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般舟三昧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佛說般舟三昧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釋義騰法師白話文 慧川同學搜集翻譯整理
【注】
①本經白話文<行品第二>部分為<北京宣化社>根據釋義騰法師翻譯整理,釋義騰法師法師特別說明,轉載時,對他所翻譯的白話文、註解不能做任何改動。否則將隱沒如來的密義,因為沒經過實修的人是不可能發現諸佛密義的。另:除<行品第二>部分,其餘部分白話為慧川同學翻譯,如有不妥之處望不吝指正。②35天般舟行實戰報告 http://tieba.baidu.com/f?kz=338230046
③般舟行實踐論壇 http://www.puming.org/bbs/forum-19-1.html
④般舟行推廣站 http://www.21gate.com (建設中)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只加鄰竹園中。與大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阿須輪諸夜叉迦樓羅甄陀羅摩睺勒等。無央數眾。一切都在大會坐。是時颰陀和菩薩。從坐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願欲有所問。聽者今當問。佛言善哉。恣汝所問。今當為汝說之。颰陀和問佛言。
聽到的是這樣的,那時佛陀在羅閱只加鄰竹園中,與大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阿須輪、諸夜叉、迦樓羅、甄陀、羅摩睺勒等,還有非常多其他聽眾,大家都在大會坐著,這個時候颰陀和菩薩(另譯賢護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衣服,然後長跪叉手對佛陀說,我有一些問題想問,聽的人今天也應當問,佛陀說,很好,隨你所問吧,今天就為你解答疑問,颰陀和菩薩對佛說:
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
菩薩應當怎樣做,才能獲得智慧如海納萬流般博大?云何行。博達眾智所聞悉解而不疑。
怎樣做,才能博覽眾人智慧,對所有問題,都沒有疑問?
云何行。自識宿命所從來生。
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過去因何而生,以及未來所生何處?
云何行。得長壽。
怎樣做,才能長壽?
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愛敬。
怎樣做,才能在大戶人家出生,父母兄弟姐妹親戚,和大智慧無不喜愛和尊敬?
云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艷。
怎樣做,才能獲得端正瀟洒嬌好的相貌?
云何得高才與眾絕異。智慧通達無所不包。
怎樣做,才能擁有遠高於常人才能,智慧通達,無所不包?
云何行。功立相滿自致成佛威神無量。成佛境界莊嚴國土。
怎樣做,才能成佛,擁有無量神威,成就佛之境界的莊嚴國土?
云何行。降魔怨。
怎樣做,才能消伏魔擾怨恨?
云何行。而得自在所願不違。
怎樣做,才能大自在,所願皆成?
云何行。得入總持門。
怎樣做,才能通達各法門?
云何行。得神足遍至諸佛土。
怎樣做,才能擁有神足通,遍游諸佛國土?
云何行。得勇猛如師子無所畏。一切魔不能動。
怎樣做,才能勇猛如師子般無所畏懼,一切心魔皆不能干擾?
云何行。得佛聖性。諸經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
怎樣做,才能擁有佛性,對各經要通達而不會忘記?
云何行。得自足離諛諂。不著三處。
怎樣做,才能得自在,無需奉承諂媚,不著於我慢、五欲、邪見?
云何行。得無掛礙持薩雲若教不失佛意。
怎樣做,才能無所掛礙,教授智慧也不會失去佛陀之本意?
云何行。得人信。
怎樣做,才能被別人相信?
云何行。得八種聲入萬億音。
怎樣做,才能得到八種佛音,而擁有萬億音聲?〈見佛學大詞典八音〉
云何行。得具足相好。
怎樣做,才能得具足好相?
云何行。得徹聽。
怎樣做,才能得無所不能聞的聽力?
云何行。得道眼睹未然。
怎樣做,才能得洞察一切,辨別真妄的眼力?
云何行。得十力正真慧。
怎樣做,才能得了達一切的力量?<十力: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自業智力,三者、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勝劣智力,五者、種種勝解智力,六者、種種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隨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盡智力。如是十種如來智力>
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
怎樣做,才能一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
云何行。知四事之本無。
怎樣做,才能知四事供養,指供給佛、僧四事指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本無?
云何行。便於此間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皆了知。
怎樣做,才能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都能知曉?
