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是每個人都將面對的歸宿,我們為何避而不談?

走進隨便一家書店,都能在顯眼的位子找到種類繁多的孕期指南和關於新生兒的書籍,但我們對於死亡卻知之甚少。新生和死亡,是人生的兩端。我們對於生有著無比的期待,做足了十全的準備,卻幾乎對於死亡避而不談。這樣的對比落差讓我感到,我們有必要對於生死觀加以討論。我們請來了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職業的人,圍桌而坐,一起聊了聊生死,當中混沌爭執的部分,正好體現了中國人對於生死問題的混沌,再者,生死的話題,都是需要用時間和經歷去感悟的,這樣的討論只是一個引子,在繁華時節,想想生命的最後一程,應該如何走過。

嘉賓

zq(紀錄片《人間世》總導演)

哈哈曲藝社田海龍(相聲演員、培訓師、占卜師)

全真道士梁興揚(長安道教協會秘書長、中國青年好網民)

基督徒歐陽(基督徒)

十八花生(媒體人、影評人、「五台山佛學」總編)

待語(財務)

我們為什麼談論生死?

中別:覺得其實死亡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其實真的發生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手足無措,想要討論生死觀,或許很空,很形而上,但是我覺得有這個必要。

基督徒歐陽:死亡是現在人面對的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但是我們需要從人的來源開始思考,因為人真的是猴子變的,那麼所有的宗教都是虛假的心裡安慰。如果不是,那宇宙的起源,和人的起源就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獲得越來越多的科學知識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智慧,和奇妙。無論宏大的宇宙,還是微生物世界。這讓我開始相信宇宙是被創造的,而不是偶然的,既然是被創造的,那麼我的生命也是有意義的,而生命的意義與死亡的結局都繫於這個創造者。

人需要盼望,特別是知道死亡將近的時候。真實的盼望,與虛假的盼望,在那時候才知道能不能叫人平靜面對。我是誰?我從哪來?我到哪去?上帝創造了人,人需要信靠基督,死後去神那裡或者離開神,被神審判定罪。非常簡單的回答這三個問題。死後有靈魂,但不是靠自己的修鍊,而是靠基督的救贖,可以與神同在。

待語:中國人是認為生命是偶然的。個人是速朽的,這個人存在的群體卻是永恆的,比如家族比如國家。也就是說人的意義並不在於你是否是被精心創造的或者你是有目的的存在,而在於你給你所在的共同體留下了什麼。中國就給出了另一條結論啊,雖然你死了,但你的孩子還活著,他是你生命的延續。

十八花生:都是一念,今天面臨痛不欲生時,想想明天此刻你會如何回想今天的自己。就像高考前茫然彷徨一樣,如果有人生遙控器調到三天以後呢,茫然彷徨都去哪了呢?我們懼怕死亡,就是因為死亡是未知的。我們的生對地球來說是灰飛煙滅。地球對宇宙來說是一個微小塵埃。但如果認為必然會有一個明天,必然死亡之後也會有一個空間和時間的話,無非是如何看待今生的事情。

哈哈曲藝社田海龍:我是一個培訓師,做時間管理培訓,都要做一個死亡體驗,才能讓人覺得活得要珍惜。死亡是一個過程,那生來豈不太殘酷,活著是為了不痛苦地死去,死亡只是一個結果,我們一生的努力就是在畫那一個句號。生命這篇文章,錦繡也罷,糟粕也好,能讓自己滿意就是不枉一生,我覺得這就是討論生死帶給我的積極意義所在。

對於生死的不同詮釋

當我們談起生死

無神論者說:想做一個社會紀錄片,想在某一個行業好好待一段時間,選醫院是因為,生老病死,都在醫院上演,而面對疾病和痛苦,人們往往會變得更加強大。應該說,死亡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常態。面對生死,突如其來的時候難以接受,但其實,這是醫院裡的常態。中國人比較迴避談論生死,其實我們需要一場生命觀,死亡觀的教育。對待很多事情都要有平常心,對生如此,對死亦如此,活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我們說處世之道,有時不是說個體和社會,是個體如何面對自己。

——周全,《人間世》總導演

紀錄片《人間世》海報

道教者說:道教認為靈魂也是有壽命的,不否認輪迴的存在,但是對於靈魂體系,肉體死亡後,靈魂仍然存在,存在的壽命由念力構成。當還有人知道你,祭祀你的時候,你還有香火的時候,靈魂就能存在,當沒有人祭祀的時候,靈魂消亡。靈魂不滅就是封神,比如關羽;不能長存就是消亡或者投胎。道觀寺廟也是如此,與神鬼打交道,生離死別就是人生。

