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尋訪桃花源

尋訪桃花源

文/01一線

常德,位於湘、鄂、渝邊界,自古就有「風景之國、文物之邦」的美譽。常德多奇觀,有很多可圈可點的旅遊勝地和景點。諸如,被冠以「江南山水大觀」和「白鷺王國」之美譽的五溪湖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有號稱湖南第一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感慨的「壺瓶好景看不完,來生有幸再重遊」的壺瓶山;有位於武陵夾山李自成安息地「闖王陵」;以及附近譽滿東亞的茶道源頭碧岩泉並列入世界基尼斯記錄的全長三千米熔「詩、書、畫、刻」於一體的常德詩牆,另外,瓶峰雲海、壺瓶飛瀑、曲溪映峰、靈泉悟禪,都是精妙絕倫的風景……

在眾多的勝景中,我此次看好的是常德「桃花源」這塊風水寶地。桃花源,位於常德桃源縣境內,距常德市23公里。據說那裡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譽。千百年來,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遊、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那裡的風流聲望始於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大詩人陶公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人間仙境、有著「世外桃園」之稱的「桃花源」。

高中時代學過陶公寫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記》(為其詩《桃花源》作的序),自那時起,我就擁有了一種尋訪桃花源的嚮往。這天,機會終於來了,話說我們從吉安出發,當日坐汽車到長沙,次日又從長沙坐汽車到達常德古城。於1993年9月13日踏上了這塊神秘的土地。一路見過桃林,可惜來得不是時候,我們只有想像春天桃花盛開的美景。買過門票,開始沿著陶公記敘的路線一路追蹤。

    一天的時間,我們在尋找一個理想社會。整個過程再現了武陵漁人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景。領略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這也是我們平民百姓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

    桃花源,面對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沿著溪水前行,有一大片桃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遠處就顯露出了秦人的古洞。我們先是在武陵漁人塑像、秦人洞前留了個影。進洞行走數十步,眼前就「豁然開朗」,看到「土地平曠」的千丘田,「屋舍儼然」的豁然軒。千丘池旁的延至館,傳說這是桃花源中人宴請漁人的地方。聽旁人講解,最早來到這裡的是一個男的,兩個女的三個人。男的叫李立,是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夫修長城;一位郭嫂是為了逃避秦始皇選民女進宮;還有一位老媽媽是失去兒子媳婦的孤老。他們三人進入桃花源後組成家庭,生兒育女,以後漸漸組成村落。因是三姓組成,所以這村子叫做「三合村」。

    據史載,這裡早在漢代就以自然風景區著稱,晉朝以後又建立了桃川宮等人文景觀。大約在北周時代,人們發現這裡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開闢了從縣城到水心岸的四十多公里的桃花源遊覽區。到了宋朝,從沅江畔到桃花山,形成巨大的建築群,可惜在元末時被火災所毀壞。明初得到復興,明末又被火燒掉。清朝光緒年間,桃源縣的縣令余良棟重新修建了陶淵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樓閣:問津亭、延至館、窮林橋、水源亭、豁然軒、高舉閣、尋契亭、既出亭、問路橋等,都是以《桃花源記》來命名。

    今日我們遊覽桃花源,景點有所謂「內八景」,即爛船洲、桃花溪、遇仙橋、秦人洞、空心杉、摩頂松、煉丹台、瀹鼎池等。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有來得及參觀所謂的「外八景」,即桃源仙隱、潼舫晚渡、漳江夜月、潯陽古寺、蘿晴畫、楚山春曉、梅溪煙雨和白馬雪濤。其中每一景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比如說「爛船洲」,說是那位發現桃花源的武陵漁夫,名叫黃道真,他在桃花山洞口把自己的小船用纜繩結在那裡,然後進入桃花源,在裡面住了幾天,閑聊中,得知這裡邊人不知道秦後有漢朝、晉朝。漁夫在這桃花源里住了好幾天,想家了,就與他們告別。再來到渡口時,卻看小船已經爛掉了。原來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於是,這塊地方就被稱為「爛船洲」了。

    沿著溪水長廊,來到方竹亭,我們一路拍照留念。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湖廣按察江東之參政陳性學修建。亭內立有古今石刻6方。亭外四周,長有叢叢方竹。方竹亭因此而名。方竹亭附近的碑廊,廊內立有歷代吟詠桃茶源的詩碑17方,其中唐代詩人杜牧、李群玉、胡曾吟桃花源的詩碑3方,書法秀逸,尚可摩讀。

    沿石階而上,直至登上桃源山頂的水府閣。據載:水府閣在明萬曆年間改建為三層磚木結構,上層祀玉皇,中層祀觀音,下層祀楊泗將軍,始名黃聞閣,因傳為晉黃道真聞道處而得名。水府閣聳峙山巔,下臨沅水,江天遼闊,氣熱雄偉,客帆漁舟,往來如織。四周參天古木,綠蔭籠罩,風景優美,為消暑勝地。現復舊重修的新閣四層,高約30餘米,與高舉閣南北遙對。下瞰桃川,東望洞庭,西顧壺頭,前對白馬渡,憑欄可觀蕭湘景點「漁村夕照」。