所問如是。當云何行。願佛說之釋一切疑。佛告颰陀和。善哉。汝所問多所過度。不可復計。汝所以能作是問者。汝乃前世過去佛時。所作功德。供養諸佛。樂於經法。守禁戒行清凈所致。常行乞食不就請。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令棄眾惡。視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復計。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問悉可得也。颰陀和白佛。願為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安隱十方。為諸菩薩現大明相。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復隨余法。功德中最第一
所問的這些,應當如何做呢?期待佛陀開示解疑,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你問的實在是太多了,都無法重複計算,你能提這樣的問題,都是因為你在過去佛面前所作的功德,供養諸佛,喜聞經法,持戒清凈所致,經常乞食,不赴請宴,經常組織菩薩聚會,教會他人放棄惡念,並一視同仁,常常擁有大慈大悲之心所致,你的功德也無法計量。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有這樣的三昧經,十方諸佛都能現前,有這樣的方法,你所問的也都能夠實現,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期待佛陀開示,今天佛陀所說,讓十方眾生安穩已經非常之多了,佛陀為諸菩薩示顯大光明相,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有這樣的三昧方法名安定心之意,菩薩應當常持守修習,不要隨行法,此方法功德最為第一。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
佛叮囑跋陀和菩薩,如果我們修行的人真的發菩提心想要修行成就,就要嚴格按照佛陀的教誡,帶眾實修,精進不退地努力,從而深入禪定,到達三摩地。
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
要在善知識地指導下,樹立正確的信念,發大誓願,如理如法、持之以恆地行持正法,這樣就能深入禪定。
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夾雜和懷疑,哪怕頭髮絲那麼一點點都不留。防止一切散亂,全身心地收斂。這樣就能掌握到達三摩地的基本方法。這就是發菩提心者能超越六道輪迴,超過一般修行人、效果比較明顯的修行方法。
立一念。信是法。隨所聞。念其方。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勿起想。有與無。
「立一念」強調的是樹立起一個正念,正念是正確的觀念;「宜一念」是保持一個清凈的念頭;而「立定信」是建立起堅定的信心,拿定主意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相信般舟三昧行法是佛陀所說的,能夠究竟解脫的法門。「隨所聞」的「隨」是遵從佛陀所講的客觀規律,絕對不是隨波逐流,「聞」是要心裡明白,掌握佛陀的教法。「念其方」的「念」是應用的意思。即在根本不變的前提下,應用無量的方便法,保持住這一個凈念,斷除所有的執著、妄想、分別。要有信心,不要懷疑這個能夠讓我們一生解脫的法門。一定要既髮長遠心又發勇猛心,如車之兩輪,人之兩腿,同時並進,不可懈怠。心裡不要升起令我們退失大乘菩提心的任何雜念,不要考慮眼前能不能得到利益,亦不要考慮眼前會出現多大的困難和障礙。
勿念進。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後。勿念左。勿念右。勿念無。勿念有。勿念遠。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癢。勿念飢。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熱。勿念苦。勿念樂。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壽。勿念貧。勿念富。勿念貴。勿念賤。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長。勿念短。勿念好。勿念丑。勿念惡。勿念善。勿念嗔。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經。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識。勿念斷。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實。勿念輕。勿念重。勿念難。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淺。勿念廣。勿念狹。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親。勿念疏。勿念憎。勿念愛。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敗。勿念清。勿念濁。斷諸念。一期念。意勿亂。
現在所說的「勿念進、退、前、後、左、右、無、有、遠、近、痛、癢、飢、渴、寒、熱」,指的不僅是方位名詞以及所處的地方,不僅是外相上的有無,也說明了在行持中,所出現的「發動現象」,還說明了身體的各種感受,這些都屬於「八觸」的範圍,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這些虛妄的感覺,不要攀緣,不要去想。至於「勿念苦、樂、生、老、病、死、身、命、壽、貧、富、貴、賤、色、欲、小、大、長、短、好、丑、惡、善、嗔、喜、坐、起、行、止、經、法、是、非、舍、取、想、識、斷、著、空、實、輕、重、難、易、深、淺、廣、狹、父、母、妻、子、親、疏、憎、愛、得、失、成、敗、清、濁」 等,所有上面這些,不僅有「八觸」的虛受,也說明了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至於「斷諸念」,是對所有勿念的總結,要求我們漸次斷掉妄想、分別、執著,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空妙有」,「見相離相,見空非空」,即立即破,這是否定之否定規律。「一期念意勿亂」是說,我們在行持中一定要保持清凈的正念,不能有夾雜間斷,也不能著到空相上而連佛號都丟掉了,不要現出寂寂無記的呆相,這就是從聞思修的方法。持戒不能虧缺,以戒的方便達到定的效果。
常精進。勿懈怠。勿歲計。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獨處。勿聚會。避惡人。近善友。親明師。視如佛。執其志。常柔弱。觀平等。於一切。避鄉里。遠親族。棄愛欲。履清凈。行無為。斷諸欲。舍亂意。習定行。學文慧。必如禪。除三穢。去六入。絕淫色。離眾受。勿貪財。多畜積。食知足。勿貪味。眾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綺飾。勿調戲。勿憍慢。勿自大。勿貢高。若說經。當如法。了身本。猶如幻。勿受陰。勿入界。陰如賊。四如蛇。為無常。為恍惚。無常主。了本無。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加慈哀。於一切。施貧窮。濟不還。是為定。菩薩行。至要慧。起眾智。
