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動FBI全家被遣返:怎麼管教具有中國特色的熊孩子 | 西洋參考

關於作者

林世鈺  從事過公務員、記者、教師等職業,2013年起旅居美國,為中文媒體撰寫專欄,同時在新澤西州某中文學校教授中文。2016年起加盟美國GCTV全球華視,任執行總監。2016年11月出版美國華裔移民口述實錄《美國歲月》。

說實在的,雖然在國內見過不少「熊孩子」,但這個引發 成年人鬥毆的「熊孩子」還是嚇了我一跳——8月初,從中國飛往洛杉磯的航班上,一個中國「熊孩子」不斷騷擾鄰座日本籍華裔小哥,小哥建議其父母管教孩子,父母不但不管教孩子,還辱罵小哥,最後演變為肢體衝突。飛機落地後,一家三口被FBI海關執法人員直接遣返回中國。計劃好的暑假旅行泡湯了!

據《中國日報》報道,熊孩子一家三口前往美國過暑假。熊孩子旁坐著一位日本籍的華裔年輕男子,飛機一起飛,熊孩子不斷騷擾對方,包括直接用腳踢。年輕男子忍了一會建議熊孩子父親管管,然而這位父親並不理會。

年輕人多次和這家人提意見,在起飛三小時之後終於忍不住站起來,以激動的口吻罵了這家人。

旅客描述,小孩的父親立刻站起來維護孩子,年輕人仍然不斷辱罵,和小孩父親對罵起來,後來年輕人爆了一句粗口,徹底激怒了小孩父親,於是他掐住年輕人的脖子,年輕人試圖反擊,兩人隔著孩子扭打在一起。

飛機落地時FBI、機場安保、邊防安全等20多名執法人員已經等在了出口。因為是熊孩子父親先動手,美國海關以涉嫌故意傷害罪拒絕他們一家入境並遣返回中國。

在國內,最常見的是「熊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追逐嬉戲,一旁的家長也高談闊論,嬉笑怒罵,全然不顧旁人,儼然把公共場合當成了自家客廳或者遊樂場。

一次和朋友在餐館吃飯,兩個年輕媽媽分別帶進來兩個七八歲的小男孩,他們一落座就拿出iPad玩遊戲,兩個媽媽也參與進去,四個人時而歡呼,時而手舞足蹈,旁若無人。其他食客投去嫌棄的目光,但他們似乎毫無知覺,依然故我。

我實在忍不住了,走過去對他們說:對不起,能不能請你們安靜一點,因為影響到其他人了。其中一個媽媽抬頭瞪了我一眼,大聲說:孩子天性就是活潑的,你家沒孩子哪!噎得我不知如何作答。

感受下「熊孩子」的威力吧

1

為什麼美國「熊孩子」相較中國少很多?

到美國後,我發現大多數孩子的邊界感比較強,在家裡,他們一樣上躥下跳,大呼小叫,極其活躍。但是,一旦到了公共場合,他們就會收斂很多,和父母低聲說話,對服務員彬彬有禮。如果走路不小心碰到你了,他會抱歉地說,「Excuse me 」;如果你和他目光對視,他會友好地報以微笑;如果你誇小姑娘裙子漂亮,她會像小女人一樣,微笑著說:Thank you!

小朋友日常交往中,彼此之間也很少說粗魯的話或者推搡別人。總而言之,他們言行舉止很有規範,一看就是有良好的家教。說句實話,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的美國「熊孩子」相較中國少很多。

面對熊孩子此行為,你會怎麼做?

其原因是什麼呢?據我觀察,一方面,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規矩,父母以身作則,要求孩子遵守的規則自己首先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父母做對了,孩子一般錯不了。

我的美國朋友Deepa家的牆上,貼著幾行大字:Be kind to each other(善待彼此); Be respectful to each other(尊重彼此)。平時,她和兩個孩子說話總是柔聲細語,從不大聲呵斥或者用命令的語氣。如果姐姐對弟弟不耐煩,大聲嚷嚷,或者兒子口出不恭,她就指著牆上的字,看著他們。他們立刻說,sorry, mom。

一個朋友11歲的女兒,今年夏天去北京參加夏令營,與當地學校的孩子開展一些活動。當她聽到國內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你太難看了,我不想和你一起玩,驚呆了——因為在美國,這就屬於bully(霸凌)和歧視了。朋友說,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普遍懂得尊重別人,輕易不說傷害別人的話。因為這些品格上的內容,是父母言傳身教和學校學習很重要的一部分。

美國家庭為孩子提供了一個 很好的道德基點,同時,美國主流文化對兒童言行規範的教育也是非常嚴格的。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區,提倡的主流價值觀都是愛、尊重、平等、誠實、堅毅等。在這種大環境的熏陶下,「熊孩子」自然少了很多。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那你可不是孩子啊」

2

相比美國娃,中國孩子普遍缺乏邊界感

家庭里,如果沒有邊界感,孩子就學不會獨立,不是太粘人就是太「熊」 。美國的父母邊界感相對比較強,孩子應該做的和處理的事情,他們都完全放手,從不越位。

有邊界感的孩子,知道人與人相處的底線在哪裡,長大後懂得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權益,也能推己及人,懂得尊重他人。他不會輕易在飛機上脫鞋,把腳掛在前座的椅背上,也不會輕易在別人排成長隊時,面不改色地去加塞。

