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 [世界概覽]中國等於18國的面積(轉載)

『國際觀察』 [世界概覽]中國等於18國的面積(轉載)

 

 

作者:twochildren 提交日期:2009-6-29 16:07:00 訪問:21440 回復:157

 

人口等式與面積等式  何亞福

  

  不久前,《瞭望》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報道,題目是《一群「鮮活」的馬列教員》,這篇報道介紹了南京政治學院的政工幹部和馬列教員的講課特點,他們把深刻的理論轉化為平實易懂的實例和語言,解答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其中有一段內容介紹了該學院的鄧文和教授是如何講解中國人口問題的:

  「中國人口=美國人口+俄羅斯人口+日本人口+英國人口+法國人口+……一共17個國家的人口。這是鄧教授給學員講『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時,列出的一個『人口等式』。學員們深深地震驚了:它一針見血地描述出我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大家牢牢記住了這個『等式』,深刻理解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偉大意義,明白只有下大力解決好人口問題,才能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

  看了這段內容,我也「深深地震驚了」,但我的「震驚」,並不是「震驚」於中國人口太多,而是「震驚」於這位鄧教授竟然如此講解中國人口問題!按照鄧教授這種邏輯,我也可以列出一個「面積等式」:中國面積=印度面積+日本面積+英國面積+法國面積+德國面積+義大利面積+韓國面積+……一共18個國家的面積。由於《瞭望》這篇報道沒有詳細列出這17個國家的名稱,所以我在此也不詳細列出18個國家的名稱。不過,如果有必要,我肯定可以列出一個詳細的「面積等式」,在這個等式中,中國面積等於18個國家的面積總和。

  這位鄧教授列出一個「人口等式」,認為中國人口等於17個國家的人口總和,所以中國人口就是太多了。按照這種邏輯,我列出一個「面積等式」,中國面積等於18個國家的面積總和,能不能說中國面積太大了?事實上,我既不認為中國面積太大,也不認為中國人口太多。

  如果只看人口數量就判斷一個國家的人口是否太多,那麼加拿大的人口有3000多萬,新加坡人口只有400多萬,你能不能說:「相對於新加坡而言,加拿大的人口太多了?」然而我們知道,加拿大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屬於世界最高之列。因此,看一個國家的人口是不是太多,一個更重要的指標是看人口密度。

  從人口密度來看,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的人口密度高於中國。當然,單看人口密度還是不夠的,因為不同的土地的自然條件不同,土地的承載力也不相同。例如,西藏面積雖大,但適宜人居住的地方不多;江蘇省面積雖然小,但絕大部分地方都適宜人居住。可以說,江蘇省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養活的人口,可能比西藏1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能養活的人口更多。因此,要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人口壓力,還要考慮到適宜人居住的土地面積。

  現在中國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35人,假定中國有一半土地是不適宜人居住的,那麼適宜人居住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70人。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色列、荷蘭等國的人口密度都超過每平方公里270人(況且這些國家的土地並不是全部都適宜人居住的),能不能說這些國家人口太多了?然而,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不但不認為「人口太多」,反而還鼓勵生育。

 

 中國人口基數大的根本原因  何亞福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生兩個孩子不算太多這是一個常識》,這篇文章被鳳凰網轉載後,有一位計生支持者回貼說:「中國的人口基數大,這是一個常識,只有在正常的基數時,才能夠談世代更替水平,所以該文的立腳點是錯誤的。」本來,我以前的文章已分析過「中國人口基數大」是怎麼一回事,為避免重複,我那篇文章就不再談「中國人口基數大」這個問題了。不過,計生支持者常常喜歡老調重彈,因此有時候我還是有必要把以前的文章內容再歸納一下。

  眾所周知,中國現在有13億人口,人口基數確實很大。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都各只有約6000萬人口,西班牙人口約4000萬,他們的人口基數都不大。那麼,為什麼英、法、意、西等歐洲國家的人口基數都不大呢?原來,在古代,這些歐洲國家都曾經是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後來羅馬帝國分裂成很多個國家,所以現在歐洲各個國家的人口基數當然就變小了。而中國並沒有像羅馬帝國那樣分裂成很多個國家,所以人口基數當然就大了。

  看一個國家的人口多不多,人口密度比人口基數(或人口總量)是一個更重要的指標。如果光看人口基數,那麼澳大利亞人口有2000萬,新加坡人口只有400萬,你能不能說:「相對於新加坡而言,澳大利亞的人口太多了?」然而我們知道,澳大利亞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而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屬於世界最高之列。

  從人口密度來說,很多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中國大:中國為135人/平方公里,韓國為475人/平方公里,日本為335人/平方公里,德國為230人/平方公里,英國為250人/平方公里,義大利為190人/平方公里……即使去掉中國西部不適宜人居住的地方,中國的人口密度也不過與英國和德國相當,仍遠不及日本和韓國。但這些國家的人民並沒有像某些中國人那樣抱怨「人口太多」,他們也沒有像中國那樣實行計劃生育來減少人口,相反,很多國家還在鼓勵生育。

  有人說:「中國的國土面積與美國差不多,中國有13億人口,美國只有3億人口,中國的人口密度比美國大幾倍,因此,中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把人口降到3億,這樣中國的人均收入才能趕上美國。」按照這種邏輯,美國人能不能這樣說:「美國的國土面積與加拿大差不多,美國有3億人口,加拿大只有3千萬人口,美國的人口密度相當於加拿大的10倍,因此,美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把人口降到3千萬,這樣美國的人均收入才能趕上加拿大?」 然而,我們知道,儘管美國的人口密度相當於加拿大的10倍,但人均收入比加拿大還高一些。而且,美國的綜合國力不知比加拿大強多少倍!

