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推手的喂勁、問勁、給勁、變勁 ---陳太平

 

何為喂勁?打個形象的比喻來說,就象母親給嬰兒餵奶一樣。在太極推手中,即老師讓學者切身體驗太極十三式八門五步的變化,從根本上對八門五步有一種直接的體認,並使學者通過習練後初步掌握其運用之法。喂勁訓練又分問勁與給勁兩個過程,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我們首先來談談問勁。一個得到明師真傳的太極拳習練者,通過太極功夫的的修鍊可以了解到,學練太極拳絕不同習其他任何純粹知識性的學問,不僅道理要明白,更需通過實作訓練才能使學者真正理解掌握,絕不能單以形式上去認識它,否則永遠難以步入太極之門。對於太極拳家來說,不同的外形動作其中蘊涵的勁力可能是相同的,而貌似同一的動作中的內在奧妙也會有所不同,其中微妙之處,非經親身實戰萬難得知。那麼在實作的過程中就要「問」老師要「勁」,要「問」出著力點、火候等關鍵處,要「問」出勁力的轉換變化的種種特徵。比如掤勁,是太極八法之首,在太極拳盤架、推手、技擊中無處不在,它是一種無固定模式的一種勁力,是在周身氣血上下貫通並與勁力等其它素養相互融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實際應用中,並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樣,掤僅僅是兩臂圓撐。實質上對方的攻擊目標絕不會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既以掤勁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對方的勁力完全掤住,使對方的勁力無法進來,又怎麼能夠「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如果掤不住對方,對方的勁力可直接進來指向自己的重心,則己身反受對方之制。事情就是這樣矛盾,完全掤住對方的勁力,不令其進來,不足取;完全放任對方的勁力進來,亦不足取。那麼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認識太極拳的掤勁呢?靠秘笈或名家口傳是無法掌握的,只有切實的在喂勁訓及實戰運用中去體會。在實戰訓練時,學者將手按於老師手臂上或身上,馬上就會體會到欲用力卻無處著力的感覺,並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穩。在對手不同的情況下,掤勁的點上的變化也是相應不同的。接觸點上的變化要恰倒好處,無過無不及,這些微妙的東西用語言文字是無法描述的。正如沒有吃過梅子的人,無論別人如何形容,你都無法知道梅子的滋味到底如何,只有親自品嘗,才能得知其味。太極拳內在勁力的變化絕非僅靠外形動作就能明白的,必須親自體驗,反覆揣摩,不斷尋其根、求其本,才能得到深刻的認識。就拿掤勁來說,掤勁並非局限在某個點或某個部位上,而是掤在周身,周身氣血鼓盪,身如氣囊,無處不在,大至無外,小至無內,其中玄妙之處,難以盡述。倘若不是周身處處皆生掤勁,又怎能輕易引進落空?「掤」勁如此,對其餘勁法之領會亦然。俗諺云:「名師出高徒。」其實應是「明」師出高徒。如果師父都不「明」,那學生又從何學起呢?所以習練太極拳單靠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真正體驗到老師的勁法並有深刻的體驗後才能談知勁,而不知勁就更談不上懂勁了。

  我們再來談談給勁。對於習練太極拳多年的人來說,「人背我順」、「人順我背」都是使用頻度較高的辭彙了。那麼何謂「人背我順」,何謂「我背人順」?如何在「人背我順」的情況下順勢進攻?如何在「我背人順」的情況下化背為順,以柔克剛?這就需進行給勁的訓練了。在推手訓練時,老師會跟據學生功夫的深淺和對勁力的掌握程度,給學生一些適當的勁力來引導學生,使其得以入門,步入太極正軌。首先,在「人背我順」的情況下,初步練習在問勁中所體會到的各種勁法,如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勁法的應用。真正的名師首先應故意給學生一些直力讓其化解,逐步由直到圓,以走隨勁為主。

