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老法師親自念誦的《無量壽經》,為什麼要讀誦《無量壽經》

分類:●法師開示○慢心使得人與人之間難以和諧相處。一般來說,我慢重的人自尊心總是特彆強,時時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容不得他人對自己的輕視。同時,由於過分看重自己,往往不能以平等心對待他人,不懂得對他人表示應有的尊重,甚至隨意傷害他人。

凈空法師念誦《無量壽經全集》第一至四十八品

【友情提示:觀看視頻的時候,請先暫停音樂,以達到最佳視聽狀態!謝謝分享!】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bS1fT1S7pM/?resourceId=0_06_02_99

凈空法師---為什麼要讀誦《無量壽經》節錄自凈空法師<<無量壽經>>講義我常常勉勵同修,用什麼方法達到我們真正修學的目標?讀經。這是古老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決定不能違背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與三學相違背的,決定不是佛法。你讀誦這部經,不但三學在其中,三慧、三資糧也在其中。不可思議!我們的身心都不清凈,用其他的方法要達到清凈,是非常困難的。用這個方法;一般在讀誦開始,如果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之後就見到效果。有許多同修,我教他這個方法。他去做,過了半年來跟我講,很有效果。如果念的部數多,效果就更殊勝。所以現在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在本省、在國外、在大陸都有。如果他得不到好處,他怎麼肯學?有許多同修告訴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個轉捩點。過了這一關之後,身心自在、信心清凈! 讀誦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里的忍辱,可見讀誦正是修忍辱。忍之後才有精進。精進之後心定了,就是禪定。定了之後開慧。我們用這個方法,六度齊修。讀經的時候,放下萬緣,是布施。讀經的時候,不起惡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齊修。三學、六度、三慧、三資糧都在其中。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方法更殊勝?所以,煩惱重、業障深,運用這個方法,三個月到半年,你的那些煩惱、業障、習氣會非常明顯的減少。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學功夫得力,你有收穫了。由此可知,我們心不清凈,有妄想的時候,心煩惱,展開經典讀誦。如果讀得很熟,能背誦了,不必展開經本。妄想一起來,讀經把妄念止住。念幾句,或者念幾章,念一遍,煩惱、妄想就沒有了,就念掉了。這是真修!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讀經是為自己斷除業障、煩惱、習氣,恢復自己心地的清凈平等覺。目的在此。我跟同修們在前面說過,現在第一個步驟是做預備功夫。把經念熟,念到能背誦,一個字不會錯,這是預備功夫。功夫做成了,經能背得很熟了,然後起修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要對治惡行、煩惱、習氣。怎麼對治?每天念經。若一部經還沒念完,就打妄想,這一遍就不算,要從頭再念起。必須念到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部經念圓滿,一個妄念也沒有。這一部經念熟了,只需要半小時。半個鐘點裡沒有一個妄念,功夫是不是成就?給諸位說,只剛剛及格,沒什麼了不起。你想想看,人家念佛堂里念佛,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還會起五、六個妄念,三、五個妄念,那是功夫很好的。你半個小時不起妄念,算什麼!所以先求這個,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然後再增加,念二部,念三部。如果能連續念五部、六部、七部都沒有一個妄念,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說老實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穩穩噹噹,沒問題了。要這樣幹才行!心清凈到這樣程度,可以不要再讀經了,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由此可知,讀經的目標是恢復到心地的清凈。是要把妄想、煩惱、染著給念掉。目的是這個。清凈心念佛,句句相應,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佛號不相應,是因為心不清凈,所以大家要認真努力去做。煩惱、染污、垢穢,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只要把這個控制住了,惡行就不會有了,才能真正達到『心凈則佛土凈』。這是往生的保證。《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清凈心。「一切」,大而言之,十方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心所顯現出來的。就法門來講,「一」就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門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門。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將來講到經文還要討論。你認識了,肯定了。如果自己求生西方,一句佛號,一本《無量壽經》就足夠了。年歲大的人,記憶力衰退了,《無量壽經》太長無法受持,就受持小本《阿彌陀經》也是一樣的。用小本《阿彌陀經》,像我剛才講的讀誦方法,把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念掉。這是中年以上記憶衰退,採取小本《彌陀經》。年輕人要用大本。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讀誦的時間長。長時間不打妄想難;短時間容易。《彌陀經》背一遍,幾分鐘不打妄想還容易。《無量壽經》背一遍至少要半個小時,不打妄想很難。調眾生就是幫助眾生斷煩惱。我們凈宗所用的方法是讀經。讀經的目的在「調伏身心」,不是在求解。讀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經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不生,諸惡就不作了。不但身不作惡,口不作惡,心裡也沒有壞念頭,心也不作惡。身、 口、意三業都不作惡,「諸惡莫作」就圓修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的 。所以讀經即是「眾善奉行」。戒律具足了。念經時,一心專註讀經,絕不去想經的意思。一心讀誦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 ,沒念顛倒,這就是「慧」。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讀經,每天讀一 個小時,就修一個小時的戒、定、慧;讀兩個小時,就修兩個小時的戒、定 、慧。「戒、定、慧」同時圓修。所以,讀經決定不能求解。一面讀,一面想經文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世間的讀書,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你若一面念,一面想,就是打妄想。結果,戒沒有了,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老實去讀,千萬不要去想意思。當你讀時,忽然有意思現前了,不是想來的,那沒有關係,這是相應,有悟處。雖然有悟處,也不要理它,還是老實念下去。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意思很好,趕緊寫下來,那又打妄想,又錯了 。根本不去理會,就是老老實實一直念。

