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傳奇——中國武俠電影簡述【5】:「殘缺」張徹

第五章 「殘缺」張徹

  1989年香港公映了一部叫做《義膽群英》的影片,影片中雲集了當時香港大批的明星,但是這些明星卻不要片酬,無償參與此片,因為這部電影是為了給一個人祝壽,能夠讓這麼多明星不計報酬的人就是張徹。黃霑曾說過:「真才子世上絕不多,而張徹實在是貨真價實的大才子。」當時在香港,張徹同時寫電影評論、小說、隨筆、武俠小說,並且還為電懋公司創作劇本,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他最初接觸電影是在1947年,他創作了《假面女郎》的劇本,1949年與張英一起合作導演了《阿里山風雲》,雖然大多數人沒有看過這部影片,但其中的主題歌「高山青」卻傳唱至今為人所熟知,歌曲由張徹本人作曲,這部影片也是台灣的第一部劇情片。因以何觀的筆名撰寫影評,他的才氣引起了邵逸夫的注意,於是1962年他加入邵氏公司,成為邵氏的編劇部主任,早期創作了多部武俠電影的劇本,為後來的武俠電影高峰奠定了基礎。

  張徹與前輩張石川一樣,對市場十分敏感,雖然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但還是十分在意觀眾的口味,除了以古裝武俠片奠定武俠電影第二次高峰外,他還首創了時裝功夫片、正宗國術片、少林功夫片、「小子片」,並且是最早將金庸武俠小說拍成國語武俠片的導演之一。1967年他導演了《獨臂刀》,由倪匡編劇,王羽主演,影片大獲成功,一舉突破百萬票房,被人稱為「百萬導演」,也一舉奠定了他武俠導演的地位。

  《獨臂刀》講述青年方剛(王羽)被刁蠻的師姐齊佩(潘迎紫)砍掉右臂,方剛被少女小蠻(焦嬌)所救,後方剛練成了神刀絕技,不計前嫌救出師父的故事。影片情節明顯脫胎於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其中方剛斷臂與楊過如出一轍。《獨臂刀》中的獨臂、短刀,具備了張徹獨特的「殘缺」之美,王羽所飾演的方剛鐵骨錚錚,又深邃憂鬱,其「殘缺」的形象獨具悲憤壯烈之感,一掃之前影壇上黃梅調的脂粉氣,綜觀張徹的電影,反叛和殘缺一直是他電影中的精髓,電影的主人公徹底顛覆之前《黃飛鴻》上尊下卑的儒俠形象,主人公的所作所為全憑自己一時之氣,而與俠義無關,勇往直前只不過是為報私仇或酬知己,張徹電影的主角無不都是偏激而狂烈的形象,但卻勾畫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

  我個人喜歡看導演的處女作,因為有些人一旦成名之後就會害怕失敗,就會變為技巧的奴隸,而不像剛拍電影時那麼真誠、對影片充滿感情。《獨臂刀》雖然不是張徹的第一部武俠電影,更非其處女作,但作為武俠高峰的奠基之作,看《獨臂刀》就如同飲烈酒一般,這部影片是張徹影片中感情最濃烈的一部,這雖是張徹的功勞,但也與主演王羽密不可分,張徹後來重要的男演員如狄龍、姜大衛、陳觀泰、傅聲等,在影片中都無法與王羽相比,王羽的眉目間有種悲苦的氣質,《獨臂刀》中父母早亡,又被師姐砍掉胳膊;《大刺客》中隱姓埋名,忍辱負重;《金燕子》中也是從小全家被人殺死。他扮演的都是悲苦的角色,因此王羽的悲苦再加上最後的盤腸大戰、血灑白衣尤為蕩氣迴腸。而相比之下狄龍過於英俊;姜大衛雖然叛逆卻又有些油滑;陳觀泰過於粗豪,深沉憂鬱的氣質不足;傅聲在影片中則多以喜劇的角色出現,他們可以演繹出悲壯,但都缺少王羽身上「苦」的特質。

