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皈依相關開示彙編》

(1)現在我們學習《三皈依相關開示彙編》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從今以往,稱佛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

從今以往,稱法為師,更不皈依外道典籍。

從今以往,稱僧為師,更不皈依外道邪眾。(三稱)

(2)第二個,是要講修定的。不能以世間的目的去修,得禪定嘛,他的心是寧靜的,不是浮躁的,至少對定是相應的。第三個,是能夠斷煩惱的,從戒生定,由定生慧,這個慧呢,第一個就是斷煩惱了。我們說智慧有兩種,一種是斷煩惱的智慧,一種是修佛道的智慧,世間那些做得很巧妙的,是世間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

.就是要能夠斷煩惱的,或者煩惱習氣很輕微的,經常發脾氣或者貪心很重的就不好了。第四個,他的功德是不斷增上的,並不是停留在一個階段就不上去、也不努力了,而是不斷地在增長。第五個,是要有勇氣的。調伏弟子,有的人講情面,該說的不說,好像是大家一團和氣,但是害了弟子。

.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做大官的弟子聶雲台,他請了很多的貴賓,都是大官了,也請印光法師列席講開示。在吃飯的時候,聶雲台老居士,他因為是大官了,吃飯的時候不在乎,幾顆飯掉在桌子上沒吃乾淨,印光法師當場就大罵,當著很多貴賓的面前就罵他,你這個人不惜福,怎麼怎麼的——這是「有勇」,該調伏就要調伏。

.這個聶雲台也是很有善根了,他不但不生氣,而且很謙虛地向印光法師懺悔。這個是說做師父的應該要有勇氣,不能說弟子做了大官了就不敢說了,或者錢很多是大財主,就不敢說話了,要有勇氣!對的嘛當然要讚歎,不對的就是要說的。第六個,學的經教要多一點的。要以佛的方法來調伏眾生呢,你必須自己要多學一點,你自己學得太少,那麼你調伏的方法就很少。

.假使說一個醫生,他要各種各樣的病都能開方子,如果你只能治一個感冒,那人家來找你這個醫生,有啥用處呢?你看來看去都是那個感冒的方子,一個方子,什麼病都是它,那你怎麼能治得好?所以說經要多學一點。第七個,學經的最高的是什麼呢?是空性,人空、法空,這兩個,空性的道理,能證到是最好。

.如果不能證到的話,至少是要理解,能夠講得清楚的,這是一個條件。第八個,是悲心。悲心就是說我們這些出家的,要做人家師父的,你做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情,徹底地是為要度眾生的苦難,不是為了自己,一點點也不能摻進去,為了自己的名利心,不行!一有的話就是惡道的因,就是要下惡道的,很危險。

(3) 所以說這個師父呢,他要有悲心,做一切度生的事情都是從悲心出發,沒有一點點是從自己的名利出發,要這樣的師父。第九個,他的口才要好一點,講經說法能夠使人家聽得進去,能夠接受。口才太鈍了,講得人家聽不懂,那就得不到效果了。第十個,在什麼情況之下,不退。再疲勞、再辛苦,利生事情是不退的!

.可以說這是考驗了。過去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能夠堅持不退的,這樣子的人是標準的。那麼具備這樣子功德的人現在到哪裡去找呢?找不到幾個了,恐怕除了菩薩示現的、佛示現的,恐怕半個也找不出來。現在是末法時期了,那是正法時期的標準嘛,那麼現在該怎麼辦呢?

 我們的祖師,就是海公上師的師父康薩仁波切,他是當時西藏兩個大德——被稱為太陽月亮的兩個大德之一,這是在西藏最有名的兩個大德,是修持和經教講得最好的兩位之一,他抉擇的方法就是說,這十個條件全部具足的,在現在找呢,是確實找不出來了。那麼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減除的,裡邊就有一個抉擇了。就是說十條裡邊,第一個戒是不可少的,你找的師父持戒一定要精嚴的。

如果持戒馬馬虎虎的人,不能為師。持戒是我們脫離苦惱唯一的一個方法。大家知道,持好五戒三惡道就不去嘛,如果你戒不好好持,你惡道還是要去,你怎麼說修證得果成佛呢?不可能了。所以說持戒這一條是不可少的,一定要持戒精嚴的。

.第二個就是說,悲心是不能少的,如果作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情,專門為自己的名譽地位著想的,那這個人就不可靠了,他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嘛。我們所做的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情都是從悲心出發,為了度眾生苦。那麼這兩個有了之後,其他八個一點都沒有,這樣的人呢,可以認他為師,至少他說話不會害人,不會說錯了,都是從悲心出發的,依戒來做的。

