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51集-第60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1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六十頁,從第六行看起:

 

  「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探玄記》云:三業無過,云清淨。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前面我們學到此地。賢首國師《六十華嚴》的註解叫《探玄記》,裡面給我們說什麼叫清淨。清淨的標準是三業無過,身語意三業皆無過失,這就是十善業道圓滿的落實了。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身清淨;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清淨;意不瞋、不貪、不痴。這個叫三業無過,三業清淨。三業清淨做到圓滿就成佛了。我們在很多佛像,畫的佛像,佛像頭頂上有圓光,圓光上面寫了有三個字,有梵文的、有藏文的、也有中文的。這三個字發音叫「唵阿吽」,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就是三業清淨。三業圓滿的清淨是佛,這皆無過失,用這個做標準就非常具體。

 

  「又清淨土,指淨土」,諸佛如來所居住的,「清淨身,指佛身;清淨人,指如來」,清淨身是對身體說的,清淨人就是佛,三種清淨都達到圓滿。「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又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華嚴玄旨,又於此處見之」。這屬於華嚴境界,在本經裡頭有。所以說本經即是中本《華嚴》,這不是隨便說的,經上可以找得到證據。確實跟《華嚴》所說的境界相同,只是《華嚴》說得詳細,本經說得簡略,是一部經,不是兩部經,古來祖師大德有這種看法。

 

  「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所以無量清淨覺就是阿彌陀佛。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的,三業清淨很重要。時時刻刻想到十善業,它只有十條,是我們身口意起心動念的一個清淨標準。下手就從這十善下手,圓滿是如來的果位。在如來果位上,十善業擴大了,法身菩薩擴大到八萬四千細行,真的是一即是多。到如來果位,這個清淨是沒有邊際的,沒有底限,沒有邊際的。所以,人清淨,土就清淨,國土清淨,這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認真學習,努力的學習,真幹,果報,第一個是我們的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什麼病都不會生。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環境隨心轉的,所以這個地方當然不會有一切災難。這是中國古人所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人有福報,居住的環境自然就好。

 

  「又其中第十八願曰」,這一願非常重要,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裡面哪一願最重要?就是這一願,這是阿彌陀佛自己發的願。「我作佛時」,就是阿彌陀佛他成佛的時候,「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的人民發心修菩薩道,「常念我淨潔心」,就是念阿彌陀佛的清淨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念佛必定生淨土,這個修菩薩道的人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無量的比丘去迎接他,接引他往生。「共在前立」,佛跟大眾都在這個往生人的前面,「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這是漢譯的,跟這個會集本不一樣,漢譯的第十八願。會集本裡面作阿惟越致菩薩是在第二十願,十八願是十念必生,講得比這邊更清楚、更明白。

 

  「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亦即《往生論》中之清淨句」,這個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清淨句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染著心生煩惱。智慧不是外頭來的,是自己心性當中本來具足的,所以智慧也不必到外面去學。外面去學得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清淨心裡頭自然流出來的。清淨心裡面有智慧、也有知識,它都有,所以得清淨心,世出世間法全都知道,不需要學。在這個世間,特別是在宗教裡面,有很多宗教裡頭,那些大德、高人,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很多,他有智慧,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這就是什麼?智慧開了。所以古時候東方,印度跟中國,教學都重視智慧,不重視記問。重視開悟,開悟了,教學的目的才真正叫達到了。圓滿的開悟就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性,真心你見到了。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變,你要是見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見性全都知道,這個不能不知道。也就是《往生論》裡面所說的「清淨句」。

 

  「佛名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號」。這裡講清楚了,極樂世界無量的莊嚴,入一清淨句,就是入這一句佛號。這是讓我們知道,真正知道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佛號代表了整個極樂世界。天親菩薩為我們介紹的二十九種莊嚴,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當中,念這一句佛號就全念到了,所以這句佛號具足無量功德,道理在此地。修行,古往今來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這個惡怎麼斷?善怎麼修?功德怎麼去累積?現在總算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幹這些事情。

 

  所以,諦閑法師那個學生、徒弟鍋漏匠,什麼都不會,也不認識字,一生生活過得非常辛苦,跟乞丐差不多。四十多歲遇到諦閑法師,小時候在一個村莊長大的,玩伴,看他出家不錯,有吃有穿,還有好的地方住,看到很羨慕,一心想出家。出家得有條件,普通一個出家人住在寺廟裡頭,五堂功課要會。這五堂功課對他來講大難大難,他怎麼會學得會?講經,他不認識字,四十歲學太遲了。所以實實在在不得已,諦閑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就念這一句佛號,這個他會,他學會了。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這是幹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告訴他這個祕密,他不知道,你一直念下去,將來準有好處。三年,效果出來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死了還站了三天,等諦閑法師來替他辦後事。他這三年怎麼樣?真的斷惡修善,累積的功德夠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不見得是壽命到了,功行圓滿,佛就來接他了,他還沒求佛,佛主動來了。

 

  我們常常顧慮自己造的惡業深重,業障消不了,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懺悔,總是懷疑。這個事情也不是沒有道理,絕大多數的人都有這個疑慮,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之大,不知道。所以前清乾隆年間灌頂法師,大師的外號叫慈雲,灌頂是他的名。他在《觀無量壽佛經直指》這本書裡頭,《觀無量壽佛經直指》是他作的。這個法師很了不起,一生著作等身,勤於寫作,日本《卍續藏》裡面蒐集他的註疏就有二十多種,他著作總共大概有四、五十種,非常豐富。《觀經直指》裡面告訴我們一樁事情,他說眾生造極重的罪業,所有的經教、經咒都救不了他,所有的懺法都沒有辦法把他的業障懺除,最後還有一法可以把他的罪障懺除,這一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的人很多,這個名號功德利益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很多人輕看了它,小看了它。罪業造多了,請法師來幫助他懺悔,規模大的做水陸法會,修梁皇寶懺、水懺、大悲懺,乃至於法華懺,很多懺法。實在講抵不過一句佛號,不必請人幫忙,自己一個人在家念,就把業障統統都念掉,都把罪業都能念掉,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利益知道人不多,知道的人他就真幹,真幹的人,三年五載效果卓著,他真成功了。這什麼原因?古時候,古人註解這個經用文言文寫的,文字比較深,有沒有說出來?說出來了,說出來沒看懂。這個事情我們很清楚,為什麼?我們自己是個過來人。年輕的時候看這些註解,不還是這麼多字嗎?沒看懂,意思沒看出來。看了多少年,看了多少遍,逐漸逐漸悟出來了。悟出來之後,不怪別人,完全怪自己,年輕時候心浮氣躁、粗枝大葉,叫囫圇吞棗。是看過了,真沒看出來,原因就在此地。現在看看年輕一輩,犯我們年輕毛病的很多。

 

  好在《無量壽經》有這個善本出現,我們這一生遇到了。不但遇到這個好的本子,還遇到這麼好的集註,這個我們永遠要感恩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蒐集了一百九十三種參考資料,精心選擇來註這一部的經文,讓我們從這個集註上,完全明白了。他講得真透徹,引經據典,讓我們沒有一絲毫疑惑。搞清楚就好辦了,佛門修行很容易,最難的就是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之後,如果真幹,《彌陀經》上講得很簡單,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不要費很多時間。經年累月幹了幾十年,也念了幾十年,效果沒有出現,什麼原因?對於這部經了解得不夠透徹,雖然念佛、念經,甚至於講經教學,道理沒透徹,所以功夫不得力。不是沒有幹,是幹了,幹了功夫不得力。什麼是不得力?不得力的現象就是不專心。讀經的時候有妄念在裡頭,念經的時候有雜念在裡頭,念佛亦如是,也就是沒有清淨心。要是用清淨心去讀,用清淨心去念,那個效果就不一樣了。

 

  宋朝的瑩珂法師,破戒的比丘,還好他相信因果,他知道所做的這些惡事、惡念將來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他就害怕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有一個同學,是出家人,送他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之後,每看一個人的故事,都流淚、都感動。這本書看完了,他下定決心,把寮房的門關起來,自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吃飯、不睡眠,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看三天三夜,用什麼?真心、清淨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懷疑。阿彌陀佛現前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好好修,到臨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瑩珂也很聰明,跟佛說,我那個十年的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人有自知之明,他這個人禁不起誘惑,人家一誘惑他就忍不住了,他會造罪業,那十年不曉得要做多少惡業,可能十年之後往生沒分了。十年壽命不要,現在就去。佛就答應他了,他說三天之後來迎接你往生。

 

  他非常歡喜,房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就往生。一般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笑他,別胡說八道。可是看這個態度,好像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在三天不長,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沒想到三天之後,真的,他邀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大家都答應了。跟佛約定的時間差不多快到了,請他們來助念。他們助念大概一刻多鐘,古時候的一刻大概現在四十多分鐘。古時候的一時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是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不像現在,現在一刻十五分鐘,從前一刻大概四十多分鐘。念了一刻鐘,他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跟大家告假,我先走了,他就真走了。這個案例被記載在《淨土聖賢錄》,真正能往生,在淨土宗就是聖人、就是賢人。真走了,三天三夜,真幹、真拼命。他能做得到,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發心,你肯不肯把這個世間徹底放下,沒有絲毫留戀,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決定有感應。

 

  我們在前面看到般舟三昧,《華嚴經》上五十三參,吉祥雲比丘是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對象,文殊菩薩介紹,那是個善知識,你去看看他,跟他學習。古時候印度跟中國都有這個說法,叫先入為主,第一個善知識非常重要。他就修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可以站著,可以走動。這個三昧叫佛立三昧,就是你不可以坐下來,九十天,一句佛號念到底,真幹!真的想見佛,如果用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沒有不如願以償,真正收到效果。九十天人能做得到,打個佛七不就太簡單了嗎?太容易了嗎?哪有做不到的道理!凡是做不到,有障礙,說老實話,都是你自己沒有放下,你還有留戀、還有牽掛,這就難了,這樁事情佛幫不上忙。真正徹底放下,一絲毫牽掛沒有了,佛幫你忙,你沒有障礙;障礙不從外頭來的,全是從自己內心裡頭生的。

 

  這個七天念佛,這一心念佛念下來,大勢至菩薩說明,「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想,心裡念,口裡沒有念;念是口裡念,心裡也想。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的時候念累了可以不開口,心裡頭默念。念佛不能間斷,口間斷沒有關係,就心裡的念頭不能間斷。現前見佛是感應,佛會現身,佛會告訴你,像瑩珂法師一樣,告訴你,你還有多長的壽命,到時候來接你,等於說是給你授記,你自己清清楚楚。當然像瑩珂這樣也是非常好的事情,雖有壽命不要了。我們看到《往生傳》裡頭,許許多多人三年都往生,我相信那些人不是壽命到了,壽命到了,二、三個可以,不能那麼多,沒那麼巧的事情。他們為什麼往生?見到阿彌陀佛,壽命再長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就這個道理。所以念佛三年見佛,很平常的事情,不是稀奇的事情。

 

  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搞了一輩子不能成功,妄想分別執著太嚴重了,這是自己造成最大的障礙。如果把這個障礙放下了,我們相信,像瑩珂這個方式我們能夠做到,不是不能做到,這是勇猛精進。瑩珂是自己曉得決定要墮地獄,所以他的三天三夜是救命,叫喚阿彌陀佛來救他的命,他是這樣的心態。短時期產生這麼大的效果,我們對這樁事情決定不能懷疑,他是真的。我們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來念,我們相信我們也會有這個效果。佛來了,可以跟他去,也可以留下來,佛叫我們留下來,我們就留下來。留下來幹什麼?給眾生做念佛的好樣子,表演一招給大家看。表演什麼?表演徹底放下,讓人家看了,跟你學習,你多度一些人去,好事情。這裡頭要有瑩珂法師那樣高度的警覺心,自己想一想是不是真放下了?如果外面有誘惑我還動心,我還會受外境的干擾,我沒有辦法不受干擾。那就最好學瑩珂,還有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佛走,過個幾天不妨礙。

 

  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我看到新加坡的老林長陳光別居士的往生,他往生前一天找我去給他做皈依。在病床上,頭腦很清楚,跟著我念三皈依的誓詞,念三遍,沒想到他第二天就走了。走了之後,他的家人告訴我,三個月之前,他在一張紙上寫了是八月,幾號我忘掉了,寫了十幾個,家裡人也不敢問他,這什麼意思,沒人曉得。就是那天往生的,他對他往生的日期三個月之前知道,非常正確,一點都不錯,預知時至。他生病在家裡養病,前後好像是四年。這是新加坡的一個企業家,銀行界的名人。生前工作繁忙,雖然是佛門的護法,對佛教是什麼確實他並不知道,不很清楚,只曉得拜拜求升官發財,就這種心態。生病的時候,他不能上班了,在家裡養病。就叫李木源居士,我在居士林講經,把我講經的錄像帶,那個時候是錄像帶,不是光碟,送到他家裡面去給他聽。電視機就放在他床鋪的對面,他一張開眼睛他就看見了,每天看八個小時,念八個小時的佛。他真修行是生病,他不生病他沒有機會修行。

 

  這樣看了兩年,也念了兩年佛,有一天告訴李木源,他想往生,應該是他有把握了。李木源告訴他不行,你不能往生,他說你要往生的時候居士林會亂,一定要護持,再護持幾年。他這個念頭就打消了,就又過了兩年,這兩年當中確實把居士林的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自己把林長辭掉,叫總務,總務就是李木源居士,讓他做林長。統統交代好,沒事了,這一年往生。我們細心去觀察,他的確他延長了兩年,為了護法,兩年以後真走。真走還真的有證明,有些靈鬼附身、附體,這真的不是假的。附在這個女孩子身上,這個女孩叫杜美璇,在居士林念佛堂,突然被靈鬼附身。附身的人告訴大家,他們很多人,好像有一百多人,還是幾百人,搞不清楚,是林長的冤親債主。告訴大家,林長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看到心裡很歡喜,我們不障礙他,希望我們能有機會聽經,在這裡念佛共修。這好事情。

 

  這一天我正在香港講經,新加坡打電話來告訴我,我說趕緊給老林長的冤親債主立牌位,邀請他們到講堂來聽經,到念佛堂去念佛。結果這附體的說,念佛堂的光很強,他們睜不開眼睛,不敢去。最後商量,他們說能不能在齋堂,吃飯的齋堂,我們同意他可以,在齋堂放了兩個電視機。他們指定要聽《地藏經》、要聽《十善業道經》,這兩部經我們都有錄像帶。所以用兩個電視機播放,喜歡聽《地藏經》的在一邊,喜歡聽《十善業道經》的是另外一邊。播了三個月,播放三個月他們都走了,我們相信有不少人往生了,這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杜美璇為這個事情她來找我,把附體前後狀況告訴我。被附體的時候她完全不知道,她昏迷了,一直到靈鬼離開她的身體之後,她醒過來,當中全部是昏迷,問她什麼她都不知道。也就是靈鬼藉著她的身體傳遞這些信息,告訴我們,林長真的是往生了。可惜沒有人問他,林長是什麼品位,沒人問他。只是他急著要求要聽經、要念佛,要幫他們超度,這些事情統統做了,而且都做得很圓滿。所以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這個後頭這一句,「總之是一法句」,清淨句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為法身本自清淨。「即是一句佛號」,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很多人問,這清淨句是什麼?歸結到最後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又把人搞迷糊了。真實智慧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清淨智慧,心不清淨,智慧不出來。無為法身就是本自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開悟的時候證了這一句,這一句生無量智慧。所以後頭這一句太重要了,就是一句佛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真念的。念這一句佛號,就是把這一部《無量壽經》全部都念到了。不但把這個念到,把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念到了,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統統念到了。再擴大跟你說,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都在這一句裡頭。這一句是大圓滿,這一句是大總持法門,一切法都是從這一句流出去的,這一句法是源頭,所以功德不可思議,功德無量無邊。

 

  「故發大乘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宗就是宗旨。千經萬論,佛的心就是要度一切眾生成佛,度一切眾生成佛,才是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的本願,佛的本懷,佛唯一的一個希望。下面,「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這個要細心去體會、去觀察,你就明白了。我們用惠能大師開悟的第一句話來幫助你理解,他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把他所悟的境界向五祖忍和尚報告。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用現在話說,沒想到,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一切法都有生有滅,唯獨自性沒有生滅。自性是清淨的,真清淨,所以它能生無量智慧,為什麼能生?它本來有。所以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說明沒有一樣東西是在心外,一切的一切都是在自心之內發生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這句話就是說清淨心生一切莊嚴。「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一切莊嚴就是清淨心所現的,這清淨心多重要!清淨心裡頭一塵不染,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自己的本性,這是自己的真心,這就是真正的自己。「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清淨這兩個字就學到此地。

 

  下面接著「平等覺」,平等覺也可以分開來,平等、覺,把它分開來講,平等是平等心。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平等者,離差別也」,沒有差別不就平等了嗎?有差別就不平等,沒有差別就平等了。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這兩個名詞,值得提一提,為什麼?這就是我們想修的,如果對意思不懂,就會造成修學的障礙。《佛學大辭典》裡頭有簡單的解釋,平等是「對於差別之稱」,平等的對面就是差別,差別就是不平等。「無高下淺深等之別」,沒有高下,沒有淺深,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換句話說,完全沒有相對的,這叫平等。二十五史裡頭,「南史梁武帝」傳記裡頭,有這麼一句話,「幸同泰寺,設平等會」。這個幸就是他參加同泰寺這次的法會,這個法會是什麼?叫平等會,供齋。也就是寺廟裡頭叫打千僧齋,這一天請一千個出家人來吃飯,這修福報!傳說當中,修這個法會的人,這一千個出家人裡頭一定有真正的聖賢、高僧大德,有聖賢來參加,但是哪個是聖賢你不認識。所以今天這個齋要平等,沒有任何分別,出家人一律平等來應供。梁武帝一生大概這個法會做得很多,他喜歡修福!

 

  有這麼一個傳說,武帝打千僧齋,來的人很多。當然座位總還有個主席,有個上位,這個上位誰都不好意思坐,大家都讓來讓去。這個時候外面來了個和尚,看到大家相讓,他就坐下去了,也沒人認識他。這一坐下去之後,當然都是出家人,就不再讓,大家就坐下來了。吃完之後,人都散了,梁武帝問永明大師,因為永明延壽大師也參加這個法會應供,他問永明延壽,今天有沒有聖賢駕臨?他說有!什麼人?定光古佛來了。今天定光古佛來應供,是誰?他說就是那個坐在上位上,人家瞧不起的,也不曉得什麼名字,他耳朵很大,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那個和尚是定光古佛來的。梁武帝這下高興,趕緊派人去追,到處去打聽,那個大耳朵和尚到哪裡去了?經過追蹤果然找到了,住在個山洞裡頭。這人家就知道了,身分暴露了,佛!大家給他磕頭頂禮,請他到宮中去應供。他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話,把他的身分暴露,他就圓寂了,就走了。所以真人不露相,一露了,暴露了,馬上就走了,這真的,這不是假的。

 

  大家聽到這句話,這佛涅槃了,走了,聽說彌陀饒舌,那說穿他的真相的是永明大師,那永明大師不是阿彌陀佛來的嗎?趕緊回去報告。來報告的人一說明這個事情,梁武帝歡喜,原來永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不要緊,還有一尊活佛在我家裡,趕緊去看永明大師。還沒出門,外頭有個人慌慌張張進來,幾乎跟他對撞,他說什麼事情這麼慌張?報告皇上,永明大師圓寂了。這是真的,沒有說是身分暴露了還在這個世間,那是什麼?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種例子,彌勒菩薩,我們中國塑造的彌勒菩薩,南宋布袋和尚的像。我們這次在斯里蘭卡看到的彌勒菩薩,它那個地方跟我們這兒不一樣,它那個塑像是男身,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我們有照的照片,諸位看看就知道了,它下面要不寫上彌勒菩薩,我們都不知道。布袋和尚是自己把身分說出來,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他真走了。所以中國從此之後,寺廟裡頭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他的像,布袋和尚像,這在《高僧傳》裡頭都有記載。

 

  《五燈會元》裡頭也有簡單的說,「天平等,故常覆。地平等,故常載。日月平等,故四時常明。涅槃平等,故聖凡不二。人心平等,故高低無諍」。平等之可貴,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學最後這一條,人心平等。我心平等了,在這個世間就沒有高低、就沒有相爭,今天講的競爭就沒有。競爭決定不是好事,中國古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競爭的。但是外國,從小學一年級,家長、老師都教他要競爭。所以他那個競爭的概念根深蒂固,你叫他不競爭,太難了,從小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要想世界安定和平,要想像過去中國這種太平盛世,最重要條件就是無爭,才能做得到,有競爭的念頭決定做不到。所以,現在許許多多地方都辦論壇、辦講座,效果都很殊勝,可是辦完之後,過個一個月、兩個月就沒有了,就又恢復平常。什麼原因?競爭沒放下,對立沒放下。

 

  佛門教學,這個東西是第一堂課,就要叫你放下。大乘教裡頭,佛最重視的無諍三昧。學生裡面得無諍三昧,佛都讚歎,為什麼?平等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心一定清淨,先得清淨心,再得平等心,然後才會大徹大悟,就是覺。所以清淨、平等、覺是三個層次,一個比一個高。先學清淨,不被污染,也就是說不被外面環境干擾,你心清淨了。學習的時候,找清淨的環境,遠離熱鬧的場所。所以從前修行道場都建在山林裡頭,標準是聽不到牛叫。鄉村農民養的牛,牛叫的聲音最大,出家人住的這個地方,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叫清淨蘭若,以這個為標準。現在噪音比從前多,汽車的噪音、機器的噪音、飛機的噪音,這在過去完全沒有。

 

  以前人生活非常樸實,人都忠厚老成,沒有心機、沒有惡念,所以學儒、學道、學佛都很容易成就。現在的環境干擾太多、太雜了,什麼人能夠不受干擾?頭等的干擾就是電視,家家有電視,這就把干擾請回家去,你這一家人想不接受干擾都不可能,干擾到你家裡來了。再就是電話,現在的手機,你看看隨時干擾你。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的人太多,就是非太多了,你知道的事太多,你煩惱太多了。你看看,家裡裝電視,身上帶的手機,不叫自找麻煩嗎?什麼時候才能清淨心現前?太難了。能捨盡量捨,要把它放下,要學清淨、要學平等,清淨、平等真享受,那裡頭真樂,沒有煩惱。

 

  下面有個「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出《華嚴經疏》。「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迷悟不同」,在因迷,我們現在迷,在果,那就覺悟了。「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這是佛經上的經文。下面分開來給我們說,第一個「心無差別:謂一念心體,凡聖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是名心無差別」。心是真心,真心只有是一個,所有一切眾生,上面包括諸佛如來,下面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這個心是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叫一念心體。這個體凡聖不二,凡是自己的心體,聖也是自己的心體,所以我們是共同一個心體。整個宇宙萬事萬法共一個心體,都是這個心體所現所變,所現、所變、所生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假相。什麼是真的?這個心體是真的。為什麼?它永遠存在,它永遠不變。我們學習常常用電視螢光幕來做比喻,體是什麼?體就是螢幕。螢幕什麼都沒有,但是螢幕能現一切法,我們按哪個頻道,畫面現出來了。畫面有生有滅,螢幕沒有生滅,螢幕是一切法的本體,這個螢幕就是此地講的心。

 

  《華嚴經》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唯心能生、唯心能現,能生萬法、能現萬法就是這個心。心不生不滅,心不垢不淨,永遠沒有染污。沒有染也就說不上淨,染淨是一對,根本沒有染污,所以它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看不見,摸不著,為什麼看不見?它沒有現象。你能看見的、你能聽到的、你能夠摸得著它的,都有形象。形象有三大類,有物質現象,我們眼耳鼻舌身都能夠接觸它,物質現象。第二種心理現象,它不是物質,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但是念頭能接觸到,我們能夠想得到,心理現象。第三個自然現象,自然現象我們的意識、念頭也能夠想得到。心,這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就沒辦法了,雖然在我們面前,我們身心都沒有辦法接觸到它。佛法裡叫它做空,但是這個空不是無,為什麼?它能現相。它不是這三種現象,它能現這三種現象,能生這三種現象。所生的現象、所現的現象,現象是假相,為什麼是假相?它是生滅相,它不是不生不滅。

 

  只有真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物質現象是假的,有精神現象也是假的,有自然現象還是假的,可別當真。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在這個假相裡頭不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覺悟了,覺悟了就是佛,起心動念就是眾生。所以你看,心、佛、眾生一體,這是大乘佛教倫理的觀念,倫理是什麼?倫理是講關係。你看心、佛、眾生,什麼關係?一體。心是體,佛跟眾生都是現相,都是所現的相,所現的覺悟這個相就是佛菩薩,迷惑的相就是眾生。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迷,一真法界的眾生覺悟了,他不迷。所以,心具足十法界,它能現十法界,具足十如是,它能現十如是,十如是起作用。而與諸佛、眾生性元平等,初無有異,根本就沒有兩樣。

 

  故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則知諸佛之境界,什麼人知道諸佛境界?遊心法界如虛空的人他知道,他成佛了。而且心跟法界、跟虛空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心有多大?跟法界一樣大,跟虛空一樣大,沒有邊際。中國古人說這兩句話非常非常有道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什麼?這是心。無外是講廣,無內,沒有底限,妙,妙極了,能生一切萬法,能現一切萬法。宇宙的來源、萬法的來源、一切眾生的來源,就是自性一念變現,沒有先後,沒有古今,確實就是一念,當下這一念。一念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真正清淨平等到極處。後頭有個括弧註解的,什麼叫十法界、什麼叫十如是,提供給大家做參考。這是心無差別,從體上講。

 

  下面兩個是從作用上講,先說「佛無差別」,「謂十方諸佛,了悟十界」,了是明瞭,悟是覺悟,十法界、十如是等法他全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而成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眾生之所迷。迷悟雖殊,其體不二」。佛知道佛,悟了,佛知道眾生,眾生迷了,眾生怎麼迷的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回歸到覺悟,他也知道。只要眾生肯聽話,肯接受他的方法,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很快就覺悟。眾生為什麼這麼難?眾生就是頭一個他懷疑,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這就難了。或者是接受了、相信了,不徹底,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想放放不下,這個麻煩。這裡面,佛沒有一樣不知道。眾生跟佛的關係,雖然迷悟不同,體是一個,都是一個心,一個心變現出來的。

 

  「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是佛無差別。到成佛了,對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明瞭,不是說這尊佛明瞭多一點,那尊佛明瞭少一點,沒有,平等的。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不知道,你問他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不問他的時候,他心在定中,問他的時候,這定起作用,他什麼都知道,他能現身、他能說法。你要問他,他起心動念沒有?告訴你,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妙,這個不可思議!沒有起心動念能現相?對,真心沒有起心動念,現了整個宇宙,現了一切萬法。換一換迷,真心不迷,什麼時候迷?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叫阿賴耶,從真心裡面跑出來一個妄心,這妄心就是迷。你要是不注意,妄心就代替了真心,這個麻煩了,那就搞六道、搞十法界,想出來不容易了。於是我們就明白,怎樣才能回歸到自性?要轉八識成四智,要把它扭轉過來,就是轉迷為悟,問題就解決了。迷是虛妄的,悟是真的,返妄歸真,破迷開悟,這問題就解決了。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自己覺悟,別人沒辦法幫助你覺悟。別人可以把覺悟的方法教給你,你要真幹你才會覺悟;方法教給你,自己不幹,還是悟不了。所以佛也沒有能力幫助我們開悟,一定要自己修。

 

  可是雖然不能幫助我們,細想他幫助我們一個很大的忙,那是什麼?阿彌陀佛他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就是幫我們最大的忙。我們不要破迷,帶著迷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再破迷開悟,這個辦法妙極了。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開悟的,到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放下的,為什麼?沒有需要了。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你所需要的東西,它是心想事成。我想要飲食,飲食自然就在面前,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你對這個還要操心嗎?不要操心。我想要居住的房子,房子現成的,就在面前,你就住進去了;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痕跡都找不到。我要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必要儲存,想什麼就有什麼,心想事成,不想就沒有了。哪有這個世間這麼麻煩?所以,人的貪瞋痴慢疑全斷了,沒有一個人有貪心,資源太豐富、太多了。你說你有萬貫家財,累贅,多麻煩!極樂世界人聰明,不找麻煩,要的時候它就有,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不必要去保存。你就想到多自在,這麼一個好地方。

 

  十方世界六道裡頭,跟我們這兒情形差不多,有這麼一個肉身,這個肉身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有房屋居住,樣樣都很辛苦的才能得到。得到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這就叫煩惱,這就叫憂慮。這些事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身是法性身,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需要飲食,精神飽滿。用什麼來養這個身體?用歡喜,歡喜能養身體,中國古人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人要常常生活在歡喜裡面,這個人不容易衰老;如果這個人有憂慮、憂愁,他很快就老了,這個事情我們有經驗。我在台灣,去的時候一個人,到台灣之後,遇到了很多同學、老師,抗戰期間同學,大家組織一個同學會,我到那裡面看到好多熟人,都年輕,歡歡喜喜。以後我出家了,他們也很歡喜。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退休了,沒有退休的時候生龍活虎,工作的精神好,退休之後沒事情做,想想自己老了。兩年沒見面,碰到了,我一看很驚訝,兩年好像老了二十年,怎麼老得這麼快?這佛經上說的,憂慮。

 

  人的觀念不一樣了,工作的時候把年齡忘掉了,把老也忘掉了,一退休的時候就發現什麼?天天想到我老了,你看不能上班了。想老就老,老得好快,想病就病,病得好苦。老年人就想到會病,病就想死,他怎麼會不死?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同學看到我都問,你沒有老。是,我沒有想老,我每天還在工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讀經四小時,講經四小時,工作很忙,沒想老他就不老。出家人怎麼老的?也是年歲大了天天想老。跟我同年的人很多,都老了,我還沒老,什麼原因?他們天天想老、天天想病,所以一身都是病。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老,阿彌陀佛也不生病。想的不一樣,念頭不相同,總得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殊勝,學佛的好處就在眼前,得真幹,把佛教給我們的道理貫通。教給我們哪些該做的、哪些不該做的,不該做的全放下,該做的隨緣,有緣就做,沒緣別去找,叫隨緣,隨緣就自在!

