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后繼無人的反思

 

楊波 24分鐘前

時近年底,回首今年上畫(上映)內地市場的香港電影——此處的香港電影泛指無論導演、主角還是製片方,這些關鍵元素之任一烙上香港標籤的電影——你會發現,這些元素這些人即便談不上老態龍鍾,至少也年近半百——不僅年近半百,還為老不尊地屢屢出現。

反思香港電影后繼無人:不可涸澤而漁

這裡僅以演員為例,如《毒戰》和《逃出生天》里的古天樂,《同謀》和《激戰》里的張家輝,而即將上映的《掃毒》里以上兩位將聯袂出演,還有劉青雲(他也出現在《逃出生天》里);更不用提甄子丹、劉德華、郭富城這些更上歲數的老面孔,此老三位在2013年出演並內地上映的電影數目依次為三部、四部和六部。

而新人則基本上集體缺席。

香港影壇目前這種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狀態,是其基於香港電影獨特美學的,傳統而完備的市場操作模式在內地電影市場這塊大肥肉的勾引下,丟魂落魄、步步失節的後果之一。即,當一個成熟而合理的系統基於某種不可逆的原因,而必須遭受一個不成熟且不合理的系統的控制時,它就會迅速崩潰——且比那個使其崩潰的,不成熟且不合理的系統的崩潰要迅速得多。

這崩潰的後果處處可見,近來杜汶澤跟溫兆倫的急赤白臉,亦為其一。

香港電影曾以其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和日系娛樂的造星體系,而顯赫於世界影壇。各種類型片反是基於這種造星體系之上才可成立,恰如我們談到功夫片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某些功夫電影,而是某些功夫明星。這一造星體系的成熟由香港電影近百年的市場進化導致,而這進化則由香港文化寡民式的自由所培育,這個根基如果遭到破壞,牽一髮則動全局,其造星體制亦將勢必遭到破壞。

內地電影市場近些年的迅速擴張對香港電影的影響有目共睹。最初,像劉德華、周潤發之類的老牌香港明星在內地院線制度遠未建好之前,已經具備了巨大的號召力——香港電影方面或應多多少少打過這樣的如意算盤:等到內地電影市場允許香港電影上畫的那天,後者對前者的佔領乃至壟斷不過一蹴而就之事。

那麼現在內地電影市場確實允許香港電影上畫了,後者則找不到北。此種暈菜與其按杜琪峰、彭浩翔等香港導演所強調的,由內地嚴苛且不按理出牌的審查制度造成(這點當然很關鍵),不如說由像他們一樣,諸多香港電影話事人基於對內地大眾文化的輕視和想當然而導致的,無心乃至無能投其所好造成。

儘管,《中國合伙人》證明了像陳可辛如此高級別的香港導演,只要足夠諂媚,足夠認真,在內地還是可以找到北的,但若將目光稍微放遠些,從對香港電影美學的獨特性的保持和捍衛之訴求來看,像彭浩翔和杜汶澤,拍粗口片或三級片,多少端出點我們香港人就是有自由拍這樣的片子且就不給你們內地土鱉看氣死你們的意思,這種如小孩賭氣不吃飯般,把自己關在卧室里發悶騷的做法,確實幼稚沒錢途,但卻真摯可愛。

當然,我們若真可以不將香港視為香港,即取消其文化上的特殊性並絲毫不以此為憾的話,那麼上面的討論都成空話。當人們對香港電影的指望跟對西安製片廠或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的指望毫無區別時,香港電影風格上那些獨具的,不可取代的東西亦將煙消雲散。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種美學上付出的代價當然不僅囿於美學,它還牽扯到該地區的歷史,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的生活習慣、族群感情和價值體系,等等等等。一葉落而知秋,何況對香港文化來說舉足輕重的電影。香港電影文化若真的遭到同化,即意味著其其他各個範疇的獨特性亦遭到顛覆。

若將杜汶澤和彭浩翔對香港電影的捍衛視為對這種顛覆的反對的話,他們則幾乎煥出英雄式的光芒來了。

毋庸置疑,我們常說的香港電影是指有香港味兒的電影,而不是僅指有香港人參與的電影——當香港電影喪失這種味兒時,也就難以稱之為什麼香港電影了,即香港電影滅亡了。而現在諸多毫無原則、唯利是圖地圍獵內地市場的香港電影人,在巨大的利潤面前,正是擺出了這麼一副出賣香港電影的嘴臉,這種標準的涸澤而漁的做法,其愚其私,令人不齒。

(來源於:騰訊娛樂觀)

 
推薦閱讀:

我變得越來越傻了
殘荷答:如何看待微軟小冰寫的詩?
婚姻不幸的女人,都有這兩大缺點,中1個就該反思了!
淺談陶淵明「桃源理想」探析及反思
北大校史研究的反思

TAG:電影 | 香港 | 香港電影 | 反思 | 影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