.反過來,假使這個人他有時勇氣很大,說的話都是豪壯的話,經也學得很多,辯才也無礙,又是各式各樣的,其它八個都有,而偏偏沒有悲心、沒有持戒,這樣的人十分之八都佔了,能不能作師父呢?不能!就是說這些雖然都有了,戒沒有、悲心沒有,再好也不能做師父。那麼反過來就是說,有悲心有戒的,哪怕你其它八個一個也沒有,也能做師父。

(4)因為我們至少可以依他來學戒嘛,他也是依悲心,決定是以正確的方法來度我們嘛,不會為自己著想。那麼這裡補充一下的,就是說我們要認師父,最好要認這樣子的師父。在我們皈依的時候,要好好地想一想,是不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否則的話,當然了,對一切的出家師父都是要恭敬供養禮拜,這個是要做的。

.但是依止他學法、聽他的話呢,卻是要揀別了,一定要具足這些功德的才能做。下邊我們再講一講,我們來之不易的皈依體怎樣保護它。我們前面講了,那麼它失掉,是怎麼樣失掉的呢?如果你把自己發的誓言違背了,就是說把哪怕犧牲生命也不放棄三寶這一條放鬆了,你認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三寶而把自己的命留下來的話,這一條你違背了,那麼你的皈依體也就沒有了。

.另外一個,你雖然沒有說要放棄三寶,但是你把其他的,跟三寶合不攏的、跟三寶相違的外道(神廟等等),你認為他的功德跟三寶一樣,這個念頭一起,皈依體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我們這裡再重複一下,我們來之不易的皈依體,是可以使我們離開一切痛苦的根本,這個要好好保護。

.保護的方法我們前面說過了,但是它壞掉的那些因緣你也要知道。就是說你假使在生命危險的時候你要放棄三寶的,那麼你的皈依體就沒有了,你為保自己的命情願放棄三寶,那皈依體就失掉了。那麼你雖然沒有遇到危險的事情,沒有要放棄三寶的心,對三寶還是要,但是另外還要一個,認為這兩個是相同的——我們中國以前這個思想就很普遍的了。

.什麼三教同源了等等,三教看齊的;也有很多學佛的,又學道、又學儒家,認為三個都是一樣的,都是好的,好的程度層次也是一樣高的,那完了,你皈依體早就沒有了。我們說佛是最高的,前面我們就說過了嘛,能夠使我們脫離苦海的,導引我們到清凈的佛的最高的法身的,那是三個寶,佛法僧嘛。

.你認為還有一個其他的可以跟他並駕齊驅的、相同的,那你就違背了你的誓言了。你的皈依體馬上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很危險。我們中國古代很多人就有這個思想,認為三教是同樣的了,還有些是自稱為五教聖人的,把佛教、道教、儒家之外又加上基督教、伊斯蘭教,他說五教他都相信,他是五教的聖人。

       

(5) 那麼這樣的人是不是佛教徒呢?根本不是佛教徒,也可以說你是外道!你信得太複雜了,佛教在你的眼光里僅僅是跟其他的同等的看待的,那你根本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就是說佛教在我們眼光里是至高無上的,哪怕犧牲生命也不能捨棄的,這個才能夠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所以在這裡呢,我們就要把這一些給大家講清楚。

.因為這是做一個佛弟子最基本的知識,如果這些知識沒有呢,我們是不是佛弟子自己還不知道,可能早就不是佛弟子了,還在居士林等等地方混,甚至於出家人還在寺廟裡混,這個很危險。如果出家人的僧團裡邊有一個非佛教徒的出家人,他是賊住了,那是折福很厲害的。這個就是說我們做佛教徒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那麼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本人在這裡僅僅就這一點貢獻給大家。希望大家把這些知道了之後,做一個如法的佛弟子,在這個真正的佛教徒的基礎上,再加上戒定慧的功德,能夠早早地成佛成道;要求生西方的,決定穩速地就可以生到西方去,不受一切阻礙。我就講到這裡。

.開示八   試論皈依體的獲得、破失及守護 宗舜法師

皈依是入佛法門的第一步。《優婆塞戒經》說:「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皈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 宗喀巴大師在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是故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可見,是否獲得皈依體是「內」道與「外」道的分水嶺。

