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

14-06-26   閱讀:80

  第二十七集

  講解《往生論注》 (06/6/14)

  原文:

  〖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以為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

  講解:

  佛八種嚴座功德成就

  一、莊嚴座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我們通稱為《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它的全稱。那麼《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由偈、長行二種文體組成的這樣一篇文字,我們簡稱它《往生論》。曇鸞法師作了這麼一個論注,來啟發我們後學在凈土法則中有所遵循、有所了解,也可以說來指導我們的修持。要是沒有這篇文字,可能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學習機制怕是……後人延續出來的教言也比較複雜繁瑣一些,尤其過去善知識把一些教言設置得十分簡明。

  我們昨天學觀彼世界二種清凈:一個器世間清凈,再一個是眾生世間清凈。器世間清凈,通過前一段的學習,把總相、別相作了一個認知。那麼昨天開始接著學習眾生世間清凈。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曇鸞法師對「眾生」二字的解釋不同凡響,他是從體相上來解釋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本成就的德相,來表達生者即是無生義。

  有情,所謂器世間、情世間,這是四悉檀中所說的二種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諦悉檀。四種成就是諸佛如來觀察世間有這麼四種大相,四種相。我們所學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實在是對情、器二世間的表達,就是願心的表達,皆依阿彌陀佛願心展現出來這樣一個情、器世間的組合體,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器世間、情世間。(編註:四悉檀,是佛說法的四種範疇,也是佛度生的四種方法: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悉檀,古釋為「宗」,即對法或對教辨明宗要;有時也解作「成」,即所說義理無有乖反;有時也解作「理」,即諸法的理趣見隋慧遠《大乘義章》卷二「四悉檀義」。嗣後天台宗依陳慧思所說,以悉檀二字為楚漢總稱,「悉」的意義是「遍」,檀的義譯是「施」,四悉檀是「佛以四法遍施眾生」——見《法華經玄義》卷一下等。四悉檀義出於龍樹《大智度論》卷一。)

  曇鸞法師在這一段文字中把大乘與聲聞乘對「眾生」名稱的定義作了一個提示,這一段提示昨天我們作了一個學習。按曇鸞法師對「眾生」的評議是:無生無滅即是眾生——這樣給我們對眾生下了一個定義。我們一般認為眾生是眾多生死,輪迴不休,是名眾生。那麼這個差別實在是沒有差別,只是說機類、事相的一個認知。那麼我們在生死輪迴乃至成就菩提,也是一個認知,業緣表現的差別,本質無別,諸佛親證。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要會逐步地成熟這種認知,或者說真正的守護。

  我們今天接著新的文字學習。(來讀誦一下。)

  「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於末後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以為佛座。」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放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安樂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過數量。是故言:「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

  善哉!開始來提示到阿彌陀佛所謂的八種莊嚴。前面解釋眾生即是無生無滅義。阿彌陀佛與諸菩薩,也就是這個無生無滅的眾生義、眾生分相,此眾生都作些什麼事情,有些什麼覺受,在這種眾生國土中,就是說前面十七種莊嚴所延續的眾生相,他們以什麼生活依止,就是所謂的事相表達。這一段文字,是通過事相來表達一個法則與實質的無生內涵,也就是說法性廣大、周遍、真實、無所造作的具足莊嚴的實質的利益與威德。

  「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這是先來彰顯阿彌陀佛無始以來所聚集的功德,在我們這個無量剎土中表現成佛十劫以來的根本依止。「無量大寶王」,無量,我們對這個無量一定要有真切的認識。一般我們談這個「無量」,基本上就是放棄了,不去想像。無量,就不想它了。那麼這個「無量」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說法呢?有對待之無量,有絕待之無量。象這個法性之周遍、廣大莊嚴機制,那是無量之無量,對一切凡聖菩薩來說,不可測知故,以廣大通力、善巧力、觀察力、所知力都不能徹知。那麼諸佛如來在絕待心智中已親證此周遍性,所以於無知中正遍知,徹了此法則,所以於無量之無量中得以究竟了知、究竟覺察、究竟親證。這個是所謂的大寶王之安住,如得如意心寶、摩尼心寶,隨意自在,了達清晰。

  我們作為一個一般有情來說,象 「量」、「無量」這個名詞,可以說是對待之無量,就是一類有情不知一類有情,就可以說是無量。昨天我們提出來,剛才大家念阿彌陀佛三萬聲,要是過去每天念過十萬、十五萬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很快,一帶就過去了;要是從來沒有念過佛的人說「哎喲,這麼累!」認為要很大的時間念三萬聲佛號,念不出來,有的人念很累啊什麼的。不要著急的,這就是一個對待的量。那麼得方便的人一天念五十萬都不成問題,要有禪定的人一天念幾百萬、幾千萬也不算什麼,因為他所認識的時空狀態是不一樣的機制,機制不一樣,就是所謂的量。同樣的量的面前,他取捨的力不一樣。

  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就比較直觀一些。我們一個人一手拿起來幾百斤的東西,就是大力士。但一個吊車抓起來幾萬斤東西、幾千斤東西、幾十噸東西,你也談不上什麼大力士。因為什麼呢?杆子一拉,就把它提上去了。同樣的實踐中,因為表現不一樣,他的作用力就不一樣。那一個人很大的力量去抓一個東西,幾百斤提起來,那可能就是很大的力量了,所以他是大力士。但要是一個吊車抓起來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東西,它一下就抓過來抓過去了。那麼同一事件的機製表達不一樣,所用法則也不一樣,那麼就會表達這種實際的運作。

  象我們以前在一起念佛的,有比較能念的,念五十多萬都是可以的,他這個念他還是看得很清晰的,好比說「南無阿彌陀佛」念誦的過程中,他的可知性是很清晰的,一天可以念四五十萬,他是沒有什麼。那我們一般人的心理呢……以前有一個跟我一起念佛的,可以說比我念佛的前輩一樣的,他比較老實,他一天就念三萬到四萬聲,很累,他念得比較死,他自己的知見,他認為:「哎呀,我這麼辛苦,我這麼念。」他用最初的這個業習機制來把自己定死了,很多年,一天能念三、四萬累得很,他就否定一切,別人能念五萬、六萬,他就否認,他說我這麼努力,只能念這麼多,他們怎麼能念那麼多?實際這是一種所謂的比較實執的心智罷了。

  象我剛開始一天念一萬聲都算少的,沒有念過的人念五千聲也不要緊,但你不能著急,你只要是念得清晰,念得明白,念得不要對待,念得歡喜。象那個發動機一樣,它走暢順了。開過車子的人就知道,騎過摩托也好,就是這樣,它車子一般活動開了,一松就跑了,很自然的就不費力。但開始時太費力了,開始甚至走不動,「嘟嘟嘟——嘟嘟嘟——」它就走不動。為什麼呢?它沒運動開。我們的思想無始以來結了很多思想上的結,你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累,很澀,意識啊、感知啊,包括自己的發心都澀。那當然有的人認真,我遇到幾個認真的就對我說:「哎呀!沒有念完。」比較那個。我說慢慢的,這個任務因果不虛,你要欠我債你就欠債去,這個因果……你說我今天念一千,記住帳就對了,一天念一千。

  以前我就這樣念的,以前我最早的,念一個真言是一百零八遍,但有的時候太忙了,乾脆一百零八遍也念不了,就退退退,最後退到一萬一天,再往後面退,我就怕自己……你肯定念不動了,你背不起這個債,就念念念沒日沒夜念,哦,開始念開了。最後才說:原來這是很好的一個動力。但你要是不相信因果,你說:「我糊弄你,你也不知道,你也不會考察我的作業。」因果不會虛假,以後你就不行了,你失去了一個好的機會,什麼呢?修行的機會。

