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教秘傳上乘功法,寒暑鐵布衣功!

寒暑鐵布衣功屬於道家功夫,是武當太乙隱仙派秘傳功法,套用一句之前流傳甚廣的廣告詞來說:這是一門極為神奇的功夫。據說便精通此功者,寒暑不侵,寒暑均可一件布衣,並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

功法極為簡單實用,即使尋常未練過武功的普通人,每天只要按法修鍊十五分鐘,一個月後便可達到"寒暑不侵"之境,並且全身可不畏拳打足踢。兩個月後,周身可任棍棒擊打不傷,真氣溢滿力大無窮。

據說此功法是武當派祖師張三丰所創。當時的修道之人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經常遊方行腳遍天下,以化緣乞食為生。張真人乃是武學奇才,武功受業於少林高僧,他也是道家內丹祖師和道家拳術祖師。他認為有必要創造出一套功法以應付惡劣的氣候變化及匪盜野獸的襲擊。張真人經常不飲不食達數月之久,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寒暑唯一蓑一衲就是得益於此功法。

(圖一:影視作品中的道教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

這套功夫的根本就在於一個「氣」字。其關鍵就在於如何錘鍊這口「氣」!所以,修鍊這套功夫不需要任何武功根基,從12歲少年到80歲老人無分男女,只要精神與身體都正常,都可以按功法修鍊成功。不廢話了直接上乾貨:

一、太乙混元樁法

太乙混元樁法全稱為「武當太乙隱仙派混元陰陽五行樁「。該樁為武當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鍊武當道家嫡傳內家拳功者,無不以此樁為基礎,其中的」七返九還大法「為隱仙派採氣得氣之源,而」混元一氣旋轉乾坤「之法更為求得拳術中」旋轉力、混元力「之基礎,因此學習武當派拳功者必以此樁為重中之重,每天操練一至十遍,一年後即可身具奇功,下面具體詳細解說練法。

(圖二:道教秘傳功法)

該功共分三步,第一步為」太乙七返樁「,內容如下:

1、預備勢:練此樁前最好空腹,除凈大小便,褲帶不可太緊,以自然不松垂為度。自然松凈站立,雙手分置大腿外側,且平視前方。意念:我站在武當山之巔,天風溫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與山川大地融合為一。

(圖三:道教聖地武當山)

2、太乙七返樁:

(1)由「預備勢「雙腳以腳跟為軸,雙腳尖極力向外分開,成一條直線為度。

(2)上身保持不動,接圖2雙腳再以腳尖為軸腳跟向外(兩側)橫撇,變成兩腳腳尖朝前直放。

(3)凝神定氣,兩手同時由下向前向上緩緩抬起,掌心向下,高與肩平。

(4)座腕亮掌,變成兩掌心向前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鬆狀態,尤其肩部松垂。

(5)身緩緩下坐,同時雙掌緩緩隨身體下按至小腹前,雙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對,五指自然分開。此勢即為"大乙七返樁"定勢,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蓋彎處約成120度角即可,身體保持中正,脊柱豎直不可尾閭骨前頂。兩胯根處微有向兩側的橫撐之意,使陰部兩睾丸及陰莖都保持自然松垂。女性也需要橫撐胯根,並意念陰部陰道口子宮口微微開張。兩手不可有絲毫用力,意念雙腳與大地粘在一起,並越粘越緊,牢不可拔。

(6)現在開始調呼吸。其實所有的內功都是由呼吸煉成的,此處也不例外。注意,緩緩地吸氣,意念大地陰冷冰涼,而地心處卻涌動著熾熱的地火,我的吸氣便是把地心處的地火熱氣吸上來,沿著我的兩足心"湧泉穴"吸入骨髓中,再沿著骨髓向上升,在"會陰穴"(在前後陰之間,陰囊與肛門之間)處融而為一,再沿身體之中線向上升,直升到腦部中的"泥九宮"。"泥丸宮"在眉心與後腦之間,意為一空竅為神靈所在之地。路線由"會陰穴"向上經「丹田「(肚臍後,命門前空穴)再經過膻中竅(兩乳頭連線中間點向後,體腔中間之空竅)向上經脖頸中管過"鵲橋"(舌頭輕抵上齶即上牙膛,稱為搭鵲橋)再向上可入"泥丸宮"。此時眼可微閉,中間留一微縫恰巧照住雙掌中的空間,耳不外聽,上下牙齒輕合,小腹內收,此為一吸氣。吸氣過程中,隨小腹內收可用意念向陰部向上向體內抽吸。但不可太勉強用力。只要有微動感覺即可;女性則意念向陰道內縮緊子宮口封閉。一吸氣完成後,即轉為呼氣,呼時全身放鬆,氣由"泥丸宮"經"膻中竅"、"丹田"向下到"會陰穴"仍分為兩股入兩腿骨內,再向下經腳心"湧泉穴"深入地底回歸地火之中,此為一呼氣。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閉緊。呼時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復原,陰部松沉胯根仍撐開。一吸一呼為"一息",心中默數,共七吸七呼為第一遍。呼吸之間用意不用力,力求自然,一定要緩慢悠長。心中慢慢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時數,呼時鬆氣即可,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一直數到七、二、三、四、五、六、七為第一輪。