 

  下面第三個,「眾生無差別:謂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與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體不二」。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沒兩樣,就是迷悟不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華嚴經》上佛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涅槃經》上講一個意思,真的不是假的。迷了叫眾生,悟了叫佛,迷了也是這個自性,也是這個心,覺悟了還是這個心,心沒改變。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體!講倫理,只有佛法講到最極圓滿,圓滿到極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2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六十一頁,倒數第三行,看念老的註解:

 

  「平等者,離差別也。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這個我們前面說過,心(無論是真心、是妄心)、佛、一切眾生完全沒有差別,這就是平等。心、佛、眾生把全宇宙一切現象都講到了,真的是一個都不漏。眾生,廣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科學將萬物分類,動物是眾緣和合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的,礦物還是眾緣和合的,所以說,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的。眾緣和合的統統平等,為什麼?從一個自性生的,從一個原因現的,這個原因就是因緣。一切法不離開因緣,善因、善緣就有善果;惡因、惡緣那就有惡報,這叫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永遠不變的真理。

 

  「《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這是把平等講到究竟之處,平等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就是入不二法門。入是契入,一般人講的證得。證得真如、證得自性、證得菩提就叫入不二法門。菩提是不二法,真如是不二法,平等是不二法,這多重要!這一樁事情能不留意嗎?凡夫起心動念都落二三,也就是說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哪來的平等!所以清淨平等本來有,失掉了;起心動念,失掉了;分別執著,失掉了。現在佛菩薩教我們,叫我們回頭把清淨平等找回來。怎麼失掉的?是起妄想分別執著失掉的。怎麼樣把它找回來?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大乘教裡面佛講真話,並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不能現前。障礙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障礙沒有了,清淨平等不二法門就現前。修行就是修這個,這叫真功夫。

 

  「不二法門」,這是佛學的術語,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有,節錄《佛學大辭典》的。「不二之理」,有事必有理,有理就會有事。不二這個道理,「佛道之軌範」,軌是軌道,範是模範,「故云法」,叫不二法。「聖由之趣入」,三賢十聖都是由不二法證果的,所以叫它做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大乘菩薩修的,「不二法門,在諸法門之上,能直見聖道者也」。實際上,任何一門只要入了,入進去都叫不二法門。好像我們在一個大廳,大廳外面有很多門,四面八方都開了門,你在門外就有很多門,任何一個門走進去之後,完全平等。才知道一切門是一門,一門是一切門,這叫不二,任何一門都證得平等,都契入如來境界。首先,我們了解這個不二門,進一步我們怎樣進去。真正通達明瞭是解悟,入進去這是證悟,入進去就是證得妙覺果位,究竟果佛。

 

  《維摩經》上有一個小故事,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維摩詰居士,這個居士成佛了。出家人成佛,出家是比丘,修行成佛了,在家居士修行也能成佛,為什麼?入不二門。出家比丘入不二門成佛了,在家居士入不二門也成佛了。佛跟佛平等的,沒有說這個佛比那個佛大,這個佛比那個佛超勝,沒有,完全平等的。文殊是菩薩,菩薩向佛請教,維摩詰是佛,向佛請教。「何等是不二法門」,就是什麼叫做不二法門?文殊菩薩問了這個問題。「維摩默然不應」,維摩菩薩聽到之後,沒說話,一定是看著他,沒說話。文殊菩薩開悟了,開悟就說,「善哉善哉」,這個善哉就是太好了、太好了!「無有文字言語,是真不二法門」。維摩居士如果一開口就錯了,一開口就落二三,就不是不二。所以文殊立刻就覺悟,這是真正的不二法門。

 

  「肇曰」,僧肇大師在註解裡面說,「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這是解釋什麼叫法門。言論可以做為世間的原理原則,用現在話說,標準。他說的話是世間一切法的標準,這就稱之為法。你依照他的話去走,決定不會錯。這法就像軌道一樣,你不會越軌,你一定會到達目的地,這叫法。眾聖所由,佛與一切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一些入不二法門,他們都證得,這叫入,所以這叫門,由門你才能入進去。不二之理如何能夠悟入,那個方法就叫不二法門。維摩一示現,我們應該明白,怎樣能入不二法門?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入進去了。維摩居士做給文殊菩薩看,文殊菩薩很聰明立刻就知道了,這就是成佛,這就是得道。得的是什麼道?佛道,無上佛道誓願成,他成了,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能起心動念。

 

  無論什麼境界現前,聖人境界、凡夫境界、魔王境界,所有境界現前,《般若經》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入不二法門。在所有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為什麼?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的,沒有一個是真的。所以禪宗裡面,祖師大德教學人,怎麼教他?魔來了斬魔,佛來了斬佛。魔、佛是二法,你都不要去理他,都不要去執著他,決定不受他絲毫干擾,這叫入不二法門,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什麼叫凡夫?受外面境界干擾叫凡夫。佛會不會來干擾你?不會。為什麼?佛不來。就跟這個地方所講的,維摩居士不說話,沒受你干擾,那叫入不二法門。你的心遇到這個境界,你就起心動念,起的善心善念,你是凡夫;起的惡心惡念,你也是凡夫,你迷了。起心動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是覺,覺而不迷。我們遇到這個事情怎麼辦?要學維摩居士。那眾生也得要答覆他,打發他,一句話就解決了,你怎麼又起心動念了?你怎麼又分別執著了?就行了。他要懂他會開悟;他不懂,那繼續迷吧!各人的因緣各人承受。

 

  後面還有一條,「《十二門論疏》上」有這麼一句話,「淨名以理為門」,淨名就是維摩詰居士,以理為門,「一道清淨,故稱不二」,真清淨。「真極可軌,所以云法」,這是真正到極處,可以給我們做榜樣,我們可以學習。「至妙虛通,故云門」,它妙極了,真的叫你覺悟。你看文殊菩薩在這一句話裡頭悟了,他一點都不迷,所以這是門。

 

  我們接著看下面,「故知有差別即是二」,那就不如,大乘經講如如,你不如了。「故云平等」,就是入不二法門,就是真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今題中曰平等覺」,念老把這三個字合成一句,平等覺;也可以把它分開,清淨、平等、覺,為什麼?清淨是定,心清淨了;平等是大定,到極處那是自性本定;覺是智慧,開悟了。清淨心能開悟,平等心當然能開悟,所以開悟是覺。清淨平等是定,覺也是慧,定慧平等,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所以叫平等覺,它這裡說四個意思。

 

  第一個,「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淨宗念佛法門可以當得起「平等覺」這個稱呼,為什麼?它普覺一切眾生,上面可以攝受等覺菩薩,下面可以攝受無間地獄眾生,平等成就,就這句佛號。等覺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無間地獄的眾生也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平等,都稱為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意思是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菩薩,叫做阿惟越致。三種不退轉,是地位不退、度眾生不退、直趣無上菩提不退,這三種不退,這在菩薩地位裡面最高的,所以是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你看,信、願、持名,個個能成就,一個都不漏,萬修萬人去。那念佛為什麼不能去?妄想太多了、雜念太多了。也就是說,你沒有清淨心,你沒有平等心,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至少要有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有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覺悟了生實報莊嚴土。凡聖同居土是天人,六道凡夫;方便有餘土是四聖,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那個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佛,十法界裡地位最高。真正大徹大悟,脫離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所以它是平等成佛之法。

 

  「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這個方法,一切眾生都能夠接受、都能夠修學、都能夠證果,它是平等法。凡夫能不能證最高的果位?從理上講、從事上講都是能,它真平等,它不是假的。你能不能放下?關鍵在這個。果然能夠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這叫真修行,什麼人修行?法身菩薩的修行。這個方法,六根在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在六塵裡起作用。起作用怎麼樣?他不起心,他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法身菩薩。不是離開,離開到哪修?離開就是無明。即事而真,你看這是事相,六根接觸六塵是事。即事而真,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佛的真,最高的;起心動念,但是不分別、不執著,那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沒有執著,起心動念還有分別,他是真修,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

 

  那我們一般人常想,如果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不什麼都不知道?我問你,你看見沒有?看見了。那你不是知道?你不是不知道。聽到沒有?聽到了。看到、聽到,不起心不動念,就像什麼?就像維摩居士剛才示現的一樣。維摩居士知道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什麼態度?如如不動,沒有起心動念。換句話說,沒有受外頭境界絲毫干擾,而外面境界就在眼前又沒有中斷,高明!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後頭那個覺字,要離開世間,那就錯了,到無想天去了,到四空天去了,那叫墮到空裡面去,他不是墮到有,他是墮到空裡去了。墮空的毛病跟墮有沒什麼兩樣,因為他執著空,這個人執著有,沒有什麼差別。執著有造業,執著空也造業,造什麼業?造無明,他什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大經上告訴我們,三惡道是什麼因?瞋恚是地獄,貪婪是餓鬼,愚痴是畜生。什麼都不知道就很容易墮到畜生道去,如果裡頭帶著怨恨就到地獄去,帶一點貪心到餓鬼去,三惡道。佛法不能不學,不學走錯路不知道,學了之後眼睛就放光了。非道、邪道、惡道決定不走,走如來的正道。

 

  「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佛說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這個讚歎是什麼?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決定是真的,沒有錯誤。我們能不相信嗎?能去聽那個扶乩的嗎?能去聽那些附身的嗎?鸞壇、附身那叫鬼話,靈鬼附身給你說這個、說那個。你不聽如來正法,聽鬼話,你將來會到哪裡去?也會去往生,不是極樂世界,鬼道去了、魔道去了。自己不知道,以為那是佛,冒充的。鸞壇裡面,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那些靈鬼冒充佛菩薩傳信息做一點好事,他要說他自己說的,沒人相信,他說他是佛菩薩。小的好事很準確,所以很靈,人相信,大的事情他就說不準;近的事情,很近的事情他說得很準,說明年、後年事情不準,不可靠。到時候不準,你也找不到他,他不負責任。

 

  佛菩薩講經說法,對我們負責任的,五百阿羅漢做證明。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沒有記錄,經典是佛滅度之後,迦葉、阿難發起結集經藏。邀請五百個羅漢,這都證果的人,都是佛弟子,過去佛講經他們都在座,他們都聽到了。現在請阿難上台複講,這五百個人做證明,五百個人有一個人反對,那一句就得刪掉。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不是的,一個反對都不行,五百個人個個都贊成,沒錯是佛說的,這才能記下來,取信於天下後世。結集經藏這樣的嚴謹,就是怕後來有魔外(魔王外道)冒充來造假的經。這是這些弟子們,這些弟子們有佛化身來的,有大菩薩化身來的,不是凡人,大慈大悲結集經藏,目的是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個緣多難得,我們遇到了要不相信,去相信鬼話,那是自找苦吃,佛沒有這樣教你。

 

  釋迦牟尼佛滅度,阿難尊者特地為我們,這代表我們向佛請教,佛不住世了,我們依靠誰?佛住世,大家依佛,佛不住世,我們依靠誰?佛教給我們四依法,佛不在世,你要依照這四法,等於佛在世一樣,沒有差別。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由此可知,這些阿羅漢結集這些經典,釋迦牟尼佛承認,依法不依人,這一句話就是把所有經典肯定了、承認了。

 

  第二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能夠幫助你這一生成佛的,叫了義;能夠幫助你這一生作阿羅漢、作菩薩,不了義,沒有到究竟。你看看這是,我們要找了義經,了義不是很深,不是很龐雜,不是。你要想想什麼叫了義?我這一生決定能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十法界,能夠成佛作祖,這就是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究竟了義就是這部經,我們找到了,比《華嚴》、《法華》還要了義。《法華》跟《華嚴》的了義,最後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求生淨土,它就變成不了義。你看《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叫了義;如果沒有這一章,《華嚴》不了義。《華嚴》講得太深、講得太玄了,不是我們境界,我們依那個法門修得不到利益,修不成功。這個法門信願念佛,保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保證你成佛修行的道場,你在那裡修行決定成佛。所以我們遇到這個經,下定決心,我這一生決定往生,親近阿彌陀佛決定成佛,這叫究竟了義,我們一定要記住。

 

  第三個,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語言多說一句、少說一句沒關係,深說、淺說也沒有關係,意思要對。因為佛知道,將來這個經典全世界流通,會翻譯成各種不同的文字,那一翻譯,如果依語就不行了,意思,意思對了,語怎麼說都沒關係。教我們依義不依語,不要懷疑翻譯。最後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智慧,要依這個去判別。識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用情識用事麻煩就來了。你看,這個四依法多好,守住這個四法等於釋迦佛在世沒有兩樣。我們每天在一起學習這一部大經,這就是究竟了義的大法,如同世尊在現前為我們說法。「正顯平等普覺之義」,這第一個。

 

  「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個法簡單容易,穩當可靠,一切眾生都能接受,所以這平等法覺悟眾生。「《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一句就這兩句話的濃縮。「暗合道妙」,一般人看不出來,認為它太淺了。大道應該是非常之深奧、非常玄妙,不是一般人能懂的。這法太容易了,說三歲小孩也懂,這沒有什麼稀奇。把這個法門看低了,這是人之常情,佛不責怪我們。

 

  早年我們在美國,很多同修告訴我,在美國人的觀念,你要是講經說法叫人來聽,一分錢都不收,他說你這個不值錢,他來不來?不來。要怎樣?那門票錢愈高他愈喜歡來,這大概是好東西,所以要我收門票。我說不可以,我們不收門票。好東西,你們迷惑顛倒,當面錯過;假東西,你們拿高價錢去買,認為是好的,這叫什麼?愚痴,沒有福報。世尊教學一輩子沒有收人家一分錢,自己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沿門托缽,樹下一宿,這生活解決了,什麼都不需要。古時候,人雖然少,沒有這些科學工具,一切都要靠人力操作,所以一衣一食得來不容易,大家都知道節儉。現在科學技術帶來方便,人富裕了,富裕就奢侈,所以一個下意識,大概價錢愈高東西就愈好,貨真價實。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於是上當了,魔王外道用高價錢來釣你,真正大法你沒有緣分遇到。

 

  所以它確實暗合道妙,很容易,自自然然,不知不覺的,煩惱斷掉了,業障化解了,習氣沒有了,都在不知不覺當中。為什麼?你一天到晚,只知道一心專注念這一句佛號,其他的都沒有顧及,自然沒有了,這就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非常善巧,往生就是無生。無量壽,真無量壽,不是假無量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無量壽是有量的,我常說,到極樂世界是進學校、是學習,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是有量的無量壽。那壽命多長?三大阿僧祇劫。可是你離開講堂,就變成真無量壽了。什麼時候離開?成佛就離開了;沒成佛,不離開。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不離開;圓滿成佛了,離開阿彌陀佛講堂。進入講堂上學,離開講堂是畢業。每個人畢業的時間長短不一樣,這與根性有關係,與勤惰有關係。勇猛精進,這人就快,大徹大悟快;如果懈怠懶散一點,時間就延長了,但是決定不會退轉,這個好!他只有往前進,沒有往後退,只是進得快,進得慢而已,所以你決定會畢業,你決定會成佛。這巧入無生。

 

  「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大家一定要珍惜,再珍惜。真精進,真用功,要防止魔來擾亂。魔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就把你嚇跑了。魔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這個麻煩可就大!要很冷靜去觀察,魔跟佛不一樣,佛句句話跟經教相應,魔要小心,可能他一百句話,裡頭有九十九句話跟佛講得差不多,有一句話不是的,那你就上大當了,這一句就把九十九句全破掉了。這是我們早年學佛,老師常常叮嚀囑咐,要我們小心謹慎,不要因佛道而走向魔道去,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一定要相信世尊的四依法,一定要依照、依靠經典。

 

  這個會集本可靠,沒有問題,為什麼?會集本的每個字都有根據,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句子,這就是可靠的,而會集這個做法是應當的。會集是從誰開頭?這一部經最早是宋朝王龍舒居士,實際上不是他開頭。摩騰、竺法蘭,這是漢明帝時候,歷史上有記載的,漢明帝永平十年,永平是年號,派遣特使在新疆那邊遇到這兩位法師。這兩位法師是印度人,他們行腳在新疆一帶弘法利生,遇到漢明帝派去的特使,見到之後非常歡喜,代表皇帝把這兩個人請到中國來。他們帶了有佛經、佛像,兩個出家人,三寶具足。到中國來,適合中國的國情,那拿什麼經典來教中國人?他們翻了第一部經《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是會集本,從佛許多經典這擷一句、那挑一句,就像我們的《群書360》。經典太多了,翻一部都很難,哪個經裡頭最重要的,這一句經很好節錄下來,簡簡單單的四十二章(四十二段)來教中國人,這個歡喜。這個會集是從摩騰、竺法蘭開始,到中國來就這個做法。

 

  我們現在到外國,跟外國人講經也用這個方法,講一個主題,然後哪些經論上有關這個說法的抄幾段來,就可以講了,不見得是一部經,幾部經湊起來。像這個註解,這個註解八十三種經論湊起來的,還有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會集。經是會集的,註解也是會集的,這給我們學習帶來了最大的方便,我們學習當然也是會集的。會集要時間,要去查參考資料,黃念老這個會集本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這裡頭還有一些名詞術語,我們碰到了,不詳細講解對我們學習有障礙;詳細講解又要查參考資料。我們不少的同學發這個心,查這些參考資料,又編成了一部書,將來這是附冊。這裡面有些難詞,難的字,我們等於說有一部字典一樣,給你查。現在我們這個參考資料,你能看得出來,我們就是用這個方法編的。這一部經編成也是這麼厚兩冊,上下兩冊,分量跟這個差不多。這就不要大家去找麻煩,去費那麼多工夫,費那麼多精神,都給你預備好了。讓這一部註解有個圓滿的本子,我們依照這個來學習,這樣把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清楚、明白了,你就真想去,這地方真好!十方諸佛剎土確實比不上這個地方,這怎麼能不去?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念老引用《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淨影疏》裡面「無作無所有」。這個經跟論,疏算是論,裡面說的兩句話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得破,放得下」。無作是看破,作而無作。作,作是什麼?事。無作是理。理上沒有起心動念,無作,事上做得圓圓滿滿。理上沒有起心動念,菩薩心、佛心。所以要學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釋迦牟尼佛在世有沒有作?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是作,天天在作?雖然天天在作,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無作。所以他心是清淨的,他心沒有疲勞。我們這邊做工作為什麼會疲勞?有作,有作而作,累了。他天天都在作,沒有間斷的在作,他沒有心,沒起心動念,無作,所以他沒累,他沒作。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以心控物」,心清淨,事就清淨,做得圓滿,自己沒有絲毫疲勞。他心是定的,心如如不動,身體在勞作。這身體像機器一樣,機器打開,一天到晚工作,它沒有叫累。這個理很深,但是能體會得到。「以如是法教導眾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阿彌陀佛用的是平等法,淨土宗用的方法是平等法,確確實實能幫助眾生成究竟覺,這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如來的覺是平等的。水平沒有浪,沒有波浪,水平、水乾淨它就能起照見的作用,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心要是平靜就能照見法界。照見法界,法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遠近;沒有時間,沒有先後,他能見過去、能見未來,能見此界、能見他方。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遠方,遠方好像在現前,能嗎?能。我們現在凡夫用望遠鏡,不就是把遠方拉近了,拉到眼前來了,這就是距離沒有了。清淨心的能量不需要用工具,這些科學工具不需要,再遠的地方都能夠拉到近距離來,就在眼前。佛經上常說,就在當下,就在眼前,過去、未來都能把它擺在現前。第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就本經,平等覺就是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稱為平等覺。「以上諸義,題中俱攝」,上面講了四個意思,平等四個意思,經題上這四個意思統統具足,全都有。

 

  後面還有個經字,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上面這十四個字是別題,只有這一部經上有這個名題,所以經是通題。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經者,梵語修多羅」。修多羅要是直譯,它是線,用義譯稱為契經。線,印度古時候這個經典,不像中國,中國把它裝訂成冊,它沒有。它是貝多羅樹葉,用這個樹葉,在樹葉上寫的字,把它裁成長條,兩邊打兩個洞,用線把它穿上,這就是經書。讀的時候,一張一張的翻,所以這線很容易斷,斷,它就脫落了。這樣的原始經典,一般大規模的博物館、圖書館都有收藏,我們也都能看到。這一次我們訪問斯里蘭卡,看到寺廟當中這貝葉經很多,一包一包的,外面用布把它包起來,整個房間都放滿。我們過去看過貝葉經,沒有看到這麼大的分量,在那邊保存得很完整。

 

  契,契理,「理者,實際理體」。我們今天講事實真相,事實的真相就叫實際理體。佛一生講經,講的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不是假的,這契理。「二者契機,機者,機宜」,就是眾生的根機。要適合眾生的程度,他能夠理解,不能太深,深了不懂。於是乎我們就能夠想到,這一部經,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為什麼講的不一樣?聽眾程度不一樣,地點不一樣,言語不一樣。每一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言語,佛到哪個地方去說法,是隨從那個地方的言語,大家好懂,那這差別就很大。結集的時候,所有各個不同處所講的法,統統都把它結集。所以翻譯成我們經典就有會集的必要。

 

  如果阿難尊者在那個時候,把這些各種不同講法會集成一種,行不行?是行,但是行不通,那些阿羅漢不會同意。阿羅漢要原樣子,原汁原味,你要把它會集,搞得不是原汁原味,雖然是好,我想,有一個人不答應就沒有辦法。少數服從多數,行,可能做得到;一個不同意,你就沒法子通過,這是結集的謹慎。在各個地方所講的,就照那個地方來結集,不要改樣子,所以就變成多種的原本,裡面出入就很大。佛當時講,只是介紹極樂世界,每一個地方聽眾程度不一樣、文化水平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需求不一樣,講經的人面面都要顧到。這我們都應當要了解,所以它這契合眾生的根機。

 

  「兼指時機,時節因緣也。故契機者,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也」。二千五百年前,中國沒有統一,中國是秦始皇統一的,秦始皇之前沒統一。夏商周雖稱為天下共主,稱為天子,他沒有統轄的權,像現在的聯合國一樣,沒有統轄權。夏商周的天子,自己統轄的都很小,歷史上記載,成湯(商王),他的國家的面積只有七十里,方圓七十里,現在的一個小鎮,那就是一個國家;周家的土地大一點,一百里,為天下共主。周朝時候歷史上記載,中國這個地區多少個國家?八百諸侯,諸侯就是國王,就是八百個國家。百里以上的,大國;小國,二、三十里,二、三十里現在是小村鎮。你的政治辦得好,這個國家一切整齊都上軌道了,別的國家來跟你學習,來請教你,你教他,所以尊稱你為天子。

 

  印度也沒統一,所以佛陀在世,皈依釋迦牟尼佛,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的有十六個大國王。我想他的大國跟中國大國差不多,有一百里就是大國,中國歷史上稱為百里侯,那就是大國的國王。當時佛在世,有十六個大國國王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自稱為弟子,所以佛教化眾生就方便了,哪個地方請就哪裡去。多半都是國王大臣來請法,平民沒有這個能力。佛這個僧團很大,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這是長年跟著佛的,佛在哪裡就跟著一起去,統統過遊牧生活。晚上都是樹下一宿,中午出去托缽,一天吃一餐,這什麼?生活方式。休息的時間定在中夜,中夜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休息四個小時,其他的時間就做功課。那個時候佛講經沒有任何記載,沒有書本,所以講的大綱一定很簡單,都能記住,常常去念,重複的去念,也能夠去唱。歌謠全世界都普遍,古時候這個文化起來最早,人都喜歡唱歌。所以中國這個六經都可以唱的。那我們就想到,佛的經典可以唱,叫諷誦,這就是唱,容易記。特別是經典裡面的偈頌,偈頌有韻,唱起來很好聽,句子很整齊,便於記誦,這就不會忘記。

 

  「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這中國人喜歡簡單,契字省掉了。中國聖人留下來的著書,稱之為經,這最尊重的,所以《四庫》裡頭,第一個是經部。佛所說的這些典籍,傳到中國也稱之為經。「經具貫攝常法四義」,這是通常講的,經一定具足這四個意思。「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就是眾生。「常則古今不易」,它所講的,今天講的超空間、超時間。三千年那個時候講的適合那個時代,都能用得上;三千年後今天也能用得上。這是我們一般講真理,真理永恆不變,真理超越時空。世間人的文字做不到,它能做到貫,這是好的言語、好的文章,下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能攝受一切眾生,文學作品,再好的作品,寫得好,你要看十遍以後不想再看了,它攝受力量只有這麼大。能叫你看了還想看,看了十遍不想看了,這就算不錯了。可是經不一樣,經叫百讀不厭,讀一輩子都不厭。小時候學了,到八、九十歲還讀不厭,這力量多大!中國四書五經就有這個力量,再高明的文學作品不能跟它比。第三個字是常,常就是超時間、超空間,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點,它都合適,都用得上,這個很難。後面一個是法,法就是軌則、方法。「法則近遠同遵」,近是我們本地,遠是遠方,全世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乃至於超越時空,到他方世界也能行得通,也不違背。具足這四個條件,則稱之為經。「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這個經的意思有這四個意思。

 

  「又佛所說者,通名為經」。佛所說的,就稱之為經。「故題中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都是佛說的,都稱為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這十四個字「是本經獨具之別名」,不相同,跟其他的經不一樣。但是經這一個字相同,佛所說的統統稱之為經,所以題裡頭有通題,有別題。

 

  「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所以經題不是隨便立的,它有原則、有規矩。如果不合這個規矩,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佛經經題的規矩有七種,實際上三種,人、法、比喻這三種。但是分開來講,這就有三單,人、法、喻立題。「單人」,《阿彌陀經》,這個題上只有人,阿彌陀是人,單人立題,沒有法、沒有比喻。第二,《大般若經》,《大般若經》是法,沒有人、沒有比喻。「單喻」,像《梵網經》,梵網是比喻,大梵天王的羅網,就用這個比喻來做經題,所以這個沒有人、沒有法,這叫三單。

 

  下面有複,複是兩種合起來的。有人、有法,譬如《文殊問般若經》,這個題裡頭,「文殊是人,般若是法」,人法立題,沒有比喻。第二個,法喻立題,《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它沒有人。第三種,「人喻,《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喻」,這叫三複,三單、三複。還有一種,人法喻全有,叫具足立題,就是「具足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這個題裡頭,人法喻統統具足。

 

  本經在這七種立題當中,是屬於具足,它人法喻都有。「佛」,是人,「此土果人」,證得究竟果位的。「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他也是人,極樂世界證得究竟果位的人。「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法,「大乘」,是比喻。所以這個經題裡頭,有人、有法、有比喻。我們把註解念一遍,「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這個經題。「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果是證果,證得究竟果位,我們稱為佛。「無量壽是彼方果人」,彼方是極樂世界,「故題中具兩土果人」。此土釋迦如來,彼土阿彌陀佛,名號都在題中。「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車也」,所以它是比喻。「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咸達寶所,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大乘就是大車,大車能夠載很多人,比喻這個大車把這麼多人運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乘這個車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車是什麼?這個車就是這一部經,用這車乘做比喻。

 

  下面一段,說明經題裡頭,別具教理行果,這是四種經,本經也都具足。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諸經皆具教行理」,這是一定的道理,一切經裡頭有教、有行、有理。「本理立教」,教是根據理建立的,「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所以「注家釋題」,註解經的人解釋題目,「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一定要把這個講清楚、講明白。「專就本經」,就本經來說,「佛說大乘是教」,這是大乘經,是大乘的方法。「無量壽是理」,為什麼?「無量壽表三際一如」,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故判屬於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這是根據這個道理,實際理體就是事實真相,根據事實真相這個理來建立教學。「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眾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後面這一句說得好,眾生本具之大經,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

 

  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就是無量壽,因為它不生不滅,永恆不變,遍法界虛空界只有它是真的,所有現象都是假的。佛法講真假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生滅,有生有滅,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遍法界虛空界找不生不滅只有一個,真如自性它是真的。虛空都是假的,虛空有生有滅,迷的時候它出現了,到成佛的時候它就沒有了,所以它有生有滅。但是什麼?它生滅當中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它沒有分別執著,它沒有變化。不像有變化的,我們這個身體有變化、樹木花草有變化、山河大地有變化,虛空沒看到變化,所以它是生滅的。凡是生滅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所以《百法明門》裡頭跟我們講,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有九十四種;有生滅沒有變化,有五種,也叫無為法;最後一個,真正無為,叫真如無為,那個是真的無為。虛空也是無為,它不是真的,相似的無為,就是它還有生滅。所以萬事萬物同一個自性,同一個真心。無量壽代表理體、代表真心、代表法性、代表自性、代表真如、代表一切法的本體。那用現在話,這真理。這經根據什麼?根據真理說的,事實真相而說的。它是眾生本具的,真的,一切眾生共有的;假的,不一定,你有我沒有,我有他沒有。真的,決定是共有。能生能現是真的,諸佛有眾生也有,根據這個道理來建立教學。

 

  「又從教起行」,這個教是要把這些理跟我們講清楚,讓我們生信心。事講清楚,我們才能發願,才能依教修行。如果理事講不透徹,我們自己沒有搞清楚,我們的信願就不足,不足就會有動搖,動搖,那邪門外道趁機滲透。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如如不動,他成就很快。「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這個顯理就是開悟。這個文中告訴我們的,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佛所教化的修行行門。妙行,妙行是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莊嚴自心,清淨自心,這是真修淨宗,真正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非常重要。

 

  我們過去,在時間短的,在一個地方住的時間一個月、兩個月,不能細講,只能夠略說。所以《無量壽經》,我們曾經用六十個小時講圓滿的,一百多個小時講圓滿的,兩百多個小時講圓滿的,現在是用一千二百個小時,這就有詳略不一樣。我在簡單講的時候,把這個經題講作修因證果,佛是先講果,後講因。如果從果上來講,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行,莊嚴是相好,這果報,我們大家想要的,那得要修。怎麼個修法?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所以清淨平等覺是行門,是因行,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德,你修因你就能證果。我講這個意思講得多,這個很好懂,很簡單、很明瞭。說明,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清淨、平等、覺這三樁事情重要,要非常認真去學習。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這叫妙極了!一句佛號裡面,就能圓滿成就清淨平等覺。清淨,煩惱沒有了;平等,知見沒有了;覺,迷惑沒有了,你看,煩惱業障全消了,就這一句名號,妙不可言,叫妙行。妙行就是一句佛號,不再添別的麻煩。要念到什麼?念到什麼境界都不能夠干擾你,你就功德成就了。也就是說萬緣要真放下,不要被它干擾,功夫就成功了,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3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六十五頁,從倒數第二行看起:

 

  「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經題後面這一段,莊嚴清淨平等覺,這一段是教我們修行的綱宗,念老在此地說的妙行。妙行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聽懂、聽明白了,依教修行,沒有一個不能成就。往生極樂世界,沒有說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往生,上輩上生的都有,你就看出這個法門的究竟方便。

 

  近代印光大師不收出家弟子,什麼原因?出家是代表佛陀,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出家,戒律、清規都不能夠遵守,經教不能夠明瞭通達,多半不能往生。不但不能往生,就是因為他破壞佛教形象,這叫破和合僧,這叫滅佛法,果報都在無間地獄。為什麼要取得這麼個形相?這個形相是個假相,在家修就好了,何必要出家?我學佛的時候就沒有出家這個念頭,出家是老師教我的,章嘉大師。因為我在台灣是一個人,沒有家屬,一個人到台灣的,所以沒有牽累。章嘉大師勸我出家,主要的是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是因為這種狀況才出家的,深深感到世尊一生教學。現在出家人沒有這麼做法。我總在想,一生當中能夠有個小小的僧團。僧團是五比丘,五個出家人組成一個僧團,修六和敬。這是一生的願望,找不到。兩個人都做不到六和敬,為什麼?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看法,和不起來。真正修六和敬,是什麼都能放下,什麼都不計較,這種人到哪裡去找?尤其走這條路非常艱苦,初學的時候沒有人供養,佛在世是托缽乞食的制度,今天乞食不許可,警察會取締你,他不准你做,佛世那個時候可以。所以它有一定的困難在。

 

  學習經教要相當長的時間。學習經教的基礎,就是條件,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記性好,第三個是理解好。要有這三個基本條件,你才能學講經;沒有這三個條件,學不會。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開了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人才。這個班辦了兩年,採取私塾教學法,一個星期上一堂課,這一堂課是三個小時,有男眾、有女眾,全是在家居士,我是在家跟他學的。這個班不收出家人,為什麼?沒有出家的法師,老師是在家居士。居士出來講經,男女都上台,都能講,學了就要上台練習,不上台,他不收。這個故事我過去跟諸位講過好幾次。同班的學生二十多個人,程度非常不整齊。年齡有二十幾歲到六十歲的;程度,一半小學程度、初中程度,高中只有一、二個,大學沒畢業,念到大學二年級,沒畢業,一個。老師有這個能力教,教出來之後上台去講,也歡迎外面人來聽,還有相當的成就。

 

  採取中國傳統私塾的教學法,個別教學。教出來之後,這批學生他們在台灣,南面是鹿港,北面是新竹,差不多是半個台灣大,這麼大的地區有十七個叫布教所,台中佛教蓮社的布教所,這些布教所就是我們這批學生輪流去講經的場所。除了聽經之外,這個地區,在蓮社皈依的同學在那邊一起念佛。所以淨宗那個時候在台中很興旺,台灣中部這個地區蓮友很多。我認識老師,老師在那裡已經做了十年,台中蓮社蓮友有二十萬人。我在那裡住了十年,學了十年,我離開的時候,台中蓮社蓮友五十萬人。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不多。所以老師常說,一萬個人當中,大概只有三、五個往生。也不錯了,一萬人當中三、五個,十萬人就有三、五十個,五十萬人,相當可觀。這是一個成功的典型,是個好的模範,要真幹,不真幹不行,確確實實是無量功德。

 

  老師的淨土法門是跟印光大師學的,因此蓮社裡面的規矩、修行的方法,都是遵照印光大師的指示、開導。祖師不在了,往生了,《文鈔》在,《文鈔》就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依據。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依止《文鈔》,常常讀誦。今天真正想學佛,真正想往生、能有成就,說老實話,依《印光大師文鈔》決定成就。出家不出家不重要,在家修行比出家還要方便,這末法時期,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但是居士道場,一定要有一個出家人領導。老師的道場有出家人做導師,導師其實他很少來,一年難得來個一、二次,主要是老師。有很多同學要皈依,老師代表導師傳授皈依,皈依證是導師發的。這真正找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和尚,請他做名義上的領導,實際是皈依的老師,所以皈依師是李老師介紹的。居士道場有居士道場如法的規矩,這些我們相信是關於佛教會主管的,台灣有台灣的佛教會,國內有國內的佛教協會,都是歸他們管的。道場的建立,一定要佛教會批准,這才如法;佛教會不批准,這非法機構,我相信政府會干涉的。所以修行,淨宗修行是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如果讓我們的心不清淨,讓我們的心不平,那你完全做錯了,這種修法果報在三途,多半都在地獄。這不是小事,這是大事。所以同學們都要認真學習,要明瞭事實真相。

