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37--44章 熊春錦
06-01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①。毋閘其所居,毋猒其所生②。夫唯弗猒,是以不猒③。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④。故去被取此⑤。 ①甲本作「□□□畏畏則□□□□矣」,「□」爲缺字,據乙本補全。通行本作「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 畏:據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說文》:「畏,惡也」。鬼頭而虎爪,可畏也。譯文:畏,因可怕而厭惡。此字名詞化爲可怕的事,或危險。又《廣雅》:畏,罪也。句義:承上章,聖人戒懼謹慎,此爲有憂患意識,可以防危避險;常人往往愚智用事,逞強恃勇,此即會招致大禍。 ②毋:《說文》:「止之也」。《論衡·譴告》:「毋者,禁之也。」 閘:從門,甲聲。本義開閉門。根據樞轉軋軋有聲而造字。本義讀押。閘:《說文》:「開閉門也」。《重訂直音篇》:閘,音押,開閉也。通行本作「無狎」或「無狹」。 猒:修真學異構表意字,象喻身國內境無「廠」制約之猒。與厭通假。《說文》:「厭,笮也。」即今之壓之義。《漢書·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隴西,厭(壓)四百餘家。」《荀子·彊國》:「如牆厭(壓)之。」此字亦義厭惡、憎惡等。《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第二十九章:「天下樂推而弗猒也」。 本句中「居」與「生」二字指民之生存也。句義:聖人之治者不會自恃其強而限制壓迫人民的生存。③前一「厭」音義應同「壓」,後一「厭」主要作厭惡解,也含「壓」義,壓制於人,必反受其壓。句義:只有不壓迫人民,才不會被人民所厭惡和拋棄。內身國眾生的治理同樣應當如此,強制的措施並不是明智之舉,只有德化才是出路。④自知: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本來。人貴有自知之明。 自見:自以爲是,自大。 愛:《說文》:「愛,惠也」。親愛、仁愛等義。自愛:潔身自好,不敢妄爲。 貴:從「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貴,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自貴:自我顯貴,人前賣弄。⑤被:從衣,皮聲。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有被迫、被動等義。又音義同「披」,搭衣於肩背。有表面、覆蓋、蒙受等義。乙本作「罷」。罷,本義爲停止、完畢等,古又同「疲」。通行本作「彼」。 此處與第一章「去皮取此」義近同。用「被」字,含有被動語義,即被後天濁識、我見的淺表意識蒙蔽之義。即清除其膚淺的、濁識慾念「自見、自貴」的包裹,而取其實在的、本分的「自知、自愛」。 〖註音〗毋:wú音無;閘:yā音押;弗:fú音服;厭:yàn音宴;被:pī音批。 【繁簡對照】厭(壓),厭(厭),聖(聖),見(見),愛(愛),貴(貴);殘(殘),據(據),補(補),義(義),無(無),狹(狹),罷(罷),畢(畢),從(從),頭(頭),書(書)。 第三十八章 天網(73)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①。此兩者或利或害②。天之所惡,孰知其故③?天之道,不彈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④。天網恢恢,疏而不失⑤。 ①勇:本作勈,或作恿。從力,與力氣有關。本義果敢,膽大。《說文》:「勇,氣也。」勇氣、勇敢等義,此處主要指有力氣。 敢:會意。本義勇敢,有膽量。《說文》:「敢,進取也。」此處指敢於逞強或冒犯之義。 殺:形聲。從殳,殺聲。古字作「殺」。本義殺戮。《說文》:「殺,戮也。」殺死、殺生等義。又有削、減、衰微、死板等義。 栝:《說文》:「炊竈木」。即撥火棍。又箭末扣弦處,機栝。通「括」。栝、括、活音古同。機栝者,靈活之機構,又撥火棍有助炊之義,故引申義通「活」。通行本作「活」。句義:憑藉力氣就膽大妄爲即是敗亡之途,雖有力氣而不敢妄爲則是保身之道。勇於敢者,此處隱含憑藉手段,爲圖個人目的,而行種種不善之舉的意思。②此:帛書缺,以通行本補。《道藏》甲本補作「知此」二字。 「敢」與「不敢」其利害關係顯而易見。③句義:天之所惡者,無非離道失德的行爲,但這是什麽緣故呢?④彈:《說文》:「行丸也」。彈或從弓持丸。發射彈丸使丸疾行爲彈。《集韻》:「彈,射也。」有彈弓、彈丸,敲擊、彈唱、彈琴,彈劾等義。 應:應當。又有應答、應承、應和、感應等義。 召:《說文》:「呼也」。 謀:《說文》:「慮難曰謀」。謀略、謀劃等義。 「不彈而善勝」乙本作「不單而善朕」。乙本中「勝」作「朕」。通行本作「不爭而善勝」。《金石文字辨異》:「漢鏡銘白牙單琴。按:單即彈字。」本段乙本前後用兩個「單」。甲本後句用「彈」,前句缺,對比之,甲本前句亦作「彈」。後句通行本作「繟然而善謀」。句義:天道化生萬物本如發射彈丸,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無所知其所出,無所知其所來。然而萬物之生又無所不是由其來,萬物之死亦無所不是由其去。