  相對於問勁訓練而言,給勁訓練更進一步,是主動性的訓練,習者要仔細體會自身如何隨著老師的變化而變化,這一步訓練在打手(推手)中較為重要,是推手入門的關鍵。如學生自己體會的勁法比較正確,老師則順著學生的勁路走;如學生的勁法不正確,老師則會根據情況截化學生的動作,以幫助學生尋找不足,糾正失誤。這一階段訓練對習練者來說,猶如幼兒蹣跚學步,跟老師亦步亦趨,而老師則如靶子,讓學生把自己設想成敵人,為學生創練各種習練條件,創練各種情勢,引領學生。在這一階段訓練中,負責任的明師會把自己重心點較為明顯地給學生,以便學生更好的把握得機得勢,不給對方留有機會。使學生熟悉如何在各種有利條件下,把握時機,戰而勝之。接下來,在「師順我背」的情況下,老師會引導示範學生,如何化背為順,再對方攻擊下後發先至,使對方失去著力點,陷於不利境地。在此階段,相對學生而言,老師是周身無背勢的,此時老師可配合學生做出任何學生認為是「師背我順」的各種實搏形態,比如學生可雙手抓住老師單手實施擒拿扛摔,甚至可以雙手抓住老師一指實施反關節扭扳,也可採取任意手段發放老師,使學生處於比較有利的境地,而老師則在每一勢或某一接觸點上使學生無力可發,無點可擊,通過勁力的巧妙運用,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體會掌握其中技巧。在此階段,學生需要認真體悟在引化發放時如何更好得把握時機,用最小的勁力發揮最大的效果,方能對勁力的運用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問勁」、「給勁」在古傳太極拳「打手」中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學者必須在這一深下苦功,打好基礎。

  變勁是在問勁與給勁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太極推手的進一步深化訓練,訓練難度相應加大,對勁力的轉化以及技巧的運用要求更高,變勁訓練不同於問勁、給勁的訓練,變勁訓練的是隨勢走勢、見勢打勢的功夫。如果說喂勁訓練還屬於守規矩的層次化話,那麼變勁訓練就進入破規矩的階段了。在喂勁階段,學生要嚴格遵守訓練程序,在正確的指引下學習摸索掌握勁路的正確途徑,舍此別無它途,而變勁則是在喂勁的基礎上進行深入訓練,力求達到勁力的運用自如,在任何情況下都可承接、引化對方的來勢並發放對方。實戰搏擊不同於競技推手,在引進落空,開發呼放的過程中,對方是運動著的人,並非草木站著不動任你擊打,更不會按你的想像方式來進攻,其施發勁力,進攻方位及接觸點絕非固定不變,各種人為的特定假設用法很難應用到高水平、高質量、高速度和高力度的實戰技擊中去。要適應瞬息萬變、兇險難測的實戰搏擊,必須要進行與之相對應的訓練,方可無虞。在盛行技擊的冷兵器時代,武人面對的是打家劫舍的土匪,拳腳無眼的擂台搏命,刀槍見紅的金戈對陣,可謂是全天侯無限制超級自由搏擊,生死繫於一線之間,若無強有力的技擊功夫作後盾,太極拳是難以盛行不衰、流傳至今日的。變勁訓練就是就是使習者具備太極實戰技擊功能、適應各種搏擊形勢的重要手段之一。變勁訓練本身並無固定模式,而要求在訓練中逐步適應對方一式多變,尤其要適應對方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發起的攻勢、訓練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時破壞對方的平衡。在變勁訓練中,務求一種打法中包蘊不同內涵,體現在不同情況下則有多種的技擊變化,做到一式多變。從勁法角度講,堋勁是否暗含捋、擠、按、採、挒、肘、靠七種勁力?同樣其餘每種勁力是否暗含堋勁?在實際運用中各種力的轉換並無固定程式可循,而應隨機應變,順其自然,也即前人所講的一勁多變。誠如古人所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之謂也。在變勁階段,對勁法的訓練更為精深,要求把勁法的運用形成自然本能,可在任何形式下運用自如,仍以掤勁為例,無論對方從上下左右前後哪個方向攻來,我均可以以掤勁承接、化發,無論對方採取何種勁力,我均可以掤勁承接來勢。掤勁即此,余勁亦然,如此方能對太極真諦有更深層次的體悟。

推薦閱讀:

《汪永泉傳楊式太極拳心法探秘》節選5
太極圖與韓國的國運
丹田運太極
「大刀王」陳照森,此身只為太極生
太極自學摘編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