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肩半脫位的PNF治療你真的知道嗎?

肩關節半脫位,又稱不整齊肩,在偏癱患者中很常見。表現為肱骨頭在關節盂下滑,肩峰與肱骨頭之間出現明顯的凹陷。肩關節半脫位可能與偏癱患者的肩痛有關,可合併臂叢神經損傷,是上肢預後差的標誌。

偏癱肩半脫位的發生機制

儘管至今人們對偏癱肩半脫位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但隨著偏癱肩半脫位發生機制的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正常情況下肩關節穩定性的維持依賴於肩關節的骨性結構及其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其中肩胛骨關節盂與肱骨頭之間特殊的位置關係所形成的「鎖定機制」,對於肱骨頭在關節盂中的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正常情況下,肩胛骨關節盂朝向上、向前及向外,關節盂面向上傾斜的結構對於預防肩關節向下脫位起著重要的作用。

腦血管意外發生後,肩胛帶肌群痙攣導致肩胛骨後縮和下迴旋、肩帶下降和肱骨內收、內旋,結果使肩胛骨處於相對的外展位,破壞了肩關節外展時所必需的正常肩胛骨和肱骨之間的協調運動;

2、腦血管意外發生後,肩關節周圍肌肉尤其是岡上肌變得軟弱;

3、偏癱患者早期坐位和站立位時患側上肢自身重量的牽拉;

4、偏癱側上肢在進行姿勢治療、功能訓練和搬動時被不恰當的處理。

偏癱肩半脫位的治療原則

儘管目前對己發生的偏癱肩半脫位的治療還缺乏有效的手段,但多主張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通過矯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復肩關節原有的「鎖定機制」;②、刺激肩關節周圍起固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動和增加其張力;③、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無痛性的全範圍被動活動。

肩半脫位的常用治療方法

1、應用正確的姿勢:卧位休息時將上肢放置於抗痙攣模式,坐位時雙手對掌、十指交叉,雙上肢伸直放在高度適宜的桌面上,也可採取患側上肢負重位;

2、手法複位:患者卧位或坐位,治療師使患側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並向上迴旋,糾正肩胛骨的位置;

3、刺激肌肉收縮:用冰快速地在肩關節周圍按摩,刺激相關肌肉的收縮,也可用功能性電刺激或肌電生物反饋對相關肌肉如三角肌和岡上肌進行治療;

4、主動運動:患臂保持伸向前,治療師通過患側手掌向肩的方向做快速、反覆的擠壓,讓患者保持手伸向前方,防止肩後縮;

5、被動活動:在健側上肢帶動下做前屈和上舉運動,也可由治療師操作做全範圍屈伸、收展和內、外旋轉運動,注意活動過程中不應產生任何疼痛;

6、用弔帶保護:在訓練或轉移身體時使用三角巾或弔帶保護患肩,使之避免意外損傷或使半脫位進一步加重。

PNF應用於偏癱肩半脫位治療

PNF是「通過刺激本體感受器促進神經肌肉系統反應的方法」。它以特定的運動模式和技術、以對角線和螺旋為特徵的動作治療患者,促進其功能的恢復,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臨床康復中。

針對偏癱肩半脫位的發生機制,我們從PNF方法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了部分運動模式對偏癱肩半脫位進行治療,以改善肩胛骨和肩關節周圍肌肉的活動,增強其肌力,特別是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力量。

通過上肢D2屈模式訓練三角肌、肱二頭肌、喙肱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

上肢D2屈模式

通過肩胛骨前上模式訓練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鋸肌;

肩胛骨前上模式

通過肩胛骨後下模式訓練前鋸肌(下部)、菱形肌和背闊肌;

肩胛骨後下模式

通過肩胛骨前下模式訓練菱形肌、胸大肌和胸小肌;

肩胛骨前下模式

通過肩胛骨後上模式訓練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骨後上模式

通過軀幹「上提」模式加強對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的訓練。

同時,在肩胛骨前伸模式中通過肩胛骨的向上、向前運動,糾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復肩關節的「鎖定機制」。

此外,在使用上述運動模式訓練時通過節律啟動技術改善運動的感覺,使運動的節律正常化;

通過拮抗肌逆轉技術減少疲勞、增加力量和主動關節活動度以及協調和平衡功能;

通過強調節律技術有意識地加強對三角肌和岡上肌的訓練。

結尾

總而言之,依據偏癱肩半脫位發生的機制,有選擇性地使用PNF運動模式和技術對偏癱肩半脫位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療效,病程短者療效好。

參考文獻:

王玉龍,PNF對偏癱肩半脫位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複雜志

推薦閱讀:

怎樣看墳地風水禁忌你知道嗎?
俗話說「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關於鞋子,這些你知道嗎?
五月,昆明又見藍花楹,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
這些事你必須知道!家裡魚缸怎麼擺才合風水

TAG:治療 | 偏癱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