    到達佳致碑,那裡建有碑亭。亭飛檐翹角,金碧輝煌,四周綠樹成蔭,阡陌縱橫,意趣盎然,至此可統觀桃源山全景和領略「桃源佳致」四字的意境。桃花觀,踞桃花山主峰天尊崖上。觀兩旁題有「秦時明月,洞口桃花」對聯,觀內有歷代名人題匾和近世名家書畫繡像。桃花觀兩廂,有躡風亭、探月亭相向而立。躡風亭名源於陶淵明詩「願言躡輕風」之句,亭為四方形兩層磚木結構古典建築,室頂耀金,琉璃呈碧,鴟吻啄空,雕梁飛丹。廳內正壁立有桃花石《桃花觀序》碑,現建築是1964年仿建的,其名源於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詩。摩頂松,位於桃花山頂。摩頂松原在桃川宮前,相傳是秦人手植,為瞿童白日飛升處。現松為明代所植,高30餘米,頂平如蓋,蔭覆數十平方丈。摩頂松鱗甲粗厚,宛若巨虯,髯景婆娑,如青雲籠絡。樹脂噴芳,清心爽神,遠望如鶴立雞群,傲然獨立,傑出挺拔,歷代遊人留下許多讚美詩文。問津亭,位於水府閣上方江邊。以《桃花源記》「後遂無問津者」句命名,傳為武陵漁郎問津處。

    整個旅遊景區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長藤纏繞,花草芬芳,石階曲徑,亭台碑坊。據說每年三月,桃花盛開,粉浪翻江,落英繽紛,宛若仙境。

    中途累了,我們坐下來休息。閑聊中,得知桃花源有三寶:方竹、九節菖蒲和黃靈龜。此刻,由朋友指引,好好品嘗了這裡的擂茶和薑糖。喝擂茶,是桃花源獨有的風俗。無論是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這裡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上一桌擂茶;家裡來了貴客,也要擺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其製作工藝很複雜,將洗凈的生薑、經水泡後的上好綠茶,炒至5成熟的糯米及芝麻擂成漿汁狀,放上糖或鹽,在擂缽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搗,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腳子」日久不腐。沖擂茶、喝擂茶也有許多講究。客人入席之後,總在每個人面前放上一隻小碗,碗中放上一團「腳子」。「腳子」以半調羹為宜。「腳子」調入碗中後,再用煨壺衝下一碗老開水。壺要提得高,水要衝得快,讓水在碗里沖成漩窩,使「腳子」在洲轉的水中自然沖勻。壺停水住,隨著碗里冒出的氤氳熱氣,飄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氣。擂茶必須趁熱而喝,最好是開水剛剛衝下,熱氣來不及散開的時候喝上一口這時頓覺心胸開郎,肝脾舒適,肚裡留下一股消散不盡的香氣。然後再細品慢咽,辣辣的,鹹鹹的,澀澀的,漸漸嘗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您已是筋骨舒適,神情悠然了。喝擂茶可以驅寒健胃,清心明目。據說東漢末年時,大批因瘟疫而病倒的將士飲下擂茶後,邪走疫散,轉危為安,由此擂茶名聲大振。還真靈驗,我們喝了擂茶,走了沒多遠,果然有溫熱的感覺。

    擂茶實際上是一種飲料,由於「腳子」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後來,人們在擂茶中放上芝麻、鹽,以增加其色、香、味,漸漸,擂茶便遠近聞名了。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清水擂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種。至於糊糊擂茶,即是將米粉放入冷水中化開,用鐵鍋在文米上熬成糊狀,再加入「腳子」,拌勻後稍煮便成。無論清水擂茶還是糊糊擂茶,其功用一樣,它能疏肝理腸,祛瘟避疫。如今在喝擂茶的同時,桌子上還要加上好些食品,像油炸黃豆、花生、包殼、粑粑、罐菜、糕點等,這些東西統稱為「壓桌」。

    茶後,我們去參觀了桃川宮,據史書載,桃川宮分為上、中、下三宮,「修廊夾五殿,重閣映千樹」,僅落腳柱石就達1330根,有「華夏第二宮」之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道教勝地之一。歷代詩人詞家紛紛潑墨於宮牆,日日有眾多香客膜拜,我們在那抽千解千。由於我抽到的是上上千,僧人說我鴻福天成,要放個萬響花炮慶賀,我沒在意,心裡想的是這桃花源景點太多,一時半晌看不完。只有慢慢地攀山路、觀山色、聽泉聲、聞鳥啼,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真有一股「人在仙境不知歸」的感覺。

回程念著這一天的旅程,陶公的《桃花源記》,以漁人的經歷為線索,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新奇、情節曲折的故事;而他的《桃花源詩》從桃花源的歷史入筆,著重記述桃花源的社會制度。一詩一文表現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有趣的是,陶公成了桃花源里真正的隱士。桃花源式的社會,今天已經發展成為著名的風景區,供人們休憩遊覽。也許,這正是陶淵明生前的意願吧!不只是這個地方,中國的桃花源遍地盛開,東晉大詩人陶公的「世外桃源」自此成為了千百年來讓人魂牽夢繞的傳奇。

 

(於1993年9月15日補記)


推薦閱讀:

桃花源間 | 小詞盈香第四期練筆《卜運算元》
寧兒心語之我在桃花叢
爛桃花源源不斷的女性面相
四月,桃花詩。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為什麼要說劉子驥"高尚士也"?

TAG: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