  那麼,為什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美洲和澳洲國家的人口密度比較小,而中國、日本、英國、法國等亞洲和歐洲國家的人口密度比較大? 這是因為:美洲和澳洲屬於所謂的「新大陸」,而亞洲和歐洲屬於「舊大陸」。由於「舊大陸」已有幾千年的文明史,而「新大陸」的開發歷史比較短,所以「舊大陸」的人口密度當然比「新大陸」的人口密度大。因此,把中國的人口密度與美國作比較是不恰當的。應該把中國的人口密度與「舊大陸」的國家相比,這樣比較來看,中國的人口密度並不算很大。當然,幾百年以後,新舊大陸的人口密度應該相差不大了。

  綜上所述,中國人口基數大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悠久,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美國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人口當然比中國少;二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既不像羅馬帝國那樣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也不像印度那樣分裂成兩、三個國家(先是分裂出一個巴基斯坦,後來巴基斯坦又分裂出一個孟加拉國)。如果印度不分裂,那麼現在印度人口就已經超過中國了。

 

13億中國人誰是過剩人口?  何亞福

  

  有一些詞是集合名詞,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說起這些詞時,往往忘記了這些詞的內容其實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組成的。「人民」與「人口」,就是兩個例子。

  《現代漢語詞典》對「人民」一詞的釋義為:「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在當今中國,「人民」這個詞是使用最為普遍的,國名叫「人民共和國」,政府叫「人民政府」,軍隊叫「人民解放軍」,法院叫「人民法院」,檢察院叫「人民檢察院」,中央機關報叫《人民日報》……甚至連貨幣也叫「人民幣」。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這個詞在中國被賦予了不少神聖光環。時至今日,在中國話語中只要提出「人民」,依然具有極強的道德威懾力。

  由於「人民」是一個集合概念,因此在使用時常常會被歪曲。電視劇《走向共和》中袁世凱說:「我只見過一個一個的人,從來也沒見過什麼人民!」很久以前,我就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公務員對一位前來辦事的老百姓說:「我是為人民服務的,不是為你服務的。你只不過是一個單獨的個人,不能代表人民,我憑什麼要為你服務?」如果這位公務員不為一個一個的人服務,那麼你能說他是「為人民服務」嗎?

   「人口」一詞的範圍比「人民」更廣泛,是所有活著的人的集合。現在有一些支持計劃生育的人常常說中國人口過剩,我想問支持計劃生育的人一個問題:「你是否屬於過剩人口?」我估計你會說你不屬於過剩人口。那麼,13億中國人之中,誰是「過剩人口」?我估計沒有誰會認為自己是「過剩人口」,只會認為別人是「過剩人口」。那麼,請你把「過剩人口」具體找出來,是張三、李四,還是王五、陳六?因為人口是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的,如果每一個人都不是「過剩人口」,那麼中國還存在「過剩人口」嗎?

  有人說:「失業人口就是過剩人口。」然而,今天失業的人,明天也可能就業;今天就業的人,明天也可能失業。俄羅斯現在失業率高達10%,是不是說俄羅斯有10%的人口是過剩的?然而,俄羅斯現在仍然鼓勵生育。可見,「失業人口就是過剩人口」這句話是站不住腳的。

  有人說:「犯罪分子就是過剩人口。」然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包括地廣人稀的國家)都存在犯罪分子,難道你能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過剩人口」?

  有些計生支持者常常說中國人口太多,人口是負擔。然而,人口是什麼?人口不就是我、你、他嗎?你說人口是負擔,難道不是在說我、你、他是負擔嗎?世界上有許多民族,如德意志民族、法蘭西民族、英格蘭民族、大和民族等,他們的人口從來不是負擔。大和民族在一片狹窄的火山島上為人丁興旺而努力;只有中華民族擁有千里平川、大江大河、豐富礦藏卻視人口為負擔!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不認為中國人口是負擔,也不認為中國存在過剩人口,因為我找不出具體哪一個人是過剩人口。

  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出現所謂「人口過剩」的現象時,不是人口出了問題,而是社會出了問題,要改革的是社會制度而不是要減少人口。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饑荒,然而,饑荒的原因並不是「人口過剩」。例如,前蘇聯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烏克蘭是前蘇聯的「糧倉」,但在1932年-1933年,烏克蘭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有幾百萬人餓死。饑荒的原因是斯大林在1930年初強行實施農業集體化,導致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可見,所謂「人口過剩」,其實是不合理的制度或政策造成的。

  

難道只有農民才能養活自己?   何亞福

  

  甲:日本的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多, 日本是335人/平方公里, 中國是135人/平方公里. 但日本並不能自己養活自己, 需要進口糧食才行.

  乙:我認為日本完全是自己養活自己, 因為日本並不需要國際救濟。日本進口糧食, 是花錢在國際市場上買的, 而不是別的國家無償送給日本的。如果你認為只有直接生產糧食才叫「養活」, 那麼一個工人在工廠里工作來獲得工資, 就不能叫「養活」自己了? 按照你這種觀點, 只有農民才能自己「養活」自己, 工人、教師、司機、售貨員等其它職業的人都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甲:但一個人與一個國家不同, 一個人可以通過非農業的職業來「養活」自己, 一個國家只有糧食能夠自給自足, 才算得上自己「養活」自己。

  乙: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 要維持正常的生活, 除了要解決「吃」的問題, 還要解決 「穿」、「住」、「行」等問題。比如「穿」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雖然在糧食生產方面能夠自給自足, 但這個國家的服裝生產很落後, 不得不進口大量的服裝, 那麼你認為這個國家是否算得上是自己「養活」自己?

  甲:這個……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不能自己「養活」自己, 因為衣服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衣服, 人們在冬天就會冷死了!

  乙:再說「行」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國家根本沒有任何石油資源, 所需石油完全依靠進口, 否則全國交通就會陷入癱瘓狀態。那麼你認為這個國家能不能自己「養活」自己?

  甲:如果不進口石油, 全國交通就會陷入癱瘓狀態。這種情況當然不能算得上是自己「養活」自己!

