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意象入手讀懂古詩

------Tips:點擊上方藍色【點燈人教育】可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黃曉丹,南開大學文學博士,加拿大McGill大學訪問學者,江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意象,是中國古詩的一個核心概念。它首先是一個具有實體性的文學形象,它一定是某些物,或者某些事,但這一事物又經由了主體情感和思想的投射而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總的說來,與其他文學形象相比,意象具有多層性、穩定性和復義性。以此為標準,我們就能夠區別意象、典故與一般文學形象。請看下面的例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 張志和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北,魚戲蓮葉南。

——漢樂府《江南》

這三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中都提到了魚,但是第一首是實指的鱖魚,它和「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婁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中的「鱸魚」、「河豚」一樣,它的所指是單一的,並不具備可供聯想、可供寄託、可供闡發的可能。所以,哪怕它再為肥美,也只是一般的文學形象。

第二首中間的「徒有羨魚情」化用《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臨淵而羨魚,不若歸而結網」。喻指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從實現這一願望。這雖然比第一首的「鱖魚」多了一層含義,也有闡發的空間,但它還是指向單一而明確的概念。並不具有一種感發的素質,不能以一種活潑生動的情境給人以感情上的觸動,所以它是典故,而不是意象。從修辭的角度來說,典故間於借代和比喻之間,而意象間於借代和聯想之間。

我們來看第三首的魚,它不是具體的哪一種魚,也不單指哪種現成的想法,而是以一種最具普遍性的事物,喚起每個人生命中都曾經發生的經驗:即在萬物滋長,水波蕩漾的時節里,每一個踏青的青年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節律應和著春的呼喚。此時蓮葉遼闊,魚與蓮葉躲藏嬉戲,看似常在躲避,其實不離左右,正如青年男女的歡愛。

正因為由這條魚引起的聯想是這樣充盈豐滿,而又深深嵌於中國文化的傳統之中,它不僅是你必然會有的聯想,還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有的聯想。它是穩定的,但也是復義的。每個聯想者都能把自己的經驗投射上去,而在閱讀接受中進行新一輪創造。這才是意象。

我們現在了解了什麼是意象,要是再結合詩詞來看,我們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元素就是意象。把意象性元素和非意象性元素,用「賦」、「比」、「興」的手法組織起來,就是古詩的普遍做法。為什麼非意象性元素不是詩歌的基本元素?

我想答案是這樣的,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下,意象規定了詩歌的基調、色彩和感情,它是穩定的。通過嵌入或者圍繞意象來組織詩歌是最普遍也最成功的寫作方式。而且,僅憑意象也能組成詩歌。

我們熟知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之所以能夠單以一系列名詞,一系列形象傳達出作者的感慨和思考,那是因為,他們不僅是名詞,不僅是形象,而是意象。試想如果不是「樓船夜雪瓜州渡」,而是「巨船夜雪揚州渡」,「戰馬北風嘉峪關」,那這句詩一定會淹沒在古詩的茫茫大海中,而不為人們傳頌。

上面我們說到,意象是穩定的,意象是有多層含義的,意象是為詩歌奠定基調的,意象是把中國詩學和中國審美傳統深深植入我們內心的表意代碼,那麼,了解意象的由來,為它們的原始意味感動,並用我們自己的生命滋養這分感動,讓它不斷生長,就是學習古詩的最好途徑。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國詩歌意象的形成條件和基本分類。

一、神話、傳說、先民觀念

杜鵑、廣寒、星槎、牽牛、湘竹、碧血、青鳥、爛柯、滄海桑田、巫山雲雨、魚、鷓鴣

二、禮俗、事故:

砧杵、折柳、折梅、登臨、燕台、吳鉤、山陽笛、銅駝、金谷

三、經典文本:

黍離、夢蝶、涉江、南浦、蒓鱸

四、地域、節令、物候:

春水、秋水、南風、哀猿、鴻雁、木蘭舟

五、習成意象:

芳草、浮萍、飛絮、落花、流水、江楓、寒鴉、烏桕、菊花

這五個分類只是一種粗率的分法,它們之間的界線並不嚴格。總的說來,前三種都在意象的背後有一個或多個故事,它們在形態上較為接近典故,有的甚至是從典故發展而來。後兩種雖沒有一個實質性的故事作支撐,卻因為凝聚了大量為大家所默認的情感而成為意象。其中在概念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種和最後一種。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神話、傳說,我們熟悉的有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神話傳說的特點是,因為被不斷地口口相傳,所以形成多個版本,但是在不同的版本之中,卻有非常穩固的核心內容,這一核心內容在進入小說這種文體的時候,往往會演化為功能模式,比如南柯太守夢幻成空的模式被《牡丹亭》,《紅樓夢》等大量小說沿用。

但由於中國詩歌篇幅較短、敘事性不強的特點,神話傳說在進入詩歌文體時,往往是藉助於意象凝結的方法。比如說嫦娥傳說化為的月意象,李商隱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都是用的這一意象。神話傳說、先民觀念進入意象的路徑與第二、第三類是一樣的。

最後一種意象的名稱叫做「習成意象」有的書把它叫做「現成意象」,但是我覺得「習成」更為準確。「習成意象」是什麼意思呢?大自然中有一些事物,它們並不稀有,也不特殊,在它們身上並沒有眾所周知的傳說、也沒有經典到可為百世之祖的文本,也並不是某個節日、某種風俗必備的器物。它們只是生命與自然在轉易不息中的一種表達。但是不知道哪一天,有人偶然藉助於它,成功地表達了一種情感,而這一表達又為社會廣泛接受,經過歷代詩人不斷的吟詠,強化,這種情感就固著在這一事物上,而這一事物幾乎就要成為同類情感的象徵。

到這個時候,人們往往要藉助文獻考據才能想起來最初那個成功地藉此傳達了情感的詩人是誰,而這一事物卻在它的同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意象。因為這個意象是由前人創造,後人反覆吟詠形成的,所以我把它叫做習成意象。這類意象在古代詩歌重是最多的,也是最難把握的。要認識和理解它,不是靠了解一個故事、背誦一段史實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真正在古詩詞的海洋中浸潤,喚醒自己內心原發的感動,你才能走近它。

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我們的母語是漢語,所以這些習成意象只是像計算機里休眠的程序一樣,本來就存在於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中,只需要去喚醒它。

我有一個師姐在美國教中文,她因為能給華爾街的投資商說明白什麼是「關係」而十分有名,但是有一次,她想和美國人說明白一首古詩,她花了很多的精力,想說明白中國人以蓮花自居是非常高潔的象徵。美國人不能理解,不斷的問why?她於是就說了,因為蓮花很美,很純潔啊?美國人問:「其他花就不純潔嗎?」,她只能說:「因為蓮花長在泥土裡,但是它一點沒有受到泥土的污染?」,美國人接著問:「為什麼泥土是髒的?」他們的集體無意識裡面沒有這些東西,它們不能理解。所以你要是給美國人上課,你直接講神話意象,要想對著菊花抒情「人比黃花瘦」,千萬不要給他們看見。

下面我們重點談一談「水」和「楓」這兩個意象。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民族不賦予水文化意義。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想到水,你覺得它的第一個品質是什麼?是清潔,是純凈,還是柔軟?這個問題可能不好回答,但是把水的概念縮小到不是天上降下的雨,不是杯子里喝的茶,不是瓶中井中固定形態的水,而是江河湖海中流淌的水,你覺得它的第一個品質是什麼?古人認為,是流逝。第一個清晰地把這種感覺表達出來的是孔子。

《論語·子罕》中記述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並不是詩,但是這句感慨卻說到了千百年來中國詩人的心裡。連後來要批林批孔的毛澤東都直接把這句話搬到自己的詞里。這句感慨為什麼能夠如此動人?中國社會本來是一個較為嚴格的等級社會,做百姓的,可以成為路邊的凍死骨,做帝王的,卻能夠朱門酒肉臭。但是人間財富和權利的比拼,財富和權利的絕對優勢,在一個東西面前卻是眾生平等,起不到一點作用的,那就是時間,就是生老病死。

