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記錄的乾隆盛世是這樣的,看著讓人寒心
在這段時間裡,馬戛爾尼使團詳細記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馬戛爾尼訪華日記》《英使覲見乾隆紀實》《我看乾隆盛世》等,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也許可以換個角度認識當時的中國。關於乾隆馬戛爾尼第一次覲見乾隆時,描述道:我們落座後,皇帝與我們閑談起來。他問道:「你們英國國王今年多少歲?」我們如實告訴了他。皇帝接著說:「朕今年八十三歲了,希望你們的國王可以和我一樣長壽。」皇帝說這些話時,很是得意,表情十分威嚴,凜然不可侵犯,不過眉宇間流露著和藹可親。我們眼前這位年老的長者,彷彿是英國的一位年長的紳士,精神矍鑠,八十歲的人,看上去只有六十歲。關於軍隊
他們這樣描述滿清軍隊:「在一些地方,我們看到士兵單列成隊,非常自如地雙膝跪地,在他們的長官下令起立前,他們都始終保持這種姿勢。如果我們的到訪出其不意,他們總是一片慌亂,匆忙從營房拿出節日禮服,他們穿上這種服裝後,與其說是戰場的武士,還不如說是唱戲的演員,他們的繡花背心,鍛面靴子和蒲扇看起來即笨拙又女人氣十足,而沒有軍人的氣質。」「士兵列隊出來迎接英國特使,如果天暖,他們手中操練的不是火槍,而是蒲扇。士兵拿著蒲扇進行操練,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的大炮為數很少,僅有的幾門炮都破舊不堪。」關於百姓
「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洋洋的臉。」清政府委派了許多老百姓到使團的船上端茶倒水、洗衣做飯,「他們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使團的船隻行駛於內河時,官員們強迫大批百姓來拉縴:「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下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彷彿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關於對漢人的態度
馬戛爾尼「回程紀事」中強調:「我們的許多書里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此處即指清朝滿族)混淆了,好像他們是一個民族。」韃靼人說笑話總以漢人為靶子。「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馬戛爾尼接見過一個名叫博達望(音譯)的年輕韃靼貴族,帽子上飾有紅頂子和雙眼花翎,他自豪地談到了本朝的來歷。按他的說法,皇上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直系後代,蒙古人征服了中國,並統治了一個多世紀,後來被明朝推翻。同馬戛爾尼一起被宴請的韃靼親王都是各部落首領,他們都能招兵,稱之為「旗」。關於與西方的差異
滿洲貴族打仗愛用弓。馬戛爾尼寫道:「當我告訴他們,歐洲人已放棄了弓而只用槍打仗時,他們顯得十分吃驚。乾隆愛用的武器也是弓。在賓士的馬上射箭,比下地放槍更加令人激動。高貴的武器打高貴的獵物。獵人與獵物的運氣是相等的。「對氣球理論、動物磁氣說等反應冷淡」,貪婪的太監搶走使團送來的大水晶吊燈時還順手把派克透鏡打碎了。最後使團得出結論:「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乾隆盛世 我看乾隆盛世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推薦閱讀:
※外國人
※外國人都長一個樣?其實老外看我們也一樣…
※八字看誰會嫁給外國人
※第一次帶外國人吃火鍋 其實 他們是拒絕的 然而……
※外國人從不吃米飯,因為它是垃圾食物之王?能吃出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