 

  《無量壽經》一定要認真學習。這部經在早年我講過十遍,就是這個本子,夏老的會集本,但是沒有依照黃念老的註解,念老的註解是以後才遇到的。這個註解,我這次講是第三遍。年歲大了,只有一個心願,求往生淨土。所以萬緣放下,一切經論統統放下,都不講了,一切活動我也不參加了。每天,跟著我旁邊的人都知道,我每天讀經就是讀這部註解,一遍一遍的讀。每天我讀經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其他的時間念佛。我學了這麼多年,我明白、我清楚,我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決定攝受,臨命終時決定來接引,不會有差錯的。所以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我什麼都放下了。

 

  我這一生沒有福報,所以沒有建道場,也不敢收出家徒弟。印光大師都不敢,我怎麼敢?有人說有一些悟字輩是你剃度的,這個是時勢不同,你不需要打聽這些事情,這個與你不相干,打聽多了對你沒好處。希望你認真,萬緣放下,好好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這些東西知道了,對你念佛往生有障礙。偶爾我也會提到,我不想再擾亂大家,外面的流言隨它去,同學們聽了,念阿彌陀佛就好,不要去批評,也不必去附和,各人修各人的,各人因果各人承當。一定要自己心清淨,再向上提升,平等,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佛可以明心見性。參禪能見性,念佛也能見性,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年歲大了,在這個世間還能住幾年?有些有心人想糟蹋我的,我都喜歡,毀謗好,障礙好,陷害我也好,我反正要走了,什麼都好。我沒有怨恨,我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這些事情是一筆勾消。我都讚歎你,為什麼?你替我消業障。順境沒有貪戀、沒有歡喜心,逆境沒有怨恨、沒有報復,這個世間全是假的。如果還會受影響,我六十年學佛叫白學了。學佛有什麼好處?告訴大家,好處就是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這是真實的利益,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我天天在清淨平等覺的道路上行走。

 

  「一句阿彌陀佛」,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清淨是什麼?把心裡面的煩惱、習氣、業障清洗得乾乾淨淨,就用這句佛號,這就叫依教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方便是其他的方法加進去,不需要,加其他的方法,沒有這一法這麼單純。譬如說,念佛要不要參一點禪?不需要。要不要加一點咒語?也不需要。這一句佛號裡頭就是上上禪,就是深密之咒,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你說這個多方便。「圓顯本具之平等覺」,平等覺是開悟了。如果說平等心,那是得定了,念佛三昧,沒有開悟,加上個覺字是開悟了。這是「以行顯理」,修行,顯理就是證果,不思議的心性你證得,這個功德真的是無量無邊。

 

  「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復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復是從行顯理也。」往生,證無生忍,這個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得三種忍,三種忍第三種就是無生法忍。大乘教裡常說,無生法忍是七地證得的,這位次高了。七地菩薩證得的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真正明白一切法不生。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諸法實相。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不生不滅,再往上去,寂滅忍,如來所證的。十地菩薩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妙覺是上品,再沒有更高的了。這是說明往生的人,一生能證得究竟圓滿。證得之後,「從體起用」,起什麼用?教化眾生。在這個境界裡頭,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跟你有緣的,你全都知道。現在我們不知道,過去生中的都忘掉了,可是到極樂世界一得無生法忍,全知道了,過去無量劫生生世世統統清楚、統統看到。跟你有緣,這個緣有善緣、有惡緣,不論是善緣、惡緣都叫有緣,你都會發心幫助他。這個時候什麼?平等心現前。沒有現前,總是善緣的喜歡,惡緣的討厭,有分別、有執著,這是人之常情。可是菩薩不然,菩薩把這些情緣都斷掉,只要是有緣,沒有不歡喜。有緣是什麼?有緣他就會接近你,你說話他就會聽,你就有能力幫助他,勸他修學這個法門。如果緣成熟,那就太好教了,他決定成就。緣沒有成熟,那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幫助他增長,一個是幫助他提升、幫他種種子。換句話說,對一切眾生一個都不捨。「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生淨土決定成大覺,大覺是如來,是佛果。「復是從行顯理」,從普度眾生菩薩行當中見到自性,理是自性,明心見性,見到性。這個見性愈來愈殊勝,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朗,一直到究竟妙覺果位。

 

  底下這一段,「若以經題配三大」,這大乘經上說的,一切法都有三大,體、相、用這三大,我們這個經題也不例外。「則無量壽是體大」,無量壽是自性,自性無量德能,壽是第一德。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如果沒有壽命,全落空了,所以壽命是第一。世間法壽命第一,出世間法也是把壽命放在第一。說無量壽,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德能全都說到了,一個也不漏。「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平等覺,對自己是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這是自受用;他受用是幫助一切眾生,用這個法門,願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往生就是成佛。這平等覺就是用大。

 

  「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前面是三大:體、相、用,三覺是自覺、覺他、覺滿。「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開始覺悟了,發願求生,一向專念,這個人覺悟了,這個人回頭了。「始覺合本覺」,這個心願持名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心相印,「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經題含義深廣無際。「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我們今天在因地,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果地,這在因地,我們在修因,「無量壽是我果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果覺。「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這個題目含無量義,這個題目總攝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還不止,再擴大,它總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自行化他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

 

  「是故《圓中鈔》疏曰」,幽溪大師的著作,是註解《阿彌陀經》的,《阿彌陀經圓中鈔》,「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聽到這部經的名字,功德就無量無邊。這個經的名字一共十五個字,太長了,把它簡化,《大乘無量壽經》,人好記,這略稱。具足,那稱《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具足說。無論是略說、具足說,這個經題的含義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所以古人說唱經題,中國古時候有,以後很少了。可是在日本,到現在還有這個風氣,他們念經題像唱歌一樣。日本人多半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你在很多地方會聽到日本人唱這個,唱得也挺好聽的,叫唱經題。唱者功德無量,聽到的人也是功德無量,這個意思都像此地所說的。「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這就是聞名、唱名獲無量功德,許多大乘經上佛都有說,不是一種。概要,到這個地方就圓滿了。

 

  下面,「正釋經文」,這正式為我們講經。「此為十門分別中第十門」,概要裡頭最後的一門,最後一門是講經文。我們看註解,「前明全經綱宗與經題總義」,前面說明的是全經的綱領、全經的概要。現在一般書,典籍分量大的,前面有介紹,叫概論。這個前面十門開啟,這就是概論,全經的概論。「下則正入經文,分品逐句」,一品一品、一句一句的來「闡發經義」,來闡揚發明經裡面的義趣。「謹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淨宗無盡之妙」。局心限量,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謙虛。為什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人,他來解釋經典,跟佛一樣,沒有兩樣,他契入得深,能說無量義。沒有到這個境界,還是凡夫,《華嚴經》上說的大心凡夫,也是《華嚴經》的當機者。《華嚴經》真正的當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太難得,不是一般人。可是大心凡夫心量大,聽佛講經也能夠略知一、二,用這略知一、二跟大眾分享,也是無量功德。這個局心限量就是這個意思,有的時候把四個字合起來叫局限,局是局部,不是全體,限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都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的謙虛話。他們是什麼樣的身分,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相信夏老跟黃念老絕對不是一般凡夫,為什麼?在這個時代,一般凡夫做這個工作是做不了的、做不到的,他們能夠做到。

 

  我們回想想,這部經從宋朝時候王龍舒就開始做,到明朝的時候有彭二林居士,在這部經上下了不少功夫,他也做了一部註解,叫《無量壽經起信論》,也做得很好。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為《起信論》做一個註解,也是用集註的方法,叫《箋註》,很多人喜歡讀。魏默深做第二次會集。這兩種會集、一種節校,免不了瑕疵,一些高人指出來了,所以不能稱之為盡善盡美。這夏蓮居老居士來了,盡善盡美這樁事情輪到他的手上,用了多少時間?十年。真是千斟萬酌,全心全力,十年如一日,做成這個本子。完全符合會集的標準,就是裡面所用的字,每一個字是原譯本上有的,沒有改動一個字,沒有改動一句。將五種原譯本重新會合,分成四十八品,重新排列,除掉重複的。經文,有些本子很艱澀不好懂,有幾本看起來很容易,他就去艱澀取容易理解的。所以這個本子從頭到尾我們讀起來很舒服,不難讀。讀一遍有一遍的領悟,讀兩遍有兩遍的領悟,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個千遍好比什麼?開悟!遍數多了,心就定了,就這麼個道理。定就能開悟,心不能亂,心要是亂了、雜了,就不能開悟。所以一定要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略彰淨宗無盡之妙」,淨宗無盡之妙就在這部經上。

 

  「茲依先例」,先例是前人的例子。「全經分三」,就是分三大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古人分的。「蕅益大師曰:序如首」,這用比喻來說,序好比頭,「五官俱存」,你一看就認識他是什麼人。「正宗如身,腑臟無闕」,這身體非常健康,一切具足,沒有欠缺。「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這是蕅益大師說的。依大師的意思,「序如首(頭也),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眼耳鼻舌身,它這裡取眉眼耳鼻口,「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看一個人,看到他的面貌就能看出這個人是善是惡、是聰明還是愚痴,能看得出來。「觀一經之序品,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這個經是說大乘還是說小乘,它講的理是偏於一邊還是究竟圓滿,在序分裡頭可以看到。「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這意思深,不是淺。

 

  「今依大師之旨,判分本經如下。」第一,「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序分有三品。這是大經的架勢,一般經序分只有幾行文字,頂多是一品,這個經居然有三品。「正宗分」有三十九品,「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三十九品。第三,「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這也是大經的架勢,流通分這麼長,有六品經,確實像《華嚴》、《法華》這個架勢。「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國淨影、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判的都有這三分,但是沒有這部經上分得究竟圓滿,那就是它的序分有三品,流通分有六品,這是一般經上很少見的。

 

  我們現在先看序分。「又序分復分為二:一、通序,二、別序」。「通序,又名證信序。」通是所有一切經上統統都有的,證明這個經是佛說的。別序是發起序,這部經的因緣,什麼樣的因緣,佛講這部經。所以通序叫證信序,「諸經皆具」,這叫通。「如天台與嘉祥等,依《法華論》以六種成就為證信序。」這個序文裡一定有六樁事情,叫六種成就。「宗密大師曰」,第一個是「信」,沒有信心就不能入門,所以把信擺在第一。佛法之難就難在此地。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學經教學了一輩子,沒有什麼成就,原因在哪裡?他懷疑。稍稍有一點懷疑,縱然你悟,那悟是悟錯了,是走岔路,不是正悟,是走偏邪,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要真信,要正信,要純信,這個難。聖教,世間孔孟這些聖人,他們留下來的這些典籍,沒有誠信也入不進去,也會把意思看偏了、看岔了。第二是「聞」,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誰聽的?聽的人靠得住靠不住?是真的是假的?第三個,時間,什麼時候講的?第四個,什麼人講的?「主」,主講的人是誰?第五,在什麼地方講的?第六個,是當時參加這些大眾,有多少人?這就好像開會一樣,會議記錄。「六緣不具,教則不興」,這六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這個教育辦不下去,「必須具六」,這六條統統具足,「故云成就」,所以叫六成就。「以證經文」,用六種成就來證經文,「確為佛說」,真的是佛說的,「真實可信」,這叫證信。「本經之前二品屬之」,本經序分有三品經,證信是兩品,第一品跟第二品。

 

  「別序,又名發起序。乃發起全經之端由」,什麼緣故,佛講這部經。「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諸經各別,故又名別序。」這個也是必要的。佛說法,一定是有人請法,提出問題來,佛來回答。也有佛,沒有人問,佛自己說的,像《阿彌陀經》,無問自說,很少。絕大多數的經典都是有人提出問題,佛來為大家解答,一定有啟請的、有請法的。這是每一部經都不一樣,所以叫別序;前面六成就,每一部經都相同,所以叫通序。「例如小本《阿彌陀經》乃不問自說」,這是特殊的例子。「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佛放光,現瑞相,阿難尊者看到了,向佛請教,為什麼佛今天放這個光?光太美、太稀有了,跟佛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看過。引起阿難尊者的懷疑,向佛請教,就說出這部大經。所以別序,「各經不同」,叫別。「今經第三品屬之」,在這部經裡頭,第三品是屬於本經的別序。

 

  我們現在看經文,這是通序裡頭第一部分,「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

 

  『如是』兩個字就是信成就,『我聞』兩個字是聞成就,這都是讓我們在這裡建立信心。我們要有真誠、清淨、恭敬的信心,我們讀這部經就能夠得法益。如果沒有真誠恭敬,得的利益很有限。所以老師在台上講經,台下聽眾幾百人,每個人得的利益不一樣,有人開悟了,有人聽了迷迷糊糊,不知道講些什麼。這原因在哪裡?誠敬心不一樣,真正是古人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老師教學,對每個學生清清楚楚,為什麼?從聽經,他面目當中能看到,看他的表情,知道哪幾個人真聽懂了,真正有了悟處。為什麼?要找接班人,培養講經的法師。那要看這個人有沒有福報,他願不願意幹。真信,真能理解,然後就要看他具不具備這個條件,就兩個條件,一個是記憶,一個是理解。真有理解,聽了能記得,古人說博聞強記,記憶力很強,聽這一遍,至少在一個星期當中讓你來複講一次,你把你聽的講給我們大家聽聽,要能講到九成。譬如這一堂課一個小時,你能夠講到五十五分鐘,至少講五十分鐘,你可以學經教,學講經。沒有這個能力不行,沒有這個能力學太辛苦了。在古時候,老師不會給你講第二遍,所以必須要具備這種能力,具足這個能力的人很少,不多。現在行,現在怎麼行?現在有錄音機、有光碟,你一遍記不住,聽第二遍,你能夠聽個三十遍、五十遍,這怎麼不能講?當然能講。從前沒有這個工具,老師不可能給你講第二遍的,真要有記性。所以現在比從前方便太多了,尤其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始我要學講《無量壽經》,不要找這個細講的,時間太長了,開始學的時候學愈簡單愈好,時間愈短愈好。學什麼?學六十個小時的。我過去第一次、第二次,大概都是六十個小時的。在國外,人家限的時間是一個月,一天兩個小時,一個月六十個小時就講圓滿,那個方便。

 

  劉素雲居士,她就是這個方法學會的,她用的不是我第一次的,她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一百多個小時,好像是一百四十多個小時講圓滿的。她就這麼一套光碟,一天聽一片,那個時候光碟是一個小時,一天聽一個小時,聽十遍就是要十個小時。實際上她是聽一個小時的,一個小時每天聽十遍,到第二天再聽第二片,她是這個辦法,十年如一日。聽完了,從頭再聽,聽了十年。除聽經之外,她就念佛,她真成功了,通了。也就是說,她入了平等覺,她心地清淨平等,她真覺了。怎麼知道?沒有學過的經讓她去講,也講得很好,這就通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這大家都看到的。佛家這個教學方法非常高明,西方沒有,中國古時候有,但是現在中國人學外國,不學中國傳統東西了。中國傳統東西出聖人、出賢人,外國那個東西出不了聖人,它能夠出科學家,它出不了聖人。他通一樣,不能通第二樣,為什麼?沒有覺。但是那一樣,通一樣,也要有定功。為什麼?專心,專一,他才能通。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們應該記到,應該好好去學習的。

 

  「諸經皆置此四字於經首」,這是一切經前面都有這四個字,「如是我聞」。「蓋遵世尊之遺教」,怎麼是世尊的遺教?釋迦牟尼佛將般涅槃,就是將要走的時候,離開我們,我們中國人講過世了,「阿難悲不能勝」,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小堂弟,他是最小的,他們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這是最小的。阿泥樓陀教他,「徒悲何益」,他說你這樣悲傷,悲傷有什麼用處?要趕快到佛前去,「請問四事」,就是問四樁事情。第一個,「一切經首當置何字」,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留下來,將來我們結集經藏,開頭要用什麼字?「佛即答曰:當置如是我聞」。佛告訴他,如果你們整理,把它寫成文字留傳給後世,第一句要用如是我聞。接著,「佛在某方等六事」,就是六種成就。

 

  「其中我字」,這個我是阿難自稱。「如是我聞,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於釋尊者」,釋迦牟尼佛當年說的,我親自聽到的。「此正可破當時之疑」,因為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他複講。阿難的記憶力最好,聽一次幾乎一生都不會忘記,他有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沒有他,這經是沒有辦法傳下來的。完全是複講,佛怎麼說,他怎麼說,漏掉的可以,不能增加,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加在裡頭。所以五百阿羅漢,同學做證明,有一個人懷疑,阿難這個話好像不是佛說的,就得刪掉,就不能夠記載下去。這樣的嚴格,取信於後世,後人知道了,對於經典尊重,深信不疑。頭一個是建立信心,如是,叫信成就。阿難當時升座複講,很多人懷疑。因為升座講經得佛加持,沒有不得佛加持的,除非你心不正,你故意騙人。如果是心清淨、心誠懇,必定得佛加持。阿難一得佛加持,人家在下面看,那不是佛在上面嗎?懷疑阿難成佛了。第一個懷疑佛重生,佛又現身了,第二個是疑阿難成佛了,第三個是疑他方佛來了。「故阿難曰:如是我聞」,這個疑惑就沒有了,才知道阿難尊者升座,複講佛所說的一切經。

 

  或者疑惑,「佛成道二十年,阿難方出家」。這是說佛在菩提樹下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始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正式展開教學。以後每天都不休息,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放假。世間很多宗教有節日,放假,佛門裡頭沒有,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樂此不疲。佛成道二十年之後,阿難才出家。「又十年」,出家十年,佛才叫他當侍者。「如此,則三十年前佛所說經」,阿難沒聽到。佛說法四十九年,阿難聽到最後的十九年,前面三十年沒聽到,那怎麼說如是我聞?「此有三解」,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輾轉聞」,同學,老同學把佛過去講的經,等於說跟阿難分享,講給阿難聽,當然有這個可能;第二種,「佛重說」,佛抽出時間出來,給阿難再講一遍;第三種,「阿難自通」,為什麼?開悟了,開悟就明白了。這三種說法,下面列出來了。第一個,「輾轉聞」。《報恩經》裡頭有說,「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聞,或諸天子說」,諸天子是在家居士。由此可知,複講,確實佛在世的時候就有出家、就有在家,並不是完全出家比丘講,有在家居士。第二種,「佛重說」。《報恩經》上也說,「阿難因佛命為侍者,乃求三願」,其中第三願是「所未聞經,請佛重說。佛許之。」佛答應了,過去所講的經給他再說一遍。第三,「阿難自通:《金剛華經》言,阿難得法性覺自在三昧,所未聞經自能憶持」,沒有聽到的經也能夠貫通。有這三種說法。所以結集經藏,阿難用世尊這四個字,一開頭「如是我聞」,如是是指這部經,裡面所說的是我(就是阿難自稱)親自聽聞的,現在是來複講。

 

  「又如是者,指所聞之法體,即實相之理體。」這個如是兩個字,意思很深。「實相妙理,古今不變,故曰如。如理而說,故曰是。」這就說明佛所說的經不是隨便說的,如理而說,完全根據事實真相來講。而事實真相有理有事,佛完全通達明瞭,只有他能說得清楚。任何一樁事情都有六面,有性、有相、有理、有事、有因、有果,把這六方面都講清楚,算是你真講明白了。六方面都清楚明瞭,只有佛有這個能力,法身菩薩有這個能力。法身菩薩都能夠將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也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全沒有,他能見性,他能通達理事、因果、性相。「今依本經,蕅益大師曰: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如是兩個字,「如」是說理,「是」就是說的事。這個是在本經來講,念佛求生淨土,這樁事情決定沒錯。生淨土親近彌陀決定成佛,他怎麼不是?「蓋實相妙理,只是當前一念心之自性」。實相妙理是什麼?我們的真心,每個人都有,這就是佛心,這就是佛性,這就是你為什麼會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見到真心,能用真心,這個人就叫做佛;不知道有真心,不會用真心,完全用的是妄心,這個人叫凡夫。真心、妄心是一個心。真心,這個心覺悟了;妄心,這個心迷了。所以眾生跟佛就是迷悟之差,心是一個心,覺的是這個心,迷的是這個心,心沒有覺迷。明白這個道理,俗話說要爭氣,為什麼不作佛去?為什麼還在搞六道輪迴?我想作佛,怎麼作?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就作佛了。

 

  自己一念心的自性,「非生非滅」,不生不滅。「無去無來」,就在當下,沒有來去,這真的。「湛然常住」,這叫如。這從我們自己真心上來說,這叫如。「依此心性念佛」,依此心性,這個心性,應現諸法這叫隨緣,妙用是普利一切眾生,佛如是,諸法身菩薩亦如是。我們用這個真心,用自性去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能念是實相心」,真心念,不是妄心念。「所念是實相佛」,能念的是實相心,「所生是實相土,咸為實相正印之所印」。「故大師」,蕅益大師說,「決定無非,曰是」,這能錯得了嗎?這些話是告訴我們,你用的是什麼心去念,你用的真心,你就真成佛;你用的妄心,成佛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要學,學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真心。用真心吃虧了。不吃虧,你將來作佛;你要不用真心,你搞六道輪迴。你想想,要不要用真心?真心的樣子是什麼?十善業就是樣子。不殺生,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偷盜,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佔一點小便宜,那是盜心,那不是真心;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真心在事上表現的樣子。這個十善真正做到,從起心動念之處就與十善業相應,這是真心。用這個心待人,用這個心處事,用這個心過日子,絕不欺騙自己,絕不欺騙別人。用這個心念佛,怎麼不成佛?肯定成佛!

 

  再看底下第二段,「聞成就」。前面講信。「我聞者,聞成就也。阿難結集法藏時,自言:如是法門,我從佛聞。我者自我,聞者親聞,以告大眾,實可證信。」這證明,我給你證明,確確實實是我親自聽聞,不是傳說,傳說未必可靠,是我親自聽到的,決定可靠。底下,引申其義,「聖人無我,而阿難仍自稱為我者,不壞假名故。」阿難是不是聖人?是的,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已經證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阿難只證得須陀洹果,初果,初果也是聖人。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看到過,小乘須陀洹將五種見惑都斷了,第一個,斷了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他怎麼說我聞?所以阿難是小聖,小小聖,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統斷掉,證小乘初果。阿難阿羅漢什麼時候證的?在迦葉尊者會下。所以佛法的傳承,迦葉是初祖,阿難是二祖,阿難成阿羅漢是在迦葉尊者會下成就的。所以他的確是聖人,佛在世的時候,初果,現在出來結集經藏,來複講佛以前講過的經,他是阿羅漢的身分。「仍自稱為我,不壞假名」,名字是假的,假的有用處,結集經藏的時候有用處。

 

  「實相無相,故非同於凡夫之有我」。凡夫確實他執著有我,阿難口裡說我,他不執著身是我,這個我們要知道。「實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自性沒有現象,我們的真心沒有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實相無相。真心無相,但是它能現相,它能現物質現象,能現精神現象,也能現自然現象,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它現的,叫無不相。這是什麼?它起作用。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相;起作用的時候,無不相,就是現相。「故非同於二乘之無我」,二乘無我,他連相也不要了,真正入偏真涅槃,真是真空。「阿難隨順世間」,你們世間人說這身體是我,我也隨你們說這是我,是這個意思,不是他真正有執著。「假名為我,無乖於第一義諦。」跟第一義諦相應,沒有違背,口裡說我,跟別人介紹談話說我,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因為阿難沒有大徹大悟,他還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執著,跟凡夫不一樣。凡夫說我,真有執著,執著能思惟想像的是我心,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阿難稱我,跟凡夫不一樣,他沒有執著,他不執著起心動念是他的心,不執著這個身是他的身,不執著。

 

  「耳根發耳識,今不云耳聞,而言我聞」。這聞,聽,耳聽,他沒有說耳聞,說我聞,「蓋以我字統收諸根識等」。因為說耳,六根裡頭只有耳起作用,其他的眼鼻舌身,還有意,沒有包括在耳裡頭。如果說我,全都包括了,六根統統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說我聞,我字統收諸根識等。《觀經疏》裡頭講,「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佛道就斷絕,不能承傳了。世世代代承傳,一定要有講經的人、有聽經的人、有開悟的人、有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佛法才能傳得下去。所以,「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這是不得已,善巧方便,用一個我字。用我聞,不用耳聞,「以總代別,以我代耳,故曰我聞」。

 

  「以上如是表信順,我聞表師承」,這一句說得非常之好。信順兩個字太重要,信一定要順,跟孝字一樣,孝要不順,就是不孝,信要不順,那是假信,不是真信。順是什麼?依教奉行,這叫順。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我們就能看出,佛教為什麼衰,為什麼會興。信順的人多了,佛法就興;信順的人少了,佛法就衰,這個不能不知道。這是我們真正想學佛,真正想繼承聖教,還希望把它發揚光大,信順這兩個字有問題,就做不到了。現在很多是假的,不是真的。他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出家?別有用心,搞名聞利養,這就是破壞佛教形象。如果他真有福報,他能得一點名聞利養,將來就苦了,將來的果報是在無間地獄。何必造這種罪業?非常不值得,這就錯了。

 

  所以學佛,老師比什麼都重要,沒有好老師,到哪裡學?自學,古時候人行,為什麼?古時候家教好,從小就有嚴格的紮根教育,倫理、道德、因果,你懂,信順這兩個字你具足,所以你自己苦修能成功。現在沒有了,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信,為什麼要順,什麼叫孝,不懂,從小沒人教。本經,世尊說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今天人幹什麼樣的錯事,都不要怪他,為什麼?他沒學過,應該要原諒他,他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中國傳統教育疏忽了兩百年,特別是最近這一百年,丟盡了,沒有了,他做的這些壞事,你怎麼能怪他?所以要原諒他、要憐憫他,要好好的教他。教,很難,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以為他所作所為都是對的,這是真正難處。難,有方法克服,不是沒有方法。有方法,還得要時間,沒有一百年不可能恢復。這一百年教學會教得很辛苦,做老師的人很可憐,但是他要不教,不教永遠就斷掉,就沒有了。老師雖然可憐,老師的功德無量無邊,人不知道,佛菩薩知道,鬼神知道。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4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七十三頁,「時成就」。

 

  【一時。】

 

  看念老的註解,「一時者,時成就也」。這是講經的時間,什麼時候講的。下面告訴我們,「蓋時無實法」,時間不是真實的,不但時間不是真實的,空間也不是真實的。時間、空間怎麼來的?《百法明門》裡面告訴我們,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這底下一句說得好,「長短隨心」,所以它不是真的。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面,排列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什麼叫不相應?不能說這個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它不是心法,跟心不相應;它不是心所法,跟心所也不相應;它不是色法,跟物質不相應。所以,大乘教裡面把它排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種,時間是一種,空間也是一種。雖然跟心、心所、色法不相應,跟它也有關係,有連帶關係,但絕不是心、心所跟色法,抽象概念而已。

 

  前面這個四句說得好,「時無實法,長短隨心。延促同時,三祇一念」。時間長短是心理的感受,人在過苦日子的時候,好像時間好長,度日如年;人在歡樂的時候,覺得時間很短,怎麼一下就過去了。這就是心理的感受,它不是真的。延促同時,延是延長,長時間,短是一剎那,長短同時;換句話說,實際上沒有長短。這個理很深,事也很深。三阿僧祇劫跟一念是平等的,大乘教常講,一念可以延長為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把它濃縮成一念。這哪有時間!

 

  佛跟大菩薩他們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時間延速同時,延促自在。我們迷失了本性,迷失了真心,現在不自在,我們不能把短時間延長,不能把長時間縮短。但確實是可能的,我們今天做不到。什麼時候做到?見性就做到了。佛法超科技,科技不自在。科技有能力把距離縮短。古時候,清朝的時候,輪船還沒有發明,用的是帆船。帆船要隨著季節風,沒有風的時候它就停了,有風的時候就走。從中國到美國要走幾個月,如果是順風,大概三個月;如果不順風的時候,可能要半年。現在十個小時就飛到了,把空間縮短了。你看以前,三個月到半年才能到達,現在十個小時可以到達,一天二十四小時可以往返。所以時間、空間都不是真的。在佛法說,根本就沒有時空。那在哪裡?就在當下,時間也在當下,空間也在當下,當下就是。迷悟不同,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菩薩。所以經上講一時,一時是講真話,講某年某月某日,不是真話。

 

  「如《疏鈔》曰」,這個《疏鈔》,《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作的,「或說者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極短的時間,說一個字,這一個字裡頭就包含一切法門,通常代表的就是「阿」,阿這個字。這一個字裡頭確實包含一切法,包含一切法門,所以密宗非常重視這個字。這個字在所有文字裡頭,母音,這個音都是第一個音,一開口,阿。無論哪一國的文字、語言,都是這個是元音,母音,所有一切的音都從這個音變化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要著重教初學、教小朋友,這是屬於基礎的音韻,我們現在用注音符號。從小教,他就會學得很純、學得很正,將來以後就有很大的幫助。

 

  「或聽者得淨耳根,於一剎那,聞一字時,於餘一切悉無障礙」。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聽別人念一段經文,絕對不是說這一段經文他完全了解,不是的,全經了解。就聽這一段,這一部經全通達了、全明白了,道理就在此地。聞一字時,於一切悉無障礙,明心見性的人各各都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科學家所說的人類的本能,可惜我們的本能喪失掉了。怎麼喪失掉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忘失掉了,把真心變成妄心,真心的能力失掉了。妄心的能力是有侷限的,不能聽一個音、一個字一切通達,妄心做不到,真心能做到。

 

  真心為什麼能做到?賢首國師的《還源觀》上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了,他講整個宇宙的關係。宇宙的產生,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既然是一體,我們聞一點,全體都知道。我們身是一體,身上,科學家告訴我們,大概有五十兆細胞,五十兆的細胞組成一個身體,能夠在一個細胞裡面了解整個身體。這個現在科學承認,這是事實。整個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只要見性了,整個宇宙裡面的事情沒有一個你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統統明瞭,這叫開悟。人沒有開悟的時候叫無明,無明是什麼?對整個宇宙什麼也不知道,甚至於對自己這一個細胞也不知道,這叫無明。無明就叫凡夫。哪一天開悟了就叫佛,悟了就叫佛,悟了沒有一樣不知道。

 

  真能開悟嗎?佛教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了,公元六十七年,到二0六七就兩千年了,二0六六就兩千年,二0六七是兩千零一年。這麼長的時間裡頭,佛教在中國承傳,中國人學習,依教修行,達到明心見性的人多。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少過三千人。這三千人都有這個能力,這三千人裡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而且是漢族。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他們對於教理深入、通達,真搞明白了。搞明白了,自然就放下。放下,本能就恢復了,他能力就恢復了。那就叫得陀羅尼,他真得到了。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沒有?這裡頭沒有。這個名詞很重要,應該要有。

 

  聽者,這也是開悟的人,他是淨耳根,得淨耳根,聽一個字也能夠通達一切法。你看,於一剎那,聞一個字,於其餘一切也都沒有障礙了。「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這個意思是說,說、聽也不一樣。我們能夠想到,世尊說法。

 

  好,這個地方有,我們把它念一念。陀羅尼,《法相辭典》,出在《法相辭典》。《佛地經論》第五卷第十五頁,寫得很清楚,「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於一法中,持一切法;於一文中,持一切文」,這個文是文字,「於一義中,持一切義」。《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此陀羅尼,略有四種,一是法,二是義,三是咒,四是能得菩薩忍陀羅尼。簡單的就是忍,法、義、咒、忍,有這四種,這四種法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不一樣,佛法的修學只有一個目的,恢復本能。完全恢復了,佛說歸無所得,你什麼都沒得到。為什麼?你所得到的是你的本能,你本來有的。本來有的失掉了,恢復而已。本來有的,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諸佛如來有的,我們個個都有。所以佛是平等法,我們看佛菩薩、看一切人有高下,佛沒有,佛是平等的。佛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看一切眾生將來一定成佛。所以佛不會輕視、不會傲慢,沒有嫉妒、障礙,是平等法。誰不可能比別人多一點,也不可能比諸佛少一點,平等平等,無二無別。這得相信!

