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

 

【書目信息】

編著:(美)尼爾·布朗  斯圖爾特·基利

譯者:吳禮敬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版次:2014年11月

【摘錄】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哈佛大學名言

·美國「神童」教育(天賦教育)的「童子功」入門第一招是「培養批判性的閱讀能力」,第二招是培養「批判性的聆聽能力」。在小學階段還是作為一種行為習慣來培養,到了大學階段就已經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了。

·不管讀到什麼還是聽到什麼都一股腦兒地接受,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你就會把被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

·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批判性思維的三個方面:(1)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意識;(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淘金式思維清單:

我有沒有問「為什麼」別人要我相信他的觀點;

在我想到別人的說法可能有問題時有沒有把它記下來;

我對別人說過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

正對某一特定主體我有沒有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批判性的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

·關鍵問題: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理由是什麼?哪些詞意思不明確?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證據的效力如何?有沒有替代原因?數據有沒有欺騙性?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了?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將別人當成你最有價值的資料庫,當成你最終獲得事實、觀點和結論賴以建立的堅固基石,別人是你「結論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會以一種重要而又持續不斷的方式,孕育和培養你的結論。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到底怎樣起作用,取決於你的價值觀,以及你從那些互動人士身上體會到的價值觀。

·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經過分析推理以後還對其篤信不移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

·任何一個想要說服你相信某個立場的人都會盡量拿出與其立場相一致的理由。

·一個論證表面可見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華麗的外衣,因為展示這個論證的人總希望能說服你,讓你全心全意地接受這個論證。

·所謂價值觀假設,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沒有明說出來的喜歡一種價值觀超過另一種價值觀的偏向。我們把價值傾向和價值取向當近義詞使用。

·當你在一場特定的辯論中發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傾向,你不應該期望同一個人在討論不同的辯論時還會持有相同的價值取向。離開了相關的討論論題,一個人就不再持有同樣的價值取向。

·要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假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要注意他用來政史結論的各種理由,然後判斷哪些價值取向會導致作者認為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而哪些其他的理由本可以從論題的另一個方面來進行論證。

·在尋找價值觀假設的時候,你應該盡量一直說明價值傾向。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或未來是什麼樣的想法。

·發現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

(1)不斷思考理由和結論之間的鴻溝。

(2)尋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

(3)把自己放到對立的反對立場。

(4)意識到還有其他潛在的方法可以獲得理由中提到的種種好處。

(5)對論題進一步學習了解。

·(1)什麼是論題和結論?(2)什麼是理由?(3)哪些詞或片語意思不明確?(4)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問問這些問題,一方面能讓你清楚理解交流者的推理過程,另一方面也讓你大致了解論證的紮實部分和薄弱環節。

·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推理的結構:找出結論和理由→記住結論並思考你認為可能與其有關的理由,將你的理由與作者的理由作比較。→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問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麼才能讓理由成立?」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問一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管了→看看有沒有一些強烈訴諸你的情感的片語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表演,另一種人觀看。

——布蘭妮·斯皮爾斯《馬戲團》

·主要的證據類型: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權威或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類比。

·直覺就是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地說出理由的過程。

·直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的私密性,別人根本無法判斷它的可靠性。

·單一的個人經歷,甚至是個人經歷的總和,根本不足以構成一個有代表性的經歷樣本,個人經歷常常會導致我們犯下以偏概全謬誤。

·科學研究,如果進行得比較理想的話,是我們獲得證據的一個最好的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確性。

·不論一個科學報告看上去顯得多麼客觀,還是難免會夾雜了重要的主觀因素。

·研究的人為程度到底怎麼樣常常也會導致研究的變化。

·研究的人為因素問題在研究複雜的社會行為時變得尤其明顯。

·要使調查的回答變得有意義,針對這些調查的回答就必須是實話實說。

·你不能想當然地以為調查得到的答案就準確反映出調查對象真實的態度。

·哪怕是片面的調查也可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見之所在,以防止自己過分被調查結果所說服。

·一個網站的創建者很可能有一個政治的、商業的甚至是藝術的標準,只是表面上看不出來。

·所謂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我們找出的任何一個單獨的原因都極有可能是引起事件發生的其中一個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有相關並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係!

