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的寫作要與時俱進
06-01
詩詞曲的寫作要與時俱進,不可墨守常規——從唐詩的革新、演變與流派談起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唐詩是一個總體概念,具體到每位詩人的詩、甚至一位詩人不同階段的詩,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不可否認,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高峰與瑰寶。但在整個唐代,詩歌有一個由古體詩向格律詩演化、轉變最後定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個流派隨著歷史潮流各顯春秋,匯成了一陣陣詩歌創作的時代樂聲。能否這樣說,在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過程中,詩歌在唐代完成了它的蟬蛻使命。在中國文學史上,對唐代詩歌流派有詳細記載,,將其歸納起來大體分為 「七流派」。 七流派指:轉變啟蒙派——薛道衡、王績、寒山子;古體詩破殼派——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律詩制格派——宋之問、沈全期;春江月夜派——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包融、王之渙、孟浩然;勸諫諷喻派——陳子昂、張九齡;慷慨奔放派——王維、王昌齡、張旭、李欣;綜合吸收派——李白、杜甫等。這七派,共性的東西是主張詩歌的前進與發展,反對陳詞濫調、反對一成不變。個性的東西是帶有漸進性中斷特色。在此不妨分別作一闡述。 1、轉變啟蒙者的古詩新作性。大家知道,在唐詩史上,唐太宗喜歡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迹。大臣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這種詩體在當時幾乎是「格式」,成了束縛人們思想的精神枷鎖。何去何從?只有一條,那就是「變革」。從薛道衡開始,首先上官儀的「六對」、「八對」體裁進行改造。可以說,一聲「空梁落燕泥」,預示著新詩即將問世。王績不因舊制,也是向齊梁淫靡浮艷詩風的宣戰的人物之一。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律體成型於隋唐之際,可以說王績無功實為先聲。至於寒山子,從「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已有格律詩的味道。 2、古詩破殼派的創造性。這一派主要以「唐初四傑」為代表。四傑用七言歌行來寫都市生活,詩的境界開闊了,而且在形式上也有變動。四傑的七言歌行,一方面注意向民歌學習;一方面還注意吸收六朝歌行和小賦中鋪陳排比、縱橫多變的特點,擴大了詩的篇幅。他們的歌行雖未能擺脫六朝宮體綺麗的影響,卻不乏通俗自然的詩句,也衝破了宮體詩的狹小內容,不同地反映了社會現實,題材比較廣泛。四傑在創造的過程中碰得頭破血流。盧照鄰一首《長安古意》,把自己送到了病床上;駱賓王一首《獄中詠蟬》,成了絕唱;王勃二十七歲就「天涯若比鄰」;楊炯在遭貶過程開邊塞詩歌之先河。 3、律詩制格派的先崇後辱。唐詩定型應該說在武則天年間。這時,能在詩歌定型上做文章的人恐怕只有狄仁傑、張柬之、宋之問、沈全期等人了。但前二人似乎對此不感興趣,歷史的重任也就落在後二人身上。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 4、春江月夜派星光燦爛。清淡風流的賀知章,詩以絕句見長;音潤圓轉的張若虛,長詩歌中多見河流、白雲、山川、清風、扁舟;擊劍悲歌的王之渙,名動一時「歌從軍,吟出塞」;氣勢磅礴的孟浩然,成為唐代山水園林派代表;意境幽深的張旭號稱吳中四士之一。他們創造了許多不朽詩歌。 5、勸諫諷喻派以社稷安危為己任,為杜甫的創作奠定了雄厚基礎。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中說:「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肯地評價了子昂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至於張九齡,則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 6、慷慨奔放派,成為李白詩歌的先聲。王維詩、畫成就都,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王昌齡的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張旭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另外,在群芳燦爛的唐代詩苑中,邊塞詩確是一從奇葩,其中李頎的邊塞詩也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 7、李白、杜甫集唐詩之大成者。一為詩仙、一為詩聖。但二人的風格又各有差異。既不能用李白的詩去套杜甫,也不能用杜甫的格調要求李白。否則,這二人都成不了大詩人。 總而言之,唐詩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創造、創造、再創造的過程。既非尋人牙縫、也非削足適履。所以說,諸詩般調非為詩,十指並長非為手。在唐詩發展過程中,各家詩歌有長短。正是在互相吸收、補充、切磋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成熟。當然,任何事物都是相聯繫的,所謂派別也是相對的。不可絕對而論。 詩是如此,詞也是如此。大家一談到詞,都說「宋詞」。其實,詩中有詞、詞中有詩,就看是哪一種體裁佔主導地位罷了。宋詞有五種類別(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2、按音樂性質分,詞又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麴、纏令、諸宮調九種。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5、按詞牌分。),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人為第一個階段,承襲「花間」餘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柳永、蘇軾等人為第二個階段,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周邦彥、李清照等人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由宋詞發展到元曲,是宋詞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南宋末年,宋詞陷入泥潭之中。尤其金、蒙古的先後入主,無情地衝擊著南宋文化。一大批靠科舉起家的文人墨客流落山野,民間這種環境,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規律,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又一空間。曲子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元曲是戲曲的先聲。如果說元好問、楊果、劉秉忠、杜仁傑、王和卿、商挺、劉因、王惲等人的作品是詞曲的話,那麼盧摯、趙岩、陳草庵、徐琰等人的作品就是曲詞了。從關漢卿、馬致遠開始,元雜劇便出現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曲與戲劇逐步融合,《竇娥冤》劇中詩詞,折中詞曲,篇中詩、詞、曲、藝,給人以嶄新的享受。《單刀會》、《拜月亭》、《魯齋郎》、《澠池會》、《梧桐雨》、《牆頭馬上》、《漢宮秋》、《西廂記》,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元曲就沒有雜劇。元曲是小說產生的奠基石。能否這樣說,在元朝之前,雖有小說《列子》、《山海經》、《西京雜記》、《太平廣記》、《搜神記》、《淮南子》、《世語新說》、《枕中記》、《柳毅傳》等,但並沒真正成型。小說者,允許虛構也。與紀、傳有著本質區別。靠其豐富的想像力,動人的情節,妙筆生花的描寫,及閃爍的辭藻,形成長短篇藝術文字。在元朝之前,這樣的著作只有雛形。到了元朝,尤其元曲的產生,為小說的問世創造了基礎條件。像《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才子書都是以元曲為工具的。至於後來的《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小說,那一章都離不開曲子的底蘊。 應該指出,詩詞曲的創作到了清朝,受到文字獄的嚴重製約。統治者為了鉗制人們的思想,將詩詞曲制式化、學院化,逐步使之僵化。開始以「欽定詞譜」問世,後來形成八股文,帶有濃厚的腐朽味道。五四運動之後,詩詞創作更是鳳毛麟角。再後來,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橫掃一切。近些年來,有的人又抱殘守缺,在哪裡以「欽定詞譜」專利自居。奉勸那些先生們,不要做王奕清、陳廷敬第二,哄老人玩可以、誤孩子們不行!不過說回來,一些人功底深厚、按欽定詞譜填的詞確實漂亮,但一些人初學平仄、只能照著葫蘆畫瓢。筆者認為,還是與時俱進為好,絕不能以「欽定詞譜」為學校教材,可以將其作為文化遺產來研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詩歌》雜誌徵稿啟事
※學術寫作交流群 誠邀加入
※如何避開套路,寫出走心文案?
※內容大爆炸的時代。
※幕布思維導圖使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