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心聲---空海法師

收藏人:金黃色的陽光2011-06-13 | 閲:  轉:   ||  分享 

《老子道德經心聲》空海(惟傳)法師  講述-序   言-於知文註:中國儒家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及中庸之道,周易之天人合一、天地人參、化天地而為;道家之虛靜無違偽;西方哲學之理性與信仰;東方神秘主義之啟示心靈;禪宗之頓悟;高峰體驗;都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體現,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道理;基督教中之聖靈降臨、荒漠甘泉、陽光頓照等;武俠小說中所提到的人劍合一;中國書畫中的人書合一、人畫合一都是如此;美學當中講到的美就是心靈對於和諧、爛漫、磅礴、壯闊、溫柔、熱情、博大、健壯、浩瀚、善良、豪放等的顫音,是一定事物所具有的對稱的、諧調的、給人期望追求留下想像餘地或回味餘地的特徵,審美判斷是“憑藉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是“唯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人們在閲讀文學作品、欣賞影視作品中共鳴而泣的那種濕潤;人們在生活當中的愛情、親情、友情當中所體味到的那種充實、感動、激情與溫暖,身心柔軟;回歸古典、回歸自然、回歸原鄉;2010年12月29日本系列《老子道德經》課程內容,值得大家重新歸零、重新認識。老子是在歷史上咸少為一般人所熟悉,也很少被正確理解的人物,導致他在人間所留下來的智慧、無盡寶藏,很少人能夠真正的得到。這一套《老子道德經心聲》課程,是2002年的1月到5月期間,在台北「中鼎菩提社」所講述的。《老子道德經》通常在一般大學、研究所的中文系、哲學系或是宗教系,才有開設這一門課程,由於其內容是相當高深,因此空海是以研究所課程水平在講述,在課程中也配合「幻燈片」輔以解析,期以透過比較白話、易懂的語言,去理解老子所要告訴我們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很多人錯認為老子是在談空說玄,是修道的人、是道家、是煉丹者…,其實是沒有正確理解老子是「何許人也」,誤認老子講的是玄學、不切實際。事實上,這些批判都是很嚴重的誤解、曲解。為什麼會有這樣呢?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內文含有很深奧的義理,而且是在敘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亦即佛陀所謂的“涅槃智”,詮述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無為的世界」?什麼是「法界」?什麼是「空」?其差別只是在於老子與佛陀二人所使用的語言、名稱不同,然而一般人就是無法理解老子所講的。今天空海有此殊勝機緣得以瞭解老子《道德經》的深義,體認到《道德經》是在人世間難能可貴的珍貴寶藏、高級智慧。如果我空海明確有此認知,卻不呈現出來跟大家分享,真的是覺得太可惜。當然。我也知道一旦講述出來之後,很多人又會很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把老子是界定為外道,而不願意歸零、重新認識《道德經》。針對認知這方面的差距,我也是抱持着隨緣的態度。對空海而言,於一切眾生是無所求,我只是把所知道的世間珍貴智慧法寶,毫無保留的呈現與有緣人結緣。對《老子道德經》的深義要有所真切理解,人生必須要經歷過相當深的歷練,該經內容都是在敘述人生相當高深的經驗跟智慧,而且對於世間人、事、物的觀察也需要很敏鋭。但是此種敏鋭與世間的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是了無相干的。設若以世間的世智辯聰、小聰明去觀察,你會越覺得自己很厲害。假如開啟了智慧眼,去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活生生的佛(活)法、活生生的真理,你是越看、我慢越小,而且身、心會很柔軟。其實老子是在闡述佛法的精髓、核心,所介紹的就是「道」,我們要體道、悟道、行道,事實上是幫助我們去了悟「無上甚深微妙法」。空海所言是真、是假?也希望大家不要帶著成見,好好重新歸零、重新認識,鼓勵大家去求真求證。空海所瞭解的老子是沒有任何名利心,而且也沒有任何的虛偽。從《老子道德經》裡面所吐露出來的,字字是真言、句句是真理實相。當我反覆再深入研讀,感受到老子所展現的身心是非常柔軟,沒有任何的我慢、我是、我能。在這個世間,要展現「無我」,不是用嘴巴講的,要真正做到「無我」的人,不多啦!像老子所展現的這般心境,也就只有釋迦牟尼佛、耶穌可以與他比擬。老子直接敘述宇宙的真理、實相,就是宣說「三法印」及「空」,尤其偏重在「無為法」,以及「涅槃智」方面的解析,如果大家能夠深入而客觀去瞭解,會發現他是更加以補充敘述佛陀所謂最深奧的「涅槃智」方面。老子對於「無為法」,以及超越所有二元對立的「涅槃智」,解析得非常清楚,只是他所謂這方面的智慧是超越一般世間人的思維範疇。佛陀也希望眾生「先知法住智」,先清楚瞭解「世間法」的真理實相、世俗諦,進而不斷淨化我們的身心、開啟我們的智慧,然後即可體悟何謂「涅槃智」。由於老子所留下的《道德經》只有五千言,出招可是相當乾淨俐落,所講出的講話就是如此簡潔。事實上,老子所敘述的是偏重在「無為」與「涅槃智」,然而這方面是超乎一般世間人的思維範疇,雖然很多人鑽研《老子道德經》,但是內文裡面的真正精髓所在,一般人還是不容易深切體會。以空海的經驗而言,真正要體會《老子道德經》的深義,除了要有《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課程基礎,另外,一定要去實修、實證。而且當你的聞、思、修、證越深入,人生的歷練、體悟越深切,再回過頭來看看老子所展現出來的境界,就會越加震撼與欽服。老子是世間極少、極難得的“真人”,沒有任何的虛偽、名利心,也沒有任何「我慢」去傷害任何人,他所展現的就是「與『道』合一」、「無我、無私」的精神,就像「太陽」把智慧散發出來回饋世間,但是沒有任何的抓取、任何的我慢。老子是傳授最高級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學,是最高級的「人生藝術」,我們要打開智慧眼,才能夠看到《道德經》裡面的精髓。僅有短短的五千言,字字是真理,句句是真話,沒有一句贅言,真是世間很少有的「真人」。空海所瞭解的世間「真人」之中,佛陀是其中之一。貪、瞋、痴、我慢全部止息的阿羅漢,也是「真人」。耶穌是真人,六祖、永嘉大師也都是世間極少有的真人。真正的「真人」,是內心所有貪、瞋、痴、我慢止息的人,沒有我是、我能,展現出來的就是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他不會去傷害任何人,也不會去排斥任何人,有的就只是把真理實相講出來,跟有緣人分享。在此向大家簡介《老子道德經》,如果你們覺得不錯,很想進一步去瞭解,就歡迎大家把這一套VCD課程,好好多看幾遍。對空海而言,無得亦無失,無所得、無所失,我只是把此真理實相、世間高級智能的無價珍寶呈現出來,跟有緣人一起結緣、分享,請大家有耐心多看幾遍。-導   讀-一般人對於「道」,都有太多的解釋,包括我們一般人所瞭解的「道」,跟老子所闡述的「道」,其實也都有很大的出入。我們平常說要修道、得道、證道,但是「道」是什麼呢?如果沒有清楚明了「道」是什麼,如何「得道」?怎麼「修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很清楚知道“道”是什麼?才能夠正確的去修道、體道、悟道、而行道。然而,佛陀、老子、耶穌三位,在解脫道上所詮述的角度,有何相異之處?舉例而言,如果以修行邁向解脫自在的起點及終點來講,佛陀是從「有為法」、「世間法」方面讓大家瞭解,一步一腳印的協助大家,如何逐步深入、逐步上來。佛陀主張「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中、下方面的「有為法」、現象界的一切。當了悟、體證「三法印」之後,才能體證「涅槃」、「無為」、「空」。老子呢?所詮述的角度是從上往下,着重在比較高、比較玄、比較上的「道體」方面,或許有人會認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兩者好像不一樣;「道」是「道」,我們修道人跟老子、佛陀所講的,應該是不一樣。事實上是一樣的,會認為有所差異是與人們的體悟、體證有關。包括佛陀、老子、耶穌他們所指向的目標也都是一樣的,只是佛陀是引導大家從「有為法」,一步一腳印的逐步上來;而老子一開始就講很高深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但是,要如何才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呢?老子在這方面沒有闡述得很清楚、很詳細。真正要達到老子所謂「得道、悟道、行道」的境界,相當不容易啊!然而佛陀所宣說的,是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這樣上來,到後來就可以體證到「涅槃」、「無為」、「空的」世界。事實上,這些也都是老子所闡述「道」的世界。然而,耶穌又是從哪個階段開始講起呢?是從中間開始講。耶穌宣揚博愛,這是「道」的「用」,老子是詮述「道」的「體」,「體」是很玄、很妙的,也就是佛陀所講的「涅槃」、「無為」、「空」,甚深、極甚深,就是這個「體」。耶穌是從中間階段開始闡述的一個「用」,而佛陀是從基層階段開始講,從現象界的「相」詮述,讓眾生了悟現象界的實相-「無常」、「無我」,然後讓眾生有一個離系的力量,站在比較超越的高度空間來看,就能夠體證「甚深極甚深」-涅槃、無為、空。所以,其實他們三者都在詮述一體相同的理念,從「體」、「相」、「用」三方面都包含,只是有的「從頭」、有的「從尾」、有的從「中間」開始。而我要從哪裡開始講起呢?因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是包含黑跟白,所以我黑、白都一起講。以上是一個概略的論述。事實上,要講述這些蘊含深刻智慧的論點,一定要來到超越宗教的立場,才能夠看懂老子所闡述的深義。佛陀、老子、耶穌三者所講述的論點內容,有何不同之處呢?其實他們所詮述的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所運用的語言不同而已。佛陀用「空」、「法界」的名稱來形容,老子是用「道」的名稱來形容,耶穌是用“上帝”的名稱來形容。希望大家一開始就能夠全部歸零,把過去所聽聞到的觀念知見,全部統統放下。如果是以過去的知見來聽聞此系列課程,你會聽不懂得,也沒辦法接納我們從超越宗教的立場所詮述的珍貴內容。-老子與佛陀的詮述方式有何差異點-「道」是什麼?如果沒有體證「道」,就沒辦法「得道」。我們說要「得道」,必須先清楚瞭解「道」是什麼?我們這裡所詮述的,不是從文字上、不是從宗派上,也不是從哲學、從思想上,而是從「實相」上面來論述。「實相」是沒有任何宗派、宗教之分,「真理」也是沒有宗派、宗教之分,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以超越宗教、宗派的立場來看。佛陀把修行解脫的終極目標,以「空」跟「法界」形容,就如《心經》《金剛經》《永嘉大師證道歌》所闡述的境界即是。老子是直接從「道」方面開始講述,佛陀知道要如此直接契入是相當不容易。老、莊思想很早在中國就已經開始了,但是真正能夠體證「道」-體道、悟道、行道而得道,依《解脫道》、老子所講的「道」,去實修實證,到達解脫自在的人,不多啊!為什麼?因為老子對這個成道的階梯過程,沒有很詳細的闡述。《道德經》內文只有五千言而已,那時候老子就想說「時間差不多了!我沒辦法講得很詳細!」所以只有講重點,其它的就看眾生的根器、根性。佛陀講經說法四十餘年,就是全部把這些次第步驟都宣說出來,而且又着重在前面的階段。佛陀知道要一步一腳印逐步的走上來,到後來就能夠「體道」了。所以,為什麼《阿含經》在涅槃、無為、空方面講述比較少?因為當你一步一腳印逐步上來,自然就能夠到達、體證到。如果沒有一步一腳印的修證上來,光是在那裡「空啊!道啊!」講了一大半輩子,還是不知道何謂「道」。佛陀着重在「相」的詮述,老子着重在「體」的詮述,耶穌着重在「用」的詮述。「相」方面,佛陀歸納出「三法印」、「四聖諦」,還有三十七道品。要體悟「相」,然後到達涅槃界,必須有次第、步驟,三十七道品就是告訴眾生如何逐步深入。老子直接講述「涅槃、無為、空」的「道」體-「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真正要讀懂《道德經》的深意,是非常不容易。內文的每一個字都可以看懂,但是卻沒辦法真正體悟老子所講的「道」,縱使是大學院校的國文系、哲學系教授,精於詮述老子的「道」,很會講述、很會解析,還是無法真正瞭解、體悟老子所講的「道」的深義。也許有的人會很不服氣,但是除非經過實修、實證,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脫者,才能真正瞭解老子所闡述的「道」,否則只是從文字、從思想、從哲學、從名相上面解析,還是無法真正體悟。佛陀更是體悟到「涅槃、無為、空」是甚深極甚深,因此放在次第步驟的最後面再以解析。如果是根基、根性成熟的人,當然可以直接與之講述甚深之妙法,但是針對一般人,還是協助自「有為法」逐步有次第的深入。老子所講述的「道」很深、很玄,他是直接契入「無為法」解析,而佛陀是以三十七道品的「有為法」,協助大家逐步深入,帶領眾生到達「無為」的世界-涅槃、無為、空,但是只有四果阿羅漢才能夠體證到「涅槃、無為、空」。雖然老子與佛陀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詮述,但是他們所指引的目標方向卻都是相同的。-老子與耶穌的詮述方式有何差異點-耶穌直接闡明大自然、「道」、宇宙所展現出來的「用」,着重在「博愛」方面的詮述。引領着眾生慢慢體會大地、大自然,對我們無條件、無所求的承擔與奉獻。大地任我們踩踏,也養育着我們,都是展現「博愛」的精神。不管世間人如何的興起爭端、爭執,不管阿富汗跟美國怎麼對立,太陽都是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不管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再怎麼爭吵,太陽也都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法界、大自然所展現的「用」-博愛,是如此無我、無私的普愛一切眾生,這是詮述道的「用」,耶穌是着重在詮述「道」之「用」方面的解析,希望眾生瞭解整個法界、大自然「博愛」的精神,體會到「道」、上帝的偉大,然後回歸上帝、回歸主懷。老子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最後就是與道合一。佛陀更是希望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回到涅槃界-涅槃、無為、空,而解脫自在。-老子、佛陀與耶穌-因為他們三位是生長在不同的時空背景,雖然所使用的語言不同,但是這三位都是善知識的代表,他們的手指都指向同一個月亮。如果從語言、文字上面區分、解析,就會認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耶穌是耶穌,他們是不同的。我是基督教的,你們是佛教的,我們是不同的宗教信仰,於是就不斷的見諍或是排斥。這是因為眾生沒有深入體會到他們三位所指引的方向是相同的,就是「道」、解脫自在的涅槃界。-前言-空海講述這一門《道德經》課程,是希望大家能夠深入體會老子所闡述的「道」,當你真正去認識這些「道」,進而體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夠算是真正的「得道」。得道,一定要先體會何謂「道」,如果沒有正確清楚的瞭解,怎麼修?!「道」不是以「有為法」修出來的,如果你對「道」的認知是錯誤的,用再多的「有為法」去修道,或是躲在深山裡面修道,修到「金光閃閃」出來,仍然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除非是一位真正徹悟、解脫自在的人,不然你的苦、你的不安還是存在。「道」是要透過你的體悟、認知,求真求證、了悟實相之後,進而「與道合一」,才叫做「得道」。孔子講過「朝聞道,夕死可也」,是真正對「道」有相當的體會,知道「道」的珍貴。我們一生一世所在追求的,最終都是為了要解脫自在,如果沒有聽聞過真正的「道」是什麼,你的苦、你的不安,都還是存在。不管你在世間有多高的成就、多高的名利、多麼有錢,或是官位有多大,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不管你多麼有學問、得幾個博士都一樣,只要沒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都還是存在的,設若現在法界因緣讓你必須面臨死亡、命終的時刻,也會死得很不安、很不甘心。但是,如果你是「朝聞道」,真正了悟「道」是什麼,就「夕死可也」。因為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夠「朝聞道,夕死可也」。希望大家能夠「歸零」,我會儘量協助大家早日體道、悟道、行道、而得道,如果大家真的能夠身心柔軟,不帶著過去的成見,重新求真求證,你隨時都會有很大的震撼與體悟,也是佛陀所講的「不待時節因緣」。我在大專時期、民國66年(1977年)就急欲要了悟生死大事,不斷的探討生死之謎-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如何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如果生死大事未了,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存在,當時在學校的課業方面都是應付應付,認為跟開智慧的關係不大,可以過得去就好了。因此一直不斷閲讀自己喜歡看的書,以增長智慧、開拓心胸、視野,另外也閲讀有關禪宗、佛教方面的書籍,《聖經》也都有研閲,也接觸過「一貫道」,包括《老子道德經》也都有在研究。當時以為看懂了,還錯認為老子所講的不夠理想、是不對的,佛教所講的才是正確的,而且還會引用《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的角度詮釋,認為《道德經》的內容不夠理想…。直到民國76年(1987年)又再看一遍,仍然覺得佛教講的比較高深、比較好,《道德經》的內容還是不夠高深、不夠理想。到了民國88年(1999年)9月之後,因為一些因緣的轉變,重新回過頭來研讀《阿含經》,又購買一些新的書籍來閲讀。當時,認為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求證我所證悟的,為什麼我的體會跟一般人所講的不一樣呢?包括以前我所聽到的「道」、看到的「道」,怎麼會有這麼懸殊的差異呢?當重頭開始再看《老子道德經》,越看就越法喜,才真正體會到老子所講的很深、很妙、很玄,從中看到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就在這短短的五千言裡面,因此對老子非常、非常的佩服。當然,對佛陀一樣非常佩服,對耶穌也是一樣佩服 。在民國88年(1999年)8月以前,表面上感覺他們好像相同,但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在民國88年(1999年)9月有所體證之後,重新再來看就不一樣了。因為那時候就是歸零去求證,歸零再重新去看老子怎麼講?佛陀怎麼講?耶穌怎麼講?結果發現太妙了!中國的《老子道德經》,竟然蘊含這麼好的智慧結晶,但是因為其經文內容很深、很玄,真正能夠體證經文裡面所講的深義的人不多。再加上中國有道教、道家的法脈,事實上目前道家、道教所在修、所在用、所體會的,很少、很少是老子所講的「道」。大家把老子變成是超級一個神,把老子想像是成就一個大仙,這些都不是老子所講的體道、悟道、行道、得道的「道」。讓我們重新歸零,來看看老子所講的「道」是什麼?-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 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一章就已經把整個「道」的玄妙、「道」的體,全部詮述出來了。如果各位有《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聞思基礎、參加過幾次禪修,現在又能夠歸零來聽聞,所體悟的會更深入,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體證。事實上,這些解脫者、大智慧者他們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解脫道,如果沒有聽聞過《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是第一次來聽聞的,也沒關係,希望大家能夠真的歸零。「歸零」不容易啊!要把我們過去的知見、成見統統放下,一樣也是能夠很快就體悟老子所講的「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從另一個名稱來講,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之「無極」,要稱之是「法界」也可以,要稱之為「上帝」也可以。《阿含解脫道次第》提到「空本無名」,「道」所講的就是「宇宙本體」,佛陀是以「空」、「法界」名稱來形容;中國的儒家、還有《易經》,是以「無極」來形容;耶穌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天主」來形容,這些都是一樣的。問題是有沒有真正體悟到,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名相上面見諍。如果沒有真正體悟到,在文字、名相上面看,每一個字好像都不一樣,但事實上「空本無名」、「道本無名」,實相的存在本來就沒有名稱,是人類為了溝通方便,包括「名可名,非常『名』」,意思都是一樣。本來就沒有名稱,只是一個實相的存在。「『道』可道」的「可道」是透過言語或是文字的敘述,那些開悟者、解脫者透過實修、實證之後,協助我們了悟本來沒有名稱、本體存在的「道」,這些都只是語言、文字而已,本來就是一個「指月的工具」。雖然這些語言、文字及經典可以描述「道」,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道」。語言、文字、經典都只是「指月的工具」,不是「月亮」的本體。一開始,觀念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請大家不要執着在「指月的手指」上面,要直接去看到「月亮」,要直接去看到真理,要直接去看到實相。「實相」本來是沒有名稱-「名可名,非常『名』」,「名」是現象界,「道」是宇宙本體。現象界的一切也是一樣實際的存在,可以看得到的現象界,「可名」就是可以用名稱去詮述,一樣都是以言語、文字、經典-「名可名」。但是,不管再怎麼稱呼,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實體。「常『道』」是「本體」,經文的第一句話開宗明義揭櫫,就是着重在宇宙本體。以「本體」而言,佛教是着重在「空」的論述。「名可名」是着重在物質、色界方面,亦即現象界的論述。不管是稱為「空」、「道」,或是「名」、「色」,人類的語言、名稱都只是為了溝通的方便,是協助我們去看到實體,不要執着在「指月的手指」,因為這些語言、名稱不是實際存在的實體。就好像蘋果的名稱,你可以稱為apple,稱為“林檎”(日文)也可以,但是不要執着在名稱上面。像以前語言不通的時候,明明日本人是講“林檎”(日文),你怎麼講「蘋果」呢?!變成在語言、文字上面見諍,眾生常被語言、文字、經典區隔,導致看不到實際的存在。以上是舉出肉眼可以看到的物品為例,但是如果講到「道」,就更深、更玄,更不容易體會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不要執着在經典、語言、文字相上面,要直接去看到實相的存在。真正的解脫者、真正的大智慧者,他們並不是因為按照某部經典去修、去證,然後大徹大悟的,他們都是看到宇宙本體,以及現象界實際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大自然的一切現象,然後體悟到整個宇宙、大自然運作的法則,佛陀歸納出來就是所謂的「三法印」。老子一樣也有歸納出來,只是沒有像佛陀敘述得那麼詳細而已。雖然老子講述的內容很簡要,但是重點核心都有具體闡述出來。事實上,老子都有把現象界的實相,如實詮述出來,真正的解脫者都是現觀大自然、現象界,是要超越一切經典的。「經典」本來只是一種指引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這些,然後去看到實際宇宙本體的存在。如果一味執着在經典、語言、文字上面,就看不到實相的存在,就找不到「道」。如果你是很重視經典,就是落在信仰的層面。假如你把經典奉為:不可以去否認、不可以去推翻、不可以去求證,再怎麼樣都必須要依據經典去修去證、去體悟…。假如你是信奉道教的,就把老子的《道德經》奉為最高的準則,不可以去超越這些。包括說有的人還講說:如果沒有漱口,不可以看《金剛經》;如果沒有漱口,不可以看《老子道德經》…,認為經典非常珍貴,不可以放在房間裡面…;有時候要坐在沙發上看,也認為是不可以,這樣是不恭敬的…。規定要怎麼樣看才可以。如果大家一直都是着重在經典方面,就容易落入成為宗教的「信徒」,而不容易成為一個解脫者,真正的解脫一定是超越語言、文字。我們是感恩前賢智者所留下來的經典,這些都是「指月的工具」,讓我們看到真理實相,但不要迷執在經典上面。所以,經文的第一句話就在告訴我們要超越語言、文字相,去看到「實體」。對於解脫的方法,佛陀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當然這只是一個代表數,意指佛陀所講的方法很多,但是老子呢?就只有講「無為法」一個法門,Only One。但是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非常多,佛教的修行法門、各種宗派,是展現佛陀的大慈大悲。如果要依世間思維角度的慈悲而論,佛陀是比老子更為慈悲、也較入世,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就講述不同的法門,然而八萬四千不同法門都是要協助眾生邁向解脫。如果依據禪宗所講的利根、頓根方面,就只有講述一個法門,如果聽懂就聽,聽不懂就拜拜(再見)「我走了!」真的要悟「道」、證「道」,老子的一個法門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直接契入「無為」,在具體的展現方面,也只有幾個字,是老子最重要的修行法門,都是乾淨俐落的一、兩招,這個法門又是扣住佛陀所講的「無為法」。佛陀是由「有為法」引導,然後再契入「無為法」,老子就直接把「有為」契入「無為」,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是「致虛極,守靜篤」。八萬四千法門到後來就是要契入「無為法」,老子就是告訴眾生如何契入、扣住核心?『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包括你、我、他、白板、桌子…,山河、大地…,地、水、火、風這些物質,全部都是現象界的一切。以物理、化學的角度而論,可以稱為「物質」,就像物理學家不斷在解析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所形成?《道德經》也一樣有都在詮述。當我們把「物質」解析,第一步是「分子」;當把「分子」再解析,就是來到「原子」的世界,然後「原子」又可以分解為「電子」。在「原子」外圍跑的就叫做「電子」,在中間的叫做「質子」跟「中子」,統稱為「核子」。高能物理學家又再解析「質子」、「中子」到底是由什麼所組成呢?不斷一直再追溯、解析,來到更微細的「光子」、「介子」。又不斷的解析發現,都是由更微細的粒子-「夸克」所組合而成。以佛教來講,一樣有講到「極微」的這些。像國內丁肇中博士獲得諾貝爾獎,就是發現「介子」,他們都是屬於高能物理學家,把「物質」一直解析是由什麼所組成?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找到「夸克」,是非常微小的物質,而「夸克」又有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介子」、「中子」、「質子」。科學家繼續把這些再解析,看能不能找到更微細的?結果打破之後,目前所能夠找到的是「夸克」,再擊碎之後發現是來到「能源」,亦即釋放出來的是「能源」,然後就看不見了。科學家發現最後竟然「空」,來到「空」的世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空」是無邊無際的「空」,物理學家只能夠看到「能源」,看不到「空」的玄妙,於是就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能源」所組合而成而已。如果我們體會不到「空」的玄妙,就不會去臣服的。佛教就是要讓大家體證「空」的偉大、玄妙,而老子所講的「道」,也是要讓大家去體會「空」的玄妙。「空」、「虛空」裡面,是蘊藏着無邊無際、豐富的「能源」。但是不要又誤以為「空」就是「能源」,舉例來講,在東北地區剛好寒流來襲下雪,室內的氣溫是零度以下,房間、教室裡面的溫度都很低,我們想要讓裡面的溫度提升,假設沒有電暖氣設備,就是必須要燃燒一些木材,用電暖爐也是一樣,都是「能源」的轉換。假如我們現在燃燒一些木柴,讓裡面的能量增加,然後擴大散播在這個大教室裡面,於是室內就會覺得暖和一些。「能源」是散播、瀰漫在整個無邊無際的虛空裡面。如果逆推回去,虛空裡面無邊無際的「能源」,當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會冷卻凝結而形成極微的粒子—「夸克」,然後又會慢慢凝聚而形成「核子」、「質子」、「中子」、「電子」,然後當因緣形成的時候,就形成「原子」。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形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形成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現象界,一切你、我、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這樣出來了。《心經》所講的「色」,就是現象界的這些「物質」,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物理學家是探究道能「源能」夠換成為「物質」,然後「物質」又可以轉換成為「能源」,因此物理學家歸納兩大理論:第一是「質能不滅」,第二是「質能互換」。有事實可以呈現給大家印證,「質、能」是可以「互換」,亦即不斷的轉換。但是不管「質、能」如何生生滅滅變化,對整個宇宙而言,又是不生不滅的,就是《心經》所講的「不增不減」,佛教體證的「不生不滅」世界。而老子又是如何詮述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現象界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稱為「有」,當慢慢解析到「能源」,「能源」又散播在空中,沒有物質、無形無色、無質無礙,所以稱做「無」。「空」不等於「能源」,「能源」是瀰漫在「空」之中,然後慢慢的凝結、聚集,形成現象界的一切「物質」。。舉例而言,「空」就像大海,「能源」像是大海中的氯化鈉,亦即海水中「咸」的成份。如果我們把海水移到陸地上曬乾,慢慢凝結的過程會形成「鹽粒」,因此大海不等於氯化鈉,氯化鈉是散播在大海之中,如同「能源」是散播在「空」之中。「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色」是偏重在「能源」方面的,亦即物理學家所講的「質能互換」。《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由於「能源」是散播在虛空之中,沒辦法區分開來。現象界除了「物質」之外,還包括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方面,包括你、我、他眾生的感受也是現象,我們的思考、思想、能夠做什麼…,也都是現象的一種。如果不加以嚴格區分,泛稱為「空」也可以。虛空裡面散播、瀰漫著非常巨大的「能源」,「無色界」看不到、摸不到,老子所講的「道」-宇宙的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從這裡所衍生出來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就是「空」、「能源」、「道」,因為它是「無色界」的,天地萬事萬物的開始都是從這裡出來。「空」是無邊無際,包括太陽系、銀河系、日月星辰,都只是「空」裡面的一片雲、一粒沙。不管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形物質的現象界,都是從「能源」轉換過來,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最初慢慢從有天、有地、有太陽系的形成。「『有』,名萬物之母」,「能源」慢慢形成整片的星雲,然後又慢慢的旋轉,其中一片再慢慢旋轉形成太陽系,然後又形成太陽、地球,於是就有天、有地。「有」是指一個太陽系的誕生,有太陽、有地球。經過天、地的慢慢孕育,從最初的細菌、微生物,慢慢進化、慢慢演變,就形成形形色色的你、我、他,地球上的一切眾生、植物、動物。「故常『無』」要常常去看到「宇宙的本體」的「空」、「道」是如此奧妙,就是佛教所講的「空能夠生妙有」。「空」不是頑空,是能夠生妙有,就是「故常『無』」。常常從「無」、從「空」、從「道」裡面去看到,從「無」又能夠慢慢演變出天地萬物,從「宇宙本體」裡面慢慢去看,然後「欲以觀其妙」,看到整個演變過程的奧妙、浩瀚、偉大。從太陽、地球,天、地慢慢孕化的過程裡面,又能夠演變形形色色的花草樹木、一切動植物…等五彩繽紛的世界,整個大自然的化育竟然是如此奧妙,從「常『有』」天地的孕育,然後演變出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欲以觀其徼」去看到天地造化萬物的「徼」妙、玄妙。「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空」、「能源」、「無」的角度來看,從「無」、「空」可以生妙有的立場來看,或是看到「空中生妙有」的現象界-太陽、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然後因緣具足之後,動物、植物、眾生就孕育出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此兩者」都是「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不管是「能源」跟現象界的太陽、地球、日月星辰、天地…,不管是「有」或是「無」,都是「同出而異名」。同樣都是整個法界無邊虛空裡面的一個轉換、變化,都是同樣的根源,不管是「能源」或是現象界這些,同樣來自於無邊無際的“空”、無邊無際的“道”。「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都是非常深、非常玄。所以,佛陀解析現象界的緣起、緣起甚深,講到涅槃界的「空」,又是甚深極甚深,也就是這裡所講的「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當如實觀察整個宇宙、大自然的奧妙變化,「自我」才會臣服,「我慢」才會消失。老子看到這些之後,才會讚歎真的是玄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無法去形容、無法去詮述啊!最後就是臣服於整個「道」、整個法界的奧妙。佛陀如此,耶穌也是如此。所以,以前在講述《阿含解脫道》課程,提過「我慢」真的要臣服,一定要去現觀現法界、「空」跟現象界的奧妙,看得越深,「我慢」的臣服會越大。一方面看到我們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係,「小我」的存在,是仰賴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孕育、養育,當越深入體會之後,由衷感恩之心才會產生。當真正體悟到這些的時候,一定會流淚的。如果到現在還在認為「我要成道、我要成什麼…,我要修行越來越厲害,將來可以背着一把劍,成為武林高手…」像這樣都還在「有為法」的世界,越修、你的「我慢」會越大。真正的解脫自在,是把「自我」慢慢的去除,溶入「一體」的世界,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老子在深度體悟之後,由內心裡面所發出的一種讚歎與震撼,是真正的臣服法界,真正的臣服“道”、整個法界,「我慢」完全的斷除,這樣才會跟整個「道」溶為一體。瞭解“道”的實相、“道”的玄妙,當你完全臣服的時候,才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最後與「道」合為一體,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包括生死大事也都了悟、解決了。﹝學生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是指天地,如果把「有」解釋為「大自然運行之理」,就是所謂的緣起、無常、無我。「無常、無我」是一個法則、現象的詮述,但這裡所講的都是實體實際的存在,「空」裡面有能源,能源是宇宙大自然的運行之理,就是「緣起、無常、無我」,所以才會有現象界的產生,是否可以如此解釋?…﹞老師答:「無」講的是本體方面,如果在還沒有濃縮凝聚之前,是能源瀰漫在整個虛空。所謂的「宇宙大爆炸」,事實上也是一個假設,不管從多麼微小的一個開始,是整個能源的一種轉換,然後形成這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問:能源的轉換也是根據宇宙自然運行之理嗎?﹞它就是「法爾如斯」不斷的生滅變化,黑洞、白洞、星球的消失,另一端就是釋放出非常巨大的能源,只要有巨大的能源釋放在虛空之中,當因緣形成的時候,又會形成星球。當星球誕生,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有星球、有現象界產生,於是有天、有地,所有眾生、動植物就慢慢孕育出來。孕育眾生的天地,稱為我們的父母親、天地之母。「萬物」就是這些動物、植物、你、我、他一切,亦即《金剛經》裡面的「一合相」。佛教講「一實相印」、「三法印」,到後來事實上歸納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就是要看到現象界實相的存在,包括要看到現象界以及本體的「有」跟「無」,包括色界,以及「空」方面,都要清楚看到它的變化原則。因為第2章是解析「二元對立」,現在先講述第42章)。-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雖然這一句話非常簡短,但卻是敘述整個創世紀的過程,你能看到嗎?非常的深奧啊!基督教所講的「上帝創造萬物」,就已經很具體的詮述,如果沒有超越「上帝」這個名詞,形成一種宗教信仰,還是找不到「上帝」。老子在此章已經把整個創世紀的過程描述出來,令我很佩服老子這麼厲害,能夠把整個天地萬物的形成過程,包括眾生的心態都透析得非常清楚。如果不瞭解,看到老子把眾生的心態,以及對現象界可以觀察得如此深透,會以為老子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於是就會出現很多負面的批評,認為這是權謀、欲擒故縱…。事實上,這是因為沒有真正深入瞭解,老子真的把人心解析得非常深入,包括現在的心理學方面都還只是在解析表層而已,但是老子卻是解析到非常深層部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空」,裡面蘊藏着無限的能源,《易經》就把「道」稱做「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八卦…」,其它的就這樣一直演變出來。「無極」、從「道」裡面蘊藏着無量的能源,當因緣形成的時候,以物理學的角度而言,什麼會先產生出來?從「能源」、然後是「夸克」這些慢慢形成。但是在形成的過程,具體展現出一片很廣大的星雲,「星雲」就是「道生一」。現象界的這些物質出來了,然後星雲又慢慢的轉變、開始旋轉,只要有現象界的存在,不管它是多麼微細,一定都是一直在行、在變、在動,這是佛教所謂的「諸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一定是一直在行、在動、在變,只要有粒子的形成,當形成「星雲」之後,它一定會旋轉、一定會變化。當慢慢的旋轉,它的比例就會不同,核心的那些就會形成「太陽系」,旁邊週遭那些由於因緣比較不具足,沒有產生「核融合」反應,只有慢慢的聚集、聚集,然後形成「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中間的部分,因為它的力量、引力非常大,到後來非常高溫、引力非常大,產生核融合反應之後,於是釋放出陽光就開始燃燒,就是「太陽」。有太陽、有地球形成,就是「道生一」。「一」就是一片星雲;「一生二」,「二」就是有太陽、有地球。「一生二」,有太陽、有地球之後,「二生三」慢慢經過天地的孕育-有太陽、有地球、又有「空」的涵育,植物、動物就慢慢出來,於是「三生萬物」。「三生萬物」就是有太陽、有地球、又含有「空」,不斷的演變、不斷的演變,就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是會千變萬化,一切眾生、動植物就這樣孕化出來,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現象界一切的存在,一定是「萬物負陰而抱陽」一定是陰、陽兩面同時存在,有生、就會有死,包括地球上出生的所有動、植物,一定是有陰、也有陽。多麼奧妙啊!一定是這樣的。所以,有白天、就會有晚上、黑夜。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中醫把我們身體的前面叫做「陰」、「陰經」,背面就是「陽」、「陽經」。包括我們的手掌也是一樣,前面的是「陰」,背面的是「陽」;銅幣也一樣有正面、反面。一切現象界的存在,一定都是有陰、有陽同時存在。「夸克」本身就有陰、陽之分,然後再形成電子、質子、中子,這些已經都有正電、負電之分。就是這裡所講的「萬物」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有現象界物質的存在,必須要有「空」。以我們的身體來講,不只是一些地、水、火、風而已,裡面還要有「空氣」,也就是要有「空」,讓它有轉圜的餘地、調和作用,不光是一些「物質」而已。「沖氣以為和」,以道家而言,就是「氣」方面;中醫講「精、氣、神」的「氣」,都是屬於無形方面的。以具體來講,我們的身體必須要有「空」,但是「空」很深、很玄,如果你的心量越寬大、越有「空」,所展現出來的身、口、意,就是一種安詳、柔和的,就是「沖氣以為和」。第4章是直接與第1章相應,講述道、體,道之體方面。-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道』沖」的『道』是宇宙的本體、空、虛空,它是無邊無際,裡面又蘊藏着無限的能源。「而用之或不盈」就是用之不盡,任憑怎麼用都是用不完的。宇宙蘊藏着無限的能源,現在科學家研究如何轉換太陽能,這樣就不用考慮石油危機,事實上更究竟來講,宇宙的能源是無邊無際、用之不盡,可以不斷的演變出所有的現象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銀河系…。「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是代表非常深的萬物之宗,所有現象界的日月星辰、你、我、他、一切動植物的所有總源頭,都來自於「道」。你、我、他、我們生命的總源頭,都是來自於「空」、來自於「道」,基督教講是來自於「上帝」,但是「上帝」不是某一個有形有相的大力神,是指整個「道」、整個「空」、整個的法界大自然。如果慢慢去體證、慢慢去瞭解,體會到原來你、我、他、我們都是「本自同根生」,雖然我們的外相、組成不同,但其實根源都是相同的。不但「地、水、火、風」相同,包括「空」也都完全相同。外相的差異是為了讓我們方便辨識區分,而且正也是現象界的一種玄妙現象。當因緣條件稍微有所不同的時候,基因、DNA、生命密碼就已經不一樣。雖然夫妻很相愛、生下子女,血緣裡面有相同的地方,然而還是有不相同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就是現象界的奧妙,因緣錯綜複雜變化之後,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是變化無窮啊!不要只看到外相,就認為我們好像不同,事實上我們完全都是「本自同根生」,如果能夠體證到這方面,就體證到「一體世界」。《心經》所闡述的就是「一體世界」,如果能夠體證到「空」,看到我們所有的總源頭是來自於此,就像一整串的粽子,雖然一個個不一樣,但是上面的總源頭都是一樣,是整串吊起來的。「湛兮似或存」真的太奧妙了!因為「空」、「道」看起來好像沒有、又好像有,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但又是這麼的奧妙無窮、若有若無,這就是「空」、「無色界」,因此佛陀就主張要體證「空」,必須從現象界去觀察、了悟之後,對現象界的「空」才能夠清楚看到。如果直接契入「空」、契入「涅槃」、直接去看「道」,是很不容易看到的,除非真的是屬於大利根性。但是在地球上,能夠直接契入這方面去看的,不多啦!所以佛陀也是希望大家能夠一步一腳印的逐步去看。「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我不知道天地萬物這些,包括「能源」這些是怎麼來的?「像帝之先」就是在有「上帝」或是「天地」能夠孕育萬物之前,就已經有了。如果我們一路一直往上追溯,太陽系、銀河系是怎麼來的?答案還是來自於「空」。包括物理學家認為是一個大爆炸的開始,但是大爆炸的這些能源怎麼來?還是來自於「空」、還都是來自於「道」。「像帝」就是現象界的天地,能夠孕育萬物,但是有太陽系、銀河系之前,這些能源又都是散播在整個虛空中,就是「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用之不勤」就是用之不盡,「穀神」是形容無邊無際的宇宙本體的「空」、「道」。「道」是不生不滅,佛教也講「空」,《心經》講「空」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都是直接詮述這方面。老子同樣體證到「穀神」、「大道」,是不死的、不會死的。「是謂玄牝」「玄牝」能夠化育萬物,佛教講「『空』能夠生妙有」。「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空」蘊藏「能源」,再慢慢凝結成各種「物質」-日、月、銀河系、太陽系,有天、有地就能夠孕育一切植物、動物。所以「玄牝之門」就是整個「道」不斷在演變、孕育萬物的過程。「是謂天地根」是所有現象界、銀河系、山河大地的總源頭。「天地根」詮述「道」是所有現象界的總源頭,「空」能夠生妙有。「“綿綿”若存」不斷生生滅滅的變化,一直有生、有滅,好像沒有、又好像有,但又是不生、不滅,這些都是在詮述本體與現象界的微妙關係 。「用之不勤」是用之不盡。整個「道」化育萬事萬物、現象界的一切過程,就明了它是不生不滅、用之不盡的。-第25章-(本章是直接講述宇宙本體方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知曰『道』,強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的「物」,指的不是「物質」,而是一個現象界實體的存在,也就是「道」、「空」的存在。「有物混成」是渾渾沌沌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但卻是儒家所講的「無極」,一種混沌的情況。「先天地生」在太陽系、銀河系還沒有產生以前就存在了。「寂兮寥兮」無形、無體、無聲,都是在詮述「道」的實相、「空」的特性,「獨立而不改」本來就存在,不管現象界再怎麼生生滅滅變化,都是不生不滅的,「宇宙本體」都是如此的存在,不管現象界再怎樣生生滅滅的變化,「宇宙本體」就是如此的不生不滅,「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是所有日月星辰、天地、太陽、地球,以及一切眾生的母親、總源頭。在實修的過程中,去了悟「天地父母」的實相,進而去體證到,才能夠了悟生死大事。「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個浩瀚宇宙、無邊無際的本體存在,我不知如何去稱呼它?「空本無名、道本無名」「字之曰『道』」只能夠勉強稱做「道」。但是不要又在文字的「道」上面繞,事實上就是在詮述宇宙的本體,要我們直接去看到宇宙本體,不稱之為「道」也可以,要稱做「母雞」也可以,「母雞」能夠生小雞呢!因為只是一個名相而已。所以,佛陀就以「空」、「法界」詮述,耶穌就稱之為「上帝」。事實上都是相同的,指的都是相同的月亮、「道」、本體。「強名之曰『大』」只能勉強跟大家形容,因為實在是太大、太大了,無邊無際、無所不包,不只是整個太陽系,整個宇宙的銀河系也都全部包含在無邊無際的「道」、宇宙的本體裡面。「大曰逝」大到沒辦法看到它的邊際,「逝」好像消失、無邊無際,無法看到它的邊際。「逝曰遠」太遙遠了。現在天文物理學家在地球外層空間的軌道上面,裝設一座「哈柏太空望遠鏡」在運轉,可以不受到大氣層的干擾,是非常高度精密的一項科學儀器,它連120億光年外面的銀河系都可以照射到、看得到。但是縱使這樣,連天文學家也不敢說已經找到邊了,因為現在的天文知識,常常是推翻掉以前很多的天文知識。具備這些觀念之後,明了今天所建立的天文知識,也不能夠斷定這樣就已經是究竟了。雖然現代的望遠鏡已經到達極限,但是天文學家還是存着保留的空間,只能宣稱現在可以實際拍攝到150億光年外面的銀河系,但是還不敢聲稱已經發現到宇宙的邊。如果找到了邊,然則過去、再過去的那些呢?宇宙是無邊無際的,佛陀也了悟到不必耗費那麼多的生命,一直去追究宇宙的邊在哪裡,因為它是無邊無際。但是如果一直要追…,則「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遠曰反」就是一直去看到無邊無際,假設在地球上架着一座比「哈柏太空望遠鏡」還更精密的儀器,能夠看到無邊無際的望遠鏡,如果它一直往前看、向前看,向無邊無際遙遠的地方去看最後的盡頭,然而在最後鏡頭所呈現的竟然是看到自已的背影。就是這裡經文所講的「遠曰反」,一直遠到無邊無際的盡頭,竟然是返回到來看到自已。這裡的「起點」跟遙遠盡頭所找到的「終點」,竟然是在同一個點,就是涅槃彼岸。我們一直去找涅槃彼岸,所找到的涅槃彼岸,竟然就是在當下、現在,涅槃的彼岸竟然是在此岸。就像說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淨土、找極樂世界、一直去找、找、找…,找到最後竟然發現淨土是在這裡,所謂「心淨佛土淨」。當我們真正了悟現象界、宇宙實相存在的真理之後,竟然發現解脫就在當下。所以,要到哪裡去找「道」?到哪裡去悟「道」?都是在當下、現在,不必到心外去求。【幻燈片】上述《道德經》所講述內容都是關於「道」、「空」、「宇宙本體」方面,一般眾生不斷在跪、在拜、在求,是因為我們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內心的煩惱,每個眾生都想要找《解脫道》,以求安心之道。佛教徒要找解脫,道教要找解脫,基督教徒也都是要找解脫。眾生不斷一直在求道、覓道、修道,是因為眾生不了悟「道」,不知道生死大事,不知道家在哪裡,所以不知道回家之道路。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一直持續存在,於是就到處去求安心之法。但是這些都只是一些方便法,當你做了之後沒多久,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着。有的人就跑到深山退隱,要去修道、成道、證道,但是卻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什麼。你在深山這裡修練,還是找不到「道」,還是成不了「道」。雖然要修行的人這麼多,但是能夠究竟解脫的卻是不多,因此要有正確的聞思、正確的體認。以佛教來講,玄奘大師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範例,不斷在求道、覓道、修道。在這求法的過程中,為瞭解脫,行走八千里路雲和月,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從中國地區一直走、走、走,經過敦煌、西域、帕米爾高原,又繞一大圈來到印度留學取經,再走回中國,前後總共十九年,都是用生命在求道、覓道、修道。雖然眾生在求法的外相上有所不同,同樣都是在覓道、求道、修道,都在尋求解脫。你、我、他、眾生像是海中的魚,我們跟大海是一體的,卻不知道大海在哪裡,所以感覺不到大海的存在,於是就在海中一直拚命尋找大海。「大海」代表涅槃彼岸、代表「道」,我們就浸泡在「道」之中,但是卻還要到處去覓「道」、到處去找「道」。以基督教來講,你就在上帝的懷抱裡,但是卻不知道上帝在哪裡,一直要到處去找上帝,或是到他方世界去找上帝。佛教也是一樣,你就在淨土裡面,但是你不知道、沒有發現,還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淨土、找極樂。事實上,整個「覺醒」的過程就是好好活在當下,好好的去看、去照見到,原來你就浸泡在「道」之中。如果能夠發現自己原來就浸泡在「道」之中,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才是真正的「得道」,這時候就是大安心 大自在。所以「朝聞道,夕死可也」。由於我們把「道」變成很抽象,包括佛教講「空」,也都變得很抽象,於是就在文字堆裡面一直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不斷的在文字堆上面繞,然後見諍不斷。老子用「道」形容,於是大家也拚命要修「道」,但是卻看不到「道」就在眼前、就在當下,不但沒有離開我們,而且每一分、每一秒都跟你溶為一體。所以,要看到「道」,就要讓我們回到現象界來看,以「本體」而論,這背後都是「空」,也就是老子所講的「道」-宇宙的本體。但是要體會現象界存在的奧妙不容易,從「空」裡面就能夠演化出萬事萬物。所謂「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道生一」。「無極」就是老子所講的「道」,也是佛陀所講的「空」,但是這樣我們還是看不到什麼。在「無極」、「道」裡面 ,因為「空」蘊藏無限的能源,然後會慢慢凝聚,於是形成星雲。「無極生太極、道生一」的現象產生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因為星雲一定會轉變、轉動,「諸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存在,一定是在流動變化。在這個流動變化之中,物質有輕重、密度比例的不同,一定就會不斷的旋轉變化、錯綜複雜的變化,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道生一」,然後「一生二」,不斷的一直在變化,又有陰、有陽。更具體來講,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會演變成「兩儀」,「兩儀」本身只要有能源繼續補充,又會不斷的分裂,就像一個受精卵是個「一」,還沒有與卵子結合以前,就是在「無極」的情況,當精卵結合之後,就是進入「太極」的情況,然後受精卵又會慢慢的分裂,一個變成兩個、兩個又會變成四個,只要有能源繼續供應,就會不斷的分裂,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不管再怎麼大的宇宙天文,或是再小的細胞、細菌,整個演變的過程都是這樣,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相同的詮述。「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然後又會一直再演變、變化。現象界實際存在的現象,可以讓大家瞭解「無極」。「無極」是實際的虛空,以幻燈片拍攝實際存在的「道」,稱為「無極」也可以,稱「空」也可以。「虛空」蘊藏着無限的能源,從大爆炸開始,或是星球的爆炸也好,它一定會釋放出相當巨大的能量,於是散播在整個虛空之中。當遇到因緣具足的時候,又會慢慢的從夸克、然後質子、中子、電子、原子、分子、物質…一直的產生出來。這就是從「能源」、然後慢慢轉換成「星雲」出來。這就是孕育星蛋的「老鷹星雲」,虛空的星雲怎麼來的?就是從「道」裡面的「能源」轉換過來的。這是實際存在的「薔薇星雲」,因為很像玫瑰,也可以稱「玫瑰星雲」,這是用「哈柏太空望遠鏡」拍到實際的存在。從一片星雲裡面慢慢孕育演變,在裡面的一個角落會慢慢旋轉,然後有陰、有陽,不斷的一直旋轉,然後慢慢脫胎出來形成一個「太陽系」。星雲中間的壓力最大,形成「核融合」反應之後,就形成太陽,旁邊這些就慢慢形成其它的行星,這些都是實際拍攝到星雲裡面星蛋孕育的過程。從星雲慢慢孕育的一個過程,再看到實際「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從一片廣大無垠的虛空裡,產生星雲,裡面隨便一個角落慢慢的旋轉、旋轉,然後中間慢慢產生高溫、高壓,於是漸漸的燃燒,產生「核融合」反應,一個「太陽系」就這樣形成。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現在太陽出來了,地球也漸漸出來了。「道」就是初始的虛空,然後慢慢的孕育過程,整個「太陽系」就形成出來,有天、有虛空、有太陽,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有太陽、有地球、有虛空,然後有天地父母的孕育,整個「太陽系」就這樣出來了。一個大家庭之中,有太陽、有地球,有天、有地、還包括虛空。「一生二,二生三」的「三」就是太陽、地球、虛空,於是萬事萬物就這樣慢慢誕生出來。地球的誕生過程也是這樣,從「星雲」慢慢的演變,中間形成太陽,旁邊就形成地球。地球的最初形成也是一樣,非常高溫、高熱的,本來就只是「能源」的聚集,從微細的粒子慢慢形成,到後來就演變出「現象界」的一切出來。這時候由於因緣還不具足,地球的動物、植物尚未出現,然而因為地球前面高溫形成的熔漿帶有水氣,水蒸氣會向上凝結,當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就會形成下雨的現象,慢慢又聚集形成湖泊、海洋,於是有大地、有流水、有空氣、有陽光…等,「地、水、火、風」慢慢的化育,整個地球就這樣形成了。從原來的熔漿慢慢冷卻下來,有太陽、有地球,有水、有火、有風,生命就開始慢慢的化育,然後有動物、植物,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一直演變出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於是眾生就這樣孕育出來,就是真正的「創世紀」,這背後不是有一個上帝、超級大力神在操控、掌握,是整個大自然法爾如斯在運作。老子講「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啊?」只知道「像帝之先」,有天、地之前,就已經有一個「道」、「虛空」、「宇宙本體」的存在,就像一隻母雞窩在這裡、蹲在這裡孵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有天、有地,包括「空」慢慢的化育,孵出這麼多的小雞出來,哪一個不是天地父母的化育、養育?有的人講「我是我父母生的!」但是你的父母又怎麼來?還不是整個天地、萬物的化育,你說「我還有祖宗」,但是祖宗一直往上追溯,又是從哪裡來?不也都是從整個天地的化育,包括你我誕生之後,現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你什麼時候離開過天地呢?什麼時候離開過「道」呢?眾生都是腳踏大地、頭頂「虛空」,然後還要喝水,也有陽光普照、空氣…,「地、水、火、風、空」不斷的孕育,就是整個「道」、法界的孕育,一切眾生才因此孕育出來。以「道」的本體而言,由我們台灣再擴大到整個地球,是不是也都浸泡在「虛空」裡面呢?如果沒有「虛空」,地球是不能存在的。一棵樹就代表每一個眾生,一切動、植物都是腳踏大地、頭頂「虛空」,存在於空氣之中,也需要水份的供應,還有陽光的普照,浸泡在整個「空」裡面。天地是一切動物、植物、萬物的母親,如果要追溯更深遠,都是來自於「空」、來自於「道」。一切動物、植物,雖然外相上面有所不同,有男、女之別,有人跟其牠動物之別,但事實上都是同根生。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體悟到這些,就會以平等之心善待一切眾生,而且「身見」也會破除。我們的長相是這樣,也不是我們要這樣,不是我們在決定的,這也是讓我們看到法界的奧妙-「緣起甚深」、「玄之又玄」。「為什麼你的嘴巴是長得這樣,而我的嘴巴會變成這樣呢?」不是因為修行修到最後才練出這樣的長相,這都是法界的奧妙,有沒有看到呢?我都在跟你們示現、講經說法,有沒有看到呢?去現觀大自然的一切現象,老子講「玄之又玄」,為什麼我這只駱駝是雙峰?而你就是單峰呢?不要在這裡比較大小,雙峰不是我駱駝本身在決定,單峰也不是你的錯啊!你比較小,也不是你的錯啊!不用在那裡計較,要去看到法界的奧妙。我是金色、是其它的顏色,不是我本身在決定,都是法界緣起的奧妙,我們一切眾生你、我、他就像水中的魚,都浸泡在「道」之中,浸泡在「空」裡面,浸泡在上帝的懷抱裡面。當我知「道」了,就不必心不安的到處去覓道,現在可以安心了。太陽每一秒鐘以四百萬公噸的不斷燃燒自己,然後每天每分每秒不斷把「能源」運送到地球,在太陽系的地球上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生命能源的總源頭都是來自於太陽。你能夠工作、能夠做什麼,包括石油、電能…種種能源,慢慢深入去追溯,能源是不是都來自太陽呢?包括我們所吃的食物,以及食物的所有轉換,能源也都是來自太陽。太陽系的這些眾生,能源都是來自太陽,我們的生命與太陽都是息息相關,能不能看到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有沒有對太陽感恩過呢?我們就是水中的魚,就是浸泡在「道」之中,但是你知道「道」在哪裡嗎?眾生就像水中的魚,卻是不知道自己就浸泡在水中,還到處去找水在哪裡?你就浸泡在「道」之中,卻不知道「道」是什麼?還去那裡修「道」、得道、覓道?真的要得「道」,不是用「有為法」苦修出來的。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浸泡在天地之中,沒有大地的孕育、支撐,怎麼能夠奔跑呢?怎麼會有一切物質、政治種種設立呢?不要以為當了一國總統,然後就很「搖擺」(高高在上、自以為是),你、我、他都是天地的一份子,都是浸泡在「道」裡面,都是浸泡在「空」裡面。眾生就像同一串肉粽裡面一粒一粒粽子,上面的太陽普照下來,你、我、他都是浸泡在陽光之中,都浸泡在「道」之中。如果無法不瞭解、無法去體會,內心的不安一定會透過種種方法去找「道」、找安心。如果沒有從根本核心切入,你的心、你的苦、你的不安都一定是存在的。沒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內心就是一直不安,能不能看到你、我、他都是浸泡在整個「道」之中?老子一開始就直接切入「本體」,讓我們了悟生死大事,你能不能看到呢?這一張是「太極」,事實上我們都是來自同樣的源頭-「無極生太極」。「無極」就像一個「虛空」,會生出「太極」,然後又會不斷的變化、演變,生出「兩儀」。但是不管再怎麼變化,都是來自同樣一個源頭,然後「兩儀」不斷的再變化下來…。不管再怎麼變化,我們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源頭,而每一個點的開始,又會不斷的變化,就好像一對男女組成一個家庭,或是說一對老鼠組成一個家庭之後,會一直繁衍下去。根據《聖經》的記載,最初亞當與夏娃組成家庭之後,其它的家庭人員、人類眾生就這樣一直產生出來,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只是使用不同的語言、名詞而已。你、我、他,一切動物、植物,不管外相怎麼千差萬別不同,但是心胸、視野要提升、往上看,看到我們都是來自同一個源頭,當我們看到之後,才會真正體道、悟道而得道。要看到最上面源頭的「空」,才能夠溶入一體的世界,所有的瞋心也才會消失。當你體證到跟一切眾生是一體,就不會有瞋心,會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十個結會一一的斷除。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但是魚兒本身未必能夠知道,人類也一樣在「道」、「空」之中游來游去,你有體悟到嗎?如果能夠好好去求證、好好去體悟,就會越來越自在,邁向究竟解脫。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有所了悟呢?「不待時節因緣」。如果能夠真的歸零,以下課程內容下來,就會有相當多的體悟、震撼。把老子智慧的精華、精髓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非常不容易!必須要有天時、地利、還有人和。「地利」就是沒有山頭背景,大家能夠站在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地利」就是必須要各方面的因緣條件。「人和」必須要大家有相當的素質,你們身心要柔軟到相當的情況。這時候因緣條件具足,才能夠講出老子思想的精髓,我們不是歸屬定位於宗教信仰方面。-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單單從文字上面是沒辦法解讀的。因為一般我們都主張明辨是非、好壞、善惡,但是這裡的經文怎麼說:「知道美,會是一種惡事呢?」為什麼說:「知道善,也是一種壞事呢?」最主要是老子深觀整個宇宙人生的實相,萬事萬物本來就是一體沒分別,但是眾生卻一定要用「自我」劃分開來,然後就界定出:我要的,就是美、就是善、就是好。「自我」所不要的、不喜歡的,就界定為醜的、惡的、壞的,這些都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所區分的。現在不是在探討哲學方面,除非是像四果阿羅漢的一個解脫者,每個人都是在二元對立。老子首先一開始指出,世間眾生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繞個沒完沒了,他是希望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老子整個的思想核心,就是要我們超越二元對立、進入一體的世界,也就是《心經》《金剛經》所敘述的世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人類從「自我」的立場去界定,認為這朵花是美的、是醜的,大朵的花才是漂亮的、小朵的花就很醜…,都是從「自我」的立場去界定。在人與人之間,更是在二元對立的分別-什麼官位才是神聖的、我的職位是卑賤的、什麼人才是聖人、我是卑微的…,一直界定、劃分出來。然後就會一直的去追所要的,而所不要的呢?就一直的逃避、排拒。為什麼我們沒辦法契入涅槃解脫、寂靜的世界呢?就是一直不斷去追逐你所要的,然後排斥你所不要的,而整個法界、大自然卻是一體兩面都有。對法界來講,是沒有分別的,是平等善待一切眾生。你認為大花漂亮、小花很醜,當走過路邊看到小花,於是根本就不理一眼。如果是一朵漂亮的玫瑰花,於是就很讚歎它,甚至想要摘回家、藏為私有。我們的心是常常這樣:看到好的,就要抓;看到不好的,根本就不理睬。但是對於法界來講,不管是大的玫瑰花,或是小的、小小朵的花,法界都完全平等善待它們。外相雖然有大花、小花之分,但是對法界來講,完全都是平等的。人類就把它貼上標籤-認定這個才是美的、那個是醜的。如果貼上標籤之後,人類就在那裡忙得沒完沒了,就是「斯惡矣」。我們的心就不單純了,我們的心就漸漸的醜陋了,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善」不是不知道好壞、善惡的「善」,而是你都從「自我」去界定。符合我們自我的意思,就認為他是善的;不符合我們自我的意思,就認為他是惡的,就是「斯不善矣」。因為你的內心是從貪、瞋出發,你的內心也是醜陋、充滿着貪瞋的,符合你的意思就認為是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認為是惡的。雖然這一段話很簡短,但是已經道出眾生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劃分出種種的界線,然後作繭自縛。只要有界線,就是衝突、戰爭的導火線,你的痛苦就沒完沒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就是「相對論」。相對而論,當你樹立出一個「對的」,同時「錯的」也就被劃分出來;當你樹立出一個「大的」,則「小的」就被劃分出來;把自己標榜為「大乘」,跟你不同的人,就被貶斥為「小乘」;把自己標榜為「聖人」,認為跟自己境界不相符合的人,就貶為「凡夫」。「有無相生」如果樹立一個「有」出來,「無」就被標立、劃分出來;如果你樹立一個「難」,另一個「容易的」就會有對稱出來。就好像:你認為白天是美的,在這個當下你喜歡白天的美,同時就已經認為黑夜、晚上是醜的,是不喜歡晚上的。如果你有樹立一個「喜歡的」出來,另外一個「不喜歡的」,就獨立出來了,就是「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人類一界定出一個「高」,然後另外一個「低」就被標示出來。我們現在用三條線,比較哪一個長?哪一個短?如果沒有比較,就沒辦法說它是長、是短。現在甲這一條線、乙這一條線,剛才單獨甲這一條線的時候,我們沒辦法比較是長、是短,現在跟乙這一條線比較起來,就可以很明顯的認為甲這一條線是比較長,乙這一條線是比較短。所以,經過比較之後,甲這個人的我慢就出來,覺得他比別人高、比別人大、比別人好。但是當甲這個人的我慢一生起之後,現在再來一個丙這個人又出來了,甲跟丙兩個人一比較起來,甲是長、還是短?甲又變成短了,甲跟丙比較起來就矮人一截,這時候他的自卑就出來了。當你比別人長的時候,就會有我慢;當你自認為比別人矮一截,就會充滿着自卑,但是長、短有沒有絶對的標準?本來單獨存在的時候,根本沒有所謂的長、短之分,但是開始有二元對立在分別,於是跟乙比起來,你就認為比別人高、比別人大,我慢就生起了。現在假設一個男人在家庭裡面,自認為太太要聽他的,小孩子也要聽他的,因為他是一家之主,在家裡面就像一位大法官,大家都要聽他的,大男人的氣焰就會顯現出來。但是當有一天,來了一位他心目中崇拜的一個偶像、大法師、大法王出現了,他就是屈膝卑躬的,變成就很自卑了。一般人都只是在外相上比較長短、大小,而法界是沒有所謂的長短、大小,一切眾生都平等的。你能不能來到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不要去做人、我比較,事實上這些都是人類貼上去的標籤。我們能否不要去貼這些標籤?把這些名相都去除掉,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乙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甲也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不管你外表標示什麼樣的大法師、大法王,一樣也是宇宙裡面的一個眾生,大家都是平等的,能不能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呢?當我們能夠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所謂的自卑、我慢才會消失。你的心才會來到尊重一切眾生。老子一直要我們超越二元對立,那些分別、比較,都是人類狹窄的心胸視野去界定的。當你有了比較心,常常就會比來比去、比到比你小的,於是就生起我慢心,比到比你大尾的,就生起自卑心,這樣你的心是不會解脫自在的。能不能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本章的第一段經文指出二元對立的分別,都是人類所界定出來的。你界定一個「前」,一個「後」就分別出來,這些人圍成一個圈圈,本來大家都是平等的存在,當「1」標榜出來,「2」就站在後面,我「1」在最前面,所以我就是老大,變成你這個「2」是在後面。「2」呢?跟「3」比起來,「3」是站在我後面,變成我在前面,你一比、一比,結果比到最後,變成「1」是在「12」的後面。如果要這樣比較,都是沒完沒了的。我們眾生的生生世世都在比大、比小,都在追啊!逃啊!追啊!逃啊…!比到比你大的,就成為心目中的偶像,就不斷的要去追;比到比你貧窮的、比你不好的,就認為不要跟這種人廝混,就要趕快逃,你的心都無法安然自在。這個前後都是因為有對比、有比較才會這樣,如果能夠超越這些比較心,沒有前、沒有後,大家的立足點完全都平等。一棟樓房十二層樓,當我站在十二樓就已經非常高,於是就認為樓層比你下面的,都是比較低、比較矮、比較下。但是沒多久,旁邊蓋一棟三十六層樓的,你就變成比較矮了。這裡都是告訴我們要超越二元對立,它的精神核心就在這裡。「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你永遠繞不完、比不完的,佛陀講過他以前也是一直不斷的二元對立、尋尋覓覓,結果怎麼樣呢?「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在《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三十四章《心經》章節裡面,佛陀就是這樣宣說。如果你要在二元對立,都沒完沒了的。「聖人」就是解脫者,因為了悟「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處心積慮的在那裡比較、比較,是沒完沒了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本來就沒事啦!「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教為主,再來「不言」,能夠超越語言、文字。實相本來是沒有文字的,禪宗講說「不立文字」,都是要我們去超越文字、去看到實相。整個法界都是宣說「三法印」,都在宣說「無常法印」、「無我法印」,但是眾生看不到這些,卻是在文字堆裡面鑽研。太陽普照着大地,宣說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無我」?但是眾生還是看不到,就一直很認真的要修「光明想」,期許在打坐裡面看到禪相,然後光點要多亮、要維持多久,然後亮度要多大…。如果你很認真的一直在修,要修出一個「光明想」,在禪相裡面修出一個太陽,就是用「有為法」在修「光明想」,修到後來你的陽光會比實際的太陽還大嗎?直到有一天,當你真的去看到整個法界存在的實相,會發現再怎麼認真修「光明想」,不會比太陽大的,到後來才會體會「無為」是什麼。為什麼「無為」?太陽本來就就存在,為什麼還要修「光明想」,你不需要去造作。眾生就是不瞭解實相,不承認它、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一直在顛倒夢想構築夢幻世界,一直在「有為法」的世界裡面。當有一天,你發現到事實就是法爾如斯的存在,整個法界都是如此的存在,是超越一切語言文字,這時候才會來到「無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他看到這些實相之後,不必再顛倒夢想了,於是「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去看到整個大自然、法界所展現出來的現象,天、地就好像是我們的父母親,真實的存在也是這樣,不斷一直在養育着我們,地球如此無條件、無所求的,承載一切眾生、養育一切眾生。太陽也是如此普照着我們,所有人類生命的總能源都是來自於太陽,但是我們卻沒有去感恩過太陽,所以「萬物作焉而不辭」。地球、太陽、地、水、火、風,如此默默在養育我們一切眾生,而且不辭辛勞。從有天、地以來,地球默默的承載、默默的播種、默默的養育這些眾生,太陽每天日出、日落,不斷地陽光普照,把能源輸送到地球來養育眾生,「萬物作焉而不辭」就是不辭辛勞。然後「生而不有」養育一切眾生,但是又不去主宰、不占為己有。只有天、地、大自然展現出「生而不有」的精神,我們一般父母親生了小孩子之後,就會認為「小孩子是我的,是我的心肝寶貝,我的、我的…」那個我、我所就會抓得很緊。但是不管是你的小孩或是你,或是你的父母親、你的祖先,全部都是法界、大自然的子女,整個大自然如此在養育着我們,但是「生而不有」,不會去佔據你、不會去抓取你、不會去主宰你,讓你自由自在的活着。「為而不恃」對眾生這麼多的貢獻,每分每秒都有「地、水、火、風」的養育,但是從來太陽不會去跟你炫耀「我功勞多麼大、我多麼偉大、我對你們多麼重要…」從來沒有。從小到現在,太陽有沒有跟你們炫耀自己很偉大?地球有沒有跟你們炫耀自己很偉大?真正對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是整個法界,從來不會跟你居功,但是想想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自己,當能夠做一點事情之後,我是、我能、我慢就顯現出來了。當解脫者現觀整個法界,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佛陀一直宣說「無我」,但是要體證「無我」,就一定要現觀整個法界,如果在經典文字、禪相裡面,絶對沒辦法做到「無我」。真正展現「無我」的是法界,「功成而弗居」。整個大地在化育、長養眾生,讓我們自由奔跑,讓我們能夠做任何事。但是從來不居功,也不邀功。所以,真正對我們最重要的,卻都是默默在奉獻、默默在承擔、默默的在做,我們能不能去感受?能不能去體會?單單在這一段,如果能夠好好去體會,要邁向解脫很快、很快!當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當真正體會整個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就會生起慚愧心跟感恩的心。因為從小到現在,很少真正感恩法界對我們的重要,很少去看到、去感恩,雖然眾生卻都不知感恩、也無所謂,法界還對眾生默默耕耘、默默奉獻。我們能不能做到這樣的精神?有時候想想看,假如我們就像大地這樣任眾生踩踏、承載着眾生、養育着眾生,眾生不但沒有感恩你,還不斷破壞你、踩踏你,甚而還吐痰、大小便…這樣在蹂躪你,看看我們能不能做到沒有瞋心、沒有怨尤?這些都在宣說整個法界的無我、無私,但是人類常常站在「自我」的優越感,認為我們人類才是有情眾生,山河大地是無情的、哪有什麼重要,人類都站在我慢的立場輕視其它的,包括我們真正的天地父母,也都是如此在踐踏、輕視他們。當你在踐踏、輕視的時候,怎麼了悟生死大事?怎麼去體會到「生從何來」?你不知道「生從何來」?又怎麼了悟「死往何處去」呢?怎麼大安心、大自在呢?老子希望我們了悟生死大事,看到整個法界所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整個法界大自然一直默默在養育眾生,但是「夫唯弗居」從來不居功、不炫耀。「是以不去」是跟「世間法」做對比,一般眾生如果做了一件事有所成之後,就沾沾自喜,期求外界的標榜、表揚,但是縱使你的功績、功勞再大,都會像曇花一現。另外,有人就會在背後開始:有人羡慕你,就會有人嫉妒你;有人把你樹立一個功績,有人就會設法去除,世間人就是如此。但是如果真的體會天地默默奉獻的精神,就會默默的去做,覺得該做就去做,不居功、也不炫耀,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是以不去」你的生命才會超越時空,真正發揮意義出來。-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就是直接講「出世間法」,一般「世間法」是要表揚好人、表揚孝子、表揚賢者、要訂出一個聖位。像以前唐朝科舉制度,主要目的是要訂出狀元、探花、榜眼、榜首…,讓大家好好在那裡爭奪,但是不管再怎麼上來,都還是在皇帝之下。只要一訂出什麼官位、職權,大家就一直往這方面去爭奪,在過程中就一定會勾心鬥角。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當標出一個神聖的果位,眾生就一直要爭奪這些,然後勾心鬥角。當然除了「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之外,因為是沒有名額限制的。如果有名額限制,大家就會彼此排斥,「世間法」一定要有名額限制,只能夠有一個狀元、一個榜首,只能夠有一個董事長、一個總經理。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之下,大家都一直要往最高榮譽的地位爭取,但是在爭奪的過程之中,彼此之間就會勾心鬥角、互相排斥,就算再怎麼慈悲,只要你要爭奪那個位置,往往就會傷害到其它同仁。「不尚賢」不是說公司都不要制訂一些職位,大家不分階位。縱然在表相上,訂出種種名相不同的階位,但事實上都完全平等,尊重彼此員工有尊嚴的一面,大家各盡其責,不是一定要爭到什麼位置才算,所以「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一張山水畫在這裡掛着,大家看起來沒什麼,也不必去保險、保全,但是如果標榜為現在身價最高的畢卡索名作,這一張畫就很危險了,必須要投保高額保全,而且還要做很嚴密的保護,怕會被偷盜。因為眾生二元對立價值觀很強,一幅名畫價值都是百萬美元,如果偷竊去販賣,這樣就發財了。當你標出身價多高之後,就不安全了。只要標出是珍貴的,比如燕窩,於是那些燕子就慘了。燕窩是燕子的唾液,海燕在懸崖峭壁上吐唾液,要做什麼?是燕子在生蛋以前築巢,做為養育下一代的窩巢 ,吐出牠的唾液出來築巢,如果偷盜窩巢之後,一方面下一代會被犧牲掉,就算牠想要重新再吐,命也都沒了。人類為了自己口欲,把燕窩標出是珍貴的,那些燕子就會遭殃。事實上,老子對世間、對眾生心態,看得非常的深入、非常的清楚,當一標榜什麼最高、最貴的,眾生就會搶着要。現在假設一個是以玻璃做成的鑽戒,一個是水晶鑽戒,另一個是鑽石鑽戒,雖然從外型看起來完全都相同,如果沒有專家鑒定,外表貼上是玻璃水晶,大家不會覺得奇怪,也不用保全,但是如果經過專家鑒定出來,是英國皇冠上面的東方之珠、皇冠之珠,是價值連城的幾億美元,糟糕了!如果這一顆寶石歸屬在哪一個人的身上,生命就會不保,如果不鑒定出非凡的身價,事實上也就不起眼了。同樣的,對法界、大自然而言,事實上鑽石、水晶或是玻璃戒指是沒有區分的,法界是完全平等的,放在大地上,就算幾百千萬年,大地還是一樣平等對待、沒有區分的。但是人類就劃分出「物以稀為貴」,這是最貴的、價值上億美元,於是眾生就要搶、要爭、要奪。不要以為擁有葵花寶典,就可以到處炫耀,越是擁有珍稀的物品,你的生命越是不保。老子對世間、眾生心態看得很清楚,所以提出「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只要標榜出什麼是珍貴的,家裡是「金玉滿堂」,就很危險了。「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剛好是相反的,現在「世間法」的商業廣告都是越來越誇大,設法要打動消費者的心,就會「心動不如行動」。整個產品設計的廣告趨勢,都是如何增長我們的欲貪,當我們的欲貪越多,心境就會越亂,越會成為慾望的奴隷。物質越文明、越發達,社會的人心是越不單純、越複雜,像以前在鄉下村莊,我們就像土雞一樣到處跑,沒有大人照顧、護送去上學,還要接回來,但是以前也沒有綁票事件發生,大家到處串門子,反正你的家像我家、我家像你家,現在如果回鄉下老家,白天都沒有關門的,除了晚上睡覺關門以外,大家可以來串門子。科技、物質越發達,人心的慾望反而越無窮、越複雜。現在科技越高度發展,家裡的門鎖、警衛系統,反而越來越嚴密,科技的發達到底是讓你過得越舒服、越安心?還是越緊張、越忙碌、越不安呢?像我以前在讀經濟學的時候,有一些經濟學家主張要用消費剌激經濟景氣、經濟成長,所以鼓勵大家不斷的消費。事實上,因應實際需要而消費是對的,但是為了商品的流通,為了賺更多的錢,然後鼓勵大家鋪張浪費,地球的資源會在我們這一代跟後一代揮霍殆盡,能不能為我們的子孫想一想呢?整個地球資源不光是我們在享用,人類要珍惜大自然的資源,該用的、我們才用大自然供給我們所需的,但是能夠省就要省,省所該省、用所該用,所以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真正有智慧的解脫者治理政治或是教導人民,他會把握「虛其心」,教導人民能夠看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的重要,慢慢的去學習着感恩,不要增長我慢,一方面要有慚愧心,一方面要懂得虛心學習。「實其腹」眾生如果吃不飽,其它的人文、是非道德就免談,因為眾生饑餓、吃不飽,就會搶奪。所以,要讓眾生基本所需穩定,生活上能夠過得去。「實其腹」的另外一個深義就是:一個真正的聖人在治理、教導人民的時候,是讓眾生生活安定而且有內涵、有智慧。「實其腹」也包括有內涵、有智慧,不單單是肚子吃飽而已。「弱其志」就是正確的教導,包括正確的修行,「出世間法」修行是讓一個人的我慢越少,讓一個人正確走在解脫道上,我慢是越來越少。《阿含經》指出「解脫道」是去除十個結,一個結、一個結去除;真正走在解脫道上,我慢是越來越少的,就是「弱其志」。「世間法」的修行跟「解脫道」是背道而馳,是越修越厲害、我慢越大。「強其骨」是教導眾生百姓要有道骨,修行要有道骨,包括弘法、跟眾生互動,都要有道骨。