  但我還是鼓勵大家接著這個因緣去真正地念一念佛,念念佛不吃虧。但你說我就狡猾狡猾的,那你狡猾去,那我不知道,有狡猾狡猾的人,「我就不念。」我說你不念,那你就不念,那你就負載著這個,這倒沒有什麼,這個真是。不二的供養的心智是有的,要是乘著這個力量,要是走開了,以後自始至終,一個法則的發心,你會有一個很好的機遇。當然我們現在人群中這種懶惰、偷盜的心,就是賊心,這一類的人後面的果報,就是別人也給他懶惰偷盜欺騙唄,那沒什麼。如實果報如實報,虛假果報虛假報。各個自己知道就對了。

  這個無量,這個量實在是有對比的無量。好比說一個善知識所做的功德、善巧,你凡夫是不能知道的。好比說我們說須陀洹所知之量,我們凡夫沒法知道的。斯陀含、阿那含在遞增的時間,前前不知後後,後後覺知前前。象我們一小世界眾生的心智、感覺,一個須陀洹就可以知道了,你怎麼打妄想他也知道你的,他想要知道就可以知道。那麼一個中千世界他是沒法知道的。但要是後面的果位上的這些菩薩們,這些阿羅漢聖者們,他們是可知道的。那麼對後者來說,他們所知道的量,前者就是無量,因為他不可知。所以一般不可知,我們認為是無量,不可數,我數不動,就放棄,那就是無量。那不放棄呢?好比說人進取善法,成就種種聖果,那麼這個無量就變成有量了。

  所以世尊講如恆河沙數,多少恆河沙數,世尊不是虛說的,它在這個量中是可知的。你說他怎麼數的?我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可以來數了。我們現在搞電腦的人就很簡單,電腦的操作很多形式都很簡單的。它是這樣的,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可以感知一下。好比說有意生身的這些菩薩們,在他動念的時間,他可以以無量身來顯現生命的。這無量身從哪兒來呢?好比說,這下雨有多少滴數?他就動了這個願就行了,他是唯心之願,有多少雨滴,我就有多少分身,他就數分身就可以了,他就知道這雨滴多少了,不複雜。但你說他怎麼能數分身呢?他能分身他一定能數,你不能分身你才不能數。這不是個神話,要認為是神話就神話去吧,我們且不管他。但這個沒有什麼,就舉這麼個說法吧,令大家有一個思想意識的進趣罷了,我們也不必要談其他東西。但的確這是對待的量與無量的問題了。

  那麼在世尊以下的這些諸大菩薩,象這些法身大士,都可以攝化十方有情到無量剎土,分身無數,同時在百億國、千億國,乃至說十國、百國、千國、萬國中,各個分身,象釋迦佛一樣可以坐於菩提樹下,現八相成道之教相來利益世間有情的。我們作為凡夫心智中他是沒法相信的,或者說他是沒法理解的。因為我們是粗重身,因為我們的意識是一種偏執的意識,他不能發起這種廣大的應化方便。但我們拿個鏡子就可以看得到的,拿一個鏡子。好比說我們隨便可以拿一個房子四面都有鏡子就行了。你在一個鏡子裡面一站,你會看到無窮無盡的你這個形象。那是決定是可以的……

  所以這個菩薩、諸佛如來,他只是知道分化方便罷了,就是折射業緣方便,他們透視這個方便。那我們從鏡子里可以透視一個相互映射、相互折照的一個樣子。但你不會用這種力,你用不出來。為什麼呢?你沒有這種定力,你沒有這種善巧力,因為你還被煩惱蒙蔽著。好比說有的人被殺心、偷心、盜心、妄心、邪見心所蒙蔽著,有人就是……

  我們經常在一些機制中會看到這樣的人,我騙騙他,實際他不是騙別人,蒙蔽自己的時候他認為在騙別人;有人說我嚇唬嚇唬他,實際不是的,他自己心中有畏懼了;有人說我輕視這個人,實際他沒有輕視,先自己遭到了輕視。實在唯心所受,唯心所感,唯心所現罷了。這個心就是我們現前的心念所牽制出來的。所以量與無量是這樣子。

  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亦是給我們宣化一個法則的緣起。許多人讀過《無量壽經》,看到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前立超世之願。世自在王如來說:那你就去建立吧,行啊,這是很不可思議的,猶如大海水,人要想把它舀盡,人只要有恆心、願望,就可以做得到的,(編註:《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象取海中之寶,是可以做得到的。那麼法藏比丘這樣說——這不是我心力所及啊,那世尊您加被我,您令我得見,非我心力所及,非我業緣所及啊,我想像不到,那您讓我來看到諸佛凈土。所以世自在王如來說:「你真是高明呀,你善根成熟。」所以知其高明,志願深廣,來攝化他,令他見二百一十億佛土種種機制。(編註:《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法藏白言:『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凈,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愿,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

  但我們現在有情沒有這種智慧。象現在出家人、在家人、學佛人,學習機制很少的,自己認知機制比較多,那你沒有觀察機制。我們這個時代的觀察機制,要是用教授的觀察機制,或者說隨順佛力的觀察機制,人就會突飛猛進地變化;要是我們在自己的業力里觀察東西,實際等於什麼呢?什麼東西從我們的蘋果套子里過一遍,才是蘋果,要不然就不是蘋果,就是什麼都要從你的妄想中處理一次,結果什麼都變成妄想了。就是所有的正確的知見、佛陀的知見、再高尚的知見,從你這個妄想中過一遍,全部都成妄想了。

  現在許許多多學佛人就在這個地方受到欺辱與欺騙了,然後他自己不得利益,他就會拿這個欺辱去欺騙別人。這是這個世間學佛人極苦心智中很糟糕的一個狀態,就是所謂的自學佛法。那麼這個就不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所攝化,這類有情不被佛力所攝。何以故呢?自己製造一個黑匣子,這個黑匣子砸不爛的,別人砸不爛,你只能自己享受黑匣子功德。就是什麼呢?你再好的佛陀的知見,就象我們的身不凈一樣,你再好的東西,通過這個口,牙齒一嚼,都變成穢濁的東西了。那麼佛陀的知見、菩薩的知見,再神聖的知見功德從你那個妄想的圈子裡過一趟,全部都磁化了,就是顛倒無明化了、愚痴化了,全部都被惡劣的東西處理了。

  這個所知障在影響著我們學佛的清凈機制。這樣的人很可憐很可悲,到最後的果報呢,他就會自欺欺人,拿這種東西來欺辱他人。因為什麼呢?他先是自欺的心智。所以我們說諸佛如來世尊出世,就一個心愿——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凈道業。

  但現在學佛的人走這個路就少一些,多年學佛,我經常聽到居士這樣說、出家人這樣說:「我學佛十幾年了,不光沒有那個……煩惱反而比過去還重了。」我說:「可能是方法不恰當,就是什麼東西都要從你那個妄想中處理一遍。」我也遇到這樣的出家師父,有一個參訪的出家師父,基本上把我們國內藏傳、漢傳的大德拜過來了,他跟我說一句話:「沒有一個成就的!」我說:「你成就了,你。」為什麼呢?你用你的妄想成就了整個所有的善知識,因為什麼呢?所有的善知識都從你那個妄想中處理一遍,所以他誰也成就不了,他怎麼能成就呢?對不對呀?你都用你的思想過濾了一遍,怎麼過濾?他一看,沒有一個真正成就的。我說:「你成就了,你成就了,你一定成就了,你成就了。因為什麼?你用你的妄想,把所有的善知識都過了一遍。」所以很多人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什麼呢?你思議他,那就是你心目中的他、你心目中的佛、你心目中的教化、你心目中的善知識。結果呢,都沒有成就,沒法成就。因為什麼?你沒法逾越自己的量,他就把所有的人都從裡面處理了一趟。

  我經常看到蘇聯那個……蘇聯以前,我們中國還債的時候有一個蘋果圈、鐵套圈,這個概念我太深了,一直忘不掉。因為我看到很多學佛的人他自己也製造一個鐵圈,就是過我這個鐵圈的是蘋果,不過我這個鐵圈的不是蘋果。就是你什麼佛的知見、菩薩的知見、什麼教導,你不要來這一套,你過我這個蘋果圈才是蘋果,你不過我這個蘋果圈不是蘋果。當時蘇聯是為了挾制我們中國人,(就準備這樣的蘋果圈),大量成車皮的蘋果就套不上這個蘋果圈,就倒了,爛掉了。那麼我們現在大量的佛教的修法的機會、大量的善巧功德、佛菩薩的慈悲,都在我們這兒浪費了。因為什麼呢?你用蘋果圈處理了,就是不套我這個知見裡面,你不是佛法。

