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豐華:烏克蘭危機:內因、大國博弈因素與前景

請點擊圖片上方藍色小字關注我們!

烏克蘭危機:

內因、大國博弈因素與前景

柳豐華

【內容提要】烏克蘭危機是深刻的國內政治矛盾在俄羅斯與西方博弈因素的作用下發展而成的。迄今為止,烏克蘭危機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反對派通過街頭抗議活動奪取政權、克里米亞危機、東南部地區局勢動蕩。在深入分析每個階段危機的演變過程、內部原因以及俄羅斯與西方在烏克蘭的競爭的基礎上,可以看出,烏克蘭危機最為有利的解決方案,是在俄羅斯和美國、歐盟的調解下,由分別代表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利益的政治力量通過對話與談判,達成一份可行、有效的烏克蘭危機調解協議,內容包括烏國家體制、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俄語地位等。

【關鍵詞】烏克蘭危機 克里米亞 俄羅斯 美國 歐盟

【作者簡介】柳豐華,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烏克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烏克蘭危機已對周邊地區政治經濟形勢乃至國際關係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場危機究竟源於哪些內、外原因,調解前景如何,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把烏克蘭危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反對派通過街頭抗議活動奪取政權、克里米亞危機、東南部地區局勢動蕩,並嘗試在深入分析每個階段危機的演變過程、內部原因以及俄羅斯與西方在烏克蘭的競爭的基礎上評估烏克蘭危機的調解前景。

一、反對派通過街頭抗議活動奪取政權階段(20131121日—2014222日)

(一)演變過程

2013年11月21日,亞努科維奇政府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恢復與俄白哈三國關稅同盟加強經濟合作的談判。反對派(「祖國」黨、「打擊黨」、「自由」黨等)隨後在基輔獨立廣場舉行抗議示威活動,烏克蘭危機由此發端。當時,抗議者人數不多,僅有1 000人左右;抗議的內容是政府暫停與歐盟一體化進程,提出的要求是政府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

以11月30日凌晨烏克蘭政府動用「金雕」特種部隊驅趕獨立廣場示威者為轉折點,抗議示威活動急劇升級:抗議者人數大增;範圍由基輔向其他州蔓延;抗議人群的訴求不再限於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而是直接要求亞努科維奇政府下台,提前舉行總統選舉。12月1日,地區黨主導的烏克蘭議會通過禁止在基輔舉行抗議活動的法令,使形勢火上澆油,抗議者佔領基輔市政府大樓和數個州政府大樓。2014年1月底,亞努科維奇總統接受總理阿扎羅夫的辭職請求,並提議由反對派政黨「祖國」黨的議會黨團領導人亞采紐克出任政府總理;烏克蘭議會通過由地區黨提出的大赦法案,該法案規定,在示威者撤離其佔領的政府辦公樓的條件下不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兩個步驟是亞努科維奇政府向反對派做出的讓步。2月16日,抗議者撤離基輔市政府大樓,烏克蘭總檢察院宣布大赦法從17日生效。烏克蘭緊張局勢朝著緩和方向發展。

2月18日,數千名抗議者向烏克蘭議會進發,要求議會恢復2004年憲法修正案。抗議者與維護秩序的內務部隊發生激烈衝突,造成數百人傷亡。19日,烏克蘭安全局宣布在全國展開反恐行動,內務部隊與反對派武裝分子在基輔展開激烈槍戰。據烏克蘭衛生部公布的信息,截至3月11日,在抗議活動中的死亡人數為102人。

2月21日,在歐盟和俄羅斯代表的斡旋下,亞努科維奇總統與「祖國」黨、「打擊黨」、「自由」黨的領導人簽訂《烏克蘭危機調解協議》。其主要內容是:在兩天之內恢復2004年憲法修正案;在9月之前完成憲法改革;在12月之前舉行總統選舉。但是反對派違反該協議,就在當天強行執掌烏克蘭議會領導權,亞努科維奇出走哈爾科夫。22日,烏克蘭議會宣布亞努科維奇「放棄總統職責」,隨後任命議長圖爾奇諾夫擔任代理總統。至此,反對派終於實現了奪取政權的目標。

(二)內因

1.烏克蘭東、西部地區間的巨大分歧

第一,歷史文化差異在東、西部烏克蘭人之間構築了精神上的「鴻溝」。烏克蘭東、西部地區走的是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東烏克蘭在1654年《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簽訂後逐漸被納入沙皇俄國的統治之下,這部分烏克蘭人生活在高壓政治體制下,因此更加俄羅斯化。西烏克蘭先後處于波蘭—立陶宛大公國、奧匈帝國、波蘭的統治之下,由於政治環境相對寬容,所以西烏克蘭人能夠保留烏克蘭族的語言、文化和習俗,民族意識更加強烈。蘇聯在二戰期間通過佔領西烏克蘭、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等地區,完成了東、西部烏克蘭的領土統一,但是一直沒能消除地區間,特別是烏克蘭族同俄羅斯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精神差異。烏克蘭東部地區更多地講俄語,西部地區講烏克蘭語。東部地區居民信奉東正教,西部地區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歷史文化差異使烏克蘭東、西部地區和人民在精神上分別親俄羅斯和親歐洲。