.而皈依體能否獲得,根本在於三歸羯摩是否如法。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了,但是在漢地,皈依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某些號稱「圓中圓、頓中頓」的法門來說,似乎這個問題太過基本和平淡無奇。某些人看重的是「收皈依徒弟」,所以對於「說皈依」十分熱衷。

.但是,在傳授三歸時,不僅不能對信眾講明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令於三寶發起正信,而且對作法的要求,往往抓不住要點,突出的僅僅是形式上的熱鬧隆重。往往是台上法師唱念俱佳,台下信眾不知所云。尤其是授皈依的一些耆(qí)德法師,話語中帶有濃重的家鄉口音,南北軒輊,更令聽者一片茫然。

(5) 那麼這樣的人是不是佛教徒呢?根本不是佛教徒,也可以說你是外道!你信得太複雜了,佛教在你的眼光里僅僅是跟其他的同等的看待的,那你根本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就是說佛教在我們眼光里是至高無上的,哪怕犧牲生命也不能捨棄的,這個才能夠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所以在這裡呢,我們就要把這一些給大家講清楚。

.因為這是做一個佛弟子最基本的知識,如果這些知識沒有呢,我們是不是佛弟子自己還不知道,可能早就不是佛弟子了,還在居士林等等地方混,甚至於出家人還在寺廟裡混,這個很危險。如果出家人的僧團裡邊有一個非佛教徒的出家人,他是賊住了,那是折福很厲害的。這個就是說我們做佛教徒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那麼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本人在這裡僅僅就這一點貢獻給大家。希望大家把這些知道了之後,做一個如法的佛弟子,在這個真正的佛教徒的基礎上,再加上戒定慧的功德,能夠早早地成佛成道;要求生西方的,決定穩速地就可以生到西方去,不受一切阻礙。我就講到這裡。

.開示八   試論皈依體的獲得、破失及守護 宗舜法師

皈依是入佛法門的第一步。《優婆塞戒經》說:「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皈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 宗喀巴大師在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是故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可見,是否獲得皈依體是「內」道與「外」道的分水嶺。

.而皈依體能否獲得,根本在於三歸羯摩是否如法。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了,但是在漢地,皈依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某些號稱「圓中圓、頓中頓」的法門來說,似乎這個問題太過基本和平淡無奇。某些人看重的是「收皈依徒弟」,所以對於「說皈依」十分熱衷。

.但是,在傳授三歸時,不僅不能對信眾講明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令於三寶發起正信,而且對作法的要求,往往抓不住要點,突出的僅僅是形式上的熱鬧隆重。往往是台上法師唱念俱佳,台下信眾不知所云。尤其是授皈依的一些耆(qí)德法師,話語中帶有濃重的家鄉口音,南北軒輊,更令聽者一片茫然。

(5) 那麼這樣的人是不是佛教徒呢?根本不是佛教徒,也可以說你是外道!你信得太複雜了,佛教在你的眼光里僅僅是跟其他的同等的看待的,那你根本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就是說佛教在我們眼光里是至高無上的,哪怕犧牲生命也不能捨棄的,這個才能夠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所以在這裡呢,我們就要把這一些給大家講清楚。.因為這是做一個佛弟子最基本的知識,如果這些知識沒有呢,我們是不是佛弟子自己還不知道,可能早就不是佛弟子了,還在居士林等等地方混,甚至於出家人還在寺廟裡混,這個很危險。如果出家人的僧團裡邊有一個非佛教徒的出家人,他是賊住了,那是折福很厲害的。這個就是說我們做佛教徒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那麼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本人在這裡僅僅就這一點貢獻給大家。希望大家把這些知道了之後,做一個如法的佛弟子,在這個真正的佛教徒的基礎上,再加上戒定慧的功德,能夠早早地成佛成道;要求生西方的,決定穩速地就可以生到西方去,不受一切阻礙。我就講到這裡。.開示八   試論皈依體的獲得、破失及守護 宗舜法師

皈依是入佛法門的第一步。《優婆塞戒經》說:「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皈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 宗喀巴大師在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是故皈依,是於佛教,能入大門。」 可見,是否獲得皈依體是「內」道與「外」道的分水嶺。.而皈依體能否獲得,根本在於三歸羯摩是否如法。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年了,但是在漢地,皈依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於某些號稱「圓中圓、頓中頓」的法門來說,似乎這個問題太過基本和平淡無奇。某些人看重的是「收皈依徒弟」,所以對於「說皈依」十分熱衷。.但是,在傳授三歸時,不僅不能對信眾講明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令於三寶發起正信,而且對作法的要求,往往抓不住要點,突出的僅僅是形式上的熱鬧隆重。往往是台上法師唱念俱佳,台下信眾不知所云。尤其是授皈依的一些耆(qí)德法師,話語中帶有濃重的家鄉口音,南北軒輊,更令聽者一片茫然。