  乙:按照你這種「養活」的標準,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事實上, 一個國家能不能自己「養活」自己, 應該看這個國家能不能完全依靠本國的經濟實力來解決全國人口的生活問題。有的國家可能糧食不足, 需要進口糧食; 有的國家可能石油不足, 需要進口石油; 有的國家可能鋼鐵不足, 需要進口鋼鐵……但只要這些國家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進口這些商品, 就仍然屬於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的國家。

  甲:但我認為,最基本的「養活」,就是糧食生產。日本糧食不能自給,將來如果發生戰爭,別的國家就有可能對日本進行糧食訛詐。

  乙:現在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僅為40%。日本糧食自給率低,不能僅僅歸咎於國土狹小。與1956年相比,目前農作物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了大約一半。縮小耕作面積和放棄耕作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但是你真的認為它沒有糧食自給的能力嗎?那你就錯了!它是將生產糧食的一部分土地用來生產蔬菜和肉食。一旦戰爭爆發,那一部分土地就可以用來生產糧食。所以糧食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想對日本進行糧食訛詐是不會成功的。

  甲:既然日本有能力做到糧食自給,為什麼它不這樣做呢?

  乙:這是因為日本在本國生產的糧食成本遠遠高於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所以才從國外購買。不但糧食是這樣, 很多商品也是這樣。比如鞋子, 幾乎任何國家都有能力生產鞋子, 但歐洲很多國家都進口中國生產的鞋子, 因為價格比較便宜。中國如果全力以赴生產糧食,完全能做到自給自足,但現在中國也進口一部分糧食。我們進口糧食,就意味著我們進口我們國家的稀缺資源,比如說耕地和水; 而我們出口的東西,實際上出口的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因此,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世界在養活著中國,同時中國也在養活著世界,這是優勢互補。

  甲:那麼, 有些專家認為「中國只能養活16億人口」, 這種說法是不是很荒謬?

  乙:為什麼說「中國只能養活16億人口」這種說法是很荒謬的? 這是因為:第一, 即使從自給自足的角度來看, 中國食物最大生產能力也不止能養活16億人口; 第二,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經濟已經融入了世界, 不可能要求任何資源或產品都自給自足, 除非我們回到過去那個閉關鎖國的時代。總之, 單純以一個國家的糧食產量來劃定這個國家的人口上限, 完全是古代的小農意識在國家問題上的延續, 因而是非常荒謬的!何況,在不同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不同,能養活的人口也是不同的。比方說,在秦朝時,中國只有2千萬人,按照那時的生產力水平,中國肯定養不活1億人。在1900年,中國肯定養不活10億人。到2050年,中國完全有能力養活20億人,問題是到那時中國人口遠遠達不到20億。

  

家庭計劃就是自主生育  何亞福

  

  近日有一位網友在我的搜狐博客留言說:「現在經濟制度已經決定了全面放開生育也難以將生育率穩定在更替水平。不但需要停止中國目前的這種計劃生育,也需要停止國際社會目前公認的那種家庭計劃。政府的職責不能是提供避孕服務(提供避孕服務的計生委應該撤消),而是需要通過調整分配、教育等制度來鼓勵生育,理順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關係,讓主流家庭養得起三個孩子、讓部分家庭養得起更多的孩子,恢復生育的多樣性和人口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評論這段話之前,首先解釋一下兩種不同的計劃生育:

  第一種計劃生育是「家庭計劃」(英文是family planning),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由夫婦自主地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生育間隔,政府或家庭計劃生育機構提供指導和適當的輔助措施。這種計劃生育是服務性質的,而不是強制性質的。實行家庭計劃是公民的權利而不是義務。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的計劃生育,就是這種「家庭計劃」。

  第二種計劃生育是由政府對生育數量進行預先的設計,實行人口再生產的計劃化,採用行政手段來進行人口控制,夫婦生孩子要經過計生部門的審批,實行計劃生育是公民的義務而不是權利。因此,第二種計劃生育也稱為「生育控制」(birth control)。中國現在實行的是第二種的計劃生育。

  可見,家庭計劃就是自主生育。如果沒有家庭計劃,那麼育齡夫婦不可能有生育自由,因為他們缺乏避孕措施,不得不意外懷孕,不得不生下意外懷孕的孩子。舉例來說:有一對夫婦的生育願望是兩個孩子,但由於他們缺乏家庭計劃的幫助,不懂得避孕,結果生了六個孩子,超出了他們的生育願望。古代人雖然沒有計劃生育,但並沒有完全的生育自由,因為古代人由於缺乏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因此普遍多生孩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非意願懷孕的結果。

  現在不但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實行家庭計劃,而且美國等發達國家也實行家庭計劃。家庭計劃的首倡者是美國的桑格夫人(1879-1966年)。桑格夫人曾在紐約市貧民區當產科護士,因目睹了紐約貧民區婦女無節制的生育導致產婦的高死亡率,有感於非意願懷孕的痛苦,於是投身於家庭計劃事業,並用畢生的精力推動避孕節育的實施。

  在當今世界,印度實行家庭計劃,生育率高於世代更替水平;美國實行家庭計劃,生育率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然而,日本、德國等國家實行家庭計劃,生育率遠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這並不是家庭計劃的錯,因為家庭計劃的目的就是幫助育齡夫婦實現生育願望。如果一對夫婦願意多生孩子,那麼家庭計劃就幫助這對夫婦多生孩子;如果一對夫婦願意少生孩子,那麼家庭計劃就幫助這對夫婦少生孩子。至於育齡夫婦願意生多少個孩子,取決於不同夫婦的生育願望。

  這位網友說:「需要通過調整分配、教育等制度來鼓勵生育」,然而,很多國家的經驗表明:一旦完成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根本性轉變,即使鼓勵生育,也很難促使生育率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育齡夫婦生育願望很低。一個人如果不想生孩子,即使獎勵生育,她也未必願意生孩子。在中國,一些丁克家庭並不是養不起一個孩子,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生孩子。

