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200多道工序,半年造一把弓,得到了全球收藏家的追捧

正元號第五代傳承人周曉初。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感慨之餘,只道古今變遷,不再現張弓之勢,只能在影視劇歷史圖片里可窺得鳳麟。北京這座古城自有它的神奇,一不留神的偶遇就讓人有穿越之惑,恍如走近一個被歷史遺忘的角落,停留在百年前的朝代。當走近一個院子,走進一間屋子,牆壁上的角弓赫然排在眼前,真以為在一個清朝的弓箭鋪,聽著掌門人給我們介紹各種弓箭的特點。眼前,這位年輕但資歷不淺的掌門人,正是正元號的傳承人周曉初先生,是目前國內頂級的清弓製作專家,他製作的弓箭張弓便正,上手可射。

開創正元號

他手裡收藏有近百張清弓。

正元號是清朝一個久負盛名的弓箭鋪,當年可算弓箭行業中的佼佼者,創始人姓賈,是山西太原著名的「賈記」弓鋪掌門人。而賈記的父輩,在開弓箭鋪之前,一直為大清八旗軍製作弓箭,諳熟軍用弓箭的製作方法。1880年左右,賈師父憑著自己超群的手藝來京城北平發展,定字型大小為「正元」。

再細究一下正元號的傳承譜系:第一代創始人:賈師傅(1840-1907),第二代:孫佩平(1855-1956),第三代:孫紹棠(1915-1989) ,第四代:孫有元,第五代:周曉初。

弓箭製作的傳承不僅是技藝,更有祖輩的精神和智慧。賈師傅開創了正元號,收徒孫佩平師傅,那是1900年的事,孫師傅最精於製作彈弓、弩弓,並首創了正元號弓箭極有特色的招牌畫活「菊紋分水」,至今仍有實物為念。其子孫紹棠1930年子承父業,這個時期,人們對弓箭的需求量越來越少,正元號弓箭的製作品類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加大弩弓、彈弓的生產。孫紹棠時年15歲,恰在這個時期進入正元號,學習的門類反而更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正元號」接下來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於戰亂,1938年被迫停業。

弓箭鋪雖關,但對於弓箭,孫紹棠師傅不僅有著制弓的絕技,還有一腔融入血液的情感,他內心有一個堅定的信念,要把制弓技藝傳承下去。他把全部看家本領傳給他的兒子——孫有元先生,也就是周曉初的師傅。孫先生自幼心靈手巧,工作後成為一名高級模具鉗工,雖不以做弓箭為生,但由於工種的原因,反倒對祖傳的手藝有了觸類旁通的更深理解。在傳授給周曉初技藝時,所製作的各種部件、模板等比老物還精準,且能運用所學,結合傳統技法,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和通俗的語言教授技藝,確是周曉初的幸運。

周曉初正式入師門是2002年的事,孫有元先生正式收了這唯一的弟子,學習正元號清式筋角弓製作工藝。在筆者採訪時,周曉初自豪地說:他的師傅和他算單線傳承,又謙虛地說,雖然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目前只能對品類、技法及相關理論知識基本掌握,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他對自己的要求總是精益求精,其實他已經是業內數一數二的專家了,不僅製作清弓,還收藏、修復清代弓箭。他手裡收藏了近百張清弓,還能上弦使用的老清弓不下二十張。

十年弓箭情

「上拿子」既費氣力又要有技巧。

十多年的苦學與鑽研,讓他不僅成為正元號第五代傳承人,更是業內的專家。問及如何能堅守一個如此冷門的職業,他沉吟片刻抬眼看著牆壁上的清弓,眼裡泛著光,低語道:「真愛!」

周曉初家裡原本就有鷹獵的傳承,幾代人都養鷹,在圍獵過程中自然也離不開弓箭,而他獨對弓箭有興趣,並學著製作,還買些清代的弓回來拆解研究。說到拆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個大水盆泡上兩個星期,膠才能泡開。有時候沒有那麼大的水盆,就用磚頭壘成一個水池的形狀,套上塑料布,做一個簡易水池來浸泡。等膠泡開後,再一點點剝離,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

「好的弓箭鋪的筋都如髮絲一般細。我一邊解剖弓箭,一邊琢磨其中的原理,再對照自己所制弓的缺陷,可總也不得要領,後來聽說有個孫師傅會制弓,便一心想去討教,但是又不熟悉。」周曉初告訴筆者,說來事巧,孫師傅的兒子喜歡養鳥,正好周曉初也有此愛好,自然他們成了很要好的小夥伴,有意無意常去孫師傅家裡,幫著孫師傅打打下手,干點小木工活。日子一久,孫師傅喜歡上這個誠實懂事的孩子,再後來爺倆就聊上弓箭。周曉初的刻苦好學真真讓孫師傅感動了,於2002年正式接受了徒弟的磕頭拜師,收了他今生唯一的徒弟。總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在周曉初身上得到了印證。