當然經文愈長愈好。好在那裡?修「戒、定、慧」的時間長。但是現代人生活非常忙碌。經典太長了,找不到這麼多時間。經典太短,像《般若心 經》,二百六十個字,念的時間太短了,不管用,熏修的力量太薄弱。一天只修幾分鐘的戒、定、慧,很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選擇《無量壽經》, 這部經典長短很適中。要是念得很熟,從頭到尾念一遍,只要半個小時。千 萬不要以為半個小時不長。每天認真修半個小時的戒、定、慧,離念離相不 打妄想,就很受用。對於工作繁忙的人來說,非常適當。如果你退休了,不需要再去工作,則修行時間愈長愈好。這部經每天可以念十遍,甚至於念十幾遍。念三年五載,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後就會開悟。《金剛經》上說得很 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開悟。到開悟的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一切都通達,一切都明了。這是諸佛菩薩,祖師 大德教我們一條修行的道路。從讀誦下手,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下手的方法很多,譬如禪宗從「參究」下手,或者參話頭,或者觀心。教下多半用「讀 誦」。凈宗除「讀誦」之外,也有不讀經的,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行。密宗用「持咒」。可見得方法雖然很多,目標是相同的。都是把妄想、 執著舍掉,恢復到心地清凈,這就是「調眾生」。 從今而後,起心動念決定不造惡。我常常提醒同修們,起心動念就是「念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 。為什麼勸你把本經念熟?念熟了,可以常常想。念不熟,想不起來,想的都是胡思亂想。自己編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不行的。所以,經要念得愈熟愈好,幫助你憶念,排除一切妄想、執著,真正使你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常常勸同修們,我們學佛要依據經典。中、下根性的人離開經論,什麼都談不上,一定要依靠經論。得到經論,怎麼入門?第一是熟讀。先念熟 ,念到很熟很熟,念的遍數愈多愈好。這是下手入門之處,先把心定下來, 妄想雜念少,心就定了。這是用念經的方法修持,一是熟、一是心清凈。心清凈之後就開智慧,然後進入第二步。第二是求解,就是對經典要深入研究 。開頭不要研究,因為你研究得到的,都是胡思亂想,你把經里的意義想錯了,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邪知邪見。所以,先修定,定之後開智慧;智慧現前再求解,解要圓。因為圓解就沒有障礙。我們依這一部經典,跟其他經典還發生障礙,隔隔不入,此是見解不圓,才有這些怪現象。 真正有堅定清凈的信心,聽了之後確實永遠不退,今生這句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尤其是經念熟了,不必看經本,行住坐卧心裡都在默念,在背誦 。不是默念經文,就是稱揚名號,這就是憶佛念佛,心開意解,即證不退位 。有工作的時候就把功夫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佛號立刻提起,不礙事,決定沒有妄想雜念。所以,「不退位」是現前可以證得的。一切法門,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出三界。法執不斷,決定不能見性。念佛法門方便,不須斷妄想執著,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用什麼方法控制?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名號上,二六時中,不是誦經就是稱名。口頭上不念沒有關係,心裡憶念決定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妄想、執著就起現行。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難。難,還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我們要警 覺,難行還是要行。怎麼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煩惱,不要害怕。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煩惱,不要緊,只要努力用功。佛號愈念愈多,經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心裡常常想著經訓,想佛的名號,就不會再想別的。在生活中,要認真鍛煉。練到妄想、雜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 。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怎樣走,就可以怎樣走,隨心所欲。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隨心所欲。中、上等的功夫成片就可以。由此可知,不須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熟,無須再說。一個人能自在往生,還會生病嗎?生病就是自己對於生理不能控制,主宰不了,要不然誰願意生病。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能主宰 ,不想生病就不生病;想生個病,可以生幾天病。這很自在,是什麼力量控 制生理?心性的能力。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聽經要「離言說相」,不要著相;「離名字相 」,「名」指佛教中的術語,不要執著這些;「離心緣相」,不要看著經文打妄想,不可望文生義。這樣讀經、聽經,才能消歸自性,就有受用了。你在這裡聽經,你不執著音聲,不分別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個半小時,即是在修念佛三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動。聽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這是修慧。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是修定。你這一個半鐘點是真正在做功夫。佛菩薩是這樣教我們的,可是我們怎麼做?聽講經是一面聽,隨著言語打妄想;看經是隨著文字打妄想。總是在那裡打妄想,所以 經里的真實義是一句也沒有體會到。「願解如來真實義」,是談何容易!想的時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還自以為是。這怎麼得了!這一段經文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是怎麼修學的。我們要明了,要盡量去學習。把握住他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我們現在就來學,就開始,將來到西方 極樂世界就非常適應,進步就快速。

