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秋信老師新華社太極拳實戰技擊講座 答拳友問

《和美太極》中國太極微刊

(圖片來源於現場聽講拳友鄒桂蘭女士)

【時間】:2016.11.24中午12:00—14:00

【地點】:新華社總部大禮堂

【題目】:太極拳實戰與技擊

【主辦】:新華太極拳俱樂部

太極拳,本質的屬性和定義就是技擊。中國武術129個拳種,沒有一種裡面的定式或過式是專門為「健身」而設計的,太極拳當然也不例外。有人說「太極拳不是武術」,如果太極拳不是武術那是什麼呢?首先在定位上,太極拳的屬性就是技擊,因為它符合人體的骨骼摺疊規律。在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從支點到落點的中間環節,尋求力量的「最大釋放量」、「最小釋放量」和「最佳釋放量」。當我們的力度、速度、角度和準確度都調整到最佳的時候,就可以達到技擊的目的,並且意外地收穫了健康,這正是我們「健身」所需要的,所以人們運用這種方式來健身。「技擊」與「健身」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就像硬幣的兩面一樣,不可分割。如果說太極拳只有健身功能,那麼廣場舞也可以健身,為何非要學這麼難的太極拳呢?所以我們要從零開始,一點一點地了解它。

 

我們練太極拳並不是要和誰去打架,但也應該了解實戰的含義是什麼,這樣才有可能把拳練正確。練正確了,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才能獲得健康。多年來有很多困擾太極拳習練者的問題,比如膝蓋、腰跨、踝骨出現了傷痛,很多人本來腿不疼,退休了練練太極拳反倒腿疼了,這不是太極拳本身所致,而是因為錯誤地進行了練習,肯定要受傷。分三點來說:

 

第一是「太慢」。過慢也是造成損傷的原因,因為這已經不符合拳的運動規律了。相比於其他有些拳種,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這使得很多年齡大的朋友也能參與其中。但是這個「快慢」要符合自己的年齡段和身體狀況,是不能夠量化的,這個「度」是自己掌握的。無論陳、楊、武、吳、孫各式太極拳,都要注意這一點,速度要掌握到舒服的程度。慢,不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更不是它的全部內容!在實戰當中,防守與反擊的動作快慢是以對方的速度為根據的,過快不行,過慢也不行。

 

第二是「太低」,有人說「低架子出功夫」,其實不然,「坐馬桶」的動作只能叫「出恭」,出不了功夫,它只能「出傷」——局部受力你焉能不傷?!應該做到「高不直腿,低不盪襠」,也就是臀部到了膝蓋以下,形成了「M」襠,不僅重心轉換不靈,完全失去了實戰意義與價值,而且對膝蓋的損傷很大。在高度上要形成軸向力,而不能出現膝蓋超過腳尖形成的彎矩力,這樣也容易出傷。什麼叫彎矩力呢?比如兩根木頭直徑、長度完全一樣,給一定的壓力,如果哪根木頭有點彎,它就會先斷,所謂「立木頂千斤」。所以在轉換的過程中,上邊的幅度與下邊的跨度要讓它基本相稱,這樣才成。

 

第三就是在轉體的過程中,沒有以腳下為軸。這樣就等於在身體轉動時不斷地擰你的膝蓋和踝骨。例如,我這樣旋轉一瓶水(拿起講台上的礦泉水做整體轉動),到明天早上也沒事兒,但如果把下邊固定,力量足夠的話就可以把它擰壞。我們身體轉動時,一定要以腳下為軸,不然就會造成運動傷。有的人就是腳下不動光轉體,到45度的時候就感覺到膝蓋在擰著勁。有一次人家教我打高爾夫球,他要求我背桿時轉到這樣,腳不許動,我當時就提出來,你這不傷膝蓋啊?他說傷啊。那幹嘛還這樣?他說好看。好看也不行,會造成腿的不便。所以在轉動的時候,要前腳足跟內側做軸、腳掌外碾,後腳腳掌做軸、足跟內側外碾,這樣可以有效地保護你的膝蓋。

 

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螺旋纏繞、松活彈抖」。前面說過了「快慢」,所謂「螺旋」與「纏絲」則是運動的軌跡。因為我們的骨骼連接處都是圓滑的,可以進行以自身為中心的旋轉,這叫「螺旋」;以對方肢體為中心的纏繞,叫「纏絲」。那麼「松活彈抖」呢?咱們可以發現很多打太極拳的人會「抖」,其實「抖」應該是抖對方,而不是抖自己,都抖在自己身上沒有用。有一個「六封四閉」,你的勁兒來路不明、去向不清,像觸電一樣(模仿亂抖動作,眾笑)。有很多自稱大師的人也在亂抖亂跳,誤導了很多人。太極拳是個意氣風發的拳術,不是抽瘋的拳術;太極拳是一個非常穩健的拳術,而不是痴痴獃獃,過慢也不等於穩健。太極拳的習練者中有一種「晨練族」,其中有些人學的年頭很少,去培訓一個星期,回來就教別人。我以前主要在清華、北大等各高校里教拳,大學裡「博導」多,教太極拳的「誤導」多。所謂「誤導」,不是說有意誤導,是說他自己也沒有完全掌握,可能主觀上不是想誤導,但是實際上也誤導了。還有一些以「表演」為目的習練者,就想著把動作做得高、飄、懸,這樣也容易出現毛病。比如360度翻一個跟頭後用一隻腳落地,其實那不是太極拳,體操運動員、雜技運動員和戲曲武生翻跟頭比你翻得棒。