可是時間是虛幻的啊?死亡的陰影雖然時時籠罩在我們頭上,但是生活的熱烈就象正午的太陽,往往把它遮住了。只有在江河之側,看那道磅礴巨大的水流在萬山之間奔涌傾泄,我們才會被它點醒,認識到個人生命的渺小,時間的不可追回。這種恐懼對於每個階級的人來說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人在有限的生命中都有自己的追求,或者說是追逐。追逐學問和道德的,會感慨時不我待,懷疑自己能否再有生之年實現理想;追逐財富和權利的,會感慨財富和權力都是身外之物,它不能阻擋衰老,也不能在死的時候帶走;追逐愛情的,會感慨曾經放棄的感情,曾經錯過的人再也不會回來了,生命中的一片空白並不會被時間填補。說到底,對自己的存在感到偶然,對自己的生命感到虛幻,這就是流逝感。

大家看下面三段詩,第一段完全將水的流逝與個體生命的流逝等同起來。第二段解構了人類歷史的價值,因為人類歷史不是永恆的,所以個人把建功立業,留名青史作為寄託,也不能化解人的死亡焦慮,因此,它也是虛幻的。第三段,用水來比愁,一方面是說愁如春水一樣多,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在說春花秋月的往事與雕欄玉砌的故國,以及青春朱顏都如春水一般,一去不復回了,這才是他真正的憂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歡。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將進酒》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我們知道地球有水循環,流到海里的水還會變成烏雲,再通過降雨到達大陸。但是中國的古人不知道。他們認為,地球是一個方形的平面,中國在平面的中心,四周都是大海,江河的流水一去不復返的流到大海之中。可是這樣日夜地流,大海不是要漫出來嗎?古人認為,在海的深處有一個閘口叫尾閭,海水通過這個閘口流到了平面的下面,就是說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們對於時間的恐慌不也是如此嗎?人生易老,年華易逝。要說死了就是永遠離開這個世界,大家都不能接受,所以我們願意相信投胎轉世、願意相信地獄天堂。古人對於流水意象也有同樣的創造。大家發現沒有,在月色的映照之下,水的流逝馬上就有了另外的意義——永恆。月長衰而長圓,水長逝而長滿,古人認為,這是它們一致的地方。因此,古人就為他們賦予了一種永恆周遍的象徵。

從心理學上來說,所有節律性的東西都是能給人以安慰的,就像潮汐、媽媽哄孩子入睡時候手掌的拍打,相信水月的節律,也是給整個民族心靈的安慰。流逝和永恆這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就在水意象上得到了充分的表達。《春江花月夜》裡面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是不斷在水意象的流逝和月意象的周遍之間辯證,從而獲得了永恆的意味。

這個意象背後沒有太多的故事,我們只需要了解楓樹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被吟詠的歷史和語境,就能夠理解楓樹意象的內涵。古詩里提到的楓樹到底是什麼,這是一段解不開的公案。清代有人評論《楓橋夜泊》就說:「江南臨水,多植烏桕,詩人類指為楓,不知楓生山中,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也。」這個觀點似乎也說得通,《西洲曲》里就說:「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可見烏桕既是江南地區的產物,又是有入詩的傳統的。但我們要是多讀讀古詩就會發現,古人提到江楓的詩歌是何其之多,甚至「楓葉紅似二月花」的山中之楓反倒被忽略了。

江楓意象最早出現在楚辭之中。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中國文學史上有兩個時期產出的意象是最多的,經典文本最早最成功地演化為意象在這兩個時期,民間文化的意象積澱也在這兩個時期。這就是春秋和魏晉南北朝。前一個時期不用說,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後一個時期更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文學自覺的時代。可能正是在文學不局限於廟堂和典範,而煥發出最強生命力的時期,意象這種集體性的文化記憶才能夠成形。

《招魂》據說是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揚州就在長江邊上,來的時候一定有很多老師經過潤揚大橋或者南京長江大橋。不知道大家對著江面是否有所感動。我讀楚辭,覺得裡面所寫的江,與我們現在看到的長江是不同的。《楚辭》描述的世界基本是荊楚之地,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