凈空法師 : 讀經是真正的修行是真供養讀經是真正的修行,是真供養。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經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依經典的理論、方法做,就是皈依、親近、學習阿彌陀佛。讀經也是念佛,讀經是念自性佛,一切諸佛的本體就是自性佛。讀經念佛就是把自己的清凈平等覺念出來。清凈平等覺是本有,不是外來的,是真心本性。修凈土的方法、綱領。怎樣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經上,安在一個佛名號上。凈土五經你喜歡哪一部,專持這一部。五經都好,我都持,是好啊,心散亂了,力量不能集中。五經偶爾讀一讀可以。心安住在一部經、一個名號,永遠不變了,永遠不動了,心當然就定了。有善根,才真的有福德。我們善根福德都不足,要培植,天天親近佛菩薩,唯一的親近方法是讀經,明理,依教奉行。菩薩讀經絕對沒想經里的意思。讀經時一個念頭不起,無知。起作用時,展現你無比的智慧,這叫無所不知。讀經是修定。讀經有兩種讀法,兩種目的。第一種,求根本智,那種讀法,恭恭敬敬,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錯,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懷疑,這種讀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我們修無知。讀經想想這句什麼意思,那一段怎麼解釋,就壞了,讀經的目的破壞掉了。讀經是修定,讀一小時,修一小時定,修定的方法很多,凈宗是用讀經、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第二種方法,隨文入觀,已經得到根本智、得到定,才有這種能力,把經里佛所講的理論、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體。那是高境界,心跟經融成一片,是真功夫。信心不具足,還有懷疑,遇到境界還會動心,就要聽經、讀經。讀經的目的是在學道,應該怎樣學?一部經,從一部經下手。如果沒有得定,沒開悟,絕對不看第二部經。自古以來祖祖相傳,歷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凡是失敗的人都是自作聰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舊規矩。「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深入是修定,長時熏修是從定里開慧。他喜歡的東西太多了,一樣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間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選一部經,一門深入,從一部經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凈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再求解,那個解是正解,不會曲解、錯解。沒有根本智,心不清凈,看經不理解,聽講意思也錯會了。關鍵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學,要修真實的清凈心,清凈心起用就是智慧。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讀多少部經,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經上講的完全不相應,一天讀兩百遍也枉然。讀經真正的作用,是用它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決定不是念這個經佛菩薩喜歡,念給他聽。今天造惡業,回去念幾遍經,佛菩薩就原諒你、消你的罪業了,那是自欺欺人。把你平常心裡思想憶念的,統統換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具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讀經,讀經就是思想憶念依正莊嚴,讀就是憶念,憶念就是讀誦。不要一面念著經一面去想。我們用讀誦持名的方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打掉。初學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一定要從讀誦下手,讀誦不但能修定,同時能開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了,不能打妄想,就一直讀。你想,這個念頭很粗,不易成就三昧,我讀,讀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去想它,這個覺觀慢慢就細,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容易達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亂。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逐漸逐漸感覺這個境界就在眼前。這時你對往生充滿了信心,你的生活非常自在、快樂、法喜充滿。能預知時至,不生病的往生。往生還有病苦,是你的妄想沒斷乾淨。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是戒學,依規矩去念,規矩就是持戒;以真誠心、恭敬心讀,一個妄念沒有。跟念佛一樣,不能夾雜妄想,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就是修慧。念經最忌諱的是夾雜,念了,想這一句什麼意思,就完了,戒、定、慧三學全部破壞掉了,最怕的是打妄想,有念經文,意思自己出來了,不要理會,不管它,繼續念下去。千萬不要怕忘掉,趕快記下來。為什麼?這一次有一點悟處,念第二、第三遍,遍遍有悟處,不用記它。念經聲音大小、速度快慢,隨自己歡喜就好,一定要念到心平氣和、全身舒暢,就得受用。默念、出聲都可以,最好出聲,出聲的功德比不出聲大很多,念給別人、無形眾生聽。出聲,要讀得字字分明,音聲悅耳。讓人聽了生歡喜心,聽後會覺悟。默念,自己、鬼神得受用。我們身心微細的震動,一般人不能發現,鬼神行,默念他都能聽見。讀誦不能圖快、圖遍數多。有的同修讀得很快,一部《無量壽經》半小時念完,讀的模糊不清,這樣讀,只利己,不利他。讀誦時要有利益眾生的心。讀時不能草率,一定要誠心誠意、恭恭敬敬、一心專註。讀經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部經要一次讀完,分幾段讀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讀經時絕對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擾。在家讀經最好把電話拔掉,用清凈心讀才能收到效果。讀經如果常常有干擾,常常間斷,這種讀經是幫助你熟悉,是練習階段,沒什麼大作用。讀經要求不夾雜、不間斷,等於是跟打仗一樣,這不是練習,一定要求得到真實的功德效果。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聞法要離言說、文字、名字、心緣相。