  那麼這個量,我們說這個量,就是這個量。你這個量,很多蘋果都不是蘋果了。所以我們要是把自己的知見放得開來,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是佛法,時時刻刻你得見善知識,時時刻刻破除我執我見,時時刻刻得智慧解脫,時時刻刻受諸佛加持,那你有無量的心智,法無自性的心智自然就成熟;廣大的教化、廣大的善巧、廣大的方便、慈悲調柔的機制,你會一時成熟了。要不然這個無量我們不得聞見,我們就在自己的知見中被自己量起來了,被自己限制起來了。

  現在這種學佛的機制,我不知道我心中是個什麼業緣——雖然這個蘋果、蘋果圈一直在我心中,我看到,也可能是我的蘋果圈——我一看這個人用他的知見套這個法則的時候,我也出來這個蘇聯的蘋果圈。這樣的處理,就會淘汰大量的機會——學佛的機會、修行的機會、遇到善知識的機會,會擇選幾個套過圈的東西。那麼這樣的強制的佛法,就是一定的量,這個量什麼呢?制約之量,自己的非量之量,把很多東西就給減弱了,把自己福德因緣減弱了。

  那麼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面前,乘著佛的威神功德,審觀二百一十億佛土諸佛如來大功德善巧成就,通過五劫的思維,看看用哪種方法、哪種善巧,能令濁惡世界無力修持有情、昧失自心有情、強執有情——就是剛強難化之有情、自詡有情、幽暗痛苦迷失自心之有情、種種種種濁世之有情得以度脫,他就設立了這個阿彌陀佛光明名號,令眾生遇之而得以如意善巧,成就菩提。所以這個就是他的因。以光照於法界,後面有說光照於法界之機制。所以「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這個凈華台,凈化世間之功,具足安穩,令一切十惡眾生所緣此法而得無上大利,必至菩提。

  現在這個學佛的機制,實際法藏比丘的因地就是為了引發我們眾生的因地。那你在這個因地中你怎麼來緣佛而成佛,不要緣自己的妄想你認為能成佛,世尊呵斥此類人是「佛法中賊」,就是盜取佛法之名相、盜取佛法之教言,然後拿自己的妄想去加工它,此類有情是佛法中賊、沒有皈依者——沒有皈依,就是沒有三皈依健康機制。你看我們皈依佛,遠離造作,回施清凈,隨順無造無作的心智。所以這個一體三寶中,本具心智,究竟清凈,無來無去,含納萬法,具足莊嚴。你沒有這個皈依,你會有什麼呢?你可能認為我能從佛教中能得到一點什麼,然後壯大自我。

  今天我上午遇到一個居士跟我談這個事情,跟我發脾氣,說什麼「怎麼你不把你那個絕招教給我?」我這絕招就是吃飯睡覺。他說:「我要學一些絕招的。」我說:「什麼絕招啊?」我說:「你就是老老實實念佛,最大的絕招了。」就是認為佛法有什麼速效的東西,能迅速令自己膨脹起來。這跟佛法真沒有關係,菩薩們!一定是沒有意義的,但許許多多人在走這個彎路,這個彎路是很大的。這個淺浮的心智埋沒了我們的善根,腐蝕著我們的生命,浪費著我們學佛的機制。的的確確我們要從根本上認識清楚,所以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來習法。那你要說,我就不用菩提心我能不能習法呢?你學得再多,你要不用菩提心,所有的業是你未來輪迴的業力的助燃劑一樣的,強化你的輪迴業罷了,強化你的輪迴業,沒有其它任何的增上之機啊。

  這個方面我希望諸位善知識細細地觀察,不要輕易帶過。象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三萬聲念了,我說你念不完不要緊,一天念一萬遍也行,五千遍都行。但你要認真地念,那發動開來,不讓你念你也會生起念的喜悅。因為什麼呢?這是自主念、條理念、無得無失念、清凈念、安樂念、法性念、無造作念、具足圓滿地念。這個念開始是被迫的,你說我憑什麼給你念,可能是會有這種東西。但慢慢慢慢地真正念上去了,機制一旦發動,你會受益無窮,你會感知到它的實質的內涵,就是說它真正的具足的這種功德與莊嚴的。

  還是希望大家珍惜這個機會。你可以記住帳,我今天學了二萬,學了三萬,明天學,你累計唄,累計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你感覺到因果不虛的時候,你要去完成,那時候就有動力了。那你要說我不完成,你就累計唄,天天你就欠欠欠,我們要講一百二十天,我們講到底,你就欠唄,欠到底你壓趴那兒,你怎麼辦?你自己就爬不起來了。我感覺到自己不要負法債。法債,負點也不要緊。閻王老子找你的時候,你說:「我不就背點法債嘛,對不對?我現在就完成!」也行。那閻王老子找你的時候,你再完成也行。因為什麼呢?我們到時候業鏡一照的時候,哎呀,你怎麼欠這麼多佛號呢?你說我現在開始念,那也很好,你照耀地獄唄,對不對?也行啊。但是不能不信因果,我告訴你,不信因果不行,不信因果它會壓你。我希望大家欠法債,法債還真是好的,就是閻王老子找你算帳,你也不丟人,你說我只是在哪個法會上欠了一個法債,對不對?要欠人鈔票不好,欠了其他東西也不好,欠法債,還行。

  「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這個機制是引發我們無量的心智、廣大的心智、妙用無窮的心智的。讀《無量壽經》這段文字,他講得是特別的清楚,說法藏比丘觀二百一十億佛土,發了大願以後,所建國土已經完成,他到世自在王世尊這個地方來宣化。他說:世尊哪,我已完成凈土之行。世尊說:快說快說呀!發起悅可一切大眾,令一切有緣有情緣此法而成就無上道,滿足無上大願。那就是給我們一個引發我們成佛的機制,就是緣佛成佛的機制。要是我們不緣佛成佛,你作為一個凡夫有情,你怎麼來做呢?你說我緣法性成佛,關於你法性揭示的利益度在什麼地方呢?所以說力度就在於佛力、覺悟成就之力,諸佛如來慈悲攝化之力,種種回施善巧之力來促使我們。

  象上午我給他們舉了個例子,我說跟我們要到華首放光寺是一樣的。有人就是自己有足夠的力量,走來了,來寺廟來了;有的人就是搭別人的因緣,跑這兒來了;有的人就是借錢來了;有的人,什麼因緣來了。但是我都解決了自己的煩惱,解決了自己完成來這個寺院的機制,這個地方是沒有差別的,來這個地方是絕對沒有差別的。這差別只是方式的差別,那這差別實在是個名字的差別。我們到這個地方了,這就是目的,這目的是沒有法分開兩個的。你不能說我自己借錢到放光寺跟我自己拿錢到放光寺是兩個放光寺,不可能的!所以是沒法分開的。那我們乘借佛力,斷除了煩惱,照見了自性,完成了道業,就跟借錢是一樣的;那我們運用自己的修持力、自身的善根成熟力完成了,那跟自己拿錢到這個地方,還是一個地方,所以沒法分開的,這個東西,沒法分開。

  那我們在這個末世中、整體的機制中是無力修持的。我說這個無力修持,並不是否定大家的善根,不是!就是人壽太短,人壽百歲,聞法不及,正見不立,道業難成啊!就是你的生命太短了,滿讓你修一百年,你能修出個啥東西呢?阿彌陀佛觀察二百一十億佛土用了四十二劫,用了五劫思維,他回施給我們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兆載永劫的修持功德回施給我們了。那你說:「我一百年修,我比他修得厲害!」那你慢慢地修吧,我是不知道你能修出來個什麼。就是我們的生命因緣太短暫,不是否認大家。象世尊講《法華經》,一講四十二小劫不動此座;我們就算你修法滿修一百年又能修出個什麼?我們真不知世界之浩瀚、生命之廣大,不知道啊!不知道百年生命之渺小啊,人不知。