「道骨」跟「我慢」是不一樣的,不要混為一談。我慢是從「自我」去炫耀我是、我能,但是「道骨」卻是不一樣。在《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有講阿羅漢講經說法的幾個原則,要有羅漢托空鉢、也在所不惜的決心,你才能夠弘傳真正的法。如果講經說法的背後有名利心,於是會考慮在怎麼講經說法,人家的供養才會多、佈施才會多,而順着眾生的需要在講,不是引導眾生趨向解脫,是順着眾生的慾望在講,講一些眾生聽起來很高興、很喜歡的內容,儘量去稱讚他、吹捧他,讓他聽了越來越高興,就一大筆、一大筆的鈔票,一直貢獻出來,於是宗教就變成這樣變質了。「強其骨」就是要有道骨。像佛陀或是老子本身都沒有累積財富,佛陀到臨命終的時候,也是「兩袖清風」、「羅漢腳仔」(一貧如洗),就只有身上的一些東西,沒有山頭、道場可以傳承給弟子,在佛陀大般涅槃的時候,包括後來主事整個經典集結的大迦葉也不知道,是到後來才知道。他們本來就是到其它比較遠的地方去弘法,後來知道佛陀涅槃了,才回來的,都沒有一留下什麼財產可以繼承。佛陀就是有道骨,真的就是為法、只有講法,眾生有因有緣、有適當的地方,我們就來一起聽法、修行,眾生所提供出的這些,都只有用在利益眾生聞法、修行,這樣而已,沒有個人的私人財產,這就是「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很多人常誤認老子是主張愚民政策,於是都會加以批判,這樣的教育就會變成「使民無知」-沒有知識、無慾,不瞭解其深義的人就誤以為老子是着重愚民政策。日前有一位學員跟我互動,已經是學佛十幾年的老參,他聽說要「證初果」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在書本上提到「證初果」之後,再回來看這一本書,你的體會會更深,於是就講說「好像要證初果不會很困難 ,但是又不敢發願要證什麼果,覺得如果發願要證果,是不是我慢呢?」我就回答他說: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證果是非常、非常困難;如果有正確的聞思基礎,要證果是很快;能夠真的隨時歸零,是非常快的,所謂「不待時節因緣」。問題是你信不信?願不願意真的把「自我」交出來?這是重要的關鍵。如果有因有緣、大家真的願意,我們都是直接講「無上道」,所謂「直趨無上道」。《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講的都是「直截根源佛所印」。希望我們有因緣直趨解脫之路、直趨解脫道,不要在支流末節上面繞。如果要我跟大家講支流末節,當然也可以,但是我是覺得已經有很多人在講了,我們可以把這些省略掉,希望真正講出來的是中上方面的程度內容,協助佛教不斷在質的方面,以及證量方面的提升,真的「為法做見證」,不是在支流末節上面。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樣的因緣,能夠隨時歸零、身心柔軟,直接講「直截根源」的解脫路,這樣就很快。包括《道德經》都是直接講出「究竟法」,老子的出招更是乾淨俐落,真的要身心柔軟,才能夠看到老子高明的地方,真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要好好的挖寶、好好的珍惜。「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一般都會錯誤解釋說老子好像老謀深算,怎麼要別人「無知無慾」?「無知」的「知」不是佛教所講「智慧」,「知」就是一般世智辯聰的聰慧、知識。舉例來講,一個人的IQ是180,但是EQ就未必及格;你很會背書,每次考試都第一名、一百分,但是做人方面未必能夠成功。世間的聰慧、知識、聰明、世智辯聰…這些,跟佛教所講的「智慧」是不一樣,這兩種要分清楚。佛教所講的「智慧」是了悟真理實相,貪瞋痴、我慢的止息,大慈大悲善待一切眾生,是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一種「智慧」,老子是期許大家要有這種「智慧」。「無知」就是不要去用勾心鬥角、世智辯聰、爾虞我詐…那些,「無慾」就是大家要淡薄各種慾望,吃東西是為了「真正需要」而吃,不要為了「欲貪」而吃。人跟動物同樣吃東西,獅子、老虎、猛獸牠們再怎麼兇猛、再怎麼吃,事實上所吃的都是很有限,一般動物都是因為實際的需要而吃,牠們吃飽就好。但是人類的吃卻常常都是為了要滿足無窮的慾望,慾望的吃是無窮無盡,所以那些老虎、獅子不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但是人類慾望的吃,卻是不斷的一直在破壞大自然,一直在啃蝕大自然的資源,不是因為吃不飽、真正需要才吃。人類是吃得飽,但是又要講求各種口腹、口欲、口感的享受。本來一餐飯只要五十元就可以吃飽,但是卻要求色、香、味俱全,一餐飯必須花費到五百元,這樣才過癮。同樣的一餐飯,又要消耗大地資源的十倍,這是人類慾望的吃。「常使民無知無慾」要能夠知足,如果慾望越無窮,你的苦、你的煩惱也越多,解脫者是知足、感恩,那種慾望不是用壓抑的,「無慾」不是一直要壓抑你的慾望,而是去了悟實相之後,自然的放棄那些爾虞我詐,自然的能夠淡泊、自然的能夠知足,真正知足就會常樂。「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聖人的教導就是慢慢解析世間眾生的實相,一些小聰明、世智辯聰、爾虞我詐,到最後都是自討苦吃,老子把眾生心透悉得很清楚,如果對人民百姓有正確的教導,增長正確的智慧、知見,就會「使智者不敢為也」。「智者」不是真正有智慧的智者,是世智辯聰、喜歡耍心機的人,讓那些人不敢胡作妄為。如果大家真的能夠「為法做見證」,能夠把佛法以實修實證走出來,我們只要顯正就好,不必破邪。只要真正有智慧,那些喜歡耍心機的人就不敢妄為,亦即「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一個人如果能夠體會到大自然「無為」、「無我無私」的精神,默默的奉獻、默默的去做,就「無不治」,事情就能夠辦得好,包括大家在各種崗位上也是一樣,不管是當主管、總經理、當經理或是其它的職員,如果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把工作做好,不去爭名奪利、該做的就去做,單位團體一定會上軌道、穩健發展。如果沒有好好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總是在勾心鬥角、爭名、爭位置,人我是非就會越來越多,磨擦也會越來越多,包括政治上也是一樣。真正大政治家都是為整個國家、蒼生在着想,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不要一看到「無為」,就認為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消極悲觀。「無為」的深義,並不是什麼事情不做,是真正要了悟整個真理實相,體會大自然、整個天地「無我、無私」啟示,才能夠真正做出體道、悟道而行道。所以,「無為」另一個層面講,就是包含了「無我、無私」,做什麼事情都是「無我、無私」。老子所講的「無為」,是包括「無我、無私」,做什麼事情就默默去做,你覺得該做、就去做,裡面沒有爭逐個人的名利,也沒有展現炫耀我是、我能、我慢,你覺得說該做什麼、就默默去做,做的當下是無我、無私,這樣公司的團隊精神會越來越好。如果一個董事長本身能夠有無我、無私的精神,以愛己之心愛每一位員工,大家都會團結一條心。-第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容易被一般眾生誤解為天地好像沒有人性,認為人類才是有情眾生,山河大地、天地都是無情的。如果把山河大地歸納是無情,然後認為人類才是有情,一直這樣標榜認為我們比天地都偉大、都還高,但是天地是怎麼在養育你呢?整個法界大自然是沒有私心,沒有我、我所的區分,是完全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不仁」就是沒有偏愛、沒有偏私,不管是美國人、阿富汗人,太陽同樣的普照大地;不管是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大地同樣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不管是台灣人、大陸人,整個法界都是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是沒有偏愛、沒有偏私。「以萬物為芻狗」事實上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對待你跟對待一隻貓、一隻狗,是完全平等的。「芻狗」是草扎的狗,整個法界對待人類跟對待一棵樹,對待一朵花或是一枝草,都是完全平等的 。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也會來到這樣的心境,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以前所認為無情的,對於一個解脫者來講,他跟它們都是一體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都是強調整個法界無我、無私善待一切眾生,而且生死平等。「以萬物為芻狗」另一個含意就是生死平等,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是如此的生死平等。在眾生的心目中,都只是希望所要的、希望花開,認為花落、花凋謝就是醜陋的、就是不好的,就不喜歡這樣。但是對法界而言,沒有花落、就沒有花開,花開也平等、花落也平等,沒有死亡、就沒有出生,整個法界的黑洞、白洞都是平等,生跟死都平等。真正的解脫者體會到整個法界是如此包含所有相反的兩極,體會到整個法界是沒有任何私心,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因此叫做「聖人不仁」。同樣的,真正的解脫者是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以百姓為芻狗」不是說一個解脫者是踐踏糟蹋百姓,而是他一樣體會到一切眾生都平等,親疏的觀念也都破除,是用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橐鑰」就是風箱、風鼓,以前在鄉下曾經看過有人在打鐵,就有一個風箱像打氣筒在打氣,氣就會跑出來,充氣就會起各種作用,包括要打鐵,也需要送風送氣進去,現象界的各種工作就能夠運轉產生,包括一顆籃球以打氣筒打氣之後,球就能夠膨脹起來,就可以打球了。透過風箱的作用,就能夠發揮很多的效能。。整個法界、大自然像一個大風箱,風箱一定會轉動的,颱風像是整個法界的風箱在大力吹動,有颱風、地震表示星球是充滿着生機,有「無常」才顯示地球是充滿着生機。「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整個法界就像一個大的風箱,然後風越吹動,萬物就一直生生不息出來。所以,不要以為颱風不好,不要以為風雲變色不好,風雲變色、颱風正是告訴我們,整個法界是一直生生不息的演變。平常我們都把颱風界定是不好的,但是,事實上颱風就是整個大自然的一種調整,平常風是有在流動、流動,就像這裡所講的「橐鑰」那種風鼓在推來推去,無常的生滅變化、無常的流動,一定要透過風速在流動。以另一個角度在講,整個法界大自然好像把這個風一直推動、推動,有風在流動,動、植物眾生才能夠成長;海水有在流動、波動,海裡面才會有植物、動物。如果海水都不流動,裡面的動物、植物也都會死掉。所以,不要怕「無常」,不瞭解「無常」才會懼怕「無常」,如果能夠體會到整個法界,事實上一定是透過不斷變動、變動、變動,這樣才會生生滅滅。眾生只喜歡生、不喜歡死,但是沒有死,就沒有生。老子把這些現象看得很清楚,整個法界就是如此一體的兩面。一位真正的解脫者是體會到生死一如、生死平等,體會到不生不死,但不是像死在那裡不動、不會變動,是從生生滅滅裡面體會到不生不滅,就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虛而不屈」就是「空」,看起來好像空洞、沒有什麼東西,它是任你奔馳,但是法界不會屈服在人類的我慢之下,人類自認為「人定勝天」,但是「人若勝天,天不語」,「天若勝人,整局空」。你越有我慢,越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你的苦、你的煩惱就越多,因為你在跟整個法界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在跟整個法界在對抗,你是一個波浪,但是要對抗整個大海的潮流,只會自討苦吃,就是這裡所講的「不屈」。「動而愈出」法界越變動,現象界越是不斷的生滅、不斷的蓬勃發展,所以大家不要懼怕,「無常」是中性的,當我們瞭解之後,就不會懼怕「無常」,如果我們不瞭解「無常」,就會一直在逃、在避、怕無常。佛教也有「空中能夠生妙有」這一句話。「多言數窮」如果一個人很喜歡表現,沒多久就會「黔驢技窮」。「不如守中」不如觀看因緣,「守中」就是要觀看因緣,但是動、靜都要有智慧。-第7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所講的都很精簡扼要,但是眾生很容易因為不瞭解而扭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一段大家還比較容易瞭解,為什麼「天長地久」呢?因為天地沒有私心,「不自生」不為自已。一般人生了一個小孩,就會認為這個小孩是我的,是我的心肝寶貝,我的、我的,處處都是從「我的」去考慮,但是整個天地、整個大自然養育我們,但是卻沒有私心、不為自已,「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也就是真正的「無我」,所以才能夠「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個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就是老子這裡所講的「聖人」、佛陀所講的四果阿羅漢、解脫者,「是以聖人」,是「後其身而身先」做什麼事情都是把自己個人的利害得失放在後面,為整個眾生、為整個世間在考慮,不是從「小我」出發。「外其身而身存」把自己的名利、得失放在一邊,處處做事都不為自己、沒有私心。「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那些世界級的偉人所展現出來的,都是無我、無私的精神。我在高中跟大專時期,曾經深入探究世界級偉人的內心世界,在歷經兩千多年之後,像耶穌歷經兩千年、佛陀歷經兩千五百年,孔子、老子他們都是歷經兩千五百多年,為什麼人類對他們還是如此尊敬呢?他們的內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以及所謂的英雄、偉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經過探討的結果就是在於無我、無私,佛陀為什麼能夠如此受人尊敬?就是體悟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法則,並實際做到「無我」,所做所為不是為他的釋迦族,不是為他的太太、小孩,所做所為真的是為整個世間、整個眾生,是真正做到無我、無私的人。「非以其無私邪」正是因為他們真正做到無我、無私,「故能成其私」因為他們的「自我」消失了。因為他們透過體悟並實修實證,而把「自我」消溶了,所以展現出無我、無私。「自我」要消失很不容易,當「自我」消失了,所展現出來的,才會是無我、無私的精神。一個人真正大死一番之後,才會溶入不生不死的法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矛盾,但事實上就是如此,你可以平心靜氣去看看,在歷史上成為世界級的,像佛陀、耶穌、老子,包括孔子展現出來「有教無類」的精神,像近代的特裡薩修女,也都是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宗派、超越宗教立場,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他們當下也能夠很快樂、很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了悟生死大事之後,當下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就是《心經》所描述的世界。所以,真正能夠做到不為自己、展現無私的精神,你才會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做事情不是從自私、「小我」的立場出發,才會受到人家的尊敬。包括現在不管你在哪個公司、哪個工作崗位上也是一樣,如果把這一種無我、無私的精神,展現在你的工作崗位上,你的工作質量會不一樣,當下做我們所該做的事情,我該做、我去做,不馬虎、不敷衍,不又去跟人家爭什麼、計較什麼 ,反而人家說「天公疼憨人」,「憨人有憨福」。如果越會處心積慮去計較,到最後就是「一場夢一場空」。「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私」不是自私,而是剛好成就了讓他的生命能夠真正發揮出來,而且讓他從生生滅滅一直在輪迴的「小我」,溶入到不生不死,斷除生死輪迴、溶入到不生不死的法界。越為眾生着想,眾生越會尊敬你,如果處處都是從「小我」的立場出發,到最後都是「一場夢一場空」,你越無我、越無私,也就是真的放下越多,以後所得的越多。能夠完全的放下,才能夠得到無限,包括「自我」也是一樣,慢慢到最深的「自我」,如果真的能夠放得下,就可以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我曾經在所編着中醫書籍的前言裡面寫到一句話─「以醫道興亡為己任,置個人名利於度外」,我在1986年編着過三本書,因為那時候就有很多的感觸,就寫出這一句話跟大家勉勵。今天大家走在修行路上,就是為瞭解脫而來,解脫不是自私的,如果你沒有慈悲心、沒有菩薩心腸,是沒辦法真正解脫的。走在修行路上,我們要以正法久住、成就佛道,又能夠普渡眾生的悲願,這樣才能夠有所成。真正把法走出來「為法做見證」,正法就能夠存在。讓我們「以正法久住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真的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法界絶對不會虧待你的,當下就能夠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的「上善」就是一位體悟見法、有體證的人,他的身心就像水一樣是很柔軟的,除了見到法以外,所展現出來的跟水的特性很相近。如果你的身心不柔軟,沒辦法溶入法流裡面,如果你真正能夠處處見到活生生的法,就會從法界的啟示裡面有所體悟,展現法界的特性。整個法界處處是在流動,你的身心也都是,真正的流動就是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法界告訴我們無我、無私的精神。如果真的見法、溶入法流裡面,你的身心會柔軟,而且慢慢一直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所以,一個有見法、有證道的人,身心所展現出來的會像水一樣很柔軟。水是「善利萬物」然後又「不爭」,我們能不能做到這樣呢?真正「善利萬物而不又爭」想想我們自己做事情是不是都要有條件、有所求?我們做多少事情是無條件、無所求呢?,我們平常是如此輕視大自然的水,但是沒有水,你能夠活着嗎?動、植物能夠生存嗎?水是如此在長養眾生、長養萬物,但是大家不知道也沒關係,我不去跟你們爭功、也不去跟你們計較,能不能展現出像水的這一種精神?「善利萬物」。包括在公司裡面也是一樣,別人不諒解你、不瞭解你,也沒關係。把公司當做我的家,一樣都是默默去做,該做的、我去做,但不是逞強、也不是好表現,而是該做的,我去做、去承擔。除了公司,或是對待其它人也都是一樣,世間、社會就是我們的家,地球就是我們的家,再廣泛一點,宇宙也是我們的家,做到「善利萬物」、又不跟爭功、爭名的超然。水是「處眾人之所惡」,一般眾生只要有好位置能夠出風頭的,就要搶着出風頭;有什麼利可得的,就趕快要去得更多的利,像現在風行的計算機彩券,如果看到在街道排得長長的,看到眾生一直就是要聚集個人的「我所」。一般眾生走在「世間法」,就是哪裡可以出名,就在爭名;哪裡可以出風頭,就去爭取。但是修行解脫就不一樣,整個大自然、法界所展現出來的,包括水也是這樣「處眾人之所惡」。你們眾生最不喜歡的,「好!我留嘛!我就去嘛!」公司裡面某項工作沒有人要做,覺得吃力不討好,但是這份工作又很重要,「好吧!沒關係!我默默的去做」人家要搶着爭大官、做大官,「好吧!反正要做大官你去做,我是要做大事,我就做事嘛!」所以「處眾人之所惡」包括你要喝水去清洗身體裡面的污垢,也讓你喝啊!你要拿來洗滌髒東西,用這些水沖洗,好啊!就拿去沖洗啊!你要灌溉,好啊!就拿去灌溉。你要用我來沖洗馬桶、衝到水肥堆裡面,一樣啊!我就流到裡面,水就是「處眾人之所惡」。包括哪裡是最低的,它就流到那裡。所以,真的會看法、會見法,流水除了宣說大自然的法則-無常法印、無我法印,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之外,如果能夠從裡面體會到水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不跟世間爭,就已經「故幾於道」,就很接近究竟解脫了。一個究竟解脫者展現出來的,是跟整個法界大自然所展示的「無我、無私」精神是一致的,眾生若不瞭解,你要怎麼批評、怎樣攻擊,就「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的經文。「居善地,心善淵」一個開智慧、證果的人,是「居善地」,就是「心淨佛土淨」,不是請地理師找一個風水最好的地方,就趕快占一塊最好的地方。一個心淨的人,他到哪裡都是淨土,就是「居善地」。像水啊!一般人認為最不喜歡去的地方,我就去那裡啊!「心善淵」就是一個真正開智慧的解脫者,他是虛懷若谷,身心很柔軟,不懂的我們就學習,不是說一個解脫者開悟之後就什麼都會,本來不會開飛機的,一打禪修、修了之後開悟,就馬上會開飛機,沒有這回事啦!「世間法」方面還是要學習,但是「出世間法」的整個大原則,對他來講是已經了悟生死大事,這方面已經是無修、無證、無所得,但是「世間法」方面,哪些方面不懂、不會的,我們就要虛心請教,包括計算機不會,我們就虛心問、虛心學,但是學習這些不是要增長個人的我慢,是有利於跟眾生互動,有益於與眾生做溝通橋樑,有益於回饋世間。「與善仁」仁者無敵,一個真正有證量、有體會的人,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言善信」是言而有信,不隨便開空頭、不隨便承擔、不隨便許下諾言,但是如果他承諾過,就一定會實踐,都是守信用的。「正善治」就是心地很正直,很善於處理事情。「事善能」解脫者是有智慧的,當他在處理事情,如果覺得沒必要做就不做,如果有需要去做的,就能夠把事情處理好。所以,你走在修行路上越有智能,就越能夠把你的智能應用在各個層面上,不要以為修行解脫跟我的工作會衝突,反而在修行之後,會把你的智慧應用上,跟以前還沒有開悟以前不一樣。當你有所體會之後,會把所體悟的善用在工作崗位上,善待你的上司、善待你的同仁、善待你的屬下,整個人際關係反而會更好,因為你更不會去跟別人爭名奪利,都是做實質的默默奉獻、默默承擔、默默的做,所以「事善能,動善時」。「動善時」的「動」也代表一種承擔,是要做什麼事情、要不要做事情,他都是「善時」,能夠善觀因緣,包括能靜、也能動,能動、也能靜。如果一個人靜不下來,你的「動」是不會「善時」,是「無明」的動、是一種衝動。為什麼我認為要見法、要修行,必須要有禪坐、禪定的一些基礎,一方面讓你有足夠的空間,一方面讓你的心能夠靜下來善觀因緣,該承擔、該做的,你不是衝動,是「動善時」,能夠善觀因緣,能動能靜、能靜能動。該承擔的,不會逃避、不會退縮;不該承擔的,也不會去逞強。「夫唯不爭,故無尤」一個人去體會大地、流水、太陽、空氣,它們處處所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就是「夫唯不爭」不會跟眾生來爭。「故無尤」怨尤、抱怨就會減少,這些都可以應用在為人處事方面。當然,別人會認為你傻,認為應該要逞強、應該要去爭、應該要跑在前面,但是當了悟這些之後,你就會發現跑在最前面的,到最後反而變成跑在最後面。事實上,你一直想要抓、想要擁有什麼,到最後是「一場夢一場空」。開智慧的解脫者是了悟這些之後,能夠全然的放,於是能夠得到無限。【幻燈片】老子一直跟我們解析眾生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唯有跳脫二元對立的世界,才能夠解脫自在,所啟示的這些觀念與一般人所指導的方法、導向,好像都不一樣。一般世間人都是教導我們越修越厲害,但是老子都教導我們要放下,要無為、要無私、要無我。「世間法」的修行是從「自我」出發,越修越厲害、越來越有所得,而「出世間法」的修行,剛好跟「世間法」的修行是背道而馳。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走在「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以「世間」角度來看,是越來越不會人家爭,但事實上內心是充滿着智慧,所展現出來的更是接近於無我、無私,如同大自然所顯現的精神法則,是不跟世間眾生爭,但是內心卻越安詳、越自在,越來越解脫自在。這一種解脫的世界,不是一般眾生有限的智慧所能夠理解的。眾生一直在一體的世界裡面劃分-是的、對的、我要的這些,就歸納成為「白的」;我不要的、我討厭的,就歸納為「黑的」。然後一直在逃避、一直在抗拒。一直追所要的,一直逃拒所不要的。對待大自然也是一樣,只要你所要的,只要春天、不要冬天;只要白天、不要晚上、不要黑夜;只要花開、不要花落,只要青春、英俊瀟灑、年輕貌美,不接受發白、不接受老…,眾生常常一直在追逐你所要的,然後逃掉你所不要的。如果這樣,法界怎麼運轉呢?如果全然的聽從你,法界就無法運轉。地球不能動,太陽也不能動。法界是不會屈服在「小我」的意識下,享用「小我」要去扭轉法界,是不可能的。整個法界的存在一定是一體兩面,包含相反的兩極都有,這樣才能夠轉動。你要接受死亡,才會有生;你要接受花落,才會有花開。今天這一系列幻燈片就是讓大家看看,一般眾生就是一直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不接受整體的世界、整體的法界,如果越是追求完美,你的苦就越多,法界是完整。「完整」跟「完美」不一樣,法界是「完整」的存在,眾生是要「完美」,只要你要的,然後不要的就排斥。你不要的,就界定是凶的,就不斷在趨吉避凶,不斷在趨樂避苦,不斷的一直在逃,你內心也會很苦、會綳得很緊、會抗拒。但是法界不管這朵太陽花多麼大,法界是平等對待它,不管這一朵花怎麼小,法界也是平等對待它。對法界而言,沒有說大的花就善待,認為「你表現得太好了,能夠繼承我的衣鉢,我就特別照顧你;那個太不爭氣了,長得這麼小,怎麼可以開?!我的陽光不要給它…」法界不會存有那些二元對立的分別。但是人類的心就會如此區分,認為大的才是好的,小的是不好的,連一眼都不去看、不屑一顧。眾生常常是這樣,這只是一些比喻,我們要慢慢去推想、推演到,「舉一」不只是要「反三」,「舉一」要「反百」,才能夠體會到眾生是不斷在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比個沒完沒了。眾生說這個人“美”得像朵「圓仔花」,又說「“圓仔花”不知道醜」,所以認為“圓仔花”很醜,人類如此去界定,認為“圓仔花”不好看。事實上,“圓仔花”好不好看?不會難看啊!“圓仔花”也不會因為把它貼上是醜的,於是就在那裡自卑、自責說:我怎麼這樣?怎麼長得這副德行呢?人家都不看我、不喜歡我…。人類的自卑就是這樣,如果別人批評一句話,你就在難過好幾天、甚至好幾年,眾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如果不受肯定而鄙視你、輕視你,於是就很難過,就沒辦法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如果這朵“圓仔花”跟你的心情是一樣,認為“圓仔花”實在很醜,這樣就不敢開了。「快收起來、快收起來!不敢開,丟臉!」但是法界不會理會你的,整個法界賜予什麼樣的因緣,我就全然的活着、全然的開放。能不能體會到這些呢?法界現在賜給的當下因緣,就是最好的因緣,能不能珍惜這樣的生命?如果你能夠珍惜,不管別人再怎麼取笑,該開花的時候就是燦然的開花。但是眾生就會比較出玫瑰才好看,這朵花這麼小又在牆角落,是「惹人嫌棄」。認為這朵花開得太小了,見不得世面、見不得世人…,眾生在如此的比較心之下,常常都是在自卑。但是法界眾生不會在那裡比較,有一句話「萬物各安其位而嘲笑人類」,人類不斷把自己標榜得多高,然後聰明反被聰明誤。法界是如此的各安其位,整個大自然的因緣是如此的緣起,在這樣的牆角下生長,就在牆角下安住。我是一朵小花,沒關係!一樣全然的開,不跟人家比較,生命就活得很有意義。但是眾生就會比較這朵花才是漂亮的,這朵花怎麼會是白色呢?白色的不好、不吉祥,不喜歡白色的人就認為它不好,如果送一朵白色的花給他,就會認為不吉祥。事實上,都是我們眾生的區分,白色也是很純潔的,不會比較:你的才好看,我的不好看。眾生的比較分別心,造成人類生命一直不是在自責,就是在那裡追、在那裡逃,生命都無法真正發揮出來。老子希望我們超越二元對立,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及生命。如果能夠體會這些,就很容易體會佛陀所講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這裡面絶對沒有我慢,是在告訴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是法界裡獨一無二的存在,你跟佛陀是完全平等的,跟任何大法師、大法王、、大師都完全平等。所以,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會,不會有我慢、也不會有卑慢,這樣你才能夠解脫自在。人類不能夠解脫自在,就是因為一直覺得自己欠缺很多而不知足,於是就一直去追、追、追得很苦,佛陀、老子希望我們靜下來,去看到世間的實相,整個法界都在告訴我們眾生是平等的,不要比大比小、比高比低。但是眾生都會比較聖誕紅是紅色的,奇怪你怎麼可以是白色的?這是突變種、雜種,這個是不對的…。但是法界是怎麼樣呢?紅色的很漂亮,白色的呢?我也是很漂亮、很全然的開放,不去跟人家比較。唯有不跟眾生比高比大、比低比小,你的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發揮出來。如果眾生在比較說:你怎麼可以是紅色的?你怎麼可以是黃色的?你怎麼可以來這裡呢?…就比得沒完沒了。眾生都只想看到花開,而排斥花落,但是如果沒有花落,就不會有花開,能不能平等心認為:花開很美,花落也以平等心來善待;當花落的時候掃一掃,然後放在適當的位置,又可以轉換成有機肥料長養世間,花落一樣有它的價值,有它的可以應用的地方。眾生都喜歡看到青翠的樹葉,不喜歡看到落葉,我們都只希望我們所要的,然後排斥我們所不要的。但是整個法界都告訴我們,葉有茂盛開的時候,樹葉也會掉落,有花開、就有花落,瞭解整個大自然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一直在變化、變化,就是「無常法印」。因為「無常」,生命才會充滿着生機,眾生認為只要生、不要死。如果貪生怕死,生命就會活得很苦,眾生又會比較:「這樣才是高、才是大!這棵樹是矮的、是低的、是不好的,眾生常常很喜歡二元對立的比較。老子不斷宣說要超越二元對立,整個法界也是如此平等的。同樣是活的、有樹葉、有綠葉的竹子,另外是乾枯掉的竹子,連竹子也在跟我們講經說法,不管你是活的或是死的,法界都平等心善待一切。在法界之中,有綠葉的竹子很美,沒有綠葉的枯枝也很美,都是平等心的讓你們存在、讓你們變化,眾生只喜歡看到有綠葉的,然後認為這個是已經枯死掉的。如果是一般眾生,就會認為不好,就想砍掉它。但是,這一棵樹在這裡展現藝術之美,看到它也是法界裡面獨一無二的存在,它現在的生命體就是這樣,也是法界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些都宣說「生死一如」,法界是平等的善待一切眾生。沒有這棵樹的死亡、腐爛,這些菇類怎麼能夠成長呢?這個生命怎麼轉換出來呢?沒有這棵樹的枯死,這些靈芝怎麼出來呢?整個法界就是不斷的一直在變化、變化、變化。當我們接受死亡,生命就會有另一個層面出來,不斷的在轉變、變化,亦即「不斷不常、不生不滅」。再來看這幾張「水的啟示」,我們眾生總是希望風光明媚、山明水秀。但是我們就是不喜歡颱風,不喜歡下雨天、不喜歡陰天,但是沒有這些下雨天、沒有這些陰天,你的水哪裡來?如果沒有大地的這些變化─風雲變色、 烏雲密佈、下雨這些,你所要喝的水又從哪裡來?你的生命怎麼成長?我們都是一直排斥大自然一些我們所不要的,但是我們最排斥的,都是人類最需要的。沒有這些大自然「水」的變化,生命的甘露水怎麼來呢?怎麼在水中游來游去呢?生命怎麼活着呢?我們眾生現在都浸泡在水中,都浸泡在法界-地、水、火、風、空的懷抱中,如果法界沒有流動變化,你的生命怎麼能夠存着?我們因為看到這個人被滾下來的土石流壓死了,於是就認為「天地不仁」,但是我們有否看到這些土石流是因為人類不斷破壞大自然所致?人類對大自然很少去珍惜、很少去感恩,又不斷的在破壞,我們不要去怨怪天地,天地是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我們要建立與老天妥協的機制,要去認清大自然的實相,如何去愛護大自然?然後人類跟大自然要完全溶為一體,珍惜大自然的資源。眾生很怕死亡、不喜歡黑洞,但是沒有黑洞、沒有死亡,我們怎麼能夠活着呢?每一個眾生,包括植物、動物,生命的存在都是由死亡堆積而成,不管吃素者也是一樣,生命的存在都一樣是由死亡堆積而成,植物一樣是有生命,青菜也是有生命,都是需要這些眾生的死亡所轉換過來。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有眾生、不會有生命;如果沒有黑洞,就不會有白洞;沒有星球的消失爆炸,就不會有新的星球的誕生。因此,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整個法界是平等心的善待「生、死」,處處都是很深奧的法。這是巴西雨林深處的一瞥,「死亡的樹木為其它的樹木提供生長的機會,自然界沒有廢棄之物」這是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拍攝到的,一樣都在教導我們認清法界的變化,你要體會不生不死,必須看到這些變化,在生生滅滅裡面去體會不生不滅、不死不生。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目前已經滅絶的,可能達百分之九十九。但是在演化上,滅絶、生存和演變同等重要,眾生都只要一個角色、一個角度,於是就排斥其它的,但是法界大自然不會聽命於你的主宰,還是一樣照常的運轉、運作。所以,如果一直要構築你的理想夢幻世界,到最後都是一場空,還是一樣很苦。只希望開出美麗的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多麼高潔,但是如果沒有淤泥,、排斥污泥,怎麼開出花朵?美麗的花朵必須吸收污泥裡面的有機肥料,眾生排斥大便,認為是骯髒、齷齪,認為是不好的,於是就鄙視它。縱使是很珍貴的飯菜與一堆牛糞擺放在一起,對法界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這些花草是它們的美食,而且又轉換成有機肥料,因為有那些牛糞大便、污泥不斷的長養,才能夠開花結果。我們眾生就算要修行證果成佛、解脫自在,都需要整個法界的養育、污泥的養育,不要認為開出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而認為污泥是低賤的、卑微的,於是瞧不起它們。但是沒有那些污泥,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如果不接受法界這些你所不要、所在抗拒、所在逃的,是絶對沒辦法成佛。如果還在趨吉避凶、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會逃得沒完沒了,沒辦法停下來,沒辦法契入涅槃、無為的世界。所以,要契入涅槃無為的世界容不容易?只要能夠深觀法界實相、超越二元對立,吉凶以同等、平等心對待,生命很快就能夠開出美麗的蓮花。眾生認為白的才好看,怎麼可以是黑的…,但是法界呢?不管是白的、是黑的,我都平等心善待,而且形成白天鵝,也不是天鵝本身在決定;要形成黑色的天鵝,也不是黑天鵝本身在決定,是整個法界的緣起甚深。眾生認為白的才好看、黑的不好,但法界是平等心,白的山羊也很好,黑的山羊也很好,法界讓牠們都是如此平等的存在。同樣是地瓜葉,有綠色的、深紫色的葉,法界就是這樣平等,一方面顯現法界的奧妙,一方面平等對待,不會說這個顏色才好看、那個顏色不好看。「道」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在羅東火車站鐵路局的廣告,覺得滿有意思的-「你不尋正道,旁門左道,闖越平交道,輪迴畜牲道,強行霸道,人車爭道。平交道、保身道,你要停道、看道、聽道」。如果沒有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且與之違背對抗,就是在六道里面輪迴、頭出頭沒,你的苦就沒完沒了,這裡只有寫「畜生道」,我們是包括六道都有。他是闖越平交道、輪迴畜牲道,我們是:如果沒有體道、悟道而行道,你就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苦不堪言、苦海無邊,強行霸道都是我慢,結果人車爭道。如果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平交道、保身道,了悟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然後配合大自然運行法則一致,真的都是快樂解脫自在。要體會這些「道」,請停下來吧!止下來、止觀雙運!停下來好好去看、止觀雙運。「停、看」就是「止觀雙運」,好好去聆聽整個法界,包括觀音法門,整個法界述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溪聲儘是廣長舌」,也都在跟我們講經說法。因此,眾生如果沒有超越二元對立,心裡面有很多的吉、凶,就一直去抓你的吉。界定出很多不好的,認為是凶的、不好的,就一直要驅、要避。但是請問;你要把黑夜趕到哪裡去?你要把地震趕到哪裡去?你要把颱風趕到哪裡去?你要把死亡趕到哪裡去?你要把黑洞驅逐到哪裡去?如果沒有體悟整個大自然實相,都一直在趨吉避凶、趨樂避苦,忙個沒完沒了,到最後都是一場空。如果沒有了悟真理實相,眾生一直在趨吉避凶,內心的不安、一直很苦,你在二元對立裡面劃分惶惶不安,然後到處去找安心之道。如果你的我慢越大,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也相對越大,如果還不知道臣服法界,苦就繼續存在。眾生因為見不到法,不知道安心之道,不知道當下就是淨土、極樂世界,所以就不斷的一直求,拜啊!拜啊!於是想要到你所謂的理想世界,實踐你的夢幻世界,把你所不想要的,趕快驅逐掉。但是,不曉得你要把黑夜驅逐到哪裡去?世間的人我是非,任你爭奪、計較,任你二元劃分。但是整個法界是不跟別人爭逐,黃色的玫瑰、白色的玫瑰,我們本是同根生,大家和諧共存。能夠在虛空、在法界之中,開出燦然的花朵,如果還在互相爭奪計較、互相廝殺,怎麼開花?!太陽每天都在宣說無我、無私的精神,宣說無為、無不為的精神。大地也是如此,告訴我們無我、無私的精神,不管事業多麼有成、功成名就,都需要仰賴整個大自然的養育,腳踏大地、頭頂青天。能不能看到流水、大地、太陽的啟示?能不能沒有二元對立?縱使我是一朵小花,一樣沒有自卑。今天法界因緣呈現出是這樣的形狀,我就感恩、歡喜心接受,把生命意義完全發揮出來回饋世間,小花一樣燦然的開着,我不去跟旁邊這棵大樹比較,它有它的因緣、我有我的因緣,好好珍惜當下的因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活得很快樂,你的心花才會開,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不管是生長在牆角旁邊,也一樣的燦然開花,生命意義才會真正發揮出來。-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對於世間眾生心態,瞭解得非常深入,智慧都是來自於歷經人生的種種苦難才產生的慧。一個人如果「持而盈之」,「盈」就是滿,「持」就是自恃,認為自己很有才華,自誇、自滿、自大。「不如其已」,「滿招損,謙受益」,不如保持沉默,保持「靜」比較理想。「揣而鋭之」就像不斷磨得很光、很亮的一把劍,暴露鋒芒、暴露光芒之後,讚賞、認同你的人會跟着而來 。於是「不可長保」,另一方面批評你、攻擊你、圍剿你的,也會跟着而來,世間就是如此二元對立,所以就沒辦法「長保」。因此,老子在世間保持非常低調的姿勢,眾生在二元對立的世界,沒辦法瞭解「老子」的內心,眾生習慣於顛倒夢想的思維世界,這些智者講出真理實相,一般眾生是沒辦法瞭解、接受的。老子奉勸大家:如果鋒芒顯露,危險也會跟着來;如果有自私、自我之心,當然更不用說。如果無我、無私,但是只要顯露鋒芒,一些攻擊也會跟着而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如果一個人自認很有才華、「金玉滿堂」很富有,又有炫耀之心,一樣「莫之能守」沒辦法長久保有,不是兒孫、子孫會把這些花光,不然就是引起別人的竊盜之心。老子都希望我們大家漸漸來到平凡、平實、平淡,如果愛炫耀、顯露鋒芒,就會招來攻擊、批評。「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如果一個人富貴、又驕傲,就會自找麻煩。如果富貴,但是又平凡、平實、平淡、謙虛,就比較不會招致問題,因為容易引起瞋心、嫉妒心。如果一個人有自我,有我是、有我能、有我慢,後面的問題就會跟着而來,這是「滿招損,謙受益」。「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功成名遂」,在世間法都成就了,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世間,這時候又能夠「身退」,是「天之『道』」。如果不退,接踵而來的就是嫉妒、攻擊、批評,不管你做得多麼正、做得多麼好,讚賞你的人越多,攻擊、批判、圍剿你的人,也會越多。所以,一個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在「功成名遂」時,就會「身退」,這是「天之道」。不要以為好像是消極、不夠積極,這些是人生的歷練,老子提出很珍貴的人生的哲學、人生的歷練,跟我們大家分享。老子可貴就是把宇宙人生的實相,解析得非常的深入,把眾生心看得非常深入,現代心理學家都沒辦法體會到老子所看的深度,只是發展到「超人格」心理學,來到跟神學領域已經漸漸接觸了。但是,不管多麼深入,只要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沒辦法體會超越的世界,老子就是把眾生心看得很深入、很透徹,就提出來跟有緣人結緣,希望大家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以及很多的失敗。-第10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柔致,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什麼叫做「得道」?就是真正能夠體會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體道、悟道,更進而深入的,他會「行道」,是「解行合一」。當真正體會整個宇宙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之後,不但會跟整個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一致,而且也會展現大自然運行法則的特性,你才能夠真正行出「道」的特徵、質量,一定是無我、無私。整個大自然的法則除了「無常」之外,再來就是無我、無私,另外一個就是「涅槃寂靜」。大自然所展現的就是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老子所使用的名詞雖然有點不一樣,但事實上都是相同的指向大自然運行法則的這些特徵。見法、體道、悟道之後,真的會做到「無常」,展現無常、無我、還有涅槃寂靜的法則,當你真正體會又做出來,才叫做「得道」。如果只是知見上瞭解「三法印」,知道「無常」、知道「無我」,則只是知見方面,都不叫做「得道」。真正見法體悟之後,又能夠真正做出來,「道」才跟你合一,就是「與道合一」。真的能夠行道,才叫做「與道合一」,「與道合一」才叫做「得道」。所謂的「得道高僧」,不要把「得道」變得很抽象,「得道」就是了悟整個大自然法則,然後與其運行一致,然後解脫自在。一個人要「載營魄抱一」,「載」就是保持、持守,「營魄」就是我們的身跟心,「抱一」就是身、心、靈是一體的。你能不能「載營魄抱一」?也就是身、心合一?我們一般眾生的身、心是分離、不一致的 ,能不能讓我們的身、心、靈合一呢?也就是我們的表面意識跟潛意識能夠一致。「能無離乎?」能不能讓我們的身心靈合一、做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戴着很多的假面具。一般人當正要生氣之時,卻認為自己是別人心目中很有修養的人,在別人面前怎麼可以生氣呢?!於是不敢顯露出來,但是內心裡面卻是很鬱卒、很苦悶,結果把悶氣積壓在心裡面,這樣不是真正消化的不生氣,而是你心裡想生氣,但是因為在別人的眼光中,認為你是一位很有修養的人,為了你的修養品牌,就要在人家面前裝出一副不在乎,但是你內心裡面卻是不平,在苦悶的壓抑着,事實上你內心裡面是慢慢內傷、表裡不一,這樣就沒辦法做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專氣」就是心不散亂、清醒明覺 ,「致柔」就是身、心很柔軟。「能如嬰兒乎?」能不能像嬰兒一樣天真純樸呢?一方面是小孩子的肌肉很柔軟,小孩子蹦蹦跳跳跌倒了,然後爬起來拍拍屁股,沒事啊!大人能夠禁得起這樣摔幾次嗎?小孩子跌倒了,能夠沒事又爬起來,是因為他很柔軟。所以,越小嬰兒的肌肉越柔軟,但這只是一個比喻,形容我們的身、心能不能像嬰兒般柔軟。另外,小孩子的臉孔都很純真可愛、天真無邪,老子希望我們恢復到像小孩子般的純真淳樸、天真無邪,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方面是有在成長,但是我們純真的心靈也漸漸喪失了,尤其是一直在官場名利堆中追逐打滾,喪失的情況就會更快。曾經有一位學員跟我訴苦:現在想修行,因為以前造成很多債務逼身,家庭經濟的現實發生問題,很想單純下來,但是卻有「時不我予」的情況,他問那些債務要不要還呢?我跟他講「要還啊!」他講說如果要還,要再去打拚個一、二十年也還不完,甚而有時候要昧着良心去做。我就跟他講:該承擔的要去承擔,但是不要再造惡業,還是要憑着良心理性去做,怎麼樣從當下點點滴滴的多去種善因,那些苦也是意喻從現在開始要多播種善因。很多現實的生活問題,會讓一個人漸漸喪失純真善良的本性,原本純真的臉孔浮上很多的憂悲惱苦,甚至如果習慣於勾心鬥角或是耍心機的,看起來都不會單純。老子希望我們「專氣柔致,能如嬰兒乎?」回到一個返璞歸真、天真純樸。「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清除我們很多的污垢,來到沒有瑕疵,淨化我們的「身、口、意」,斷除我們的貪、瞋、痴,也就是佛陀所講的「自淨其意」,讓我們的身心越來越清淨,讓我們的貪瞋痴、十個結慢慢淨化斷除。「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很多人以為「無為」就是消極悲觀、什麼都不做。「愛國治民」難道整天都坐在那裡不動嗎?難道就是悲觀消極嗎?絶對不是的。你還是一樣積極愛國、治理人民,這只是一個比喻象徵,不管做什麼事情,在公司裡面也是一樣,在各個崗位上善盡你的職責,做你該做的工作,就是「愛國治民」。但是最重要的心態是「能無為乎?」能不能真的做到無我、無私?我們做事情不是從「小我」出發考慮,不是從自私立場考慮。在公司裡面不管是一個小職員、經理或是董事長、總經理,如果處理事情能夠真正為整個公司,以及全體員工着想,再慢慢擴大為整個國家、人類的這種寬闊胸襟處理事情,質量是不一樣的。「無為」就是包括你的起心動念,不是從自私、小我的立場出發,秉持着這一種無我、無私的精神,公司一定會很穩定的發展。「天門開闔」「天門」就是六根,當我們的「六根」一打開,就好像我們醒來,然後跟外境接觸,也就是「六根」觸「六塵」。「天門開闔」就是我們的六根接觸六塵。「能為雌乎?」「雌」只是個譬喻,就是能不能是柔軟、安詳、寧靜?我們平常眾生的身、口、意,對外都是一直在衝動、衝動,現在能不能讓我們的六根對六塵,亦即我們身、口、意在接觸境界的時候,能不能是柔和、安詳呢?柔和、安詳的接觸這個世間,慈悲的善待一切眾生。佛教有講到「三妙行」,「妙」就是身、口、意的柔軟,然後展現出一股安詳、柔和、慈悲,這樣的特徵在陰陽、雌雄對比來講,「雌」就是柔和、安詳的一種形容,「雄性」陽剛則是代表一種衝動,所以「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我們當然必須要不斷的虛心學習、博學多聞,然後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當我們能夠「明白四達」,包括「明心見性」,再來「能無知乎?」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或是開悟、見法的人,或是世間的知書達禮,各方面都能夠很通達、有才華,但是能不能展現無知、無智?也就是不會炫耀你的聰明、你的才華,能不能展展現「大智若愚」?老子不斷勉勵我們要有內涵,但是又不會想要去炫耀、暴露我們的鋒芒,所謂「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無知」不是變成是白痴、什麼都不懂,而是能不能展現「大智若愚」的精神、特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幾句經文是要我們「體道」、「悟道」,所描述的都是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實相、運行法則、特徵,這些都是「道」。老子希望我們大家慢慢去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太陽跟「虛空」代表我們一般所稱的「天」,地球是包括大地、流水、空氣,是屬於「地」方面的,亦即所謂「天地」的具體意思。天地不斷默默在養育一切動物、植物,這些動物、植物都是在天地大自然默默養育之下,才慢慢的成長,都是詮述整個天地默默孕化萬物的精神、特色。「生之畜之」所謂的「現代創世紀」,我們整個太陽系形成之後,地球慢慢冷卻下來,然後地、水、火、風的因緣具足,加上太陽的普照,經過幾十億年慢慢的孕育、孕化,地球上從最初、最微細的植物、單子細胞,然後從那些植物慢慢的的衍生,包括動物開始慢慢的演化、演化,才有後來森羅萬象、千變萬化的一切動物、植物,在五億年以前的動物、植物,跟現在的這些動物、植物,又是不斷的一直在演變、演變。不管天地再怎麼變化,地球上就是充盈這些動物、植物,也都是天地慢慢所養育的這些眾生、動物、植物。整個大自然是「生之畜之」,然後「生而不有」。大自然在養育這些動物、植物、眾生,但是又不占為己有,這種無我、無私的精神真的是不容易做到。一般眾生沒有體悟到整個大自然的精神特色,一般父母親就認為小孩子是我生的、要聽我的,我是你的父母、你是屬於我的、要和我同姓,包括連姓氏都要計較。以前如果女方家中沒有男生、兄弟,都會要求對方所生的其中一個小孩冠上女方姓氏,就是一般所說的抽「豬母稅」,為此姓氏都在計較,要傳我們家的香火,這是屬於比較複雜的民俗觀念評析。事實上,這都是我們眾生的一般觀念,父母親在生下小孩子之後,就會認為小孩子是我的,我是愛你的,但是「愛」的背後,都有父母親的「意思食」在裡面,我們要慢慢去檢討、慢慢探討,父母親會把小孩子占為己有,甚而比較嚴重的,就認為小孩子是我們的財產。一般人認為養育小孩子很辛苦、要花費很多錢,有的人也會認為是一種投資,父母親養小孩,往往就會認為孩子是我的、要聽我的,最好能夠實現父母當年未完成的夢想,希望小孩子能夠幫他實踐當初無法實現的理想,於是孩子往往又背負着父母親的期待。父母親的有些期待是好的,但是有時候卻是讓孩子背負着很沉重的壓力,能不能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身為父母親的,協助孩子成長,如果欠缺智慧引導,會加諸很多「重量」在孩子的「書包」上面,他會背得很重。如果他對醫學系沒有興趣,但是你卻一直希望他成為一位醫生,他也會讀得很辛苦。如果孩子對音樂沒興趣,我們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彈鋼琴、拉小提琴,很羡慕!覺得這樣很好,就一直要你的小孩子也去學鋼琴、學古箏,或是琵琶、小提琴,假如不是小孩子自己有興趣,學習起來會很苦。為什麼小孩子會這樣痛苦呢?因為父母親認為孩子是「我的」,有時候只是沒有說得那麼明確而已,有沒有慢慢看到這些心態就是我們背後的「自我」作祟?如果有「自我」,就會有「我所」,而大自然展現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不會占為己有,整個大自然如此養育我們,讓眾生到處自由奔跑、自由發揮,但是眾生從來也沒有說要對天地更加孝順、回饋天地。一般父母親認為「養兒要防老」,如果沒有回饋就認為是「不孝」。所以,一般眾生的愛是有條件的,也許有人聽了不爽就會說:「那我們養兒子是要做什麼?!」越是有條件,彼此都會有苦。如果我們養兒的心態裡面有很多的條件、很多的期待,當期待落空的時候,你就會很苦。如果小孩子的個性、理念跟作父母的觀念不一致,「意思食」的衝突也都會很苦,因為彼此有自己想要走的路。我們真正愛一個人、愛小孩,是協助他成長,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協助他開發智慧,不是自思的把他占為己有。例如:有一隻小鳥好可愛,有人喜歡牠,就一直把牠緊緊抓着,俗語說「捏住怕掐死,放手又怕飛走」,對於我們所要抓取的「我所」,就常常這樣一直抓着。於是愛這只小鳥,就是把牠抓着,這只小鳥被你抓住之後,牠很苦啊!能不能讓牠自在飛翔?如果你真的愛牠,就讓牠自由自在。只是在他成長的過程,協助他開發智慧,這樣而已。「為而不恃」做了很多事,但是卻沒有一種「自恃」,沒有我是、我能、我慢的心,包括說一個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很認真負責在做該做的事情,員工們也盡心盡力在做,如果是真正通達情理的長官、董事長、總經理,當完成這些工作的時候,他不會很自滿的認為自己很厲害。但是有的董事長或是公司的高級主管會認為:你們員工都要靠我吃飯,是我在養你們…。     這就是摃高我慢,這樣員工是不會與他同心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為而不恃」,越是默默的在做、越懂得謙虛,上下員工才能夠一體、才能夠同心。這些都已經是探究到很深層的心理方面,能夠做到「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長養萬物、養育小孩,但是不去主宰他們,只是協助他們成長;不是去主導他,只是協助孩子成長,讓他慢慢形成自己的特性、特徵、特長,而不是當個導演。 一般父母是把小孩子當做演員,父母在背後當導演,這樣孩子就變成好像是一個傀儡。能不能做到長而不去主宰呢?「是謂玄德」如果能夠做到這些,真的是累積很多的陰德、至德,就是真正體會到、又做到法界大自然「無我、無私」的精神。「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都是在描述整個大自然養育一切眾生的特徵、特性,在這個養育的過程,卻都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特色。佛教一直宣說「無我」,我們學佛者少用講的,而是要真正把「無我」的質量、特性做出來。不要在嘴巴上面一直宣說「無我」,但是卻要建立一個龐大的事業,必須要別人改成我隷屬系統的姓氏,要成為我的皈依弟子,這樣才是我們這裡面的人。如果不是,就認為你們是外人,是來這裡掛單的。都有很多的內外門牆、牆內牆外,這裡面都還是有「我」跟「我所」,還有「非我所」,能不能把這些框框都去除掉,真的做到無我、無私?「無我、無私」的最佳模範,就是整個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天地父母每天都是如此展現,太陽是如此每天不斷輸送能源,除了照亮我們的光明以外,最重要是地球上一切動物、植物的生命能源,包括我現在能夠講話,這些「能」的背後一定都要有能源的。吃食物、喝水,這些種種能源都是直接、間接從太陽能轉換。我們所有生命的能源是直接、間接從太陽轉換,但是我們很少去體會及感恩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具體一點講,就是不知恩、不知感恩。但是太陽從來不會埋怨,真正具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特性,雖然眾生不知恩、不知感恩,也不會有任何抱怨。所以,真正要體會「無我」的精神,一定要深觀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有人問:「我們的老師是誰?我們的上師是誰?我們的法師是誰?我們的導師是誰?你現在是以誰為師?你說: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你是以誰為師呢?」我就回答:我是以大自然為師,是以整個法界為師。佛陀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就是超越佛陀這個「指月的手指」,然後去看到整個法界,能夠來到以法界、以大自然為師。當以法界、大自然為師之後,再慢慢去看到、體會大自然「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真正「無我」精神的展現,到後來才真正體道、悟道、行道而得道,才能夠「與道合一」。「無我」不是從經典文字上面去解析、推敲,一定要真正做出來。大地每天在喂食你、養育你,任你踐踏、任你大小便、任你吐痰,都是無怨無悔,都在宣說「無我」。很多人認為大地是無情的,而我們人類才是「有情」,人模擬無情的高尚、高級很多,然而就是看不到整個天地的養育,智慧眼沒有打開就是看不到,於是就在那裡展現我慢。-第11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當深入瞭解佛經、經典、走上《解脫道》,以及深觀整個大自然、世間的真理實相,讓我深深感觸整個法界展現的,就是無我、無私,以及涅槃寂靜的精神,「三法印」都在當下一切境界、大自然展現的實相裡面印證及展現。在歷史上,能夠真正展現無我、無私精神的人物也是有,但是卻不是很多。令我深深佩服的,佛陀是其中的一位。那些真正解脫的阿羅漢,就是如實深觀整個法界,然後完全臣服、溶入整個法界,做到無我、無私。中國歷史上,老子是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包括耶穌也一樣展現大愛、博愛,告訴眾生要超越所有二元對立,體會整個天地父母對眾生的大愛是無我、無私,耶穌也是要協助大家體道、悟道,而行道、得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製造一輛車子,主要是要讓我們去運用裡面的空間,不是把車子製造之後,擺起來放著欣賞,這是不切實際、不實用,這樣它只是一個藝術品,不叫做「車」。一輛車子,裡面的空間是最重要的,製造車子就是要應用到裡面的空間,因為有了空間才能夠應用。建造一棟房子,我們開鑿門戶、窗戶,「鑿戶牖以為室」若只看文字上面,又會執着在門、窗戶上面,事實上就是開鑿窗戶、開鑿門戶,然後建鑿一個房間。「當其無」最主要的作用不是在於房子的外殼,是要運用房子裡面的空間。我們算坪數、幾坪?坪數越多,價錢當然就越高,我們買的不是外殼,而是裡面的空間。房間的坪數越大、空間就越大,價格也就越高。「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因為裡面有「空」,才有「室」之用,房間才能夠利用,佛教所講的「空能夠生妙有」,就是因為有「空」。「空」能生妙有,因為有「空」才能夠起妙用,佛教以「空」、老子用「無」形容。比如大會議室裡面,因為有很多「空」的位置沒有人坐,這樣你才能夠進來,坐在「空」的位置上。我們一般都只是看到有形有相的,這棟房子蓋得好豪華、好美麗,但是事實上你最終想要用的,就是裡面的「無」、裡面的「空」。像我現在能夠在台上走來走去,不是講台、黑板重要,是因為這裡有「空」,這裡有滿大的空間,我才能夠在這裡走來走去、才能夠起妙用、才能夠在這裡上課、才能夠在這裡講話,因為有空間的存在,我講話的聲音才能傳達到你的耳朵。就是因為有「空」的存在,你才能夠看到我的存在。如果沒有「空」,你把一個東西放跟你的眼睛近距離的緊密貼近,你能不能看得到?沒有「空」,你是看不到的,把聲音貼近你的耳膜,看你還能不能聽到聲音?沒有「空」,是聽不到聲音的。你能夠起種種作用,都是因為有「空」,這裡講的就是「空」的重要。「空」,老子是用「無」或是用「道」來形容,也是在詮述「道」的妙用。耶穌就用「上帝」的妙用來形容,它能起妙用,希望大家能夠站在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來看。我們要回到以大自然為師,所有的善知識都只是協助你回到法界,以大自然為師。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協助你回歸法界,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絶對不會引導你去朝向他身上、去抓住他,他只是個「指月的手指」,協助你去看法界、看大自然。所以,「法」不是在我身上,我只是體悟之後,告訴你如何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如何真的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佛教講要斷淨十個結,十個結怎麼斷?我只是告訴眾生此生此世可修、可證、可達,指明一條回到涅槃界的解脫之路。因此,一定要去深觀法界。如果目標是在人相上面,你很難、很難!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能夠超越一切人相、我相。《金剛經》的「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要在眾生身上打量,而要回到法界。「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在製作陶瓷手拉坯的藝術方面,我們一般眾生都只是着重在外形、外相,越特殊、越奇奇怪怪的,價格就越高。但是事實上真正有用的,是器皿裡面的空間,這裡強調「埏埴以為器」製做一個陶瓷器皿,「當其無」就是因為裡面有「空」,所以器皿才能夠發揮作用,才能夠存在、發揮作用。如果你製作一個陶瓷器皿,但是陶瓷器皿裡面卻是填實的,沒有「空」,它就不是一個器皿,就不能夠發揮盛裝東西的作用。所以,「空」能夠生妙有,有「空」才能夠起妙用。更深入探究,建材本身一切來自於空,在解析「現代創世紀」時,都已經有提過。要有一個「空」的地方、空曠的一個空地,你才能夠蓋起房子。因為有「空」的存在,有空地的存在,房子才能夠蓋起來,「空能夠生妙有」就是因為裡面有空間,有一個門、又有窗戶。如果一個房子做成密閉的,沒有「空」可以進去,這個房子有等於沒有,也是沒辦法發揮作用。因為有「空」,所以能夠再起作用,裡面有很多的房間、空間,我們都是要應用這個「空」,如果沒有「空」的存在,一切「有」沒辦法成立。因此龍樹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有才能夠成立」。「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就是我們看杯子的有形有相,因為有陶土所做成的杯子,可以是一個便利,你真正要用的是裡面的「空」,所以叫做「無」,裡面的「空」才能夠發揮作用。「無之以為用」我們有一個家可以回來遮風避雨,是有它的便利,但是你要應用裡面的「空」。因為有「空」,才能夠「無之以為用」。佛教所講的「空」,絶對不是頑空、斷滅空,請大家不要怕「空」。老子把「空」以「道」的實用、實際方面,讓大家更具體體會。如果沒有體會「空」能夠生妙有、起妙用,一般單單只是在文字堆裡面鑽研「空」,到後來落入頑空、斷滅空,然後怕空、怕無。如果有正確的理解,就知道沒有「空」,是不可能存在的;沒有「空」,是沒辦法發揮作用的。因為有「空」、有杯子的存在,就能夠裝水,才就能夠喝裡面的“羅漢果水”。-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如果沉迷在花花世界裡面,你的五官會漸漸遲鈍而麻木不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如果很重視口味方面,「令人口爽」口腹的欲貪、口腹之慾就會越來越強,包括說:為了口感很好而吃一個熊掌,但是卻因此就要犧牲一條熊的生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畋獵」就是射殺野生動物,因為野生動物奔跑得很快,就要奔跑得比牠更快,也就是你的心要很凶、很狠,才能夠抓到牠、射獵到牠。表面上你好像很快樂,認為我能夠射到、我有所得,但是無意中你的身心是越綳越緊,越衝動、越凶、越狠,到後來「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把你的快樂建築在眾生的痛苦之上,包括有的人挫魚,是比釣魚更為殘忍,這些都不太好,不要把我們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如果「馳騁畋獵」,會「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如果一直標榜奇珍異寶,你的心、你的行就會起盜賊之心,如果一直重視這些,眾生就會起盜賊之心,眾生的視野是越來越狹窄而盯在那些上面,是看不到無邊無際的法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現在年輕人所聽的音樂,剌激劑量都很高,而且越來越強,有的年輕人認為以前的音樂,讓人聽了就想睡覺。事實上,是眾生的心靈質量越來越受染污,很難得到寧靜與澄靜,結果各種物質不斷在剌激,我們的心靈會漸漸遲鈍、麻木,所需要的刺激量就要越強。前幾個月到大醫院去看一位重病患者,醫生講這個人以前常常喝酒,且喝得比較多,神經線就會越來越粗、越來越麻木。當感覺越來越麻木,打麻醉針的劑量就必須比別人多很多。如果一直追逐感官的享受,你的心會漸漸喪失寧靜純樸,漸漸的麻木、遲鈍,你的感覺就會從「先知先覺」,慢慢的降到「後知後覺」,然後慢慢來到「不知不覺」。真正的修行者、重視心靈質量的人,包括欣賞音樂方面,也都是儘量越接近返璞歸真、大自然的音樂。現今人類變成兩極化,有的人就一直迷失,有的人找不到安心,於是喜歡大自然的音樂、心靈的寧靜。因為我們人類也是來自於大自然,還是會很喜歡天籟之音,如果真正重視心靈質量,你會很懂得欣賞大自然的之美。前幾天跟一位開畫廊的朋友互動,他滿不錯、滿忠實的,從事開畫廊這方面的工作,他所結交的就是一些喜歡書法、陶瓷藝術方面的朋友,也常常有參展、有來往,看到他們展示的字畫標價,一幅都要好幾萬元。實際上,這端視每個人的價值觀而定,有的人覺得很不錯,就會很珍藏。對我而言,若你要贈送我、要我拿回去家裡掛,不是說不好,有需要的人當然會欣賞,但是我是覺得可以不需要這些,拿回去掛、回去保存,覺得是多一個牽掛,當然在嘴巴上是沒有講出來,而是心裡在想:花那麼多錢買回去,我是覺得不必。後來就跟他說:我欣賞的是大自然的藝術,他回答:大自然的藝術是很深、很深的。真正最深奧、最美的藝術還是在大自然,如果真正懂得大自然的藝術之美,不必花費那麼多錢才能夠欣賞到有生命的藝術、生動活潑的藝術。老子就講說:如果迷失在物質、感官的享受方面,你的心靈就會漸漸的遲鈍、漸漸的麻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為腹」就是充實內在美,充實心靈、充實智慧,不是去追求外在感官的享受。「不為目」不着重外表、不着重外相,不是說看到了儲藏很多的珍寶藝術,就認為這個人好像很懂得欣賞藝術,好像很有才華、很有錢。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就是孑然一身。一身所有的就是指有一副身體,無價之寶就是大自然、法界,佛陀的法堂在大自然之中。所以,來到佛陀的法堂聽聞佛陀講經說法,都是在這麼純樸、純真的樹下,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佛陀四處走動,哪裡眾生有需要,我就到那裡講經說法;沒有需要,我就離開。「聖人為腹,不為目」幾乎都是解脫者的共同質量,像中國一些真正有證量、解脫的禪師,真正也是來到很瀟灑、解脫自在的,像《永嘉大師證道歌》都是展現出瀟灑自在的人生。「故去彼取此」放下外在的感官享受,「取此」就是多充實內在、內涵。佛教、包括老子,都是要我們開發內心的智慧,打開我們的智慧眼,讓我們在很單純、很樸實的環境情況之下,也能夠很快樂、很安詳、很自在。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空虛,不管外在多麼有名、多麼有利,不管你住在設備裝潢得多麼富麗堂皇的皇宮裡面,你的內心還是苦悶不安。真正開發智慧、懂得欣賞大自然之美,不必居住在富麗堂皇的皇宮,縱使是家徒四壁,一樣都很快樂。像我以前到現在住過房子,都沒有去修修補補、增增減減或是裝潢,都是最簡便就好,能夠用、可以用就好了。如果有去過我的茅篷、茅舍,就知道我家裡面都沒有裝潢,真的是回到很簡單、很樸實,但是內心卻是很富有、很知足的。如果以後你們有因緣去創辦一個道場,也是勉勵大家要儘量簡單、樸實、實用,能夠遮風避雨、安心在裡面打坐就好了,不必富麗堂皇、樣樣很講究。如果大家有因緣接觸到南傳地區真正重視修行的人,他們都在叢林裡面住着茅篷,那些設備都是實用就好,能夠遮風避雨防蚊蟲就好,一切簡便化可以對大自然的破壞減到最少。-第13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一般眾生總是很喜歡往上爬,只有水是往下流,不斷一直希望能夠出名、爭名,老子就講「寵為上」得寵就是不斷高遷、向上高昇,「辱為下」就是被貶。你受到侮辱,也就是降官位,為什麼會有驚慌的感覺呢?因為「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最主要的是有得失心態,就會受之若驚。如果沒有得失心態,我陞官也是一樣很樸實、很實在的,既然因緣是這樣,一樣把當下該做的這些做好。但是一般眾生不是這樣,當陞官的時候,就會「新官上任三把火」,又會有很多的炫耀、我是、我能。當你展現這樣的心態,後面接之而來的,就是批評、批判、嫉妒、攻擊、譭謗。一般眾生都是有得失心、怕失去,當遭遇被貶、降職、被攻擊,一旦有得失心,內心就沒辦法自在,因為會有所罣礙,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呢?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裡的經文很容易被誤解,很多人認為「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肉身,才會有很多的大患、後患,如果是死亡、甚或是自殺之後,就沒有「後患」,於是有些人的修行觀念偏差之後,變成很厭惡自己的身體,有的人就是這樣錯誤解讀。包括佛教講到「修不淨觀」,本來這是一種對治方法,但是如果用錯之後,一直深入修練「不淨觀」,加上觀念又偏差之後,就很容易會走上自殺之途。有的走上悲觀消極,包括錯誤體會老子的用意,認為很多的後患、很多的痛苦,就是因為有這個肉身,如果沒有這個身體,就沒有後患…,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體會。佛教所謂的「不淨觀」,是一種對治方法,是要協助眾生來到中道的「如實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有身」指的不是狹義的身體,我們為什麼會有很多的痛苦?為什麼會有很多的煩惱?是因為有「身見」。因為有「自我、我見、身見」,就會構築很多顛倒夢想的世界,就是佛教所講的「苦海」,就是你的「大患」,有「身見」、有「我見」,就都會有我慢,以及很多的我執。一個人為什麼會那麼多的痛苦、煩惱、不安?就是因為有身見、有我見、有我慢、有自我。如果一個人能夠體證「無我」,就是「及吾無身」,「無身」就是沒有「身見」了,「自我」消失了,就會用「無我」的精神在做事,你的苦海就會消失了。佛教所講的十個結,第一個結就是破身見,破身見、破疑、破戒禁取,叫「證初果」。講說「斷」只是一個方便說,真正要徹底破除「身見」,十個結後面的我慢跟無明破除,前面的「身見」才有可能真正破掉。所以,證初果、破身見結,只是你的「身見」方面已經降低了一大半,已經有相當大程度的臣服,這方面已經不會礙着你、不會卡住你了。真正的「破身見」,一定要體證到「無我」,老子是沒有劃分那麼仔細,只是直接把身見跟我執、我慢一起講,真正要體證、做到「無我」,就沒有「大患」。只要有自我、有身見、有我慢,你的苦海就無邊。當「自我」真正去除,身見、我慢斷除,你就出離苦海,就是「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呢?」。「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真正體證「無我」、做到「無我」的人,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以身為天下」,起心動念都是為天下、為眾生。愛「以身為天下」,他的愛不是「小我」的愛,不是自私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能夠真正做到這方面的,必須是體證「無我」的人。真正無我、無私的人,「可寄天下」可以「托天下」,天下蒼生的重責大任就可以託付給他,「無我」的人才能夠真正承擔起重責大任。如果有我慢、自私心,當你承擔重責大任,從表象的一個角度來說,好像是在利益眾生,但是從另一個深層的角度來講,也一樣是利弊參半。體證「無我」的人,真正展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必定能夠唸唸以天下蒼生為重,不是考慮個人的利害得失。假如公司裡面能夠有這樣的人才,真的唸唸以公司全體為重,把個人的名利放在後面,是公司裡面很難得的人才,有有眼光的上司,就會重用這樣的人。所以,真正要做到無我、無私,不要認為自己的境界還差得很遠,聽聞這些也不要自卑,如果產生自卑,我就是白講了。希望大家能夠見賢思齊,往這方面努力做,就是解脫之路。如果照見到我們的不足,沒關係!我們願意去改進。看到我們的心量不夠寬大,沒關係!接受自己的醜陋、不足,從現在開始打開我們的心胸,打開我們的智慧,這樣才是真正逐步邁向解脫。-第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如果是從哲學、文字上面解析,縱使研究三年,仍然還文字上面解析。然而,無論怎樣解析,也無法知道什麼叫做「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可得,名曰『微』」對「本體」、「空」方面的描述,佛陀對這方面也有講到,但是沒有像老子描述這麼多。老子對「本體」方面的描述更多,他是從上講下來,但是這樣卻太玄、太深了,實在沒有幾個人可以體會到。佛陀是希望大家一步一腳印,所謂「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逐步、紮實的一路上來。能夠體會「空」的奧妙,老子稱之為「道」,把現象界的銀河系縮小到一個太陽系,地球上面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像這裡的白板可以碰觸得到,可以看得到、碰觸得到的,都是屬於現象界。現象界就是現出一個相,你可以看得到、摸得到、觸得到、聽得到、碰得到,像這個麥克風也是一個實際的存在,可以碰得到、拿得到,也是屬於現象界。就是因為有「空」的存在,現象界才能夠存在。「空」的無色,才能夠容納現象界、色界的存在。「空」裡面是無聲的,才能夠容納現象界有聲音的存在;沒有物質的存在,才能夠容許物質的存在;沒有聲音,才能夠容許聲音的存在。所以,《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對「空」的描述。老子對「空」就是用這些形容,我們的手在空中揮動,要抓什麼?能夠抓得到嗎?能夠抓得到空嗎?你說「我用塑料袋裝進空氣,然後密封起來再抓」你是抓到什麼?裡面是空氣。這裡就是對「空」的一個特性之描述。「視之不見,名曰夷」「夷」 是一個形容,你想要看它,是看不到的;你想要聽這個「空」、聽這個「道」?事實上,《道德經》是對「道」的詮述。如果與佛教配合,就是對「空」的描述。以基督教來講,是對「上帝」本體的描述。對儒家來講,就是以「無極」描述其特徵。你想要聽,「聽之不聞」聽不到它裡面的聲音,因為「空」裡面是無色的、無聲的。「搏之不可得」你要抓、抓不到,因為「空中無色」。這個「空」不是很空洞,是實際的存在。因為有這些「空」的存在,所以麥克風才能夠在這裡存在,不要把「空」想得很抽象,其實就是「空間」,但不是單純的空間而已,「空」裡面是很奧妙的。如果我想要抓這個麥克風,馬上就可以抓得到,有形、有相、有色,但是旁邊的這個「空」,它是無形、無相、無色,我想要抓,抓什麼呢?只能夠抓個「空」而已,所以「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可得」你想要抓,卻抓不到。「視之不見」舉例而言,從你的位置上看到我或是看到我身後的白板,通常都是直接由你的眼睛投射出來看到我這個身體,或是看到後面的白板,一定是要看到有形有狀的東西,你才看到有東西存在。但是你、我之間的「空」,我們通常都忽略掉了。除了以眼睛看以外,還要帶一點「心眼」去感覺這個空間,如果智慧眼沒有打開,是看不到這個空間。所以,必須要有東西、「有」的存在,才能夠顯現「空」的妙用,你跟我之間的距離,以及我身後白板跟我之間的距離,就是「空」的多少大小。「空」,雖然是無色無聲,無香、味、觸、法,但是卻能夠起妙用,就是因為它是無色界,才能夠容許色界的存在。「空」裡面就是無聲,才能夠容許聲音的存在。像我現在上課講話的聲音,已經是在「空」裡面,在我們教室的「空」裡面傳播。假如現在旁邊有人在拼場,放很大聲的音樂,你能夠清楚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你會聽不到的,聲音跟聲音之間會互相衝突、干擾。聲音也是個「有」的存在,也是個「聲塵」,聲音跟聲音之間會相互干擾,但是「空」跟聲音是不會干擾的。這即是「空」的妙用,因為「空」的無聲,才可以容許有聲音的存在,才能夠清清楚楚聽到我講話的聲音,所謂「空中無色、受、想、行、識」,「無色、聲、香、味、觸、法」,可以慢慢跟《心經》連貫起來體會。     因此,不要以為「空」很抽象,「空」是一個很具體的存在,只是我們要瞭解它的特徵,當你越來越清楚之後,就能夠瞭解何謂「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心與空相應」就不會是抽象的。「此三者不可致詰」因為「空」的特性太玄、太奧妙了,實在無法很具體完全詮述出來,只能夠概略的講述,包括科學家也無法完全解開宇宙之謎。「故混而為一」只能夠概略的詮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描述「空」的特性,它存在的明亮度,如果大家有機緣到山上或是到郊外,在燈光比較少的情況之下,再抬頭看看整個天空,「空」本身不是黑的。像現在如果把教室全部予以密封、燈全部關掉,裡面就變成一片黑暗,是一個黑的,但是「空」本身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必須在空中裡面,然後太陽系形成,發光、發亮之後,那個地方才會變得比較亮、比較白。我們平常看到的都是會發亮的太陽,而星星旁邊有一點白白亮亮的,但是再遠一點,在星星旁邊周圍就是空本身的本色。是描述「道」的色,它的色是什麼?不是黑的、也不是亮的,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是灰色的。這是一個形容,假設我們回到都沒有燈光、在黑夜的情況,在戶外可以看到路嗎?可以的!雖然沒有像白天那麼明亮,但是晚上還是可以看得到、可以走。我們的眼睛在燈光比較不足的時候,瞳孔是會放大的。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在月明星稀或是月亮不明,光是一些滿天星的情況之下,還是可以看到路、還是可以走。這就是「空」本身實際的顏色。但是如果現在把教室全部封閉起來,燈光全部關掉,就算你的瞳孔再怎麼放大,能不能看到路走?是看不到的。描述「空」的本身-「其上不皦」不是明亮的,但是「其下不昧」也不會很黑暗到看不到路可走。有時候走到郊外或森林中比較黑暗,如果爬到視野開闊的山頭,你一樣可以看到遠處山的形狀、看到星星。所以,「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對「空」本身顏色存在的一種描述。「繩繩不可名」整個法界萬物生生滅滅,從「空」本身能夠生妙有,綿綿不絶一直能夠產生萬物。但是要我予以界定一個定義、取個名字,實在沒有辦法。因為「空本無名」沒有名字,你要稱什麼名字都可以。「繩繩」表示「空」中能夠生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復歸於無物」一切來自於「空」,然後又回歸於「空」。「一切來自於空,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又回覆到空」質、能會互換,「空」裡面的能源慢慢凝結,然後演變這些物質出來。但是所有現象界存在的物質,又慢慢會回歸到能源的情況,能源又回歸到整個法界,稱做「復歸於無物」。因為一切都一直在演變、演變。「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像,是謂惚恍」「道」、「空」是沒有形狀的形狀,「空」的顏色是沒有顏色的顏色,勉強說出「空」的顏色,不要落入色界裡面的紅、橙、黃、綠、藍、靛、紫,只是一個方便讓大家易於體會,就是「無狀之狀」。「空」本身就是沒有形狀,只能勉強說是像什麼形狀,「無物之像」,「空」裡面是沒有東西,但是因為「道」太深太玄了。如果沒有說出來,你又不知道;如果說出來了,又怕落入語言文字。希望大家能夠超越文字,要實際去體會、意會、感觸、接觸。「空」為什麼叫做「無色」?用手撥撥看、用手拍拍桌子,桌子就是有色,就是「色界」。物質的存在,你要去捶它,手一定會痛。如果你在「空」裡面,再怎麼捶、再怎麼打,也沒有關係!因為「空」裡面沒有東西阻礙你。「是謂惚恍」「惚恍」也是一個名詞的詮述,是一種閃爍不定的狀態,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情況。「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道」在哪裡?「空」在哪裡?要去哪裡找尋宇宙的邊際?一直想去尋找宇宙的邊際、「空」的盡頭,你是找不到的。包括現在的天文物理學家也是一樣用哈柏太空望遠鏡去照射,想要找到宇宙的邊,結果還是找不到。現在的哈柏太空望遠鏡,可以照射到120億光年之外的銀河系,當下所看到的光,是120億年以前銀河系傳送過來的,是一個距離的描述。宇宙天文是用「光年」來形容距離,現在能夠發現到120億光年以前的銀河系,包括天文學家也推論到150億光年,但是也還不敢論定說,我們發現到宇宙的邊,還是看不到,所以你一直要去找空的邊在哪裡,「迎之不見其首」,你找不到。「隨之不見其後」你無法找到「空」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哪裡結束?佛教就用幾個字來形容,「空間」是無邊無際,「時間」是無始無終,在無邊無際的「空」跟無始無終的「時空」交會,就只有當下這一點。你所能夠活的、所能夠掌握的,就只有當下的這一點。這些都是對「道」方面的一種詮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因為「道」與「空」是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如果能夠體悟「道體」,體悟「道」的玄妙、宇宙的本體方面,「執古之『道』」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御今之有」就能夠行道了。「執古之『道』」是體道、悟道,如果只是體悟,卻做不到、做不出來,表示你不是真的知「道」。要真正體會到「道」、悟「道」,就能夠行「道」,與「道」合一,所展現出來的舉手投足,就會跟無我、無私的「大自然法則」相一致。貫穿無我、無私的精神而為,叫做「以御今之有」。「御」表示實際的展現出來,「有」就是做什麼事情裡面會貫穿無我、無私的精神。能夠「執古之道」能夠體道、悟道,就能夠「行道」 ,才是真正的「得道」。「能知古始」真正能夠了悟「古始」,就是能夠了悟「道」的精神特色。「是謂『道』紀」才能夠說是真正的「得道」。「『道』紀」就是得到「道」,了悟生死大事,與「道」合而一、解脫自在。-第15章-第十五章(【老子新釋】第38頁)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經》實在很深奧,必須要有聞思修證的基礎,加上人生涉獵要越深,你的苦也要吃得夠多,才能夠跟老子所彈奏的心弦起共鳴,才能夠聽到老子所彈出心弦之深、之妙,一般人實在不容易體會到。「古之善為道者」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得道的人,「道」就是宇宙大自然的實相真理,真正體會整個法界真理實相,開悟的人、得道的人,是「微妙玄通」,是很微妙、很玄奧的,然後又是通達的,因為他對真理實相非常了悟,這樣的人是「深不可識」,德行之深,是一般人沒辦法用常理,用一般的知識去判斷、衡量、測定他,所謂「自古聖賢多寂寞」。