以上是說,我們在不斷精進的行持中,一定要保持長遠心,要通過各種方便,除掉「財、色、名、食、睡」五蓋,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所有三字訣的內容,說的是我們在行持中對外界一切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分別、執著,要達到「一相三昧」,在行住坐卧中(比如不要考慮我們是否走累了、該坐著休息了、要住好地方、該換個環境舒暢一下),沒有能修之心和所修之境,做到一如,達到「一行三昧」。讓六根與六塵斷開:讓眼根不攀緣色塵,眼不分別色相;讓耳根不攀緣聲塵,耳不分別聲相;讓鼻根不攀緣香塵,鼻不分別香氣;讓舌根不攀緣味塵,舌不分別味道;讓身根不攀緣觸塵,讓八觸的感受完全消失;讓意根不分別法塵,心念不分散,心不做計較。不著一切斷,即不空,不著一切常,即不有。不落斷常坑。漸次做到所有的這一切,就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全戒。至此,大乘菩薩行才會逐漸圓滿,清凈自性本具的智慧逐漸顯發,慢慢具足超世間的智慧。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夜亦不知內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菩薩當作是念。時諸佛國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闢無所蔽礙。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
佛陀總結前面的話對跋陀和菩薩說,堅持這樣的行法,就能到達三摩地。在較短的時期內見十方佛,知自性中本具的清凈法身佛與十方佛無二無別。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善男善女,完全按照佛陀的教誨去辦,不缺戒,身心清凈、專註一念,直到明白西方阿彌陀佛就在自性中。當下就能領解佛陀的真義。這樣就等於經歷了千萬億佛剎。有一個國土叫須摩提,只要不分晝夜,一心專念,經過七天七夜就能在自性中見到它。因為人的生命以七天為一個周期,踩般舟七晝夜色身會得到一定的轉化,七天七夜凈念相繼,雜念自然減少,智慧逐漸現前,極樂世界自然有。就像人在夢中所感受的境界。人在夢中並不分別白天或是夜晚,也不分別夢從哪來。我們不要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思想上設置障礙,導致不能見清凈佛國。佛陀開示跋陀和,菩薩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思維。當我們在修持中見到清凈佛國的時候,才能知道我們修行的障礙多如大山,重如須彌。不過有一條通往佛國的路,就在我們心中造作,自己掌握,心能清凈,心自作佛,不會再有障礙。這樣的菩薩不需用求天眼,自然能看透,不需得天耳,自然能聽到各種聲波的聲音。不用神足通,自然能到達十方佛國,在這一期的壽命未盡之前,活著到達凈土。就在這個世界,修般舟三昧念佛禪,便能生到實報莊嚴土。
譬如人聞墮舍利國。有淫女字須門。復有人聞淫女阿凡和利。復有人聞優婆洹復作淫女。時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淫意即動。是三人皆在羅閱只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其女邊。與共棲宿。覺已各自念之。
比如有人聽到墮舍利國,有淫女名叫須門,另一個人聽到淫女阿凡和利,還有一人聽到淫女優婆洹。當時那些人並沒有見到這三個女人,聽到她們的名字便起了淫念。這三個人都在羅閱只國同時想念,於是分別在夢中與其想念的那個女人共宿。醒來後都感覺這個事情就跟真的一樣。
佛告跋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為喻。汝持是事為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無上正真道。若後得佛號曰善覺。
佛對跋陀和說,我拿這三個女人的故事作為比喻,你用這個例子給人講經,使人們了解如來真實義,通過實修顯出真智慧,到達不退轉七地以上菩薩的果位。那時佛就給你授記,號善覺如來。
佛言。菩薩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說,發菩提心愿生極樂國土的,在娑婆世界,早早的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就能生彼極樂,見自性佛。以前,在觀想念佛中,見佛後,要心裡起這樣的觀想:我用什麼方法生到極樂國土的?就能感得阿彌陀佛告訴你:「想生極樂,只要念我名號,逐漸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莫間斷、莫夾雜,執持名號,就能生實報莊嚴土。」(比如高峰妙禪師發願三年不沾床凳,而得禪定。)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不壞色。何以故。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佛說,心念專註就能往生,觀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清凈莊嚴,在大會中給諸上善人說法,佛的紫磨金身金剛不壞,這是因為佛對「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這些人道的感覺和天道的享受不做分別、妄想、執著。由於思想堅固,心業成就,清凈音聞而到達三摩地。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三昧誰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須真天子。及時知者。有行得者。是為證也。如是跋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族。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為知識說之如是。
佛對跋陀和說,哪位菩薩證得七地以上三昧的境界呢?就是我的弟子摩訶伽葉因坻達須真天子等人,作為代表,及時如法行持到一定的程度,就首先到達三摩地。就是這樣,跋陀和菩薩,想要及早見到十方諸佛的人,應當通過各種方便一心一意專念,不要有妄想雜念,這樣就能馬上見到。比如有人出遠門,到別的國家,非常思念家鄉的人,於是這人便會在夢中回到家鄉,看到親人,高興地和他們一起談心。醒來後把這個夢境說給懂得的人,就如修行成就後,把修行的方法傳給信深願切行精的人。
佛言。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觀之。有青時有白時。有赤時有黑時。其色無有持來者。是意所想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自在。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見其形。若以持鏡。若麻油、若凈水、水精。於中照自見之。云何寧有影從外入鏡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佛說,發菩提心的人,執持名號想要見佛,經常用方便法一心專念,就能見「真」佛。比如比丘做白骨觀時,專心用功,能見到青、白、赤、黑等色彩,這色彩不是誰拿來的,是意念專註的緣故才見到啊!修善法的人就這樣靠佛之威力,自由自在的長期定在三昧境界里,想見哪方佛,都能見到。為什麼呢?靠佛的力量、禪定的力量以及清凈自性的力量,靠這三種力,所以很快就能見到。比如少年人,相貌端正,穿好衣服,想看看自己的形象,如果拿鏡子或裝一碗麻油,或裝凈水,或水精,用這些東西照臉,自然會見到啊。難道說有影子從外面跑到鏡子里,或麻油、凈水、水精中去了嗎?
