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友好「金點子」網友帖文大賽獲大獎帖文:韓國對華歷史認知與對華關係

    導 語:為紀念中韓建交20周年,促進中韓友好,加強中韓民間溝通交流,環球網與韓國大使館決定聯合舉辦「紀念中韓建交20周年,為中韓友好獻計策」網友帖文大賽。6名獲得大獎的參賽網友將獲韓國駐華使館邀請,前往韓國多地訪問,體驗真實韓國社會。
中韓友好「金點子」網友帖文大賽獲大獎帖文: 韓國對華歷史認知與對華關係

 本帖最後由 zhangerpao 於 2012-5-14 15:01 

      韓國大使館舉辦的這次論壇討論活動對於中韓關係長遠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網友針對中韓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大多數網友比較關注中韓建交以來兩國在交往中存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諸多問題,同時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意見。不過我們也可以從論壇中看到一些對韓不友好的雜音,這也反映了中國民眾對於韓國印象的不確定性。實際上,中國民眾對韓國尚未形成一個整體意識,社會對韓認識還存在很大的分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其他大國中國人往往形成了鮮明的整體認識,例如對美國中國人往往既嚮往又警惕;由於歷史原因,對日本中國人形成了較為敵視的認識。而對韓國,中國人的認識比較分裂,老一輩中國人由於朝鮮戰爭的影響仍存在很深的朝鮮半島情節,視韓國為美國馬前卒;中青年往往由於韓國近年來與中國諸多爭端而對韓採取敵視態度;在哈韓一族眼中韓國文化具有超強的吸引力,因韓流而親韓的人也不在少數。在社會認識相對矛盾和分裂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中韓關係相對於中國其他重要雙邊關係中的特殊性,一方面韓半島與中國緊緊相連,相對於其他鄰國而言無論從歷史上抑或從現實上看韓半島與中國關係最為緊密。另一方面是現實中存在的利益衝突使得兩國在政府以及民間關係上還存在較大戒心。

      很多網友從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談了中韓關係發展背後的歷史邏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中韓關係,我認為對上述矛盾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最大作用的是韓國對華歷史觀以及背後的韓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韓國對華觀的變化鮮明影響了韓國對華認識,也極大影響了中國對韓認識。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中韓關係最大的認知差異來自於歷史認識,而韓國歷史認知的不斷變化是主導原因,集中表現為由近代歷史的憂患意識和民族自立精神下產生的民族主義的不斷膨脹,這種歷史認知的變化的擴散極大影響了韓國的國家政策以及東北亞國際關係的發展。我想在這裡簡單梳理一下韓半島自身歷史認知的變化。

      歷史上朝鮮的歷史觀有著鮮明的宗藩關係背景,朝鮮自古認同以華夏文明為準的華夷之辨。在滿清入主中原後,朝鮮不認同滿洲人的文化地位,反而以「小中華」自居,反清尊明,認為自身是中華文化正統。由於朝鮮眼中的中華已被「蠻夷」滿清佔領,朝鮮的自身歷史觀發生了一定變化,開始主張自我意識,對自身歷史進行了反思,開始關注高句麗、渤海的歷史,並逐漸建立了檀君史觀。近代以來,伴隨著滿清中國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宗藩關係破裂,日本在20世紀初將朝鮮逐漸變為殖民地,亡國之恥使得朝鮮民族主義逐漸興起,一些思想家將中國作為韓民族的對立面,認為朝鮮衰落的罪魁禍首是中國文化。學者開始批判儒教對朝鮮的影響,樹立朝鮮文化獨立性。一些人甚至提出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均起源於朝鮮的論斷。在對中華文化提出批判的同時,一些朝鮮人提出傳統的朝貢關係是朝鮮衰落的重要原因,甚至以事大主義為恥,認為事大主義不僅是朝鮮衰落的原因,事大主義實際上與殖民關係等同,一些人甚至提出了將日本吞併韓國與明清時代中國與朝鮮的關係一視同仁的歷史認知。在殖民地時代,這種對中國的否定認識進一步被強化。韓國學者白永瑞教授在《思想東亞:朝鮮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一書中提出在20世紀初中國在韓國新聞媒體的形象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作為賤視對象的中國、作為維護東亞和平大局中的一員的中國和作為改革榜樣的中國。在20世紀20、30年代第一種印象得到了強化,而第二、第三種印象逐漸弱化。這種反華意識可以說與日帝的奴化教育有關,更與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力急劇衰退有關。作為一名東北人,老一輩對偽滿洲國時代的朝鮮移民充滿敵視,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朝鮮移民在偽滿洲國時期大量湧入東北地區後與中國人發生的衝突相關。例如日帝利用朝鮮人維持治安使得中國人的朝鮮印象極端惡化。當下中國人對韓國人的一些蔑稱也來自於當時的殖民時代。

