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梅妻鶴子說的是哪位古人?

去年,我和朋友來到了杭州,西湖是必須去的。西湖附近最多的就是墓了,比如說,這座墓。

他就是今天的主角:梅妻鶴子林逋、林和靖。至於這個「梅妻鶴子」出處在《夢溪筆談》: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人事二》:「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嘗以鶴飛為驗也。」

一般我們認為,林逋真的是和梅鶴作伴,沒有老婆,沒有子嗣,終生不仕。簡直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禁慾系的男神。他最為人稱到的則是那兩句「暗香疏影」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可是,他真的是與愛情無緣了嗎?有人考證,說其實,林逋有後人,這個考證真偽不好說,但是,古人重視子嗣,即使他真有後人,說不定林逋是從兄弟家過繼來的呢?那麼他真的和愛情無緣?

明人張岱寫的《西湖夢尋》談到了林逋墓,其中有這樣的文字:

至元,楊璉真伽發其墓,唯端硯一,玉簪一。——《西湖夢尋·孤山》

我們知道,元代時候,蒙古貴族崇佛,而且信奉的主要是藏傳佛教。一代藏傳佛教大師八思巴可以說是聲名遠揚,他有一個徒弟名叫:楊璉真伽。這號人在元代統一以後,比較有名的就是在江南分管宗教,權力不小。他最喜歡盜墓,宋理宗的墓就被他打開了,宋理宗頭蓋骨被他做了飲器,其實,藏傳佛教有用人骨做法器的習俗。林逋墓也沒逃過這一劫,不過墓里只有端硯和玉簪,文人有硯台很正常,玉簪不得不讓人多想,難道是一段不能說的故事?

我們查閱林逋留存下來的宋詞,大約只剩下三首了,但,兩首都是有關男女之間的離愁別緒。所以,我深深懷疑,林逋也是有故事的男人,不是因為高冷而一個人,而是因為感情受過傷。

我們來看其中一首:

【相思令·吳山青】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我們來仔細看看,「吳」「越」就是今天江浙一代,即使今天也是風景秀麗。河岸旁的青山,引來送往,看慣了情人之間的離別。「誰知離別情?」這句好似對青山發問,怪青山不懂離別的情感。上闕由景漸漸入情,很是自然貼切。

下闋,兩個淚,我們知道是一男一女,因為是「君」和「妾」。古代定情信物就有「同心結」,然而這句落到了「未成」,兩個人是有情無分,沒有修成正果,只能含淚送別,最後,「江頭潮已平」說明船要起航了,兩個人就要分開了。

這首詞里的文字表達的那種離別的情感就是纏綿不斷的,而吟詠之時,詞的格律讓人讀起來也是反覆詠嘆,有一種迴環往複的感覺(尤其是兩個青,兩個淚),吟誦的這種感覺不就是和相愛的人分開以後的感覺嗎?所以,這個詞牌本身就是寫男女離別之情的,這是本詞牌格律的所致。

我想林逋也是一個有故事的男人,只不過我們後人再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故事了。

上初中的時候,無意中從家裡搜出來一本讀書筆記,當然已經不知道到底是誰的了,上面用墨藍色的鋼筆摘抄了一句詩,一下子就擊中了我: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種感覺真的是無法比擬的,直到多年以後,還記得當時心動的感覺。

後來才直到,這句詩是林逋所寫。

林逋又稱作和靖先生。他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詩人的生平也是詩意的,這簡直叫人驚艷。

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終其一生,隱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植梅養鶴,何等悠然自在!

也有人勸他出仕。他說:

"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這種心境,很多人也有,可是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寄情山水是每個人心底的一種願景,只有林逋將這個願景變作了現實。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張翰張季鷹。

「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說: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千里以邀名爵?張季鷹身處紅塵中,悟到了就回歸了自己的初心。

而林逋不同,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他從來都沒有違背自己的初心。

這種恬淡,在任何時候都是格格不入的,不理解的人認為他有病,理解的人覺得他是遙不可及高處不勝寒的。

這樣的人物,又怎麼會有女子與他作伴呢?愚鈍之婦不能理解他,不會嫁給他;有才情的女子卻沾染了紅塵之氣,叫他失卻了自己那抹清疏淡然。

莫名想起了古龍筆下的一個人物:西門吹雪。

他有一片山莊,叫萬梅山莊,他穿著白衣,孤獨的活在山莊之中,白衣如雪,他是寂寞的,他是釋然的,無欲無求。

西門吹雪是劍神,他對劍的那種信念感,那種使命感,使得他不染一絲煙火氣,他是神,他和整個人間都是隔離的。直到他遇到了孫秀青,他結婚,生子,於是他從神,變成了人。他有了情感有了溫度,成了芸芸眾生中的一個。

林和靖卻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他和紅塵隔得太遠,再也拉不回來。

於是我腦海中會出現這樣一個畫面:一位清瘦的男子,斜倚著梅樹,有隻仙鶴從別處飛來,羽翼送來梅花的香氣,也將那如柔荑的花瓣,拂落他滿頭滿身。

獨留老鶴在,風雪伴梅寒。

也許和靖先生孤獨終老,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他曾經寫道: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己平。