(6) 一、二個小時的法會之後,領到皈依證一冊,就算是皈依三寶了。至於羯摩是否如法,信眾的皈依體是否獲得,則少有人過問。甚至有人做了很多年的「居士」,再對照羯摩的要求一看,自己當初受皈依時「作法不成」,連「三歸居士」的資格都成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而另外一些居士則在皈依之後,既信這個教,又信那個神。對自己皈依體早就破失的事實猶然不知,實在令人痛惜。因此,強調皈依作法成就的條件和皈依體破失的因緣與守護,實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現代佛教界集中討論皈依問題,是在一九五三年六月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之後。在成立的代表大會上,即一致根據經論認定「佛教徒以受持三歸為基本條件」。.隨後《現代佛學》 即在七月號刊出演濟法師《論佛教徒的基本條件》一文,此後的半年時間裡,每期均有文章討論三歸問題。然而這些文章多從三歸體性、如何受持、三歸的現實意義等方面立論,僅有二埋法師《論三歸的授與受》(十一月號)涉及授受時應注意的問題,但也略而不詳。至於破失的因緣以及如何防護,則更是罕見涉及。.從格魯派的傳承來看,其於「皈依」一法格外重視。當年,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即因著力於皈依與業果的教授,而被稱為「皈依喇嘛」、「業果喇嘛」。宗喀巴大師則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著作中,予以相當篇幅發明義蘊。.至於現代,能海上師,則專門集述成《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下文簡稱《攝要頌》)、《寶相贊》等加以提倡,於《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加以講解,中並輔以《三皈依觀法》付諸實修。他在《寶相贊》開篇即云:學習佛道始終之要,必依於三寶之體系學習。初中後時,義有所歸,理不雜亂。本宗傳承修學次第之方便者,總分四門:一、法相門。即今所學之《寶相贊》,總釋三寶之體相名數故,不致籠統。.二、法性門。依彌勒菩薩《寶性論》,了知自性三寶一切有情平等之理,鼓勵向上。三、次第門,依《菩提道次第》,明此入修之理事緊要作法,攝理歸宗。四、止觀門。依《三皈依觀法》,為皈依始終攝修之總境,成就戒定慧等五蘊之最初方便大略,免得流浪無家可歸。可見皈依教授,乃是格魯派最為殊勝的共道教授。

 (7) .而要想弄懂與皈依相關的最根本的問題,必須從《攝要頌》、《寶相贊》入手不可。《攝要頌》從三寶之名體、皈依之因由、皈依之受持、皈依之功德利益四個大的方面全面對三皈依問題進行了闡發。誠如倪正和居士所言:「能夠廣攝經論的精義,扼要說明皈依三寶的重要,與其所以然的具體意義,要推能海上師所集的《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最為第一。」不過,因為此「攝要頌」重點不在三皈依的授受,故僅有「受得方法」一頌論及,極為簡略。本文擬根據戒經、戒論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以下簡稱《略論》)以及能海上師、弘一律師等的相關論述,就皈依作法的成就與皈依體破失的因緣及防護等問題作一次淺略的探討。.一、皈依作法成就的條件

唐道宣律師《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上「諸戒受法篇第三」 指出必備的條件是:受三歸法(《薩婆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不得侵陵故也。皈依佛者,歸於法身,謂一切智無學功德,五分所成。皈依法者,歸於自他盡處,謂斷欲無欲滅諦涅槃。皈依僧者,歸於第一義僧,謂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也。.《善見論》云: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下面,我們將根據這段話分別進行解釋。〈一〉對授皈依師長的要求:(1)身份必須是出家眾。唐道宣律師《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下之三「導俗化方篇第二十四」云:作法者,《知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即發善法。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說)。 這裡所說的五眾,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而且一般多由比丘傳授,在沒有比丘時,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進行。.至於在家居士,在有出家眾的時候,是沒有資格傳授皈依的(特指皈依,非指稱師),更不要說借傳授皈依來「收徒弟」、求利養了。寄禪法師在《在家二眾不應剃度收徒說》中明確指出:「如《報恩經》所明:三寶不現前,不得成皈依。即內秘菩薩行,外現居士身者,引人皈依則可,如自據師位,即毀律儀,必以善因而招惡果,教有明文,寧無驚懼!」