一般眾生沒辦法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永嘉大師證道歌》提到「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只有心行世界真的提升到解脫的境界,才能夠體會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一般人實在不太容易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只能勉強做一些形容。因為再怎麼形容,都只會以一般的知見來判斷、衡量,而落入語言文字,還是用原來的思想框框架構來衡量,所以也只能夠勉強形容一下。不管講出來的、或是書寫下來的,都無法完全描述他們的真實內心世界,只能夠「強為之容」,勉強的形容。「得道」之人所展現出來的外相、作為是如何呢?「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如果從文字上面來看,會覺得一個得道高僧,有時候看起來好像裹足不前,不夠“阿莎力”、不夠氣魄。像江湖兄弟都很有氣魄,「路見不平就會拔刀相助」,他們的心態都是沒有好、沒有壞。人家會兩肋插刀,你怎麼都沒刀呢?怎麼沒有義氣呢?解脫者所展現出來的,一般眾生會覺得好像很沒有個性、沒有脾氣,人家會在政黨背後搖旗吶喊、衝鋒陷陣,你怎麼都沒有展現那一份熱情…,就是類似這種情況,會覺得這種人是「豫兮若冬涉川」。事實上,他在「世間」有些方面的表現,眾生看起來覺得好像沒有魄力、沒有承擔,然而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但是眾生不瞭解,希望慫恿他加入黨派,有時候就是很難為,所以他對為人處事常常是「若冬涉川」,好像冬天走在結冰的河川。老子是居住在華北地區,冬天會結冰。走在結冰的河川上面,是不是要小心謹慎?如果一不小心,有可能滑倒,如果冰層比較薄,還有可能掉落入,因為薄冰會破裂而掉入河谷裡面,這是一個形容。這樣的人在世間做事,一般人不太容易瞭解,好像「若冬涉川」的小心翼翼。「猶兮若畏四鄰」會有一些顧慮、猶豫,好像怕四周的人,別人就會認為「奇怪?這個人怎麼不夠“阿莎力”?」事實上,因為他是有所顧慮,一方面也不敢妄動、動輒得咎,因為一般眾生就是用二元對立的是非、好壞眼光衡量他、框住他,他所展現的不符合一般眾生二元對立的思想框框,就變成「猶兮若畏四鄰」,這是一個形容,絶不是負面的。「儼兮其若客」有時候他卻比較謹慎一點,好像作客的態度。「望之儼然」人家都嘻嘻哈哈、很好相處,他看起來讓人覺得不是很好相處,又有一點像客人。因為他是有所顧慮,一般人都會認為解脫者不是應該很灑脫嗎?怎麼會這樣呢?事實上,老子把眾生心看得很深透。耶穌就是欠缺這一份智慧,不是說耶穌不對、不好,他同樣有相當深入的體悟,對眾生真的都是滿懷着慈悲,希望協助眾生出離苦海。但是因為耶穌三十歲就出來弘法利生,對眾生心還不是看得那麼透徹,一昧很熱心去弘法,因為鋒芒畢露,很快!三年就被眾生圍剿、被判死刑。是人類以二元對立的道德標準眼光將他判罪,耶穌是被一般宗教家、法學家、政治家、道德家予以定罪,不是被扔石頭打死,是被判死刑、上十字架。判他死刑的人都是自認很聰明、很有宗教意識、很有道德情操、很有正義感的人。老子就是深透到這個層面上,體會到這些大道理、真理實相,看到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想要跟大家講出實相,但是眾生不是不喜歡聽,不然就是聽不懂,他們都是很孤單的走。像蘇格拉底也是這樣,為了啟發眾生的智慧,卻無法討好一般政治家的歡喜,最後也是被判死刑,賜毒而死。老子道出那些真正大智慧的人,處在人間真的就是「常獨行,常獨步」,如果從文字上面去看,不容易看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大慈大悲愍眾生,但是又沒辦法真正展現出來,有一點左右兩難、進退兩難啊!想要度眾生,眾生又會圍剿;有所退縮,眾生又會認為阿羅漢是自了漢。阿羅漢也是被眾生判定死刑,認為阿羅漢是自了漢,只為自己的焦芽敗種。所以,解脫者的內心世界都是很孤單。為什麼外界會誤認阿羅漢是自了漢?他們宣說實相是很簡單,但是一般眾生就是不想要,是要奇奇巧巧的,是要越學越玄、越虛、越妙的。講出一條很簡單、很樸實、很平凡、很快速的解脫道路,你們就是不相信。告訴你們一條不收費、也不標價錢的無上甚深無價之寶,你們就不相信。認為定出幾十萬、幾百萬,要用多少錢才能夠得到的法寶才珍貴。真正的解脫者絶對不會昧着良心,說不應該說的話,做不應該做的那些事,這些解脫者都憑着良心理性在說,問題就是當他要說實相,眾生不容易瞭解,又責備他們不慈悲。其實不是他們不慈悲,而是眾生不接受他們真正的慈悲。為什麼老子才有這些心聲?也道出很多解脫者的心聲,他們「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心事若不講出來,沒人能夠瞭解,若是用唱的就更好聽了。以上三種是跟眾生相處的模式。展現「渙兮若冰之將釋」,覺得他好像冷若冰霜,但是當你真正想挖寶、親近他的時候,又會感受到他的大慈大悲、不會藏私,只怕你不要而已。也不會說告訴你什麼法,需要多少條件、多少錢。他們是如此真誠的想跟眾生分享法、分享法喜,「渙兮」就是他們真的很想佈施、回饋世間。「若冰之將釋」外表看起來好像沒有那麼熱情,但是當你真正想挖寶、想接觸的時候,卻會發現他們的熱情、慈悲之心。「敦兮其若樸」真正「得道」的解脫者是惇厚、樸實的,不會自欺欺人,來到返璞歸真。講話不會沽名釣譽,因為體證到「無我」,做事情都是無我、無私,也不會建立個人山頭,不會去抓什麼宗派,不會去抓我的弟子、我的派系、我的繼承人…。「曠兮其若谷」他們的心胸是如此的開曠,就好像廣大的山谷,是形容他能夠包容百川、容納眾生,為人處世又是虛懷若谷,不懂世間法方面,還是一樣會虛心學習。「混兮其若濁」外表渾渾噩噩,看起來一元槌槌(呆呆的),真正的解脫者很難從外表看得出來,更不容易從穿著看得出來,他就是表現得如此樸實無華,不會穿出讓人家認為是金光閃閃的大法師,除非在必要的場合。因為他很不喜歡打扮成金身坐著像木頭,被眾生釘在框框裡面很痛苦。所以,真正的解脫者不會去當被眾生關在皇宮裡面的國王,而是像閒雲野鶴、跟整個大自然溶為一體。「混兮」從外表真的看不出他修行之深,但是內面卻是藏有無上甚深微妙法的智慧。「混兮其若濁」好像濁濁的、“一元槌槌”,他是不露鋒芒、渾渾沌沌。「孰能晦以理之徐明?」誰能夠在這晦暗的世界裡,告訴眾生真理實相?讓眾生逐漸從「無明」轉為「明」。「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誰能在這混濁的世界裡,協助眾生漸漸寧靜下來?清醒明覺活在當下,了悟真理實相。「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誰能在眾生安止的情況之下,慢慢協助眾生能靜能動?能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呢。能夠做到這些的人,必然是得道的高僧,必然是有智慧的解脫者。「保此道者不欲盈」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是「不欲盈」,也就是不會自滿、不會自以為是。「盈」就是自滿高傲,真正體道、悟道、行道的人是虛懷若谷,在「解脫法」方面,是來到無為、無學。但是在「世間法」方面,有不懂的,還是會虛心學習,並不是解脫之後,就什麼都懂了。本來不會開飛機,當悟道之後,就變成會開飛機?本來不會計算機、網頁、上網,不會因為悟道開悟之後,就精通計算機了。「世間法」方面,還是會虛心的學習。只是內心的苦、不安,對真理實相方面的體悟,已經來到無為、無學的境界。「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為不自滿、能夠虛懷若谷,所以能夠不斷「去故更新」,生命也是都是很新鮮、很活潑、很生動的。以前我大概是在國中時期,開始考慮到自己智慧生命的成長,我的名字是祖父幫我取的,祖父不識字,意思就是「永遠進步」,取名“永進”。當我漸漸長大,也常常自我勉勵必須要不斷的永遠進步。怎麼才能夠永遠進步呢?就是不斷的虛心學習,你懂得再多還是一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以前我在大專時期,桌上的座右銘就是「虛懷若谷」,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再成長。如果一個人自傲自滿,生命就停止下來開始老化,變成老頑固。只要能夠不斷的虛心學習,生命「故能蔽而新成」,能夠不斷去除阻塞,生命就是新鮮、生動、活潑的,年紀比較大之後,就不會被年輕人認為是LKK“頭腦僵化”硬梆梆的,真的要很柔軟。-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一章很重要、也太妙了。老子希望我們「去聖絶學」、「絶學無憂」。他擔任過國立圖書館館長,學問是相當淵博,任職期間有公務就處理,公餘閒暇就浸泡在書海中。由於他對人生方面的涉獵很深,又是飽學多聞,確實是字字珠璣、鏗鏘有力,每一句都無贅言,直接契中核心。這一章是敘述修行的方法,與體證到的內心世界、萬事萬物的真理實相。「致虛極,守靜篤」六個字,非常好、非常棒,老子整個修行方法的核心就在這六個字。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當然是一個形容,亦即有很多的法門,針對眾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方法協助眾生慢慢契入,協助眾生慢慢成長。以「世間法」方面,佛陀展現出的大慈大悲是比老子更積極。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的「有為法」,到後來是要協助眾生契入無為、無為法。佛陀講很多方法,結果眾生卻沒有掌握核心要領,就一直執着在很多「方便法」上面計較。事實上,佛陀的本意也是希望大家透過這些「有為法」,然後契入「無為法」。老子就直接講「無為」,「致虛極,守靜篤」六個字就是「無為法」的修行要領,心要能夠保持一種「空」,當「致虛極,守靜篤」,才會漸漸來到「明覺」。老子的方法是沒有方法的方法,也就是佛陀所講的「無為法」。如果你還在用方法,「有為法」就是還有自我。有「自我」就會有主體、有客體,有「能觀」與「所觀」,還會有心、有境。佛陀很慈悲的希望大家透過「有為法」,逐步從向初果、二果、三果上來,然後慢慢發現只要還有「自我」,就會有苦、有煩惱、有不安;只要還有「自我」,就是還沒有溶入整個法界。以「有為法」證到三果,無明跟我慢都還在,因為有能、有所,「自我」都還在,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存在,在初果、向初果到三果的過程,都還在「以慢斷慢」的境界。「慢」就是「自我」,用「自我」在斷慢。以平穩度而言,佛陀所講的解脫道是最穩當、最穩定,一步一腳印逐步上來,就能夠來到「無為」,但是要從「有為」契入「無為」很不容易,只要一步一腳印去走,佛陀講七年內一定能夠來到「無為」的世界。如果基礎夠,還不必那麼久。老子直接講述「無為」的世界,不希望大家還在用「我慢」斷「慢」,都是直接講「無為」的方法。「致虛」就是把自我去除掉,把自我、我是、我能、我慢都空掉,讓你的心放開。空,不是頑空。空裡面是含有明覺的,能夠「致虛極,守靜篤」,才能夠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然後又能夠「止觀雙運」,整個法界的法流、法音、法義就會穿流而過,會如實顯現讓你瞭解。「山水禪」是屬於高級的禪修,不要以為看起來好像沒什麼,沒有基礎是沒辦法瞭解山水禪的深義。當你能夠清醒明覺活在當下,整個法界的法流才會穿流而過,才會宣說「無常法印」。當一個人能夠「致虛極,守靜篤」之後,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這時候「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假設在禪堂裡面,還在用一些「有為法」,一直在觀呼吸,或是在數息、在隨息,或是持咒、唸佛號…。當你在用這些「有為法」的時候,聽得到外面的蟲鳴鳥叫聲嗎?用這些「有為法」就是因為還在自我的意識裡面,禪修都有協助大家慢慢不用方法,保持「空、明、覺」。修行是從點、線、面、空,覺察力慢慢的開發,從這個「點」然後慢慢的線、面,再來放大到「空」,就是來到沒有方法。當放開的時候,鳥叫聲、蟲鳴聲就自然穿流而過,不是刻意去聽,法界的真理實相就會如實顯現。是「如實」的顯現,不是以頭腦去作意、想像、思維,這樣又是落入「有為法」,以「自我」解析。如果有參加過幾次禪修,就會品嚐到這樣的感覺。「致虛極,守靜篤」之後,就會「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就是所有現象界的一切,包括一切人、事、物,或是風聲、雨聲、讀書聲…等聲音,「萬物並作」當下森羅萬象許崢嶸,森羅萬像一直生生滅滅,市區裡面一樣可以看到、聽到「無常法流」,在郊區、在山上也一樣可以聽到,所以「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我」就用「無為」的方法去觀察,體悟整個法界生生滅滅的真理實相。在修行方面,「世間法」的禪定是尋、伺、喜、樂、一心,「出世間法」的禪定是覺、觀、喜、樂、一心,就是保持一個「空、明、覺」。「覺」裡面是有觀的,「觀」不是用頭腦去思維、想像,而是放開心靈之後,以心靈去體悟,也就是實際去喝到甘露法水,不是用頭腦去想像、解析羅漢果茶的味道是如何,而是在口渴的時候直接喝。當你真的去喝到,比我用任何的語言文字形容、詮述還更重要。語言、文字都只是協助你親自來喝到,當你真正喝到了,那些語言、文字也就不用了。「夫物芸芸」就是現象界的這一切,都是不斷的生生滅滅,「各復歸其根」。現象界「歸根曰『靜』,是謂『覆命』」一切來自於「空」,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然後又回歸到「空」。佛教也講現象界的一切就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當它有「生」,就一定有「住、異、滅」,有「成」就會有「住、壞、空」,現象界的一切一定是無常的流動變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就是落葉又歸根,一切來自於「空」,又會回到「空」。「歸根曰『靜』」,「靜」就是「空」的特性、涅槃寂靜的特性,回歸到「空」「是謂『覆命』」因為來自「空」又回到「空」。如果體會不到「空」,找不到心靈的家在哪裡,沒辦法大安心、大自在。如果能夠體會到我們都是來自於「空」,將來也回歸到「空」,當下就能夠「與『空』相應」,到哪裡都能夠自在。「覆命曰『常』」,「覆命」就是生生滅滅都是一種現象,叫做「常」。「常」就是永恆的真理法則、宇宙的真理法則,那些法則、法性是永恆的存在、超越時空的。「知『常』曰『明』」如果能夠了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現象界生生滅滅的法則,叫做「明」,也就是佛陀、佛教所講的「去除『無明』轉為『明』」。了悟真理實相、了悟現象界,包括每個眾生你、我身心的實相,它們的無常流動生滅變化。當真正了悟「無常法印」、徹證「無常法印」之後,就容易契入涅槃寂靜。當了悟「無常」、「無我」,很容易就能夠契入涅槃寂靜。宇宙大自然法則、真理實相,最重要的兩個特性就是「無常」、「無我」,眾生不瞭解真理實相,就會背道而馳、自討苦吃。我們能夠瞭解這些真理實相,就能夠來到解脫的世界,就是涅槃寂靜的世界,也就是苦的消失、苦的止息。當了悟這些真理實相,就叫做破除「無明」,眾生的「無明」就是對自然的法則、真理實相不瞭解,包括不瞭解我們身心內外的實相,叫做「無明」。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去除掉「無明」,然後成為「明」。老子所講述的方法就是當能夠「致虛極,守靜篤」之後,就能夠了悟真理實相,到達解脫自在的世界,轉「無明」為「明」,了悟大自然的法則。對空海而言,佛陀跟老子都是等同的智能,只是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及詮述的角度,稍微不一樣而已,事實上我看到他們所指的都是相同的《解脫道》。「覆命曰『常』,『知常』曰『明』」能夠真正了悟真理實相,也是「明心見性」,「致虛極,守靜篤」是為了讓你「明心」,讓你的心漸漸清淨下來,如果還有在使用「有為」的方法,你的心還是緊繃的,沒辦法真的很清、很明。當你不使用方法、來到「無為法」,你的心才是真的「空、明、覺」,真理實相就是這樣穿流而過、如實的示現,就能夠「明心」而「見性」。「見性」就是體悟到「無常」跟「無我」的真理實相,於是就遠離顛倒夢想的世界,破除「無明」轉為「明」。如果「不知『常』,妄作凶」,這裡的「常」不是不變的「常」,真理一定是超越時空,不管到哪裡一定都是如此,「常」就是講超越時空的真理,如果不知道大自然法則「恆常」不變的真理,不知道超越時空,你一定會抓「常」、抓「我」,就會背道而馳。佛教認為這樣就會自討苦吃、苦海無邊,老子講「妄作凶」,「妄」就是胡作非為,跟大自然的真理實相背道而馳,「凶」就是自討苦吃。怎麼趨吉避凶?怎麼趨樂避苦?不是去消除外在的那些境界,不是界定一個二元對立,然後一直消除別人、消掉外在那些境界,真正要趨吉避凶、真正要離苦得樂,就是「致虛極,守靜篤」,了悟真理實相、解脫自在。如果聽得懂以上所講的這些,你所收穫的就是價值五百萬以上,真的是「無價之寶」。如果你用千萬元或付出全部財產去求法、去覓道,卻沒有聽到這些真理,還不如花這一個小時好好聽聞上述這些內容,好好掌握整個從「無明」轉為「明」的修行方法核心。「知『常』則容,容乃公」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會大自然的真理實相、法則之後,一方面體會「無常」的法性而不會背道而馳,再去體悟整個法界大自然所展現的無我、無私精神,這時候你就會有包容量。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是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但是以色列人不容易包容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也不容易包容以色列人,宗教與宗教之間常常都是不容易包容,宗派與宗派之間也都各標新立異,認為自己才是最好的,常常都是沒辦法真正完全包容,這是人類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我們的修行在屬於高級班的層次,希望大家回歸到法界來體驗、體悟。把你們丟到法界裡面去看看,整個大地就是如此默默的承載、承擔一切眾生,我們的地球是如此平等在對待以色列人,也在對待巴勒斯坦人;如此對待美國人,也善待阿富汗人。包括太陽也是普照大地,你所瞋恨的人、界定的壞人,太陽還是一樣平等的普照。卅、四十年前,台灣跟大陸對立,政治上說是漢賊不兩立,但是太陽還是兩利、平等對待。如果大家能夠從整個法界大自然體悟「無我、無私」,以廣大胸襟的包容量,像大海可以容納百川,包容的心胸就會展現出來。「知『常』」就是體悟大自然的真理實相法則之後,就會展現出包容量、超越二元對立。當你超越二元對立之後,「容乃公」有容乃大,真的能夠無我、無私,就能夠秉公處理。如果沒有超越二元對立,處事都是從自私的「小我」立場去出發。假設你的小孩子跟別人家的小孩子吵架、打架,遇有哭泣的時候,當你一出來就會馬上認為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同樣看到幾個小孩子在那裡,你一找、一看的,就是自己的小孩。那個「我」、「我的」就會顯現出來,這樣我們在處理事情、判斷事情的時候,常常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但是卻沒有看到是自己的小孩先打別人。所以,在衡量事情、判斷事情的時候,只要你有「自我」的立場,我們就沒辦法公平、公正。就像法官在審判案件,假如背後有政黨背景,是不容易秉公處理。在此,我們都沒有責備任何人或是任何黨派,而是一般眾生只要有「自我」自私的立場,就不容易秉公處理。如果能夠體會整個大自然的真理實相之後,就會包容且會秉公處理。「公乃全」,真的能夠大公無私而秉公處理,考慮就會周全,「周全」就是會超越二元對立、超越「自我」的立場,以無我、無私的精神秉公來處理。「全乃天」當你能夠超越二元對立,考慮周全去處理事情,以平等心善待一切,這時候的是非、對錯當然是很分明,能夠秉公處理而超越二元對立,乃是天地的精神。「天乃『道』」整個天地展現「大道」的精神,整個法界的精神,就是耶穌所體會到的博愛,沒有敵人。耶穌也是強調大家要真的超越二元對立,以慈悲之心、以博愛之心善待一切眾生。「『道』乃久」真的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體會「道」的精神,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就「『道』乃久」,你的所做所為才能夠長久,不是兩眼一閉之後什麼都「空」。佛陀距離現在已經是兩千五百年了,但是對後代的影響還是綿綿不絶。老子距離現在已經兩千六百年,後代的人雖然不容易體會到老子這些觀念,但是可以感覺他真的是一個智慧者,也真的想要效法他能夠來到這樣的境界。所以,縱使是兩千五百年之後,人類對老子、耶穌還是這樣的尊敬,因為他們都是體會到大自然法則、真理實相 ,又真正體證無常、無我,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就會體道、悟道而行道。「沒身不殆」一方面在活着的時候,能夠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如果以「世間法」而言,就算肉身死亡之後,後代的人還是尊敬你,精神還是常留在人間。如果處事都是從「小我」立場出發去考慮,用一個「我」、我是、我能、我慢,到最後死的時候,一定是一場夢一場空。如果你現在當下能夠展現出體道、悟道而行道,展現出無我、無私的精神,就是溶入一體的世界,當下就不生不死,而且你的所做所為,會天長地久,「沒身不殆」。「天」跟「道」的意義有何分別?現象界的這些星球、日月星辰,我們稱為「天」,「道」是整個法界,包括虛空。-第17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一個解脫者所展現的言行,一般眾生是不容易看到的,在《阿含解脫道》有提到一般眾生不容易看到老子的足跡,真正解脫者的足跡也不容易看到。「太上,不知有之」有道君主的所作所為,事實上就是一個真正的智慧者,回饋世間、利益眾生,眾生不容易覺察得到─「不知有之」。例如太陽是如此照耀着我們,而且養育着我們,但是眾生很少能夠體會太陽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很少人去感恩。而太陽天天出來燃燒自己,不但是照亮眾生,而且把生命能源轉換給我們。我們的生命能源都是來自太陽的轉換,如果沒有太陽,你、我、他一切動植物不可能存活着。太陽比親生父母親對我們都還更重要,因為你的父母親當下也都是需要太陽的能源,太陽對我們如此重要,但是我們天天看著太陽,也不知道太陽存在的重要,甚至有時候還會嫌棄它。「太上」就是真正對我們最重要的,我們卻感受不到它的重要,大地一直在支撐着我們,就像母親養育着我們,把我們這些眾生擁抱在懷抱中,但是我們卻很少去體悟到大地的重要。「太上」就類似像太陽、大地、空氣,還有地、水、火、風、虛空,真正對我們的生命分分秒秒都非常重要,但是眾生卻體會不到它們存在的重要,所以「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呢?你是會親近、喜歡這樣的人,然後誇讚他,一般人是在這一種層面的比較多。「其次」就是類似我們的父母、恩師,包括佛陀、耶穌或是你所喜歡的教主,或是如果修道的道家方面,把老子都當做他們心目中的偶像,你有感受到他們的大慈大悲、他們對我們很重要,父母親對我們很重要、養育我們,這些有形有相的人物,我們很容易看得到。當你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朋友助你一臂之力,令你終身難忘、感恩不盡。有的小孩一直抱怨自己的父母親對他不好,認為別人父母對他很好。有一次到小明的家裡,父母親對他很客氣,煮他很喜歡吃的飯菜給他吃,去吃了一頓以後覺得很喜歡,認為別人的父母很好、很尊重他,但是卻認為我的父母親呢?別人家施一點小恩,你就會覺得別人很好,但是真正天天在養育你的父母,你卻常常在抱怨、發牢騷。現在的小孩子常常會這樣,所以要讓小孩子多吃點苦,他才會懂得感恩。真正分分秒秒在養育我們的天地父母,我們卻很少懂得去感恩,然後對有形有相的這些,認為他們展現出來的友好、慈悲,我們就好感恩啊!老子把它說成是「其次」,一般人容易看得到,就容易感受得到。因為我們一生下來就跟它一體 ,於是就不容易感受得到。「其次畏之」再來就像國王、君王…一些權威的人,或是包括宗教的一些法師,有的很重視權威,樹立一種權威,或是有些領導人、上師很重視權威,你就會畏懼他、敬而遠之,保持一種畏懼。事實上是因為自我意識越強,我慢越強的,我們就會畏懼他。再其次呢?你是會侮辱他、瞧不起他。就像暴君或是流氓、地痞,壓榨百姓的這些人,你會很氣憤的覺得這個人缺德啊!造惡啊!越往下的這些,眾生越容易看到,都在一些是非、好壞道德標準方面,很不容易超越二元對立去看到整個法界。不只限於佛教,一般宗教很容易把他們的教主設定一個框框,製作一個偶像化,然後目標都鎖定在這上面。事實上,佛陀是要我們去了悟整個法界,回歸自依止、法界依止,絶對不是要你去抓住他。佛陀希望我們自依止、法依止。「法」就是大自然、真理實相,更具體的就是法界,就是整個大自然。佛陀因為徹證「無我」,不是「我」對你們很重要,一切眾生都是「無我」,因此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的精神,他不是要你把他當做偶像,不是要你去抓他,而要回歸法界。真正體證「無我」的人,絶對不會把自己樹立成一個權威的偶像,然後要你去鞏固他、抓住他。當他真正體會到這些,「自我」一定是消失的,老子就是體會到這方面的層面,然後就歸納出「太上,不知有之」。「信不足焉,不信焉」如果一個人講話不守信用,常常是在開空頭支票,別人就不會信任你。佛陀就講述過阿羅漢講經說法的原則,不會開空頭支票,他講的一定是真理實相,可修、可證、可達,而且對眾生有益的才講。「悠兮其貴言」就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話好不如無言」,但是要體會到「無言」,你需要有很多的語言,要體會到不立文字的「無字」,你要看懂「無字天書」,要有很多的有形文字協助你去看懂「無字天書」,禪宗講說「不立文字」,但是在中國的各宗派裡面,禪宗所留下的文字卻是最多。事實上,這些語言文字都是要協助你,去看懂無字天書,聽懂無聲之言、無言之言,「悠兮其貴言」,真言不必多。所以,老子也不會贅言、不會多。佛陀就講「真正能夠幫助大家解脫的那些法」,就好像我手掌上的這些樹葉。森林那麼多的樹葉,都是一些世間法、方便法,真正能夠幫助大家解脫的,就是手掌上的樹葉這麼多而已。只要你能把握住究竟法,要邁向究竟解脫就很快,如果你不能把握住,就要修個三大阿僧祇劫。「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一個真正體道、悟道、行道的人,因為是無我、無私,做什麼事情是「三輪體空」的做,不為出名、不為個人的名利,是無條件、無所求的默默付出、默默去做,做當下該做的事情、對眾生有益的事情,絶對不會為了名利。當他做這些「功成事遂」,然後「百姓皆謂:『我自然』」就是很自然,認為也沒有什麼。那些真正的智能者默默在點亮燈塔,點亮一些明燈,協助眾生出離苦海,但是真正的智慧者做的這些,一般眾生不容易體會到。如果跟眾生講說有某種密法可以傳授,要怎麼來修、怎麼膜拜,你就會覺得它很重要。真正解脫者所展現出來的質量,老子都把這些境界詮述出來了。-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一段文義非常深奧,從文字上面不太容易瞭解。一般人講仁、義、道、德、孝、慈,怎麼會是不好呢?如果從這裡經文的字面上而言,老子是否定這些的,就像是「無魚,蝦也好」、退而求其次的情況,如果根本原則沒辦法掌握住,就退而求其次。如果還在講仁、講義,表示離開了「大道」;若修行還在展現我是、我能,表示還沒有解脫。如果在弘法,覺得自己很厲害、神通廣大、我是、我能,認為你們要來頂禮我、叩拜我,這些都表示還沒有解脫,還有很強的自我、我慢。老子認為說:如果一直強調仁義道德、忠孝,表示你離開一體世界,落入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世間法」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老子是希望我們提升,超越二元對立,來到一體的世界,與道合一。但是當你沒辦法做到這樣的心境,你離開了一體世界,就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才講說「大『道』廢」。離開了一體世界,就會落入二元對立,就在那里仁、義…。不是說仁義不好,老子都是以高標準在講,如果以「世間法」來講,當然仁義、慈悲、孝仁愛這些都不錯,但是要講解脫法、究竟法,這是退而求其次,因為失去瞭解脫的質量。「智慧出,有大偽」這裡的「智慧」不是解脫者所謂的智慧,也不是佛教所講「般若智慧」的智慧,是世間的世智辯聰,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的聰明才智、智慧,如果一直標榜聰明才智,世間就會有很多的偽詐。現在的經濟型智慧犯罪,頭腦都很聰明。有一次在南投,到一個收容本來必須監禁的問題青少年,只要願意讀書,讓他們像假釋,在裡面是比較自由、能夠讀書。一位主任跟我講他們很會「耍小聰明鑽漏洞」,因為裡面是禁菸,雖然管制都很嚴,但還是會查到煙,問他們的煙是怎麼來的?是怎麼點煙的?由於所有打火機全部都管制,結果招數講出來是利用電的短路來點煙,不管你是否電路燒壞或是耗電,兩個電線接觸的時候會起火花,他是利用這個點火抽菸,很多他們想得到而我們卻都沒想到,很多奇奇巧巧的都是他們教給我們的,那些就是世智辯聰的鬥智。雖然是被關禁的,也是設法要去耍弄 。「智慧出,有大偽」如果世間標榜聰明才智、世智辯聰、辯才無礙,世間的種種虛偽巧詐就會顯現出來。「六親不和,有孝慈」如果大家都是很仁愛,和平相處、互相尊重,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當下做所該做,不必特別強調、刻意標榜孝子。就是因為六親不和,所以才有養育十個兒子,其中卻有九個走光光,只剩一個,以前常罵這個兒子又笨又呆,結果都是他在奉養父母,所以「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如果政治清明,大家各守崗位,很認真負責,就不必標榜誰是忠臣,就是因為「混亂」,才會標榜忠臣良相。如果強調忠臣良相,表示這個朝代國家「昏亂」。我們要能夠超越「世間法」的思維角度,來看老子所講的絶對世界、解脫世界。-第19章-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從經文的語言文字上面,你不但無法瞭解老子所講的深義,而且還會責備老子總是強調一些跟世間人不同的觀點,所以後文有老子自嘲「你們大家都很聰明,只有我很愚痴」,世間人都很聰明,只有我是憨憨呆呆,下一章就是老子自我解嘲。「絶聖棄智」一般人都要標榜聖人、聖賢,後來的佛教及其它宗教方面也是形成這種情況,把他們心目中的偶像變成一個超級聖人,甚至有些宗教又把他們的教主神格化、神化,把心目中的偶像一直在膨脹、膨脹,結果大到太陽都被這個相遮住了,所以看不到太陽的重要。變成大家心目中很大的一個相,這個「小我」在這裡坐禪,心想:「佛陀那麼厲害,舌頭還可以覆面,我的舌頭只有這樣;佛陀的手是過膝,我到處看,過膝的也只有猩猩而已。我就要努力把手拉長嗎?」結果把目標都變成是在形象化上面,你看不到背後真正所講的真理實相。老子講「絶聖棄智,民利百倍」,在《阿含經》課程也有講到,如果你標出「聖、凡,大、小,高、低…」就是「二元對立」,變成佛陀是聖人、我們是凡夫,甚至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僕人,上帝是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其它人都只是迷途的羔羊,沒人敢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這樣就是大妄語,這樣就是大我慢。佛教也是這樣,沒有人敢說這一生這一世要成佛、究竟解脫,人家會認為是侮辱佛陀,這樣是大我慢,我們眾生罪業深重,眾生應該要好好的禮懺、好好的消災,我們要如何修…。結果讓眾生反而走入迷魂陣裡面。事實上,佛陀法號「無上正等正覺」,是成佛的一個特徵。「無上」就是沒有上下、沒有大小,一切眾生完全是平等、正等。佛陀是如此在教導我們,但是眾生又把佛陀變成是一位最高級的無上師。你把佛陀推崇得越高,相形之下你就越低;你把佛陀吹捧得越大,你就越渺小,於是你就不敢成佛、不敢解脫。一些宗教的信仰情操,本來是不錯,鼓勵大家成長。但是你一直在標榜聖人的形象,三十二種好、八十種相,把他神格化之後,反而害了眾生沒辦法解脫。如果我們能夠「絶聖棄智,民利百倍」,大家真正能夠超越這些「二元」,超越那些聖凡、高低大小,很快就能夠來到一體世界-眾生平等。你會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才能夠真正消除自卑、卑慢,沒有自卑之心、才不會有我慢。只要有自卑之心,一定就會有我慢,佛陀教導我們無上、正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每一個眾生都是法界獨一無二的存在,老子希望大家不要在二元對立的標榜,這樣反而害了眾生陷入迷魂陣裡面,希望「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為」如果還在強調技巧,法門、方法多巧、多妙、多深,要怎麼樣對我好、對我恭敬,或是要供養多少,我才傳給你…。眾生就會起盜賊之心,設法要接他的衣鉢、秘寶。「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剛才所講的這三種,不管是用講的或是用寫的,都無法真正瞭解經文的深意。老子是用文字寫出來,我們從文字上面來看,還是沒辦法真正瞭解它的深意。「故令有所屬」還是要講述一個提綱、一個重點,如果從文字上面來看,會往消極悲觀來解讀,以為老子否定智慧、否定那些聖人,認為老子是否定仁、否定義、否定孝慈…。事實上不是這樣,老子所講的,都是立足在很高的高標準來講,希望大家邁向究竟解脫、超越二元對立。一個解脫者所展現出來的質量是怎樣呢?原則是怎麼樣呢?「見素抱朴」一個真正的解脫者看起來就是素素的、土土的、返璞歸真,看起來“一元槌槌”的樣子,是實實在在,不會取巧、虛偽。「少私寡慾」不要惡性的競爭、故意標新立異,法界最神奧、最奇妙的,都是整個法界所展現的。再怎麼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人,不可能「無中生有」變出一個黃瓜、南瓜,只有法界大師、法界大自然才能變出這些。你再怎麼神通廣大,包括佛陀也是一樣,在此不是否定佛陀,而是希望大家回來看到實相、真實人間的佛陀。大家看到人間真實的佛陀,才能夠來到解脫自在。佛陀再怎麼神通廣大,不要以為他要吃飯就是一個念頭起來,然後飯就飛過來。佛陀肚子餓了要吃飯,再大的神通也都沒用,還是要去托鉢,還是要走路出去,不是用飛的出去。不要迷信一些宗教信仰,把解脫者吹捧得又膨又大,真的回到實相世界來看,這樣才會看到真正的解脫者,你也才會成為真正的解脫者。或許有的眾生會覺得在他心目中的偶像這麼好,本來每天要膜拜佛陀八十八拜,經過你這麼一說,回去之後腰就彎不下去了。事實上,我對佛陀真的非常尊敬,為什麼很尊敬佛陀?因為他是如此真實的一個真人、解脫者,我尊敬佛陀是因為他把真理實相詮述出來,本身也是展現出解脫者的質量─無我無私,老子也是一樣,都相當值得我去尊敬。後來,我體會到再怎麼尊敬佛陀、看到佛陀的無我無私,就是協助我們去看到法界,我尊敬佛陀,但是更尊敬整個法界。因為佛陀也是法界之子,大家要慢慢醒過來,去體悟真理實相。人間的佛陀就是那樣的真實,你的手多長、多大,佛陀也差不多是這樣;你是怎麼出生的,佛陀也是怎麼出生。除非難產、剖腹生產,佛陀不會從右脥生出來,很多人還是很堅持認為一般眾生從子宮生出來,是污穢的,佛陀是聖人,是從右脥出生的。眾生都會把他們心目中的聖人神格化,如果我是神父、牧師,除非能夠帶領你們走到那裡,然後海就隔開,我自己能夠做到才講,如果做不到,就要保留。我們不去論斷摩西那時候可不可能,我只能勉勵大家實際做看看,跟大家講的真理實相,都是可修、可證、可達的,有些是信仰的歸信仰,事實要回歸事實。有一段話「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對真理的認知」。事實上,耶穌或是佛陀都是智慧者,他們希望大家到實相,但是因為當他們離開人世間,後世的人把耶穌、佛陀神化之後,眾生就看不到真理、看不到實相了,老子是希望你要超越這些,去看到真理實相。-第20章-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絶學無為」、「絶學無憂」,《永嘉大師證道歌》第一句是「君不見絶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都是直指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絶學無憂」,「學」包括體證「無為」的世界,如果你真的到達無為、無學世界,超越二元對立,就是解脫自在。「絶學無憂」後面的幾句經文,就是敘述二元對立的世界。「唯之與阿」的「唯」就是人家巴結的那些好話。「與阿」的「阿」就是惡言、憤怒,也就是好聽的話跟不好聽的話,「相去幾何?」到底相差多少?如果用音頻、音譜解析,是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些聲音、符號而已,但是眾生很容易被「聲塵」轉走,成為境界的奴隷。如果能夠不論別人是如何的批評或是誇讚,你都能夠讓它穿流而過,不會被那些境界牽引,所以「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老子希望我們要超越善、惡的二元對立,但是眾生就很在乎,認為這個是絶對的善、絶對的惡,善人跟惡人就不可以兼容,包括漢賊就一定不能兩立。事實上,善跟惡都是眾生從「自我」的好惡標準去界定,於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你所界定的是非、善惡,事實本質實相上未必是如此,眾生不要有如此僵化的觀念,如果超越二元對立來看,「善之與惡,相去若何?」。真正的解脫者是要超越二元對立,老子也希望我們能夠超越二元對立,但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落入在世間,還是必須接受世間法的一些規範。耶穌就是沒看到這句話,都直話直說,結果很快就被判罪。舉個例子,像前一段期間在非洲一個國家,有一位婦女發生婚外情,結果被國家法令把她判死刑,而且又要被眾生用石頭丟死,於是世界一些人權組織就前來聲援,認為這樣太過嚴苛、不公平。國家制定出這樣一個戒律,在國家裡面要不要遵守?在世間法方面,還是要兼顧。如果眾生能夠容許,他們真的很喜歡過着灑脫自在的人生,但是眾生都認為心目中的偶像大師,「怎麼可以…」。假設有一次沒有預先告知,看見心目中的偶像大師穿著一件短褲,你對他的印象就會打折扣。「原本你在我們心目中樹立一個很好的相,奇怪!你怎麼穿著短褲在那裡晃來晃去呢?」現在假設我是住持,沒辦法!眾生就是要看那個相,白天我就穿起“戲裝”,但是如果有因緣可以自在,他們都希望能夠回歸自然,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為眾生界定很多的是非道德標準,都是從自我的好惡標準去界定框框,一些解脫者希望能夠純真如實的展現,但是有時候不得已,還是要兼顧世間人的眼光。「荒兮其未央哉!」宇宙的真理實相是如此浩瀚,「未央」就是因為沒辦法完全讓大家徹底瞭解,無邊無際的非常深奧,「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自我剖析、自我表白,一方面也是自我解嘲,「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生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快樂,「如享太牢」吃的又是山珍海味,「如春登台」都好像很快樂。事實上,解脫者看到眾生的快樂是表層的,在內心深層裡面還是憂悲苦惱、不安。解脫者重視的是內心、心靈方面,老子說「我獨泊兮其未兆」我是這麼蠢蠢的,別人看不出我是身懷無價之寶,眾生沒辦法看到他的智慧、內心的寧靜、能夠解脫自在,眾生看不到他展現出來「如嬰兒之未孩」,就像小孩一般的純樸純真,因為他是超越二元對立的世界,來到一體世界,眾生不太容易瞭解,因此無法瞭解到他的心境。「儽儽兮若無所歸」眾生看他像是一個沒有家的人,「若無所歸」就像是沒有家的人。事實上,真正的智慧者、解脫者不會很富有,往往都是淡泊名利。佛陀本身也是如此,他到處在遊走弘法,所有的財產就是在他身上而已。解脫者跟眾生不同之處在哪裡?「若無所歸」的「若」,第一個階段是處處無家。但是有兩種人:一種是眾生、凡夫,找不到究竟涅槃解脫界的家,所以是處處無家,於是內心不安、若有所「失」。另一種是空虛,不知道涅槃界的家在哪裡,找不到涅槃界的家,不知究竟皈依處,於是眾生的內心不安、是苦的。一個解脫者是處處無家,然後又處處家。眾生是處處有家,表相上好像有個家,但是事實上內心裡面卻是處處無家,因為你的苦、不安。解脫者外表象是處處無家,但是內心是處處有家,整個法界都是內心歸依處的家、涅槃界的家。所以,一個是內心的苦、不安,一個是大安心、大自在,如果從外相來看,佛陀的外表上就像乞丐,到處遊行、到處托鉢;老子看起來是窮苦落魄,莊子也是一樣窮苦落魄,雖然在外表看他們好像處處無家,但是事實上他們是處處家、處處安心自在,就是「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一般眾生好像很富有、金玉滿堂,在物質上好像都擁有很多,「而我獨若遺」都是兩手空空、家徒四壁。這是一種形容,佛陀與老子也都是這樣。「我愚人之心也哉」像是愚人之心,眾人是無法瞭解。一般眾生也沒辦法真正知道,我講出來,大家都笑我笨、笑我傻,因為我所講的跟一般眾生講的,是不一樣的。但是一般眾生所講的,我又不喜歡講,所以「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和光同塵,跟眾生同流,但是又不合污。「俗人昭昭」一般人眾生大家都很棒、很厲害、很有所成,能夠顯露鋒芒、衣錦還鄉 。「我獨昏昏」看起來沒什麼成就、沒什麼信徒,人家供養的也很少,就是這麼的「昏昏」。人家法師外相看起來就是很威嚴,你看起來卻是一元槌槌「昏昏」的,老子講「我獨昏昏」外表看起來就是沒什麼特殊。「俗人察察」一般眾生都像是很聰明、很會分辨是非,「我獨悶悶」好像沒有跟別人分辨是非,眾生以為我不懂是非、好壞,這是老子的自我解嘲、解析。一般人不瞭解、誤解他,眾生都很會分辨是非、好壞,很厲害、都很會分辨。「我獨悶悶」這也好、那也好。「澹兮其若海」解脫者的一個特質,像是一個波浪溶入大海裡面,他的心胸當下跟整個海洋一起脈動,跟整個世間溶為一體,所以「飂兮若無止」。因為我們也是溶入法界,心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因緣到哪裡,就到哪裡,也就是隨風飄、隨順因緣,與風、與法界溶為一體。「眾人皆有以」一般眾生大家都很有成就、很有作為、很厲害、也都很有所成,「而我獨頑且鄙」宗族長者都取笑我很笨、沒什麼成就,而我又堅持理念、真理實相,一般人看我是這麼的頑固,「獨頑且鄙」又是堅持他的道風,不隨世間世俗之流而變通。「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我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樣,一些大師、法師講出很多眾生很喜歡聽的法,而老子所講的這些,眾生不是不喜歡聽,不然就是聽不懂。所以,真正的智者就是「自古聖賢多寂寞」,但是他們內心的世界卻是非常祥和寧靜、解脫自在。為什麼呢?因為「貴食母」我珍貴的地方就是能夠跟整個法界大自然溶為一體,知道自己生從哪裡來,我最後回歸到哪裡,當下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整個天地父母就是我的父母。「而貴食母」就是類似耶穌所講「我就是上帝的兒子」,跟整個法界就是溶為一體,沒有那些苦、不安,但是眾生看不到,因為眾生就是有「自我」。眾生都在展現自我,處在我是、我能、我慢的世界。但是一個無我、無私的人,體會整個道、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展現出來的也是無我、無私的質量。一般的宗教師讓你越修越厲害,能夠滿足你的「自我」,然後「為學日增」。老子講「為道日損」,佛陀講真正走在解脫道上是要斷我慢、斷除十個結,返璞歸真體證到「無我」。一般的宗教師就是要讓你滿足「自我」、滿足你的所需,而真正的解脫者引導你真正返璞歸真,體證「無我」、做到「無我」。真正的「無我」,才會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孔『德』之容」一個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也就是真正得道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是怎麼樣呢?「容」就是他所展現出來的外相、言行舉止。「惟『道』是從」因為他是體道、悟道而行道,展現出來的必然是「與道合一」,與法界是一體的,跟整個大自然的脈動是一致的,是配合著大自然的韻律「無常法則」在運作,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中間的一段經文是老子在詮述「道」,再具體解析、詮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對佛陀而言,是把「涅槃、無為、空」界定為「無為法」,這是甚深極甚深,必須體證到相當深之後,才能了悟什麼叫做「空」。佛陀講「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老子對「空」及「道」有更深入而具體的詮述與解析。老子講「『道』之為物」,其實就是在詮述「空」的特性,為什麼佛教講「『空』能夠生妙有」呢?這一段經文就是在解析「『空』能夠生妙有」的深義以及「『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要具體拿出一個形相來證明,要拿到實驗室來讓你看,實在不容易拿出來。因為「道」是無形、無相、無色,「惚兮恍兮」在似有若無的情況之下,「其中有像」竟然可以發現在這整個「道」之中卻「有像」,能夠含容現象界的一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道」似有若無的情況之下,卻「其中有物」,含有着一切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無比深奧的「道」之中,在無比深邃的「空」之中,裡面卻是充滿着「精」。在整個無比深奧的「道」之中、「空」之中,它是充滿着能源。「精」就是能源,「其精甚真」能源是真實的存在,不是虛幻、不是想像。「其中有信」為什麼能夠讓我們確信呢?因為能源是會慢慢凝結、濃縮而轉換出星雲,然後再轉換出日月星辰、太陽系、山河大地。老子為什麼說「道」能夠生萬物呢?「道」到底是什麼呢?包括說佛教所講的「空」,為什麼「空」能夠生妙有?「空」是什麼?什麼是「上帝」?為什麼上帝能夠創造一切?如果沒有具體瞭解,會把「上帝」變成超級人格化的一個人,這樣就不瞭解真正的「上帝」是什麼?事實上,只是所使用的名詞不同,但是內涵所代表的深義都相同。老子對這方面的解析,拿捏的非常精準又深入,把很難解析的「道」及「空」,又慢慢詮述出來。不要以為「道」是很抽象的,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道」,就設法想躲到深山裡面苦修,在深山裡面觀身心的五藴,才能夠悟道、得道。事實上,觀五藴身心是讓我們的身心寧靜之後,慢慢打開智慧眼去看到整個法界實相。如果在這裡找不到「道」,到他方世界一樣找不到「道」,在台灣找不到淨土,到他方世界也一樣找不到淨土。在中國是比較重視修道,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太乙真人,結果又把老子塑造為一個偉大的神,把目標朝向修練成如同老子一樣不生不死的神仙。事實上,老子的本意不是這樣,如果還把目標朝向老子身上求道,就表示還看不到「道」。有些人很認真在修道,雖然也被推崇為一宗的創始人、甚至被尊稱為「宗主」,但是看到他們的身心所展現出來的樣貌,還是那麼的緊、那麼不安。「身心的緊」就表示他還沒有真正得到「道」,還不知真正的「道」在哪裡?如果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心開、安詳自在。一個人的身心綳得很緊,卻自稱修練的道行很高,這些都要予以保留。因為真正得道的人是很安詳、自在灑脫的。所以,「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努力修行之後才產生的,「道」本來就存在,只是心靜下來,打開智慧眼去認清、了悟真理實相,這樣而已。《心經》講到「無所得」,無得亦無失。「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眾甫。」以現在天文學家而言,從有宇宙開始到現在,「自古及今」啦!「其名不去」大自然的「道」、「空」、虛空,還是永遠存在,整個法界、宇宙都還是存在。不管再怎麼生生滅滅,「空」、「道」還是依然存在。一個太陽系的爆炸、毀滅,或是銀河系的相撞、毀滅都是一樣,「道」與「空」還是依然存在,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因為它是永恆的存在,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得道、悟道,也會跟整個天地、整個宇宙一體,來到真正不生不死的世界。「道」是永恆的存在,能夠「以閲眾甫」養育萬物,老子說「『道』生萬物」,能夠生萬物、又能夠長養萬物,一切眾生、一切動植物,包括你、我、他,都是來自於「道」,而且當下、現在也都浸泡在「道」之中,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當下也都承受整個「道」的養育。「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我怎麼知道現象界生生滅滅的總源頭,以及生生滅滅的現象,然後提綱挈領掌握到那些綱領呢?「以此」因為我現觀整個法界的真理實相,然後了悟,體道、悟道而行道,不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鑽研才悟道的,是如此現觀整個現象界的一切之後,才大徹大悟。這裡的經文也解析「道」的特徵。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必然是展現出「道」的特徵,還有佛教所講的「『空』能夠生妙有」、「『空』又能夠起妙用」。老子的《道德經》,如果要用化學公式、科學理論、邏輯模式去推理,真的是無法理解。如果以很僵硬哲學式的思考,也沒辦法瞭解老子的哲理、沒辦法看懂。一般邏輯的推理方式是:若A代表:是的、白的、對的、福,B代表一般眾生所認為的:非、黑、錯、禍。以一般邏輯的推理方式及科學角度去解析、分析,A跟B之間的關係是相反的、不等於,認為這兩個是並行線、不會交集,甚至是相反的並行線,A不會等於B,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如果頭腦觀念是很僵化的,就會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福就是福、禍就是禍、凶就是凶、吉就是吉…」一般眾生就是這樣。但是老子所觀察之宇宙人生實相卻不是這樣,他所看到的A跟B之間,是有很奧妙的關係。A會慢慢演變到B,B又會慢慢演變成為A,這之間是沒有絶對的。如果以邏輯推理方式,用僵硬的公式去解析,是沒辦法解開的。老子所講述的,是超越一般哲學、心理學層面。為什麼A會漸漸變成是B呢?A是白天,有可能慢慢演變成黑夜,又會慢慢黎明而變成白天…,整個現象界實相,黑夜跟白天之間,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界定,像我們現在的黑夜,慢慢會變成明天,黎明、白天…的一個演變過程,其它的現象也是一樣。-第22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老子講「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整個人世間的現象也是這樣,要靜下來去看。有時候你認為是得到了,但是得到未必是好;有時候你認為是失去了,以你以前的觀念認為失去了,你就會很痛苦。但是失去也未必不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整個法界是很微妙的,能夠瞭解這些,才能夠看得懂老子常常都是從一般眾生的思維負面角度切入。要能夠瞭解到老子的哲學思惟模式,「曲則全」一個人能夠接受得了、忍受得了委曲,也就是身心能夠柔軟,才能夠成全大事業。「曲則全,枉則直」「枉」就是受到人家的冤枉也沒關係,能夠包容眾生的無知、眾生的批判,也都無所謂。具有如此柔軟的心胸,以及無限包容的胸襟,表示你的智慧是相當高深,這樣講話及做事就可以正直。如果受到人家一點批評,就在那裡跺腳、跳腳,在那裡抱怨、牢騷,甚至痛哭、到處喊冤,到包青天那裡去告狀…!如果你承受不了那些委曲、冤枉、侮辱,你的個性就會變得比較急躁,所以「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窪」代表谷地、低窪的地方,一個人能夠虛懷若谷、很謙虛,「盈」就是你的人生會漸漸不斷的充實,智慧會不斷的開展、成長,整個生命都會不斷成長、開花。所以,要做到全啦!直啦!盈啦!前面的功夫能不能做得到?「敝則新」「敝」就是一個人能夠接受自己的臉黑、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反觀到。能夠接受自己是個完整而不是完美的人,你的生命才會不斷的很新鮮,「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如果你是一個要求完美的人,生命會過得很緊、也會很苦。一般眾生想說:「奇怪!我求完美怎麼不對呢?」如果你要求完美,包括家庭裡面有四、五十坪,但是就是要做到一塵不染,東西一定要放定位,如果有人動了位置、沒有歸位,於是就生氣、看不過去,你的心閒不下來、靜不下來,你的心是不會自在的。如果考試總是一定期求一百分,你的人生會綳得很緊、也會過得很苦,所以有一句話:「生平無大志,但求六十分就好」可以就好啦!然而不是說做事情就不認真。如果你一直求完美,有些方面反而一直着重在支流末節。一個真正能夠灑脫自在的人,他是掌握提綱挈領、掌握核心。為什麼有的人能夠當大企業的領導人,就是有大格局、大氣魄掌握核心。能夠容納自己是個完整而不是完美,這樣才能夠全然活在每一個當下,生命才會活出意義。如果能夠再推演看到法界,法界大自然本來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眾生都只希望看到理想的夢幻世界,只要快樂、不要痛苦,只有長命百壽、沒有死亡。如果一直構築你的夢幻世界,就會厭惡實相的世界,認為實相世界是五濁惡世,這樣就看不到真實的實相世界,於是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處處看到有死亡、也有垃圾,那裡有大便、也有死東西,怎麼還有這麼多腐爛的樹葉、果皮…?如果以這樣的心態,是看不到淨土的。你的淨土只是在他方世界、在理想的夢幻世界。如果能夠去看到整個法界實相的存在,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也包容自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你的生命才能夠真正活起來,而且見到真實的「道」,才能夠得「道」。「敝則新」,「少則得」老子跟大家平常的邏輯思考模式就是不一樣,我們平常抓越多、抓越多,就好像得到越多,佛教也是提出這樣的觀念,如果你抓越多,到最後就是一場夢一場空。《解脫道》的過程就是你不斷的體悟,然後不斷的放下、放下。當你真正懂得放下手中的抓取,才能夠得到無限。手中所抓的,不管你再怎麼抓,終究是有限的。而且不管你再怎麼抓,到最後一定是要放掉。那個「放」是被迫的放掉,不管你是民族救國英雄、偉大的將軍、當多久的總統,到最後還是要放下的,權力也全部都要移轉的。所以,老子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體會,一個人真的能夠放下、放下,到最後才能夠真正得到無限。《道德經》講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解脫道》真的也就是這樣。不是越修越厲害,而是越修、我慢越少,身心越柔軟。「少則得,多則惑」如果你抓得越多、就越迷惑;抓得越多,你的苦就越多。所以,不要以為擁有越多,然後你越快樂,頂多只是暫時的快樂,後面接踵而來的就是很多的迷惑、苦。「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裡所講的「聖人」,是真正體道、悟道而得道的高人,不一定是外相的高僧。「抱一」是效法大自然無我、無私的精神,體會整個「道」展現出來的特性。「為天下式」在身、口、意的自然展現「道」的精神特色,以這樣的方式跟世間、眾生結緣,但是一般眾生不容易看到。事實上,眾生都天天浸泡在「道」之中,就是不知道「道」是什麼,還到處拚命去找「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真正得道的高人是沒有我慢,不會有「自見」、愛自我表現,「不自見故明」已經是一個明行足,了悟「無常」、體證「無我」的得道之人,「明」表示真正有體悟「道」、得「道」的人,不會展現我慢。「不自是」沒有我是,「不自伐」沒有我能,不會老王賣瓜,然後自讚自誇。「不自伐故有功」包括在公司團隊,如果成就一件事情之後,或許以客觀而言,你的功勞是居多,但是如果你一直自誇功勞功績,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能夠謙虛的把成果跟大家分享,別人反而會尊敬你,如果是居功、邀功、搶功,不管是真、是假,別人對你的印象就會不好,所以「不自伐故有功」就算功成而不居,「不自矜故長」因為沒有我慢,所做的這些事業就能夠維持相當長久。「夫唯不爭」因為他不跟人家爭,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我們常常就是忍不下這口氣,覺得受委曲、非爭不可,一定要爭個臉紅脖子粗。有的人就是得理不饒人,往往容易造成兩敗俱傷。不管再怎麼得理不饒人,不管再怎麼爭,記得!當你有理去爭論,而爭贏之後,對方未必是真的臣服、心服,將來有可能會設法報復。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到「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真的要能夠去做到,人生一定要吃過很多苦,經過很多的歷練,才能夠真正做到。「夫為不爭」絶不是消極悲觀,流水是這麼的柔軟,當遇到石頭阻擋,就像一般眾生遇到一些境界,「好!我不跟你爭。你要在那裡阻擋,沒關係!我可以繞啊!」「山不轉,路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能夠做到「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絶對不是消極悲觀,正是因為你了悟世間的真理實相之後,不再跟眾生無明顛倒,展現出一種智慧,默默做你當下該做的事情,把生命的實質意義展現出來而不爭名。「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一個人能夠「曲」,就能夠「全」。你的身心柔軟而不與人爭,就能夠成就大事業、擔當大任,難道這種至理名言是虛假的嗎?以老子所經歷過的,真是非常珍貴的座右銘。「誠全而歸之」一個人的自我、我慢消失之後,法界的慶祝就會泉湧,就能夠「誠全而歸之」。真正做到大自然所展現的真理實相,大地任眾生踩踏,大地默默在養育着一切眾生,眾生不知道、也不知感恩,又常常在踐踏它、吐痰、蹂躪它,它也無所謂,還是默默養育着一切眾生,真的就是無限慈悲的母愛。如果一個人真正去體會到整個法界天地對我們啟示的精神之後,很自然就會展現整個法界的精神特色,這就是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佛教所講的智慧。一個人有「自我」,就會有我是、我能、我慢,包括走在修行路上也是如此,只要你有「自我」,就會展現我是、我能、我慢、我很厲害、我神通廣大、我能夠抓妖魔鬼怪、我能夠驅邪…,那些都是在二元對立裡面展現我能,這樣還是處在二元對立的衝突世界。因為有我是、我能、我慢,一定會爭、會排他,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體證無我、無私的精神,來到無爭、有智慧,反而能夠成就千秋萬古的偉業。要真正讀懂老子的深義,必須要能夠歸零,把過去的思考模式放下。如果老子的思考模式跟我們相同,老子就沒什麼特殊了。如果你可以按照原來的思考模式理解,《道德經》也就沒有什麼深奧了。佛陀講「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還是在自我思考的模式裡面運轉,我們很多錯誤的思考模式,你要“從新”洗牌、“從新”來過。老子處處“從新”激盪我們原本僵化的思維 ,都是跟你來個腦筋急轉彎,他的思考模式跟一般眾生不一樣,也就是那些真正解脫者、大智大慧的人,所體悟的生命哲學。佛陀是透過「有為法」,慢慢協助大家體證到無為、無所得、無修無證的世界。四果阿羅漢就是來到無為、無學、無修、無所得的世界,跟一般眾生的思考模式不一樣,大家要給自己“從新”來過的機會,一定要歸零、歸零。-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自然是「無字天書」,都在跟我們述說無言的真理,真正體道、悟道的人,講話不會囉嗦、也不會繁贅。「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少言、能夠靜得下來,就是符合自然之道。釋迦牟尼的「牟尼」就是寂靜,還有聖默然,能不能真的靜得下來呢?當你能夠靜得下來、能夠聖默然,乃是你有配合體悟到大自然之道,但不是用壓抑的。如果你是用修養的工夫來壓抑,雖然沒有講出來,但是內心裡面是在嘀嘀咕咕,內心裡面是在醞釀的。「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就是大風,不會維持很久;「驟雨」就是急雨、下大雨,也不會很久。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則」。「孰為此者?」誰造成大風大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久」現象界都是無常的生滅變化。「而況於人乎?」但是人類卻一直都在求常、求恆、求不變,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都是無常生滅變化。所以,遇到好的事情,要以平常心來看待它的變化;遇到不好、痛苦的事情,也以平常心來看待它的變化。「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一個人如果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很自然「道」就與他合一,其它就以此類推。「『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體道、悟道而行道,自然就是「與『道』合一」。事實上,這也是一個權說,你本來就「跟『道』合一」,只是有沒有體會到而已。本來就在「道」的大海、空海之中,只是沒有認識到你就處在涅槃界中。修行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從無知、無明轉為「明」。《心經》講「無所得」,因為「得道」之後也是「不增」,還沒有得道、開悟以前也是「不減」,所以不增、也不減。問題只在於你不瞭解你是苦、不安,不知道家在哪裡。當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你是安心自在。所以,得道之人不是在他得道之後,家裡就黃金滿堂。真正得道的人,真的心與空相應之後,整個法界的法流不斷穿流而過,內心裡面是法喜的,就像是得到無價之寶、整個法界的慶祝,所謂「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失」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像一個人如果喜歡吹牛,就會跟喜歡吹牛的人在一起;喜歡賭博的人,慢慢就會跟喜歡賭博的人在一起。如果真正展現大自然「道」無我、無私的精神,處處都是跟「道」合一。修行上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還是很喜歡神通感應,就會去祈求這方面的法門。真正的《解脫道》是很樸實、實實在在的,如果真的要邁向究竟解脫,就會跟《解脫道》相應。-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都是相反於一般世間思維的角度立論,講「企者不立」很多現象都是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企」就像一個人踮腳尖站着,覺得可以比別人高,是不是要很用力?能站立多久?「不立」就是一種造作、不自然,沒辦法維持穩定長久的站立。有企圖、有所求的作為,反而無法維持長久,因為不實在,所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如果走路是很大步的一直在跨步,你能夠行多久?以世界百米賽跑來講,大家在一百米裡面都是儘量全力的衝剌,但是請問你能夠維持多久?再來,你就會很累了。假設我們要走十公里的路,現在一馬當先衝出去,起先跑很快、想要領先,就很快的跑出去,結果沒多久就怎麼樣?用一百米的速度衝鋒陷陣衝出去之後,整個體力會很快就消耗掉,反而沒辦法維持長久。所以,你要行遠,就要穩紮穩打的走,叫做「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如果一個人愛自我展現,表示是「無明」,因為這裡面是有我慢,就表示還有「無明」遮障,十個結後面的那兩個結都還在。「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跟前面的所講意思相同。所以,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對老子來講,都覺得是在耍把戲。「其在『道』也」包括為人處事或是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樣,如果真正的體道、悟道而行道,你漸漸就會返璞歸真。當你返璞歸真之後,再看世間的一些宗教師,他們在講修行法、修行觀念,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所講的是真理、是「道」?還是方便法、世間法?講「世間法」到底是無明、我慢?還是一種權說而協助眾生、引導契向解脫?都可以清楚看到。當你真正徹證「無我」的時候,看到眾生所展現出來的,包括不管再多麼有名的大師、大法師,假如他還有我慢,都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如果因緣不成熟,你不會隨便講,因為有時候你隨便講,是會遭受砍頭的。「余食贅形」都是在海中鑿河,對整個法界大自然而言,「余食」是不必要的、多出來的,「贅」是累積,就像肌瘤、腫瘤,是不必要的。沒有最好,若有,是多出來的,能夠割掉就割掉。如果沒有是最好,就是「余食贅形」。凡夫都會想成聖、成賢,一個解脫者是來到平凡、平實、平淡,真正體道、悟道、得道的人,一定是來到平凡、平實、平淡。為什麼佛陀只是托鉢就能夠過一生?不必擁有家財萬貫,老子也是這樣。一個真正「無我」的人,不會有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真正體證「無我」的人,再看眾生所展現的,就很清楚此人有沒有「自見」?是不是在「自見」?是不是在自是、自伐、自矜?都可以很清楚瞭解。當你沒有我慢的時候,才能夠正確而清楚知道別人有沒有我慢?如果你還有我慢,就無法正確清楚判斷別人。如果你的心鏡不夠明,就沒辦法如實照見;如果你的心鏡夠明,就可以很清楚照見。所以「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包括在修行方面也是這樣,眾生再怎麼炫耀自己的厲害,或是再怎麼神通廣大,對整個法界而言,都只是彫蟲小技,也不可能「無中生有」變出一顆南瓜,不可能「無中生有」生出一粒米,然後一分鐘之後變出纍纍的稻穗。整個法界對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的人,反而都是「物或惡之」,因為跟整個「道」是不相合的。「故有『道』者不處」這樣反而是自討苦吃。一個悟道、得道的人,是不會去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也不會海中鑿河,如果「自我」越厲害,你的苦就越多,就是背道而馳。-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是老子在銓述「道」、「空」的特性。「先天地生」「天地」就是太陽系,我們就生活在太陽系的一個家庭。在太陽系誕生之前,就有整個「道」、整個虛空的存在,而整個虛空、「道」是「寂兮寥兮」,是無形、無體、無聲、無色。「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所有一切眾生,包括日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部都是來自於「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本無名,是沒有名稱的,要用什麼名稱來稱呼都可以。所以,耶穌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一樣可以。但是,不要被名相卡住了,所以「道本無名」。佛陀就用「空」、法界來形容、詮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實在是很廣大、很浩瀚,「天大,地大」的「天」,就是我們現在太陽系所處的空間-虛空跟太陽,可以稱之為「天」。「地」就是我們的地球,地、水、還有風。地球夠廣大,「天大,地大」「道」就是講整個的宇宙,「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有兩個含意,一是能夠出生為人,真的不容易。在整個演化的過程中,能夠出生為人,要有很多的因緣,因此不要埋怨自己一輩子業障深重,轉世為人就是來受苦、受業報…。不要被那些重重的原罪把你拖累住,放下那些!今天能夠來到地球出生為人,是相當難得的殊勝因緣,要好好珍惜、感恩!放下一些宗教師的言詞,回到法界現觀,包括從有地球的生物、動物開始以來、到現在,人類的出生是在後面幾萬年而已。從天文學的角度歸納,從有宇宙開始,然後製做一天的行事曆,就是「宇宙這一天」,從宇宙開始,包括後來銀河系、太陽系的誕生,然後有地球、人類的出生,人類的出生時間在這一年中,從一月到十二月比喻,人類是在十二月卅一日才誕生。整個演化的過程,如果以太陽系的地球上面的人類來講,是經過這麼漫長的歲月,人類才誕生。所以,能夠演化到有人類的出生,是相當不容易。因此要好好珍惜我們的生命,每天都要過得很快樂、很有意義,不要憂悲愁惱、啼哭嚎呼!哀怨、哀嘆啦!背着重重的包袱。很多宗教師都在給你洗腦。放下那些,你才能夠自在;放下那些,讓法界、大自然來說法。放下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它們會讓你背着深深重重的原罪,背後就是要發展宗教事業,這樣是很不理想的。「道大,天大,地大」「道」很大,天很大,地也很大、「人亦大」,在地球上的眾生之中,人類的我慢也很大。你體會不到自己從哪裡來,體會不到整個法界、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當舞台一搭出來,就展現我慢、我是、我能,「人亦大」就是變得“很大尾”。人類自稱「萬物之靈」,但是卻看不到人類的背後,都需要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的養育之恩。如果能夠看到,就會很珍惜當下殊勝的緣起,然後「我慢」斷盡、知恩感恩。「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得道的人就是體悟大地所展現的母愛、慈悲,超越二元對立、接受一切眾生,無條件、無所求默默養育眾生,默默的付出、然後不居功。真正「得道」的人,是現觀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實相,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地法天」是一個形容,慢慢的推廣,就像整個虛空的天、太陽一樣,默默在燃燒自己,照亮眾生。包括整個天是廣大的胸襟,無邊無際包容一切。「天法道」「道」就是整個虛空,而整個太陽系所在的「天」,都是效法整個「道」無邊無際的包容,能夠生萬物、然後又不居功。「道法自然」「道」是整個法界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又是法爾如斯,我們人類要回歸自然,以大自然為師。-第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重為輕根」台灣話「樹頭若站得穩,就不怕樹尾刮颱風」,如果有禪修的基礎,身心知道如何安頓下來,就能夠在歷緣對境中靈活展現、運用。如果真正懂得佛法、解脫的核心要領,跟你的上班、工作不會衝突、拉扯。如果沒有掌握「出世間法」解脫的核心,上班、工作就會有很多的拉扯,做什麼工作都會覺得還是想要去專修,想要離開種種境界,希望有因緣就到深山裡面躲起來。事實上,「重為輕之根」就是一方面穩定、穩重,最重要是你的心能夠安止下來、安頓下來。但是要能夠安頓下來不容易,你必須要有聞、思、修、證的基礎,再加上實修實證,你的心才能夠安得下來,之後就可以靈活的運用、展現,叫做「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躁」就是浮動、浮躁或是一種不安,你能靜得下來,以靜制動,就像柔能克剛。如果沒有寧靜的心靈質量,會隨着你的習性浮躁、衝動。如果你能夠藉由打坐達到內心寧靜的質量,心就能夠穩定下來。當你在衝動、暴怒、生氣的時候,就會有緩衝的空間,不會因為衝動而像一匹脫繮的野馬。唯有心能夠靜得下來,才能夠讓脫繮的野馬緩衝下來;能夠靜得下來,就已經有很大的空間出來,你的衝動就會有轉圜的餘地,就比較不會發生車禍,所以「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修行人、解脫者,他是「終日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展現是「不離輜重」,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身心是穩定的,身心柔軟展現出「三妙行」。但不是腳步很沉重的「重」,不要以為解脫者總是不苟言笑、不能夠笑,都是道貌岸然,連走路的每一個腳步都是很謹慎,不是這樣的。這個「重」是「三妙行」的展現、身心柔軟,但是內心很安詳,「重」就是內心的安詳,如果能夠清醒明覺活在當下,走路也可以快,但是你都是清醒明覺。「雖有榮觀」當榮華富貴來臨的時候,也是「燕處超然」,以平常心來對待。突然要升大官了,如果因緣可以接受,我就接受。但是我還是一樣得之不驕,該做的,還是一樣照常去做。孔子講「富貴於我如浮雲」,老子講「燕處超然」,以平常心對待。因為這陞官也是「無常」,切莫一陞官之後,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很快會把你的屁股燒掉。陞官了,沒關係!有這樣的因緣,我一樣珍惜,但是不驕傲,以平常心去面對,調整不同的角色,當下該怎麼樣做,我一樣不虧職守。「奈何萬乘之主」奈何那些高層領導的人,或是當行政院長、總統的人「卻是以身輕天下」如果你不穩重,又是那麼浮躁、暴躁或是輕浮、草率,這樣百姓就會受災殃。「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尤其一個越處在高位的人,如果你很輕浮,一方面容易失去根本根源,你就不穩重了。如果你很急躁,一方面沒有君王的威儀,一方面也失去了你的智慧。如果急躁、身口意一直衝動,就沒辦法有智慧,也就成為境界的奴隷,你做不了主。-第27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的可貴,就在於他對宇宙的實相,觀察得非常深入,又能夠設法詮述出來。再者,他對於眾生的心瞭如指掌,觀察得非常深入微細,然後又不厭世,告訴我們怎麼在世間能夠同流而不合污。不是說不要同流、他們是壞人、他們怎麼樣…不要跟他們同流,而是告訴我們怎麼能夠同流而不合污?「善行無轍跡」如果不瞭解老子深義的人,會以為老子在耍一些權謀。整個「道」所展現的實相、特徵,對於一個體道、悟道的人,他所展現的也是這種情況,「善行」、身口意展現「無轍跡」,也就是佛教所謂「三輪體空」的作為,亦即「行善不欲人知」。「三輪體空」就是無我、無我所,包括這一件事情。就像你行善、做善事,在做善的當下是「無我」,不拘限對象,而且在做的當下也「無我所」,包括善行觀念也要空掉。不是不去做,而是你做了,但是沒有「我」在行善、「我」在佈施。我的觀念就覺得這件事該做就去做,覺得做這些對自己、對眾生都有好處,我們就去做。當下是無我、無我所,包括善行觀念也都是超越。真正一個行善的人,不會說我去做了一件事情,然後就認為功勞、功績多大,還要幫我拍相片留存、幫我登報,才要捐多少前,看報紙上面刊登多大,這都是在買賣交易。不過,有還是總比沒有好,我們也鼓勵你漸漸上來,真正做到「三輪體空」的佈施,就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說話不會前後矛盾。「善數不用籌策」一個心算很厲害的人,不必背着一個算盤在那裡撥算。「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禪宗會講說「無門關」,事實上是要讓你體會「無為法」,若是有一個固定的門在哪裡,你要開個門是不是很容易?有一個固定的方向、目標在哪裡,當你打開這個門之後就可以解脫,於是就會設法想要去打開那扇門。或是說這一道解脫之門是在月球上面,人類只要發展科技,能夠送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脫了。那就是「有門」,「無門關」是講解脫的門,真正解脫的門是「無門」,真正要體會「無門關」,必須體會到「無為法」。比如老子所講的「道」,你本來就浸泡在「道」之中,本來就浸泡在大海之中,本來就跟大海一體,要怎麼跟你講它的門開在哪裡?如何講說開了一道門之後,就可以找到大海?處處無門、處處都是門,所以「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如果還在有為、有修的階段,就會想找時間閉關,或是每天找時間進禪堂打坐,幾點進禪堂、幾點出來…,就是有進、有出。當體會無為、無學、無修的情況,你隨時都可以在禪修中,不一定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禪。如果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禪,就是有入、有出。在生活的行、住、坐、臥之中,清醒明覺活在當下,就是在「未到地定」跟初禪的階段。在日常生活中,清醒明覺活在當下,也就沒有所謂的進、出。「善閉」善於把禪修的質量溶入日常生活中。「無關楗」沒有進出。「不可開」沒有進出。「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結」善於跟眾生互動關係,是「無繩約」沒有約束。但是因為沒有打結,要從哪裡鬆開?在「世間法」方面,包括結婚要有結婚證書,也是有打一個結。當婚姻不好、無法相處,就要離婚、解開「結」。像一些演藝人員要跟人家簽契約,就是打一個結,照約履行之後,「結」才解除掉,若遇中途有狀況,沒辦法繼續下去,「結」還是要去解開,一般世俗必須按照「世間法」。但是以「出世間法」來講,「善結」是「無繩約而不可解」展現最高的是老子、佛陀、耶穌,真正體證「無我」的人,不會抓弟子,不會認為是皈依弟子才教。佛陀也是一樣,到處跟眾生結緣,無我、無私的把生命回饋世間,不會跟眾生「打結」、打契約,兩千五百年來,人類是如此跟佛陀、耶穌、老子心靈的默契,到現在都沒有離開世間,還是深深影響着我們眾生。有人問一位得道的禪師:「什麼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亦即「佛祖西來意?」禪師就告訴他:「等一下我再告訴你,好不好?因為我要去上廁所…」。那位禪師上完廁所回來之後就跟他講:「你看!連這種芝麻小事都要我自己去做」。一般眾生都想倚靠別人,但是生死大事要靠自己走出來,不管修行境界再怎麼高,沒辦法說不用吃飯,個人吃飯個人飽;再怎麼疲倦,也沒辦法代替你修行,說「好好打坐就好了,不要休息、不要睡覺,我來幫你睡覺…」不可能啦!包括連小便這種事都要自己去做,佛陀沒辦法代替你。所以,有些禪師的對答都很灑脫瀟灑,你不要以為沒什麼,有些眾生是來求感應、加持,認為大師看起來很厲害,就幫忙加持、灌頂…,希望節省很多時間而不用修行。如果有貪便宜的一種心態,你就沒辦法落實。有學員問到:佛力與他力。一般眾生如果心靈比較脆弱,都希望能夠得到佛力的加持、他力的幫忙,有些弘法者甚至會講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不能夠靠自力,認為這是我慢、不容易成就,所以要靠他力、佛力。表面上好像有道理,事實上要靜下來體會什麼叫做佛力?什麼叫他力?更深一層也要看到,什麼叫做佛力的加持呢?透過佛陀的手指,我們看到真理實相,去見法、體悟、開發智慧,就是真正佛陀的加持、佛力的加持。不是說在那裡打坐,然後看到佛陀或是什麼佛,來幫我開天庭、灌頂、開示,當然這也是有可能,但是往往幻相比較多。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去見法呢?透過佛陀所留下來的智慧精髓,處處去開發智慧呢?這才是真正佛力的加持。不要把「他力」想像得那麼抽象、那麼玄虛,不要以為你現在就沒有「他力」的協助,我們今天能夠在中鼎的大教室上課,要有多少因緣的促成?這就是眾生力量的相輔相成,就是「他力」的協助。包括你今天能夠安心在這裡聽課,背後家人的承擔、很多因緣的協助,那些不是「他力」是什麼!所以,不要把他力、佛力想得很抽象,好像在禪相或是到他方世界,當下我們的行、住、坐、臥,當下我們能夠做什麼,「能」的背後,都需要很多眾生因緣的相輔相成,就是眾生的力量在協助我們。要體會「無我」,當下有沒有他力的協助?有啊!還有自助、天助,我們講說自助、人助,最重要自己本身要能夠爭氣,不要像「扶不起的阿斗」,你要爭氣、要自助,佛力、他力才會協助你。有心邁向《解脫道》,佛陀的力量、智慧才能夠協助你,如果沒有決心要邁向《解脫道》,覺得這一世不可能解脫,佛陀的智慧怎麼樣傳給你呢?所以你要自助、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佛的力量就會跟你相應,就會協助你,自助、天助,自助、人助。講到更深層的,你的存在、能學佛修行、能夠做什麼,還有一股力量比佛力、他力更勝百千萬倍的,一般眾生實在不容易看到,不容易體會法界的力量。法界就是整個大自然,亦即老子所講的「道」,整個法界的力量不是每分每秒都在支撐你、養育你嗎?任何大師的加持、灌頂,都只是給你心理上的鼓勵,真正最實際、最實用的加持,太陽每天不斷傳送能源,讓我們的生命充滿着活力、能源,就是法界大師的力量加持。真正最實在的加持,你有看到嗎?有體會到嗎?當下大地承載着我們,大地的養育、支撐之力,就是法界的力量在養育着我們,你有體會到嗎?沒有佛力的加持還不會死,最多只是渾渾噩噩過日子而已,但是沒有法界力量的支撐,你是絶對活不了的。所以,佛力、他力固然都滿重要,是讓我們的心靈質量提升,就像老子、善知識的手指,協助我們開發智慧、解脫自在,但是更要探究生命、生死的源頭。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聖人」就是體道、悟道的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就是超越二元對立,不是說喜歡的人才去幫助他,你所界定的壞人、不好的人,就厭惡他、排斥他,整個法界、大自然是如此平等的善待一切眾生,大地平等的善待以色列人,也平等善待巴勒斯坦人,太陽平等照射美國人,也平等照射阿富汗人,法界是超越二元對立的。整個道、整個大自然,展現超越二元對立的胸襟、無我無私,所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在他內心裡面沒有不可救的壞人、惡人,只要他願意成長、願意上進,我們都願意協助他,就像當醫生的也要超越政治立場。所以,在戰場上規定紅十字會是在戰場負責醫治傷員病痛的,國際上都有這種公約,不可以攻擊,因為他們所處的是中立的立場,要救助傷員。現在假設戰場在阿富汗,美國紅十字會在阿富汗的國土救治美國的傷員,如果他們遇到阿富汗的傷員要不要救?當然要救,不可以說這是敵人,我們不救他。所以,當醫生也一樣要超越二元對立,何況要當一位弘法的人,真正協助眾生出離苦海,都要超越二元對立的。「『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以前一直排斥厭惡的牛糞,認為這些是髒東西,看不起眼、鄙視它,在你的心靈世界裡面是把它打入黑暗的,但是現在慢慢提升到以平等心尊重它們,讓它們平等的存在法界。如果你能夠以平等心尊重牛糞、牛大便,它們也一樣能夠回饋世間,化成有機肥料長養萬物,那些牛糞、牛大便也會讓蓮花開出美麗的花朵,進而開花結果,這裡所講的都是要來到超越二元對立。「是謂『襲明』」「襲明」是真正體悟大自然展現出超越二元對立的實相,已經從「無明」轉為「明」,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我們眾生的老師、善知識是「指月的手指」。