熊家長嘴上總掛著一句話:「別跟孩子一般見識」

在國內的遊樂場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侍立在「小皇帝」、「小公主」周圍,不停地叫「小心,別摔倒了」,「你渴不渴,要不要喝水」,「那個小朋友,你能不能讓妹妹先過去」。一旦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一個箭步衝過去問個究竟。一旦發現是別的小孩不是,立刻開始指責對方。

而在美國的遊樂場上,父母一般都站得遠遠的,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自由玩耍。如果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產生矛盾了,他們並不著急衝過去,而是讓他們自己先解決。如果發現他們解決不了,自己再過去。過去以後也不會大呼小叫,立即護短,而是輕聲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了,了解情況後,有的安慰孩子,有的讓孩子道歉,自己也向對方父母道歉。一場風波就這樣以平靜的方式偃旗息鼓,大人和孩子的心上都不留任何隔閡。

此外, 美國人對孩子的態度一直是愛而不寵。國內可能是之前獨生子女政策的緣故,每個有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用無微不至的愛把孩子包圍得幾至窒息。日常生活中,你會看到很多孩子七八歲了還是大人追著喂飯,上初中了還是父母幫助收拾書包,上大學了還把臟衣服打包回去讓媽媽洗。

「熊孩子的產生」和「家長的溺愛」脫不了干係

再看美國人,他們愛孩子,但絕不寵孩子。孩子多的家庭,每個孩子都要分別承擔一定的家務,比如做早餐、清潔地板、照顧弟弟妹妹等等。曾經,在一個美國朋友家,我看到她7歲的兒子煎雞蛋時把雞蛋煎焦了,但朋友一點都沒生氣,而是一邊說「Good  job」,一邊教他。我問她:每天早上都是孩子自己做早餐嗎?她笑著說:是的,他還經常幫我們準備早餐呢。他有能力做好這些事情,為什麼不讓他們試一下呢?

一個孩子,如果願意並有能力承擔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那麼他根本就「熊」不起來,而是「牛」起來。

3

美國也有熊孩子,看美國父母如何有效對付

當然,美國也不是沒有「熊孩子」的,而且「熊」的花樣和程度相較國內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美國科羅拉多州兩個「熊孩子」跳進9米高的魚缸,被送往醫院進行緊急救治,並面臨刑事指控;比如9歲的孩子偷偷開走父母的汽車,一路惹禍不斷。美國人如何對待這些「熊孩子」呢?

別看美國父母平時對孩子很nice ,總是一口一個honey, sweet,動不動就說「Good job(真棒!)」,「I  am proud of you!(為你感到驕傲!)」沒事就摟過來親一個,但是孩子真正犯錯時,父母對這些「熊孩子」也是不客氣的。

他們比較常用的辦法是「Time-out」,可以譯成「計時隔離」或者「關禁閉」,就是把犯錯誤的孩子隔離在小房間里一段時間,讓其面壁思過。這是美國家長最常用的一種懲罰熊孩子的辦法,比較有效。它不是體罰,而是一種精神處罰。讓孩子與舒適、正常的環境脫離,孩子有精神挫折感,由此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認真反這對喜歡和小夥伴玩耍的孩子來說,是很有震懾力的。

「Time-out」是美國家長最常用的一種懲罰熊孩子的辦法

美國人「Time-out」的原則一般是,一歲一分鐘,兩歲兩分鐘,三歲三分鐘,以此類推,一般不超過十分鐘。如果中間孩子從房間跑出來了,又要重新計算。

除了Time-out,美國人還有別的辦法。比如限制孩子遊戲和玩耍的時間。有的孩子喜歡打遊戲,每天有十幾分鐘或者更長時間的打遊戲時間,犯錯後,家長就會收走他的手機或者IPad,不讓他們玩。這可是抓住了孩子的軟肋,沒了樂子,孩子失魂落魄的,自然知道自己犯錯的代價了。

美國朋友Julia,她的女兒Margret 和我女兒是同學兼好友。每次到我們家玩,都按與媽媽說好的時間回去。有一天,她和女兒一起做手工,一時忘了看時間,晚了15分鐘回去。回到家裡後,她被懲罰一周內不能玩iPad,而且不能到同學家玩。因為她家裡的規矩是,必須準時回家,如果晚回必須要提前告訴父母,如果做不到,一周內不能玩iPad,不能到同學家玩。此後,她在我家玩時,不停看手錶。時間一到,立刻拔腿就跑,一分鐘也不延誤。從她身上,你能看到,美國父母在執行規矩時絕對是「言必行,行必果」,一點都不含糊。

孩子你不好好教育,日後自有人替你教育 / 正因為這位母親知道,一千句溫柔的嗔怪不如讓孩子見識一次真正的社會,所以看似莫名其妙的做法,其實恰好說明了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是怎樣聰明地教育熊孩子的。

PS:面對熊孩子你會怎麼做,歡迎留言評論!

想去海外生活嗎?請在微信號回復國家名 如 美國 查看相關文章和政策,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手機號碼,郵箱),會有專業的顧問和您聯繫


推薦閱讀:

真·熊孩子馴服手冊
求心理專家解疑,我妹妹這樣的是熊孩子還是她真的心理出了問題?
如何對付熊家長?
如何看待家人朋友勸你 說 「ta(畢竟)是你的……」的句式讓你去不追究別人對你的傷害?
遇到熊孩子或者熊家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中國 | 孩子 | 中國特色 | 熊孩子 | 特色 | 怎麼 | 西洋參 | 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