——全真道士梁興揚,長安道教協會秘書長、中國青年好網民

基督教者說:在《聖經》說靈魂與肉體的結合成了現在人。當靈魂離開身體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死亡,而靈魂仍在。其實談死亡的話,跟我們的世界觀也有很大的關係,即我們如何理解這個宇宙的存在。靈魂的結局要麼因著信靠基督而得以與神同在,即所謂的天堂。或者因為自己的罪而被刑罰,即地獄。在人的心中,天生就對死亡有恐懼吧,人要經歷和學習很多,才能平靜面對死亡,死亡觀其實也塑造了我們的生活。眾生的生命一樣的價值,也會導致人請看自己的真正的價值。

——基督徒歐陽,基督徒

佛教者說:佛教認為人生皆苦就是如此,生老病死都是苦。各個宗教里,都有修行者,修行的人,附加的潛在意思都有對死亡的某種對抗。佛教並不看輕此生,恰恰相反的是,佛教認為當下最重要。一彈指有二十瞬間,一瞬有二十念,一念含有九十剎那,一剎那含有九十生滅,一彈指間何止灰飛煙滅。人們期盼長生不老的前提,是因為人們意識到了自己的記憶是在一步步消失,如果記憶完全消失,生的意義也就不存在,長生的意義,就是記憶長存,換句通俗點的,就是萬古流芳。對於我們人生來講,每秒都在活著,每秒也都在死去。生死是綿綿不斷的事情,不是起點和終點的事情。佛教說緣起,一切事物的起源是因為和其他事物發生關係,或者叫有一定條件,而生命就是構建這個關聯的過程。事物本身是「空性」,是沒有意義的。佛教不認同造物主理論,根本分歧也在此。

——十八花生,媒體人、影評人、「五台山佛學」總編

傳統文化者說:儒家並不在乎靈魂存在不存在。儒家在乎的是世間的秩序和宗族。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特質所在。莊子的朋友病入膏肓拉著莊子講,哎呀,你說我去世之後,我的腿會不會變成螞蟻的腿,我的手會不會變成樹葉?這可真是太有趣啦,究竟會怎麼樣呢? 體現莊子的思想就是:萬物不生不滅,從個人來講有盈有虧,從世界整體來講,沒什麼變化。

人是否有原罪,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爭論最為激烈的核心

對此,基督徒歐陽說:死亡是人類犯罪的結果,在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本沒有死亡。因為人悖逆上帝,死亡就藉著罪來到人間。所以在基督信仰里,不是說自己贖罪,而是主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生活如此艱難,在各個宗教里,又對自殺如何看待?

基督徒歐陽:自殺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但並不是不可饒恕的罪。一個基督徒自殺,他的罪還是會被赦免,而不是不可赦免的。自殺很重要是因為對今生的意義的誤解,或者很多是絕望導致的。正因為我們人本來都是罪人,因為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我們所有的罪都由基督擔當了,就是他替我們死了。對於迴避生活中的痛苦而去選擇死亡謀求解脫的人,死亡可以是解脫,但也可以是更痛苦的開始啊。在歐洲的宗教改革時期,數以萬計的基督徒坦然受死,是因為知道死亡是一道橋樑,去到上帝那裡。人的靈魂是極具價值的,這也是為什麼上帝一直要救人的靈魂,上帝造人是要分享他的愛、公義、聖潔...

十八花生:自殺的問題其實是從心的,自殺,殺的是誰,是我。而恰恰這個「我」在佛教里是難認定的,「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和誰發生的關係」。所以,自殺,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你想殺死和誰之間的關係。舉例,你覺得工作太苦了,我就是一個員工;我覺得愛情太累了,我就是一個情痴。但你為了某個關係的消除,而自殺,其他的關係呢?中道人生,不必執著,生和死的關係,只是時間問題。

於生,於死,總有人在OPEN和你聊聊

生活已如此困難,何不痛快開腔?

本文來自鳳凰號平台,僅代表公號觀點。


推薦閱讀:

什麼叫做不合適?
給力人生的經典語錄-人生沒有如果只有面對
看完這篇文,面對傲嬌講究的英式禮儀再也不會方了
「小姐」,中國需要勇敢面對
微笑面對人生的七個心法

TAG:死亡 | 面對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