       1945年日本戰敗後韓國迎來了民族獨立的歷史時刻,但韓半島的命運仍然完全掌握在其他大國手中。美、中、蘇等大國的利益角逐使得韓民族發生了互相仇殺的空前慘烈的戰爭,最終導致了冷戰下韓半島南北分治的格局。南方帶有鮮明意識形態特色的冷戰意識一直影響著韓國的對華認識。對華長期的戒備心理使得南方長期以來對華保持警惕,具有強烈的排外性。20世紀60年代朴正熙主政以來,韓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創造了漢江奇蹟,韓國由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一躍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員,這種經濟上崛起帶來了歷史認知的重大變化。韓國理所當然地提升民族主體性和民族自豪感,韓民族的民族主義得到了不斷加強。二戰後中國發展經歷了長期的曲折,在發展程度上落後於韓國,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這使得韓國對華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認知優越。同時,中國近年來的快速崛起又使得韓國警惕。這種矛盾心態不僅存在於政府層面,而且存在於民間層面。

      綜合起來看,可以總結一下韓國對華歷史認知的變化:朝貢體系下的事大主義——近代殖民地化後的厭華心態與獨立意識——獨立後冷戰背景下的敵對意識——新時期中韓建交後的矛盾心態。而這種歷史認知變化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民族主義的不斷膨脹。在我眼中,韓半島實際上是一個大國,韓半島擁有7000萬人口,在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南方的GDP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歷史,韓半島長期在東北亞歷史上處於小國位置。這種矛盾極大程度上影響了韓國的對外認知尤其是對華認知,受害者意識刺激了民族主義的迅速膨脹。韓國民族主義突出表現為經濟上的保護主義;在歷史問題上強調本國獨立地位;在文化上強調韓民族優越論,去中國化等等。上述問題導致了中韓關係中的一些不和諧因素。在未來中韓關係發展上,中國民眾應該清晰認識到中韓關係的歷史特殊性,認識到韓國民族主義的歷史特殊性。

      面對新世紀背景下的中韓關係,兩國需要攜手努力,共同創造東北亞區域和平穩定合作的良好環境,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首先要加強政府、民間層面的立體交流,擴大民間交流確實是擴展兩國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渠道。近年來中韓兩國民間交往不斷擴大,但是深度和廣度上還存在很大欠缺。中韓應該增強各層次各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加強小學生、中學生到大學生各個層面代表團的互訪。

      其次要正確認識歷史,對韓國的歷史認知給予充分理解。中國民間尤其需要理性看待兩國出現的一些爭端,表現出一個大國公民的成熟心態,而不應該偏狹看待一些問題將民間矛盾激化。中國人應以寬廣的胸襟看待韓國近代以來形成的民族主義,而韓國人也應該推動民族主義的國際化,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吸取其他民族所長。事實上,民族主義問題是當代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民族主義發展的最終趨向是逐漸淡化,極端民族主義在當代世界沒有市場。

      第三要加強兩國媒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媒體對於兩國關係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兩國媒體均存在這將一些不實消息歪曲報道的現象。這種不實信息極大影響了兩國民間感情,使得兩國民族主義情緒升溫。兩國媒體應該採取理性態度,以事實為準繩,不要歪曲新聞信息,刻意挑動民族主義情緒。兩國迫切需要營造一個友好和諧的輿情氛圍。

      第四是以經濟合作為起點,不斷加強兩國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東北亞區域應以歐盟為例,以經濟合作帶動政治合作和文化合作,不斷促進區域一體化建設。當前要首先推動中日韓FTA的建設,促進區域融合,不斷提升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水平。

 
推薦閱讀:

搜狐網友對於時間討論和延伸
李安握小金人路邊幸福吃漢堡 網友調侃安叔是「吃貨」
英媒諷梅姨倒拿「福」 網友可不支持
淺談「秋」文化在紅樓敘事中的運用(網友來稿)
葉倩文:我本來就沒王菲紅!網友:誰說你沒有王菲紅了?咋看呢?

TAG:歷史 | 認知 | 韓國 | 網友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