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部分常見成語整理

《史記選讀》部分常見成語整理

 

【安堵如故】如先前一樣相安無事。《史記·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漢·荀悅《漢紀·高祖紀》:「吏人皆安堵如故,民爭獻牛灑。」

【暗度陳倉】《史記·高祖本紀》:「正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負約,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後遂以「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拔山蓋世】謂勇猛無敵於天下。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拔山舉鼎】同「拔山扛鼎」。

【拔趙幟易漢幟】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率漢軍擊趙,將至井陘口,先挑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抄小路埋伏於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以誘趙。趙軍出擊,漢軍佯敗而走,趙軍果空營追擊。「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儘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為信所滅。後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霸陵醉尉】形容失官後受辱於人。《史記·李將軍列傳》:「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醉尉,呵止廣。……」

【霸王別姬】謂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民眾,最終垮台。《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是有一齣戲叫《~》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鮑子知我】《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曰:『吾始困時,當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後以「鮑子知我」謂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

【悲歌慷慨】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悲壯之胸懷。《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晉·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清·黃宗羲《桐城方烈士婦墓志銘》:「乃至變亂之間,盡喪其平生,豈其~之性歟。」

【悲歌易水】見「悲歌擊築」。

【悲歌擊築】戰國時,荊軻受燕太子丹託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們送別於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軻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登車不顧而去。見《史記·刺客列傳》。後以「悲歌擊築」為典,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杯盤狼藉】亦作「杯盤狼籍」。杯盤等放得亂七八糟。形容宴飲已畢或將畢時的情景。《史記·滑稽列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狠藉。」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八回:「這桌子微醺,那桌子半酣,~,言語喧嘩。」

【背水一戰】《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理由《高山與平原》:「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避世金馬】《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後以「避世金馬」、「避世金門」謂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彬彬有禮】文雅而有禮貌。《史記?太史公自序》:「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後,~。」

【博聞強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不贊一詞】《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謂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後用為一言不發之意。

【才氣過人】 才能與氣魄超過一般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己憚籍矣。」

【昌亭之客】下鄉(屬江蘇省淮陰市)南昌亭長的食客。原指漢淮陰侯韓信。《漢書·韓信傳》:「韓信,淮陰人。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從下鄉南昌亭長食。」後以借指懷才未遇而暫寄人籬下者。

【昌亭旅食】謂寄食南昌亭長處。借指寄人籬下。

【沉舟破釜】《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釜,鍋。打破飯鍋,沉掉渡船。後用「沉舟破釜」表示決一死戰。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宋洪邁《容齋續筆·蕭何紿韓信》:「韓信為人告反,呂后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紿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後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都出於同一個人。

【恥與噲伍】漢初,韓信由楚王降封為淮陰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順便去看望樊噲,樊噲跪拜送迎。出來後,韓信笑著說:「生乃與噲等為伍。」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後以「恥與噲伍」指不願與粗鄙庸碌之人為伍。

【衝冠眥裂】形容憤怒到極點。眥裂,睜裂眼眶。語本《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大失所望】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語本《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多多益善】亦作「多多益辦」。越多越好。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髮上指冠】毛髮豎起貌。形容極度憤怒。

【髮上沖冠】猶言髮上指冠。語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焚書坑儒】亦作「焚典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根據古制,建議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反對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建議除秦記、醫藥、卜筮、種樹書外,民間所藏《詩》《書》和諸子百家書一律焚毀;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族誅;學習法令者以吏為師。始皇採納這一建議。次年,方士、儒生求仙藥不得,盧生等又逃亡,始皇怒,在咸陽坑殺諸生四百六十餘人。這一事件史稱「焚書坑儒」。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負荊請罪】戰國時,廉頗為趙國大將,藺相如後來居上,廉頗不服,欲羞辱藺,藺為了趙國的利益,處處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兩人遂為刎頸之交。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負荊,背負荊條,謂願受杖。後以「負荊請罪」為向人賠禮道歉之典。

【高屋建瓴】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建。通「瀽」,傾倒。語本《史記·高祖本紀》:「(秦中)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建音蹇。」

【高山仰止】語出《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後用以謂崇敬仰慕。唐·王勃《倬彼我系》:「夫豈不懷,~,願言敏德,啜菽飲水。」。【高山景行】語出《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各得其所】①謂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②謂事物或人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漢書·韓信傳》作「多多益辦」。後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衡石量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時文書用竹簡木札,以衡石來計算文書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於國政。亦作「衡石程書」。

【鴻毛泰山】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後即以「鴻毛泰山」比喻人死的價值輕重懸殊。

【懷瑾握瑜】比喻有高貴的品德和才能。

【及鋒而試】①《史記·高祖本紀》:「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企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謂乘軍中士氣旺盛之時用之。後以「及鋒而試」比喻趁人有為之時加以任用。②喻乘可行之機而行事。

【價值連城】謂價值如連成一片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極珍貴,所值極高。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原以十五城請易璧。」

【決勝千里】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後用以指在後方制定作戰方案就能決定前方的勝利。形容將帥善於謀劃指揮。

【鈞天廣樂】《史記·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後因以「鈞天廣樂」指天上的音樂,仙樂。

【樂極則悲】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

【傫如喪狗】形容人失意而精神頹喪。語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累累若喪家之狗。」裴駰集解引王肅曰:「喪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見飲食,故累然而不得意。孔子生於亂世,道不得行,故累累然不得志之貌也。」