 

我們練太極拳練的是「勁兒」,什麼是勁兒呢?我在國內外各地教拳時,都有人向我提問:「什麼是太極勁兒」?我說你這提的是兩個問題。或者有人問「纏絲勁兒」,這也是兩個問題。「勁兒」是一個單獨的概念,不能與前面的名詞混為一談,它是相對於「力」來說的。「勁兒」是力的升華,是力的量變。「力」有「本力」,什麼都不練幹活兒的時候也有力量,但這是「拙力」。「勁兒」則是通過久練而形成一種自如的變化。老太太紡線又細又勻,那個「勁兒」拿捏得恰到好處,如果沒有紡過就會不是斷線就是疙里疙瘩。「勁兒」在生活當中都存在,不必說得很玄、很術語化,故作高深讓人聽不懂。比如我們吃花生米和吃豆腐,給的力度、速度相同嗎?又比如過年時街坊剁餡兒包餃子,你憑經驗聽聲音就能知道是在剁肉餡兒還是剁菜餡兒。這就是「勁兒」——根據不同情況的要求,產生力度、速度和角度的變化。因此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勁兒從足底發,通過每個關節節節貫穿傳送到梢節,讓它遞增而不是遞減,並最大限度釋放到對方身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捆著。比如我有100公斤力量,你的每個關節都在浪費都在消耗,這就不行。

 

太極拳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中間的過程,就像從一個音符到另一個音符的「音韻」一樣,叫做「身韻」。人家說韻味兒好,就好在從一個定式到另一個定式的過程中,這可以一目了然。有人說老師,您給我打一遍看看,你沒有資格讓我打一遍。或者說我打一遍您看看,我也沒那個工夫——根本不用打一遍,只要你稍微一做動作,我一看你的眼神就知道你對自己做的動作是真理解還是假理解。一個老奶奶看別人家的孫子,和看自己的孫子眼神兒就不一樣,一看就知道是人家的孫子(眾笑),她慈祥是慈祥,但從眼神可以辨別。「神」的標誌在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內在質量的外在表現。比如打「掩手肱捶」,如果似笑非笑、嬉皮笑臉就打不了,回去可以試試,發力時如果笑著就發不了,必須眼神像兩道利劍。所以我們從腳下到手的梢節再到眼神,必須要有整體性。整體性、連貫性、協調性和動作的平衡性(靜止的和運動中的),要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太極拳。

 

歷史上的名家名言、箴言格言、經典著作,不管是誰說的誰寫的,都有其歷史局限性,都是一個領域內的相關資料,僅供參考而已,不要照搬。陳鑫怎麼說,我不願意和他一樣,他書上(《陳氏太極拳圖說》)寫的、畫的動作都怪怪的。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拳想像成是哪個大師怎麼打,就按照那個去練。太極拳的屬性就是技擊,符合最根本的拳理才能起到健身作用。

 

我想這樣,我講的太多大家一會兒該困了,我講的也不好,大家跟我互動起來,有什麼問題你憋了多少日子了,今天提出來。我不想再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你錄了半天就這麼個老頭兒來回晃悠,一會兒你眼暈(眾笑)。誰有什麼問題請舉手示意我。

問:田老師,人體是否有丹田和丹田之氣?丹田內轉和丹田鼓盪是個怎麼回事兒?

 

答:您給我提了一個我最想說的問題!中醫有「丹田」嗎?(眾答:有。)中醫說丹田我不反對,但在武術我不同意說丹田。丹田在哪兒?具體的形象又是什麼?它沒有。我們身體沒毛病的時候,就不會對哪個部位有感覺,如果感覺到肝疼、胃疼,那是某個臟腑器官出問題了。很多人都願意談丹田的感覺,但是根本沒有這麼一個物質性的器官部位,哪兒來的感覺啊?它沒有一個研究的基礎。我有一個師伯的孫子,是某中醫院的院長,現在已經退休了,也是打太極拳的。他說我做了一輩子手術,也沒見過「丹田」這個東西。所以沒有任何一個物質支持「丹田」二字的說法!這兒有把椅子、一張桌子,還有水瓶,它有具體的物質形象在這裡擺著,咱們有討論的基礎。如果沒有東西,討論什麼?沒的可討論!所以我談拳,從來不提丹田。有人說你為什麼不提丹田?我說為什麼非要提?如果要提,請你把丹田長在哪兒,有什麼形象,有沒有具體的內容告訴我,否則就沒有討論的基礎,徒然耽誤很多時間,浪費了練拳的精力。