 

  宇宙從哪來的?自己念力變現出來的,這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念頭?自己的念頭,不是別人念頭。可是自己念頭跟別人念頭是一個念頭,跟諸佛是一個念頭,跟六道眾生是一個念頭,這裡頭,這花花世界,琳琅滿目,怎麼回事情?迷悟差別不一樣。佛全悟,圓滿的覺悟了;眾生全迷,迷得連自己都不認識。除迷悟之外,一切都沒有兩樣。但是迷的受用苦,悟的受用樂,叫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佛的教學我們就全盤的明白了,你說這麼好的一樣東西,能不學嗎?遇不到那無可奈何,遇到不學叫真可惜。

 

  我這一生感老師的恩,跟老師也是偶然的。我跟老師學哲學,不是跟他學佛的,沒有想到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從這個地方入門的,從這兒認識佛教的。老師介紹給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也沒有勸我學佛,只是把佛經哲學這堂課教給我,我才叫真正認識了,原來佛教不是宗教,是大學問。現在很多人把佛教認為是宗教,迷信。知識分子要破迷開悟,如果不能破迷開悟,他沒知識。要破迷開悟,就真正把佛經找來讀一讀,好好研究研究它裡頭到底講的什麼。小乘經教裡頭有哲學、有科學,講得比較淺,倫理、道德、因果講得比較多,那是什麼?那是治世的教育。怎樣教你在人生當中過得幸福美滿,人生當中建立太平盛世,讓一切眾生都生活得幸福圓滿,小乘教重點在這個地方。

 

  大乘提升了,這一提升,就是今天的科學跟哲學,達到了登峰造極,無需要這些科學工具,沒有這個必要。交通不需要這些車輛,隨著自己的念頭就到達了。在香港想到美國,念頭才動,人已經在美國了,他就有這麼大的能力。坐飛機要飛十個小時,他只一個念頭就到了,還非常安全,絕不出任何事情。哪裡是科學能趕得上的!信息的傳達,現在用無線電,無線電在地球上沒有問題,地球小。無線電波好像一秒鐘繞地球幾圈,是七圈還是八圈。如果到太陽那就遠了,到太陽,這個電波從這裡發射到太陽大概要八分鐘,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所以在地球上沒有問題,馬上可以收聽到,到太陽就不行了,要等八分鐘之後才聽得到。光亦如是。

 

  可是佛法裡面講的不是這個速度,速度比這個大多了,遍法界虛空界都在當前。《還源觀》的前三段是講宇宙的形成,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一個是宇宙,宇宙現出來了,第二個是我現出來,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多長的時間?一念,一念現出來的,沒有先後,「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第二個念頭又起來了,第三個念頭起來了,一秒鐘要起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雖然念念不相同,但是好像是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相。為什麼不是真的相似?它這個裡頭變化太多,真正相似沒有變化,相似相續就看出變化,看出變化決定是相似相續。所以,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這不是光、不是電能夠比的,光跟電太差了,一秒鐘三十萬公里。照彌勒菩薩這個說法,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每一個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就遍宇宙。宇宙無量無邊,它這個波動快速也是無量無邊,就周遍法界。絕對不是光跟電能夠比較的,所以沒東西能比。周遍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出生無盡,這就起作用。

 

  第三個周遍的,就是教我們要把自己本來的心量拓開。本來的心量多大?跟宇宙一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真正大乘人,學大乘的。心量小不行,心量小,迷;心量擴大了,幫助你開悟。大到什麼程度?沒有一樣不能包容,含容空有。含,包含,包含整個宇宙,包含整個虛空;容是容納、包容,包容萬有。整個宇宙你都能包容,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多長的時間完成?一念。這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圓滿了。這是佛的境界,這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境界。為什麼我們的心量這麼小,不能容人?人家有好處,我們嫉妒,人家有過失,我們在這裡笑話他,幸災樂禍。這是什麼心?這是迷惑顛倒的心。這種心造業,果報在三惡道,三善道都撈不到。為什麼要幹這些事情?古人講吃虧是福,真的,不是假的。吃虧是什麼?別人欺負我們,別人諷刺我們、毀謗我們、侮辱我們,我們能夠包容是福報。為什麼能包容?一切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只要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包容了;我們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能包容,不能包容就產生對抗,對抗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就鑄成大錯特錯。

 

  學佛的好處在哪裡?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一生過著最快樂的生活。快樂就是包容,快樂就是不跟人計較,為什麼?什麼都是假的。他讚歎我、稱道我也不是真的,不必歡喜;侮辱我、毀謗我、害我也是假的,不要接受,接受你就苦了,不接受沒事。不接受是什麼?不接受,他造業,我沒事,不要接受。我們每天接受的是佛法、接受的是大乘,我們每天跟我們自己一起相聚的,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讀經典,就是跟他們共同在一起生活,接受他們的教訓,增長我們的智慧、德行,這個生活多快樂、多自在!原諒一切眾生,要像佛菩薩一樣,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造孽、受報,生憐憫心、同情心、慈悲心,還要去救他們,還要去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這是什麼?本分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這些作惡的人迷惑顛倒,可憐!他本來是佛,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迷了。怎麼迷的?有我就迷了,無我就不迷。有我,還有我的名聞利養,你怎麼會不迷?魔得其便,抓到你的小辮子,牽著你走。你好名,他來恭維你,你上當了,你被他牽著走了。你好利,他就都來供養你,你得依靠他,你不能離開他。他叫你做什麼,你乖乖的聽著做,你上當了,造那些業,轉眼之間地獄道去了。他是送你到地獄去,不是送你到天堂,不能不知道。

 

  現在,就最近這幾年,恐怕還有個二、三年,這些妖魔鬼怪大行其道,也就是他們的法運達到最高潮的時候,這些神奇的事特別之多。禁不起誘惑的,全都上當了,真正修行人也免不了。為什麼?你還有一念貢高我慢,有一念自私的念頭,你就逃不過他的手掌,叫魔掌。唯一的辦法,讀經。我學佛六十年,我看得很多、看得很清楚,為什麼沒有跟他走?天天讀經,而且天天講經。講給別人聽就是講給自己聽,自己得的利益比別人利益大,別人頂多得三分利益,自己最少也得七分利益。所以這個事情,雖然說是自利利他,要說真話,真是自利。利他很少很少的,少分。自利大,自利什麼?定慧年年向上提升,境界現前如如不動,是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

 

  國內、國外許許多多人都想邀請我,在他那個地方去常住,給我建了道場,富麗堂皇。我去不去?我告訴他,我不去。為什麼不去?我沒那麼大的福報。為什麼?正法興旺,必須第一個人民有福報,國家有福報,世界有福報,我們才有福報。如果都沒有福報,我們有福報,災難就來了。我們不是去享福,我們去受災難的。北方有幾個同學來看我,還畫了個圖給我看,將來在那邊建大道場。今天早晨他們人離開了,沒有看到了。今天早晨起來的時候,我開悟了。大道場可以建,怎麼建法?全部用蒙古包,不要蓋房舍。一片大草原,外面建個圍牆,這裡頭就是道場。裡面蓋一個大殿,大殿供佛的,人不能住,人沒那麼大的福報,人統統住蒙古包。你說,能有一千個蒙古包,一個蒙古包住十個人就一萬人。這個太好了!

 

  人心真的在道上,生活要簡單,要苦一點好,苦容易覺悟。住上這些宮殿、豪華的建築物的時候,人就不想離開了,阿彌陀佛來接你,我這兒不錯,不想去了。這個地方住的實實在在很簡單,阿彌陀佛那裡好,我們就趕快去了,這對的。你看世尊當年在世,沒有任何建築,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我們現在住蒙古包可以,過釋迦牟尼佛那個生活,我們不行,我們的身體不行。我們在樹下住一晚上,明天到加護病房,說不定過兩天,不曉得到哪一道去了。所以我們住個帳篷可以,釋迦牟尼佛會點頭,你建上富麗豪華的宮殿,釋迦牟尼佛搖頭,不贊成這樣做法。所以我們今天這個小房子不得了了,這個福報很大了,不可以超過。超過不是好事,不是吉祥的事情。講經、念佛非常好!末法時期,夏蓮居老居士說得好,「濁世無如念佛好,此生端為大經來」,就是為這個法門。

 

  所以,我看到他們畫的這個道場的圖,我忽然想起來,正好我們這屋頂加了兩個小蒙古包,我問了一下,這一個蒙古包要多少錢?人民幣大概是一千二百塊錢,行!可以住多久?說可以住五年。現在它做得不錯,他們告訴我,那個頂,頂上一層白布,防雨、防曬。那個白布可以用三年,三年換一次,就可以又住三年。接受人家供養,飲食、衣服、臥具,可以包括小蒙古包,不要太大的。這個小蒙古包可以住三、四個人,四個人就是一個小僧團,四百人那就是個大僧團。四百個人,一個蒙古包住四個人,標準的。佛家是團體生活,不主張一個人住一個。為什麼?一個人住一個,沒有人看著你,會懈怠、會懶散,四個人就不大好意思了。所以依眾靠眾,互相監督,按照時間做功課,聽經、讀誦、念佛。念佛不必到外面,就是蒙古包四周圍,繞圈念就可以。這個方法好,應當提倡,成為這個新時代的新道場。

 

  這些上面所說的,都是講的神通,說者時少,釋迦牟尼佛說《華嚴經》,二七日中,十四天。聽者時多,聽的人好像是一個大劫那麼長的時間,這是感受。或者說的人時多,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聽者時少,六祖惠能大師只聽了兩個小時,就全都通了。或者說者神力延促隨宜,這就是說的人讓每個人感覺不一樣。聽者根器利鈍不一,利根的人悟得快,一聞千悟。凡夫裡面有根利的,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凡夫裡頭根利的。菩薩裡頭根利的不一樣,叫一聞千悟,一聞一切聞。惠能大師表演的是大乘,大乘根性,《金剛經》上,聽了不到四分之一,他就全悟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明白了,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全通了。這是聽者根器利鈍不一。

 

  聽一部經只懂一部經,再看第二部經就不懂,聞一知一,這樣的根性人難教,不是不能教。這樣的根性人,聞一知一,如果遇到淨宗法門,他就變成上上根,他沒雜念。鍋漏匠是個代表,聞一知一,他就曉得這一句佛號,他就老老實實念這一句佛號,你看三年功德圓滿,有那麼樣的殊勝。他往生極樂世界,什麼品位?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上輩往生,上輩就是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四十一個位次,他是哪個位次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肯定他生上輩。生上輩就是法身菩薩,不得佛加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一生成就,三年成就的,這就說明凡夫成佛不難,惠能是一念成佛,鍋漏匠是三年成佛。我們的問題是把時間浪費了,沒有真幹。為什麼沒有真幹?我們沒有真懂。真懂,就真幹了;不懂,幹不起來。

 

  「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這是真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叫三乘。六道是凡,聲聞、緣覺、菩薩四法界是聖。所見佛身,見報身、見化身都不一樣,見到佛的年齡長短也不一樣。現在成佛,還是久遠劫成佛的,各各不同。「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細說太複雜了,簡單講,什麼時候講的?一時。這一時是什麼意思?一時就是佛跟弟子機緣巧合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能講,這些學生們能聽,歡喜聽。遇到了,學生們提出問題向佛請教,佛詳細給他解答,這就是講經。開始講這部經,把這樁事情講完了、圓滿了、結束了,這就叫一時。這個解釋好,不說年月日。「又《佛地論》云:說聽究竟,總言一時」,究竟就是圓滿。這一會,這一會時間長短不一定,小的聚會幾分鐘、十幾分鐘,大的聚會有好幾年的。佛講一個大單元,講一個大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長的。所以時間沒有一定。釋迦牟尼佛一生辦班教學,總共三百多次,每一次都叫一時。有始有終,無論時間長短,都是圓滿的,圓滿就叫一時。

 

  「是故經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師及弟子,機應和合,說聽事畢,即名一時」。這一時裡頭還有很深的意思,這是世間一般人不知道的。明白這個一時,我們有機會參加這一時。如果說某年某月某日,過去了,我們永遠沒指望了。釋迦牟尼佛講經這樁事還在不在?在。智者大師生在隋唐的時代,他出生在隋朝,往生在唐朝。他誦《法華經》,就是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他入定了。在定中見到靈山一會,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看到前面有空座位,他跑前面去坐著,把這堂課聽完。他回來,出定了,告訴大家,世尊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散。這是什麼?把那個時間移到現在來了。所以時不是定法,時不是真的,真的就不能動。我們有定功,可以看到過去,可以看到未來。他看到釋迦牟尼佛,這過去一千年,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還沒講完,還在繼續講。這就是說明一時讓我們有這個機緣,我們想聽哪一尊佛講什麼經都有機會,都能夠親遇道場。不是像現在,聽錄音機、看錄像帶,不是的,親自參加道場。這叫一時。

 

  「又經中不舉年月者,各地曆法不同」。這是古今還存在的,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曆法,不一樣。現在地球上有時差,美國就有四個時區不同的,中國是統一的,美國四個時區不一樣。所以你說幾點幾分,那個就不準確了,要問某個地方的幾點幾分。「又世界時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間五十年。且現代科學證明,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就是太陽一年,太陽的一年,「相當於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地球繞太陽一周,這是我們地球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太陽系繞銀河系繞一圈,我們地球上的時間兩億年。太陽一年等於地球的兩億年,差別很大。「且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所有物質它起變化,在光的速度的時候,統統都沒有了,物質現象都沒有了。所以「本非定量」。「故經中,祗言一時,最切實際」,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時,用得太高明了。這是釋迦牟尼佛指示的,告訴阿難,將來你們要結集經藏,開頭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

 

  下面第四,「主成就」。主,好像今天大會主席,這次講座的主講,叫主成就。主是:

 

  【佛。】

 

  「佛者,主成就也。佛為一切眾生之宗主,故名為主」。這個宗,宗這個字,在中國,重要的意思有三個,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所以稱為主。宗主,佛是真正徹底圓滿覺悟的人,所以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有善巧方便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創立佛陀教育,佛陀教育,諸位要知道,千萬不要誤會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意思就狹義了,要用廣義的。廣義,佛是什麼意思?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廣義是建立一切眾生成佛的教育,這就對了。雖然兩種都能講得通,廣義比狹義好。我們想不想成佛?想成佛到這個學校來。佛教育裡面教什麼?教我們破迷開悟,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三個圓滿。這三個圓滿都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不是佛給的。佛是已經覺悟了,這三種圓滿已經開發出來,得到享受了。而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他沒有兩樣,只是你們沒有回頭,你們回頭覺悟了,跟他完全一樣。這叫佛陀教育。

 

  所以佛陀教育,中國人把它翻成宗教教育,翻得太好了!這真正是有智慧、有學問,把它稱作宗教,把佛陀稱作宗主,你不能說他沒有大學問。為什麼說宗教好?你想宗教這個意思,三個意思,主要的,教是教育,宗教是人類主要的教育,宗教是人類重要的教學,宗教是人類尊崇的教化。什麼人能創這種教育?釋迦牟尼佛,稱他為宗主,宗教教育的主席、宗教教育的主導。所以,全世界的人都要學。先要把宗教搞清楚,宗教什麼意思?宗教是全人類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它的內容,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它的代表,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示範點。我們今天講做個樣子給大家看,阿彌陀佛做出這個樣子出來。

 

  極樂世界沒有上帝,極樂世界不是天堂,極樂世界沒有天主,極樂世界沒有士農工商。我們看世尊對我們的介紹,所有淨宗經典只說到極樂世界兩種人,一個是佛,一個是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我們就完全明白了,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等於說共同建立的一個學習的道場、養成的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裡面的教授,常常到極樂世界來上課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極樂世界裡面的常住的學生,來求學的,叫正科生。還有旁聽生,旁聽生是十方世界諸菩薩們,他們有時候來旁聽,他們不是常住,來參學的,這些人很多。所以,我們對極樂世界要認識、對阿彌陀佛要認識,他不迷信,他是真的,不是假的。近代往生的人有多少,我們聽說的、我們看到的,這哪裡是騙人的?所以說不能不信。

 

  「又六種成就中,主成就最為主故」。六種成就裡頭,哪一個成就最重要?主最重要,老師最重要,沒有老師,什麼都是假的。現在有多少人,國內、國外都想創學校,都想培養儒釋道的弘法人才,好心。他們來找我,我就問他,老師在哪裡?大家都茫然了。建學校很容易,有錢就能蓋;招生也很容易,牌子一掛,人都來了。誰來教?我這樣的年齡,小時候還遇到幾個老師,好老師。他們走了之後,我們跟上一代比差遠了,沒法子比。為什麼?上一代的老師,像老師、方東美先生他們這些人,小時候受過紮根教育的訓練,吃過苦頭,上學跪過磚頭。學生,老師處罰,罰跪,書背不出來,跪在那裡念,念熟了再起來。不是跪在地上,跪在磚頭上,經過這樣的訓練。我們沒有了,我們念書的時候,小學還有體罰,有罰跪,但是沒有跪磚頭,打手心,有體罰。現在這一代,體罰沒有了,取消了。

 

  那個體罰好不好?好。老師說好,他常常被罰,好。為什麼?這段書我跪過的,所以記得特別熟。不是受過這個罰,你就沒有那麼熟。這個東西要熟透,才變成自己的。我們就沒有受過這種體罰,念中學之後,初中之後就沒有了,小學時候有。所以讀的東西只要能馬虎通過就行了,下的功夫不夠深,到年歲大的時候都忘掉了,記不住。我們不如老一輩,老一輩隨口背一段書,一段一段背下來,我們聽了很羨慕,我們做不到。他太熟了,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我們念的遍數沒有他那麼多,沒有受過嚴格的這個教育,所以心態沒有他那麼真誠。

 

  小時候小朋友玩心很重,尤其我是個可以教的人,就是沒人教。你看,記憶力好、悟性高,這就是可以教的條件。我小時候如果是老師嚴格督促,我能趕得上上一代。讀的遍數多就記住了,我們讀書頂多讀十遍,為什麼?能背了,應付考試行了。能讀上一千遍,那就一生都不會忘記。我這個十遍保多久?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不會忘記。你就想,十遍,要讀一百遍?讀一千遍?所以那個時候不知道,老師也不認真,認真教的話,要教導我們、逼著我們非讀一千遍不可,那我們今天根柢就不一樣了。今天有悟處,問題提出來能解答,但是不能夠引經據典,拿著古人東西來做證明,除非我自己去查資料。上一代的老師不要查資料,全記在心裡。

 

  所以,我懂得教學的方法,我自己沒有受過這個訓練。小時候正好遇到抗戰期間,父親工作不穩定,家裡頭沒有財產,沒有房屋、沒有田地,所以共產黨來了,我們就沾光了,我們是無產階級。所以我弟弟有機會去讀大學,共產黨送去念學校。那國民黨,我們就完了,它不管的。所以,分到地主的房子,你看沒有房子住,有房子住了,還分了些田地。所以我常說共產黨對我有恩,沒有怨。大陸上什麼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我們家都太平,沒事。這個都是人的一生際遇不相同。最好的時代是在二十歲之前,不能超過二十五歲,你的學業一定要基礎打下去。現在完全沒有了,小孩不教了,小孩誰教?電視教他。再大一點,會用電腦了,網路教他。電視、網路教他什麼?教他貪瞋痴慢疑,教他殺盜淫妄酒,教這些,所以小孩都學壞了。

 

  今天大家知道傳統文化好,怎麼去做?首先要講到培老師,老師怎麼培養?我雖然沒有這個能力,我懂得方法。老祖宗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基本的條件,第一個是德行,沒有德行不能學,學了之後你會做很多壞事,你會禍國殃民。所以中國人把德行擺在第一。德行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不是念的、不是背的,每一條都要做到,都要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道德教育。人要有德行,他起心動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他不害眾生。所以這是必須具備的基礎。有這個基礎,再要求兩個條件,一個是記憶力好,一個是悟性高。這個人很聰明,心地清淨,記憶力就好,心地清淨、心地仁慈,具備這些條件就行了。在中國古籍裡面去摸索,沒人教你,自己選一百篇古文背誦,要求自己背一千遍。一千遍背過來之後,他就開悟了,這是肯定的。一千遍這是戒律、規矩,一千遍的功夫是禪定,你的心定了,心不會往外再攀緣,就能開智慧。開智慧是什麼?這裡頭意思自然懂了,惠能大師是最好的榜樣。所以沒有人教不要緊,自己能夠學得成功。

 

  現在比古人難的,古人還有高人,你還能請教,現在沒有高人了,完全靠自己。自己一千遍,這是基礎,開悟、明白了。明白之後鍥而不捨,一生專攻這一部經,二十年之後,你就變成這部經的專家,漢學家。這一部經懂了,其他的經你都能夠觸類旁通,你能教這一部,其他的都能教,他都通了。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樣子需要十年到二十年,傳統文化才有老師出來。這二十年當中沒老師,非常艱苦。如果不照這個方法去做,中國傳統文化會斷絕。所以我們的學校不要大,有十個、八個不得了了,有二十、三十個,那歡天喜地,這是祖宗之德,不可能很多。真正有二、三十個就不得了,十個都不得了。十年之後,他們是現代的孔子、現代的孟子。然後再由他們花十年、二十年,再培養底下一代,一個人帶十個,十個人就帶一百個。五十年之後就有一百個,一百年之後就有一千個,真起來了。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行。現在搞什麼,口頭說說,搞不起來。他們這些人來看我,我點頭,好、好,很好、很好,後頭就沒有了,這他們不知道。

 

  真正找到一個地方,我們不需要去參與,我們老老實實在香港講經,不需要參與。把這方法告訴你、理念告訴你,真正有這樣人才,你們好好去照顧他,好好逼著他學習。怎麼逼法?要他每天學的東西來做報告,這逼他,他要不認真學,他就講不出來。這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培養人才只有這麼一個好方法,再找不到第二個好方法。學習的人真誠恭敬,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全心全力用在學問上,才會成就。有一點貪心,有一點傲慢,全完了。所以十個人當中能不能出來一個,很難講。於是我們就想能夠找到一百人、兩百人,十年之後能夠成就十個人、五個人就不錯了,成功了,就成功了。這五個、十個就是真正老師,他們每個人再教十個人,再過十年就有五十個人、就有一百個人。要這樣才行,才真正能夠把儒釋道的師資培養出來。這是聖賢教育,不是普通教育。這些人是大聖、大賢;在佛門裡面,這些人是菩薩、是佛;在道裡面,這是神人、仙人。聖賢教育,不是普通教育,真正能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復興起來,這是大事,不是小事。

 

  這個事情,大福報的人才能做到,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沒有大福報的人,他聽不懂,雖然一時歡喜發心,不長遠,他心就退了。所以,今天發心很大、退心很快是正常的事情,為什麼?他不是佛菩薩再來,他不是再來人,他怎麼可能不退心?所以是一樁很苦的事情。我們想想孔老夫子當年在世,辛苦!家境不好,孔子是平民,沒有爵位,用現在話,在社會上他沒有地位,他也沒有財富。父親死得很早,母親帶著他,可以說過著貧窮的生活。所以小時候什麼事都幹,不幹,不幹你不能生活,家裡傭人做的事情、苦力做的事情,孔子都幹過。孔子有老師嗎?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方法,他是自學成功。老師有,他見過老子,老子年歲比他大,經驗比他豐富,見過面,時間並不長,教導他一些方法、原理原則。但是孔子能認真幹,真聽話、真幹,真正有一個心,這就是佛家講的大菩提心。沒有自己,起心動念都為苦難眾生,想著苦難眾生、念著苦難眾生,怎樣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孔子是這個心,孟子也是這個心。所以心重要,沒有這個心,你就沒有這種事業;要有這個心,才能有偉大的事業。

 

  我們這一生,自己活得非常辛苦,小時候逃難,居無定所,家破人亡。抗戰時期,政府還不錯,把這些流亡學生集合起來辦學校,讓我們繼續讀書,就國立中學。國家只辦大學,沒有辦中學的,我們的學校是國家辦的,完全是公費,衣食住行學校都要照顧。所以我們能夠在一個安定的環境裡面去讀幾年書,時間不長,我在學校讀了整整一年,抗戰勝利了。勝利了,學校就不辦了,就解散了,你從哪裡來的回到哪裡去。所以我就回到南京。到南京繼續上學,可以不必考試,能插班進去,參加一個程度的測驗就可以了,考試及格就可以插班。可以說是非常時期,受的教育是非常教育。可是我們遇到的校長好、老師好,老師看學生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樣,愛護、關心,認真教導,比在家裡跟父母好。跟父母,父母沒教我們;在學校,每個老師都會教我們。所以,我們在學校的關係,學校跟一家人一樣,同學是兄弟姊妹,老師就是父母尊長。這個感情非常濃厚,是現在學校所沒有的。

 

  第二段講,「佛者,梵語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中國人喜歡簡單,佛陀耶,把尾音省掉了,就用一個佛字。翻譯成中國意思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個意思。頭一個覺者是自覺,自己覺悟了。自己覺悟之後,要幫助別人覺悟,怎麼幫?要教學,教學裡頭最重要是身教,自己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真正覺悟的人沒有自私,有自私是迷惑,沒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心量很大,能包容,斤斤計較的人沒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沒有貪瞋痴慢疑,還有貪瞋痴慢疑的人沒覺悟。所以,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把覺做出來,然後你教人,人家就相信了。你自己沒做到,教人,別人不相信,說你騙人。

 

  「自覺異於凡夫之不覺」。跟凡夫比,凡夫不覺,佛覺悟了。佛沒有自私自利,佛沒有我,不執著身是我,不執著起心動念是我的性,不執著肉體是我的身。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甚至於六根在六塵境界,他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究竟覺。「覺他異於二乘之獨覺」。阿羅漢、辟支佛他自己本身覺悟了,他不願意教人。為什麼?教人太麻煩了,尤其是迷得深的人,你好心教他,他還跟你抬槓。阿羅漢:算了,不教你了。所以阿羅漢教人並不熱心,真正聽教的,阿羅漢喜歡你,教你;他不喜歡你,他不教你。不像菩薩,菩薩,再不好教的學生也得要教。所以,他跟二乘這個獨覺不一樣。「覺滿異於菩薩之在因」。菩薩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也就是沒有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是他教人很熱心,很有慈悲心,有憐憫心、有同情心,熱心於教學,這是菩薩。佛,佛是圓滿了,菩薩還沒有證得圓滿,教學當中他可以得到提升,所謂教學相長,能幫助他提升。

 

  「三覺俱圓,眾聖中尊,故稱為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種覺統統到究竟圓滿。小乘聖人,大乘菩薩聖人,佛還在上,所以稱之為佛。「又云智者」,還有意思,有覺、有智,智是體,覺是用,所以他有智,智就是覺。「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就是覺滿的意思,智慧圓滿,覺悟就圓滿了。

 

  「在本經中,此處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不是指別人,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講出來的,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非常詳細,理、事、性、相、因、果方方面面都講得清楚。我們聽懂了、聽明白了,自然就會發心求生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這個老師是遍法界虛空界最好的老師,只要見到他,聽他的教誨,一生當中決定證得圓滿,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其他八萬四千法門叫難行道,也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要很長的時間,要非常辛苦,而且當中很容易走岔路,走到岔路上再回頭,那不知道是何年何月,所以叫難行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易行道。這一生一定要抓住,一定要到極樂世界,我們才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阿彌陀佛,對得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因為我們的往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期望,他們就盼望著我們。我們這次有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太難得了,不容易遇到,要認真努力好好去念佛,什麼都放下,什麼都是假的。假的,造成我們的障礙,我們要忍心把它放棄,不要掛在心上,讓我們平平安安成就往生的事業。今天時間到了。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5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七十四頁倒數第四行:「處成就」,這是第五,六種成就第五,處所,這個經是在什麼地方講的。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處成就。王舍城古有二說」,『王舍城』有兩個,「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這是舊城。一個是叫「寒林城(新城),兩說不一」,到底這兩個城市哪一個?「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我們現在講人口減少,就「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大概跟中國人有些概念差不多,人少、地方大了不聚氣,所以人少就做個小城,人要聚氣。所以他做了個小城,旁邊做個小城,小城就是寒林城。「《甄解》云:本王舍城者,上第舊城」,應該是舊城。「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此既佛滅後,闍王築之,佛何住後城乎?今正佛所住處,明知上第城也」。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因為新城是佛滅度之後才造的,佛怎麼可能在那邊住?怎麼可能在那邊講經?所以這肯定是舊城,說老城,這是佛過去在那邊講過經。「此說可證,佛說此經是在舊城」。

 

  「《慈恩傳》云:王舍舊城,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內。其城又生好香茅,故舉為稱」。「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這個宗家是善導大師,古人對善導大師的尊稱,「應是上茅」。說上茅是因為前面講過了,它這個地方生產很好的香茅,香茅油非常出名,這個應該是上茅城。括弧裡,「宗家即善導大師」。又日《望西疏》曰,這引用望西《無量壽經鈔》上說的。這是確定佛講經的處所,是王舍城的舊城,不是新城。

 

  「《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沒有統一,是屬於部落國家,跟我們中國夏商周時代一樣。中國統一,真正大一統是秦始皇,秦始皇之後,中國一直到今天,這兩千多年來還是大一統,這個在整個世界被很多學者專家們讚歎,非常難得。歐洲羅馬統一了一千年,滅了之後再不能統一,什麼原因?統一的好。過去湯恩比曾經說過,要想把世界上的戰爭、國際戰爭化解,最好全世界統一,那就一個國家,就不會打仗了。他說誰有資格統一全世界?他說中國人,中國人有統一的智慧,有統一的理念,有統一的經驗,這麼多年來一直統一的。實際上真正大一統,對大一統最大的貢獻是家庭,中國人講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的家庭是大家庭,不像現在,大家庭本身它就是團結的,它要不團結它就家破人亡,非團結不可。而且大家庭裡面的人心量都比較大,不為自己,小孩從生下來懂事就教他:你生到這個家庭來,就是為這個家庭,你不是為自己。你是為這個家庭好好的讀書,好好將來做事,榮宗耀祖,光大門楣。這就他一生的使命,他心量就拓開了。在古籍裡頭你看中國人,開口說天下,很少說國家。量大福大,這一定的道理,能包容別人這量就大。中國的家一直維繫到抗戰期間還有,抗戰之後中國的家沒有了,這非常可惜。中國的家有家道,有家規、家學、家業、家風,外國沒有,找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這些。全世界統一要把家恢復起來,這個東西一定是倫理道德教育,家靠這個維繫,家也發揚了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現在重新再建立血緣關係的家,似乎是不可能,中國古時候的家我們重新給它定義,就是今天所說的社團。中國從前的家,像現在中國的社團,企業也是團體,一個公司有幾百人、幾千人,那就是一個家庭,如何讓所有的社團,佛教一個道場也是個社團,能夠把傳統家庭的美德,家道、家規、家學、家業、家風做出來,中國社會就又活潑起來。我們估計至少還有一千年的盛世,給全世界做個榜樣,自自然然成為世界的中心,成為世界的典範。

 

  像夏商周,夏商周沒統一,歷史上記載,商,成湯他的國家只有七十里,很小個地方。夏商周時候的里沒有現在這麼大,我們現在講里講公里,華里比公里就小一半,夏商周的這個度量衡比現在小。弘一大師有一個「周尺考」,他做了個考古,考證周朝的尺到底有多大,一尺有多大、多長。因為經上常常講這個人一丈八,一丈八尺這個人很高了,哪有這麼高的人?弘一大師一考證,周朝的尺只有我們的市尺,現在的市尺五寸多一點不到六寸。那這樣一丈八就差不多,現在個子高的大概一百九十公分的樣子,應該就是這麼高的個子。所以這是可以能想得通的,度量衡每個朝代不一樣。周朝他所治理的國家,就是周,方圓一百里。這經上常說的,文武以百里而王天下,成湯以七十里而王天下。天下尊稱他,稱他為天子。那時候天子是一種榮譽尊號,實際上沒有權的,他被大家所尊重,所有的諸侯國這些國王都向他學習,都向他請教怎麼治理這個國家,所以成為天下共主。完全是以和諧的,沒有用任何武力,國際間有糾紛請他來調理,到他那邊就解決。

 

  「望西師意,亦謂經中之王舍城,即上茅舊城。此說可信,故不引異說」,其他有別的說法就不必談了,這是可以相信的。

 

