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

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

 

純智法師著

作者簡介:

養覺法師,字純智,筆名漂泊。69年生,俗姓程,祖籍安徽桐城。92年完成學業後,禮上一下誠大和尚出家於江西永修雲居山真如寺;95年受具足戒于山西五台山碧山寺;97年在寶山閉關學律,2000年出關。出關後,先後受聘為河北省佛學院等國內多所佛學院的教授、律學講師。

 

 

 

自序

首先非常感謝學人的依止師,河北省佛學院院長上凈下慧大和尚,在老人家大力推行的生活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理念的感招下,應邀從南方到北方來弘揚戒律(到省佛學院來授課),才有這個機緣。另外更加感謝學人的剃度師上一下誠大和尚,能夠成就學人四處參學。

而後由於弘法的需要,在基層與居士們的接觸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居士們,根本不明了佛教戒律。有兩個極端:一是不願守戒律,自由散漫,我行我素,這個樣子跟沒有學佛又有什麼兩樣,甚至連最簡單的「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得到學佛的好處呢?二是左得出奇,大有唯我戒律「最」清凈,自我感覺「高」人一等,故作神秘,瘋瘋癲癲,走火入魔,其實這是以身謗法,給人的印象是,沒有學佛還可以,學佛後反而變壞變神經了。須知佛教戒律是最圓融、最中道、最民主、最自由自在的,如果學佛比做牢還辛苦,設想還有誰敢來信仰佛教呢?學人曾經在張家口,有一次乘車,駕駛員就問學人,「你們是佛教嗎?」學人說「是的。」「你們佛教真好,可是我不敢信。」學人問他為什麼?他說:「聽你們教徒講,你們佛教不準吃葷,又不準吃晚飯,那我可受不了。」你看,不懂戒律,不圓融明了戒律,就會造成這樣,使許多世俗人不敢信仰佛教的嚴重後果。

本書是學人在基層弘法時,由眾居士的提問彙集而成,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向居士們回答覆雜的戒律明相,由於學人的律學和文學知識有限,肯定有不如法的地方,請大德和讀者們諒解。

本書主要參考《南山四大部》、《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相》;弘一律師的《在家律學》、《在家備覽》;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等。

在整理本書時,得到了柏林寺首座明海法師及《禪》刊編輯黃明堯居士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並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向幫助和支持本書出版的各位大德菩薩們,頂禮致謝。如果本書能有一點功德的話,就請迴向給他們。

 

 

 

 

佛歷二五四五年春

公曆二零零一年二月

學人純智整理於趙州祖庭柏林寺


第一章歸依三寶

 

為什麼要有戒律?

答: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守法與犯法的善惡界限,也僅僅是一念之差別。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錯誤,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護合法的公民,不受傷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有這樣那樣的習氣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長的,稍微不留意就會犯錯誤,那麼就永遠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錯誤直至不犯錯誤。特別是在現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沒有戒律來約束,那後果是難以想像的。因此戒律至於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數年,根本就沒有戒律,因為初期的佛弟子們,他們的根器特別深厚,在聽了佛陀的開示後,馬上就開悟證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著制定戒律來約束佛弟子,因為大家本來就是清凈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於一個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親的逼迫,為了給家裡傳宗接代,與原來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於是,佛陀就開始一點一點地講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漸漸地制定起來了。這是為了維護僧團的清凈莊嚴,是為了保護佛弟子們戒體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緣。

 

戒的功能是什麼?

答:戒的功能是在斷絕我們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如《三世因果經》中說:「欲知過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們不造生死之因,那麼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確的指導我們應該怎麼做,不有關怎麼做,或者有關做的要做等等。

 

我認為戒律是修行的束縛,法師認為對嗎?

答:是錯誤,也是謬論。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對佛教弟子的一種束縛,實際是佛弟子解脫道的助緣,是僧團的防腐劑。佛教如果沒有戒律作為教化的依據,那麼佛教將會是自私自利,烏煙瘴氣;佛弟子如果沒有戒律作為日常行止規範的依據,了生脫死是很不容易實現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戒律也不適宜了,會消除嗎?

答:不會的。前面已經講過戒律對於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簡單地講一下。佛在滅度時,告訴訓誡後世的弟子,應當以戒為師。因為佛已經滅度兩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為師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質就不會變,佛教就會永遠存在。反之,沒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時期,特別要提倡持戒的風氣,這樣才能讓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沒有戒律來約束,那麼了生脫死是很難實現的。

 

為什麼要以戒為師?

答:因為佛在滅度的時候,告訴後世的弟子,要以戒為師。戒為佛制,尊重與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為師,才能有警策,約束自己守戒,也能協助和保護他人持戒,這樣學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興盛。

 

剛剛步入佛門有哪些步驟?

答:入佛門有三個步驟:第一必須受戒;第二必須學戒;第三必須持戒。

 

為什麼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於戒律的神聖與尊嚴,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剛步入佛門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須要受戒——歸依三寶。不然,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不被我們佛教所承認。是個門外漢,當然也得不到多少學佛的好處,也就是種一點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歸依三寶;2、五戒;3、八關齋戒;4、菩薩戒。

 

歸依三寶是戒嗎?

答:有些人認為「三歸」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實「三歸」也是戒,因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歸依三寶後也有三種禁止:一是歸依佛,盡形壽不歸依邪魔外道;二是歸依法,盡形壽不歸依外道邪說;三是歸依僧,盡形壽不歸依外道徒眾。所以,歸依三寶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徵了。

 

佛法講平等那麼戒也是平等的嗎?

答:佛法講平等,是講性體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點上的平等,而不是講事相上的平等——沒有老少、尊卑、前後的平等。佛說眾生皆可以成佛,是講皆有佛性,但是由於無明,佛性未顯現,要有漫長的凈化過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級和層次的,從歸依三寶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薩戒(以在家戒為例),層層增加,層層提升,以歸依三寶為基礎,菩薩戒為具足。比喻為例;歸依三寶——小學生;五戒——是中學生;八戒——大學生;菩薩戒——博士生。博士生當然能做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題目,小學生怎麼能做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生的題目呢?學佛也是如此,必須要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騖遠一步登天。這不是佛教執著,而是必要的修行層次。

 

居士是不是歸依三寶後戒就具足了呢?

答:歸依三寶僅僅是引導學佛入門,菩薩才是進入佛門的最後具足身份。因此,歸依三寶後,應當繼續發心,求受五戒;受五戒後,繼續發心,求受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後,應該再進一步求受菩薩戒;受了在家菩薩戒後,如果發心出家,自是功德無量;如果不能擺脫世緣,做一個合格正信的在家菩薩戒弟子,定會有了生脫死機會的。

 

什麼品位的師父能做我們合格的歸依師?

答:戒律上是這樣規定的:首選的歸依師是清凈比丘;如果千里之內沒有清凈比丘,當歸依清凈比丘尼;如果千里之內沒有清凈比丘尼,當歸依清凈沙彌;如果千里之內沒有清凈沙彌,當歸依清凈沙彌尼。戒律上還特別規定出家人:戒臘十年以上才有資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臘五年以上才有資格收(度)在家弟子。另外還規定出家人必須生活在僧團中,而不是「江湖游僧」。由於前幾年佛教沒有太重視戒律,造成了僧人好壞混雜,而我們是凡夫又不能分辨,唯有歸依大和尚,才比較有把握。中佛協前幾年就行文提倡,每省只能歸依一個大和尚,就是每個省的省佛協會會長,因為這個大和尚,一定是飽參飽學,戒律清凈耆老高僧,也只有他能代表每個省的十方僧寶。但是在實際運作中有困難,因為在家弟子,有信仰這個那個師父的自由,這就弟子們自己去甄別。

 

什麼是戒臘?

答:佛制出家人,冬參夏學,夏天必須要「結夏安居」。所以每結一次夏,才算一年戒臘。比如有些出家人,出家二三十年,而一次夏沒有結,那麼他(她)就一年戒臘都沒有,只有二三十年的僧臘而已。

 

什麼是僧臘?

答:出家人受具足戒後,才是合格僧人。也就是沙彌(沙彌尼)登了三壇大戒,成比丘(比丘尼)後,只要沒有犯根本戒或者沒有還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臘。

 

什麼是冬參夏學?

答:每年的雨季(陰曆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也就是各種動植物活動最頻繁的時候,佛陀慈悲,怕弟子們外出誤傷它們,造成不必要的殺生因果,故制定這個時期,結夏安居,僧眾集中起來學習,學習戒律和各種經論。而冬天氣候惡劣,最是用功辦道的好時候,出家人集中在禪房內,既能抵禦寒冷,又能安心參禪,安心悟道。

 

 

為什麼要學戒?

答:受戒只是一個佛弟子的身份階段層次的開始,絕對不是其身份階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後,必須學習戒律。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而後證佛所證。因此,我們只要時時刻刻把戒律放在心中,時時刻刻約束自己散漫的凡心,就一定能到達生死的彼岸。學習戒律後,對戒律的開、遮、持、犯有認識了解了,行者就會注意,不至於輕易犯錯誤了。

 

佛教的「戒」是什麼意思?

答:戒是禁止,禁止佛教弟子不得作惡。其實佛教的戒律不但禁止作惡,也禁止不作善,有作持與止持。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戒律,是消極的防非止惡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也有積極的眾善奉行的一面。層次不高的人,只知道死守戒律,保證不犯戒律,須知在守好戒的同時,還要積極行善積德。

 

什麼是作持?什麼是止持?

答:應當要做的事情,就必須一定要做,叫做作持。如果應當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去做,那麼就犯戒。不應當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叫做止持。如果不應當去做的事情,而去做了,那麼就是犯戒。

 

為什麼說歸依三寶是根本呢?

答:因為沒有歸依三寶的信士,還沒有步入佛教的門坎,不能算是個居士,僅僅算是個善男信女而也。只有歸依三寶的居士,才是信佛學佛,算是個佛教徒。因為歸依後,就就了三寶的戒體,所以歸依三寶,是學佛信佛的開始,是步入佛門的第一步,也是根本。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嗎?

答: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離不開五戒的根本原則,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開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五戒的清凈。無論是八關齋戒、菩薩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沒有哪一種戒不是根據五戒引生的,也沒有不將五戒列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倫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處,卻又是了生脫死的正因。所以,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學習不好,一切介將無從著手,五戒持的清凈,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因此,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雖然只有僅僅的五條,但是要想持得絕對清凈,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出家人那麼清凈,持好五戒都很難。)

 

為什麼要持戒?

答:受戒和學戒的目的,是為了更很的持戒,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守戒,犯戒的人一定就少了。如果我們受了戒,而不去守戒,那就是犯戒,後果是很嚴重的。既然學佛了,就必須要持戒,因為戒是教我們做守法的好人(最底的講),如果不守戒,幹嗎要信佛學佛呢?我們學佛的宗旨,是為了了生脫死,戒能守得絕對清凈,離佛國凈土的時間,也就不會太遠了。

 

看到別人犯戒能講嗎?

答:看到別人犯戒,不但不能講,更不能妄加批評,亂施攻擊胡言亂語。因為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不希望自己犯戒,如果見到他人犯戒,只有向那個犯戒的人當面勸告,勸告三次,經過三次勸告,他若聽了勸告當然更好,如果不聽,只好內心為他悲痛,為他懺悔,或者在例行會議中,為之舉罪,由大眾秉公處理。在家居士也可以定期舉行竭磨會議,選一個戒律清凈,正信的菩薩戒居士為主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樣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某個居士經常說這個那個犯戒這樣做對嗎?

答:聽到這些,學人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受,內心只有為這個居士懺悔了。這肯定是不對的,絕對不可以隨見隨說,見人便說,不分場合,不拘時間,也不管對方聽的人的身份。不然,說他人犯戒,如果說的是真的,自己便犯了「說四眾過戒」;如果說的不真實,更加犯了「妄語戒」;如果說的是出家人,則犯了「毀謗三寶戒」。這三條都是(波羅夷罪)重戒,墮地獄的罪。所以一個持戒嚴謹的人,絕對不會輕易說他人犯戒。如果常常說別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個常常犯戒的人。

 

怎樣舉罪?

