真的喝酒吃肉嗎?他是以假相、以瘋癲來遮蓋自己的神通,不顯現自己的神通。大家也不要偏到另外一邊去了。

心中心法是密法,現在在外面廣傳的很多,其實在大庭廣眾面前講這個密法是不行的,這樣講就不是密法。機緣好的可以修密法,密法其實是一種捷徑。老人在《悟心銘》解里說心中心法猶如一路乘火箭,猶如乘船乘舟。法是一樣的,但有快慢的不同,這是種捷徑。我們心中心法是從第八識修起,是高層次的修法,如果把密法降低到一般層次的修行的話,那就太低了,不要拿著寶藏去看低它。不會用不行,所以密法比一般法來得正規。學密法很重要的一點是信,很講究這個信,要徹底的信,半信半疑的是不行的。

前段時間我們對佛法理論的總結,在這個理論上要是認識了,端正了學習的態度,對佛法就產生盛大的信念,條件成熟不成熟,就在於是不是端正了學佛法的思想,端正了學佛法的思想動機正確了,那麼修佛法就會得到一定的飛躍。還有我們講密法裡面,有人找我問些問題,我沒有公開說,我不會公開這樣講,因為這是破壞密戒的事情,很多密法裡面東西是不翻譯的,這是從傳承上面講,大家要理解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剛講了密法相關的內容,因為我們學密法的人,當初我們受密法時侯,老師都在我們耳邊觀照過的,我們也知道心密的嚴重後果,我們是珍惜佛法的人,我們非常怕這個事情。知道心密的後果也會招到什麼報應,所以沒有真正的信仰,是不能把密法隨便傳的。當年蓮花生大士曾經預言:街上到處講密法之人就是密法滅亡之時。不是我們保守,也不是密法怎麼樣,因為是密法本身的原則決定的。我在這裡也不詳細說,今後大家在修持密法時就會知道。

 

中國禪法的淵源

 

要知道中國禪法的傳承,我們首先講什麼是禪?我們學修禪首先要從認識禪開始,有人或者說禪誰不了解,也就是打坐,有的說叫參禪,有的說叫參話頭。其實禪不是這樣理解的,也不是這樣簡單。是不是大家果真了解禪的真實含義呢?前段時間我在很多群裡面,我都看,很少發言,有的也發兩句,他這不叫空慧了叫慧空,其實對禪的本義他不了解,也不過是學會了兩個公案,懂得兩句禪的祖師大德的講法,就在批駁別人,其實這是很可悲的事情。

下面我們從禪的字面意義上來翻譯,然後我們逐步破解禪的含義。我們講禪法主要講從禪的傳承,一花開五葉,然後從中國禪的脈絡我們講一下。然後再講一下禪是如何修的,怎樣結合心中心修的。我們心中心法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在禪和密的結合上如何用的。把這個問題講一下。

本來講禪法是無一字可立的,也無一言可說,也無一相可表,禪就是我們心領神會,心與心的交匯和受用,我們會意的一笑這個禪我們都能盡得了。但是為了說,因為大家不明的原因,所以我們而說禪,其實這本來就入了一窟了,從那一窟又入了一窟了,那麼怎麼辦呢?我們祖師大德用了很多接引眾生的方法。後來又分宗立派,各具所長。形成了很多宗很多派。

其實禪就是禪定的簡稱,實際上是從梵文禪那這一詞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思維修和精濾,所謂思維的修行就是參話頭還有就是精濾,把思想沉靜下來,它是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也不過是八萬四千法門中其中的一個法門,現在我們所說的禪是中華禪宗中承傳的禪,其中所講的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釋迦老子當初在傳法的時候,主要把戒定慧作為我們佛子基本的三學,也是修學者必修的法門,就是戒定慧開始。以佛教傳到中土後,歷代宗師都以禪定,或者說以禪觀來作為修行禪宗的根本。六祖大師曾經說,對這個禪有一個具體的說法: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禪。又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不定,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心自凈自定,如見諸境心不亂者是正定也。我們坐禪禪定的作用,用六祖慧能大師的話來對禪法修持做個總結。只講這兩句話是很方便的,但是我們修持是確實要經過很多很多的過程,不是簡單的一看兩個字就懂,不是的,其實裡面修持有很多的作用。就像我們看人家練氣功一樣的,人家手怎麼動,只能看人家的表像,但是裡面怎麼運轉不知道,看了也是白看。所以要懂得心法怎麼用,講是如此,但是要真正能夠做到,需要如法修持來證悟,而這個過程是依據每個學者的根器不同而快慢不一樣的,所以這個禪法我們叫做頓悟法門,後面我們會講神秀和慧能一個是漸修一個是頓悟法門。頓悟就是我們心中心說的明心見性,讓頓時見性,見性了以後,然後綿綿保任,這個觀心法門就是從頓悟法門開始的,讓你先見性,一千座,百座打開本來見到性,這叫做明心見性,徹證本來,然後綿密維護,就是平時日常的修行,和這個禪法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講禪就是講華夏大地的禪,其實佛法在印度傳入過程中一般有三種的線路:

一路是南傳佛教。

一路是北傳。

另一路是藏傳佛法。

這個南傳佛教一般我們說是小乘佛教,就是上座系小乘佛法,是以羅漢為終結點。羅漢佛在涅槃之前曾經囑咐過,在佛滅後要守護佛法,常駐世間,未來佛(彌勒佛)來的時候你們才能走,羅漢就是我們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修行要到阿羅漢的果位需要四個等級:一個是已經除掉一切煩惱和疑惑,證到涅槃,得到解脫,不再經過生死輪迴。這個羅漢應該享受我們人天供養,因為他不住於涅槃而住於空位,時時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守護佛法,所以應該得到人天的供養。以前我們講是十六個羅漢,後來大家又添加到十八羅漢,這裡就不詳細展開這個問題。

北傳佛教就繼承了我們北方的大乘佛法,主要的修行是以菩薩行為主的。而且藏傳佛法和北傳佛它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都是以梵文本為基礎的,南傳佛法是以巴利文作為基礎的,梵文當時在印度是官宦之家才用的語言文字,小乘佛法用的巴利文就是普通大眾用的文字,釋迦牟尼佛當時傳法的時候用的就是巴利文的文字,小乘佛法的法本就是根據巴利文字來的,而北傳佛法和藏傳佛法他們都是用梵文本作為基礎的。

中國的禪宗大家都認同菩提達摩為禪宗的始祖,古語稱達摩宗。因為他自身得到了佛心印,又稱佛心宗,並且以禪定作為佛法全部修學而得名,一般是用參究的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提倡二入四行為修行原則,它是以《楞伽經》以授門人。當年達摩祖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獨自修行禪定的時候,當時有道育和慧可對他非常有禮貌,並且時時侍奉他四五年,達摩感覺這兩個人心智純,於是就傳授了禪宗的真諦佛法,講四卷《楞伽經》傳給慧可,當時達摩說:「我認為中國人的根器修行這本經書最合適,你如果依照這裡的修行就可脫離塵世。」並立下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十六個字,我們禪宗始稱十六字玄義。

在禪宗這一門中是以心心契合來表示佛法的相傳,所以稱為千聖不傳。在傳承佛法的過程中對禪宗的傳承雖有諸家之說,但是禪宗的授法由來是憑藉當年大迦葉心領神會而稱為正宗的禪宗起源,自身的佛印。所以禪宗常有一句話「會么?」,這個會是心領神會的意思。如果你認為會有什麼事的話,那就不是會了,那就落窟了。

我把公案跟大家說一下:拈花微笑

禪的宗旨是從佛教傳下來的,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禪的起源大家要說佛法時要依據經文說,我們是根據《大梵王問佛經決凝經》里,大梵王天把一支金色波羅花花送給佛祖,請佛祖為眾生講說佛法。釋迦摩尼佛面對眾生默然不語,只手拈花環視大眾,眾人皆不解其意,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會心的轉顏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這便是宗的開始,佛祖傳給迦葉尊者乃致禪宗的一脈所傳的,就是正法眼藏。禪宗認為,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讓弟子們領會佛教的根本精神,迦葉的破顏微笑是暗示他已得到了佛陀的思想精髓,這就是「以心傳心」的無言之道,被禪宗看作為是教外別傳。因此訶迦葉成為禪宗的開山祖師。

我們講達摩東渡,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是東印度人,他得法後,從大迦葉傳過來,大迦葉傳給阿難,阿難成為二祖一直傳到二十七祖叫般若多羅尊者,他得法後遊方行化到南印度的南天竺香至國,他的三個王子也信奉佛法,般若多羅有心考察他們,知道三太子菩提多羅是法器,正因時機沒有到,所以他當時沒有言語,等到香至王駕崩的時候,駕崩就是死了,眾人悲痛欲絕,只有菩提多羅在靈柩前坐禪入定。七天以後三太子請求出家,般若多羅為他受的具足戒,並對他說:「佛祖把正法眼藏傳給了迦葉,輾轉傳到了我,我現在傳給你。」般若多羅傳法後說了四句偈語,然後站起,伸開左右手,隔放二十七道五彩斑斕的光芒,又騰身到空中化火自焚,當時空中的舍利如雨般的落下來,菩提多羅收後建塔供養。這就是以心傳心的禪宗的宗旨從迦葉傳到二十七代,最後傳到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太子菩提多羅,菩提多羅後來改名菩提達摩,是我們的二十八祖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禪宗歷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作為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祖,擔起了把禪宗的發展方向轉到中國的這一歷史重任。當達摩渡海東來(據說是在廣東上的)首先和梁武帝見面,因為梁武帝有眼不識真佛,他便離開了。梁武帝後來非常後悔,派人去追趕,尋至江畔,達摩便施展了法益「一葦渡江」。這就是「一葦渡江」的典故。他來到了北魏嵩山少林寺面壁靜觀,他不吃不喝靜坐九年,終成正果。