 

「氣」,是什麼質量?如何產生?如何運行?怎麼用?請把它的運動機理給我談出來,談不出來我就不相信。人的呼吸是自然的,是本能的,是下意識的,沒有任何有意識地去做,所以我談拳也不談「氣」。存在的不一定有感覺,存在的不一定有表現形式,不要拿自己當試驗品。我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講座的時候,我說如果這個人的血脈流通,身體非常棒,他能感覺得到氣血運行從哪兒到哪兒呼呼地轉嗎?(眾笑)心臟在蠕動,血液在不斷地循環,如果感覺到就肯定有毛病了,「氣」也是如此。「丹田」和「氣」這些東西不要過多去考慮它,把你肢體的整體性、連貫性、協調性和動作的平衡性有機地結合好了,你就是好樣兒的!謝謝!(眾熱烈鼓掌)

 

問:田老師您好!想問您一下學拳中一些具體問題。我們老師教我們要「不頂不丟」,我們初學的人如何把「掤」和「頂」分清楚,如何讓自己的身體空下去,讓對方像打在棉花上,同時自己還不「丟癟」?這是第一個。還有就是我們在練二十四式的時候,比如「擊地捶」,怎麼在開合的同時保持松沉、中正?第三個是關於拳架、推手、散手練習的次序,您有什麼建議嗎?

 

答:「丟癟頂抗」屬於推手當中的「四大病」,「粘連黏隨」是四大特點。你現在剛開始學,先不用考慮丟和頂的問題。雙方出現了抗力而不是走「圓化」,不是把對方做用給我的主動運動慣性,通過我的圓轉給它邊緣化,而是一味地較勁,叫做「頂」。所謂「丟」,是對方在走圓化的時候,你沒有跟上,丟手了。當然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問題,初學者不可能理解掌握這麼多。

 

我1960年的時候就教過「二十四式」。1964年10月1號國慶大遊行,10月2號我們崇文區隊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表演「二十四式」,當時看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還有十大元帥。很多動作都應該是「一動無有不動」,你如果想著膝蓋怎麼樣,腳怎麼樣,手怎麼樣,這就想多了。手有收放,擊地捶的收放叫做「神仙一把抓」,可能你們老師沒講。我在教課的時候會講到,陳式太極拳的擊地捶是「神仙一把抓」,現在沒人講了。其實這個收放,就是抓對方的要害。這就是我說的,每個動作要知道它的實戰含義,才能準確地做出肢體語言的表達來。

 

很多現在參加推手比賽的人,什麼拳都沒練過,就玩兒的是推手,玩兒的也挺棒。有的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就是不會推手。拳架和推手可分可合,要根據你老師教授的經驗和自己的感覺來不斷地找。這也不能量化,比如多長時間練拳,多長時間以後可以推手,多長時間可以散打,沒有準確的排序。好嗎?(眾鼓掌)

 

 

問:我對實戰比較感興趣,經常有人問我,太極拳打人怎麼像拳擊似的?和很多影視作品裡相比較,咱們太極拳在實戰中外形體現得明顯嗎?

 

答:任何拳種都應該能實戰,關鍵是你有沒有練到那個程度。你看無論是練太極的還是形意、八卦的,一到擂台賽上什麼拳都看不出來了。如果在那種場合,要是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還想玩兒一個單鞭嚇跑對方,那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練什麼,到擂台上光顧著讓人家看出你什麼拳種的,那不是找挨揍呢嗎。所以在平時練的時候,就是要做到你打我打不著,我打你跑不了。拳種不分優劣,而是看你練到什麼程度,領會到什麼程度,掌握到什麼程度,而不是哪個拳能打人哪個不能打。拳擊厲害,沒練好的也是不行。太極拳厲害,不行的更多,都是晨練族。所以不要想像太多,非要表現出哪個拳種。好嗎?(眾鼓掌)

 

問:田老師好,我發現不同老師可能都是大師,但如果看他們的錄像,打同樣一趟老架,就會非常不同。如果我和第一位老師學了,又要跟第二位老師進修,那樣的話我聽誰的好呢?是不是哪個動作覺得舒服就可以打哪個呢,這樣好不好?