法界就是一念心性,自性、真性、佛性、法性、法界都是一個意思。佛意叫我們不要執著。唯有離名字、言說、心緣相,才能體會大道。一落在名、言里,心裡有念頭在思惟分別執著,事實真相永遠跟你隔絕。讀經,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集小悟成大悟,集大悟成大徹大悟。心浮氣躁,要趕時間趕功課,那沒用處,心要恭敬,會有悟處。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話,佛要說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沒有思想。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離開思想,沒有思想,你就能夠體會到佛的意思。這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讀經絕對不能思惟經中的意趣。用思考來學佛,永遠不會成就。研究用心意識,佛法講參究,參究不用心意識,用的是真心,會開悟。用心意識叫研究,用的是妄心,不會開悟。把佛法當做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變成世法了,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每天讀誦,聽阿彌陀佛教誨,如同在阿彌陀佛身邊,現前的一切時、一切處,決定得阿彌陀佛護念。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真彌陀弟子,天天要受阿彌陀佛灌頂,每天讀經,念一遍,十方三世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念兩遍受兩次灌頂,一天念三遍,就得諸佛如來三次灌頂,你的福報還有誰能比得了?《無量壽經》太長,沒關係,念《阿彌陀經》也一樣,念一遍,諸佛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念十遍,每天佛給你灌十次頂,你還能不開悟嗎?為什麼教先念經,不教先念佛?念經,收心。心裡妄想太多,一句佛號不得力,讀經目的在收心、斷惑。經典讀多了,慢慢開悟了,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你信願才會懇切,信願才有力量,讀經就是把妄念讀掉,疑惑讀掉,一切分別執著讀掉,然後就緊緊抓住一句佛號,那就成功了。用讀經的方法先把染污洗掉。讀經比念佛有效,因為念佛只有一句佛號,佛號念久了,念到滑口了,有口無心了,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照打妄想,感到佛號沒有力量,壓不住妄想。讀經,一打妄想經就念錯了,不是漏了字,就是看錯了行,所以你一定把精神集中在經本上,用這種方法離開妄想、分別,容易攝心。我勸大家一天至少將《無量壽經》念三遍,念滿三年,古人入佛門不是從聽講解入門,從讀誦,時間限制五年,五年讀誦,縱然不能背誦,都很熟了,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現在人沒耐心,所以我把五年減成三年。再減少一點不行了。念三年,滿三千遍,念熟了,可以背誦。常背經文,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間,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佛在經上是不是這樣教的,起念、說話、做事,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誨,三千遍念下來,妄念少了,煩惱少了,功夫得力了。再用持名的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要再念經了,專念名號,他心定了,那個名號會有很大的作用。重要的是要專要精,其他一切經論法門統統放下,這三年功力完全用在《無量壽經》上,不僅是口念,一定要把經里的教訓時時刻刻記住,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才叫讀誦。每天念,愈念得多,體會愈深、愈廣,你才發現經的義理無有窮盡,用這個經來啟蒙,來奠定三資糧的真實基礎。

為什麼要提倡《無量壽經》?過去提倡《阿彌陀經》,民國以前,人很老實,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彌陀經》足夠了。現在人不老實,天天胡思亂想,《彌陀經》經意很深,他要不了解一點道理,怎麼能接受?《無量壽經》講的圓滿,事理、因果面面都說到了,分量不多,現代人容易接受,最契合現在眾生的根機。這部經不看註解,也能懂,依經典教訓,你真做,能信、能願、能行,你解得深淺都得利益。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經的總綱領、一切經典的精華,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大乘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這部經的。念這部經,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的經統統都念到了。依《無量壽經》修學,「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自己幾十年的修行,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就轉阿彌陀佛無量劫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經」所在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念一部《無量壽經》,沒一個妄想,必定跟三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讀經一定要以清凈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應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每天一定要念一部《無量壽經》。佛光在哪裡?《無量壽經》經本就是。這個經是星星之火,字字句句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壽經》是經中之王,要死心塌地、一門深入。「一經通,一切經通」,學到通,通到自性。任何一部經都是釋迦佛從自性般若里流出來的,所以每部經都通自性。堅持在一部經上成就戒定慧,才通一切法。好比鑿井,在一個地方一直打下去,打得愈深,水源就愈豐富。每天念一部經,三、五個月心得到清凈,若同時看很多,三、五年得不到清凈心,沒用處。秘訣就是「專精」。學的經太多,縱然很如法,沒有定力,定得不到,慧就不能現前。《無量壽經》每天讀誦,不定什麼時候無量壽三昧現前,在這裡成就戒定慧三學。得三昧後,肯定開智慧,經里的意思,正確的理解,不用研究。大乘經滅罪功德非常之大,只念經題就能滅千劫極重惡業。何況讀全部經文!《無量壽經》上經題有阿彌陀佛名號在,這裡頭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清凈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個經題念一遍,就念了兩聲阿彌陀佛。這個經,經首的題目,滅罪功德不可思議。現代人,現代社會,受持這部經的效果,非常快速,非常有效。念這三年中,你聽不聽經沒關係。這三年修學的目的是修清凈心,把我們的身心污染,洗刷一番,恢復清凈心。第二階段,就認真聽經,探討經里的義理。對極樂世界了解不透徹,唯一的辦法多讀經,多聽講,聽一遍不行,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可以不聽了,專心念佛了。