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臨床體會
應用經典古方
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的臨床體會
【摘要】更年期綜合征又稱圍絕經期綜合征,指婦女絕經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一組症候群。絕經可分為自然絕經和人工絕經兩種。自然絕經指卵巢內卵泡用盡,或剩餘的卵泡對促性腺激素喪失了反應,卵泡不再發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宮內膜生長,導致絕經。人工絕經是指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療和化療等。單獨切除子宮而保留一側或雙側卵巢者,不作為人工絕經。
絕經期是婦女一生中的一個生理轉折,是臟腑功能衰退,生殖機能喪失的開始。故《內經》中說:「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絕經前後證候多以腎虛精虧,心脾不足,肝失調和為主。中醫辯證論治,臨床療效明顯無副作用。
【關鍵詞】 經典古方 更年期綜合征 中醫治療 臨床體會
一、病因
圍絕經期綜合征出現的根本的原因是由於生理性或病理性或手術而引起的卵巢功能衰竭。卵巢功能一旦衰竭或被切除和破壞,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就會減少。女性全身有400多種雌激素受體,分布在幾乎女性全身所有的組織和器官,接受雌激素的控制和支配,一旦雌激素減少,就會引發器官和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出現一系列的癥狀。
二、臨床表現
圍絕經期綜合征中最典型的癥狀是潮熱、潮紅。多發生於45~55歲,大多數婦女可出現輕重不等的癥狀,有人在絕經過渡期癥狀已開始出現,持續到絕經後2~3年,少數人可持續到絕經後5~10年癥狀才有所減輕或消失。人工絕經者往往在手術後2周即可出現圍絕經期綜合征,術後2個月達高峰,可持續2年之久。
1.月經改變
月經周期改變是圍絕經期出現最早的臨床癥狀,分為3種類型:
(1)月經周期延長,經量減少,最後絕經。
(2)月經周期不規則,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甚至大出血或出血淋漓不斷,然後逐漸減少而停止。
(3)月經突然停止,較少見。由於卵巢無排卵,雌激素水平波動,易發生子宮內膜癌。對於異常出血者,應行診斷性刮宮,排除惡變。
2.血管舒縮癥狀
臨床表現為潮熱、出汗,是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的表現,是圍絕經期綜合征最突出的特徵性癥狀。潮熱起自前胸,湧向頭頸部,然後波及全身,少數婦女僅局限在頭、頸和乳房。在潮紅的區域患者感到灼熱,皮膚髮紅,緊接著爆發性出汗。持續數秒至數分鐘不等,發作頻率每天數次至30~50次。夜間或應激狀態易促發。此種血管功能不穩定可歷時1年,有時長達5年或更長。
三、檢查
1.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升高。
2.雌二醇(E2)與孕酮水平下降。
3.促黃體生成或激素(LH)絕經期可無變化,絕經後可升高。
4.分段診刮及子宮內膜病理檢查:除外子宮內膜腫瘤。
5.盆腔超聲、CT、磁共振檢查可展示子宮和卵巢全貌以排除婦科器質性疾病。B型超聲檢查可排除子宮、卵巢腫瘤,了解子宮內膜厚度。
6.測定骨密度等,了解有無骨質疏鬆。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病史:仔細詢問癥狀、治療所用激素、藥物;月經史、絕經年齡;婚育史;既往史,是否切除子宮或卵巢,有無心血管疾病史、腫瘤史及家族史。
2.體格檢查:包括全身檢查和婦科檢查。對複診3個月未行婦科檢查者,必須進行複查。
3.實驗室檢查:激素水平的測定。
(二)鑒別診斷
婦女在圍絕經期容易發生高血壓、冠心病、腫瘤等,必須除外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還應與神經衰弱、甲亢等鑒別。
五、併發症
1.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伴有神經心理癥狀的症候群,精神神經癥狀:臨床特徵為圍絕經期首次發病,多伴有性功能衰退,可有2種類型:興奮型;抑鬱型。
2.泌尿生殖道癥狀
可出現外陰及陰道萎縮;膀胱及尿道的癥狀;子宮脫垂及陰道壁膨出。
3.心血管癥狀
(1)部分患者有假性心絞痛,有時伴心悸、胸悶。
(2)少數患者出現輕度高血壓,特點為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不高,陣發性發作,血壓升高時出現頭昏、頭痛、胸悶、心悸。
4.骨質疏鬆
婦女從圍絕經期開始,骨質吸收速度大於骨質生成,促使骨質丟失而骨質疏鬆。
六、中醫學對更年期綜合症的認識
婦女一般在「七七」(即49歲)之年即月經閉止不行,稱為「絕經」。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後伴隨出現一系列的癥狀和體征,如月經紊亂、眩暈耳鳴、烘熱汗出、面紅潮熱、煩躁易怒、肢面浮腫等各種癥狀,稱為「經斷前後證候」,又稱「經斷前後諸症」。現代醫學稱為「更年期綜合征」。
本病表現有輕有重,有的單見一種癥狀,有的多種表現共存,少數病人還有可能出現個性特徵改變,甚者可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其癥狀持續時間也有長有短,短則數月半載,長則可達數年之久。
絕經期是婦女一生中的一個生理轉折,是臟腑功能衰退,生殖機能喪失的開始。故《內經》中說:「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絕經前後證候多以腎虛精虧,心脾不足,肝失調和為主。
七、經典古方臨床應用
1、小柴胡湯合甘麥大棗湯加味,
兩方合用,僅今年在臨床治療更年期綜合征100餘例,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療效,總有效率為90%以上。症見時有烘熱,面部潮紅汗出,心煩易怒,失眠,心悸,甚者情神恍惚,哭泣無常等,更年輕患者,但見一二症用後每每有緩解,緩解後服用滋補肝腎之劑固本調養善後。
治法:清肝調氣,養心止汗。方劑:小柴胡湯合甘麥大棗湯加味。
柴胡 15g 炒黃芩10g 党參15g 法半夏15g 炙甘草12g 生薑5片 大棗10枚 淮小麥30g 丹皮10g 炒梔子10g、香附12g、素磬花5g、川楝子15g枳殼10g 龍骨15g 牡蠣15g,每日一劑,水煎服,連服7-15劑。
(1)小柴胡湯
【來源】漢代張仲景《傷寒論》
【組成】柴胡24g、黃芩9g、人蔘6g、半夏9g、甘草炙5g、生薑切9g、大棗擘,5枚。