 

答:太極拳首先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不能量化。初學要像老師,是為了記住動作,產生肌肉記憶,然後很熟練地打會它。到最後,要像自己。像,不是標準,一輩子求「像」,是沒出息!練拳,就是為了用它的技術和藝術,不斷強化自己的本能、特點和特長。每個人的脾氣秉性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如果打得都一樣,那是芭蕾舞《天鵝湖》里的「四小天鵝」。練武術、打太極拳則不然,塊頭大的男士,和女士就不可能一樣。男士肯定不想像女士一樣,讓那個女士像男士也像不了。所以打拳,是以自己能夠下意識地、條件反射式的做出動作來,這樣才算合理。我曾經對這個問題說過一句話:「此貓像虎,然非虎也;此虎不似彼虎,皆虎!」這隻貓再像老虎,它還是一隻貓;說這隻老虎和那隻長的不一樣,哪個正宗啊?都正宗,不一樣它也是正宗的,它的本質就是老虎,照樣能吃人!(眾熱烈鼓掌)這個問題提得好,讓我什麼都說了,可能對某些人有所得罪,那也沒辦法,對錯誤的說法就得得罪。

 

問:打拳和推手是什麼關係?有人說推手可以檢驗拳架,是這樣嗎?

 

答:打拳不推手,練了一輩子的也不少。剛才提到「大師」,有些特別有名的「大師」,也不會推手。其實無論是打拳還是推手無關緊要,都是為了把自己身上的「勁兒」找出來。比如要走出涌動感和阻力感,而不是亂哆嗦,推手時也是按照對方的頂力與變化去走勁兒。說到「大師」啊,陳式太極拳只有第九世陳王廷、第十四世陳長興和我的師爺第十七世陳發科三個人可以稱為大師,任何被稱為大師而默認者,都是不知天高地厚!哪兒那麼多大師啊,我就不相信!(眾熱烈鼓掌)因為我跟這些著名「大師」都接觸過,我一伸手他們就跑,為什麼?都是自己宣傳的,網路宣傳力度特別大,出席什麼活動多、露臉多,他就成大師了,碰上小流氓他真對付不了。有時候跟這些人合影我就不愛去,都是沽名釣譽的事兒。去年網路投票選大師,我公開聲明,我的弟子一律不許投我的票,也不要動員親戚朋友給我投票,我對此不屑一顧!什麼「十大名師」、幾大名師,誰愛說誰說,我不聽那個,我就要實際的。所以說對「大師」的概念,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與謹慎。現在居然還出現了什麼「少帥」啊、「宗師」啊,太多了。我不同意人家管我叫大師,能說我是一個好教練,我就心滿意足了。(眾熱烈鼓掌)有的省出金礦銀礦,有的省就出「大師」,「大師」成了土特產品,隨便來一個就是大師,你別信就可以了。

 

問:請您再詳細講解一下「力」和「螺旋纏絲勁兒」的關係?

 

答:你這是三個問題——力、螺旋纏絲和勁兒。力和勁兒不同,力是勁兒的基礎,勁兒是力的量變,是力的升華。如果這兒有一把黃豆要把它吹下去,你會玩兒命吹一口,但如果要是一堆香灰,你用什麼勁兒?你就要徐徐送氣,如果「噗」地一口,那就得弄你自己一臉。所以幹什麼事都要用勁兒的要求,都要有所變化。螺旋纏絲其實不用學,誰都會。老太太拔個釘子她也知道螺旋著來,纏線的時候也知道纏繞著來,誰教她來著?它就是個運動規律。通過螺旋可以加力,腳下蹬地通過螺旋,像槍膛里的來複線,每通過一個關節力都在遞增。如果沒有螺旋,只是直蹬直走,每通過一個關節力在遞減。這個說起來也簡單,也不簡單。(眾鼓掌)

 

問:老師好,我是太極拳的初學者,很多人都講「腰襠勁」,我不知道該怎麼練?

 

答:腰襠勁兒?哪兒沒勁兒也不成,周身一動無有不動。有的人就愛說什麼時候練腰襠勁兒,什麼時候練胯襠勁兒,什麼時候練尾閭勁兒。不是他有意誤導你,因為他自己也沒懂。如果練拳按照人體解剖學來談的話,那就會練成個「殭屍」,要不就是「標本」。人體各部位都是有機結合的,不能腰襠勁兒練幾個月,然後下回練胯、練圓襠,什麼時候再練練尾閭,這屬於誤導!請你多多注意。(眾鼓掌)

 

問:田老師,請教您一個問題。有些人說有「凌空勁兒」,不接觸就能把人推倒,還有讓人覺得像觸電一樣,實際中有這種力道嗎?