答:舉罪有嚴格的品位等級,它們的區別次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菩薩戒居士——八關齋戒居士——五戒居士——歸依三寶的信士。如上,比丘可以舉以下七品的罪,比丘尼可以舉以下六品的罪,卻不能舉比丘的罪,以此向下類推。而歸依三寶的信士,卻不能舉以上七品的罪。如上,只能以大舉小,萬萬不能以小舉大,否則就犯重罪。

 

在家居士能講出家人犯戒嗎?

答:在家居士不許聽誦大戒,不許看出家人的戒,怎麼會知道明白大律的內容,而來指責出家人犯了什麼戒?這就是今日佛門,最痛心的事情,佛門醜事,大多數是由佛教弟子傳播出去的,今天說這個和尚犯戒,明天說那個尼姑不規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說越離譜,惟恐說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後來佛門變成烏煙瘴氣,也沒有一個清凈的佛教弟子了。這不但毀壞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譽,也讓許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再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團規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會有僧團來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來操心,在家居士怎麼能越級犯上,褻瀆舉罪?同時,一個不明了大律,不能對大律的開、遮、持、犯,有圓融認識的在家居士,即使舉了出家人的罪,也是舉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居士不但不能舉罪,就是連勸的資格也是成問題的。

 

什麼是波羅夷罪?

答:按照俗世法律講,就是觸犯了極重的刑法,也就是死罪,要槍斃的。在佛教而言,波羅夷是現在失去戒體,死後當墮地獄的大罪,若犯了一條,墮地獄的時間是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相當於人間的九十二萬一千六百萬年。

 

什麼是竭磨?

答:是僧團會議制度,也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會議。按照竭磨法中的規定,佛教弟子犯了戒,如果不自行發露,見他犯戒的弟子,應該勸告他發露懺悔,要是勸告他三次,他都不聽,便在大眾竭磨的時候,為之舉罪,使得大家以會議的方式來處罰他。如果在會議制度無法遵行的情況下,可以在布薩誦戒的時候,為之舉罪,(要知道品位等級,不能以小舉大。),由大眾秉公處理決斷。凡是依照佛教戒律,竭磨作法之後,即可得到十方大眾僧的印可。但是竭磨時,必須全體通過,只要有一人持反對態度,竭磨則不成功。

 

什麼是發露?

答:就是自己把自己所犯的戒或者過錯,向別的清凈比丘面前講出來,求他們懺悔,叫做發露。另外,以其犯戒類別的輕重,或者在一位,或者在二位,或者在三位清凈比丘面前發露懺悔,也或者在大眾僧面前發露懺悔。

 

律藏是如何編輯的?

答:當佛滅度後,佛弟子中,就有一個愚蠢的比丘跋難陀,感到非常高興。他說:「那個老頭子死得更好,其在世時,規定我們這樣必須作,那樣不準做。現在其死了,我們就自由了。」(《長阿含遊行經》)這句話傳到迦葉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的悲痛。尊者想:佛教的精神和救世的工作就會隨著佛陀的入滅而隨著結束嗎?同時,佛陀在入滅的時候,最後說法,一後頭就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本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遺教經》)於是,決心召集當時的大弟子們,編輯了律藏。

 

有人說他是學禪宗的不需要持戒對嗎?

答:持這種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對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個正信的佛教弟子。因為佛陀的教法,是平均發展的,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在一平均發展的基礎,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學的基礎,不持戒要想解脫,便是痴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個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學禪、學凈土、學唯識還是什麼別的法門。學禪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就會想入非非,難以入定。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麼?

答:根本精神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會歷久常新。

 

為什麼弘揚戒律困難?

答:這個問題很難一時講清楚,只好引用聖嚴法師的觀點來說明,有五點困難:(一)律本太多,縱合不易:傳來中國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論之多,其中各部廣律的制戒因緣以及戒相條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論對於條文的解釋,各彰本部的宗義,互異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嚴格,有的要求很輕,如果逐部看了之後,即使自以為是,也無法肯定已經是到什麼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師,沒有見過新譯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觀點是相左於新譯有部律的。有部律雖然後出,但是,以義凈三藏留學印度二十多年,考證了當時所有的印度律制,並且作《寄歸傳》以用說明,他的觀點可能要比南山較為正確,如果今天用有部詆毀南山,恐怕又覺得不可,不圓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須要衝破這個難關。(二)戒相複雜,不易明記: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識宗的名相最多,最難一一明記,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難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條——五戒,最多的話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但是,這個僅僅是條文而已,就象一個僅僅熟背憲法條文的人,並不能成為憲法專家。因為差不多在每一條的戒相中,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同時開、遮、持、犯,各個都有輕重等級的區別,同樣犯一條戒,由於動機、方法、結果的不同,犯罪的輕重,及懺罪的方式,也隨著不同。戒律的條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條文中而仍然違反了佛法原則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麼戒?應當怎麼辦?這些都應該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稱為通曉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須付出耐心和苦心,從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養出持戒的精神與弘法的悲願來。(三)學戒弘戒,必須持戒:一個學戒弘戒的人,雖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個戒律的忠實信徒,他雖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規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嚴謹,最少是個嚮往著如律而行的人。否則他的弘法事業,也就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國的環境,不崇律制:因為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來,根本喪失了崇尚律制的習慣,事業我們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環境下去弘揚戒律,將會有很大的阻力,因為多數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討厭崇尚戒律的人,唯恐會以律制去約束或者抨擊他們,使得他們無法安心。我在一本書上看到,因為弘一律師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凈,處處以身作則。事業很多地方都不歡迎他,甚至有人把他當成怪物。其實,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當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師弘律,起初數度不如願,數講數停,最多的聽眾,也不過數十人。後來以「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定地址」為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時代變更:戒律的條文是死的,社會的演變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條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時代的每一個佛教弟子頭上,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這個就是弘揚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難克服的。

 

為什麼講戒的法師很少?

答:學禪的可以不拘小節,學律的事事都得謹慎,學教講經的法師,可以大座說法,可以廣收徒弟,可以名利雙收。持戒弘戒的律師,沒有大規模的僧團,講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場,卻又未必歡迎你去講戒。學戒持戒的律師,絕對不敢濫收徒弟,否則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須先要準備甘於寂寞。身為一個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資身用物,不敢過好,又不敢過多,否則便是犯戒。所以,如果發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設想,現在能有幾個出家人願意這樣。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故意拉攏信徒來學律,希望你們能尊重這個難得的聽戒機會。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嗎?

答:佛陀滅度後,迦葉尊者曾經提出這樣的原則:「佛所已制,不許廢棄;佛所未制,不許再制。」因此,歷代的許多大德,都不敢賦予靈活適應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觀念來規範中國人,以古代的觀念來規範現代人,寧可讓戒律廢棄一邊,也不願意讓它於時代潮流適宜。《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說明:「佛言:雖是我所制,余方不以為清凈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制,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並不刻板,只要不違背佛制的原則,就可以隨方應用,自然也可以隨著時代的潮流而應用,但是怎麼隨方應用,就必須熟悉戒律之後,才可以靈活圓融,才不會違背佛制的原則。時代雖然有新舊,但是律制的精神則是歷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為有些不適應,而廢棄不用。要發揚佛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悲精神,要圓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於新時代相適宜。

 

信佛只要心誠,為什麼一定要歸依呢?

答:這種觀念,簡單地聽起來覺得有道理,實際上是錯誤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學生上學,首先必須辦理註冊手續,不然,學校中自然不會有其學籍,也不會得到畢業學歷文憑。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一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升學的,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最初進小學要註冊,進了中學與大學,除了註冊,還得進行考試,對其進行全面測試,看其是否有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應該從歸依三寶開始,歸依三寶,雖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麼能走第二步第三步來?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須首先走第一步開始。

 

佛教弟子的等級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級,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從大到小依次是:菩薩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佛教弟子的層次:菩薩戒——八關齋戒——五戒——歸依三寶戒。按照這樣的修行層次,定的品位等級。

 

歸依三寶有限制嗎?

答:歸依三寶是信佛學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眾生,所以,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寬大很輕鬆,六道眾生(除了地獄內的眾生,由於罪逆深重,不能聽聞佛法外。其餘的不論天、人、神、鬼、畜生。),只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學年齡的兒童,不管他貧富貴賤,漂亮還是醜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進入國家開辦的學校去讀書一樣。

 

歸依三寶是那三寶?

答:三寶是:(一)是佛寶——本來是創立佛教的佛陀,而現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繪等等,只要是佛、菩薩像都是佛寶;(二)是法寶——佛陀所講的一切佛經,和有諸大菩薩、祖師的言論,都是法寶:(三)是僧寶——是指所有清凈的出家人,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歸依師父。(現在有很多居士眼裡只有自己的歸依師,而對別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這是要不得的。)

 

我能看懂佛經不歸依行嗎?

答:能看懂佛經,而不歸依三寶,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為自己有看經的能力,可以直接從佛經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的真理,不必要歸依三寶,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是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麼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佛寶)所說的法(法寶),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僧寶)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果只知道佛經(法寶),而忽略了說法的佛陀(佛寶),以及流傳佛經的出家人(僧寶)。最多是歸依了法寶,這是無知的忘恩行為。佛、法、僧三寶不能分開信仰,如鼎的三隻腳,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麼能有資格稱為三寶弟子呢?

 

歸依三寶有什麼好處?

答:不但能得到學佛的種種好處,而且還種了成佛的因。所以,佛經上說:世俗人雖然行善,終不能破壞先世的惡業,如果能受了歸依三寶的戒,就能破壞先世的惡業。

 

怎麼歸依呢?

答:受歸依時,不但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歸依時,不僅僅口中念著,心裡還得想著。最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歸的戒體,戒體必須是早已先受了三歸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來講,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歸依,不得在佛菩薩形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歸依的莊嚴性、嚴肅性、重要性了。

 

三寶能分開信仰嗎?

答:不歸依三寶,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信佛、而不信佛法、不信僧寶;或者,只信佛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寶;再或者,只信僧寶,而不信佛、不信佛法。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開分家,如果一定強迫要把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那是永遠不會得到學佛的善果。既然,相信了三寶其中的一寶,為何不歸依三寶呢?

 

我害怕歸依後受約束,所以一直不敢歸依?

答:這件事很普遍,俗世有很多人對佛教有好感,但是他們(她們)卻不願意馬上歸依三寶,唯恐歸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害怕歸依後無法擺脫,他們就存著觀望的態度,他們把歸依的意義,看成合同,一旦不信佛了,不容易擺脫等等。其實這些觀點,是錯誤的。佛教固然希望人人歸依三寶,並且從歸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是由於眾生根基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的,只要向一個懂事的人說,我捨棄歸依,馬上就捨棄了,可以去信別的宗教,或者什麼宗教都不信。(如歸依三寶之後,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則是不會捨棄歸依。)但是,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你看,信佛都自由。

 

什麼是歸依?

答: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迴轉、或者是歸投;依是依靠、或者是信賴。凡是迴轉依靠,或者歸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歸依。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歸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產生安全感的行為,都可稱之為歸依。但是,凡是不究竟、不真實、不可靠的信賴信仰的人,都不能稱為真正的歸依。凡是能認清世事無常的,能明了一切世相都由對待相因而成,走向回家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意義的歸依。

 

我在書上看到我們本來就於三寶同在對嗎?

答:對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我們叫做眾生。如果我們從今天開始,歸依三寶的懷抱,信仰三寶,仰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解脫的道路,實際上就是浪子回頭,回到原來的老家而已。

 

為什麼稱三寶?

答: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財寶的價值高,所以稱為寶。佛、法、僧的功德妙用,就是通於世間、出世間的,所以更加可以稱為寶了。由於三寶的教化,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以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有什麼含義?

答:這問題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含義,才能發起信仰。佛寶——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寶——法是法則,有規範,使人理解與保持自性不失的功能;僧寶——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三寶有哪些種類?

答:從大體上說,主要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大約分為兩大類:(一)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二)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什麼是住持三寶?

答:(一)凡是用玉琢、木雕、石刻、泥塑、繪畫等等的佛像,便是佛寶;(二)凡是三藏經典,或者古今大德的佛教著作,便是法寶;(三)凡是剃頭的出家人,便是僧寶。因佛陀滅度後的佛教,就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什麼是化相三寶?

