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評估大幕剛起就上演「熔斷」鬧劇,究竟為哪般?

4月25日,國家教育部學位中心評估處發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工作的要求。對國內眾多高校來說,這一輪學科評估意義重大。此前學界已有共識:學科的排名、評估的結果,將直接和今後對高校的投入掛鉤。

可頗為戲劇性的一幕是,作為此輪學科評估的創新性舉措,最新出台的「A類期刊名單」實施僅僅一周後,就被教育部緊急叫停。

上周末,教育部學位中心緊急發出一份《關於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補充事項的函》,表示將重新遴選「A類期刊」。而且,「為了不影響評估工作正常進行,經審慎研究,學位中心決定,仍然沿用上輪的評估方式,暫不增列『A類期刊』指標」。

文匯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以此次新出台的「A類期刊」名單為導火索,圍繞這一輪學科評估,不少高校界人士一方面疲於收集數據、一方面卻忍不住對和評估相關的諸多指標產生質疑。

A類期刊,引發「熔斷」鬧劇

據介紹,此次評估在部分學科學術論文評價時,試點設置了「A類期刊」指標,並且將各所高校各學科在這些A類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字,列入了統計標準

按照教育部學位中心網站的標註,此次A類期刊的名單,邀請了湯森路透、愛思維爾、CNKI、CSSCI、CSCD等機構,根據文獻計量學等方法遴選產生初步名單,並請全國博士生導師進行網路投票,再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推薦確定以上名單。 

但是,大多數學者很快對此發出質疑,他們認為——

此次「A類期刊」中,尤其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一些與國內的學術研究完全不具備相關性的學術期刊也被列入其中,這使得「A類期刊」這一評價標準失去了意義。僅以法學為例,法學的A類期刊中包括國內9本雜誌和國外5本雜誌。國外的5本雜誌分別是《哈佛法律評論》、《耶魯法學雜誌》、《牛津法學研究雜誌》、《哥倫比亞法律評論》、《斯坦福法學評論》。 

就在這一名單剛剛出爐時,有國內法學界「好事」的學者就去檢索了這5本國際期刊。

「中國的法律體系和美國的法律體系本身就完全不同,而且這5本雜誌幾乎不關注國外法律,歷年來,從未有過中國學者在這5本雜誌上發表過論文,更不要說是與中國的法律研究相關的論文了。至於那些與中國的法律研究相關的一流期刊包括《美國比較法學研究》、《法律和社會評論》等期刊,倒是被排除在外,這對於中國的法學研究來說,究竟是好是壞?」這位高校的法學院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在科學網上,網友趙美娣列舉,根據「最好大學網」網站列出的「中國高校國內外A類期刊論文數排名」相關數據,哲學類A類外文論文,國內高校總共只有6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外文論文僅5篇,法學類1篇,民族學0篇。而對比一下A類期刊目錄,哲學A類外文期刊18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A類外刊列了7種,法學A類外文期刊列了5種,民族學A類外文期刊列了3種。這位趙美娣感慨,「期刊數比發文數還多!」

至於國內的期刊,據了解,已有學者多次提出,在上一輪學術評估時使用的SSCI(全稱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收錄全世界50多個領域兩千種左右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論文數量來評論學科質量並不科學,因為SSCI只包含英文期刊,社會科學研究應該將中文期刊列入進去。 

而教育部在此次發出「補充事項的函」中也說明:A類期刊設置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在國內期刊發表,增強我國期刊的影響力。

但是,不少高校的學者稱,被列入的國內期刊,其本身的學術聲譽和質量就很難令人信服。某「985」高校的一位學者稱,很多國內期刊因為平時刊登的文章太水,而且人情稿盛行,所以期刊質量太差,很多學者都不願意向它們投稿,現在也被列入了A刊。「如果真是為了提升國內期刊的質量,那麼更應該將那些在學術界有聲譽的國內期刊列入,推動整個國內學術期刊界提升質量,而不是不分良莠將國內期刊列入。」這位學者在接受採訪時說。

終於,上周末,教育部學位中心發文,要求暫停A類期刊指標。這一事件被不少學者形象地稱為學術界的「熔斷」鬧劇。 

部分核心指標,讓人哭笑不得

除了A類期刊上演緊急叫停的鬧劇外,還有一些學者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吐槽,部分核心指標要麼難以統計,要麼缺乏統計的科學性

根據教育部學位中心的說法,本輪學科評估的指標重點做了幾方面改革,比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首次試點開展在校生和用人單位調查,跟蹤學生在學期間和畢業後職業發展的質量。