 

答:有,表演。(眾熱烈鼓掌)凌空勁兒有,日本人都體會過,美國往日本扔那個原子彈,那個彈沒砸到它也被氣浪沖跑了。兩個物體不接觸,產生不了彈性。90年代我就認識一個談凌空勁兒的大師,前一陣我們還見面,他就說這凌空勁兒怎麼怎麼樣。我說,這兒有一袋兒面比我輕,你能不能不接觸讓它挪挪窩兒?他說那個沒生命,不行。我說那有條狗,你來個凌空勁兒,看它咬你不咬你?有個大師離著還有一米,一推那個學生就後滾翻出去了,剛一站起來一撩,就前滾翻又回來了。然後又拿了一根木棍,還不是鐵的,讓學生摸,一摸噠噠噠就蹦,最後滿地打滾。老外看著就覺得莫名其妙,上去想試試,結果人家一推就站不住,根本弄不過。屬於師徒表演的「凌空勁兒」肯定有,如果求實、求是、客觀地說,那就沒有。如果人家願意說,你願意聽信,那也沒辦法。謝謝大家!(眾笑,鼓掌)

問:您剛才講到「力從足底發」,我在家試過,就想讓它出來,不知道為什發不出來?

 

答:別想,一想就什麼都不是。請坐,她這個問得很好。你想,如果我登著梯子在牆上釘釘子,為什麼不得勁兒?為什麼一落地才覺得得勁兒?為什麼拴著繩子在半山腰砍柴不得勁兒?——因為離開了地面。「力從足底發」的「足底」,不是你的「足」而是地面,蹬地的時候腳與地面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如讓我踩在桌子上幹什麼活兒,那「足底」就是桌子,就會覺得沒有地面上踏實。你提得很好,謝謝你!(眾鼓掌)

 

問:有人說太極拳的胯要很靈活,這個胯應該怎麼練?

 

答:你說的那個叫「肚皮舞」(眾笑)。現在很多人說「胯」,也有人說「襠」、說「尾閭」,說應該從腳下開始一個關節一個關節地放鬆。你想想,百腳蟲本來爬得很快很難抓住它,如果按照他們說的,告訴它哪個關節先動合適,又從哪個關節傳到哪個關節,那就出現什麼了呢——冬蟲夏草,就動不了了。所以很多東西不要想,想的越多就想哪兒哪兒緊張,老想著某個部位就沒法打拳了。有人講拳講得越細,反而讓你更放鬆不了,就什麼都不是。我們學拳的時候,老前輩也沒有這麼多語言,他就是在那裡打,你自己模仿找感覺,老人家也不知道哪根骨頭哪塊肌肉的名詞術語,拳打得也挺棒。現在很多人講得很細,一看他打拳就什麼也不是了。謝謝你!(眾鼓掌)

 

問:田老師您好!我的問題是「胸腰摺疊」,如果挺胸的話,不就違背了「含胸開背」的要求了嗎?第二個就是他們說「圓襠」,要把膝蓋撐開,把胯撐開,把後臀掤開,這是怎麼回事?

 

:好,一個是「摺疊」,一個是「圓襠」,這兩個問題非常具有普遍性。看書上經常這麼講,因為講的人不懂拳,所以存在很多問題。先說「圓襠」,指的是「勁兒的圓撐」,並不是老師看看你實際圓沒圓(眾笑),那不行。如果你騎在水泥管子上,那肯定是「圓襠」,但你下來還圓不圓(笑)?這個襠和胯都不要想,想哪兒哪兒是僵的。「摺疊」並不僅僅是胸腰或某個具體部位,它指的是速度、力度、角度(左右上下)的變化,包括「眼神」的摺疊。如果只有胸腹摺疊,那是跳舞,跟實戰還是不一樣——「摺疊」指的是「勁兒」。比如打籃球,後面人追我想搶我的球,我突然一停,他就衝過去了,或者我突然加速,這都是速度的「摺疊」。如果突然發力,那就是力度的摺疊。或者「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這個變化過程,又是一個摺疊。舉個例子,如果現在我這樣(抬頭看向斜上方),我相信你們都會跟著我看過去,心想那兒有什麼呀?這是我的「眼神」領你過去了,這就是「神」的摺疊。實戰當中,用「神」的變化引導他本能地、下意識地跟著我一走,對方就會出現很多空當。所以並不是指的身體哪個部位的摺疊,我們身體哪裡都能摺疊。很多外行人講的很多說法,如果你都在那個文字遊戲裡面打轉,最後把你轉暈了算。他還很玄,很「大師」,這個人講話你聽不懂,做不到,為什麼聽不懂?因為他沒講懂。為什麼沒講懂呢?他自己根本不懂。你按照他說的,到老也找不著,謝謝你!(眾鼓掌)

 

問:老師,我想請教一下,站樁應該是「收臀」還是「泛臀」呢?我看有兩種說法。

 