聽經是幫助你了解事實真相,明白後對佛法世法再也不懷疑了。你心如止水,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一念不生,這時可以不聽經了,完全回歸到自性。聽經能提升善根福德。聽經開智慧,聽經是禮讚諸佛如來,是廣度眾生,是真實供養三寶。天天聽經,增長信心,增長願心。每天聽《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就是跟阿彌陀佛直接溝通,直接接觸。聽經可不能想,不想用清凈心聽,一想就把悟門堵塞了。佛法修學要用直覺,決定不能落在思惟想像裡頭。一想就變成死東西了。聽經如是,聽懂了你就悟,悟就覺悟了,聽不懂不要去想,愈想愈糟糕,愈想意思全都想錯了。不斷重複聽可以,不斷的接觸,希望在長時間熏習。聽經不寫筆記,寫筆記分心,又在搞妄想執著了。心清凈容易開悟,心不清凈,聽一輩子都不能開悟。一分清凈有一分悟處,十分清凈有十分悟處。所以學佛第一個階段,一定要修清凈心。第二階段,求悟處。第三階段,就是證果,得道了。那要真功夫,這功夫就是一句佛號,專持這一句佛號。前面讀經、聽經,都是做基礎功夫,然後這句佛號才得力。我們今天念佛不得力,原因是基礎沒有奠定。單靠念佛,靠修定,就好比需要十年才能明心見性。如果能聽經、研教,可能三、五年就開悟了。因為念佛,貪嗔痴慢用佛號壓了,壓到飽和點壓不住就爆發了。聽經聞法這個智慧是什麼?是你一面用定壓,一面用智慧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沒有了。《了凡四訓》好,我們也曉得好,為什麼不得受用,不能像了凡先生那樣把整個命運改過來,真正能一生中有求必應,他求財得財,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他命里沒兒子,求兒子得兒子,他壽命只有五十幾歲,壽命也長了,他活到七十多歲,有求必應。為什麼你念《了凡四訓》還這樣子這麼辛苦,你念的遍數不夠,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繼續不斷的念上三百遍,你就曉得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修。修隨心所欲、有求必應。你如理如法的求,沒一樣求不到的。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前燒幾支香、磕幾個頭、供幾個香蕉水果,一求就什麼都求到了,這是騙人。你懂理論、懂方法,有求必應。凈空法師:讀經也有妙訣讀經也有妙訣,會的,有受用,而且很快速,不會的,那就難了。會的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長時熏修他得個中三昧,三昧是定,清凈心現前。因為你天天想它,你沒有工夫去想其它的,你就把世間拉拉雜雜的東西全放下了,你心裡裝的就一樣,《大乘無量壽經》,你就這一樣。裝久了,煩惱習氣自然就斷掉,煩惱斷了,三昧現前,再時間久了,你會大徹大悟,你在《無量壽經》上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講無量大法,你全通了。為什麼?不離自性。你把能生能現能變都找到了,所生所現所變的你沒有一樣不通達,全明白了。這個信息好,這個信息很難遇到,我們遇到了要相信,相信你就有福了。為什麼?相信你真就想學,如法修行,那你真得利益。你要不相信,你學習的意願發不出來,在佛家講,菩提心發不出來。所以信解行證,對於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透徹理解、正確的理解,你怎麼修法?你修學都是錯誤的,再用功、再努力收不到效果,最後對佛法喪失信心。如果喪失信心,生起懷疑,再毀謗佛法,那造的業就更重,那不如不學。這是學佛同修,無論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的。真正想學,紮根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你沒有根,再努力也是枉然。像種樹一樣,沒根,你怎麼種它也活不了,根重要。在中國古時候,學佛的人四個根,所以世世代代都有證果的、有開悟的,得定的就太多了,得定是得清凈心。開悟、證果,平等心、正覺心都現前,正覺就證果了。這四個根,要知道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不再用小乘紮根,之前是小乘,有成實宗、俱舍宗。唐朝中葉以後,我們的祖師大德提倡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儒釋道變成一家。我們今天要紮根,用我們老祖宗教誨行,因為這一千七百多年來成就的人太多了。我們用儒家的《弟子規》、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用佛法的《十善業道》,這是三個根,出家人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四個根,你的成就才殊勝。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七集)2010/7/22 檔名:02-039-0087

凈空法師:怎樣讀經才受益?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六十五集)2010/6/22 檔名:02-039-0065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在哪裡得到這個信息?在經典裡面得到的。所以我們這也叫悟,這個悟叫解悟不是證悟,解悟,我們自己煩惱」。所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我們現在要廣學多聞,什麼都要知道,到最後怎麼樣?有所不知,因為你有知。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要學無知,才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清凈心、平等心。無所不知是覺悟的心,那個覺從哪裡來的?覺從清凈平等裡面出現的,你心不清凈、不平等,你哪來的覺!習氣還沒放下,不管用。如果是證悟的話就管用,證悟管什麼用?事事無礙,這個用處太大了,事事無礙。解悟事事還是有礙,還是有障礙,理事還是有礙,不過雖然是有礙,我們對於往無礙的道路上走有了信心,有信心你就不會退轉,你會勇猛向前。用什麼方法?繼續用老辦法,老辦法就是讀經。讀經要知道懂得方法,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跟禪、跟密沒有兩樣,同樣一個道理。讀經怎麼讀法?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不要想經的意思,從頭到尾一直念下去,這一部經兩個小時念完,你修兩個鐘點,修什麼?戒定慧一次完成。什麼是戒?依照佛講的規矩。不著就是決定不分別、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不要去想它的,這叫戒律,這叫持戒。兩個小時來讀這部經典,就兩個小時在修持戒。這東西統統都不執著,你念這部經的時候,心裏面意念上全是經文,沒有一個雜念,這叫修定。定裡頭有慧,慧是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根本智是什麼樣子?「般若無知」,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我們現在要廣學多聞,什麼都要知道,到最後怎麼樣?有所不知,因為你有知。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要學無知,才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清凈心、平等心。