答:(一)釋迦佛成道而之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佛便是佛寶;(二)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三)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這唯有佛陀住世應化,才有的情況,稱為化相三寶。

 

什麼是一體三寶?

答:就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個都有三寶的功德:(一)a,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b,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c,佛無爭之過,所以是僧寶。(二)a,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b,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c,法法平等,互不干擾,所以是僧寶。(三)a,僧有觀照之智的,為佛寶;b,僧有軌持之用的,是法寶;c,僧為和合之體的,是僧寶。

 

什麼是理體三寶?

答: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個本具之三寶(這個必須修行到一定的品位,才會顯現。),分為兩類:(一)從修證上說,凡夫都是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如果能翻迷成悟,a,惑即成為般若;b,業即成為解脫;c,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二)從真如(理體)上說,a,能觀之理為佛寶;b,所觀之事為法寶;c,事理一如為僧寶。這個三寶貝,不是所有的眾生都有的,必須經過踏實的修行,才能表現出來。

 

三寶分這麼多到底有幾種性質呢?

答:三寶雖然分為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就比較容易懂得。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是,這個卻是我人的究竟歸依處。

 

這麼多三寶到底信仰哪個三寶呢?

答:因為我們是凡夫,只相信事相的三寶,但是只要信,信到某一個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就不能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用,理體三寶是住持的體。信仰佛教,應該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現今有在家的佛教弟子,自己沒有證理體三寶,卻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那是本末顛倒,求升反墮的行為。

 

為什麼講僧寶最重要?

答:三寶之中,雖然以佛為最珍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要。佛陀滅度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有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中心,佛陀滅度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現世信仰佛教,應該以僧寶為歸依。恭敬三寶,也應該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雖然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是恭敬供養的心,則應該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然是破戒比丘,仍然可以為人天之師。」(因為他最少當過一天的清凈沙彌,或者當過一天的清凈比丘。)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加不得妄加批評。三寶是一體,歸依佛、歸依法而不歸依僧,便不成為歸依。真正的歸依,必須是虔誠的相信三寶,而不是一二寶。

 

歸依三寶有哪些種類?

答:歸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個等級:(一)、翻邪三歸——最初進入佛門;(二)、五戒三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三)、八戒三歸——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四)、十戒三歸——沙彌(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歸——比丘(尼)稟告受大戒(具足)戒。

 

為什麼說歸依三寶最重要?

答:歸依三寶,是否得戒,非常重要,因為最初學佛,必須要受三歸,加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都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沒有那種戒受戒時,不行三歸依的。因此,三歸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早晚課誦,都有三歸,一切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是以三歸為宗本。

 

如何歸依三寶?

答:歸依三寶的詞句,其實是很簡單的,但是最好在歸依之前,先能念熟悉。一般的是在歸依時,由歸依師念一句跟著念一句,有的人由於歸依師口齒不清,或者由於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之後,竟然還不知道歸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道理講,這樣的歸依是不能成為歸依的。歸依詞共分為三歸三結,現在抄寫如下:我某甲(法名或者本來的名字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說三遍之後,再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前面的三歸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是三歸的三結。歸依的緊要關頭,便是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是在此正授之際,請各位千萬要注意。

 

歸依要作什麼觀想?

答:在正授三歸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歸依文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且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大地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歸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彙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歸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且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設想,這樣的歸依,應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

 

歸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歸依時,一定要將歸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受歸依時,最重要的有二點:第一,要注意歸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歸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如果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文不能了解,這樣是絕對不會得三歸的;再或者隔離的太遠,聽不明白,亦是不得三歸;或者雖然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還有一二句懷疑處,亦是不得三歸。又正授之時,就是在「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這很重要,應當十分注意。以後的「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求戒,應當先了解三歸的意義。又當正授之時,要在「歸依佛」等三語注意,就可得三歸依。——摘錄自弘一律師的《律學要略》。

 

歸依三寶有哪些儀式?

答:從宗教感情上說,受戒的儀式越隆重,越能激發虔誠的心;受戒的要求越嚴格,越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的感覺。本來求受三歸時,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像前三說三結就可以。但是,為了鄭重其事,共分八個項目:一,敷座請師——由求受歸依的人為師父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二,開導——開示三歸依的意義;三,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四,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凈之後,納受無雜無染的三歸戒體;五,受歸——三歸三結,並且發三誓;六,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眾生;七,顯益勸囑——說明三歸的功德殊勝,並且叮囑依教奉行;八,迴向——將此受戒的功德,迴向給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菩薩是以利生為目的,學佛的終結目標是成菩薩、佛,因此,將功德迴向給眾生,就會滋養自己的菩薩道。

 

儀式這麼多是否可以減少一些呢?

答:在實用方面而言,這八個項目,簡直可以說缺一不可。一,比丘不能站著為白衣(居士)說法,所以要敷座;二,示知三不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三,歸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所以要請聖;四,為求重新做人,就要懺除前罪,所以要懺悔;五,三歸三結與三誓,是受歸依的重心,所以在所必行;六,三歸共分上、中、下三品,所以勸導發心求上品,也是必要;七,為增精進的心與堅固的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八,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精神,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菩薩行者必須要這樣做——利益眾生。因為修行人,成佛、菩薩是我們的終結目標。

 

歸依分哪三品?

答:歸依分上、中、下三品:發心自度度人的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的為中品;只求不墮三途而仍生在人天的為下品。

 

歸依三寶後還能信仰別的神嗎?

答:受了三歸依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歸依的心,就不會失去歸依。如果有歸依的心,便失去歸依。

 

歸依後有哪些禁戒?

答:歸依後只能食五凈肉,並且不得作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陰曆正月、五月、九月為長齋月;其餘每月的六齋日,要持戒齋。佛陀慈悲,怕初發心的居士,受不了很多的禁戒,故也就規定了這些。

 

什麼是五凈肉?

答:我們以前只講三凈肉,現在講五凈肉:一,不是為我殺;二,沒有看見殺;三,沒有聽到殺;四,自然死亡;五,鳥獸食殘。

 

六齋日是那幾天?

答:每月的陰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月大就是二十九、三十)。

 

歸依後是不是只尊敬自己的歸依師?

答:我們歸依三寶之後,就是歸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佛,我們的本師僧是歸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認為本師佛為佛,其它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尊敬歸依師,而不恭敬其它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就好象農民只種一處田,而荒蕪了千萬處田地,這不是愚蠢嗎?但是就有些在家居士是這樣,開口我師父,閉口我師父,這是要不得的。

 

歸依三寶有哪些好處?

答: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得到Lipan寂靜的究竟樂。歸納起來大約有八種:(一),成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業障減輕;(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七),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

 

有哪些佛經講了歸依三寶的種種好處?

答:佛經中講歸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由於時間的關係,就選擇四部經,來說明:(一),《優婆塞戒經》——人若歸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比喻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運不盡,三歸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二),《折伏羅漢經》——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受盡後,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死亡。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非常恐慌,於是請教天主,但是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歸依三寶,死後就沒有墮投豬胎,得生人間,並且逢舍利弗,請佛說法,因此而證得聖果。(三),《校量功德經》——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州之中,全部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為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是遠不如歸依三寶的功德。(四),《木Lu子經》——過去有位莎斗比丘,專誦三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聽別人說歸依三寶後有善神保護,請問法師有哪些善神?

答:佛陀說過:只要歸依三寶,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三歸的弟子,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是比較方便了,大多數佛教流通處,通常都有這些物品請購的,希望你們多去請購,帶在身邊,保佑事事如意,出入平安。

 

具體有哪三十六位善神呢?

答:一,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二,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疼;三,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四,彌栗頭旃陀羅(善月)——主腹滿;五,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瘡腫;六,彌栗頭阿屢呵(善供)——主癲狂;七,彌栗頭伽婆帝(善舍)——主愚痴;八,彌栗頭悉詆哆(善寂)——主嗔恚;九,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慾;十,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十一,彌栗頭呵婆帝(善住)——主傷亡;十二,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墳墓;十三,彌栗頭必師伽(善術)——主四方;十四,彌栗頭伽隸婆(善帝)——主冤家;十五,彌栗頭羅師遮(善主)——偷盜;十六,彌栗頭修干陀(善香)——主債主;十七,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十八,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十九,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二十,彌栗頭缽婆馱(善山)——主蜚屍;二十一,彌栗頭三摩馱(善調)——主注連;二十二,彌栗頭戾諦馱(善備)——主注復;二十三,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二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凈)——主惡黨;二十五,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二十六,彌栗頭比藜駝(善結)——主恐怖;二十七,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二十八,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產乳;二十九,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三十,彌栗頭師利陀(善固)——主口舌;三十一,彌栗頭阿伽馱(善照)——主憂惱;三十二,彌栗頭阿可婆(善生)——主不安;三十三,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三十四,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三十五,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罵;三十六,彌栗頭韋馱羅(善妙)——主厭禱。以上摘錄於《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神咒》。

 

第四章威儀

 

什麼是居士?

答:是指虔誠信仰佛教,並且受了三歸五戒的,優婆塞(男)優婆夷(女)的統稱。在習慣上(不管你有沒有受過五戒),對所有男女在家信眾,都稱為居士或者護法。而實際上,只受了歸依,沒有受五戒的男女在家信眾,只能稱為信士。

 

什麼是威儀?

答:戒律守得清凈後,所有的德行自然就顯現,所以令人可畏佩服,並不是勢力的「威」。攝受別人,主要是由於心具備戒德,容止和雅,所以令人可敬,不是詐現的「儀」。所謂「詐」現威儀,就是為了得到信眾的信仰,從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名和利。實際上,佛門的威儀,就是佛教徒日常生活言行的規範。

 

居士如何稱呼出家人?

答: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各位千萬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麼師兄師弟,否則罪過很大。背後或者書信,應該稱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師、上某下某師父等。

 

看到出家人應該怎樣?

答:應該見須起立,坐須讓位,如果在路上碰到了出家人,應該在下道合掌側立,等待出家人走過去了,自己才走。

 

什麼時候看到出家人不用招呼?

答:有五種時候,暫時不用招呼出家人:a正在讀經的時候;b生病的時候;c理髮的時候;d吃飯的時候;e工作的時候。

 

在寺院中如何拜見師父?

答:想進房間拜見師父,必須約兩個居士以上(如果是女居士),首先應該先在門外三彈指,為何先要三彈指呢?主要是怕驚擾師父參禪打坐,先要讓師父知道。如果房間內師父答話可以進,就進去,如果師父沒有答話,就在門外安靜等候。進去後,先向佛菩像問訊頂禮;次向師父頂禮,師說「一拜」答「依教奉行」就拜一拜,千萬不要自認為虔誠,尊重師父,師說「一拜」,還要拜三拜,這樣不但不是尊重師父,而且還是藐視——不聽師父的話,也就是不依教奉行了;然後才向師父請益。實際上,在寺院中,是不準出家人隨便在房間內,接待信眾,而客堂才是會客的地方,否則,就違反了「長住規約」,會被「遷單」的。應該先通過客堂,只要客堂知客師同意,就可以。一般情況下,居士應該先到客堂,拜見知狂師,說我求見上某下某法師,知客師會吩咐招客師去叫某某法師到客堂來,接見信眾。

 

信眾到寺院中如何「掛單」?

答:首先到客堂,從右邊進入,右腳先入,把包裹放在門邊,頂禮佛菩薩像三拜,然後說頂禮知客師,再然後到登記的地方,拿出歸依證(五戒證、菩薩戒證)和身份證登記,如實回答知客師的問話,並且仔細聽知客師講寺院里的規矩和吃飯休息的時間,再然後招客師就會送信眾到某某房間住下。

 

在哪些時候不能向師父頂禮?

答:一,師父參禪打坐時;二,師父行走時;三,師父吃飯時;四,師父講經說法時;五,師父洗臉刷牙時;六,師父洗澡時;七,師父休息或者睡覺時。另外,師父關著門,不能在門外禮拜,到房間去禮拜,首先彈指三遍,師父沒有應聲,應該離去,應聲則進禮拜。

 

為什麼方丈大和尚很難見,是不是我沒有緣分?