據周曉初介紹,拜師學藝沒有那麼簡單,每次見師父之前都要做好功課,把師傅教過的工序都要做上幾遍,再把製作過程中的疑惑寫在本子上,見到師父再一一求教。當然,師傅通過我問的問題,也能知道我下了多大的功夫,應為有些問題是做到一定數量和境界才會問的出來的。孫師傅對徒弟很嚴格,從做人到做事都有極高的要求,看看周曉初對弓箭選材和製作的苛刻,便可見一斑。

傳統清弓的製作方法

周曉初秉承正元號傳統技藝製作「清式筋角複合弓」。

周曉初秉承正元號的傳統技藝,製作的清弓,是清式角弓,更準確點說是「清式筋角複合弓」。其中包括戰弓、靶弓、硬弓、弩弓、彈弓及其配套箭。是隨著清軍入關、由滿族帶入中原的中國傳統弓型。筋角複合弓——是用牛或者鹿的筋、牛角、竹或木,三種材料複合製成的弓。因為對材料的要求很高,一張好弓的製作周期通常是以年來計算。就算是放在清朝,這些弓也不是一般人用的,而是皇家的專屬。

官造角弓的特點是弓體長,反曲大,既弓的兩端向外反,當年一直作為軍需之用。它和民間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質量和外觀上,外觀沒有多餘裝飾,由於在發筋和制鰾上有獨特的工藝,弓的彈性拉力更好,預緊力更好,更結實,實戰能力更強。

清弓老箭。

筆者了解,角弓的製作工藝十分繁難。一把弓從選材到完成,要經過選竹材、盤胎、插稍粘望板兒、勒面兒、鋪筋、畫活兒、訓弓等等,細分工序達200道,大體可分四步:第一步是製作弓胎。弓胎需要選用粗壯新竹,先陰乾一年,去掉水分。再用工具打磨,火烤塑形。第二步是勒牛角、鋪牛筋。為了增加弓臂韌度與彈性,須在弓胎內側貼牛角片,外側鋪牛筋。牛角要選用75厘米以上、廣西一帶的水牛角。筋要選北方4至6歲齡健壯黃牛,在剛宰殺完時用專用工具抽取,然後至通風處陰乾。製作時將牛角磨成片,弓胎兩頭各貼一個,再將竹木、牛角、牛筋用鰾粘合成一體。鰾是選黑龍江產大鰉魚肚長時間熬制而成。第三步是上弦。這一步看似簡單,也有很多門道在其中。第四步是裝飾。這裡的難易就看各人的喜好吧。

周曉初說,製作角弓還要經歷「三苦」:其一,所有零部件均需手工打磨,全是鋸銼活兒,費時費工。其二,撕筋及費力,細,慢,不出活兒,行內有云:再好的漢子一天撕不了2兩筋。其三,傳統角弓的製作原材料均為天然或生物製品,夏天加工時難免異味難當。其悶熱刺鼻之苦,一般人難以忍受。

傳統弓的傳承之路

老弓上用的是「鹿角弓墊」和「生皮弦」。

其實,中國傳統弓箭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單是角弓,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而清弓,是我國傳統弓箭發展最末期的形成,也是傳統弓箭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周曉初看來,無論對角弓的認知還是保護力度都還遠遠不夠,他更希望能夠把這種手藝和文化傳承下去。

收藏清弓,是周曉初的另一大愛好。國內現存的清代弓箭,大多都被他收了。而周曉初製作的清弓之所以考究,離不開他對老弓多年的研究。當談到目前傳統弓的現狀,他滿心歡喜地告訴筆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傳統弓,應為其射藝技術更為高深,能讓人在追求上有一種無窮無盡的感覺。在藏家眼裡,傳統弓箭不僅僅是一個可以獵射的武器,更是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幾千年先人的智慧。而周曉初正是這熠熠閃光智慧的傳承者。記起了蔡襄的一句詩,用在這裡可好呢,「近臘酒醪香更釅,得風弓箭力還生」。(攝影 肖煥中)


推薦閱讀:

馬未都是一個怎樣的人?
【SIHH 2017】頂級收藏家豪哥在日內瓦表展買了5隻簡單表,你猜是哪些?
向最偉大的葡萄酒收藏家致敬!
古今有哪些著名的小提琴收藏家?

TAG:收藏 | 收藏家 | 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