第二,經濟因素使烏克蘭東南部地區面向東方,西部地區面向西方。在蘇聯時期,烏克蘭分為三個經濟區。頓涅茨—第聶伯河流域經濟區位於烏克蘭東南部,是原蘇聯的大型重工業區之一,煤炭、鋼鐵、重型機械、化工、電力、水泥等重工業部門發達,同時也是原蘇聯集約化水平較高的農業區之一。南方經濟區位於烏克蘭南部,是原蘇聯的加工型工業區之一,機械工業、食品工業、輕工業、海運業和旅遊業發達。西南經濟區位於烏克蘭西南部,是農業區,工業發展水平較低。這樣的產業布局,使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地區在經濟上同俄羅斯形成相互依存關係。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長期處於政治轉軌和經濟衰退狀態,產業結構及其布局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因此,在對外經濟合作方面,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地區傾向於俄羅斯,而西部地區則傾向於歐盟和波蘭等鄰國。

第三,在對外政策取向上,東部地區親俄羅斯,西部地區親西方。由於上述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等因素,東、西部烏克蘭人在對外政策取向上截然相反:東部地區希望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而西部地區則主張發展與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強烈地反俄。

因此,烏克蘭的東、西部地區分歧是現實的、深刻的,有時甚至稱得上是分裂的。正如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庫爾科夫所說:「在烏克蘭,沒有一個勝利是雙方都會慶祝的。」這就是2004年「橙色革命」時期橙色和藍色陣營涇渭分明的社會基礎,也是這次烏克蘭危機中亞努科維奇政府和反對派都有大量支持者的主要原因。

2.烏克蘭兩大對立政治力量的權力鬥爭

從2004年「橙色革命」起,烏克蘭國內政治中正式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勢均力敵的政治力量:親西方派(橙色)和親俄派。親西方派當時包括季莫申科聯盟、「我們的烏克蘭」聯盟和社會黨等,現在主要是「祖國」黨、「打擊黨」、「自由」黨;親俄派包括地區黨和共產黨。兩派在內外政策方面的主張存在重大的分歧。以政治體製為例,親西方派主張實行議會總統制,而親俄派則主張實行總統議會制。在這一輪政治危機中,兩派圍繞要不要回到2004年憲法修正案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較量。

同時,季莫申科和亞努科維奇的個人恩怨加劇了兩大陣營的權力鬥爭。在2004年的總統選舉中,季莫申科和尤先科通過「顏色革命」使本來已經獲勝的亞努科維奇最終敗北。在2010年的總統選舉中,亞努科維奇以微弱多數戰勝季莫申科,當選為烏克蘭總統。2011年10月季莫申科因為在2009年越權簽署烏克蘭與俄羅斯天然氣購銷合同,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季莫申科認為這是亞努科維奇對她的政治報復,因此兩人怨仇越結越深。歐盟曾以亞努科維奇政府准許季莫申科出國就醫作為與烏克蘭簽訂聯繫國協定的前提條件,亞努科維奇始終沒有同意,除了因為二人結怨甚深之外,就是他知道一旦釋放季莫申科,在2015年總統選舉中會多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3.權力和資本的關係沒有理順

烏克蘭獨立後也經歷了私有化過程,產生了一批寡頭。寡頭一方面通過權力尋租將大量公共財富積聚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又通過經濟資源影響甚至控制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但是寡頭遵循的法則是利潤,往往為了獲得高額利潤而不擇手段,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街頭抗議鬥爭的白熱化階段,正是寡頭的倒戈將亞努科維奇置於困境:寡頭費爾塔什利用他所掌握的電視頻道播放獨立廣場的血腥畫面;平丘克、波羅申科等寡頭支持反對派;一直支持亞努科維奇的烏克蘭首富阿赫梅多夫因為害怕西方制裁而拋棄了他……亞努科維奇和季莫申科本身就是寡頭,他們又和其他寡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要烏克蘭不理順權力和資本的關係,動蕩的局勢就難以停息。