答:不是的,大和尚都是很慈悲的。主要是由於日常事務太多,應接不暇,不能一一接待信眾是可以理解的,見到了自然好,沒有見著也不要生煩惱,不可勉強。拜見方丈時,應該事先拜見衣缽師(負責方丈日常起的師父),衣缽師會與你預定好某某時間來拜見大和尚,到時候,應提前十至五分鐘,到方丈室去等待接見,這是比較如法的。

 

持戒有哪兩種清凈?

答:一,受戒之後,嚴守戒律,寧願死也不違犯,這個就是上品清凈;二,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應該趕快到師父或者在佛菩薩形像前,哀求懺悔,盡情發露,精誠悔改,還得清凈。

 

什麼是覆藏和發露?

答:犯了戒,想辦法不讓人知道,叫覆藏;和盤向別人說出,這個就叫發露。

 

於師父說話要注意什麼?

答:凡是向師父問經問話,應該仔細聽師父講話,如果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應當等師父講完了話,然後再問。不能待師父還沒有講完話,就急忙發問,擾亂了師父的思路,很不禮貌。如果師父訓誡,自己確實有過錯,應該改正,沒有過錯,也不要講話,不能與師父爭辯,我們修行人,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然而,現在的居士,都是很了不得的,很難有這樣虔誠的了。

 

貪睡有哪些過錯?

答:佛說多睡有五過:一,多惡夢;二,諸天不喜;三,心不入法;四,不思維名相;五,喜出不凈。

 

什麼是地獄五條根?

答:財、色、名、利、睡,就是地獄五條根。

 

親近師父有哪些好處?

答:a信心堅固;b其心覓進;c身無諸病;d精進;e具念心;f心不驕慢;g能成定慧;h具足聞智。

 

在寺院中聽到鐘聲應該怎麼辦?

答:凡是聽到鐘聲,應該合掌默念:聞鐘聲,煩惱輕,智能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俺,伽羅帝,娑可(偈一遍咒三遍)。能除五百億劫生死大罪(《阿含經》)。於聞鐘聲,返聞聞自性,空卻能聞所聞,所以煩惱頓輕;繼續靜聽下去,覺所覺空,寂滅境界現前,所以智能長菩提生,而且能超越世間,所以說離地獄出火坑,,證得十方圓明,所以說成佛,獲二殊勝,所以能度生。另外,寺院擊鐘,早晨擊破長夜的昏沉,晚上擊拔幽冥的苦暗。如果在卧時聽到鍾時,應該立即坐起默念。《比喻經》說:聞鐘聲不起,護法善神嗔恨,現世損福慧,後世墮蛇身。

 

我聽別的居士講不能多使用水對嗎?

答:是的。洗臉洗腳用水,以水覆蓋毛巾少許為宜。多使用水,浪費成常住物(在家則浪費財物),最損福報。另外水中還有許多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多使用水,就會傷害更多的生命,會給自己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殺生因果。

 

在寺院中能隨地吐痰嗎?

答:不能,應該要注意衛生在僻靜的地方,用衛生紙包好棄到垃圾箱。古代有一個僧人晚上坐在佛塔,偶爾吐痰,月光下見護法神伸手來接,這個僧人很害怕終身注意。

 

我很好奇喜歡笑,是不懂規矩嗎?

答: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儀,哈欠是疲倦懈怠的樣子,都是應該戒的。氣有兩種:a上氣;b下氣(放屁)。上氣如果要出時,不要當人張口令出,要迴避無人處。如果下氣要出時,不能在大眾中出,應該作方便外出,到無人處放出,然後才入群,不要擾亂眾念。另外還要注意幾點:a入塔殿時,不能出口氣;b和尚大德上座前,不能放屁出聲;c如果下氣來時,應當忍,萬一不能忍時,應該在下道在下風放之。居士聽到這裡可能感到很奇怪,為什麼佛教會這麼嚴格,俗話說「拉尿放屁,皇帝老子都管不著。」須知殿堂等都是神聖的地方,稍微有修養的人,都會有所克制的。

 

供佛用的香、花、燈、燭的遺留物如何處理?

答:這些遺留物,先用塑料袋裝好,放在乾淨的地方,因這些都是供佛用過的物品,等積聚多了,到野外用土掩埋起來。

 

師父叫我們應該怎麼答?

答:師父的呼喚,應該立即答應。但是不能答「哦」或者「呵」,應該答「阿彌陀佛」。為什麼要這樣呢?這個表示不忘本。父母生我色身,如來長我慧命,永出苦海,所以我們應當常念佛恩。

 

到寺院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一,不要隨便與出家人拉關係;二,不要穿得妖艷要乾淨莊重;三,不要不洗手就穿海青等衣服;四,凡是上殿要衣裳整潔;五,不要隨便亂走,也不要多言;六,不要坐看大眾勞動而偷懶;七,不要私自拿常住的東西;八,不要談論政治及居士家的長短好惡;九,不要因為小事情而爭執,如果大事情難以忍受,也應該心平氣和,以理論辯,不可不辭而別,或者打架鬧事。總之,一切聽客堂招呼。

 

供養師父應該怎樣?

答:首先應該跪在地上,把紅包用雙手舉過眉頭,說供養師父就行了。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師父並不一定要你的錢財,而是你非要供養師父,師父拿了你的錢財,就要給你消災植福,這是「虧本」的買賣。所以一定要恭敬,希望師父年給我們消災植福。供養並不一定是錢財,只要是出家人辦道所需要的資身用物,都是可以供養的。

 

隨眾食有哪些好處?

答:1聽到板聲立即就去——不懈怠;2供養現成——省力;3作平等觀——無人我;4息諸戲論——存正念;5如法觀想——深入理;6不偏眾食——絕疑謗;7甘苦同受——無選擇;8起止威儀——不放逸。故居士入寺,應該隨眾食,感受出家人的生活,與大眾師父結同齋供的緣分。

 

居士在家如何出生(出食)?

答:出食須以飯、面、饅頭等為主,蔬菜瓜果等,鬼神不得食,所以不出。出食,飯不過七粒、面不過一寸、饅頭不過指甲許,多了則貪,少了則小氣。出食的東西,放在門外乾淨的地方,但是不能放在桃樹或者石榴樹下。念偈:「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如果加念「施無遮」及「普供養」真言各七遍,就更好。但是我們不提倡居士在家裡出食,為什麼呢?主要有兩點:一是大部分居士家裡都不是絕對清凈,另外也不一定能做的到位,鬼神不能得食,就會嗔恨報復;二是想到左右不信仰佛教的鄰居,會對我們佛教產生誤會和反感。

 

為什麼有些寺院的齋堂不叫齋堂而叫五觀堂呢?

答:因為出家人吃飯的時候,要作五種觀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思量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米難消;2秤己德行,全缺應供——思量自己的德行,如果不持戒、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便不能受此食;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修行人須防三過;上味食起貪心、下味食起嗔心、中味食起痴心,如此的思量預防,受食才沒有過錯;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思量如果不吃飯,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辦道,所以飲食不求美好,只要能養活色身就行了,不必好惡;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飲食可以營養身體,資益道業,身體每天消耗熱量,新陳代謝,行住坐卧都需要熱量,如果沒有飲食供給營養,就會饑渴病生,怎麼能辦道,現在為了成就道業,所以飲食,應該作此觀想,生慚愧心。

 

吃飯時應該怎樣?

答:吃飯時應該口口作念,第一口默念「願斷一切惡」;第二口默念「願修一切善」;第三口默念「願所修善根,迴向眾生,共成佛道。」若能長期堅持這樣做,其功德是很大的。

 

在齋堂吃飯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1不能呵斥食物的好壞;2不能私自拿常住食物過乞丐或者餵養其它動物;3加菜加飯要用手勢,不能講話(齋堂有很多規矩,以後再講。);4不能用手抓頭,怕贓物落入別人碗中;5不能含食語,不能笑談雜話;6不能吃飯有聲音,如果挑牙,以衣袖掩口;7如果食物中有蟲蟻,應該默默掩藏起來,不要讓鄰坐看到生疑心;8吃完了飯就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能隨便走動;9不能用手指或者舌頭添碗;10吃飯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與大眾基本保持一致;11行堂遲遲未到,不要生煩惱;12如果需要什麼,默默地用手勢,不能高聲喊叫;13不能敲碗作聲;14不能吃完飯就走;15如果違犯了齋堂規矩,處罰時,不能抗拒不服;16如果飯中有稻穀,去皮食之;17不能看到自己喜歡吃的,就起貪心大吃;18不能私自帶食物到齋堂,自己單獨吃;19出家人還沒有吃,不要先吃等等。這些對於到寺院里來求福報的信眾,一定要注意。

 

禮拜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1禮拜時不能站在大殿的中央,因為這是方丈或住持的位置;2有人禮佛菩薩,不能從其頭前經過;3凡是合掌,不能十指參差、不能中虛、不能將手指插鼻中,但是也不能太底,應該平胸,離嘴唇大約四、五寸遠即可;4不能非時禮,比喻在上殿中、佛事中、講經說法中等等;5師父禮佛,不能與師父並排禮拜,應該隨著師父的後面遠拜;6師父拜長輩,不能與師父一起拜,應該等師父拜過之後,再向彼禮拜;7師父在跟前,不能與同類互相作禮;8師父在跟前,不能受別人禮;9如果手持佛像,不能給長輩作禮,應該手持佛像齊眉一舉,就足夠了。

 

什麼是住持?

答:就是寺院的最高負責人,也叫方丈。事繁莫懼、無事莫尋、是非莫辯,能做好這三點,才是合格的住持。另外說明一點,住持經過升座的儀式後,才能稱為方丈。

 

為什麼不能從禮佛者頭前經過?

答:從禮佛人的頭前直過,一是自失尊敬;二是亂他觀法,罪過很大。應該遠繞而過,這樣彼此都不會干擾。

 

禮佛有哪些種類?

答:一,我慢驕心禮——自認為自己了不起,身雖然禮拜,心裡沒有恭敬,表面看來很恭敬,實際內懷我慢;二,唱和求名禮——但求名利,詐現威儀,口裡唱著佛號,心不知想到那裡去了,不是真供養;三,身心恭敬禮——口裡唱佛號,心內念佛身,相好光明,好象就在眼前,身心恭敬,沒有散心雜念,供養禮拜,情無厭足;四,發智清凈禮——所謂慧心明了,達到佛的境界,內外清凈,虛通無礙,禮一佛,就是禮一切佛,禮一切諸佛,就是禮一佛,因為諸佛法身,體本都是融通的,禮法禮僧,亦都是這樣的;五,遍入法界禮——所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就是禮遍法界一切諸佛,就好象一室千燈,燈燈相照,如果這樣觀想,那麼功歸法界,德用無邊;六,正觀修誠禮——所謂攝心正念,恭對佛身,禮自佛不緣他佛,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平等正覺,一念無明,迷於本性,造成許多罪惡,如果能返照本覺,那麼解脫的時間就不遠了;七,實相平等禮——有禮有觀,自他兩異,用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能禮所禮,其性空寂。上面的禮佛,有是非深淺的不同。一至三是事禮,後四個是理禮。事禮中,前兩個是錯誤的,第三個是正確的。所以我們禮佛,應該要學習後五種,千萬不要學前面兩種。

 

什麼情況下不能禮佛?

答:律制有染不能禮佛。染有兩種:一是不凈染,就是上廁所後未洗凈;二是飲食染,就是吃飯後沒有漱口。(有些人亂說女人來了月經,污穢不能禮佛,那是錯誤的。)

 

聽法要注意什麼?

答:一,要提前進入講堂,方可免得臨時倉促,身心煩躁,不入法理;二,整衣平視直進,目不邪視,這個就是意業肅敬;三,坐必端正,這是身業肅敬;四,不亂語,是口業肅敬;五,凡是聽法,必須聞而思,思而修,不能專計名言,也資談柄;六,不能沒有懂說懂;七,不能自己還沒有領會,就在別處亂講佛法。

 

 

什麼是三慧?

答:聞、思、修稱為三慧。聞須諦聞、思須審思、修須如實修持。聞、思、修三慧缺一不可,為什麼呢?學道不聞法,就好象去寶山,而不問在那裡怎麼去;聞而不思,就好象知道寶山在那裡怎麼去,燃而卻不計劃怎樣去;思而不修,就好象準備好了計劃,卻不行動不實行。只有三慧具足,才可得到三乘聖果。

 

我剛剛入佛門,不知道先學什麼經?

