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骨推拿複位法

正骨,為專科名,是診治損傷的專科,也是古代醫學「十三科」之一,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中醫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療骨折、脫臼等疾病。

龍氏正骨—骨盆旋移錯位類型

骨盆關節錯位類型:

既由骶椎發生錯位所形成,亦可因腰椎或髂骨的錯位而發生,與頸腰椎關節錯位相似,但更複雜。錯位類型分為旋轉式、側擺式、滑脫式(傾仰式)和混合式4類型。骨盆諸關節正常時互相制約而更穩固,一旦發生錯位時亦互相影響,故在診斷時,應注意查明諸關節錯位的主次輕重。治療時要有重點。又要全面調理,才能取得滿意療效。

1、骶椎的左(右)旋轉式錯位,發生在骶髂關節時,髂骨旋前(後)或骶骨旋前(後),檢診可見「陰陽腳」,術者觸摸其雙側髂嵴,能分清左右髂骨旋前(隆起)、旋後(低平),觸摸髂後上棘與前側方向相反(混合式錯位有不同變化);發生在腰骶關節時,觸診有L5~S1棘突旋轉式錯位征,重症者導致脊柱側凸。

2、骶椎側擺式(順時針/逆時針方向)錯位時,檢診可見兩側髂前上棘不等高和「長短腳」,病程長者,引發脊柱側凸。要結合骨盆X線片作出分析,是(1)只有腰骶關節側擺式錯位;(2)只有骶髂關節側擺式錯位;(3)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均有錯位。

3、腰骶關節滑脫式錯位(骶椎點頭或仰頭)。向前滑脫式錯位者,觸診腰/骶部成角凹陷壓痛,若仰卧位雙足位「陽腳」,可能為骨盆分離,恥骨聯合變寬。向後滑脫式錯位者,俯卧觸診腰/骶部呈平坦或後突,有叩擊痛。

4、混合式錯位。兼有上述兩種錯位類型的表現,或變形較複雜。

主治法-正骨推拿複位法

(1)腰骶關節錯位的正骨推拿手法:腰骶關節錯位、腰椎間盤突出並發骨盆旋移綜合征者。先用搖揉腰法調理改善脊柱側凸,用側卧搖板法糾正L5~S1椎間旋轉式錯位,用牽抖衝壓法復正滑脫式錯位。應認真按骶骨錯位類型選擇定點,例如,骶骨旋轉致髂後上棘左、右兩側不等高(陰陽腳),用直接衝壓法時,定點選後突的骶髂關節部。骶骨側擺致兩側髂骨不等高(長短腿),定點選在後突或側擺的腰椎棘突上,另手按於向上移位的髂後上棘部。髂骨「點頭」用雙向分壓法;「仰頭」定點選在後突隆起的腰骶關節部,做直接衝壓法。定點方向選准,是取得療效的關鍵。複位後作「強壯手法」和「痛區手法」,軟組織筋結德彈撥、拿捏,點穴法,內臟病者加「捏脊療法」。

(2)髂關節錯位的正骨推拿手法

①側卧牽抖複位法:適用於糾正骶椎側擺錯位的「長短腳」,兼治「陰陽腳」。患者取側卧位,「陽腳」在上,「陰腳」屈髖屈膝平放於床上,並用手緊抓床頭或床沿,以固定上身(年老體弱者由助手協助);術者立於患者背側,操作如下。

舉例:以右下肢為陽腳又屬長腳者,患者先取左側卧位,術者用右手按其右臀部偏髂嵴部,發力時促使髂骨旋前,左手按在其右髂嵴上方,發力時促使髂骨輕度下移,此為「松解」手法,另一助手雙手抱握其右踝上部做好牽抖姿勢,術者口令「1-2、3」時,2人同時用力完成側卧牽抖衝壓法,由於術者雙手方向不同,將使髂骨既向前旋又向下,而達鬆動錯位部的目的;患者翻身,體位同前,術者立位不變(站其前側),第2助手立於患者背側,用右手掌按壓在患部骶椎部作「定點」,術者右手掌按於其髂嵴前上方,發力時衝壓其髂骨向後旋移,術者左手按壓其左髂嵴上方,發力時向下加力,促使其左側向上錯位的髂骨能達複位,將髂骨既向後旋,又向下推而達「複位」。預備好後,術者發出口令,3人同時發力完成手法。「松解」手法用力輕,重複1~2下;「複位」手法重,重複2~3下。對骶髂關節錯位的複位操作,術者雖用較強的推板力,才能使骶髂關節複位。

②屈髖屈膝旋髖按壓法:此為中醫傳統手法之改進方法。適用於骶髂關節轉轉式錯位,利用股骨的槓桿壓力,對髂骨作定向按壓,以糾正「陰陽腳」。先放鬆「陰腳」屈曲作4字狀,術者將拇指按壓於內收肌群的恥骨附麗處(可免彈撥時,骨膜牽張劇痛),另手揉捏、彈撥其痙攣的內收肌群,由上而下,4~8遍緩解肌痙攣後(4字試驗陽性傳陰性),術者一手握緊「陰腳」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將此下肢作屈髖屈膝偉的旋髖動作,「陰腳」旋髖由內向外,重複旋髖活動2~3下,兩髖旋向外屈位時,助手固定「陰腳」大腿部,術者雙手將其「陰腳」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壓2~3下,隨即將其腿向下牽抖1~3下;「陽腳」複位時,不用作內收肌群手法,屈膝屈髖和牽抖法同「陰腳」,但旋髖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內旋,衝下方向,將患者膝不屈向對側肩部,按壓2~3下,隨即向下牽拉,此法可重複2~3遍。

③俯卧牽抖衝壓法適用於糾正骶骨「點頭、仰頭」。患者俯卧床上,胸前墊軟枕,用搖腿揉腰法調整腰椎側凸後,再用牽抖衝壓法。「點頭」者,只用1個高枕墊於下腹部,術者雙手交叉分別按於第3~第4骶椎和第2~第4腰椎間做雙向「分壓法」;「仰頭者」,上腹部和髖部各墊枕1個,將後突的腰骶部懸空於2枕之間,術者雙手重疊按於後突隆起處。助手用輕力先牽抖「長腳」2~3下,再稍重力牽抖「短腳」3~5下,雙腳等長後,隨術者口令兩人同時用中等重力牽抖雙腳2~3下,手法完成。「點頭」者,可再選用抱膝滾動法或提腿撞擊法。混合式錯位者(同時兼有「陰陽腳」、「長短腳」和「點、仰頭」者)上述手法可綜合應用,由於骶髂關節內面的凹凸不平狀,尤在急性外傷後關節內的無菌性炎症重,或錯位後已有軟組織粘連時,複位難度增大,必要時,可先作局部神經阻滯或針刀松解治療後,用較重的牽抖衝壓力,才能達到完全性複位。此時,手法後必須卧床休息1~2d。

(摘自龍層花《脊椎病因治療學》)  


推薦閱讀:

鼻炎高發季,名方辛夷花,推拿六步曲,輕鬆搞定寶寶鼻涕鼻塞
怎麼害得寶寶越長越瘦,2到6歲幼兒最多見,到底怎麼辦?
古代經典小兒推拿,清內熱手法集錦,專治孩子各種上火!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中醫傳統治療小兒經絡推拿
跪求泰國清邁抓龍筋按摩推薦?

TAG:推拿 | 正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