4.經濟凋敝,民眾不滿

烏克蘭獨立20多年,經濟仍然沒有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2012年烏克蘭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於1990年的69.5%,由於人口的逐年減少,人均實際GDP相當於1990年的81.1%。1990年,烏克蘭人均GDP為1 570美元,略低於白俄羅斯的1 705美元;2012年,烏克蘭人均GDP僅僅增加到3 867美元,而白俄羅斯已上升到6 685美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烏克蘭經濟再次陷入危機,至今沒有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2013年烏克蘭國家財政預算赤字已經逼近GDP的5%,經常賬戶赤字則逼近GDP的8%。持續數月的政治危機使烏克蘭經濟雪上加霜,2014年2月烏克蘭經濟瀕臨崩潰:國庫虧空,外債高達750億美元,僅有的178億美元外匯儲備不足以滿足兩個月的進口,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不斷刷新歷史最低幣值,居民退休金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能足額發放。

在這種經濟形勢之下,烏克蘭普通民眾生活艱難,很多居民對腐敗、兩極分化等問題懷有不滿情緒。2014年4月進行的一項對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八州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這些親俄的地區,也有41.7%的受訪者認為獨立廣場抗議活動是「公民對腐敗和專制的抗議」。民眾渴望變革,期盼通過加入歐洲一體化進程來改善生活。

(三)俄歐競爭因素

烏克蘭政治危機的直接原因是亞努科維奇政府決定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但是深層次原因是烏克蘭選擇與歐洲一體化,還是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一體化的矛盾。這不僅是烏克蘭發展戰略的選擇,而且關係到歐盟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競爭的結果。

1.俄羅斯對烏克蘭政策目標與影響

俄羅斯致力於將烏克蘭保留在自己的勢力範圍。第一,極力吸引烏克蘭加入歐亞經濟聯盟。烏克蘭工農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擁有4 555多萬人口的市場,是獨聯體地區大國,俄羅斯建立的任何地區性一體化集團都需要烏的參與。普京總統曾經與烏克蘭共同成立統一經濟空間,在這一任期他決心重點打造歐亞經濟聯盟,因此希望烏克蘭一心一意地加入歐亞一體化進程。第二,需要烏克蘭作為俄羅斯實現大國復興的地緣戰略夥伴。烏克蘭位於俄羅斯與北約之間,處在俄羅斯與歐盟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至少具有兩個地緣戰略意義:充當俄羅斯與北約的緩衝地帶;作為俄羅斯黑海海軍強國的支軸。2013年2月普京總統批准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強調優先發展與烏克蘭的戰略夥伴關係。第三,需要烏克蘭作為俄羅斯意識形態夥伴。在普京總統的第二任期,俄羅斯與西方圍繞俄國內民主和獨聯體地區「顏色革命」問題進行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因此普京推行新斯拉夫主義外交。普京總統在《2012年國情咨文》中強調:「俄羅斯民主是俄羅斯人民的政權,它具有自己的人民自治傳統,完全不是外部強加的各種標準的實施。」由此可見,俄羅斯與西方的意識形態鬥爭仍然相當尖銳。烏克蘭與俄羅斯擁有民族親緣、共同的歷史和宗教,如果選擇與俄羅斯聯合發展的道路,那麼兩國有可能建立一條具有東斯拉夫特色的發展道路。相反,如果烏克蘭接受西式民主並加入歐盟一體化,就將大大削弱普京所維護的俄羅斯獨特發展道路的價值。

為了阻止烏克蘭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俄羅斯主要從三個方面對烏施加影響。一是政治施壓。俄羅斯多次警告烏克蘭,如果烏加入歐盟自由貿易區,俄羅斯將取消俄烏自由貿易協定,並將在關稅同盟範圍對烏實施反制措施。二是使用貿易懲罰手段。2013年俄羅斯多次暫停進口烏克蘭生產的奶製品、鋼管等商品,8月14—19日甚至全面停止了烏克蘭商品的進口。這些貿易懲罰措施使烏克蘭的出口遭受重創,據烏方估計,其貿易損失為25億美元。三是用「胡蘿蔔」,主要包括財政援助、優惠的關稅政策和天然氣價格等等,吸引烏克蘭加入關稅同盟。2013年7月普京承諾,若烏克蘭加入關稅同盟,烏GDP能提高1.5%—6.5%。

2.歐盟對烏克蘭政策目標與影響

歐盟對烏克蘭政策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營造東部毗鄰地區的安全環境。2008年8月發生俄羅斯與喬治亞武裝衝突後,在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和東歐國家興起新一輪恐俄、反俄思潮,這些國家極力主張歐盟繼續東擴,以此鞏固本國安全。在這種形勢下,歐盟認識到主動營造東部毗鄰地區安全環境的必要性,於2009年5月啟動「東部夥伴關係」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實施經濟援助、促進民主政治改革等方式,為獨聯體西部六國與歐盟的政治協調和經濟一體化創造條件。二是將烏克蘭納入歐洲一體化進程。歐盟也對烏克蘭市場頗有興趣,此外,歐盟和美國不願意看到烏克蘭再次與俄羅斯及其主導的關稅同盟發展一體化,擔心俄羅斯以此「恢復甦聯」。歐盟聯繫國協定本身含有歐盟與烏克蘭開展經濟合作的內容,與該協定配套的還有歐烏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說,如果這兩份文件獲得簽署,就意味著歐盟將烏克蘭納入到歐洲一體化進程,從而使之脫離俄羅斯主導的歐亞一體化進程。

