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古代文論複習資料(3)
自考中國古代文論複習資料(3)
自學考試資料
第二講
一、填空題
1.司馬遷在劉安評價屈原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了《離騷》「 怨 」的特點,認為「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2.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根據歷史上偉人的事迹,更概括出「 發憤著書 」說,這種說法正是在他評論屈原及其作品基礎上的擴展。
3.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他寫作《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4.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
5.《漢書》的《儒林傳》、《藝文志》都認為漢代治《毛詩》的是毛公(亨),他是趙人.為河間王博土。《後漢書·儒林傳》說,詩序為漢代 衛宏所作。
6.教材指出:《毛詩大序》認為詩歌創作要合乎「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原則,而在揭露和批評現實黑暗方面,又必須「主文而譎諫」,明顯地反映了儒家文藝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7.《毛詩大序》還提出了諷諫說:
8.《毛詩大序》說:
9、志、詩
10、王充自述他寫作《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
二、名詞解釋題
1.(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歷述韓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後,總結說:"《詩》三百,大氐賢聖發憤之所作也。"提出了"發憤著書"說。司馬遷通過分析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個真理: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真正偉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堅持自己的進步理想或正確的政治主張,在遭到反動勢力迫害後,為了抗爭迫害而堅持鬥爭、發憤著書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對漢武帝劉徹並沒有發泄私憤,而是既寫了他殘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長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寫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偉大之處,有著公正的"實錄"精神。 "發憤著書"說對後來韓愈的"不平則鳴"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後工"說都有很大的影響
2、(司馬遷的) 實錄說
司馬遷提倡並在《史記》寫作中實踐「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即不虛假地對統治者歌功頌德,不隱諱他們的兇狠殘暴的惡行,一切都照歷史的實際情況真實地予以記錄。司馬遷《史記》在記錄劉邦(漢高祖)、劉徹(漢武帝)以及許多酷吏時,正是實踐了他的「實錄」精神。這種"實錄"精神,對後世的史學產生過巨大影響,也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杜甫的詩被成為"詩史",就說明了這一點。
3.(《毛詩大序》的)「諷諫」說
"諷諫"就是諷刺的意思,「諷諫"是諷而諫,就是在諷刺之中包含著"諫(勸說)"的意思。《毛詩大序》提出了 "諷諫"說:"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這就充分肯定了文藝批判現實的意義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藝的形式對上層統治者進行批判,而且"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這就包含著一定的民主因素。它為後來進步的文學家用文學創作干預現實,批判社會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文藝與現實的關係作了比較明確的論述。
4.(《毛詩大序》的)詩「六義」說
《毛詩大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本來風雅頌是《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表現方法,《毛詩大序》賦予「六義」的新說法。根據上下文的意思,風,指詩有教化臣民,並有表達臣民心聲、譏刺上政的作用;賦,指鋪敘直說的寫作方法;比,是比喻;興,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詠之辭也」,有一種「感發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是讚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釋風、雅的意義時,接觸到了文藝創作中個別表現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徵。「六義」說在經學史上的影響大於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影響。
5.(《毛詩大序》的)情志統一說
"情志統一"說是《毛詩大序》提出來的一個詩論觀點,文章里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從這裡可以看出《毛詩大序》是承認詩歌是抒情言志的,情與志是統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懷抱,但具體所指,根據文中的論述,當多指對人倫教化、政教禮義得失的觀點和看法。感情受到激發,就會發言成詩,而詩歌抒發這種感情,表達心中的志意。《毛詩大序》強調詩歌"吟詠情性",但在情志關係上,它更重在志。這基本上是繼承先秦"詩言志"的觀點,但它正確地闡明了詩抒情言志的特點,說明對文學本質的認識已較先秦時代進一步深化了。情志說對後來文學批評的影響很大,後世對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6.(王充的)「疾虛妄」說
王充提倡真實,反對「虛妄」。他認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須是真實的,堅決反對荒誕不經的虛妄之作。王充自述他寫作《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他堅決反對「奇怪之語」、「虛妄之文」,批判「好談論者增益事實,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論衡?對作》)。王充認為有「真」才有美,而「真美」又是和「善」分不開的。只有高度真實的文章和著作才是有益於世的。而虛妄之作是必然毫無實用價值的。王充強調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必須統一,做到表裡如一,內外相符,這就為文章的內容形式提出了標準,為文章做到文質彬彬指明了方向。
推薦閱讀:
※古代如何證明身份,妓女一逃了之豈不是可以省下贖身錢?
※李子遲:古代12篇描述亭台樓閣的著名詩文
※被封建禮教吃掉的田小娥
※古代識人術及民間秘訣
※古人睡覺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