  王羽在《獨臂刀》後又接連拍攝了張徹的《大刺客》和《金燕子》等片,從這兩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張徹雖然有自己的風格,但他同時也非常善於借鑒別人的經驗,他在自己的自傳里說,他十分欣賞費穆,因此在拍攝《大刺客》時刻意學習了費穆的拍攝方法,而《金燕子》一片更是借鑒胡金銓的《大醉俠》,竟然也拍出了胡金銓的意境,尤其是片中白衣大俠蕭鵬(王羽)站在滿幅大字前的畫面,是武俠電影經典的鏡頭之一。故事講述大俠韓滔(羅烈)偶然救了金燕子(鄭佩佩),韓滔對金燕子一往情深,而金燕子的師弟蕭鵬雖一直與妓女媚娘(趙心妍)在一起,但心裡卻無法忘記師姐金燕子,為了讓金燕子現身,蕭鵬每到之處都留下金燕子的標記,致使金龍會追殺金燕子。影片最後,蕭鵬和韓滔二人決鬥,金龍會幫主王雄尾隨金燕子和媚娘而來,蕭鵬出手殺死王雄,卻被韓滔誤會,結果誤傷蕭鵬,蕭鵬最後血染白衣,與金龍會黨羽同歸於盡。韓滔因誤傷蕭鵬,愧疚出走,金燕子和媚娘則結廬在蕭鵬的墓旁。如同《獨臂刀》脫胎於《神鵰俠侶》的故事,《金燕子》依然殘留著金庸的影子,影片中少年因被財主誣陷偷鴨自殺的情節,在《飛狐外傳》中有著同樣的故事,本片不同於張徹其他的電影,場面、鏡頭都十分精緻,追求意境,在他的影片中是與眾不同的佳作。張徹從《大刺客》開始,就開創了白衣大俠的形象,之前人們都不認為白色是一種色彩,同時白色也容易反光給攝影帶來不便,但張徹的標新立異卻是電影的一種突破,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同時張徹也在《金燕子》里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文字功底,影片的主題歌就是張徹作詞,並且巧妙的將主人公的名字嵌了進去。

  但是紅得發紫的王羽很快就脫離了邵氏轉投嘉禾,導演和拍攝了一系列的武俠電影,有《龍虎鬥》、《戰神灘》,《獨臂刀戰盲俠》、以及獨臂拳王系列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因王羽與日本人合作推出了《獨臂刀戰盲俠》,這邊張徹也不甘寂寞,啟用狄龍和姜大衛拍攝了《新獨臂刀》作為回敬,為此邵逸夫和鄒文懷還對質公堂,雙方徹底破裂。《新獨臂刀》的故事相比《獨臂刀》增加了一個封俊傑(狄龍)的角色,影片更多的是突出了雷力(姜大衛)和封俊傑的友情,兩人在一起甚至勾肩搭背,完全忽視了女主角在一旁,到後來兩人相約太湖歸隱,再加上曖昧的對白,所以後人說張徹影片有同性情結不是沒有道理的。

  王羽是張徹的第一代弟子,狄龍、姜大衛是第二代,狄龍和姜大衛可以說是邵氏自王羽後最紅的電影明星,狄龍家境貧寒,從小練習詠春拳,後來考進邵氏訓練班;而姜大衛則是演藝世家,父親嚴化是四十年代的影星,其兄弟秦沛、爾東升後來亦是香港著名的演員和導演。在這樣的家庭里,姜大衛無疑受到比別人更多的熏陶,他很早就拍戲,並以童星著稱。長大後姜大衛經由哥哥秦沛介紹加入邵氏,最初狄龍和姜大衛兩人只是一些龍套角色和替身,比如在《獨臂刀》中兩人就扮演了調戲小蠻的嘍啰。兩人的成名作是《死角》,這是張徹第一部時裝動作片,影片講述青年張純(狄龍)愛上了富家小姐,但卻遭到對方家裡人的反對,富家小姐的哥哥更是找人把張純打了一頓,張純拿槍闖入小姐家,開槍打死了她的哥哥,自己也被警察射殺。張純的死,是年輕人一次對社會秩序的反叛,是對世俗的憤怒。從此狄龍和姜大衛兩人又陸續主演了張徹的多部影片,成為武俠電影的一段傳奇故事。