「不善人者,是善人之資」如果能夠包容原來排斥、厭惡的人,他也會成為「善人之資」。就是佛教所講的「逆增上緣」。一方面那些牛糞、牛大便也會轉換成有機肥料,長養開出美麗的花朵。如果你「不貴其師」,不珍惜那些善知識。「不愛其資」不能夠包容你所排斥、厭惡的。「雖智大迷」雖然你自認很有智慧、很聰明,能夠善辨是非,但事實上對老子來講,你是大迷糊、大無明,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佛陀也講「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是謂『要妙』」這就是解脫很重要的心法,要超越二元對立。-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如果一個人真正體會「道」、大自然的真理實相,就會很自然展現與「道」相應的德行。「知其雄,守其雌」用世間的語言對比,一般人都想要求自我的肯定,當得到肯定之後,就會一直用「有為法」去追求、展現,展現出一副我是、我能、我慢,當有所成、有所作為之後,就會覺得沾沾自喜,可以衣錦歸鄉、光芒萬丈,所以眾生都會想要出名、出人頭地的想法。但是,當這樣做之後,你反過來會遭受眾生更多的嫉妒、排擠、攻擊、譭謗,老子因為看穿這些,如果說想要出名、功成名就,這樣反而會遭到更多的陷害、攻擊、排擠。當了悟世間的真理實相,然後默默去做,是能夠瞭解出名之後很風光的好,但是卻願意默默當一個無名小卒。能夠有這一種認知,做出實質的意義,然後又願意排在最後面,是相當不容易。所以「知其雄」,知道出名的好,展現出大氣魄、大有為,受到人家肯定,但是能夠「守其雌」能夠靜得下來,也就是謙卑、謙下,我們默默去做,有功勞讓別人去享用,要做到這樣很不容易,所以能夠「為天下溪」。總是處在虛懷若谷的情況,功勞讓別人去分享,自己就是默默的做,能夠「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所展現的德行與法界大自然無我、無私的德性,就已經是「不離」了,同樣是展現法界的質量特性。「復歸於嬰兒」漸漸來到一種純真、返璞歸真,講究生命質量的真實快樂,不會去求取一些虛名、浮名、利益,「名利於我如浮雲」,展現出生命的實質意義,不會去跟人家爭名,這時候就是「復歸於嬰兒」。「知其白」眾生都希望展現光明、美好的一面,能夠把好的方面讓給別人,然後「守其黑」,就是不與人家爭光,不跟眾生爭功勞、也不去炫耀,但並不是不做,而是默默去做,不跟眾生爭出風頭、也不炫耀,能夠真正展現大自然、大道的法則,天地之德在你身上展現,才會形成一個榜樣,能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與整個大自然所展現的品德沒有差別,真的體道、悟道而行道。一個真正悟道的人,他一定展現出來是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如果一個開悟的人,所修行或是所知見,離開整個法界大自然的法則,絶對不是真正的開悟。真正的開悟一定是了悟大自然法則,然後體道、悟道而行道。真正看到「無我」,一定是看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實相,這樣「復歸於無極」。「得道」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已,是實際真正展現出來,「復歸於無極」、與道合一。就是佛教所講的「回歸到空、溶入空」,包括《心經》所講的世界,心與「空」相應,溶入整個法界、溶入「空」,所以「復歸於無極」。「無極」絶對不是抽象的,都是實際的存在。「知其榮」知道光榮的好,大家都想要出名,但是你「守其辱」有人要出風頭,總是要有人被排擠;有人一直要站在最高、最上,總是有人要被踐踏。「知其榮」你做出實質意義出來,但是又能夠「守其辱」就算你不去跟人家爭功勞,就算被攻擊或是背黑鍋也無所謂。但是,真的要做到這方面很不容易的,絶對不是用壓抑,覺得自己實在很委曲,而是真正了悟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所以不會跟眾生爭。一方面看到整個法界無我、無私的精神,展現出來跟整個法界合一的精神特色。「為天下谷」都是處在最低的地方,「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所展現出來的特性都是跟整個法界一致,這樣的人「復歸於樸」來到返璞歸真,會成為一位「真人」。「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真人。眾生如果有種種結縛、十個結、貪瞋痴、我慢,都還戴着很多的面具,沒辦法成為一位「真人」,要把那十個結、貪瞋痴一一去除掉,像《阿含經》裡面有講,來到四果阿羅漢的世界,貪、瞋、痴永盡無餘。這樣才能夠真的不假,成為一個解脫者、真人。「至人只是常」只是回覆到成為一位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絶對不會“作鬼作怪”,不會譁眾取寵的。「樸散則為器」真正的解脫者是很樸實的,這麼樸實的人,做起事情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做起事情是「樸散則為器」,能夠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樑、人類的棟樑,外表看起來覺得好像沒什麼,但是吐露出的就是真言、真理,所以「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假如遇有伯樂能夠重用這樣的人,他的智慧更能夠回饋世間,像這一種返璞歸真的人,能夠「則為官長」,能夠成為世間的瑰寶。「故大制不割」一個真正體悟真理實相的人是「不割」,他是沒有界線的、沒有分割的,什麼叫做「分割」?如果還有「我」,就有「我所」跟「非我」,如果還有「這是我的宗教、我的國家、我的種族…,我的種族才最好,我的宗教才是最好,我的民族才最優秀,我的宗派才是最好…」像這些都還有很多的框框界線,本身就是一個分割、分裂的存在,無法來到一個完整、整體,所以「大制不割」。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能靜也能動、能動也能靜。如果還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都是有分裂,「不割」就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能靜能動、能提能放、能放能提,出三界、也能入三界。一個真正的解脫者是不執着在出三界,能出、能入。所以,一個真正了悟法界真理實相的智慧者,一定是返璞歸真。這一本《道德經》講出很多非常珍貴的真言,不但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上帝長得怎麼樣,法界長得是怎麼樣,「道」是什麼,只是眾生看不到而已。當心慢慢靜下來之後,就可以體悟、體證到。老子又告訴我們真正得道、體道、悟道的人,是展現什麼德行?也都告訴我們要怎麼去做到。如果你的視野、心胸很狹小,老子要指引我們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你是絶對看不到的,因為你要的是世間的名利、世間的思維。但是老子告訴我們要在這個圈圈裡面繞,是絶對繞不出來的。也是佛陀所講的,如果你還在欲界裡面繞,到最後都是死路一條,一場夢一場空。佛陀希望大家離開欲界、三界,清楚看到三界的實相,然後再入三界,這種質量就不一樣。老子也是希望大家清楚了悟整個眾生的實相,了悟整個「道」所展現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時候再回到滾滾紅塵,一方面你的生命質量不一樣,一方面才能夠真正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他們所講的這些智慧語,都不是用世間思維所能夠體會得到的,你一定要把過去的世間思維,要來個180度的轉換、超脫。-第29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可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真是推翻一般眾生的世間思維,一般眾生就想憑着自己的武藝高強、各方面都很厲害,要把天下併為己有,但是老子講「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可得」一個人企圖把天下占為己有,老子說這是絶不可能得到的。你可以檢驗歷史上從古至今,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些君王、帝王,哪一個成其願?包括現在大家還稱他為「王者之王」的拿破崙,真的得到天下了嗎?你擁有了什麼呢?拿破崙是怎麼死的?他也死得很悽慘啊!後來是被驅逐、禁閉在小島上,他又得到了什麼?「王者之王」到現在呢?還是白骨一堆。希特拉也是想要併吞整個世界,但是後來是怎麼死的?也是自殺死掉的,因為看到整個要構築的夢幻世界,全部都破滅了,美國、蘇聯都聯合起來開始圍剿,看到他整個的夢幻世界破滅了,到最後就自殺了。包括西澤也是一樣,建立一個歐亞非大帝國,你又得到了什麼?到最後還不是三十幾歲就死掉了,秦始皇也是併吞了六國,到最後沒多久就死掉了。那些智慧者提出來的都是人類很深的毛病,眾生如果沒有開啟智慧,就是一直在重蹈覆轍。他們提出來的這些,卻是古今的真理,老子講「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可得」因為天下、大自然本來就是不是你的,本來就無我、無私,你卻一直強要占為己有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國父很重視「天下為公」,如果以近代能夠稱得上是政治家的,國父可以稱為是一位政治家,他不跟人家爭名,包括袁世凱要爭,好吧!就給你。但是他就是實質的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情,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要想要占為己有,到最後都是夢幻泡影、自討苦吃。「天下神器」本來法界大自然是無我、無私,任何人都不可以把它占為己有,包括修行再怎麼神通廣大,也絶對不可能佔有一塊土地。在《阿含經》裡面,佛陀有講「你們有沒有看到我手上的這一把土?」大家說:「看到啊!」佛陀就講「連這一把土,我都不可能佔有它,都不可能得到它!」要好好去體會。真正究竟的解脫者都看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莊嚴,絶對不是我私人所能夠佔有,所以佛陀才講「無我」。「無我」是真理實相、無我所,整個法界是大家的,如果你有私心,就會自討苦吃,所以「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包括有些宗教一樣會認為「上帝是我們的」,上帝是他們的、主是他們的。「如果你信上帝,主就保佑你」,包括認為「我們就是上帝的選民」,都是要把上帝占為己有,就像是把太陽占為己有。這個比喻是真實的,你要把上帝占為己有,就是要把太陽占為你們這個種族所有,認為你們是上帝的選民,就好像只有太陽才特別照顧你們。事實上,整個法界都是無我、無私的善待一切眾生、普照大地。所以,真正要體會「無我」的精神,大家看看整個大地所展現出來的「無我」精神,太陽每天都在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無私」?「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我們所講的真正法界,就是一般所稱的上帝、法界,以及老子所講的「道」,事實上都是一樣的東西 ,如果眾生不瞭解,變成宗教信仰之後,就會占為己有,而標榜出自我的優越感,就會把自己陷在狹小的框框裡面,「順己則是、逆我則非」。所以,為什麼中東衝突、戰亂不斷?每一個種族都標榜自己是最好的,當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上帝才特別照顧,自認是上帝的選民,排他性就會很強,這樣就永無寧日。就是老子所講的「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現象界的一切有正面、就會有反面;有「味」的一面,就會有「患」的一面。「或歔或吹」有掌聲、就有噓聲;有肯定你的,就有人要否定你;有人支持你,就有人要推翻你。世間是相對性的存在。現象界的一切、眾生這些,都是相對的存在,大家要慢慢去體會。「或強或羸」有人讚嘆你,「或羸」有人就會攻擊你;有人讓你茁壯,但是也有人要讓你削弱。不要以為這跟我們修行有關係嗎?老子就是把人心看得太深入了,把眾生的心行解析得很細膩,慢慢去體驗、回來看自己,這一生走過來是不是這樣呢?當你得到掌聲的時候,嫉妒的眼光是不是也跟着來呢?就像開着一輛幾百萬的高貴轎車,你覺得很拉風,有羡慕的眼光投射過來,記得!有羡慕的眼光,也會有嫉妒的眼光,還有竊盜的眼光也投過來。如果只是要竊盜你的車,還是其次,有的是要奪取你的命,因為你是個肥肉可以宰割。老子把這些看得很清楚,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佛陀也是一樣告訴我們,面對事情要看到它的「味」,也要看到它的「患」,才會有智慧、才會離。就是這一段經文所講的,正面的、負面的,都要去看到。「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對世間很深入瞭解,就是展現「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不走極端,然後走在中道上。把事情的好壞、利弊實相,要能夠看得到,才能夠真正走在中道上。不然都是後知後覺,常撞得頭破血流才會覺悟,有時候就太慢了。所以,對世間的這些要了悟得更清楚。包括想把別人占為己有,也是一種顛倒夢想,這一句話的含意很深,可以應用到一切,要慢慢去解析。包括先生要把太太占為己有,或是太太要把先生占為己有,都是一種苦、一種束縛。包括父母親要把小孩子占為己有,你是我生的、就要聽我的,「意思食」就會不斷的衝突,就會有苦。在修行方面也是如此,當宗教師的想要抓很多的徒弟、占為己有 ,或是當弟子的人一直要把善知識占為己有,都是顛倒夢想。沒有一個人是你所能夠占為己有的,因為本來就「無我」,「無我」又怎麼能去抓另外一個「無我」?這個含意也很深。如果越早能夠看得到,你的苦就會越少。如果不瞭解老子的思想,就會覺得好像是不切實際的玄學,日常生活都無法應用得上。你們應該是要教我們怎麼去賺錢?怎麼去出名?怎麼一年賺幾百萬?教導我們怎麼功成名就?但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好像都是相反於世間思維模式的一些哲學。事實上,如果用世間思維模式去做事,到後來的結果,老子都看得很清楚。就是先知,才能夠提早告訴我們這些,以避免不知不覺而顛倒夢想、自討苦吃,真正展現出大智慧,可以避免失敗。-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這兩章都是敘述戰爭方面,可以很明顯看出老子的反戰思想,不只是老子,包括佛陀也是一樣反對戰爭。真正體道、悟道、得道的人,絶對不會贊同戰爭,包括耶穌也是一樣。耶穌倡導博愛,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種族、國家的界線,普愛一切眾生。真正的大智慧者一定是反對戰爭。因為他們是來到一體的世界,體悟眾生跟我們都是一體的,不管假藉什麼理由發動戰爭,最後傷害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你傷害別人、殺害對方,事實上一定會是冤冤相報。就像現在的中東、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間,不斷在互相報復來、報復去,這樣到底是誰得到好處?到底是誰得到真正的安寧、安詳?所以,以牙還牙,冤冤相報無了時。真正要得到快樂、安詳,一定要超越二元對立。當你慢慢體會一切眾生都是同一體的,來到一體的世界,才會真正展現大慈大悲愍眾生,不會有任何瞋心,瞋結才都全部消失。「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佐人主」做為君王或主管,一個真正得道、有道之人,是不會使用武力、兵力強奪天下。如果用武力強取豪奪,則「其事好還」,都會循環報復,冤冤相報無了時。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都一直在戰爭之中度過,不一定是世界大戰,只要是不斷的衝突、戰爭,包括一個家庭裡面也一樣常常在發生,政治方面也一樣是不斷在衝突。「衝突」就是一個戰爭的展現,如果我們使用武力,就「其事好還」。「師之所處」「師」就是軍隊。軍隊所到之處,就是有戰亂的地方。「荊棘生焉」戰亂過後,一定是斷垣殘壁,殺傷力、破壞力是非常大。在人類歷史中,經過軍隊作戰、戰爭都是造成最大的破壞力。「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大戰之後,由於破壞力非常大,後面隨之而來的,包括整個環境都遭受到破壞,所以一定會有天災人禍。「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老子及佛陀都是反戰的,不管他們再怎麼高唱反戰,世間依然是爭戰不斷。老子退而求其次,如果真的不得已,需要使用到武力解決,應該「善者果而已」。不可存以野心,一直野蠻強取。當你不得已,需要用到武力,達到警告的效果就好了,達到初步的效果就好了。而且不可以「自矜」、不可以「自伐」、不可以「自驕」,你發動武力去達成一種目的,絶對不可以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你展現這一種情況,後面的報復力會更強,所謂「果而不得已」使用到武力實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果而勿強」就算達到目的,也不可以自以為能、自以為強壯、自以為很厲害。如果一個人不能夠知足、不能夠惜福,「物壯則老」。眾生慾望無窮,一直這樣吃。一般君王只要可以,都一直要擴張國土、勢力,就是「物壯則老」。當你膨大到一定的情況,一定是會爆破,所謂「物極必反」。像元朝的成吉思汗也是一樣,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下一代更擴大建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從有歷史以來到現在是最龐大的帝國,比現在的俄羅斯還大,但是元朝也撐不了多久。一直膨大、膨脹,沒多久還是一樣破滅。「物壯則老,是謂『不道』」野心勃勃的一直吃、吃、吃,這樣不知足,包括像希特拉、拿破崙後來也會敗得很慘,都是這樣不知足,就是「謂『不道』」。你所做的這些是違背大自然,是違反「道」,是不符合於「道」的,「不『道』早已」。你所展現出來是背道而馳,「早已」就是自找死路、自討苦吃。不必羡慕拿破崙這樣的英雄偉人,要看到他的悲慘結局。秦始皇能夠併吞六國,但卻是過着戰戰兢兢很怕死亡的日子,包括他活着的時候,就派人家趕快去求長生不死的藥,又派很多部隊趕快構築死後還可以被保護的地方,「兵馬俑」就是秦始皇貪生怕死最具體的展現,他過得很苦。老子就是真正未卜先知的人,把眾生在顛倒夢想世界裡面運轉的法則,早就算得好好的、都看透透了。所以,他提早告訴我們遇到這些情況之後,回來反觀、回來對照,就能夠具足智慧、真知灼見,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挫折、失敗。所以,我們不必只是講一些哲學思想,這樣對大家邁向究竟解脫是毫無益處的,頂多只是增添一些知識、常識知見,那些是沒有用的,是浪費生命的,一定要講是有助於大家心靈的提升、智慧的開發。「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兵」就是那些尖端武器,包括很厲害的部隊或是很尖端的武器,對人類來講都是很不好的。其實越厲害的武器,它的摧殘力、殺傷力更大。現在人類已經發展核子武器,但是破壞力實在太厲害了,只要一旦發動核子戰爭,幾乎全人類都滅亡了,沒有一個勝利者。所以說「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眾生不喜歡這些。「故有道者不處」一個有道的君主是不會用武力去解決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這是一個形容詞,大家參考看看就可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亦即「點到為止」就好。「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就算你戰勝了,也不要歌功頌德。因為你的勝利是建立在摧殘掉很多眾生的生命而得來,如果還在歌功頌德、讚美,這樣是「樂殺人」是喜好殺人、很兇殘的。「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野心勃勃一直啃蝕天下、吃眾生的性命,有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你的功名是建立在摧殘眾生的生命之上。所以,不要以為「一將功成」就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將功成萬骨枯」,你的功名卻是建立在傷害很多眾生,然後所換來的。如果你還不懂得慚愧、還不懂得感恩,後果一定是很悽慘。「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像拿破崙、希特拉到最後就是死得很悲慘。「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就算你戰勝了,也不是一件好事。「戰勝以喪禮處之」不要把這些戰爭認為是很光榮。真正的智慧者是來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看到眾生在互相殘殺,真的是生起悲愍之心,希望眾生不要互相殘殺,因為你傷害別人、殺害別人,不是在殺害別人,是殺害自己,大家真的要大慈大悲愍眾生。-第32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道』常無名樸」「樸」上面加上一個“且”,這樣更容易瞭解。「道」常常是無名而且很樸素、很樸實。我們現在是超越宗派、宗教,所以可以解析得深入與貼近事實。不管是古今中外,一般眾生常犯的毛病幾乎都有共同現象,只是表相不一樣而已,本質幾乎都一樣。以佛教來講,「真正的佛陀」眾生是看不到、也不會很喜歡,眾生要的是偶像化的佛陀。真正的解脫者、阿羅漢是眾生不喜歡的,然後設法攻擊、排斥、貶低、圍剿,讓阿羅漢在世間很難存在。眾生不要真實的人間佛陀,卻要那些偶像化、神格化、虛幻化的。對於真正的上帝,大家不知道、不認識、也不需要,然後去虛構一個想像中、理想中、夢幻中的上帝,又把「上帝」變成是一個信仰化、理想化的。你就浸泡在「道」之中,你就在上帝的懷抱中,這不是一個形容,而是真實的。但是真正的「道」你不要,卻要去虛構一個理想中的夢幻上帝,你就在「道」之中,但是你不認識、不知道,就算要告訴你說「道」是什麼,一般人會認為「不是這樣啦!這個『道』一定要躲在深山,一定要打坐多久,要看到…,這樣才是啦!」然後你會很努力、很認真的去修、去求,認為「道」是修來的、求來的,修到後來很厲害,才能夠得「道」,這都是本末顛倒。真正的「道」,本來當下就存在,就是涅槃解脫的世界,眾生必須回到這樣的世界,就是佛教所講的法界、涅槃界。你當下就在淨土裡面,但是你卻不相信、也不以為然。跟你講說這裡就是淨土、極樂世界,你也不相信,認為「哪是只有這樣而已?我不相信!我一定要去…」覺得淨土應該是怎麼樣…,上帝應該是怎麼樣…。真正的最重要的,大家都不認識,就是要一些信仰、虛化、神化、偶像化,都是去膜拜這些偶像。稱做「上帝」也好,或是「道」、法界、空…這些都好、都是,以擬人化來講,這對眾生很重要,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來自於「道」,亦即「一切來自於空 ,以空為背景、以空為舞台,然後又回歸空」。上帝、「道」都是無極,但是一般眾生不知道,又是一直在心外去求。我們現在稱為「上帝」也好,或是「道」也好,實相的存在就是很樸實,那樣的憨厚老實,不會爭功、不會爭名。然而,不爭功、不爭名的人,一般人就不覺得他的厲害、他的重要。「真正的上帝」就被你踩在腳底下;真正的「道」,就被你踩在腳底下。這不是一種形容,而是真實的存在,但是你卻不知道。因為從一出生以來,你就浸泡在這裡面,跟它是一體的,所以你就看不到、體會不到它的重要,別人給了你一些小恩賜,你就感恩得五體投地。一些宗教師給了你一些很不錯的感應,或是當你要求什麼,他偶而滿足你所願,你就對這個偶像一直膜拜,然後不斷的皈依這些人相、偶像。但是真正對我們最重要的,大家卻都是在踐踏它,然後又不知道、不認識,所以永嘉大師才講「眾生常常是認賊為父」。「道」常常是無名、「道本無名」,你要把稱做上帝、「道」或是法界都一樣。雖然是不同的名稱,但是所指的方向都是相同的。「道」本來就沒有名稱,你要貼上什麼名稱都可以。另外,法界不會去跟眾生爭功、爭名,整個大自然就是我們共同的父母,天天、分分秒秒都默默的在養育着我們,從來沒有跟我們邀功爭名,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看不到、也不承認它的重要,所以就一直這樣背道而馳。真正的「道」、真正的「上帝」,就是展現出來「無名」的樸實樣貌,「雖小,天下莫能臣也」雖然被一些外界所謂的大師、大法王、法師、宗教師沾光了,眾生都是在看到那些相的上面,而忘了「道」的存在,排名總是在最後、處在很卑微的地位,但是天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使「道」稱臣。不管法力再怎麼無邊,軍事武力再怎麼強大,絶對不可能改變大自然法則,把「道」占為己有,也絶不可能把地球占為己有。稱為「道」也可以,稱「法界」也好,或是稱為「上帝」、「無極」也都可以。以佛教而言,「法界」是包含「空」與「現象界」,因為這是一體的。如果沒有真正解開,你以為看懂,但是卻沒辦法真正瞭解《老子》所講的深義,如果看得懂了,就會來到「宗亦通、說亦通」體悟到超越所有的宗教。我把佛教的「空」具體指出來,但是一般法師、佛教徒確是沒辦法接受,於是攻擊、批判也會很多,我也都有心理準備。以前我一直在找「空」,但是卻找不到「空」是什麼;想找淨土,也不知道淨土是什麼。何謂「涅槃」?涅槃在哪裡?都是很空洞的概念。但是,當我後來體會到之後,才發現「空」就是這麼具體的存在,然而現在佛教徒都把「空」變得很抽象,認為「空」就是空性、性空,不然一想到「空」,就誤認是頑空、斷滅空,把真正的「空」、真正的法界,變成是經典裡很抽象的一個存在。事實上,法界就是整個宇宙、大自然,整個的存在就叫做法界,法界裡面無邊無際的「空」就是宇宙的本體,它裡面是充滿着能源,然後慢慢形成各種銀河系、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整個法界是無邊無際的虛空,我們現在就浸泡在無邊無際的虛空之中,稱呼法界是「上帝」也好,或是「道」也好,你不是浸泡在「道」裡面,又浸泡在哪裡?!你不是在「上帝」的懷抱裡,又能夠死到哪裡去?!你能死到哪裡去?!縱使是整個出離三界,也都是在法界裡面,整個法界就是上帝具體的存在,不要再去設定一個抽象的名相。佛教再區分「空」跟現象界,佛陀是着重解析現象界方面的生滅變化,讓我們能夠出離這些黏着,然後有距離看待整個法界的實相存在,看到法界的莊嚴。「無極」就是「空」,「上帝」也是整個「空」跟現象界,從「空」裡面,慢慢演變現象界的存在,就是「上帝」創造萬物的過程。從「能源」轉換成一個星球、太陽系的存在,再慢慢轉換成地球的形成,這些不是抽象的,都是實際的存在。有了地球、太陽,地球上面有地、有水、也有空氣,也就是有地、水、風,「火」就是太陽,另外還有無邊無際的「虛空」,容納整個地球、整個太陽系的運轉,這樣眾生才能夠存在,才能夠孕育、化育,就是有天、有地。「天」包括太陽與無邊無際的虛空,「地」是我們地球,有天、有地慢慢孕育之後,才長出很多的植物跟花草,於是眾生、動物慢慢化育出來,就是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一個濃縮過程,就是「上帝創造一切」的說法,只是用語不一樣而已,所指的都是相同。當人類慢慢孕化出來了,卻忘了天地父母對我們養育的重要,忘了自己是來自於整個法界、整個天地。你生從法界來,死也是回歸法界,當下你也是浸泡在法界裡面,不只是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一花一草一木、所有的眾生,都是整個法界的子女。全部眾生都是「上帝」的子女,但是眾生卻不知道。你從小出生之後,看不到整個大自然、法界對我們的重要,然後起了執着妄念,認為這是我、我的、我的,視野就像一個井底青蛙,在很狹小的範圍裡面,一直在擴展、在吃,我、我、我要的…,就在顛倒夢想,侷限在小小的框框裡,用「自我」把自己框框起來。然後這個「自我」呢?因為框框起來之後,看不到整個法界的重要,於是就在那裡我慢、我是、我能。當你框起來之後,因為看不到整個法界,於是就迷失了,就不知道涅槃界的家在哪裡。佛教、佛陀要引導我們回歸到涅槃界、回歸到法界,認清真理實相,老子、耶穌都是如此。耶穌是協助大家找到「上帝」,也就是回歸法界,認清「法界」是什麼。老子也是一樣,希望大家認清「道」的存在、對眾生的重要,以及這些「道」、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真理實相,真實面目是什麼。佛陀也都是這樣在詮述、解析。這些不是我空海牽強的、勉強的穿鑿附會,然後拼湊在一起講,這是真實、事實的存在。所以,你要解脫,就是要了悟「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要了悟整個生死大事,找到究竟歸依處在哪裡。就像剛才說過「你又能夠死到哪裡去?!」要了悟你就是來自整個法界,因緣具足之後,你才能夠誕生、孕化而生。當你消失的時候,也是在整個法界裡面,而且所謂的「消失」不是斷滅,是不斷的變化、變化-生、滅、變、異。真正的「道」是被大家踩在腳底下,我們又浸泡在整個「空」裡面,如果「道」要加以細分,可以分為兩方面。一個是無形方面的,亦即佛教所講的「空」;有形方面的,就是由「道」化育出來的現象界一切。所以,無形的「空」就是「道」的本體,而現象界「有形」的這些,就是「道」的用、「道」的展現。無形的這些「空」,就是「上帝」存在的事實。法界、上帝能夠展現萬事萬物,這是「道」的「用」,但是這些過程不是任何人所能主宰,整個法界法爾如斯在運作,沒有任何一個超級大力神在掌控。「『道』常無名且樸」整個大地就是如此默默無聞的任你踐踏,任你大小便、任你吐痰,從來也沒有跟你抗議、跟你邀功過。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太陽、虛空就像我們的父親。太陽天天輸送能源給我們,除了陽光普照以外,我們所有生命的能源都來自於太陽,你感恩過嗎?這些就是整個法界的養育啊!整個修行最終的目的核心,就是了悟真理實相的存在,讓你了悟生死大事,全然回歸法界,當下就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真正上帝的面貌就是如此,真實的存在就是這樣。「無名」且又是這麼的樸實。大地母親的臉上有很多狗大便,還有一些腐屍、屍體,但是你不認識、不接受這些,要去找一個沒有死亡的、沒有那些我們不想要的,你到哪裡找?!你找遍了整個宇宙,也絶對找不到,你要到哪裡找淨土?!淨土就在當下,就在這裡啊!所謂「心淨」就是我們的法眼清淨,打開智慧眼,了悟真理實相。「『道』常無名且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小」總是排在最後面,有功勞卻又不爭功,但是那些大家都是很崇拜,卻不是真正對你很重要的大師、大法王或是君王,眾生認為這個人很大、很大,就一直跪拜他、向他祈求,於是聚集千萬眾生,然後又出現一個很大的大法王、大師,眾生一直膜拜、感恩這些人,但是卻沒有去看到你心目中任何再偉大的大師、大王、君王、法王,都只是整個法界大自然裡面的一個眾生而已,難道當你成佛之後,就不需要腳踏大地、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呼吸了嗎?難道當你成佛之後,就不需要陽光的供應能源嗎?真的要超越語言名相去瞭解耶穌所講的「找到上帝」是什麼意思?超越語言名相去瞭解佛陀所講的,什麼叫做涅槃界?什麼叫做法界?什麼叫做「空」?超越語言名相去瞭解老子所講的「道」是什麼?這些只是把「無明」轉為「明」而已。當真正瞭解之後,本來就在整個法界之中,你又有得到什麼嗎?這叫做「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即《心經》所講的「無所得」,你並沒有得到什麼,本來就是事實的存在,整個法界就是如此養育我們。整個法界的一切現象,就一直在生滅變化流動、流動,整個法界就是無我無私,這些都是事實的存在、涅槃寂靜。太陽默默在照射大地,也沒有跟你邀功。但是你修行、解脫,不去認識這些,卻一直在禪相、禪坐裡面,到底要找什麼?我為了要了悟這些,用了28年的時間生命去找,修到後來只剩下半條命,這真的不是形容、而是事實,差一點就死掉了。到後來體證、發現這些之後,希望跟有緣人分享,讓你們能夠早日體會這些真正智慧者所指引的解脫方向、終極目標。整個地球、太陽,雖然默默無聞的在照射着,眾生幾乎都忘了它們的存在、它們的重要性,在你的心裡,它們只是默默無聞的小卒,「雖小」,但是在你的生命存在元素裡面,卻是真正最重要的,但是你卻把它放在最小的位置。不管你再怎麼輕視它,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它的重要。「雖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沒有任何一位國王、君王、法王,能夠去改變大自然的法則;沒有任何一位神通廣大的法王,能夠要太陽向他稱臣;也沒有任何一位君王,能夠要地球向他跪;沒有任何一位大法師、大法王,能夠叫地球或是太陽向他稱臣。那些都只是人類的狂傲跟無知,所以「雖小,天下莫能臣也」,沒有人能夠臣使他。「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侯王就像行政院長、當總統的人,如果你能夠體會到大自然的道行、深義,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這樣展現出來的施政的質量就不一樣。「萬物將自賓」國家人民百姓就有福氣了,政治就會清明,不是在那裡爭鬥不完。如果國王、君王有道,政治清明、政治安定,自然那一種磁場氣氛就會感召整個「天地相合」就是風調雨順。「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不需要人民或是那些君王去命令,整個法界大自然就能夠風調雨順的運轉。如果當總統的人就像鬥雞,你越厲害,政治紛亂就越多,災禍就會連連不斷。尤其是當行政院長、總統的,要展現出整個法界無我無私的廣大心胸,一個政治家的理想,為眾生而奮鬥。如果能夠這樣,整個政治清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不必舉辦海、陸、空大法會,搞一大堆形式、儀軌,免啦!好好慈悲回饋世間,自然那種祥和的磁場就會讓我們風調雨順。「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當你默默奮鬥而漸漸有名氣的時候,「夫亦將知止」要懂得退隱,能提、能放,不是避開、避世,是要懂得退隱之道。如果不懂得退隱,就會招致很多的攻擊禍害;如果懂得退隱之道,「知止可以不殆」不受禍害。如果「不知止」後面就會有不少的禍害跟着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要去體會大「道」,是讓大家踩在腳底下,每天對眾生這麼重要,眾生卻不珍惜、重視它。但是大「道」總是處在最下,任眾生蹂躪、糟蹋,也沒有關係啊!能夠真的虛懷若谷、與世無爭,無我無私默默耕耘、奉獻,又展現出很低調的作風,真正把那種精神意義展現出來利益眾生,但是又不爭功、不爭名。所以,地球、太陽、那些大樹,都是默默在淨化世間,默默在回饋奉獻、養育眾生,從來不爭功。如果能夠去體會到這些,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希望大家慢慢能夠以法界為師、以大自然為師,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都是在告訴我們「三法印」,你越來越認清、瞭解之後,最後才能夠真正回到涅槃界、回歸到法界,徹底了悟整個生死大事,來到大安心、大自在。初步大家要能夠以法界為師,你心目中的偶像、任何大師,絶對不會比法界、比大自然更重要,不管佛陀對你的恩澤再怎麼大,都不會比空氣、大地、太陽的恩澤更深厚。佛陀是協助眾生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絶對不是強調自己很厲害,然後要你去抓他。所以,大家要回到以法界為師、以大自然為師。當然,或許有人已經不斷在批評我、批判我,認為如此的講法已經是離經叛道,經典不是這樣講,於是認為我是走偏了!我個人是隨緣啦!因為當我們講出真理實相,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宗教師也會害怕啊!所以,真正阻礙解脫者阿羅漢在這世間出現的,是那些還沒有解脫的法師、宗教師們,一般百姓倒還不會。那些還沒有解脫的宗教師大師們想要發展宗教事業,不容許真正的解脫者存在,耶穌會被釘死也是想發展宗教事業的人-法師、法律家、政治家聯合起來,將耶穌審判、判死刑、釘死啊!能夠聽聞、找到當下讓你回歸法界,找到究竟涅槃,如佛經裡面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空海今天不需要名利、也不為大家的供養,我完全放下這些,只希望協助真正有決心、有魄力要找究竟解脫的人,讓你早日回歸、早日了悟生死大事,很難得有這麼一個無限開放的空間,讓空海講出真理實相,也很感恩有這樣的因緣,讓我們繼續珍惜這樣殊勝的因緣。這樣的講法是很不討好一般的宗教師,在還沒有出來跟眾生結緣以前,我都已經有所體會,要講出這些真理實相,都需要有因有緣。-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知人」就是向外看、世智辯聰,雖然能夠知道別人,能夠幫別人的算命、也未卜先知,但是這些都只是世智辯聰的智慧而已。你要真正了悟自己,才是把「無明」轉為「明」,要能夠清楚看到自己的貪瞋痴、我慢,清楚體證「無我」,體悟什麼是「無常法流」、「無常法印」。所以,「知人」容易,要能夠知道自己卻不容易;要算別人的命很簡單,但是要算自己的命,沒有那麼簡單;一張開眼睛,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臉黑,但是要看到自己臉黑不容易。整個解脫道就是返回來觀看自己。「勝人者有力」以武力、權力就可以勝過別人,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你用錢、用權勢、用武力就能夠讓別人臣服,但是解脫道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戰勝自己不容易。一個大將軍能夠很容易戰勝千軍萬馬,但是解脫之路非將相所能為。不會因為在沙場上是位大將軍,就能夠走在解脫道上;不是因為你當到宰相、行政院長、總統,你就能夠走在解脫道上。「自勝者強」不是以千軍萬馬所能夠換來的,要戰勝自已最不容易。如果一個人真正能夠戰勝自己,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十個結一一去除,就能夠稱為「大雄」。所以,大雄寶殿的「大雄」,就是能夠真正戰勝自己的人,把自我意識消失破除的人,來到「無我」。因為「自我」是很狡猾、很厲害的,真正要讓最深層的「自我」消失,唯有整個法界的力量。無論修行再怎麼厲害,法力多麼無邊的法王、宗教師,都無法讓「自我」消失、破除,只能夠讓你理解、體會,還是沒有真正做到。那些真正溶入整個法界的人,都是如實現觀整個法界,以法界為師、以大自然為師,看到整個法界的實相,「自我」才會真的消失,溶入「無我」的世界裡面,所以「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一個人為什麼能夠知足呢?所謂「知足常樂」,佛陀為什麼能夠知足呢?佛陀事實上是兩袖清風、是托鉢過活。若是以世間法來說,真的是一貧如洗。我們在座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比佛陀更為富有;以物質方面來講,你們都比佛陀更富有。但是,縱使這樣的富有,你內心的苦、煩惱不安還是存在。佛陀的富有,不是在於外面的物質;真正的富有,是內心的安詳自在、解脫快樂,知足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富有。「知足者富」的「富」,不是世間財富的「富」,是精神上、內心的快樂安詳。如果你不知足,就算現在已經擁有十億的財產,還是會想要規劃更多。現在十億不夠,目標要一百億,再遠期的目標要一千億。假設你現在有十億,目標是在一百億,現在有缺錢嗎?你還欠九十億。你不是以十億為滿足,目標要一百億,你現在還欠九十億,你是富有、還是窮呢?那些解脫者身上雖然沒什麼錢,但卻是不缺錢啊!「沒缺錢」比較富有?還是「缺很多錢」的比較富有?所以,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外面有多少錢,而是知足多少,知足才常樂啊!你的錢越多,卻是一天到晚精打細算,算盤一直掛在脖子在撥、在算,生活是過得很緊張、忙碌,這些錢到底是一種束縛、還是一種解脫呢?是一種苦、還是一種快樂呢?錢越多,出門要準備齊全防彈衣、防彈車,像佛陀那樣一貧如洗,穿著很樸實的衣服,到哪裡也不會有人搶劫。所以,真正的富有不是外面的財物,而是你內心的感恩知足,內心的快樂、安詳。「強行者有志」「強行」很有道骨,「有志」不斷努力精進、有志氣。如果一個人「不失其所」,不迷失你的依止處,能夠知道生從哪裡來?了悟死往哪裡去?亦即了悟生死大事了,當下你就大安心、大自在。「不失其所者久」的「久」當下就是溶入,跟整個法界一體,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死而不亡者壽」雖然他的肉體死了,但是並沒有真正的死,是跟整個「道」合一,跟整個法界一體。雖然外形上有所變化,但是不管再怎麼變化,都是在整個法界裡面,跟整個法界是一體的,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基督教所講的,耶穌被釘死、埋葬了,沒多久就復活了,「復活」的深義就在此。一個人了悟整個法界真理實相之後,當下就來到。只要有「我」,就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死」是凡夫,當你體證到「無我」的世界,「我慢」全部都斷除消失之後,跟整個法界一體,跟整個「道」就是一體,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整個「空」無邊無際,包容一切的銀河系、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所以「大『道』泛兮」整個「道」、整個「空」,就是無邊無際的存在。「其可左右」上帝隨時就在你的左右、你的身邊,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形容,你就浸泡在空海裡面、浸泡在「道」裡面,要到哪裡去找「道」?它就在你旁邊啊!跟你就是一體,更深入的講,你就是「道」的化身。你、我、他就是「道」的化身,地球、太陽是「道」的化身,就是從「體」然後展現出「用」,有天地、有「空」之後,它還會慢慢再繼續演化,演化出更微小、更微細的這些出來。你、我、他一切動植物,都是整個「道」的化身。所以,你本身也是「道」的化身,也是浸泡在「道」之中。「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地球上所有這些動物、植物、花草、人類,哪一樣動物、植物不需要整個天地的養育呢?都是需要依靠它。不管修行境界再怎麼高,縱使成為一個解脫者,還是需要依靠整個大地的養育。「萬物恃之」需要依靠它。「而生」生命才能夠存活着。「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默默不辭辛勞在做,太陽不斷燃燒自己,把生命的能源轉換過來,讓我們能夠蓬勃發展的生活着、生存着。默默養育我們一切的眾生,「功成而不有」又不占為己有。一般父母親生下小孩子之後,就會認為「這是我的小孩子」背後就會有很多的主宰欲。但是天地父母養育這麼多的動物、植物,有去主宰你嗎?現在假設你四十歲,太陽有跟你講「我已經養育你四十年了,你現在要如何回饋我?要怎麼報答我?如果沒有回饋的話,從多久以後,我太陽就要罷工了!你如果不聽從我的命令,就不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不孝啊!以後就不再養育你…」有沒有這樣?沒有啊!「衣養萬物」長養萬物,然後又不去主宰萬物,就算你當人家的父母,請問你對子女的功勞,會比整個天地養育你的子女的功勞還大嗎?不錯!你是認為說「是我賺錢養你們!」但是你只是提供物質上面的養育而已,從小孩子從出生到現在,其實百分之九十五的股份是天地在養育,你養育你的小孩,只有百分之五,但是你就是喧賓奪主,認為「這孩子是我的、我生的,你就要聽從我的」,但是真正在養育你的小孩、養育你、養育我們父母的,是整個天地,卻是如此在展現「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欲無,可名於小」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存在,不會去跟你爭功爭名,風讓你自由呼吸,不會跟你爭功爭名。「常無慾」沒有爭功名之心。「可名於小」因為整個法界、大自然沒有跟我們邀功,沒有跟我們邀名,沒有跟我們強調它的重要,於是眾生就忘了它的存在。但是你不是忘了、完全疏忽掉,不然就是把它擺在很小的角落,它對你的存在而言,幾乎等於沒有。像我今天也只是做一個法界的代言人而已,也只是一個指引的工具而已,協助你去看到「月亮」,協助你去認清你的本來面目,認清你來自哪裡,讓你了悟生死大事而已。所以,我也只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你,也只是一個代言人,這樣而已。佛陀也講過,這些法則、真理實相「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不是其它任何人所創造的,不是我佛陀所創造的,都是法爾如斯,「法住法界」、「法界常住」。如果眾生沒有看到這些,不知道法界在哪裡,還是在經典文字堆裡面,爭論法界是什麼,其實整個法界就是如此真實的存在。「常無慾,可名於小」眾生都忘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它的存在卻是「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一切來自於「空」,現在把名詞換成「道」,一切來自於「道」,以「道」為背景、以「道」為舞台,然後又回歸到「道」。不管你的修行境界再怎麼高,最後的歸依處一定是整個法界;不論你多大尾,還是海中的一條鯨魚,就是「萬物歸焉」。到最後一定是回歸法界,它的功勞、重要性這麼大,還是一樣不會去主宰你,真正展現「無我」的精神。當下對我們這麼重要,然後不爭功、不爭名,實在是太偉大了,「可名為大」。所以,真正的「大師」就是以法界為師、以大自然為師。「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是如此無我無私在默默孕育眾生,可以稱為「天長地久」,整個法界就是如此永恆的存在。佛陀講述很多修行法門,包括四念處的修行法,都只是讓大家身心靜下來,然後去「止觀雙運」,去了悟這些真理實相,但是不要又一直在方便法上面繞。你越是在方便法上面繞,都看不到真理實相,還是不知「『一』歸何處?」包括在四念處方面,你在身體感受、覺受的開發是很好,是開發我們的覺性,讓我們的覺性提升。但是不要把禪坐、禪相、覺受,或是怎麼樣走路、經行,以及如何觀察身、口、意…當做目標,這些都是過程,目標就是要進一步開發覺性,然後了悟真理實相,了悟生死大事。-第35章-執大道(像),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在「用之不足既」上面,可以補充一個「但」,這樣會更傳神)。「執大道(像)」執守天地大道的精神、特色。「天下往」到任何地方都能夠暢通無阻,你的心胸真正體會到無我無私,沒有國界之分、沒有宗派之分、沒有種族之別。假設你身為以色列人,你有種族優越感、排他性,如果你到巴勒斯坦人的活動地區,能夠自在嗎?假設你把自己標榜侷限為佛教徒,認為佛教最好、佛教最高,把自己貼上一個佛教的框框,請問來到天主教的教堂,你能自在嗎?如果你把自己侷限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自認我們才是最高的、最好的,請問來到佛教團體、佛教的寺廟裡面,你能夠自在嗎?如果你把自己以界線框框而框住了,就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小小的範圍,當你超越框限,就會不自在了。所以,你真正要解脫自在,就是要體會大自然沒有界線、宗派、種族、國家之分,能夠「執守大『道』」,就可以暢行天下、暢遊天下,「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因為內心都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不會去瞋恨眾生,到哪裡都是平安無事,仁者無敵」。「樂與餌,過客止」世間的榮華富貴,於我如浮雲、如過客,很快就會消失。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對於這世間的榮華富貴,他是不會貪戀、不會迷戀、不會迷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真正的道、真正的上帝、真正的法界、空,是沒有什麼巧妙奇怪的,也不會用什麼神通來故弄玄虛,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淺顯、這麼明顯。如果一般要做生意的宗教師,就標榜「我有什麼密法,我有什麼…,你要對我多恭敬,你要供養多少,要怎麼樣…,我才會傳什麼給你…」。但是對一個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發現那些都是有問題,真正的真理實相是法界普遍的存在,佛陀講「這些法不是我佛陀創造所發明的」我們只是發現,然後協助眾生去瞭解,這樣而已。所以,佛陀講經說法四十幾年,禪宗有一句話說「佛陀沒有說一句法!」就是「我沒有講任何的法是屬於我個人所創造所發明的;這些都是法界大自然本來就如此存在,沒有一樣是我發明的、我創造的」。佛陀講「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法界常住」。《阿含經》都有記述內容,這些法、真理實相,不管佛陀有沒有出世、有沒有講出來,都是法爾如斯的存在,只是眾生不瞭解,顛倒夢想、自討苦吃而已。那些解脫者了悟真理實相之後,看到眾生在苦海裡面浮沉,於是大慈大悲協助眾生瞭解,這樣而已。所以「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真正的阿羅漢常常托空鉢,因為不會跟世間人做生意,不會自我標榜功勞有多大、功德有多大…,眾生於是就幾百萬、幾千萬貢獻出去,也會不眨一下眼。但是,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不會這樣。在梁武帝跟達摩的對談,梁武帝供養這麼多的僧眾、建造這麼多的佛塔,做了這麼多的弘法事業,這樣的功勞大不大?有夠大了吧?他以一個君王身份推動這些,有夠大了吧?如果是一般宗教師,一定會再讓他錦上添花,把他吹捧得很高,讚歎「哇!你是英明之主!」於是梁武帝會再建造一座大寺廟給你,但是達摩不來這一套,就一句話回答:「沒有功德」。這樣他還會供養你嗎?所以達摩就說「好啦!我回去閉關,我回去面壁!」。如果你要解脫,要學習着聽真話,「真言不美,美言不真」,亦即「『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空」是「視之不足見」你每天就坐在「道」裡面、浸泡在「空」裡面,但是你就是不知道。「空」無聲無色,「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你想要聽,也覺得「『空』是什麼啊?抓、抓什麼啊?」你還是不容易感受到,但是如果你能夠慢慢去看到、去體悟到,「用之不足盡(既)」用之卻不盡。如果你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你的生命就能夠發揮光芒,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真的快樂解脫自在。【幻燈片】為什麼那些解脫者-老子、耶穌、佛陀都是反戰的?今天我們利用一些幻燈片讓大家看,在此沒有指射任何一個軍人、軍隊,而是借助一些境界,讓大家客觀的來看、瞭解,這樣而已。軍人的光榮就是認為能夠從軍報國、為國效忠,一生戎馬、終生國家,這是軍人效忠的展現。對於軍人來講,這是他們的光榮,是不錯!但是這樣的思想、觀念,帶給世間的是怎麼樣?以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宗派的立場來看,軍人就是要作戰、戰爭,戰爭是很殘酷的,到處都是破壞、殺傷,不管是出於什麼名義,只要發動戰爭,就一定是戰亂不斷,所以「兵者,不祥之器」。大家都在讚歎尖端科技,戰斧巡弋飛彈很厲害啊!但是這些對世間的殺傷力很大,你看致命武器大獵殺,軍隊所到之處,世間就戰禍連連、戰火不停啊!軍隊就是不斷引起世間的戰火,戰火就是要有人來撲滅。戰爭、軍隊、戰亂所到之處,就是化成廢墟、斷垣殘壁啊!鋒火連三月。這邊火都還在燃燒,經過之處就是變成廢墟,屍體、死亡啊!就是人類戰爭所導致的家園殘破、流離失所,到處就是難民。從人類「小我」的二元對立思想,一直慢慢演變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戰爭,而導致人類歷史就像一部戰爭史,戰爭所到之處就是這樣悽慘。老子講「大戰之後,必有凶年」,戰爭帶來死亡、廢墟,戰火這樣燒過,連死人也不放過。這些照片都是前段期間拍攝到的,戰爭所到之處就是這樣,戰火之後就「必有凶年」。當你引以為榮的時候,能不能看到背後帶給世間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後果?為什麼那些解脫者、智慧者是反戰的?眾生如果沒有去看到這些,就是強調忠啊!愛啊!…。如果沒有超越二元對立,當你盡忠於某一方,就像關公對劉備來講,是非常忠誠的一個大將,但是對另外一方來講,關公是他們的殺人魔王。你的忠是有選擇對象的,有沒有看到全體,關公的忠是為劉備而忠。所以,佛陀以及解脫者都要我們超越狹小二元對立的忠、愛,這些都會導致很多的衝突。你所標榜的忠、愛,結果用青春歲月換來枯木、乾枯的世間,包括自己的生命也是走上這樣的情況。你用生命換來這樣的後果,到最後就是這樣。為什麼老子那些解脫者反戰呢?不是他們貪生怕死,而是看到眾生這樣的作為,世間最後是戰禍連連,自己也是遭受災殃。所以,眾生的忠、愛,不管你愛的是什麼,有的愛名、有的愛利、有的愛…,但是如果沒有超越二元對立,到後來都是在六道里面頭出頭沒。佛陀希望我們能夠出離六道輪迴,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老子也是把世間看得很清楚。如果是二元對立的忠、愛情況之下,除了戰禍以外,最後就是黃土一堆、荒塚一堆,有一句話「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無論你是用什麼名義發起戰爭,導致給這個世間的,就是荒塚一堆。在你的墳塚黃土上面,由於你的犧牲奉獻化成有機肥料,這些植物就長出來了。真的要超越二元對立,靜下來好好體會大人內心世界是這麼複雜、衝突不斷,老子希望我們能夠返璞歸真,戰爭會導致生靈塗炭,人類都是希望能夠和平安定。包括佛陀、耶穌、老子都是希望我們看清世間實相,了悟生死大事,但是如果沒有了悟真理實相,還以為是在報明牌。很多人為了要去求明牌,連墳墓也敢去,不是要了悟生死大事,而是來看如何排列組合數字,要求你的要。我們眾生就踩踏在大地上、浸泡在「空」裡面,你就坐在「道」的懷抱中、浸泡在「道」之中,但是「道」、「上帝」卻被你踩踏在腳底下,眾生不斷追逐各種慾望,你就跪在「道」之上,你就跪在「上帝」的身上,但是你又一直在心外去求法、去膜拜,不斷的祈求。因為你不知道家在哪裡,不知道如何安其心,就是一直在心外求。所以,不管你怎麼求,如果你的心是不安,都是一直在向心外在求偶像。眾生體會不到法界大自然對我們的重要,然後不斷在各種偶像上面拜、拜、拜!但是真正對我們最重要的,大家卻都很忽略了。佛陀本來就是要協助我們回歸法界,老子也是要協助我們回歸法界,耶穌更是如此,但是眾生沒辦法瞭解到他們所指引的「月亮」、看不到「月亮」,沒多久又執着在偶像身上,變成「見指不見月」。眾生總是雕塑出一個偶像、理想化的佛陀,真正的解脫者、阿羅漢卻是托空鉢,眾生就是只有在這裡投下三元而已,卻要去裝飾金身,強調功德有多大,一直去膜拜一些裝扮金身的,認為有多莊嚴啦!眾生就一直在那裡膜拜,因此門庭若市。一個很樸實的阿羅漢、解脫者,就這樣托空鉢,是門可羅雀。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耶穌要協助大家回歸法界、解脫自在,但是當他講出真理實相之後,因為跟一般發展宗教事業的宗教師是背道而馳,所以就不見容於世間,耶穌為了救度眾生,卻被眾生釘在十字架上。老子的「道」是什麼呢?二千多年來,很少人體會老子所講的「道」,耶穌一直希望大家能夠去找到「上帝」是什麼?但是當你把上帝變成宗教信仰的時候,又不知道「上帝」是什麼。佛陀也是希望我們回歸法界、法住法界,這些法不是我佛陀創造發明的,本來就是法爾如斯回歸法界,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但是眾生還是看不到「道」。「道」是什麼?「道」在哪裡?「道」就在這裡,你看到了嗎?你知「道」嗎?你慢慢看,「上帝」就在日出裡,「道」就在這裡。整個都是「道」的展現。你以為史艷文要出來,金光強強滾、很厲害!再怎麼樣金光閃閃,不會比太陽出來更光亮、更厲害啊!這是真正「道」的展現、「道」的應用,真的是「上帝」化身的展現,放光啊!電塔的頂端在放光啊!要拍攝到會放光的電塔,也是要因緣俱足,太陽每天無條件、無所求的供養我們生命的能源,是真正電的能源,我們卻不知道感恩。沒向你收錢,都不知道它的重要,台電有向你收錢,你就覺得是用錢買的,就認為自己很行!真正的「道」是無名,而且又是那麼樸實,看到「道」就在這裡了嗎?你就浸泡在整個「道」之中,也坐在「道」的上面,就浸泡在「道」裡面,要慢慢去看、慢慢去體會,你要到哪裡去找「道」?!整個「道」、整個法界就像母愛、母親,天地就像父母,天地父母養育着一切眾生,以前講述《阿含解脫道》課程,有播放一張Love you forever.,一位母親懷抱著小孩,就像母愛,天地父母真的就是這樣養育着眾生。這是美人山,上次在金山舉辦禪修,剛好有人介紹美人山。就在黃昏的時候,大家仔細看,這裡是下巴,上面這裡是嘴色,再來是鼻子、睫毛、額頭,秀髮長長的披在大地上。她是躺在地上仰臥,她的鼻子還滿滿清晰的,這是嘴巴、鼻子、睫毛、額頭、秀髮、下巴,就像她的頭、身體,像母親懷抱中的小孩,這些小孩趴在媽媽的身上,就像小孩子趴在上面,整個大地就像慈祥的媽媽,長養着一切眾生。這些動物、植物,就算修行再怎麼神通廣大,都是大地母愛中的小孩。慈祥的母親-天地,一方面養育着小孩子,又讓小孩子在黑夜之中,安詳的休息睡覺。這是真正的月亮,天地父母懷中的小孩子,就在父母的懷抱中休息。天漸漸亮了,這是父母懷抱中的小孩,這就是頭部、這是身體,父母懷抱中的小孩,眾生不知道好好去感恩,然後不斷製造垃圾,一直在蹂躪、糟蹋大地,我慢、我是、我能,然後又到處去找「我的家在哪裡?涅槃界的家在哪裡?」。天漸漸亮之後,是美人山的近看,這是下巴、嘴巴、鼻子、睫毛、額頭,這是秀髮,月亮在這裡,構成一幅「美人望月」,她還帶有耳環,神秘中的美人山就像一層薄紗,我們看看法界的奧妙。再看下一張,整個下巴、鼻子、睫毛、額頭、秀髮,整個法界展現出這麼奧妙,就像慈愛的父母,養育着一切眾生。所以,「道」在哪裡?「道」就在這裡。你以前看,都覺得沒有什麼,但是眾生就是浸泡在整個天地的養育,你再怎麼行、再怎麼能,就算修成一個大法王、大法師,還是一樣都要靠整個天地的養育,就算你能夠當行政院長、當總統,還是一樣需要整個大自然天地的養育,要慢慢體會「道」在哪裡?「道」在這裡!有沒有看到「道」?這裡有很多稻穀,真的都是整個「道」的展現。所以,你要到哪裡去找淨土?要到哪裡去找「道」?如果找不到「道」,你到鄉下田野去找這些稻子,慢慢去看,就會找到了。如果你真的找到,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了悟生死大事,就會真的體道、悟道而行道,才會真正的得道、與道合一,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第36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一章也是受到很多人的誤解、批判,如果光從文字上面理解,而且又沒有真正靜下來體會,很容易曲解老子的本意。一般人會認為老子好像是足智多謀、謀略很深,事實上絶對不是這樣,老子正是告訴我們世間的實相、百態,尤其在政治官場上,更是明顯、更是如此,老子只是敘述世間的實相,你要看到很微細的深意。怎麼看到微細呢?不要只是嘗到甜頭,然後看不到背後的危機所在。老子怎麼勸告我們呢?「將欲歙之,必固張之」事實上,老子不是告訴你怎麼去權謀?怎麼去鬥智?而是別人會這樣老謀深算,你怎麼從很極微、很微小的地方看出來?「是謂微明」,「微明」就是能夠在很微細的時候,就能夠明察秋毫、洞燭先機。如果是在政治上或官場上,更是如此!「將欲歙之」對方的目的本來是要收縮你,但是「必固張之」,會先讓你的「自我」膨大,再來「將欲弱之」如果對方的目的是要削弱你,「必固強之」會先讓你覺得他是在扶助你、讓你強壯。「將欲廢之」對方的目的本來是要廢除你,但是「必固舉之」,他的另外一個婉轉手法就讓你認為他在抬舉你。大家慢慢回想一下,我們國內政治十幾年前,也發生類似一個很微妙的事情,因為現在有錄音不便於講明,就是有某一位大官,本來是武官,後來因為掌握很大的權勢,讓你慢慢解甲,於是高官讓你做,然後再全部都…,就是「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尤其在政治方面更是如此,所以不要不知不覺、後知後覺,等到別人的目的暴露出來,才去覺察到「怎麼會這樣?」都已經太慢了!當你被名利熏昏了頭,這時候別人一步一步引你入鈎,你也不知道。事實上,老子對人心看得很透徹,對政治這些官場上看得很深,他把這些都講出來,希望大家能夠洞燭先機。「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對方的目的是要奪你的,但是他會「必固與之」包括在修行、宗教場合也是一樣,會先給你一些蠅頭小利,讓你覺得「哦!不錯!對方給我很大的恩惠,給我很大的賜福,給我很多的這些…」你就會覺得他好像是個大好人,就好像有些人想吃安非他命,黑道大哥就「好啊!來!你來這裡,我都可以給你!」你覺得「喔!有這麼好的大哥,哇…感恩啊!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但是下一步呢?當你逐步上勾之後,再來欲取、欲奪隨他。還有,向地下錢莊借錢也很快嘛!有欠錢嗎?有!來!都不用人保證,你覺得他可以救濟你的急難,可以在危急的時候幫助你,但是當你借了錢之後,下一步呢?「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除非是解脫者,不然一般眾生對你好的背後,大部分背後都會有不單純的動機,有他的「要」,包括你自己也要靜下來反省自己,你對太太好或是對先生好,請問背後有沒有目的?你能不能真正做到無條件、無所求呢?有人說:不可能!當然我們要朝着這方面的目標去做。真正的解脫者是無條件、無所求的善待一切眾生,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往這方面去做。老子把眾生還沒有解脫以前,具有貪、瞋、痴的這些實態,如實告訴我們,你能夠看到對方對你這麼好,但是他背後卻是有另外的動機、目的存在。如果你能夠看得到這一點,不會因為地下錢莊很方便,就被地下錢莊勾引上去。如果你能夠看到這些微細的動機,「是謂微明」很微細不單純的動機,就能夠清楚瞭然於心。老子這麼真切坦誠、毫無藏私,把世間的實態說出來,但是眾生不瞭解,又會責怪老子權謀,事實上不是這樣。「柔弱勝剛強」一個人要展現剛強的一面,以及我是、我能,是比較容易。如果真正有能力,又能夠展現身心柔軟,這很不容易!通常要你忍氣吞聲,一股氣不吐不快這樣憋着,都是會忍不住的。所以,「柔弱」不是畏懼、貪生怕死,而是說你有能力、有智慧,但是又不展現傲慢、剛強,顯現出的是很「柔弱」。這一種的「柔弱」能夠勝剛強,有一句話「退步原來是向前」。一般眾生的「自我」很強、很厲害,如果具有能力,是不會「柔弱」的,也「柔弱」不下來,因為會一直展現我是、我能。所以,真正具有能力,然後要有智慧,才會展現「柔弱」的一面。「魚不可脫於深淵」一方面魚不能離開水。像我們國內前一段期間,捕獲到深海的大烏賊,本來一隻烏賊大約一斤,就已經算不小了,那一只好像是一百斤以上,很龐大的一隻烏賊,八公尺長,結果漁業專家知道這一種魚是躲在深海裡面的動物,平常捕抓不到,據推測可能就是因為地層底下發生地震或海嘯,讓牠們跑出來。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深淵」,如果本來魚在深水裡面,漁夫漁網釣不到、網不到,如果你愛出風頭,很快就會被抓獲、被攻擊、被迫害。所以「魚不可脫於深淵」。這裡你會覺得說「哦!老子好像有些怕死,或是講求智謀方面?」事實上,老子實在是吃過很多苦,踢過很多的鐵板,撞得頭破血流,於是把這些心路歷程說出來,希望大家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國之利器」是棟樑之類,如果喜愛炫耀、鋒芒展現,就會引來眾生的瞋恨、嫉妒。在中國禪宗,六祖得五祖衣鉢之後,五祖要他連夜離開,為什麼?雖然同樣住在寺廟裡面,大家都說要修行、修行,但是只要還沒有究竟解脫以前,在三果以下,都還有貪、瞋、痴,就不免爭名奪利,像六祖這樣的年青人,然後又是從南方來的,有這麼深的領悟,又得五祖的衣鉢,如果不趕快離開,就會很危險,這就是「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不是他們貪生怕死,而是為了保護他、愛護他,為了讓法能夠流傳,因為這種根器是求之不得,沒辦法勉強求得的,難得遇有大根器的人,真的能夠體會法的核心,就必須加以珍惜。不要誤以為老子在教授權謀之術,而是解析政客、野心家背後的動機,如果能夠事先看得到,就可以避免失敗。-第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一般眾生實在不太容易瞭解何謂「無為」?都很容易負面取角,包括佛陀所講的無學、無修、無證,四果阿羅漢的「無為」,一般人根本無法真正瞭解。如果負面取向,就會走上消極、悲觀。「『道』常無為」「道」就是「空」,「道」就是宇宙的本體。「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消極、悲觀,什麼事情都不做的心態,而是相對於眾生做事情總是認為「我很行!我很厲害!」的那一種“有為”。一般眾生做事情當稍微有成就之後,就會認為「我很厲害!證明了我的實力、我的能力、我的才華…」做了什麼事情之後,都會有一種炫耀、我慢、洋洋得意,你的作為是有目的、有我、有我慢。「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他會做,但是卻沒有自私、自利,是無我、無私的。包括很多方面是默默在做,縱使是他做了,也不會讓別人知道是他在做,就像是一般眾生的作為,包括行善、佈施,都是屬於「陽德」。整個法界、大自然的默默利益眾生,眾生卻不容易覺察,這是展現「陰德」。「陰德」的展現是默默在養育眾生、造福人類,但是眾生不知道,以為法界沒有在做什麼,雖然有所作為,但是眾生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這就是一種「無為」。不要以單純的字面上意思來瞭解「無為」。舉例而言,有一位甲法師很厲害,具有神通、感應,擁有很多弟子、學生,大家都覺得「哦!他很厲害啊!」於是一直在那裡恭敬、頂禮、跪拜啊!因為大眾很容易看出來他的作為、看到他很厲害。但是真正的太陽神阿波羅,每天默默恩賜我們全人類,包括也照亮甲法師、給他陽光,給予他整個生命能源,也給予所有眾生、動物、植物能源,但是眾生卻看不到。因為這位法師很會講,光芒太大了,所以把真正的太陽神遮住了。眾生很容易看到這位法師的厲害,目標很容易朝向人相、偶像方面。所以,你很容易看到「有為」,但是太陽默默養育一切眾生,給予一切眾生生命能源,因為它不吭聲、不講話,大家覺得太陽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有也好、沒有也好,你看不到太陽的「無為,無不為」。它默默的在做,眾生卻看不到,以為它沒有在做什麼。一方面太陽默默的在做,也不會跟你爭功、爭名、爭利,你也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但是卻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動物、植物,包括不管修行再怎麼高、再怎麼厲害、再神通廣大的大法師,都需要陽光的普照。「『道』常無為」的「道」包括整個法界,太陽、大地、空氣、流水都是,是「道」的化身。「道」的無形體就是「空」,從「空」轉換成有形的,就是地、水、火、風,所以「道」就是包括「空」,還有大地、流水、陽光、空氣。整個大自然都是默默在奉獻,能夠養育一切眾生,這是「無不為」!但是卻不會跟你爭功、爭名,不會跟你炫耀我是、我能,你也不知道它默默在做,除非你的智慧眼打開,才會知恩、感恩,「我慢」才會消失。「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就是那些高官,包括宰相、國王、君王,或是行政院長、總統。如果行政院長或是總統這些大官,能夠體會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無為而無不為」,無我無私默默利益眾生的精神,不爭功名、不奪利,然後把這種精神、特色展現出來,整個政治質量會不一樣,整個社會生態也會不一樣,會很祥和的。不必使用威權、威勢,如果那些當大官的人能夠體會,整個法界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整個政治質量、社會生態都不一樣,會充滿祥和、安定,彼此互相感恩,不是在互相辱罵、互相攻擊。「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有些政治首領,最初可能會體會無我、無私、無為精神,想要愛護百姓,但是一段期間有名、有利之後!於是「化而欲作」。當他慢慢越來越久之後,可能被名利所腐蝕,而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然後要掌權、不放,亦即想要鞏固他的江山,「化而欲作」就是想要主宰、造作更多。「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老子認為對這樣的人能夠給予最大的回饋,就是勸他去體悟「道」,體悟大自然無我、無私的精神,奉勸他返璞歸真,不要忘了初發心。有些人行善、佈施,初發心都是很好,但是沒多久之後就變質了。所以,這時候老子會提醒這樣的人,讓他再回來、不要忘了初發心,不要忘了返璞歸真,不要忘了體會大自然無我、無私的精神,就是「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也會告訴他們要沒有我慢、沒有主宰欲。你有我慢、有主宰欲,會越弄越糟糕,你展現越厲害,社會就會越紛亂。「無慾而靜」如果一個人在做各種事情的當下,沒有主宰欲、沒有我慢,能夠心裡保持平靜、寧靜,他一定是祥和、有慈悲心的,這樣「天下將自定」,這個世界就不一樣了。如果我們每個人「無慾而靜」,真的能夠靜得下來,「無慾」包括能夠感恩、知足。如果沒有體會法界、大自然對我們的恩惠,是沒辦法「無慾」的,「無慾」包括能夠體會知恩、感恩、報恩,你的心能夠靜得下來,表示已經找到心靈的家在哪裡,這樣才能夠真正靜得下來。「無慾而靜,天下將自定」天下可以變成是你的世界,「心淨佛土淨」,你的世界就會是一片淨土。以上所講述的內容,不是依照着文句逐字翻譯,也不是依照着別人怎麼講,我就跟着怎麼說。我是體會到老子的精神、核心、深義,然後詮釋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是在數他人珍寶,是浪費彼此的生命、時間。所以,如果不是我個人體驗過、體悟過,這裡面是真的,我不會講,跟大家講的都是心靈的感應、體證,能夠講到“活生生的法”,不是頭腦、抽象、概念、知見,不是裝填一些知識。-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解脫者的心境,他們真的是無我無私、為善不欲人知,「三輪體空」的佈施。「上『德』不『德』」的「不德」不是缺德、沒有道德。上等的「德」,是他做了,大家也看不出他在做,也就是他累積的是「陰德」,一方面不容易看出他的德行展現,一方面當他在做這些,也沒有「我」在做的那種感覺,亦即「三輪體空」的佈施,沒有自我標榜「我在行善、我在佈施,我在做什麼…」。真正要有「無我」的心境,「三輪體空」的做,才能夠「上『德』不『德』」,像這種人的智能質量展現,反而是「是以有『德』」,才是真正的有品德,真正有得到「道」。你有體道、悟道,自然就會展現「道」的精神、道德,絶不是以人間任何規範所能規範的,都是要來自靈山的智慧,自然的展現。「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般眾生下等質量的行善、佈施,當做了一件善事之後,就趕快要拍照留念、登報。報紙刊登多大的篇幅,才能夠簽多少支票捐款;如果你刊登小小的篇幅,就只捐十萬啊!如果刊登很大篇幅,就捐一百萬,還要接受表揚及獎狀。如果做善事的背後,是有條件、有所求,叫做「下『德』」。「不失『德』」總要展現「陽德」。當你做了善事,也唸唸不忘,這樣反而是「無德」。就像梁武帝跟達摩的一段對答,梁武帝做了很多善事,也認為應該是功績很大、功勞很大,但是如果做這些的背後,是要得到名利之心、別人誇讚之心,認為是累積福德,以這種心態去做,你反而不容易有成,因為都是有「自我」,有我是、我能、我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等德的人,也就是體道、悟道的人,「無為而無以為」就是無為、無不為,做事是無我無私、無條件、無所求。像法界、大自然、太陽,所展現出來的都是「無為而無以為」。「下『德』」呢?「無為而有以為」下種品德的人是有「自我」,有我是、我能、我慢,「無為」是口說「無為」,是用嘴巴在講無我、無常、無私、無為,但是「而有以為」,內心卻另有目的、有所求,有「我慢」要展現「我能」,就是「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嘴巴上講「無我」,但是內心展現出來的,卻是要成為大師、成為人家的偶像,認為自己比別人高,就是「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仁」是「為之而無以為」,就是來到「超人格」層面的人。如果以佛教來講,是證到三果的人,就像德蕾沙修女所展現出來的「上仁」。他是「為之」,都很認真、很積極在做。「為之而無以為」他們卻用無我、無私的精神在做,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宗派的心態,來到「超人格」層面的心態在做事情,所以「上『仁』是為之而無以為」,「為之」就是還有「我」,然而儘量展現「無我」的精神、特色。「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義』」就是很講義氣的人,「為之」就是做什麼事情,「有以為」有目的、有條件,就像有些江湖人或是黑幫份子,這些「兄弟」都很講義氣,但是他講義氣的背後是要有條件的。如果他欣賞你或是你某些方面符合他的條件,他就為你賣命。他為什麼會為你兩肋插刀在所不惜呢?背後一定是有條件的。「上義」是很講義氣的。「為之而有以為」他會積極去做,但是背後也是有自我、有我慢、有條件、有所求的。「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禮」就是一般在社會的交際、應酬,一般的禮儀、規範,如果他這樣做了,如果沒有符合他背後的要求,就馬上跟你翻臉,所以他對你好、對你禮貌、對你服務特別周到,背後都是有目的。舉例來講,假如他問你「你有多少錢啊?」「我有十億元」他聽到你「哦!你的財產有十億元身價」結果他就認為這是很有錢的人、是貴賓,「好!我用勞斯萊斯的車來接你」然後到他家裡去做客,結果他發現「奇怪啊!到底你有多少錢?」我是說「我有十一元啦!」「什麼?不是十億元!是十一元喔!」這時候「啊!這個不行、不行」就叫僕人把他趕出去。所以,他是用勞斯萊斯接你到他家裡做上賓、貴客,但是當你不符合他內心的祈求,這時候他就馬上不一樣。就是「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以英國為例,以前平民、貴族很分明,上流社會的貴族就是要達官貴人這些社交襯託身份,像「鐵達尼號」電影裡面女主角的男朋友,就是窮光蛋的小畫家,當他要去做客的時候,人家就笑他「你是“羊入虎口”啊!卻還在洋洋得意!」因為上流社會人家的穿著、打扮都很講究,你這樣的草根性,人家都看不起。尤其在政、商場合,講究“禮尚往來”,龍交龍、鳳交鳳,都是講究名份,「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如果是一個返璞歸真的人,他是超越這些,你對我好,是真、還是假,他也都很清楚,他是“真心”善待一切眾生,你總統來也是一樣平等,不是說聽到總統來訪,於是「大家趕快出來!趕快從山外、從門口排排站迎接!…」在《阿含經》敘述佛陀在世之時,附近有一些國王都會去參訪佛陀,當他們拜訪佛陀的時候,不是佛陀出來迎接,他們都要展現出怎樣的禮節?一般國王都會頭戴皇冠、手拿令牌,還有坐馬車,一種權勢的象徵,但是你要晉見佛陀,在外面就要把皇冠、佩劍放下,回到平民的身份,以普通的身份晉見佛陀。不是佛陀這樣就是我慢、很厲害,而是那些國王參訪這些智慧者,就是這麼恭敬,不是說「今天有大官要來,有總統要來,我們趕快準備,然後出來排排站迎接」要有“道骨”。如果不是要邁向究竟解脫的人,你是要「稻穀」,但是修行真的就是要有「道骨」。「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可以把「道、德、仁、義、禮」圈出來,後面再寫下「道、德、仁、義、禮、智、法」。這個「智」不是智慧的「智」,而是一般世間的世智辯聰的「智」、聰明,一般世間的小聰明,包括IQ,與佛教所講智慧的「智」不一樣。事實上,我們心靈質量的層面是着重在哪個層面,就可以照見到自己的心靈是在怎樣的層面,我們一般講說法治的社會,「法治」本來是不錯,但是在整個大自然、法界中,這是心靈 “最低”的層面,不要以為法律條文越多越好。其實越是繁文縟節,表示眾生的心靈質量越低。當年佛陀在帶領弟子的時候,最初並沒有二百多條戒律,都只有講述一個原則、一個總則,總原則是「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就只有這一條戒律而已,也是一個原則而已,是從你的道德方面,從你的良心、理性來出發,不是別人來規範你。「仁」是由自我出發的,但是義、禮、智、法這些,都是世間的一些規範,像越是小孩子,你需要告訴他總總「這可以啊!那不可以啊!這應該怎麼樣!那不可以啊!這怎麼樣啊!…」就是一些法條、規律方面。以老子來講,是希望大家回到「道」的最高層面,這個「道」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無私、無為無不為,亦即整個法界的精神特色。你的心靈層次能不能提升到這方面?來到「道」的層次,一定要體悟、體證「無我」,做到「無我」。如果還有「我」,最多只能到達佛教三果邁向四果的世界,也就是「超人格」層面,是可以到達「德」的層次。孔子是比較着重在「有為法」,包括講究君臣、忠孝,是屬於德、仁、義方面,老子是着重在「道、德」兩方面。失去「道」才會退到「德」,失去「德」才會來到「仁」,失去「仁」才會來到「義」,失去「義」才會來到「禮」,失去「禮」才來到「智」…。「智」就是社會的世智辯聰,世間的耍小聰明,IQ越高,未必你的EQ高。所以,世智辯聰越厲害,法律條文就要規定越詳細,但是台灣話「“嚴官府,盜賊多”,“嚴官府,盜賊多”」。同樣的,如果你對你的子女處處不放心,規範得很嚴「這個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怎麼樣!這個不怎麼樣!這個不可以!…」做什麼事情,你都要去指揮他,都要給他一個框框、給他一個規範,小孩子的智慧是不容易成熟。所以,你要給小孩子有相當大的空間,掌握住大原則就好。愛他,但不是抓住他;愛他,不是掌控他。是關心他、協助他成長,讓他的智慧開發到「道、德」的層面。舉例來講,我媽媽雖然學問不高,但是我從小到大,沒有被父母親打過,連一個巴掌都沒有,她從小對我們的教育就是用愛心來協助你成長,都是培養我們自動自發「你自己要去體會啊!自己要去想啊!」當然,當我們做不好的時候,她會生悶氣,但是沒有打過我們,口頭上當然會罵一下,但是當我們看到媽媽生氣的時候,自己會生起慚愧心,然後跟媽媽道歉「對不起!我以後會改啦!」不是說小孩子犯一點錯,就嚴厲的在責備、痛打一頓,這樣對小孩子的心靈來講,又是一種挫傷、壓抑,要給小孩子成長的空間,用愛心協助他成長,當然不是放縱。「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大家一般都認為要講究社交禮儀、禮節,但是對老子而言,他看出很多都是虛假的表面功夫。一個有智慧的人本來就是善待一切眾生,不必用一般的硬性規範,要怎麼樣才表示符合禮節、體面,所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以前教育稱為「大學」,是成為大人之學,讓你智慧成長、成熟,整個教育都是在培養心靈智慧、人格的成熟。但是現在的教育呢?是一種填鴨式的教育,着重在有形的分數、考試的成績,定奪好學生、壞學生。只要用背的就好,考試會寫、會填就好,但是品德、人格方面就漸漸被淹沒掉了。事實上,我們今天這一種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是失敗的,是把人性、人類的道德,都一直埋沒掉、一直喪失,也是像老子這裡所講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如果用「禮」以及「智」,「智」就是填鴨式教育的方式,靠考試、分數,用成績定奪好學生、壞學生,以及品德,這是「智」。以這種方式來講,社會智能型的犯罪就會越來越厲害,導致法令條文就要規範越多。但是,法令條文規範越多,一樣啊!那些世智辯聰的人就怎麼樣呢?你有什麼法,我就用什麼法來破解,就跟你鬥智啊!所以老子就講:如果來到禮、智、法,世智辯聰這一種層面,就是社會亂的開首。包括現在如果你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或是你在家庭教導小孩子,不要把學校考試分數、成績方面設定為第一,如果以分數掛帥,小孩的人格成長會受到扭曲,智慧沒辦法發展,重要的就是要讓小孩子的智慧,真正能夠漸漸成長,讓他來到返璞歸真,來到「道、德」的層面。「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什麼叫做「前識者」?當一般人還看不到的時候,他就能夠看到。就像社會上有神通、有預測能力的人,往往都會很厲害,像是大師、大法王,後面就會跟着很多崇拜的信徒,但是老子把這些看得很透徹、很深入,說:像這種有神通、有預測能力的人,是「『道』之華」,「華」就是枝流末節。對天道而言,這是彫蟲小技,都只是支流末節、錦上添花而已。對「道」而言,都只是彫蟲小技,是愚笨、愚痴的開始。「『道』之華,而愚之始」為什麼是愚痴的開始呢?因為當一個人有神通、有預測能力之後,假如沒有正確的聞思觀念,就會長養我慢。當我慢一長養,就會建立他的龐大宗教王國、宗教事業,然後又抓很多的信徒。事實上他看不到背後的「意思食」,「四種食」裡面的「意思食」不斷的在吃,就是老子所講「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大丈夫」是佛教所講的“大雄”,也就是大智慧、解脫自在的人,他是「處其厚」也就是在所謂的「道、德、仁、義、禮、智、法」中,是着重從最根本的“道德”開始,包括佛法也是一樣,要來到最純粹、最原始的源頭。「不居其華」不居其末,不重視那些彫蟲小技。「是以大丈夫處其厚」重視根本,悟道而行道,展視出大自然無我、無私的精神。「不居其薄」不會重視個人的神通、彫蟲小技。「處其實,不居其華」掌握法的核心,而不是在支流末節上面炫耀。「故去彼取此」去掉重重外圍的障礙、障眼,掌握法的根本核心,不去捨本逐末。在民國72年(1983年)的3年期間,我都住在佛教寺廟裡面,看到佛教展現這樣的情況,也很感慨,但是不知道原因出在哪裡?那時候就發願希望將來能夠掌握佛法的精髓、佛陀的本懷。當然也要克服很多的支流末節,以及重重關卡的眩惑。《慧眼禪心》跟《事事本無礙》這兩本書,都是在民國88年(1999年)12月買來看的。當我在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之後,開始有了一些體會,在心中也是存有很多的疑惑、困惑,我所體會的跟一般佛教現有法師們所講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同呢?包括跟一般宗教師所講的、所認知的,怎麼有那麼大的差異?當然,我自己是法喜無限,但是另外一方面卻發現我所體悟的跟一般人所體悟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於是想說能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再去求證?於是就再重新回來看《阿含經》,以前看不到的精髓,這時候才看到很精簡、很精要的核心部份。再者,當我重新再看,認為如果是真理,一定是超越宗派、種族、宗教,於是看能不能從其它宗教方面也得到求證。