  這位網友說:「也需要停止國際社會目前公認的那種家庭計劃」,我想問:難道為了提高生育率,就要取消避孕節育服務,增加育齡夫婦的非意願懷孕?不想要孩子卻不得不要孩子,與想要孩子卻不準要孩子,都是同樣痛苦的事。家庭計劃的目的,就是讓不想要孩子的夫婦有權不要孩子,讓想要孩子的夫婦有權要孩子。事實上,即使實行鼓勵生育(但不強制多生)的政策,也不需要停止家庭計劃,因為如果鼓勵生育的政策能夠促使育齡夫婦願意多生孩子,那麼家庭計劃就可以幫助育齡夫婦實現多生孩子的願望。

  2009年3月,我在人民網E兩會上提交了2193號提案《「計劃生育」應轉變為「家庭計劃」》,這個提案是由人民網版主遞交的唯一人口提案。我認為,中國人口政策改革的方向,應是把強制的計劃生育轉變為自願的家庭計劃。

  人口政策改革的各種方案分析  何亞福

  

  關於人口政策改革的建議,現在主要有下列五種方案:

  第一種: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生二胎。這種方案屬於生育政策的微調。在這種方案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生育權是不平等的。由於這種方案違反了生育權平等的原則,因此,我不贊成這種方案。

  第二種:全面放開二胎。現在很多人口學家都支持這種方案;從網上的民意來看,大多數網民也支持這種方案;歷屆政協會議也有不少委員提出二胎方案。二胎方案的優點是比較現實,具有較大的可行性;缺點是不徹底,只是階段性的勝利。不過,正如防風先生所說:「我們需要小勝利來緩解人口災難。」

  第三種:停止計劃生育。僅僅放開二胎,仍然不足以防止中國將來的人口銳減。因此,如果中國能儘快停止計劃生育,當然是最理想的。然而,由於計劃生育現在仍然是基本國策,因此,在現行體制下,要一步到位停止計劃生育,這種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第四種:鼓勵生育。這種方案比停止計劃生育更進了一步。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一旦完成從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根本性轉變,即使鼓勵生育,也很難促使生育率回到世代更替水平。然而,現在很多中國人(包括普通民眾和決策層)仍然認為「中國人口太多」,因此,很少人能接受這種方案。

  第五種:計劃生育轉變為家庭計劃。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計劃生育:第一種計劃生育是「家庭計劃」,是指以家庭為單位,由夫婦自主地決定生育子女的數量和生育間隔,政府或家庭計劃生育機構提供指導和適當的輔助措施,實行家庭計劃生育是公民的權利而不是義務。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的計劃生育,就是這種「家庭計劃」。第二種計劃生育是由政府對生育數量進行預先的設計,實行人口再生產的計劃化,採用行政手段來進行人口控制,夫婦生孩子要經過計生部門的審批,實行計劃生育是公民的義務而不是權利。中國現在實行的是第二種的計劃生育。計劃生育轉變為家庭計劃,這種提法比「停止計劃生育」更容易被決策層所接受,同時也實現了生育自由。

  在上述五種方案中,除了第一種方案以外,其餘四種方案我都支持。其中,二胎方案是現實主義,停止計劃生育方案和鼓勵生育方案是理想主義,家庭計劃方案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結合。

  打了敗仗能怪「士兵太多」嗎?  何亞福

  

  先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將軍帶領十萬軍隊與敵軍作戰,敵軍只有一萬人,但由於這位將軍的指揮失誤,以及士兵缺乏訓練,結果十萬軍隊反而打了敗仗。這位將軍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時說:「這次打了敗仗,是因為我們的士兵太多了,敵軍只有一萬人,而我軍卻有十萬人,我軍當然會打敗仗。所以,我們應該大量裁減人員,只留下一萬人就夠了,這樣我軍就能戰勝敵軍了。」裁軍之後,將軍仍不重視提高自己的指揮水平,也不重視士兵的訓練,結果第二次與敵軍開戰時,敗得更慘,幾乎全軍覆沒。

  本來,在戰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在於將軍的指揮水平、士兵素質和武器裝備等因素。在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士兵越多,越有利於戰勝敵人。有句古話說:「韓信將兵, 多多益善。」 有才能的將軍是決不會嫌士兵太多的,只有無能的將軍才管理不了太多的士兵。同樣道理,一個國家能否富裕起來,主要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和人口素質。在其它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人口多一些反而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當然這只是一個次要因素)。人口越多,市場規模越大,因此,歐洲正朝著聯合、統一的方向邁進。有些人把中國的貧窮歸咎於「人口太多」,這與這位將軍把失敗歸咎於「士兵太多」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人說:「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有四億多人,日本只有幾千萬人,然而日本就能佔領大半個中國。人不貴多而貴精,美國只有一億多人就能打敗日本!」美國當然能戰勝日本,但加拿大能戰勝日本嗎?美國和加拿大都是發達國家,國土面積也差不多,但人口相差10倍。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現在,在沒有其它國家參戰的情況下,假如美國與日本開戰,美國一定能獲勝;假如加拿大與日本開戰,日本一定能獲勝。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人口素質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人口數量就起到決定作用。

  有人說:「美國之所以能戰勝日本,是因為美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加拿大之所以不能戰勝日本,是因為加拿大的經濟總量不及日本。」然而:第一,為什麼加拿大的經濟總量不及日本呢?還不是由於人口太少的緣故嗎?假設美國的人口減少到與加拿大一樣,那麼,儘管美國的人均收入可能超過日本,但美國的經濟總量肯定不及日本。第二,經濟總量大不等於軍事實力強。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總量大於以色列,但軍事實力比不上以色列。

  將軍把打了敗仗歸咎於「士兵太多」並不奇怪,因為這樣將軍就沒有責任了。但假如士兵也認為打了敗仗是由於「士兵太多」,這就奇怪了。同樣道理,一個國家的政府把這個國家的貧窮歸咎於「人口太多」,這並不奇怪,因為這樣政府就沒有責任了----既然這個國家的貧窮是由於老百姓生孩子太多,那麼責任在老百姓而不在政府。但假如老百姓也認為國家貧窮是因為「人口太多」,這就奇怪了,這真是應了這句話:「被人賣了還幫他數錢」。假如人口多的國家說「我國貧窮是由於人口太多」這個理由成立的話,那麼,安哥拉、莫三比克等國的政府同樣可以說「我國貧窮是由於人口太少!」