如果為業餘練功者,練完第一輪即可停止,然去接練"大乙九還樁",如此日日習練日久自成。如果有時間的專業習武者,欲求長功快可再加練第二輪、第三輪,但最多不可超過第七輪。而且練幾輪"七返樁",就必須接練幾輪"九還樁"。所以必須自己掌握好時間,以循序漸進為好。

(圖四:混元樁動作要領)

3、太乙九還樁:

接"七返樁"之架,身體不動,只是緩緩地將兩手由內向外翻轉成手心向上,仍置於小腹前,五指分開略撐,雙掌如抱一大氣球。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復自然呼吸,意念頭部之上頂中開一洞,洞口約拇指粗細,此洞深入向下經腦中、鵲橋、口腔、喉嚨、膻中竅、丹田到會陰,為一直線。天空中陽光燦爛光明溫暖,但天空極深極高遠處則有陰涼之精氣,此精氣隨我吸氣時由我頭頂洞口進入我身體內,由泥丸宮直下會陰內並充溢於陰部之中,我呼氣時此清涼精氣則歸入我的腹腔命門等處。(命門在脊椎正對肚臍之骨節處);吸氣時小腹略鼓,意念清涼精氣由天至頂至會陰穴,為一吸氣,呼氣時意念精氣歸入腹腔命門。此為一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共九息。呼吸時身體各部要求與"七返樁"相同,閉口,微合目留一縫照於雙掌中間空處,耳不外聽,舌抵上齶,鼻吸鼻呼,雙手虛托不可著力,肩松垂,忘掉兩腿。就這樣教吸不數呼,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為第一輪。

這裡以「七返、九還」為名,主要是鍛煉體內的真氣凝聚與通暢。「七返」由下通上,「九還」由上至下,使身內排濁留清,進而周流全身。

(圖五:混元樁圖示)

4、太乙混元摶氣樁:

(1)由「九還樁」勢,身體不動,自然呼吸。兩手由手心向上虛托,緩緩向上抬起,同時雙掌略向內翻,成雙掌合抱式,高與胸齊,十指自然分開相對,相距約五寸。

(2)全身松沉,胯根橫撐,陰部松垂,意念兩睾丸鬆鬆下垂而對稱,如天平之兩端的稱盤平正一線,女性意念兩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兩端稱盤平衡一線。

(3)此時不計呼吸,身體向左緩緩旋轉90度兩腳不動,同時身體前送,右腳蹬直,左腿成弓步。

(4)接上式,身體不動,左腳蹬直,身體後坐,重心落於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態。

(5)接上式,身體右轉180度。如起勢時面向北,此時轉為面朝東方,身體緩緩隨轉動之勢向前移動,左腳蹬直,右腳成弓步。

(6)接上式,身體緩緩後坐,右腳蹬直,身體重心坐於左腿上。

(7)接上式再身體左轉180度,以後左旋右轉,邊轉邊數。

(8)此時不計呼吸,數一(默數),數二,再數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一輪。再數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二輪,數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為第八輪,此時為第一遍,可根據練功時問練一至八遍不等。

(9)此式名為"混元一氣旋轉乾坤",關鍵在於旋轉摶氣,通過"七返九還"的採收天地二氣,此式便將身中之陰陽二氣摶和為一,使之成為真正的精氣內力,旋轉時,意想帶脈,帶脈如腰帶圍腰一圈,前後與肚臍命門相齊。旋轉時以脊柱為立軸,三盤六球隨之左旋右轉,內中真氣自然也隨之左旋右轉,久則摶聚為一團精氣,即成內力。再通過長期的左右旋轉,身體如沉入大地,雙腳如入地三丈,兩腿如樁如山,身體雙臂松沉旋轉而具有一種螺旋力,此為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於內氣漸旺,雙掌合抱中又產生一種如氣團的膨脹力,也可稱為彈力,所以此樁為武當拳功道法之本,精氣內力之源。丹道家稱此階段為"築基"。旋轉時,眼微開目光注於身體面對的前方,雖開而似閉,耳則似聽非聽不著意於任何事物。身體切忌上下浮沉,始終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

(圖六:武當仙山)

5.收勢:

接"混元樁"勢,練完一整遍後,即可停止旋轉之勢,身體轉向正北方,身體緩緩直立,雙手放下恢復預備勢之位置,再以雙腳尖為軸,雙腳跟內合;再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內合併齊,兩腳跟再內合併齊即可。

以上即為"太乙混元樁"的全套修鍊方法,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每日至少練一遍。


推薦閱讀:

陸道長傳奇——茅山九龍道道士的捉鬼經歷(三十六)
如果讓現實中的道士來寫仙俠類小說?
為什麼商紂王和申公豹都可以封神,妲己卻不可以?
太乙救苦天尊靈驗記
齊雲山丨戶外休閑模式的突圍之道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