天道至高無上,主宰著萬物,但她卻不會自恃其強,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降禍懲罰於萬物。雖不隨意降禍於萬物,但萬物如果背離天道卻是無法逃脫其制約的。故曰:「不彈而善勝。」天雖不言,然而感應萬方;無需呼喚,自會應現;天若因萬物的背道而降禍,其謀略必然精妙絕倫,恰如其分,不會有絲毫的差失和不妥。⑤恢:《說文》:「大也」。恢恢,寬闊廣大貌。句義:天網雖大且疏,但沒有任何自恃聰明者的罪孽可以逃脫她的制約。 〖註音〗栝:guā音刮;孰:shú音熟; 彈:tán音潭; 繟:chǎn音產; 恢:huī音灰;疏:shū音殊。【繁簡對照】網(網),則(則),殺(殺),兩(兩),惡(惡),彈(彈),勝(勝),應(應),謀(謀);處(處),義(義),爲(為),機(機),補(補),單(單),認(認),異(異),漢(漢),後(後),據(據),産(產),寬(寬),廣(廣)。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①?若民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②?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③。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則希不傷其手矣④。 ①甲本殘缺,乙本作「若民恆且○不畏死」。通行本作「民不畏死」。 恆:《說文》:「常也」。《易·序卦傳》:「恆者,久也。」長久,經久不衰的意思。 懼:害怕,恐懼。甲本作「愳」,心上有二目,「懼」之古體也。本句通行本作「奈何以死懼之也」。 句義:如果人們從來就不怕死的話,那又爲何以死來相威脅呢?②通行本:「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其與乙本近同。則:《爾雅》:「則,法也;則,常也」。金文從鼎,從刀。古代的法律條文刻鑄在鼎上,以便人遵守。 孰:誰,哪個,哪些人。句義:如果人們總是要死的,對守法而生活的人,我也將對其實施殺伐懲治,那怎麽敢呢?以德治理身國,就不應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機,玩弄法律。③司殺者:即掌握生殺之權的人。句義:即使人們一直畏懼死亡,法律也會確立依法而掌握生殺之權者。在這裡作者指出法治應當獨立,依法司職,而統治者不應幹預司法。④代:代替。甲本作「伐」。伐,可作「代」。《金石文字辨異》:「唐裴鏡民碑計功代縷鍾鼎。按:伐作代。」仍爲砍伐之義。此處根據上下文應取乙本作「代」爲妥。 斵:古同「斫」,用刀、斧等砍劈。通行本:「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句義:取代司法獨立,以權代法而操弄殺機的人,必然自敗其身。這就像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一樣,如果連木匠都不能砍的木頭,而你去砍的話,真是很少不會傷及你的手啊。 上章言:「天之道,不彈而善勝」,「彈而善謀。」天生萬物,萬物必須遵守天道的運行規律,否則必然受到其懲罰。所以,天地是主宰萬物的。作爲身國內外環境的治理者都必須順應無爲而治的自然法則,不可對其範圍內的眾生採取危險、恐嚇的辦法,更不能越俎代庖,人爲地操弄生殺之權,以權代法。相反,人類只有無條件地服從自然的法則,才能久立於天地間。否則就是敗身之道,敗亡之途。〖註音〗懼:jù音拒;孰:shú音熟;斵:zhuó音卓。 【繁簡對照】殺(殺),恆(恆),懼(懼),傷(傷);殘(殘),體(體),與(與),義(義),爲(為),異(異),計(計),縷(縷),鍾(鍾),謂(謂)斵(斫)。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也,以其取食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之多也,是以饑①。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②。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③。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④。 ①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甲本作「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乙本作「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修真學異構字,與「稅」同音近義。本句通行本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稅,本義田賦。《說文》:「稅,租也。」泛指賦稅。句義:人民所以饑饉是因爲治理者徵收過多的賦稅。②上:《說文》:「高也」。此處指治理者。 有以爲:即有爲之治,治理者爲了個人利益、目的、喜好、慾望等而推行的治理方法。參見第十一章註③。通行本作「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句義:人民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爲治理者以自己的私心貪欲,用後天有爲意識來制定製度方針,這樣必然違背天心民意,因此不能夠實現治理。