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新讀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丨陶淵明
田園詩人中,最偉大的是誰呢?後世公認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就是東晉著名的辭賦家、散文家,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為古典詩歌開拓了嶄新的田園詩境界的陶淵明。朱自清先生曾說過「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你看連李白都不在其中,由此可見,陶詩和陶淵明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是多麼重要。
今天,我們品讀的是他最有名的《飲酒》組詩的第五首。
詩云: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要讀懂這首詩,就必須了解陶淵明的人生經歷。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初期名將,為東晉王朝的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則是東晉的大名士。出身於這樣的世家,陶淵明其實有一種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而這種雄心壯志在他的一生中其實都不曾真正地泯滅過。
到了陶淵明的時候,陶家家境衰敗,再加之出身庶族寒門,在門閥森嚴的社會環境下,他的理想是難以實現的。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才出仕為官,終其一生所做的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令一類的芝麻小官。他曾經先後加入桓玄、劉裕等人的幕府,而這些人事實上都有纂權之心,更讓他心灰意冷,看透了世間的險惡與悲涼。一直到四十一歲的時候,因為叔父推薦,陶淵明做了彭澤令。上任不過八十餘天,恰好郡中督郵來巡視,屬僚告訴他應該束帶進見。陶淵明長嘆道:「吾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挙拳事鄉里小人邪!」於是解印掛冠而去,義無反地走上歸田之路,也為後人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年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採菊時,無意間,山入眼帘。古代曾經有一個版本,寫成「悠然望南山」。蘇軾認為如果是「望」,詩就變得興味素然了。因為「望」是純主觀有意識地注視,這個時候,人主宰了這一切,而南山就被邊緣化了。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後》云:「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裡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範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軾對陶淵明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推薦閱讀:
※有哪些冷門非經典,但卻讓你愛不釋手的古詩詞句?
※古詩詞五大常見題型高分解題步驟
※古詩的鍊字和用典
※古詩新讀,「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34首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