達摩開始傳揚禪宗,他注重嵩山少林寺,在那裡創建了少林武術,並將衣缽傳給了慧可,然後啟程回程,回到印度是一百五十歲。

講中國的禪宗大家都認為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又稱為達摩宗,也因為自心得了佛心印,稱為佛心宗。這是我們講中國禪法的原因,一般都有參究的方法,兼本有佛心的宗旨,提昌二入四行。

二入:是理入和行入。達摩《觀心論》怎麼說呢?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兩種:一是理入,一是行入。

 

理入者:謂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為四行,其餘諸行其路適中,這就是達摩祖師對於入道方法的指引。意思是入道的路有很多,在這其中抽取重要的來說就是兩種一種是理入,一種是行入。理入就是在理論基礎上面,藉助教理,領悟宗旨,深深的相信一切的生命同樣是具有共性,只是被客塵妄想遮蓋,所以顯不出來,如果能夠破除妄想,歸向真如,集中精神進行閉關,就能忘記自己,忘記外相,聖凡都是一樣的,堅定的進行關閉而毫不動搖,根本不隨著思想意識的轉換而起波瀾,這樣就和禪理暗合。首先要打消我們的分別思想,寂靜無為,名叫理入。那麼什麼是行入呢?行入就是指事行,這裡所說的不是普通研究道理的理,而是從止觀觀心的理論而入道。行入就是做人處事上,注意自己起心動念的每個念頭的發生,以此來證道,悟道,而禪宗特別注重行入,所以我們接著講行入。四行就是達摩觀心論里說的行入者為四行。

 

四行:

 

一、抱怨行

 

抱怨行就是指做到一切冤親平等,受到什麼,非常坦然,都不要埋怨,也就是《金剛經》裡面講的: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這就是抱怨行。

 

二、隨緣行

 

隨緣行就是說一切隨緣,修行和日常生活要隨遇而安,不做,不強求,就是隨遇而安。

 

三、無所求行

 

無所求行就是一切佛法和世事都無所求,一無所求,施與我們不要求回報,我們布施了什麼,幫助什麼,我們做了好事都要求回報,我們都不要求回報,也不要求收回,也就是禪宗講的無心道人。

 

四、稱法行

 

這個稱法行很重要,就是要有一套正確的學法和習慣,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正確的學法,不要拿個法就來學,首先對這個佛法要了解。第二個要重視理論上面的學習。第三個是我們要如法。這就是一個學法的習慣,這個習慣要養成,比如說我們按時打坐,平時的言行要貫於佛法的一慣中去,才能形成一個法度,然後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才能形成一個法度,不但是我們的日常行為中間,我們就是在睡夢中也要久久熏習自己的習慣,也就是習氣。理論正確了,思想行為就能認識了,思想行為認識了就能自覺的做到。有些人認為,理解經文非常難,其實行入者也是很難的,我們在行入中入行明師難遇,法緣非常難得。現在外面講授佛法和傳授佛法的老師雖然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但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把他的言語對照經文,必須經過長期的觀察你才能拜師。以前專門有個《入行論》專門講過這個問題,這裡不展開講了。這個法緣是非常難得的,今天我們大家都能修心中心大法不是一世二世的機緣,大家都是大根器大根源,才能遇到這個好法,大家一定要珍重。

還有我們修行人自己的態度問題,比如有些群里的善知識講一些東西的時候,講的很透很好,但是往往有一些人批駁人家講你這個不對,光說不練,說人家光說不練,其實你自己又有練了多少呢?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如果我們每天都能聽受一句好話,一句真理,那麼三百六十五天就受了三百六十五條真理,那多好!不要一下子就去排斥別人,你的不對,他的不對去排斥別人,這就是偏所知,所以自己修行的態度很重要。

如果幸遇了名師正法不能謙虛為懷,而以世間的看法對待,當然你就不能秉承正確的理念,不能用世間的理論看待很多問題,所以大家學習佛法的時候一定要謙虛為懷,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我們一定秉承正確的理念,修學正法。佛經講:佛有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如來為眾生保任此事。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出馬出道師父真的沒欠你什麼!
一缽師父對因果有關的開示
永修師父: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八講
首愚師父講法部分記錄

TAG: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