  在張徹的一班弟子中,若問誰的演技最好,恐怕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若要問張徹最喜愛的弟子是誰,那肯定是姜大衛。在《死角》中狄龍是主角,而姜大衛只是配角,但接下來張徹為兩人設計的角色,即使兩人的戲份相當,但姜大衛的角色卻更受歡迎,張徹甚至為姜大衛量身打造了《遊俠兒》之類符合其自身氣質的影片。其實也不能完全怪張徹偏心,狄龍高大英俊,在人們的心中只能是正義的俠客,也就免不了有些呆板;而姜大衛體態消瘦,叛逆陰鬱,眉宇間滿是落寞與孤獨,無疑更適合張徹電影的氣質,因此姜大衛憑藉《報仇》的角色,為香港贏得了第一個亞洲影帝。《報仇》是張徹的名作之一,張徹巧妙的將京劇介入電影,電影開始就是京劇《界牌關》的羅通盤腸大戰,以戲中戲的形式暗示了關玉樓(狄龍)最後被人害死的結局,關小樓(姜大衛)為他報仇,最後盤腸大戰血染白衣,樹立了一個凄美的個人主義英雄形象。

  之後姜大衛以《叛逆》再次獲獎,這對於狄龍來說無疑是一個刺激,因此在拍攝《刺馬》時他主動要求扮演反面的角色馬新貽,他也終於憑藉《刺馬》獲得了金馬獎,得到了肯定,不久又在孫仲的《冷血十三鷹》中獲得亞洲影展的獎項,兩人於打成了平手,但曾經的親密無間已經有了隔閡,終於在李翰祥的《傾國傾城》拍攝完後決裂,此後就很少見到兩人的合作,這對香港影壇「絕代雙驕」的故事以這樣的結局收場令人感慨,但是兩人卻留下了眾多的讓人懷念的武俠電影。沒有了狄龍,姜大衛似乎在電影上也不再如以前風光,他也漸漸的轉向了電視,後來在《九陰真經》中扮演的黃藥師和《琥珀青龍》中扮演的趙軒都成了武俠電視劇的經典角色。單飛的狄龍似乎更順利些,張徹組建長弓公司後,他和楚原合作,主演了一系列的由古龍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登上了個人電影事業的頂峰,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大英俊不再,1984年與邵氏解約,事業陷入了低潮期,曾經的英雄如此的落魄,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他後來在《英雄本色》中那句著名的台詞「我不做大哥很久了」,為什麼會被狄龍講得如此落寞了。

  人們一般把張徹的弟子分為五代,第一代,王羽,鄭雷;第二代,姜大衛、狄龍、陳觀泰、王鍾;第三代:傅聲、戚冠軍;第四代:郭追、鹿峰、江生、羅莽、孫建;第五代:程天剛、龍天翔、錢小豪;以及在大陸拍攝時的董志華、徐小健等人。然自傅聲之後,因為自身形象的問題,三、四、五代的弟子們在銀幕上都沒有達到王羽、狄龍和姜大衛的高度,只有傅聲比較有希望,而且張徹也比較喜歡他,但他卻因車禍英年早逝,可以說非常的遺憾。其他人比較有成就的是郭追,他後來改名郭振鋒,現在是著名的武術指導,《白髮魔女傳》、《天脈傳奇》、《007之明日帝國》都是他動作設計,並且經常客串演出,在《辣手神探》里扮演殺手,與周潤發、梁朝偉對射,酷勁兒一點不遜色於他們。大陸時期的董志華和徐小健可以說生不逢時,他們雖然基本上出演了張徹在大陸拍攝的所有影片,但無奈此時張徹已經是末期,此後一直是配角的命。想當年董志華在《大上海1937》里的小刀楊藩風靡一時。後來他在周星馳的《功夫》里扮演使用五郎八卦棍的阿鬼。