  有人說:「羊生一千隻仍是羊,獅子生一隻仍是獅子!」這句話當然沒錯,但反過來也是對的:「羊生一隻仍是羊,獅子生一千隻仍是獅子!」窮人只生一個孩子仍然是窮人,富人多生幾個孩子仍然是富人。

  有人說:「人口素質比人口數量更重要!」這句話當然沒錯。然而,減少人口數量有助於提高人口素質,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現在獨生子女的素質,並不比雙子女的素質高。並且,計劃生育將大量的行政資源用於人口數量的控制,因此擠佔了本可以用於提高人口素質的資源。如果把花在計劃生育上的人力和物力改為花在教育上,無疑更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為什麼只生一個,人口增長;生三個,人口卻減少?何亞福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現在中國人口仍在增長,還沒有達到零增長,更沒有進入負增長。但從人口學上來說,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人口已經進入真實的或潛在的負增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從1991年開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就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一個國家的人口是增長還是下降,取決於出生率(或出生人數)是高於死亡率(或死亡人數)還是低於死亡率。出生率高於死亡率,那麼自然增長率就是正數,人口就增長;出生率低於死亡率,那麼自然增長率就是負數,人口就下降;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則實現人口的零增長。人口零增長簡單說來就是出生人數等於死亡人數。由於死亡人數是個不可控制的變數,所以在人口學中,把生育率是否達到更替水平作為觀察、監測人口能否達到和何時達到零增長的「標尺」。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被視為是一個真實或潛在的達到零增長的標誌。

  我們知道,一對夫婦是兩個人,因此,如果平均一對夫婦終身生兩個孩子,這一代人口與下一代人口就可以達到平衡。那麼,為什麼更替水平的總和生育率是2.1而不是2.0?這是因為,用總和生育率衡量時,需要考慮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長為作父母之前將有部分死亡的可能性,例如由於車禍或疾病而死亡。而這種可能性又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一般來說,在死亡率較高的時代,世代更替水平的總和生育率也較高。在當代社會經濟條件下,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為2.1時,也就是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則稱達到世代更替水平。

  那麼,如果現在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達到2.1,能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呢?仍然不能!這是因為,生育率是直接與婦女有關的,所謂2.1是更替水平,是在假定一個國家的男女比例是1:1這種理想的情況下才成立的。但現在中國的實際情況是男多女少,所以如果要保持人口不增不減,總和生育率就必須高於2.1。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的數據:「出生嬰兒性別比居高不下。1996年至2005年出生嬰兒的性別比達127。」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3左右,才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你在前面說「從1991年開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就低於世代更替水平」,那麼,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口還在增長?這就涉及到人口慣性。打個比方,一列火車在高速行駛時,司機突然發現前方鐵軌有一個人,於是他緊急剎車,但火車由於慣性,還是行駛了好長一段路才能停下來。雖然從1991年開始,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就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但1970年代以前的高生育率時期所積累的巨大的人口慣性使得人口在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之後仍然面臨持續的增長。在人口學上,這種人口增長稱為人口的慣性增長。

  一個國家的生育率達到或低於更替水平以後,一般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實現零增長或負增長。日本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的時間是在1956年,此後的半個世紀儘管一直保持很低的生育率,但直到2005年才開始負增長。

  人口的增長有慣性,不是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時人口就馬上下降的;同樣道理,人口的下降也有慣性。將來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時,即使生育率回升,人口也會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慣性減少。為什麼人口的增長和下降都有慣性呢?這是因為:第一,人口再生產周期較長。人口再生產的周期是指母女兩代人之間的平均間隔時間。這個時間最短也有十五、六年,因為婦女的生育年齡一般來說是從十五、六歲才開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婦女生育年齡有推遲的趨勢,這就使人口再生產周期延長。第二,人口再生產慣性源於人口年齡結構。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很年輕(例如1980年的中國),那麼即使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這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要繼續增長的,這是因為老人數量少,死亡率低。

  現在有些人主張,要到中國人口負增長時才調整人口政策。這種人顯然不懂得人口慣性。當中國人口出現負增長之後,由於人口結構嚴重老化,人口死亡率高,那時即使全國每對夫婦都生三個孩子,人口數量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也是要慣性減少的,何況那時即使鼓勵生育,也沒有多少夫婦願意生三個孩子。

  「二孩晚育方案」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何亞福

  

  「二孩晚育方案」(以下簡稱「二胎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相對於「一胎化」而言,「二胎化」就是正確的;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實行自由生育的國家而言,「二胎化」就是錯誤的。打個比方,在奴隸社會,如果有人說「封建社會是落後的」,那麼這樣說當然是不對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有人說「封建社會是落後的」,那麼這句話就是正確的。現在中國還沒有放開二胎,所以我們說「二胎化」是正確的。假如在將來中國實現生育自由之後,又有人提出實行「二胎化」,那麼就是錯誤的。

  不久前,有一位網友發郵件給我,剛看郵件開頭部分,我還以為他是一位計生支持者,因為這個郵件的第一句就是:「堅決反對放開二胎!」;但看完他的郵件之後,我才知道他主張一步到位停止計劃生育。雖然我也希望停止計劃生育,但我想問這位網友:如果在兩會上有代表、委員提出放開二胎的提案議案,你是否反對這種提案議案?