於是重新再把《道德經》找出來看,體悟都不一樣了。以前認為自己看得懂,後來才明白以前才是看不懂,但是卻自以為看懂。後來再重新研讀這些書籍,結果發現所體悟的,跟以前都不相同了,這才真正看出老子“心酸”,看出老子的“智慧”。於是又想說:如果我再從耶穌的立場來看呢?所以又跳脫出宗教的框框,再從耶穌聖經方面的立場來看,一樣啊!我的看,不是以神父、牧師的立場去看,而是超越語言、文字方面,看到語言、文字背後所指的真理實相,發現到原來這些善知識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目標,只是所用的語言、名相不同,但是眾生卻沒辦法看到真理,都一直執着在「手指」上面。我那時候想說要不斷的去求證,包括用現代科學、天文、物理方面去求證呢?所以我一樣又從近代物理學、天文學方面,包括最現代頂尖科學家他們的發明、發現去求證,還是一樣發現到那些最頂尖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都是在證明這些大智慧者所提出的宇宙真理、實相。所以,我才體會到:如果是真正的真理,是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求證,真理一定是超越時空的。佛陀講真理、法,一定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因此那時候我就再從不同的角度去求證。於是從88年(1999年)10月之後連續半年,都不斷在佛寺裡面,一方面專心再繼續淨化,然後又繼續從各種角度去求證。我也想要打開無限的胸襟,再從不同立場去看,結果到〔光啟書局〕找到《慧眼禪心》跟《事事本無礙》兩本書。當越深入去看的時候,尤其《事事本無礙》很值得大家去研讀,這是一位超人格心理學家Ken Wilber的著作,超人格心理學已經是超越一般心理學的層面。他深入去精讀中國老子,而且又去實修、實證,把人性、包括「自我」,非常有系統、有次第,由淺入深的解剖、解析,讓你知道:我是誰?讓你知道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真的要好好虛心去看,不要認為「這些沒有標上『…經』就不是佛教的,這個是外道的…」這樣就真的是太可惜了!宗教信仰的框框會讓你看不到真理、實相,一開始跟大家期勉要超越所有宗派、宗教的框框,要歸零、歸零,才能夠看到人家有深度,很有系統解剖、歸納,讓你瞭解自己、也瞭解眾生,瞭解貪、瞋、痴、煩惱是怎麼來的,瞭解夢幻世界是怎麼構成的。值得大家去看,但是他寫的角度比較深,要有耐心好好去看、好好消化,心都要靜下來去看,像倒吃甘蔗越,後面越深、越精采。如果沒有實修、實證,他後面這些是寫不出來的。《慧眼禪心》則是一位印度籍的天主教神父所寫的,當初看這一本書的內容,覺得每一則都很有智慧、都很震撼,所以那時候仔細再慢慢閲讀,才發現原來這一位神父也涉獵東方思想,包括老子、中國禪宗、佛教精髓,都吸取了。他雖然外表是一個神父,但他是超越宗派、宗教,看到真理實相。他講的「上帝」,跟一般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信徒,神父、牧師所講的「上帝」不一樣,處處都在宣說「道」是什麼?上帝在哪裡?涅槃、淨土在哪裡?事實上,每一則都是一個禪機,值得大家好好體悟,都是充滿着智慧。當初看到這一本,越看越有興趣,覺得真的是找到知音。到後來這個人又離我們而去了!又覺得真的還是不孤單,究竟還是有人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看到相同的真理實相。如果你有聽聞解脫道整期課程,又加上實修、實證,當你體悟「無常」,也有到法界實際體悟,你看這一本就會有更多會心微笑,就會體會到我所講述的內容,很多都是協助大家去看到真理、實相。當時一方面也是驚訝發現:奇怪?!今天的天主教、基督教怎麼那麼民主,能夠容許這樣的書存在?如果是以前的話,是要抓去被監禁的。在以前不民主、權威的時代,就像伽利略、哥白尼就被監禁,講真理實相是不可以的,因為跟經典所記錄的不一樣,是要被關起來。但是今天已經漸漸是民主時代,天主教、基督教能夠容許這樣跟一般見解、看法不同,以我個人是覺得他是真正有看到「上帝」的人,真正有找到「道」的人,他講的都是有內容、很有智慧的,不是一般信仰型的在歌頌主!讚美主!這已經是超越信仰的層面,來到真正實修實證的層面,因為他有看到真正的「上帝」、真正的「道」,跟一般的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仰有很大的落差,基督教有這樣的包容,很不錯!那時候就認為佛教在這方面,應該要再檢討、反省,不要人家提出跟傳統佛教信仰、觀念不同的,就認為這是小乘、是走偏啦!事實上是自己侷限在井底青蛙,照見不到,那時候一方面也是讚歎天主教、基督教的開放,同時還是有一點存疑。不是存疑作者,而是說:奇怪!這一本書照理應該會被天主教、基督教列入異類、禁書才對。他會遭受圍剿、攻擊、批評,應該是正常的,怎麼天主教 基督教沒有批評他?!那時候也是一種存疑,結果經過我看完這本書的半年後,再到〔光啟書局〕去找他的其它著作來看,哇!也一樣很好。然而看了之後,發現書裡面夾了一張單子,關於“安東尼.戴邁樂”神父著作的通告。羅馬天主教教皇、天主教的中樞所發出的通告,昭告天下這個人的見解是怎麼樣呢?「為了保護忠信的基督徒,本部以此通告宣示,上述的種種立場與天主教信仰不兼容,並能導致嚴重傷害,而且在至高的聖座若望保祿二世的保證之下」也就是在他們來說是錯誤的,是嚴重傷害的!他們整個中央決定之後,就把這個歸入異類,撻伐、批判!以前來講,耶穌就是這樣被釘死。所以,說真理、實相的人,一般的宗教師是不能夠兼容的,這就是老子對這個世間見解這麼深入,但是他的作風卻是滿保守的。那時候也很感慨,當然是不出我所料,也是很感慨。真正告訴眾生“上帝”是什麼的人,是要被釘上十字架;真正告訴眾生什麼是《解脫道》、什麼是淨土、什麼是涅槃、什麼是「道」,這樣的人是不容於一般的宗教師。為什麼“自古聖賢多寂寞”?希望我們真的能夠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要為解脫而來、為真理而來,不是要成為宗教信徒,不是要成為宗派的徒弟。如果真的是為解脫而來,希望能夠以你的實修、實證,證明真理、實相。-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為稱)故致譽無譽,不欲琭琭為玉,珞珞如石。(注意這 “致譽無譽” 四個字)。「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得『一』」是什麼?以前民間有一個叫做「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也講:吾道一以貫之。結果就變成〔一貫道〕。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會「道」的精神,不管標上什麼名稱都可以,並不是掛上佛教的名稱才有解脫者,如果沒有掌握到根本核心,不管貼上什麼標籤,貼上什麼大師、法師、法王之名,還是凡夫。所以,要掌握到真理、核心的精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這個「一」是整個「道」、整個大自然無我、無私的法則,最主要是掌握無我、無私的精神,掌握到「無為、無不為」。這裡面一定是沒有「我慢」,是體會整個天地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能夠體會無我、無私的精神、精髓,就「天得『一』以清」。整個大自然法則、天道的運行會很順暢。整個法界,包括我們眾生,一切人、事、物,都是依循着這種大自然的法則在運作。「天得『一』以清」天清、地寧!「地得『一』以寧」這是一個比喻,掌握原則就可以瞭解。「神得『一』以靈」這個「神」如果能夠體會無我、無私,就能夠更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萬物能夠得到整個法界無我、無私的精髓,萬物就是生生不息。「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如果那些高官、貴人、位居權要的人,能夠體會且具體展現無我無私精神,整個政治會很清明的,是會超越任何黨派秉公處理。他所考慮的是為整個天下眾生,不是黨派的利益,尤其是當行政院長、總統的人,他一定是要超越黨派,才能夠真正利益世間、利益國家。前面是「得『一』」,後面就是失去『一』,就是無「道」、沒有「道」。「天無以清,將恐裂」也就是會有天災、人禍,風不調、雨不順。「地無以寧,將恐發」「發」就是天災、人禍,這些社會動亂。「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蹶」就是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站在50層的高樓上面,真正智慧者是會感恩,絶對不是我慢,不是說:「你看!我站得比別人高」在50層樓高,記得!是要下面的49層樓把你襯托,是要整個大地把你襯托,就是眾生的因緣要協助你,不要忘了“我是誰”,要看到你的成就是有很多眾生的支持。所謂的「自力」、「他力」的分別為何?真正的「他力」,不是在禪坐裡面祈求夢幻世界的幻相加持。整個眾生很多因緣協助我們,就是「他力」,你哪能夠完全都只是靠你自己呢?我們是要自助、要獨立,但是不管再怎麼獨立,都是要整個社會很多因緣的協助。當你體會越深,我慢就會消失得越快,你才會懂得感恩,就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意思。「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如果真正有道的君王,是自稱為孤人、寡人,如果不瞭解真義,以為「寡人」是很厲害的“寡人”,「此非以賤為本邪?」。「故致譽無譽」要好好體會「致譽無譽」這四個字,如果一個大法師出來,發展很蓬勃、很快,就這樣聚眾好幾千、好幾萬信眾,然後到處掌聲不斷,真正的「致譽」是“無譽”,真正對人類越有重大貢獻的人,他的掌聲就越少。耶穌出道三年就被釘死,老子在世的時候沒有掌聲,真正明了他的眾生是寥寥無幾,沒有幾個人瞭解,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二千五百年來、三千年來,也沒有幾個人在為老子鼓掌、喝采。包括偉大的科學家,像愛因斯坦活着的時候,也沒有掌聲,他的「相對論」沒有得過諾貝爾獎,因為他發現的「相對論」沒有人看得懂,沒有裁判、沒有評審者,誰能夠頒發給他?誰能夠證明他?他的真知灼見,誰能夠頒發給他諾貝爾獎呢?沒有掌聲啊!但是一個為真理而奮鬥的人,他不是為了掌聲而做,所提出的沒有人看得懂,沒關係啊!反正不為名、不為利,愛因斯坦就是這樣默默的走、默默的做。像哥白尼、伽利略也是沒有掌聲。「致譽無譽」,真正高瞻遠矚,能夠看懂你內心智慧的人,能夠認同、起共鳴的人反而越少,所以掌聲也越少。《永嘉大師證道歌》提到「常獨行常獨步」,唯有「達者同遊涅槃路」。一些偶像級的大法師,很多的信眾就一直跟着他、崇拜他,大家看到他們展現「陽德」、陽性方面的,但是整個法界的太陽、大地,默默一直在養育着一切眾生,包括任何種族、任何人類,都默默養育一切眾生,這些光芒都被人類的大師、法師、法王沾光了、搶光了,眾生的目標都朝在這裡,沒有人去感恩太陽,沒有人感恩大地。但是卻沒有任何大法師、大法王的重要性能夠替代太陽,大家的掌聲都是集中在人、我相,《金剛經》要我們超越人相、超越我相、超越眾生相。《金剛經》所講的境界很高,你要超越這些相,才能夠看到真理實相。但是「致譽」是“無譽”,真正對眾生最重要的,大家卻看不到他們的重要。我們一般宗教信徒,對心目中的大師一直頂禮、跪拜,但是最重要的,很少人去頂禮、跪拜。佛陀一再跟大家講,你們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目標不是朝向我,要回到法界。所以「致譽無譽」,我只是一個法界的代言人而已,協助大家回歸到法界。真正的解脫者體會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偉大,默默奉獻又不為人知,體會到法界精神之後,他們也會展現出這一種精神質量,「致譽無譽」,不為掌聲、不為名利,然後默默去做,把真正的實質生命意義發揮出來,他們不會想要「不欲琭琭為玉,珞珞如石」不會為了眾生的稱讚、掌聲,或是為名、為利。-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整個無極、「空」是不生不滅的存在,當裡面的能源因緣具足,就會漸漸形成星雲,然後漸漸形成一個「太極」。「無極」會形成「太極」,「太極」又會形成「兩儀」。因為當形成物質現象之後,又會變化形成「兩儀」,於是形成一個「太極圖」。當太極圖在旋轉的時候,會有陰、有陽,一定有比例不同,這時候密度不同、高度不同,位差不同、濃度不同,就一定會旋轉、會變動。有旋轉、有變動,就一定會慢慢變化、變化、變化,就有很多的創造出來,「無極」會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再生「四象」,包括說「道生一,一生二」。於是就由「一」分裂為「二」,「二」又會生「三」,不斷的變化、變化,叫做「反者,道之動」。「反」就是有陰、陽的對比出來,有正、有反,就表示已經來到「兩儀」的世界,它一定會旋轉、一定會動,有動就是佛教所講的“諸行無常” 「行」是現象界的一切,它一定是在動、在變,有變、有動就是無常生滅變化,它會生、住、異、滅。滅了之後,又會生、住、異、滅。「弱者,道之用」,「弱」就像「空」、「水」所展現出很柔弱的樣貌,但是它卻是能夠真正利益眾生。例如,杯子是要利用裡面的「空」,裡面有「空」,才能夠利用。如果一個人身心柔軟,才能夠真正利益眾生;如果身心不柔軟、我慢很強,不管再怎麼作為,利益眾生都是有限的,而且背後很有可能,還會有相當大的負面作用。「弱者,道之用」就是身心柔軟、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夠真正利益眾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切現象界的這些「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就是「無極」、「空」,就是「道」的本體,也就是「上帝」,無形「道」體本身這一部份。從「無極」、「空」又慢慢形成「太極」,「太極」又會生「兩儀」。「太極」就是這裡所講的「有」,這一句話是從上面念下來,但是它生成的過程是要從下面看上去。天下萬事萬物現象界一切,是來自於「有」,就像來自於整片廣大星雲,然後慢慢運轉,才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但是這些星雲是怎麼來的呢?是來自於散播在「空」中的能源,所以「有」、現象界,包括星雲,都是來自於「空」、來自於「道」、來自於「無極」。《道德經》的課程,如果真的能夠歸零聽過之後,要找到「道」就很容易;如果沒有歸零,或是以一般以前的觀念、知見,你要“得道”,在深山林內再躲個廿、卅年,還是有得忙!所以,真的要好好歸零來聞思,重新認識「道」是什麼,放下過去的知見,這樣就會很快。-第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宗教方面概略歸納分成幾種,「迷信型」的占60﹪,「信仰型」的占30﹪,「智能型」的占10﹪。如果想要發展宗教事業,「迷信型」、「信仰型」的,一般的發展都會很蓬勃,往這方面發展就很快。但是如果要的是真理實相,就不會停留在這方面,你一定是智慧、求真求證,不會昧着良心說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以眾生的心靈質量而言,要來到上等層面占得比較少,大概10﹪。上等智慧的人聽到「道」,亦即大自然的法則,看到這些真理、實相之後,體會「無常」原來就是這樣,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涅槃寂靜?真的看到整個法界展現處處「三法印」具足。去體會整個大自然展現無我、無私的德行,當他聽聞之後,會很震撼,而且「勤而行之」,會努力淨化自己的貪瞋痴、我慢,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照見自己,然後淨化自己,讓自己的身心越來越柔軟,心靈智慧不斷的提升、不斷的成長,來到返璞歸真,溶入一體的世界,與道合一,這是「上士聞『道』」。中等根基的人聽聞「道」之後,「若存若亡」,「是這樣嗎?經典不是這樣寫啊!一般宗教師也不是這樣講啊!」於是會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疑問,然後他是不排斥,但是也不會很珍惜,是不認同、也不否認。「道」對他來講,好像可有、可無,有時間就來聽,沒時間,也沒關係!有也好、沒有也好,就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他認為一般的經典、宗教師沒有這樣說,但是也許現在慢慢聽聞之後,當他的人生歷練越多、智慧越成熟之後,有一天他就會去求真、求證。當他真的去求真、求證,如果苦吃夠了、鐵板踢夠了,這時候他才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上甚深微妙法」,什麼叫做「道」,什麼叫做「涅槃」,什麼叫做「解脫」。才會一直往這方面再深入,這是「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呢?「大笑之」!下等根器的人聽到「道」,「哦!怎麼這樣?不是啦!那個走偏差了!那個錯了啦!那個不對啦!」當他一聽到這些,不是嘲笑,不然就是否定、不認同,有的甚至覺得所講的跟他有很大違背,就會嘲笑、攻擊、批判啊!就是「下士聞道,大笑之」會認為「這種人走偏了啦!那不對啦!不是這樣啦!」。但是,能不能回來問問自己解脫了嗎?自己要的是什麼呢?真的要如實回來面對自己,這樣才不會被自我意識欺騙了,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真的很容易被自我意識欺騙,而障礙自己解脫之路,就是「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講「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如果一般眾生不這樣排斥、攻擊,就算是不正常,因此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有人認為「“上帝”應該是多麼莊嚴啊!」佛教則是認為佛陀應該是…多麼莊嚴啊!解脫者應該是…!跟他講「解脫」就是返璞歸真,成為一位平凡、平實、平淡的人,他不相信、不以為然。認為解脫者是要三頭六臂的金光閃閃,解脫者是手長過膝,解脫者是…。以一般宗教而言,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認為上帝應該是…。你現在當下就踩在「上帝」的身上,卻不以為然,他「大笑之」,認為「你這個人瘋狂啦!你這個偏差了」。我是在講真話,你現在就坐在“上帝”的身上,就浸泡在「道」之中,「道」沒有分秒離開過你,“上帝”沒有分秒離開過你。你沒有找到,就要到他方世界去找;你沒有找到,就會想:我死後才回歸主懷。如果你宣佈的福音是在死後才回歸主懷,表示你不知道“上帝”是什麼?如果你的淨土、涅槃是在來世,表示你還不知道什麼叫做「淨土」。如果你還很努力、很拘謹的在修「道」,在那裡苦修要得「道」,綳得很緊,就表示你還不知「道」是什麼?所以「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真正體會「道」的人,體證真理、實相的人,後來是體悟到「哇!原來是這樣啊!」體會到原來「無所得、無所失」,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就是《心經》所講的世界,不增不減,也無所得、無所失。「明『道』若昧」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因為我慢都消失了,不會展現「自我」,就是恢復成為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看起來就像一個愚昧的人,因為你也看不出什麼,就這樣傻里傻氣、土裡土氣,像鄉下人,沒有什麼啊!就是「明『道』若昧」。如果他很着重外表、外相要怎麼打扮、穿著,眾生才會看到我是一個大法師,表示還在着重外相。如果你是真正的太陽,還會去向人家說「你看啊!我是太陽啊!我多麼重要啊!」如果你是太陽,還會到處跟人家說「你要肯定我是太陽喔!要肯定、要相信我是太陽喔!你要相信我對你很重要喔!」如果你是真的,是不會這樣、也不必啊!太陽就是太陽啊!我就是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如果你是真的太陽,就是有自信,不必求別人肯定。所以,四果阿羅漢會來到自知、自覺、自作證,如果你是真的,就能夠來到自知、自覺、自作證,也不必要別人肯定或否定,因此「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一個一個體道、悟道而精進走在修「道」之上的人,看起來好像是退步,人家是越修越厲害。如果真正走在《解脫道》上,你是越修,身心越柔軟,越懂得感恩,越知足、越祥和,別人是越修越厲害,而我們卻不是這樣。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佛陀也講我們學佛修行、走在《解脫道》上,要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舍,是把我們十個結一一去除,在這去除的過程中,就是老子這裡所講的「進『道』若退」。人家是有所得,越抓、越多,我們卻不是這樣,我們是要放啊!放下那些執取,放下那些抓取,放下那些顛倒夢想,所以叫做「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一個真正實踐「道」的人,他就像凡夫一樣。凡夫才會想要成聖、成賢,當真正成為一個有智慧的解脫者,只是返璞歸真,成為平凡、平實、平淡的人,所以“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老子這裡所講的聖人、解脫者,只是返璞歸真。「上德若谷」真正展現出「道」的精神、質量,他是虛懷若谷、沒有我慢。我們不懂,就承認我們不懂;需要學習,就虛心學習。不是說一個解脫者,他樣樣都懂、樣樣都會,他是了悟生死大事,了悟宇宙、人生哲學。在「世間法」方面,如果有不會的,他不會“裝懂”;有值得學的,他還是會虛心學習,所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大白」就像眾生一直在誇讚那些心目中的偶像、大師,但是對於真正發光照耀世間、照耀眾生的太陽,大家卻是冷落它,不知道它的存在,不知道它的重要,它就像被眾生冰凍在冷宮受污辱,甚至有時候眾生還會責罵「太陽怎麼這麼強烈呢!」就是「大白若辱」。太陽的德行這麼高明、光明,這麼無我無私的照耀眾生,但是眾生就是不知感恩,「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從大自然方面來解釋,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所謂大自然是“完整而非完美”,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也是展現“完整而不是完美”,但是眾生都一直構築夢幻的“完美”世界,一般眾生是一直構築所要的夢幻世界,所以看不到完整的世界、看不到實相的世界,而且你也不承認。你要的是心目中一個美好的夢幻世界,但也是不可能實踐的。整個大自然的存在是完整而不是完美,如果你用完美的質量框框,要來找善知識,你所找的是被眾生釘在眾生所制定的框框裡面的“偶像”,不會找到真正活生生活的善知識,所以「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一個得「道」之人,他是很還怕被宗教師釘死。所以老子有時候做事就是很小心,「如冬天之涉川」、「建德若偷」,因為他是怕講出真理實相之後,被一般宗教師釘死,所以他在世間法方面會有一些顧慮。「質德若渝」「渝」是一種變化、善變,一個悟道之人是「心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所以他不是按照眾生所要的劇本去演出。一個真正悟道的人是隨順緣起。「大方無隅」以實際法界來講,「空」就是無邊、無際,體證「空」、體悟「道」的人,他是來到「無我」的世界,是超越任何界線框框,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種族框框的,叫做「大方無隅」,他沒有框框、界線的限制。「大器晚成」一個真正大根大器之人是比較晚成,都是需要人生的歷練,智慧的累積真的需要人生歷練,不是從經典、文字裡面所能夠看得到的。「大音希聲」正法之音是很稀少,也很少有人能懂,所以真正的解脫法,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老子所講的這些,如果你沒有從整個法界、「道」、大自然方面瞭解、體會,你是沒辦法體會老子所講的深意,包括他後面所講的這些,含意都很深!比如「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啊!「大音希聲」以整個大自然、法界來講,我們人類所聽到聲音的頻率是有一個範圍,很多聲音是超越過人類耳朵所能夠接受的範圍,但是你是聽不到,就像一些超高頻或是調幅電台、調頻電台,空中有它們的聲音存在,但是我們的耳朵聽不到,你必須透過收音機、電視的感受器接收,你才能夠聽得到,這裡也就是告訴我們「大音希聲」。真正超越人類耳朵所能夠感官的一些聲音,你是聽不到的。如果超越一般眾生所能理解的那些智慧話語,一般人類也不容易聽懂,很少人能夠聽得懂、能夠體會得到,「大音希聲」真正的正法之音也很稀少,也很少人能夠懂。「大象無形」以整個法界來講,「空」或「道」是整個無邊無際、無形無相,「大象」是「空」、整體法界的「道」。一個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解脫者、得道者,他所展現出來的,「大象」就是大根器,真正了悟自在的人,他展現出來的是「無形」。「無形」就是不會固定在一種“形象”,也不喜歡讓眾生把他釘在一個固定的形象、框框上面,不喜歡被裝入眾生所制定好的“聖人”框框,他是一個自由自在的解脫者,就是「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道、大自然都是一直在養育一切眾生,又是默默在做,而且眾生每天都踩在它的身上,每天都浸泡在「道」的懷抱裡面,但是眾生卻很少去感恩,不知道「道」的存在,所以就不斷去崇拜那些大師、大偶像、大法王。現在假設這個人在樹下參禪、打坐,認為是得道了、悟道了,他成為一個大師,於是很多眾生就聚集過來頂禮、跪拜。眾生心目中很容易看到這個人的德行,很容易看到這個人,於是就認為他是聖人、大師,這樣不斷的頂禮、跪拜。但是看不到你們通通坐在大地上,你們通通需要整個大地的支撐、養育,通通需要陽光的普照。不管你再多大尾,還是需要陽光給你能源,你怎麼大成就、大神通,還是一樣都只是法界裡面的一個眾生,所以真正能夠成就、養育大家的,是大自然、「道」。「道」,如果在無形方面的,就是「空」;轉換成有形方面的,就是地、水、火、風。可以稱為「法界」,也可以稱為「上帝」,看你是用什麼名稱都可以。「道」本無名,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名稱,是人類用一個權說的假名貼上去。佛陀是用「法界」,老子是用「道」,耶穌是用「上帝」,事實上講的都相同。本體是無形方面的,就是「空」,佛教講「空中能生妙有」。「道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帝創世紀」都是這樣。創世紀出來,「妙」有出來的,就是這些地、水、火、風。有了地、水、火、風,以及「空」之後,才會有一切的眾生、動植物。「空」本來就存在,就是有地、水、火、風,再加上有「空」,「空」本來就存在。這些地、水、火、風跟「空」配合之後,才會有一些眾生、動植物。所以老子所講的「道」,不光是抽象的「空」,包括空間的「空」也是。如果沒有無邊無際的虛空,地球、太陽是沒辦法存在,前面這邊有星球擋住、會相撞,所以一定要有無邊、無際的虛空,太陽系才能夠在「空」中運轉。我們地球要自轉、地球要公轉,都需要有空間。太陽系存在、要運轉,也一定都要有「空」。沒有「空」,「有」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不要以為「道」就只有「空」,不要以為上帝就是無形、在他方世界,不是啦!「空」像無邊無際的這些「空」都是,「空」還有地、水、火、風,你就坐在「道」的上面。如果用「上帝」來講,你就踐踏在「上帝」的身上,你就浸泡在「空」裡面,你就浸泡在「道」裡面,而整個法界、大自然展現出來,都是「道」的精神、「道」的特色,就是「『道』隱無名」。大自然、法界的光芒,眾生卻看不到,因為你從一出生就跟它是一體,你體會不到它的重要,結果真正最重要的,我們看不到、體會不到,然後大家膜拜偶像、大師,光芒都被這些人、我相占住。「道」、大自然不會爭功、不會爭名,就是這樣傻里傻氣,都不懂得宣傳、廣告、文宣,也不會設法如何能夠得到眾生的肯定、尊敬、掌聲,就只是默默的做、傻傻的做,就是真正的無我無私。一個真正悟道、得道者,體會整個「道」展現出來的,除了四果阿羅漢、解脫者以外,沒有人能夠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那些來到相同境界的人,都是看到整個大自然的展現之後,然後我慢很快就消失。整個「道」展現出來的就是「『道』隱無名」,但又不是「什麼都不做」,就是默默讓萬物生生不息,養育一切眾生。所以,當我們宣說「道」,為什麼會有人「大笑之」?如果你是站在眾生膜拜大師的立場,一直要去構築一個大師的偶像,會懼怕你的偶像被我戳破,於是就反彈、不認同,認為「哪裡是這樣!我們的大法師、大法王才是很厲害的呀!他可以神通變化…」你會害怕聽到「道」,害怕聽到法界這些。如果你是站在信眾的立場,是因為害怕你的偶像、大師被破滅掉。再者,如果你是站在法師的立場來講,為什麼你會怕「道」?為什麼會怕聽聞到「道」呢?因為這樣他就沒錢賺,宗教事業就沒辦法發展。如果你不相信、不信服,你看你心目中的偶像、大師,哪一位不需要腳踏在大地上?!哪一位不需要空氣的養育?!哪一位不需要陽光給他能源?!佛陀成就再怎麼高的智慧,吃飯還是要去托鉢啊!不是用他的神通就能夠變成食物,所托鉢來的食物,也都還是大自然變化出來的五穀。所以,真正體會「道」的人,就像佛陀那些解脫者,我慢會斷盡的原因就是這樣,一定是體會到整個法界的莊嚴、法界的特性,然後存着知恩、感恩,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以回饋世間。今天有緣來世間跟眾生結緣,就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世間,就這樣!「夫唯道,善貸且成」「貸」就是借錢給你。一般眾生如果借錢給你,就是有條件、有所求、要利息;銀行要借錢給你,也是要利息。如果銀行借錢給你,你不付利息,就查封你的房子。一般眾生也是一樣,包括夫妻彼此之間的相處,如果你的心靈智慧沒有提升,當太太的對先生很好,如果先生展現出來,沒有符合太太心目中的欲求,太太就會抓狂、發飆,認為「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這樣呢?」你的付出往往都是希望得到相同的回報。一般眾生在還沒有解脫以前,都是很正常的,在這種「有為法」、有所求的境界,但是老子講「夫唯道」,只有整個法界、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是「善貸且成」,不吝嗇、善於付出,而且養育你、成就你,然後又不爭功、不爭名。太陽真的是每天燃燒自己、照亮眾生,然後把那些能源傳送到地球上面,轉換成我們生命的能源,大地也都是這樣任你奔跑、任你踩踏,任你大小便、任你吐痰,眾生縱使不知恩,它也不要緊、沒關係!還是默默去做。只是如果沒有知恩、感恩,沒有體會「道」的重要,你是在無明的世界,就會心不安、背道而馳,就會自討苦吃。所以,不是說上帝來審判你「如果你信我,就得救;如果不信我,就把你丟入地獄去受苦」不是這樣啦!而是如果你不瞭解整個「道」的存在、「道」的重要,以及大自然運轉法則,你是處在無明的世界,是自討苦吃。你就在「道」的懷抱中,但是不知道「道」在哪裡,你就一直去找「道」。你就在上帝的懷抱中,但是不知道上帝在哪裡,你就一直要去找上帝在哪裡。你就在涅槃、淨土的世界裡面,但你不知道心靈的家在哪裡,所以你就苦啊!不安啊!一直到處要去找,就是無明遮障,你就是苦、不安,這樣而已。整個修行就是打開智慧眼,瞭解真理實相。當你真正打開智慧眼,看到真理實相之後,「啊!這本來就存在嘛!」到後來是“無所得”,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第42章-『道』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獲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現代創世紀,佛教所講的“空能生妙有”,整個過程、一切現象,佛陀用“緣起”解釋,這樣更能夠回到中性,眾生也比較不容易誤解。但是雖然不容易誤解、瞭解,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現象界的這些人、事、物「或損之而益」,當你能夠放下手中所抓,才能夠得到“無限”,就是「或損之」,「損」就是要放下,你能夠真的放下自我,才能夠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表面上你以為賺很多、得到很多,事實上你一直用生命賺很多錢,結果當你賺到不少錢之後,也賠上了生命。是你去賺錢?還是被錢賺走?不是說錢不好,但是你要知道錢的目的,要怎麼樣去運用,把錢的意義發揮出來。它只是一個工具,不是你的人生目的,要會去善用它。如果你把賺錢當做一個目的,說你是在賺錢,實際上你的生命是被錢賺走。你以為你得到很多,你抓到很多、擁有很多,你的煩惱、痛苦也會很多,你的牽掛也會很多,就是「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那些智慧者這樣說,佛陀也是這樣說。真正的解脫者、智慧者,他們是體悟相同的世界,所以他們如此真實的在教導眾生,我也是「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強梁者」就是自視甚強、展現我慢的人,你越展現我慢的人,「不得其死」就是不得好死。「我慢」越大,你就死得越痛苦。不一定是兩眼閉上、屍體的死亡,而是我慢越大,生活就越痛苦;我慢越大,內心就越苦。所以「強梁者,不得其死」。如果你不懂得臣服法界,都不知道「道」在哪裡,不知道涅槃彼岸在哪裡,你的內心是苦的。「吾將以為教父」像老子、佛陀他們都是看到眾生在苦海裡面浮沈,所以大慈大悲愍眾生,只要眾生願意出離、解脫,都願意跟他們分享。-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們先從法界、大自然方面來瞭解,整個法界、整個大自然的存在,太陽系算是有形的存在,但是整個太陽系還是浸泡在整個「空」裡面。「至柔」從「空」方面來理解,「空」可以包容一切現象界。如果你的心體證到「空」,體悟到法界、溶入法界,你的心是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身心是很柔軟的,才能夠真正發揮生命的智慧,真正有所成就。「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還有另外一個深意就像天地父母,他是以最低的姿態來養育一切眾生,現在縮小到整個太陽系的地球跟太陽,就像「地」或是「母」,太陽、「空」稱為「天」或是「父」,就是天地父母。「天下之至柔」天地父母默默在養育一切眾生,任眾生踩踏、蹂躪、譭謗、攻擊、批評都沒關係,展現「至柔」的德性,但是為什麼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呢?不管「我慢」再怎麼大、怎麼功成名就,再成為什麼英雄、豪傑,都只是法界裡面的一份子。你再怎麼豪奪整個江山,包括像希特拉或是拿破崙,或是你再建立多龐大的帝國,到最後都要歸還法界、歸還大地,你一把土也抓不走。你越厲害,就死得越痛苦。但是這不是整個法界大自然對你不好,而是你自己背道而馳。天地父母如此在養育我們、照顧我們,但是眾生不知感恩,然後受到踐踏、批評、批判、攻擊、批評,也都無所謂!它就是默默的養育眾生。就算你修行再怎麼有成,再怎麼神通廣大、再怎麼會變化,能夠呼風喚雨,或是能夠移山倒海、隔空打虎、能夠讓石頭飛起來…,這些都只是在耍特技而已,像是雜技團一樣!不管你再怎麼神通廣大、呼風喚雨,你不會、也不可能增加地球一滴水;不管你再怎麼神通廣大,你不會增、減法界的一毫毛,不會增一分、也不能減一分。不管你再怎麼神通廣大,你不可能、也不會增減法界一分一毫,沒辦法增加一根毛,也沒辦法減少一根毛,你頂多只是把這邊的土搬來這邊,你頂多只是把那邊的水吸過來這邊而已。就像魔術師再怎麼變化,很厲害!一秒鐘就能夠從一個空的袋子裡面變出一隻鴿子,但是你真的是無中生有嗎?不管你再怎麼變化,這些都一定是法界存在的,你才能夠變出來,就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深意。「無有入無間」「無有」就是「空」。「入無間」整個太陽系都浸泡在「空」裡面,如果在高速公路上,你開着一輛車前進,前面的風是往兩邊跑或是往上面跑,這些風不是貫穿入你的車子,是要閃開、移開,你的車子才能夠前進。就像潛水艇也是一樣,那個水必須要被你撐開、撥開,車子、潛水艇才能夠前進,水不是貫穿過你,是移開它的空間出來讓你過去,風也是一樣!但是「空」就不一樣,它不是閃開讓你過去,它是你到哪裡,都把你貫穿,你是被「空」所貫穿,因為有「空」的貫穿,所以才能夠走過去,這就是「無有入無間」,「空」能夠貫穿一切的現象界,貫穿一切的有、貫穿一切的眾生,包括你、我、他的身體都浸泡在「空」裡面。你的身體裡面也一定有「空」的存在,包括一張桌子,它外面要有空間讓它存在,桌子裡面本身一定也是有空間、有「空」,就是「無有入無間」。如果真的來到無我、無為的世界,就能夠無為、無不為,所以「無有入無間」。老子體會到「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說「哇!讚歎整個『道』!讚歎『空』的奧妙啊!」以有空義故,一切有,才能夠存在、成立,所以「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就像「空」,你看不出它有什麼大作為,但卻是最重要的元素,不斷在利益一切眾生,當你對現象界體會越深之後,「『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什麼叫做「不言之教」?就是「大地風雲經」。整個大自然都默默在告訴你,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涅槃寂靜」?不必透過人類的語言告訴你,這就是禪宗所講的“不立文字”,「大地風雲經」就是「無字天書」。「不言」就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啟示,也就是「大地風雲經」的啟示,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啟示,包括說「『無為』之益」整個法界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特色,“無為,無不為”,無我、無私利益眾生,這一種特性是「天下希及之」。在這幾十億的人口裡面,能夠真正體會整個「道」的精神特色,悟道、體道而行道的,「天下希及之」,很少、很少人能懂、能做到。-第44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以整個「道」、整個法界為主、為核心,然後再切入。一般眾生都處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因此希望能夠從中再喚醒眾生,所以在「世間法」方面,也會做一些比較,但是老子的思考範圍,跟一般眾生的思想是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眾生是不斷在追名逐利,老子就提出一個問題:「名」就是虛名,名聲、虛名跟你的生命,哪一種比較重要呢?「名與身孰親?」哪一種對你比較重要呢?是生命比較重要?還是這些虛名比較重要呢?「身與貨孰多」,「身」就是你的生命,「貨」就是那些金銀財寶,你的生命比較貴重?還是金銀財寶比較重要呢?「身與貸孰多?」「得與亡孰病?」「得」就是在得失之間,「亡」就是喪失生命,到底是得到名利比較重要?還是喪失生命比較好呢?到底是要得到名、利而喪失生命比較重要?還是保有你的生命,過着純真快樂、解脫自在的生活呢?「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就做出一個結論,「甚愛」就是很喜歡世間名、利的人,你一直在抓世間名、利的人,「必大費」,一定要付出很大、很大的代價。「多藏必厚亡」,「多藏」就是你在名、利,尤其是財務方面,這樣一直貪得無厭!國寶、珍寶一直希望越來越多,所以「多藏必厚亡」。這樣你的生命很快就會喪失掉,老子告訴我們:一般人都一直想要出人頭地、出名,但是這些名是真正實至名歸?還是只是要名、要名這樣呢?另外,你是拚命在賺錢,但是等到你有了錢,你的健康、生命卻喪失掉了,所以俗話說“錢四腳,人二腳”,很多人就是一直很努力、奮鬥在賺錢!當你到四、五十歲或五、六十歲的時候,覺得一生所預定的目標總算達到,可堪安慰啦!但是你還是不知足,會繼續要再追求。再者,當你漸漸有錢之後,往往身體健康也喪失了。表面上我們是說你在賺錢,但是如果你的生命意義沒有提升,把賺錢當做你的人生目的,是要用“你的生命”去換取的。你用生命去換取錢財,結果會變成你的錢財越多,生命所剩下的也就越少,所以你說要賺錢、賺錢!結果到後來,你的生命是“被錢賺走”啦!如果你的人生意義沒有找出來,你一直在賺錢,在金錢上面較量、在乎,用生命去累積錢財,但是當你有了錢,你的生命是越來越少。你確實是累積不少的錢財,但是你的生命是被錢賺走了,值得我們大家去深思熟慮。「知足不辱」如果一個人能夠知足,就可以常樂,就不會遭受很多的侮辱,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知止不殆」如果你能夠知足、適可而止,就不會一直無窮去追逐錢財。記得!一個人賺錢,是為了“不必再賺錢”,不是說賺錢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如果你的賺錢是為了賺取更多錢、累積更多錢,把錢財當做目的,你的生命就被錢賺走。錢只是一個工具,它不是目的。不是說有錢不好,你要善用它,生命的目的、意義要找出來,然後善用這些錢,而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所以能夠「知足」就「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因為具有生命的方向,生命意義可以發揮出來,就可以長久。-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熟。清靜為天下正。第一行是在描述「道」的特徵,第二行是在描述體悟「道」的人所展現出來的德行。「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都是在描述「道」的特徵,一個體會「道」的人,也會展現出這一種特性。「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熟。清靜為天下正」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就會展現出「道」的特性、特徵,法界、「道」的特徵是「大成若缺」。法界、「道」能夠成就一切萬事、萬物,而且它本身是非常完整的,但是你從外相看起來卻「好像」缺東、缺西,「好像」有很多的弊病、很多的毛病、很多的不可意,但是“好像”是“好像”,這裡用一個「若」字。事實上,不是真正的缺,而是眾生以為它是缺。舉例來講,整個法界就像父母養育一切眾生,但是眾生不喜歡看到不想要的一面,整個法界的存在,它是正、反兩面都存在,有白天、有黑夜,眾生只喜歡白的、不喜歡黑的。但是對法界而言,它卻是平等的,眾生認為白天就好了,怎麼還需要有黑暗呢?於是覺得法界好像不完美,「大成若缺」的「缺」就是這個意思。整個法界能夠讓一切眾生不斷的生長,但是也會讓眾生消失、死亡。當眾生面對死亡的時候,就覺得法界「天地不仁」,覺得它是「若缺」,但是沒有死亡,哪來生呢?整個法界現象是生、住、異、滅,以及成、住、壞、空,不斷的一直在生滅變化,眾生就只要一個片段,站在主要的一個片段,然後就排斥你所不要的,所以你認為它是「若缺」。包括你認為地球的這個地方有地震,這樣是不好的,是五濁惡世,但是你要到哪裡找一個沒有地震的地方?!當你找到沒有地震的星球,那個星球就是死亡的,你也沒辦法在那裡生存。所以,「道」的特性就是「大成」,但是看起來「若缺」,但不是真正的“缺”。「其用不弊」整個「道」看起來,好像覺得它有利有弊、有好有壞,不管你再怎麼界定,它所展現出來的是「其用不弊」,能夠創造萬事、萬物。整個「道」、整個「空」,整個法界卻能夠生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其用不弊」,用不盡的!「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宇宙、道體、「空」本身裡面是充滿着生命能源,就是「大盈」,它裡面是很盈滿,事實上是有內容的,就好像一個人看起來憨憨呆呆,但是這個人卻很有雅量、很有內涵。所以「道」本身是「大盈」,裡面是充滿着能源,但是你看起來「若沖」。「沖」就是空虛,看起來好像是空虛的、空洞的,沒什麼!佛教講「空」,但是一般眾生不瞭解「空」,以為談到「空」就是斷滅空、頑空。沒有「空」,現象界不可能存在,所以叫做「大盈若沖」。但是「其用」卻是「不窮」,能夠妙用無窮。「空」不但能夠生妙有,而且又能夠起妙用。我們能夠在這裡研讀《道德經》,都是因為有「空」的存在,所以能夠「其用不窮」,都是「道」本身的特徵,你要慢慢去觀察、體會。當你體會到之後,就會效法、悟道,才叫真正的「悟道」。你體悟到「道」的特徵、特性之後,你的心胸就會整個脫胎換骨,展現出「道」的質量、特徵,也是一樣會展現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大直」就是內心是很正直的,「若屈」外相展現出來的卻是很柔軟,亦即「大直若屈」,展現柔軟的身、口、意,一般不瞭解的眾生就以為這個人很柔弱,這個人很好欺負,可以吃定他,所以叫做「大直若屈」。事實上,他是不與世間諍,世間一直爭、眾生一直爭,爭到最後,你也不會贏,越爭越輸。眾生認為要爭才會贏,要拼才會贏。但是老子的思想就不一樣,你越爭,到最後越是“空”、就越苦。唯有不爭,以其不與人爭,所以沒有人能夠跟他爭,這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一個體道、悟道的人,包括法界、整個「道」也是一樣,他的創造力是很強的,就是「大巧」。但是看他外表展現出來的,卻是很笨拙的。整個「道」方面,你真的要好好去看,會覺得它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這麼平凡、平實、平淡,這麼的笨拙,但它卻是妙用無窮。你就坐在「道」的身上,就浸泡在「道」的懷抱裡面,這是真的!不是比喻,但是你卻不知道,因為它就是那麼的笨拙。就像有人在形容「道」、法界大師,真的是傻里傻氣的,它不會用華麗的外表炫耀,不會打扮、也不會包裝,不會宣傳、也不會廣告。有時候就用顯現地震來宣傳廣告,地震也是法界大師的一個廣告,宣告法界的力量有多大。所以,地震也是法界力量的一個展現,法界大師只是放個屁,釋放出來的能量就是八顆原子彈的力量。如果沒有這種破壞、沒有黑臉這一面,俗話說你不知道天、地有幾斤重,我慢就會“狂傲無比”!如果你能體會地震的啟示,也是粉碎你的“我慢”,粉碎你的“自我”。有一句話說“人定勝天”,那是狂傲、無知、愚痴。人怎麼勝過天?沒有空氣讓你呼吸,你都活不了,不要想說要勝過天。你能不能勝過空氣?如果你能夠勝過空氣說「我可以不需要這些空氣,你給我走開!」你很高傲,這樣你就可以勝過這些空氣,你連一個空氣都不可能勝過,也不可能沒有空氣,你還勝什麼天?!所以,那是因為人類在井底青蛙的無知,人類只能夠說克服自然環境的一些欠缺,一直做一些補足、一些助緣,這樣而已,這叫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事實上也是百口莫辯,他所體會的跟一般眾生、一般宗教師所講的,又很大的不同,他不喜歡去跟人家諍辯,所以一般眾生喜歡聽的,他不會很喜歡講,也不會滔滔不絶,口若懸河一直講個不停。但是,如果他一講話,就是講真理、說實相,這叫做「大辯若訥」。「訥」就是外表看起來是木訥的,因為當因緣不具足、不成熟,他就靜默不語,也不會要出風頭。根基、因緣不具足的時候,跟你講也沒有用,就像「對牛彈琴」,他就不講。不是說他不慈悲,而是因緣不成熟,他所要講的,你不是聽不懂,不然就是起瞋,因為他講出來的真理、實相,跟你以前所認知的是180度不同。佛陀釋迦牟尼,「牟尼」的本意就是沉默者、靜默者,老子平常也不會一張嘴巴嘰哩呱啦一直講,佛陀更是不會。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平常不會多講,叫做「大辯若訥」。大家可以觀察看看,如果平常在台下一張嘴巴嘰哩呱啦一直講、很會講的,你叫他上台講,他卻講不出來。所以,真正懂的人,不會隨便亂講,也不會去與人諍辯,這是「大辯若訥」。「大辯」不是故意要跟人家諍辯,像佛陀講;不是我要跟世間諍,「辯」就是諍。不是我要跟世間諍,是世間人要跟我諍,我只是講真理、實相,跟一般眾生、一般宗教師認識、認知不同,不是我錯,我只是講實相、講真理,別人就認為我要跟他諍。「大辯若訥」他不是要跟人家諍辯,當因緣不成熟,他就不講;如果要講,就是講真理、實相。「靜勝躁,寒勝熱」如果能夠冷靜下來,就會有智慧,心胸就有「空」。有「空」,你的衝動相續就會緩慢下來,就能夠有智慧處理事情。所以,在一般家庭中,夫妻爭吵,或是同事爭吵、衝突,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跟他吵個不停,越吵會越嚴重,要讓事情能夠處理得很好,就是「靜勝躁,寒勝熱」,用你的寧靜平靜的心、慈悲心,才能夠把風暴消化掉。「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就是一個沒有貪、瞋、痴的人,就是沒有我慢的人,因為到達無我、無私的世界,可以做為天下眾生的模範,但不是要為人師表。記得!不是他要,而是這一種人有資格。對他本人而言,沒有“我要為人師表”那一種心,如果有“我要”,裡面就有不正的心態、動機。所謂的「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一方面都是形容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特性,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就是展現會這些特徵,法界大師就是這樣,看起來就是「缺」、「弊」啦!還有「屈」啦!「拙」啦!「訥」啦!整個法界看起來就是像這樣,一般眾生怎麼會喜歡呢?一般眾生都是要炫耀的一些表相。法界大師對眾生這麼重要,但是他的鋒頭、光芒,都被一些大師、宗教師們占住了,眾生的目標都鎖定在人相、我相上面,或是像一些大魔術師都是很風光的,所賺的錢比法界大師多,法界大師卻沒有人供養。法界大師就是「道」、地球、天地父母,沒什麼人去供養。但是一般的宗教大師,大家的供養卻很多。法界大師對眾生的生命貢獻非常大,但是整個光芒都被一般的宗教大師搶走了,一般眾生不斷在頂禮、叩拜、跪拜或是祈求,都是向一般的宗教師在祈求。一般宗教師,在此沒有指射哪一個宗、哪一個派、哪一個教,而是如果還沒有真正體道、悟道、行道的一般人,展現出我是、我能,都是看在這些有形、有相的人相上面。所以,佛陀就一直希望眾生真正做到無我、無私。《金剛經》強調要來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會看到法界大師的真面目。如果還在人我相上面繞,是看不到「道」的,也體會不到法界大師的,沒辦法以法界為師、大自然為師。因為涅槃界的家、究竟解脫的家,就是「道」、法界。否定這些的人,除非能夠找到你的安心之道,假如你還沒有來到究竟安心,又在那裡否定,就是「無明」啊!-第46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下有道」如果「道」、大自然的特徵、特性,亦即無我無私的精神能夠在世間流傳,大家體道、悟道而行道,都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大家彼此相輔相成,這樣真的就會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世界就沒有戰爭。「走馬」就是很會奔走的那種馬,也就是上等的戰馬,戰馬「以糞」,都是用來耕田、耕作。本來戰馬是要作戰用的,但是因為現在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沒有戰爭,那些本來可以當作戰馬的良馬,現在卻用來耕田就好。「天下無道」如果世間沒有「道」、失去「道」,就像佛教所講的,來到“末法時期”,沒有法、眾生也不知道法,不知道涅槃、不知道解脫在哪裡?不知道淨土在哪裡?這樣就是屬於「天下無道」,於是民心慌亂、民心苦,社會治安也不好,世間戰亂會不斷。因為這時候世間戰亂不斷,所以「戎馬生於郊」,「戎馬」就是戰馬,而且是母馬,一般來講,母馬是不上戰場的,但是到要必須用母馬上戰場,表示社會已經是非常混亂了。戎馬、母馬又在郊外生產,就像是一個婦女沒得休息,還在外奔波、在外生產,就是形容「天下無道」,社會就紛亂、戰亂不斷。世間眾生是否體道、悟道是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體道、悟道,世間就是戰亂不斷,「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這世間,你的禍害、你的災害「莫大於不知足」!因為不知足、貪得無厭,就會自取滅亡。就像希特拉、拿破崙,本來是一個國家的元首、總統,但是因為不知足,想要併吞天下,這就是不知足。到最後的下場結局就是自殺、痛苦的死亡,就是「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直貪得無厭,到最後就是這樣痛苦的死亡。「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個人能夠「知足之足」,一般我們常常會講知足常樂,但是這是一種安慰式的?還是真正體證到沒有欠缺的那一種知足?這裡面是有所不同,如果一般我們只是說要知足常樂,用嘴巴講的都很會講,因為這時候你要的已經有了,所以覺得我們要知足啊!但是當遇到更想要的浮現出來之時,你又會不知足了。現在假設你覺得說有一間房子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啦!當你買了房子,頭一、兩年你會很高興,覺得說:哦!有就好了啦!知足啦!可以常樂啦!但是沒多久或是社會歷練幾年之後,又不同了!看到人家住豪宅、大庭院、大花園,這時候又引起你內心的欲貪出來了,以前的知足到後來情況又變化,你又不知足。所以,一般所講的知足,因為只是暫時性的而已,但是這裡所講的「知足之足」,就是真正體會到你生命所需沒有欠缺,法界沒有虧待我們,是真的感到「知足」。像佛陀本來可以當上國王,但是他卻不需要那些,過着就是一貧如洗、到處托鉢,所有的家當就是在身上而已,沒有勞力士手錶,也沒有鑽戒,他都可以不用。佛陀很貧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覺得有那些是累贅,真的可以不需要,那是真正的「知足」,你就算要給他,他也覺得可以不需要。如果你真的要供養這些,拿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回饋給世間,就是真正的「知足」,所以「常足」都是很快樂的。一般眾生只要還沒有真正找到究竟解脫、涅槃彼岸,就是還沒有真正找到「道」,你的內心一定會“尋尋覓覓”。只要你還沒有真正找到「道」,還沒有真正悟道、真正見法,還沒有真正來到涅槃界、法界,你的內心一定是“不安”,「一」不知歸何處,就會尋尋覓覓。唯有當真正找到之後,才會真的大安心、大自在。所以,你有沒有找到?你內心有沒有苦?有沒有不安?那是騙不了的,絶對裝不了、騙不了。“覓即知君,尚未得”,《永嘉大師證道歌》也有「覓即知君不可得(見)」。如果還在尋尋覓覓,表示還沒有找到「道」,還沒有回到涅槃界,還不知道法界。我就裝出沒有在尋覓、尋找,這是假裝不了的!不管你再怎麼壓抑,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會在你的一轉眼、一舉手、一投足、一個揚眉之中,暴露出來的,你可以騙得了一般人,卻騙不了明眼人。如果你是真正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當你真正安心自在,會來到無為、無修、無證。等你到有一天真正體道、悟道、行道,來到無為、無修、無證的世界,你會發現“要修行,也是一種我慢,但是請不要會錯意,說:「好!我們現在都不要修行,才不會有我慢!」千萬不要又落入另一邊,剛才所講的是很深。當你還沒有真正找到,你一定會尋尋覓覓;當你真正找到,就不會再尋覓了。真正的無修,是體會到本來就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法界本來就沒有虧待你,你是具足一切啊!你跟一切眾生是平等的,但是當你還沒有體證到這個階段,要讓你不修行,你的內心還是很不安,因為還是不知一歸何處,還是會尋尋覓覓。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上來,到後來就可以來到無修、無修、無證的世界。-第47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不為而成」就是來到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這一章的每一句經文都是頂天立地,力道非常、非常強,真佩服老子的厲害。「不出戶,知天下」「道」是無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實相也是無所不在、超越時空。如果真正見法,體悟「三法印」,你會體會到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都一定如此。而且你會體會到,不論在台灣、大陸、美國或是在其它外星球,也都是如此。「不出戶」不必到遠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淨土,因為我當下就在「道」的懷抱裡面,還要到哪裡去找呢?!我當下就浸泡在法界裡面,還要到哪裡去找涅槃、找淨土呢?!「不出戶」不必跑到他方世界去找,就能夠「知天下」。整個天下一定是無常生滅變化,任何眾生不管再怎麼厲害,一定是「無我」,一定是「緣起」,沒有任何人例外。不管六道、哪一道眾生,無論你是哪一道的黑道、白道都相同,「不出戶,知天下」。只要還沒有找到「道」,我都可以判斷你的心是不安的、是苦的,我慢都還是存在。只要還有我慢,你就是一個內心很苦、不安的人,只要還有我慢,你的內心就是苦。「不出戶,知天下」他都可以瞭解所有眾生的心態。當真正掌握大原則、核心,就可以以此類推。一定要回到問題的核心,就像我們所畫的太極圖、太極花,才能夠掌握重點核心。如果一個人不能回到「道」的總源頭,就是在下面的支流末節上面繞。如果你的心胸、視野越小,就是越往下走,一直在支流末節,包括修行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掌握核心,都是在修行的技巧、支流末節上面下功夫。老子就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回到總源頭看一切萬事、萬物、眾生,就可以清楚知道及掌握總原則,其它的以此類推,就是「不出戶,知天下」。我不必來到這裡,才知道你。因為整個總原則,我都知道。「不窺牖,見天『道』」我不必打開窗戶,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後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樣都能夠見到「天道」。像有的人認為要去到教堂才能向上帝懺悔,認為上帝是在教堂裡。出了教堂之後,上帝就不在,無法跟上帝溝通。於是就變成說在家裡就沒有上帝。在佛教也常常是這種情況,看到一個大殿,就認為佛就在那裡,才能叩拜。在大殿,就認為特別莊嚴,就在那裡膜拜,因為佛是在那裡。當出了大殿,就認為佛不在那裡了,認為你的佛、你的上帝、你的耶穌…,只在一個特定的地方才有,要到那個地方,才會覺得找到,才會跟他有一個溝通。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老子講「不窺牖,見天『道』」,不必到教堂去,我天天都跟上帝在一起。我在家裡,家裡就是教堂,我家裡就是大殿,家裡就是佛堂。因為「道」是無所不在,法界是無所不在,叫做「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你一直在尋尋覓覓,一直尋找淨土在哪裡?聽說某個地方、某個方向,於是就一直往這方面去找,一直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或是認為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現在沒有法,我們要等幾萬年以後,有的還講說要等到彌勒佛出世再說,有的講說等以後有佛來再說,我們現在就要趕快天天祈求,願來生能夠生在有佛的世界、有佛的佛土,你的心都一直向外去求,都沒有活在當下。一般其它宗教徒也是一樣,有的人認為上帝是在遙遠的天界,當你要死亡的時候,信主才能夠得永生。信主,然後在死亡的時候,才能夠到上帝那裡,叫做「回歸主懷」。死的時候才能夠回歸主懷,活的時候就是迷途的羔羊,就沒有在上帝懷抱裡面。事實上,你都在整個法界的懷抱裡面,如果你不知道「道」是什麼,就會透過很努力、很認真修行或是躲在深山裡面修,希望修到將來能夠得道、悟道,能夠“金光強強滾”。如果向心外去找,或是透過種種「有為法」努力去修行,表示「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越向心外去求,表示你越不知道;如果你的淨土是在他方世界,表示你不知道淨土是什麼;如果你的天堂是在其它的星球、遙遠的未來,表示你不知道天堂是什麼;如果你的上帝是在教堂裡面,表示你不知道上帝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道」在哪裡,就要到處去找「道」,聽說在這裡、聽說這裡有,好!你就到這裡,結果還是沒有。你跑到這個星球來,人家還是講說這裡沒有,這裡是「末法時期」,於是要到其它世界再去找,一直去找、一直去找,你越向外去找,就是越往下,距離「道」就越遠,不管是多麼遠,事實上還是沒有離開「道」,只是你心靈上的認知,跟「道」越離越遠。你本來就在「道」裡面,但是「道」對你而言,你就是不知道,一直在迷失,心靈的污染程度就越嚴重,你的苦海就越多。有人講說要到印度佛陀出生的地方去,聽說在菩提樹下打坐之後,會有感應。也許我們到那邊去打坐之後,就會有開悟、大徹大悟?佛陀也會在那裡一直笑「早就跟你們說:法是遍一切處,你們還要到印度去找?!難道台灣就沒有法嗎?!難道台灣就沒有「道」嗎?!」老子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我跟大家介紹的課程,都是現在當下可修、可證、可達,我不會跟你講遙遠的未來、來世、他世,或是到其它地方才能找到,都是現在。因為涅槃、淨土就在這裡,「道」就在當下。「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聖人」是一個真正體道、悟道、得道的人,「不行而知」不必到外面、大陸四大名山去朝山。就算再朝一百次,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無常法印」,還是不知道「無我」。如果你把那些錢真正拿來好好用,還更有意義。「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你不必到他方去朝聖,不必向心外求法。「不見而明」不必要到外面去找,不必到處一直追、一直找,「見」就是向外面去找。不必到外面去找,你就能夠很清楚。有一句話「萬物靜觀皆自得」,禪修就是協助大家“止觀雙運”,你的心能夠定得下來、靜得下來,就看得到原來你所要找尋的,就在眼前、就在當下、就在這裡,所以「不為而成」。「不為而成」的含意很深,不要以為是負面的什麼都不要做。「不為而成」到後來體道、悟道之後,你會來到“無修之修”,不必造作。你只是醒過來發現這樣的事實而已,注意!你只是醒過來發現到、覺悟到「你本自具足」,因為「道」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是以為當佛陀悟道之後,佛陀就是得到特別多的東西。不是法界送給佛陀空氣,特別長養佛陀的身體,太陽也不是因為佛陀成道、悟道,佛陀會讚美太陽,太陽對就對佛陀額外特別照顧。當佛陀悟道、成道,體會到事實上整個法界,不是我所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是本來就存在,「不為而成」。所謂的「海中鑿河」,眾生在無明遮障、不知「道」,會透過「有為法」一直去找。你越努力、越認真向外去找,表示你越不知「道」是什麼。就像你是在「道」、大海之中,在空海、「道」裡面,一直在裡面開鑿一條運河,當你開鑿得很高興、很認真、很有成就,結果卻把海水污染了,讓很多的魚都跌下去了,你知道嗎?所以,當有一天體會到:哇!「道」本來就是這樣,要再怎麼改變法界、大自然,還是一樣。你只是把那邊的海水舀到這邊而已,你只是把那邊的空氣透過電風扇吹到那邊,這樣而已。當有一天當你大徹大悟之後,發現原來是庸人自擾之、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以前就像個“笨蛋”,眾生就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卻不知道。所以,你在海中開鑿運河,開鑿得很高興,但是等到有一天當有所體會,哇!醒過來,會來到「不為而成」、無為的世界。假設這裡是地球,我們現在找西方在哪裡?沒有說要批判或是指射哪一個宗派,只是要如實探討、瞭解西方在哪裡?如果界定一個地方,事實上所謂的東、西、南、北,是人類為了方便說明起見,才做一個假名予以界定而已。在法界、大自然中是全方位,沒有方位限制的。以現代實際情況來講,你說西方在哪裡?是在地球上嗎?還是在外星、外層空間?如果淨土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外層空間,請問「西方」所指的是哪個星球、哪個方向?如果具有天文常識,能不能找到外面的一個固定的西方?是找不到的!因為地球是每一天都在自轉。假設現在所處大樓樓頂對上去的地方稱為西方,你跑到大樓上面天天看,認為西方是在上面這一點,但是因為我們的地球是一直在轉、轉,你說西方在哪裡?你以為這個小時的西方是在這邊,結果下一個小時的西方又在另一邊,地球一天繞一圈,就像時鐘12個時辰剛好是一圈。昨天你的西方是在這邊,早上你的西方又在另一邊,今天晚上你的西方就在那一邊,因為這個大樓會轉到這邊。假如現在中午12點在這裡,下午18點在這邊,晚上的24點凌晨又在這邊,清晨的6點在這邊,是一直在轉、一直在轉,你說西方在哪裡?只要你有天文常識,就會知道要在地球外面找一個固定的西方,是找不到的。這些絶對不是在批判,實相就是這樣。當你不瞭解天文常識,才會認為有一個固定的地方。除了地球自轉以外,我們地球跟整個太陽系是不斷在轉動,地球會繞太陽公轉,整個太陽繫帶著這些星球家庭及小星球,又是在銀河系裏面轉動,銀河系本身又是在轉動。所以,如果你要心外去找西方,是找不到的,你要到心外去找淨土,在哪裡?在此讓大家瞭解原來淨土的思想。有人誤認為我在批判淨土,是因為不瞭解,才會認為我在批判淨土,事實上我真的是在弘揚淨土的核心。淨土的核心就是「心淨佛土淨」,真正要找到西方淨土,就是回來淨化身心,才是真正的淨土核心、淨土思想,不要到外面去找,是找不到西方的。有一個比喻,有人覺得修道家的人跟佛教有相異之處?於是就找出論著說:佛教的修行者是要往生西方、是要朝向西方的,而道家是要往生東方的。有人說藥師佛在東方,你就會向東方,有一則道家論著要找出道家跟佛家的差異,認為佛家是向西方、道家是向東方的,但是這有什麼不同?好吧!執意要這樣說也可以,那你就繼續去找吧!於是佛教這邊一直繼續向西方去找,道家這邊也是一直向東方去找,不錯啊!我們彼此的方向不一樣,但是也同樣一直在轉、轉、轉,只是方向不一樣而已!所以你也一樣在那裡轉、在那裡找、在那裡繞,這樣有什樣不同?他們是向西、我們是向東。如果你的心靜不下來,你的東在哪裡?原來你的東邊是跑到這邊來,他的西邊是跑到這邊來,你跑來我家、我跑去你家,你跑到我家來找淨土、我跑到你家去找淨土?!你沒有真正靜下來止觀雙運,你是找不到。不管你稱它是東方也好、西方也好,你是找不到的。唯有你心靜下來如實現觀,才會發現當下即是。或許你的前世可能就在其它星球,然後人家卻跟你說那邊就是淨土,然後你跑、跑、跑、跑到地球來,人家也說就在那裡。《阿含經》有提到赤馬天子,他向心外一直要去找出離苦海的淨土,結果找不到,於是佛陀就跟他講:「你向外面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佛陀不必向心外去找,我在五藴身心就可以去找到。」就是告訴我們要回到身、心,但是這樣又不是在五藴身心那裡繞、那裡找,而是回到內觀,萬物靜觀皆自得。當你的身、心真的能夠靜下來,就可以發現。-第48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自認飽學多聞,不管再增添幾個博士頭銜,你內心的苦、不安,還是存在。不是用世間這些成就,就能夠掩蓋得了內心的苦、不安。假如說你得到三個博士學位之後,就能夠到達究竟解脫,大家就只要拚命讀書,設法弄到三個博士學位就好啦?!但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這是「世間法」、「有為法」,會越修越厲害、越有成就感。而「出世間法」就不一樣,就是老子所講的「為『道』日損」。如果你真正要解脫,「出世間法」剛好就是要對治「自我」。因為「自我」就是構築夢幻世界、苦海的最重大根本原因。你想要「出世間」,就是出離「自我」、出離苦海。如果走「出世間法」方面,是來到斷除我慢,朝向讓「自我」漸漸降服而消失。這兩個走向不一樣,「世間法」是「自我」越來越厲害,「出世間法」剛好相反,是要斷除我慢。就是佛陀跟我們講的斷除十個結,真正走在「出世間法」上,針對那十個結,一個結、一個結的解開,然後慢慢來到「無我」的境界。「無我」就是來到無私,老子講「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就是「自我」在中心,然後用十道很高聳、很牢固的城牆,把自己鞏固包圍在裡面,就是佛陀所講的那十個結。一般「世間法」是要加強鞏固保護「自我」,要有成就感。但是「出世間法」不一樣,只要有「自我」,就是活在夢幻世界、苦海裡面。何謂「苦海」?佛教所講的「苦海」,就是「自我」構築的夢幻世界。當有一天你發現了,「自我」真的是在構築「苦海」的夢幻世界,於是慢慢走上「出世間法」。當然苦要吃很多,苦也要吃得夠,才會真正要修行,真正走「出世間法」。這時候你會真正如實面對自己,然後把那些結一個一個的去除,就是「為『道』日損」,漸漸讓「自我」越來越淡薄,身心就會越來越柔軟。「損之又損」那個結、結縛,我是、我能、我慢會漸漸減少。「損之又損」到後來呢?五上分結全部都消失、去除掉,來到「自我」消失,「無我」的世界,就是老子所講的「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無為」就是來到「無我」的境界。一般對「無為」是不太能夠瞭解,以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一個成道、一個解脫的人對世間都沒意義、就是什麼都不做?整天在那裡吃飽就變成米蟲?那是完全的錯解,不知道何謂「無為」的深義。眾生慣用二元對立的思想,慣用二度空間的思考模式,詮釋像無限空間的境界,當然是無法體會的。老子講「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當我慢斷盡、「自我」消失之後,就會來到無我無私的境界。「無為而無不為」一個真正體悟「無為」境界的人能夠「無不為」,不要誤解是無所不為,變成「無不為」、為非做歹。「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事實上是來到無我無私的境界。一個人真正來到無我無私,就能夠「無不為」,也能夠成就大事業。因為做事情不是從「小我」出發,不是從自私自利去考慮,是來到「無我」的境界,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要以為是像國王、帝王、將軍的爭奪、豪奪天下,是要去攝化天下。「攝化天下」真正要得民心,或是對眾生有所益助。「取天下常以無事」如果真正無我無私,才能真正攝化天下。「及其有事」如果是用智巧、技巧、世智辯聰,用「自我」或武力要去征服天下,老子就講「不足以取天下」,是得不到天下的。「取天下常以無事」真正要攝化天下,是不可以用武力的,用武力是絶對辦不到。包括中國歷史上不管再怎麼偉大的帝王,他的影響力早就過去了。但是真正以無為、無我、無私影響這世間的,像佛陀、老子、耶穌他們無我無私的精神,縱使經過兩、三千年後,人類還是對他們這麼尊敬,人類還是受到他們的這麼深遠的影響,他們的精神還是默默在攝化世間,提升人類的心靈質量,就是「取天下常以無事」。「無事」就是無我、無私。就像太極圖,事實上,所有萬事萬物的總源頭都來自於「道」,萬事萬物、不管日月星辰,一定是包含在「空」裡面。現在是講述老子的《道德經》,所以我們要寫「道」,佛教的時候,就要講「空」。一般眾生是在顛倒夢想、背道而馳,也就是「道」在這裡,但是眾生都離開了「道」,不知道『道』是什麼,然後一直向外去找、向外去找,結果到處去找。所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你越向外去找,越不知道「道」在哪裡,一般眾生一直往下,結果反而是離「道」越遠。如果你要解脫,走向一定要跟眾生背道而馳。眾生是跟「道」相反、背道而馳,你要回到「道」,是要跟眾生背道而馳,這樣才能夠回到「道」,才能夠來到「與『道』合一」的世界,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相異之處,老子講「為學日增」,但是「為『道』日損」。一般眾生的思惟角度是越來越想成就,就是離「道」越遠。如果你真的要解脫,也是世間反其道而行,才能夠回到「道」。如果你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要走「出世間法」,你的世間思唯一定要大死一番。如果沒有大死一番、180度的大扭轉,是沒辦法來到「道」。如果憑着過去的觀念要去找善知識、衡量一個善知識,是絶對找不到解脫者,因為你會用你過去的知見、常識來判斷,這樣是找不到解脫者,也找不到「道」。所以,老子給我們的觀念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佛陀所講很深的那些法義,也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你的觀念才會整個扭轉過來,要徹底放下過去世間思維的角度,才有辦法找到「道」。-第49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善者無善之,不善者吾益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聖人』無常心」解脫者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成見,沒有自私自利,也沒有預設立場。「無常心」包括沒有成見、預設立場。「以百姓為心」他的起心動念是唸唸為天下蒼生,以百姓心為心,無我、無私。「善者無善之」對我好的人,我一樣善待他。「不善者吾亦善之」對我不好的人,我也一樣善待他。不會說你對我不好,就以牙還牙。不論對我好或不好,我都對你好,善待一切眾生。「信者吾信之」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你。就算不信任我的人,懷疑我、質疑我的人,我還是一樣信任你。「德信」為什麼不信任我的人,而我一樣信任呢?因為我知道你還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但是你還是一樣會改變,還是會成長、會變化,為什麼不善的人,「吾亦善待之」呢?因為你還是有可能改變。今天你對我不善,是因為對我誤解,你的因緣是這樣,有可能因緣改變之後,就會善待之,你就會改變啊!就像羅馬有一位叫聖彼得,曾經位居宰相、總理大臣的權勢,當時基督教還不是他們的國教,還是很排斥基督教,才會有宗教歷史記載暴君昏沉,讓那些宗教信徒丟入羅馬竟技場,讓獅子來吃。他最初對基督教是很破壞,百般設法驅除出去,但是他看到不管再怎麼加以殘害,那些宗教信徒還是一樣前仆後繼,讓他後來驚覺為什麼他們都不怕死?為什麼他們會具有殉道精神?於是讓他大為震撼。真的體道、悟道的人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他們不是為個人、小我。因此,那些宗教信徒的展現讓他很震撼,到後來當他慢慢打開心胸去瞭解、接受,才發現自己很多錯誤的觀念,於是從最初的一個破壞者,改變成後來是大大的護法,後世才命名聖彼得大教堂。所以,不管你對我好或是不好,我都善待你;不管你對我信任、不信任,我都善待你。因為對那些解脫者而言,他是超越二元對立。一般人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這就是二元對立,永遠沒完沒了!「『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解脫者在天下、世間,展現出為眾生、為天下,「為天下渾其心」。「渾」是渾樸、渾厚。一般眾生認為自己對於是非、好壞、對錯,都能夠分辨得很清楚,二元對立很明顯,然而卻是從「自我」的立場去界定是非、好壞。但是,對一個解脫者而言,你所認為的壞人,未必真的是壞人。你認為應該要遠離這種人,他卻未必認為要遠離這個人。你認為是非常好的大好人,但是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他的看法未必像你這樣。所以,一般眾生是:符合你的意思,就認為是好的、對的、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認為是錯的。於是所認為「非的、黑的…」,就會排斥。一個解脫者是超越二元對立,表面上你看不懂,會覺得:「奇怪?明明這是壞人,你怎麼還對他那麼好?明明這種人不可理喻,你怎麼還在善待他?」你會變成用「自我」的標準去界定他,你看不懂他的心。所以,就是「為天下渾其心」,「渾」就是他不是像一般眾生具有這麼明顯二元的對立,他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一般眾生的眼光都朝向他,這裡所講的比較像是政治家或宗教家,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他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把百姓當做像對待自己家裡小孩子的愛心,來愛戴一切眾生,以愛己之心來愛護每一個人;以尊重自己之心,來尊重每一個人。-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欲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一個體道、悟道的人,他體會整個法界是如此善待一切眾生,所以很自然也會展現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就是「善攝生」,他是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眾生,因為「仁者無敵」,所以「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他的災害、災禍也會相對減少。「兕無所投其角」「兕」就是猛獸,要把牠當做犀牛、猛獸也好,那些猛獸就「無所投其角」就不會攻擊這樣的人。「虎無所措其爪」那些老虎、兇猛的猛獸,一樣不會去傷害這樣的人,「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為什麼會這樣呢?「以其無死地」對他而言,是超越一切宗派、宗教,超越所有的框框界線。如果你有框框、有界線,框框的外面就是你的「死地」。當你有框框界線界定,把你所要的世界圈起來,圈外你所不要的世界就是你的「死地」。假設你是以色列的忠誠百姓,非常愛護自己的國家,願意為自己的國家效勞,連犧牲生命都沒關係。但是當來到巴勒斯坦國家,你的生命就很危險。如果你自認為漢賊不兩立,認為自己是好人,當你來到你所界定、劃分的賊區之時,會不會安全呢?你很危險啊!如果你把自己界定是佛教信徒,是佛門的忠實信徒,要為佛教、為佛法「荷擔如來家業」。當你到天主教教堂,就會渾身不自在,你有界線、框框,界線就是戰爭衝突的導火線,「戰爭」不一定是國際戰爭、武力戰爭,是你的內心世界裡面不斷在矛盾、衝突、拉扯,不會自在。所以,你的界線、框框越多,內心的衝突、矛盾就會越多越大。「以其無死地」因為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超越所有的宗派、宗教。事實上,真理的存在一定是超越所有的宗教、宗派,太陽不會因為你是某個宗、某個派,才會對你特別好。天地、太陽、大地、流水、空氣…,都是平等心的善待一切眾生,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一定是超越二元對立,溶入一體的世界。-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本章經文一樣都在詮述「道」的特徵、特性,以及所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所有這些動物、植物,都是受到整個「道」的影響,等於都是在「道」的孕育之下化生出來,所以「『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道』生之,德蓄之」「空」能夠生妙有,因為有「道」,「有德天地」就是有好生之德,讓眾生、萬物慢慢不斷生生不息。「物形之」包括像地、水、火、風,有了太陽系,地、水、火、風之後,「物」也形成了,然後「形之」,眾生、植物、動物會慢慢孕育出來。「勢成之」「勢」就是各種因緣,佛教所講的緣起。當各種因緣具足之後,就會形成萬事萬物,亦即人、事、物的種種現象。一切眾生、各種因緣也會相輔相成,一切萬物都是因為來自於「道」,「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整個法界大自然的自然運作,「莫之命而常自然」,沒有任何人能夠主宰它,沒有任何人能夠命令它,也不需要你去命令。整個法界大自然就是在自然的運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不管修行境界再怎麼高,你沒辦法用自我、我慢去命令大自然怎麼運轉。不管修行境界再怎麼高,你不能夠說:「太陽不可以下山,不可以有晚上、不可以有黑夜…」。縱使你再怎麼命令,都只是顯現你的無知。你也不需要說:「太陽啊!你等一下!現在是12點,等到6個小時之後,你就一定要日落,一定要下山」。真的6個小時之後下去了,你就可以跟一些眾生講說:「我這麼厲害!命令太陽6個小時之後下山,它就一定要下山,不敢不下山…。」你可以欺騙那些無知的眾生,事實上法界就是法爾如斯在運轉,不需要你的命令,它就自然在運轉,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當萬事萬物來自於「空」之後,現象界的一切是「長之蓄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是一個形容。事實上,以佛教的名詞解釋,就比較容易瞭解現象界都是不斷生生滅滅,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變化。「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要把「道」當做一門學問,然後在那裡咬文嚼字、鑽研,不要以為經文太過淺顯,這是很深奧的,要好好去體會。如果你真的能夠體會到這幾句而能夠展現出來,就是一個解脫者。能不能具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種「無我」、「無私」的胸襟呢?如果你能夠真正做到,就是佛陀或是老子所讚歎的「玄『德』」,就是最深、最玄的品德,無我、無私的精神。-第52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本課程一開始,有跟大家解析佛陀、老子、耶穌,他們三者所詮述重點的相異之處,着重的重點有何不同?佛陀是比較重視現象界的生生滅滅,告訴眾生現象界的實相就是無常、緣起。眾生瞭解這些實相之後,才不會去抓取、黏着。不抓取、不黏着,才會放下,才會有距離看清萬事萬物的真貌,佛陀是比較重視現象界的解析。老子是比較重視「道」的解析,佛陀把這方面歸納為涅槃界、涅槃智,講「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老子是認為反正講出來,你看得懂就看,你看不懂、我也沒辦法。你看不懂、你要罵我,就不知道我已經去哪裡了!「天下有始」,「天下」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就是太陽系、天地父母,它是一個開始、有個源頭,源頭就是「道」,「以為天下母」的開始就是「道」,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眾生的源頭。「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如果你能夠體會「道」的重要,宇宙本體及空的奧妙、重要,又能夠知道萬事萬物的現象界,一方面了悟無常生滅變化、緣起,也了悟現象界都是來自於「道」、源頭,就是體道、悟道。