歐盟最初主要憑藉其體制魅力和參與歐盟一體化的種種潛在收益來吸引烏克蘭簽署聯繫國協定,同時還為烏克蘭規定了一些簽約前提條件,比如亞努科維奇政府允許季莫申科到德國就醫等。在烏克蘭迫於俄羅斯的壓力、宣布暫停簽署聯繫國協定之後,歐盟不僅不再在季莫申科問題上堅持己見,而且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數十億美元貸款,以補償烏克蘭與歐盟簽署協定後造成的經濟損失。

3.俄歐競爭的初步結果

俄羅斯在烏克蘭簽署聯繫國協定問題上取得外交勝利。11月29日在歐盟「東部夥伴關係」維爾紐斯峰會上,亞努科維奇總統沒有簽署歐盟聯繫國協定。這表明,亞努科維奇政府在推遲與歐盟或者歐亞進行一體化的選擇,繼續奉行與俄、歐平衡交往政策。俄羅斯加大對烏克蘭經濟援助力度,以鼓勵烏進一步向俄靠攏。2013年12月普京宣布:俄羅斯政府將購買150億美元烏克蘭政府債券;從2014年1月起將俄對烏出口天然氣價格從每千立方米約400美元降至268.5美元。俄羅斯的援助將大大緩解烏克蘭的財政困境,而天然氣價格優惠相當於每年給予烏70億美元補貼。

俄歐競爭一直在持續,在歐盟和美國片面支持烏克蘭反對派的情況下,獨立廣場抗議活動不斷升級。當烏克蘭政治危機發展到雙方暴力對抗時,歐盟又採取聲援反對派、壓制亞努科維奇政府的立場,使得反對派有恃無恐,而烏克蘭政府在維持社會秩序時束手束腳。俄歐在獨立廣場危機上競爭的結果是,烏克蘭反對派奪得政權,亞努科維奇逃亡俄羅斯。

二、克里米亞危機階段(2014222日—46日)

(一)演變過程

2月22日反對派奪取烏克蘭政權之後,在俄羅斯族人聚居的東部地區相繼爆發反對基輔新政權的抗議活動,而在俄羅斯族人占多數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分離主義傾向逐漸佔據上風。25日親俄羅斯的團體在辛菲羅波爾組織抗議集會,將俄羅斯國旗懸掛在克里米亞議會大廈上。26日親俄羅斯的抗議人群把俄羅斯國旗懸掛在哈爾科夫市政府前面的旗杆上。自28日起,俄羅斯黑海艦隊部隊開始佔領辛菲羅波爾的軍用機場等戰略設施。3月1日俄羅斯議會上院授予普京總統對烏克蘭動武的權力,2日普京就向辛菲羅波爾增派兵力;同時俄軍攻佔克里米亞烏克蘭邊防軍司令部,完成對烏駐克里米亞多處軍事基地的包圍。加上克里米亞政府倒向俄羅斯,整個半島已經處於俄羅斯的實際控制之下。

3月6日,克里米亞議會通過關於在3月16日舉行克里米亞全民公決的決議。公決內容包括兩個問題:「是否贊成克里米亞在享有俄羅斯聯邦主體權利的基礎上與俄羅斯重新合併?」「是否贊成恢復克里米亞共和國1992年憲法並贊成克里米亞作為烏克蘭的一部分?」簡單地說,就是決定克里米亞是併入俄羅斯,還是繼續留在烏克蘭。16日克里米亞舉行全民公決,公決結果顯示:96.77%的投票者支持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18日普京總統與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市領導人共同簽署《關於接受克里米亞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和建立兩個新的聯邦主體的條約》。20日和21日俄羅斯國家杜馬和聯邦委員會分別批准與該條約有關的法案,21日普京總統簽署法案,從而單方面地完成了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的法律程序。3月24日,烏克蘭過渡政府開始撤出駐紮在克里米亞的軍隊,標誌著接受烏軍失敗的現實。

(二)內因

1.東部地區的俄羅斯族人不承認烏克蘭過渡政府的合法性

在基輔獨立廣場抗議活動期間,烏克蘭東部地區主要城市經常舉行支持亞努科維奇政府的集會遊行。在反對派掌權、亞努科維奇逃亡俄羅斯之後,東、南部地區的俄羅斯族人不承認反對派政黨的「和平」奪權,他們仍然視亞努科維奇為合法領導人。2014年4月一項對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八州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2%的受訪者承認現在的烏克蘭議會是合法的,而50%的人認為代總統圖爾奇諾夫和過渡政府總理亞采紐克是不合法的。對基輔新政權合法性的質疑,引發了東部地區俄羅斯族人的抗議活動。