  雖然我也知道停止計劃生育比放開二胎更進步(正如我知道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社會更進步一樣),但在二胎還沒有放開的現實情況下反對放開二胎,正如一個生活在奴隸社會的人反對封建社會一樣。

  我寫的幾百篇人口文章中,宣傳生育自由的文章比宣傳放開二胎的文章還要多。然而,在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建議時,如果你建議他們在兩會上提交放開二胎的提案議案,有一些代表、委員可能願意提;如果你建議他們在兩會上提交停止計劃生育的提案,在現在這種環境下,我估計沒有一個代表、委員願意提交這種提案。

  從原則上來說,無論是強制一胎化還是強制二胎化,都是錯誤的,因為生育權本來就是屬於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屬於國家公權管轄的範疇。因此,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國家不但不實行強制一胎化,甚至連強制二胎化也不實行,即使是那些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得多的國家也不例外。然而,如果從1980年起中國一直實行七十年代的「晚、稀、少」(相當於「二胎化」),那麼雖然強制二胎化也是侵犯人權的,但對人口結構的破壞會少得多,計生暴力事件也會少得多。

  現在有些人口學者提出的「二孩晚育方案」是附帶一些條件的,例如,有些人口學家在2006年提出「7~8年左右平穩過渡,2012~2015年前後實現二孩晚育政策軟著陸」。我認為這種主張與計生委的「緩兵之計」是一丘之貉。假如到2012~2015年前後才放開二胎,已經太遲了。現在是不讓生,將來是不想生。因此,我所主張的放開二胎,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全面放開二胎。我認為,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實行「一胎化」都是錯誤的,計劃生育的底線應為「二胎化」。

  欣聞鞏俐加入「愛國明星」行列  何亞福

  

  11月8日,土生土長的中國影星鞏俐在新加坡宣誓成為新加坡公民。這一消息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很多網友認為,明星加入外國籍,是不愛國的表現。但我認為,根據計劃生育理論,明星加入外國籍,正是愛國的表現!因為計劃生育理論認為,人活在世上,是要佔用和消耗資源的,人口越多,人均資源越少。所以,現在中國的計生政策,對超生夫婦徵收巨額的「社會撫養費」,理由是「多出生的人口侵佔了較多的社會公共資源。」那麼,明星加入外國籍,等於是放棄了原本屬於他們的那份社會公共資源,增加了中國的人均資源擁有量。

  雖然新加坡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但新加坡仍採取鼓勵生育的政策;而中國的人口政策是限制生育,因此,鞏俐加入新加坡籍,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新加坡都有好處----新加坡增加了一個人,而中國則減少了一個人,分別符合這兩個國家的人口政策目標,雙方皆大歡喜。

  而且,鞏俐加入外國籍,還意味著她的子子孫孫都是外國籍,不再佔用中國的寶貴資源(除非她的後代再次加入中國籍)。設想一下,如果鞏俐仍然是中國籍,那麼,不但她繼續佔用中國的資源,而且她的子子孫孫都將佔用中國的資源,降低中國的人均資源擁有量。

  我欣喜地看到,已經有一大批中國明星領悟到計劃生育的先進理論,紛紛加入外國籍,例如張鐵林加入了英國籍,王姬、李連杰、陳凱歌、陳紅、顧長衛、蔣雯麗、寧靜加入了美國籍,斯琴高娃加入了瑞士籍,蔣大為加入了加拿大籍……我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些明星的示範和帶動下,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外國籍。有條件的趕快出國,沒有條件的也要創造條件爭取出國,早日使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因為中國13億人口是一個巨大的負擔,「任何一個巨大的數字,被13億一除,都會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任何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問題。」

  今年初,張鐵林在央視《名人講堂》上拋出一種愛國論,解釋自己加入英國籍的原因,他說:「為的是爭取更多的機會,讓世界了解中國,做更好的中國人。」這一言論遭到一些網友的強烈譴責,有網友這樣評價:「張鐵林的這番言論完全站不住腳,你主動把國籍從中國變成英國,這樣的舉動很能說明問題,即使你再怎麼有冠冕堂皇的說辭,也沒有用。愛國首先應當以你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我認為,其實張鐵林應該理直氣壯地說:「加入英國籍,是為計劃生育作貢獻!計劃生育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為計劃生育作貢獻就是愛國!」

  據媒體報道,由於日前鞏俐加入新加坡國籍一事引發了各界對於明星換籍潮的關注,因而內地當紅新生代當紅藝人是否打算移民也成為了一些媒體的熱點話題。對此,范冰冰、秦海璐紛紛表示不會移民,並稱「哪兒也沒中國好!」顯然,范冰冰、秦海璐賴在中國不走,是企圖繼續消耗中國的寶貴資源。她們應認真學習計劃生育理論,提高思想覺悟,早日加入外國籍,這樣才是真正的「愛國」!

  小學生給出了解決老齡化的正確答案  何亞福

  

  7月16日《華商報》報道:丹丹就讀於咸陽市某小學,開學就要上六年級了。放暑假前,學校給學生訂購了一套暑假作業,其中「數學」是由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暑假作業五年級」,由陝西省教科所《假期作業》編寫組編寫。「數學」第41頁第二大題第三小題中提到,「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佔10%」,第一個提問:「我國60歲以上人口有多少?」丹丹很快就用總人口13億乘以10%計算出來;第二個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在爺爺奶奶的引導下,丹丹也得出了「中國面臨老齡化問題」的答案。第三個提問:「你認為什麼辦法能很好地解決問題?」丹丹的答案是:「讓部分60歲以上老人死亡,或者讓人們多生孩子!」也許覺得「殺死」老人太不人道,丹丹還補充了一句「就來一場瘟疫吧,老年人抵抗力差,會『自然』降低老齡人口。」

  看了這篇報道,我認為丹丹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小學生居然還懂得「中外有別」,給出了兩種解決老齡化的方法:第一種(讓部分60歲以上老人死亡)符合中國計劃生育解決老齡化的方法;第二種(讓人們多生孩子)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解決老齡化的方法。

  現在實行計劃生育,按照這種邏輯,將來也可以實行計劃老人。孩子和老人,都屬於被撫養人口。計劃生育宣傳說「少生孩子是節約撫養費」,按照這種邏輯,計劃老人也可以宣傳說「少養老人是節約撫養費」。當然,計劃老人並不是直接殺死老人,而是不支付養老金、不給老人養老,讓老人「自然」死亡。