  《法華論》云,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佛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講,不在別地方講?有表法的意思。這個法特別殊勝,超過一切法門,大乘教裡頭有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這個法門相比。就像當年的印度,「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印度那個時候沒統一,像中國諸侯國很多,國家有大有小,方圓一百里這是大國,小國有二十幾里、三十里的,確實還沒有現在鄉鎮大,那也是一個國,它也有王。孔子周遊列國走了十多個國家,實際上只走二、三個省,所以我們要了解當時的狀況。王舍城是十六大國城裡頭最大的一個城市,可能也是當時全印度,人口最多、最繁華的一個大都市,佛在這個地方講《無量壽經》,有表法的用意。「故在此城說經,以表此經之最勝」。「又《大寶積經論》云:問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城廓」,不在別的城講。「釋成此義故,說住王舍城」,這個經,經中之王,這個法門是一切法門裡頭的第一門,所以不少大乘經典,佛都在這個地方說的。

 

  「耆闍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這個城有五座高山,耆闍崛山是其中之一,這個山我們佛門稱它為靈山。「《淨影疏》曰:耆闍山,此翻名靈鷲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靈鷲山。「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亦有鷲居止此山,故名為鷲」。鷲是老鷹,這個山上老鷹很多,仙人很多。又這個山頂很像鷲鳥的頭,「又名鷲頭山」,取這個意思。「《西域記》」,這是玄奘大師旅遊的筆記,可以說是他的遊記,他到過這個地方。「誌此山曰」,這是他記錄靈鷲山,「北山之陽」,說出方位,這個山是在王舍城的北面,「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多居此山」,在這個山上住的時間很長。「廣說妙法」,《法華經》也是在這講的。

 

  看到這個地方,佛說法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首先佛不是一般的宗教,這要分別。為什麼?一般宗教裡頭第一個條件,要有一個造物主,要有一個上帝、有個神。佛教裡頭始終沒有,這要知道。沒有一個上帝、一個主宰的神就不能稱為宗教,那佛教沒有,佛教怎麼會變成宗教?真奇怪!肯定是後世大家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被這些文學家他們誤會了,認為這是宗教,他們沒有深入佛的經藏。像今天佛教寺院這個它真的是宗教,好像佛就是上帝,佛就是造物主,一般人肯定是這個看法,這大錯特錯。佛的身分是老師,印度人稱佛,佛是什麼意思?佛陀耶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者,覺者是什麼?覺悟的人。換句話說,在佛教裡確確實實是這個意思,覺悟的人就叫佛,迷惑的人就叫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覺悟了就稱佛。凡夫很多,只要你覺悟就是佛,所以佛也無量無邊。這跟宗教裡頭不一樣,宗教神只有一個,不能有第二個,上帝只能有一個,不可以有第二個。佛教裡人人都可以成佛,宗教裡頭決定不許可人人都稱上帝、人人都稱神,這是決定講不通的。

 

  但是佛家確實如此,只要你覺悟了你就成佛。不覺悟?《華嚴經》上佛說得很好,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總不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上帝,本來是神,這個話講不通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你本來覺悟,你現在不覺悟。為什麼不覺悟?佛說得很清楚,你迷了。怎麼迷了?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是最初的迷惑,迷得不深;再加上分別,這就深了,迷得深;再加上執著,你迷得更深。一重一重的迷惑,起心動念是第一重,分別是第二層,執著是第三層。這三種迷惑你統統具足,所以你把你的自性、把你的本能全部喪失掉。這個喪失不是真的,經典上告訴我們,這是講迷失,根本就沒有失掉,只要把你的迷去掉,你本來的本能就恢復。

 

  本能是什麼?第一個智慧,所以起心動念,智慧沒有了;第二個是德能,這一分別,德能也沒有了;再一執著,相好也沒有了。自性裡有這三樣東西,這三樣包括了整個宇宙。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因此佛家的教育跟世間完全不相同,世間教育是讓你學習,懂得很多的知識,佛法不是的,佛法教育是叫你放下,什麼都放下,恢復你自性本能。你自性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相好,外面什麼都沒有。釋迦牟尼佛開悟了,怎麼開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開悟了。實際上他早就成佛了,這一次是來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要學他那個樣子就會開悟。

 

  你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這表演什麼?放下煩惱障。十九歲放下煩惱,家庭煩惱,做國王也很煩惱,事挺多的,徹底放下。放下後去求學,這特別表演給知識分子看,知識分子好學,廣學多聞,他去搞這個,搞了十二年。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去學過,所有的宗派他也去學過,這些宗派多半是哲學家,瑜伽、數論這些他統統學過。學了這些東西,可真有本事了,因為印度人不管是宗教也好、學派也好,沒有不重視禪定的。經上講四禪八定從哪裡來的?從婆羅門教來的。婆羅門教至少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佛教的歷史不到三千年,它比佛教早一萬年。四禪八定是他們必修的課程,在印度是很普通的。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聰明,有智慧,四禪八定肯定修得很不錯。得四禪八定對於六道輪迴的事情,你就親自見到了,上面,你可以能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禪天頂;下面你可以看到無間地獄,整個六道裡面情形一清二楚。所以佛出世要出世在那個地方,不能出世在中國。中國文化雖然很不錯,沒有重視禪定,理講得很圓,對於六道輪迴依舊是打了問號,這點就不如印度,印度在這一層比我們高明。

 

  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十二年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沒地方學了,等於說他畢業了。但是問題沒解決,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事情沒人知道,所以他放棄學習。學習以後在佛教裡頭叫什麼?叫所知障,你知道的愈多障礙就愈多。三十歲這一年放棄學習,放下所知障。你看兩個障礙,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十九歲放下,所知障三十歲放下,菩提樹下去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印度人禪定只到第八定他就為止了,不再深入;釋迦佛深入,再深入突破了。佛經上告訴我們,第九定是阿羅漢,再深一層是辟支佛,再深是菩薩,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一個比一個深,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望塵莫及的。

 

  在大定當中,經書上告訴我們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是做出示現來給我們看的,兩大類的煩惱放下了,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這個時候定就開慧了。如果不放下,這個慧不能開,定到一定的程度,開不了智慧,不能開悟。這是告訴我們他開悟了,開悟之後在定中,沒有出定,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在前面講時成就裡頭給諸位報告過,時間不是真的,短時間可以延長,長時間可以縮短。佛二七日中講這部《華嚴經》,《華嚴經》分量多大?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那這一部經如果是我們學的時候學多少年?學一個阿僧祇劫都學不完,分量太大了。這就是二七日十四天,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濃縮起來,十四天,是對法身菩薩說的,佛在定中說的。你沒有能力入他定中的境界,你就不能參與,什麼人能參與?法身菩薩,也就是宗門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有能力參加釋迦牟尼佛的華嚴盛會,就有能力入他的道場。所以華嚴當機,法身菩薩!出定之後接受淨居天人的啟請,出定之後如果沒有人啟請,他就入般涅槃,就沒有人知道這回事情,淨居天人代表眾生請法,請佛住世講經教學,他答應了。開始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這就是這個世間三寶具足了,有佛、有法、有比丘僧。

 

  佛來目的又何在?用意何在?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六道眾生。六道有天人、有仙人、有修羅、有羅剎、有人道,下面有餓鬼、畜生、地獄,為這些苦難眾生。苦在哪裡?出不了六道輪迴是真苦。所以六道眾生對佛要感恩,佛來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超越輪迴。決定超越輪迴的經典、理論跟方法,就在這部經上;其他的經雖好,要斷煩惱、消業障你才能超越,這事情難。這個法門、這個經典不必要斷煩惱,不必要消業障,煩惱跟業障自然沒有了,這妙,太妙了。怎麼會沒有的?念這一句佛號都把它念沒有了,把煩惱念掉,把業障念掉。只要你真肯念,為什麼?這一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前面報告過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尊號,念這一個名號就把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念到了。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修成的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沒有任何的法門能夠跟它相比。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總算是介紹明白了。

 

  尤其黃念老的集註,引經據典來解釋這部經的字字句句,解釋得真好。如果說他自己的意思,我們未必相信。你看句句話,都是引的經怎麼說的,菩薩論上怎麼說的,祖師大德註疏是怎麼說的,讓我們讀了,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這一生有福報,沒有福報遇不到這部經,尤其是這個會集本。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大福報,因為這個會集本,我們上一代沒有人看見過,看見過的很少很少。註解,大概註解我算是最先見到的,我看到的本子,黃念老是用油印印出來的,只印了一百多份,送給這些大德們看,請他們批評指教,沒有定稿。他帶了一套到美國,我們在美國遇到的,他把這套送給我,我在台灣印了一萬冊。念老要我給他寫篇序文,要我給他題字,我都照辦了。在那個年代,弘揚這個本子就是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我在海外。我們兩個碰頭真歡喜,還有一個真正的同志,志同道合。

 

  所以這個法門具足的條件只有三個,非常簡單,第一個你相信,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第二個發願,我真想往生,我真想親近阿彌陀佛;第三個老實念這一句名號,你看就這麼簡單。念多久能往生?《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就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被判作圓頓極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沒有比這個更快的,這個法門一天可以成就。關鍵就在信跟願,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得好,有信有願決定得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淺深。能不能往生就是真信切願,往生的條件就具足;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你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那什麼叫功夫?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大菩提心,用這個心念佛,功夫就深,品位就高了。

 

  不是這樣真誠利他的心。菩提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是對一切眾生;換句話說,跟阿彌陀佛是一個心,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個心。他們的心確實都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教人的方法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教人的方法。我們統統得到、統統明白了,要百分之百的兌現,無論是哪一道,天道、仙道、魔道、修羅、羅剎,乃至畜生、餓鬼,包括地獄,我們以平等心看待,以大慈悲心看待,幫助他們,成就他們。他們是凡夫,他們本來也是佛,迷了,迷了之後造業不同,果報差異,才有這麼多差別。無論有多大的差別,理是一個,無有一法不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就是佛性,自性就是佛,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真我;我們現在執著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真我,真我沒有形相,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不在你怎麼能現身?你現身沒有離開它,離開它你現不了身。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把這個理體、本體比喻作電視的螢幕,螢幕是個理體,所有一切現象都不能離開它,離開它你不能現相。這個東西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現象,所以六根緣不到。不是物質,前面眼耳鼻舌身緣不到它;不是精神現象,第六識、第七識緣不到它;不是自然現象,連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它,它存在。佛經上稱法性、稱自性、稱真如,我們前面說過很多,第一義諦、不二法門,都是形容它。如果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所以我稱它作這是大乘佛法的倫理觀。倫理是講關係,我們跟宇宙,我們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下面跟阿鼻地獄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什麼關係?一體。這個關係多親!眾生迷了不知道,佛菩薩覺悟了明瞭。迷了不知道愈走愈遠,知道的人、明白的人一定會去拉他一把,幫助他回頭,他一回頭就成佛了。這個經典、這個法門就是無比殊勝,文字不多,義理無窮。義理包含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一切經都是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部經離苦得樂幫到底,幫圓滿了,所以稱它作第一經。一切眾生遇緣不同,我們的緣無比殊勝,遇到第一經。遇到第一經的人等於說保證他這一生成就,只要他相信,只要他真幹。遇到其他的法門,不能保證你一生成就,保證你種了善根,你還有很長時間修行;遇到這個法門保證你現在就能成就,太難得了。

 

  我們為什麼不能很快成就?不是理的問題,也不是方法的問題,不是經論上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放不下,問題產生在這裡。真正看破了,這世界是假的,一場夢!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看一個字,「死」字。我也常常勸同學認真去體會,我們晚上上床睡覺不等於死了嗎?明天早晨又醒過來,活過來了。每天死一次,你躺在床上睡著了什麼是你的?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你都不曉得,哪一樣是你的?沒有一樣是你的。你要認為有東西是你的,你迷了,你沒有覺悟。我講經多次勸大家,我說你口袋裡裝的錢是你自己的,不在你口袋不是你自己的;你衣服穿在身上是你自己的,沒有穿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住這個房子,這房子是我自己的,不住這房子不是自己的。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真正要常作如是觀,你才能放得下。不再有一點點牽掛,沒有一點點障礙,這說走就走,你說你多自在!

 

  今天我來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同學給了我一份資料,題目是什麼?迷信鬼神傳言造成的恐慌。什麼恐慌?說本月二十一號起有三天黑天,大家準備逃難。有不少人來找我,預備了好地方要我去,我不去。我在去年曾經說過,鬼神傳言未必可靠,他說錯了你也找不到他,你對他無可奈何,所以人要相信自己。佛說得多好,「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就給我們問題解決了。災難從哪來的?心想來的,你天天想災難,災難就來了;你不想它,它就沒有了。這些話佛說的,被現在量子力學家證實,量子力學家提出「以心控物」,用我們的念頭來控制物質環境。佛在三千年前說的,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法變成高等科學。人的念頭要善,什麼念頭最善?世出世間第一善,就是念阿彌陀佛。你看就在眼前,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去念這些鬼鬼神神?錯了。

 

  阿彌陀佛裡頭含義無量無邊,有兩個最重要的,大家都喜歡的,第一個無量智慧你要不要?第二個無量的福報,阿彌陀佛有這兩樣東西在裡頭。你要有求智慧、求福報,你就天天念阿彌陀佛,準你開智慧,準你得福報,一點都不差。我是個命中沒有福報的人,沒有什麼大智慧,有點小智慧,也沒有壽命,壽命很短。老師教我念佛法門,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學到了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兌現落實,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真正落實。菩提心是上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真正得大自在,真正開智慧,真正得福報。福報不是有財富,不是有很高地位,與那個毫不相關。福報是天天快樂、法喜充滿,身心健康,沒有災難,是福報。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大家能把這二十個字天天念著、想著、做著,你那裡就不會有災難。怕什麼?怕的是把這二十個字忘掉。鬼神一說災難把你嚇到,把二十個字嚇跑掉,不見了,這才叫真正可怕。

 

  緊緊抱住這句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災難發生在面前,我也沒事。所以什麼?古人的話,「在劫難逃」,你在劫,逃哪裡都逃不掉;有一個方法可以逃掉,念佛可以逃掉。真正在劫,災難來了,念佛的人會有人來救你,那就說的是你這個劫難逃掉、逃過了。怎麼逃過的?念佛逃過的,不是躲過的。躲不過,無論躲到哪裡,你都沒有辦法,你何必去躲?為什麼不念佛?躲不過的!災難,人家問我,要不要預備、準備一些好像吃的東西、飲水、燈燭?我給他說有比沒有好,但是這不是解決的方法,念佛才是解決的方法。大家全忘掉,到處去找安全地方去,哪兒安全?念佛最安全,念佛人居住的地方最安全。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要把信心失掉,相信自己決定得生淨土。自己要發願,我在這個世界上來幹什麼的,先把這個確定。我來到這個世間,遇到這個法門,我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其他沒有我的事情。我活一天念一天佛,遇到有緣人我勸他念佛,勸他學習《無量壽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他兩利。現在學習經典太方便!

 

  這種經典一遍兩遍、十遍二十遍,對上根人來說沒有問題,上根人可以建立信心,中下根性不行。中國古人提倡的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根深蒂固,你能看一千遍、讀一千遍不一樣了,為什麼?一千遍讀下來,心定了。定到一定的程度豁然開悟,這裡頭意思自然貫通,你再看古大德的註解,點頭,他說得沒錯。你能夠盡通其義,這個時候叫信心不逆,你決定不會改變,決定不會退轉,你決定成就,這個時候法喜充滿。現在是十二月,二十一號很快就來了,我們二十一號照常講經。我們祈求佛菩薩保佑我們這個地方,那一天還是有電,我們照常講經,我們講經不停止,我們照常念佛。大家不要害怕,害怕是錯誤的,怎麼這麼一點小小的考驗你都不能通過,你怎麼能往生?怎麼能成佛?

 

  下面引,「《智度論》曰:耆山」,耆闍崛山,「於五山中最勝故」,王舍城附近有五座山,這座山最好。第一個,「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出家人選擇這種地方,「近城故乞食不疲」,出家人每天出去托缽,太遠了很累,所以不能太遠。「難上」,一般人不去,環境保持得很清淨,是個修行的道場。「故多住此不在餘處」,這地方非常適合。現在環境變了,這些名勝地方公路都開上去,還有什麼?纜車也上去,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怎麼辦?不能修行了。所以我第一次跟樸老見面,我就建議他,我說中國佛教的聖地歷史悠久,小廟都二、三百年,大的廟上千年,漢朝建的廟現在兩千多年,這是全世界人觀光旅遊的景點,攔都攔不住。應該怎樣?就做觀光旅遊的道場,接待外國的觀光客,他們觀光來繳了學費,我們對他機會教育,他來觀光講一點佛法給他聽聽。每個出家人都是導遊,能把佛教的歷史文物、經典裡面道理,介紹給這些人,這些人不就學佛了嗎?跟佛有緣了嗎?好事情,這他歡喜。

 

  真正修行學習的道場重新再建,不要建古建築,佛法是隨緣的,不攀緣。那新的道場就模仿外國的大學城,學校分兩個部分,一個是修行的,一個是學習經教的。學習經教的稱學院,修行道場稱學會,名字也改掉,不要用寺院庵堂,讓人耳目一新,他聽了很歡喜。往後中國佛教要復興,我覺得要走這條路,這條路好。道場的建立我今天想到建大學城,外面真的要有城牆,為什麼?閒雜人不能進來,甚至於門口我們請武警來站崗,不准進去參觀。這修道的,這新建的道場,是來修道的,你來念佛可以,你來學經教行,歡迎你,不是這個不准進來。只建一個大殿,大殿可以能夠容納上萬人,講經、念佛。學院建講堂講經的,學會就是念佛堂,一萬多人的念佛堂。

 

  居住?我們樓頂上兩個蒙古包,很好,住蒙古包,不要蓋房子。一個蒙古包住四個人,四個人是一個僧團,四個人住一個蒙古包,一千個蒙古包就住四千人。這樣的道場好,大家認真幹,為什麼?人家也不想來做住持做什麼,為什麼?很苦。住持也住蒙古包,平等待遇,心就在道上,沒有名聞利養,要向這個路子去發展。這個城裡頭乾乾淨淨,可以用托缽的制度,供養的人利用城牆,城牆裡面兩層樓房,上面住人,下面工作,做廚房、做這些統統在城牆裡頭,所以你到裡頭什麼都看不到。新的時代要有新的形象,建築這些叢林、宮殿樓閣那個時代過去了,那是帝王的時代,依照帝王宮殿去蓋的。現在我們不用了,我們恢復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我們現在樹下一宿沒有這個身體,我們住個帳篷,我相信釋迦牟尼佛也會同意。

 

  第二,「是耆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主故多住」。這是福地,是個中國人講很好風水的地方,聖人、修行人喜歡住在這個地方。所以佛為這些人講經教學方便,也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年,許多大乘經都在靈鷲山講的。第三,「耆闍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過去、現在、未來這些修行成佛的人,都會到這個山上來住一段時期,佛也喜歡住這個地方。第四,「是中清淨,有福德閑靜故。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讚歎恭敬,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這真是個福地,真正修行人、真正成就人都在這裡修行,都在這個地方成就。所以佛許多大乘重要經典,都在這個地方說的,這一部經不例外。這部經是大乘當中,最殊勝的經典、最重要的法門,也在這個地方講的。

 

  第五,「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這就說明,這個山為什麼那麼殊勝,修行人喜歡這個地方,佛住這個地方的時間也比較長。世尊在世,出家人生活的方式還是托缽,距離城不太遠,托缽不困難,這是方便之處。十方就是三世一切諸佛,只要是成佛,與這個世界有緣,佛到這個世間來一定會在這裡住,所以這裡有靈氣。龍天護法、諸天的天神,他們喜歡來禮拜佛陀、供養佛陀,也都喜歡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真的是佛法的聖地,所以許多大乘經典都在這個地方說的。

 

  「《法華論》云:耆闍崛山勝餘諸山。佛在於此說,顯此法最勝」。城,是當時印度這個地區,最繁華、最大的一個城市。城市外面這一座山,是五座山裡頭最好的,最殊勝的一座,離城不遠,佛在這個地方居住、修行、教學很方便。世尊在世教菩薩、教比丘,選擇修行道場,要選擇清淨、寂靜的處所,聽不到聲音。標準是牛叫,因為在鄉村裡面農民都養牛耕種,牛叫的聲音最大,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為標準,所以稱為阿蘭若。阿蘭若就是個清淨,沒有吵鬧的這些聲音,這是個修行的道場,這是說經的地方。

 

  下面最後的這一段,「眾成就」,眾成就裡頭比較說得多,當時在座聽經的哪些人。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這個會殊勝,跟法華會相同。佛講一般經的時候,眾成就裡頭只列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地方多了十倍,跟《法華經》一樣,《法華經》也是萬二千人俱。我們看念老註解,『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一句是經文。「本品獨標比丘眾及菩薩眾」,這是第一品,「法會聖眾第一」。「第二品末廣標餘三眾弟子,及諸天眾」,這經文也引在此地,這是後面的。「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在家男居士;「清信女」,在家的女居士,「五百人」;還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這是四禪天,「悉共大會」。這個經的末後,流通品裡頭末後則說,「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可見說經時,會中有諸大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有居士,男居士、女居士,一直到「諸天梵眾」,梵眾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人,還有「天龍八部」,統統都來聽經。這是六種成就裡頭的眾成就。

 

  這種記載可以說是很圓滿,它的大意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上面到諸菩薩,諸菩薩最上面是等覺菩薩,等覺下面十地菩薩。《華嚴經》上總共講了這五十一位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眾一個不漏。聲聞是阿羅漢,包括辟支佛,大乘、小乘具足;天龍八部,這八部是護法神,天神來護法,仙人來護法。佛出世,阿修羅、羅剎都來護法,這些眾生雖然不善的習氣很重,對佛尊敬,在佛面前也稱弟子,也不敢露出不好的習氣,這是佛的威神加持的。一切大眾,這裡頭包括六道的,六道眾生。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是具足說聽行證,這就是正法。釋迦牟尼佛說經、講經,這麼多人都在那裡聽,你看有說的、有聽的,聽眾裡面有很多依教修行,你看看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有修行的、有證果的,這就叫正法。

 

  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黃念老跟我說過幾次,現在修行有修就不錯了,沒有證果的,這叫末法時期。但是真正往生就是證果,換句話說,淨土宗是末法裡頭的正法。因為正法它具備的條件是四個,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往生的,這就是正法。如果有前面三個,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修行的,沒有證果的,這是佛的末法。講經的人沒有了,法就滅了,滅法了。四個都有,有講、有聽、有修行、有證果的是正法,沒有證果的是像法,沒有講經的法就滅了。佛的法運就整體來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到一萬年的最後一百年,最後的一百年佛的經教都沒有了,都滅了,這個經還留一百年。遇到這個經、遇到這個法門能信、發願往生、肯念佛的人,依舊能夠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甚至於說,這一萬年之後,這個經也沒有了,最後還有一句阿彌陀佛留在這個世間一百年,聽到這一句名號能信、能念、求生淨土的人,佛都來接引。這個說法就說明這個法門永遠是正法,它沒有像法,沒有末法。

 

  如來正法久住,就是這個法門、就是這部經;其他的法門,不能久住,有時間性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諸佛菩薩、天龍八部、一切神仙,無不期望著正法久住,那什麼法門?就是這個法門,能普度一切眾生,而且是平等的普度。我們遇到多麼幸運,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這個緣太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我們要想成就,那就真的要學釋迦牟尼佛,生活愈簡單愈好,真正給世間人做個榜樣。現在世間人起心動念,他起的什麼心?貪瞋痴慢疑。他動的什麼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五欲六塵,他動這個念頭。學佛的人把這些念頭統統斷絕,決定不能起這種心、動這個念頭,我們才能保證自己在這個法門裡頭得到決定的成就,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的心行要跟經典相應,經中教我們做的,認真努力去做;不許我們做的,連念頭都不能動。

 

  做一個真正的彌陀弟子,彌陀弟子是一切諸佛如來所尊重的,為什麼?大家敬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做彌陀弟子就沾光了,到哪個佛國土,佛都另眼相看。我們不能給佛丟人,要做一個標準的彌陀弟子。標準的彌陀弟子要守法、要持戒,這個戒法很簡單不麻煩。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提出五個科目,是我們的戒律,第一個淨業三福可不能忘掉,這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做到,真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總的指導原則,不管你學哪個法門,不管你是學哪個宗派,你不能離開這四句。你違反這四句就根本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有罪過,罪很重,都是地獄罪。為什麼?冒充佛弟子,不遵守佛的教誡,破壞佛的形象,讓社會大眾很多人對佛法產生懷疑,這個罪過重了,這地獄罪。

 

  第二個六和,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什麼?這真正共產主義。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到現在十劫了,十劫之前極樂世界就提倡共產主義了,真正共產主義。利和同均,這是共產,沒有私財的,大家受用完全是平等的,無論是精神、是物質上統統平等,沒有高下。佛跟大眾完全相同,佛沒有特別優待的,有人供養佛的,佛馬上就分給大家,我們要學。三學、六度,三學不能看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這是修學次序決定不能夠搞亂。佛法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從清淨心開,從平等心開。清淨平等是大定,清淨是沒有染污,平等是沒有高下,這樣的心自然就開智慧。這是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佛教傳到中國來,這個原則,儒接受,道也接受了,都講求戒定慧。戒是守規矩,你守規矩去做,你就會得定,得了定之後會開智慧。第四個科目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五個是普賢十願。所以我們淨宗的戒律就這五科,很好記,記在心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這就對了。

 

  早年老師教導我們,在現代這個社會特別要注意到,要認真學習如來對我們的四重戒,四條重戒,因為社會亂了,這四條重戒能安定社會。第一個「不作國賊」,凡是有害於國家社會的事情,決定不能做。第二個是「不謗國主」,不毀謗國家領導人。一個國家從最高的領導人到最低的領導人,最低的領導人是村長、里長,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要尊重,他們做錯事情不可以毀謗,自然有國家法律制裁他,我們沒有權干預。我們要毀謗,讓群眾對他失了信心,這個對社會會製造混亂,所以不許可。第三個「不漏國稅」,第四個「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四條重戒,勸導我們無論在家、出家個個要遵守,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相信,佛提出這四條重戒,決定是社會不安穩了,才特別重視這四條,這四條可以幫助社會安穩,幫助世界和諧。

 

  我們看這一段最後,會中有菩薩、有聲聞、有諸天人等,「與此界四眾弟子二萬人同聞,非是阿難獨聞。是可證信」,這是證信序。佛講這個經不是阿難一個人聽到的,我們這個世間就有兩萬多人聽到。所以證明,這個經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們一定要生真誠的信心。聖教,包括中國儒家跟道家都算是聖教、聖學,聖學裡最重要的,決定不能懷疑,懷疑你什麼都學不到。聖教很奇怪,要用至誠心、恭敬心去學習,他會悟出來,一個字一句會悟出很多道理出來,妙不可言,所以叫大徹大悟。有疑心永遠不能開悟,為什麼?疑是智慧的反面,你從反面去求正面智慧,哪有這個事情?決定不能懷疑。科學講懷疑,因為懷疑你才能發現問題;聖教不能懷疑,一懷疑不但不能發現問題,你來了許多障礙。真誠到極處,為什麼有人悟得很深,有人悟得淺?悟入淺深是信心淺深不一樣,信心深的人悟得深,信心淺的人悟得淺。沒有信心的人,往往聽錯了意思,他沒有聽懂,他把意思扭曲、誤會了,很多很多,在現前這個世間很容易見到。所以恢復傳統的文化,信心比什麼都重要,沒有信心這個事情很難做,有信心就不難了。首先培養師資,沒有師資什麼都不必談,師資是什麼人?聖、賢、君子三等,沒有這三種人來教恢復不了。這三種人要怎樣去培養,怎樣去發掘,怎樣幫助他成就,這是當前最重要的大事。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6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七十七頁,第四行看起:

 

  『與大比丘』,這一句是經文,下面是念老的集註。「與者,共同之義。表佛與大眾共在會中」,大家在一起參與這次的法會。這次的法會是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講《無量壽經》。「比丘是梵語,名含三義故不翻」。這叫含多義不翻,一個名詞有很多意思,中國沒有相對的這個文字,所以只翻音,再加以註解。比丘就是含多義,它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乞士」。乞是「乞食、乞法」兩個意思;士,在中國古代地位最高。中國古代將人民分作四大類,士農工商,這個四大類。士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知識分子,古時候是讀聖賢書的人,稱之為士。古時候比現在的水平高,它有聖賢,現在沒有聖賢,叫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最可貴的,下面才是農工商。這個乞丐,雖然是乞丐,但是他是有學問、有道德的,不是普通人,所以稱為乞士,乞食、乞法。「乞食謂,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經營,無所貯積。萬緣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養身。」這個意思,我們不但要知道,而且要遵守。如果不遵守,這就是假的、冒充的。冒充佛法,破壞佛法的形象,果報在無間地獄。這是佛經裡頭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乞食,佛是只許可四事,四樁事情供養,第一個飲食,第二個衣服,第三種臥具,第四個是醫藥,生病的時候醫藥。佛對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供養、布施只有這四種,這四種之外是不許可的,真正的佛門弟子。在印度,不但佛乞食,所有宗教都乞食,所以印度人有這個風氣。一般人對乞食的人非常恭敬,他們都是很好的宗教信徒,而且布道教化眾生。乞食有乞食的規矩、禮節,這是戒律裡頭講得很清楚,在此地我們就不說了。

 

  既然出家了,從前沒有寺院庵堂,佛陀在世,一生沒有建過寺院,住在哪裡?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一食是出去托缽托來的。不是托了就吃,不是這個意思,托了之後回來,將所托的飯菜統統混合在一起,你要吃多少在裡面拿多少。所以一缽千家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佛的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去托缽,回來之後聚集在一起。這個什麼?這才公平,這才平等。有些人托的飯菜很好,有些人托的飯菜就很差,這不是哪個走運,哪個不走運,不是的。回來統統集合在一起,平等法,真平等,真公平,連佛托來的也混合在一起,沒有特殊。所以我們想到佛陀那個時代,大家心是定的、心是平的,清淨平等覺確實可以用來形容當時僧團大眾的心理。吃的,天天要去托缽,衣服就不是天天要了,一件衣服可以穿很長的時間。到不能再穿的時候,沒有人供養怎麼辦?找人家舊的衣服,破舊衣服丟棄掉不要了,把它撿回來。撿回來,當中一定還有可以用的,這一塊剪下來,拼拼湊湊,像這個衣服就是一塊一塊拼湊出來。料子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所以縫起來之後去染,染色,染成咖啡色。這個顏色是紅黃藍白黑混合起來,叫袈裟色,袈裟的意思就是雜湊的,不純。佛法忌諱正色。什麼叫正色?紅黃藍白黑,這五種叫正色。為什麼忌諱?會增長人的貪心。所以佛,大家穿的衣服都是撿來的,所謂糞掃衣,人家不要的,是這樣子,衣是這麼得來的。佛確確實實想到每個人生活的艱難,不去給他們添麻煩。托缽可以托七家,不能太多,太多就起貪心。七家每一家給一點點,可以夠吃,就行了;如果七家托不到,就不要再去托了,回來。回來,大家托回來分,分吃。所以這個是佛陀當年在世六和敬的生活。因為出家,天天在求學,佛陀真的是教育,不應該稱他是宗教,稱他是宗教,對他是很委屈、很冤枉。

 

  一生沒有道場,不是不能建道場,你想想看,世尊在世,當年印度十六大國王都皈依釋迦牟尼佛,以佛為師,佛要建道場,每個國王都有能力,輕而易舉。為什麼不建?建道場就會退心,就會增長自私自利,增長貪瞋痴慢疑,那就錯了。出家是想修行證果的,這一退轉,肯定是落三惡道,那不如不出家。印光大師一生不給人剃度,什麼原因?老人知道這些現象,如果出家不是真正在道業上用功,自己提升境界,弘法利生,要不是這樣做法的,起了貪瞋、起了傲慢,那豈不是把他送到地獄!這個老和尚不忍心,所以老和尚一生不鼓勵人出家。出家不容易,出家一生要守住清苦的生活。佛在世依佛為師,佛不在世依法為師,所以佛提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經典是佛說的;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你能夠做到這四依,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這就是佛教給我們的。末法時期,尤其在現在,現在這個世間真正是五濁惡世。我們學佛的時候,六十多年前,看到經上五濁惡世,總以為釋迦牟尼佛說話太過分了一點,怎麼說得這麼嚴重?這世界還不錯。可是今天看到這句話,一點都不懷疑,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怎麼知道的?社會混亂,災難頻繁,真是五濁惡世。六十年前不是這樣的,我們初學佛的時候,這個社會相當祥和,雖然有爭執的,沒有這麼強烈,沒有這麼普遍,少數人。

 