·將因果關係和相關關係二者混淆起來,既可以理解,同時又異常危險。雖然原因確實先於結果出現,但先於結果出現的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而其中很多不是引髮結果的原因。

·兩種常見的因果關係的推理謬誤:因果混淆謬誤、忽略常見原因謬誤。

·「在這之後」不等於「因為這個」。

·但是很多事件緊隨在其他事件後面發生,卻並不是由前面事件所引發的。如果我們錯誤地得出結論說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為它發生在前,我們就煩了事後歸因謬誤。

·一件事緊接在另一件事後面發生的這一發現本身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

·還有一種常見的心理錯誤就是一開始就確定了少數幾種可能的原因,然後再拿另外的信息(哪怕是不相干的信息)來證實這些既定的假設,而不是將這些信息另行考慮或是去推導出新的、也許更複雜的假設。我們都想簡化這個世界,然而,解釋活動往往需要抽絲剝繭。

·比較理由時,使用下列標準:邏輯上的合理性;和你所學其他知識之間的一致性;以前解釋或預測事件的成功率。

·當我們遇到平均數的時候,了解全距和數值分布的一個總體好處就是這樣做會提醒你大多數或是並不正好符合平均值,與平均值差異極大的結果也在意料之中。

·要想小心對待帶有數據的論證你可能要從論證中專門拿出點時間來解釋這些數據是怎麼產生的,數據的含義,以及數據存在的局限。這樣做會增加你在讀者中的可信度。

·評估數據的一些線索:

(1)盡量找出如何獲得數據的相關信息,越多越好。問一下:「這位作者或演說者是怎麼知道的?」持論者想要用大量的數字來讓你動心或者讓你驚心的時候,你尤其要警惕。

(2)要對描述的平均值的類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全距和數值分布是不是會對數據多了一個有用的視角。

(3)數據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結論來證明另一件事時你要特別當心。

(4)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說者使用的數據,把所需的數據證據和實際提供的數據做比較。

(5)從數據中得出你自己的結論。如果這結論和作者或演說者的結論不一致,那麼很可能其中有什麼地方出錯了。

(6)判斷有什麼信息缺失了。對於誤導性的數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較,你要特別當心。

·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換句話說,這個信息的組織結構是由別人精心挑選和呈現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你的思維方式。

·不完整的推理出現的理由:時空對論證產生了限制。由於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儘快完成。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持論者常常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

·找到常見類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

1、常見的反駁論證

a.反對的人會提供什麼樣的理由?

b.有沒有研究和所說的研究相衝突?

c.有沒有備受尊敬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證詞和觀點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論證的對立面的類比被省略?

2、遺漏掉的定義

如何關鍵詞用另一種方式定義,這個論證會有怎樣的不同?

3、遺漏的價值觀偏向或者視角

a.不同的價值觀會不會產生處理這一論題的不同方法?

b.從與說話者或作者不同的價值觀出發會產生怎樣的論證?

4、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

a.這些「事實」的來源是什麼?

b.事實斷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來源支撐?

5、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

a.有多少人完成這個問卷調查?

b.調查的問題是怎樣措辭的?

c.調查對象有沒有大量的機會來提供與問卷選項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

a.訪談研究得來的結果和書面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可能有怎樣的不同?

b.實驗室實驗會不會產生更可靠更豐富的結果?

7、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者數據

a.如果數據包含早期或者後來的證據看起來會不會不一樣?

b.作者有沒有故意「拉長」數字讓差距顯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

a.論證有沒有遺漏了提議的行動所帶來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結果?代價是什麼?好處是什麼?

b.我們需不需要知道行動對下列任何一個領域的影響: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環境的?

9、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誤

a.當「通靈巫師」或者「直覺主義者」推銷他們的特異能力時,我們需要追問他們的預測被證明不真實的概率有多少。

b.我們需要知道經濟學家、理財顧問、體育運動賭博人士和政治權威人士預測失敗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們成功的概率一樣,然後我們才能得出結論說他們擁有特殊的才幹。

 

·考慮被提倡的行動是否有潛在負面效果:

社會的哪一部分並沒有從提議的行為當中權益?誰蒙受了損失?受損的人對此有什麼話說?提議的行動對權力分配有什麼影響?這個行動對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影響?這個行動怎麼影響我們相互之間的人際關係?怎麼影響我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自動聲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決斷,那就會阻止你形成任何觀點。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後才能得出來。

·二分式思維可以通過限定結論的條件,將各種結論放到具體語境中來加以避免。這種限定的過程需要你對任意一個結論提出以下問題:(1)結論在什麼時候是精確的?(2)結論在什麼地方是精確的?(3)結論為什麼或為了什麼目的才是精確的?

·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儘可能多的結論。

(2)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的結論。

(3)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樣來處理乙問題」。

·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更多可能的結論,更多可能的自由選擇。

 


推薦閱讀:

穿搭 | 大冬天,女人就要學層疊穿搭,學會了迷死男神!
學會這幾招,你的字才好看
內科醫生應該學會正確使用:胰島素泵
鬼谷子教你自信的方法, 學會它永遠不會缺少自信!
中華詩詞學會

TAG:學會提問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