  我們這個時代人就自以為是啊,就認為自己很厲害的。認為一百年很多時間,還成天在浪費時間,浪費時間根本不在乎啊!一天天的晚上浪費,一天天的白天浪費,浪費過去了,得過且過,我能湊合過去就湊合過去。我經常看他們上殿啊修法啊,能湊合過去就湊合過去,我不知道他們幹什麼。時間快完了,一百年,象我這個,早就完了,快完了,我感覺到多活一天就感激一天啊,不知道哪一天就沒了。很多人感覺到自己還年輕啊,我就熬唄、打滑唄、放逸唄,你不用放逸,一過去,馬上說沒有就沒有了。所以給大家三萬個佛號的念誦,還真是鼓勵鼓勵大家,那我們在短暫的生命中,能不能給自己來一個真正的機制呢?實際是不是這樣的呢?不知道。

  有的人認為我已經得見法性了,我已經覺悟了。我告訴你,你那是相似解,聽聞別人談法性,不了知法性。若了知法性了,人自得廣大自在了。我們一般是聽聞法性,就說:噢,別人說法性無性,無來無去,純凈光明。我們聽說了,如此而已,你用不上。你只是在聽說,我們聽說的還是很少。因為什麼呢?你心裡想的都不是這個,你心裡想的都是我得我失、人我是非,還沒有這個呢!所以我們一般有的人,就是稍微地被自我欺騙的善巧的有情,就是被那改頭換面欺騙了,認為我有所覺悟了,然後不踏踏實實地去隨順彌陀的教言、隨順法則去實踐。結果很快就墮入迷失之心、迷失之業,現前就開始迷失。於無所得法中認為自己理解了,認為自己得到了,結果還會迷失自性。

  因為我們現在的修行的機制的差異,實在是應該審視,就是緣起。那我們緣佛迅速得見法義,緣自己的業力迅速地消亡於業力之中。我記得見過幾個行法人,說修修法,閉閉關什麼的,都生得很好,沒有……剛剛出來,都是冒光冒風的,就是生命很正,心智很亮。但是隨著業習,淡了。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年半載,比凡夫消耗得還窮盡呢。就是比一般人還要窮,窮得什麼程度呢?自己找不出自己的心來,煩惱重重,業障重重。因為什麼呢?象一個人暴富了,忽然掙幾個錢,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要住五星級賓館,要吃一頓飯幾千幾萬的,結果沒花幾天,名聲也有了,造作出來了,下面一下子就摔趴下了,負一身債,什麼債呢?這個人看不順,那個人看不順,什麼也看不順了。我見過這樣的機制。所以說呢?我這麼多年,一有這樣的善知識出來,我就遮一下,我希望他能踏實下來,平實下來。我遇到很多這樣的機制,大概從九二年開始,我就遇見這樣的人,一個一個的,一個一個的,越是用過一點功的,只要報出去,一年半載是最好的了,多是三五個月就窮困潦倒,業習熾盛,比一般的人要窮困得多。為什麼呢?就是暴富了,突然感到,大家都開始捧啊、吹啊、說啊。

  我以前最早到東北的時間,一個東北的知名人士,所謂知名人士,就是比較有名聲嘛。他跟我說:「哎呀,法師,你到我們東北來,你一定要知道東北人有一個特別好的習慣,就是來一個人,尤其新的人,大家就開始捧他,每個人都捧他一點,都把他長一寸高,結果大家慢慢地把他捧到雲彩裡邊了,你再回頭一看,下面沒有一個人了,手全部撤了,你要小心。」我說:「哎呀,你也不要捧我,我也不會到雲彩里去。」因為什麼呢?你升得越高摔得越重。我說我就老實唄。我就跟他們說了四個原則:不搞個人崇拜,不搞宗教熱,不搞鬥爭,不搞封建迷信;就是破除迷信,破除宗教熱,破除鬥爭,破除……這幾個機制。我就講了這樣子。

  有時候出家人、居士,寺廟裡來給你……反正有時候我感到,恭敬啊禮敬啊,過份了,說話過份了,我就把自己的腳扳到臉上抹一下,我自我減損一下,我這為了自我保護。大家都看到的確是這個,被人捧上去,自己不自覺的人,他們坐在雲彩里,下面手都撤掉的時候,他自己不知道怎麼處理的人很多。因為什麼呢?搭梯子吧,這個梯子太高了,搭不上去,人全部散完了。因為什麼呢?你自己上得太高的時候,不相應的時候,消耗了自己的福德因緣,下面就空了。所謂空就是自己的修持力、道德力、福慧力都跟不上,接不上茬子了,人家說,沒有電源了,結果就放不了光,是黑人了。這個地方,禮敬的人沒有了,讚美的人沒有了。再一看,唉,這邊怎麼沒人了呢?找不到了。所以要是「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踏實、真實、平實、如實,真正能廣利十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你就坐在那個法座上去吧,要不然,這真是很危險。

  所以,很多人發光,他不知道發光是電源的,靠電的。他一發光,別人說:「哎呀,你真美麗啊,你發光了!」他說:「把電源給我掐掉,你看我自己能不能發光?」結果電源一掐,他就不發光了。什麼是電源呢?如實的修持、真誠的感恩心、感恩的心智,如實地感謝三寶,感謝大眾,感謝有情,在一切時處踏踏實實,慈悲調柔,遠離那種驕狂,無所得而認為有所得的那種未得言得的那種虛假心智,那還會發光,要不然電源又掐斷了。

  我以前在終南山住的時候,我住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一個法師去看我,這個法師是高旻寺、金山寺,還有什麼,反正好幾個禪宗寺院,有真如寺,他們幾個寺院的一個和尚吧,不說具體的東西了,一個和尚去見我了說:「哎呀,我聽別人介紹說,你法師學戒念佛,我來看看你。」他說:「學戒念佛都是很好啊,但不明心見性還是魔業啊。」我說:「是啊。要是參禪打坐那不明心見性那是不行,明心見性不用戒律不念佛那也是魔業。」我們兩個人不是鬥嘴,是說這個事情。這個法師十分用功夫,他去看我,他唯一一個心愿就是這麼說,他怕我爬到百尺竿頭上了,不敢更進一步了,怕要麼摔死摔慘了,給我提示一個法則,提個話頭。我說很感激。那這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給我舉了一個話頭——懸崖前如何作為?開個玩笑,那是宗下的一個話,我們不提它。

  但這個「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這個凈華台的確是我們所緣所乘所安住的一個最初發心、最初因緣。你要是不了解這個,你不能自始至終地守護一個法則,所以到一定的狀態就自以為自己了不起了,就出事情。所以緣此而成就無上菩提。那麼這個最初的菩提心就是無量大寶王,就是微妙凈華台。你能成,從你初發心到你成佛,你要自始至終地守護、愛樂它。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我遲遲地不往前面走動呢?我希望大家知道這個光耀世間、光耀法界的心,就是菩提心。阿彌陀佛在這個自受用的最初因緣表達的,就是菩提心的徹底的抉擇,就是四十八願真正地莊嚴具足地觀察與修持,它來源的真正的機制。要不然我們成佛無由啊!修法無由啊!度生無由啊!自利無由啊!