這時候「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又能夠知道就是佛陀所講的「先知法住智」,能夠知道萬事萬物現象界的生滅變化、緣起甚深,所以你不抓,也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復守其母」你能夠心與「空」相應,回到「道」,就是「心與『空』相應,外相隨順緣起」。「心與『空』相應」就是「復守其母」。「既知其子」因為了悟現象界的生生滅滅、緣起,所以「外相隨順緣起」。你的心會「復守其母」,你的心會與「空」相應、與「道」相應,能夠來到這種境界,能夠體道、悟道而穩定,「沒生不殆」因為你會溶入不生不死的法界,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才是真正的「得道」。得道之人是「沒生不殆」,生、死對他而言,是世間界定的名詞,對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他是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天下有始」就是「道」,「道」就是「空」,「空」能夠生妙有,一切的日月星辰。「道」是所有萬事萬物的一個總源頭,你能夠「既知其子,復守其母」知道現象是怎麼來的,而且不會忘了它的根本,也清楚知道它是從哪裡來。再來,又瞭解現象界是不斷生生滅滅、不斷變化,你就不會迷執在這些現象界上面,不會成為天涯流浪人,都是執着在「世間法」。外相能夠隨順緣起,但是你的心與「空」相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所有現象界的總源頭就是來自「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能夠體會「道」的重要,你的心會與「空」相應。「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就能夠掌握到總源頭,掌握到心與「空」相應,然後外相又能夠隨順緣起,不是消極悲觀、不會消極悲觀,就能夠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也就是佛陀所講的涅槃界。「賽其兌,閉其門」就是佛陀所講的守護六根。你能夠守護六根,不到處攀緣,這樣「終生不勤」,會成為生龍活虎過一生,你的生命才會真正活起來。「開其兌,濟其事,終生不救」如果一個人不知守護六根、到處攀緣,因為你不知道涅槃界的家在哪裡,也不知道依歸何處,於是就到處攀緣,把身心弄得很疲憊,然後很痛苦、煩惱不安,這叫「開其兌,濟其事,終生不救」。「見小曰『明』」「見小」就是能夠從最微小的地方,也就是從眼前最平凡、最平實、最平淡的地方,見到最深奧、最偉大、最玄妙。你能夠在一花,看到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都是「見小」的意思。「三法印」就在眼前處處呈現,能不能在眼前現象界這些人、事、物,或是一花、一草、一木裡面,去體悟「三法印」呢?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就能夠見到法、能夠體悟「道」,把「無明」轉為「明」,叫做「見小曰『明』」。因為「道」是無所不在,「法印」是無所不在,如果從眼前的這些,你找不到,還要到哪裡找呢?!「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他的身心是很柔軟的,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不會逞強、沒有我慢,展現「三妙行」、身心柔軟。「守柔」而且心與空相應,「空」是沒有界線、沒有阻礙,所以就是那麼的柔。「守柔曰『強』」這種人是身心很柔軟,但卻是很有道骨。根據《阿含經》的記載,佛陀提到阿羅漢講經說法,一定有他說法的原則,也有他不說的原則。「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太陽不只提供光明,而且提供我們生命的能源,現在白天不用點燈,事實上就是在利用太陽的光。我們善用太陽的光,才不用點燈,太陽的能源又是普照大地,讓大地能夠生長着,你才能夠種花、種菜,才能夠有種種成就。但是一般眾生用這個光、能源,就認為我是、我能,卻看不到背後恩澤的重要,我們卻很少去感恩。「用其光,復歸其明」除了善用太陽的功德、恩賜以外,還要能夠看到主體-整個太陽對我們眾生的重要、恩賜,你才會感恩。如果你看不到背後這些,就會展現我慢說「我這麼行,能夠品種改良,種出這麼大的花朵出來…」然後你用這些去賺錢、顯現我能,卻沒有看到後面整個法界所提供的恩賜。你要「用其光」然後「復歸其明」,這樣就「無遺身殃」,因為你能夠知恩、感恩,「是為習『常』」,才算是真正體悟「道」,體道、悟道而行道。【幻燈片】老子很重視整個萬事萬物的總源頭,「道」方面的詮述、特徵,以及展現整個法界的特徵,能夠了悟法界、「道」的特徵,就會展現跟「道」相應,會體道、悟道、而行道。這一張是櫻花,這是螞蟻窩,我們本來要介紹的主角是後面的「空」,但是因為「空」無法對焦,而且一開始介紹「空」,大家也不容易看到。所以,我們要透過「有」,然後來看到「空」、來體會。這就是「空」,也就是老子所講的「道」,佛教所講的空中生妙有,「道」裡面是蘊藏非常巨大、無邊無際的能量。有了這些能量,當因緣具足就會「道生一」,這就是「道生一」的過程,能量因緣具足,就會冷卻、凝結,形成極微細的粒子。微細的粒子就會形成星雲,物質、極微粒子的形成,就是「道生一」的過程。然後「一」又會生「二」,物質形成了,一定會流動變化,一定有比例的不同,所以它會變化,會有高低、大小的不同,開始不斷的流動、變化,就會「道生一,一生二」,亦即《易經》的「無極生太極」。前面是「太極」,再來是「兩儀」。「無極」就是「空」、就是「道」,慢慢又會不斷變化、分裂。當因緣形成一個受精卵,又會分裂成兩個,再分裂成四個,四個、八個…不斷的分裂。就是不斷一直分裂、分裂的過程,只要後面有能源、能量的支撐,就會不斷的再分裂。有形的物質就不斷一直形成,例如一個「太極」,慢慢一直分裂、一直分裂,如果你沒有來到總源頭,你越往下,你的心胸、視野越小,就會離「道」越遠,你的界線就會越多,就是「苦海無邊」!這是太極花,你要來到總源頭,不然越往下看,都是在支流末節上面下功夫,你要往上提升、往上提升,才會看到、掌握總體。剛才是從《易經》、還有「道」方面解析,現在又從另外一個角度,就是從科學、天文方面來找證明,今天所講的也是屬於「現代創世紀」。《聖經》所講的「創世紀」,不要變成是宗教化的信仰。事實上,《聖經》所講的創世紀,只是把「道」整個演變生成的過程,用擬人化來敘述,讓大家比較容易瞭解而已。結果眾生不瞭解事實,變成一種宗教信仰,結果就不知道「道」、上帝是什麼。如果你對宗教信仰沒有求真求證,宗教信仰反而是阻礙你認清真理的阻礙,我們要超越宗派、宗教的框框,然後認清真理、實相。因為宇宙裡面本來就充滿着能源,所以老子也講:裡面有精、其精甚真。裡面都是充滿能源,現在天文學家是設定有一個大爆炸,但也只是一個假設,銀河系、星球的爆炸或是「白洞」,會釋放出相當大的能源,它一方面有生、有異滅,「黑洞」就是代表着異滅,另外一方面會有生,有「黑洞」、就會有「白洞」。星球有爆炸、有死亡、有消失,另一方面就會釋放非常巨大的能量。有能量,星球、星雲又會慢慢形成,就是巨大的能量慢慢轉換出有形的、極微的粒子,然後慢慢再凝聚,那些小顆粒就漸漸的出來,再大的銀河系、太陽系都是這樣出來。能源轉換出廣大的星雲,然後隨便一個角落旋轉、運轉之後,就會脫胎出來,形成一個太陽系。這是實際拍到的,不是想像、不是抽象,也不需要宗教信仰,事實就擺在眼前,就是「現代創世紀」的描述,讓大家很清楚體會。我們再把它縮小一個範圍,這是巨大星雲的一個角落,然後只要一個運轉、旋轉之後,脫胎出來就是整個太陽系。邊是敘述太陽系形成的過程,從巨大星雲裡面一個角落,個有黑、有白就是旋轉,本來從能源、從「空」裡面,轉換出「能源」,能源就像是「無極」,然後來到「太極」。然後也一定會旋轉,於是產生「兩儀」,它不斷的旋轉、旋轉,整個太陽系就會出來。這一、二、三、四就是太陽系脫胎成長出來的過程,這是實際的存在,稱為「薔薇星雲」,是用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廣大的星雲只要一個角落,然後旋轉、旋轉,裡面任何一個白點都是一個星球、一個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就是從這些巨大的星雲產生,但是巨大星雲又從哪裡來?它是浸泡在無邊無際的「道」、「空」之中,從「能源」轉換過來。這是「火鳥星雲」,有沒有像一隻火鳥?就是高凌風所唱的「火鳥」,這是鳥頭、這是翅膀,它在空中飛。這些白點都是從「星雲」,經過幾億年慢慢醞釀、旋轉之後,就形成太陽系。所以,任何一個白點都是一個太陽系。現在再轉換到太陽系,太陽系是怎麼形成呢?一樣從廣大星雲裡面的一個角落,然後經過不斷的旋轉、旋轉,就是「兩儀」。「兩儀」一定有陰陽比例,密度不同,然後一定會旋轉,結果中間形成一個核心。當壓力夠大的時候,會產生這些物質,產生核融合反應。當壓力夠高、夠大的時候,就會產生核融合反應,所以就會開始燃燒而放光,中間就會形成太陽,而旁邊這些星雲會慢慢凝聚,因為壓力不夠大,不會產生核融合反應。因為旋轉會有一個核心,一樣會聚集很多的雲氣、物質,所以慢慢一樣會形成星球,但是這個星球不會發光,於是就形成「行星」。於是形成太陽在中間,旁邊有九大行星。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從能量轉換過來,然後這樣慢慢旋轉而形成,不論是太陽、地球或是其它星球,源頭都是相同的,就是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因為中間的太陽比較遠,所以畫的比較小,事實上它是很巨大的,這就是我們的地球—藍寶石。整個太陽系,就是這樣從空生妙有,慢慢轉換過來,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三生萬物」現在有太陽、地球,後來萬事萬物-動物、植物就會出來,這就是「創世紀」。不只是太陽系,整個銀河系也是這樣形成,一樣從巨大能源轉換過來,都要浸泡在無邊無際的「空」、巨大銀河系裏面,太陽系只是邊邊的一粒沙。在銀河系裏面,有1千億到2千億個太陽系,我們的太陽系才只是邊邊的一粒沙,大家真的要把我們的視野拉開,放眼整個天下、整個宇宙。這是我們的銀河系,太陽只是邊邊的一粒沙,大家真的要看到整個宇宙、無邊無際的「空」,能夠包容所有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而這裡面所看得到的,卻都是銀河系。無邊無際的「空」,能夠容納無數量的銀河系,沒有「空」、「道」的存在,這些怎麼存在呢?事實上,佛教所講的「空」,是直指實相存在的「空」,就是宇宙存在的本體,但是有人就怕本體,認為會落入「本體論」。沒有「空」,現象界怎麼存在呢?本體是什麼?「道」是什麼?不必害怕那些,要如實瞭解實相的存在。整個太陽系之中,雖然我們現在地球沒有放光,沒有產生核融合反應,但是表面最初形成還是非常高溫,然後慢慢濃縮形成一個熔漿,於是整個地球會慢慢冷卻下來。整個地球最初形成的時候,還是一樣高溫,然後經過幾億年慢慢冷卻、變化,於是形成水氣、空氣,就飄到氣層上面,水氣會浮上來,然後形成雲。當雲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又會降雨下來,於是變成有地、有水,有空氣、有太陽、也有「空」。當地、水、火、風、空具足了,就是已經來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有太陽、有地球,天地父母形成了。然後「三」能夠生萬物,有天地父母的養育,加上「空」的孕育。我們所謂的「天」就是太陽跟「空」,可以把太陽跟「空」暫名為「天」。地球就是「天地」、就是我們共同的「父母」,有天地父母的慢慢化育,生命、植物就會慢慢出來,那些單細胞、微小的生物,就會慢慢出現。它怎麼來?不是某個人創造的,是整個法界因緣不斷的變化,緣起甚深啊!就是無限的潛能,不斷一直的變化、變化過來,地、水、火、風、空,慢慢的孕育、孕育,就能夠變化出這麼多的萬事萬物。就像一隻母雞蹲在這裡孵蛋,就像天地父母,當因緣條件慢慢醞釀,就孵出這麼多的小雞,你看這些小雞,不管是圓的、還是扁的,一樣都是天地父母的一個眾生,不管你修行再多高、再多偉大,都是整個天地父母的眾生,都是需要靠整個天地父母的養育,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萬物」出來,這一花一草一木就像一個眾生,每一個眾生一定都是腳踏大地、頭頂青天,浸泡在「空」之中,沒有任何人例外。所以,你每天在滾滾紅塵裡面奔跑,有沒有看到你是腳踏大地、頭頂青天,浸泡在「空」裡面,如果看不到養育我們的背後因緣,你找不到「道」,然後就在那裡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因為不知道「一」歸何處,不知道心靈的家鄉在哪裡,所以就會有苦、不安啊!為什麼老子說「『道』常無名且樸」?而且一般眾生找不到「道」,見不到「道」、體悟不到「道」?就是因為「道」展現「大成若缺」,因為大地有這麼多缺點、有這麼多污染、有這麼多牛糞,都是一般眾生所不要的,眾生認為這是骯髒的。眾生心目中的上帝、心目中的天堂都是黃金鋪地,怎麼可以有這些牛糞呢?!這怎麼是淨土呢?怎麼是天堂呢?一般眾生不要、也不看這個,認為這沒什麼,這是五濁惡世,於是就要另外的地方構築你所要的。真正「道」的展現,就是這麼樸實,就是如實。眾生找不到,就是因為不甘於平凡、平實、平淡,就認為這些是「道」裡面的缺點,這個人有一點缺點,於是就不喜歡,就會一直在找你的偶像再來,這個世界有死亡,這裡怎麼會是淨土呢?怎麼會是極樂呢?哪裡是天堂呢?認為天堂沒有死亡啊!於是就要去構築一個沒有死亡的世界,你認為地球有死亡,就是「大成若缺」。真正「道」的展現,它是有黑、有白,有白天、有晚上,一定是同時存在。所以,播放這些幻燈片也是讓大家認清,你要回到實相來認清事實,不要一直去逃避它,一直要去閃躲它,一直要去排斥它。你越排斥這些、越怕死,你就越悽慘。到後來,當你能夠體會不生不死,體會整個「道」的偉大、玄妙,再來看到「道」就是這樣不斷在養育一切食物,變化很多萬物,蘿蔔怎麼來?是地、水、火、風、空的孕育啊!是「道」的孕育變化,「道」生萬物,要到哪裡去找「道」?!「道」生萬物,上帝創造萬物,就是這個啊!地、水、火、風、空就是上帝,就是創造出這些萬物,你所食用的這些食物,都是來自於整個法界的緣起,於是就會產生。你只要好綵頭、好綵頭!要種種那些世間成就,都是來自整個法界因緣的提供。「道」就在你的腳下,就這樣默默的、傻傻的在那裡做,「無名且樸」,不爭功、不爭名。,「道」就在大地,陽光也是、空氣也是,「道」的孕育,就能夠讓小小的南瓜慢慢開花,讓它結果、長大,就是「道」的孕育萬物。你要到哪裡去找「道」?要到哪裡去找上帝?眼前的一個水果,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菜,都是整個上帝告訴你創造萬物的過程,這都是真實的,叫做真正的法界大師,它能夠變化真正的東西讓你吃。人類的魔術師能夠無中生有,變出一個南瓜嗎?不管你怎麼厲害,也只是隱藏得很厲害,但是你再怎麼變,都是要借用整個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慢慢去體會,真正能夠空中生妙有,能夠從無中生有的,就只有「道」。「道」就是大地、流水、空氣、陽光,你就踩在「道」的上面,就浸泡在「道」裡面,「道」的展現處處都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都在這裡顯現緣起甚深。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包括這個形成,也不是我是、我能,你是把種子種下去,只是一個助緣而已,整個成長的過程,都是法界在養育、在變化,大家要慢慢體會什麼叫做「無常」、「無我」。你就浸泡在整個天地之中,人類只是天地的一份子、一個眾生,而且當你出生、活着,都是需要仰靠整個大自然的養育,你要腳踏大地、也需要這些水份,需要陽光、也需要空氣,而且這些地、水、火、風,又不斷讓這些秧苗慢慢成熟,長出纍纍的稻穀,這就是「道」養育萬物,你要到哪裡去找「道」?到哪裡去找上帝?當下眼前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告訴你。所以,人類不知道淨土在哪裡,當你能夠真正心淨,處處所到都是在淨土裡面;你懂得感恩,就不會我是、我能、我慢,但是當你看「道」,因為它展現是兩面都有,有「生住」、也有「異滅」,眾生看到另一面,就不喜歡了。事實上,你看世紀末的震撼--921大地震,一方面眾生是看到整個大自然,怎麼會有這麼大破壞力的天災?!然後覺得是五濁惡世、是不好的,我們要到一個沒有地震的地方。當你找到一個沒有地震的地方,那裡也是沒有生命,你也不可能活着。再來,也是佛陀一直在叮嚀我們的,世間就是無常,現象界的一切是無常。「無常」是要告訴你不可以去抓,你一抓就抓到苦,一方面也是宣說「無常」。也是在宣說法界顯現巨大的力量,921大地震釋放出46顆原子彈爆炸的力量,這是法界所展現出來的力量,一方面告訴你「無常」,一方面也是要挫耗掉眾生的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你會看,我慢很快就會降服;如果你不會看,你會繼續逃、繼續跑,繼續在構築你所要的一個沒有地震、沒有變化的夢幻世界、夢幻天堂。如果你會看的話,我慢的斷除會很快,你會臣服整個法界。「我慢」要斷,一定是要來到深觀、臣服整個法界,我們見證過921集集大地震,很巧妙的在921天之後,又發生331大地震,真是非常巧合。這是陽明山大油坑的硫磺洞,還不斷一直噴出硫磺氣、硫磺味,這是在告訴你「耶!我這個大地也是在呼吸!也是有生命力!有能源、有能量!」告訴你這個地球是活的。因為地球是活的,所以我們才能夠活的。所以不要去找一個都沒有颱風、沒有地震、沒有什麼…的地方,只是一個夢幻的世界,所以醒來吧!佛陀一直告訴我們醒來吧!。這是在北海岸,這是海水侵蝕過的痕跡,就是告訴你在幾萬年前,這些是在海平面下的,因為有板塊地震的慢慢擠壓,於是慢慢形成陸地上升、海岸線下降,「無常法印」也包括地震。我們眾生都是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都只要我們所要的那一面,然後不包容我們所不要的那一面,沒有地震就沒有台灣,因為有地震板塊的擠壓,台灣陸地才慢慢形成,台灣是靠地震板塊的擠壓而形成。所以,加加、減減,它一定有破壞的一面,但是也有建設的一面,大家兩方面都要看到。這都是法界為法做見證,就在告訴你,它們走過的無常痕跡。還有,眾生一般都是,如果對你做99件的好事、你很喜歡的事情,你會覺得這個人是好人,只要對你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你就會認為這個人是壞人。這一件事情你認為說不好,也未必是真的不好,但是因為它觸犯到你的不要,你就把他劃分是壞人。法界呢?法界大師是做很多的善事來養育眾生,但是當它展現一些無常變化的時候,眾生就不喜歡、不接受,就變成不能接受這個實相。你不願意接受它,你要到哪裡去找你涅槃界的家呢?現象界的一切都是二元對立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你要能夠透視之後,才能夠超越。不管你再怎麼追名逐利,再怎麼的高官大位,你都是浸泡在整個法界天地父母中,如果你沒有去看到天地父母的養育,我們人類的視野就會在小小的井底里面,然後你就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心胸就會變得很狹窄,沒辦法來到無我、無私的境界,就會有很多的框框、很多的罣礙。這一張是在內湖拍攝的,有山、有水,告訴我們地、水、火,這是陽光、風、空氣,以及虛空。當因緣俱足,才形成你、我、他,但是眾生都在這小小世界裡面,然後看不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的重要,這樣怎麼找到「道」呢?怎麼找到涅槃、淨土呢?我們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能不能從這最微小的一花一葉裡面去看到緣起甚深?這麼的奧妙。問問自己:能不能造出這樣的花?能不能?這個是高麗菜花,你問自己能不能創造出?修行境界再怎麼高,你能嗎?我問我自己是不能啦!我看到法界大師的偉大所變化的,因為我做不到,所以我臣服法界,臣服是來自於你的深觀、你真正的體會。剛才是低頭下來看看一花、一草、一木,現在你要抬頭看看無邊、無際的空,要從最平凡、平淡裡面,去看到「無上甚深微妙法」,老子講「見小曰『明』」,真正宇宙最玄秘、最深奧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都在一花一草一木裡面展現,當你靜下來去看,就可以看到「道」是很深、很深的。這是冰雕、冰宮,法界是很深奧的,當你慢慢靜下來看,就能夠體悟“花開見佛悟無生”,西方在哪裡?你鼻頭所朝的方向就是西方,淨土在哪裡?天堂在哪裡?智慧眼打開,你就看到了。當你能夠看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就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你的生命就會充滿着燦爛的花朵。-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形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宴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老子真的把眾生心看得很透徹,太瞭解了!「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為什麼能夠讓老子如此堅固深信,然後用覺知而行大道?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這麼甘於平凡、平淡跟整個道合為一體,為什麼會來到這種境界呢?「唯施是畏」這裡的「施」,是世間眾生佈施的「施」,不只是佈施,包括人與人之間對你好的那些也都是。老子為什麼講世間的佈施,包括說:對你好,會讓老子畏懼呢?因為一般眾生對你好,包括最恩愛的夫妻也是一樣,我愛你!但是這個愛的背後,都是要抓、要求啊!被愛的背後,變成是一種負擔、一種抓取、一種束縛。平常一般眾生所謂的行善、佈施,如果沒有來到「三輪體空」的佈施,是停留在有相佈施,背後就會有條件、有所求。所以,老子對一般人的佈施,包括說:對你好、護法、護持,老子會怕怕!為什麼?因為眾生背後通常是有目的、有抓取、有條件、有所求,甚至眾生也會搬出框框模式,認為「聖人的模式是這樣!我護持你、我擁護你」就搬出像海豚跳火圈,或是馬戲團的一些特技框框,希望心目中的偶像能夠符合、表演這些高難度的動作,以符合我們眾生的需要。如果符合他的框框模式,他就掌聲不斷。但是你看不到真正的解脫者,如果你要這樣做,也是會喪失自己,也會設法一直「修修剪剪」自己,然後套進眾生的框框、模式。所以,佛陀希望我們能夠從「有相佈施」,學習來到「無相佈施」、「三輪體空」的佈施。但是對於一般眾生是沒辦法這樣要求,老子為什麼可以體會「道」的偉大、厲害?因為整個法界的大地、流水、陽光、空氣、虛空,對我們的恩澤比任何眾生都更重要。雖然法界給予我們最重要的恩賜,但是對我們卻又是不抓取、功成而不居,老子體會到這樣才是真正的愛。法界的愛是真正很純粹的愛-無條件、無所求,為什麼「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因為「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老子是很感慨的發出心聲,法界的大道就是如此平凡、平實、平淡,大道就在眼前,但是大家卻看不到。整個法界最深奧、最神秘的神蹟、奇蹟,都展現在大家眼前,但是你就看不到、看不懂,太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但這卻是最深奧的。眾生看不到,於是就「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一般的百姓、眾生卻很喜好那些奇奇怪怪的彫蟲小技,就像最美的藝術是在大自然、法界中,但是你不懂得欣賞這不需要花錢的最美藝術,你卻要花費好幾百萬、好幾千萬,去購買某某大師的創作-雕刻品或是國畫,覺得價值幾千萬,才是過癮、才是稀有。對老子而言,那些都是多餘的。人類所創造的那些藝術品是沒有生命,法界的藝術品是充滿着生命、變化、神奇。但是又最便宜的,而且是最美、最奧妙的,眾生就是看不到、不知道珍惜,於是老子發出感慨:「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如果打開智慧眼、懂得欣賞,根本不必花錢儲藏那些藝術品,法界的無價之寶都會不斷呈現出來,真的可以處處得到無價的法寶。但是眾生都是心外求法,結果「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但是卻「服文彩,帶利劍」。「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是形容一個人內心的空虛、內心的空洞、心田的荒蕪。「朝甚除」的「除」是污垢,一般眾生內心是充滿着污垢、貪瞋痴,一般眾生的心田是荒蕪的,充滿着荊棘,你的心田是如此空虛、荒蕪,沒有什麼智慧。「倉甚虛」肚子裡面實在沒有多少東西,內心是空虛的。「空虛」不是所謂「心與空相應」的「空」,而是肚子裡面是沒什麼東西,加上你又充滿着貪、瞋、痴,內心不安、苦悶啊!但是你的外表方面卻是「服文彩」,穿著很華麗、很富貴,打扮得像貴族,然後「帶利劍」像以前的人,包括佩劍或是佩玉,都是要襯託身份,就像是貴族,要配合什麼樣的飾品,才能襯托出你的身份。「帶利劍」就是用外在的配件,襯托你的身份,就像現在戴一支七、八十萬、一百萬的手錶,開車要開五、六百萬的轎車,就是這種意思。「厭飲食」的「厭」不是厭惡,是老饕的那一種喜好,一直在追求口腹之慾,甚至吃到連山珍海味也覺得沒什麼,自我標榜「吃到膩了」。「財貨有餘」就是貪慾無窮,一直的抓取、積聚,然後抓取各種世間的財貨。老子透視得很清楚,因為內心越空虛,才需要越多外在的裝填。如果你的內心是充滿着安詳、法喜、智慧,外在裝填的那些,只要維持基本上的需要就好了,多餘的就變成是累贅,不會想越多越好,物質方面只要維持最基本所需,這樣就好了。有個地方可以住、遮風避雨,衣服能夠穿得不受風寒,可以防蚊蟲,這樣就好!可以把物質慾望降到最低,如果真的有內涵,就會做到這樣。但是如果越沒有內涵,你的內心越空虛,越不知道心靈要歸依何處。當你的內心越空虛,就會需要抓取越多外在的物質讓你依靠,讓你有一個安全感,讓你有一個滿足感。如果不知「一」歸何處,於是你這個「一」就到處去抓、去追!去抓所依,就一直向心外求法。如果你知道「一」歸何處,到哪裡都是安心自在。「大道甚夷,而民卻好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這樣?老子提供一面很好的鏡子讓我們照見,我們有沒有「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卻又「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一個真正有智能的善知識,不會用外表來炫惑眾生,不必用外表來讓人家看,認為他就是一個外表很莊嚴的大法王,不會的!他就是返璞歸真,成為一個很樸實、很平凡、很平淡的人,這樣的人內心是空虛的。「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老子說這一種人叫做「盜誇」,就是盜賊、盜魁。為什麼呢?這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因為他內心是空虛的,但是卻透過一些外表讓人家以為他很有內涵,於是別人就會尊敬他、恭敬他、供養他,這裡面是不是有一種竊盜之心?仔細去看這裡面是有竊盜之心,你沒有那個能力、實力,但是卻裝出好像有那樣的實力,就是竊盜。再來,老子更深入的解析,你不是不夠吃、不是不夠住,但是卻一直貪得無厭,你多要來的這些,就是盜用大自然的資源。你不是因為需要而用,是因為貪慾無窮而一直在消耗大自然更多的資源,就是竊盜大自然的資源。「非道也哉」!這不是一個走在大道上所應該展現的現象,當我們慢慢聽聞「道」之後,能夠更懂得知恩、感恩、報恩,大家要懂得惜福。現在有些科學家也都提出呼籲,如果人類一直再以這一種消耗方式,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可能再不超過一千年,人類的後代子孫就沒有資源可用。一千年還是比較保守的估計,不能夠為了我們無窮的欲貪,然後把整個地球資源都耗盡,後代的子孫呢?我們也要為後代子孫想一想!因此綠色環保,保護我們的地球村,保護我們的綠色大地、保護我們的資源,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要體道、悟道、而行道。-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如果以佛法的聞、思、修、證來講,一個人真正體悟、體證到法,就會來到「四不壞淨」。《阿含解脫道》裡面就有講到,如果一個人真的有見法,真正有體悟到,不是在聞思上面的,而是實際體證到,你會來到「四不壞淨」。也就是不管別人再怎麼風吹雨打,再怎麼考驗你,都是道心不壞的。因為你真正品(嘗)證到「無常」就是這樣,「無我」事實就是這樣,所以不會被那些打倒。禪宗裡面有講到,如果真正見到法,就不會被老和尚所騙,那個老和尚有的是故意要考驗你到底是真的懂?還是不懂?到底你的體驗是真的或假的?有時候會故意要煽動你,如果你是真的,就不會受動搖,來到「四不壞淨」。如果一個人真的體道、悟道、而行道,會來到「善建者不拔」,你真正建立起道心,真正體道、悟道,別人是拔不掉的。「善抱者不脫」真正與道合一,你不會說:當我心情好的時候,就是法界對我很好,我就浸泡在法界裡面;當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一直在怨天尤人說「“天公”對我實在太不公平啊!“天公”對我…啦」如果你還會有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表示你的體悟還沒有真正堅固。「子孫以祭祀不輟」如果一個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因為他是與道合一,展現出來是充滿着智慧,不管他在這世間有沒有留下豐功偉業,或是留下什麼名聲,對他都不重要,但是他自然而然會默默影響後代人類。「子孫」不是光跟他同姓的,而是後代的人類對這種得道之人,因為他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所以後代子孫會永懷其恩,他的影響會與日月同光,就是「子孫以祭祀不輟」。不要以為「無為」的世界,就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修行方面是從個人的「點」,然後線、面、空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一個真正修身養性的人,以佛教來講,就是不斷淨化自己的貪、瞋、痴,讓我們的身心柔軟,讓我們原本分裂的人格,充滿分裂、充滿界線的結縛慢慢去除,讓我們能夠返璞歸真。你本身必須要成為一位真人,才能夠自利、利他,我們一般眾生常常是人格分裂,如果表面意識展現自卑感,其實潛層意識裡面要展現我慢。如果你表面意識展現我慢,要向人家炫耀你多行、多厲害、懂多少,學問多高、多好,那是因為你希望多得到一些肯定。為什麼需要多得到一些肯定?因為你的內心自卑,不能肯定自己,還不能接受自己,所以需要多一些外在的肯定。人類常常是在表裡不一的情況下運作,在形成人格分裂的情況之下運作,有時候會變成人前是一種做法,人後又是一種做法。你不敢單獨靜下來面對自己,因為你不知道如何去面對「自我」。真的要修行,就必須突破、超越這方面,超越二元對立,因為這也是一種二元對立,都是人格的分裂。你必須要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來到「無上正等正覺」,才會成為一位真人。修行就是讓衝突的世界慢慢統合起來,不是在求禪相、求感應、求加持。真正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內心的衝突世界,慢慢能夠統合,讓我們的貪瞋痴、凹凸不平的心,慢慢能夠化為完整,把那些貪、瞋、痴污垢淨化,這些都是現在要做的。這樣才能夠來到「無上正等正覺」,才能夠成為一位“真人”。只要還有貪瞋痴,你就要用很多的面具把自己包裹着,只要你還有戴面具,還有貪、瞋、痴,還有我慢,就是不夠真,就還無法成為真人。老子講「修之於身」,你必須要能夠先擺平自己的這些衝突、矛盾,才能夠成為一個「真人」。你能夠先對自己慈悲,才能夠真正對眾生慈悲;你自己內心的矛盾能夠統合起來,才能夠協助眾生超越二元對立,化解掉矛盾。你的修行才能夠從「點」(就是你自己),自己先照顧好自己,然後才能夠擴大到你的家庭,再擴大到其它,慢慢再擴大。曾經有一位學員找我,他以前是有一些神通,會幫人算命,也都很準,但是他還是充滿着苦、充滿着不安,當他來找我的時候,我問他「你為什麼要來找我?」他說「因為我雖然能夠幫忙別人,能夠算別人的命,但是“我卻擺不平我自己啊!”」就是漸漸願意如實回來面對自己。修行就是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看看自己內心的苦、不安,內心的衝突、矛盾,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慈悲?有沒有柔軟?有沒有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如果沒有慈悲善待自己,沒有慈悲善待眾生,你要談修行,談神通感應、神通禪相,免談!都只是在世間法裡面繞而已。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真人,你很真誠、真心,也會成為一個很樸實的人。再來,就會把你的真誠之心,慢慢回饋這個世間,會把你的修養、修行慢慢回饋,所以「修之於家,其『德』乃余」。因為你有「余」,然後漸漸可以跟眾生分享了。「修之於鄉,其『德』乃長」其它以此類推,來到鄉、鎮,擴大到國家,再來不只是擴大到國家,還擴大到整個天下,是講整個法界,就是這裡所講的空、空間、虛空。能夠把你的修行回饋到整個虛空、法界、六道眾生,就表示你的德行能夠普遍、普及於法界,就是「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能夠來到全天下,就像佛陀、耶穌、老子,但是一定都是要從點、線、面、空,這樣逐漸擴大。如果這個「點」沒有照顧好、沒有做好,你在那裡談「空」,談無邊無際的法界,都是空談!所以,如實回來面對自己的不足,面對自己的貪、瞋、痴,面對自己的我慢,如實回來反省、照見自己的臉黑,才會走在解脫道上,這是相當重要的步驟、階段、關鍵。「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也是從「以身觀身」,「四念處」內身、外身、內外身都是,大家不要被語言、文字所欺騙,認為「這跟佛教的不一樣,這不是佛教的…」你把自己界定得死死的,就會看不到。「以身觀身」如果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就會照見自己事實上充滿着貪、瞋、痴,自己的臉也沒有比別人白,這時你還會那麼嚴厲指責別人的臉黑嗎?!當你看到自己心胸是如此狹隘,還會去指責別人的心胸狹隘嗎?!你還會一直對別人總是「雞蛋挑骨頭」嗎?!所以,你越是在看別人的臉黑,表示越沒有回來反觀自己。如果修行之後,越是我慢展現,拿着一把刀、一把劍到處去砍別人,表示你走的方向都是錯誤的。你沒有如實回來看看自己的臉黑、自己的貪瞋痴,淨化自己的身、口、意,與解脫道就是背道而馳。所以,老子、佛陀都是強調「以身觀身」,要從自己開始做起,真正有自知之明,才能夠知道別人。能夠看清自己有沒有貪瞋痴,才能夠知道別人有沒有貪瞋痴。當完全沒有貪瞋痴的時候,才能夠清清楚楚知道眾生有沒有貪瞋痴。只要你還有貪瞋痴、還有無明,無法清楚正確判斷別人有沒有貪瞋痴,就是用我慢在看。所以,一定要先回來看自己,叫做「觀內身」,你才能「觀外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其它以此類推。在「四念處」裡面有提到內身、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這些都是。但是不能夠只說「哦!我只是看自己的身,看自己的心」也不能夠這樣,必須要再打開去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世間最深的奧妙、宇宙最深的秘密,都很如實呈現在你的身、心,很如實呈現在你的眼前,如果智慧眼沒有打開,你就看不到。佛陀、老子歸納一些法則,而佛陀把這些法則更詳細歸納為「無常」、「無我」、「緣起甚深」。這些都是經過他們深度觀察體會之後,所歸納的一些法則,指引我們去瞭解。如果看不到這些法則、奧妙,就是「無明」。在「無明」的情況之下,就會背道而馳、自討苦吃、苦海無邊。如果能夠從自己的身、心之中,從眼前一切人、事、物的境界,一花一草一木之中,去看到最深層的奧妙,「無常」、「無我」、還有「緣起甚深」,就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解脫自在。-第55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螯,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一章是解析關於養身哲學方面,「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真正有智慧的修行人、解脫者,是來到返璞歸真、回到赤子之心。事實上,小孩子是比較純真、純樸,客觀來講,大人是比較會欺騙,小孩子是很純真的。一般小孩子常常都是很純真,但是大人卻常常責罵他們,讓他們不敢說真話,包括大人的一些錯誤示範,覺得當他在講真話的時候,反而被父母親、長輩責罵:「小孩子不懂事!閉嘴!」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原本純真的心靈卻漸漸被壓抑、被扭曲、被染污。事實上,修行是要漸漸回到“赤子之心”、返璞歸真。一個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的人,一定不會自欺欺人,除非眾生不喜歡聽真話、不能夠接受他講真話,他就保持沉默,不然他都希望以真誠真心善待每一個人。「毒蟲不螯,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這樣的人是回到赤子之心,都是很天真、純樸,沒有害人之心、二元對立,所以毒蟲不會咬他,猛獸不會抓他,攫鳥不會搏他,因為他沒有瞋恨心。動物最初都會有很強的防備,如果你懼怕牠或是想要傷害牠之心,牠們就會想逃,有的甚至會跟你對抗,但是如果你展現祥和、柔和、慈悲的磁場,牠也一樣會感受到。當年我住在山上專攻中醫,有一次騎摩托車下山處理事情,走到擺放摩托車的山腰車棚騎車時,看到有一條青竹絲,那時候因為在攻讀中醫,知道毒蛇怕雄黃,如果灑一灑雄黃,毒蛇就不敢靠近,甚至會逃走,當時就想「是不是回去寺廟裡面拿一些雄黃?」想回去拿一些雄黃來試看看,看牠會不會怕?會不會逃走?當我起這樣的念頭,那一隻青竹絲就搖搖頭,真的是抬起來搖頭,當時心想:奇怪?是巧合嗎?所以在那裡愣了一下,牠也都沒有動。因為牠站的地方是在前面兩公尺的地方,稍微有一個坡度,牠就在那裡搖頭,我就愣在那裡,然後再想一下…,但沒幾秒鐘我又想說「還是回去拿來試看看!」當我一動這樣念頭,牠又搖頭!當時我想說:如果是巧合,也太巧了吧!所以就想說「好!我不回去拿,我也不是要傷害你,只是因為剛好讀到書上如此敘述,想拿來試看看,蛇是不是真的會怕雄黃?沒有心傷害之意,不會去傷害你,我一樣尊重你」就站在那裡,以慈悲心、愛心看著牠,結果牠慢慢就開始移動,然後朝我這邊爬過來,這時候我也靜靜站在那裡,牠就朝着過來碰到我的鞋子,然後沿著鞋邊慢慢爬過去。我就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那條蛇是有毒!但我們不要去傷害牠,結果牠爬過來靠近我的鞋邊擦過,然後慢慢爬過去,當牠繞過一圈之後就走了。好像牠不懂你的意思嗎?但是我試驗兩次,結果當起了那個念頭,牠就在搖頭。包括說一些動物,尤其是對狗更可以試驗,如果你怕狗,對牠越懼怕,牠對你越凶。如果你慈悲善待牠,那隻狗叫叫幾聲之後,就會開始搖尾巴了,然後又會過來讓你摸摸頭。當你真的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就是「毒蟲不螯,猛獸不據,攫鳥不搏」如果有防備、抵抗之心、有瞋心,就會散發不祥和的磁場。慈不慈悲?一般動物一樣可以感受到,所以眞的要慈悲善待一切眾生。「骨弱筋柔而握固」這是形容小孩子的筋骨很柔軟,但是他的手卻都是很有力量的握著。「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這是老子對小孩子的觀察,小孩子雖然不懂得成年男女交媾之事,但是小孩子的生殖器卻常常充滿着精氣,所以老子認為小孩子是精氣飽滿、元氣充足。「終日號而不嗄」小孩子為什麼常常哭,但是聲音卻不會沙啞呢?因為「和之至也」他的氣血是調和的。這都是老子鼓勵我們要有德行-「含『德』之厚」你的身、心會更好,也不會去傷害眾生。「知和曰『常』」「知和」就是中和,包括中庸、中道都是,「知和曰『常』」才能夠保持常態。「知『常』曰『明』」知道保持這一種常態,才表示體道、悟道,不會走極端。「益生曰祥」「益生」善於養生,對眾生來講都是好現象。「心使氣曰強」「心使氣」常常用自我意識、意念去引導、去作意、去想像,這都是在「有為法」的世界裡面繞,都是一種逞強。「心使氣曰強」包括有的人在煉丹、練氣功,常常用意念在引導,你的心是緊的?還是松的?或許在必要的時候當然可以用一下,但是如果你常常用意念引導,這樣你的心是緊的,是沒有放開、沒有放鬆,都是心的倔強、逞強。「物壯則老」的「壯」是表示盛極,也就是“物極必反”、物壯則衰老,生住異滅、成住壞空,「謂之不『道』」。如果你不知道保持中和、平衡,而走極端,則「物極必反」,一直貪得無厭。「物壯則老,謂之不『道』」就不合乎「道」的中道。事實上,整個法界是維持平衡的,不管再怎麼生生滅滅,整個法界都是維持總體的平衡。所以,如果真的體道、悟道,也一樣會維持身、心的平衡,過與不及都是不「道」,都是不合乎「道」,「不『道』早已」。如果不合乎「道」,就容易自討苦吃、自遭禍殃。-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知」,不是一般頭腦知識的「知」,而是「體證」,是有心領神悟的「知」、真正體證的「知」。「知者不言」不是知道的人就不會說話,知道的人就不說話,「言」是「諍辯」。真正體證道的人,不會跟人家諍辯。如果還會到處跟人家諍辯,表示還「不知道」。比喻而言,絶大多數的眾生都是先天眼盲、沒看過太陽,很多人都是從經典、文字上、別人怎麼說,然後介紹說:「哦!這是太陽」,都是敘述有關太陽的一些常識、知見。但是像佛陀、少數一些人,他們因為經過修行之後,「自我」的翳膜剝落掉了、去除掉了,當沒有我慢、沒有自我,才看得到真正的太陽。而看到真正太陽的人,只是「如實說」而已,佛陀就講說「我不與世間諍,世間人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不必跟很多人諍辯「陽光」是什麼,為什麼還要去跟你諍辯呢?一般眾生或是沒有真正看到太陽的人,就在那裡諍辯,認為「太陽應該就是…?…的才對!某某經典就是怎麼記載、某某經典是怎麼說…就是這樣喔!」你沒有真正看到太陽,才需要很多其它的證據證明你的觀點、理解是對的,然後設法駁斥別人的不對,就是「言者不知」一直在諍辯,展現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表示還不知道、還沒看到太陽。如果真正看到太陽,就不會跟眾生諍辯。當你的身心柔軟,真正看到太陽,我告訴你怎麼看到太陽,也只是告訴你實話、實相,不用諍辯。如果你不信,因緣不成熟、不俱足,你要跟我諍,我也無心跟你諍。你要譭謗、要批評、要諍辯,對不起!沒時間!就是老子所講的「知者不言」。真正體證「道」的人,不會跟眾生諍辯,但他會講真理、講實相、說實話,諍辯的人就表示你不知道,還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我知道,還標榜種種經典怎麼說、怎麼講,表示你還不知道真正的太陽是什麼,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修行、成道的要領是如何?是「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塞其兌,閉其門」是佛陀所稱「守護六根」的階段,不要心外去求法,藉以過濾掉那些不必要的攀緣,該做的還是要去做,但是過濾那些不必要的攀緣,也不必求幻相、想像、造作。挫掉我是、我能、我慢,叫做「挫其鋭」。如果還想要越修、越厲害,要把那些調整過來。「解其紛」解除很多不必要的種種方便法,直趨無上道、以簡馭繁,這樣才會快。如果沒有契入核心,在支流末節裡面繞,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很多的生命,所以需要「挫其鋭,解其紛」。在修行過程的體道、悟道,是「和其光」收斂、含斂你的光芒,不要一直用強光照射別人。「同其塵」就是隨緣示現,你可以不合污,但是可以跟世間同流,亦即「同流而不合污」,就是「和其光,同其塵」。真正修行之後,是不會逃避世間,你還是一樣可以入三界、出三界,可出、可入…,可入、可出…,來到無出、無入,與法界、天地溶為一體,就是「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玄同」就是跟法界、天地溶為一體,不會標新立異,真正看懂的人就會來!看不懂的人就隨緣!所以,老子也是如此,「我講出來,你們看得懂,就去尋寶、去挖寶;看不懂的也沒辦法」。「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是自我、我慢消失的人,這樣的人是無我無私、沒有親疏觀念,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一個真正體道、悟道、得道的人,不會認為是自己的親生兄弟,才對你特別好;如果不是自己的親生兄弟,就算再怎麼積極用功,都有保留、對你不好…,絶對沒有那回事!他沒有親疏血緣的關係,不會認定我們是什麼脈統、什麼傳承;也不會認為是佛教徒,我們才同門、才傳法,不是佛教徒就不能。他是破除宗教、種族、親疏觀念,以平等心、慈悲心善待一切眾生,只要你真的要求「道」、解脫自在,他就無保留、無藏私的回饋給你,這樣的人「不可得而親」,無法讓他覺得對你特別親近,以世間的所謂搏感情、搏親情。就像伍佰所唱的一首歌「若要說搏感情,世間他是第一等…」那是世間的兄弟搏感情。但是對一個解脫者來講,他是超越這些親疏,你也無法多巴結他、討好他、多送一些東西給他,然後就會對你特別好。如果不是真正要找《解脫道》,他還是一樣平等對待。「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對他而言,他沒有親疏的觀念,這些都要破除。「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其它的以此類推,那些利害、得失、貴賤對他來講,都是泯除了,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縱使你再怎麼稱讚他,如果你不是明眼人,是以世間角度或是認為「我是大博士、大學問家,我是個很有名的政治家」我誇讚你一番,一樣啊!對他也不增一分。如果你一直不瞭解、不諒解,然後批判他、攻擊他,對他也不減。所以「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因為他是無所得、無所失,所以「以無所得故,所以心無罣礙」,「心無罣礙」所以「遠離顛倒夢想」。這種解脫自在的人,「故為天下貴」,是天下的瑰寶、法寶。這一章可以跟《心經》、《金剛經》配合起來理解。-第57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以正治國」治理國家要正派、心要端正,「以正」才能治國。在軍事上是講究出奇招、出奇制勝,「以奇用兵」,但是這些還是屬於「世間法」,如果你真的要攝化天下,必須「以無事取天下」,必須無我、無私。「無事」不是每件事情都不做,而是無我、無私,這樣才能真正攝化天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只是屬於「世間法」,所以「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老子對世間人心看得很深入,如果文化水平、社會風氣有很多的禁忌,包括教條、規範太多,「而民彌貧」,人民反而越貧窮。因為捆綁太多了,忌諱太多了。一個人如果一直迷信算命、紫微斗數或是種種占卦,很在乎今天是沖煞到那一方面?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什麼時候不能出去?什麼時候是好時?什麼時候是惡時?整個生命都被捆手捆腳,是不會灑脫的。能不能「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呢?只要從慈悲出發、善待一切境界。「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如果你的忌諱越多,內心也是困擾、掙扎越多。「朝多利器,國家滋昏」如果朝廷、國家、政府的利器越多,一直購置軍備、武器競賽,或是講究種種權謀,文官在追逐權利、名位,武官購置軍備武器競賽,導致國家越來越昏亂,然後內亂或國際戰爭。如果眾生一直講究世智辯聰、種種智巧方面,「奇物滋起」,一些奇奇怪怪的現象會一直生起,社會就會越怪、越亂。「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如果法令條文越多,反而盜賊越多,台語有一句「嚴官府,出多賊」,不要以為法律條文制定越多、越詳細越好,就表示是法治社會、法學大全?!法令越多、條文越多,盜賊也越多,你規範越多,想要設法鑽法律漏洞的就越多。所以,老子提出很多觀點,跟一般世間人的思想都不一樣。事實是不是如此?大家可以去印證。但是不要因為這樣就以為都不用法律,變成沒有法治,過與不及都不好。包括修行也是一樣,不是說不要持戒,要持基本的戒條、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總原則一定要掌握住,做事情從慈悲、愛心出發,從你的良心、理性出發。但是如果修行之後,你卻用很多的戒條規範自己,被戒條捆綁得窒礙難行,所以要有智慧,過與不及都不對。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一個真正無我、無私的人,政治風氣也會改善,後代子孫,包括現在週遭這些人,也都會隨之潛移默化。最主要的,如果真的能夠無我、無私,自然會展現無形的潛移默化,掌握這個原則這樣就好。-第5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熟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悶悶」是代表“渾厚”。如果你所帶領的政治、施政,或是在公司當主管、在家裡,對人、處事也是一樣,「其政悶悶」做事情的原則要「悶悶」,就是渾厚。「其民“淳淳”」你的百姓會展現惇厚、忠厚的質量。如果你的待人處事、施政方式「其政察察」,什麼事情都要查的清清楚楚,法紀很嚴明,就「其民缺缺」,百姓的人情會越來越薄。有一位同修的先生是一位法學博士,在大學裡面當法學教授,在法庭裡面也像是在當檢察長,把當法官、、檢察官的這一種習性、觀念帶回家庭,造成太太、小孩子在他面前就好像是犯人,常常要接受審判,小孩子過得也很苦,沒有親情、沒有愛情,夫妻之間也是一樣,法律、紀律嚴明,就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有一句話「水清則無魚」,越是什麼事情都要清清楚楚的交代、要怎麼樣…,法律越嚴明,人情就越淡薄!如果你對人處事是一種渾厚、憨厚,別人對你也是一種忠厚、忠誠。待人處事掌握一個大原則就好,假如你是公司裡面的上司、董事長,如果對待屬下是完全的信任,屬下對你也會是完全負責。如果上司對屬下是懷疑的心態,在背後不信任的監督,屬下對上司會忠心耿耿嗎?所以大家要將心比心去體會。不要以為當公司的董事長,對員工就是大大小小都去注意、都去叮嚀、都要怎樣…,這樣當屬下的也會做得很苦。而且他們也是「好啊!你有看到的時候,我就表演給你看;如果沒有看到,我就摸魚啊!」所以,我們真的要彼此信任,掌握大原則就好,做人渾厚、憨厚、信任,大家才擁有超越以金錢去衡量的信任與情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如果以哲學推理,就沒辦法瞭解!如果A代表:是的、對的、好的、白的、善的,B代表:非的、錯的,壞的、黑的、惡的,眾生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包括再偉大的邏輯家、哲學家,還是一樣用二元對立思考答案,如果用邏輯觀點去推理,用是非、善惡二元對立去推理,A跟B之間是不會相等的。A是不會等於B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善人就是善人、壞人就是壞人,你會嚴格劃分出來,所以邏輯推理就是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白不會等於黑,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用二元對立去界定。人類常常用「自我」界定,如果一個人在五年前給你壞印象,到現在早就浪子回頭,但是在你的心目中仍然把他認為是壞人。所以,老子就提出很重要的法則,認為A跟B之間是會互動、變化的,A有可能會變為B,B也有可能變為A,包括你認為這是福的、好的事,或是禍。福,也有可能變成禍;禍,也有可能變成福。像剛剛看到新聞報導,一個人本來很貧窮,在經營彩券,剩下一些彩券賣不出去,於是抱著那些彩券在哭,怨嘆生活要怎麼辦?沒想到隔天開獎,竟然中了大獎,一夕之間成為“暴發戶”。本來是住在鐵皮屋,現在改住高樓洋房、大廈,擁有轎車。本來賣不出去是禍、悲事,結果現在突然中獎了,變成是好事、福事。但是,有了這些橫財之後又不知惜福,開始浪費福報、花天酒地,沒多久、幾年之後又欠下很多債務,因為展現揮霍習性。「世間法」是活的在變化,是人類的頭腦推理,都是死板板的教條,但是現象界實相是不斷變化,白天會變成黑夜,黑夜也會變成白天。白天跟黑夜的明顯界線在哪裡?福跟禍是會不斷變化,如果能夠體會原來「是非、好壞、對錯」那種很深的觀念,你會慢慢鬆動,不然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沒辦法來到超越,怎麼溶入一體的世界呢?!「一體世界」不是不知好壞,是非、好壞都很清楚,但是跟一般眾生不同之處在哪裡?一般眾生是從「自我」界定是非、好壞,一個真正開悟的解脫者所認定的是非好壞,不是從「自我」去界定,而是從事情的實際、實相來看,是「如實觀」。一般的生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會有交集,但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好的也會變成壞的,壞的也會變成好的,它是不斷在變化,除非超越、跳脫二元對立,才能夠來到一體世界。「禍兮,福之所倚」,同樣的「福兮,禍之所伏」你以為中了愛國獎券或是中了彩券,成為暴發戶!你以為夢想成真,但是卻沒有看到背後潛藏多少禍害,包括修行也是一樣,如果你的貪、瞋、痴沒有斷盡,有神通未必是好事,就好像你不懂得惜福,成為暴發戶未必是好事,極可能會害了你。所以「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誰能夠預判最終結果?這是無法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其無正」沒有固定不變的標準答案,它都會不斷的變化、變化,就是「無常法印」。「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的,也會變成彎的;對的,也有可能變成錯的;錯的,也有可能變成對的…,都有可能變化。「善復為妖」善也有可能變成惡。「人之迷,其日固久」眾生不知道法界就是不斷在變化,眾生迷於二元對立,不知道實相的奧妙無窮變化,眾生就是在愚痴、無明的世界裡面。「其日固久」已經很久、很久了,「是以」,所以「『聖人』方而不割」,真正體道、悟道的解脫者,他的內心是方正的。有時候我們會鼓勵大家要直心,「直心是道場」,但是我們一般人說話就變成很直。如果沒有看因緣情況,有時候直心很容易傷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言者無意,但是聽者有心-「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直心裡面還是有剛強,不夠柔軟,也會傷到人。當我們身心的不夠柔軟,「直」就容易傷到人。「直心」要有智慧,當因緣情況不允許我們說,不該說、不必說的時候,就保持沉默。所以,聖人是「方而不割」,他的內心是方正的。以前在學生時期就勉勵自己要「內方外圓」,做事方面要有原則,我們是方正、正直的,但是在世間方面要稍微圓融一點,但不是狡猾。如果沒有這樣,一方面會處處碰壁,還有很多稜角也會傷害別人,就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劌」「廉」就是鋭利,但是不會去傷害別人。「直而不肆」內心是很正直的,但是又不會很放肆的去傷害眾生。「光而不耀」你是有內涵、有光芒的,但又不會去炫耀,正直而不傷人。如果內心沒有方正,就是很狡猾,根本就不用說,老子提供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的原則,要怎麼做、才比較理想。-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保(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治人」包括面對一切歷緣對境,不管是「治人」或「事天」,為人處事、處理種種事情,「莫若嗇」,不是“又嗇又摳”的吝嗇,最主要強調「惜福」,當你能夠知恩,就會感恩、也會報恩。在社會、世間能夠活着,不是我是、我能,都是整個法界的恩賜。生命要能夠存在,都是整個法界的恩賜,不要想說:「這我知道啦!我懂啦!我聽過了!你講過好幾遍了!我聽過啦!…」你是從右耳聽進去、左耳跑出來,還沒有深深去震撼。如果真正好好去體會這些,你的生命會整個脫胎換骨。這些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檢驗,你自認修行境界再怎麼高,如果沒有來到知恩、感恩,都還沒有真正身心柔軟。所以,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就是整個法界的恩賜,當你越體會之後,越會懂得感恩、懂得惜福。當你懂得惜福,就會珍惜大自然的資源!不會浪費。這裡所講的「嗇」是惜福。「惜福」來自於能夠知恩、感恩,進一步報恩。「報恩」不是某個人對我特別恩,然後我只是針對他。「恩」是你的報恩,也是回饋整個法界。「是以早服」懂得惜福一定是看到整個法界的恩賜,當你能夠體會到這些,會慢慢體悟生命的存在,都是需要整個法界的因緣具足,所以會來到「知恩、感恩」。當你能夠真正由衷的知恩、感恩,內心裡面一定是充滿着臣服,但不是無奈,不是因為有一個大國用武力在背後掌控我,於是不得不低頭…,絶對不是那一種無奈。我們所講的臣服,是真正體會到你的生命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係之後,法界就是老子所講的「道」,你的生命分分秒秒都需要「道」的長養,都需要法界的養育,這時候才會真正知恩、感恩。對法界所能夠做的,你、我、他頂多只能夠做助緣而已,你才會來到臣服整個法界,就是「早服」,才會及早臣服法界。你的苦來自哪裡?是來自於有我慢,要反推找出來。有苦,是因為有我慢;有我慢是因為你還不知道法界是什麼,還不會臣服法界,還用「我慢」在修行。你要對抗整個法界,改變「無常法印」、「無我法印」,很多世間的修行是要這樣!要慢慢去體會。現在不拘限於哪個宗教、哪個宗派,很多的修行是要用「我慢」去改變、對抗法界,要去對抗「無常」、「無我」,是不會臣服。所以,不知「一」歸何處,你的心還是在苦海裡面浮沈。如果一個人不知臣服,就是苦海無邊。當一個人能夠如實現觀整個法界,他會知恩、感恩、報恩,臣服整個法界。唯有你臣服整個法界,自我、我慢才會完全消失,才會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夫唯嗇,是以早服」因為懂得惜福,及早臣服整個法界,因為體道、悟道而行道,不會浪費福報。像佛陀、老子,都不會浪費法界這些福報,本身只要能夠過得去就好,不會有無窮的慾望,佛陀托鉢生活一樣過得很快樂、很安詳、很自在。「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因為他不斷修身、養性,然後知恩、感恩又惜福,就不會福盡還墮。「無不克,則莫知(其)極」因為體道、悟道、而行道,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窮通整個宇宙陰陽的變化,跟整個宇宙是溶為一體,所以「莫知其極,可以有國」這樣體道、悟道的人,才是真正可以治理國家的人。「有國之母,可以長保(久)」有保國的根本之道,懂得知恩、感恩,以愛心、無我無私出發,善待一切眾生、為人處世,這樣就「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包括我們養生,或是一個人的「自我」能夠消失,來到「無我」的世界,才會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長生久視之道」,更深層的意思就是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波浪有生生滅滅的變化,整個大海總體卻是不增不減,法界裡面現象界這些,有生生滅滅變化,但是整個法界卻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要邁向究竟解脫,就是看什麼時候真的完全臣服整個法界、大自然、「道」,這些都在強調最重要的修行核心,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朝着這方面努力。不管打坐、持咒、唸佛、經行…各方面,都是方便法門,要讓我們身、心淨化,不要迷戀那些禪相、幻相,當你一旦迷戀,中途就會被幻相吸引走了,不知道修行的目的是要在哪裡,這都是告訴大家很快「直趨無上道」。種種方便法門就是讓我們的身心靜下來,然後如實現觀整個法界、大自然、「道」的奧妙,當打開智慧眼去看之後,就可以越早來到知恩、感恩、報恩,會越早來到「自我」消失、懂得惜福,你也會真的知足常樂。-第60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治大國,若烹小鮮」表示老子自己本身也會烹調,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如果一直在鍋中翻滾,煎到後來會只剩一些骨頭而已,那些魚肉都會散掉了。如果你常常在翻動、攪動,包括常常朝令夕改,人民也無法可循。一個政黨輪替之後,整個全部都推翻,很多人就是茫茫然,變成前面建立制度,因為觀念、理念不同就破壞,常常朝令夕改的變動,受害的就是整個國家、整個人民。能不能放下政黨利益、個人見解?能夠無我、無私,真正以全民、百姓的福利,以國家的安穩為考慮,就會建立很好的政績。「以道“蒞”天下」一般眾生的視野都停留在人、我相方面,很難超越《金剛經》所講的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般眾生都是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方面繞,不然就是「法執」。「法執」的「法」不是法界的「法」,而是修行方法,都在方便法上面繞、執着。一般眾生的視野都是常常停留在這裡,沒辦法來到「道」的視野。如果你的心胸、你的視野、你的智慧,能夠提升到「道」的立場,再回來看就不一樣。「以『道』“蒞”天下」就是你的視野、心胸、心境,都提升到「道」的立場,來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看懂整個大地風雲經,然後你再回來看世間,就不一樣了!「其鬼不神」那些鬼就沒辦法神氣了,而且那些天神也不傷人、不會做怪了。如果你的心胸視野沒有提升到『道』的立場,一些鬼神會有神通,你會被那些神通所炫惑、迷惑住,也會被牽着走,會去崇拜那些小神通。但是不管那些鬼神有多大的神通,如果沒有來到『道』的立場來看,當看到戴維魔術變一變,就覺得「哇!是我的英雄、我的偶像」你就跟着他走,就會變得很厲害。像前一段期間,電視也都有播放那些舞台上表演大家讚歎不絶的魔術,然後卻製作另一個節目,把那些魔術一一破解,讓有的魔術大師很不爽。當有人把那些一一破解之後,你就知道事實上都是用一些技巧讓眾生看不出他裡面是一種幻象、變化或是欺騙。但是,因為魔術是讓大眾知道是在騙你,他是坦誠公開在欺騙你,所以你知道。如果是真正魔術師的表演,他是沒有罪過的,這是一種娛樂、一種技巧,你也知道我在騙你,我只是用一些技巧讓你看不出來,讓你歎為觀止的一種花招。如果一般背後另有企圖、私心,讓人誤以為你有奇招或是特異功能、有不良企圖,這樣就很不好!眾生如果沒有以「道」的立場來看,就會被一些鬼神、神通,把你迷惑住、炫耀住,只要看一看湯匙會彎曲,就覺得很厲害,但他能不能禁得起魔術師的檢驗?所以,要提升視野,不只是那些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真正了悟「道」的人,是不會傷害任何人,一方面也沒有任何瞋心。「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因為這些天、人都能夠互敬互愛、相輔相成,所以會流露出很良好的品德。當你提升到「道」的立場來看,那些鬼神就沒有什麼好神氣的。從另一個比喻讓大家體會,像上次有人說有特異功能可以隔空抓藥,但是後來被魔術師揭穿。因為魔術師一看,就知道你在耍什麼花招。再者很多神通,如果去除宗教信仰、迷信色彩,能不能禁得起考驗、檢驗?如果你真本事、可以禁得起檢驗,有的人說「好!我們有用攝影拍攝下來」你能不能離開這個背景環境,到另外一個地方也可以這樣做呢?為什麼魔術師一看就可以揭穿?因為是明眼人。現在假設你變這些魔術、法術,大家看得很法喜,但是如果戴維魔術師過來,他一看就知道你這個沒什麼。縱使有神鬼、六道方面,你也不會被那些所迷惑、炫耀。因為很大的場面都看過了,你這算是小CASE。為什麼「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人,他不會去傷人,也不會欺騙眾生,這也是六道眾生裡面最重要的。你如果真的看到法界大師的法力無邊,法界大師就是「道」,真的看得懂法界大師是法力無邊,我們講說「佛力無邊」,不要把目標只有鎖定在佛,這樣只是在人相上面而已,你要看到整個法界大師的法力無邊,以及真正的魔術師。「真正的魔術師」是法界大師,只有他能夠從空中生妙有,變化實際的東西出來,讓大家真正可以受用。不管你是戴維魔術師也好,或是很會催眠的“馬丁”,包括神通再怎麼厲害,然而能夠真的無中生有、從「空」生出來嗎?從魔術師方面來探討就好了,你能夠真的無中生有嗎?你能夠對著一個空袋子,然後嘴巴唸一唸,就跑出一隻鴿子?真的是從「無」裡面,然後變出一隻鴿子嗎?人類的魔術師都只是善用法界的東西,然後變化而已。不管再多厲害的魔術大師,也不可能無中生有。在法壇裡面,拿一粒南瓜籽給你做做法術,經過一個月就長出纍纍的果實,不管神通再怎麼廣大、再怎麼厲害,你能夠做到嗎?所以,真正最偉大的魔術大師就是法界大師,大家怎麼都看不到?看不到他的厲害?看不到他的偉大神通?世間人類被那些魔術師矇騙,於是就覺得「哇!讚歎啊!」的偶像崇拜。如果把視野提升到法界大師、「道」的立場來看,你真的是讚歎整個法界的法力無邊,這時候再看人類的魔術、六道眾生的神通,都只是彫蟲小技,這樣你還會被那些彫蟲小技所迷惑嗎?「以道“蒞”天下,其鬼就不神」不管怎麼神通廣大,做了法會、法術之後,能夠把原本沒有水的鉢變出水?這些水也不是無中生有,還是要仰靠法界的水。法界這些水是哪裡來?就像魔術大師變一變,從空箱子關起來、摸一摸,然後端出十道菜給大家,就認為「哇!好厲害喔!這是我們的大師、我們的偶像」真的是無中生有變出這十道菜嗎?你不可能無中生有,一樣是要借助法界的資源、材料,你所演出的那些道具,全部都需要整個法界大師的提供。所以,不管人類修行到神通多麼高、多麼厲害,你不可能增加法界一杯水,也不可能減少法界一杯水。老子從頭到尾都不會強調人類神通的厲害,因為這些都只是彫蟲小技,要看到真正的魔術大師是「法界」、是「道」。當你真正看懂,自我、我慢才會臣服。當你的視野能夠來到「道」的「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其它的這些就可以類推。【幻燈片】以「幻燈片」介紹法界大師的法力無邊,協助大家對「道」更進一步的認清、瞭解,幫助大家找到「道」。《老子道德經》協助大家體會「道」、找到「道」。「道」在哪裡?除了講解以外,又配合實際的幻燈片,讓大家進一步體會「道」、找到「道」。幾塊木頭接一接,組合起來就像一個人,一隊樂團就在這裡,一些因緣條件組合之後,形象就出來了。我們眾生也都是地、水、火、風、空這些因緣、條件聚合之後,一個形象就出來了,但是眾生不容易看到這些只是一些因緣條件的聚合,於是就會產生「我很厲害!我能夠怎麼樣啊!」慢慢去看到我們的存在,背後整個法界、「道」的因緣,慢慢去解析,才會體悟佛陀一再宣說,一定要體證到「無我」,否則沒辦法解脫自在。眾生常常就像在空中、沙灘中,建築城堡、構築夢幻世界,不切實際!就像一個人心的寧靜、清淨,如同這些水面上的景色,就能夠如實映現出來。如果因緣條件改變之後,你的內心充滿着污垢,充滿着貪、瞋、痴,這些水面就不一樣了。如果你的心充滿貪、瞋、痴,就無法如實照見實相,如果心是一面明鏡,這些就會映現在你的心中。所以,要透過一些修行、打坐,讓我們身、心寧靜下來,透過種種方便法靜下來,是要讓我們如實去看到整個法界的奧妙,體悟「道」在哪裡,進一步協助大家去體會「道」、找「道」。於是大家就不斷的上山、下海,不斷在找尋「道」。種種方便法、種種聞、思、修,就是要去找「道」。大家上山下海、禪堂內,到處去找「道」。「道」在哪裡呢?極樂世界、淨土在哪裡呢?天堂在哪裡呢?於是就上山、下海去找「道」。為了讓你找到「道」,就告訴你:如果你的內心動盪不安,法界實相就無法如實映現在你的心湖。你心越寧靜,法界的這些相就會慢慢如實映現、呈現。當你的心很寧靜,心就像一面鏡子,法界的這些就如實映現出來。你要找「道」在哪裡?如果沒有對焦、心動盪不安,就無法跟法界對焦。拍攝幻燈片也是透過各種方法,讓大家慢慢瞭解心的寧靜,法界實相就會如實映現在心湖,就是「明心見性」。你的心要明,才能夠如實見到法界的實相,就是「明心見性」。跟我講很多「道」,但是我現在還沒有真正安心,到底「道」在哪裡?整個「道」就在孕育這些食物,而且「道」也在養育眾生,我們就浸泡在「道」之中,就踏在大地身上,就踩踏在「道」的身上,也浸泡在「道」的空氣、「空」之中,你平常都不知道它的重要,你問「道」在哪裡?講說「道」就在這裡,你還是無法體會「道」在哪裡。看到稻子在這裡,卻沒有看到是法界大師這個「道」,在這裡慢慢孕育、孕化,這是真正的魔術師。人類的哪一位魔術師能夠讓小秧苗漸漸長大?當人類把秧苗播種下去之後,法界大師(地、水、火、風、空),就慢慢的孕育,於是秧苗漸漸成長起來了。所以,「道」在哪裡?「道」就在這裡。你就浸泡在「道」、法界裡,你就浸泡在上帝的懷抱裡,你還要到哪裡去找上帝?!你就浸泡在「道」裡面,還要到哪裡去找「道」?!到哪裡去得「道」呢?!老子講「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你越一直向心外去找「道」,表示不知道「道」在哪裡,你就浸泡在整個地、水、火、風、空,那些就是「道」的化身,你就浸泡在裡面。人類就像水中的魚游來游去,你就浸泡在「道」裡,就像水中的魚就浸泡在水裡。你沒有浸泡在「道」裡,是不可能活着,水中的魚沒有浸泡在水中,也是不可能活着。人類沒有浸泡在「道」裡,是不可能活着,所以現在要提高覺性,去找「道」在哪裡。天使魚有兩個翅膀,搧着、搧着悠遊,就像天使一樣,牠是上下游動。你不知道「道」在哪裡,說「我浸泡在水中,浸泡在『道』中」但是我怎麼找不到?怎麼感覺不到?不要以為你知道了,只要還沒有臣服法界,表示還沒有真正知道,沒有找到「道」。只要還有我慢,還有苦、還有不安,還不知「一」歸何處,都是沒有真正找到「道」。你們就在「道」裡,就浸泡在水中,這些魚還是說:「我還不知道『道』在哪裡啊?」或是說:「我知道啊!」但是你的知道,還是頭腦裡面的知見。就像我們在水中,還是找不到海水在哪裡。水中的魚一直在找「大海在哪裡?在找『水』在哪裡?」就像水中的魚在找「水在哪裡?『道』在哪裡?」你就浸泡在水中,就浸泡在「道」中。告訴你「就浸泡在『道』中,『道』就在這裡!」眾生浸泡在「道」之中,說「哦!我找到了!我知道了!」好像說「我找到!我知道了」。這是食人魚,一般把牠認為是惡名昭彰,尤其巴西亞馬孫河的食人魚,是真的會吃人,說「哦!你告訴我『道』在哪裡,我知道了!我找到了!我知道『道』在哪裡?」結果你告訴我「倒」在哪裡,於是就把垃圾就倒在這裡,以為說:我已經找到啦!已經找到可以倒垃圾的地方?找到「道」在這裡,結果把垃圾倒在這裡,還是沒有真正知道「道」在哪裡。你說:「老師!我找得很累啊!還是沒有找到!我已經找得很累!我躺下!沒辦法!」跟你講這麼多「道」在哪裡,你還是沒有找到,我也暈倒了!已經找得很累了,還是找不到,還是不知道「道」在哪裡,好啦!老師還是要再耐心的告訴你,告訴你「道」在哪裡!地、水、火、風就是整個空中能源的化身,如果以整個道來講,就是「空」。老子以無形方面來講,「空」就是「道」的本體,「道」演化出來就是地、水、火、風,太陽系、銀河系的現象界這些。有太陽系、有銀河系,才會孕化動物、植物,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真正實際的「道」就在眼前、就在這裡,大地、流水、空氣、陽光就是整個「道」的化身,人類就在這裡善用大自然的資源,但是卻看不到整個大自然的重要,認為是用錢購買地,我是有在耕作,所以才有東西吃,你認為這是人類的行,卻都看不到背後整個「道」的默默化育。「道」就是這樣,從人類耕地之後種下秧苗,法界大師就讓這些逐漸一直成長,人類哪一位魔術大師能夠無中生有,讓這些稻子長大呢?哪一位神通大師能夠這樣呢?所以,最深奧的法界奧秘,都呈現在眼前,你看到了嗎?不要以為這沒什麼,認為沒什麼,那是因為你的智慧眼沒有打開,還想用「我慢」對抗法界,還不臣服法界。法界能夠讓這些小秧苗漸漸長大、成熟、開花、結果,哪一位人類大師能夠這樣做到?如果以「道」的立場來看,「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含意很深!所以,真的打開智慧眼,才會看到整個法界大師是能夠如此從「空」中生妙有,變化出真正的東西,讓人類受用、養育人類。如果人類沒有看到法界大師,沒有提升到「道」的立場,自認為說:「這是我們種的,人類行啊!」覺得「是我們在辛苦耕耘,然後播種、耕耘,就會有很多的收穫」就只是看到人類的行、人類的能,沒有看到法界,你不會臣服的。法界就是孕育這麼多的食物來養育眾生,人類只是善用自然所提供的因緣而已,任何魔術大師也是一樣,他再怎麼變化無窮,都是善用法界的因緣、條件而已,任何修行再高的神通大師也是一樣,你所應用變化出的這些,都是善用整個法界的因緣。所以,「道」在哪裡?「道」在這裡!能不能靜下來、停下來?好好看這裡面都在告訴你。如果你真的看懂這些,會臣服、讚歎法界的奧妙,人類的那些神通、魔術師,都是彫蟲小技。要慢慢靜下來,才會看到世間最奧妙的魔術,就在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宇宙最奧妙的真理、實相展現,都展現在這一花一草一木,一棵蔥、一棵菜裡面。不要以為這些沒什麼,如果你的心越靜下來去察看,就會真的懂得感恩、惜福,就是「嗇」,不是吝嗇,而是懂得感恩,亦即知恩、感恩、報恩。你懂得惜福,我們都是借助整個法界的因緣。我空海只是法界的代言人,因為我覺得法界大師實在太委屈了,對眾生這麼照顧、這麼重要,眾生都不瞭解他,不知感恩,所以才講出這些實話,能夠講出來的就跟大家講,再者透過這些「幻燈片」,把法界大師對我們眾生的重要,慢慢呈現出來,讓眾生能夠及早臣服,知道「一」歸何處,知道我們來自哪裡、回歸哪裡,了悟生死大事。這都是法界大師展現出來的,你平常看菜只是菜,覺得這就沒什麼,當你心靜下來去看,這裡面都在跟你「傳神」,都在跟你講經說法。如果你會看,我們的「幻燈片」都是有生命、都是活的,都會跟你講經說法,就是「無字天書」。法界大師就是這樣「土土」的,不會這樣講,我只好透「幻燈片」讓大家看,這是真正的法力無邊。人類再怎麼修生養性,再怎麼活着我是、我能,都是需要地、水、火、風、空的養育。不管你是哪棵蔥或是哪棵蒜,不是說我是、我能,長得又高又壯、很厲害,不管你是那棵蔥、那棵蒜,都要伸直腳力、腳踏大地,需要整個大地的支撐,需要整個空氣、法界的供養。靜下來看這蔥裡面是空心的,而且裡面充滿空氣,就像氣球,如果捏它,是有彈性的,裡面是充滿空氣,就像汽球撐脹起來,所以它「空」,竟然能夠撐脹起來,要慢慢去看。眾生就是浸泡在法界的甘露水之中,你要腳踏大地,也是浸泡在法界的甘露水之中,要慢慢去體悟,就會知恩、感恩、報恩,如果你能夠慢慢把心靜下來,真的不用到天涯海角去找「道」,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道」的化身,有一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一朵花裡面就在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宣說整個法界因緣條件具足、就形成,在宣說「緣起甚深」,也宣說「無常」、「無我」。所以,要到哪裡見法?從當下自己的身心,從當下的眼前歷緣對境,處處去見法。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這裡。我們講說天堂、天庭、天宮是金黃色-金光閃閃、黃金鋪地,但是事實上金色是上帝透過粉刷漆成金色,他最初在粉刷這些,因為上帝不是這方面的專長,是比較外行。當他在粉刷油漆的時候,很多油漆都掉下來,掉到樹葉上面,才變成這樣,法界緣起甚深啊!以上純屬虛構。為什麼會變化無窮?真的是緣起甚深!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慢慢去看!處處就可以看到法喜無限。大家抬頭看看法界的奧妙,不是只有看到甘蔗,要看到甘蔗背後所跟我們指引的“空”,不是只叫你看甘蔗而已,要去看到法界、看到「空」,看到現象界的這些變化,也看到「空」的奧妙。你越看,真的會臣服整個法界,如果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我們就可以在法界相聚,就可以逍遙法界,這時候真的會來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處處心花朵朵開。所以,祝你平安歸來,早日回歸法界的懷抱,早日體道、悟道、行道,而與「道」合一,祝各位在這一條解脫道,很平安的歸來。-第61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這一章經文是屬於政治上面的應用,重點在第一段「大國者下流」,不要單單從文字上面去瞭解,「大國者」是一個泱泱大國,包括一個人在權位很高、有權有勢,更應展現謙虛的心胸,如果能夠具足謙虛的心胸,就會形成河谷,百川就會彙集。你能夠處下,眾國、眾流就會聚集。如果你是一個大國或是掌大權的人,卻展現很強的我慢,這對自己跟對眾生來講,都沒有好處。所以,當你越有權勢,越需要謙虛「天下之交」天下那些小國就會來匯歸,有一句話「有容乃大」,如果你的權位高,在公司裡面也是一樣,當你的階位越高,能夠越謙虛,反而越好。對你、對眾生、對公司,都會有好處。不要想說權位越高,當到總經理、當到董事長,就顯現我是、我能,這樣反而不得民心,而且真正的人才也會漸漸流失。因此,具有謙虛之心,人才就會一直彙集過來。就像美國為什麼能夠成為今天世界第一強國?在建國一、兩百年以來,所展現的就是“有容乃大”,開放的胸襟、民主的胸襟,就是「有容乃大」,世界很多國家的精英,都不斷一直彙集到美國,這方面也是值得我們參考。「天下之牝」,「牝」就是母。但是「牝常以靜勝牡」的「牡」又變成是“公”的,前面的「牝」是母,後面的「牝」讀作「牡」,以陰陽性來講,就是公的。「天下之牝」就是陰性、雌母展現出來的,比較偏於雌性、偏於柔軟、偏於包容,屬於靜態方面的比較多。母性方面會常常以靜、包容、慈悲,來勝「牡」、勝過公的。「以靜為下」,「靜」是一個對比,公的、陽性的是偏於動態,母性是偏於靜態,它是陰性的、這是陽性的,屬性方面大家可以以此類推,這裡展現很深的智慧啟示。母-陰性的,它常常會以「靜」來勝過公的「動」。你不要想說我今天是男人、是陽性,她是女人、是陰性,這只是概略的區別而已。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參差展現,如果你是男人,都或多或少有陰性成份;如果你是女人,一樣或多或少有陽性成份,不是單純的陽、也不是單純的陰,裡面同時都有不同的比例。如果以解脫方面來講,要慢慢來到有陰有陽、剛柔並濟的境界,不偏於陰、也不偏於陽,陽中有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解脫是包含太極的二元方面,兩者都有。如果你現在是男性,假如你原來是偏於陽剛,再來就是需要陰柔方面。不是「哦!我是男人啊!將來解脫是要展現大丈夫氣勢,所以要越來越凶、越猛!越來越厲害!我這一把劍要越來越亮、越厲害!」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解脫是會懂得感恩、身心柔軟。感恩、身心柔軟,就是陽性把陰方面漸漸綜合起來,漸漸包容、漸漸培養。如果你是女性,本來就偏於比較靜態,屬於陰柔方面,就需要培養大丈夫氣勢的敢於承擔、敢提敢放。如果是女性,本來個性就比較強,還是一樣需要培養陰柔方面。以整個法界來講,以靜可以制動、柔會克剛,是會有這種趨勢。老子講「天下之牝」,天下的母性常常會用靜來勝過公性、陽性。「以靜為下」因為「下」是屬於處下,事實上到最後,反而是贏、反而是勝利。在家庭裡面,一般男人好像一家之主,戶長、家長都是男人,男人比較有掌權、比較優勢,大部份都是以男人為主宰,有的人認為「是啊!我賺錢、養家啊!」所以太太、小孩好像理所當然是聽我的,一般常常會有這種情況。在一般女性的展現,常常都是屬於柔弱,甚至被欺負、被挨打的情況,有些很凶悍的是另當別論,我們是講說一般情況。但是,女人雖然在家庭裡面都占比較吃虧的情況,掌權、威權方面也都是男人在掌握,男人的面子抓得比女人還緊,都有大男人的心態,一般都比女人要更重視面子問題,不甘示弱、不甘服輸,都要搶第一。這種「搶第一」的心態,連死亡也都要搶先。據統計,男人平均都比較短命,如果以男女來講,男人平均大概少差不多四歲到五歲。像我回鄉下左鄰右舍一看,大部分老一輩的,80﹪都是剩下女眾,整個家庭到後來男眾都先「跑」了。男人都是認為「這是我的、我的、我的」到最後都是歸女性所有。就像在座的男人也一樣,雖然身為男人,但是想想你對父親跟母親的印象,以及向心力方面,一般來講都還是比較偏向母親,就是老子所講的「天下之牝」,陰性的常常會以「靜」勝陽性,這方面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原則,不是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你越是剛強,到最後越都是「空」。-第62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道』者,萬物之奧」老子所講的「道」,就是整個法界、整個宇宙。以佛教來講,就是法界,無形方面就是「空」。「道」、法界,是萬物現象界一切的總源頭,「奧」是包含着總源頭,所有現象界萬事萬物的一切總源頭,而且這個「道」是非常深、非常奧妙。「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道」是善良的人的寶庫,「善」是一個得道、體道、悟道的人,你會因此得到無限法界的整個法寶,發現處處都是無價之寶。當你得道、悟道之後,會快樂、歡喜、自在,所以「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雖然很多人在這世間被人家界定是壞人、惡人,甚至你在逃亡的時候,但是法界還是提供你可以藏身之處、棲身之所,不是說法界、宇宙就沒有是非、道德、善惡。整個法界、天地,還是慈悲善待、愛護一切眾生,平等心愛護一切眾生,不要認為法界對這些善人、壞人,好像都沒有區別,是不是沒有善惡、因果?法界提供你平等的舞台,你當下展現慈悲,就會得到法界慈善磁場的回向,你當下展現慈悲,就得到喜樂。如果你生起的是瞋心,生起的是害人之心、嫉妒之心,你當下的心胸就狹窄,當下得到的果就是苦悶、痛苦的果。法界是提供平等的立場,從「善」發散出去,得到的果,就是善的果;如果發射出去的是惡,你發射出去回到法界,法界一樣如實反射過來而已,於是得到惡的果,因此善惡果報完全是由你自己在選取,你要得苦?還是得樂?都是從你這裡出發。所謂的善、惡,是你當下做什麼,就會得到這些反應。「不善人之所保」的「不善人」,你還要再超越一種層面,一般眾生所界定的「不善人」、「不善的人」,未必是壞人。眾生只要還有貪、瞋、痴、我慢,都是從「自我」的立場-「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去界定。但是對法界而言,你認為再壞的人,還是平等對待他,法界是超越二元對立的。「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你說一些好聽的話,可以換來一些什麼?「市尊」就是換來一些尊貴、尊位,你多跟人家講一些好話,就可以獲得別人稱讚你是好人,結果人緣、交際、關係都很好。「美行可以加人」會增加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以世間法來講,因為累積不少善根、福德、因緣,你的各方面成就,包括快樂、法喜,都會超過一般人。上述兩句還是屬於「世間法」,「人之不善,何棄之有?」講的就是法界,包括“道”是「不善人之所保」,一般眾生界定的壞人、不善的人、惡人,對法界而言,還是一樣平等對待他們,還是給他們機會,讓他們有成長的空間。就像前一段期間潛逃大陸被押回來的穿山甲,他以前在台灣犯罪纍纍,但是當他逃匿到山中,大地、法界還是讓他藏身、躲藏,但是這樣並不是說大地就沒有是非、好壞,因為你本身造惡,縱然是藏身在大地,還是有家歸不得,你還是流浪人,還是苦悶、不安啊!