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技能】羅靜:老人帶孩子的8個弊端,及7個有效建議
本文就隔代教養指出一些常見衝突,但這些並非專屬於老人,凡為人父母,都可以對照著看。同時,作者提供了解決隔養問題的一些建議。當然,這些工作都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我們長期的耐心。
作者:羅靜 ,心理學家。
老的觀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總希望我們的孩子吃得很抱,習慣不停地喂,及至追著喂。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在幼兒園裡頭,在遊樂場裡頭,孩子玩得特別高興的時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裡塞一個水果。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不把吃飯當成是一個正事,也不把它當成一個快樂的事。自然地,這又引發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吃飯困難問題。
另外,老人怕冷,於是也習慣地給孩子穿很多。
一個媽媽跟我這樣抱怨過:
有一天,我回家,發現女兒嘴上有甜味,就問:你吃糖了?她想了想,說:吃了。這時爺爺就衝出來,說:你這個叛徒,我都告訴過你不要告訴你媽媽,你還跟你媽媽說。
第二天,孩子又吃糖了,媽媽再問時,女兒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說:我吃了還是沒吃呢?她不知道他該怎麼樣回答。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可會察言觀色。他們會看看爺爺奶奶允許的是什麼,如果爸爸媽媽不允許就不去找他們了,轉而去找爺爺奶奶。
就是因為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不一致,導致了有這個空隙可以鑽。
老人最常跟孩子說的,就是:慢點跑,別摔著。一歲半以後,其實經常是爺爺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煙就沒有了。於是老人害怕:我乾脆就抱著他好了。
這樣一旦會走路的孩子,反而不願意走路了,老想讓大人抱著。所以,阻礙他某些方面的發展就不是疼了,一定要有度。
我還看到有一個孩子,兩歲,自己能把褲子脫了,蹲到那兒尿尿。這個時候,奶奶從後頭跟上來,一巴掌就拍到了孩子屁股上。因為覺得孩子自己跑開了,太不聽話。
由於體力受限,老人不太會跟孩子玩什麼遊戲,經常看到的,就是老人坐邊上,孩子自己玩兒。孩子自己玩兒的過程中,限制也更多一些。
孩子的耳膜發育不全。若我們總是對孩子說話聲音過大,就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發展,聽力容易損害。老人由於耳朵不好,看電視的時候習慣將電視聲音開得比較大。說話聲音也更要高一些。
很多父母也會發現,我們跟孩子經常說好幾遍,他就聽不見。孩子沒反應,你們就走到孩子身邊,面對面地去和孩子溝通交流,看著孩子的眼睛和他說話。
孩子鬧的時候,年輕爸媽一般還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而老人很多時候,聽不得孩子哭,一心疼就讓步了。比如,我們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特別想吃這根火腿腸。但不去滿足他。
老人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代替孩子說話。我家婆婆也有幫我帶孩子,一開始也出現過類似情況。比如我問:開心,你今天去哪裡玩了呀。
然後奶奶就說我們今天去小公園了。
我沒吭聲,又問:你今天見到哪個小朋友了啊?
奶奶說:我們見到誰誰。
孩子語言的發展是怎麼來的?他如果不說,就永遠不可能發展。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越多,孩子語言的速度就會越快。
另外一種替代,就是直接行為上的。比如說,瓷碗易碎,家裡老人就很擔心,不讓孩子端。一般都是開心還沒端起來,就趕緊接過去了。我會告訴孩子,怎麼處理「碎了」的問題,下次她就知道怎麼端了。
還有好多的孩子,三四歲了,都不知道怎麼自己系鞋帶,不能自己吃飯,得要喂。這些都是「替代」的結果。老人居多。但實際上一些父母也在做這樣的事兒。所以,把孩子的事兒還給孩子,這是每一位家長都該要學習的。
缺乏活力的老人帶孩子,父母跟孩子身體上的接觸偏少,就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有個大學生,從小奶奶帶大的,奶奶年紀很大了,也特別內向,從來不跟他交流,也沒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每天就是把他放在那兒看電視,然後奶奶該忙什麼就去忙什麼了。
後來,這個孩子從來不跟人去交流,不溝通,也不知道怎麼跟人交流和溝通,所以當他長大進入大學的時候,他發現所有的人對他來說,可能都會潛在的存在一種威脅。
老人不設規矩,什麼都可以打破,只要我孫子願意我什麼都可以做,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另外,有的老人特別護犢。孩子就會形成一個特別霸道的行為:沒事我有靠山,誰要是欺負我姥姥上。
所以,要保證孩子和父母最基本的相處時間,不要讓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離。
如果老人就在父母家裡幫帶孩子,那麼也不要凡事都自己扛著。要把育兒的責任還給父母自己。
有些專家認為說我們的孩子就是不能給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但是現在的現狀是什麼,中國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們的隔代教養來進行的,所以不能說不能帶就解決問題了。我們只能去考慮:在有老人幫著帶孩子的情況下,怎麼更好地帶。
確定孩子教養的第一個責任人,這個責任人是穩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養觀點的不一致。我建議這個家庭的第一責任人由母親來承擔,再或者父親來承擔,而不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爺。
為什麼?第一,媽媽的成長性,爸爸的成長性肯定遠遠高於我們的爺爺和奶奶,第二,這個世界上只有母親可以無條件地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變。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隔代教養中的衝突,並非是不可解決的,我們只是需要方法。
每個人都知道,一旦情緒出來,就不可能好好說話。所以,同樣,當有情緒時,不要去跟老人溝通,老人也會有情緒。
爭論是讓孩子可以看到各個方面的信息。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是這樣想的,爺爺奶奶是那樣想的。他看的東西越多,聽的東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對事物會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開闊。
如果孩子永遠只活在一種聲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種可能,在一個單一通道里成長,比如我們現在只用成績作為孩子好壞的衡量標準時,孩子就一定出問題。
相反,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做這個事情,還可以做那個事情。換種方式,我還能做得很好,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強很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信、自尊。
但是,爭吵會引發家庭氛圍的緊張,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穩定。
有時候,爺爺奶奶只是沒有意識,或者是不知道要這樣做,所以他才會犯一些錯誤。年輕父母們可以帶著老人多去體驗,多去接觸,讓他們有更多的早教意識,獲得更多支持。
另外,可以藉助權威,讓老人看看權威給出的一些實際建議。
不要讓姥姥和奶奶同時帶孩子,很容易出現衝突。不得已必須要一起相處,那就要做好明確分工。
如果家庭里的爸爸是一個積極捲入到孩子教養中的爸爸,那麼,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爸爸媽媽和老人們,相處的更好。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是嘮叨。
第二件事情叫責備,就是很多時候孩子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你不應該這麼做你不能這麼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內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叫比較。我們習慣性地去盯住別人家孩子如何進行比較,這從某種角度必然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總之,隔代教養衝突的解決,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每個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擔該自己承擔的那一部分。
推薦閱讀:
※買了一件stayreal短袖300多值得嗎?
※父母說過的最噁心的大道理是什麼?
※土登翁修堪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如何告訴父母自己丁克?
※高圓圓:我希望對父母沒有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