「記得有一個指標就是,要統計畢業15-20年後優秀校友的數量。」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師告訴記者,看到這個指標,他和課題組的幾個成員就感到哭笑不得。

「優秀校友的標準如何來界定,要達到怎樣的層次和級別才算優秀校友。」目前各所高校的校友會工作參差不齊,相關數據積累不足,由學校而非第三方機構來提供類似的數據,不排斥相當部分學校會在這樣的指標中摻水份,從而影響到整個學科排名。不少高校發動了全體導師推薦自己的優秀學生,再由學工口組織評議,不少導師使出渾身解數推薦自己的學生進入優秀校友名單。有的高校則組織了大批學生進行優秀校友的評議。

此輪學科評估的另一個創新點在於,對於自然科學學科要建立更科學的「中國版ESI高被引論文」指標,以強化中國論文評價話語權。

據悉,在上一輪學科評估中,教育部學位中心首次引入了ESI論文指標。

所謂「ESI論文」,全名為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基於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所(ISI)早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ISI公司資產重組後,ESI成為湯森路透公司的一部分,它是收錄了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 

何為「中國版的ESI高被引論文」?有學者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俗稱的ESI高被引論文主要是指近10年內發表的SCI論文且被引次數排在相應學科領域全球前1%以內。在上一輪學科評估中,ESI熱點論文也被納入統計,是指近2年內發表的論文且在近2個月內被引次數排在相應學科領域全球前1‰以內。而中國版ESI高被引,統計的則是近10年內發表的SCI論文且被引次數排在相應學科領域全球前3%以內。 

目前,一些高校的理工科學者圍繞這一指標,主要爭議在於兩點。

  • 其一,ESI的引入作為創新之舉,雖然打破了過去以SCI論文數量為主的成果評價方式,但是它代表的仍然是湯森路透的學術口味,跨國公司的商業標準堂而皇之成為國家的學術標準似有不妥。

  • 其二,也是更為關鍵的一點,ESI前1%論文是高被引論文的別稱,這是一個國際通行的衡量科研機構學術水平的指標。不少名牌大學在衡量自己的學科實力時,都會統計ESI前1%的論文。而現在出於一些實際考慮,計入ESI前3%論文。「從科學計量學角度來說,前1%的論文被定義為高被引,而前1.01%就不符合高被引論文這個定義,更何況是3%?!」有學者建議,如果說要引入中國版高被引論文,完全可以針對中國的期刊論文索引做好文獻計量工作。

高校科研,豈能「瞎折騰」

幾乎每四年進行一次的學科評估,每一輪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學科評估之所以重要,因為評估結果和未來的資源分配有著密切的關係。」某高校一位分管教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一輪學科評估結束後,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課程系列就與上一輪的學科評估結果有密切關係。隨後一些高校因此得到了數億元乃至近十億元的學科建設費用。」

談及此輪的學科評估,業內人士介紹,由此形成的學科排名將與即將啟動的100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密切相關。

去年年底國務院出台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將建成若干個世界一流學科。而此輪學科評估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哪些高校的哪些學科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並且為教育部、各省、各高校下撥經費提供一個依據。

因此,此次教育部發出學科評估通知之後,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從上到下動員,花費大量的時間填寫表格、整理大量的材料,校長還要親自聽取每一個學科的彙報。

還有業界專家指出,評估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事前公布評估指標,也就是說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束後就應該公布第四輪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這樣才能讓高校形成穩定的制度預期。現在則是評前臨時公布指標體系,給很多學位授予單位帶來了巨大的被動和干擾。

「上一輪學術評估,教育部定下來了SSCI論文標準,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一直按照這一目標在努力,沒想到這一輪評估,標準說變就變,這讓我們無所適從。」某高校一位學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學科建設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怎麼能今天一個標準,明天一個標準,標準說變就變,規則朝令夕改?!

由於時值5月,正是高校碩士、博士生論文答辯的高峰。「在這個忙碌的時節,又要參加答辯,又要統計數據,真是忙得昏天黑地。」

有一位大學教授說,雖然上周末下發的關於本輪學科評估《補充事項的函》,將遞交數據的時間延後了20天,「但對很多一線教師來說,時間根本不夠用,因為很多數據都不是可自然採集的,而是需要整個學院乃至好幾個學院的數據合在一起處理、計算,工作量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TAG:學科 | 學科評估 | 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