跋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鏡麻油水水精凈故。自見其影耳。影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跋陀和答道,不是啊,尊敬的佛陀!因為鏡子、麻油、水、水精清凈的緣故,自然而然現出影子,並不是影子從鏡子等處跑出來,也不是從外面跑進去。
佛言善哉。跋陀和。色清凈故。所有者清凈。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涅盤。是法無可樂者。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佛說,甚是,跋陀和!恢復自性清凈後,自覺周圍一切都是清凈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如果發現別人的錯誤,那我們自己早就錯了。若能清晰的顯現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那麼想見佛,自然就能立馬見到。見到佛的時候,心裡要自問:是誰在講經說法?要輕鬆愉快的馬上反應過來。做這樣的觀想:佛從哪裡來?我為什麼要到那裡去?自己要清楚:佛不是從外來,我也沒有地方可去啊!心裡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都是唯心所現,心業成就。我一想就見,心想佛,就自然見到佛,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佛即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果真正見到自性佛,清凈的自性不會有分別想,也不會去執著。如果有妄想執著,就是愚痴心。沒有分別妄想執著,就是寂靜涅盤。如果意根還在攀緣法塵,則不能解脫。假定能觀察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能作如是觀,就會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薩在三昧境界中所證的,就是這樣!
佛爾時說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痴。無心是涅盤。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佛那時又做了總結:真心不會做分別想,真心不會去執著,心有妄想,則是愚痴,去除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寂靜涅盤。一切法比如一切葯,是為治眾生一切病而設,病癒不用藥。能安住在三昧境界中,靠的就是一心不亂。萬法因緣生,緣起而有,畢竟性空,到岸後,就不能再執著所用的方便「舟船」了。這樣就斷除了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無想,終於完成了自度度人的大願。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退者。三者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彈指頃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彈指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供養。是為四。復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常護佛法。是為四。佛爾時說偈言
菩薩有四種方法,速證三昧境界,一所信堅定,沒有什麼能夠破壞,二精進不生退心,三智慧無人能及,四跟隨善師指導,這個四個個方法。另外也有四種方法,速證三昧境界,一無塵世思維,比如彈指三月,二不睡覺三個月如彈指三月,三行般舟不休息三個月,除了吃飯以外,四為別人說經,而不期望別人供養。這是四個方法。另外也有四種方法,速證三昧境界,一組織人員去佛堂,二組織人聽經,三不嫉妒,四引導別人學佛法,這是四個方法。另外還有四個方法,速證三昧,一製作佛像,二書寫此三昧經,三引導傲慢自大的人學佛,四護持佛法,這也是四個方法,這是佛陀宣說謁子
常信樂於佛法 精進行解深慧
廣分布為人說 慎無得貪供養
意善解便離欲 常念佛有威德
悉見知無數變 過去佛及當來
並現在人中尊 諸相好若干種
黃金色無穢漏 堅固教無極慧
聽是法無亂心 常舍離懈怠行
無恚害向他人 敬於師當如佛
慎無得疑斯經 一切佛所歌嘆
常造立佛形像 常教人學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佛告颰陀和。欲學是三昧者。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菩薩敬善師從學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於中立。東向視見若干百千萬億佛。十方等悉見之。譬如人夜起觀星宿甚眾多。菩薩欲得見今現在佛悉在前立者。當敬善師。不得視師長短。當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不得懈怠
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想學此三昧者,應當尊敬供養導師,如同佛陀一樣,視善師不如佛陀者,很難證三昧,菩薩尊敬善師學得此三昧,被佛神威加持,東向看見千萬億佛,十方世界都能見到。就象人夜裡起來看見天空星宿一樣多,菩薩如果想看見現在佛顯前,應當尊敬善師,不得計較善師長短,應當具足六度波羅密於一心,不得懈怠。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薩得是三昧不精進行者。譬如人載滿船珍寶渡大海。船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愁憂念失我爾所寶。菩薩聞是三昧不學者。一切諸天人民皆悲憂言。乃失我爾所經寶。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舉。聞是深三昧。不書學誦守持如法者。是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與之。而不肯受謂之不凈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謂不凈。嗅之知香。視之知凈。其人閉目不嗅不視也。佛言。聞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為無知。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自謂如法。反作輕戲言。佛亦有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言。是何等說。從何得是語。為自合會作是經。非佛所說。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評此直幾錢。賈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滿中寶。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與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薩聞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佛言。菩薩聞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戒完具。是為高明。智慧深入當分布語人展轉相教。當令是三昧久在世間。佛言。痴人自於前世不供養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妒。貪財利故欲求名譽。但欲嘩說不信深經。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反誹謗是經。言非佛所說。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語汝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持珍寶滿三千國土布施。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過彼上。
