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帝,為何基本是一人一年號?此制度是從哪兒學來的?

向敬之

1

清朝自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在赫圖阿拉稱汗開國,至末代皇帝溥儀1912年遜位,歷任十二帝,歷時276年。

大家都知道,清朝十二帝,除了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崇德兩個年號外,其他十一人都是一帝一年號:太祖天命、世祖順治、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慶、宣宗道光、文宗咸豐、穆宗同治、德宗光緒、遜帝宣統。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即帝王紀年。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

漢武帝起,歷朝歷代後世之君凡遇到天降祥瑞、國逢天災或內訌外憂、戡亂獲勝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即改元,以示誌慶或者沖喜。新君開國,即為建元。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漢武帝有11個,如唐高宗有14個。就連南北朝十六國、五代十國,不少稱王稱帝的君王在位不過幾年,也是不停地改元。

武則天不但創造了女人改朝換代的歷史,也創造了帝王年號最多(17個)的紀錄,而且很多都是引經據典,如:「光宅」語出《尚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作《堯典》」;「垂拱」源於《尚書·武成》:「諄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當然,讒臣們也為她貢獻了三個意義不大卻拍馬到位的年號:「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

2

《清史稿·太祖本紀》記載,努爾哈赤於「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駕崩,皇太極九月在瀋陽繼位,「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清史稿·太宗本紀》)。

文史大家金性堯認為:「天命、天聰並非正式年號,只是尊號,清人稱太宗為天聰皇帝,原是一種尊稱,故天命、天聰兩朝,如孟森氏所說,『稱號聊以自娛,無一定帝制自為意也』。清代只有正式年號,當自崇德元年開始。」(《清代宮廷政變·宮廷政變的邊緣》)

如果按金性堯的論斷,清朝的正式年號要從崇德元年算起,那麼清朝的皇帝只是一人一年號。

天聰十年(1636),曾為皇太極繼位立了大功的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召集諸貝勒檢討過去,表示今後忠誠效力於皇太極。這徹底改變過了過去四大貝勒執政、八王輔政的舊制。皇太極答應可以考慮上尊號為皇帝。

清朝第一個真正稱帝的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又以「早正尊號」徵詢漢官儒臣的意見,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羅綉錦等都表示贊成。

隨即,薩哈廉好人做到底,又召集諸貝勒各書誓詞,向皇太極效忠。

外藩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及前明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聞訊後,紛紛上書,請求皇太極上尊號。上尊號的準備活動至天聰十年三月末大體就緒。

天聰十年四月,大貝勒代善領銜,和碩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岳托、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率滿、漢、蒙古大臣,以及蒙古諸貝勒,以三體表文,勸皇太極上尊號為皇帝。

《清史稿·太宗本紀》分兩卷,下卷開篇曰:「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始定祀天太牢用熟薦。遣官以建太廟追尊列祖祭告山陵。丙戌,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考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曰福陵;妣謚曰孝慈昭憲純德貞順成天育聖武皇后。」

清朝有了真正的皇帝,還得從皇太極稱帝算起。太祖努爾哈赤的皇帝稱號,是皇太極追封的。努爾哈赤原來叫「覆育列國英明汗」。

皇太極不但自己正式稱了帝,而且追尊其父努爾哈赤和其母孟古哲哲為皇帝、皇后。

金先生的論斷,是有道理的。如果論清朝君王正式稱帝,該從崇德元年皇太極改汗為帝算起,那也是一帝一元了。

皇太極改元崇德起,清朝有了正式的皇帝稱號,由此以降十一個皇帝,都是一帝一年號。無論在位多長時間,就像在中國皇帝在位時長排第一、第二的康熙、乾隆,都是一元貫始終。

即便像康熙在位,國家接連爆發三藩之亂、平台大捷,皇帝憂喜也不改元。雖然咸豐遺命肅順八人輔政,為新君擬定祺祥為第二年改元的年號,但兩宮太后和奕訢聯手清洗肅順集團後,使新君只用了同治一個年號。

清朝皇帝無論在位多久,都只用一個年號,確實省事,也為大臣減輕了不少負擔,無需為皇帝再考慮新年號而絞盡腦汁。

清帝一人一元,也方便了後人以其年號稱呼皇帝,如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這種稱呼要比其廟號聖祖、世宗之類,好記得多,且不易混淆。

3

清朝一帝一元的做法,是從明朝學來的。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基礎教育,但他倡導的一帝一元的帝王紀元法,乾淨明白,方便了後世對號叫人。

台北故宮中收藏的朱元璋畫像

明朝正式的十七任十六位皇帝,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先後兩度登基而有兩個年號外,其他十五位皇帝都是一帝一元。

明惠宗朱允炆,年號建文,當了四年皇帝後,被叔叔朱棣打著靖難的旗幟篡位。朱棣稱帝,為了掩蓋叔篡侄位的醜聞,試圖將建文帝朱允炆的帝王史抹去,將建文四年插入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時間,使只有三十一年的洪武有了三十五年。

這種不光彩的做法,似乎成了永樂的後世之君的共識。

朱棣駕崩後,其子明仁宗追尊其為太宗,佔據了第二代君王朱允炆該得的廟號。

嘉靖十七年九月,明世宗似乎考慮到建文帝史遮掩不住的事實,索性進一步為朱棣改上廟號為成祖,使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如此一來,要麼徹底掩蓋了建文帝朱允炆在歷史上的存在,要麼被後世重提也只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承認。

建文四年,朱棣打進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謚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謚不行。

直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朱由崧「追尊建文君為惠宗讓皇帝」(《三藩紀事本末》),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才算朱棣後世皇家官方地承認了建文這一個皇帝年號。

4

清朝雖然沒有出現叔篡侄位的悲劇,也沒有出現一任皇帝的年號被塗抹的怪事,但是險些出現了增加一個皇帝和年號的鬧劇。

慈禧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幽禁瀛台。第二年一月二十四日,慈禧依榮祿建議,以光緒帝名義頒詔,稱其不能誕育子嗣,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準備在次年庚子的新年,讓光緒帝舉行讓位典禮。

下詔後天下嘩然。

一月二十七日,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通電要求光緒帝「力疾臨御,勿存退位之思」。簽名者有章炳麟、唐才常、經亨頤、蔡元培、黃炎培等1231人。同時發表《布告各省公啟》,要求各省共同力爭,「如朝廷不理,則請我諸工商通行罷市集議」。

兩江總督劉坤一等重臣公開反對廢立。各國公使提出警告,拒絕入賀。

這才避免光緒被廢、另立溥儁的歷史。

此時被史稱己亥建儲,雖然歷時不長,但震撼不小。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是制度維護制度,還是人維護制度?
關於大學查早起,早檢,衛生,跑操等大家有什麼看法?
資本主義都有哪些好?
知乎是否可以取消投票制度了?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

TAG:清朝 | 制度 | 年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