③輕:甲本用「巠」。巠:修真學象意取用之字,巠死,指命體特定部位的功能喪失。古文中多義,可通經、輕、勁、頸、逕等。輕死:此處指迫於生計,鋌而走險。通行本「其」後多一「上」字。句義:生民所以要不惜身家性命,鋌而走險,正是爲了謀求生存的強烈願望所促使。④賢:《說文》:「多才也」。有良、美善等義。又爲勝過、超過之義。韓愈《師說》:「師不必賢於弟子。」《戰國策·趙策》:「賢於長安君。」通行本後句作「是賢於貴生」。句義:只有尊道貴德的無爲化生,順應民生的行爲,才是賢良愛惜和貴重民命。民生的「輕」與「貴」,應當德治爲本,法治爲輔。對於內身國的治理,同樣應當眾生一體,提倡德治爲主戒治爲輔,而不能對體內的眾生採取敵視的態度。 【繁簡對照】貴(貴),饑(飢),稅(稅),爲(為),輕(輕),賢(賢);難(難),義(義),經(經),勁(勁),頸(頸),逕(逕),處(處),於(於)。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仞賢強①。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②。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③。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④。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⑤。 ①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仞賢強:甲本作「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仞賢強」,修真學專用名詞。通行本作「堅強」,乙本作「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信堅強」。《道藏》甲本註: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即《說文》之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廣雅·釋詁》「挺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終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竟也」。「亙」之異體較多,如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等,其義竟也。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此字在修真學中含:草下土中非百了,循環不息論短長」之義。仞:修真學中借「韌」示象。句義:人活著的時候,其軀體是柔軟的,死後其屍體卻是挺直堅僵的,並且具有不同的表現。 本章從人與萬物的自然特性來說明人們爲什麽應當遵行守德無離、柔弱處下的道理。②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音義近枯槁,修真學中則另有它解。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槁」的通假近義,見《漢語大字典·高部》。槁,亦作「槀」。《說文》:「槁,木枯也。」指樹木枯乾,死亡。乙本作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槁。句義:萬物草木生的時候是柔軟脆弱的,其死卻枯乾變硬。③堅:本義泥土堅硬。《說文》:「堅,剛也。」 徒:步行。《說文》:「徒,步行也。」《廣韻》:「徒,黨也,又步行也,空也。」有黨徒、同類、門徒、空的、徒勞等義。此處指同一類。 柔弱微細:乙本作「柔弱」,通行本作「柔弱者」。段義:所以說,堅強剛硬是屬於容易敗亡一類的,柔弱微細才是存身延命之途。④兵:《說文》:「械也」。本義兵器、武器。又有士兵、軍隊、軍事等義。 恆:《道藏》甲本註:恆當作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據語音名源通假恆通於橫,指大木砍倒橫陳狀。乙本作「兢」。通行本此處作「折」或「共」。句義:兵器和軍隊過於強大,則難免窮兵黷武好戰,最終必然就是敗亡之道。樹木強大,雖可以傲立於風雨中,但也必然會被人取用,僵橫其體。⑤居:《說文》:「蹲也」。此處指處於。 乙本和通行本無「微細」二字。句義:強大者處下,柔弱者處上。這是自然規律,如果人們主動地遵從,則必然是得道者多助,延長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時間。否則,以常理去求強、求大,而又不知韜光養晦,動輒鋒芒畢露,則必然早敗其身,早敗其邦。 〖註音〗枯:kū音哭;槁:gǎo音搞;恆:héng音橫;亙:gèn音亘。 【繁簡對照】堅(堅),強(強),萬(萬),則(則),勝(勝),恆(恆),細(細);賢(賢),廣(廣),釋(釋),異(異),體(體),較(較),義(義),韌(韌),後(後),屍(屍),漢(漢),乾(干),狀(狀),處(處),無(無)亙(亘)。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②;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③。