  計劃生育加速了老齡化的進程,提高了老齡化的程度。中國的老齡化實際上是「未富先老」的狀態,社會保障體制極不完善,農村基本上不存在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障系統,城鎮保障目前也只能現收現支,從養老金制度實施以來,很多地區還一直「收不抵支」。2009年6月24日人民網報道:「中國的養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任部長鄭斯林給出的數據是2.5萬億,世界銀行5月份提供的研究數據是9.15萬億。」現在中國領養老金的人只有4000多萬,並且是以當前龐大的勞動人口為後盾,養老基金尚且入不敷出,將來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一方面老人逐年增多,高峰時達到4億多老人,另一方面年輕勞動人口逐年減少,這種養老金制度總有一天會破產。

  為什麼丹丹提出只是「讓部分60歲以上老人死亡」而不是「讓全部60歲以上老人死亡」?因為計劃生育支持者雖然贊成把別人計劃掉,但不會贊成把自己計劃掉;同樣道理,計劃老人支持者雖然贊成把別的老人計劃掉,但不會贊成把自己計劃掉。正如現在實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一樣,將來也可以出台「一對夫婦只養一個老人」的政策,如果一對夫婦要養兩個老人,就必須繳納「社會撫養費」。如果你爭辯說:「自家的老人自家養,為什麼還要繳納社會撫養費?」計劃老人支持者也可以振振有詞地回答:「自家的孩子也是自家養,為什麼計劃生育還要超生的夫婦繳納社會撫養費?」

  計劃生育宣傳說:養兒防老是落後的封建觀念。既然計劃生育不讓人們多生孩子來養老,將來一部分老人又領不到養老金,那麼,當這些老人生病時,沒有錢去醫院看病,也沒有人去照料他們,他們不得不度過孤獨凄涼的晚年,品嘗「計劃老人」的苦果。

  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採用丹丹提出的第二種方法(讓人們多生孩子)來解決老齡化問題,而且,一些國家的女官員還以身作則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例如,2009年2月15日,日本少子化對策擔當大臣小淵優子在支持者集會上說,她已懷上第二胎,預產期為9月。小淵優子是前首相小淵惠三之女,現年35歲。又如,德國家庭事務部的女部長萊恩為了號召德國人多生孩子,她以身作則,生了七個孩子。

 

韓寒應該認真學習計劃生育理論  何亞福

  

  最近,韓寒在《天涯訪談錄》中大放厥詞,攻擊計劃生育。其中有一個問答的內容如下:「問:你會貫徹計劃生育嗎?以後有了孩子,你贊同你愛人『一孩帶環,二孩結紮』嗎?答:我不會貫徹計劃生育,因為我可以負擔我的孩子,讓我的女人和孩子過衣食無憂的生活,最壞的情況,就算有一天我被政府和汽聯一起和諧,我去黑市飆車都要讓我的女人和孩子和家人過好日子。誰結紮我女人,我結紮他全家。」

  看了韓寒的回答,我感到義憤填膺。眾所周知,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韓寒這小子竟然說:「我不會貫徹計劃生育」、「誰結紮我女人,我結紮他全家。」氣焰十分囂張!韓寒大言不慚地說「我可以負擔我的孩子,讓我的女人和孩子過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韓寒雖然是名人富人,但正如計生委官員所指出的:名人富人沒有超生特權。因此,韓寒如果膽敢超生,計生部門就必須對他徵收巨額的社會撫養費。

  不過,韓寒非常狡猾,他在《天涯訪談錄》中說:「事實上,我非常喜歡我的國家和我的國籍,雖然我們的護照非常賤,哪裡都去不了,但是我也不願意移民,香港雖然是中國國籍,而且出國比賽也方便,但是我還是希望一切都不要改變,除非哪天我違反了計劃生育,黨要結紮我或者我的女人,我就只能跑了。」可見,韓寒企圖將來逃到香港去躲避計劃生育,這樣就很難徵收得到他的社會撫養費了。

  為什麼韓寒不願意遵守計劃生育呢?原來,韓寒這小子文化水平太低了,他在讀中學時,因期末考試七科成績不及格而留級。韓寒對七科不及格這件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說什麼「七門功課紅燈,照亮我的前程。」留級後,他最終在高一第二年休學。他的學習成績如此之差,難怪他沒有認識到計劃生育理論的先進性。

  因此,韓寒應該認真學習計劃生育理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到中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南京政治學院的鄧文和教授是如此講解中國人口問題的:「中國人口=美國人口+俄羅斯人口+日本人口+英國人口+法國人口+……一共17個國家的人口。這是鄧教授給學員講『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時,列出的一個『人口等式』。學員們深深地震驚了:它一針見血地描述出我國人口問題的嚴峻性。大家牢牢記住了這個『等式』,深刻理解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偉大意義,明白只有下大力解決好人口問題,才能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韓寒應該牢記鄧教授發明的「人口等式」;同時,韓寒還應該牢記我發明的「面積等式」:中國面積=印度面積+日本面積+英國面積+法國面積+德國面積+義大利面積+韓國面積+……一共18個國家的面積。

  下面舉例來說明計劃生育理論的正確性:日本和馬達加斯加都是島國,日本面積37.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7億,人口密度高達335人/平方公里;馬達加斯加面積58.7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900多萬,人口密度只有33人/平方公里,僅相當於日本的十分之一。按照計劃生育理論,日本窮得丁當響,馬達加斯加富得流油。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8年日本人均GDP「只有」38443美元,馬達加斯加人均GDP「高達」469美元。現在中國的人口密度為138人/平方公里,如果中國的人口密度減少到馬達加斯加的水平,那麼中國的人均GDP一定能趕上馬達加斯加!

