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飲的反思:擁有一流資源,也有可能會掉隊?
因味茶之前的幾個品牌,區域屬性比較重,自家地盤再折騰,不走向北上廣深的品牌高地,就很難引發行業格局的變革。
咖門 · 2017/03/13 13:59
新式茶飲在過去的2年時間裡,發生了行業級的變革,新的品牌賽道初步顯現。
在擁擠的賽道上,有成功者,也有失意者。
皇茶更名喜茶,把行業的產品水準提到一個新的標準;
因味茶憑藉京東和麥當勞背景的背書,把新茶飲的品類推向一個新高點;
而上海知名度頗高的茶香書香,則在年初傳來停業的消息,賽道上戛然而止......
這2年的時間,新茶飲這個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麼?
今天的這篇推文,以因味茶為例,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在新的賽道上,究竟什麼才是推動行業和品牌前行的底層代碼?
作者:響馬,來源:新飲品周刊(DrinksWeekly)
<1>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因味茶
因味茶應該是最早引起我關注的茶飲品牌。
當然,嫩綠茶,荼啡茶,茶香書香等都是更早一點的新茶飲品牌,也有一些融過資。但因味茶,可以說是第一個讓市場感知到新茶飲力量和可能性的品牌。
這不難理解。
因味茶之前的幾個品牌,區域屬性比較重,自家地盤再折騰,不走向北上廣深的品牌高地,就很難引發行業格局的變革。
事實上,荼啡茶、嫩綠茶等都曾嘗試在北京或上海開店,但都曇花一現,不足一年便偃旗息鼓、鎩羽而歸。而此前發跡於上海的茶香書香,因為控制權的原因,束縛住了創始團隊的野心,導致今日的停業。
反觀因味茶,典型的強資源打造,可謂生就一把好牌。
①首先,創始人是行業不世出的人才
繆欽從麥當勞基層員工做起,一路做到麥當勞中國區副總裁。從麥當勞出來後,還在金錢豹做過一段時間的CEO。
▲繆欽本人
麥當勞的運營團隊是如何牛逼,相信餐飲業內人士都要豎一下大拇指。在這樣頂級運營團隊,經過這麼多年的職業化訓練,相信繆欽對運營系統的把控,對跨區域經營的能力,少有人會質疑。
而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裡,把因味茶的直營店開到了上海之外的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也驗證了這一點。
②因味茶背後的「大老闆們」
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是,劉強東給繆欽投了5個億做因味茶。在不少場合,劉強東之妻、奶茶妹妹章澤天,都為因味茶站過台,被大家親切的稱作「小天董」。
▲小天董也為因味茶站過台
事實上,因味茶的這筆投資,主要來自繆欽中歐商學院的同學,劉強東是他們推到台前的代表。而5億的投資額,也一直是個撲朔迷離的數字。要知道之前在投資嫩綠茶時,媒體放出來的報道可是「數億」投資。
但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個極有背書能力的投資故事。
③強資源吸引強資源
因味茶在短時間內,便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創造出新的優勢。比如上文中2016年對嫩綠茶的控股。
重慶「火鍋公主」(小天鵝火鍋掌舵人何永智之獨生女)廖韋佳表示,此前曾拒絕了12家投資機構的邀請。正是看上了繆欽團隊的運營能力,為了嫩綠茶能夠在全國範圍有更好的發展,才甘心把經營了多年的嫩綠茶賣給因味。
▲收購在重慶已有一定影響力的嫩綠茶
對於新品牌因味茶來說,嫩綠茶的品牌、產品等方面的經驗,幾乎可以直接參考吸納。尤其是嫩綠茶的設計力,幾乎無縫轉移到因味茶的門店,成為因味茶空間環境的亮點之一。
綜上,因味茶確實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在它誕生的時候——
喜茶還是一個叫做皇茶的檔口小店,正在飽受抄襲山寨的困擾;
荼啡茶則在中部,糾結著空間效益和產品效益;
嫩綠茶則野心勃勃的想走出西南,卻鬱郁而歸;
茶香書香創始人羅軍,則正心情複雜的看著那個他一手締造的品牌離他而去。
因味茶帶著資本和資源的萬千寵愛,橫空出世。資本方數億元的投資,繆欽的麥當勞背景,一夜之間,給新茶飲這個行當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而此前具有如此風向標意義的事件,通常只發生在星巴克等大公司、大品牌的身上。
<2>
排位賽開始,優勢卻被蠶食?
