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

王丹祺,來自人民大道小學,這 近些日子,在中國特別火爆的韓國演員金秀賢、李敏鎬,大家除了喜歡他們還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封號「暖男」。「暖男」又是什麼?應該就是像煦日陽光那樣,能給人溫暖感覺的男子。他們通常細緻體貼、能顧家、會做飯,更重要的是能很好地理解和體恤別人的情感,打扮舒適得體。但是「暖男」似乎又是個有爭議的名詞,它體現不出男人該有的陽剛魄力,寬廣的胸懷。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男人的正牌代名詞,我們古人早就已經給了他們名字——君子。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就是「君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法一一表述。最人性親切的表達就是——君子之道。北美崔哥感慨湧向世界各地購買奢侈品的中國遊客,有很多讓人汗顏的無奈。試想,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能承繼自己的文化根基,到世界各地去展示我們的君子之道。那中國人的全球口碑將是何等的可敬!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還有更神奇的文化,就是與「君子」相對的「君子女」,「君子女」就是會女書的女子自稱。「君子女」最後一個學術傳人剛剛離世,但是,她的精神和文字卻一定會被現代優秀中國女子繼承。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中國也有著世界上傳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傳承兩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家族。這樣的國,這樣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並因此而承傳綿久。這樣的家,一定是有「家風」的。

  家風的建設、傳承,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家庭的現狀和未來、一個民族的傳統與創新。今天我們談家風,沒有世易時移的陌生感,因為家風仍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脈,是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重視家風和家規的教育。所謂的家風,又叫門風,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家風和家規對一代又一代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而久遠的。2000年,習近平的母親齊心寫下回憶錄《我與習仲勛風雨相伴的55年》。文章回顧了她和丈夫風雨相伴的55年,她敘述中的習仲勛,是一個好丈夫,更是一個細膩的父親。齊心回憶,習仲勛同志特別重視從嚴教子,兩個兒子從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布鞋,在他的影響下,勤儉節約成了家風。

  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裡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

  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

  可以說,一個謙謙君子背後,是一個家族博大和煦的家風。

  某年春節,中央電視台記者在全國包括海外隨機採訪,上至八十歲的梅蘭芳大師的兒子梅葆玖,下至鄭州一家幼兒園的兒童,問的問題就是:你的家風家規是什麼?大家的回答有吃虧是福、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尊老愛幼等等。從這些回答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煥發出勃勃的春意,而且已經開始在下一代的小夥伴中生根萌發。

  《人生九級浪》的作者,著名的共和國演講家、演講藝術界泰斗李燕傑在《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一書中說:「我和民間草根學者、作家馮承平雖然相識不久,彼此卻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承平身上有一股學者的巧勁和農民的質樸,我們常在一起說話聊天,常常憂慮這個時代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都在降低,家庭生活不穩固,幸福感不強。飛速發展的社會拉動了經濟,卻拉斷了家風的傳承。我們希望能夠在家族傳承中找尋到更符合時代的家風,即使做不到復原精華全貌,也希望能夠激發人們對於那些有生命力的中華文化的認同。」

  幼年的私塾教育,李燕傑飽讀了中華傳統的經典書籍,特別是三玄兩經:《易經》、《道德經》、《南華經》、《山海經》、《黃帝內經》等,為後來的學術生涯打下了非常厚實的國學基礎。李燕傑從小一直以大師為師,如張岱年、季羨林、任繼愈、文懷沙、南懷瑾。凡此種種都註定了李燕傑一生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在那個「家有三斗糧,不做孩子王」的時代,在面對無數誘惑的時候,放棄數不清的升官發財的機會,李燕傑老師甘心於做一個教育工作者,他說:「因為我知道我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我要一輩子做一個靈魂工程師,並且在晚年盡最大能力幫助有使命感的青年人。」

  《堂堂正正一輩子》的作者馮承平在書中也感慨道:「人的一輩子說長也長,要經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人生階段,苦辣酸甜皆有;說短也短,時光飛逝,轉瞬間青絲變白髮。或長或短的人生,要如何過得有意義,小則利己,大則利人,更大者利於國家和社會,這才是人生最關鍵的抉擇。」

  《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曾說: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的作者史青星也在這本書中提到:「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紳士風範之於英國,武士道之於日本。優秀傳統文化培植出來的君子之光跨越千年,成為中華民族人格佇立世界之林的標誌。」

  面對今天的中國,《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這本勵志新書的作者李燕傑和馮承平先生,將中華兒女內心深處濃厚的家國情懷,詩禮傳家、耕讀文化、精忠報國等用特別的方式呈現出來。強調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有機統一。讓傳承下來的家風家教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當中。《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剛剛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就已經在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感到現在的時代太需要家風傳承和君子之道,因為這些濃縮了中華民族在輝煌發展史中凝聚的價值取向。《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問世後各個媒體進行了報道和訪談,文化界名人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從勵志類圖書的角度得到了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年齡階段讀者的喜愛。我們特別專訪了《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一書的編輯張立紅,為讀者深度解讀這本書出版的幕後及深層意義。通過她了解到了出版者與作者的文化責任和幸福使命。

  問:張老師,您規划出版了這本書,您能簡單地給大家說說我們書中倡導的「家風」是什麼嗎?