答:「泛」是冒出來,「收」也叫「溜」,泛臀不對,溜臀也不對。正確的應該是「斂臀」,「斂」是在正常情況下不「泛」不「溜」。站樁是個好方法,但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適合;站樁是個好方法,但要正確地去站;站樁是個好方法,但不是站的時間越久越好。站樁就是為了「外靜求內動,內動催外形」,他有這樣一個過程。我記得有一次一位海淀區太極拳協會副主席講座,他說田老師在這兒我就不多講了,我們打拳一定要「溜臀」,不要「泛臀」。我當時上去就說,我得「消毒」,「溜臀」是兩個寵物打架,失敗的夾著尾巴跑了,那叫「溜臀」。也不要「泛臀」,就是在正常情況下略有收斂,就像你很高興,但又沒有表現在臉上,收斂著。站樁不要站太久,否則容易導致靜脈曲張,廚師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應該打「活樁」,打拳就是「活樁」。站樁應該找明白老師指點,不然出現很多現象,你不知道有利還是有弊。不站樁,並非出不來功夫。中國129個拳種,提倡站樁的拳種並不多,高手並不一定都是站樁站出來的。謝謝你!(眾鼓掌)

 

問:第一個問題是「螺旋」、「纏絲」您講是兩個概念,我沒有完全聽懂。還有一個就是「金剛搗碓」的震腳,到底應該震還是不震?

 

答:你很專業。這個「螺旋」、「纏絲」有人說很厲害,是陳鑫發明的,可以和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相提並論。我說這樣不對,螺旋纏絲是一個規律,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如果沒有人,宇宙依然在公轉與自轉。螺旋是自轉,纏絲是公轉,是自然界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藤盤樹,樹死它也盤,就算藤死了也還盤,這是纏絲而上。你種個牽牛花,只要有桿兒,它就纏著上去。蟒蛇抓住獵物以後,纏繞使獵物窒息,肯定不是人教它的。螺旋,比如鱷魚抓住角馬,叼住以後它自己一螺旋,把角馬拽到水裡去了——這種運動方式在動物界與植物界普遍存在。剛才我說老太太紡線,那個紡軸叫螺旋,用手搖著把絲線纏上叫纏絲。所以它們不是一回事。這樣回答好嗎?(眾鼓掌)

 

關於震腳,它是一個全身心的松沉勁兒,直擊下落,給地面以滲透力,有穿透力的才叫震腳。有人是在「拍腳」,像撒了一腳面或者土,還有人是在用足跟「跺腳」,像跺腳捶胸放聲大哭的「跺腳」。「金剛搗碓」,「金剛」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對於拳術沒有什麼具體意義,重要的是「搗碓」。「碓」是我國南方用來舂米的工具,搗是向下砸落。我真想好好談談金剛搗碓,謝謝你給我這個機會。根據地面的地質條件不同,我們所給的力度也要不同,如果是土地可以稍微使點勁,如果是廣場水泥地,再非常用力的話,那是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現在有很多錯誤的做法,比如右腳落地開得很大,正確的應該是與肩基本同寬。力量用得過大,地面給予的反彈力就大,傷的就是足跟和膝蓋,也會震傷後腦。象徵性地、適當性地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非要使那麼大力氣,玩兒了命地傷自己。謝謝你!(眾鼓掌)

 

問:田老師,打拳的時候經常會走神,走了又得回來,不知道怎麼能夠集中精神來打好一套拳?謝謝!

 

答:這是個好問題。初學的人往往不容易走神,他得使勁記著老師怎麼打的,得緊盯著、緊跟著。當自己練的時候,就像開車到路口看到有警察,精神集中一下,其他時間也容易走思,這是人的自然規律。但是在熟練以後,不管走思與否,連做夢都打不錯,那就差不多了。如果真認真了,每個地方都打出質量來,你也就不會走思,一點一點地達到全身心投入。謝謝你!(眾鼓掌)

 

:田老師,有的人說打拳時力不在手,最終的力在胳膊,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你被誤導了。太極十三式「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今天我們單說一個「掤」字。很多書上寫了非常多關於「掤」的論述,都莫衷一是,你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是「掤」。其實我高度概括就一句話——「掤」是運動中的張力!做任何動作,都既有擴張力也有內收力,就像呼啦圈一樣。不要說得那麼瑣碎,從腳下到尾閭、從尾閭到頭,那樣說就把人繞暈了。說起這個「掤」字,幾年前我在台灣,有26個國際級大師對我輪番轟炸,有一位大師說我提一個問題,你看我這個動作「掤」勁兒如何不丟?他想難為我。我說你兜里本來就沒有錢,卻老說錢不能丟錢不能丟,為什麼呢?他說是啊,沒錢怎麼丟?所以如果根本沒有「掤」勁兒,那就丟不了。「掤」不是形,形不代表勁兒,勁兒卻可以充斥於任何形內。任何沒有實質內容的表現形式,都叫空架子。所以如果說勁兒在哪兒在哪兒,在任何一個局部都是錯的。太極拳像一個溫柔運轉的球體,是一個整體,一動無有不動,接觸哪一點哪裡就是切線。所以不要想這個動作是在這兒呢在那兒呢,好嗎?(眾鼓掌)

 

問:田老師好,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太極拳技擊與健身之間的關係?

