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高效學習6個祕密
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高效學習6個祕密
1.大腦愈開心,學得愈好
近50年,科學家發現腦內的化學傳導物質,
和建立神經細胞迴路密切相關。
有些傳導物質能活化或抑制神經細胞,
有些則能促進腦內特定的生化反應,加快學習的速度。
化學傳導物質是否平衡,
會影響學習的速度、記憶的穩固,
「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大腦運作就會失靈,」
曾志朗指出。
帶來快樂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便是提升學習效能的要角之一。
當達成目標時,多巴胺會大量分泌令人欣喜莫名,
同時也讓達成目標那個行為的神經迴路連結得更緊。
而負責愈高層次任務的皮質區,
神經細胞的多巴胺接受器愈多,
「學會新事物、成功解決問題,都會讓多巴胺釋放,」
曾志朗解釋,如此人才會積極突破困境、
精益求精,不斷演化下去。
研究證實多巴胺會刺激大腦可塑性改變:
行為開始→經過嘗試錯誤終於成功→
得到成就感和報酬→多巴胺釋放快感湧出
→固化達成該行為的神經迴路→增強嘗試的動機
→再次做該行為。
善用這個學習的良性循環,不分年齡、性格或際遇,
誰都可以強化學習,重塑大腦。
保持動機:
達成目標、得到報酬的慾望,是促使人前進的動力。
失去鬥志時,「尋找心中憧憬的前輩,
效法他的一舉一動,可以幫助自己振作起來,」
腦科學者、東京工業大學大學院
知能系統科學協力教授茂木健一郎認為,
模仿是大腦重要的學習方式,
僅僅只是觀察他人的動作,
前額葉運動區的鏡像神經元也會活化,
特別是愈欣賞的對象,愈能夠激勵自己見賢思齊。
而從小課題開始累積快樂的成功經驗,
稱讚自己,會更有自信和動力克服難關。
樂觀的威力:
當人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
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
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ACC)會活化,
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更勇於行動。
專門製造巨大石油化學設備的
日本日揮公司建設現場所長高橋直夫,
30年來在世界各地負責建造石化設施,
聞名全球石化界。
目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現場管理高達7000多位各國員工,
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麻煩,
「笑著工作」卻一直是他的原則,
「無論發生什麼困難,
領導者都要像太陽一樣的開朗明亮,」他說。
笑不是逃避現實,而是無所畏懼、絕不放棄的宣示,
不但穩定軍心,
「更容易釐清事情的脈絡,綜觀全局解決問題,」
高橋直夫的經驗中,笑的作用不可小覷。
「裝笑也有相同的效果,」茂木健一郎指出,
口角上揚做出笑的表情,
和真心發笑活化的大腦區域相同,
一樣能增加抗壓性,減少負面想法。
2.愛運動,頭腦更聰明
當你了解運動和心智功能的關聯,
可能會怨恨過去常蹺掉體育課,
「大腦是在走路運動時發展出來的,」
發展生子生物學家、《大腦當家》作者
麥迪納(John Medina)指出,
人類祖先平均一天要走 20公里 ,支持大腦不斷演化的,
「是奧林匹克比賽標準的身體。」
運動會使腦細胞得到更多氧氣和養分,
還能增加神經生長因子BDNF的濃度,幫助神經元生長。
常運動的兒童和青少年,
能運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做作業,持續力較好。
一項英國研究顯示,兒童在上課前做5分鐘基本運動
如手臂畫圈擺動,學習動機及效率都會提升。
麥迪納在辦公室放了一台跑步機,
休息時不是喝咖啡而是走路,
他甚至在跑步機上邊走路邊回電子郵件。
也許你沒辦法像他做得這麼徹底,
至少多利用午休時間散散步,幫助大腦新陳代謝順暢。
在學習的空檔安排肢體活動,不但能紓解壓力,
更可以活化身體狀態,不容易分心。
3.努力、好奇、放鬆有助創意
發明紅光二極體(LED),
擁有多項專利的發明家侯隆雅克(Nick Holonnyak),
有天躺在浴缸裡泡著熱水澡,扭著捲髮想實驗時,
覺得天花板的燈太亮了,讓他眼睛不舒服,
想把光線調暗一點,賓果!