同樣,上面提到的西洲曲,屬於《神弦曲辭》,也是湖北地區的歌謠。那裡的是怎樣的呢?沅湘一帶,水闊天長的景象,大概最後一個看到的人就是沈從文。如果把《邊城》里熱鬧的人間景象去除掉,剩下的就是《楚辭》的世界。

設想古代的詩人,流浪江畔,路彷彿是無窮的漫長,歲月一點點地消逝,而江水卻總是茫然一片,無處可以棲息,無處可以停留。詩人說「目極千里」意思就是「望斷千里」,古人望斷短長亭,望斷南飛雁,望斷千里都是一種極其悲哀、極其無奈,卻又無法釋懷或者忘情的表現,所以「木極千里」的結果只是更為傷心。

如果是春天,在自然界無盡的春色面前,詩人的內心也更為柔軟和敏感,但這柔軟和敏感因為抵擋不了人世的醜惡,只能更走向枯萎,走向凋零,這就是「目極千里」反而更「傷春心」。如果是秋天,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個帝子本來就是失去了丈夫的湘夫人,日夜啼哭,淚水化作瀟湘竹上的斑點。這個形象已然悲傷,再加上是「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在悲傷之外更添虛幻。

屈原寫一個人的美,不是寫他的面容怎樣嬌美,身材怎樣苗條,皮膚怎樣潔白,而是寫一種塵世間沒有的氣度,他對一個人最高的讚美大概就是說這個人的氣度如何如何與世俗社會不相吻合,後來曹植寫《洛神賦》也延續了這個傳統。湘夫人是屈原筆下最美的人物,但是這種美哀傷而虛幻。從春天到秋天,這條江流承載了多少悲哀?

那麼,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江流的悲哀由詩人來見證,詩人的悲哀由誰來見證呢?讓我們回到原文去找找?江上目極千里而空無一物,見證人只有春天的楓樹,秋天的木葉。木葉是什麼,大家可以去看林庚先生的文章《說木葉》,木葉有兩個品質:一是有一種接近木質的乾枯的聯想,二是善於搖落。搖落是什麼呢?杜甫說「搖落深知宋玉悲」,所以搖落是中國文學傳統中將樹木的凋殘和人的頹敗等同起來,而形成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固定辭彙。

木葉並不具體是哪種樹的葉子,但是古人認為楓樹的特點也有兩個,一是枝葉茂盛,二是善於搖落。所以「江楓日搖落」、「搖落江楓早」這樣的詩句很多。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楚辭》的世界裡,從春天到秋天,流浪詩人悲劇命運的見證者都是楓樹。

既然楓樹意象最初就是與江水聯繫在一起的,清代人所說「不知楓生山中,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就說不過去了。既然《楚辭》時代創造了江楓意象,而江楓又是《楚辭》里人類流浪和頹敗的見證人,他在後世文學作品中能夠承載的意義就可以想像了。

《春江花月夜》里說「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見這個思婦所思念的人正在江水之上,扁舟之中。詩中雖然說「青楓浦」,我們也不必相信真有此地,或者那浦上真的長滿青楓。這個名字只是為了用來襯托遊客流浪的命運和思念的哀傷。《秋興》裡面說「玉露凋傷楓樹林」,則借用了楓樹「搖落」的特點,詩人要說的是個人的衰老而不為所用,以及整個社會的凋零。《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用的是江楓意象的最典型含義:離別、流浪、貶謫。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楚辭 招魂》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杜甫《秋興》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從意象入手,讀懂古詩,在具體的教學中,了解意象到底對古詩的理解有什麼幫助呢?我想,是兩點:第一,意象規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你可以通過它了解作者寫這首詩到底是悲哀還是歡喜,是快樂還是憂愁。把握對了古詩的情感基調,對意義的理解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第二,意象作為一個物質載體,把讀者的內心和作者的內心連結起來;把此時此地,具體個人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模式聯繫起來。它為閱讀提供了巨大的可能。

推薦閱讀:

(1125)四柱八字直讀意象 下
地支六衝意象口訣大全
八字十神煞六親意象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即視微症,是怎麼回事?
十神意象精論

TAG:古詩 | 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