 

答:首先要了解太極拳的本質,發明這個太極拳是幹嘛的。幾百年以前肯定沒有人給你設計一個健身動作,都是為了技擊,這就需要動作的合理,才能使力量達到最佳的釋放量。這個「合理」,正好意外地使你收穫了健康,所以我們用太極拳的方式去健身。有人說太極拳不是武術,只能健身。我打個比方,就像軍人用的槍,現在已經解放多少年了,我7歲那年解放軍進的北京城,幾十年不打仗了,軍隊每天還在訓練,你能說槍是運動器材、健身器材嗎?槍就是槍,所以拳就是拳。多了解一些每個動作的技擊性,這樣才能達到力度、速度、角度和準確度的最佳值,這個最佳就起到了健身的作用。我願意多給大家講一些技擊原理,但並不是說讓老太太練完回家打老伴兒去,不是這個意思(眾笑)。這個動作是幹什麼用的懂了、知道了,才能最合理地把你的肢體和骨骼達到最好的鍛煉效果。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就像一個金幣,一面是圖案一面是數字,你缺了一面他就不叫幣了,不可以給它分割開來。謝謝你!(眾鼓掌)

 

問:老師您好!現在很多太極拳習練者喜歡聽著音樂打拳,請問這樣好不好?

 

答:這個問題很帶有普遍性。音樂有它的節奏,太極拳也有自己的節奏。拳的節奏作用在於有效地保護自己以及攻擊對方,打我打不著,我打他跑不了。音樂的節奏與拳的節奏感有所不同,不過我也不反對配合音樂。人家在練的時候,他愛聽音樂,沒有音樂就不舒服,那就讓他聽也無所謂。不過要想真正練好太極拳,是不需要配樂的,過去老前輩也沒有。嚴格來講,沒有專為陳式太極拳設計的音樂,就算設計了也不對,這是不能量化的。晨練族們喜歡聽音樂,咱們就讓他們聽吧,千萬也不要過於絕對化。80年代有人曾經問我,田老師您打了這麼多年拳,能不能給我們找一個特別慢的好音樂啊?我說你這個動作上哪兒找去,找哀樂正好兒(眾大笑、鼓掌)。所以真正練太極拳是不用音樂的,晨練族你給他找一個好音樂,大家都高興,是吧?(眾鼓掌)

問:田老師,能否請您詳細講解一下「掩手肱捶」這個式子?

 

答:掩」是掩蓋和隱蔽。「肱捶」,「肱」是肱骨,通過肱骨的摺疊、大臂推送小臂,將勁力輸送到拳的梢節,「捶」就是拳。有的地方也叫「紅捶」,把它說成紅色的「紅」是錯誤的,有人解釋成是發了狠、玩兒了命見了血,這都不對,因為這些沒有從肢體的運動機理上來談。應該是像過去的火車,大臂搖小臂,小臂帶車輪,才能讓車走起來。之所以有「紅」這個說法,是因為過去地方方言不同所造成的口誤,在寫書的時候將「肱」寫成了讀音相近的「紅」,沿襲下來就產生了誤解。比如到了陝北,管皮鞋叫「皮孩」,你寫書的時候真寫孩子的「孩」啊?還是得寫「皮鞋」。因為這個曾經產生了很多爭執,咱們應該把它弄清楚。成語里有「曲肱就枕」,又比如陳式太極拳二路裡面有「抹眉紅」,也應該是「肱」,是用肱骨襲擊後面來敵同時保護自己,「抹眉」是掃對方二目。這些都應該準確地掌握,不要聽別人「有根有據」、「引經據典」的瞎分析。張三怎麼說、李四怎麼說,說的頭頭是道,就是沒把拳練好。

 

「引經據典」不是學問,把自己的體會、感悟,用自己的語言結構來闡釋對太極拳的理解,那才是真的!某位古人在500年前說了什麼,和你有什麼關係?都說「老」的好,牛車老,你怎麼不坐,怎麼打車來啊?我今天開車來的,要坐牛車根本不讓你上馬路。傳統也有發生、發展的演化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繼承,但是要科學、理性地繼承。1957年,鄭鳳榮「剪式」跳高,1.77米打破了世界紀錄,咱們頭一次有打破世界紀錄,報紙也登載,大家都特高興,振奮民心。現在這個高度,哪個中學上體育課不得跳這麼高啊?後來「剪式」改進成了「俯卧式」、「背躍式」,到現在高度逐漸達到了2米40多,怎麼都不用「老」的技術動作了?所以一個事物的產生、一個論點的確立,開始都是樸素的,後人不斷豐富、充實、提高,給它以新意,這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不對?(眾鼓掌)書上怎麼說我不想聽,我就想聽你怎麼說,用肢體語言告訴我你知道了什麼、懂了什麼、做對了什麼,這樣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打「掩手肱捶」的時候,後腿蹬,前腿撐,勁兒往上擁,通過腰的轉換把勁兒送。左手肘向後拉,右手拳向前送,前拳後肘各50%的力量,是主手與賓肘的關係。眼睛要像兩條利劍,都帶有殺傷力,要把「神」走出來。看對方,就是那年他把我兒子扔井裡,見著分外眼紅!(眾笑,熱烈鼓掌)不要瞎哆嗦,可以分三個過程來分析:第一,接觸對方前如果拳是朝下的,手腕子會窩,如果趕上朝上的角度,手腕子就會掰;第二,如果打上了,你還「抖」得了嗎;第三,打完了以後,你還「抖」個什麼勁兒啊?(眾笑)所以,「松活彈抖」指的是把自己的勁兒作用到對方,「抖」的是對方,不是自己像發神經一樣亂抖。那樣的話應該叫「顫抖」,東北叫「嘚瑟」,醫學叫「痙攣」。很多「大師」都會這樣,現在偽大師太多了,咱們自己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如果有「大師」說這個礦泉水瓶子能吃,那就真能吃嗎?還要求實、求是。