【功效】和解少陽,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主治】1)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或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體會】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蔘、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薑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葯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
【臨證加減】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蔘,加栝樓實1枚;若渴,去半夏,人參加至9g,栝樓根12g;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g;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12g;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g;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蔘,加桂枝6g,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5g,乾薑5g。
(2)甘麥大棗湯
【來源】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炙甘草12g,小麥18g,大棗9枚
【功效】養心安神,補脾和中。
【主治】臟躁,即更年期綜合征。臟躁由情志內傷所致,以精神憂鬱,心神惑亂為主要病機。煩躁不寧,無故悲泣,哭笑無常,喜怒無定,呵欠頻作,不能自控,喜怒無常為主要臨床表現,多發於中青年婦女。稱臟躁。若發生於妊娠期,稱「孕悲」;發生在產後,則稱「產後臟躁」。
臨症靈活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12g、鮮竹葉芯30條、丹參12g;心悸怔忪嚴重者加丹參12g、茯神15g、潞党參25g(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12g、素磬花5g、川楝子15g。
【體會】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故以為君;甘草瀉心火而和胃,故以為臣;大棗調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為佐。蓋病本於血,必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瀉而土氣和,則胃氣下達。肺臟潤,肝氣調,燥止而病自除也。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也。
【按語】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它以能解半表半里證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食喜嘔等癥狀著稱。此外,小柴胡湯還具有清肝調氣和脾胃之功,配合養心寧神的甘麥大棗湯治療更年期綜合征,其效常常如鼓應桴。
2、當歸芍藥散合酸棗仁湯加味
兩方合用,僅今年在臨床治療更年期綜合征60餘例,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療效,總有效率為90%以上。臨床上有內分泌失調傾向而訴更年期樣訴苦者,症見肝鬱氣滯,脾虛濕勝,腹中隱痛。 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脈弦細等,更年輕患者,但見一二症用後多有緩解。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濕。
方劑:當歸芍藥散合酸棗仁湯加味。
當歸9g 芍藥30g 茯苓12g 白朮12g 澤瀉15g 川芎9g、酸棗仁25g 知母10g 茯苓15g 甘草6g 生薑5片 大棗10枚 制香附12g、川楝子10g枳殼10g,每日一劑,水煎服,連服7-15劑。
(1)當歸芍藥散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當歸9g 芍藥30g 茯苓12g 白朮12g 澤瀉15g 川芎9g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濕。
【主治】 婦人妊娠,肝鬱氣滯,脾虛濕勝,腹中隱痛。現用於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屬脾虛肝鬱者。
【臨床體會】本方主治婦人肝虛氣鬱,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葯合用,共奏肝脾兩調,補虛滲濕之功。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芍藥有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燈功效。當歸芍藥散具有養血調肝,健脾利濕,養血益脾等功效。
(2)酸棗仁湯
【來源】《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36g知母6g、茯苓6g、川芎6g、甘草3g。
【功效】補虛養血,養血清熱,除煩安神。
【主治】肝血不足,虛勞虛煩不得眠,心悸盜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頭目眩暈,咽干口燥,舌紅,脈弦細。
【臨床體會】本證由於肝血不足,虛熱內擾所致。肝藏魂,內寄相火,肝血虛則魂不安,虛火擾心則神不寧,故出現虛煩不得眠、心悸;虛陽上擾,故頭目眩暈;虛熱迫津外泄,故夜間盜汗;咽干口燥,脈細弦或數,為陰虛內熱之象。本方酸棗仁養血補肝,寧心安神;茯苓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川芎調氣疏肝;生甘草清熱和中。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wangxiaoleiyisheng
推薦閱讀:
※總愛吃零食有哪些危害?
※釀造葡萄酒對葡萄有什麼要求?
※挑選鑽石,鑽石切割重要嗎?
※抑鬱症患者什麼表現?
※你該如何面對20年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