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菩薩得到這樣的三昧卻不精進,如同滿載珍寶的船渡大海,船中損壞,世人皆憂愁失去所愛珍寶。菩薩聽到這樣的三昧方法卻不學,所有的天人都會悲傷其失去佛經之寶。佛陀說此三昧經,是佛陀所囑託,佛陀所稱讚,聽到這樣深密的三昧之法,不學習不背誦,實在是愚痴,就象愚蠢的人,有人拿著栴檀香給他,他卻不肯接受說是不幹凈的香,送香給他的人對他說,這是栴檀香,你不要說是不幹凈的香,你聞了就知道了這是乾淨上等的香。他卻閉著眼睛不聞不看。聽到這樣三昧的人卻不修持,如同這個愚痴之人,卻說世間為實有,不是空卻不知道是無,卻自己說自己知道真理,反而輕蔑嬉戲,說佛法也有深澳的真理?也有什麼厲害的?並反問,世間有象阿難這樣的比丘,佛說修持這個三昧的人,這麼點語言,是誰說的,從哪裡來的,自己組織起的這個經,並不是佛所說。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就象商人拿著摩尼寶珠對種地痴人說這個值多少錢,把寶珠放黑暗中,光照直滿中寶,佛陀說,這個種地痴人不知道寶珠價值,這個珠子價值能和一頭牛想等嗎,寧願買一頭牛,如此這樣,颰陀和,菩薩聞這個三昧不相信,反問象這樣,如同這個痴人。佛陀說,菩薩聽聞此三昧經而修持,四面全力擁護,無所畏懼,持戒完整,是最為高明。智慧深厚的,應當廣為他人說法。讓此三昧經久住世間。痴人前世不供養積累功德,反而自傲功高,經常誹謗嫉妒,貪財名利,並總是大聲說不信此深經。聽到此三昧經典不相信不高興也不學,反而詆毀此經,說非佛所說。今天我對你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說,就是把布滿三千國土的珍寶去布施,這個功德都不如聽到此三昧經而相信,其福德遠超那布施之功德。
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說無有異。今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有疑者。其人卻後除在惡師邊。正使善師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輩人。轉與惡師從事。聞是三昧不信不樂不學。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佛告颰陀和。其有聞是三昧。不輕笑不誹謗。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歡喜樂書學誦持者。我悉豫知見之。其人不獨於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卻後世時聞是三昧。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自致得阿惟越致。所願者得。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有人取一佛剎悉碎如塵。取一塵皆復盡破。如一佛剎塵。云何是塵數寧多不也。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有菩薩盡取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所佛剎。滿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聞是三昧學書誦持。為他人說守。須臾間聞。是功德不可復計。何況已得是三昧悉具足者。佛爾時說偈言
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如我所說不會有異,所以今天才說這樣的話,今天見我說此三昧經還有懷疑的,其人去後不是在惡師邊,就是煩惱善師,說其功德不足言道,這樣的人轉而跟隨惡師,聽到此三昧經典不相信不快樂也不學習。為什麼呢,因為此人跟隨佛陀的機會太少,智慧少所以不相信,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如果有人聽聞此三昧經典,不輕視嬉笑不詆毀,去後世聽聞此三昧經典,書寫持頌一日一夜,其福德不可計算,自然到達不退轉境界,所願皆成。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聽我說譬喻,有人取佛剎世界搗碎象塵埃,再取一塵埃搗碎,這樣一佛剎世界微塵,多嗎?颰陀和說,非常非常多,佛陀說,有菩薩取這樣一佛剎世界微塵珍寶供養諸佛的功德,和聽聞此三昧經典後書寫、持頌、修習的功德相比實在少之又少。為他說此三昧經典,即使時間極少,也是功德不可計量。更何況已得三昧境界具足,這時佛陀說謁子言如下:
若有菩薩求眾德 當說奉行是三昧
信樂諷誦不疑者 其功德福無齊限
如一佛國之世界 皆破壞碎以為塵
一切佛土過是數 滿中珍寶用布施
不如聞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過上施
引譬功德不可喻 囑累汝等當勸教
力行精進無懈怠 其有誦持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 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是三昧無所畏 行是比丘已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 如佛所言無有異
菩薩常當隨其教 疾得正覺智慧海
四輩品第五
------------------------------------------------------------------------------------------------------------------------------------------