【馬鹿易形】變易馬鹿的形象。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後以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沒石飲羽】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後用以喻指功力精湛。

【猛虎深山】喻勇武而勢盛。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

【面無人色】①《史記·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後以「面無人色」謂臉上沒有血色。形容極度恐懼。②形容因飢餓、病痛而十分虛弱的樣子。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指劉邦將從漢中出兵攻項羽時,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暗,也寫作「闇」。棧道,在懸崖峭壁間傍山鑿石架木而成的通道。陳倉,古縣名,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東。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脩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闇度陳倉,攻完三秦,劫取五國。」後因稱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人不備的策略或暗地進行活動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鳥盡弓藏】《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又《淮陰侯列傳》:「高鳥盡,良弓藏。」謂飛鳥射盡,便藏起弓來無所使用。後用「鳥盡弓藏」或「鳥得弓藏」比喻大功告成,功臣受害。

【怒髮衝冠】頭髮直豎,頂起帽子。形容盛怒。語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破釜沈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後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決心。有進無退干到底。

【棄書捐劍】《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後因以「棄書捐劍」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細事。

【取而代之】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佔有其位置。語本《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人自為戰】①人人自動進行殊死戰鬥。形容人人都拚搏奮戰。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②用以比喻各人獨立工作。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比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於被宰割的地位。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謂細微的失誤,可導致巨大的差錯。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後以比喻處於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隨波逐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後因以「隨波逐流」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浮沉。

【談言微中】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圖窮匕見】《史記·刺客列傳》載: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王,荊軻以燕督亢地圖卷匕首獻於秦王,展圖將盡,匕首露,軻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殺。後以「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畢露。

【徒託空言】謂只說空話而不實行。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吐哺握髮】《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髮」。後遂以「吐哺握髮」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

【彎弓飲羽】《韓詩外傳》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為石,石為之開,而況人乎!」《史記·李將軍列傳》:「廣(李廣)出獵,見草上容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後因以「彎弓飲羽」形勇猛善射。

【完璧歸趙】戰國時,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換璧。藺相如自願奉璧出使秦國,並表示:「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相如入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趙城,乃設法復取璧,派從者送回趙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遂用「完璧歸趙」比喻將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原主。

【亡秦三戶】《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後因以「亡秦三戶」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漢書·儒林傳序》:「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顏師古註:「編,所以聯次簡也。言愛玩之甚,故編簡之韋為之三絕也。」後遂以「韋編三絕」為讀書勤奮、刻苦治學之典。

【唯唯否否】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裴駰集解引晉灼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者也。」錢鍾書《管錐篇·史記會注考證五八》:「蓋不欲逕『否』其說,姑以『唯』先之,聊減峻拒之語氣。」後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虛與委蛇,佯應而不置可否。

【文質彬彬】亦作「文質斌斌」。①文華質樸配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樸實。②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

【握髮吐哺】《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記此事。後因以「握髮吐哺」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無可奈何】亦作「無可柰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語本《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後以「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為羞見故鄉人之典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後用為典故。比喻說話或行動表面上雖有正當好聽的名目,實質上卻別有用心地把矛頭針對某人或某事。

【懸石程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漢書·刑法志》:「至於秦始皇……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顏師古注引服虔曰:「縣,稱也。石,百二十斤。始皇省讀文書,日以百二十斤為程。」言秦始皇每日處理一石重的公文。後以「懸石程書」形容勤於政事。

【學書學劍】學文練武。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燕市悲歌】《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後以「燕市悲歌」表現朋友間的情誼以及惜別的情懷。

【一匡九合】春秋時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建立霸業。後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國大事。

【一飯千金】漢韓信少貧,在淮陰城釣魚,有漂母見其飢,飯之。後信為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後稱受恩重報為「一飯千金」。

【一飛衝天】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做出驚人之舉。

【一舉三反】《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後以「一舉三反」指善於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以貫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後亦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

【一以當十】一人可抵過十人。形容鬥志旺盛。

【優孟衣冠】①楚相孫叔敖死,優孟著孫叔敖衣冠,摹仿其神態動作,楚莊王及左右不能辨,以為孫叔敖復生。事見《史記·滑稽列傳》。後因稱登場演戲為「優孟衣冠」。②指藝術上單純地模仿,只在外表、形式上相似。③謂仿古而酷似原物。

【誘秦誆楚】戰國時張儀勸導秦國以連衡破合從,以詭詐手段欺騙楚國背齊向秦。後遂因以「誘秦誆楚」表示挑撥離間。

【榆次之辱】《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後因以「榆次之辱」為無故受辱之典。

【榆枋之見】《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後因以「榆枋之見」喻淺薄的見解。

【與世推移】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運籌決勝】謂擬訂作戰策略以獲取戰鬥勝利。語本《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招搖過市】故意炫耀自己以引起別人注意。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

【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語本《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指鹿為馬】《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後以「指鹿為馬」比喻有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中原逐鹿】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重於泰山】比喻意義重大。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周公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作壁上觀】《史記·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在局外旁觀,不表示意見或態度。


推薦閱讀: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記 鄧麗君傳
張慶利:《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太史公曰」發微
《史記》評論(十八)七十列傳(六)

TAG:史記 | 成語 |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