隔天他就開始研究調光器的組合配件。
靈光一閃並不是天才的專利,
人人都有潛力變成創意人:
「基礎要先打好,」
曾志朗認為,就像打棒球,練習愈熟練,
身體各部位協調愈好,執行系統愈快達成自動化,
監控系統才有時間思考、調整,
舉一反三,處理球場上各種突發狀況。
「大腦每個單位時間的認知能量是有限制的,」
曾志朗說,如果執行一般任務就佔去大部份資源,
大腦就只會因循過去的做法,變不出新把戲。
強烈探索的慾望:
當發現新鮮有趣的訊息時,前扣帶迴(ACC)
會將情報傳到前額葉大腦皮質(LPFC),
由相當於總司令的前額葉大腦皮質,
決定這時該活化哪一種神經細胞作出回應。
「靈光乍現」就經常發生在這個過程中。
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
前扣帶迴和前額葉皮質間的聯繫迴路強壯,
因此能儲備豐富的資訊激發創意,
反之事事習以為常,懶得一探究竟的人迴路便會弱化,
自然沒有足夠的電力發光。
「要發揮創造力,必須不斷對世界發出疑問,」
茂木健一郎建議,例如「真的是這樣嗎?」
「這樣就夠好了嗎?」「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持續這樣的思考習慣,
「一定會出現『啊!就是這個』的答案。」
休息、放鬆讓好點子浮現:
大腦持續處裡某個主題而過度使用時,
會出現「饜足」的現象,
「一直拚命想,神經系統反而被關住,
想不出新東西,」
曾志朗解釋,這時候不能再鑽牛角尖,
要暫時放下去做別的事,出去走走、睡一覺,
釋放被關住的神經細胞重新連結整理,
過一陣子再回來或隔天起床,往往就有新法。
找出能單獨放鬆、發想的場所也很重要,
不管是浴室、計程車都好,
「當大腦不會被太多不相關的情報干擾,
好點子才容易浮現,」茂木健一郎提醒。
4.三方法幫大腦專注
從小我們就被叮嚀上課要專心,
不準偷看漫畫、傳紙條。
但人的注意力原本就有極限,
「大約過了10分鐘,人的注意力就會開始游離,」
麥迪納博士指出。
要幫助大腦集中精神,維持注意力,
提高學習效果,可以試試:
分段落:
不要貪心想把訊息一次囫圇吞棗,
尤其對初次接觸的新知識,要有時間休息讓大腦消化。
開會、簡報時如果不想看到台下昏沉打瞌睡,
最好從基本的概念開始講解內容,
循序漸進,效果會更好。
要專心、不要一心多用:
邊吃飯邊聊天這種自動化作業,對大腦並非難事,
但邊開車邊講手機這種雙方都需要注意力的任務,
就很容易出錯。
如果一個人的作業過程一直被打斷,
不只花更多時間才能完成,錯誤率也會提高50%。
用情緒刺激當釣餌:
大約每10分鐘左右,發現聽眾眼神渙散時,
可以用和主題有關的故事或能引發情緒的事件,
重新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5.理解、圖像,有助記憶力
英國音樂學者克萊夫是腦神經醫學上的知名病人:
他因病失去記憶力,不但無法儲存新記憶,
過去的記憶也被刪除一空。
神奇的是,記憶只能維持幾秒鐘的他,
仍能駕輕就熟演奏樂曲,保有個人的風格。
人的記憶系統奧祕複雜,
每個類型的記憶在大腦裡處理儲存的部位也不同,
了解記憶系統特性,才能增加記憶壽命。
分散比集中記得牢:
例如一週後要考試,
在一星期內10個不同的時段重複讀考試的內容,
比起一口氣看10遍的效果更好。
而需要記住的資訊,最好三不五時溫習一下,
再加入新的相關資料一起思考,
便不會學了新的卻忘了舊的。
搞清楚訊息的意義:
不明就裡死背的知識很難被提取出來使用,
愈了解學習主題的意義,多結合真實的經驗和具體例子,
訊息會自動被儲存且持續較久。
善用圖片優勢效應:
圖片的學習速度與記憶效果,比口語或文字更強。
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視覺化、想像這些物體,
或讓它們彼此產生互動關係(愈滑稽愈有用),
會更容易回想起來。
多練習:
研究證實,將學習到的資訊反覆輸出練習,
更有助大腦迴路的定著。
抱著參考書猛讀,不如大量解題;
對銷售員來說,要熟悉產品的專業知識,
比起猛背資料,多向顧客做簡報能更快上手。
6.睡得好睡得夠,才學得會
對身體肌肉來說,睡覺等於休息,
但對大腦來說,睡眠時依然有許多任務要做。
在快速眼動睡眠(佔睡眠週期80%),
大腦裡的神經元送出各種電流訊號彼此交談,
忙碌程度不下於清醒。
睡眠會影響人習得和保持新技能的方式,
睡眠被剝奪的人,創造力和決策能力都會變差。
愈來愈多研究發現,
睡眠對「記憶的整序和強固化」很重要。
學習、訓練之後睡一覺,可以讓作業的表現進步。
熬夜K書雖然能暫時應付考試,
知識卻無法進入長期記憶庫儲存,很快忘光光。
如何利用睡眠的力量?專家建議:
小睡片刻:
人在下午的一段時間,會經驗短暫的昏昏欲睡,
「午睡時區(nap zone)很重要,
我們的大腦在這個時段工作效率不好,」
麥迪納博士指出,休息個30分鐘,
可以提高午後的認知表現。
了解自己的作息型態:
睡8小時只是通則,每個人還是有個別差異,
也會隨年齡而變化。
了解自己睡多久感覺最好,
依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安排行程,效率會更好。
讓大腦在睡夢中複習:
例如為期兩天的教育訓練課各有主題,
講者可以先在第一天把全部內容大略介紹一遍,
讓學員透過睡眠強化記憶,隔天再深入講解。
推薦閱讀:
※心理測試:你的大腦靈活度有多高?
※測一測你大腦疲勞了嗎?醒活大腦只需一茶一招兩動作
※研究稱多吃綠葉菜能讓大腦保持年輕,這個說法靠譜嗎?
※腦部10大癥狀,既視感、臉盲症、牛人併發症統統得治!
※為什麼特斯拉的大腦沒被拿出來,而愛因斯坦的大腦卻被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