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來國人都發明了些什麼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對這個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會脫口而出: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實際上,中國人的原創性重大發明遠遠不止於此,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儘可能正確地了解歷史。
1 |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
2014年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下屆東道主韓國平昌的「8分鐘表演」備受關注。然而,讓中國觀眾大跌眼鏡的是,平昌冬奧官方宣傳片中竟然出現了中國發明——活字印刷。一時間,網友紛紛吐槽:「這是赤裸裸地剽竊中國!」
中韓之間的發明權之爭早已不是新鮮事,即使在國內,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爭論也時常見諸網路和報端。有這樣的說法,今天世界上所用的都是黃色炸藥,而中國人發明的火藥是黑火藥,兩者完全不同。也有這樣的說法,雖然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術,但既無實物傳世,也未能推廣。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全面而準確地回答這一問題,就是全面而準確地總結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中國只有「四大發明」?
在中國,「四大發明」的說法流傳甚廣、婦孺皆知。但鮮有人知道,「四大發明」的說法其實是舶來品。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寫下的這段話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但是,中國「三大發明」說法最早的提出者並非馬克思,而是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其在1550年就提出了磁羅盤、印刷術和火藥是中國的「三大發明」。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印刷、火藥和磁石)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印刷離不開紙,早先的西方學者不知道造紙術也是中國人發明的,所以只提『三大發明』。後來知道了,『三大發明』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四大發明』。」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華覺明說,「『四大發明』的提法是培根、馬克思等西方學者就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對人類文明,特別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影響所作的評價。這種說法對提升我們的民族自尊和愛國精神有積極意義,但也使人產生了誤解,以為這『四大發明』就是中國古代最重要、排名最靠前的發明,其實不然。」
華覺明認為,中國人在歷史上至少有30項重大發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不僅僅是四大發明。比如,漢字就是中國人無與倫比的一大發明。
「『四大發明』的說法是外國人講的,我們也感到自豪。」科技史專家、中國科學技術館原館長王渝生表示,「但是,中國人要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科學史界應該對科學史學科發展中重大的、基礎的、原則性的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起起伏伏的中國創造力
華覺明總結出的30項重大發明,除了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四大發明」外,還包括粟作、稻作、蠶桑絲織、十進位值制記數法和籌算、青銅冶鑄術、茶的栽培和製備、豆腐等。
通過仔細比較和研究這30項發明,華覺明發現,中國人的創造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有起伏的。比如,在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達到高峰,每80年出現一項大發明;而在清代,皇權專制統治瀕臨末日,268年間再無重大發明;在迄今100年左右時間內,只有一項重大發明,即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這是縱向的比較。若從橫向比較,自1609年伽利略發明20倍望遠鏡起算,全世界幾百年間重大發明數以百計,而中國只有區區一項。」華覺明說,「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歷史事實,也是對全體中國人的鞭策。」
華覺明認為,這種創造力的起伏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英才輩出,社會經濟大變革、大發展。在此基礎上的兩漢就成為了中國人發明創造的黃金期,每55年就有一項重大發明。「而從1911年以來是中國從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階段,內亂、外患不斷,建國以後又有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饑荒,創新是受到壓制的,思想也是不自由的。這些社會條件限制了重大發明創造的產生。」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姜振寰也認為,建國以後60多年,中國原創性的發明比較少,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前,政治運動、階級鬥爭取代了一切。改革開放之後,科研也有一些問題,比較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而把長遠的、需要大量基礎研究的事情看得比較淡薄,這樣很難產生影響世界的重大科學發明。
發明創造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態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討論「中國人發明了什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從對歷史的梳理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廣西民族大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萬輔彬舉例說,比如在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生態就對發明的產生有著重要影響。「發明創造也是一樣,需要有很好的文化生態,我們應該有學術自由,應該鼓勵青年人去創新。」
「創新源自民智的開發、心靈的解放、志趣的追求和功利的激勵。所有這一切,都必須以一定的社會條件為前提。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教育健全、科學昌明、思想自由、學術獨立,創新得到鼓勵,創新者的權益得到保障,發明創造才能源源湧現。放眼世界,事情不正是這樣明擺著的嗎?」華覺明反問道。
除了良好的文化生態外,萬輔彬也呼籲媒體能多關注發明創造,多宣傳中國人的創新成果和精神,「那將對我們國家今後產生更多的創造有好處」。
推薦閱讀:
※發明家的際遇
※靈感來源於魚刺,早期只在宮中流行
※筷子是不是蘇妲己發明的?
※14個別的用途的發明!
※中國古人是怎麼發明指南針的
TAG: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