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若有棄愛欲作比丘聞是三昧。當云何學。云何持。云何行。佛言。棄愛欲作比丘欲學是三昧者。當清凈持戒。不得缺如毛髮。常當怖畏於地獄痛苦。遠離於諛諂。是為清凈。云何為缺戒也。佛言。求色。云何為求色。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後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為樂愛欲。是為缺戒。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學是三昧者。清凈自守持戒完具。不諛諂。常為智所稱譽。於經中當布施當精進。所志當強。當多信當勸樂。承事於師視當如佛。得三昧疾設不恭敬。輕易欺調於師。正使久學是三昧疾忘之。佛告颰陀和是菩薩若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三昧當視如佛常敬尊。不當持諂意向。菩薩不得有諂意。常當至誠。常樂獨處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請。自守節度所有趣足而已。經行不得懈卧。如是經中教。學是三昧當守如是。颰陀和白佛。難及天中天。後世若有懈怠菩薩。聞是三昧不肯精進學。當云何若有菩薩精進欲學者。我輩當隨是經教之。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歡喜。過去當來今現在佛皆助歡喜。佛爾時頌偈言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實在為難天中天了<佛陀另一尊稱>,如果有去除貪愛欲的比丘聽聞此三昧經典,應當如何學習,如何受持,如何應用呢?佛陀說,去除愛欲的比丘想學此三昧經典,應當清凈持戒,不得有如毛髮般細微省缺,應當經常畏懼地獄痛苦,遠離諛諂,這才算作清凈。什麼是沒有省缺持戒呢,佛陀說,求色,什麼是求色呢,佛陀說,這個人只思維自己持戒自守,使他後世轉生時,或轉生為天人或轉生為轉輪王,這樣就是沉迷愛欲,這個就是省缺持戒,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如果他想學此三昧經典,需清凈持戒完備,不諛諂,常常被智者所稱道。經行中應當布施,精進。所發志願應當堅強,應當持久堅信,應當勸他人樂於行此三昧經典。禮敬此經導師如同禮敬佛陀,不輕慢待師,煩惱就會因為持久學習此三昧經典而迅速遺忘。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有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聞此三昧經典應當如同對佛一樣禮敬。不應當有任何諛諂思維。菩薩更不應當有,並長久保持至誠之心。常樂於獨處,不必過於顧慮身體性命,不得期望他人供養,常常乞食不赴請宴,清凈自持的樂趣足亦。經行時不得懈怠躺卧,這樣就是按經中所教導,學此三昧經典就應當這樣。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實在為難天中天了,後世如果有懶散的菩薩,聽聞此經卻不肯精進修持,我們就應當以此經勸導他,佛陀說,非常好,颰陀和,我會助其生歡喜之心,過去未來現在佛也會助其生歡喜之心,這時佛陀說頌偈:
如我所說悉受持 常獨處止行功德
自守節度不聚會 常行乞食不受請
敬於法師視如佛 除去睡眠志開解
常自精進無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薩道。欲學是三昧。當云何行。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當卑謙。不得自貴。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嗔恚。不得貪財利色。常當清凈不得惜軀命。常樂經法念多學問。當棄淫怒痴不得貪好服飾珠環。當為智者稱譽。當敬善師視如佛。不得有諂意。佛爾時頌偈言
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比丘尼行菩薩道,想學此三昧經典,應當怎麼做呢,佛陀說,比丘尼求此三昧,不得自恃甚高,應當時常保持謙卑,不得自以為貴,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嗔恚,不得貪財好色,應當時時保持清凈持戒,不得過於顧惜身家性命,常持喜悅之心頌讀修學此經。應當拋棄淫慾、憤怒、愚痴之心,不得貪愛服飾珠寶,而因此被智者所稱讚。應當禮敬此經導師如同禮敬佛陀。不得有任何諛諂之心,這時佛陀說頌偈:
若比丘尼求三昧 常當精進勿懈怠
無得聽於貪慾心 除去嗔恚自高貴
不得慢欺及調戲 常行至誠立一信
恭敬善師視如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聞是三昧欲學者。當云何行。佛言。居士欲學是三昧者。當持五戒令堅。不得飲酒。亦不得飲他人。不得與女親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愛於妻子男女不得貪財產。常念欲棄家作沙門。常持八關齋。當於佛寺中。常當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當得其福。用為一切施。常當大慈敬於善師。見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惡。作是行已。當學守是三昧。佛爾時頌偈言
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如果有在家居士修道,聽聞此三昧經典,應當如何做呢?佛陀說,居士想學此三昧經典,應當堅定的受持五戒,不得飲酒,也不得勸導他人飲酒,不得對其他女子輕浮之言行,也不得如此教人,不得貪戀恩愛於妻子或丈夫,不得貪財,常常思考並想離家作沙門。在寺廟中常持守八關齋戒,常思維布施,布施完了不應當思考我會獲得福報。為一切眾生布施,常常大禮敬善師,見到持戒比丘,不得輕易說其錯誤之處,能這樣,就應當修持此三昧經典,這時佛陀說頌偈:
居士欲學是三昧 當持五戒勿毀缺
常當思欲作沙門 不貪妻子及財色
常八關齋於佛寺 不得貢高輕蔑人
心無榮冀思所欲 奉行經法心無諂
棄捨慳貪常惠施 常當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 學是三昧當如是
颰陀和白佛。優婆夷聞是三昧欲學者。當云何行。佛言。優婆夷欲學者。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命佛。歸命法。歸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不得調戲。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貪慾之心。常當念布施。歡樂欲聞經。念力學問敬重善師。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過者。以坐席賓食之。佛爾時頌偈言
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優婆夷聽聞此三昧經典想修持,應當怎麼做呢,佛陀說,優婆夷想學,應當持五戒並作三歸依,什麼是三皈依,就是身命皈依佛法僧,不得供奉外道,不得禮拜天人,不的供奉鬼神,不得有良辰吉日之想,不得輕浮嬉笑,不得傲慢放縱貪圖外色之想,不得有貪慾之心,常常思維布施,樂於聽聞經典。常思維學習,敬重善師。拳拳之心而沒有懈怠。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路過,能以齋飯供養,這時佛陀說頌偈:
優婆夷欲學三昧 奉持五戒勿缺毀
承事善師視如佛 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殺盜及嫉妒 不得兩舌斗彼此
不得慳貪常念施 見惡覆藏唯嘆善
不得諛諂有邪淫 常當卑謙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 如是行者得三昧
擁護品第六
------------------------------------------------------------------------------------------------------------------------------------------