故天之道,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有餘而益不足④。人之道⑤,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不足而奉有餘⑥。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⑦!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⑧。若此,其不欲見賢也⑨。 ①乙本及通行本無「下」字。 猶:好像、如同。 張:從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說文》:「施弓弦也」。句義:天下之道,如同張弓舉射一樣。②抑:帛書作「印」,內含修真學之義。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許書印、抑二字古爲一字。」左是手爪,右象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說文》:「抑,按也。從反印。」即說「抑」爲「印」之反字。抑,又有抑制、壓迫、或是、抑或等義。句義:張弓舉射,可以把高處的降下來,下面的發射上去。如此使原來各自處於高與下的物體位置産生變易,天道這樣便能使萬物向中和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兩極分化,拉開距離。③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甲本用修真學異構字。「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與損近義而不完全同義,內含修意。下段同。句義:此處進一步說明前句的道理,天道在自然無爲中「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有餘而益不足」。④益:通行本作「補」。⑤通行本句後有「則不然」。⑥而:通行作「以」。句義:人因私心貪欲,有財有權者,憑藉其勢力剝奪勢弱者,而使自身利益得到更加的鞏固和提升,使兩極分化拉開距離更加明顯。⑦孰:誰,哪個。 乎:語氣歎詞。通行本作「孰能有餘以奉天下,惟有道者」。句義:誰能拿出自己多餘的來奉獻於天呢?此唯有真正的道者啦! ⑧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句義:所以聖人有所作爲,是無私無欲而爲,一切都不視爲己有,成功卻不居功自傲。⑨見:「現」的古字。顯現,出現,實現。本段通行作「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句義:既然一切都不屬於自己,那麽也就不想顯現賢能於世了。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恃:shì音是。 【繁簡對照】猶(猶),張(張),舉(舉),餘(余),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損),補(補),聖(聖),爲(為),見(見),賢(賢);異(異),體(體),與(與),處(處)。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莫柔弱於水①,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無以易之也②!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③。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④。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⑤;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⑥。正言若反⑦。 ①通行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有形有質的物質中,水最柔弱。②先:據甲骨文,上面是「止」(腳),下面是「人」。意思是腳已走在人的前面。本義前進,走在前面。通行本作「勝」。句義: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擊堅強卻沒有能勝過它的。因爲沒有比用水更容易的辦法了!③甲本殘,乙本作「水之朕剛也,弱之朕強也」。乙本「勝」均作「朕」。通行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④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通行本作「不」。句義:水勝剛,弱勝強。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但卻沒有人真正實行。⑤邦:《說文》:「國也」。諸侯邦國之稱。通行本作「國」。下句同。 詬:帛書作「訽」,另含修意。與「詬」音義同近,通用,義恥辱也。通行本作「垢」。 謂:帛書作「胃」,相通。下同。 社:《說文解字》:社,地主也。舊《辭海》:社稷:社,土神,稷,榖神,爲天子諸侯所祭。稷:《說文》:「稷,齌也。五穀之長。」稷穀,指高粱。引申爲莊稼和糧食總稱。古代以稷爲百穀之長,古代奉祀爲穀神。社稷,指國家。句義:水不僅柔弱處下,而且可以「處眾之所惡」,不惜污染自身而清除眾物之垢。大海所以能大,不僅處於最下,而且也包容了萬物之滌垢。