答:應該先學習戒律和規矩,等自己稍微懂一些戒律和規矩後,再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喜歡禪宗,就看一些禪宗的經典;喜歡凈土宗,就看一些凈土宗的經典;喜歡其它各宗,也是如此。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暫時紀錄在本子上,到有時間的時候,去寺院去請教師父。如果不先把戒律的開、遮、持、犯搞清楚,就先學習其它經典,是沒有什麼利益的,因為戒律,是一切佛學的根本和基礎。

 

看經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一,凡是想要看某某經,必須事先告訴師父,能看不能看,應該看什麼經;二,不能用口吹經書上的灰塵;三,不能在經桌上放置雜物;四,不能把非佛教的書放在佛教的書上,也不能把帽子以及衣服放在經典上;五,別人正在看經,不能在案前走來走去,擾亂病人心念;六,如果經書年久損壞,應該馬上修補;七,如果居士三歸五戒及菩薩戒還沒有領會,不能學習別的經典;八,不能看偽造的經典,比喻壽生經、北斗經、血盆經、血湖懺等等;九,不能學習看相算命的書、醫書、兵書、天文地理書、神鬼符水等書;十,不能不洗手就執經書,對經如對佛,不能戲笑;十一,不能把經書放得亂七八糟,也不能高聲誦讀,擾亂他人;十二,不能借別人的經書不還,或者不愛惜,導致破損。經是佛語,是佛開示修行法門的慈航,所以對經如對佛。受持佛經一句一偈,智的當下悟道,愚的亦可永為菩提種子。

 

進寺院要注意什麼?

答:凡是進入寺門,不能從中央進,必須從左右兩邊進,如果從左邊進左腳先入,從右邊進右腳先入。不能無故登大殿遊行;不能無故登塔;不能殿塔中涕唾。入殿塔應當右繞,不能左轉,按照順時針方向繞,繞三匝或者七匝,甚至十百匝,必須是單數,應該知道遍數。不能把雨具或者拐杖帶進大殿,應該放在門外,或者放在寺里統一規定放東西的地方,那裡有信眾為你看守,不要帶著包袱進大殿禮佛(一切東西都應該放在門外)。

 

為什麼不能無故進殿、塔?

答:大殿是供奉佛菩薩像,寶塔是奉安舍利,都是神聖的地方。凡是進聖地,都應該恭敬禮拜,或者誦經持咒唱梵唄讚佛,這樣一瞻一禮,一偈一句,功德無量。如果就好象觀光遊客,無事進殿塔中閑走,輕慢三寶,罪過很大。古人說的好:「無事不登三寶殿,等閑莫向塔中行,不因掃地添香水,縱有河沙福亦消。」

 

發心幫寺院做事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一,要愛惜常住的東西;二,要服從客堂的吩咐,不要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三,如果洗菜、米,應當三易水;四,如果燒灶,不能燃腐爛的木材;五,如果倒贓水,不能倒在路中,不能高手揚潑,應當離地四五寸,慢慢到倒掉;六,如果掃地,不能逆風掃地,不能把垃圾放在門後;七,洗衣被,須男女的衣被分開洗;八,不能把熱水直接倒在地上,須冷卻了才倒;九,一切米面等,不能隨便浪費,須愛惜;十,要有平等心,執事、清眾一視同仁地看待,不分貴賤。

 

洗澡有哪些好處?

答:律制修行人,半月半月洗澡一次,除了生病或沒有時間。洗澡有五種好處:1除塵垢;2治皮膚令一色;3破寒熱;4下風氣調;5少病痛。

 

在寺院上廁所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一,想要大小便,有關就去,不要等到內逼來不及,才匆忙失措,有失威儀;二,應該換鞋去廁所,不能穿上殿用的鞋;三,須三彈指,提醒坑中啖穢鬼,及時迴避,這樣就不會觸怒它們,彼此都不騷擾,並且心裡默念:「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痴,燭去罪法。」;四,不能低頭看陰部、不能持草劃不能努氣作聲、不能隔壁與別人說話、不能吐痰到牆壁上;五,碰到師父不能作禮,應該側身避開;六,不能邊走邊系褲帶,應當在廁所內整理好;七,大小便後要洗手,沒有洗手不能拿東西,洗手應該默念:「以水洗掌,當願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俺,主迦羅耶娑可。」(偈一遍,咒三遍。)

 

什麼是吉祥卧?

答:睡覺之前,應該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無常六念。修行人應該這種睡法——右肋而卧,兩腿自然屈起、合口、舌抵上顎,右手枕在頭底下,左手自然放在身體上,這個就叫吉祥卧。因為這種睡法,能令身得安穩,心無動亂,睡不昏沉,夜無惡夢。須知,仰卧是阿修羅;覆卧是餓鬼;左卧是貪慾人。

 

什麼是非時說法?

答:如果在家人不信三寶,不尊敬僧伽,不喜歡聽聞佛法,在這樣的在家人前,不能對他們說法。如果不注意隨便隨地就向他們說法,不但不能弘法,反滅佛法。因為這種人不領會,就會誹法謗僧。有些出家人,為了能得到別人的供養,不管別人信不信,就隨便說法,這是很不應該的。

 

請問有幾種人問法不用回答?

答:律制有五種人問法不用回答:一,試問;二,無疑問;三,不為悔所犯故問;四,不受語故問;五,故意刁難而問。學人曾經碰到這些問題,說了不如法,不說又怕違道,後來學人查了許多佛經,才知道是不能回答的。

 

出家人到居士家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本來這個問題學人不回答,這不是居士要關心的問題。但是又想到現在是末法時期,居士難以識別真偽,所以就簡單地講講。出家人到居士家要注意:一,有上座才能做,不能胡亂坐;二,不能多笑,不要夜晚到居士家;三,主人設食供養,雖然不是法會,亦不要失儀規,主人設食供養,不論大小都是福田,出家人到了,就是法會,主人信心,就是道場,所以吃飯前,要合十念供養偈咒,出食,作五觀想,吃後要結齋;四,男女之間要保持距離,不能單獨在一起;五,如果由於天氣或者身體方面原因住在居士家,應該獨自睡一室,多坐少卧,一心念佛;六,不能左右邪視,不能雜語;七,不能詐現威儀,假裝老修行或者老禪師的樣子,求得居士的恭敬;八,不能妄說佛法,亂答他問,顯得自己見識淵博,求得恭敬;九,不能象俗人一樣,互相送禮;十,不能管在家人的家務事情,不能雜坐酒席;十一,不能結拜在家人為干父、母、兄、弟、姊、妹;十二,不能講說出家人內部事情。

 

為什麼必須尊重僧人?

答:僧人以釋迦為姓氏,以如來為歸宿,以如來的教法為資養色身,以佛慧為生命,以修禪定所得到的快樂為精神食糧。所以不仰仗世俗之人,不經營世俗家庭,不追求肉體長生,不貪戀生命,不畏懼死亡,不貪求美味。他有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有禪定來收攝身心,有佛慧來分辨事物。所謂戒律,指清除貪嗔痴三種迷惑,終身不受其污染;所謂禪定,指恬靜思考,整肅精神,終日不昏亂;所謂佛慧,指崇尚德行,辨明迷惑,使自己合於道理。以此修行叫做因,以此成就叫做果。他不說假話,所以最受人相信;他提倡無我,所以真誠謙讓。他有威嚴可以警戒,有規矩可以遵守。他給世人帶來福址,能化導世人。僧人,他是人中最高貴的;他心胸廣闊,他德行周備,他所行的道是偉大的。他是賢人,但是他不是世俗的賢人;他是聖人,但是他不是世俗的聖人。他是出世的最高的聖賢,僧人這樣能不尊敬他嗎?

 

什麼是痴和尚、啞羊和尚、鳥鼠和尚、禿居士?

答:不明白因果報應,不知道自己的本性,不知道種莊稼的艱難,不知道施主所施的東西難以消受,只知違反戒律,奉養個人,身材高大漂亮而沒有智能,佛稱他為「痴和尚」;有舌頭而不能說法,佛稱他為「啞羊和尚」;似僧人非僧人,似在家人非在家人,佛稱為「鳥鼠和尚」或「禿居士」。

 

什麼是修行人八件大事?

答:一,拜佛——敬佛的德行;二,念佛——感佛的恩情;三,持戒——履行佛的行為;四,看經——明白佛所說的道理;五,坐禪——達到佛的境界;六,參禪——與佛的心地符合;七,得悟——證成佛說的道理;八,說法——具足佛的願力。

 

在家人如何修行?

答:修行人應該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每天十二時辰,討求生死大事才好。如果只是隨群逐隊,哄哄鬧鬧過日子,一日忽然死了,閻王老子找你時,看你怎麼辦。要是做功夫,必須時時檢點自己,刻刻提醒自己,那裡對修行有幫助,那裡對修行無益,那裡對,那裡錯。有一種學佛法的人,經又不看,佛又不拜,才坐到蒲團上就打瞌睡,等到醒來,胡思亂想。才下蒲團,又和人說閑話,這樣學佛,何時能了生死。希望大家除去我慢,開智能,忠於自己的信仰,回心向善。應該來世轉生,勝過今生,不要今世勝過來生。

 

為什麼說做人難?

答:難在天資、學問、見識、氣度涵養。有天資然後有學問,有學問然後有見識,有了見識然後才有氣度涵養。天資不高,學問不廣博,見識不高明,氣度涵養不雅緻,也是不行的。天資不高那麼就平庸,學問不廣博那麼就窒礙,見識不高明那麼就暗昧,氣度涵養不雅緻那麼就粗野。天資高才有智能,學問廣博才明達,見識高明才正確,氣度涵養雅緻才有文才。這說個都具備了,才是做一個合格的人。另外不知道修行多少次,才能投個人胎,所以做個合格的人真難。

 

為什麼佛教弟子要注意現象意識?

答:因為每一個佛教徒,不管是出家或者在家,他們(她們)的所作所為都代表著佛教,佛教在世人心目中地位的高底,將取決於佛教徒形象的好壞。因此我們必須樹立起形象意識,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品格和威儀,做出家人的本分事;在家信眾要按在家的戒律來要求自己,持五戒、行十善。好的形象,實際上就是對世人行不言之教,這就叫「以身表法、以身弘法、以身護法。」

 

為什麼佛教弟子要有本分意識?

答: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盡自己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就是修行和弘法;在家人的本分首先是盡好自己作為普通人應盡的世間義務,其次是搞好個人的修行並且扮演好護法的角色,如果盡了自己的本分,人際關係處理的好,工作幹得出色,心態安詳,自然就能吸引那些不信佛的人來親近佛法。在家信眾失去本分的現象很普遍,很多人常常借修行為名,終日談玄說妙,自絕於社會人群,人際關係搞得很僵,不安於自己的工作,逃避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給別人的印象是,不學佛時還可以,學佛後變得古怪起來,這叫「以身謗法,以身毀法。」

 

殺戒的犯罪要件有哪些?

答:有五個:一,有生命的眾生;二,知道是有生命的眾生;三,故意起殺心;四,運用各種殺生的方法;五,被殺害的眾生死亡。

 

殺戒的犯罪品類有哪些?

答:上品——殺諸佛、聖人、師、僧、父母犯逆罪,殺人犯重罪;中品——殺天、龍、神、鬼犯中罪;下品——殺畜生及異類旁生犯輕罪。

 

殺戒的開緣有哪些?

答:有三個開緣:一,無意殺生不犯;二,瘋了失去理智不犯;三,救眾生而殺生不犯,比喻為了救大多數眾生,而自己甘願墮地獄的殺生,雖然犯了殺戒,但是由於其發心是救眾生的菩薩精神,所以雖犯無過。

 

殺生的果報怎樣?

答:一,犯逆罪的,墮阿鼻地獄;二,犯重罪的,失去戒體(破戒)不通懺悔;三,犯中罪以及輕罪的,通懺悔,應該馬上到師長前,發露懺悔,懺悔之後,仍然恢復清凈,但是殺生一命,還是要償還的。

 

我的淫心很重,不知道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伏?