無所不知是覺悟的心,那個覺從哪裡來的?覺從清凈平等裡面出現的,你心不清凈、不平等,你哪來的覺!凈空法師:如何讀經才有受用?「轉讀」,關鍵在「轉」,我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麼呢?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全都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叫「轉」。「轉」這個字簡單來講是指「轉變」。平常我們常講「轉凡成聖」。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那這個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聖,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是地藏菩薩,那還得了?所以經要常讀,天天讀,天天轉。你不讀,你怎麼個轉法?所以凈業三福裡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所以經典展開有的人會讀,有的人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是讀給自己聽,與別人不相干。決定轉變自己的境界。《壇經》裡面,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則轉《法華》。」這叫做「轉讀」。法達給我們做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什麼時候你能轉經,而不被經轉,被經所轉是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能夠轉經,你在經裡面開悟,悟了之後,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為眾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所以讀經是不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著佛所說的,我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了,這是真修,圓修圓證。「隨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裡,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麼行?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裡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你活得多可憐?問:第一個問題,老法師說佛經沒有意思,但用起來卻是無量義,讀經不要想意思;又說讀經要會轉經,要依教奉行。請問讀經不想意思,如何依教奉行?答:讀經不想意思很難,那叫真正會讀經,所以真會讀經的人不多。讀經不想意思是什麼回事情?是真修行。修什麼?戒定慧一次完成。如果一想意思,你就把戒定慧全部都破掉了;就是用讀經的方法來修定、來開悟,那叫真會念。真的念到一心,人就開悟了,智慧就現前。所以一般人一面念經,都在那裡研究這句什麼意思?這段什麼意思?那個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佛沒有意思。所以佛的經,你看看古人的註解你就曉得,你看《金剛經》有幾百種註解,《楞嚴經》也有將近一百多種註解,每個人注的都不一樣。如果要是有意思,應該都一樣的,怎麼會不一樣?所以它沒有意思,深的人看看得深,意思看得深,淺的人看的意思淺,經的妙處就在此地。因為經,我們知道是佛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裡頭哪有意思?怎麼樣才能見性?你看大乘,我們現在學《華嚴》,《華嚴》講得很多,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明心見性。佛的一切經,都是從心性流露出來的,所以它沒有意思。讀經的人隨著你的程度,凡夫讀經是凡夫的意思,阿羅漢讀經是阿羅漢的意思,菩薩讀經是菩薩的意思,佛讀經就是佛的意思,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經上教我們,你不要去想像,不要去思惟,意思會自然起來,那就是你的悟處。你如果一想,想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你一想一執著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那真的就不是佛法,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佛教我們怎麼做法?實在講千經萬論,落實在生活行為上,就是十善業道,那是基礎!即使是阿羅漢的四諦法,落實在生活上還是十善業道。菩薩的六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你們諸位想,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他就不能落實,他都是空的,都變成玄學,這個要懂。儒家的所有一切學問落實就是《弟子規》,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這樣的;道家理論雖然高深,落實也就在《太上感應篇》。所以這幾樣東西你要是真正把它做到,這叫聖學。做到怎麼樣?你就是聖人的樣子。你雖然境界沒有達到聖人那麼高,可是你在日常生活一舉一動確實像聖人,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儒釋道三家基礎的課程,非常重要,這個東西是初學,也是究竟圓滿。儒達到究竟圓滿就是這樣的,理通了,事都是一樣。佛到究竟圓滿還是十善業,十善業的究竟圓滿就是成佛,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今天煩惱習氣太多,障礙了自己的悟門,不開悟!但是認真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那就是持戒;一心專註就是定,定到一個階段自然就開智慧。也不要天天想著:我怎麼還沒有開智慧?那你永遠不能開智慧。為什麼?那就障礙!有很多念佛人來跟我說,「法師,我念了這麼多年,怎麼還沒有得到功夫成片?」我說你這一生別指望,絕對不會得功夫成片。他說為什麼?因為你有個妄念在此地障礙住。你什麼都不求,自然就得到。你求的那個心是個妄心,是個障礙,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了。真的要用清凈心念,清凈心不要打妄想,老實念下去,自然就有感應。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三)http://ft.hwadzan.tw/dv.php?sn=21-348-01&lang=zh_CN

