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產生楹聯諸因素的再思考

目前楹聯學界對於楹聯史的考證大體已經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大家認為後蜀孟昶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為楹聯的濫觴。也有的認為楹聯產生於古詩走向成熟的唐代。認為春聯可從孟昶始,而一般意義的對聯則始於唐格律詩的對偶句。甚至還有人向上推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

這些討論應該說都是有意義的。因為真理越辯越明。但筆者認為,我們所謂的楹聯(或叫對聯、門聯)是有它的特質的。為什麼叫「楹聯」呢?「楹」是柱子,特指廳堂前部的柱子。「門對」,則必然與門有關。所以凡是貼在門上,柱上的對句才能叫真正的楹聯。那麼口頭的,書面的對句,就不是真正意義的楹聯,這是顯而易見的。

照此說來,筆者還是認為以孟昶說為是。因為他把對句移到了門上、楹上發生了質的變化。並且這種說法有史可考,所以可信。

楹聯的產生和發展,和歷史上任何一種現象一樣,都不是突然產生的。所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它必然有一個由漸變到突變的過程。

現在有不少人把楹聯的產生歸結為方塊漢字,歸結為韻語的成熟。這些筆者都同意。但是我們是否還應該再深入思考一下,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楹聯的產生和發展。

筆者認為楹聯的產生至少與以下幾個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一、與中華哲學的關係

中華古典哲學即道家在觀察世界時是運用了辯證的觀點,我們看八卦圖就能夠說明這個問題。八卦圖告訴我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生生不息。這種「一分為二」的觀點產生了老子的相對學說。

老子不但發現了對立統一的規律,而且運用這一規律,比較系統地揭示出事物存在的互相依存性。《老子》一書列舉了60多對對於自然和社會現象對立統一的範疇。諸如:大小、多少、高下、遠近、靜噪、壯老、實華、正反、榮辱、吉凶、是非、真偽等等。

這正如周汝昌在《當代楹聯墨跡選·序》中所說:

我們民族的思想方法,從來有獨到之處,就是善於觀察、理解和表達一個真理:世界事物具有兩面性。駢驪的根源不僅僅是個文字的問題,也在於哲學觀點和思想方法:人的神理(神智)遠載百慮(各種思維活動)時,就看到「相須」和「成對」這一條矛盾統一的客觀真理。以「陰」「陽」來概括宇宙萬物的認識,幾千年來就成立了,是最好的證明。講我國的詩文,不懂得這一點是不好辦的,要理解楹聯這一切,離開這一層道理就覺得可異了。

筆者認為,楹聯的最本質特點就是「一分為二」和「對立的統一」。上下兩聯說的是一個對象,是一種事物,但要分開來說,組成上下聯。這上下聯不是重複,而是相互補充,相互包容。是從事物的兩個(或更多)的側面來看一個對象。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這是杭州岳王墓一副有名的對聯。實際上都是對岳飛的歌頌,但上聯寫「忠」下聯寫「奸」,用下聯的「奸」反襯上聯的「忠」。看似相反,實是相成。符合中國人看事物的規律,符合中華哲學的規律。

所以駢儷(對仗、對偶)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文字問題,而是思想方法的認識論的問題。

二、與中華美學的關係

我們民族創造了楹聯,珍愛它,保護它,並使之發揚光大,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楹聯是美的,是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意趣的。

我們單就楹聯的形式美(不涉及其內容和藝術技巧)與古典美學的關係討論一下吧。

楹聯的美產生於楹聯的特點。可概括為:

字數相等,彼此對仗、平仄對立,字不重複,這正與古曲美學要求的單純一致、平衡對稱、多樣統一和對比照應相吻合。

單純一致也叫整齊一律。以中國漢字組成的楹聯形式要求十分工整。楹聯要求的字數相等,彼此對仗、平仄對立和字不重複,無一不給人以單純、整齊、一致的美感。如果違反了這一條也就不成其為一副合格的對聯,也就更談不上是一副美的對聯。

平衡對稱比單純一致前進了一步。一切生物的常態幾乎都是平衡的,一切動物的常態都是對稱的。所以我們民族總認為平衡對稱的事物才是美的,當然對聯也不例外。

比如中國的建築特別講究平衡和對稱。中國建築藝術是質的穩定感和形的平衡對稱的巧妙結合,以北京紫禁城為例,從天安門開始,兩邊兩個華表,後面以中軸線為基軸建築的三大殿,以及無數偏殿,左右完全對稱,看來極其平衡。