2.烏克蘭過渡政府的內外政策刺激了克里米亞的分離主義傾向

克里米亞半島面積2.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為220萬,其中俄羅斯族人150萬,佔總人口的68%;烏克蘭族人35萬,克里米亞韃靼人約30萬。俄羅斯族人有強烈的親俄傾向,烏克蘭獨立初期他們與島內其他民族一道曾經爭取到很大的自治權力,但是不久就被烏中央政府取消。儘管如此,每當烏克蘭東、西部政治鬥爭激烈的時候,在克里米亞就會有爭取更大自治權甚至獨立的議論。

烏克蘭過渡政府一上台就取消俄語在一些州的官方語言地位,此舉立即引發了俄羅斯族居民的集會抗議,他們擔心自己的權利會受到基輔政權更多的剝奪。過渡政府奉行的反俄、親西方外交政策也讓東部地區不願意接受,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和哈爾科夫等州主張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在克里米亞,這種不滿很快朝著分離主義方向發展。克里米亞俄羅斯族人關於俄羅斯給予軍事保護的請求(包括流亡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總統」提出的軍事保護請求),為普京政府向克里米亞派兵提供了一定的借口。

3.克里米亞俄羅斯族人認為加入俄羅斯會生活得更好一些

克里米亞很多居民對烏克蘭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感到厭倦,渴望過上安穩的生活,認為加入俄羅斯會比留在烏克蘭生活得好一些。普京總統兼并克里米亞之後,立即責成俄羅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儘快將克里米亞退休金提升到俄羅斯的水平。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托皮林表示,在過渡期間(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1日)將克里米亞居民退休金提升一倍。普京的這一政策雖是籠絡克里米亞人心之舉,但是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克里米亞半島居民的經濟生活狀況。

(三)俄美博弈因素

當烏克蘭局勢發展到克里米亞危機階段,歐盟已經無力應對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後果,如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也不能對烏克蘭過渡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這種形勢下,歐盟退居次要地位,俄羅斯和美國成為烏克蘭危機調解的主要外部力量。

1.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提出烏克蘭危機調解的聯邦化方案

普京總統出兵克里米亞,並將其併入俄羅斯版圖,主要有如下考量。第一,在烏克蘭過渡政府推行反俄、親西方政策,其可能淪為西方反俄前沿的情況下,基於損失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先把克里米亞兼并,其他問題再說。普京政府雖然對烏克蘭過渡政府採取不接觸、不對話的立場,但是並沒有吞併克里米亞的預謀,這一點在普京總統3月4日回答記者提問中有明確的表述。但是,在認清基輔新政權反俄、親西方的實質之後,普京政府就毫不客氣地將克里米亞收入囊中。第二,保護烏克蘭境內俄羅斯族人的權利。境外俄羅斯族人的權利保護問題是俄羅斯對獨聯體國家施加影響的一個重要槓桿。烏克蘭東部地區俄羅斯族人提出的軍事保護請求,為普京干涉烏克蘭危機提供了道義借口。雖然這個借口並不充分,但是有比沒有強。既然西方可以以民主、自由為借口干涉烏克蘭危機,那麼俄羅斯也可以以保護俄羅斯族人的權利為借口。第三,俄羅斯認為,克里米亞「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的領土,只是因為赫魯曉夫的饋贈才在1954年劃歸烏克蘭管轄,但是這個決定是違背憲法的,是明顯的歷史不公。

兼并克里米亞半島對俄羅斯主要具有三個意義,儘管這一舉動在國際社會廣受譴責。第一,使俄羅斯在烏克蘭博弈中搶先佔據軍事主動地位。憑藉武裝的克里米亞,如若爆發戰爭,俄羅斯可控制黑海北部海域和進佔烏克蘭南部領土,還可在與西方的談判中向對手施加軍事政治壓力。第二,牽制基輔現政權的向西方「一邊倒」政策。俄羅斯以此提醒基輔,如果堅持「脫俄入歐」,「克里米亞劇本」就有可能在烏克蘭東部其他州重演。第三,結束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由來已久的克里米亞歸屬之爭,並且不再為續租軍事基地向烏克蘭支付巨額租金。根據1997年5月烏俄兩國簽署的《關於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克蘭境內駐紮的地位和條件》等協議,俄羅斯每年向烏克蘭支付9 775萬美元。當然,俄羅斯將為兼并克里米亞而承受西方的經濟制裁與政治孤立等等。