問:底下一個問題,老法師說佛經沒有意思,但用起來卻是無量義,讀經不要想意思。又說讀經要會轉境,要依教奉行。請問讀經不想意思,如何依教奉行?答:你不必去想,你讀的時候,知道多少你就做多少,就好,不要用自己意思去想。你愈能夠去落實,意思就會愈多,自自然然你能體會到。不要用第六意識,用第六意識永遠不能開悟。所以讀經最忌諱的,就是用思惟。老實認真去讀,為什麼?讀經幫助你修定,你不讀經的時候,會胡思亂想;讀經的時候,我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就把念頭打斷。如果念經還想裡面的意思,不是又是亂七八糟,又是胡思亂想嗎?你的念頭怎麼能打得斷?所以不應該去想它,那你叫會念。所以念經,我常講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會念的。你念一個鐘點是一個鐘點在修戒定慧,念兩個鐘點是兩個鐘點修戒定慧。想裡面的意思,那是什麼?那是講經的人,他要去研究研究這個怎麼個講法。所以講經的法師很難開戒定慧,不容易。他要會修的人,他必須每天自己的功課,讀經,絕對不想;講經的時候可以做一點研究工作。如果說定慧的功夫愈深,經文一展開,意思就往上涌,不用你去想。你預先想的、準備的,可能上講台一句都用不上。所以,清凈心、智慧要緊。現在時間到了,下面還有幾個問題,我們留著下一個星期五再來解答。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五十二)http://ft.hwadzan.tw/dv.php?sn=21-346-01&lang=zh_CN「欲領悟經中真實義,唯在至誠恭敬的讀,讀熟了,常常觀照其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觀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須盡離一切妄想雜念,澄心靜慮,一心專註,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將全神貫注在這經上,便是不取非法,這就是修定。」所以讀經要會讀,會讀的人不僅僅是修定,定是個中心,說了定,前面有戒,後面有慧,實在講,這種讀經的方法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就在讀經這時候一次完成,這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每天讀經一定要用這種方法讀,要懂得。讀的時候要至誠恭敬,剛才講的這是戒定慧一次完成。看我們自己工作的閑、忙,如果工作繁忙,我們讀經的時間短一點。但是最短不能少過十五分鐘,最短每天也有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時間讀經。如果很清閑,當然讀經的時間愈長愈好,如果每天讀經能夠有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這是最理想的。如果能夠不間斷,那個功夫很得力。古人的成就,我們看《高僧傳》、看《居士傳》,你看那些人成就,實在講絕大多數得力於讀經。從前人生活沒有現在人這樣緊張、繁忙,悠閑的時間比較多,他能夠有長時間來讀誦,讀誦就是修行。讀熟了,熟就是能夠背誦,念的很熟,能夠背誦,那就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雖然不讀經也沒有妄想,遇到事情,想到經上怎麼樣告訴我們,會想到經上所說的道理,經上所講的教訓,我們依教奉行,這就是觀照。由此可知,這裡面講的一段、二段,一句、二句,不定是哪兩段,不定是哪一句,完全看在生活當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時時刻刻都遵守著佛的指導。金剛經講義節要(第二十五集)http://ft.hwadzan.tw/dv.php?sn=09-21-25&lang=zh_CN

凈空法師:如何應付信心危機(如何建立對佛法的信心)《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能長一切諸善根」。這兩句話,不但是學佛人在這一生中能否有成就的關鍵、樞紐,在世間法里,無論任何行業成功的人,也不離此原則,那就是堅定的信心。學業是否有成就,端看學生對老師有沒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接受教誨;沒有信心,有疑惑、有顧慮,信心就破壞了,一切事都不能成就。再細心觀察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基本的條件都是信心堅定,決定沒有懷疑;失敗的人,信心動搖,很容易被其它知見混淆,信心破壞、喪失了,最後是一敗塗地。所以,佛將信心列在第一位。不僅僅是往生西方凈土,要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要想成就,都要具備這三個條件。參禪,沒有信願行不能開悟、見性;研教,沒有信願行,決定不能大開圓解。在世間無論經營任何行業,對於自己的事業如果沒有信願行,事業決定失敗。所以,信願行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事業成敗的樞紐。信心要從哪裡建立?從自己這一方面建立,這是佛法殊勝之處。佛法講信心,第一是信自己,第二才是信他。我們曾經接觸一些宗教,他們也非常強調信心,但是那個信心是信他,信上帝、信神,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他不能生到天國。除非他信上帝、信神,還要有自信心,才能成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里講六種信,第一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這一生可以作佛,才能成得了佛。如果沒有這個自信心,一切諸佛如來想幫助都幫不上。第二是信他,「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決不是欺騙我們,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我們決定可以往生凈土。相信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真實,沒有一願是假的,我們念佛往生之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這是彌陀的本願。我們只要老實念佛,不要管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到時候阿彌陀佛自然會來接引我們,要有這個信心。然後要相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讚歎,此話真實不虛。我們在《彌陀經》上見到六方佛的讚歎,在《無量壽經》上見到十方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信他是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信阿彌陀佛、信十方一切諸佛,要從此處建立信心。這個信心不是感情、不是迷信,蕅益大師又告訴我們要信理、信事。《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道理,我們要透徹理解,深信不疑,這是相信理。有理必定有事,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我們就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事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決定可以證得。中國東晉時代,慧遠大師邀集一些志同道合,一起共修,在江西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他們總共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相信凈土,都有這個信心,求願往生,個個成就。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他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從未告訴過人,他說:「今天又見到了,我決定往生。」人家問他:「極樂世界是什麼狀況?」他說:「跟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一模一樣。」