 

 

問:田老師,練「外家拳」的發力和內家太極拳的有什麼不同?

 

答:「外家」和「內家」,其實就是一家,只是被人為地區分開了。外家拳的骨頭什麼樣,內家拳的骨頭什麼樣?其實都一樣,都是最大限度地把自己力量釋放出來,達到力量、技巧的完美結合。有人說我先練外、後練內,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就像一輛汽車,你說哪兒重要啊,沒哪兒也不行。所以不必把他分為內家、外家。內家怎麼練?鬧肚子了裡邊就在「練」。練了外面,然後往裡走,沒那個事。內外都是一個整體,「內外一如」,說什麼內家、外家,我根本不信那一套!好嗎?(眾鼓掌)

 

 

問:田老師您好!我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呼吸如何與套路中的動作相配合?比如有的人說「開」是呼或是吸,「發」是呼,「化」是吸。第二個是虛實變化,下肢與上肢虛實的關係。謝謝您!

 

答:今天的問題都太棒了!我在任何地方講課都沒讓我出一身汗(把外套脫下),都沒讓我這麼興奮,提的問題都沒這麼到位、這麼有普遍性。「呼吸」,任何時候都應該是自然呼吸,「潛泳」的時候那就不是自然呼吸了。無論快跑、輕走還是搬重物,都屬於自然呼吸範疇,不要給它變化。比如上樓,抬腿是呼是吸呀?落地換腿是呼是吸呀?一會兒你就出不來氣兒了。(眾笑)所以不要說這個動作是呼是吸,不要想,本能裡面都有。我發力,這是呼是吸呀?想它你就出不來氣,就憋住了。

 

關於「虛實」。周身上下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要說什麼上虛下實,或者想拳論里說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那些文字遊戲和偽大師的話,讓多少人都耽誤了那麼多時間,等他明白了,好幾十年已經過去了,最好的時光都在那裡面繞了。不管是誰寫的,只要不符合客觀求實、沒有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的東西,這些都不要理睬它!「氣宜鼓盪」,鼓盪什麼呀,那天鬧肚子的時候鼓盪得棒著呢。(眾笑)虛實的變化屬於本能,只是身體承受重心的比例不同而已。有人說「松」,什麼是松啊,精神放鬆是肢體放鬆的前提和基礎。那老虎和豹子奔跑的時候,非常放鬆,誰教它來著?它看哪本兒書了?小孩兒吃完奶,特別放鬆地睡著了,你教他了嗎,他怎麼會的?這都是本能的。咱們在練拳的時候,因為出現了以前沒有做過的動作,或者不熟悉的運動方式,導致你緊張。所以應該「返璞歸真」,從機械地練到放鬆地練,呼吸不想它正好,一想你准憋氣。

 

所以「繼承」也是這樣,不能像小驢兒拉磨似的,子子孫孫轉下去,幾輩子也轉不出那個圈兒。「傳統」的不一定都是好的,「跳大神兒」也是傳統的,它好嗎?我們要理性地、認真地研究什麼是傳統、如何傳承。歷史有其局限性,古代對天和人的認識與我們現在不一樣。古人把月食叫「天狗吃月亮」,要敲鑼打鼓把「狗」嚇跑,現在誰還相信?認識都有一個過程,在當時比較先進的,也許到現在就落後了。有人把太極拳說得一片光明,就好像把你扣在玻璃罩里似的,看哪兒都是光明,聽他說這個說那個都很「對」,但就是沒有出路,照他那個練,下輩子也練不出來。呼吸要自然,都屬於自然範疇!好嗎?(眾熱烈鼓掌)

……


推薦閱讀:

新華社 瀘縣 校園霸凌
伊利誹謗案,新華社還是新打手?
新華社評論員:厲行法治 常修政德
新華社披露北京行政副中心將怎麼建|通州| 副中心
家醜不可外揚,禍害了多少人?

TAG:新華社 | 太極拳 | 太極 | 講座 | 實戰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