 

數據對比揭示中國人口真相  何亞福

  

  在國內媒體上,有關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的新聞,常常會出現「生育高峰」、「人口壓力」諸如此類的說法。例如,7月24日新華網上海頻道報道:「市人口計生委主任謝玲麗表示,目前我國正處在新一輪生育的高峰期,人口增加壓力仍然很大,穩定低生育水平是當前我國和上海人口計生的首要任務。」

  那麼,中國真的正處在新一輪生育的高峰期嗎?中國人口增加壓力真的很大嗎?計劃生育宣傳常常喜歡把中國的人均資源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以此來說明中國的人均資源太少。那麼,下面我也把中國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長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

  首先有一點需要知道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高於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因此,不但應把中國的生育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較,還應把中國的生育率與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較。

  有關中國生育率的一個比較可信的數據是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得到的總和生育率為1.33(即平均每個婦女生1.33個孩子)。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5年的《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平均每個婦女生2.6個孩子,發達國家只有1.5個,發展中國家為2.8個。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2005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且,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不到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中國的生育率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還要低!

  現在再來比較每年凈增人口。近幾年來,世界每年凈增人口約7500萬人。中國人口佔世界的五分之一,如果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那麼中國每年凈增人口應該是7500萬人的五分之一(即1500萬人)。然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6年中國凈增人口為692萬人,2007年中國凈增人口為681萬人,2008年中國凈增人口為673萬人。也就是說,近幾年來,中國人口增長速度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了解這些數據,你就會明白所謂「目前我國正處在新一輪生育的高峰期,人口增加壓力仍然很大」這種宣傳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有人說:「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口增長太快了。」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在長期戰亂之後,都會在一段時期內出現人口快速增長這種情況。我們來看一下從1950年至1976年毛澤東逝世為止的中國人口數量,並與同期的世界人口數量作比較:1950年中國人口為5.55億,世界人口為25億;1976年中國人口為9.3億,世界人口為41億。可以看出,從1950年至1976年,中國人口增長速度與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基本同步。

  近一百多年來,從1950年至1976年這段期間是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即使是在人口增長最快的這段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只不過是剛好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在這一百多年的其餘時間裡,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均比不上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口在19世紀初曾佔世界的三分之一,20世紀初減少到四分之一,而現在已降至五分之一。既然如此,有什麼理由說「中國人口增長太快」呢?

  不要拿「黑戶」作為計劃生育的理由  何亞福

  

  近日我寫了一篇文章《數據對比揭示中國人口真相》發在博客上,有一位網民回貼說:「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得到的總和生育率為1.33,這個數據可信嗎?我很懷疑。」另一位網民回貼說:「好像中國存在一批黑戶!並且數目字比較大......」以前我在論壇上看到一些計生支持者說:「現在還不能放寬生育政策!中國老齡化問題沒有一些人說的那麼嚴重,因為中國有很多黑戶沒有統計進來;中國性別比偏高也沒有一些人說的那麼嚴重,因為中國農村還有很多黑戶女孩。」

  我在許多文章中引用的人口數據,主要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和計生委的統計數據,如果你認為這些數據不可信,那麼請你給出更權威的數據。我認為,人口政策的制定必須以準確的人口數據為基礎;如果人口數據不準確,這是統計部門和計生部門的失職,不能作為繼續實行計劃生育的理由。

  有一些人不相信人口普查和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現在中國超生很嚴重,中國人口不止13億,而是14億甚至15億。我認為,如果現在中國人口真的有14億甚至15億,這豈不是說中國有1億至2億超生人口在「潛水」?換句話說,有1億至2億人口就在政府的眼皮底下遁形?那不等於說公安戶籍機關形同虛設?政府根本找不到或者不知道這些龐大的超生人口?如果一個國家多出上億人口都無所謂,甚至找不到這些人,這豈不是證明整個國家容納人口的潛力巨大?

  還有一些人看到某個村莊的人有很多超生的,就認為中國人口遠遠超過13億。然而,中國這麼大,怎能僅憑一個村莊的情況就推斷出全中國的情況?有一個成語叫「盲人摸象」,就是指這種以偏概全、把局部現象當成整體現象的觀點。事實上,歷次的全國人口普查都是把超生人口也統計進去的,並且人口普查的統計數據並不能用作懲罰超生者。我相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是比較準確的,雖然有誤差,但總比想當然的估計更可信。否則,如果只有根據地下小道消息和地下非正規渠道才能確定中國人口的真實數字,這豈不成了當今世界一大笑話?為什麼有一些人相信中國現在有14億甚至15億人口? 這是因為一些計劃生育的片面宣傳極度放大超生個例以誤導輿論的結果。

  事實上,有很多黑戶是「進了普查,沒進戶籍」。例如,2008年12月3日《中國青年報》有一篇題為《多餘的十五年》的報道說:北京有一位女孩李雪已經15歲了,至今仍是黑戶,但她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已被登記了。所以,不要以為「黑戶」就一定是沒被統計的人口。

  我認為,不論中國是否有很多超生「黑戶」未被統計進來,都不能作為計劃生育的理由。我們分兩種情況來看:第一種情況,如果中國不存在大量的超生「黑戶」,那麼中國將來的老齡化問題將會很嚴重,那麼現在就應當改變計劃生育政策;第二種情況,如果中國存在大量的超生「黑戶」,那麼將來的老齡化問題確實不會那麼嚴重,但既然超生改善了人口結構,那麼就應該獎勵超生才對,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懲罰超生的,這等於是懲罰對民族有功的人,失去了社會公正,所以也應該改變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總之,無論中國是否存在大量的超生「黑戶」,都不能成為繼續實行計劃生育的理由。


推薦閱讀:

世界十大最致命毒蛇 第一名竟然也生活在中國!
互聯網的庸眾
如果中國清朝沒有沒落,仍然強大佔據世界大部分GDP,擁有眾多的附屬國。 那麼到了現在這個世界會怎樣?
如果有向過去發送信息的機器,會不會發生如《命運石之門》的世界線的遷移?

TAG:中國 | 世界 | 國際 | 轉載 | 面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