颰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日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輪調菩薩。是八菩薩。見佛所說皆大歡喜。持五百劫波育衣布施。持身自歸。持珍寶供養。佛告阿難颰陀和等五百人。人中之師。常持正法隨順教化。莫不歡喜。樂隨侍者心凈無欲。時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白佛。菩薩持幾事。疾得是三昧。佛言有四事。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斷愛欲。三者當清凈行。四者無所貪。是為四。如是行者。今世即得五百功德。譬如慈心比丘終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燒。入水不溺不害。正使劫盡燒時。墮是火中火即為滅。喻如大水滅小火。菩薩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賊若水火。若龍夜叉蟒師子虎狼。[狂-王+加]玃薜荔鳩坻。一切毒獸及鬼神。欲嬈人慾殺人。欲奪人衣缽。壞人禪奪人念故。欲中是菩薩。終不能也。除其宿命不請。如我語無異也。佛言。持是三昧者。終不痛目若耳鼻口身體。心終不憂。除其宿命所作。佛言。是菩薩為諸天龍神。及阿須輪。夜叉鬼神。迦樓羅鬼神。甄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讚譽。是菩薩。皆共擁護承事供養。瞻視敬仰思欲相見。諸佛世尊亦然。是菩薩所未誦經前所不聞持。是三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晝日不得者。夜於夢中悉得之。佛告颰陀和。其有持是三昧者。我說其功德。一劫復過一劫。不可盡竟。略說其要爾
颰陀和菩薩、羅鄰那竭菩薩、憍日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輪調菩薩這八個菩薩,聽聞佛所說皆非常歡喜,持五百件棉織的上等儈衣,各種珍寶布施,乃至用自己的身體供養佛,佛陀對阿難、颰陀和菩薩等五百人說,人中之師,常用正法隨順眾生進行教導,眾生莫不喜歡,樂於跟隨的清凈無欲,這五百人叉手手戰立在佛陀面前,颰陀和菩薩對佛陀說,菩薩修持哪些行為,能快速證得三昧境界,佛陀說有四個,一不信外道,二斷除貪愛之欲,三持戒清凈,四無貪愛之心,這四個應當這樣修持,並且此世就能獲得五百功德,比如擁有善心的比丘終身不會中毒、不被刀兵所傷、不被火所燒傷、不會被水溺亡。大劫將至時、墜入這火中火也會熄滅,就象大水滅小火。菩薩修持此三昧經典,如果帝王、盜賊、水火、龍、夜叉、蟒、師子、虎狼、[狂-王+加]玃、薜荔、鳩坻一切毒獸及鬼神想騷擾或欲殺害他,或者搶奪他的衣缽,擾亂他禪定,擾亂其心念,都不能得逞,除非是他的宿命如此,就如同我所說不會有異。佛陀說,修持此三昧者,眼睛鼻子嘴巴身體終不會疼痛,內心也無憂擾,除非其宿命如此。佛陀說,這個菩薩會被諸天龍神、及阿須輪、夜叉鬼神、迦樓羅鬼神、甄陀羅鬼神、摩睺勒鬼神、人非人共同讚歎,皆共同侍奉供養他,瞻仰禮敬並期待與他相見,諸佛世尊也是如此,這個菩薩在以前未誦經未修持,修持此三昧神威也全部盡得,若白天沒有證得,夜裡夢中也會知曉。佛陀對颰陀和說,修持三昧的人,我即使說一劫又一劫的時間,其功德也無法說盡,只能略說其概要而已。
勸助品第七
------------------------------------------------------------------------------------------------------------------------------------------
佛告颰陀和。菩薩於是三昧中。將有四事助其歡喜。過去佛持是三昧。助歡喜自致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佛。亦於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得。當來亦當從是四事助歡喜得。我悉助歡喜。
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菩薩欲修三昧過程中,將有四事供養助他生歡喜之心。過去諸佛修持此三昧因為助其歡喜而自致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之境界,其智慧具足圓滿。今十方諸佛,也是修持此三昧因為四事供養助其歡喜獲得圓滿智慧。將來諸菩薩修持次三昧也應當有此四事供養助其歡喜,我也會助其歡喜。
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人壽百歲隨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過於疾風。寧有能計其道里不。颰陀和言。無有能計者。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佛言。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不如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其福過布施者。百千萬億倍。當知是助歡喜福甚尊大。
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修持此三昧將有四事供養助他生歡喜之心。我就此少說幾個譬喻,假使其人壽命百歲行走而不睡覺,行走的速度快過疾風,那麼能計算出他走了多少路嗎,颰陀和說無法計算,惟獨擁有神通的佛弟子達到不退轉菩薩階位的舍利弗能夠計算。佛陀說,我對你們這些菩薩說,如果有善良男女,取布滿其所行道路的珍寶去布施,也不如以四事供養助聞此三昧經典者生歡喜之心所獲得功德多,其功德多過百千萬億倍,應當知道,助修持此三昧之人生歡喜之心功德多麼巨大。
佛告颰陀和。乃久遠不可計阿僧祇。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在空閑之處。是時閻浮利縱廣十八萬億里。凡有六百四十萬國。悉豐熟人民熾盛。有大國名颰陀和。有轉輪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禮畢卻坐一面。佛知其意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之助歡喜。即持珍寶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時私訶提佛般涅槃後。惟斯芩王壽終。還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有比丘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說是三昧。梵摩達聞之助歡喜。踴躍持寶直百億散其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作沙門。求學是三昧。與千人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得一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智。因是卻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羅惟逮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對颰陀和菩薩說,無法計算的久遠劫以前,那時有一尊佛,名字叫私訶摩提、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那時國土縱廣十八萬億里,有六百四十萬個國家,人民眾多富足,有一個大國名字叫颰陀和,有一位轉輪王叫惟斯芩,前往佛的處所,禮敬之後坐在一邊,佛陀知道他的意思就為他宣說此三昧經典,轉輪王惟斯芩聽聞之後非常開心,隨即奉上珍寶供養佛陀,並想,以這樣的功德定能讓十方人民安隱快樂。等到私訶提佛涅槃後,轉輪王惟斯芩也壽終,但還是轉生成他家的太子,名字叫梵摩達爾,那時有個比丘叫珍寶,正在為四部弟子宣說此三昧經典,梵摩達爾聽聞之後就為了助他生歡喜之心,非常積極的用大量珍寶供養他,又用上好衣服供養他,以助其生成佛之道意,有一千多人跟隨這個比丘剃度成為沙門,求學此三昧經典,共同侍奉此比丘善師至八千歲從無懈怠,以求得聽聞此三昧經典,四事供養助大家生歡喜之心獲得高明智慧,以後更是能在修持三昧中得見六萬八千佛,去每一個佛的處所,聽聞此三昧經典直至成佛,名叫坻羅惟逮、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