答:由於時間關係就簡單地講四種降伏淫心的方法:一,《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如果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二,觀念法門——如果有男人女人,多貪色慾的,立即想如來馬陰藏相,欲心就會停止;三,九觀想——於人的身體起九種觀想,淫心就會消除:1死想,2脹想,3去瘀想,4壞想,5血塗想,6濃爛想,7蟲啖想,8散想,9白骨想;四,不凈觀——種子不凈、住處不凈、自相不凈、自體不凈、畢竟不凈。這樣觀想,便知道自己全身不幹凈,所以淫心立即消失。

 

眾生輪迴六道的生死根本是什麼?

答:一切眾生,所以輪迴六道,都是由於淫慾未除,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生死根本,欲為第一,不動淫慾,就沒有投胎的事情,所以淫慾是輪迴六道的生死根本。

 

農作物生了害蟲應該如何處理?

答:農作物生蟲,灑大悲水驅逐之,令它得善處,我除災害,皆大歡喜。但是灑大悲水,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才有感應。必須在佛前至誠祈禱菩薩顯靈,並且念大悲咒加持,必定會有成效。如果由於因果或者福報的原因,還是不能清除害蟲,那麼只有用農藥處理了。(一般情況下,跟你沒有因果關係的害蟲,都已經離開了。)

 

聽別人說日本的僧人可以娶媳婦,那麼中國的僧人也可以這樣嗎?

答:不可以,因為你們誤會日本僧人,可以娶媳婦,實際上只有凈土真宗的傳教師,可以娶妻生子,須知日本凈土真宗的傳教師,是居士身份,並不是「結婚比丘」。另外,日本其它各宗派的僧人,都是嚴守戒律的。為什麼日本凈土真宗的傳教師可以娶媳婦呢?是起源於攝政關白時代,親鸞上人年輕漂亮,善於說法,很得朝野欽敬。當時攝政王關白的女兒,喜歡愛上了親鸞,很想逼親鸞還俗結婚,剛好親鸞的師父法然上人,弘揚凈土「依靠他力了生」的法門,於是關白詢問法然上人道:「我今在家,上人出家,我們同是念佛,是否功德同等——同生西方,同了生死?」法然上人回答說:「是一樣的」(按凈土法門,出家眾可得上品往生,在家眾最高僅能中品往生。)。關白抓住這句話就說:「既然出家在家念佛功德同等,那麼就請上人命令高足與小女結婚。」親鸞懼於關白的淫威,如果不答應他,他就會毀佛,會給佛教造成嚴重後果,於是就舍戒還俗結婚。後來由於親鸞善於說法,信眾很多,於是獨成一派,就是現在的日本凈土真宗。他們並不「自稱僧人」,是以「居士身份」傳教的「佛教講師」。但是目前我國,有些不講修行的出家人,東施效顰,根本不了解日本傳教師,娶妻生子的根源,也學這樣做,豈不貽笑大方。

 

僧人的主要特色是什麼?

答:主要特色是:僧裝、素食、獨身。只要能堅持這三點,才是合格的僧人,另外還要融入僧團,這點也很重要,因為現代人的根器差,只有融入僧團,才能有警策有約束,才會知道應該怎樣正確修行。

 

大小乘的修證果位有哪些?

答:小乘有七賢四聖,大乘為三賢十聖。小乘的七賢是:1,五停心觀、2,總相念住、3,別相念住、4,暖法、5,頂法、6,忍法、7,世第一法;四聖果是:1,須陀恆果、2,斯陀含果、3,阿那含果、4,阿羅漢果。大乘三賢:1,十住、2,十行、3,十迴向;十聖就是十地。

 

有些僧人經常講這個寺院那個師父不行對嗎?

答:當然不對,而且還有很大的罪過。有些不講修行的出家人,為了拉信眾,不惜用妄語、惡口、誹謗別的寺院以及別的師父,妄想以為這樣可使信徒到自己的寺院,或者拜自己為師。他那裡知道,信眾聽到你們出家人互相攻擊,為了避免是否,以後乾脆什麼寺院都不去,也不會再去親近出家人了。這樣愚蠢的僧人,既損人又損自己。向在家人說出家人的過惡,會永遠不得成佛的,因為他的法身已經壞了。象這樣墮落的出家人,你們幹什麼和要理會他呢?正信的居士,應該疏遠他,使他沒有市場。但是目前這類「出家人」的市場卻很大,其原因是他們大多會故作玄妙,既會看相,又會算命,又會看風水,甚至預測未來,迎合了一些不是正信的信徒,久而久之,正法卻沒有市場,真是可悲。

 

飲酒有哪些過失?

答:有三十六種過失:1,資財散失;2,現多疾病;3,因與斗諍;4,增長殺害;5,增長嗔恚;6,多不遂意;7,智能漸寡;8,福德不增;9,福德轉減;10,顯露秘密;11,事業不成;12,多增憂苦;13,諸根暗昧;14,毀辱父母;15,不敬沙門;16,不信婆羅門,17,不敬佛;18,不敬法僧;19,親惡友;20,離善友;21,棄飲食;22,形不隱密;23,淫慾旺盛;24,眾人不悅;25,多增語笑;26,父母不喜;27,家屬嫌棄;28,受持非法;29,遠離正法;30,不敬賢善;31,違犯過失;32,遠離Lipan;33,癲狂轉增;34,身心散亂;35,作惡放逸;36,身壞命終,墮大地獄。

 

什麼是不著著香華幔?

答:華幔是妝飾品的代表,不著著香華幔,包括不能戴耳環、項鏈、手飾等妝飾品。

 

什麼是不香塗身?

答:就是不能用香水、雪花膏、胭脂、花粉等一切有香味的化妝品,塗抹身體。

 

什麼是不歌舞倡伎?

答:歌就是唱歌是口過;舞就是跳舞是身過;倡伎就是吹簫彈琴,操奏樂器,是身口都犯過。歌舞倡伎如果是由意業發號施令,便是意過。現在的電影、電視,還包括打麻將,下棋等等,都是屬於這條戒的。如果自作歌舞倡伎,那麼身、口、意三業都不清凈。有些人講,看電視只看新聞不犯戒,這個都是錯誤的。

 

什麼是不往觀聽?

答:也就是上面所講的種種,不要故意去看去聽去玩,如果無意碰到不犯。

 

什麼是不坐高廣大床?

答:佛制修行人睡的床規格是:高一尺六寸,寬四尺,長八尺。超過這個尺寸的,就叫高廣大床,如果坐在上面或者睡在上面,都是犯戒。

 

 

什麼是過午不食?

答:就是過了中午就不能吃飯,按照中國的計算,就是過了中午十二點,就不能吃飯。(前面也講過原因了)

 

我守戒律但不懂威儀(規矩)行嗎?

答:戒律是「體」,就是止持;威儀(規矩)是「用」,就是作持。如果有戒律沒有威儀,那麼戒律就是虛設,亦沒有得到戒律的體;如果有威儀不守戒律,那麼持犯無從依據,亦沒有達成威儀的用。有戒律有威儀,內外一如,才是修行人。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也就是有資格當眾生依止的規範,就能得到眾生的恭敬。

 

什麼是三學?

答:一,持戒——欲脫離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必須持戒;二,聽教——因解起行必須聽教;三,參禪——悟明心地務必參禪。

 

什麼是三無漏學?

答:一,攝心為戒:初學持戒攝諸妄想——戒是定之本;二,因戒生定:戒行清凈便容易得定——定是慧之體;三,由定發慧:定性現前發無漏慧——慧是定之用。

 

在家燒香拜佛,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首先要做到三個不妨礙:一是不妨礙社會秩序;二是不妨礙生產秩序;三是不妨礙生活秩序。前面兩條比較容易做到,最難的就是不妨礙生活秩序,生活秩序包括個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鄰里的生活、社區的生活,還有精神、物質、飲食、起居等都是生活。不要只想到自己燒香念佛的重要性,而對家裡其它成員和隔壁鄰居想得太少,不管是早上四點,晚上十二點鐘,把木魚敲得響響的,把念佛聲音念得大大的,把香燒得旺旺的,想我在念佛,你們還在睡覺,你們這些地獄種子,我念得大大的,敲得響響的,讓你們種種善根。卻不去想想他們是不是難受,心裡是不是罵你,你這樣做是違反宗教政策的。宗教政策里規定,公民有信仰的自由,也有不信仰的自由。因此希望在家信眾,一定要注意不妨礙生活秩序,應該順其自然,千萬不要勉強。

 

全家人都反對我信佛,我應該怎麼辦?

答:最好你暫時放棄信佛,千萬不要勉強,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學佛多年了,要放得下。你要靠自己好的心態、好的言語、好的行為來感化他們,要在生活上多關心他們,家務活自己多干點,對家人多體貼些。年老的人多關心年輕的人,要把菩薩的精神在具體的家庭生活中體現出來。菩薩的精神就是慈悲的精神,你要把你的慈悲心在家庭生活中體現出來,你就可以慢慢地感化你的家人,讓他們也和你一起來信佛,這樣,他們不但不會反對而且還會支持和幫助你的。

 

 

什麼是正信?

答:歸納起來只有四句話(凈慧大和尚經常講的):一,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二,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三,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四,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

 

什麼是正行?

答:一,以三學為修行的總綱;二,以四攝為利他的方便;三,以六度為修行的正行;四,以老實做人為修學的起點;五,以輕安明凈為修學的驗證。

 

怎樣才能讓信眾的信仰變得更加堅固呢?

答:不是說讓信眾拿了歸依證,他的信仰就堅固了,這需要有長時間的凈化過程。出家人不要只想到信眾布施,還要想到怎樣向信眾布施,布施給他法、布施給他歡喜、布施給他希望、布施給他溫暖和關懷。出家人要平等地看待信眾,對他們要一視同仁的歡喜。你能夠做到平等,你就能夠攝受眾生;你自己有良好的佛法修養,你就能夠教化眾生;你能夠時時刻刻給人以歡喜、親切、關懷,你就能夠令眾生生信。只要能做到上面那些,信眾的信仰就會變得更加堅固。反之,你用分別心來對待信眾,信眾就會感到失望,那麼如何能讓眾生生信。

 

師父每次走我都哭,很想師父對嗎?

答:是不對的,應該用聚散隨緣的心情來看待。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破掉這個情執,才能了生死。但是反過來講,在一起相處久了,彼此想念,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畢竟是有情眾生,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感情就會想念。所以要多想想無常,就會克服這個毛病。

 

我是共產黨員能信仰佛教嗎?

答:不能,因為你已經信仰了共產黨,就不能違背自己的誓言,而去信仰別的宗教,這樣做不但違反了貴黨的黨章,這是很不道德的,而且我們佛教也不會接納的。除非你向貴黨組織要求辭去黨員資格,經過你組織的批准後,才可以。

 

我的家人認為我身體差,不要我信佛對嗎?

答:信佛跟身體的好差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這是你的家人誤解了。實際上越是苦惱人,越容易受益,因為他的心是真摯的,一心求佛菩薩保佑的緣故。大約估計四種可能使你的家人產生誤解:一是你執著於修行,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使你的家人擔憂,所以你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因為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二是吃長素,你的家人誤認為素食沒有營養,使你的家人擔憂,所以你不要執著,因為在家居士,是可以吃五凈肉(六齋日除外)的;三是你接觸的都是一些不講修行沒有威儀的師父或者是一些故作神秘的居士,使你的家人擔憂,怕你跟他們學壞了,所以你一定要注意,都接觸一些良師益友,改變家人的態度;四是整天在外面亂跑,回來身體不舒服,使你的家人擔心,所以要注意,因為修行就是修心,不是從外面能跑回來的。

 

為什麼法師經常講「先把人做好再來學佛」呢?

答:因為只有把作為一個普通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做好了,才能得到社會和家人的認可(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安於本職工作、孝順公婆或者岳父岳母、團結鄰里、體貼丈夫或者妻子、關心子女。),才是一個合格的人。只有是個合格的人,我們佛教才接受你,學佛才有收益,才有好處。反之,如果工作不做、家務活不幹、不關心團結人,象這些人社會上都不要,佛教要你們幹什麼?要了只能敗壞佛法,根本得不到學佛的好處。曾經一個居士的家屬跟學人講,他的媳婦整天在外面幫助別人修廟,早出晚歸,家裡亂了,家務活不幹,孩子不管,孩子們都說他媽媽瘋了,沒有信佛是個賢妻良母,信佛後怎麼變得這樣。你看沒有把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做好,就會造成這樣的後果,然而我們佛教卻要給他背黑鍋,所以學人常講,「先把普通人做好再來學佛」這句話的。

 

是不是真和尚頭是有戒疤而假的沒有?