  我見到一個閉過九年關的菩薩的因緣,他們這樣談這個因緣。一個菩薩閉三年關,感覺到效果很好了,他又閉了三年,感覺這個,閉了第六年,又感覺哎呀,雖然犯了業障,感覺到自己在禪定上,在心智上都很好了,「我要再能閉九年,就能脫胎換骨了」。結果這個一念生起,後面就出現了很多的過失與機制。到第十年,人就沒了,人就消亡了。為什麼呢?他這開始是以……好比說,以弘揚佛法,學習佛法,這個機制很健康的;第二個三年也是很健康的;第三個三年他開始想脫胎換骨了,就是為自己打算了,想搞名堂了。結果到第十年,九年過了到第十年的時候,就把自己脖子給抹掉了,就脫胎了,換骨了。脫什麼胎?這個胎已經脫了,就換骨了。因為什麼呢?菩提心昧失了,迷失了。開始是很好的,大眾護持他,他燃指供佛,感謝大眾,感謝道場,後面感覺到自己真了不起,到第六年以後,感覺到自己真是了不起,就發心要脫胎換骨了。前面他一直是感激的,隨順佛教的,感激道場啊,念佛精進啊,拜懺啊,迴向給大眾啊,迴向給道場的安穩啊,他一直這樣做的,很清晰,無染無著地走出來了。後面呢?大家說你閉關太好了,太了不起了,給寺院帶來太多的安穩。他一想,我脫胎換骨吧,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了,結果就脫胎了,也換骨了。這個事情,這個公案影響了很多人,就是這個自始至終的發心守護昧失了。

  所以我們說發心貫穿於行法之始終;行法之始終,此名發心之時,了了分明,人生沒有障礙了。要是在你修行的法則的過程中,不知始終,那你一定會退墮的。象走一天一夜的般舟,「立一念,斷諸想,一期念。」這「一期念」要動搖了,你走不下去了。那我們要是成就無上的道業,這菩提心要不貫穿始終,就是「一發心已成等正覺」,那麼一直從初發心到後四十一位菩薩,到等覺妙覺乃至說真正地徹底洒脫了,回歸到圓滿的究竟覺上來,不能違背初發心的,初發心不能變異的。若不如是,何以成就呢?

  所以在凈土教言中,發無上菩提心是根本。這個諸位善知識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要不然我們一說阿彌陀佛的自受用從何而生起呢?所以前面這個佛菩薩為眾生義,就是無生無滅眾生義,阿彌陀佛真是從開始到結束——沒有結束,從開始到延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直都是一個機制。什麼樣的機制呢?具足功德的機制,無生無滅,不為自求的機制,守護自始至終。

  我們道業要是也能這樣守護呢?你在下面修持,開始很虔誠啊,很調柔啊,很感激啊,慢慢慢慢生起別人的讚美了,就感覺到自己了不起了,別人再說一下:你是世界第一人啊,你是超常啊,你很了不起啊。好啦,自己就順著那個手就上去了,你這個手真撤下去了。因為什麼?別人舉不久啊,高舉之事不能久用啊,你用不久。誰抬舉你也抬舉不久,他就會撒手的,菩薩。所以我們怎麼能如實地安位在自己的法則中呢?所以無生無滅是眾生義這個緣起,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要不然後面這個「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我們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為什麼坐在這個法界宮中,普利著法界有情,無得無失?因為這是阿彌陀佛這個眾生,這個無生無滅之眾生所安住的一個清凈法則的緣起,所謂座。你看我們現在的所坐之處,都有各人的座,就是緣起,緣我們所緣之處、安住之處、守護之處、莊嚴之處。那這個緣起就從我們座下開始生起,你舉心動念就是座,你所有的身口意在每一時每一刻的剎那的這個舉措都是座,那都是寶王的法伴,那就是所謂的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的台階,都是它的組成部分。

  我們看他下面的解釋,曇鸞法師解釋的事相,事相不離其法性。我們看他怎麼來解釋:

  此二句,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見有菩薩,於末後身

  就是成佛之身。

  敷草而坐

  實際就是說的釋迦佛,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吉祥草敷地。我們這個山上吉祥草是最多的,盤陀石那一帶是吉祥草,往後面整個都是吉祥草的滋生地。他們當地人會把吉祥草紮起來,吉祥草是五彩的、五色的,是五種顏色,把它們紮起來去賣給別人,很多人就用它作為吉祥的標誌。就在我們那個後山坡是很多的。經常看到他們山民一袋一袋從這兒扛下去,就是那個吉祥草。這個吉祥草葉也特別柔和,葉子長了會變色,青色、紅色、黃色,慢慢地具五種色。我們講這五色是很吉祥的顏色嘛。那個草是吉祥草。

  釋迦佛在最後身中敷草為座,在金剛台上敷草,在菩提樹下立此大願,就是稱為最後身,乃至說以至圓滿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一時於無上菩提得以親證,廣利人天。那麼他這個示現就是敷草,就是我們的本色。因為什麼呢?人壽百歲,你不能敷其他東西,他沒什麼敷,要是象阿彌陀佛這樣地敷,我們不得見,我們不能見,那光明會把我們照暈的,我們的身心接受不了,就是你的福德接受不的。就象這麼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要是一萬度的高溫,會把你燒死的。象激光來照我們,可能會把我們擊穿的。就是我們身體的濁重粗糙,忍受不了這種無盡的光明威德的。

  我不知道大家,以前我在有些時候,有一天打坐的時候被光照著的時候,心裡開始是承受不了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狀態下,那種光明的熾盛啊,千百日光明是不可及至的,就是不易言說。很多人看過,象我們以前看過一些記錄片子,象在部隊我就看過一些記錄片,象氫彈、原子彈爆炸的機制,尤其氫彈爆炸的那個過程,砰!出來的那個光環,那是很大很大的光明機制。要真正直接在現場看,觀察台來看,眼睛得佩戴很多防護層的眼鏡才能看的,要不然光太大了。在一定的狀態下,所見到的光明比那光明還要強。人的心智是十分羸弱的,就是我們要是沒有見過,沒有感覺到,或者是心裡有染著的情況下,就是你十分抵澀情況下,一下子就把你擊毀了,你會生起大的畏懼、恐慌。

  有一次我在我們那個院子里經行啊,以前念佛念佛,突然出現光明了,人一時崩潰了,這個崩潰不是傻在那兒,就是靜止那個地方,整個世界都凝固了,就象那個時間停止了是一樣的,要是我們看電影那會拍成那個鏡頭,嘭!大家都站那兒了,當時我也站那兒了,整個,你什麼也聽不到,看不到,感知不到了,整個凝固了,沒法敢舉心,也沒法敢動念了,很畏懼的一個狀態,實際就是一種特定的狀態,人不能接受。

  那麼這個機制一旦逾越了,這就是所謂的色陰界的一種狀態罷了,我們說色受想行識嘛,色陰界的一種狀態罷了,你是忍受不了的。那麼在這個修行的機制中會出現很多,要是我們真正用功夫了……你看他們走般舟的人他就知道,哎呀,有些人就說,走走走怎麼,哎呀怎麼樣,那麼樣。實際都是一種如夢如幻,實在沒有實質的,根本不需要在意的地方,一直往前走的。但有人到這個地方就會傻掉,會迷失掉,會不知道怎麼辦了。象他們以前很多修真言、持咒的、或者念佛的人,在這些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特定的機制的。以前我跟他們學法的時候,也是結過一個手印什麼的,念的時候,身體就象被戳動一樣的,被光戳動一樣,你不能忍受,趕緊就罷手,不能忍受。

  所以說我們在這個熏修法則中,不能染著的,一有染著就會出問題了。以前在打坐的時間,看到這樣的光明相,就突然之間進入到光明了,就感覺到身體就會出現——大家一定不要染著這個東西,這是虛,沒有任何利益的話——身體就象什麼,佛陀世尊一樣,怎麼樣怎麼樣,有光相啊有什麼的,種種機制都會現前,乃至人物什麼的都會現前的,禮敬啊什麼的,但是知道這只是一個虛假的,以你念佛的緣,所感覺到一個虛假的感知罷了,一個造作的感知,實在是沒有實質內涵的。要是稍有染著,這個地方就會墮入驕慢邪見心。