羅帶同心結未成,如果他寫的就是自己的話,那便是個令人鼻酸的故事了。時光終如驚濤拍岸,洶湧而來,起起伏伏,最終歸於平靜再無痕迹。

過去的終究過去了,凝固在歲月里的,只不過一聲長嘆罷了。

梅妻鶴子,說的正是北宋詩人和靖先生。

和靖先生姓林,名逋(bū 967年——1028年),字君復。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很顯然,他是在北宋建立後七年出生的,逝世於宋仁宗天聖六年。宋仁宗景仰先生的高風,賜他謚號「和靖先生」。

林逋終身未娶,也從不願在朝廷中做官。這對於現代的我們,可能感覺很不好理解——誰不願意當官呢?!又顯赫、又能……

但是,在古代,不願致仕(筆者補記:這裡,「致仕」一詞的意思,是本人理解錯了,應當改成「仕宦」或「做官」。在此向諸位讀者道謙。承蒙「遠離大海的水手」和「風清揚179912968」二位老師給在下指出此處錯誤,衷心感謝!)的隱逸之士,可是多得很。蘇格拉底說:「你需要的越少,你就越接近於神」。古人好像比我們現代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古代的那些人,那些隱士,才顯得那麼高潔。——他們,才更接近神!

林逋生來孤高,厭惡塵世的虛假與喧囂,他寧願遠離城市,自己來到寂靜的孤山下,結草為廬。

他荷鍤耕耘,把草廬四周都種上梅樹。澆水、施肥、除草、培土……他愛梅,從不摧殘梅。他的梅樹,全都枝椏恣肆,盡情舒展。像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描述的那種被人工扭曲的病梅,和靖先生這裡,一棵也沒有!他把一腔痴情,都傾注在了梅林中。如果套用現代人的話說,那就是:他對待梅樹,簡直就像對待痴心愛人!所以,人稱他「梅妻」。

林逋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詩句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詩,出自他的《山園小梅》二首之一。原詩為: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首詩,可以算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可以算是和靖先生真誠愛梅所得到的回報。他愛梅,也愛像先賢賈島那樣,在梅林間做一位苦吟詩人,一邊走,一邊尋覓佳句。也許,這絕妙好詩,就是這樣被他從梅花枝頭摘取的吧。比起林逋來,梅長蘇,不過是姓梅而已。

好東西,一點就夠了。林逋僅憑這兩句,就可以獨步詩林!它對後世的影響,在辛棄疾、姜白石等著名的詞人那裡,都可以看到。比如,姜白石就把自己的兩首詠梅詞直接題為《暗香》、《疏影》。這種影響,甚至還反映在南宋被元軍俘虜的皇帝宋恭帝趙?(同「顯」)身上。

1276年,宋恭帝趙?和謝太后一起被元軍俘虜。被俘時,他才四歲。史學家一般認為,到這一年,宋朝實際上算是結束了。

傳說到了1323年,53歲的趙?得知自己的身份之後,揮毫賦詩:「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結果,元朝統治者發現了這首詩,把趙?賜死。

其實,我個人覺得,和靖先生的《長相思》詞寫得也同樣蕩氣迴腸: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和靖先生不僅愛梅,而且愛鶴。這兩樣東西加在一起,再配上他的文採氣度,真箇是仙風飄飄。我們不知道這隻鶴是來自仙山,還是友人相贈,反正動物保護協會也沒去找他!鶴與他,他與鶴,相依相伴,靈犀相通。當他沉思時,鶴靜卧左右,讓他與天籟融為一體;當他癲狂時,鶴便激昂地一飛衝天,牽引著他的詩情,在碧霄里翻騰;當有朋自遠方來時,書童放鶴,鶴鳴三山,彷彿在呼喚他歸來。蕩舟山水間的林逋,聽到鶴鳴,必然聞聲而返。

這就難怪人們說,那鶴,就是林逋的兒子。

「梅妻鶴子」,單憑這四個字,想一想,我也就醉了!何況,還有那麼美的詩呢?

林和靖,北宋詩人。寧波奉化人,後隱居杭州西湖,愛梅愛鶴,種梅養鶴。概因梅花與鶴都有品性高潔,仙姿道骨吧。因終身未娶,所以人稱梅妻鶴子。

代表作品《山園小梅》兩首

其中下面這首詩歌,就把梅花寫的的生動有趣。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更是千古名句。

眾芳搖落獨暄妍,

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文化典故。宋代詩人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時,植梅養鶴,清高自適。後作為成語和典故,比喻隱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態。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常見題材之一。


推薦閱讀:

「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什麼意思?
道教主管文運的兩位神仙,古人考試前會拜他們
【先睹為快】向古人學家教(二) ——孟母教子 (11月10日播出)
古人是怎麼搞笑的?
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把這些宇宙現象推算出來了

TAG: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