答:不一定,戒律上並沒有嚴格規定,受戒一定要燃戒疤,那是個人的發願,這與《梵網經菩薩戒本》燃身供佛之說有關。所以識別真假出家人,並不一定看他頭上有沒有戒疤,而是看他守不守戒律有沒有威儀。反過來說,假和尚絕對不會在頭上燃戒疤,因為這:一不利與還俗;二他也發不了那個願,吃不了那個苦。所以,這也是個識別真假和尚的簡單方法。

 

 

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原是印度梵文的Bodhisattva的音譯,全譯是「菩提薩踱」,意譯「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也是眾多生命的意思。但是眾緣和合的眾多生命之中,有的是有情愛以及情性的動物,有的是沒有情愛以及情性的植物和礦物等等。這裡所說的眾生,是指有情愛以及情性的生命,所以稱為有情。組合起來有兩重意思:一重是發心上求無上覺(佛)道的有情眾生,並且也發心啟化一切有情眾生都得無上覺(佛)道;二重是自己已經悟見了覺(佛)的本性,同時也要使得一切有情眾生都能悟見各自本具的覺(佛)性。概括起來說,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

 

「菩薩」之名如何得的?

答: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成佛。

 

信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答:我們信佛學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也成為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無上,至妙、好、大、剛、圓、明、實、真的,成佛的道路,也是非常艱巨而且漫長。一個人才最初信佛學佛,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佛雖然是難成的,終究是能成的,不過要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的菩薩行或者菩薩道。不斷地洗刷自己從無始以來就玷污了自性覺(佛)體的煩惱無明。自己的煩惱無明,也不斷地幫助他人(眾生)洗刷從無始以來就玷污了自性覺(佛)體的煩惱無明。自己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智能,用以自照,也用以照人,協助他人洗刷煩惱無明,可以增長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用以利人。這就是智能與福德雙修變成的菩薩之道,也就是逐段前進逐層向上的成佛之道。

 

菩薩的品位有哪些?

答:因為成佛之因的菩薩道,是漫長而遙遠,所以佛經中將之分為許多的階段與層次。菩薩品位,按照天台宗的判別,分為藏、通、別、圓四種菩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我們經常所講的,五十二位的菩薩。

 

什麼是通教的菩薩?

答:通教的菩薩,是通於三乘根器的一類,是以十地的階段,概括三乘的層次。初地是初信的凡夫、二地是賢者、三(四)地與小乘的初果聖人相同、五地同小乘二果、六地同小乘三果、七地同小乘四果阿羅漢、八地同小乘辟支迦佛、九地從空出假,獲得法眼而習氣將盡,稱為菩薩地、十地便是佛地。

 

什麼是別教的菩薩?

答:是專攝界外根器的一類,根器不一,所以稱為別教。分五十二個品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稱的分別法。

 

什麼是圓教的菩薩?

答:圓教的菩薩,與別教不同的是,別教是次第漸修的,圓教則是一心圓具的。所謂,以圓聞圓修而修於圓行。別教的位次是各別的,是要逐級修證的,圓教雖然也是有凡夫賢聖的差別等次,但是那是能夠位位相融,階階相攝的。圓教的凡夫(外凡五品)位,便可稱為佛,那叫做觀行即佛;賢者(內凡五品)位,稱為相似即佛;聖者(十住)位,稱為名字即佛;經過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時,才是究竟即佛。圓教的初信,便可稱為成佛,但是那僅僅是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佛,而不是究竟圓滿的佛。

 

什麼是十信?

答:所謂十信,又叫十信心: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迴向心;8,護法心;9,戒心;10,願心。

 

什麼是十住?

答:1,發心住;2,治地心住;3,修行心住;4,生貴心住;5,方便具足心住;6,正心住;7,不退心住;8,童真心住;9,法王子心住;10,灌頂心住。

 

什麼是十行?

答:1,歡喜心行;2,饒益心行;3,無嗔恨心行;4,無盡心行;5,離痴亂心行;6,善現心行;7,無著心行;8,尊重心行;9,善法心行;10,真實心行。

 

什麼是十迴向?

答:1,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心;2,不壞迴向心;3,等一切佛迴向心;4,至一切處迴向心;5,無盡功德藏迴向心;6,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心;7,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心;8,如相迴向心;9,無縛解脫迴向心;10,法界無量迴向心。

 

什麼是十地?

答: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焰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

 

在家裡敬佛時,要燒幾根香為適宜?

答:一般情況下,在家裡供佛,最好是燒三根香,因為這樣就是供的是三寶(佛、法、僧)香,是最如法的。如果擺放佛龕的房間很小,燒一枝香也可以,只要用虔誠的心去供養,一枝就可以代替三枝,甚至千萬枝香。

 

在家供佛是不是早晚都得上香?

答:這個沒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如果條件許可有時間的話,早晚應該上香,這樣做的就會比較圓滿,有始有終。如果條件或者時間不許可的話,只要早上起來,首先自己洗刷乾淨,然後給佛菩薩換一杯凈水,燒一枝或者三枝香,拜三拜也就行了。如果能長期這樣堅持,也就很難得了。

 

是不是親近大寺院的師父不要親近小廟的師父呢?

答:處於末法時代的眾生,又不明了師父的好壞,最好是親近大寺院的師父比較好,因為他既然能在大寺院里生活,肯定是守規矩的,也就是說戒律是清凈的。況且大寺院有眾多的師父們在一起共修,所有的一切都會如法,共同照顧、共同監督、共同修行。然而小廟的師父,由於二三個人住在那裡,沒有長住的規約,就會變得散漫(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基都比較差,很難憑意志約束自己的行為。),很難有什麼修行和作為,也就是說不是我們親近和依止的對象,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小廟的師父們由於因緣或者因為根基好想獨立修行,這些也是可以了解的。

 

經常看見出家人化緣,他們是真的出家人嗎?

答:可以肯定地講,在外面化緣的所謂「出家人」,肯定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為普通出家人根本不用到外面去化緣,長住會承擔其的一切。這些所謂的「出家人」,都是騙子偽裝的,他們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化緣,說這裡修廟,哪裡塑菩薩等等,欺騙信佛的人和善良的群眾。派出所曾經抓了幾個這樣的騙子,從他們身上搜出的戒牒以及某某化緣本等,全部都是違造的。因此希望大家警惕和提防這些假出家人,免得上當受騙。

 

為了常常向出家人親近,因此長期把出家人供養在家裡,這樣做對嗎?

答:當然不能把出家人長期供養在家裡,出家人應該生活在寺院里。這要看什麼情況,有些情況下是可以開的,戒律上是這樣規定的:一是年齡在六十歲以上(其中戒臘最少十年以上),年老體弱,不能適應長住的生活,有發心的居士,可以接回家去長期供養;二是有傳染病或者嚴重難治的病,在寺院里不能好好療養,短時間內又不能痊癒的年輕(六十歲以下)出家人,有發心的居士,也可以接回家去供養(但是身體痊癒後應速回寺院)。這樣做,功德很大。然而現在有許多在家人,喜歡把年輕的師父供養在家裡,這樣做不但沒有功德,而且有很大的罪過,因為這樣就會促使年輕的出家人不好好修行,甚至還俗。出家人只要有三次,沒有參加布薩誦戒(有特殊情況或者請假的除外),僧團也就不承認其是出家人了。因此希望居士不要輕易把師父供養在家裡(上面所說的兩種除外),如果不相信因果,那麼後果自負。

 

居士能在家裡搞佛教流通處嗎?

答:不能,必須是佛教組織(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才可以辦佛教流通處,比喻居士林、寺院、佛教協會。有些居士在家裡辦了佛教流通處,其向工商部門申請批的卻是經營工藝品,先不論有什麼功德,首先他(她)便違犯了戒律——妄語戒,根本就沒有功德可言。而且更加嚴重的是違反了宗教政策,不是在宗教活動場所搞宗教活動,破壞了佛教的良好形象。另外還有些社會上的人,也經營佛教物品(他們向工商部門申批的也是經營工藝品),牟取暴利,這嚴重干擾了佛教的整體形象。我們有機會會向政府反映這個情況,杜絕類似的情況出現,已保證佛教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相信政府會支持我們的。

 

我請的佛像沒有開光是不是就不靈呢?

答:只要心中有佛,佛像開不開光都是一樣靈驗的。但是我等眾生,由於宿世業障深重,越是不神秘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不知道珍惜。所以通過開光的神秘和隆重儀式後,就會注意,不至於懈怠。開光後不注意或者懈怠了,心裡就會想到活的佛、菩薩在那兒,自己就不敢胡作非為,那麼學佛一定會有成就。另外還需要向你們說明一點,並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可以給佛菩薩像開光的。給佛菩薩像開光的出家人,必須是接過法的戒律清凈的師父,是某一個宗派的法子,也就是說是某大叢林的方丈,或者是候補方丈,只有這些師父才有本領給佛菩薩像開光。一般的師父自己還是凡夫,那裡有資格給佛菩薩像開光。因此,信眾想在家裡供佛菩薩像,最好到大的寺院流通處去請,因為這些佛菩薩像,都經大和尚或者接過法的師父們開光過了。

 

什麼是接法?

答:佛教最重要的宗教儀式之一,是指為了延續某一宗派法脈,上輩祖師將某一宗派的法傳給得意弟子的儀式。比喻臨濟宗第幾代、雲門宗第幾代、法眼宗第幾代等等。

 

出家人能給別人算命、看風水、看手相嗎?

答:原則上是不能的,因為出家人的正業是修行,是弘法利生,是為了了生脫死。正統的出家人是不會給別人算命、看風水、看手相的,因為哪些都是迷信和不究竟的。如果為了因緣,必須要這樣做,偶爾做一做也無妨。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免得讓世人誹謗佛教。

 

什麼是六和敬?

答:六和敬就是:一,身和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為什麼需要懺悔?

答:小乘戒不到阿羅漢果,不能保證絕對不犯、絕對清凈;大乘戒不到佛果,也不能保證絕對不犯、絕對清凈。所以凡是佛教戒律,除了重罪,都有懺罪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方便,如果一切戒律,只有犯法而沒有懺悔法,那麼任何一個眾生也沒有學佛成佛的可能了。

 

有哪幾種懺悔法?

答:有三種:一是作法懺;二是取相懺;三是無生懺。三種懺悔法實際共分為兩大類。其中作法懺、取相懺是屬於事懺;無生懺屬於理懺。懺悔法,是佛教不同於別的宗教,最根本的區別。

 

什麼是作法懺?

答;所謂作法懺,就是戒律上所規定修行人的悔罪法,是依照規定的作法而說罪悔罪。作法懺能滅戒罪,但是卻不能滅煩惱性罪。

 

什麼是取相懺?

答:所謂取相懺,就是在佛菩薩形像前,虔誠懺悔,得見好相。什麼是好相呢?好相就是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等種種異相。取相懺能滅煩惱性罪,但是卻不能滅障礙中道觀的無明。

 

什麼是無生懺?

答:所謂無生懺,就是正心端坐,默觀萬法空如,然而又即真即俗,中觀現前,開佛眼而破無明。無生懺能滅無始的無明。這個懺法,如果能修成,最少已經到初地以上境界了。

 

什麼是事懺?

答:就是用事相來達成悔罪的目的,所以稱為事懺。比喻作法懺、取相懺。

 

作法、取相、無生三種懺法能一起用嗎?

答:如果能將作法、取相、無生三種懺法,相互並用那是最好的。取相懺與無生懺是化教的通懺法,是通用於大小乘的,也通用於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作法懺是制教的懺法,是限於小乘的,是主要適應於出家人而副及在家人的。如果僅僅依照化教的懺法懺罪,雖然滅性罪,但是戒罪仍然還在;如果僅僅依照制教的懺法懺罪,雖然滅了現前的戒罪,但是無始以來的業障性罪仍然還在。

 

佛教為什麼要有羯磨法?