  以前我作過佛相好觀嘛,在觀相好的時間,一般就是兩小時一個循環過來了。在這個循環裡頭,假使你在這個循環的時候,有禪定的善知識就會看到你身體有大光相,他就會感動,哎呀,這人這麼好的修持,實際不是,你在這個作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次第觀察中,如實相應地每一個守護不錯亂,那麼這個機制就會……那沒有禪定的人還會看到,看到他會生起信心,或者受到加持。所以在修法的機制中,是相互加持的,他沒有實質。你一出來了,回入平常生活了,還是個平常人,什麼都不是。但你要是染著了,就出問題了。

  有一個法師在修法念佛持咒的過程中,也是被人這樣看到了,然後別人禮拜他的時候,他就認為自己有證有得了。我以前在河南桐柏山的時候,他們也談論過這個事情,說這個地方,有人碰到以後就去搞名堂去了。實際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極平淡的修行方法,也是很正常的一個機制。要是這個時間認識不清,別人一讚美你、一來禮敬你,你當真了,未證言證,就出現問題了,就會墮落,違緣一個一個地現前了,決定難逃的,逃不掉的。你只要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是等於你認為你真正得到了,你真正說我是這樣的,你一定出事情,出特別大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我遇到很多很多,所以鼓勵大家念佛,末世念佛觀佛,特別容易出現這樣境界,稍微你戒德清凈,心智清凈,雜緣稀少的情況下,很容易進入那種相應機制中。但這個地方跟得失沒有關係的,只是一個所緣境罷了。一旦錯認以後,就會出現魔障,會出現違緣。尤其象我們在這種環境中,真正踏下心來念佛,這是不難相應的。但這種相應是無有實質的,菩薩們,這個地方一定要決定認取,要不然我們受無益之苦,會落到這個無謂之苦。

  去年、前年有一個出家師父來這兒,跟我談了他的念佛境界,他的確也是在念佛中見佛了,見佛以後他就染著在這個地方,老想見佛老想見佛,結果後來心就被這個熱惱蒙蔽了,就到處坐立不安的。我說:「你不可這樣,若見不見,佛光普照;若見不見,皆是因緣;若見不見,不影響去修法,不影響善根增長;若見不見,實在不是你要見不見,跟這不一樣的,是這個因緣具與不具的問題,這不要緊。」但他還是執著那個地方,很痛苦,每天都很痛苦的。

  以前善導大師也在教授比丘中遇到這個問題,才去參道綽禪師的,習《阿彌陀經》這種教法來持名念佛,引導大家持名念佛了。我們知道善導大師的念佛是以觀念成就的,就是他在悟真寺用了十年。特別羨慕遠公大師的芳跡,就去廬山東林寺參學。參學歸來以後,他就去西安附近藍田悟真寺去習十六觀,十三觀法中,十三觀。(編註:據善導大師判,十六觀中前十三觀為定善;後三觀為散善,也即三福九品。第十三觀為觀像念佛)在這十三觀中,他親證的念佛三昧,就是可以在禪定中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阿彌陀佛種種稀有妙相。你看我們現在這個凈土法門這種晚上專修的教言,就是他設置出來的。(編註:善導大師教導入睡前觀想:若入觀及睡眠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凈大海眾竟。弟子 某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淪六道苦不可具雲.今日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本弘誓願攝受。弟子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及彼世界清凈莊嚴光明等相。道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他不光那個,他又六時精進,親證於念佛三昧。

  但是很多當時跟他學法的比丘,他來教他,也有很多人親證這個三昧。他開始教人念,證得三昧之前,基本上就是要人念《阿彌陀經》十萬遍、一百萬遍、五十萬遍,他就這樣要求的。所以很多人讀《阿彌陀經》讀熟了,再念三萬、二萬聲阿彌陀佛名號,很容易就觀想到了,這是他有這個基礎嘛。隨他念修法的,象一般的十萬卷《阿彌陀經》是要讀的,一百萬遍的比比皆是啊。日持佛號幾萬遍幾萬遍的很多的。後來再來習觀很容易就進入那種觀想自在的那個(境界)……但有的比丘,有的出家人在觀想過程中,後面由於外緣逼迫,就丟失觀想之力了,就會產生疑惑。那麼他就參道綽禪師,道綽禪師那時在世,已經八十多歲了。他去參他的時候,道綽禪師就把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名號功德力,不假修持善巧,往生彼國的大因緣教化,不假境界差別,不假借善根差別,不假借功夫差別,而乘佛願力,如以船載負,同生彼國的這種凈土的教言機制傳授給他,他一坐七日。這個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個教言機制加持力、功德力是不可思議的。

  那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不要出現問題。象我們那個一日一夜念佛儀規後面擇取的那一段文字是很重要的,密護於三業。我親自接觸過幾個人念佛,有一點功夫,出現一點境界然後自詡的人,受到的果報十分慘十分慘。我遇見了好幾個,很苦,有精神掉的,也有被人打掉的,被人打了,也有真是出現了很多不應該受的苦報。瘋掉了我感到是最慘的,人就瘋掉了,就是精神分裂了。就是自己跟別人說自己念佛境界,然後就瘋掉了。你說佛怎麼不慈悲呢?就見個境界唄,不是。他這是魔惱心,就是增上邪見心產生的惡報——現世的惡報。所以佛在經典講,此類有情念佛已失甘露味,猶如狂象,踏清凈蓮池,壞人善法,是魔眷屬。佛給這樣的人授過這樣的記的。(編註:《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十觀佛密行品第十二佛告阿難。未來眾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觀諸佛相好者。得諸佛現前三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眾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眾。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恆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為嚴飾。如此種種眾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復如是。壞敗善根)

  因為我在這一類事情經歷比較多,所以說也比較小心,因為以前遇見念佛的同參道友比較多,這類機制特別容易成熟。尤其有的人未證言證,處處給人說、顯示,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念佛的功夫了,或者是自己修過念佛了,到處給人說,結果就招來了魔惱,就是招來這種增上慢的果報。

  很多人問我,我這個事情,說是看你現在吃飯睡覺,這樣也不象那個。我說:「是,我除了會吃飯睡覺之外,還真是沒有啥功夫,的確是這樣子的。」因為在念佛這個機制上一定要小心,不小心真會出問題。

  這段文字講得多一些,還是希望大家能做得比較穩妥的,在初發心上。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天見者,不生增上信

  這是說阿彌陀佛這樣的觀察,佛本何故,莊嚴此座。這實在是曇鸞法師幫我們推導的,這實在是幫著阿彌陀佛這樣設置的。阿彌陀佛究竟是不是這樣設置的?我感覺到這樣說法對凡夫有情特別親切。

  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愛樂、增上修行。是故願言:

  象我們看到,現在的凡夫有情,一般地循名而去,循名,這個人循名、循利養而去、循變化而去、循好奇而去習法的多。如實地了知菩提心,如實地守護道德,踏踏實實地感知一個法則,自始至終樸實地去熏修,那這樣的人真是太好了,在末世之中,實在是稀世之寶啊!循名而去習法的人太多,循著利養而去修法的人也太多,循著好奇心修法的也特別多,循著未來我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的人修法的也多。那麼我們在阿彌陀佛這個教言機制中就是往生,就是要你放下你現世的對世間的貪圖;你放不下這個,你見不到阿彌陀佛,你往生的利益不得現前;你現前的所有的努力與造作,只是你這一生的沉淪的機制罷了,未來的、過去的業力相續、異熟罷了。

  所以在藏傳佛教的灌頂機制中,第一先要發心——出離心,擯棄現世所有福德業報的因緣,這是第一。要不然發菩提心沒有機制的,他不給你傳法的。但在我們漢傳的佛教,這個出離心的教育沒有,一到寺院就染著,我要幹什麼,我要作方丈,我要作法師,我要作大成就者,我要度化眾生,不光是沒有學佛,第一個概念先是掉到 「我」坑裡來了,強化自我。出離心沒有,菩提心談不上。最粗糙的出離心都沒有熏習過,就是厭離心、出離心都沒有,沒有!沒有那怎麼能去進趣佛法呢?所以與佛法無緣,看著是在學習佛法,結果跟佛法一點關係都沒有。學的都是佛法的教理,給別人說,自己的心不相應。那麼這樣呢,學佛總是不相應,沒有實利。