  所以既出家了,「乞求自活」,生活來源是托缽,這在印度行,在現在南傳佛教裡頭依然如是。我們到泰國去看,這次我訪問斯里蘭卡,也是托缽,還保持著古時那個樣子。因為他不從事於經營,沒有從事生產,生活必須仰賴別人供養。這個事情在古老的中國,佛教傳到中國來亦如是。但是那個時候是皇家帝王派特使請過來的,皇帝對出家人就跟對待老師一樣,學生怎麼可以讓老師出去托缽?這在中國是決定行不通的,那你是大不孝、大不敬。所以在中國就接受,在寺院、庵堂裡面接受供養,帝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來供養。所以到後來就,這每天臨時供養太麻煩,於是就想了個方法,這個方法被僧團採取了,供養田地,供養山林。田地租給農民去耕種,跟農民分糧食,這樣子寺院裡就有固定的收入,不依靠臨時供養,他的生活很穩定。古人所謂「身安則道隆」,我們生活安定,不依靠別人,心定了,修道就容易,為生活不操心。山林裡面可以種樹,可以種水果,都是屬於生產的。所以古時候長者居士捐助給寺廟是捐助這些,不捐助現金。所以每個寺廟都有田地,有恆產。這個制度到民國沒有了,清朝時候有。

 

  這個方法好,不是不好。所以我在澳洲,我們澳洲有個淨宗學院,我就想到如何經濟要自給自足,經濟要獨立,不能依靠別人。所以我們就把十方供養的錢買土地,買了很大土地,合中國差不多有一萬畝,種糧食。種糧食我們自己不會種,我們請農民給我們種。給工資,一天八個小時,我給你一天多少錢,你給我做多少工作日,我給你錢。歡喜!依照我們的方法,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我們做堆肥,教他做,他都會做。我們的農地都用念佛機播放阿彌陀佛聖號,所以到我們那都聽到念阿彌陀佛。農作物長得非常好,農民,幫我們耕種的農民很驚訝。收成,除了我們自己留下來用的道糧之外,剩得很多。我們到市場去賣,賣掉的錢,除付掉農耕的費用,就是工資,還剩很多,有賺的,所以我們很富裕。我們做成功了,我就告訴其他的宗教,他們比我們苦,我們在圖文巴宗教裡是最富有的一家,他們有困難,我們都幫助他。我們這個搞成功了,請他來參觀,希望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耕地,有自己的生產,這是一樁好事情。如果都資金不夠,可以幾個宗教聯合起來搞一個農場。所以我們有菜園,我們有農場。我們的菜園,通常辦活動可以供養一千多人,規模很大。這些這是現代化,跟世尊那個時候不一樣。

 

  那邊同學聽說外面傳言災難很多,其實學佛的人不能夠相信謠言,為了安定大家的心,常住說我們要不要準備一點物資,儲存一點?我說可以,有備總比無備好,大家安心,我們的目的是安心。我就問他,你準備多少人份的?他告訴我一百人份。因為我們家裡,包括這些信徒,每一天在一起生活,大概七、八十個人,一百人份的。我說你要照這個數字去準備,沒災難那很好,有了災難,你們第一個倒霉。他說為什麼?我說所有人都來搶你的物質,都會把你們殺掉。他說那怎麼辦?多準備!他說那我們準備一千份夠不夠?不夠,一千份人家還是會來搶你的。我說至少要準備一萬份,圖文巴一共有十萬人,我們能夠救濟十分之一。因為這個事情是政府的事情,我們就能盡心盡力了。這一萬個人得到我們的援助,他會幫助我們,他會守住我們的家園,才夠!頭一個就是住宿的地方怕地震,房子都倒了怎麼辦?住蒙古包。所以我們就買了一千個蒙古包,一個蒙古包住十個人,一千個蒙古包住一萬人。糧食、水,這些醫藥,必須的生活用品,你要準備這麼多,你才能救苦救難。幫助別人是幫助自己,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到時候人家把你殺掉,把你的資源奪去了。所以一定心量要大,不能有小心量,你能夠照顧很多人,就照顧自己;你照顧自己,不照顧別人,你決定活不下去。所以中國古人說,量大福大。

 

  謠言不要聽信,有沒有災難,我們自己心裡很清楚。我們從哪裡看?從因果看。人心地善良,言行善良,不會有災難。心行不善,這是感召災難的原因。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貪婪感得的是水災;瞋恚所感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愚痴感的是風災;傲慢感應的是地震;懷疑所感的是山崩地陷,都是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所感的。如何能化解災難?我們把這些不善的意念放下,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五個字,仁義禮智信,我們都能夠做到,身心健康,決定沒有災難。仁義禮智信就是佛家講的五戒,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信者不妄語,仁義禮智信就是五戒。五戒十善修好了,哪裡會有災難?沒這個道理!今天的社會,確實三皈沒有了,五戒沒有了,十善沒有了,當然有災難。怎麼樣應對?我們嚴守三皈、五戒、十善,在中國就是遵守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用這個標準,起心動念合這個標準不違背,言語造作不違背,災難就沒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早年,我對於扶乩有懷疑,請教章嘉大師。老師告訴我,都是假的,是靈鬼冒充佛菩薩、冒充神仙,他也想做一點好事。但是他只有小通,他沒有大通,幾天之內的事情也許他知道,小事。大事他不知道,長時間的事情他不知道,他就亂說,反正他說了不負責任,你也找不到他。章嘉大師告訴我,清朝亡國就亡在扶鸞上,慈禧太后不尊重專家學者。清朝世世代代宮殿裡面,皇上都邀請儒釋道的專家學者在宮廷裡面教學,這些講義有一部分我看到過,我沒有看到完全,收在《四庫全書》裡頭。我年輕時好奇,這些人在宮廷裡面講四書五經怎麼個講法?看他的講義,在宮廷裡頭的講義,《四庫》裡頭有。而且皇帝他們親自去聽,聽得很認真,聽了自己做筆記,自己複講,跟這些大臣們一起研究討論,造成很好的學風,世世代代。慈禧不尊重。我想,慈禧聽他們講的,可能句句話都是罵她,她聽了良心不安,算了,別講了,以後有什麼事情不能解決,駕乩扶鸞,請神仙來幫忙。其實是靈鬼,不是神仙,神仙怎麼會來?你自己沒有道德,神仙、佛菩薩是要真正修道那個功德感應的。你還搞名聞利養,你還有貪瞋痴慢,你還有是非人我,怎麼能感動神仙?怎麼能感動佛菩薩?這種雜亂的念頭、好勝的念頭,這些念頭所感得的是妖魔鬼怪。不要受人欺騙,受人欺騙太冤枉了。佛弟子受人欺騙,怎麼對得起佛菩薩?佛弟子還搞這些東西,佛法會毀滅。

 

  釋迦牟尼佛有神通,不是沒有神通,菩薩都有神通,阿羅漢都有,為什麼不用神通作佛事?妖魔鬼怪有神通,佛菩薩用神通,他也用神通,讓一般人民混淆,正邪不能辨別。所以佛不用神通,用講經教學,這些妖魔鬼怪他不會。所以佛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好!你認真努力學,逐漸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如果想在一生成就,世尊特別給我們開這個法門,這是阿彌陀佛的法門,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能幫助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個法門的理非常之深,所以很難相信。難信之法,不是人說的,是諸佛菩薩說的。斷煩惱,消業障,才能向上提升,才能修行證果。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帶業往生,一生圓成佛道,所以相信的人很少。你把它理搞通了,你就明白了,它不是沒有道理。我們搞了幾十年,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那是什麼?不知道這一句名號的功德。這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個功德沒人曉得,念的人很多,不知道。但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只要你肯念,效果是一樣的。完全是這一句佛號,不知不覺把你的業障消掉了,把你的煩惱拋掉了,妙不可言!所以古人說它是暗合道妙,它不是沒有道理。

 

  一聲佛號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德號。念這一聲名號,不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應,十方所有一切諸佛統統念到,這個功德多大。這個功德都是稱性的,如果不稱性,我們念它救不了自己,它稱性,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了解這一層,你才真相信,不是從外來的。外面來,哪有這種力量?是自性的,完全就是自性覺,這一句佛號是自性覺。要用清淨心去念,平等心去念,真誠的信心,真誠的恭敬,念了就有效。如果不信、不誠、不敬,念了有好處,沒有什麼大好處。好處是什麼?阿賴耶裡頭種了阿彌陀佛的種子,現在不能起作用,也就是說,消不了業障,斷不了煩惱。所以經上「一向專念」前頭有一句話,「發菩提心」。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名號功德就不可思議,真的,聲聲名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法門超過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的方法超過一切方法,真正是世尊出世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講一部經沒講過第二次,只講一遍,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所以梵文原本不一樣,傳到中國來翻譯的經,裡面差異很大,這就證明世尊不是一次宣講,多次宣講才會有這種現象。我們能夠遇到這個本子,我們的福報超過前人。你看最完美的會集本,夏蓮居的會集本,最完美的。最殊勝的集註,黃念老跟我是老朋友,不用自己的意思註,用自己的意思註,人家會批評你,你算是老幾?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老師叫他給這個經做個註解,那怎麼辦?用經來註經,這大家沒話說了。用了八十三種經論,用了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它是集註。你看,經是會集的,註解也是會集的,大家看了沒話說。你看我們看到這裡,比丘,你看下面他引用的,《涅槃經》說的,《淨影疏》說的,《彌陀疏鈔》說的,他統統引經,古大德的註解,這沒有話講了,這是真實智慧,對於目前狀況他真了解。這麼多年來,國內反對這個本子,如果念老自己註的,那反對的聲音更大,力量更強。他不是自己註的,你反對他的註解,你就反對釋迦牟尼佛,你就反對諸菩薩,就反對祖師大德,你統統反對了,那你就是來滅佛教。你自己成立新佛教,你是新佛,那你有新的經典拿出來,要能超過釋迦牟尼佛經典,可以,你又拿不出來。

 

  真正明眼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看統統明瞭了,為什麼要極力反對?只有這部經在現前的社會、往後末法時期決定能度眾生,決定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其他的法門留在這裡,你們去修,不一定能成就。為什麼?要斷煩惱,要消業障,那真叫太難太難了,哪有這個法門容易!於是我們就清楚了,反對這個,批評這個,不叫人學這個,就是佛經上常說的,斷一切眾生法身慧命,他幹這個事情。這麼好的東西,你發心護持,無量功德。真正發心護持,就這個功德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多少人反對,還指著我的名字來批評,我能不能改?不能改。我要聽他們的話,放棄這個經註去學別的,我會墮阿鼻地獄。為什麼?我背師叛道。諸位要曉得,不孝父母,背師叛道,在古時候是死刑,這個是所有罪業裡頭最嚴重的罪業。在佛門,世間人判死刑的,佛門就是無間地獄,必須要知道。

 

  建大道場,真修行。我的想法,找一塊大地,建一個大殿,供佛,那是講堂,那是念佛堂。大眾居住的,用蒙古包很好,一個大的蒙古包可以住十個人,一千個蒙古包可以住一萬人,省錢,省事。宮殿佛住,沒有問題。我們弟子,佛過去的弟子,樹下一宿,我們有蒙古包住,比樹下一宿好多了,我相信,這個佛會點頭。我們也要住上宮殿的房子,佛會搖頭,過分了。現在的社會崇尚奢侈,我們要提倡節約,要特別提倡精簡、節約來改善風氣,從自己本身做起。

 

  這是乞食,「萬緣俱放,一意清修」,就是一心念佛。真正念佛人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心裡乾乾淨淨,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心裡有,口上有,行為上有,叫真念佛人,真正聲聲佛號跟阿彌陀佛相應。心上再夾雜一點妄念、一點雜念就壞了,全盤都壞了,絲毫不能夠夾雜。我們只是一個願望,求生淨土,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事都沒有,這真正彌陀弟子,這真正是學佛人。「故曰乞食養身」。

 

  「乞法者,參師訪道,露宿風餐,詢求妙法,期成聖果,故曰乞法養心」。出家要求法,古時候求法一定要找好老師,好老師真的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我這一生算是非常幸運,遇到三個老師。方東美教授教我認識佛法,佛法是高等哲學,不是宗教。我跟先生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那時候感到奇怪,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且是多神教,它怎麼會有哲學?老師跟我講,你年輕,你不知道。他說:釋迦牟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這一堂課搞清楚、搞明白了,認識了佛教,把以前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這樣搞了六十多年,現在知道了,不但佛教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而且是最高的科學。今天的物理學家,無論是宏觀宇宙、量子力學,所講的都比不上大乘經,大乘經比他講得好,比他講得透徹,比他講得圓滿。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屬於宗教,屬於科學。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科學報告,對我們在經典上的悟處幫助非常大。過去悟處全要靠定功,現在看科學報告,一對照,對經典不能不佩服。經典,二千五百年前講的,這個最近的報告,不過是最近十來年,所發現的跟佛經上講的一樣,讓我們對於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心。

 

  所以學佛,首先是老師。現在的問題,最大的困難,沒老師,儒釋道都沒老師。講傳統文化的人多,逐漸逐漸愛好傳統文化人也多了,也都想把儒釋道興起來,怎麼興法?建道場不能復興,招信徒、招學生也不能復興,要有老師。老師到哪裡找?真是大問題。所以現在積極的就是需要培養一批老師,老師的培養至少要二十年,沒有二十年是決定不能成功的。找老師來教你,找不到了,真的沒有了。現在只有找什麼?找真正有一點根柢的人來帶頭,來一起學習。他不是教你,因為他懂得方法,他懂得理論。他要真正肯發心,要真能夠吃苦,帶上三、五個學生,真幹,摸索,在經論、在典籍裡去摸索。摸索原理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定要走戒定慧,走這個路。這個的確是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從這個路上成就的。換句話說,戒是一定要持,不能持戒就什麼都不必談了。

 

  戒是基礎、是德行,有了戒之後,有真誠恭敬心,真誠的清淨心,依照這個方法一遍一遍去讀,讀一千遍。一千遍沒有開悟,再讀一千遍,一直讀下去。不要想開悟不開悟,功夫純熟了,豁然大悟,這一悟就通了。悟的什麼?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要靠真誠恭敬。所以心的根就是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敬,孝跟敬這兩個字是根。這兩個字是愈深愈好,為什麼?你愈快成就,你成就很大。孝敬兩個字沒有,是一點指望都沒有,怎麼用功也沒用,《無量壽經》念十萬遍也沒用處,你也開不了悟。全憑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怎麼辦?現在誰孝順父母?誰能夠尊重師長?現在都是目中無人,都是自以為是,這才是聖教復興真正的難關,別的都不是難事,這是難事,到哪裡去找孝敬的人?

 

  古時候比較容易,為什麼?從小就教,特別是中國人,中國讀書人,讀書的人他懂道理,讀書的人重視胎教,不讀書的他不知道。母親懷孕,懷孕這十個月,自己約束自己,思想要純正。這十個月不能有邪念,不能有惡念,不能有雜念,不能有妄想,不能有不好的情緒,為什麼?影響胎兒。讓胎兒在母親身體裡面,這十個月完全稟受的是正氣。這個小孩生下來好養,非常聰明,他稟受正氣。生下來之後,他眼睛睜開會看,他耳朵會聽,他已經開始模仿。母親要嚴加管教,時間一千天,就是三年。從出生到三歲,母親天天盯著他,所有一切負面、不善的,不能讓他看見,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這個關要把得牢。他所看到的是正面的,孝悌忠信;他所接觸到的,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接觸都是這樣的環境,這一千天下來根深蒂固。古人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這個根紮得穩,他是聖賢的根,八十歲他不會變節。

 

  中國歷代聖賢多,怎麼來的?母親教出來的。所以婦女在中國的地位是最高,現在沒人曉得,不讀中國古書,沒有見到過中國從前社會對婦女的尊重。夫妻一結合,兩個人各有各的責任,男子只是負責經濟生活,賺錢謀生。家裡最大的事情,你家裡頭能不能出聖人、能不能出賢人?這個是太太的責任,是她的事情。你說這兩個事情哪個大?中國人講孔子,沒有不知道孔子母親的;講孟子,一定知道孟母有三遷的故事。有好母親才有好兒女,母親是聖賢,兒女說不成為聖賢不可能,他聖賢的模子裡頭出來的。中國古代教育,教女比教男更嚴格、更重視,原因就在此地。你要想這個國家世世代代都有聖賢出世,那你就得要要求這些婦女,她們的雙肩是擔負起這個責任。家能不能興旺,國能不能長久,全在婦女身上。現在沒人懂了,沒人教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句,深受感動。

 

  老師怎麼培養?真正能用二十年,不要多,培養十個老師,這十個老師要二十年才能成就。二十年之後,這十個老師,一個老師培養十個,四十年之後就有一百個,然後一個再教十個,六十年之後就有一千個,沒問題了,全世界都會好了,要六十年之後。這是什麼?外面助緣好,一帆風順,才能做得到;如果有障礙的,那就沒辦法了。所以,這要有大勢力的人來護持,護持的人有大福報、有大智慧,這個事情能做得成功。沒有護持,難,太難太難了!我們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你就知道是多麼辛苦、多麼艱難,這沒有護法的。為什麼沒有護法的?沒有認識的,他不認識,都把佛教看成宗教、看成迷信。我要是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不知道!怎麼可能知道佛教是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這麼好的教育,作夢也想不到。

 

  參學很辛苦,「露宿風餐」,這四個字是常常住在野外。去訪一個高僧大德,趕路,古時候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到處有旅館,到處有餐廳,沒有,沒地方住,真的是要住在樹下,沒有東西吃。古時候旅行,不要說抗戰期間,我們逃難,身上必須帶的,是一個小被子,一套換洗衣服,一袋米。米,圓的筒子,兩頭紮起來,裡頭裝米,背在身上。為什麼?你要吃飯,要自己燒。帶一個小鍋,鍋碗就一個,找幾塊石頭搭起來,把火生起來就可以煮飯。都得自己幹,哪有現在這麼方便?這是說參訪善友,你所吃的一些辛苦。「詢求妙法」,希望能成聖果。實在講,最妙的方法無過於念佛,但是念佛的道理太深了,真的不容易懂。

 

  我接受方東美先生的教誨,得到章嘉大師的幫助,李炳南老師的教導,對淨土不懷疑,不毀謗,不敢輕視,但是不想學。我的興趣在教理,歡喜大經大論,《華嚴》、《法華》,法相、唯識、般若的經論,喜歡搞這些,費了不少時間。相信淨土,我跟同學們曾經做過報告,我講過七遍《楞嚴》,講過《法華》,講過《華嚴》。很偶然的,《華嚴經》講了一半,我們最仰慕的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突然想起來,他是修什麼方法成就的?《華嚴經》上,文殊有一位得意門生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我起了這麼個疑惑,查經。查到《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品,有一段經文記載,原來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在阿彌陀佛那裡成就的。然後再回頭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講了一半,你看,囫圇吞棗,都沒有看出門道。原來第一參就明顯的表示出來,第一參吉祥雲比丘,修的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他,表的什麼意思?先入為主,第一個就是他主修的。然後看看最後,第五十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恍然大悟。你看,徹始徹終,善財修什麼?就是一句佛號。五十三參表法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八萬四千法門。換句話說,善財沒有一樣不通,自己學什麼?自己老實念佛,不改題目。我們從這裡得到這個信息,回過頭來皈依淨土,我用三十年的時間,所以我相信佛菩薩講的難信之法。

 

  我學佛三十年,大概講經二十五年才接受淨土,才知道這個法門好。老師十幾次的勸我,我很感激他,沒接受。什麼原因沒接受?沒搞清楚。搞清楚了,你才會接受,自然接受;沒搞清楚,勉強不行,心不服。可是真正搞清楚,得壽命,如果我四十五歲死了,這個機會就沒有了。這也是天意,佛菩薩加持,壽命延長了。沒有想到延得這麼長,袁了凡先生延壽是二十一年,我的壽命四十五歲,我今年延壽四十一年,還活在世間。對於這個經典,對於這個法門,信心愈來愈深,愈來愈歡喜。我把所有經論都放下,每天四個小時讀這部經,每天四個小時跟大家在一起分享這部經。活一年,講一遍,我就講這個註解,不辜負黃念祖老居士六年的苦心,我們認識這一場。講一遍大概要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一年講一部,活多少年,講多少部,咱慢慢講。什麼經論統統放下,決定求生淨土,不再搞六道輪迴的遊戲了。這是乞士,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見思惑(指見惑與思惑)盡,超出三界」。從這一句裡面我們就明白了,這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佛在經上有總的原則指導,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輪迴這個一切法,就是從見思煩惱裡面生出來的,你只要有見惑跟思惑,六道就現在面前;如果見惑跟思惑斷掉,六道就不見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頭,把六道比喻一場夢,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說得好,說的是事實真相,見思煩惱一斷,夢就醒了,六道不見了,找也找不到了,真的是一場夢。夢醒了是什麼世界?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極樂有四土,娑婆也有四土。六道裡面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是穢土,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釋迦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華藏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佛是盧舍那佛,釋迦牟尼是應身,法身毘盧遮那。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是一場夢。三重夢境,六道是第三重,這個夢境沒有了,你醒過來,醒過來是方便有餘土,還是一場夢。在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你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這兩樣東西放下,又醒過來了。所以輪迴是夢中之夢,完全是假的。十法界裡面醒過來了,十法界不見了,所以真的是一場夢。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也稱之為一真法界,真是對假的來說的。依佛教的定義,什麼是假的?有生有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是真的。所以佛家常講,常、無常,無常是假的,常是真的。一真法界裡面是常,不是無常。常是什麼?它不變,它是無量壽,無量壽裡頭的面貌永遠年輕,不會隨著時間衰老。我們這裡一年比一年衰老,這是無常。極樂世界常,真常,永遠不會衰老,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死,所以叫一真。十法界裡頭有生有滅,所以它是無常的。那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不是,跟十法界比,它是真的,跟常寂光比,它又是假的。它雖然是無常,它只有一次生滅,不是剎那生滅。要曉得我們現在是剎那生滅,所以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點都不錯,你千萬可別執著,你執著就大錯特錯了。人在世間,最寶貴的就是能遇到佛法,得人身,聞佛法。為什麼?佛法是真實法,除佛法之外,都不是真實法。佛法教你認識真實,這個太難得了。

 

  實報土從哪裡來的?實報土,無明斷了,你就能見到。但是無明雖然斷了,無明的習氣沒斷,實報土是無明習氣成就的。十信圓滿,無明破了,就成佛。禪宗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真正發菩提心,他們住實報莊嚴土。我們可以從下面去推想,你看,在我們這個六道裡頭修行,把見思煩惱斷了,就醒過來,六道不見了,看到四聖法界。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習氣到哪裡斷?在方便土斷。阿羅漢在那邊斷習氣,習氣斷掉之後,就不叫阿羅漢,他升級了,叫辟支佛。辟支佛沒有見思煩惱的習氣,辟支佛要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他升級,他作菩薩了。菩薩帶著塵沙煩惱的習氣,所以菩薩必須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斷乾淨了,他就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

 

  十法界裡頭是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真佛跟相似即佛的差別,真佛用真心,相似即佛還是用阿賴耶,不是真心,也就是還沒有能夠轉阿賴耶為四智,轉八識成四智,還沒做到;他修行,就是要修轉八識成四智。真正轉成四智,這就是無明煩惱斷了,方便土沒有了,一場夢醒過來,一真法界現前;醒過來,醒過來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些人,這些人帶著無始無明的習氣,習氣沒斷。這個習氣可不好斷,見思煩惱的習氣好斷,塵沙煩惱的習氣好斷,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法子斷。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我要怎樣斷,不就又起心動念了嗎?起心動念他就墮落,他就回到十法界裡頭來了。所以那個境界的人完全沒有起心動念,那個習氣隨它去,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斷掉了。所以這個地方用功叫無功用道,此處用不得力,完全順其自然。

 

  帶著這個習氣厚薄不一樣,剛剛往生到實報土,習氣很重,在那邊住的時間愈久,習氣就愈淡薄。所以從習氣厚薄說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是從這裡說的。到等覺菩薩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這個習氣要是斷盡,實報土不見了,所以還是一場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不在其中,沒有這個說法。所以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他就不住實報土,到哪裡去?常寂光現前,他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叫妙覺如來,這是《華嚴經》上最高的地位,妙覺如來,這是究竟圓滿,也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回到常寂光是什麼個情形?個人的身沒有了,個人的念頭也沒有了,跟常寂光融成一體,這個光不生不滅,清淨無染。惠能大師開悟那五句話,就是形容這個境界,見性。性是什麼樣子?沒有染污,也就是沒有高下,就是清淨平等。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話講,「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統統講的常寂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常寂光什麼都沒有,但是它什麼也不缺。寂光裡面是一片光明,大光明藏,裡頭沒有物質、沒有精神,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緣不到,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離開它,決定不能有一法生起來。所以佛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融成一體,這是常寂光。

 

  它不現相,我們對它完全不知道;它現相,我們這才曉得。到這個時候,我們自己身心跟這個光融成一片,就好像房間裡有幾十盞燈,每一盞燈燈光跟燈光融成在一起。雖融成在一起,又很妙,它各個有特性,我們把燈關掉一個,這個光就收起來,按鈕按下去,它融入了,叫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融入了,你就想想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法身,法身就是常寂光,沒有形相,一切諸佛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一切諸佛的德能融合在一起,一切諸佛的神通、道力也融合在一起,一切諸佛所修的功德也融成一起,真的是真正六和敬的意思,完全融成一體。一尊佛就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就是一尊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你入到那個境界裡頭,你還有什麼不知道的?一切諸佛所修所證的,你全得到了,這才叫究竟,這才叫大圓滿。如果你知道這樁事情,我這一生就追求這個目標,你就能把這世間一切統統放下。忉利天主把天宮讓給你,請你去做天王,要不要?不幹,不上這個當。摩醯首羅天王、娑婆世界主他讓位給你,你要不要?不幹。這個東西毫無意義,我要這個幹什麼?我要的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我要圓滿的,我不要這一部分,圓滿就是自性,換句話說,目標就向著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種壽命沒有辦法,達不到。換個地方,換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決定成就,你決定能夠證得常寂光,回歸自性,回歸本來面目,這叫功德圓滿,這叫究竟的果報。比丘發心,要向著這個目標就對了,對這個世間有一絲毫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是魔,你就被魔牽走了。被魔牽走,你自己不知道,你出不了三界,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在這個六道裡頭不知道還要受多少苦,不知道還要遭多少罪。尤其是你現出家相,不現出家相沒關係,為什麼?你沒有破壞三寶,沒有滅佛法。你現出家相你是滅佛法,你是破壞三寶,這個罪是無間地獄。這就是想到,印光大師為什麼不給人剃度?大慈大悲!出家不能往生淨土,就是阿鼻地獄,這是肯定的,沒有中間路線可走。你還想生天,做個天王,做不到。為什麼?你做的是違背經教的事情、違背戒律的事情,讓社會大家對佛教產生這麼大的誤會,這是出家人幹的。出家人個個都是好樣子,社會尊重、讚歎,那是給佛貼金;我們幹的這些,讓社會大眾誤會,糟蹋、毀謗,這是給釋迦牟尼佛抹黑。幹抹黑的事情,果報在地獄。我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既然出家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要記住,就像瑩珂法師一樣,不往生淨土,就是去生地獄,無間地獄。常常想到無間地獄苦,不敢不用功,不敢不念佛。

 

  第三個意思,「怖魔」,怖是恐怖,魔是魔王。魔王就是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波旬,欲界天主,比忉利天高多了。「如《涅槃》說」,這下面的文是《涅槃經》上說的,「魔性姤」,姤是染污。「據《中華大字典》」,這姤什麼意思?姤有八個意思,八個意思「今取其一」,我們只取一個意思,「姤者惡也」。它下頭還有個字,姤「弊」,括弧是註解這個姤,姤弊。「忌他勝己」,也就是說,他有傲慢,他有嫉妒,如果別人勝過他、超過他,他就不高興,他就不安,「故懷恐怖」。「又懼其人,多化眾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的境界,他怕這種人,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超出六道輪迴,他害怕了,所以他生恐怖。「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輾轉讚歎,聲傳欲界六天,魔聞心怖。」魔聽到這個事情,心裡面生煩惱、生恐怖,為什麼?他的人又少了,又被釋迦牟尼佛度走了,所以他用種種方法來擾亂。

 

  小乘八相成道有降魔,那個魔就是第六天王,變化種種手段,威脅利誘。方法裡頭,我們能夠明顯體會到的,名利。利裡頭有財、有色,再就是用妖魔鬼怪來嚇唬你,要你退心,威脅利誘。佛接受這個考驗,如如不動,決定不為他干擾。我們念佛人要學,名利現前,財色現前,趕緊把一句佛號抓住,念到底,不受他干擾,平安度過。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多少人禁不起誘惑,跟著魔走了。怎麼跟著魔?貪瞋痴起來,名聞利養起來,傲慢、嫉妒起來,這就跟著魔走了。現在也許不錯,眼前得到名聞利養,得到這一切享受,死了以後墮到地獄去了,他沒想到。做再多的好事,都還是要下地獄,為什麼?你那個罪名太重,罪名是背師叛道。釋迦牟尼佛是老師,完全違背釋迦牟尼佛,違背經教,違背戒律,這個罪名就是無間地獄。所以做再多的好事都沒用處,世間人稱為你大善人,稱為你有大德,大功大德,還是不行。為什麼?根爛掉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孝敬是根,根爛掉了,沒根。這個道理並不算很深,我們能夠想得到。

 

  學佛,決定要跟佛走。開始我們是摸索,佛法大海沒有邊際,我們費了一段時間摸索,摸到了一樣珍寶,想想自己能夠學,自己沒有太大的困難,就抓住,一門深入。淨宗,你看就是信,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我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決定得生,這就叫無上菩提心,這就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我們就溝通了。往下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你看這麼簡單。讀經為什麼?堅定信心,堅定願心,讀經是為這個。心如果真的堅定,經念不念沒關係,聽不聽不要緊,它的目的就是這個作用在此地,幫助你堅定信心、堅定願心。你的信願有問題,你就認真學習這部經典,統統搞透了,你懷疑都沒有了。這個世界什麼我也不想要了,極樂世界比這好,要什麼有什麼,什麼都不缺。我在這個世界欠缺得還太多,到極樂世界圓滿了,一樣都不缺,隨心所欲,心想事成。

 

  現在這後面幾句,「若人出家受戒」,現在出家受的戒不是真的。蕅益大師,明末清初的人,是淨宗第九代的祖師。印光大師對他老人家的讚歎,他的著作很多,單單講這一本《彌陀經要解》,印祖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讚歎到極處!我早年,那時剛剛移民到新加坡,好像是一九九八年,演培法師有一天請我吃飯,吃飯飯席當中就提出這個問題,說印光法師對於蕅益大師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一點?他修彌勒淨土,他不是修彌陀淨土,我們是好朋友,認識幾十年了。我告訴他,我說一點都不過分,讚歎到恰到好處,我這麼多年來學習,深信不疑。我在沒有遇到這本經之前,我是以《彌陀經要解》為主修的課程,那個時候發心一輩子講這個《要解》,到處去宣講,講了不少遍。遇到這部經之後,這部經講得非常詳細,性相、理事、因果,其他諸經都不能夠相比。尤其是念老花這麼多時間、精力,蒐集這麼多的參考資料,一百九十三種,讓《無量壽經》真相大白,中下根性人都能受持,都有能力學習。真正懂了,真正明白了,你會死心塌地,你決定往生,你決定成佛,真是滿度化眾生的大願,不會再打妄想了。

 

  現在受戒,沒有真正比丘傳戒,你就不能得戒,蕅益大師對戒律有很深的研究,近代弘一大師也說。我們要不要受戒?要去受個戒,假的也要受,為什麼?免得人家譏嫌,是這個。實際上有沒有得到?決定沒有,這個自己要清楚。所以蕅益大師受了比丘戒,當時就退戒,他只受持菩薩沙彌。所以很多書上我們看他菩薩戒沙彌,他用這個。他稱沙彌,他的弟子成時法師更謙虛,不敢稱沙彌,稱出家優婆塞。蕅益大師的著作是他整理,是他出版,流傳後世,我們對他非常感恩,他自稱出家優婆塞。這個都是能夠名符其實,不敢僭越,留給我們後人做榜樣。我們今天自稱比丘有過失,稱菩薩、稱沙彌可以。為什麼?菩薩戒、沙彌戒,沒有出家人傳授,自己在佛前可以發願來受持。依照占察懺法,地藏菩薩占察懺法,用輪相可以得戒,所以這個許可的。但是比丘戒一定要至少是五個真正比丘傳戒,現在一個都找不到,到哪裡去找五個?所以現在都是名字比丘。我們學了之後,認真去學戒,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真正做到一條,你就真正得了一條;我真正做到兩條,我就得到兩條,必須是自己給自己負責任,正法才能長住。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7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七十七頁,倒數第二行:

 

  「大者,梵語為摩訶。具有三義:謂大、多、勝」,有這三個意思。「大者,《彌陀疏鈔》云: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這個意思是大德,大是大德的意思。「《淨影》云: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這是《淨影疏》裡面所講的大的意思,也是大德。曠備高德,實在說我們常講,老實、聽話、真幹的人,這樣的人確確實實是大德、是高德,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可能這個人沒知識,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可是他能將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你問他什麼他都不知道,他回答你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他沒有第二句話說。他往生的時候,往往現非常殊勝的瑞相。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是個標準的例子,連老和尚都自嘆不如。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走了還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站著走的我們聽說過、見到過,走了站三天沒聽說過,只有這一個人。

 

  所以大德往往都被我們小看了、疏忽了、錯過了。明白這些事實真相,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慢。乃至於對蚊蟲螞蟻,說不定牠將來投生轉到人道,成就在我們之前,我們遠遠比不上牠,這非常可能。六道裡頭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因為起心動念染淨、善惡不同,得的果報不一樣,同一個佛性。遇到緣他成就就特別快,遇不到緣,要在六道裡頭去搞輪迴。曠備高德,曠是廣,備是具備,高尚的德行,超過一般的近學;學的人很多,真幹的人不多,真正明理的人不多。這都是說的大德的意思。

 

  第二個講多,「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他知道的東西多,所謂說博學多聞。外籍在中國是講的佛教以外的典籍,儒家的、道家的、諸子百家。佛門裡面確實有不少大德都精通,不但是通,真下過功夫,真懂,世出世間法他沒有不通達的。「勝者,勝過餘學」,在佛門常說,「超於九十六種外道之上」。外道是指佛門以外的,不是輕視,他們的學問、智慧、德能也是佛常常所讚歎的,佛教以外的。佛門裡面的比丘跟他們比,比他們超勝。這是一般的解釋,這個大裡頭,大、多、勝三個意思。

 

  《佛地論》裡頭「另有三義」,也是講這個大的意思。第一個是「最極利根,波羅密多種性」。這是大,種性大,我們講慧,智慧大。波羅蜜多以中國意思來講,智慧,他有大智慧,我們一般人講悟性很高,一聞千悟、聞一知十,這悟性高的人。第二「得無學果位」,無學果位證阿羅漢,比丘證得阿羅漢稱為大比丘。第三「得小果已,趨大菩提」,證得小果之後,他不執著就住在小果上,他還要往上提升,學大乘菩薩,我們一般說迴小向大。這也是大的意思。

 

  下面又一種,「嘉祥師謂大有三義」,嘉祥法師有《無量壽經》的註解,稱為《無量壽經義疏》。隋朝慧遠大師也有《義疏》,這《無量壽經》註解,名字完全相同。中國古時候《無量壽經》註解就這兩個人,就這兩種本子。嘉祥師說大有三個意思,第一個「生大解」,他理解得很透徹,他說得很清楚。第二個「破大惡」,大惡是六道生死輪迴,他能夠超越,永遠不再搞六道生死輪迴了,這叫破大惡。第三個「證大果」,這個大果是阿羅漢,不是菩薩,是阿羅漢。「由上可見,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眾中之尊宿」。比丘眾裡面,為一般大眾所尊重的、所尊敬的這些老修行,宿我們一般稱老修行。這是大的意思。你看,經上所說的、祖師大德所說的,這個地方就是黃念老註解所用會集的方式,會集經論所說,會集古大德所說。這個大家就服了,沒有話說,這是真實智慧,善巧方便。

 

  「萬二千人俱」,這次的法會非常殊勝,不同於一般的法會,一般法會佛講經,聽眾我們看到記載裡頭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實際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五個人零頭就省略掉,就是算整數,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是常隨眾,世尊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到哪裡,從來不離開老師;除非老師指派他到一方去教學,否則都不離開老師。哪些人會被指派去教化一方?有阿羅漢,但是大多數是菩薩。到菩薩這個地位了,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在僧團裡面是屬於影響眾。佛陀在世的那個時代,交通不方便,全都要靠走路,出家人總不好騎馬,那也是畜生。除非是非常不得已,要不然不能讓牠背著走,不忍心。所以那個時候最方便的是有水路、有船隻,這個可以,除此之外全是走路。世尊在世,五印度都走遍了,沒有傳播的工具,所以佛法要利益大眾,只有佛跟弟子們到處去宣講,佛法才能夠廣為流通。

 

  阿羅漢於這一方人有特殊的緣分,佛會派他去。過去生中跟這個人有緣,他去的時候大家歡喜,給他說法,他能聽得進去,他能接受,他能夠依教奉行。所以佛滅度之後,佛的弟子四面八方去講經教學,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沒落了,有些地方四、五百年,有些地方六、七百年,這歷史上都有記載。唯獨傳到中國來的這個支派,一直到現在還有影響力,這一支的生命力最強。什麼原因?中國人講孝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特別重視孝親尊師,這是對於佛教弘傳非常有利的條件,中國人具足。

 

  現代中國人對佛教有嚴重誤會,這個誤會的根源確確實實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對於儒釋道三家都不重視,輕慢,不尊重,還好她還沒有下令毀滅。但是這個影響就很大,讓這些大臣、民間人民對佛教逐漸逐漸疏遠了。到民國,年輕人都羨慕西洋的科學技術,認為中國的衰弱是儒釋道教的,這是很大的誤會,他們對儒釋道並不懂。一昧追隨西方,否定了自己,造成今天這個狀況,這麼好的東西沒人學習。中國人疏忽,日本人也疏忽,韓國的詳細情形我不了解,日本我去過多次。日本人也是接受西方物質文明,他比我們早,早兩百年,所以日本把佛教丟掉了四百年。他們的出家人告訴我,四百年前,他們的寺院庵堂有講經,跟中國一樣,寺院庵堂是學校,都有法師講經。日本人不講經四百年了,中國人疏忽講經兩百年,真正衰是最近這一百年。民國成立以後,講經的人沒有了,太少太少,我們知道的也不過就十幾個人。中國這麼大的幅員,這麼多的人口,十幾個人講經,幾乎等於滅亡了。如果我們不努力,佛教將來可能是科學家繼承了,有這個趨向。

 

  現代的物理學家,我們看到他的研究報告,跟大乘佛法愈來愈接近。佛在經裡頭有說,凡夫用的是八識,八識裡面以第六意識能力最大,幾乎沒有緣不到的,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今天阿賴耶的三細相被科學家緣到了,所以這個不稀奇,佛已經說過了,用第六意識可以緣到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量子力學家講到了,沒有經上講得這麼詳細,只有物質講得詳細。物質到底是什麼?發現的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念頭發現了,念頭科學稱為信息,佛法稱為思想,這是阿賴耶的轉相,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業相,科學家稱之為能量。所以,他也是分三個,名稱不一樣,能量、信息、物質;佛經上講的業相、轉相、境界相,名稱不同,是一樁事情。現在對於境界相講得很清楚,跟佛講的完全相同,非常難得,這是宇宙的奧祕,科學家把它揭穿了。佛經上一向所說的、古大德的註解,我們看不懂,沒有那麼高的領悟的能力,一知半解,所以我們講也講不清楚。到看了科學家的報告才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完全相信了,不再有懷疑。這是科學對於我們學佛,中下根性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萬二千人俱,標比丘之人數。日《會疏》曰」,《會疏》是日本祖師大德所註的,「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這是日本的祖師《無量壽經》的註解,日本人對《無量壽經》註解有三十多種。所以他們的研究超過我們很多,中國古人註解只有兩種,日本有三十多種。這些人多半都是在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善導大師的學生。日本人最多的,就是不是在善導這裡,就是在智者大師,跟智者學《法華》,跟善導大師學淨土。日本淨土宗非常興盛,法然上人,日本淨宗的祖師,他就是善導的學生。日本人很難得,他們尊善導大師為初祖,他們到日本建淨土宗,稱第二代,這個很難得,尊師重道,不忘老師之恩。

 

  他的註解裡面講,這是世尊出世本懷,這一句很重要,本懷就是願望,本來的願望。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來幹什麼的?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佛為這個來的。苦就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沒有一個不苦,天上得一點小樂,時間很短,那一點福報享完了之後,阿賴耶裡面不善的種子起現行,那就墮惡道。墮惡道的時間長,在善道的時間短暫,這個事情佛知道太清楚了。怎麼苦的?迷就苦。樂?覺悟就樂。所以,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他破迷開悟。用什麼手段、用什麼方法?用教學。所以世尊示現的一生教學,身行言教,希望眾生覺悟,希望眾生回頭。這部經可以說是世尊教學的第一部經。別的經教方法,有很高的理論,也有很完善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斷煩惱、要消業障,煩惱、業障不能消的,決定不能成就。幾個人能斷煩惱?幾個人能消業障?難,太難太難了。古人已經感到難,現在人就不必說了。現在的人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跟《地藏經》上講的一模一樣。所以,幫助眾生真正離苦得樂,唯有這個方法,帶業往生。

 

  我在一九八三年初到美國,美國有人在那裡講淨土,不相信帶業往生,提倡是消業往生,這就難了,業不消不能往生。所以許許多多淨宗同學來問我,他說這怎麼辦?看樣子我們都不能成就。造成恐慌,包括周宣德老居士在內。周老居士跟我很熟,他也不容易,是印光法師的皈依弟子,跟李炳南老居士他們是同學,在台灣有十幾個人,這老一代的。台灣大專學生學佛,周宣德先生帶動的,功不可沒,台灣大學第一個晨曦社是他搞出來的。退休之後住洛杉磯,在飛機場接我,我們坐一個車子,從機場走到市區要開一個多小時,差不多一個半小時。路上就告訴我,怎麼辦?我就告訴他,我說不能帶業往生,就算了,別去了。他聽我講得這麼輕鬆,他又聽不懂,他說那怎麼行?我就接著再問他:你想想看,不帶業往生,去那裡沒意思,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孤家寡人。他還沒聽懂,我就再問他:觀音菩薩帶不帶業?大勢至菩薩帶不帶業?他想了半天。這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叫不叫帶業?他才聽懂了,這才笑起來。

 

  沒有一個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不帶業,那不全帶業的嗎?不是很清楚嗎?只是帶得多跟少,你看等覺菩薩帶一品生相無明。那些人講消業,那是造謠生事,對淨宗不懂。但是我們初去也不能得罪這些人,這些人勢力很大,我們鬥不過他。所以我就說,他講得沒錯,為什麼?多消一點,少帶一點,你去品位不是更高嗎?我們只有這樣婉轉的說,不能說他錯。說他錯了,麻煩很大,他的信徒很多,別找麻煩,也要給他有台階可以下。所以告訴他,決定是帶業往生,如果說不帶業,它就不能叫易行道,它就不能普度眾生了,所以決定帶業。可是它能夠什麼?能讓你一品煩惱都沒破,一品業障都沒有消,你可以統統帶去,這就太難了,太不容易了。淨宗的殊勝就殊勝在此地,博地凡夫都能往生。四十八願裡頭講得很清楚,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是淨宗最根本的依據,就是四十八願。

 

  明明講,五逆十惡臨命終時能夠懺除業障,能夠懺悔、能夠認錯,能懺悔,後不再造,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都來接引,這還有什麼話說!這個法門才真正圓滿到極處,上面度等覺菩薩,下面度阿鼻地獄眾生。只要你具備這三個條件,你能信、你能發願求生、你肯念這句佛號,就成功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再重的罪業都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罪業消了沒有?我告訴你,消了,煩惱破了。為什麼?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天天念這個名號,煩惱不斷自然斷了,業障不消自然消了。怎麼消的?就這一句名號把你消掉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是自性的德號,自性本具一切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大士,他們所修的無量無邊功德,也在這一句名號裡頭。沒人把它講清楚,大家不知道。其實,斷煩惱、消業障最猛利的無過於念這一句佛號,所以古大德講暗合道妙,這句話講得好。所以真正是世尊出世本懷,本懷裡頭第一經,決定能叫眾生一生圓成佛道,只要你相信,你不相信就沒法子。具足三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三個條件。

 

  下面說,「上說甚是」,上面《會疏》裡面所講的,《法華經》裡面所說的,《佛地論》所講的,都講得很正確。「會眾之盛,正表世尊說法之勝。又俱者共集之義」。在王舍城,是印度最大的城市,靈鷲山是王舍城風水最好的一座山,都是代表第一。講《法華經》一萬二千聽眾,講這部經也是一萬二千聽眾,說明這個經跟《法華》平等。《法華》一乘圓教,一乘圓教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梵網》。《梵網經》沒傳到中國來,來了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就這一品,全經沒傳來。所以一乘經三部,兩部到中國來了。這個經,蕅益大師說「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種讚歎,那就是說《無量壽經》在《華嚴》《法華》之上,一乘當中的一乘。我們遇到了多幸運,遇到了不專心攻這部經,還搞這個、搞那個就錯了。不應該把時間、精力分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己決定成就,這就對了。六種成就就學到此地。

 

  下面這一段,「歎德標名」,讚歎與會上首他們的智慧、德行。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是總讚與會的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這些大聖,阿羅漢在小乘裡頭的大聖,文殊、普賢是大乘裡面的大聖,等覺菩薩,他們神通已達。我們看註解,『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上二句」,這個兩句,「讚諸大比丘之德。一切,乃該羅事物之稱,又一切,普也」。一切,我們講所有的,一個都不漏了。大聖是讚嘆之辭。「《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這些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沒有見性,他就不能夠游心空理。空理是什麼?是法性,空理就是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為什麼叫它做空?常寂光裡頭一法不立,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空。它能現這三種現象,空不可以說無,不當作無講,它能現現象,體決定是空寂的。它怎麼會現現象?一種是迷了,迷了自性就出現象。所以現象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幻相。這個幻相,體是真的,沒有體,這個相現不出來,所以體是真的,相是假的,迷了現相。還有一種,覺悟的人,眾生有感他能應,應就有現相。佛菩薩有應,法身大士就有這個能力。我們起心動念求佛菩薩,求佛菩薩就現身,應身的時間長,化身的時間短,應身常有,化身更多。

 

  佛菩薩在哪裡?就在現前,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常寂光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在現前,沒有空間,就在當下,他無處不在。光,這光遍照,自性的體就是光,所以也稱為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諸法實相。所以游心空理,回歸常寂光了,跟常寂光融成一體,這就是游心空理。隱顯難測,不可思議。隱是什麼?三種現象沒有了叫隱。現?他能現形,什麼都能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一點都不會錯。這種現身說法,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就不能現了,就沒有這個能力了。他不起心、不動念,能現,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現在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明白這個道理。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對這個水讚歎,水乾淨,沒有污染,我喜歡你,水的結晶非常之美,給個圖案給你看;講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那個圖案就很醜陋。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自然的。所以法爾如是,這句話大乘經上常用,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非常靈敏,我們心念才一動,它全知道。

 

  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是賢首國師學《華嚴經》的一篇論文,講得很清楚。論文一共分六大段,前面三段講宇宙的緣起,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包括我們自己身體,從哪來的?講得很清楚。這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都在探索這個問題,佛已經講清楚、講明白了,等科學去做證明。哲學裡面假設了一個宇宙萬有的本體,它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一切萬事萬物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這個地方稱作「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給它起了個名字,自性清淨圓明體,是自性,自性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是光明的,圓滿一樣不漏,光明遍照法界,這是整個宇宙的本體。

 

  從這個本體裡面起兩個作用,起二用,從一體起二用。二用,第一個宇宙,宇宙出現了,第二個是我,自己。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依報是我活動的空間,是我生活的環境,這叫依報。依報跟正報是同時起來的,怎麼起來的?一念不覺。一念是什麼意思我們搞不懂,我們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把一念搞懂。而是在看科學報告,跟經典裡面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這一段我們看到了,我們對於一念才有個概念。這個一念太短暫了,多長的時間?是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也就是說一秒鐘裡頭起了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這個裡頭的一念。

 

  每一念裡面都有宇宙、都有我,念念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真的相續是不動的,每一個念頭完全相同的,這叫相續。它是相似相續,為什麼?每個念頭不完全相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江本博士做水實驗,他告訴我,我那年在東京開會,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抽空到他那實驗室去參觀。他告訴我,他說法師,很奇怪,我們做了十幾萬次的實驗,找不到兩個圖案完全相同的。我那時候還沒有看到科學家的報告,不知道這個念頭,這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怎麼可能有兩個相同的圖案出來?只有相似,沒有完全相同。所以這就叫什麼?叫無常,佛法講萬法無常,這就是無常的真相。我們今天坐在這個地方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多少個念頭?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十秒鐘一萬六千兆,這兩個小時多少個念頭生滅、生滅。所以它是假相,不是真相。真相怎麼樣?真相不變,就是真的,會變的就是假的。

 

  佛告訴我們,除了諸佛如來的實報土,統統是無常的。實報土怎麼樣?實報土也是無常的,但是它那個無常不太容易看出來,它只有生跟滅。生跟滅的時間很長,三個阿僧祇劫,這三個阿僧祇劫裡面它是長住的。譬如我們進入這個世界,得的是什麼身?報身。這是報身所居住的報土,實報土,身相莊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報身佛身有無量相,不是三十二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變不變?不變,三個阿僧祇劫都不變。所以在那個裡頭看不到生老病死,看不到一切變化,樹木花果長青,一切萬物都不變,實報莊嚴土。到什麼時候才變?前面說了,等覺菩薩一品生相無明,那是生相無明的習氣,這一品習氣斷掉,這個世界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就曉得,實報莊嚴土是無始無明習氣成就的,沒有習氣,這個土就不見了。它必須要等三個阿僧祇劫到的時候,不見了。不見了什麼境界出現?常寂光出現,回歸常寂光了。在實報土,我相信將來科學家都能夠探測到,常寂光就沒辦法,常寂光是決定找不到。為什麼?常寂光不能用心,用心找不到它,就是起心動念找不到它,不起心不動念,它就在現前,你就見到了。

 

  科學家要放下那個念頭,念頭裡頭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統統放下,他就成佛了,他就見到了,必須是妙覺果位。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科學家將來會走這個路子,他會做實驗,我放下,真正放下,他真成佛了。他才真正見到常寂光,見到常寂光是見到究竟圓滿的自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見幾分之幾,不是圓滿的。見到月亮了,初二、初三的月牙是月亮,常寂光的月亮是十五圓滿的月亮。妙覺見的是十五的月亮,圓滿的,其他見的不圓滿,這麼個意思。

 

  這一切大聖,所以游心空理,游心這法性。隱顯難測,隱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本自具足」,是隱,「能生萬法」是顯,他能隱能顯。顯隱自在,所以難測,沒辦法去想像,這叫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才稱之為聖人。換句話說,真正稱得上聖人的,至少是《華嚴》圓教初住菩薩,真的是聖人。為什麼?就是游心空理,隱顯難測,以這個標準,是實報土的法身大士,跟常寂光土裡頭的諸佛如來。

 

  「《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小乘證得初果就叫聖人,他就不是凡夫,這個聖是對凡說的。初果沒有出離六道輪迴,但是他在六道裡頭是有限期的,他一定會出去。我們這些人是無限期的,好像坐牢,我們判的是無期徒刑,他們是有期的。初果須陀洹,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出去了。你看,他只要七次,人間壽命到了他到天上去,天上壽命到了他又到人間來。他不到三惡道,他也不會變成修羅,也不會變成羅剎,他就是天上人間七次,決定成阿羅漢。所以稱聖人。成阿羅漢了,不再到六道來,這叫大聖。這還不止,以究,再向上來追究,一直到大阿羅漢,這個大阿羅漢是大乘阿羅漢,不是小乘的。阿羅漢這個名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無學就是畢業了,小乘畢業了叫無學,大乘畢業也叫無學。大乘畢業是什麼人?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大乘裡頭最高的地位了!小乘最高的地位是阿羅漢,大乘也叫阿羅漢,加個大字,大阿羅漢,十地菩薩,故名大聖。這些聽眾裡頭,大阿羅漢很多,大阿羅漢是十地菩薩。

 

  「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這些人跟隨釋迦牟尼佛,大乘經上給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他的緣成熟了,到這邊來示現八相成道,度化眾生,會有一千尊佛同時出世,來做他的學生、做他的護法,其實統統都是佛,不是凡人。像小乘裡頭,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都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了,他們是來示現的。好像來表演,唱這台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配角後台的身分比主角還高,這個例子太多了。大家同一個心願、同一個目標,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成就佛道。一個目標,你幹、我幹都一樣,沒有嫉妒心,哪一個當主角都可以,統統都可以配合。配合得非常巧妙,配合得一點都不會讓人看出破綻,就那麼妙。這就是外現聲聞、外現比丘相,裡面?裡面可能是等覺菩薩、十地菩薩,也可能是古佛再來,所以都叫大聖。

 

  「《淨影疏》曰:大有兩義」,第一個「位高名大」,地位很高,現在講知名度很高,就是名大,知名度。「德勝名大」,他的道德非常殊勝,所以也是大眾都知道他的。「會正為聖」。我們看下面的解釋,這是《淨影疏》裡頭的文字,下面是念老再做一次解釋。「綜上可見,或從德而言,契於空理,會合正道」,會正就是會合正道,這叫聖,「或從位而言,初果以上稱聖。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羅漢)」,這是究竟的大阿羅漢,或者是「大權示現」。這些人統統稱為大聖,大聖對外看是一樣的,內裡頭不一樣,差別很大。

 

  又《淨影疏》裡頭說,「神通已達,歎其德勝」。經上這四個字,「神通已達」,是讚歎參與法會的比丘眾的這些大德們,他們的德行無比的殊勝。「所為神異」,我們講所現,所現的神通,「故名曰神」。這個四句解釋神通。所為,他的作為,超越凡人的常識,我們覺得非常神奇,這神的意思。「無壅曰通」,他沒有障礙,像變魔術一樣,雖然他不是真的,但是他手法俐落,讓我們看不出破綻,好像是真的一樣,這就是通的意思。「所謂身通」,身形的變化,「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這都通,沒障礙。天眼,我們的眼有障礙,隔了牆壁看不見,他們隔牆壁能看見。我們遠方看不見,他們的眼看千里、看萬里之外也看得清楚,無需要科學工具。我們看細菌要用顯微鏡,他不需要,叫天眼。天耳,我們聽不到的聲音,他能聽見。他心,別人心裡頭想什麼他知道。宿命,能夠知道過去,能夠知道未來。漏盡,他知道他自己的煩惱斷了,知道自己的業障消了,清淨心、平等心得到了,這是漏盡。「故知神為不測之義」,我們無法測度,沒有法子想像,「通為無礙之義」,沒障礙。

 

  「達」這個字,《嘉祥疏》裡頭說,「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達是到達,六種神通都證得了,這個叫達。三明六通是法身菩薩所證得的,其實這是我們的本能,每個人自性裡頭統統具足。這個能力現在失掉了,怎麼失掉了?實在講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我們迷了本性。怎麼迷的?佛告訴我們,三大類的煩惱,第一個是無明,無明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第三個是見思煩惱,我們有這三大類的煩惱。這三大類煩惱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住了,不是失掉,有,它不起作用,把它障礙了。我們只要把這個東西,障礙去掉,它的能量逐漸就又恢復了。去掉見思煩惱,恢復一部分,這就是阿羅漢。實際上你只要真修,逐漸逐漸統統會現前,證得須陀洹果,初果,天眼、天耳出現了,這就是你修得的。二果斯陀含,他心通、宿命通出現了,二果有四種神通,初果兩種。到三果,神足通出現,神足是變化,能夠分身、能夠變化。到四果,漏盡通出現,漏盡通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他知道。愈往上面去,這個能力就愈來愈大,是我們的本能,一切眾生各各具足。

 

  神通是本能,智慧也是本能,德能也是本能,相好也是本能,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本來具足的。所以惠能大師見性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你一樣都不缺,你樣樣都圓滿,跟如來果地上完全一樣。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前?是有障礙。障礙不是真的,障礙就是你錯誤的念頭,你把錯誤的念頭糾正,障礙能恢復一部分;你能把錯誤的念頭統統放下,障礙全沒有了,你的智慧、德能全部能夠恢復。所以佛法它不向外求,科學技術是向外,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它是一昧向裡求的,不向外求的。為什麼?佛完全證得究竟圓滿,知道所有一切法、虛空法界都是從自性所生所現,自性能生能現,外面找不到。所以佛在經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到外面找就全找錯了,裡面去找全都找對了。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地方,世法是向外緣,佛法是向內。

 

  因此世間法可以懷疑,懷疑發現問題,窮究問題、證明問題,就解決了問題,這是科學上用的,對外的。對佛法不行,對佛法用這個全就糟了,全把佛教毀掉了。佛法向內,向內頭一個就是要信,信心,一點都不能懷疑。我們對佛不能懷疑,對經教不能懷疑,對老師不能懷疑,對老師的教學不能懷疑。你只要真正相信,不懷疑,老師教錯了你也得受用,你也開悟了,為什麼?開悟是從信心上開悟的。老師是個增上緣而已,增上緣有一點差誤,我的親因緣不錯,我的所緣緣沒差錯,所以照樣覺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往下看,「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這裡都是大阿羅漢,阿難不夠資格,因為阿難他是只證得初果,初果須陀洹,這個地方一切大聖,哪有他的分?他差很遠,但是他也被列入裡面。他是,他有「增上利根」,是他自己的根性好,也得到佛的加持,「雖居學地」,這初果,「而成無上勝妙功德」。這勝妙功德是什麼?他能把佛講的經全記下來,不是電腦,他的頭腦比電腦還厲害,他能把它記錄下來。所以佛滅度之後,他能夠複講。我們有理由相信,複講不可能把佛所講的每個字都說出來,大概的意思沒講錯。佛講了一個鐘點,阿難講十分鐘大概可以,十分鐘裡頭把佛所講的完全講出來,他記憶力好,佛所講的重點他不會忘記,「故曰大聖」。「於神通中,解了畢竟」,解了畢竟就是徹底解了,這個字是《淨影疏》裡頭的解釋。淨影大師,淨影是慧遠,隋朝的慧遠,他用的字是解了畢竟,念老括個括弧,現在的意思是「徹底了解」。「亦名已達」,這就是已達的意思。「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阿難也有分了。這是特別介紹出來,怕我們懷疑,阿難初果,怎麼可以在一切大聖的行列裡頭?怕我們懷疑,交代清楚。

 

  下面「標名」,要介紹就是上首幾個代表,這個代表裡頭是有表法的意思。上首那麼多,為什麼選這幾個代表?這幾個代表於這部經關係很大,你知道這幾個代表的人,你就曉得這經上講的是什麼。譬如現在開會,你看看出席的是些什麼人,你就曉得那會議講什麼內容。如果出席的都是財經這些人士,我們就曉得,它討論是財經上面的問題;如果出席是教育界的人士,肯定是講教育。所以佛經上這些上首,他們代表這部經講些什麼,從這些人你就知道這經裡頭大概所說的意思。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

 

  在一切經裡頭,上首很少看到把他擺在第一,《彌陀經》上有他,但不是擺在第一位,這個經上把他擺在第一。「尊者,梵語阿梨耶」,翻成中國是尊者,現在人稱尊敬的,就這個意思,尊敬的某某人,對他的表示尊敬。「譯為聖者、尊者,謂智德具尊」,他的道德、他的智慧、他的學問,是為大眾所尊敬的,為大眾所尊重的,上面才能加個尊者,這是對阿羅漢的尊稱。「淨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可見得這個法門裡頭,也可以說是整個佛門裡面,最尊重的是德行,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沒有不尊重智慧、德行的。「《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尊貴是有很崇高的地位,謂尊貴,貴有德,還是把德放在第一。我們可以說,佛法是建立在德的基礎上,這個德是什麼?是孝、是敬。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孝跟敬是萬德的根本。分開來講,孝是根,敬是本,本就是一個樹的主幹,從這裡再分枝,本下面是根。所以學佛沒有這兩個字,諸佛菩薩來教他,他也不能成就,為什麼?他沒有根本。

 

  於是乎我們就能夠理解,現在學佛的人為什麼會這麼難?你就完全明白了,你也就見怪不怪了,為什麼?沒有根本。好人,到時候他就變卦、變節了,什麼原因?敵不過名聞利養,名聞利養一現前,道德就不要了。尤其甚者,名聞利養來了,父母也不要了,老師算什麼?這社會上太多太多了。前些年我們聽到一個信息,四川一個女孩子,十幾歲,把她的父母害死。她燒飯給她父母吃,裡面下了毒藥,先把父親害死,過了一個星期把母親再害死。目的是什麼?去拿父母的保險金,不多,大概只有兩萬多塊錢。為什麼?想買個手機,人家有手機,她沒有手機,把父母殺掉了。她的一個親戚覺得這個事情不正常,有問題,暗中告訴當地的警察局,讓他們去徹底查,查出來了,下毒藥。這成什麼社會?父母養妳養這麼大,到最後就為了這麼一點點錢,為了妳這麼一個手機,送掉父母兩條命。中國古人有所謂養兒防老,現在養兒是送命,他不養你的老,他要你的命。所以,背師叛道那就更平常了。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對這個時代要了解,要認識清楚。

 

  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如果這個小孩受過中國從前傳統的教育,不可能,別說是兩萬塊錢,你給她二十億,她也不可以傷害父母,哪有這種道理?所以,今天整個世界社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細心去觀察,統統出在教學。把倫理教育丟掉了,道德的教育丟掉了,因果教育丟掉了,宗教教育丟掉了,這問題來了,整個人心壞了,整個社會亂了,亂到極處!怎麼挽救?我們這些年的努力,有部分人覺悟了,知道教學重要,這是好事情。但是值得憂慮地方很多,大家都曉得教學重要,誰來教?這是個大問題。要聖賢人來教才有辦法,聖賢人,人人都是聖賢,《華嚴經》上講得沒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沒錯,現在要去找一個誰肯作佛?我本來是佛,我真正發心作佛,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誰肯發心我來作佛、我來作聖人、我來作賢人?有這樣的發心還得有環境,沒有環境他不能專心學習。環境難了,今天做好事的人多,做這個好事的人沒有,人家沒有看出來這是好事。你能幫助幾個人,供養幾個人,讓他們基本的生活衣食不操心,他有時間天天讀書。至少要十年,他才能上軌道,再十年他就變成聖賢了。我們知道這些方法,知道這個道理,沒有福報,沒有這個緣分。

 

  馬來西亞有這個緣分,所以我們努力想把它促成。兩個首相很開明,納吉跟馬哈迪,納吉是現任首相,馬哈迪是前任首相,這兩個人有智慧,他們發心支持。我們在馬六甲建一個學校,漢學院,希望用二十年的時間培養十個老師,不希望多,十年之後有十個老師出來。希望哪些人發心?我希望華校的校長、老師們。華校,馬來西亞小學,一千多個小學,六十一個中學,我跟校長見了面,跟他們做了談話,勉勵他們發心。那天的講題就是講「教學為先」,我舉出十個例子。希望他們能夠有一百人到兩百人,名義是漢學院的研究員,目的是希望十年之後培養出十個漢學家,真正有能力教漢學的,有能力講漢學的。漢學的材料就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裡頭最重要是經學,經是世出世間學問的根本。如果自己這麼多東西擺在面前,不知道選擇,可以用《群書治要》。唐太宗那幫人真下了功夫,從四庫裡頭,經、史、子這三部裡面選出六十五種。就從這六十五種裡頭下手,希望每個人專攻一種,不要搞多,貪多嚼不爛。

 

  希望大家做專家,專到極處自然通了,由專到通。由通到專是決定做不到的,那是反方向;由專,專到極處自然貫通。十年,萬緣放下,一部經,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今天沒有老師,完全靠自修,完全靠自己一門深入,自己先把這些文字讀音校對正確,然後熟讀、背誦,再求講解。講解可以用黃念老這個方法,以經註經,以古聖先賢的註疏,用這些資料來註解你所學的這部經典。譬如說你學《易經》、學《詩經》,只能學一種,不能學兩種。走如來戒定慧這個道路,一門專攻,心是定的,定久了就會開智慧,智慧開了就能旁通一切,雖然旁通一切還是專攻一部,這才能成大功。就怕多、怕雜,一多一雜,你的心力、精力、時間全分散了,你不能成就。所以我說人人都是聖賢,就是你肯不肯幹?人人都是佛菩薩,佛菩薩那就是佛教的經典也能專攻一部,不能搞兩樣。搞兩樣散亂心,搞一樣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才真正是有德可貴,有德可尊,不下這種功夫不行。我們天天在求佛菩薩加持,能有這些人出現。這兩位首相都是我的好朋友,他們能大力支持不容易,馬來人,回教徒。