答:成就善舉,要靠羯磨法;去除惡業,也要靠羯磨法。成善去惡的主宰,雖然是僧團大眾,僧團大眾之所以能成善去惡,仍然是依賴於羯磨法的促成。所以,一個沒有會議的團體,絕對不是民主的團體,一個不行羯磨法的僧團,也就不可能是六和敬的僧團。

 

羯磨法有幾種?

答:羯磨法的種類,共分為三大類,一百零一種。一,單白羯磨,或者稱白一羯磨,意思是「唱言」,這是對於不必徵求同意的事,向大眾宣告常行慣行而應行的事情,唱說一遍就成,共有二十四種;二,白二羯磨,這是宣告一遍,再說一遍,徵求大眾同意,共有四十七種;三,白四羯磨,這是先作一遍宣告,再作三番宣讀,每讀一遍,即作一次徵求同意,如果一白三羯磨了,眾中默然的,便表示沒有異議,於是就宣布羯磨如法,議案成立,一致通過,共有三十種。

 

佛教的羯磨法有什麼精神特色?

答:羯磨法的精神,與現代的議會程序比較,那就顯得更為莊嚴和神聖了。現代的議會提案,通常是三分之二投贊成票的,就算通過,有的則以超過半數為準,有的則以超過四分之三為準,但是卻很少要求一致通過,才算合法的。然而,佛教的羯磨法,通常是要求一致通過的,只要有一人有異議,便是不和合,便是羯磨不成。{僅有「滅諍羯磨」是行黑白籌(投票)而取多數表決的。}但是在羯磨法中,也有規定:凡是如法、如律的羯磨法,便不許無理取鬧而故意破壞。如果有一人無理取鬧而破壞如法如律的羯磨法的,僧團便可對其一人而作羯磨;如果有四人以上的小集團無理取鬧而別作羯磨的,便是破羯磨罪。所以,佛教的羯磨法,是一種極其神聖,而又極其周詳的議事法。

 

羯磨具備幾個條件,才可以成立?

答:按照羯磨法的規定,具備四個條件,羯磨才可以成立:一,法——即是羯磨法的本身,必是出於羯磨法的種類中的,法有心念法、對首法、眾法的三類;二,事——或犯罪之事,或懺悔之事,或授戒之事,即是羯磨所行的事實,事有有情事、非情事、情非情合事的三類;三,人——舉行某種羯磨時所規定應該參與的人數,便是人,人有一人、二三人、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的六大類;四,處——舉行羯磨,必須有其處所,此一處所稱之為界,所謂界,分為作法界與自然界的兩大類,作法界又分有大界、戒場、小界的三類,自然界則分有聚落、藍若、道行、水界的四種,作某一種類的羯磨,也各有其規定所用的界別。

 

請簡單講一下菩薩的階位?

答:從初住到十迴向,一共三十個階位,就是菩薩的賢者位,通常簡稱為三賢位。十迴向的最後一念,首先破一分無明,便入初地。十迴向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而證第三不退,稱為念不退,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初地以上,便是聖位菩薩了。但是,也有的經上說,須八地以上,才是聖位菩薩。

 

什麼是開佛眼?

答:聖位與賢位的分別,就是在中道觀的修證與否。只要中道觀修成一分,便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破除無明及顯現三德的智能,便稱為佛眼。所謂佛眼,實際就是指的體證不真不俗與即假即真的智能而已。能夠體證了真俗圓融的道理,便是開了佛眼,但是此絕非止於口頭說說,一定要徹心徹性地親證之後,才能算數。如果沒有徹悟,單靠一兩次的顯現,那都是虛假的,不能算數的。

 

什麼是一切種智?

答:能夠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知道一切法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夠如此地空有雙照,真俗圓融的智能,便稱為一切種智。

 

什麼是三德?

答:一,體證了佛性本體,稱為法身德;二,如實明了覺知一切的法相,稱為般若德;三,遠離一切系縛而得大自在,稱為解脫德。

 

什麼是念不退?

答:是指了知生死本際、Lipan本際、煩惱本際、菩薩本際;生死Lipan,煩惱菩提,不一而異,念念能與佛智相應的意思。

 

菩薩的生死能有自己決定嗎?

答:初地以前的菩薩生死,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聖位菩薩的生死,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的,能夠自由作主的。所以菩薩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現,雖是菩薩,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態出現,教化有緣的眾生。

 

初地以上的菩薩怎樣才能成佛?

答:初地以上的菩薩,要究竟成佛,尚須地地破除無明,地地分證中道,地地增顯三德,地地開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雲地,再破一分無明,便進入一生補處的等覺階位。到了等覺位的菩薩,除了佛陀,無人能夠測知等覺於佛的不同之處。

 

什麼是等覺?

答:就是相等於佛而又略微不同於佛的意思。

 

什麼是一生補處?

答:所謂一生補處的生字,是指尚有一分變易生死未了的意思。凡夫與賢位的菩薩,有出胎入腹而又老病死亡的生死,稱為分段生死;已了分段生死的聖位菩薩,自初地以上脫離三界的分段生死,他們每破一分無明,每更向上一層,也是稱為生死,那是叫做變易生死。僅餘一分無明,僅須更上一階的等覺菩薩,便稱為一生補處。另外還有《八相成道》中說,由兜率天下來人間,投胎、住胎、出世、出家、說法、Lipan之後,不再受生的意思。

 

什麼是劫?

答:劫是梵語Kalpa劫婆的簡稱,印度通常是用作計算時間單位,所以對於劫的應用,非常廣泛。劫的含義也有長有短,不過一般的解釋是這樣:人壽自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漸漸減到人壽十歲,再由十歲,百年增一歲,漸漸又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如此的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稱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通常經中所稱若干劫的,就是指的大劫。劫是個很大的數,但在佛、菩薩眼中,卻是個很小的數。

 

什麼是阿僧祗?

答:所謂阿僧祗,就是梵語Asamkhya無央數的意思,這是印度大數字名稱的一種,如果要問一阿僧祗究竟有多少?勉強可以說,以萬萬為一億,以萬億為一兆,一阿僧祗的時間,大約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劫。

 

菩薩的階位很多,世間果報是否也不同?

答:菩薩,本來是出世而不離世的,為斷煩惱,所以要出世;為度眾生,所以要住世。菩薩既然在世間,自然會因為自己的福德而感得世間的果報。不過,這僅僅是菩薩感得的世間果報,而不等於非要得世間果報不可,因為菩薩的階位越高,所能化現的範圍與品類就可越多越廣,越是高廣,也越能底下。如等覺菩薩,可感三界之王,也可化三途之王。到地獄餓鬼中則為鬼王,到畜生中則為獸王,人中則為人王,乃至化為三界之王。所以不能肯定地說那一階位的菩薩,一定要感得那一等級的世間果報。唯有其果報的等級,每一階位,都有一個最高的限度而已。

 

所悔罪名的方法與所對人數怎樣?

答:如下圖:

 

罪名能懺罪名代號數所對人數

波羅夷A與學波羅夷ABC二十人

僧殘B懺僧殘C四人

偷闌遮C懺偷闌遮C三人

波夷提D懺波夷提

悔過法E懺悔過法CBEF一人

突吉羅F懺突吉羅CF自責心

 

註:懺悔,不是一種罪名就對一種悔罪的方式,有的一種罪名,用一種方式懺悔;有的一種罪名,要用二種,甚至四、五種方式懺悔。

 

菩薩層次及其修行時間怎樣?

答:如下圖:

 

階位時間品位含義

凡夫位經一二三劫十信修十信、行十善、五戒、八戒、六度

三賢位第一阿僧祗劫十住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入空界住空性空位

十行常行八萬四千波羅蜜,進入五法性空位

十迴向習百萬億波羅蜜,入眾生空無我空平等無別位

十聖位第二阿僧祗劫初地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習中道,破無明通向佛地

二地以證無相,入眾生空,現萬佛世界,六通變化

三地修習古佛道,所謂十二部經,並以此法度眾生

四地上觀諸佛功德下觀六道眾生,慈悲喜舍度眾生

五地三界無明疑見皆空,因果內道外道,無不通達

六地上順諸法,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一合相

七地無生忍諸法,觀煩惱非有非無,三界最後一身,一入一出

第三阿僧祗劫八地舍三界報用八中忍無相慧,出有入無化現無常

九地復入上觀,光光佛化,無生忍道,現一切佛身

十地入中道第一義諦行佛行處,受佛記位學佛化功

等覺百千阿僧祗劫修相好之因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入百千三味,集佛儀式用,似佛非佛,一切佛等

妙覺因圓果滿,成等正覺,常寂常照,是佛果位

註:凡夫位——萬劫奠信三賢位與十聖位——三祗苦行等覺——百劫修福

妙覺——佛的境界

菩薩斷惑及世間果報怎樣?

五十二位分位斷惑分感世間果報

十信位伏三界見、思、惑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栗散王;下品人中王

十住位斷三界見思惑開佛眼銅輪王,化二天下

十行位漸斷三界塵沙開法眼銀輪王,化三天下

十迴向位伏無明,習中觀金輪王,化四天下

初地以中道觀,漸破無明,漸開佛眼七寶相輪,四天王

二地如上八寶相輪,忉利天王

三地如上九寶相輪,夜摩天王

四地如上十寶相輪,兜率天王

五地如上十一寶相輪,化樂天王

六地如上十二寶相輪,他化自在天王

七地如上十三寶相輪,梵天王

八地如上大應寶相輪,光音天王

九地如上白雲光寶相輪,凈天王

十地如上無畏珠寶相輪,凈居天王

等覺如上覺德光寶相輪,三界王

妙覺法界一切無明,頓斷千福相輪,法界王

註:我們應該從分位斷惑的程度上,自己衡量一下,自己修持工夫,究竟已到了什麼階位。調伏見、思二惑,不受偏見、我見所迷惑,亦不受貪、嗔、痴等所動,尚不過在十信位中的凡夫而已。有些人自認為開悟,相信都受不起考驗。

 

菩薩應當怎樣?

答:被人稱為菩薩,很容易;自己要被稱為菩薩也很容易。但是要真正的做到菩薩的行為,那就難了。菩薩雖然分為凡夫與聖賢,不必要求初發心的菩薩做到跟聖位的菩薩一樣。然而,菩薩行的目標是統一的,菩薩道的希望是相同的。我們雖然沒有抵達目標,卻不能沒有希望。菩薩道是很難的,佛以許多身體的許多生命來為救濟眾生而犧牲,沒有一點愛惜的心理。作為一個菩薩,既然不能作惡造罪,但是為救度眾生,也絕不怕為救眾生而自己作惡造罪。宿世的業報臨頭了,或者冤家債主光臨了,菩薩只有歡迎歡喜而不恐懼害怕的,因為那可以將罪業的賬目早日清理。作為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凈。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憫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菩薩雖然不妨與妻子(丈夫)共同生活——在家菩薩,但是要如同防止冤家一樣地謹防她(他)來破壞自己的道念;雖然謹防妻子(丈夫)如養冤家,但是終不得以冤家的態度對待妻子(丈夫),仍然需要經常愛護體惜她(他)的情意。菩薩應視女人(男人)如虎狼,但是也並不畏懼愛欲的破壞與動搖,因為菩薩的清凈心地,如同蓮華,雖然生於污泥而不沾污泥;菩薩是離欲舍欲的,雖然為度眾生而入愛欲陣中,卻不會因此而被愛欲之所玷污。菩薩獨身居住深山中,不會感到恐懼;雖然共妻子(丈夫)生活在家庭之間,也好象是獨處於深山之中,經常是在怡然安定的心境之下,沒有痛苦與歡樂的思想分別。作為一個真正的菩薩,應該能夠入水不沉、入火不燒,有人要腦袋,就給他腦袋,有人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即使投身喂虎,也不憐惜身命,唯有如此,才是大士菩薩的功德。實際上十信位的凡夫是「名字菩薩」,或者叫「假名菩薩」,到了初地以上,才是「紹菩薩位」,而成為真正的菩薩。

 


推薦閱讀:

就想天天賴在家,小窩陽光正好
Zakka風:讓你不再不懂裝懂
如何布置供兩人同時辦公或讀書的書房?
浴簾主要有哪幾種材質以及分別有什麼優缺點?

TAG:家居 | 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