法界提供給你一個機會,也是希望讓你能夠再改變,是一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來善待一切眾生,提供給你很好的舞台,你要演出壞人,然後自討苦吃,這也是你自找的,不是有一個人在主宰你的命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法界提供給你是平等舞台,你做好事、你善心,就會得到樂;你做不好、背道而馳,就是自討苦吃。像一個逃亡的人,是絶對看不到法界這些法,不是說躲藏在深山中,就是跟法界溶為一體,就是解脫自在,沒有那回事的。整個生命就是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雖然這時候那些樹還是一樣散發芬多精給他,但是對他來講,是體會不到樂、是草木皆兵,不是大自然在虐待他,而是自討苦吃。就是「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法界還是平等對待他們,像以前當我逐步體會這些,也想過法界都這麼慈悲善待一切眾生,我也是法界的一份子,有什麼權利去排斥、界定別人的好、壞?!有什麼權利排斥那些不喜歡的人呢?!我們一般眾生不喜歡的人,常常希望他在地球上“消失”,這個人讓我們很厭惡,就希望他越早死越好,因為「逆我則非」。有人問我:「你都認為宗教師、大師是平等立場,那誰是你的老師?你還有跟誰學習呢?」我是來到“以法界為師”,法界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要真正體悟「無我」,一定要深觀「法界」。如果人類的宗教師能夠展現「無我」的精神,真正是一位智慧者,我一定虛心跟你學習。優點方面,就虛心跟你學習。如果宗教師還有很多的我慢,還是一個學術、學者,用自我意識在解析,還是「我慢」展現,在意思食、識食裡面吃卻看不到,就算掛上一個很有名的宗教大師名號,我要跟你學習什麼?是要跟你學習「我慢」嗎?你有沒有我慢?一看都很清楚,只是因緣不成熟不便於講而已。只要真的是一個「無我」的人,你有優點、值得學習,我一定是虛心學習。「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老子真正看透世間,當你體道、悟道之後,雖然有皇帝賜予你高官,「立天子」就是讓你登上很高的權位,「置三公」也是賜予高官、厚位,或「雖有拱璧以先駟馬」包括讓你名、利雙收,要錢、要權、要…,這些都可以給你。包括賜予高官厚爵、名利方面都奉到面前,請你當大官…。但是對一個體道、悟道、得道之人,卻覺得「不如坐進此『道』」。絶對不是消極悲觀,因為賜予高官厚位,讓你名、利雙收,背後是有條件的,而且還是有在掌控你。另一方面,你也要配合他的戲劇腳本演出,他要當個導演,你也要成為他的演員。為什麼他要重金禮聘你?因為你可以提高他的票房,他這些投資也是想要大撈一筆,一般世間常常都是以有利益、有條件為考慮。真正要修行,就是要超越這些;真正要解脫,就是要超越世間思維,超越世間名利的二元對立,來到真正無條件、無所求。為什麼老子認為「世間榮華富貴,於我如浮雲」?不會被世間的名利所動搖?就是體會到世間眾生都是在有條件的二元對立世界裡面,你常常要配合著眾生所需要的劇本去演出,卻不能夠活出自己,不能夠成為真正的真人,所以老子認為“我寧可當個真人”,寧願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寧願“法天地自然”,成為一個真人,然後做當下對眾生有益的事情。真正對這世間、對眾生有益的,就去做這方面的事情,可以超越一切名利,然後去做覺得對自己、對眾生有益的事情,大慈大悲愍眾生,老子對這方面有相當深入的體悟。「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為什麼自古以來那些聖賢對「道」如此重視?為什麼如此「貴此『道』」呢?「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不曰』」豈不是因為只要有心要求「道」,你就可以得「道」。事實上,這是一個權說,我們一般講求「道」,然後才能夠得「道」,如果沒有經過努力積極去追求、去求「道」,你是得不到「道」的。我們在講解佛法、《解脫道》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努力積極精進走在《解脫道》上,「欲神足」沒有出來,是沒辦法來到涅槃、無為、解脫自在的世界,就是一定要經過「求」的心態,你才能夠來到得「道」。當有一天真正得「道」之後,你才會發現無所求、無所得,「道」不是透過你「求」之後才出來。如果眾生不瞭解,會變成要努力求道,努力修道之後,「道」才跑出來。事實上「道」本來就存在,不假修行、本來就存在,而且你也沒有離開過「道」,「道」也沒有離開過你,就好像說基督教徒一直要找上帝,上帝從來沒有離開過你,但是你沒有經過求「道」之心,是找不到上帝。你不知道自己有二個眼睛,但是你就是看不到。所以,經過一番求「道」之心,你就能夠得「道」,這也是一個權說。「求道」是一個權說,只要大家有心去找,你就能夠得到「道」。「有罪以免邪?」在你尚未悟「道」、得「道」以前,一般宗教師(在此沒有指涉任何宗派、宗教)只要還不是真正得「道」,因為「自我」還在,我是、我能、我慢都還在,一般宗教師會灌輸你很多“原罪”的觀念,灌輸你很多“業力”的觀念,灌輸你很多的罪業,讓你產生畏懼的心態。當你產生畏懼心態之後,就會向他乞求解脫方法,而宗教師也會告訴你如果信他這一套,按照他所指示的方法去做,你就可以消災,就可以得到哪些好處。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去做,你就會下地獄、你就要…,就會受到什麼惡報、受到什麼…。他會告訴你一個天堂的世界,也會告訴你一個地獄的世界,當你符合他的宗教、教條框框,就能夠來到他們所講的天國、天堂世界。這裡沒有指涉任何宗教,一般的宗教常常這樣,如果你背叛、不符合他們所說的,就會入地獄,這是一般宗教師要發展宗教事業,通常的模式都是這樣,雖然他的模式、外相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本質都是如此,這是一種發展宗教事業所貫穿出來的。能不能回到最原始、最純樸的法界?讓法界來說法,不要聽信那些宗教師跟你說什麼,能不能讓法界來說法?法界大自然有告訴你一出生來就是原罪嗎?你一出生來就是帶著很多的業力嗎?這些原罪、業力都是應了佛陀所歸納的一句話-「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含意很深,大家要好好去體會。佛陀這麼深刻發出感慨「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宗教師在纏縛弟子,弟子也是一樣在纏縛宗教師,彼此互相催眠、各取所需,我催眠你所要的境界,你也催眠我所要的境界,彼此就在互相催眠,於是“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阿含解脫道次第》書裡面,有把佛陀這一句話摘錄下來,希望大家好好再去體會。一個真正體道、悟道的真人,就是了悟原來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面互相纏縛,智慧者、解脫者就是要喚醒你超越二元對立,超越人類的互相催眠。但是,通常做這樣喚醒的人,下場往往都不是很好。基督教講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是幫眾生贖罪。有的也說是幫助眾生擔業障,但是耶穌也是同樣看到:眾生本來是無罪的、平等的,你的出生是整個法界的恩賜,你的出生不是你的錯,耶穌同樣看到這個層面,所以要幫助眾生,因為眾生被灌輸很多罪業的觀念,耶穌要幫助大家把那些罪業觀念去除掉。但是眾生好像做牛做馬習慣了,現在叫你不要做牛、做馬,反而不習慣了。所以認為耶穌這樣錯了,甚而對耶穌更不利的就是一般宗教師,因為要發展宗教事業,如果讓耶穌這樣宣揚下去,我們大家都沒有飯吃了,就沒有宗教生意可以做了,所以就群起圍剿,九十九個宗教師共同圍剿一個耶穌,然後又跟政治串聯搭配起來,把耶穌抓起來審判、定罪,認為耶穌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把耶穌釘死了。真正耶穌所要講的精神、核心,然後被慢慢的變化、變化,又成為宗教信仰。當我看到安東尼.戴邁樂的著作,認為他是真正是看到上帝的人,又是真的幫助眾生贖罪的人,但是一樣又被批判、攻擊。包括美國總統林肯,在任內做一件相當重要的工作-解放黑奴。黑人怎麼應該當你的奴人?!眾生本來是平等的,為什麼要奴隷、奴役黑人呢?對林肯來講,他覺得這是不平等、不公平,是不對的、不應該這樣的,如果需要他們來工作,應該用聘請的,不可以把他們當做奴隷。對林肯來講,他是認為需要解放這些黑奴,但是對那些既得利益的人,就會損失很多利益,所以後來引發南北戰爭。一場南北戰爭,是北方勝利,因為南方是屬於農業地區,需要很多黑人幫他們工作,因此南方是反對解放黑奴。北方是贊成解放,南方是反對,當南北戰爭之後,北方是贏了,於是黑奴制度破除了,黑人在林肯總統任內就獲得解放了。對黑人來講,林肯是一個相當偉大的總統,但是林肯為瞭解放黑奴而引起一場南北戰爭,雖然北方贏了,但是林肯後來被暗殺掉了。為什麼?眾生一直要掌握既得利益,不顧是非、好壞,「逆我則非」,就是為什麼耶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原因。一般的宗教師灌輸你很多清不完、消不完的業,然後又有背不完的債、背不完的罪,然後成為不平等的人民、成為乞丐,不斷在乞求。但是,事實上本來眾生就是平等的。解脫就是從錯誤的顛倒夢想,體會到“無上正等正覺”,一切眾生是平等,體會到本來就沒有罪,眾生本來就是無罪,是當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你種善因,就得善果;你種惡因,就得惡果。所以,要來到無罪的情況。那些先知、智慧者、解脫者,就是在幫眾生“贖罪”,但是他們的下場卻常常遭受世間如此對待。一個體道、得道、悟道之人,他是來到佛陀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超越所有的二元對立,體會到你跟六道眾生都是平等的,你跟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這時候才會消除掉所有的自卑跟我慢。一個體道、得道、悟道之人,是來到解脫自在,是來到跟整個眾生一體的境界。原來錯誤認為自己有很多的業力、有很多的罪惡,這些都是可以免除的。如果還沒有來到解脫的境界,你的生氣裡面是帶有瞋心的,這個瞋心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再來也會傷害眾生。因為你種的是惡因,就會導致出苦的果,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吃一些苦果,這樣生活過不下去,你就多吃一些苦果。如果你覺得要多播種一些善因,慈悲善待眾生,因為慈悲心一展現的時候,你的心量是 OPEN 的,你的心量是開展的,心花朵朵開的,你在慈悲善待眾生的當下,第一個受益的是你自己,再來受益的就是這些對象,所以你當下播種什麼因,你就得什麼果。「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體道、悟道是天下最真、最尊貴的,現在強調沒有一件事情比得「道」更為重要,但是不是說「我不要去上班了,我趕快去找『道』」不是啦!該上班、該做的還是做,因為「道」就在日常生活中,「道」就在你的上班、工作中,「道」就在你的家庭中。當你好好聞思之後,處處都會找「道」、得「道」,只是你要把求道、得道、悟道,擺在你生命裡面的第一順位,你才能夠來到大安心、大自在。我從高中時代就把了悟生死大事、了悟生命意義,擺在第一順位,已有卅年的求道、覓道過程。如果沒有真正得道、悟道,不管你在世間擁有多高的成就,不管你的官位多大,還是憂、悲、苦、惱不斷。不管你多麼有錢,內心的苦悶、不安還是存在,我們當下真的要把解脫、大安心、大自在擺在第一順位,很快有一天就能夠真正解脫自在。-第63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我們做什麼事情就是要以無我、無私的心量去做,事實上這三句經文講的都是相同的意思,我們要以無我、無私的心去做,另一個意義就是你工作、賺錢是為了不必賺錢,你工作是為了將來不必工作。你今天努力修行,是為了將來能夠來到“無修”,能夠來到“絶學無為閒道人”,不是說越修,身心綳得越緊,然後越修越厲害,一直炫耀修行的法門多高、多好,這都還在「有為法」的世界。修行是為了“不必修行”,這樣你才能夠體會到無修、無證、無所得的世界,如果沒有透過「有為法」是沒辦法來到,所以一樣需要“為”,才能夠來到「無為」的境界,其它以此類推。「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就是「以德報怨」的意思,但是用嘴巴講的都比較快,你真正能夠「以德報怨」,是要有相當的慈悲心,相當的包容心、雅量,這也是要真正展現出來。對於眾生的攻擊、批判,一樣沒有任何的瞋心;對眾生的不諒解,一樣沒有任何瞋心,仍然是以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在修行的過程中,通常一開始是用壓抑、忍耐的,這是一個過程,都還不夠正確。如果你真正做到「無我」,是不必用忍耐、壓抑的,你本來就是慈悲,本來就是讓境界穿流而過。當你內心是「空」的時候,「空」是有無量的包容、無量的空間,可以讓一切境界穿流而過。如果你是用忍耐的,「忍」的背後,表示因為“自我”還在、還是有限量的,當忍久了之後,就會爆發出來。所以,如果你用忍的,一樣看到你的內心還是有在拉扯、還是有在掙扎,要去看到自己的心量狹窄,自己的心量還是很有限。如果能夠看到這一層,你就會放開。「圖難於其易」當我們做事情也一樣,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要在它最容易的時候,就要好好去規劃、處理。「為大於其細」要承擔一件大事,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大企業、大規劃,一樣要點點滴滴去規劃、去計劃、去籌備。就像要得到豐盛的收穫,必須點點滴滴的去耕耘、播種,沒有不勞而獲,就是「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的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就是那些有修、有證的人,他絶不會認為自己很偉大。我們一般說修行要成聖、成賢,佛教是講說要成佛,老子是講說要成道。都是有一個目標要去達成、想去做,但是如果當你自認為是聖人、賢人的時候,就表示你還沒有到達。因為一方面還是有我慢,如果你自認為是佛,自認為很厲害,你的身、口、意清淨,你的戒行清淨,你的什麼都很好,你是佛、是人天師表…,如果你有這一種觀念,就表示你還是凡夫。現在講這些,你不要又以為這樣就不用修行了、沒有要成佛…,你要透過「有為法」慢慢上來,要有成佛、成道的過程。如果還在這一種觀念的世界裡面,表示還沒有到,你還不是。如果你認為你是“是”的時候,你就“不是”;當你來到不必說:是或不是,言語道斷境界的時候,你就是“這個”的時候。當你是真正的太陽,有需要去跟人家講「耶!我就是太陽耶!你看看我就是太陽,你要肯定我就是太陽!你要百分之百相信我就是太陽,你不可以懷疑喔…!」你還會這樣嗎?如果你真是太陽的時候,不管別人瞭不瞭解,已經都無所謂了;如果你真正是太陽的時候,更不會要別人去承認你,更不會要別人去肯定你;當你不是的時候,你的內心還有自卑,你就會需要。一個真正成佛、成道的人,他是真的來到返璞歸真,絶對不是越修越厲害。我們從出生以來,天地父母、太陽,有沒有哪一天跟你講「耶!我就是太陽喔!你們有沒有看到我?閃光燈、鎂光燈照過來!」要慢慢去體會「『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一個人如果輕易答應承諾,這樣的人是寡信,你的信用一定不是很好,因為常常開空頭支票。喜歡說大話的人,你一聽就知道他是愛開空頭支票,他的兌現的機率就要大打折扣,就是「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如果你平常處事都認為「這不算什麼!這沒什麼啦!」以小視、輕忽的心態做事情,你的阻礙、你的災難就會更多。「是以聖人猶難之」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處世謹慎。「猶難之」處事滿謹慎。「故終無難矣」那些真正的難事對他們來講,因為平常就是謹慎去處理,所以就不會有真正的困難。因為《道德經》很深奧,是屬於大原則,莊子把老子的《道德經》消化之後,又把它生活化的具體展現出來,所以莊子的生命展現出來更是瀟灑,是真人的解脫自在、智慧與展現。修行不是到後來都綳得很緊,變得「樸克臉孔」的不茍言笑,不敢看人、不敢笑,也不敢怎樣…。修行到後來絶對不是身心僵化,就是真的要看到真人。-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其安易持」如果在安全、安定的情況之下,是比較容易把持。「其未兆易謀」在事情還沒有明顯的徵兆之前,你就好好去處理,這樣就容易疏導掉、處理好。以中醫來講,叫做“上醫治未病”,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真正的「上醫」是告訴你在還沒有產生疾病之前,就先預防、先治療,就像我們平常多練一些養生氣功,我們要多運動,這樣你的疾病就會減少,就可以把一些疾病消除於未然。我們當然不是一直要去貪圖色身,而是說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對你在修道以及做事方面都有好處,我們是珍惜身體,但不是抓取,以此可以類推。「其脆易泮」第一段比較偏重於諸惡方面。不好的事情在微細、在脆弱的時候,是容易解開、解散的,就像說腫瘤,一開始發現是巧克力囊腫的時候,你就治療它,這樣就比較容易散開。如果慢慢累積久了,陳年之後就比較堅硬,不容易讓它散開。就包括黑社會組織,當最初在小組織、小黨幾個人的時候,比較容易瓦解、解散,在「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在現象還沒有嚴重以前,你就能夠去處理,這樣就不會導致大亂。「治之於未亂」就是前文所講的「圖難於其易」,各種困難的事情在它容易處理的時候,在它有徵兆的時候就先去處理,就比較容易處理、容易治療,就是「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你要成就大事業,必須從最基本的點點滴滴開始,所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修行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是平常就要點點滴滴去做,不要想等到把工作辭掉、專修的時候再來做,不是這樣!如果現在無法做,當你把工作辭掉,你也沒辦法做。如果真正掌握到核心,你當下在家裡,每天都可以慈悲善待自己、善待家人,上班一樣也可以善待你的同事,在歷緣對境裡面,都可以點點滴滴去做出來,就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真正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當下點點滴滴去種善因,將來就能夠得善果。高樓大廈也是一樣是從一磚一瓦慢慢累積起來,有一句話「聚沙可以成塔」,就是「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要行千萬里,還是要一步一腳印的走,這不是在幻想、想像,一定要一步一腳印的走,實實在在的去做,自然只要你有累積善因,就能夠得善果。「為者敗之」的「為」就是如果你用我慢去做,「為」不是說你去做,就會失敗。而是如果你用我慢、我是、我能去做,就會導致失敗,就會自取惡果。「執者失之」如果你想抓取什麼,就會失去;你想抓,反而得不到。你認為要抓住你的先生,你的先生終究不是你的;你想要抓住你的太太,你的太太也不會成為你的。法界就是這麼奧妙,你想抓什麼,最後一定抓到的是苦、抓到的是空,因為法界一切眾生,老子也講是「天下神器」,是不屬於任何人的,每一個眾生都是法界之子。所以,要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你才能夠真的跟一切眾生溶為一體,如果你有想要抓「我的」,你抓的就是苦、抓到的就是「空」,就是「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無我、無私做事情,做所該做的,從無我、無私出發。「無執故無失」因為他沒有得失之心,沒有抓取之心,就不會失去。你真正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真正能夠放下,你才能夠得到無限。要真正看透,真正看得開、放得下,看得透、放得下,才能夠得到無限。但是你要真的來到全然放下,能夠看得透、能夠放下,通常你是要吃過很多苦,還要經過很多的抓取,因為你不信啊!還是很鐵齒硬牙、還是不信,還是經過抓取、抓取。到後來抓了之後,一想要抓、結果又抓不到,這個抓、又是抓到很多的苦,這時候你才會想到「喔!幾年前在中鼎的時候,空海老師所講的那一句話,我現在才想到…」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才能夠得到無限。通常都是要吃過很多苦,你才會真的全然放下。所以,佛教所講的「苦諦」,沒有經過很多的苦,不容易走上真正的《解脫道》。你講說要放下、放下,結果不但越抓越緊,有的是用「嘴巴」在講放下,用「知見」在講放下,只是「嘴巴」講放下,內心還是在抓,放不下啊!「嘴巴」在講「無我」,內心還是很怕「無我」,所以,禪修就是讓你去看到我們的表裡不一,怎麼讓這些統合起來?怎麼如實照見到自己的「無明」呢?都是相當重要。「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一般眾生做事情因為沒有恆心,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就放棄了,結果又會導致失敗,所以老子勉勵我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要有毅力、有恆心,就會邁向成功之路,包括大家在求道、覓道的過程,也是一樣,不要「一曝十寒」,要不斷持之以恆,不斷求道、覓道、修道,才能夠得「道」。「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欲不欲」,「欲」要分開,聖人的「欲」是為了“無慾”,你的修行是為了不必修行,你的賺錢是為了不必再賺錢。「『聖人』欲不欲」就是有勇猛精進的修道之心,才能夠來到無為、無學、無修、無證的境界。「『聖人』欲不欲」他的求道之心是為了來到無慾的世界,他的有修是為了來到無修。當你真正體證「道」之後,就會體會到不但一切眾生平等,而且你跟萬事萬物都平等,萬事萬物在你心目中是平等的,這時候「不貴難得之貨」因為二元對立是消失了。舉例而言,法界是對一堆牛糞跟對一堆金礦平等待之,能不能來到平等對待一切?這是很不容易做到。「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你的學習是為了來到無學,修行是為了無修。「學」是為了將來不必再學,「絶學無為閒道人」的境界,所以你的這些作為是如何呢?「復」就是「反」,「反」眾人之所過,眾生在顛倒夢想、欲界裡面構築夢幻世界,今天修道剛好跟眾生是“背道而馳”。一般眾生是離開「道」而背道而馳,眾生的方向是背道而馳,你今天要修行、解脫,因為眾生是在世間法、在欲界、在名利堆、在三界裡面打滾,如果你真的要解脫自在,你的方向剛好跟眾生的方向是相反的。走的方向剛好是跟眾生所走的方向是背道而馳,老子講「為學日益」、「為學日增」,世間法是「為學日增」,但是「為道」是「日損」。佛陀也講世間法、出世間法,你是要「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舍」。事實上,他們所講的核心都是相同的,要超越語言、文字、名相,就可以看到是相同的。所以,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修道者,真正要邁向究竟解脫的人,他是「復眾人之所過」眾生就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你剛好要反過來。「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本來「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來「道」、大自然,就是一個自然律在運轉,但是人類的我是、我能、我慢,看不到「道」的自然律,結果背道而馳、自討苦吃、顛倒夢想。你今天走的方向剛好跟眾生是背道而馳,所以你才能夠回到「道」。回到「道」之後,你會跟整個「道」的自然法則相配合,這時候是來到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所以,一個得道之人一定是返璞歸真,來到無我、無私的境界。-第65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自古以來,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眾生或是攝化眾生,「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包括從政也是一樣,「非以明民」不是要越展現世智辯聰,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來越聰明、越厲害,因為這是人類自我越膨脹。「將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為解脫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讓你返璞歸真,回到惇厚、樸實、忠厚、老實的本性。這裡的「愚」跟“世智辯聰”是一個對比、相反,因為語言、名相有一個極限,沒辦法真正傳達意思,一般不瞭解的人就以為老子是主張愚民政策。疑慮着如果讓老子擔任教育部長,大家都會變成阿達、阿達?!我們現在的教育是沒有辦法真正啟發你的智慧,是把學生當做鴨子一樣,然後一直填鴨式的教育,只是灌輸你一些知識、知見,沒有真正開發智慧,累積下來的就是世智辯聰。如果越是世智辯聰,人類展現弱肉強食的情況就越嚴重,人類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就越厲害。人類會走上全體滅亡,也是世智辯聰所演變出來的,開發原子彈、核子彈的頭腦,以世間智慧來講,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卻缺乏老子所講的智慧。老子要我們有智慧、有慈悲心。「愚」是跟世間的世智辯聰做一個對比,老子不希望發展這方面,因為你是昧着良心、理性,然後展現我是、我能,不斷用「意思食」一直在吃。「意思食」的衝突到最後就是不斷戰爭、衝突,都是展現我是、我能、我慢。真正要來到和諧自在,就是剛好反過來把「自我」去除,來到無我、無私的境界,就是老子所講的「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老子認為如果以世智辯聰的心態在治理或是教育,你是背道而馳在海中鑿河。事實上,不但對世間眾生心靈的提升無所幫助,反而你是在污染那些海水,污染眾生的心靈,大家要慢慢去體會這裡很重要的關鍵點。所以,不是說學問很高,就是一個智慧者,錯了!你的學問越高,假如沒有應用在開發我們的良心、理性,開發我們的智慧,你的學問越高,通常我慢也會相對越大。我慢越大,「意思食」就會吃得越嚴重。「民之難治」為什麼百姓會難治理呢?「以其智多」因為智巧偽詐、世智辯聰,錯誤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來越狡猾,越會鑽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錯誤的教育教導出來。「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如果是用世間思維、世智辯聰治理國家,就是國家的賊,會越治越亂。這樣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惇厚的質量,離「道」越遠。「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如果不強調世智辯聰,而是返璞歸真,回到我們的良心、理性,以這一種觀念、方式治國,就是國家百姓的福報、福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所講的也是一種法則。「常知稽式,是謂『玄德』」如果體會到用世智辯聰、「世間法」去教育,就是國家的賊,會導致社會更混亂。如果你體會到用另一種教育方式,讓人民能夠返璞歸真,民能夠很忠厚、很老實、很知足、很感恩,社會充滿着感恩、祥和,這樣就是國家、百姓的福氣。如果你知道這兩種情況,就會展現「玄德」因為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去做,才能夠真正做出對自己、對眾生有益的工作,所以就會累積「玄德」。「『玄德』深矣」真正默默提升眾生心靈質量,它的影響才會深遠。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是行托鉢生活,遇到一些農人在謾罵佛陀,意思是「我們這麼認真的在耕種,你卻好像都“閒仙仙”,沒什麼事啊!你們出家人做什麼呢?」農人就自為“很有路用”,因為可以做很多事。佛陀就跟農夫講:「你們耕種的是大地的田地,我們耕種的是眾生的心田」老子也感嘆眾生的心田荒蕪,需要大慈大悲的智者慢慢讓眾生回來墾荒,就是心靈的提升、心靈的成長,就是「『玄德』深矣」。「與物反矣」的「物」就是眾生、世間法,跟一般眾生所認知的觀念、作風是相反的,佛教一樣講到「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世間思維」跟「出世間思維」,要分辨清楚,你才能夠真正找到「道」。一般眾生就是背道而馳,「與物反矣」就是所作所為剛好跟一般眾生的思維是不一樣、相反方向。我們現在講說民主多數決,但是一般眾生通常都是“世間思維”,因為真正有智慧、體道、悟道而行道的解脫者,在世間還是占少數。在民主多數決的情況之下,通常真理就沒辦法展現出來。為什麼「自古聖賢多寂寞」?因為多數人都是「世間思維」,沒辦法體會老子苦口婆心所講的,還是一樣沒辦法展現。如果你能夠這樣推行、展現,就能夠「乃至大順」因為體道、悟道而行道,所以所做的就跟整個法界是溶為一體,跟法界一起脈動。「乃至大順」才會真的與道合一,這樣的做法,眾生才會真正有福報,才會真的受益。大家也要有心理準備,瞭解真的修《解脫道》的人,在世間還只是占很少數。有一天當你醒過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耶!到底是我錯了?還是眾生錯啊?」除非「達者同遊涅槃路」,不然沒有人認識你。真正的解脫之路,是“常獨行,常獨步”,唯有“達者同遊涅槃路”。一般我們會感慨「眾人皆醉我獨醒」,但是有一天可能也會來到“眾人皆醒,我獨醉”,但是一般眾生比較不容易瞭解。當有一天你可能來到這種情況,真正體會「真」的時候,因為你的所作所為跟一般眾生是背道而馳,包括跟一般宗教師的認同,也是180度的相反,因此別人都會認為你是錯的。眾生跟一般宗教師比較容易引起共鳴、認同,所以就會認為他們是對的,眾生也認為他們是對的,就會容易形成「眾人皆醒」,他們都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是錯的。像《永嘉大師證道歌》提到“常獨行,常獨步”,唯有“達者同遊涅槃路”,在世間方面能夠真正體會那種心靈世界的人不多!也就是知音不多,但是對他個人來講,卻沒有孤單、寂寞的感覺,如果有孤單、寂寞,你就會有苦。如果還有苦,就是沒有跟整個法界一體。他本身是逍遙自在,只是這世間能夠真正瞭解他的人,真正讀懂他心弦的人不多,但是對他來講,他是沒有苦,不會感到很無聊、很孤單。-第66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江海所以能成為百谷王者」以世間現象舉例,一般世間的河流,不管雨水下在哪裡,一定是往低的地方匯流下來,當你處在下的時候,世間、法界的這些就會匯歸給你。大江、長江為什麼能夠「成其大」?就是因為能夠接納各方面所流下來的,它是「善處下」。大海呢?如果以整個地平面來講,海拔都是從海面算零開始,因為它處在最下。就是因為處在最下,世間、法界這些就會流過去。所以,不要以為處下好像是很委屈,當你越想逞強,越認為我是、我能的時候,你失去的越多,這些要跟你原來的思考模式,真的要180度的轉換。你認為自己越大,認為自己越厲害,認為我是、我能,你失去的越多,所以「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如果我們真的能夠虛懷若谷、善於居下,當你是一個小職員,一樣盡份、盡責,而且善於居下,你才會步步高陞。當成為主管的時候,你也是一樣虛懷若谷、善於居下,這時候屬下會為你盡心盡力,上司也會賞識你,所以「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但是不要想說老子這樣說,於是就用卅六計的鬥智,表面裝做很善於居下,這樣各方面就可以流過來…。如果你是展現這樣,又是學到一些皮毛、一些權謀,這樣就是自我在作祟,狐狸尾巴很快就會跑出來,因為你騙不過法界。是要真心體會到,然後真的是虛懷若谷、善於居下,那是真心的,不是演出來的,不是用權謀去做。我們講說真、善、美,記得!你必須是真,才會有善,才會有美。如果你不真,就不會有真正的善、真正的美。老子、莊子都是鼓勵大家回來成為一位真人。「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攝化人民,身、心都是很柔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身、口、意都是很柔軟,沒有我慢、權威,不會去建立那些權威,身、心都是很柔軟。「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如果你真的要攝化人民,「必以身後之」也就是以身作則,而且不跟人家爭功、爭名。如果人家要搶功,就讓別人搶。你就是殿後,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但是你就是做出實質的意義。「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有智慧的人縱然居在上位,「民不重」也就是這些下屬或是百姓,不會感受到壓力。如果當個主管真的能夠謙虛,能夠慈悲善待你的屬下,屬下就沒有壓力的感覺,他們會更能夠盡心盡力做事情。「處前而民不害」就算他站在眾生的面前當個領導人,「而民不害」人民也不會受害。如果是用我慢、我是、我能,是一種衝動領導屬下,效果不好,你的屬下也會受到災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一般眾生就是喜歡這種聖人,喜歡這一種謙虛、謙卑的人,喜歡身心柔軟的人,讓他們能夠承擔大任、出來領導,人民不會厭惡這樣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在世間很少。如果以現在政治權謀來講,通常都是失敗的比較多。因為現在選舉是以多數決,如果不會愛作秀、實實在在,這樣的候選人票數一定沒有幾張,我們講說「選賢與能」,真的能夠「選賢與能」嗎?那些實實在在、不愛作秀的人,票數沒有幾張。「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那些有智慧的人,體會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無私,所以不會跟眾生爭;一方面也體會到他跟眾生都是平等的,所以他不會跟眾生爭。這一件事情,如果有人爭着要做,他就讓眾生去做,如果這件事情沒有人要做、對眾生有益,他就默默去承擔、默默去做,所以,以其不與眾生爭,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很深的人生哲學,如果你能夠體會到這方面,真的就能夠體會到老子所講的,無為、無我、無私的奧妙。「天下皆謂我道大」一般眾生聽到我講關於「道」這方面,都認為所講的「道」太大了、太玄了、太虛了,「似不肖」我們實在沒辦法去理解、想像。「天下皆謂我道大」我所說的「道」很大,「似不肖」沒辦法理解、沒辦法想像,老子也講「夫唯大」,不錯!確實因為「道」太偉大了,太大、太深、太奧妙了,「似不肖」所以沒辦法想像、理解,你用人類有限的智慧去解剖,就像瞎子摸象。以為我是、我能、什麼都懂,以為懂很多,就表示你有很多都不懂,所以「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如果憑着人類的智慧、想像、頭腦,認為你能夠理解、想像,「道」就變成很渺小了。「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整個法界能夠讓你窮通,能夠讓你清楚徹底瞭解,你的「我慢」絶對不會消失。老子就是體會「道」“玄之又玄”,來到臣服整個法界,包括我們所拍攝的這些幻燈片,一朵花綻然開放著,如果你問我「它是從哪裡來?」最簡短、最具體的答案就是「“不知道”!」我也可以告訴你“緣起甚深”,佛陀就是用「緣起」解釋,一個真正的解脫者不是在解析原因,而是溶入當下。看到一朵花,當下跟花就是一體。對生物學家而言,他會解析成分,認為「裡面沒什麼!就是一些元素所組合而成…」。對化學家而言,就認為「這只是一些電子、原子…這沒什麼啊!」因為你看不到「字與字之間的“空白”」,每個字你都會寫、每個字你都懂,但是就看不到「字與字間的空白」,所以你仍然是憂悲苦惱,還是繼續在「我慢」,還是沒有臣服。真正的「道」不是讓你當做一門學問去研讀,不是讓你當做學術在探討,法界不是讓你去當一位科學家,然後在鑽研、考證、研究。當然,如果有人喜歡去做那些工作,我們也予以尊重,因為世間法方面也是應自然發展的需要。如果你是真正要邁向解脫,就是活生生跟法界溶為一體,一個解脫者是“生活的藝術家”,跟整個法界是一體,不是一個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也不是談空說玄的玄學家,不會不切實際。-第67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老子講:我有三寶,跟佛教所講的「三寶」不一樣,「我有三寶,持而保之」的「三寶」是什麼呢?第一個就是慈悲、慈心,也就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因為老子體會整個「道」、整個法則、整個大自然所展現的這些之後,認為真的要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就是耶穌所講的“博愛”。再來,「二曰儉」「儉」就是節儉、愛惜,當體會到原來我們的生命是整個法界的恩賜,我們生命基本所需,都是法界的提供、法界的養育,這時候就會知恩、感恩、報恩,你會很惜福的。「儉」就是珍惜大自然的資源,不會鋪張浪費。所以,真正走在《解脫道》上也是一樣,像家裡的器具、用品,只要能夠用的,我們就珍惜它、運用它。不要說一張沙發椅本來就好好的,價值是好幾萬元,但是因為是幾年前流行的樣式,經過三年後已經不流行了,為了趕新潮而把這些汰換掉,這樣就是浪費資源。如果你是因為真正需要而更新,沒關係!但是如果是為了炫耀、為了欲貪,就是在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儉」就是要惜福。「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因為體會整個法界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當悟道之後,就是“不與眾生爭”,而且會甘心居眾人之後。有事情就默默去做,但是有功績、有功勞、別人要搶,就讓別人搶、讓別人爭,也沒關係!就是「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一個人如果真的是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就會展現大丈夫氣勢,就是「仁者無敵」。「儉故能廣」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惜福,整個法界所給予你的資源是綿綿不斷。真的能夠放得下手中的抓取,就會得到無限。所以,以世間法方面來講,假如一般家庭有勤勞、節儉的習慣,家庭就會越來越好。如果你養成是鋪張、浪費的習慣,縱使你賺再多錢,一樣一邊進、一邊出。當經濟不景氣,或是經濟發生問題的時候,收入有問題,很快就會垮掉,福報很快也就會浪費掉,能夠節儉、能夠惜福,你就可廣、且久、且大。「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包括做事方面,你不會衝動,不會與眾生爭,不逞強、沒有我慢,故能成為「器長」,反而比較容易有成。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是浪費這些三寶,「今舍慈且勇」你不但不慈悲,卻展現我慢、逞強,「舍儉且廣」就是不節儉,不斷的鋪張、浪費,因為認為「我能夠賺錢啊!是我憑能力賺來的」,就這樣不斷的鋪張、浪費,世間的資源很快會被我們這一代的眾生浪費掉,你個人的福報很快會消耗掉,所以「舍儉且廣」。「舍後且先」如果你不甘於居人之後,總是要搶先、出風頭,老子說這是自找死路、自討苦吃!「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如果一個人能夠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以戰則勝,以守則固」進可攻、退可守,能進、能退。「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天即將幫助這個人,「以慈衛之」一個人能夠慈悲善待一切眾生,所散發出去慈悲的心念,法界也會回饋給我們慈悲。如果內心安詳的回饋世間,法界回饋給你的也是安詳,就是所謂的「自助天助」。【幻燈片】今天的幻燈片,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更進一步瞭解,把《道德經》、佛法方面,都結合起來一起詮述。現在看大海的海水,不斷這樣此起彼落。這是太陽、這是雲,彩虹是繞着太陽一圈,我們一般看的彩虹是在天邊,跟太陽是一個折射角度,當有因緣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彩虹是繞太陽一圈的。前面的江海成為百谷王,這些河川、江河之水,都會流到大海,但是當它流到最低之後,這些水怎麼跑到山上呢?就是需要法界大師,透過太陽的蒸發,一方面慢慢淡化海水,一方面把海水又吸上來。蒸發之後,又形成這些雲,雲在空中飄、在空中浮,包括風的吹送。所以,有太陽、有風,然後這些雲這樣飄。當因緣具足形成的時候,它又開始下雨,然後穿過小橋流水。因為降雨是在高山上面,然後穿過小橋、流水,這是陽明山附近的魚路古道。這些小橋、流水,哇!水又這樣下來,有一句話「請問這些水從哪裡來?」這些水是從天上來啊!「天上那些呢?」就是從大海來啊!整個法界就是讓這些資源不斷在重複應用。太陽把這些水搬到高處,又飄到高山上,或是運送到各地方,然後又讓它降落下來。所以,不管是成為天上的雲或是地上的水,都是在利益一切眾生。這些水是從雲變化過來,它也會流到大海,經過太陽的蒸曬,於是又成為雲。有了這些水之後,一方面這些水不斷在變化,一方面我們又拿來應用。大自然提供這麼多的材料,當因緣具足之後,就形成冰塊,我們又把它雕塑成為冰雕-「馬到成功」,運用這些材料,你又可以建構出種種的夢幻世界。我們現在是應用水界,取比較突出的一個元素說明。整個法界就是這樣,從「道」演變出地、水、火、風這些元素,它不斷的錯綜複雜變化,就會形成一切的眾生,這些所有的花草樹木、動植物,全部都這樣出來。我們現在只是用水界的比喻,冰塊可以雕塑出房子,還有七矮人,這是白雪公主,一個夢幻世界就這樣出來了。這是梅園、梅亭,構築出一個世界出來,一方面讓大家透過這個冰雕世界,欣賞它裡面的美,一方面也剛好可以透過這些來詮述一些法。冰雕世界裡面是零下廿幾度,裡面真的好冷,整個冰雕世界就是這樣,你有這些材料、元素,然後構造你所要的種種世界。我要亭台、樓閣、宮廷、走廊,這樣就出來了。我們現在只是藉著冰雕的例子,但是其它你所構築的皇宮,你所構築的整個世界,都是應用大自然這些地、水、火、風,只是所用的材料更複雜、更多樣化而已。本來冰只是一些雲、水,所變化出來的,然後把它雕塑為一匹馬,後面還有佛像。你把它雕塑出小矮人、白雪公主,以及種種動物。這是一隻龜,它駝着,然後冰就變成有靈魂。眾生一直從各種緣起現象界裡面,然後去找一個不生不滅的魂,大家慢慢去體會。所以,佛陀講色、受、想、行、識的「識」,它也是緣起。因緣具足就產生,本來就是法界因緣具足的現象,但是眾生就變成一個有形、有相、有靈魂的,然後就慢慢出來。於是就開始構築你的皇宮、你的城堡、你的要。本次幻燈片所拍攝的地點是在台北車站旁邊所展示的北國冰雕“夢幻世界”,當時展覽場裡面的執事人員跟我講,不可以用好的相機,因為有可能相機會壞掉,因為太冷、結冰,的確裡面會結冰,所以在拍攝半個小時,就要出來退冰,在那裡是三進、三出。而且還要讓它延長曝光,這樣才會顯現出來,因為裡面的燈光沒有這麼亮。現在看到拍攝這麼美,但是你到現場去看,未必這麼美,一方面也有用閃光燈,以及延長曝光,才能夠如此顯現。一個夢幻世界裡面的皇宮、宮廷、樓閣、走廊,都是在冰雕世界裡面。去看到那些雲,然後降為雨水。這些水又可以雕塑成各種各式各樣人類所要的宮廷、樓閣,構築各種所要的夢幻世界。但是我們要去體會到,如果你背後因緣條件不具足的時候,這些很快就會溶解掉,很快就會消失掉。裡面要維持零下廿度,冰塊才會夠堅硬,如果降到零下十度,硬度就不夠,就有可能會垮掉。如果冰雕世界的溫度降到零度,它就會垮下來。如果上升到四度、五度,它都會變成水。所以,要成為一個有形有相的宮廷閣樓,背後一樣要有很多能源,因為它是需要耗電,是一樣需要很多的能源支撐,才能夠繼續存在。必須要有整個大環境的配合,才能夠存在。大家要去體會,你所構築的種種現象,你所抓的種種境界,包括你、我的身心都是這樣,存在背後都需要有很多的因緣、條件組合。如果單純欣賞藝術之美,也是真的像皇宮的美,一個夢幻世界,但是這些全部都是冰塊,呈現的顏色是因為應用彩色燈管所襯托。一個冰宮世界,一方面欣賞冰雕藝術之美,一方面也讓大家體會因緣具足之後,就會形成眾生所要的種種境界。當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它就是化成一堆“水”,整個就是冰雕世界,全部都是結冰的、都是冰塊,這是冰山、荷蘭風車,全部都是冰。現象界有土地、有地、有水、有火、有風、有空,你一樣是構築一幅美麗的世界,如果看不到種種緣起,就會執以為實、執以為真。所以,冰也是一樣,可以建構一座冰屋。一個眾生躺在冰屋裡面,也是各種因緣具足,地、水、火、風、空的種種變化,就在全部都是零下廿度的冰屋裡面。我們用一些冰就可以雕塑眾生喜歡的佛像,然後再寫幾個字:“有求必應”,於是眾生就會不斷把錢投進去。我們用冰就可以把這些雕塑出來,所以眾生心目中的偶像,也都是法界各種因緣具足之後,眾生把它雕塑出來的。當因緣不足的時候,難道說其它的都溶解掉了,而我這一尊法力無邊,可以不溶解嗎?這尊冰雕的彌勒佛是笑口常開,在笑眾生:哦!這樣緣起、因緣形成之後,你們就看不懂啦!在那裡一直拜。眾生構築一個塑像,無法法瞭解背後一些因緣條件。同樣的木塊,但是做一些形象改變之後,眾生就會迷執外相,執以為實。眾生看不到、體會不到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係,你在公園裡面散步也還是一樣,我是我、花是花,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你體會不到跟這些事實上是一體的;你體會不到事實上不管是人或是這些花、或是石頭,我們背後這些組成元素是相同的。眾生不容易看到這些,結果就被外相、幻相所迷惑住,然後看不到背後的整個因緣。人類受到整個大自然的恩賜,但是在這之中,很少去感受你跟整個大自然是一體,而且很少去感恩這些。人類反而是帶著一種我慢,認為這些是無情的,這些是植物,認為「這沒什麼啊!人類才偉大啊!」錯了!人類跟這些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反而是大自然,它們默默長養人類,默默扮演生產者、貢獻者的角色,而人類卻是一個消耗者,然後又看不到。所以,當我們坐在大樹下,感受不到大樹默默在回饋世間,人類也看不到原來我們跟大樹是一體的。所以,你說要去找「道」,都是向外看。你要去找「道」,「道」在哪裡?原來你就坐在「道」上,旁邊這些都在告訴你,「道」在這裡!什麼叫做無我、無私?整個大自然、法界都在宣說無我、無私,要越看越深、越體會越深。在整個法界、大自然裡面,它們是淨化世間的空氣、散發芬芳,它是一個提供者,然而人類看不到這些,我們到這裡一樣感受不到它們的重要,你只是來看,認為「花不錯!」欣賞之後,然後又回去了,你的心跟它們沒有交流。再者,人類展現我是、我能、我慢,沒有去看到整個背後,都是需要整個大自然襯托出來,都是需要整個法界的養育。當你慢慢越看越深的時候,就會真的越來越感恩。法界的這些水成為雲,然後又成為這些水,就是默默不斷這樣照流着,不管眾生知不知道我們的重要,不管眾生知不知道感恩,水還是一樣照常的流着。而大地也一樣,地、水、火、風、空,還是一樣繼續提供整個資源讓眾生享用,養育一切的眾生,就是無我、無私的精神,我們要慢慢越看越深。「道」在哪裡?什麼叫無我、無私?什麼叫做「道」在養育一切眾生?什麼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象界的這些都是啊!當你的心靜下來慢慢去看,都是整個法界、整個「道」所變化出來的。地、水、火、風、空,慢慢又演變出大地、水、陽光、空氣。這些可以長養很多的食物,又可以長養裡面的眾生。所以,你要找「道」在哪裡,就在當下。當你慢慢心靜下來,真正最偉大的神通是在這裡展現,真正最偉大的大師,就是法界大師,你能不能以法界為師?真正的淨土就在當下展現,當我看這些的時候,就是讚歎法界的奧妙,充滿着感恩、惜福啊!就是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變化出這麼多的五榖,變化出這麼多的蔬菜、水果,來養育一切眾生,而這些像前面所講的冰,都是地、水、火、風、空,這樣因緣錯綜複雜、不斷變化,就變化出這麼多千變萬化的花果出來。法界、大自然就像一個慈母養育這些眾生,你、我、他就像這只幼鳥,你心目中再偉大的大師、宗教師,也是一樣需要整個法界的養育,你能不能超越《金剛經》所講的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超越所有的偶像,才能夠真正看到整個法界在養育着一切眾生,也才能夠體會到你跟一切眾生是平等。整個法界在默默養育我們,但是眾生看不到這些。這是高速公路,人類一直高速在追逐眾生的慾望,一直在啃蝕大自然資源,然後又把世間搞得烏煙瘴氣,這不是烏雲,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廢氣、廢物,污染空氣。在高麗菜裡面有一隻蟲,高麗菜就像大地、大自然,我慢很大、很厲害的眾生,就好像菜蟲。眾生是用我慢一直在啃蝕大自然的資源,卻沒有回饋大自然,沒有去保護大自然,人類到哪裡就是一直在破壞、破壞,把大地啃蝕得傷痕纍纍,而這一條蟲又認為:我是、我能啊!我很厲害!我慢啊!如果你的智慧是在一般眾生的世界,你就像一條蟲一直在那裡吃、吃、吃,卻看不到整個大自然在養育你,看不到在破壞大自然、破壞我們整個生態。當人類慢慢提升智慧之後,才會看到整個法界、大自然對我們生命的重要,這時候你才會知恩、感恩、惜福。一方面才會真正好好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地球村。這是海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小島,跟陸地有沒有連成一體?事實上是連成一體,這不是想像、是真實的,大地、土地就是連成一體的,但是眾生看不到。就像說看不到跟其它一切眾生是一體的,所以你就用我是、我能、我慢,認為「哦!我最突出、我在最前,我…」就會認為自己跟其它人不同,「身見」一出來,就會有我、我是,還會排斥出非我、非我所。有「我」,就會把其它的眾生都排除掉,你認為你跟其它眾生是沒關係,是一個單獨的獨立體。但是你哪是單獨的獨立體?!你跟整個眾生都是一體的。人類的我慢展現,認為跟其它眾生不同,結果你就在茫茫的大海裡面,把自己孤立起來,就找不到涅槃界的家。人類如果把自己從跟整個法界劃分出來,有的還甚至否定、不滿意這個世界,還認為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是不好的世界,你一直要跑到他方世界去,你的苦海就無邊。你要逃到哪裡去?整個法界就是這樣默默在養育你,我們卻又不知道,如果不知恩、不知感恩,又這樣否定跟大海的關係,否定跟陸地的關係,然後就把這個海認為是苦海、五濁惡世,然後又一直在構築你的夢幻世界,這樣你怎麼解脫自在?所以,修行解脫就是醒過來、活在當下。去認知你跟這整個法界的關係,跟整個眾生的密切關係,而你跟眾生是一體的。體會法界就是我們的家,當下一切即是,所以才能夠解脫自在。當你的心慢慢靜下來,才能夠遠離過去的顛倒夢想,一般眾生一直去構築你所要的,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這裡啊!法界就在當下!「道」就在眼前,大家慢慢把心靜下來,打開你的智慧眼,此生此世就可以解脫自在。整個法界就是這麼莊嚴,當你能夠活在當下,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這是荊棘,以前在泰國看過相片,印度有的修行宗派裡面想要修苦行的人,會用一堆的荊棘,然後躺在上面,全身刺得流血,很利又很硬,一方面身體上刺出很多血,他們認為這樣吃苦才能夠療苦。這是錯誤的方向,不是吃那一種苦,佛陀講無益的苦行是沒有用、是極端的。我們現在看到這個荊棘,體會走回這一條解脫之路、回到「道」,你是要跟眾生背道而馳,要弘揚這一條解脫之路,也是如同在披荊斬棘,希望大家要有披荊斬棘的魄力跟決心。這是土地公,大家耳熟能詳,但是「土地公」是什麼?土地公是慈悲、慈祥的老人,事實上就是指整個大地。如果眾生體會不到土地公就是大地,結果把目標又放在一個有形、有相上面。真正的大地,你看不到,卻向一個偶像在求。所以,要透過語言、名相,你才會看到真理。前面的形象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它是在宣說大地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大地就像一個慈祥的老人,默默在養育我們,大地就是真正的土地公,默默在養育這些眾生。大家真的要超越那些有形、有相的語言、文字,超越宗派、宗教,才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是香水蓮,你不要以為能夠開出這麼大的花朵,認為「是跟那些污泥是不相干,跟那些水是不相干;我是出污泥而不染,我跟那些污泥都不相干…」沒有那些污泥的長養,怎麼開出花朵?沒有這些水,沒有地、水、火、風、空的養育,怎麼開出花朵?所以,事業、修行要有成,都需要整個法界很多的因緣。當你體會越深之後,就會越懂得感恩之心。當你真的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真的看懂「大地風雲經」,處處體悟「道」是什麼,處處找道、悟道、得道,這樣真的會充滿着感恩,我慢降伏很快,你的身、心會很柔軟,充滿着感恩。-第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什麼叫做「不爭之『德』」?什麼叫做「用人之力」?什麼是「配天之極」?在實際展現之時,會具有那些德性,這樣必須對整個法界有相當的體悟,未必他完全來到臣服,但是一定有相當的體悟,才能夠做到。老子講說「善為士者不武」,「士」就是將帥、將軍之類,真正的將帥、元帥、大將軍,他是不會隨便動武。如果以一般社會現象來講,真正的“大尾流氓”(大流氓),他不會隨便傷人。「盜亦有道」真正的大盜,他還是很講道義,他不會隨便傷人。「善戰者不怒」一個真正很會作戰的人,他是不會隨便動怒、生氣,因為他知道當你動怒、生氣的時候,就很容易失去理智。當你失去理智,就沒辦法清楚而正確的判斷。「善勝敵者不與」是不爭的意思,如果你真的能夠勝敵人,通常都是很穩定的,是不隨便跟人家爭的。像日本武士,如果是初階的,拿着一把刀出來,就在那裡蹦蹦跳跳,然後招數很多;如果是真正的劍道高手,他不會輕易出招,花樣也不會很多。像以前有看過“三船敏郎”所主演的電影,一個真正的劍道高手,一定都是要有相當的定力;真正的武林高手,他也一定要有相當的定力。「善勝敵者不爭」他不會隨便跟人家爭的。「善用人者為之下」如果你是一位真正成功的領導統馭者,不是用我是、我能、我慢在統馭屬下,是以幫屬下服務的心態來幫助屬下。有功,就讓給屬下;有過,就攬過來承擔。如果你真的有這一種胸襟,屬下會真正用生命來陪你。但是你能不能有這種胸襟?以前在大專時期,也在研究歷史上那些成功的偉人,到底他們有什麼特質?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為什麼唐太宗能夠成就「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成就一番豐功偉績,到底他的特質在哪裡呢?為什麼能夠納得魏徵之類的忠臣?他為什麼能夠聽得逆耳的忠言?人家展現出來就是不一樣的質量。所以,像老子所講的這些,如果你真的能夠聽得懂、聽得進,絶對不是消極悲觀,也不是去用武力、蠻力去跟眾生搶,你是用智慧,而且用愛心去善待世間、一切眾生。老子因為看得很深,用武力、我慢要去跟眾生爭、跟眾生搶,你是得不到什麼,而且你也會很苦。唯有你能夠展現無我、無私的胸襟,一個長官、一個主管真正展現這一種大擔當、大氣魄,而且真的愛惜、尊重你的屬下,他們都會很盡心盡力,你不必監督他們,他們自己就會主動負責,就是需要大家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真的非常高,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這是消極悲觀,我們要慢慢去品嚐、去咀嚼,把智慧真的挖掘出來。「善用人者為之下」能不能有這一種謙虛的心胸?柔軟的心態?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些,「是謂不爭之『德』」真的不跟眾生爭、不跟屬下爭。如果你是當屬下的,也不跟上司爭,也是一樣能夠做,就默默去做。有過,一樣我承擔,有功,推給上司,你能夠這樣不爭,你的潛力就無窮,真正才是展現智慧。因為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就是不爭。「是謂用人之力」真正展現無我、無私,「不與眾生爭」的特性、質量,眾生才會真的為你效勞、為你賣命、為你儘力,才是真正的「用人之力」都是要展現無為、無我、無私,絶對不是用武力、我慢。你能夠做到無我、無私的精神,才叫做「配天之極」,你的德行才能夠跟整個天地、整個法界的德行相配合,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展現「道」的質量特性。真的得「道」的人,他一定是會展現整個法界無我、無私的精神特色,絶對不是用嘴巴講的,也不是用諍辯的。像那些用武力、用我慢,去征服、統治眾生的君主、國王,終歸是如曇花一現,而且終歸是夢幻泡影。在這歷史上,有幾位是用無我、無私在攝化眾生?幾千年後,人類還是這麼尊敬他們,就像佛陀、老子這些智者。所以,我們要慢慢去體會,真正展現法界的精神、特色。-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這章的經文主要是用在人世間,怎麼去對待一切的人、事、物?「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以戰爭方面來講,我不敢主動去攻擊,我們採取的是一種被動,不得已才作戰。如果你是主動挑起戰爭,就必敗!如果你是被動的防禦、被動的應戰,是不得已,人民不但會支持,而且國際輿論也都會支持。你可以看看歷史上那些主動挑起戰爭的,到最後都敗得很悽慘。「不敢進寸而退尺」不敢爭強、不敢強取。「而退尺」就是退讓、退讓,只要原則上可以,就是儘量以和為貴,非不得已絶不輕易用武力,能夠用外交解決就儘量用外交來解決,眾生都不希望戰爭。「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一個人做事是要有原則,但是不用武力、也避免起衝突。這一段所講的主要原則,是做事要有原則,但是不用武力、也不起正面衝突,就是「行無行,攘無臂」,能夠以「仁者無敵」的慈悲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一個人最大的災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就是輕易挑起戰爭,你不尊重別人、輕視別人、藐視別人,然後輕易挑起戰爭,這樣你也會咎由自取,就是「輕敵幾喪吾寶」。輕視眾生是因為不把眾生看在眼裡,內心在展現我慢、不慈悲,這樣怎麼能夠體會到整個法界那一種無我、無私、大慈大悲的精神、特色?!前面講到「三寶」就是「慈悲」、「儉」、「不敢為天下先」,整個法界的展現就是這些特質,所以「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如果不得已,世間引起這些衝突,就「哀者勝矣」。所謂「哀兵必勝」,因為你是被強迫、不得已才應戰,這樣眾生會支持你,各國也會給予正義的支持,本章是屬於世間法的應用。-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所講的這些真理、實相,實在是容易瞭解、容易知道,也不是特別深奧,但是眾生就是不容易體會。本來《易經》的「易」有三個意義,亦即變易、簡易、還有不易。其中「簡易」就是跟你們所講的真理實相,宇宙最深的這些法則,就是如此簡單呈現在大家的眼前,事實上沒有藏私、秘而不講。只要打開智慧眼如實觀察,就可以體證「道」本來不會很困難,要得到「道」,本來不會很困難,只要你真的願意歸零,願意打開智慧眼如實現觀,你很快就可以得到「道」,體道、悟道而行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是天下沒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沒有幾個人真正能體證到。所以,這已經深深在警惕我們,如果能夠好好體會,就可以避開掉很多不必要的錯誤,就真的能夠很快體道、悟道、而行道、得道。為什麼「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很多人一聽到我們講這些「道」,大自然、法界這些真理實相,有的人就認為「這沒什麼!這我會了!這我懂了!我知道啊!哦!花開、花落、無常,這我知道啊!風在吹,無常,我知道!這沒什麼啊!」眾生很容易就把最深的宇宙奧秘流失掉。非常奧妙、非常深的真理實相,它每天、每分、每秒都呈現在你的眼前,呈現在你的身心中,但是眾生看不到,以為「我知道啦!這沒什麼啊!修行不是這樣而已啊!修行不是這樣啦!我們要有更多的感應、神通啦!要更多的奇奇、怪怪…」所以一聽到老子講這些「道」,就覺得:「這很容易就知道啦!這沒什麼!」老子就坦白講:天下沒有幾個人真正知道。能夠做到、體證到的,就更是稀少。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佛陀也跟我們講過的,眾生都被「自我」所欺騙了,你以為你知道啦!以為你懂啦!以為這沒什麼!修行跟法界、大自然有什麼關係?錯了!如果修行沒有來到法界、大自然,你不知道「一」歸何處,絶對找不到涅槃界的家在哪裡。所以,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真的也有很多的感觸,發現佛陀、老子他們,都是那麼慈悲在協助眾生去看到法界,但是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真正很快去體道、悟道、然後行道。因此老子這些智慧語,都被當做哲學、玄學、空談,認為「這沒什麼啊!每一個字我都懂啊!」就變成真的「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眾生都被「自我」所欺騙,所以佛陀才由衷講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在此,我也由衷的提出來,如果你真的要解脫,把過去的知見、成見通通拋掉,不然真的還要忙個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你真的願意歸零,願意很真實、很真誠的如實回來面對自己,願意睜開智慧眼來看眼前、當下這些真理實相,真的淨土就在這裡,極樂世界就在這裡。所以,老子就由衷提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因為眾生不甘於平凡、平淡,你一出生下來就在「道」的懷抱之中,但是你就是感覺不到,就一直拚命去找「道」,你本來就在涅槃界裡面,本來就在淨土、極樂世界,但是眾生就是看不到、體悟不到,然後就跟整個《解脫道》背道而馳,一直向心外去找、去找,老子就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所說的是有根據的,所倡導的都是屬於真理實相,而所做的這些,也都是有原則的,都是講真理實相,叫做「言有宗,事有君」。真理實相是可以禁得起你現在就去考驗、去求證,絶對不是畫餅充饑,勾勒出未來的一個藍圖,然後現在卻沒辦法實證。跟你講說:一切是「無常」、一切是「無我」,當下你可以去求證,真理一定是現在可以去求真、求證,絶對不是用信仰,不是用「信」的。怎麼信、你怎麼相信,如果不能夠實證、現在不能夠就求證,那些都要保留。佛陀、老子、耶穌他們所跟我們講的,都是現在就可修、可證、可達。「夫唯無知」但是眾生就是處在無明的世界,「無知」就是真的不知道,是愚痴的「無知」,也就是佛陀所講的“無明”。眾生就是如此「無知」,所以「是以不我知」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我所講的,老子很感慨啊!有一句話「自古聖賢多寂寞」,《永嘉大師證道歌》也提到「常獨行,常獨步」,唯有「達者同遊涅槃路」。希望大家真的能夠慢慢靜下來,因為你過去所聽聞的很多觀念,都要“從新”來過,不要再抓過去一般所聽聞的來對比、來比較,或是去抓某一部經典來對比、來比較,這樣你真的找不到真理實相。真理實相絶對不是拿經典來印證,真理實相是在法界、大自然裡面。是先要有法界實相,講出來之後,才形成語言、文字,不可以要真理委屈着適應你,認為經典是怎麼記載,這樣才是正確的,卻不知道風一直都在浸泡着你,風當下每分、每秒都一直在養育着你,你這樣還體會不到「無我」?!如果你真的能夠好好去體會,包括閉氣一分鐘看看,去體會什麼叫做「無我」。你連一分鐘憋氣都很難受!三分鐘大概就將近腦死了;五分鐘沒有空氣,你就死掉了!這個「我」要存在,是整個法界大自然的養育、供應,要從這裡去體證「無我」,你才會又快、又深、又具體,不是在文字堆裡面、在禪相裡面找「無我」,這些都直接跟大家講「言有宗,事有君」,都是可以去求證的。如果眾生不知道,「是以不我知」一般眾生以及宗教師,都無法瞭解佛陀所講的,無法瞭解老子及耶穌他們所講的。「知我者希」真正瞭解我的人很稀少。「則我者貴」能夠瞭解又進一步再效法、起而行,再效法我的人更是稀少。因為更稀少,所以那些真正走在解脫道上的人,是很珍貴的。「是以『聖人』被褐懷玉」那些真正的解脫者,他們都是「被褐」,外面都是穿著粗布衣,所吃的也都是粗茶淡飯,一方面他的內心卻是「懷玉」,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一樣提到的「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被褐懷玉」,就用這一段詮述。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解脫者,他不會用外表、外相來眩惑眾生,他不會在外表、外相上,讓你一看到就是很莊嚴,認為就是大修行者,絶對不會讓你以外相來判定。他的外表都是很樸實、平凡、平實、平淡。「被褐懷玉」的另一個意思,因為一般眾生都是停留在比較重視外相、外表,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解脫者,很不容易被看出來,也很少被眾生認出來。眾生喜歡建構偶像崇拜,一般一些宗教師就有很多人來供養,佈施,而且如果講經說法是針對眾生的市場需要、導向,瞭解現在眾生喜歡哪些法、喜歡聽怎樣的話,說法的人就針對這方面來講經說法,針對眾生的需要,跟眾生做生意,就很快。眾生要什麼,你就設計出什麼,這樣你的供養、供應會很多。但是像佛陀、老子之類的,他們不會這樣做,講經說法絶對是講求真理實相,不是講眾生所要聽的。如果你喜歡聽,你就聽;聽得懂,你就聽。因為真正的解脫者,一般眾生不容易瞭解,像佛陀要吃飯,都是去托鉢,不要以為佛陀很風光,老子更是像人講的“羅漢腳仔”。真正的羅漢,以台灣話講的“羅漢腳仔”比較傳神,就是一元溜溜(一貧如洗)。真正的解脫者、大智慧者,絶對不是一般眾生所想的很風光,反而是很平凡、平實、平淡,一方面能夠看出他們的人也不多,在世間相對來講,是占極少數的人口。像這樣他們也常常「被褐」,穿著一些粗布衣,吃的也是粗茶淡飯,但是他們內心卻是懷有無價珍,而且他們就像一個撞鐘,你如果能夠看得出來、會撞,叩小響小!叩大他就回大!你不叩,他就不響!不是說他不慈悲、不講。而是他要講,但是眾生不喜歡聽,因為「真言不美」,眾生不喜歡聽,就譭謗、排斥、攻擊啊!不容許他講,就變成滿懷的慈悲、大慈大悲,但是卻無法真正廣泛利益眾生。就變成還是講,但是只跟有緣人結緣,絶對不是他被動,事實上是被眾生逼迫得無奈。所以,能夠聽得懂、看得懂、喜歡挖寶的人,當你真的要解脫,一旦接觸之後,處處都會很震撼,老子一樣也發出很深的感慨:「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不要以為老子這些好像沒什麼、好像很淺,文字我都懂,頭腦上的理解是一回事,但是你能不能真正做到?這才是最重要的。-第71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不知,上」一個人「知,不知」是「上」,一個人如果能夠來到明「無明」,就是真正的「明」。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含意都很深!如果你能夠知道說「哦!我真的不知道」,明「無明」。我們在講十二緣起的時候,有講到最深的,但是當我講出這些,一樣我又被攻擊!說:「人家經典不是這樣講!」好啊!隨便啊!佛陀所講的十二緣起,是在探討第一因,到最後是來到「無明」,我在《阿含經》課程裡面有提到,所有問題最終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問題最終的答案是“沒有答案”,如果你認為你很行,我很有學問、知識很高,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懂,一方面因為你是在無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裡面,但是你還不知道,你還在麻痹的情況裡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不知道什麼呢?老子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就講到很深,整個「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你不要想說「這講過了!怎麼又再重複講!這好像我都聽過,我聽過都會啦!…」如果你真的體悟到、體證到,我們都不用講,很省時、很省力!就是有些你認為是知道,但是我知道「你還不知道」。當然我這也是鼓勵大家,真的要達究竟解脫,就要虛心不斷給自己無限的空間,“重新”不斷的歸零,“重新”求真求證。「不知,知,病」如果一個人處在無明的世界,事實上你是不知道的,但是你卻裝出你知道,卻認為你知道,或是你好為人師,喜好逞強、我慢,或是你在講經說法,所言卻非自己所體證的境界,像這些都是大病。你所講的境界,是不是你體證的?是不是你做到的?你所講的,一般眾生能不能現在就去體證?如果不是,都在那裡說「祖師這樣說啊!某某大德這樣說!以前的人也是這樣!人家都是這樣說!…」結果都在道聽塗說!以為就是知道,就是「不知,知,病」。包括以後你要跟眾生互動講經說法,都要講出是你真正做到、真正體證到的,而且只要眾生願意,也都是可以如實去體悟、體證,而不是講一些信仰。對你來講是信仰,然後也要別人這樣信仰,這樣就都是落入在信仰的層面。所以,你要具體、清楚的對自己交代,也對眾生交代,「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要如實!「『聖人』不病,以其病病」為什麼那些真人、解脫者不病呢?沒有這些毛病呢?「以其病病」因為他們常常會自我警惕,不想欺騙眾生,也不會去欺騙眾生,我知道就說:「我知道」;不知道就說:「我不知道」;會就說:「會!」;不會就說:「不會!」;對眾生有益的,我就講;對眾生無益的,就不講。包括搬弄別人的是是非非,如果對彼此、對眾生都無益助,都不去講那些。所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因為他們不喜歡那些做假,不喜歡自欺欺人,叫「以其病病」,第一個「病」是不喜歡。「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因為修行者、有智慧的人,他是如此真實,是不自欺欺人,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眾生,他是一個真實的人,「是以不病」,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真人”。所以,就是要“真”,包括修行也是如此,我們要實實在在真誠對待自己,包括慈悲也是一樣,要行善、佈施也是一樣,你要真誠、真實面對自己。你要去幫助別人,也要先問自己:「有沒有先慈悲對待自己?」你要幫助別人安心,也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真正安心?」你要說:無常,要問自己:「我有沒有體證到無常?」你要說:無我,也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體證到『無我』?」再來,我有沒有真正做到「無我」?有!你可以如實說,沒有!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講一大堆很好聽的道理,然後總是要別人做。我們一般常常是這樣,總是講很多、很多,然後都是要別人做。講「無我」,當別人一展現出來,就說「這個是我慢!」但是都看不到自己的我慢,這樣就很可惜!所以,要成為一個真人,第一個先如實面對自己,如果沒有反觀能力,你在欺騙,都不知道。本身要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如實面對自己,我哪裡不足,就坦白承認自己不足,然後要改進的、要學習的,就虛心學習。如果讓自己成為一個真人,你會發現以前很多的包袱、很多的形象包裝都不用了,就像一個月餅小小的,卻包裝成一盒好大盒,本來一粒三十元就買得到,結果包裝到後來一個要價三百塊。真的要如實!「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你成為一個真人,才會跟法界相應,因為法界毫無藏私,法界的真理實相都是很如實呈現在大家眼前,法界就是如此純真、純樸,如果你能夠返璞歸真,必須能夠先做到真人。-第72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一個體道、悟道的人,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應用?如何展現?包括對政治方面也是一樣,老子有提出他的看法,「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一般君王、將相常常在掌權之後,就會展現權謀、權術或是高壓統治,常常都是用嚴刑峻法來對待百姓,老子就提出「民不畏威」,如果你用高壓統治政策,逼到人民不怕那些威權,你就知道「則大威至」,也就是百姓會起來反抗,鋌而走險跟你這個政權拚命,於是革命就這樣起來。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都是這樣,包括那些政變常常都是這樣,就是「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為政者不要去壓榨人民的生活空間,不要夾殺人民的生活空間,「狎」是夾殺。「無壓其所生」不要去壓榨人民的生存資糧。「夫唯不壓,是以不厭」如果為政者不採取高壓、壓榨方式,百姓就不會厭惡政府,也不會要推翻這樣的政府。「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展現出來的是「自知而不自見」,也就是能夠知己,然後又不會愛自我表現。有自知之明,隨時都能夠反觀。能「自知」,然後又「不自見」,不會愛表現、愛炫耀。「自愛不自貴」他們會尊重自己,但是又不會有「我慢」,認為自己很高貴,他們會尊重自己,也會尊重每一個眾生。有一天能夠體會我們生命是很珍貴的,這時候會珍惜你的生命,但是不會抓取。眾生的痛苦是來自於不珍惜你的生命,然後又一直在抓取,一直在構築夢幻世界。一個真正了悟真理實相的人,是來到珍惜生命、但是不抓取,因為你的存在是整個法界緣起甚深,是整個法界的恩賜,當體會到這些的時候,就會很珍惜。你了悟整個法界展現出來,就是一直在流動變化,所以你不會去抓取、抗拒整個大自然的韻律,你不會去跟大自然對抗,所以能夠「自愛」,然後「不自貴」不會認為自己就很尊、很貴,也不會去抓取生命。「故去彼取此」好好體會之後,就會來到真的不要用高壓,不要用我慢去對待自己或對待別人,因為這些會導致苦。如果你要快樂、解脫自在,你就慈悲、謙下,無我、無私。現在講一則故事比喻,暫時用「上帝」的名稱,當「上帝」創造法界、大自然,然後有幾個天使就去找「上帝」,來到上帝面前提出問題:第一個提出:“你”是怎麼創造的?第二個提出是:“你”為什麼要創造地球?“你”為什麼要創造太陽系?第三位提出問題:我能幫“你”什麼忙呢?第四個人提出:請“你”告訴我,哪個地方的地皮比較貴?另外,第五種人提出:我很不滿意,請你告訴我怎麼樣才能逃離?另外一種人也一樣說:我很不滿意,但我要改變這一切。現在分析一下這幾種人。當上帝、「道」創造整個銀河系、太陽系,慢慢有眾生之後,這些人類、動物、植物、天使出來了,這些代表者、天使就去跟上帝溝通、提問,第一種人問:「“你”是怎麼創造的?」這是哪一種人?這是工程師或是科學家、生物學家。再來,第二種人:「“你”為什麼要創造呢?」這是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另外一種人問上帝:「我能幫“你”什麼忙嗎?」這是一般的慈善家。現在不是要否定慈善,而是說一般社工,或是從事社會改革者的社會改革者,如果你沒有配合《解脫道》的慈悲心,也是停留在這一種情況。再來,問上帝:「哪個地方的地皮比較貴?」這是一般企業家、一些中介,還有炒地皮的。另外一種提問:「我很不滿意,請“你”告訴我,怎麼樣才能夠逃離這個地方?」這是厭世的人、也是修行者,我們現在不指涉哪一個宗派,沒有講說哪一個宗派,而是一般的修行人觀念不正確,也會導致這樣厭世、消極。另外一種情況是「我很不滿意,然後我要改變這一切」這是一些革命的,還有在修行上來講就是「我慢」很大的人,認為太陽不夠亮,要設法讓太陽亮一點,海洋潮流這樣流不好,要設法讓海洋潮流能夠流得合乎我意。後面這兩種都是屬於一般的修行人。後面是悟道者、解脫者,他們來到「哇!多麼奧妙啊!多麼神奇啊!」當你真正能夠體會這些,那些我是、我能、我慢都臣服,你會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本來佛法或是「道」方面是很生活化的,都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悟、實踐。像那些智者他們都提出很多人生的這些,讓我們去思考、體會、照見,然後從中醒過來。有一個人坐在房間裡面,然後房間裡面有特別加裝一些保護裝置,像是海綿墊,這裡是精神病院。現在有人要到精神病院去參觀,這時候院方也派人來接待引導,讓他們參觀,並予以解說,他們就這樣一間、一間的參觀走過來。因為這裡都是精神病院,裡面都是精神有問題的,才被關在裡面,這個人就在房間裡面不時一直唸著「露露啊!露露啊!」參觀的訪客就問院方「這個人為什麼一直唸著露露呢?」院方引導的人就告訴他,因為露露拋棄他,移情別戀去愛別人去了,他沒辦法承受這一種打擊,所以變成精神病。他好可憐哦!得不到所要的,好可憐!就變成這樣。他們繼續參觀,來到這裡有一間特別加裝防撞裝置海綿,因為這個人常常一直很生氣要撞牆,發作起來就一直撞牆,嘴巴也一直喊:露露啊!露露啊!是邊喊着露露、然後邊撞牆。參觀的人就很好奇「奇怪!他怎麼也一直喊露露呢?露露跟他有什麼關係嗎?」院方的人就講說「有關係!因為露露最終的結婚對象是他!」更慘!所以,我們一般眾生一直百般設法想要去得,當你得不到的時候,你就很苦、很苦!當有一天想要的,你得到了,你以為說:「喔!我得到了!我快樂了!我解脫了!」但是你哪知道會被氣得這樣…。這就是佛陀所講的“求不得苦”,以及“怨憎會苦”。一個是“得不到”,另一個是“得到了”之後,沒想到是這樣。這都是因為有得失心態,你內心有得失心態,所以就會在苦海裡面,你要靜下來問問自己,你的苦到底是哪一種?以前在行醫的時候,有婦女、夫妻來看診,就是類似不孕症,夫妻結婚好幾年,也還是沒有小孩,所以很着急百般設法希望醫生幫忙,看能不能生個小孩,於是就幫他們調理身體,有的是女性的問題,有的是男性的問題。附帶提到的就是,一般以為沒有小孩的不孕症,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責怪婦女,事實上,一半是婦女的問題,一半是男人的問題,有十位來看診,其中五對是婦女的問題,五對是男人的問題,但是一般男人都不承認。得不到的,就一直想要得。但是有的人身為父母,病卻是被兒子氣得血壓高,所以要靜下來過濾一下,有時候想想你是關在哪一間?有時候在這一間,有時候到那一間。如果你經濟比較好,就兩間都設備好。-第73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提出的人生哲學,跟一般的思考模式都是180度相反。「勇」就是你越是在逞強,我是、我能、我慢,你的命運是痛苦的,你是在苦海裡面。「殺」是不得好死,死得很痛苦,不得正命。不管有再多大的我是、我能、我慢,你都會在黑洞裡粉碎掉,你越想抓、越想得,到最後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就是「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勇」不是勇猛的「勇」,當你真的身心柔軟、臣服法界的無我、無私,就是展現出真正的大丈夫氣魄,也就是佛陀所講的“大雄”。不要以為“大雄”就是很兇猛、很勇猛的人,是「勇於不敢則活」因為是臣服法界,展現無我、無私,「活」就是因為跟法界一體,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眾生思考的模式,以及所體會的利害得失,跟這些智者所體悟、體會的不一樣,大家要靜下來體會所謂的利害得失是否真的究竟?你的「得」,到後來到底是苦、還是樂?你所要追逐的,到後來到底是苦、還是樂?就像剛才所講的趣味笑話,你得到露露又怎麼樣?如果彼此心智沒有成長,就算你追到、得到,沒有來到無條件、無所求,得到的就是苦!就是「此兩者,或利或害」要靜下來分析。所以,佛陀希望我們去看到「味」、「患」。「天之所惡」整個法界大自然不希望、不想要的。「孰知其故」一般眾生用世間的智慧、頭腦,怎麼能夠理解呢?是體會不到的。你以為自己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很有才華,認為自己要得到什麼,就能夠得到什麼;認為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認為「人定勝天」,認為自己有多厲害…。但是哪裡知道到後來就是在苦海裡打滾,就是「天之所惡,孰知其故」也就是用世間思維,你無法瞭解、體悟整個法界大自然的運轉法則,無法體道、悟道、而行道。你以為是「得」,事實上卻是失去。所以,「得」與「失」要好好深思熟慮。如果有我慢、我是、我能,覺得自己越厲害,就是背道而馳,整個大自然、法界不喜歡這樣,因為法界、大自然展現出來的,就是無我、無私。竟然看不到你是法界的一分子,然後自認為很厲害,竟然要跟整個黑洞、整個法界對抗,背道而馳就自討苦吃。因此,結果跟你所要的,卻有很大的差異,一般眾生是無法理解的,就是「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真正的大智慧者、解脫者,他們還沒辦法真正完全知道整個的結果,為什麼會這樣呢?老子也深深讚歎:哇!「道」真的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聖人猶難之」。佛陀到後來也是體會到:哇!無明啊!沒辦法真正知道為什麼!所以,最終的答案就是沒有答案。但是,他們所體會到的就是:當你體道、悟道而行道,反而就是快樂、解脫自在!看到一般眾生99.9%在展現人類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思考,到最後就是苦,沒有一個例外。再來,「天之道」整個法界大自然展現出的精神、特色是「不爭而善勝」,它不會跟你爭、不會跟你計較,但是沒有任何眾生、沒有任何我慢,能夠贏過「黑洞」,「黑洞」才只是法界的一種現象而已,還不是法界的全體,所以「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孔子也有講過「天何言哉?地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萬物生焉」,就是「不言而善應」整個法界展現出來就是「無字天書」,沒有文字、沒有語言,但是他卻是能夠發揮無窮的妙用,養育着一切眾生。「我慢」熾盛的眾生認為大地是無情的,認為自己才是有情眾生,認為自己的靈性很高,看不到整個法界大自然的“無言之言”,看不懂法界、大自然的「無字天書」。整個修行解脫之路,包括要解脫或是找到「道」、悟道,都是要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要去聽得出「無聲之聲」,都是現觀當下法界的一切展現,就是「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不必一直在祈求或是做種種法術,然後要去改變什麼。