是時千比丘從得等正覺。皆名坻羅郁沈。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佛告颰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學持守誦為人說者也。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聞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學持者。若去百里千里。有是三昧當求之。何況近而不求學也。若有聞是三昧欲學者。當承事其師十歲。供養瞻視不得自用。當隨師教常念師恩。佛言。我故為汝說之。聞是三昧去四千里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聞。其功德不可計也。所以者何。專精進故。會當得之自致作佛
那時那一千多比丘證得正等正覺,名字都叫坻羅郁沈,又都教導大眾修學佛道。佛陀問颰陀和,你說什麼樣的人聽聞此三昧,不會自修、教人、助其他欲修之人生歡喜之心呢?佛陀說,若有人修持此三昧將快速成佛,只是聽聞此三昧功德已經不可計量,更何況能夠修持呢。即使相距百里千里,有此三昧經典也應當去求,何況近在眼前,卻不修學啊?若有聽聞此三昧想學的人,應當供養善師十年,供養禮敬不得自以為是,應當聽從善師教導,常常感激善師恩德。佛陀說,我之所以為你們說,聽聞此三昧經典即使四千里外,也當去其處所聽聞,其功德不可計量,為什麼呢,因為精進,所以當能證此三昧直至成佛。
至誠品第八
------------------------------------------------------------------------------------------------------------------------------------------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薩遮那摩等正覺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涅槃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門。欲得聞是三昧。承事其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竟不得聞。
佛陀說:久遠以前,有一佛,名薩遮那摩如來、應供、正遍知。當時該佛門下有一比丘名和輪,佛涅盤後,這個比丘修持此三昧。我那時做國王剎帝利種,在夢中聽聞此法門,醒後立即付之行動,跟隨和輪比丘出家為沙門,求奉此三昧法門,承事師三萬六千年。魔障之事頻頻而起,竟然不得而聞。
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汝等。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衣被床卧珍寶以上勿有愛惜。設無者當行乞食給師。趣當得是三昧莫厭。常當自割身肉供養於善師。何況寶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師當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當如是。得三昧已。當堅持常念師恩。是三昧難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聞其名不可得。何況學而不精進。得是三昧精進學轉教人者。正使如恆河沙佛剎滿中珍寶。用布施甚多。不如學是三昧者。
佛陀對眾弟子說,我對你們說,你們需要迅速證得此三昧不要忘記,禮敬此三昧經典導師,一劫百劫千劫,也不要有懈怠。並且常守在善師旁不離開,對於供養善師的飲食日常用品,衣服卧具珍寶不要有任何愛惜。如果一無所有也應當通過乞討供養善師,求此三昧不厭倦。甚至割肉供養善師,何況珍寶,不足言道了。禮敬善師如同奴僕侍奉士大夫。求此三昧就應當這樣。證得此三昧,也應當時常感激善師之恩。此三昧經典百千劫也難求,就是想聽聞其名都無可能,更何況修學卻不精進。得到此三昧經典精進修學的同時也應轉教他人,這樣的人如同恆河一樣多的諸佛剎土中的珍寶一樣稀有,物質布施再多,其功德也無法與此學三昧經典之人相比。
佛告颰陀和。若有人慾學者。當助歡喜。欲學而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之。當善供養。何謂佛印。所謂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取無所顧。無所住無所礙。無所結無所有。盡於欲。無所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何況愚痴者。是印是為佛印佛言。我今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輪鬼神龍人民。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得阿羅漢。五百比丘尼得阿羅漢。萬菩薩得是三昧。得無從生法於中立。萬二千菩薩不復退轉。佛告舍利弗目揵連比丘颰陀和等。我從無數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持是經囑累汝等。學誦持守無得忘失。若有欲學者。當具足安諦教之。其欲聞者。當為具足說之。佛說經竟。颰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目連比丘阿難及諸天阿須輪龍鬼神人民。皆大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佛陀對颰陀和說,如果有人想修學此三昧經典,應當助其生歡喜之心,助其想學就能得到。修學的人憑藉佛的神威加持能助其精進。應當精心將此三昧經典書寫在素絹上,即得佛印印其上,應當禮敬供養。什麼是佛印,即所謂不放逸、無貪慾、無痴想、無所攀著、無所痴願、無所嚮往、無所執取、無所顧慮、無所執著、無所障礙、無所糾結、無所佔有、慾望殆盡、無生、無滅、無壞無敗、佛道核心即是此印。阿羅漢、辟支佛都不能企及,更何況愚痴之人。此印即為佛印佛言。我今天說此三昧一千八百億阿修羅、鬼神、龍、天、人民,都得預流果,八百比丘都得阿羅漢道,五百比丘尼都得阿羅漢道,成萬菩薩都得此念佛定法門,都得無比的快樂。一切佛都出現在面前,一萬二千菩薩都不再退轉。佛陀對舍利弗、目揵連、颰陀和、眾比丘等說,我從無數劫以前求佛道,至今成佛,持此經囑咐你們,學誦持守此三昧法門不的得忘失。如果有學此三昧者,應當安心修靜受學,他想聽的就全部告訴他,佛陀說完此經後,颰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大比丘等,諸天、阿修羅、龍、鬼神等大眾皆十分開心,頂禮佛陀後離去。
推薦閱讀:
※《疑龍經》上卷原文及其注釋
※贈汪倫原文、翻譯及賞析
※陳益峰:《葬經翼》穴病篇原文及白話
※《淮南子·說山訓》 原文:
※《弟子規》原文及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