(8) 並說:「余遍閱大藏,不見有聽從在家二眾邊受皈依法者。」 對此問題,或有居士另持異說,和「居士也可以稱僧寶、也可以受禮拜收供養」等觀點一樣,多是不知慚愧,以同文殊、普賢等大乘菩薩聖僧並肩自許,不僅違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語的嫌疑。由於這一問題超出了本文的討論範圍,當另文研究,此不具述。 .關於無師自受的問題,能海上師之《攝要頌》說:「決定信樂歸三寶,無諂誑憍從師受。千里無僧佛前受,後遇僧時速具儀。」 在《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中,能海上師亦謂:「千里內無僧,得佛前受,後遇僧時,即速補受。」 此點,乃是戒律針對特殊情況的開緣,並非通常可為。.關於皈依問題的自受,戒律中並無明文,乃是比照比丘戒及菩薩戒的傳授而言的,尤其是大乘戒,如《梵網經》、《瓔珞經》中都有此說。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眾受學品第七」說: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佛子,是三攝受三種受戒。隋·智者大師《菩薩戒義疏》卷上解釋說:「千里無師許對佛像,千里無像許對經卷。」

 

.唐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三「釋受戒篇」說:「律制五人持律,經開千里無師。非謂無僧,但實行者不易得耳。」按照上面各種說法,則方圓千里之內若無出家眾,許在佛前自誓受。但後若遇出家眾,即應補足皈依的儀式。倪正和居士說:「在皈依時經過一番師弟問答承諾的儀式,能使我們印象格外深刻。.這種印象,留在心中,能起一種無形(無表)作用,幫助我們的自性三寶、法身慧命的發展增長,這就形成皈依戒的無作戒體,所以皈依必須從師(僧)受得,才算手續完備,符合佛制。」 這確實是很有見地的認識,完全符合戒律的精神。( 2)作法時要用受皈依者能聽懂的語言。受皈依者獲得皈依體的關鍵在於三白羯摩。

(9) 即三說:「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業疏》說:「作法之時,知三說已,無作(指皈依體)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正作法時,必須由授皈依師教導(引導)受者三說。假如授皈依師的口音受者聽不懂,使得受者對三白羯摩的內容不能正確了解、如法隨說的話,皈依體就不能生起。.顯然,授皈依師在作法時要用受皈依者能聽懂的語言,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而且,相對於弟子來說,師長要求更嚴格。戒律里專門有談到如何處理「語不正難解」的問題, 而在皈依時,如果師長「語不正」,則皈依作法不成。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毗婆沙》卷第十六說:若師教言皈依佛,弟子語不正,言皈依佛,亦成受。.若師教言皈依佛,弟子言皈依佛,亦成受三歸。若師與弟子,語俱不正,言皈依佛,不成受三歸。這就是說,師長必須語正,弟子則可以放寬標準。如果兩俱不正,則皈依不成。〈二〉對受皈依弟子的要求:(1)三說之時必須出聲。一般說來,是以身語業及能生起身語業的心和心所法、諸隨行等善之五蘊為能皈依之體,所以,身語業不可缺一。.窺基大師在分析皈依與敬禮的差別時說:「皈依義重,必合身語;敬禮統輕,唯一即是。」 由於受者有了身業的跪禮、語業的三說、意業的殷重心,才會發無作的戒體。若不出聲,皈依是不能成就的。《優婆塞戒經》「凈三歸品第二十」說:「阿那邠坻(bīn chí)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皈依,是胎中子實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就,亦能護之。」 (2)所說內容必須完整。這裡包含這樣二層意思:第一,三白羯摩必須完整。即一定要說三次:「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少於三說,作法即不成,受者不能生起皈依體。也不能分別向三位師長各受一歸。《濟緣釋》解釋說:「三師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異故。」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十六則指明另一種情況,即弟子一定要跟隨師長說「皈依佛」等,不能師長教說皈依佛,而弟子答言「爾」(應諾之詞,相對於「是」。),否則,「若師教皈依佛,弟子答言:爾。或語不出口,或逐語不具足,皆不成受三歸。」 第二,三寶必須具足。這裡有二層涵義,即首先一定是皈依佛、法、僧,不能只皈依「一寶」或「二寶」。


推薦閱讀:

普度各類眾生之殊勝密法(4)殊勝的皈依與上師【原創】

TAG:皈依 | 三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