就像有一個人認為每天早上是因為家裡面的公雞啼叫之後,太陽才出來,所以認為他家的公雞很厲害,太陽是因為他家的公雞叫了之後才出來的。眾生常常會用這一種「我慢」,認為修行之後,就很厲害,因為做了一些法術之後,天空才下雨;是我做了一些法術之後,太陽才出來;我做了一些法術之後,才沒有颱風。然後要呼風、喚雨。老子坦白講,整個法界、大自然就是法爾如斯在運轉,「不召而自來」,你不必跟他一直渴求、磕頭,不是因為你“磕求”,在那裡一直跪拜,太陽才跑出來。整個法界、大自然,春天該來的時候,它就來啊!夏天該來的時候,它就來啊!就是「不召而自來」,草木是自然生長。「繟然而善謀」的「繟然」是看起來好像慢慢的,看起來好像無所作為,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認為「大地也沒什麼!風也沒什麼!太陽好像也沒什麼!」你感覺不到它的重要。「繟然」是遲緩慢慢來的,但是卻「善謀」,善於成就一切,老子所講的「無為,又無不為」就是整個法界展現出來的特質、特徵。我們要靜下來問問自己:我們跟整個法界的特徵,有多少相同?我們是不是都一直在那裡爭,或是展現我是、我能?要慢慢去對比。老子就繼續做一個結論「天網恢恢」大自然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了不起,但是「疏而不失」不管多麼厲害,法界一定比你厲害。不管多麼神通廣大,法界一定比你厲害。所以,佛陀也承認我們的色身,一切修行者也是一樣沒辦法違背大自然的無常法則,在《阿含經》裡面都有講過,一切眾生類到後來都是會消失、磨滅,現象界一定是生生滅滅,要用「自我」去對抗無常法則,你就是苦。唯有你體會到法界的實相,然後把「自我」開放,全然的信任、全然的溶入之後,不管法界帶我到哪裡,都全然接受,這樣才能夠處處是淨土,處處無家、處處家。如果你沒有體會到這些,認為這裡不是你的家、不是淨土,你要到哪裡才能夠找到淨土呢?!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一般百姓有的人是很怕死,但是如果用高壓政策逼迫他,當他忍到一個極限的時候,他是不怕死的。為什麼這些為政者總是常常要用高壓政策恐嚇人民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呢?「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假如百姓很怕死,只要抓一個犯法的人「殺一儆百」,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但是有沒有解決了?像二十幾年前,沒有聽過搶銀行的,到後來發生李師科搶銀行事件,在新聞大肆報導之後,搶銀行事件就一樁樁發生。所以,不能夠沒有這些法律、刑法是不錯,但是如果用高壓來統治,認為不好的、壞的,就全部都砍除掉、殺除掉,你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結果還是一樣,包括綁票或是吸毒,常常都是經過媒體報導之後,後果反而會更嚴重。所以,這也是讓我們能夠有一個反省的空間,「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問題就解決了嗎?還是沒有啊!要有法律的設置是不錯,但是也要有慈悲、智慧來協助眾生成長。「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有的人很有正義感,認為他是一個改革者、先鋒者,然後要改革、替天行道,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士、要替天行道,你認為世界會不會因此和平?因為你自認是在替天行道,他也認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你認為是在為正義而戰,那一邊也認為自己在為正義而戰。如果沒有超越二元對立,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都是如此,你認為你是為正義而戰,對方也認為他是為正義而戰,你認為他是壞人,他也認為你是魔。如果彼此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都是沒辦法解決的。「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事實上很多方面都是從我是、我能,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就像回教他們不是喜歡發動聖戰嗎?本來真正的聖戰是要弘揚真理,弘揚阿拉的慈悲精神,但是如果把聖戰誤用,就會變成政客、政治家、野心家很好的藉詞,變成你在發動聖戰,別人也同樣在發動聖戰。同樣的回教世界也會這樣,你認為是要求主來幫忙,另一方面,他也是要求主來幫忙,事實上很多都是人類從自我意識,然後認為是上帝的旨意,往往都是自我意識要去伸張,所以老子講「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如果喜好假借法界、上帝之名,然後建立正義之師,要去替天行道、要剷除異己,這樣到後來都還是一樣在傷害人類,也會傷害自己。所以,老子是反戰的。整個法界、大自然展現出來的,自然就是“物極必反”-相生、相剋,是中醫很重要的觀念,以後有機緣會跟大家再分析一下。-第75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因為老子是生在春秋、戰國時代,一般政治方面,大國都會展現欺凌小國的心態,為什麼百姓會很饑餓、民不聊生?因為那些大官或是政府一直就是稅重,「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為什麼人民難以治理?因為那些為政者都是很想展現我是、我能、我慢,而且朝令夕改,認為新的政府、新的行政院長一上任,就必須要有一番大作為,要跟以前不一樣,結果就不斷一直在改、一直在變,讓人民一方面也無所適從,一方面整個社會常常都在調整、適應,當然有的是好的,但是有的未必是好的。「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為什麼人民會輕死呢?「以其上」因為那些高官、在上位的人,他們常常都是一直搜刮人民的財物,自己卻養尊處優,一方面形成苛政、暴政,結果導致人民「輕死」;嚴重的話,就會起來革命。「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如果在上位的人「不貴生」,不注重個人的名利,就是不貪污、不抓權、不奪名、不奪利,真正現愛護眾生、慈悲為懷,展現照顧整個人類眾生的心態,「是賢於貴生」,眾生才能夠真的有福報,社會、國家才會安詳。-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一般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沒辦法體會他所提出的觀念,跟一般眾生180度相反的思考模式,但是真理實相真的就是這樣。要體會到這些不是用人類的邏輯頭腦去推理、思考,都是要放下自我,放下邏輯、推理,去如實觀整個法界的展現。人類二元對立思考模式展現出來的做法,跟整個法界的作為是背道而馳,如果用人類二元對立的思考模式,是沒辦法來到這種境界。所以,不管再多麼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你還是無法理解老子這種思考模式,都是如實現觀整個法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那些花、草,尤其如果是青翠鮮活的小草更為明顯,當風一吹,它就是在搖曳,都是有彈性、有柔軟性的。如果它是枯死的,就會變成僵化、僵硬,要從這裡然後再反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一個屍體硬梆梆躺在那裡,你要搬動他、要移動他的手腳很不容易,是很僵化、很僵硬!如果是一個活的人,你要拉手、手腳要動,這些都是很容易。「人之生也柔弱」。「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展現出來的是一種我是、我能、我慢,認為自己很厲害、很聰明,就是「堅強者」,這樣是「死之徒」就在苦海、地獄裡面。如果你當下的身、心是僵硬、固執、很頑固,你的生命都是過得很苦。當你自己很苦的時候,你帶給別人、回向給世間也會是苦的。所以,不要以為身體的僵硬才看得到,以為心裡的僵硬是看不到。其實,你心裡的僵硬,一樣會展現出來,事實上你身體的僵硬,正是反應出你心的僵硬。如果身、心僵硬,表示你有很多的執着、很多的放不下,這樣就會自討苦吃,就是「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你很慈悲、有四無量心,慈悲善待一切眾生,身心柔軟又展現出「三妙行」,就是身心柔軟。所以,「柔弱」不是虛弱的「弱」,講的是柔軟、身心柔軟,才能夠真正活出他的生命,現在他就能夠活出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就算他在這一期世間生命結束的時候,一樣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生之徒」包括離開世間的時候,一樣溶入整個法界,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就是驕兵必敗,如果你展現出「我們國家很強大、很強壯,我們的部隊很厲害」,炫耀兵強馬壯,有時候當然你會勝,但最終是必敗的,「兵強則不勝」驕兵必敗,「木強則折」很多、很高大、很堅強的木頭,當強風一來,無法展現柔軟、韌性的時候,很快就折枝、折斷了,就是「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跟一般邏輯思考都是完全相反的,「強大處下」如果你展現越是強勢、大我、很厲害,老子說你反而是處在越下,也就是反而容易失敗,後面所講的是它的結果。你認為自己很強、自己很大,認為自己很厲害,到最後就是失敗的。「柔弱處上」如果一個人懂得慈悲、身心柔軟,到最後反而容易有成。「虛懷若谷,谷能納百川」你處下如江海、如大海,於是百川又匯歸大海。但是真的要能夠做到「虛懷若谷」,能夠像大海一方面處在下,一方面又具有廣大的胸襟,一定是對法界有相當的體悟,都要有智慧,不然沒辦法做到!因為一般眾生習慣性的思考,就是展現我慢、自我要膨脹。-第77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整個法界展現的特性是怎樣?老子把法界的特徵、特質又再呈現出來,把鏡子又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如果真正能夠看得到,又更能夠體道、悟道、而得道,才能夠掌握「道」的精神,這樣就不會背道而馳。「道」的精神特色是怎麼樣呢?「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比如射箭是往後拉,因為核心點是一個點,如果瞄準得太高,一定是要往下降;如果你的位置太低,就一定要向上提,就是「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抑之」如果位置太高,就調低一點,如果太低,就調上來一點。「有餘者損之」如果拉得太大力、太滿,必須要稍微放鬆一點。「不足者補之」如果拉得不足,就要再拉強一點、拉大力一點。你要回來現觀法界,就是要有整個特徵,所以中醫到後來也是一樣跟整個法界、自然是結合的。中醫的理論裡面是有提到木、火、土、金、水,木會生火、火會生土、土生金、金會生水、水會生木,是一個相生的過程。如果總是一直相生,就好像開車一直衝、一直衝,沒有煞車系統,很奧妙!竟然法界是相生又會相剋,木會克土、土會克水、水會克火、火會克金、金又會克木很奧妙的關係。因為跟老子所講的整個「道」的展現是不謀而合。「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雖然整個法界是不斷生生滅滅變化,但是卻有一個原則,來到「致中和」,也就是一種“平衡”,亦即佛陀所講的“中道”,整個法界展現出來就是自然的趨勢。什麼叫做「木生火」?當木材燃燒之後,是不是產生火?「火生土」,木材燃燒之後會有灰燼,另外因為火有能源,其它植物又會繼續再生長,包括太陽能照射過來,這些植物也會成長,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又會增長土壤方面的有機肥料。「土生金」,在土裡面可以提煉金、銀、銅、鐵。「金生水」,地球的核心是一個熔漿,它在冷卻的過程就會釋放出很多的水,所以那些金裡面一樣含有水分。把黃金加高溫之後,是不是會變成液體、變成流體?它裡面一定含有水分。「水生木」,水澆灌這些樹木,會慢慢成長。當然,整個法界不是這麼單純而已,這只是一些代表,然後又會相剋。「木會克土」,如果我們要做好水土保養,就多種植一些樹木,土壤就不容易流失。「土會克水」,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土可以克水。「水會克火」,發生火災的時候,用水來熄滅這些火。「火能克金」,金是很硬的,但是火能夠讓金“消溶”。「金會克木」拿着金、拿着鋸子、拿着刀就可以把樹木砍掉。所以,法界是這麼奧妙。整個法界竟然是相生之中,然後又會相剋。一方面維持法界的一種綜合、平衡,就是佛陀所講的中道方面。不管你扮演哪一個角色,你如果覺得自己越厲害,整個法界自然就會發展一股克掉你的力量。「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如果你太多了,這樣太行,展現我慢、我是、我能、很厲害,法界就會把你的我慢挫耗掉,就是讓你苦,你會很苦啊!那些苦就是要磨掉你的我慢。再來,當你聚集很多的金銀財寶,到最後一定會有人把這些瓜分掉。以前的祖先,哪一個現在還擁有財產?以前的帝王聚集很多的國土江山,哪一個現在還能夠擁有“一把土”?當你聚集很多的金銀財寶,到最後也是一樣散光,法界自然就會安排人把你接收,整個法界就是這麼奧妙。所以,「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呢?世間人「則不然」,世間人反而是「損不足以奉有餘」,一般眾生是喜好“錦上添花”。有一句「富在深山有遠親,貧居鬧市無人問」世間的思維就是「損不足以奉有餘」,是喜好錦上添花。你如果是有錢人,一般眾生就會送越多東西給你,如果你是貧窮人,一般眾生是逃避、逃開,這是世間、人間的情況。但是整個法界展現出來是不一樣,「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一般眾生是這樣,都覺得自己很不足,所以你要聚集更多,包括你也一樣要去擁有更多的小孩、家人、財產啊!名啊!利啊!社會地位呀!一般眾生整個生命過程都是不斷一直在聚集、追逐,都會覺得不足。當一個目標達到之後,沒多久又會有更高、更大的慾望,更高、更大的目標要追求,眾生常常覺得“都不夠”,所以俗話說一般眾生的錢都不嫌多,而且覺得錢都是不夠的。但是老子講「孰能有餘以奉天下?」誰才能夠做到真的是不欠缺、真的是有餘,可以回饋這世間?誰能做到這樣?他觀察到唯『有道』者,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是展現無我、無私,一方面體會到生命的所需,生命能夠健康、快樂的活着,整個法界大自然都恩賜給我,所以我的生命能夠快樂活着,沒有欠缺什麼啊!能夠有空氣可以吸,感恩!能夠有水可以喝,好感恩、好快樂!能夠有二條腿可以走路,哇!好神奇啊!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兩條腿可以走路,很奧妙、很神奇!所以不覺得說有兩條腿可以走路,哇!真的好感恩、好知足!我有兩隻手可以做工作,可以工作,哇!太奧妙了!如果當你二隻手都沒有的時候,才會體會到說:啊!沒有手,實在很不方便。但是到那時候,你再體會就太慢啦!能不能當下現在擁有這些,就感覺到說:哦!我真的沒有欠缺,我真的擁有很多了。生命整個的存在,都不是任何人憑着我是、我能,憑着你的學問,憑着你的努力、奮鬥所換來的。兩條腿,難道是你努力工作換來的嗎?兩個眼睛,難道是你得到博士學位才換來的嗎?所以,如果當你懂得感恩的時候,就會覺得說:哦!我真正沒有欠缺什麼,再來,你會覺得說:耶!法界,包括世間賜給我擁有這些,好!我願意來回饋法界、回饋眾生,所以「孰能有餘以奉天下」,誰能夠真正做到這樣感恩、回饋呢?「唯有道者」,真正體道、悟道的人,就是能夠展現無我、無私。只要我所擁有的,都願意跟眾生分享、回饋這世間。所以佛陀一生就是“羅漢腳仔”,就是一貧如洗,沒有擁有其它財產,也沒有私人的寺廟、道場,就是到處跟眾生結緣,如果眾生有佈施、有贊助,反正就回饋世間。他天天過得很快樂,就是「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聖人」是「為而不恃」,他做種種,包括講經說法回饋世間,就是默默積極在做,但是卻不自恃己能。因為他發現生命的存在是整個法界的恩賜,今天能夠活着,是整個法界、眾生相扶持,不是我是、我能,這都可以更深層去體悟「無我」,當你真的能夠體悟「無我」,就會展現你做什麼、就去做,會積極去做,但不會一種自恃己能,不會有我慢。「功成而不處」就算你默默去做,讓眾生感覺到功績很大、功勞很大,對世間的貢獻很大,但是你也不會居功,也不會認為這是我厲害,我很有才華、很有智慧…。「其不欲見賢」「見」就是愛表現,更不會愛表現說:我就是聖者,我就是聖人…。更不會去要人家說:要相信我,要承認我是聖人。他就是這樣法天地之自然、返璞歸真,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世間,然後體道、悟道、而行道,展現無我、無私。整個「道」展現「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都是一個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展現出來的心靈質量。-第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但)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莫柔弱於水」當然是一個比喻,現象界所能夠看到的柔軟、柔弱,老子認為水是非常柔弱,當然風本來是比水更柔弱,但是因為一般大家比較不容易看到風,要用感觸的、feeling去感覺,才感覺到風,不容易看到風,也比較不容易形容。能夠看得到現象界這些,老子認為水是非常柔弱。以前在講述《阿含解脫道》的空性,也講到水的柔軟,以及它的變化。水就是這麼柔軟、柔弱,如果遇到境界擋住,它就轉。有一句話「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別人不轉、我們轉。人不轉,我轉。水展現出來就是無諍,遇到什麼境界,好啊!我不跟眾生爭、不跟境界爭,我就轉。包括現在假設有地方希望我去上課,我就來上啊!你不希望、不喜歡我上課,因緣不足,好!我就走啊!就這樣。水展現出來就是那麼柔軟、柔弱,但是「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樹木看起來好像比水更加剛強、堅強,土壤看起來好像比水更堅強、堅硬,鋼筋、水泥看起來好像比水更堅強,但是一場土石流,可以全部山崩地裂,讓這些房屋流掉,這是洪水的力量。在利益眾生方面,水也是默默在利益眾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水本身也一樣展現白的一面、也有黑的一面。如果水沒有展現出黑的一面出來,看不到法界的力量,你也不會臣服,所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人類的我慢是無法勝過水的,單單是水,你都沒辦法勝過。「以其無以易之」沒有其它可以替代,人類眾生的我慢、我是、我能,你沒辦法勝過水,所以“人定勝天”是人類的狂傲。如果整個大自然環境,有缺陷、有不足的地方,人只可以做一些助緣,讓環境加以改善,你不可能勝過天。「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事實上眾生不太容易瞭解,但是因為老子已經說這麼多,我們上課也講過好多次、好多遍,大家都知道。「天下莫不知」,但是「莫能行」。要理解「無我」很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到「無我」不容易,所以你不要以為說:「我知道啦!我懂啦!我會啦!」有的人也許認為老師講過好幾遍,我都聽懂、我聽過、我都會啦!在你還沒有做到之前,你不要講說:你會了!不要講說:你聽懂了!剛才有學員說他每次都有不斷的淨化、提升,但是回到社會滾滾紅塵之後,還是會有一些舊習、余習展現出來,沒關係!因為有看到不足,然後願意淨化,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不斷把余習淨化,就是整個修行的過程,不要氣餒!你不要想說「莫能行」,我們不就沒辦法做、都做不到,不是!眾生很容易以你的頭腦知見,就認為知道了,然後就停在頭腦知見,你以為說:我知道「無常」!還是頭腦知見在知道「無常」,真正現象界「無常」展現的時候,你又在對抗、又不臣服,也就是不認同、不贊同法界的「無常」現象。所以,「無常」、「無我」,除了體悟、體證之後,要真的能夠做出來。我們的聞思就是讓你先瞭解、先體悟,然後在禪修的時候體證,再來,要在歷緣對境中真正展現,這才算是啦!要真正做到「無我」、溶入無常法流,到哪裡才會都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安心、大自在!「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佛教徒都知道「無常」、「無我」,但是有幾個人能夠真的做到?我們就是要真正要“做到”才算。「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聖人云」就是真正的智慧者跟我們講「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一個人要堪受全國人的批判。如果同樣的宗教界裡面,沒有千萬個人反對你、批判你,你還不足於成為一位真正的大師。「大師」不是名、利上的大師,而是真正一個智慧者,所以孟子講過一段話相當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含意都很深。我在高中時期,就常常用這一段話勉勵自己,那時候就想說:不管人生遇到各種逆境、各種風浪,我都是用感恩的心去面對,境界再怎麼考驗、再怎麼折磨,我就從中去體悟、去成長。在此跟大家勉勵,你不要想說:「我怎麼會這麼衰!遇到這種境界,我要怎麼花一些錢來消這些災難?」很多是讓你成長的機會,你卻把它當做是壞的境界,卻把它當做是惡境、不好的,然後又去對抗它。本來這些境遇都是要協助我們成長,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見苦諦,逆境就是苦諦,「受國之垢」也都是逆境,是很大的逆境考驗,看你的體驗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不要再逃避種種的境界。不要自討苦吃,但是也不要逃避境界所展現的,不要再以逃避的心認為:「這是不好的,我們要趕快消除它、趕快逃避」你這樣是見不到真理、見不到苦諦。見不到「苦諦」,就沒辦法真正走上「苦、集、滅、道」,沒辦法解脫自在。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受國之垢」,就算承受全國人的批判,你也能夠無怨、無悔,不會怨天尤人,這樣就能夠成為「社稷主」。在歷史上的幾位,像耶穌、老子他們,不要以為佛陀很風光,佛陀是在很艱困的逆境裡面弘法,佛陀是在婆羅門教的世界裡面弘法,你就可以知道那是一條披荊斬棘之路。「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能夠承受眾生的苦難,「受」就是能夠承受眾生的苦難,才能夠成為「天下王」,但絶不是我能、我慢,完全不一樣。只要你有「我」,是不可能做到。像耶穌也是一樣,在基督教裡面有講到,耶穌是要喚醒眾生來到解脫自在的境界,但是他卻要承受人類無情的攻擊、批判,但是他也是一樣默默承受人類的苦難,默默承受人類的攻擊、批判,他所展現出來的是無我、無私,所以後代的眾生,對耶穌、佛陀、老子他們是如此的感恩,就是「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如果你的視野是在名、利堆上面,到最後頂多在告別式的時候,多一些親人來弔唁。看完之後,當送你出殯之後,你家裡的小孩、其它親友,就準備分瓜財產!如果對你比較孝順一點,把你燒一燒之後,用凱迪拉克的轎車,把你送到金寶山墓園。如果你的視野、你的思維角度是在名利堆上面,出發點都是為個人,為我的家人、為我的家庭,到最後兩眼一閉,也是“空”啊!能不能把我們的視野放眼整個天下,心懷整個眾生,如果你能夠來到這一種心胸、境界,就算「受國之垢」,你也無所謂!就算被釘上十字架,你也是願意去承擔、願意去接受,為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呀!所以「正言若反」真正說真理、說實相的人,他們所講出來的,因為跟一般眾生思惟的角度是不一樣,變成他所講的好像跟人家不一樣。一般眾生是背道而馳,那些聖者、解脫者剛好是返回「道」、返璞歸真,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返璞歸真。他們的方向剛好跟一般眾生是相反的,老子講「正言若反」,真正講真理、講實相的人,他所講出來的,好像跟一般眾生的思維角度都相反,一般眾生是認為他錯,但真的是他錯嗎?不是啊!是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他們是講出真理實相,但是眾生不瞭解,就認為他們是錯的,所以這裡講「若」字,就是好像是相反,但事實上不是相反的,它是真理實相的。我們真的要把心胸、視野、視力提升,來看到整個法界,胸懷整個天下蒼生,你的生命意義才會發揮出來。【幻燈片】35.5度C,是紐約前兩天創百年來同日最高溫,台北三月呢?來到百年來的最熱,現在是公元2002年的4月講述這堂課程、觀看幻燈片,你看公元2002年的3月,台北的溫度是百年來最高,都在告訴我們全球的溫室效應很嚴重,所以預估2100年,也就是再98年,全球均溫將上升6.9度C,一方面除了氣溫熱以外,不要以為好像沒什麼,認為天氣熱就安裝一些冷氣就好,屆時大自然的整個條件、氣候,都會很大的改變,包括南、北極的冰山,都會有很大的溶解、變化,水災就會越來越多。難道是法界對我們不好嗎?「溫室效應」是人類追逐個人無窮的慾望、欲貪,不珍惜大自然,對大自然欠缺保護。所以,我們現在要為下一代的子孫着想,雖然我個人沒有生小孩,但是唸唸所想的也是後代的人類眾生,不是說我沒有生小孩,就不管你!不是這樣呀!真的要考慮我們的後代,愛護大自然、愛惜我們的環境。氣候的整個變遷、變化,去年納莉颱風降雨量四百年僅見,台北的捷運系統說是已經做好二百年的防洪計劃,你二百年又算什麼?!四百年就把你破功。所以,人類不要用高科技的思想,展現我是、我能,然後卻不珍惜大自然,颱風以前都是從南部、東南部上來,你哪知道它是從西北部過來,而且又走縱貫線下來,全省都掃到,都是值得我們好好體會。為什麼會有這些怪台?因為我們讓這整個大自然一直在變化,納莉颱風它在海外「打蝴蝶結」,然後竟然從東北部下來,講述這些也是希望我們,真的要去體道、悟道而行道,體悟法界,然後懂得珍惜,以前從來沒有過。後來納莉颱風過後沒幾天,又來一個叫做利奇馬颱風,還好沒有真正發威進來,後來還是邊緣影響而已。如果侵襲進來,這個颱風的總雨量相當五、六個颱風,納莉颱風剛過沒多久,又來一個雨量相當五、六個颱風的颱風,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人類如果無窮的一直追逐慾望,到最後就是自討苦吃,所以我們要珍惜環境、大自然資源。眾生都常常一直在二元對立的世界,除了追逐個人的慾望、破壞大自然以外,然後就又在二元對立世界裡面,認為「我的種族才最好,我的國家才最好,我的宗派才最好,我的宗教才最好…」你看印度宗教暴動燒死五十七個人,最主要為一個聖地主權,就爆發血腥衝突。回教徒跟印度教就這樣一直在衝突,你看這整輛火車就被縱火燒掉,抬出來就是一堆、一堆焦屍,整個都是燒到這樣,全部都變成焦炭,人捲曲成一團抱在一起。這是人類的貪、瞋、痴,如果能夠看到你跟眾生是一體的,你會這樣傷害眾生嗎?這是巴勒斯坦人,好像被發現跟以色列在勾結,是謀和、求好的心在跟他們聯絡?還是怎麼樣?我們沒辦法下論斷,但是他被人家發現是間諜,結果就把他打死,然後吊在市區,你看!這就是人類的二元對立之後所產生的。所以,一直從《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包括《老子》,都是協助大家要超越二元對立,不然沒有止境的在互相廝殺,悲劇何時休?!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一直在對抗,然後到最後…,一方是代表以色列,一方面是代表巴勒斯坦人,白的跟黑的棺木,是代表不同的國家往生者,裡面都是一具、一具的屍體。以巴衝突,死傷不斷的增加,和平人士在這裡協助,你看數百具的棺木,裡面是真正的屍體,他們再蓋上二個國家的不同國旗,告訴你說:眾生!你再這樣不斷的衝突,就是有這麼多人的死亡!你再殺害別人,別人也會要殺害你!這就是二元對立的衝突。眾生都是追逐個人的這些,然後不知道整個法界對我們的養育。人類為了追逐欲貪、慾望,就不斷在啃蝕大自然的資源,讓我們整個晴朗的天空,變成一個灰濛蒙污染的世間。眾生就是一直在吃、一直在吃,然後讓世間變成烏煙瘴氣。眾生不斷一直追逐我們的種種欲貪,卻不知道「道」在哪裡,法界的特徵是什麼?法界、「道」就被你壓在地上,你就浸泡在「道」、浸泡在「空」,浸泡在上帝的懷抱裡面,但是眾生就是看不到、體會不到。認為「哪裡有?上帝怎麼會是這樣?「道」怎麼會是這樣?不是啦!」結果就這樣。於是要透過一些修行,然後我們要怎麼樣啊?將來可以神通廣大,可以飛天鑽地,那些講說怎麼神通廣大的人,請問你能不能從美國飛到台灣?你不要坐飛機,真正做到才講可以,真正做到才說。如果本身沒有做到,我們不要講。佛陀要走路去托鉢,還是要到河邊洗澡,所謂「離地三尺」,你真正做到再說,不然都是聽說、聽說,要真正做到再說。所以,真的要回到返璞歸真,才能夠看到真正的解脫者,如果你都還在幻想、想像,像布袋戲裡面的「金光強強滾」,就看不到真人。「道」在哪裡?在整個法界,眾生就是浸泡在法界裡面,地、水、火、風、空這些就是。「道」在養育着眾生,而且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不會跟眾生爭,但是卻能夠默默化育一切。這是稻海、稻浪,有沒有看到波浪?稻田就像一個浪海,很廣!看起來很舒服。浪花、瓠仔,俗話說「種瓠仔生菜瓜」,以為是不好的。如果真的能夠「種瓠仔生菜瓜」,哇!這很神奇!你可以大發利市!當然我們現在要看的就是這棵瓠仔,不管你笑我是瓠仔、還是菜瓜,我就默默在長大。法界能夠讓種子種下去,然後又能夠慢慢長大。慢慢長大之後沒多久,地、水、火、風、空,法界、「道」的養育,瓠仔又會開花結果。所以,你以前認為這沒什麼,看瓠仔是瓠仔,以後能不能看到:哇!太奧妙了!太神奇了!如果你真的能夠來到這種心境,就會說:「哇!看瓠仔,又是瓠仔啊!」所以,真正最高、最深奧的,都是展現在眼前。真正的法界大師、道、上帝,就在眼前創造給你看,這是上帝的整個創造過程。祂縮成一個小圖讓眾生看,縮成一個小櫥窗讓眾生看。一粒種子就能夠讓它慢慢長大,是上帝、整個法界-地、水、火、風、空,讓這一粒小小種子長大,然後開花結果。有沒有看到陽光普照?真正最深奧、最神奇的,整個「道」的展現、整個上帝的創造,都在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裡面,我們能夠講話也都是很神奇!道元法師體悟到後來說:「哦!我體會到竟然眼是橫、鼻是直的」。一般眾生以為這沒什麼,當你真正看得懂的時候,就會覺得:「哇!太神奇了!」所以,慢慢去看、慢慢去看,就能夠從一花、一草、一木,眼前的這些,處處都看到「無上甚深微妙法」。真正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這些,不是某部經典。真正的境界、真正的淨土,都在眼前、當下。你能不能聽得懂「無上甚深微妙法」、「 無字天書」的這些「無言之言」?如果看得懂「無字天書」,就能夠不斷的變化,從小的、還沒有開花,然後開花、慢慢長大,就變成這樣。如果你不覺得怎麼樣,可以問問自己:「我能夠做到嗎?我能夠無中生有,變化這些出來嗎?」當你真的由衷講出「自問不能」的時候,你是會臣服的;如果你不是由衷說出「自問不能」,表示背後的「自我」還是沒有臣服。真正的太陽在這裡,真正的太陽神在這裡,真正的阿波羅在這裡,但是眾生對真正的太陽卻很少去感恩,然後又去拜另一個偶像的太陽神。你看真正的太陽花構造之奧妙,真的展現法界的奧妙,跟前面的品種又不一樣,都是向日葵。整個法界展現出來是這樣奧妙,把太陽神再縮小到前面來,讓你看到整個法界的奧妙,法界地、水、火、風、空這樣慢慢演變,能夠讓你的生命開花出來。你的事業有成、開花結果、奮鬥有成,但是有否去看到背後整個因緣、法界的恩賜?如果有看到,不但不會有我慢,而且會處處懂得感恩、回饋。為了讓你去體會到「空」、「道」方面,你說:「沒有!找不到啊!我還是不知道「道」在哪裡呀!」你看!就是要透過上山、下海去拍攝一些幻燈片,來讓大家觀看、參考。你就浸泡在「空」裡面,就浸泡在「道」裡面,如果你還沒有開悟,就像“一元垂垂”的你,在說「我不知道「空」在哪裡呀!我不知道「道」在哪裡呀!」你就要去感受、打開智慧眼。為了讓你看到地、水、火、風、空,你就浸泡在風之中,就浸泡在「空」之中,你就浸泡在法界的懷抱。你看不到,因為你像水中的魚,如果悟根比較差,就變成要把你從水裡抓出來,讓你在這裡掙扎,你就…「啊!我真的不能沒有水!」有時候展現我慢的時候,你把鼻子捏起來、把嘴巴閉起來,然後一分鍾不要呼吸,看看「我慢」到底有多厲害?!當下、馬上就可以去實驗。當你離開水的時候,才會體會到水的重要;沒有空氣可以讓你吸的時候,你才會體悟到法界、空氣,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台灣在鬧旱災,缺水的時候,才體會到法界的水的重要。基督教有拜耶穌的畫像,但是真正的耶穌是不是這樣?當然我們是暫時保留!因為佛教徒會把佛陀畫出眾生所要的形相,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一樣會把耶穌畫出他們所要的形相,當然我們是要放下。這一張所呈現出來的人,是純真、純樸、充滿着愛心,耶穌完全沒有我慢,他是協助眾生回歸主懷,協助眾生找到上帝。就像佛陀一樣,協助眾生回歸法界;像老子一樣,協助眾生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因為他們所講的跟一般眾生所講的,好像又是相反,一般眾生無法理解,一般宗教師反而是攻擊、批評、批判、批鬥。所以,「受國之垢」才能稱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才能夠成為「天下王」,耶穌一樣毫無畏懼的跟眾生講,一般眾生所無法體會、瞭解到,這個角度跟一般宗教師所講的不同,結果他的下場就是這樣。人類對待真正的智慧者,真正說出真理、實相的下場,人類是用這樣來對待他,耶穌為了救贖眾生的罪,眾生本來就是法界的恩賜,但是為了救贖眾生這些罪,眾生回饋給他的卻是這樣。老子也是深觀法界眾生的情況,最後離去的時候才留下來《道德經》,然後讓大家不知道他到哪裡去。所以,老子在世間展現最圓融、相當高的智慧,佛陀也是明了這方面,所以制定很多戒律,佛陀也是走得戰戰兢兢。在此更清楚讓我們看到,世間眾生對真正的智慧者是如此的對待,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我們能夠以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來看耶穌,就會體會他的大慈大悲愍眾生。別人頭上戴上很亮麗的皇冠,耶穌頭上戴的卻是荊棘,因為被審判、釘死刑,眾生蹂躪他,如果掙扎就刺得更嚴重。這一條弘法之路,他是披荊斬棘,要喚醒眾生去體會解脫自在的世界竟然是一條披荊斬棘之路,眾生的回報竟然是如此。老子講:你能夠「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是你證量的展現,能不能真的來到無我、無私?大無畏、大無懼呢?而世間回饋給耶穌的荊棘,我們也要好好去體會。不要以為佛陀生前是多風光、多厲害!他是用飛天鑽地…,這些都是人類眾生的想像!你看不到真正的經典,看不到真正的解脫者,他們就是如此孤獨、孤單。所以,當基督教徒藉由十字架常常緬懷着、提醒自己,耶穌在替眾生贖罪、在喚醒眾生來到解脫自在的境界,在喚醒眾生不要被一般人所催眠。所以,佛陀也很由衷的跟大家講「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能不能真的醒過來?去體會這些智慧者不斷在喚醒眾生回到解脫自在的世界,遠離顛倒夢想,就是佛陀大慈大悲愍眾生。但是真正有助於我們解脫的,眾生卻不是很喜歡,常常都是讓那些羅漢托空鉢,「被褐」但是「懷玉」,內藏無價珍,因為眾生不喜歡聽他們講真理實相,不是羅漢不慈悲、不度眾生,而是你不要聽呀!於是我就悠閒的在這兒捻鬍鬚或是挖耳朵!如果眾生真的心想要聽,他就會毫無保留、毫無吝嗇的講出來;但是如果眾生不喜歡,就會這樣。這是聖女貞德,也是體會耶穌為眾生贖罪的意義,她心裡面一樣充滿着感恩、充滿着回饋,要把她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回饋世間。這幅是畫出來的,只是一個象徵,但是體會她是赤子之心的純真、純樸,讓我們的心也能夠來到赤子之心。這是特裡薩修女。如果宗教意識很濃厚的,就會認為是外道。如果能夠超越宗派、宗教意識立場,就會看到裡面充滿着沒有界線的愛心,這是真正「四無量心」的展現。所以,我們真的要超越宗派、宗教的框框看真理實相。人家做得到,展現真正的愛心,問問我們自己:我能做得到嗎?我能做得比他好嗎?這也是在告訴大家要回歸法界看到「空」。要「回歸法界」?但是你聽得懂嗎?希望大家能夠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然後為整個世間的和平而努力,不只愛護我們法界大自然,讓我們也真的發揮生命的力量。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愛,在有冒犯的地方給予寬恕,這一種考慮都是超越名利、超越二元對立,也唯有這樣做,才能夠在死亡的時候,讓我們生於永恆。真的來到無我、無私,才能夠跟整個法界溶為一體,才能夠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佛教所講的涅槃-不生、不死的世界,你一定是要經歷過這些。如果你沒有如此展現出來,卻一昧在那裡打坐、求神通、求禪相,然後認為自己證悟到什麼,來到不生不死的世界…,這些都是夢幻世界。真正不生不死的世界,一定是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如果你真的能夠體證到這些,展現無我無私、三輪體空,然後又能夠隨緣示現,「無所住而生其心」,無為、無不為。有一則笑話,也算是一種啟示:如果你是佛教徒,就認為要到寺廟;如果你是道教,就要到宮廟;如果你是天主教徒,就到教堂。反正隨你所喜歡的去設定。有一個人騎着一輛新的摩托車到市場買菜,因為他以前都是騎腳踏車而已,因此沒有上鎖的習慣。當他買完菜之後,就很高高興興的回家,結果機車忘了騎回去、也沒有上鎖,然後隔天才想到:「糟糕!我那輛新機車放在市場,沒有騎回去」於是想說「啊!這一下大概也沒了!完蛋了!」他很急急忙忙衝到市場去找機車,結果發現機車竟然還在那裡。這時候,如果他是個天主教徒就「哇!感謝主啊!是因為主的恩賜啊!主的幫忙啊!所以我的機車才沒有丟掉!」如果你是佛教徒就「感謝什麼佛、什麼佛…」反正都一樣,所以就準備好啦!因為他想到教堂,好好感謝主,於是他就很興奮的再騎着機車跑到教堂去,準備感謝主。結果當他進到教堂,好好對主大大讚嘆一番,好好感謝主、感謝諸神啊!感謝佛菩薩的加持保佑!他的機車才沒有丟掉,甚至如果是道教,還準備三牲、四果來拜、回饋一下。當他在教堂裡面感恩,做了很大的感恩、回饋、發願,走出教堂之後,發現:「糟糕!我的機車怎麼不見啦?」上帝不是幫你看守機車的人,這些瑣碎的事要你自己處理。不要樣樣事情都是主、都是主,該你自己處理的事情,還是要自己照顧。整個法界所要照顧的,是你的生命核心問題。所以,不要這樣粗心大意、無明,然後造業。種種的抓取、種種的結縛,導致自己身心的苦,導致很多的不如意,然後怨天尤人,都要回來反觀看我們自己,不要怨天尤人。-第79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就以美國911事件為例,美國雙子星大廈是世界的金融重心,被一些對美國有相當深仇大恨的人,發動飛機轟炸掉之後,激起全世界的震撼,更激起美國人的憤恨難消。身為美國總統的布希,也覺得這一件事情必須對美國人有所交代,為了要平息這一股怨恨之氣,就進一步發動戰爭。「和大怨,必有餘怨」很多事情不是一場戰爭就能夠完全解決,在過程中,一樣會激起更多的對立、更多的怨恨。美國也知道不能夠太過分,否則會引起整個世界更大的衝突,有些回教徒一樣不滿美國這樣的作風,包括為了要安撫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卻受到這麼多的委屈,這之間都會有很多的怨恨。我們能不能站在比較客觀、超然立場來處理?所以「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當然,在世間法裡面沒辦法十全十美,一定有不圓滿的地方,你不處理也不行,你處理了,也不要以為我們就是最高、最厲害的,一定會有餘怨。老子也講過,是不得已才發動戰爭,但是戰勝了,也要以喪事來處理,不能夠說我們今天勝利就大肆慶功一番。當你在慶功的時候,另外被打敗的一方,又會慢慢醞釀報復、仇恨之心,「世間法」就是沒辦法圓滿。「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是以前的名詞,就像借據,一張中間蓋一個共同的印章,然後一個人各執一邊,等於一個是收據、另一個是借據。有的人把錢借給別人,他的手上是握有借據,但是不會常常在想別人應該要還我,什麼時候要還我、什麼時候要討債。如果你有錢要借出去,就要有心理準備,就算他沒有償還,也是很正常的事。一般世間常是這樣,你才不會難過。如果有借、有還,就像是撿到;如果沒還,是正常的。一般錢借出去,常常是這樣。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錢就坦白跟你講:沒錢!如果這一件事情真的值得幫忙,需要周轉一些,依法律上來講,還是一樣有借有貸,但是你的心胸如果常常有一種應該要償還我、應該…,假如事與願違,借錢的人不會痛苦,錢被借的人就常常很痛苦!而且常常是是要人家還錢,反而更不好意思,比跟人借錢更不好意思。所以,真的要把這件事情消化掉,要有這一種雅量,錢如果真正借出去,就要有準備,沒有還回來是正常,在你的內心沒有這一件事情的罣礙,所以「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他擁有那些借據,但是縱然沒有償還、到期爽約,他也不會去報復,或是找黑道來要債。他是寧人欠我,我不欠人。你如果欠我的,到時候爽約、要欠我,那是你的事。對我來講,這件事情我都是消化掉。如果你耿耿於懷,表示這件事情沒有消化掉,在你的心中,看你放多久那個債務,就在你的身上、心上,累積多久、積壓多久,所以「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如果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品德的人,他是寧人負我、我不負人,我不去欠人。「無德司徹」如果沒有智慧或是比較欠缺品德,又常常會反過來,寧我負人,寧願去欠別人,不願意別人欠我。別人只要有欠他,他都記牢牢,隨時要向人討。如果他欠別人的錢,沒多久就忘記了,如果「無德」就是他欠別人,很快就忘掉;別人欠他的,永遠都記得。如果「有德」,反而相反,如果我欠別人的,在我沒有還之前,我會設法要清還,我不負人。但是如果別人欠我的,就看對方。在法律上的規範是一回事,但是這裡講的都是心境方面的問題,如果你的心境放不下,就算別人欠你錢、理所應該要還,但是他到時不還,你就到法院去告、告,告到後來,就算你贏了,他還是不還,他要去坐牢,你又能夠怎麼樣!所以,這是一個心境方面的問題。如果你把這件事情一直耿耿於懷,痛苦的是你自己,所以這個要分開。法律有法律方面的問題,法律有法律解決方面的問題,但最主要是我們的心境方面,怎麼把那些不如意之事,能夠真正消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八個字很美、很妙,大家要好好體會。為什麼「天道無親」?對整個法界而言,是沒有偏愛、沒有私心的,像太陽一樣平等心的照耀,地球上的眾生、空氣、大地也是一樣,都是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為什麼「常與善人」?並不是日本把太陽圖形當做國旗,太陽就多照射他們、對他們比較好一點;別的地方會有紫外線,因為日本對我比較好,所以日本都沒有紫外線?不會這樣,它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常與善人」?最主要是如果你懂得“感恩之心”,體會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代之而起的會是一種知恩、感恩、報恩,而且會整個展現無我、無私的精神。所以,這時候你的心是開放的,你會發現到整個法界的可愛、整個法界的玄妙。同樣的,我們一群人到山上、溪邊或是水邊,沒有聞思基礎,來這裡你是見不到法,會覺得「這是什麼鬼地方?這也沒什麼!我要的禪修不是這樣!我要的是神通感應…」你體會不到整個法界不斷在養育我們,你的心沒辦法打開。當有些人在溪邊坐得很安詳、很自在、很快樂,但是你在溪邊會坐得很緊、很痛苦,「奇怪?我怎麼還沒有感應?我怎麼還沒有…?我怎麼還沒有得到我所要的?…」同樣躺在草地上,人家感受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的愛,當他躺在草地上,覺得說「啊!我就像躺在父母親的懷抱中」那一種安詳、自在,身心柔軟、感恩的心-知足、感恩,當他躺在地上,好像整個法界的充電,精神恢復很快,因為全然的開放,整個法界又是不斷穿流而過。因為他的心是開放的、「空」的,整個法界的法流不斷穿流而過、淨化他的身心,疲勞消除比較快,精神恢復也比較好,又是精神飽滿的充滿慈悲心,下山跟眾生結緣。但是有的人躺在草地上,就不一樣了,認為「唉喲!這裡好髒!這裡有落葉!這裡有屍體!這裡有狗大便!這裡有…」一直在責備:「啊!這個髒死了!我們這麼高貴的人,怎麼可以躺在地上?!」像這樣,就算躺在地上也是一樣,不是不安、不然就是很不自在,身心還是很緊、還是很苦。所以,不是法界虐待你,是因為你的心沒有打開,沒有去看到法界無我、無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不是你這個民族是我上帝特選的種族,我才特別照顧你。不是你這個民族是我太陽特選的種族,你們是太陽之子、阿波羅之子,我才特別照顧你們。眾生是一律平等,只是你有沒有體道、悟道,這樣而已。當你體會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的重要,你整個心態、整個質量都不一樣。同樣在溪邊、同樣在草地上,你的心境不同,生命質量就不同。同樣躺在大地上,有的人感受法界、大自然的恩澤與愛,就會充滿了感恩。當你躺在草地上,接受整個法界的充電,「充電」就是「常與善人」。如果體會不到,有的人就想說:「耶!如果生死不是我的事,為什麼要感恩大地呢?為什麼要感恩太陽呢?」如果你認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本來就很正常,欠缺感恩、知恩,你的心不會打開,而且你認為「應該啊!」好像父母親賺錢養我們,就認為「應該啊!誰叫你要做我的老爸?!」變成父母親給我們錢,也認為是應該。這樣我們的生命沒辦法很法喜、很喜悅,要慢慢體會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就是整個法界的恩賜。我今天能夠活着,就是整個法界以及很多眾生的協助、因緣具足,絶對不是我是、我能。當能夠去體會到這些,真的是心花朵朵開,真的就是知恩、感恩、報恩,你的生命才活得很有意義,才會有真正快樂的人生,就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80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事實上,老子最後強調“返璞歸真”。經文的重點就在於這幾個字,整個從頭到尾所貫穿出來的重點,到最後是要來到“返璞歸真”。在《阿含解脫道》也有提到「至人只是常」、「返璞歸真」,就是來到這樣的境界、世界。「小國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國,國家、社會都會比較好處理、比較單純、比較安定,認為是最好治理。「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縱然有那些武器,也都不會去用。如果你能夠體會一切百姓跟我都是兄弟、同胞,所有眾生跟我們都是一體,當你真正感覺一體世界,你還會去傷害眾生嗎?就算有那些武器,也都是不使用的。「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能夠讓人民「重死」,就是愛惜生命,一方面讓眾生了悟生死大事,一方面也讓眾生體會生命得來不易,是整個法界的恩賜、整個法界的奇蹟。生命能夠在地球出現,你現在能夠坐在這裡,真的是整個法界的奇蹟,但是你都不以為然、不知珍惜。在《阿含經》佛陀一樣有講到,人能夠在地球上出生,就像有一個比喻,像在大海中有一塊小小的木板,木板中間有一個孔,一隻烏龜在大海漂浮,剛好又遇到那塊木板,而且又要穿透到那個孔,這樣才出生。要出生為人,整個法界的因緣是要進化好幾十億年。有太陽系、地球以來,已經有幾十億年的歷史,審視整部地球的進化史,人類的出現也不過是這幾十萬年的事,幾億年前是恐龍的時代,地球上沒有人類,所以不知道生命的珍貴,還常常怨天尤人:「我怎麼這麼歹命!怎麼這麼衰!怎麼…」。「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要了悟生命真的是得來不易。你要了悟生死大事,知道我們的生命是怎麼來的,而且實相又是怎麼樣,佛陀都是幫助我們解開這些,這樣你才不會去抓取生命,不會貪生怕死,然後又會珍惜。眾生是一直抓着生命,卻很不珍惜你現在的生命,一直在糟蹋生命、貪生怕死。一般眾生常常活在過去跟未來的夢幻世界,就是在糟蹋生命;你常常活在身心很苦、抱怨、我慢展現的世界,都是在糟蹋生命,然後又一直貪生怕死。如果你有體會這些真理實相,就不會貪生怕死,不會去抓取生命,但是你會珍惜每一個緣起。今天有因緣,大家聚集在這裡,珍惜當下這些因緣,但是完全不抓,當下該做什麼、我們就做,當下能夠講什麼、我們就講,就是「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因為了悟生命得來不易,所以會珍惜它,但是不會貪生怕死。當你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來到大安心、大自在,你還要到處去找法嗎?!不必遠徙,不必到他方世界,不必到很遠的地方去找淨土,你不必一直覺得這裡不好,然後要搬移到哪裡、搬到哪裡。如果真的了悟生死大事,你就「不遠徙」不會一直要向心外去求法,不會一直要向心外去找安心。「雖有舟輿,無所乘之」縱然有那些交通工具,也可以不必要。並不一定我們絶對不去乘坐,如果真的有需要、也可以坐,但是可有、可無!如果你真的知道解脫的核心,但得本,不愁末,真正掌握到根本核心,就可以權施種種方便法,但是這些可有、可無,如果你掌握到根本核心,就不一樣。「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雖然有武器或是軍隊,但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不必使用到那些,大家都是能夠感恩、珍惜,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扶持,這種世界是沒有仇恨、沒有對立,這樣就不需要軍隊、不需要武器。「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讓人民回覆到「結繩而用」的時代,很樸實、很純樸的世界。但是並不是說這樣好像變成社會倒退,科技都沒有用,整個社會的進化就會倒轉、逆轉。老子所強調的是“心靈淨化”-心靈的提升、返璞歸真,我們心靈回到最初、最原始的純樸狀態。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外面環境受污染大家是可以看得到,但是眾生的心靈受污染、受扭曲,你是很不容易覺察到、很不容易看到。所以,像佛陀、老子也是一樣,都希望我們能夠淨化心靈,回到成為一個真人,就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佛陀也是一樣,不必擁有很多建設、道場,身上有的就是法,到處跟眾生講,你們需要、我就講,不需要、就保持聖默然。本身所需的不多,托鉢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快樂。佛陀就是很標準來到心靈的淨化、返璞歸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返璞歸真的生活,只要能夠吃得飽就好,「甘其食」不是吃得很好,而是你的心境提升之後,就算吃菜根,也有品嚐到菜根香。粗茶淡飯,只要你心情好、心境好,粗茶淡飯一樣過得快樂似神仙。如果你不能滿足,就算給你山珍海味,也是苦惱、煩惱無限!所以「甘其食」是心境方面,心境能夠來到返璞歸真,所需不多,只要三餐吃得飽就好。「美其服」就是穿得暖就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也是這樣的意思。只要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了!其它多餘的這些,我都願意跟眾生分享、回饋世間。有的人不太瞭解,認為我當醫生好好的,要賺錢也可以賺很多,是不是頭殻壞掉?才把那些放下、去修行。我是覺得個人的目標、方向不一樣,我要的是心靈質量真的昇華,來到安心自在,所以當我在工作的時候也是一樣,就是覺得只要有個地方,三餐可以吃得飽,有衣服可以穿得暖,有地方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夠了!像以前在上班的時候也是一樣,上班時間都是越來越減少,人家一個月賺多少錢,我不是去跟別人比賺多少錢,反正可以過得去就好,其它就是不斷充實精神方面,充實心靈成長,不斷往《解脫道》邁進。在此跟大家互相勉勵,如果真的要走《解脫道》,也是一樣自然會慢慢對各種物質慾望會越來越少、越淡薄。不是壓抑,如果吃不飽、穿不暖,然後要修行,是道糧不足,障礙也會很多,你本身讓自己身心能夠安頓的情況之下,不用說要山珍海味、豪宅、洋房,這樣慾望無窮,你會成為慾望的奴隷。如果真的要修行,簡單、基本上過得去就好,重要的是心靈的提升,這樣才能夠來到安心自在。如果心靈方面沒有提升、沒有成長、沒有淨化,縱然你有再多的金銀財寶,內心還是一樣空虛、不安、苦悶。所以,這一段期間的結緣,也是慢慢協助大家得到無價之寶,我們的課程不是用價錢去衡量。「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因為你是來到感恩、知足、常樂。事實上,老子是要實踐一個大同世界,問題就是心靈必需要不斷提升,才有辦法來到「小國寡民」的世界。如果能夠實踐這一種世界,「鄰國相望」一個村莊就好像一個國家,「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事實上,一個修行者、解脫者不是變成一個孤僻者,變成很孤獨、很冷漠,而是因為各方面都很知足、感恩,不必交際應酬、東奔西跑,因為你欠缺的不多。如果一個村莊基本所需能夠滿足,這樣就可以了。生活上能夠過得去,而且你又覺得我這樣不欠缺什麼!所以就可以不必到處東奔西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不是心靈世界的閉鎖,而是來到知恩、感恩,知足、常樂。如果能夠這樣,你不會欠缺什麼,不管你到哪裡,都是安心自在。一般眾生的交往、往來,常常是在談論別人的種種是是非非,東家長、西家短,不然就是各種交際、應酬,都在那裡比大比低、比高比小!比我慢、比誰的成就高…,這些對解脫者來講都是多餘的,都是沒有必要的。那些談得再多,對你身心的安詳沒有益助,頂多只是去比一個我慢,你比別人有成就,你就高興幾天而已。因為這一種「比」的習性還在,好!於是慢慢比,比到別人比你高、比你好的時候,哇!又要痛苦好幾天。所以,真正心靈安詳、內心很富有,到哪裡都是安心自在、可有可無。要慢慢體會老子所講的,都是回到心靈很純樸、很原始、很純真的真人世界,大家不要從表面、文字來解讀它。回覆到「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返璞歸真的世界,還有講到一個很重要的重點,無論是佛陀、老子或是耶穌、莊子,都是希望我們回到一個“沒有宗教師污染的世界”,我不是宗教師,也沒有要成立宗派,所跟大家講的也不是我個人所獨創、所發明的,我只是一個法界的代言人,協助大家去認清法界實相而已。所以,在這一路的過程,都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求真、求證。不要因為某人講,你就這樣信;不要因為經典這樣寫,你就這樣信。「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是老子讓我們回覆到一個“沒有宗教師污染的世界”,沒有“經典污染”的世界。不是經典不重要,經典是一個參考指標,協助我們去找真理實相。但是如果你以經典為準,而否定真理、實相,經典反而是你的最大障礙。一方面讓我們回到讓“大自然”來說法、回到“以大自然為師”,讓大自然如其本來的告訴我們:實相是什麼?讓我們不受各種污染,回到很純清、很寧靜的心靈質量,來看清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如來」的世界,就是「如實觀」的世界。《金剛經》提到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夠看到法界的真理實相。以上所歸納的,是我從民國88年(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回到法界,以法界為師、以法界為依歸,很深、很深的一些感觸,因為那時候覺得所體會的,為什麼跟一般宗教師所講、所體會的,有那麼多、那麼大的差異呢?!所以就把自己交給法界,從法界、大自然裡面,超越任何經典、文字,從大自然裡面去見法、體悟,法界、大自然有告訴你是業力深重、業障深重嗎?法界、大自然有告訴你出生為女人,是少修幾百世?法界、大自然有告訴你說:你是背負着原罪來的?那時候發現到我竟然跟一般宗教所講的,有這麼大的差異,體悟真的要回到以法界為師、以大自然為師,不然眾生真的在苦海載浮載沉,不知道究竟歸依處在哪裡,像剛才所提的很多觀念,佛陀跟我們講「一切眾生類,悉共相纏縛」,眾生是在互相催眠、互相纏縛,所以告訴我們: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當我們的心靈被催眠之後,我們不知道,被催眠的這些都不是法界、大自然在催眠的,都是你從一些宗教師、各種的論著、各種的經典,形成各種的觀念知見,別人怎麼樣說、別人怎麼樣講,我們裝填很多這些。我們不是一概否定經典,而是說裡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正確的、有錯誤的,這裡面有很多是有用的,有不少是病毒,但是眾生不知道,也沒有能力去過濾,所以就這樣裝填了很多,然後形成你的知見。於是你就用這樣的知見去判斷,導致「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你被錯誤的知見所引導卻不知道。將來有一天你成為宗教師,也會進入「以盲引盲」,而不知不覺、不以為然,就是眾生在顛倒夢想的世界。如何才能夠發現我們過去是在顛倒夢想的世界?這是一條解脫之路,你要找尋究竟歸依處、安心之處,佛陀所提供的方法,越高級的是來到越單純、越簡便。老子更是直接切入最快、最好、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講很重要一個原則-「致虛極,守靜篤」,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很大桶的水,接受各種因緣條件,然後一直動盪不安。我們的心就像動盪不安的水,如果水沒有清淨下來,沒辦法照見到月亮、照見到實相。想要讓心湖的水靜下來,如果是用各種方法在旁敲,一直敲、打啊!希望它趕快靜下來、靜下來!或是多投一些東西,認為有穩定作用、有沈澱的作用,就在一直投進去、投進去!每隔幾秒、每隔幾分就一直投進去,認為這個有沈澱作用、有冷靜作用、有穩定作用,一直在那裡弄、一直在那裡用,或是用一些板把動盪壓下來,一直壓着、一直壓!趕快啊!…但是奇怪?我的心怎麼還沒辦法靜下來呢?於是就一直在那裡用,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正要讓心、水靜下來,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最高明的方法就是「無為」,是不要去動它,就是沒有方法的方法、“無修之修”。在《阿含解脫道》「四禪八定」有一章節講到「無修之修」,都是來到最高級的方法,老子更是直接切入,不要去動它,就保持一個客觀、冷靜的覺察,讓心慢慢沉澱下來。各種「有為法」都不會、也無法讓你的心,真正徹底寧靜、清淨下來,只要在「有為」,就是一直在震動它。記得!不管用任何方法,不管別人介紹的方法多麼奧妙,多麼玄、多麼虛、多麼高、多麼妙、多麼圓、多麼頓,只要你還在有方法,你的心還是緊繃的,「緊」一定是有用力。有用力,就會繼續在動盪它。所以,各種「有為法」,還是無法讓心回覆到最純真、純樸的境界。像我們帶領禪修方面也是一樣,沒有透過「有為法」,要直接契入「無為」不容易,但是「有為」的階段能夠越短、越好。不是說時間要多長、多久,我的方法要怎麼樣才好,有為的方法能夠越短越好,當你的心很快寧靜下來,才能夠真的如實觀。-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一章是很重要的「結局」,很精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改為「真言不美,美言不真」。「信言不美」就是忠言逆耳。說真話,真誠、有信用的話是不會很美;說實相的話,也不會很美。「信」就是有信可征,包括在這一年多來,跟大家結緣、所講的這些,都是讓你可去求真求證,是可修、可證、可達。「信言」就是很有信用。在《阿含經》裡面,佛陀也提到阿羅漢講經說法的幾個原則,一定是「真實的、對眾生有利益的、佛陀所親證的」才講,講的都是「信言」,可確信的,不是讓你迷信,不是模棱兩可,不是無法求證的。「信言不美」因為眾生習慣構築夢幻世界,喜歡聽一些催眠的甜言蜜語。尤其像青少年男女在談戀愛的時候,總是很喜歡聽「催眠曲」,如果跟你講實話,就覺得這個人像呆頭鵝、不解風情。但是卻不知道他是一個實實在在、很樸實的人,所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言不美,美言不真」。如果要解脫,就要學習着「聽真言」、聽逆耳的忠言。「善者不辯」返璞歸真的人,來到真、善、美的真人,有體悟到真理、實相的人,他是不會跟你諍辯。「辯者不善」如果很喜歡諍辯、到處去懷疑,很喜歡到處背着一把劍跟人家比高、比低,表示這個人還不瞭解真理實相。如果真的知道,你不必諍辯。眾生喜歡聽真理實相,你就如實說;眾生不喜歡聽,你就保持沉默;眾生要諍辯,你很清楚知道他是為「我慢」而來?還是為求真理而來?如果是為「我慢」而來的諍辯,你不會去跟他諍辯。佛陀也提到「我不與世間諍,是世間(人)與我諍」。大家都聽過瞎子摸象的比喻,當你是瞎子,你摸到什麼,就認為大象是什麼,因為沒有看到全貌,所以才在諍辯,認為:大象就是像一把扇子、一個柱子、一面牆壁、一把掃把,然後就在那裡諍辯。如果你的眼睛是好的,看到真正大象全貌,你還會去跟他們再諍辯嗎?不會的!所以要好好去體會,為什麼「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就像以前廣欽老和尚在山中打坐、入深定,有一次差一點被柴夫燒掉。因為他入深定,柴夫好幾天過去看,身體怎麼都沒有動?結果他們想說會不會是死了?弘一大師去看認為是入定,還不是死亡,所以才沒有被燒掉。有一位苦行僧的遭遇就沒有像廣欽老和尚這麼好,他可能因為入深定,被誤認為死亡。然後就由他的朋友舉行祭典、祭祀儀式,準備把他抬去埋葬了。正當棺材行將入土,苦行僧突然復活起來,用力敲打棺材蓋,於是棺材蓋打開了,這個人就坐起來對周圍的人說:「你們在搞什麼啊!我還活着啊!我並沒有死啊!」結果當他說了這些話之後,大家鴉雀無聲。大家在那裡想:「奇怪!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主祭者、主導者想說這個場面不處理也不行,於是就出來說話,說:「耶!老兄啊!醫生跟神父都證明你已經死亡了,而且又開出死亡證明書,專家的話是不會有錯的」所以棺材蓋又再度被蓋上,然後在預定的時辰把他埋葬掉了。你看這裡搬出醫生跟神父都證明你是錯、你是死的,醫生來鑒定過你也是死的,死亡證明開出來。神父來看過,認定你也是死的,已經做完一個彌撒,做過這些祭典了。所以,我是相信專家的權威,他們是對的,你是錯的!不只專家、權威,而且還有這些證明,都具有法律效力,經典、文字都是很權威的,不可以懷疑!服從專家、服從這些證明…。這一則笑話的含意很深,是在《弦外之音》裡面的一則啟示。所以,是先有真理實相,先有法界、大自然的存在,那些智慧很高的人像佛陀、老子、耶穌之類,看到真理、實相之後,告訴眾生一條解脫之路。佛陀整個講經說法,都是協助大家去了悟真理實相。本來沒有《阿含經》、《大藏經》,他們都是依據真理實相來講。像佛陀或是老子看到這些真理實相,然後透過他們的語言詮述,老子留下《老子道德經》,佛陀留下《阿含》方面的,但也不是佛陀撰寫《阿含》,而是後人把他所講的編着下來,所以才有這些經典文字,才有這些語言的敘述,才有這些講經說法。但是現在眾生又迷執在這上面,就變成某某大師說、某某宗教師說、某某誰說。本來他們是「指月的手指」,經典文字更是「指月手指」的手指,結果現在大家離開了這些,然後一直在經典、語言、文字上面鑽研、上面繞。明明一隻大象就在那裡,又是在諍辯「不是啦!經典、文字是怎麼記錄的!人家別人是怎麼講的!…」把真理實相置之不顧,不去看「無字天書」,然後在上面鑽研、在上面諍辯。而且還會搬出「醫生、神父都證明是死的,專家的話是不會錯的,又有開具死亡證明書、又有訃聞,早就出來啦!好啦!就這樣啊!…」大家不去看實相,變成「就是這樣呀!」剛才是很中肯的跟大家提到,希望大家真的能夠回到以法界為師,回到以大自然為師,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這樣一年多來在中鼎跟大家結緣,就沒有白浪費。大家的目標是要超越經典、文字,超越人我相,你們的目標不是在某部經典上面,這些都是協助我們去看到真理的工具,我們感恩這些工具。我在這裡跟大家講課,也是一樣只是協助你去看到而已,不要把目標鎖定在我的身上,不要去認定:「這個人怎麼樣呀!這個人怎麼樣呀!…」如果你的目標還在我的身上打量,跟真理還差十萬八千里。所以,都不要在我身上打量,這些都只是協助你去看到真理。有學員幫我照一張相跟大家結緣,他也是發心洗照片出來跟一些結緣,記得!你拿這個相片回去,不要只是一直不停的拜,是“見其人,思其言”,然後體會話中之意,去看到真理實相。「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如果真正知道真理實相的人,不必、也不會展現很博學多聞說:「我《藏經》看了幾遍、幾十遍…」因為真正的真理實相,本來就是沒有語言文字,這一部「無字天書」就是呈現在每一個人的眼前。如果你一直沾沾自喜,認為:「我自己學問很高啊!我自己飽學多聞啊!我經典看多少啊!我懂多少啊!我學過多少宗派、學過多少法門啦!我懂多少…」如果還在炫耀自己懂很多,表示還沒有真正知道。如果你還在炫耀藏經看過幾遍,表示你還沒有看到實相,都還在語言文字上面繞,就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易經》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就是簡易、變易、不易,「簡易」就是當你真正體會到真理實相,就會掌握根本核心,有一句話「一理通,萬理徹」,如果你真正掌握到核心,「但得本,(莫)不愁末」,你能夠真正掌握《易經》核心“簡易”,根本原則就是這樣。所以,佛陀就跟我們坦白講,現象界就是「無常」、「無我」、「緣起甚深」,就只有這幾個字,很簡短!問題是你忙了一輩子,如果沒有扣住核心,也是還在門外繞,還在頭腦知見裡面繞。「『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一個真正解脫者、有智慧的人,他是「不積」不會為個人積蓄。一般眾生是要越得越多、要越抓越多,我的、我的要越多。但是一個真正體悟「無我」的人,是不會為自己而積蓄,體會到整個法界、大自然展現出來,就是大公、無我無私的精神特色。真的體道、悟道而行道,自然會展現「道」的質量特色,展現法界的精神、特色,這時候就會展現出無我無私,展現「既以為人己愈有」。為什麼?只要我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有三餐可以吃,吃得飽、穿得暖,這樣就夠了!其它的,我願意去跟眾生來分享、回饋。當然做這些慈悲也要有智慧。如果慈悲沒有智慧做後盾,有時候你的慈悲很容易長養眾生的欲貪。有一位學員講有個人跟他訴說走投無路,欠人很多錢、家庭又很需要錢,地下錢莊又在跟他要錢,訴說很多的苦,現在很緊迫、很需要錢、很可憐,需要一些救濟。學員問我:「當初聽了這些,覺得沒有幫忙他,實在一直很耿耿於懷,我一直覺得好像自己不慈悲…」我跟他講:也許這是一個「無底洞」,慈悲要看因緣情況。如果欠缺智慧,很容易長養眾生的欲貪,慈悲要跟智慧配合,悲智要雙運。有這一種胸襟願意回饋世間、願意跟眾生分享,背後是充滿智慧,都是有智慧為背景,把錢用在覺得真的能夠利益眾生,你就去做。當你越付出越多的時候,記得!當然我們也是要量力,不要沒錢、然後去借錢,這樣不對!那不是真正的慈悲。你有餘,會很自然要跟眾生分享。當你跟眾生越分享,「既以為人」你為眾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你越付出,反而得到法界的回饋、回向越多。你不要想說:如果這個月我佈施十萬出去,也許下個月就可以回收一百萬…?不是那個「多」!如果你存有經濟考慮的回收,又是有我、有私心、有所求,這樣你是得不到的,這裡所講的都是真正的無我、無私。真正站在無我、無私的精神,慢慢、默默回饋這世間,一方面「三輪體空」在做的時候,你當下就是很快樂、很安心、很自在!看到眾生也不斷的受益,不斷在改變、在提升、在淨化,就好像說你默默推廣正法,讓正法淨化眾生的心靈,你會感受到、看到眾生的成長,看到眾生的脫胎換骨,也會跟眾生一起同樂。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如果真的能夠「三輪體空」去佈施,無我、無私的去做,你真的去做,就可以真正體會老子所講的「『聖人』不積」,所以「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整個大自然、法界所展現的特性就是利益眾生,沒有瞋心、沒有條件,一般眾生愛的背後都是有條件、有抓取、有所求,當你覺得愛得越深,如果對方所做出來的,不符合我的欲求,你背後跟着而起的是瞋心、恨啊!所以,為什麼愛與恨是一體兩面?因為一般眾生的有條件、有所求、有我、我所,於是對方接受你的愛,也會覺得很沉重。只要你的愛裡面有抓取、有條件,對方會覺得很沉重,你也會很苦。所以,整個法界就是「利而不害」善待一切眾生而沒有瞋心,沒有那些抓取,不會說當對方不符合我的意思,就審判你、把你判入地獄,有些宗教是用恐嚇眾生。但是整個法界、大自然展現無我、無私,是「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有智慧的解脫者是體道、悟道而行道,自然展現出來的特質,前面老子處處都講「無為」,但是「無為」不是吃飽沒事做,坐在那裡發呆。「無為」講的是無我、無私,他一樣覺得對眾生有益助的事情,就會積極去做。能幫助這個世間少苦、離苦,他就會去做。他是「為而不爭」默默去做,但不會跟眾生爭排名、搶功、出風頭,不會認為「我這樣做,可以受到眾生的重視,可以受到肯定,可以提高我的身份、地位…」沒有那些考慮,該做的就去做。眾生瞭解、不瞭解或是肯定、不肯定,那是一回事,只要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去做、默默的去做,不求名、不求利,就是真的體道、悟道,「行道」就會展現出「道」的質量,而與「道」合一。要解脫、與法界為一體,溶入一體世界,與道合一,都不是用想像的,不是用嘴巴講的,不是用諍辯的。佛陀所講的「無常」、「無我」,都不是用諍辯的,是要實際展現出來,要實際做到才算。【幻燈片】這一年來,我們上過《阿含解脫道次第》、《老子道德經》,整個聞、思、修、證結合之後,在學佛的心路歷程,以及求道、覓道的過程,除了課堂的聞思之外,還不斷上山、下海,找真理、找實相、找解脫。黃色的是相思樹,白色的是油桐花,這是我們這一次禪修地方,代表上山、下海,不斷到處去找,體會什麼叫真理實相?無常?是真正要“撩下去”體證,真正準備要“撩下去”實際體證,把聞思、修證結合起來,真的要放開、要歸零,不要還帶著過去的觀念。如果過去的知見觀念沒有放下,很難突破,真的要歸零、身心柔軟“撩下去”,才能夠很快「見法」 。這是前幾天大家上山、下海,到溪邊去打坐。我們上山、下海,目的是要做什麼?就是要參悟、了悟生死大事。修行不是在練功夫,真正修行最後的核心,就是了悟生死大事,才能夠大安心、大自在。有一個人因為被專家鑒定死了,於是被抬出去,同道來這裡為他哀悼。我們都在那裡了悟生死大事,你要跳下去體會,看能不能讓「自我」真的死掉。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去除「自我」所要的框框、模式,如果你能夠讓種種運作觀念埋葬掉,你很快就可以脫胎換骨。這一位也是一樣在參悟、體悟生死大事!如果他真的能夠大死一番,真的能夠參透之後,就可以真正成為一位大師,就會真正活起來。如果還沒有大安心、大自在,就算讓你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你還是苦、不安!怕死啊!所以,山明水秀還是個空中閣樓,大家要體會真正的淨土是在我們的心境。大家不斷這樣繼續在參、在悟、在修!讓我們的心能夠漸漸靜下來,所以,上山、下海、溪邊…到處去體會「溪聲儘是廣長舌」,然後溶入法界裡面,超越語言、文字,沒有文字、沒有語言的世界,來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的世界,都是告訴我們要溶入法界。我們的身心不斷透過聞、思、修、證,讓我們的身心漸漸沉靜下來,你就能夠初見法性,慢慢對「無常」有比較具體瞭解,從大自然裡面慢慢體悟「無常法則」,你也慢慢去親證、飲到這些法水,然後又慢慢體會整個大自然、法界,是這樣在養育我們,當你體會越深的時候,自然會由衷感恩,我慢、「十個結」的斷除才會快。整個法界、大自然就像慈母,眾生就像慈母懷抱中的小孩,能不能慢慢去體會?如果還在展現我是、我能、我慢,都是我們不知恩!還不知道法界對我們的重要,還看不懂「無字天書」。眾生看不懂「無字天書」,就在盲盲目目過生活,然後吃飽睡、睡飽吃,不然就是製造很多垃圾回饋大自然。如果你能夠慢慢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慢慢看到整個法界、大自然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才會清楚看到「八正道」,正確走在「八正道」上。要去讀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無字天書」,生命才會一直脫胎換骨。傳說佛陀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那些話是一種代表、形容,整個生命的脫胎換骨,“重新”活起來,“重新”來!修行是一條跟世間的思維是背道而馳,不要用世間思維的觀念,然後一直在引導着自己,真的要有大丈夫氣魄,讓過去那些知見、觀念放下,歸零“重新”來過,讓自己不認識自己,每一天都是嶄新生命的開始,就會體會到生命的喜悅。真正要體會生命的喜悅,是看到真理實相,體道、悟道、而行道,展現真正新的生命,來到解脫自在。當你的智慧眼打開之後,看整個法界就不一樣,處處就是充滿着生命力,會看到整個法界的奧妙、神奇!當你看得越深,「我慢」斷得越快。你以前看蕃茄只是蕃茄,沒什麼!當你在聞思的過程,在經典文字繞的過程,你覺得這只是五陰,只是一些地、一些水、一些風…的元素組合而成,這沒什麼!但是當你真正再進一步去體會,不是一加一,五個一加起來等於五。當你體會到緣起甚深,又去看到整個法界展現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時候你再看蕃茄,已經是來到看蕃茄又是蕃茄,裡面真的都是充滿「玄之又玄」。所以,當你在吃青菜、水果的裡面,都會充滿着感恩,生命質量就不一樣。當你再看大地的時候,以前你是覺得很討厭!覺得這麼多骯髒的。當你智慧眼打開之後,哇!你去欣賞花在下雨!這是油桐花,當它一掉下來,就像花在下雨,就是油桐花的花雨,早上看起來好像覆蓋一層白雪。當它掉落的時候很優美,也都在告訴我們「無常」、法界的緣起甚深。當真的心靜下來,智慧眼打開,去看整個法界都不一樣。當你看小黃瓜,就會看到整個法界的奧妙,這都不是想像,都是實相的存在,你會讚歎法界真的太奧妙,那一種讚歎是由衷的。當瞭解越深、就越讚歎,而越讚歎,我慢的斷除就越快。法界讓花朵開花之後,能夠結出小黃瓜,慢慢去體會!問問自己:我能不能做到呢?這有助於斷除我們的我慢。這是螺旋狀,彈簧的構造很特殊,以前在82到85年(1993至96)的時候,我也曾經去種過菜,不管是瓠仔、菜瓜或是小黃瓜,有一個特色是它有須,這個須會去攀住固定,有彈簧固定的作用,可以受風吹、又有彈性,如果沒有彈性,風一吹就會斷掉。還有,這個彈簧裡面很有“學問”,這樣形容好像沒禮貌、太低估它們,這個彈簧裡面又是很奧妙、,很玄的。有時間你去把它拉開,這邊是這樣繞進去,有分成兩半,另一半所繞的方向是相反,它中間有一個轉折。那時候當我看到、拉開一看,哇!奧妙啊!如果它都是同一個方向一直繞過來,我們把它拉開就會斷掉,會一直打結,因為它一直繞,當你拉開之後,就變成一直旋轉、纏繞着,變成整個都是纏繞在一起,不然就是斷掉,糾纏是因為它整個線都黏扯在一起。當你把它拉開、拉直,那個線就凹陷下去,或是斷掉。當你把它拉開,會形成怎麼樣?法界的構造是這麼奧妙,因為它這一半跟這一半,所繞的方向不一樣,當你把它拉開變成一條直線,而且本身這個須不會受損、不會糾纏,不會旋轉而糾纏,它是變成一條線,再把它回覆到這樣的情況。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覺得這個構造就是這麼奧妙,法界能夠讓母的菜瓜花開出這麼燦爛的花,然後又能夠讓那些蜜蜂、蝴蝶幫忙它們,我吸取你的一些營養份,也回饋一些,互蒙其利。法界不斷的孕育,長養出這些蔬果、蔬菜,當你的心越寧靜下來,真的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要去看到這個實相。所以,老子希望我們超越所有經典、語言、文字來看到實相,佛陀講經說法也不是依據某一部經典在講,真的都是依據實相來講,當你打開智慧眼去看,你會看到裡面緣起甚深。當你慢慢瞭解緣起甚深之後,體會到不管當下法界賜給我怎麼樣的因緣,我全然的接受,感恩整個法界的恩賜。如果我是冰的時候,一樣!就好好扮演冰的角色,眾生要構築一個皇宮走廊也好,你就拿去用。當我是冰的角色,就扮演冰的角色;當我是水的時候,就一樣滋潤大地。我不哀怨這個冰快要溶化了、怕生命消失,它只是一種變化、轉換而已。當我是水的時候,就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一方面莊嚴法界,一方面也回饋世間。當我是雲的時候,我也一樣,不管我是冰、或是水、或是雲,都是全然活在每一個當下,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莊嚴法界,從中讓你慢慢去體會不生不死。一個真正體道、悟道而行道的人,是全然活在每一個當下,法界要讓我形成這個冰,也是因緣具足,就好好扮演冰的角色。當我是水的時候,就好好扮演水的角色。當我是雲的時候,一樣啊!讓整個法界的因緣展現奧妙,當下能夠扮演什麼,我就做什麼。大家智慧眼慢慢打開之後,就會去看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眾生的重要。台灣現在又在鬧旱災、缺水,如果沒有鬧旱災、沒有缺水,你不知道這些水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會覺得:「這太自然了,這沒什麼啊!」當眾生沒有水的時候,你才會去感恩,才會體會到水的重要。一個有智慧的人,真的不必等到鬧旱災,就會珍惜水源,珍惜法界的這些恩賜,你會知恩、感恩、報恩。就像這個人原來對於法界實相不瞭解,對生死不瞭解,內心充滿着很多的惶恐不安,經過慢慢聞思、去瞭解、慢慢修行,體會到原來我們就浸泡在「空」之中,原來我們就浸泡在「道」海之中,原來我們就浸泡在「道」裡面,原來我們就浸泡在整個法界裡面。這時候體會原來「道」與我是一體,本來很不安的心,就能夠處處安住在每一個當下,當下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成為「絶學無為閒道人」,當下因緣該做什麼,我就去做。「絶學無為閒道人」可以在那裡翹腳啊!就是大安心、大自在!真的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講的,來到安心自在,不管我到哪裡,都是這樣。但是「絶學無為閒道人」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要做,連洗澡都不洗。如果你不洗澡,身體癢癢的,又要別人幫你抓癢!還是一樣!該做的、還是要去做。包括佛陀或是老子,希望我們能夠回到原始農業社會生活型態,但是整個社會在進化,這些智者、解脫者要我們回歸“心靈”方面,回歸到最純樸,最原始、最純真的狀態,返璞歸真。老子也講回到像嬰兒的狀態、心靈純真的真人,佛陀、耶穌也是一樣!在《聖經》裡面有講到,那些像小孩的人才能夠進入天主的國,含意都很深!我們的心要能夠回覆到純真、純樸、至人的真人,才能夠真的與道合一,無我、無私,「返璞歸真」講的都是我們心靈方面的返璞歸真,回覆到很自然、很純真、很純樸。以前有一個非洲文化演藝團體到國內表演,以他們的作風、習慣,在表演的時候要裸露上半身,但是我們的教育部就干涉表演單位,認為你們這樣是妨礙風俗,要他們要穿上衣表演。他們在原始社會就是這樣的情況,今天他們來台灣表演,就是如實、純真的表演,但是政府單位就是要用這裡的觀念去改變他們,後來有妥協,就加椰子殻、加兩片樹葉遮蔽。老子、佛陀、耶穌都是希望我們心靈能夠返璞歸真,回到原始、純真、純樸的世界,來到赤子之心。有智慧者的修行人,他們都是來到赤子之心,老子也講「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回到很純真,很樸實的生活。我們現在的社會也是一樣,不要去反抗社會潮流,最重要就是我們心靈返璞歸真。小孩子來動物園參觀,也在現場畫畫、寫一些心得,小孩能夠很灑脫在烏龜上面寫字。但是我們大人卻有很多的顧慮,認為這樣不好看、是假的。小孩子就是這麼自在,坐在這裡當下就趴着寫心得,小孩子的臉孔就是無邪。所以,小孩子特別多快樂,笑聲也特別多,而且充盈着純真。問問自己:我們喪失了多少?我們擁有社會成就、擁有地位、擁有名利,但是我們內心快樂嗎?內心的純真有沒有失去呢?都要靜下來問問自己。如果我們有了錢、有了成就,但是我們卻過得不快樂,過得不真不實,真的喪失、迷失「自我」,解脫之路就是找回自己,讓我們成為一位身心完整的至人、真人。當你慢慢體會到整個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就會像個小孩子躺在大地的懷抱中,整個法界會跟我們一起在流動、脈動,就能夠來到安心自在,到哪裡都是隨遇而安。當我們的身心返璞歸真,你真不真?臉孔都會顯現出來。所以,照鏡子不是照我今天美不美?漂不漂亮?帥不帥?而是照照自己有沒有微笑?有沒有柔軟?有沒有祥和?有沒有“真”?就是去照見我們自己有沒有真。如果你的內心是真誠真心,內心充滿着祥和、充滿着感恩,充滿着慈悲,就算你的年紀很大,已經七、八十歲,但是在你的臉上展現一種真誠、真心,也充滿着愛、充滿着信心!人生不是緊、不是徬徨,不是苦!如果能夠超越宗教來看,就可以看到人家內心裡面的安詳、慈悲;如果帶著宗派,宗教框框、意識去看,就馬上把別人界定是外道,就看不到這裡面透露給我們的是“真”,所以要超越一切的宗派、宗教,返璞歸真。如果我們能夠返璞歸真,就會尊重其它的一切眾生,會跟你以前所看不起的眾生,也以平等心來尊重牠們,會跟一切眾生以愛心、真心來交流、相待,會真的以愛心、真心善待一切眾生。所以,整個解脫之路就是要去體道、悟道而行道,最具體的就是要去體會整個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對我們生命的養育之恩,如果你真的體會整個法界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會處處充滿着感恩,會知足、知恩、感恩、報恩,你的生命一定會很快“脫胎換骨”,會來到體道、悟道而行道,十個結很快會斷除,而且會與道合一,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老子道德經》全部課程到此結束,謝謝!
推薦閱讀:

封神誰是鴻鈞之下最強聖人?有四把仙劍的通天教主斗得過老子嗎?
老子名言,老子說過的話。
《老子》中「塞其兌,閉其門」之句中,兌、門指什麼?
道德經能包括老子所有的認知嗎?從古至今有人把道德經完全領悟的嗎?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學習筆記

TAG:道德 | 道德經 | 法師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