  張立紅:「家風」是一個家族開展教育的起點。在傳統中國,社會教育不發達,人的成長往往依賴家庭教育。許多大的家族組織,承擔著對本家族成員的社會保障功能:有祠堂、族產、義莊、義塾等等。家族成員之間通過禮儀性的活動取得聯繫,同時也接受家族的集體約束。在這一層面,家風家訓好比家族「綱領」,指導和規訓著每一位家族成員的生活和行為。現在很多人大談特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重塑中華文明,孰不知中華文明離我們每個人最近的就是「家訓、家規」。文化是傳承,那些被人遺忘的家風需要幾代人共同接力,父母若持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思想,那子女就會記得「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父母若讓子女懂得「遺汝子孫清白在,不須廈屋太渠渠」的道理,那子孫就會想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有較高的操守和品行。

  問:張老師,作為這本書的編輯,如果央視的記者正好問到你同樣的問題,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張立紅:說起家風,中國人要說的話太多,古往今來可以引用的經典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描述的話,我覺得應該就是——君子之道。而決定家庭幸福感的核心人物——母親,我們的祖先也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就是君子女精神。

  問:這本書的封面上有一句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國學大師湯一介曾得父親告誡:一個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請問張老師,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張立紅:這句話大抵意思是說,養尊處優的子孫後代如果沒有先輩的上進心和拼搏精神,家財會逐漸稀釋減少,最終會被擠下財富金字塔的頂尖。富貴+知識=詩書;詩書+工作=耕讀;耕讀+思考=道德。人生有起有落,家族有盛有衰,財富能聚能散,唯有恆久的精神品質才是最可靠的保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處變而不驚,遇險而不亂,既能創造一番事業,又能守住一番事業。例如書中提到的「九世同堂」,還有眾所周知的無錫錢氏家族,出了中國科技界赫赫有名的「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在最近出版的新書《錢學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與實踐》的研討會上,錢老的學生、導彈研究專家裴景峰教授懷著敬仰之心談到了剛回國就獻身到科研和教育事業里的錢老。他說:「錢老是個謙虛的人,沒有架子,每次上課 都會提前到教室,親自擦黑板。那時上課沒有教材,錢老就是用他腦子裡知識講給大家,胸有成竹。」

  家風和資產咋一看似乎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樣東西,但真正思慮長遠的人會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優秀的家文化才是一個家庭無形但是巨大的資產,是一個家族代代受用不盡的財富。

  問:這本書作為清華大學出版社「幸福直通車」系列的一本,面對今天的中國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嗎?

  張立紅:我在計划出版《幸福直通車》叢書之時就開始關注人類心靈的走向,我在思索為什麼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取得了大發展,而人們的心靈還是一顆乾癟的小幼苗。後來我慢慢意識到是文化層面出現了問題,幸福是心靈的感受,家是一切心靈孕育的起點,因為缺少家文化的滋養,所以人們不幸福。幸福問題的解決歸根溯源還是要從家庭開始著手。家文化研究者姚鴻昌在他的著作《幸福的起點》中說:「不平凡的人最大的福報在於修行,平凡的人最大的福報在於家庭!」

  希望《幸福直通車》系列這本新書《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的出版能讓傳統優秀的家風和現代切合實際的家風相結合,並幫助人們建立家庭體系文化,和親人們一起成長,成為世上最幸福快樂的人。

  問:張老師,您能介紹一下幾位作者的情況嗎?

  張立紅:這幾位作者可以說都跟我有著很深的淵源。我跟李老師認識近十年了,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他的生命歷經滄桑,也充滿無數傳奇,他今年已經85歲高齡了,還身患癌症,可是他每天的時間都安排非常緊湊,有一件事給我印象非常深,有一位先生想要給他錄個像,打電話約時間,李老師立馬讓他下午就過來。李老師接待完5波客人之後,剛好有時間見他。後來我問李老師,為什麼這麼著急呢?您都如此高齡,又身患重病……他說自己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有什麼事情一定儘早做,能上午做就不下午做。為什麼李老師能養成這樣的習慣,他說小時候姑姑、媽媽、奶奶做家務事非常利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做事風格;小時候他喜愛讀書,古代聖賢視時間如生命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他。他已經不知不覺地把這種時間觀死死地印在腦海中了。李老師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展示了家風對人的一生的深刻影響。馮老師也是一位承載了無數傳奇的人物,他熱愛社會,熱心於文化和公益事業,曾被媒體授予「推助社會正能量人物」稱號。他此前的一部作品《堂堂正正一輩子》和本書從不同的角度為大家講述了「中國風」這一概念的豐富內涵,如何以仁者之心與自然界萬物相伴、相生,以義者之情與人相交、相助;如何傳承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讓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史青星是一位多年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她思維敏感、對社會和人生充滿熱情,對時事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她主編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也一部暢銷不衰的經典勵志圖書。

  問:您對《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一書在當前的圖書市場上有何預期?

  張立紅:關於傳統文化的圖書市場上已經很多,但是將信息化時代的特色和傳統家風相結合的圖書幾乎沒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傳統文化拿來,而是從家庭這個社會的小單元出發,對傳統的家風孝義等文化的斷層做一個分析和反思,把傳統的東西拿出來在現實中檢驗、辯論,使得這本書避免常見的傳統文化讀本的缺陷——簡單複製和說教,而是注重現代文學和古典文化的結合,使之生動有趣,促進思維創新。在內容的社會及時性方面與時俱進,在裝幀設計方面也是採用將時尚感和古典氣息結合的裸書籍。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本新鮮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活動,讓我磨鍊了意志,讓我更勇敢了!


推薦閱讀:

漫畫:寫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夏奶奶電話求測父親身體
小腳奶奶
你都喜歡哪些「奶奶輩好東西」?
你想念你的奶奶嗎?你還記得你和你奶奶之間的故事嘛?

TAG:爺爺奶奶 | 奶奶 | 國風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