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字!說透《道德經》智慧

《道德經》這一享譽世界的經典,僅用五千言就囊括了宇宙和人生的至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尼采則更是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宇宙:道生萬物、道法自然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範疇。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展開的。道是生養萬物的本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道生出氣,氣又分化為陰氣和陽氣;陰陽兩氣、陰陽交合所生的陰陽之氣,加起來就是三,這個三分化衍生出了萬物。

在《道德經》裡面,道不僅是產生萬物的最高存在,還是萬物變化運動的規律。「反者,道之動。」(第40章)意思就是萬物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都是根據道的規律進行的。

道是永恆不變的。萬事萬物,因為有生,所以就會有發展和滅亡種種變化,而道自身不生不滅。萬物滅亡後,都要復歸於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個萬物的根就是道,道就是萬物滅後最終的歸宿。

由此觀之,生滅只是一個變化。滅亡不是終結,而是萬物回歸於道的一個環節。所以從道的角度,你也可以說,一切變化都是假的,因為道沒有變過,只是相在變。所以莊子說,齊生死。

老子說,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對道法的修飾,也就是說,這裡的道法是名詞,道的法則。而自然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大自然,在古人著作中沒有這種用法。道法自然,意思是說,道的法則是自然的,決不可理解為道師法自然。自然說的是,萬物自然地遵循道的法則。道不是強加於萬物的,而是萬物內部的動力,強調的是萬物發展變化的動因是內在的,萬物自然而然遵循道的法則。

道的描述:一、無、玄

在《道德經》中,道和一是同義詞。因為道是最原始的,產生世界的一。一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說道是唯一的本源;其次,一說明道是一個整體,道是原始的事物尚未分化的形態。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這裡的「一」就是指的道。

無也是道的一個方面。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從無(道)生出來的,道的一個屬性就是無。無不是絕對的空虛,無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說在道的層面,萬物都沒有產生,沒有分化,沒有名字,無象無狀。

玄,也是《道德經》中對道的一種描述。玄一般指道的某一方面的性質,也可以代指道。《老子》第一章多次提到「玄」字,自王弼以下,諸家多作「幽暗」、「深遠」、「無形」、「不測」解。

修德:玄德

《道德經》第十章中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德就是道的一種特質:生育萬物而不佔有他們,有了功勞不自恃,養育萬物卻不主宰他們的命運。劉備,字玄德,就出自此處。

玄德是一種難以表述、微妙的、具有道的完全特質的德。《道德經》第51章說:「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玄德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萬物有了道,也就有了德,德即是萬物生長的一種內在信息內在能量,故而能「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在人的身上體現出來,這種德就像母親的愛一樣,無私地為他人儲蓄力量,為他人的成長付出,為他人的成熟成功付出,也愛護他人,護持他人。

在《道德經》第65章里,老子感嘆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玄德的境界非常深遠,深遠到了遍及宇宙萬物,但與萬物的運行相反,因為,萬物和人類最終會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生滅現象,而玄德作為道體的功能,並不會消失,永遠與道同在。即便物質的存在形式消亡了,但信息和能量還存在,因此,玄德之德性依然存在。萬物都保持著內在的玄德不喪失,萬物的發展就會非常和諧,這便是「大順」的意義。

嚴格來說,玄德是「道」的德,但是這同樣適用於人,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處世: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里崇尚「柔弱」。《道德經》第76章說: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嬰兒的骨頭很軟,年紀越老,骨頭越硬,什麼都硬,死的時候最硬。人越年輕身體越輕軟柔弱。草木也是這樣,生的時候是柔軟的,枯槁了就堅挺了。

所以老子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認為,事物太過強硬、強壯是不符合道的,「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有個故事說,老子八十歲生日的時候,很多人都來慶賀。人們向老子請教長壽秘訣,老子沒說話,只是張開大嘴。大家都很疑惑,老子解釋說:堅硬的牙齒都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柔弱勝剛強」。

可以說從崇尚柔弱出發,老子生髮除了一些處世的原則。比如說,聖人不爭;聖人如水一樣,處下守柔。「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經常拿水做比喻,前面講過,佛家的因明常用比喻,其實三家道理的最高處都是相通的。水是天下最弱的東西,沒有骨頭的,但是,一滴二滴不斷地摘下去,滴了萬年,最硬的鋼鐵也被水滴穿了。

從根本上來說,這些處世的原則其實都是源於老子對「柔弱」的推崇。

做事:無為而無不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第23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這裡老子說道體永遠是「無為」,它的用則是「無不為」,意思是無所不起作用,處處起作用。現在有很多人解釋道家的「無為」時,認為「無為」的意思就是「萬事不管」。其實老子的「無為」,並不是萬事不管,「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正是樣樣都要管。這兩句話上面的「道常無為」,是講「道」的體;「無不為」是講「道」的用。宇宙萬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無所不為。到了最後歸於靜,歸於空,所以是「無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22章)可見老子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

什麼叫妄作,簡單地就是亂做。《道德經》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就是「自然」。這個詞不是個名詞,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道德法則是自然而然的,就是說道,不是強加於萬物的,而是存在於萬物之內。無為,就是不要拂逆事物的本質,順應事物的本質,事情自然而然就成了。

看破:禍福相倚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58章)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禍」使人悲傷,「福」使人快樂,因此「禍」「福」之間是一個對立矛盾。然而「禍」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因此「禍」與「福」之間又是一個統一的矛盾。

《道德經》裡面講了很多對立統一的例子。「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第二章)。我們所講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乃至禍福都是對立統一的。

什麼是對立?有和無是相反的,禍和福是相對的。什麼是統一,沒有「有」就沒有「無」,沒有「高」就沒有下,沒有「禍」就沒有「福」。這種對立的關係某種程度上又是可以轉化的。比如說,空氣和石頭比,空氣是「無」,石頭是「有」;空氣和真空比,空氣是「有」,真空是「無」。

所里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58章),老子要讓我們看破這些。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馬」的語言能夠幫我們了解這種禍福之間的關係。

在生活中,人們應該將「禍」「福」對立統一起來,有了「禍」要想到與之對立的「福」,有了「福」要想到與之對立的「禍」,並且要從「禍」中看到「福」的希望,從「福」中看到「禍」的存在,這樣才能較好地處理「禍」「福」矛盾。反之,如果人們不能把「禍」「福」對立統一起來,認為「禍」就是「禍」、「福」就是「福」,而看不到「禍」還能帶來「福」、「福」又能帶來「禍」,從而在處理「禍」「福」矛盾時就很可能沒有良好的心態和處事方法。

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推薦閱讀:

馬星:人生成功的密碼
《毛澤東自傳》之1 一顆紅星的幼年
智慧夫妻卧室禁忌
我心裡住的那個人,好像還是他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B07 男左女右·智慧樂園
特工都很聰明嘛?

TAG:道德 | 智慧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