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從慎獨入手(二)
06-01
2015-06-11 18:56345《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舉人】楊學思(274724519) 18:26:25劉宗周說:《大學》之道,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慎獨而已矣。意也者,至善歸宿之地,其為物不二,故曰獨。其為物不二,而生物不測,所謂物有本末也。格物致知,總為誠意而設,亦總為慎獨而設也。非誠意之先,又有所謂致知之功也。故誠意者《大學》之專義也,前此不必在格物,後此不必在正心也。亦《大學》之了義也,後此無正心之功,並無修治平之功也。這樣,誠意、慎獨與致知、正心實際上是合一的,沒有先後之分,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誠意。在《學言》中,劉宗周又說:《大學》之教只要人知本。天下國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本在意。意者,至善之所止也,而工夫則從格致始。正致其知本之知,而格其物有本末之物,歸於止至善雲耳。格致者,誠意之功。功夫結在主意中,方為真功夫。如離卻意根一步,亦更無格致可言。故格致與誠意,二而一,一而二者也。崇禎十一年(1638),劉宗周完成了<陽明先生傳信錄>一書的刪定。他做這項工作的目的,是要糾正王學末流之弊,故選錄他認為功夫最切近、最合於王陽明早年篤實精神的部分,並加了按語,反覆辨析,澄清混亂。劉宗周:王陽明主張「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本身沒有錯,這正是儒家修養的正途.王陽明 <書汪進之卷>程先生云:「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共學。」夫苟有必為聖人之志,然後能加為己謹獨之功。能加為己謹獨之功,然後於天理人慾之辨日精日密,而於古人論學之得失,孰為支離,孰為空寂,孰為似是而非,孰為似誠而偽,不待辯說而自明。何者?其心必欲實有諸己也。必欲實有諸己,則殊途而同歸,其非且偽者,自不得而強入。不然,終亦忘己逐物,徒弊精力於文句之間,而曰吾以明道,非惟有捕風捉影之弊,抑且有執指為月之病,辯析愈多,而去道愈遠矣。故某於朋友論學之際,惟舉立志以相切礪。其於議論同異之間,姑且置諸未辯。非不欲辯也,本之未立,雖欲辯之,無從辯也。夫志,猶木之根也;講學者,猶栽培灌溉之也。根之未植,而徒以載培灌溉,其所滋者,皆蕭艾也。進之勉之!楊學思:王陽明心學體系精要都在<書汪進之卷>中一語道盡。我多次讓群友讀<書汪進之卷>就是陽明先生的一生心血都在這裡了,讀不懂就去背,背得了再看《傳習錄》有必為聖人之志——然後能加為己謹獨之功-----能加為己謹獨之功,然後於天理人慾之辨日精日密,而於古人論學之得失,孰為支離,孰為空寂,孰為似是而非,孰為似誠而偽,不待辯說而自明。謹獨就是慎獨,群主也怕豬一樣的隊友啊。這樣也教不會,我還能有什麼辦法?禁止轉載全部評論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快來搶佔沙發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