2014年3月17日,俄羅斯提出調解烏克蘭危機的建議。其主要內容包括:基輔當局履行2月21日簽署的《烏克蘭危機調解協議》的義務;烏克蘭制定新的聯邦憲法,以確定其聯邦國家政治制度和軍事政治中立國地位,賦予俄語以第二國語地位;在新憲法通過之後舉行烏克蘭總統選舉;承認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3月16日的公投結果;由俄羅斯、美國和歐盟保證烏克蘭的聯邦國家制度、領土完整和軍事政治中立國地位。這一建議立即遭到烏方的反對,烏克蘭外交部指責俄羅斯企圖以此改變烏邊界,干涉烏內外政策。

為迫使烏克蘭過渡政府改變向西方「一邊倒」政策,接受俄方提出的聯邦化方案,普京政府不斷強化對烏高壓政策。從3月20日起,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新一輪「貿易戰」,完全停止從烏進口商品。3月21日,就在基輔當局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政治部分的當天,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提出廢除哈爾科夫協議,並建議普京總統向烏克蘭追索根據該協議提前支付烏方的110億美元能源優惠款。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決定從4月1日起,將對烏克蘭天然氣出口價格從每千立方米360美元提高到485美元。3月27日,烏克蘭指責俄羅斯在兩國邊界附近集結10萬兵力,企圖擾亂烏政局,阻撓即將舉行的烏總統選舉。

2.美國制裁俄羅斯,支持烏克蘭過渡政府

美國支持烏克蘭過渡政府,支持烏領土完整。3月16日奧巴馬總統表示,克里米亞公投是在俄羅斯軍事干預的脅迫下舉行的,違反烏克蘭憲法,美國不承認公投結果。3月17日,美國宣布對俄羅斯政府7位策劃及實施了克里米亞公投的高級官員實施簽證禁令和凍結海外賬戶等制裁措施,但是這些制裁措施沒有觸及俄羅斯的重大經濟利益。西方七國集團集體抵制即將在俄羅斯索契召開的八國峰會,俄羅斯對此滿不在乎。3月20日,奧巴馬總統宣布美國不會因為烏克蘭問題而與俄羅斯開戰,美國將繼續採取外交和經濟制裁等手段來解決俄美在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問題上的對抗。

由於俄美經貿合作規模不大,2012年兩國貿易額為283億美元,美國對俄羅斯投資額為68億美元,所以美國對俄經濟制裁難以起到「傷筋動骨」的效果。加上美國在核裁軍、不擴散、反恐以及一些國際熱點問題的調解方面離不開俄羅斯的合作,因此不大可能因為烏克蘭而與俄羅斯發生衝突。美國還建議歐盟對俄羅斯經濟的關鍵領域實施制裁,但是作為俄羅斯的天然氣主要客戶和貿易、投資主要夥伴的歐洲國家顯然沒有這個決心。歐盟也對數名俄羅斯官員實施了限制旅遊、凍結在歐盟資產等制裁措施,同樣收效甚微。

三、東南部地區局勢動蕩階段(46日至今)

(一)演變過程

4月6日,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和哈爾科夫三州爆發親俄居民的抗議活動,武裝分子佔領政府大樓,要求就本地區地位問題舉行全民公決。抗議民眾組建頓涅茨克人民委員會,該委員會隨即宣布「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成立,將在5月11日舉行當地公決。4月14日,在通過對話不能與親俄武裝分子達成和解的情況下,烏克蘭過渡政府開始在頓涅茨克州展開「反恐行動」,烏局勢因此再度緊張。4月17日,美國、歐盟、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日內瓦舉行烏克蘭問題四方會談,就緩和烏克蘭東部地區緊張形勢達成協議。根據該協議,烏克蘭的所有非法武裝組織必須解除武裝,並撤出佔領的建築物;烏進行憲法改革,並特赦東部地區的所有抗議者。在經歷了短暫的停戰之後,4月23日烏克蘭政府恢復了對頓涅茨克州親俄武裝分子的「反恐行動」。5月2日,烏克蘭南部港口城市敖德薩發生親政府與親俄民眾的衝突,縱火致使工會大樓被燒,火災造成46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傷亡者主要是佔據該樓的親俄居民。5月10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中央選舉委員會」聲明:無論投票率多少,11日關於頓巴斯地位的公決都將舉行;5月11日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公決如期舉行,90%以上的投票者支持獨立,5月12日,兩州宣布脫烏「獨立」。