而殿中的楹聯與講究平衡對稱的建築相配合,毫無疑問增加了殿中的平衡感和對稱感。

多樣統一,是反映美具有多樣式,統一中有多樣,多樣中有統一。

楹聯中動用的字、詞、句式、修辭方法,平仄,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又是統一在一個公認的范模之下的。

不僅中國的美學,外國的美學也強調這一點。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說:

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

尼克馬赫說:和諧是雜多的統一,不協調因素的協調。

中國古典音樂的理論:「和」,是講究音的組合,所謂「五音」也好,「七音」也好,儘管音質不同,但「不同」才能「和」成美妙的樂章。

楹聯的美也不例外。好的楹聯要有個性,要出人意表,要對得巧、工、險,音韻要協調,這都是強調多樣的差異,越是多樣的統一越是好的對聯,否則就是合掌,就是累贅,就是千人一面。

對比照應是多樣統一的一種運用。事物的多樣性表現為差異,差異的一種形式是對比。照應是「彼此顧盼」「潛相瞻觀」。文章講起承轉合,「起」和「合」就是照應。

楹聯上下兩聯當然也講對比和照應。對比含有一種並列,是面的輔就;照應則大多具有前後順序,是時的延續。

有的楹聯上聯起勢很足,但下聯收勢就顯得很弱,或者與上聯失去了關聯和照應,顯得有頭無尾或脫節,這當然都稱不上美的楹聯。

綜上所述,我們民族在創造楹聯這種文藝形式時是滲透著民族的審美理念的,是規定了審視楹聯美醜好惡的標準的。

所以楹聯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中華美學的觀照。

三、與中華宗教的關係

中華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是由道教、佛教、儒教為精神支柱支撐著,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儒教在兩漢時期盛行,即所謂「罷黜百家,專崇儒術」。漢明帝時佛教由印度傳入。這三教由於統治者提倡的不同,在歷史長河中互有消長。

宗教總要宣揚自身的教義;和尚、道士、善男、信女總要自我表白渲泄;對佛祖道尊要頌讚頂禮這都給楹聯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以佛教而論,歷來有「天下名山僧佔多,佛教寺院楹聯多」的說法,今天無論我們到哪一座寺院去遊歷,都可以看到到處是充滿佛性的楹聯。無論是暮鼓晨鐘,打坐參禪;是泥塑木雕,紅燭香煙,還是光宅百態,凈土莊嚴,都凝結著佛門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深層思考。

寺廟道觀的興建,所費不貲,為了體現其莊嚴肅穆,虛無玄妙,楹聯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由於時代不同,寺廟景物不同,歷來作者身份不同(佛門弟子、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學者名流)、經歷個性不同、修養不同,文學功底不同。形成了寺廟楹聯的萬紫千紅,爭奇鬥豔。

由儒教產生的楹聯更可謂洋洋大觀。歷代儒士撰寫的春聯、喜聯、壽聯、輓聯,勝跡聯,格言聯、軼事聯等等真是汗牛充棟,美不勝收。

四、傳統建築與楹聯的關係

我國傳統建築是「石頭的史書」,是「木頭的畫卷」。這「石頭的史書」再壯偉,這「木頭的畫卷」再奇麗,如果缺少楹聯來為它托出文化的底蘊、啟動歷史的沉思和對美景的畫龍點睛,那麼我們總覺得是一種巨大的缺憾。

我國傳統建築講究對稱、平衡,楹聯正好在建築物的門、廳、堂、室的中軸線的兩邊占踞著最有利最顯眼的位置,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應該說楹聯已經與古建築融為一體了。我們不能想像中國的歷史宮殿、名樓、民居等如果把那些早就存在的楹聯都拿下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傳統建築為楹聯提供了展示張揚的場所,而楹聯又成了傳統建築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楹聯與傳統建築是共生共長的。

那麼楹聯產生的因素還有別的嗎?筆者想肯定是有的。比如我們的風俗習慣,民間心理,文學的影響等均可再作專論。限於篇幅,筆者把自己粗淺的想法提出來以作引玉之磚,還望方家不吝指教。


推薦閱讀:

破財運時導致你破財的命理因素,如何預防破財
致跑步傷痛的10大危險行為排名:受過傷的你要吃一塹長一智
家居風水的四大因素之床
新研究表明女性的選擇在人類進化中是關鍵因素
這幾個誘發因素你要注意

TAG:思考 | 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