所以,有能承受一國之污辱的量度才可作一國之主。⑥祥:從示,羊聲。本義凶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說文》:「祥,福也。一雲善」。句義:具備能夠承受一國之凶兆的胸懷,才可以稱得上是天下的王者。⑦正確的言論,如同是相反的一樣。忠言逆耳。 〖註音〗詬:gòu音夠;稷:jì音季;弗:fú音服;穀:gǔ音古。 【繁簡對照】於(於),堅(堅),勝(勝),剛(剛),聖(聖),詬(詬),謂(謂),爲(為);殘(殘),從(從),補(補),過(過),國(國),恥(恥),馬(馬),穀(谷),長(長)。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①?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②。故有德司介③,無德司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④。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⑤。 ①焉:如何。通行本作「安」。句義:修真明德應高度重視身國中冤親債主之間的釋怨解紛、清因化業。但是調和雙方大的恩怨,必然留下餘怨。如此怎麽可以稱善呢?真正的「大怨」是很難調和的,調和的結果不是一方不滿意,就是另一方不滿意,有時甚至雙方都不滿意。那麽作者是否反對調和呢?並不是。問題是以什麽樣的姿態去充當調解人,是以自己的願望強行使別人服從呢,還是以「聖右介」的低位,溝通雙方?參見下。②聖右介:乙本作「聖人執左芥」,通行本作「聖人執左契」。各本以爲「介」與「芥」假爲「契」,即契約之義,但遍查各種典籍無法找到依據。如以「契」解,即所謂「左契待合而已,右契可以責取」,此與上下文亦難相應。前句「和大怨」者是作爲第三者出現,而此處執契者,即以第一人稱出現,顯然矛盾。細考「介」字,有多義,古時主有儐相迎賓,賓有隨從通傳叫介,即爲賓主之間傳話的人。《荀子·大略》:「諸侯相見,卿爲介。」又主爲左,客爲右,故賓之隨從即右介。聖右介即聖人居於客位,僅僅作爲中介人,而不強人所難。此與下段之「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剛好相對。以「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來「和大怨」是強力疏通的辦法,與中介人之低位溝通的方法正好相對。介與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即卑與亢也。位高力強者以其亢勢,雖能調和大怨,但未必不留餘怨,未必符合自然因果之規律。③介:通行本作「契」。④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說文》:「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發也。從力徹。」段註:「發者,射發也。引申爲凡發去之稱。……會意。謂以力通也。」《字彙》:「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古徹字。」徹,即通也,簡體爲「徹」。此處「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爲發號施令,強力貫通之義。通行本作「徹」。⑤恆:《說文》:「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通行本作「常」。 與: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共同擡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說文》:「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黨與,即朋黨、私黨。又有跟、和、及、贊成、允許、贊許、贊助等義。《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資治通鑑》卷三十二《漢紀二十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又同「歟」,表感歎、反詰、疑問語氣。句義:本句爲整部《德篇》的最後一句,也是結論:天道至公,無有親疏,唯獨總是偏助於善人。〖註音〗焉:yān音淹;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wbr> <wbr>37--44章 <wbr> <wbr>熊春錦:chè音撤;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餘(余),爲(為),聖(聖),責(責),於(於),徹(徹),親(親),恆(恆),與(與);煙(煙),執(執),約(約),義(義),種(種),據(據),難(難),應(應),稱(稱),顯(顯),儐(儐),賓(賓),隨(隨),從(從),傳(傳),對(對),勢(勢),雖(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道德經能包括老子所有的認知嗎?從古至今有人把道德經完全領悟的嗎?
※《老子天道論》講解提綱
※《老子》我說(上)
※神秘的老子按摩法
※老子名言,老子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