  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還是踏踏實實的,於自己善惡二緣無染無著,隨順彌陀這個教言機制中來發菩提心,那麼我們就是無上菩提心啊!於自己善、惡、無記業而不顧,緣彌陀殊勝功德出離生死苦海,橫斷生死。要是緣自己的善噁心智,緣著你自己的因緣,那你這一生了生死?你自己要問一問你自己的願望與意樂了!但我們要緣阿彌陀佛的願力,以阿彌陀佛的誓願為自身誓願,以阿彌陀佛的誓願為守護,以阿彌陀佛的慈悲善巧來照耀自己的心智,這個此生,你就是無有出離生死之緣,也得出離;無有度生之緣,也能照耀世間。何以故呢?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故,會純熟你無量的佛法需求的。

  這個要是轉不過來,我們還是拚命在培養自我,若善、若惡、若無記,還在培養,這種培養,很難得利於真正的佛法教言。所以佛法有兩種大的教言機制:一個是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果地教言;一個是漸次修持、逐漸純熟的漸次教言,就是因地教言。這兩種教言中,末法時代,我們人命短促,業緣、違緣熾盛,無佛攝化,在漸次教中想成就難一些。機會少,慢心、徒增口舌的機制多一些。

  以前,我遇到一些師父,尤其一些藏傳的出家師父,我們在一起座談的時候,就跟我提這個問題的特別多,他說:「漢地的人啊,智慧輪都打開了,但是慈悲輪沒有;福德輪打開了,但出世心沒有。」他說的「輪」,就是我們這個機制比較成熟唄。所謂智慧,實際說這裡面有褒有貶啊,貶的就說漢地人太會說了,但是跟自己的道德不相應,主要是不相應。一說就是空性無我,常口中說「空」,處處行在「有」中,斤斤計較,是是非非。斤斤計較,張嘴就說「空」,做事就又沉浸在「有」中了,不得自在力。那這樣不如實,不如踏踏實實地有則念佛、無則念佛,剛好,有無皆是覺悟之相、覺悟之緣。

  「我成佛時,使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以為佛座。」

  座者,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座是什麼座。他這個攝化有情的菩提心為最初的緣起,你要沒這個緣起,的確是難以成就佛道啊。那我們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就是「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可以令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未來成佛安住無疑,你沒有任何的虧欠。但要用你自己的想法、業緣來審視,你很難建立一個圓滿的願望。就是要有圓滿的安住,安住之處,畢竟安住之處,這個很難的。就是我們以凡夫心智去發心,總有參差不齊,總有虧欠的。我們可以觀一觀。

  我不知道大家讀過釋迦牟尼佛的《大集經》沒有?以前我在福建的時候讀過《大集經》。《大集經》許多的教言中,我開始很震驚的,是什麼?所有的菩薩——有他方菩薩、此土菩薩來問教的時候,都是承佛威神,祈佛加被,問啟教於世尊。世尊都是呵他們的,說汝等弱知,不具善巧,我來與汝法。這是世尊給他說。說汝等多不具善巧,我來教你懺悔。他方菩薩發心,世尊也是這樣說的,說汝等不具善巧,應聞文殊之誓願,象我們讀那個「我今發心不為自求……」,那是文殊教諸菩薩發心。

  我以前是很震驚的,因為讀得太多了,慢慢習慣了,不敢自己說自己發心了。開始我也是說我發心要幹什麼,我想幹什麼,我能幹什麼,開始也這樣的。我剛出家的時候,我認為過去所有祖師做的事情,我都能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你能做的,我怎麼……我拚命唄,對不對?無外乎這樣,人都一個命,你一個命,我也一個命,對不對?過去人說是當仁不讓,對不對?真敢拚命啊。但是拼來拼去的時候,再讀讀經典的時候,才知道,驕狂、邪見、卑慢、自大!受到傷害之後知道了,什麼呢?撂到了,趴倒地上站不起來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不行了。修法經常修得暈過去了,這時候才知道,想起來佛在經典上說的話來——「爾時承佛威神」,這時候才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了。因為啥呢?那時候你身體空立了,善神擯棄你了,惡神擯棄你了,無記神擯棄你了,你的事相成熟了,這時候你念啥?死而復生,只能念佛!要不然,你就念餓鬼去吧、念地獄去吧、念畜生去吧,你念什麼?念妄想去吧。那時候才知道啊,承佛威神,成就佛道;承佛威神,聞佛說教;承佛威神,啟教於佛;承佛威神,愛樂佛法;承佛威神,成就不思議智。要不然,你說,你給別人說,你說什麼呀?

  以前他們說印光法師念了幾十年佛,我說他念幾十年佛,我念一生,一定念,念下去。念佛就念佛吧。其實後面看看真不相應。念來念去才知道自己,就是慢心。有的說:「當仁不讓,學佛要當仁不讓啊。彼是丈夫我亦爾啊!」年輕氣盛啊,三十多歲真是氣盛,對不對?慢慢看看就氣不盛了。說彼是丈夫,我學丈夫就行了。這學,並不是說不了解自性,並不是說我們不了解我們本身所擁有的善巧。但你要知道:你在沒有修行成就的過程中,你一直要念佛念法念僧;你不念佛念法念僧,你就念驕慢,你就念邪見,你就念自大,你必然出事情。所以我們讀《華嚴經》,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妙覺菩薩,都要念佛念法念僧,作為增上攝化。

  菩薩們啊,你要不看這一點啊,真是……我也的確是,在這個地方,我呵的比較多。我遇見一些出家師父修法啊,或者居士修法,我就比較呵,就是別人認為是壓的事情,還真不敢壓,呵得多一點。因為什麼呢?要不然就一路走錯,不念佛來也不念法,只念我自己了,最後就賭得一身窮啊!在後面果報現前了,無人能遮,無人能替,無人能援,因為很多人就在這個地方磕磕碰碰啊,當然也沒有什麼。

  所以這個地方還是鼓勵大家要觀自己的初發心,就是微妙之座,這個座。你這個座,要是發心不圓滿、不清晰、不抉擇,一定要祈禱於佛菩薩。我們南無就是祈禱,南無就是歸命,南無就是依靠,南無就是徹底在此安住。南無,就是具足降服之力,南無就是三身之處,徹底觀察,無二無別。

  你這個南無沒有南無,說我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具足這樣的「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令我們身心安住。要先安其心,才能安其身啊!心都不安,身怎麼能安呢?心不安,身怎麼能安哪!所以無量大寶王,你從心智中——無上菩提心——這個心智中生起,從阿彌陀佛願力果德中生起,這樣你有機制。要不然,你小鼻子小眼兒的。

  我以前剛出家的時間,我師父一見著我,就說:「小鼻子小眼兒過來。」就這樣叫我。什麼呢?發心不大唄。我迷迷糊糊地出家了,迷迷糊糊地出家,又老又丑唄。師父說:「摩訶羅,過來。」什麼摩訶羅?就是又老又愚痴的比丘。我說:「師父啊,我咋了,是不是發心有問題啊?」愚痴啊,摩訶羅,稱摩訶羅,梵語摩訶羅就是愚痴比丘,老比丘,老愚痴比丘。「老摩訶羅,過來。」就這樣子。(編註:摩訶羅尊者:五百羅漢第肆佰陸拾叄尊  摩訶羅尊者,稽諸史實,未必實無其人。有論者據《毗奈耶離雜事》載云:「忽見一摩訶羅比丘,以衣覆頭,樹下便利。」以其為經典依據,其實未必。依其意,尊者摩訶羅為一老比丘,性情憨厚,不拘小節,為童蒙所喜愛。摩訶羅,譯作無知,愚鈍,或譯作老。)我一直沒搞懂,後來搞懂了,就是說發心太小了。小鼻子小眼兒,不是長的小鼻子小眼兒,那這個不相干,我告訴你。人再丑,發心不能遮毀,對不對?六祖大師的話說:「人可以獦獠,但心是具有佛性的」。我師父說我小鼻子小眼兒,我可不服氣,但是當時認為我長得丑有啥了不起,而是這個心哪!當時沒有把心搞明白,師父說的不是你的人丑,說你的心太小氣了。