  根據傅聲的特點,張徹專門給他設計了「小子」這個鮮明的形象,並且引領了一時的風潮,而這類「小子」類型的電影直接影響了後來成龍的功夫喜劇。這類影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75年拍攝的《洪拳小子》,傅聲在影片中依然延續著張徹一貫的反叛精神,但又十分可愛,最後通過主角的死去,營造了喜劇中的悲劇。而張徹拍攝的《馬永貞》則開創了上海灘爭霸的先河,是香港黑幫電影的源頭。影片由東南亞搏擊冠軍陳觀泰主演,講述一個青年在上海灘憑藉的拳頭打開了一片天地,然而他也和那些黑幫大哥一樣,最終走向了毀滅,展示了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影片結尾馬永貞身中數十斧慘烈至極,延續了一貫的張徹的暴力美學,姜大衛在其中扮演的譚富也極有風采。陳觀泰在《刺馬》、《蕩寇志》等名片中也有出演,雖以張徹的武俠片成名,但張徹並沒有完全展示出陳觀泰的潛質,多是飾演沒有頭腦的莽撞之人,反倒是他在桂冶洪的寫實片《成記茶樓》和《大哥成》中的出演,頗為有勇有謀、有情有義,是八十年代黑幫電影中黑幫大哥形象的雛形。他也主演了桂冶洪唯一的武俠片《萬人斬》,桂冶洪賦予影片寫實的氣質,沒有華麗的布景和服裝,在當時顯得格外突出。

  70年代末開始,張徹改編了幾部金庸的小說,先是三集的《射鵰英雄傳》,由傅聲出演郭靖,由調皮的傅聲扮演老實的郭靖,明顯不太適合;接下來的《射鵰俠侶》更是改編得離譜,大部分都是《射鵰英雄傳》的情節,影片從頭到尾也不見小龍女的蹤跡;郭追則主演了《俠客行》、《碧血劍》、《飛狐外傳》,但演員的形象與小說相差太遠,且因為篇幅的緣故消減較多,例如《飛狐外傳》中就刪掉了袁紫衣這一重要人物。相比之下,不但不如楚原的古龍電影,甚至楚原版的金庸作品《倚天屠龍記》、《書劍恩仇錄》也有些差距。因此連張徹自己都說::「就我拍攝的金庸小說而論,成績並非很好。原因在我二人性格不同,查良鏞兄為人沉著厚重,其作品如長江大河;我卻是反叛尖銳的性格;只是激流瀑布,故此只能表現他作品的一枝一節。我自覺拍得較好的是《射鵰英雄傳第三集》,因集中在瑛姑、南帝之間的情怨故事。我始終拍不出金庸小說的博大精深,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最後放棄了。」