但也正是這一兩年的時間,新茶飲奇峰陡起,新的賽道迅速形成。而賽道上卻已經不止因味茶一個人。
比如喜茶,聶雲宸令人驚嘆的運籌能力(傳送門:制霸上海灘,喜茶的方法論該升級了)。在剛剛過去的2月,喜茶已經把門店從珠三角開到了長三角,並且很快,這個月要在上海再開2家新店。
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是,當喜茶開到上海的時候,網路流行的調侃是「告別一點點」——在消費客群的自傳播中,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因味茶的影子。反而是這兩年在江浙滬市場上大放異彩的一點點,狠狠的跟喜茶互相蹭了一下熱度。
▲不絕於耳的是一點點和喜茶的對比
這也容易理解。之前有人提出過「出身決定論」——也就是說,一個企業的基因,幾乎是由創始人的基因決定的。麥當勞的強運營被複制到因味茶身上,但無論在行業人士還是在消費者眼中,其產品力的孱弱終究難以迴避。甚至有消費者用「難喝」來形容。
而喜茶,其創始人聶雲宸至今仍在研發一線。這種貼著地皮成長起來的品牌,深知「群眾路線」的精要所在——這往往也意味著,他們能依靠強大的產品力,來贏得更為大眾的客群。
而另外的賽道上,一些品牌老兵,也開始抓住「新茶飲」的概念,釋放出自己的光亮。
比如,正在貼身肉搏的一點點和CoCo都可,一個新貴靠產品力發力,博得了消費者的心;另一個則依仗更為有戰鬥力的組織,在做轉型升級——開更大的門店,並且已經有500多家門店開闢了咖啡產品線;
比如,以前在行業里並不起眼的蜜雪冰城,依靠上游供應鏈的先發優勢,用2塊錢的抹茶冰激凌制霸了整個中部低價市場,其總經理張紅甫表示也將繼續深耕「新茶飲」概念,在供應鏈持續發力。
▲蜜雪冰城冰淇淋常年2元,還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靠的是上游供應鏈的優勢
不難想見,這些在市場上贏得了消費者口碑的品牌,正在一分一秒的蠶食因味茶的那一把好牌。
<3>
為什麼會「叫好不叫座」?
但令人疑惑的是,即便被吐槽「難喝」,因味茶卻似乎從未試過在產品短板上做突破和變革。
因味茶的產品理念,與上海茶香書香的一脈相承,煎、點、撮泡等產品理論基礎是很完備的。但過於講求理念,忽視消費者對產品的真實需求,往往意味著潛意識裡是精英主義式的傲慢,這也是造成「叫好不叫座」的原因。
▲產品最終是要面向消費者的
坦白講,喜茶的產品茶夠甜(當然也可以自己選擇甜度)、奶蓋夠咸,消費體驗做的「陽春白雪」了,但它深知「下里巴人」的口味:畢竟在目前的市場上,甜、咸重口兒,依然是最大殺器。
對新茶飲來說,如果說它脫離了過度講求茶文化的枷鎖,那它新的增量點在哪裡呢?好的產品對門店的意義,在市場早期是毋庸置疑的。聶雲宸曾說,一款產品配方調整後,能夠明顯感受到復購率和營業額的上升——這就是增量點。
關於產品,每個品牌都應該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產品研發應該是自我創新,還是借鑒市場?創新是從0到1,還是跟緊大趨勢?又該如何判斷你所見的趨勢是真趨勢?
新茶飲江湖風雲詭譎,產品理念迭代比蘋果出新機都快。沒人想到奶蓋茶會南北通殺,也沒人想到水果茶會火遍大小茶飲店。
新的賽道已經開始擁擠,而產品力的孱弱,則可能成為因味茶的一個死穴。
<4>
行業的問號:盈利模式不清晰
另外的隱患,則在於其商業盈利模型的塑造。
在2016年,因味茶的開店速度已經低於此前自己的預期。在公開的報道中繆欽曾提到,到2016年底,要開30家門店,而現在只完成了一半。
▲因味茶門店
當然,我們應該深刻的知道,開店速度並非判斷一個企業發展狀況的絕對依據。但值得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因味茶剎車了?
錢可能不是問題,在公開的報道中繆欽曾提到,「賬上的錢夠開500家門店」。
所以不難想見的原因是,因味茶自身的盈利模式依然沒有梳理好。有媒體曾報道稱,因味茶的前5家門店均為成本頗高的實驗店,為的就是打通商業模式,快速爆發。
因味茶開店,選址是比較挑剔的。
首先位置要好,比如在杭州,就開在星巴克臻選店的隔壁;在上海也大都是一些核心區位的核心位置;其次地方要大,要做空間體驗;然後裝修要漂亮——這對一個新品牌來說,都意味著高昂的成本。
而它跨區域開的門店,比如蘇州僅有1家店,而南京和杭州各2家店。儘管這幾個城市都離長三角比較近,但這種單點布局帶來的管理成本,顯然要比密集型布局高。
儘管它也適時的推出了限時提供茶泡飯等餐品,以及茶包、茶具零售和可見可售的掃碼消費,但是現有產品結構的盈利能力,否能打平如此高的成本,依然是個問號。這不止是因味茶的問號,也是諸多新式茶飲品牌共同的問號。
▲因味茶的輕食
其實回歸到市場本身不難看到,推動一個品牌進化的底層代碼,往往是以產品為支撐的自造血盈利模式,然後加上資本的催化。喜茶就是身邊的案例。
而過於精英化、理想化,把希望寄託於資本、寄存於未來藍圖的,要麼一旦風雲際會便驚天動地,要麼則是燃燒著死去。
<5>
結 語
大約在一年前,看到過一篇報道,繆欽意氣風發的說:「這一年在內部,我們沒有講過一個利潤的詞,我們現在的核心不是這個。」
一年過去了,不管因味茶的想法有沒有發生變化,整個行業都已經開始了新的排位賽。對因味茶來說,在新的牌桌上,可別把一手好牌給打爛掉了。
本文經新飲品周刊授權
統籌:咖sir | 編輯:政雨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微信:yantairan
推薦閱讀:
※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是一種病,這裡有一份藥方
※盧麒元刊文首談斯諾登事件:該深刻反思了
※設計遊戲的最佳實踐方式(二)
※你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9/50 你是「伸手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