  我以前出家學佛的機制不好。剛開始我到寺廟裡去受沙彌戒的時候,受比丘戒、剃度的時候,願望是什麼?最初的願望是想看書。因為受打擊了。大願就不說了,大願我有點狂妄,我說要給什麼出家人怎麼樣,那是狂妄。但是我說的比較平白的願望就是,一個出家師父,我拿著他的《四分律藏》,翻得破破爛爛的,那時候國內書少啊。我說能不能我看看?他說:「去,這個東西沒有受戒不能看。」我說:「好,我就受戒,連書都不讓人看!」到我師父那個地方,師父也說:「去,不能看!沒有受戒。」我心裡可難受了。我說受戒,這個緣起不好。我師父說我小鼻子小眼的,我們一定不要小鼻子小眼兒的。

  有時我們真會小鼻子小眼兒的,這個發心不是無量的大寶王,不是微妙凈華台以為心智之座,以為心智之守護,以為心智之源頭,不以為此,就會小鼻子小眼兒。這個地方我希望大家有正面的深思。

  所以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台以為佛座。我們這個要佛,要覺悟,那要以這個為座,以無上菩提心為座,以阿彌陀佛諸佛的果地覺為座。來座什麼呢?來作自心啊,自心緣起,如是清凈,如是圓滿,如是真實,一定來延續未來,無虧無欠,光明一路,一路光明。所以後面能照了世間,自他覺悟圓滿。這一段機制,我感覺到用十天講都不虧,用一年講也不冤枉,盡未來劫際守護,也真實不虛。

  這是阿彌陀佛一旦出世,就是真實功德出世了。那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在這個國土上坐了法王座上了,我們怎麼來審視這個法王,審視這個座呢?此法王非彼王啊,是現今彌陀所念彌陀之座啊。所以古彌陀今彌陀,哪個能彌陀呢?所以你坐彌陀之座,能成就彌陀之法。哪個是彌陀之座呢?無外乎是無上菩提心,無外乎是諸佛果地覺。諸善知識們啊,不要遠推佛法,不要低就於佛法,要如實地知佛法啊!高推低就,決定不相應。如實認知,清凈實踐。那這樣是我們以為佛座之處。

  「無量」者,如《觀無量壽經》言:「七寶地上,有大寶蓮華王座。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

  它這個摩尼珠是如意珠的意思。我們這個地方,殿堂里,有個菩薩給我建議——我感覺到也挺合適的——我們能建個摩尼殿多好啊,就是如意摩尼寶殿啊,把五方世尊往裡面,五智佛——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滿鏡智、法界體性智、不空智,這五個佛往裡面一安,我們就穩當了。這樣一個殿堂我感覺挺好的,這個摩尼殿啊,這個真是……人的心中都有個摩尼珠,人的究竟的菩提心都是個摩尼珠,能出生一切功德,能照耀一切世間,能令一切眾生……我們的心中要有一個如意的心智的,就是摩尼珠、摩尼王啊、摩尼寶啊。它這個百億摩尼寶,皆是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功德聚集、功德莊嚴相的。這個相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我們都讀到這個,《觀經》上說「阿彌陀佛身相光明照耀無量無邊的世界」,照耀這個地方,身體的圓光有如百億國土,百億三千大千世界,那這個地方又講百億摩尼寶珠啊,所以每一佛國諸佛如來皆是摩尼寶——摩尼寶王啊!何以故?他們得自在力故,揮灑自如,普利十方,無有痕迹,莊嚴國土,無有造作,利益有情,無有痕迹,真是沒有痕迹啊!那麼這樣呢,我們稱為所謂的百億摩尼寶珠以為映飾。象這個講八萬四千脈,無外是八萬四千法之內涵,饒益眾生。

  一一葉中百寶色,什麼呢?具足一切莊嚴功德,每一法中可以利益一切眾生的,是法都是平等的,所以猶如天花,發八萬四千光,利益八萬四千類機制有情。這個「廣二百五十由旬」,你看我們這個六十里一由旬,四十里一由旬,都可以,你就算吧,看它這個蓮花有多大,這是小者啊。那人見過多大蓮花呢?我不知道這裡面我們人在念佛中見過多大的蓮花,那你見過蓮花,多大的蓮花呢?你可以對那個……我們可以找一個蓮花,念一念變食真言就行了,變食真言不是說是……實際是放大鏡啊,是無量地出生功德利益的一個真言,可以把這個蓮花變很大的。

  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蓋,

  「光如蓋」,這個例子好舉的,氫彈爆炸的時候,「嘭……」上去了,它這個光環就象一個蓋一樣,很厲害很厲害的光。但是我們一說到武器,心裡就不舒服,武器摧毀力太大了。要是人修過寶瓶氣,一般地,到心脈打開的時候,都出現巨形光相,那光相是很震撼人的。但是太苦了,苦得很,這種修法。它這個脈結打開的時候就會爆炸,跟那氫彈爆炸的時候差不多的,沒有啥關係,表現的差不多,那苦得很,寶瓶氣就比較苦,也比較累,很累很累。

  象我們在漢地這個修法中,不累,象顯教的教言中,凈土教言,是很平安、很真實的。很多大的境界,很多人很嚮往境界,但境界一來摧毀性很大,你把握不好,沒人引導,就會出現邪見、傷害,甚至出現一些不可思議的過患。所以象這個在修修法中,一定要有修修成就的人,次第引導,決定不敢鬆手的,所以那個教言機制……你看阿彌陀佛,有念阿彌陀佛的,他就攝化你,在這個地方你再爆炸也不要緊,他攝化著你,你要依他的心愿,他攝化著你。

  但在我們人類中,象這個很多特定修修法的機制、次第中,這個次第,象這個生起次第教言中,尤為珍貴,有這樣成就的人最稀有難得,但這樣人太難遇,特別地難遇。這樣的人一旦遇到了,他就次第地引導你,那你太有福報了。象我們這個凈土教言,逾越了次第,逾越了差別,逾越了一切雜緣,只是以彌陀的平等心智、平等光明來照耀著世間。所以這個法則但得諸樂,清凈平等,無有諸苦。不需要逼迫自己的色身,或者說自己勤苦地作業。那你說我一天念三萬聲佛號就夠累了,那是不是勤苦呢?不見得是勤苦,你到後面就知道了,不見得是勤苦。因為你要是不念這個就打妄想,那妄想勤苦不勤苦呢?妄想是迷失的勤苦,我們現在是主動地、自覺地,不見得是勤苦。

  所以勤苦有兩種:一個是迷失性的,就是顛倒妄想,不斷地散壞,不斷地變異,不可自制,這真是勤苦;那我們念佛念法,逐漸地調理,看似受苦,必得究竟之樂,你能把握,能自制,你在無得無失,無得無失中,無來無去中,平等一味中,不斷地串習,逐漸地你會掌握他,你會得大樂,這個樂是無以言說的,你自己去證。我們只能自己去證,要去證。

  其光如蓋,七寶合成,

  有的人觀想成就了,也可以觀想出來這個光相之蓋。象我們看到世尊這個華蓋,這蓋都是世尊的智慧光明力、福德力所現,所以華蓋隨身。後來我們世間人為了學習這個佛法,就也做個布蓋子打著,你看和尚到哪兒打個布蓋。那過去不是的,過去就是這個光明寶蓋自然隨身,所到之處,盪除塵垢,光耀世間。它是自己的福德機制產生出來的一種光相,莊嚴真實。你說我們人類很有智慧,就做個布,然後用個棍子一撐,就遮蓋在腦子上了。這也行啊,這也行。有的人,好比作觀想,習禪定,象這一類的機制也都會形成的,但這個不可作意,不可著染。

  七寶合成,遍覆地上。

  時間很快。

上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六集

下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八集
推薦閱讀:

TAG:往生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