  張徹又對神怪武俠片產生了興趣,拍攝了《哪吒》、《紅孩兒》等影片,但影片並未向以前那樣引起轟動。70年代末武俠片風起雲湧,楚原、劉家良、洪金寶、成龍等群雄輩出,這時張徹雖有《五毒》、《殘缺》等不錯的影片,但整體上張徹已無力支撐,尤其到80年代傅聲離世,邵氏轉移陣地主攻電視,這對張徹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張徹雖仍有雄心壯志到內地拍片,然而內地的武俠電影的製作明顯不如香港,《霹靂情》、《上海灘十三太保》、《大上海1937》等影片只能算是維持而已,到了90年代的《西行平妖》、《神通術》,明顯看到張徹已有心無力,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西行平妖》中孫悟空的造型,只是在臉上粘了幾撮黃毛而已,在美工、道具等工作上,張徹幾乎到了簡陋的地步。其實張徹在自己電影高峰期也是如此,比如清代戲,全不按清代的規定將前額剃光,好多時候居然有著劉海,如此還不算,還要特寫。在這類事情上,張徹也如同他自己影片的主人公一樣,行事全憑一時的感覺,只要感覺舒服,有時候甚至會明知故犯,他在《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中就說自己的電影不免粗糙。美工、道具等在張徹眼裡屬於小節,他注重的是所謂的 「大節」。 這個「大節」就是影片的一切都要為他的「陽剛美學」服務,也由此造就了張徹影片中不同於其他動作影片的獨特氣質,最典型的就是盤腸大戰。張徹的影片由殺人始,以被殺終,死亡不是英雄的終結,恰恰是英雄精神升華的一個典禮,因此我們會經常看到結尾的盤腸大戰,甚至是更慘烈的如《十三太保》中李孝存被五馬分屍,所有這一切對死亡的處理,無不有著宗教式的虔誠。為了極盡渲染,張徹用了多種手法來表現死亡的慘烈,一是主角身著白衣,白衣如同英雄迎接死亡前穿的禮服,當紅色的血染透白色的衣服,呈現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二是赤膊,露出強健的肌肉,著力表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三是慢鏡頭,張徹可以說是第一個在武俠片中用慢鏡頭來表現死亡的悲壯,《十三太保》中五馬分屍的慢鏡,是張徹電影中最有代表性的慢鏡之一;四是用西樂取代了中國的古樂,之前所有的武俠電影都是《十面埋伏》之類的民族音樂,張徹第一個在武俠片中以西樂來襯托影片的陽剛,為此他勇於創新,甚至找來了當時極為年輕的陳勛奇來為其配樂。

  而張徹的影片的武術指導同樣在當時是第一流的,當時最紅的武術指導是劉家良、唐佳和韓英傑,除韓英傑在台灣是胡金銓御用的武術指導,劉家良和唐佳則是張徹的左膀右臂,他們最早曾給張鑫炎的《雲海玉弓緣》做武術指導,這部影片也是香港最早的優秀國語武俠片,邵逸夫很欣賞他們的才華,於是挖到邵氏,成了張徹最重要的幫手。張徹早期的電影,都是他們兩人做武術指導,後劉家良升格作了導演,自成一派;唐佳則在張徹去台灣組建長弓公司時留在了香港,此後唐佳和楚源、徐克都合作了多部經典武俠作品。他作為武術指導的最後一部電影是徐克的《青蛇》。

  張徹一生拍攝了一百多部電影,除了開頭幾部外,其餘的全是動作片,張徹也由此扭轉了香港銀幕上陰盛陽衰的局面,其電影陽剛的風格影響至今。在多數人眼裡他的影片中似乎女性無關緊要,其實張徹拍攝情感戲也十分出色,就像溫瑞安所說的那樣:「張徹拍的雖是男性電影,但女性的戲,他也拍得不壞,而且時有驚喜,甚至拍得甚為細膩,並且極為尊重女性。他極少要戲裡的女角演受辱的戲,脫和剝,都鮮見於他作品裡,反而,女角的形象拍得極美。 可是,對戲裡男主角的命運和奮戰,女角往往是決定性關鍵。《金燕子》里的鄭佩佩,王羽替她梳理如瀑烏髮的那一幕,簡直蕩氣迴腸。《獨臂刀》是張徹、王羽成名之作,但男主角斷臂沉倫乃至只手振作,全因兩位女性使然。《剌馬》的男性結義是最大考驗,富貴官位其次,重要的是『勾義嫂』這行為上。《小煞星》中,羅文初試金嗓,張徹作詞,一曲水仙花,唱予汪萍,深情無限,我聽猶憐。《八大刀王》中姜大衛重新振作,亦因李菁的惜重與同情。《大剌客》里風蕭蕭易水寒,汪上白衣趙心妍一曲清韻,只回天地斷人腸。——誰說張徹重男輕女,不會寫情?」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淺談(天文篇)
他不紅,但中國有99%的女人都喜歡過他,這其中也包括你
名利場里的腐朽與少年中國的新生
為什麼中國武裝直升機武直十的誕生,要感謝一次成功的迫降?
乒乓強國該何去何從?

TAG:電影 | 中國 | 武俠 | 武俠電影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