(二)內因

1.東部地區俄羅斯族人想爭取更多的自治權

東部地區俄羅斯族人不承認烏克蘭過渡政府的合法性,在過渡政府已經掌控國家政權的情況下,希望通過抗議活動甚至武裝對抗來爭取更多的自治權。俄羅斯族人認為自己有權參與烏克蘭憲法改革,烏政治體制應充分考慮東部地區人民的權益,包括俄語官方語言地位等。在反俄、親西方的政黨掌握權柄,而國家處於政治社會動蕩的形勢下,俄羅斯族人的這些訴求是不可能被烏克蘭過渡政府聽取的。於是,一部分親俄抗議者效仿原反對派的激進分子,拿起武器,佔領政府大樓,與執政當局進行暴力對抗。在日內瓦協議簽署後,親俄武裝分子又提出烏克蘭過渡政府下台、基輔當局同意舉行關於各地區地位的全民公決、親歐抗議者離開獨立廣場、「右區」等激進組織解除武裝、釋放政治犯等要求,作為他們撤出政府大樓的條件。

2.東部地區一部分俄羅斯族人同情亞努科維奇,亞努科維奇支持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者

亞努科維奇生於頓涅茨克州葉納基耶沃市,在擔任烏克蘭總理之前長期在頓涅茨克州任職,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和哈爾科夫三州是他競選、執政的「根據地」。亞努科維奇在「二月事件」後逃亡俄羅斯,東部和南部地區很多居民都同情他,仍舊視他為合法的烏克蘭領導人。在東部三州親俄居民的抗議活動中,有人支持亞努科維奇回國執政。亞努科維奇本人也多次流露重返烏克蘭政壇的意願。2014年4月8日,烏克蘭總統辦公廳代理主任帕申斯基對媒體表示,流亡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通過其賬戶向烏東部分離主義者提供了資金,烏有關部門已經查封了亞努科維奇及其親信的數十個賬戶,沒收了大量資金。

(三)俄美博弈因素

1.俄羅斯的政策

烏克蘭政府指責俄羅斯挑起了烏東部三州的騷亂,這一觀點得到美國和歐盟的認同。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三州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製造不穩定,以此影響烏克蘭的內外政策。俄羅斯主張:烏克蘭實行聯邦制,以便烏東部地區同俄羅斯和關稅同盟發展密切關係;烏克蘭成為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軍事政治中立國,以免烏淪為西方對俄施壓的前沿陣地;俄語成為烏第二國語;烏東部地區派代表參加美歐烏俄四方日內瓦會談,俄支持地區黨總統候選人多勃金作為該地區利益代表參會。第二,干預烏克蘭總統競選和5月總統選舉。在烏克蘭「二月事件」和克里米亞危機之後,親俄的地區黨的總統候選人已經不大可能贏得選舉,而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結果直接關係到未來烏對俄政策和俄烏關係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或許認為,採取這樣一種方式對烏克蘭施壓,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烏選民的心理和投票。第三,不排除普京為出兵甚至佔領烏克蘭東部地區做預先安排的可能,如同他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決策。俄羅斯外交部指責烏克蘭激進武裝組織「右區」和美國格雷斯通公司數百名僱傭兵參與維持秩序,可能是為俄出兵製造輿論。

從近期俄羅斯的外交表態來看,上述第一個目標是俄極力想達成的。烏克蘭選民對聯邦制和俄語地位的認識,則直接關係到第二個目標的落實情況。

2.美國的政策

美國堅定地支持烏克蘭過渡政府。烏克蘭東部三州爆發騷亂後,美國立即譴責俄羅斯是事件的幕後主使,指責俄羅斯特工和特種部隊挑唆烏分離主義分子製造動蕩,表明美方支持烏的立場。美國支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支持烏獨立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反對俄羅斯利用烏東部地區分裂活動破壞烏局勢的圖謀,更不能容忍俄在烏東部地區複製「克里米亞模式」。

為了遏制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的破壞活動,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白宮警告俄羅斯不要在烏克蘭採取進一步的軍事干預,否則將面臨嚴重的後果。4月22日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基輔,以顯示其對烏克蘭的政治支持。同日,美國決定派遣軍隊參加東歐軍事演習以對俄羅斯施加壓力。4月24日,奧巴馬總統譴責俄羅斯沒有遵守日內瓦協議,並警告俄羅斯美國將出台新的制裁措施。4月27日,美國政府宣布對7名俄羅斯官員和17家與普京及其親信有關聯的公司進行制裁。在美國的敦促下,同日歐盟也宣布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制裁名單人數由33人增至48人。

由於美國在克里米亞危機初期就亮出了不肯為烏與俄開戰的「底牌」,加上俄美經貿合作規模有限,經濟制裁難以對俄造成「重傷」,所以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影響力不大。