世尊所講的三轉法 輪:「示轉、勸轉、證轉」,慧遠大師為我們做證明。蓮社裡,劉遺民等在家居士,比慧遠大師先往生;遠公往生的時候,也見到他們與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這件事是真的。最後大師又勸我們,信因、信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因此,具足蕅益大師所說的這六種信心:「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一生決定得生凈土。你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是最後身,以後再到這個世間來,就是佛菩薩乘願再來,不是凡夫。這真正是《法華經》上所講的「大事因緣」,釋迦牟尼佛就是為這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善導大師說得更好:「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如來」,包括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換言之,一切諸佛、一切法身菩薩們應化到世間,就是為了這件大事因緣。我們有幸能遇到,至於會有多大的成就,關鍵在自己的信心。我早年學佛時,同學很多,但成就的不多,原因就在於對老師的信心。這正是印光大師在《文鈔》里所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跟隨這位老師,我就完全信任他,我就跟他一個人學,任何人跟我說什麼,我都不會聽,也不會接受,因為我知道每個人有自己思想的路線,個個不同。正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說的,五十三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相同,但是所達到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明心見性,見性作佛。可是你只能走一條路,如果你同時走兩條路,就無法到達。中國自古注重師承,師承就是一家之言。一個法門,一個老師,一個道場,你決定成就。你有兩個老師、三個老師,不可能成就。同時走兩條路、三條路,就不能達到目的地,所以成就的關鍵在此地。自己信心堅定,即使老師差一些,還是會有成就,正是所謂「誠則靈」。靈是開竅,智慧開了,真誠到極處就開智慧,所謂是茅塞頓開。佛經里有個小公案,有一個求道的人,心地非常虔誠,遇到一位法師,對法師恭敬供養,真誠到了極處。而這位法師沒有修行,但是接受他的供養,接受他的誠意,感到非常慚愧。他向法師求道,法師也無可奈何說:「你這麼誠心誠意求,我就傳給你好了。」他叫求道的人坐在牆角邊,說:「我傳給你須陀洹果,你有沒有證得須陀洹?」他點點頭,證得了。然後再換一個牆角證二果,再換一個牆角證三果,再換一個牆角證四果阿羅漢,問他:「有沒有證得?」他證得了。證得之後,他起來向老師頂禮感激,老師說:「我是假的。」他說:「我真的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老師不行,而學生有真誠心,所以真的證得四果。我們這才體會到古人所講的,「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學生中了狀元,而老師是個秀才,所以才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有真誠的信心。因此,信心主宰了一切,我們如果沒有信心,就一事無成。早年我在方東美先生會下,方老師的學生很多;我在章嘉大師會下,章嘉大師的學生也很多,而李炳南老師會下的人就更多了。我能有這麼一點成就,就是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我走的是一條路,我聽的是一個人的指導、教誨,任何人在我旁邊說話,我不會聽,也不會接受,我走的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所以才有這一點成就。我們同學當中有人產生障礙,原因就是聽得太多、看得太多,別人的意見摻雜在自己修學之中,問題就產生了。所以,雜不得、摻不得,除非到明心見性之後才行。佛家的標準是得到根本智以後,才能廣學多聞,才能聽各方的意見,看各種的典籍。因為你已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時任何書都可以看,任何人都可以接觸,這對你只有利,沒有害,可以成就你的智慧與德行,這是定功。如果你聽別人的話,心就動搖,你的前途就會一片渺茫。因此,在沒有得到根本智之前,決定跟著老師,一步都不能離開;老師不在,遵守老師的指導原則,就是跟隨老師。學一家之言,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希望你得到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會下得根本智成就了,然後再出去參學。根本智沒有得到,不能參學,一參就完了,就懷疑、墮落,信心就喪失了,信願行都沒有了。因此,成功與否就看你修學的心態。我這一生能得這麼一點小利益,就是跟定一個老師,守一家之言,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子,從此地紮根。世出世間法逐漸明白了,佛家的經典,無論哪一宗的經論,我都能看得懂,我也能講。可是我決定不捨棄自己的行門,無論我講任何宗派的經論,我一定是會歸凈土,最後還是歸到我自己這條路,這對我有好處。所以,根本智沒有得到,不可能有後得智,根本智是師承。現在人有聰明,沒有智慧,就是他沒有師承,沒有方向、目標,他是到處在摸索,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遵循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前途是光明的,這個道理要明了。所以,堅定自己的信願,決定不為外境動搖,這很重要。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得很好,即使是阿羅漢、菩薩來教我們,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再來教我們,「我還有比凈土更好的方法」,我們聽了都如如不動,這才是堅定的信心,這才決定能成就。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自皈依佛,覺而不迷,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正而不邪,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凈而不染,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有心有福,有願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緣!~依報隨著正報轉!!!大道世間行,修者日眾;安逸無處覓,除非修行!~~~南無阿彌陀佛~~~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南無阿彌陀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推薦閱讀:

大安法師:儒、佛談「心」
太上感應篇  (第十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界詮法師《地藏經講記》第一講?⑴
凈空法師5月13日開示:六道眾生最大的麻煩,就是到處撿垃圾
律航法師疏偈

TAG:法師 | 老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