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傳說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傳說  

提要: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鬚、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一、「二月二,龍抬頭」的文化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農曆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曆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歷史由來: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在我們陝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小夥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裡,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抬頭騰空而起,直衝九霄,霎時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曆二月二為「春龍節」。 留下 許多風俗。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云:「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麵者謂之龍鬚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中午皆吃「老龍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麵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係。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託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民間一首打油詩

  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產,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三、「二月二,龍抬頭」的的原因:

  為什麼要「二月二」龍才抬頭呢?因為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麼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麼是龍「抬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抬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龍抬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二十八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二十八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七個宿。對這二十八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徵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抬頭。


推薦閱讀:

關於愛情的經典語錄
書房中關於文昌位的風水設計
關於孝道,孝順的名言警句
關於語文「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asunnyday的博客
關於沖飛露伏之應用

TAG:傳說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