四、烏克蘭危機調解前景

(一)東部地區局勢發展前景

1.烏克蘭過渡政府的立場與東部地區的訴求

烏克蘭過渡政府最初堅決反對俄羅斯提出的聯邦化方案,堅持烏克蘭的單一制體制。在東部地區發生騷亂之後,迫於形勢,過渡政府在向地方放權問題上開始有所鬆動。4月11日,過渡政府總理亞采紐克在頓涅茨克首次表示,政府會考慮給予地方更多權力。4月19日,烏克蘭議長、代總統圖爾奇諾夫聲明:執政當局有意擴大地方自治權,讓地方在經濟、社會和財政問題上擁有自主性;當局準備允許各地區獨立地選舉領導人,使之對本地區負責;當局將把相應的修改寫入新憲法。

東部地區的訴求在代表其利益的地區黨的主張中得到反映。地區黨主張:烏克蘭新憲法應規定各地區的財政自主權和人文自主權;烏不要加入任何政治和經濟聯盟;關於加入政治和經濟聯盟的決議必須在全體國民公決的基礎上通過。地區黨總統候選人多勃金說:「不誠實地承認烏克蘭沒有準備好加入任何政治或者經濟聯盟,我們就不可能保護自己避免經常性地翻政治跟頭,在一夜之間來一個180度的急轉彎並走向另一個絕對相反的方向。」

2014年4月一項對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八州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61%的人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武裝佔領政府大樓,所有問題只能通過對話方式解決,只有11.7%的人贊成武裝佔領政府大樓;87.7%的人認為烏克蘭新憲法的主要條款(國家體制、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語言)應該由烏克蘭自己決定,只有6.3%的人認為應該在俄羅斯的參與下制定烏克蘭新憲法的主要條款;69.7%認為東南部地區併入俄羅斯是個壞主意,只有15.4%的人對此持贊成意見。這些民調結果說明,東南部地區多數居民不願意俄羅斯干預烏克蘭憲法改革,也不願意併入俄羅斯。

2.俄羅斯、西方的調解方案

俄羅斯提出的是聯邦化方案。這個方案的實質是削弱烏克蘭中央政府權力,提高親俄的烏東部地區的自治權,以便俄羅斯憑藉其對烏東部地區俄羅斯族人的影響力擁有對烏克蘭內外重大政策的否決權,比如,烏克蘭的俄語地位問題、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等等。俄羅斯不能接受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也不希望烏加入歐盟一體化進程,烏即使不再屬於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也應當是俄與西方之間的中立國。

西方主張保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和單一制,堅持烏獨立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美歐要求俄羅斯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制止親俄武裝分子在烏東部地區的挑釁,呼籲俄從俄烏邊境地區撤軍,與烏政府進行談判,以緩和東部地區緊張局勢。西方希望烏克蘭不受俄羅斯控制地、自由地選擇「回歸歐洲」路線。

3.目前烏克蘭東部地區還不大可能重複「克里米亞模式」,但是不排除這種可能或者重複「南奧塞梯模式」的可能

「克里米亞模式」的含義是先實行軍事佔領,而後兼并其領土。「南奧塞梯模式」的含義是建立一個名義上獨立,實際上是俄羅斯附庸國的「國家」。如果烏克蘭執政當局的「反恐行動」效率低,使得衝突長期化、人員傷亡大量增加,那麼俄羅斯就可能通過間接甚至直接的軍事手段介入,那時烏東部地區局勢有可能按「克里米亞模式」或者「南奧塞梯模式」方式演變。

(二)烏克蘭危機調解前景評估

烏克蘭危機是深刻的國內政治矛盾在俄羅斯與西方博弈因素的作用下發展而成的。因此,評估烏克蘭危機的調解前景,就不僅要考慮烏國內主要政治力量之間能否進行對話與妥協,而且要依靠俄羅斯與西方的建設性調解。

在俄羅斯和美國、歐盟的調解下,由分別代表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利益的政治力量通過對話與談判,達成一份可行且有效的烏克蘭危機調解協議,其中包括烏國家體制、中央與地方權力劃分、俄語地位等。這是對烏克蘭和其他有關方面都有利的危機解決方案。雖然日內瓦協議沒有根本性地緩和烏克蘭緊張局勢,但是美歐烏俄四方在日內瓦的會談開啟了烏克蘭危機的政治調解進程。未來有必要發掘四方會談架構的潛力,推動四方在這一架構下逐步地達成切實可行的調解步驟,為最終和平、徹底地解決烏克蘭危機創造有利的條件。(責任編輯 劉陽)

原文鏈接:http://elsxk.hlju.edu.cn/new/wfile/wfile_1_2014630161234.pdf


推薦閱讀:

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國打敘利亞的目的根本不是敘利亞
推薦一篇好文 鄭永年:中國為什麼要躲避大國「命運」?
中美貿易戰的博弈推演及應對推斷
【標準專利】美中貿易戰:美國優先之IP打折

TAG:危機 | 烏克蘭 | 大國博弈 | 因素 | 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