 

  這次我們訪問斯里蘭卡,這個總統非常難得,我們有緣,一見如故。我訪問九天,跟他四次見面,談的時間都很長。他對於教育非常熱心,而且小乘佛教基本上在這個國家已經普及了,人民都能把小乘經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到那裡看,看到真正的佛教。每個法師都能講解經典,在校的學生,中學、小學、大學,在校的學生,每個星期天一定要到寺廟去接受佛陀教育。我們去參觀那個小學,二、三千學生整整齊齊坐在那裡聽課,聽老師講課。沒有交頭接耳,坐得都很端正,規規矩矩的,這個很難得,那麼專心在聽。從這裡看出這個國家將來非常有前途,為什麼?下一代教好了。我們沒有想到,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地方。小乘是大乘的基礎,佛說得很好,佛子,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這才是佛弟子;不學小乘學大乘,佛不承認你。佛非常重視學習要循序漸進,讀書讀小學、中學、大學,不許可躐等。今天我們居然看到了,真正不可思議。我們是天天在打妄想,他做到了,這不能不佩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8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頁,從第四行當中「憍陳如」這看起:

 

  「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這是梵文音譯的,中文的意思「是了本際、知本際,或作已知、無知」,無知的意思是無所知,是知無的意思。「淨影曰」,前面是日本的淨宗祖師,《會疏》說的,這接著淨影大師,就是隋朝的慧遠法師,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頭這樣的寫著,「阿之言無,若之言智,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這個人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佛,最初為五比丘說法,就是這五個人,憍陳如是其中之一。這五個人聽佛說法,講四諦法,苦集滅道,憍陳如證得阿羅漢。所以他是世尊證果弟子的第一人,最初證阿羅漢果。

 

  很多讀《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經典裡面講了個故事,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忍辱仙人,菩薩修忍辱波羅蜜。這個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那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憍陳如的前身是歌利王,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仙人不但不怨恨他,還感恩,為什麼?通過這一次嚴峻的考試,釋迦牟尼佛的忍辱波羅蜜通過了,他提前成佛了。如果沒有這個經歷,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辦法提前成佛。這是幫助釋迦牟尼佛,這是好事情,但是他的起心動念、行為是不善的。忍辱仙人當時說,我將來成佛,我第一個度你。這個話兌現了,菩薩沒有妄語。你看他成佛第一個,第一次講經,他就證阿羅漢果,真的是第一個得度,成為世尊第一弟子。擺在這個地方什麼意思?就是說明你要遇到這部經,依到這部經學習,你就是如來第一弟子,你往生不退成佛是第一個得度,表這個意思,這個法是第一法。所以它意思很深,不是隨便擺的。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哪一部經上第一個把他擺在上面,都是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表智慧,目犍連表神通,這是一般經都是這樣,沒有擺在第一的。這一部經上有他,他擺在第一。所以看表法的人,就知道這部經的大意,它在講什麼。這部經一看到憍陳如,第一法門,它表這個意思。

 

  梵文全名,叫阿若憍陳如。阿若是他的名字,憍陳如是姓,翻譯成華文是了本際,了是明瞭,本際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明心見性,就這個意思。知本際,知也是這個意思。本經說三個真實,第一個就是真實之際,就是了本際的意思,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這是一般經上沒有說得這麼圓滿,三個真實都說出來了。或作已知,或作無知,已知跟無知意思相通。無知的意思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什麼?知無,知有他又知無。這個知無就叫無知,無,他也知道。有他知道,無他也知道。無是什麼?無是自性,法性。有?有是法相。法相是無常的,法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才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教弟子,教我們不要著相,著是執著,要把相看破,相是幻相。無是真性,真性什麼都沒有,確確實實它不是物質,它沒有物質;它也沒有念頭,起心動念是心法,它不是心法,沒有起心動念;它也不是自然現象,這叫無。雖然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能現,它能現自然現象,能現念頭的現象,就是心理現象,能現物質現象。它體是真空,所以它現的相就決定不是真的。為什麼?相跟體要相應。譬如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個佛像,這個像跟金一定是不能分開的,分開了,相就沒有了,決定是相應的。我們眼前所看到的萬事萬物,沒有一樣不如是。所以相是假相,假相的性是真性,是真實之際。從性上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相上來講,這有佛、有菩薩、有聲聞緣覺、有六道眾生,有這麼多差別,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差別,那是什麼?那相的差別。相為什麼有差別?迷有淺深不一樣,念有善惡不一樣,行為的造作,這個現相就更多了,所以有種種差別的現相。無論多少差別,它性不變,性就是一個。

 

  這地方講無就是指的性,就是本際。憍陳如尊者性相都通,知道相是假的,知道性是真的。佛菩薩的教學就是一個目標,幫助眾生從相回到自性,放下相的執著,對於相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你就成佛了。所以對於一切現相,在佛菩薩面前是平等的。怎麼平等?皆是虛妄,這就平等了,這是真的。我們現在對於這個皆是虛妄的概念,愈來愈清楚。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是假的,甚至於說出,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德國普朗克說的。普朗克是愛因斯坦的老師,這是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學家,一生專門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中國人說「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真的把物質的祕密揭穿了。這個揭穿是依靠現代科學的技術,確實是突飛猛進,居然能把佛經上世尊所說的極微之微找到了。

 

  極微之微,大乘經上說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以前知道有這個東西,像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我們也知道有極微之微,但是對極微之微沒有概念,知道它很小,小到什麼程度不知道。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它們的名詞叫微中子。怎麼知道微中子就是極微之微?佛說了,極微之微再一分開就沒有了,物質現象就不見、就沒有了。微中子把它分開,真的沒有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於是我們就認定,這就是佛說的極微之微。多大?科學給我們一個概念,一百億個微中子,一百億個聚集在一起,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等於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我們肉眼看不見。

 

  我們相信佛經上講的微塵,微塵多大?佛說金塵,金屬,金銀銅鐵錫,金屬,金屬的密度很大,可是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可以看出它還是有空隙的,它的組織好像一條一條的格子一樣,裡面有洞。這一粒微塵,能夠在金屬裡頭來去自由,沒有障礙,這叫金塵,應該是現在所說的原子。阿羅漢天眼能夠看到微塵,比微塵更小的,他看不到,更小的叫極微之微。那現在我們知道,佛講的這色聚極微,色聚極微就是現在科學所發現的基本粒子,夸克。基本粒子有幾十種,夸克也有幾十種,都能夠擊破,都能夠把它打碎。但是到最小的就是微中子了,微中子再把它打破,沒有了,物質現象不見了。看到什麼?是念頭,就是意念波動的現象。這謎底揭穿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是念頭波動現象所產生的幻相,那叫物質。所以物質不是真的。那跟佛經上講的就相應了。佛告訴我們,色從哪來的?佛經上講的色就是物質現象。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原來物質是受想行識裡頭變現出來的幻相,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科學家見到了。所以現在科學很了不起,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能把它捕捉到,這是不可思議的。

 

  極微之微,照彌勒菩薩的說法,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講微細的念頭,那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一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物質存在就在這個狀況之下。物質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根本無法體會得到,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它就在我們眼前,從來沒有離開我們,被近代科學家證明了。所以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好,物質境界就好。我們的念頭好,身心健康,沒有毛病。人身體不健康,是念頭出了毛病,不是別的。別的那是外緣,根本的是你的念頭,念頭要好,外面什麼樣的緣都沒有關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我們看藏傳的這些喇嘛,裡面有不少人,在那個高山上,終年積雪,他在外面打坐的時候,他坐的那塊地方地是乾的,你摸是熱的。這是什麼原因?就是意念改變物質現象。他冬天沒有加厚衣服,就是薄薄的那一件袈裟披在身上,那樣的天寒地凍對他一點妨礙都沒有。這人家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沒有看到人,看到照片。不止一個人說的,真有其事。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只要你把心制在一處,你就產生巨大的能量。科學家也這麼說。

 

  科學家還做了個比喻,這能量有多大?可以改變太空當中星球運行的軌道,有這麼大的能量。地球上這些小小災難算什麼,真有能量改變它。於是乎你就能相信,災難滿地球,你一個人要得定,你自己坐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什麼事都沒有,天翻地覆,你坐在那裡毫無障礙。這就證明佛在經上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怕什麼?怕的是自己沒有定力,怕的是自己在災難當中慌慌張張,嚇死了。怎麼死的?都是嚇死的。這是老實話。也能套中國一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佛菩薩是老人,他講的話不錯。如果這個地方的居民都懂得這個道理,在有災難的時候,大家一起念佛,用這一句佛號統一意念。我們大家止於一念,這一念是什麼?這一念,阿彌陀佛,我們就止於這一念,會產生不思議的能量。學佛的人不能相信自己,要相信佛陀教誨。我們自己是凡夫知見,迷失了自性,對於事實真相,性空妙有完全不知道,聽說這個名詞,不知道名詞的含義。

 

  淨影大師這個註解也註解得好,阿是無的意思,若是智的意思,證無成智,這叫無智。無成,他成了。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是無,可是事相裡頭真有,我們叫真有,為什麼?我們有執著。佛菩薩不叫真有,叫妙有,事叫妙有。妙有是什麼意思?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所以佛菩薩對妙有絲毫不執著,在這現相裡頭根本就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永遠住在真際裡頭。這個真際,在我們淨宗講,就是常寂光,他永遠住在常寂光裡,他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他自己。常,永恆不變叫常;寂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寂。那他的相是什麼?相就是一片光明。這一片光明我們看不見,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今天能看見的是陽光、月亮光,外頭來的。自性的光明為什麼見不到?迷了自性。覺了,自性光明出來了。所以人一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人個個覺而不迷,佛身放光,菩薩身放光,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接受了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你也放光了。這個光是什麼?這個光就是常寂光。所以古大德常說,往生到極樂世界,人人皆分證寂光。這個光是什麼?我們看到,但是我們不能融入,知道常寂光,融入不進去。為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習氣斷乾淨了,自然融入了,一融入之後,實報莊嚴土不見了,這就真正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也可以說,用現在人的講法,回歸自性。

 

  現在科學家有一句話說,回歸零點能量點,那個零點能量點很有常寂光的味道,但是他沒有描述出來,零點能量點是大放光明,是光明遍照,一切萬物從零點能量點發生的,最後還歸到零點能量點。實際上,它不斷的發生,不斷的回歸,像循環一樣,從這個地方開始,又到這裡,又到這裡,所以永遠在循環,它沒有停止。這個循環的速度,就是剛才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速度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看不見,太快了。這是說什麼?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念頭,都在這個頻率裡面。

 

  這個東西被科學家發現,真了不起。佛在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但是科學家能發現,世尊也透這個信息,我們不覺得奇怪。世尊講,心、心所它能緣的量,就是它能緣的這個能量有多大?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識。你看眼,眼的見分,只是在我們眼根能見的這個光波當中你能見到,比這個光波長的見不到,比這個波短的也見不到。現在無線電,像長波、短波。所以我們能見的這個量很小。如果所有光波我們都能見到,這個世界馬上就不一樣,就變了。音波也是一樣,我們耳朵能聽的也很小,長波聽不到,短波也聽不到,要接收音機,用機器把它轉變讓我們能聽到的波度。這就說明光跟音這個波不相同。

 

  可是第六意識這個見分的能量非常廣大,第六識,第六識是思想,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過去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也能想未來幾萬年、幾億年,這個能量太大了。所以佛說,凡夫第六意識緣境的範圍,對外可以緣到宇宙的邊緣,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自性緣不到,能緣到阿賴耶。阿賴耶就是三細相,業相,現在科學講的能量;受想行識,現在科學講的信息;從信息產生的物質現象,這個算搞清楚了。但是還差,三個都發現了,只有物質真搞清楚了,信息跟能量沒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情,還是一個謎。信息怎麼來的?他說突然發生的,沒有理由,立刻就不見了。這是大乘教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佛在三千年前說的,這個現象他們看到了。沒有理由,實際上有理由,為什麼?那個理由是阿賴耶的業相,它從業相裡頭轉變出來的。業相怎麼發生的,真是沒有理由。所以頭一個,最原始的頭一個,沒有理由。如果有理由,它就變成事實;沒有理由,所以是幻相,假的,不是真的。

 

  譬如說你作夢,作夢什麼理由?天天晚上都作夢,為什麼作夢不曉得,你去研究、去找,找不到。這叫一念,一念沒有理由。第二念有理由,第一念是它的原因,所以它有第二念。事實上有沒有第二念?根本就沒有第二念。一個接著一個,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真的相續相就有理由了,前面是後面的因,後面是前面的果。根本就沒有,所以才告訴你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別去想它,全搞錯了。這個樣子才真正見到真際、本際,本際就是自性,明心見性。有絲毫執著,就見不到性。為什麼?跟心性不相應,相悖的。你要見性,一定要隨順自性,自性是什麼都沒有,決定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習氣,那沒辦法,這是誰都沒有法子斷掉的。一定要見性之後能保持永遠隨順,絕不能有絲毫違背,才能把習氣斷掉。習氣斷掉之後,才能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這是究竟圓滿。常寂光是一體,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個相,一個相就是空相,什麼都沒有;一個作用,作用就是能現相,什麼相都能現。一體、一相、一個作用,佛法說什麼?就說這玩意。你真正搞清楚,你在這個宇宙當中得大自在。這是我們要珍惜的。

 

  這個經所在之處,我們這麼多人在這裡學習,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方,這地方叫福地。我們得有信心,這個信心沒有了,那這佛是白學了。修學這個法門的人,有福的人。福報多大?沒有能跟他相比的。你今天地位再高、財富再多,得不到諸佛菩薩保佑你,得不到龍天善神護持你。你修學這個法門,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來守護,這福報超過那些人。比不上,不但人間帝王比不上,天王比不上,摩醯首羅天王也比不上。這都是真實不虛。這部經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解這部經,你才真正了解這一句佛號。所以念佛人多,對佛號究竟有多大力量,不知道,對它懷疑,那個念佛的功德大幅度的減少、減弱了。佛那一句話說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堅定的信心,不變的信心,這個力量就大,這句佛號力量太大了,沒有一絲毫疑惑。

 

  淨影大師這幾句話,後面還有兩句,無是一切諸法本性,無是一切諸法本性,這個無有時候說空,無是沒有一切現象,無有一切現象。今天把現象分為三大類,物質、信息、能量,科學分的。它是一切諸法本性,一切諸法依它而起,所以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叫了本際。換句話說,他示現的是小乘。小乘怎麼能了本際?外面現的是小乘,裡面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這前面說過了,大權示現,不是真的小乘。

 

  「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他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顯示世間三寶具足,正法常住,示現這個意思。「《法華文句》曰: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首先成道,第一弟子,這代表是什麼?這一部經是世尊說法經中第一部經,代表第一的;依照這部經修學的,是釋迦、彌陀的第一弟子,就這個意思,不是普通弟子,第一弟子。

 

  「《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這是小乘經,「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這四句我們要學,這是憍陳如表現在外頭的,給我們做榜樣的。寬大,寬厚,仁慈,博識就是多聞,廣學多聞,沒有他不知道的,他才能教化眾生。寬仁是德行,博識是學問。而且能善巧勸化大眾,他有善巧方便,能勸導一切眾生。將養聖眾,將是帶頭,教養聖眾,聖是證果的,初果以上都叫聖;眾是凡夫,沒證果的。不失威儀,也就是說,憍陳如尊者非常守規矩、守戒律,可以給大家做好榜樣。威儀是儀態,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工作都能守住規矩。

 

  「今經首列尊名」,開頭第一個,我們看到他的德號,「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能聽到、能接受這一部經、這個法門,「皆是第一弟子」。這些人真正是釋迦佛第一弟子,是阿彌陀佛第一弟子,真正稀有,真正難得。「本經《非是小乘品》曰: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最後引用本經這一句經文來證明,表法的意思是真的,不是我們在這裡猜測的,有經文做證明。

 

  憍陳如尊者,特別是寬仁博識。博識,佛法依據的理論是由專而博。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做學問基本的觀念,是從博而專,所以他們像金字塔一樣,開頭是廣,什麼都學,慢慢學到最後,學到大學、研究所,那就變成專了,專一樣了,就變成頂尖。那你曉得,這個金字塔那個尖,它是有限度的,它沒有辦法突破的。佛法不是的,佛法像大樹一樣,先是根一個,本也是一個,本就是主幹,然後再有幹,再有枝,再有條,再有葉,愈來愈廣,愈來愈高,它是普遍的,沒有邊際的。金字塔是有邊際的,到頂就不能再高了,就上不去了。這兩種概念不一樣。

 

  我們求的是寬仁,這是德行,這是基礎。沒有這個不能學,你學也學不到。博識,是從戒定慧,到慧就博了,戒定是專,是一門深入,一定要叫你開悟。開悟之後,你的寬仁博識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先是學,到最後完全是自性的,全是性德流露。所以這個善巧教化,無一不是自然的。這個教化對一切眾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這一切神靈都包含在其中。世尊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地區沒有不受利益的。這個經是非常稀有難逢,我們的緣多殊勝,於此可見,於此可知。我們接著再看第二位,第二位,「智慧第一」。

 

  【尊者舍利弗。】

 

  這是一切經上我們常看到的,都把他放在第一。也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經,全是真實智慧。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從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裡頭流出來的,它不是知識。「尊者舍利弗。梵語舍利,譯為鶖鷺」。我們中國人叫鷺鷥。「梵語弗」,翻成子,兒子,「故曰鶖子」。這個下面有說明,「因母得名」。他的母親身形端正,眼睛清淨就像鶖鷺一樣,像鷺鷥一樣,所以人家叫他母親叫舍利。弗是子,這舍利的兒子,叫舍利弗,弗是子的意思。「又名珠子」,舍利也是珠子的意思。佛荼毗之後,留了很多舍利,一粒一粒像珠子一樣,我們稱為舍利子。

 

  佛滅度到現在,照中國的記載,三千年了。佛的舍利在這個世間年代這麼久,真假很難辨別。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它?我們的心誠,真誠,它就是真的,我們有懷疑,它就是假的。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不要管它是真假,問自己的心,自己是真心,那真佛舍利,自己心裡有懷疑,那是真佛舍利也是假的。心真誠,一切法都是真的,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希望我們用真心做人,用真心工作、待人接物,不能用妄心,妄心是生滅心,妄心是輪迴心,用妄心決定不能超越輪迴。所以念佛要用真心念,一真一切真,我用真心念佛,我用真心生活,我用真心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不要緊,我能接受;別人障礙我,我也能接受;別人陷害我,我也能接受,我待他一片真誠。為什麼?我在覺,他在迷,他那種態度對我應該的,要不然他就不迷了。

 

  所以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之後,你會很歡喜,法喜充滿。善人,很歡喜;妖魔鬼怪,也很歡喜,沒有一樣不歡喜。為什麼?妖魔鬼怪的自性是佛性,他本來是佛。我們迷失了,他比我們迷得更深,造的業比我們更重,所以才變成那個樣子。我們完全了解,我們跟他不過是五十步、百步而已,都沒有大徹大悟。我們今天是走覺悟的道路,他還在迷惑顛倒,這個不一樣。所以有緣就得幫助他,盡到自己的本分,他能不能相信,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他的事情,我們就不要管他。這個態度就絕對正確。我們自己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不能把這個東西裝在心上,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我們的道業在精進,我們的境界在提升,這是真正走往生極樂世界的道路。

 

  下面說,「又名身子」,這個身是他的母親,母親身體端莊。「表母身端正。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這他代表的,表法的,經前面看到有他的名字,這部經智慧第一。「在母胎時,能令母得妙辯,勝於乃舅俱絺羅」,俱絺羅以後也證得阿羅漢。他母親懷他的時候,辯才無礙,他的舅舅號稱辯才第一,居然辯不過他姊姊。所以他就跟他姊姊說,妳懷的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將來這個小孩生下來可辯才無礙,我不如他。以後果然如是。「八歲登座」,講經,「十六大國,議論無雙」,辯才無礙,他就出名了。「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育,很聰明,七天,佛所講的東西,他全部能理解、能明瞭。「本經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僅次憍陳如」。在這裡把他排名第二,說明這部經真實智慧。認真學習這部經,可以得到舍利弗的智慧,當然能夠教化眾生。下面第三位:

 

  【尊者大目犍連。】

 

  他代表「神通第一」。「即《阿彌陀經》中摩訶目犍連」。《彌陀經》表法有他,這一部經也有他。摩訶是梵語,就是大的意思。「目犍連是姓」,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讚誦」,讚是讚歎、諷誦。第二個意思是「采菽」。第三個意思是「萊菔根」,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其族出家人多,故於尊者姓氏冠以大字」,大目犍連。他們這個族人都叫目犍連,很多出家的,所以很難區別,這加個大字,大目犍連就知道了。這個地方解釋得不多,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其名為拘律陀」,這是目犍連的名字,目犍連是姓,「父為相國」,這也是世家子弟,父親做過宰相,「從拘律陀樹神祈求得子」,他的父母向這個樹神祈求,生這個兒子,以樹為名。「於佛弟子,神通第一」。神通不離開定慧,修定、修慧都能夠恢復神通。

 

  通常講六種,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個六通,佛告訴我們,是一切眾生的本能,我們自性裡頭統統具足,而且這六種作用廣大沒有邊際。我們的天眼如果完全恢復,遍法界虛空界,再遠的地方都能看見,再微細的也能看見,像看阿賴耶的三細相,能看見。音聲,再遠處的音聲能聽見,極其微細的聲音也能聽見。現在能力全喪失了。六種神通都是沒有障礙的,本能。智慧是本能,德能是本能,德能裡頭包括神通,相好,都是無量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在《觀經》上說阿彌陀佛的報身,法身沒有相,報身有相,說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光中有無量諸佛菩薩眾會。這在正報身體上能看十方世界,依報裡頭,寶樹之間能顯示出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六道一切眾生。

 

  佛教我們什麼?佛很老實,佛說我什麼都沒教你,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不是佛給我們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所以經上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得到整個宇宙,無所得,為什麼?是你家本有的,本有就不叫得。只是曾經一度迷失了,現在把障礙除掉,又恢復而已。知識、科技,從外面學來的。佛需不需要學?不需要,自己的德能超過所有科技。科技還要用機械,要用靠外力,佛法不用外力,完全用自己的念力。念力被現代量子力學家重視了,非常重視。往後科學,我相信它向這個方向,開發念力。

 

  開發念力,古老的方法就是用禪定。那我們念佛要不要修禪定?這個要知道,念佛本身就是禪定。一心不亂,無上深妙禪。用什麼方法修?用念阿彌陀佛修。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不是佛法。戒定慧那個定就是禪定,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來修禪定。修成了,完全一樣,沒有高下,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一個法門修成了,都明心見性,都恢復本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佛給我們說的,沒有一樣是從外頭來的。所以學佛,頭一個相信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就難了。有人學得很快,什麼道理?他對自己有信心。外在有力,那個力量有限,真正的動力是從自性裡頭生的,不是從外來的。這神通第一。

 

  下面引《大智度論》的話來說,「《智度論》曰: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犍連神足第一」。這個神足第一,神足就是變化。我們看小說《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叫神足通。七十二,太少了,不能比,目犍連的神通無量無邊,那孫悟空在他面前不能比,太小了。「又」,這個又還是《智度論》裡說的,「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佛的右手,「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就好像一個人的雙手一樣,目犍連、舍利弗是釋迦牟尼佛的雙手,雙手萬能,無事不辦。

 

  「尊者神通甚廣。例如舉一城釋種,上升梵天」。這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琉璃王滅釋迦族。這個故事說明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佛也沒辦法。這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釋迦族跟琉璃王結上怨了,釋迦族是捕魚的人,是一群漁夫,琉璃王這一族是魚。那一個很大的池塘,裡面魚很多,這魚是兩個族群。這捕魚的人,把這個池塘的水放乾了,這魚一網打盡,全部捕捉了。這個魚的王覺得這個族人太可惡了,對我們造成滅族的災難,存著有報復的心。這一世又碰到了,碰到什麼?他們做國王,是一個大國,釋迦是個小國,他們來報復,把釋迦族滅掉。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攔不住,這因果,佛都沒辦法,佛只能夠勸導釋迦族逃,逃亡,逃到別地方去,避開這個災難。所以釋迦族的人就逃到了西藏,翻過了喜馬拉雅山,就到西藏,後藏。就在那邊落戶了,以後沒再回去,所以釋迦族的人也變成中國西藏人。這個故事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釋迦族的後人在西藏,後藏。這個族就被他滅掉了。

 

  那目犍連,他有神通,他把這個城舉起來,放在他缽裡頭,送到梵天,就是初禪天,這可以避難了,以為救了這一城人了。世尊就告訴他,你再去看看你那個缽裡頭。他取回缽一看,缽裡頭一盆血水。世尊就告訴他,冤冤相報,絲毫不爽,在劫難逃,逃不掉。你是不錯,把他們送到大梵天去,去避難,還化成血水。所以說,中國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在劫難逃」。躲不過、逃不掉,那你何必逃難?為什麼不坐下來好好念佛?念佛能消業障,念佛能化解災難,你不相信,你還要逃,錯了。遇到大災難,真正懺除業障,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免不了殺害許許多多眾生,造作很多罪孽,都是由於無知。現在學佛明白、覺悟了,認真懺悔,後不再造,希望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我們一同來修學,同生極樂,同證菩提,不再搞冤冤相報。多半都能接受,接受,這個問題就化解了。

 

  所以我在早年,在台灣,趙恆惕的兒子想出來競選,他來問我。我就告訴他,可以,民主時代,怎麼不可以參加競選?但是你動機是什麼?你要是為你個人名聞利養,做個高官,這沒意思,那就沒有必要。如果真正發心,我有這個地位,這個位子,我可以為人民服務,多替人民做一點好事,那你應該去。這就對了。選中了,人民有福;選不中,自己有福,為什麼?不要操勞,你不就有福報,無事一身輕,多好。你沒有得失的這個念頭,這樣就可以做。以後他去競選,沒選上。我說你有福。我在澳洲遇到,我也是這麼教他,在馬來西亞遇到,都是教他選舉的心態非常重要。

 

  起心動念,鬼神都知道。賢首國師的《還源觀》上告訴我們,我們念頭才動,這個信息就傳到遍法界虛空界,統統傳到了。一念,才動就傳到了,速度之快無法想像。比光、比電快多了,太陽光到地球要八分多鐘,我們這個一念遍法界,心的念頭。身的念頭,身體是物質,物質是波動現象產生的,它每一個波動現象,每一個波動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是傳遞遍法界。為什麼?稱性。性沒有距離,就是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所以它一念就周遍。於是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知道,只要是明心見性的人全能收到。明心見性人有多少?無量無邊,沒有數目字的。能量小一點的,像菩薩,這個神通的能力比不上佛陀,阿羅漢比不上菩薩,天人也有神通,比不上阿羅漢,但是他們有。

 

  我們起心動念,鬼神知道。為什麼?他近,他有小通。時間近的,這個地區不太大的,這裡頭的鬼神都知道。一個善念,沒有不加持你的,沒有不幫助你的。一個惡念,他們不會加持、不會幫助。有沒有人幫助?有,有那些羅剎、魔鬼,他們專門幹壞事的,看到你幹壞事,他喜歡,你搞貪瞋痴慢、搞殺盜淫妄,他歡喜,他來加持你,幫助你造罪業,也就是幫助你墮地獄,他來是接引你到地獄去的。學佛的同學,對於這些理事都得搞清楚,不搞清楚往往上當,要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真假。我們這一生走一條正道,不要偏了、不要邪了,這比什麼都重要。只要在正道上走,沒有不成就的,成就的大小完全看自己的心態與精進。

 

  這第一個故事,是琉璃王滅釋迦族。第二個,他舉三個例子,「外道移山,制之不動」,這個也是目犍連示現的神通。這外道能量很大,他移山,他能叫這個山定在那個地方,外道用什麼神力,這山他移不動。第三個例子,「降服毒龍等等」。太多了,「難以具述」。真的,他的神通故事說不盡。

 

  我們再看第四位,「宗門初祖」。會集,夏蓮老,這個上首只列了五個人,不多。原譯本裡頭有列三十多個人的,會集只選了五個,五個代表了全部的佛法。迦葉代表禪宗,宗門初祖。

 

  【尊者迦葉。】

 

  『迦葉』,「姓也。此譯為龜或飲光」,翻成中國的意思。「名畢缽羅,亦樹名,因父母禱於該樹神而生,故用以為名」。古印度向樹神祈禱生子的這個風氣很盛,很多人都向樹神祈禱,這個也是的。「尊者乃大富長者之子」,他家裡富有,這是生在富貴人家,「能捨大財」,這不容易。更難得的,「修頭陀大行」,頭陀是苦行。大富長者能捨財,能修苦行,這個太不容易,真正是僧團裡面最好的榜樣,這才能證道,這才能成就。「為大人所識」,大人、高人、修行得道的人、證果的人,他們所賞識,他們讚歎。「故名為大迦葉,以別於同時之三迦葉」,同時還有三個迦葉,一個是「十力迦葉」,一個是「童子迦葉」,一個是「童女迦葉」,所以稱大迦葉,不是這三個人。

 

  「又迦葉譯為龜,《法華文句》云: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以應。從德命族,故云龜氏」。這是早年他的祖輩修道,感應靈龜負圖,身上背著圖,圖書,經書,這一類東西來送給他。有這麼好的一個感應,所以就以龜為族的名字,這個龜也叫迦葉,所以迦葉有龜的意思。「又云飲光」。這迦葉還有這個意思,飲光。「因於毘婆尸佛時,為冶金師」。這是過去七佛第一尊佛,毘婆尸佛。毘婆尸是釋迦佛之前七佛第一尊佛,這個時劫就很遠了,在那個時候,大迦葉尊者是一位冶金師,像現在做首飾的這個行業,金飾。「與一貧女,共以黃金,莊嚴佛像」。在佛像上貼金,這個風俗在泰國很盛行,馬來西亞也很盛行,佛殿裡面,大家買金箔去貼金,真的往佛像身上貼金,隨便哪裡貼。在中國大乘教裡面,這個貼金是叫你行善,叫你持戒,叫你修定,這叫貼金。他們那個真的買金箔去貼金,這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有這個風氣。這是莊嚴佛像。

 

  「自爾以來,九十一劫,身如黃金,光色晃耀,掩蔽餘色,故名飲光」。這些都講的感應,從此以後九十一劫,生生世世他身就跟黃金一樣,放光,身上有光。而且光很亮,其他的光色都被它掩蓋了,這叫飲的意思。「飲指吞,光吞諸色」,就是飲光的意思,就是它的亮度比別人的大。譬如白天陽光普照的時候,我們點個蠟燭、點一盞電燈,沒有看到它的光,被陽光所吞沒了,就這個意思。他身上的光有這麼強,能夠把比它弱的統統遮覆、遮蓋了。

 

  下面這介紹他的德行,「尊者,頭陀行第一。頭陀者梵語」,中國的意思,抖擻、淘汰,有這個意思。「以十二行」,就是十二種頭陀行,把塵勞煩惱放下,淘汰也就是放下。這十二行裡面,這裡寫出來了,名字寫出來了,第一個,他住阿蘭若。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寂靜處」,標準是牛叫的聲音聽不見。古時候修行都在山林野外,野外有村莊,有農民居住的地方,農民都養牛,牛叫的聲音很大,牛叫的聲音聽不到,以這個為標準,這叫寂靜處,好修行,沒有干擾,避免干擾。現在避免就困難了,為什麼?噪音太多了,車的聲音、飛機的聲音,這個都市的建築,這些機器的聲音,都比牛叫的聲音大多了,真正是噪音,現在找寂靜處不容易。

 

  第二,「常行乞食」。每一天到外面乞食,這是苦行。第三個,「次第乞」。這是乞食的規矩,沒有貪心,只托缽七家。要看,人家給你這一缽飯夠吃了,你就滿足了,你就得離開了。如果很少,不夠,我到第二家。第二家一點點,還是不夠,可以托七家。七家以上,不許可了。如果七家都托不到?你就回去,不能到第八家。托不到沒有關係,有托到的人分給你吃。所以托缽不是自己托了就吃,不是的,那有人托的飯菜好,有的托的飯菜差,這不公平了。所以佛家的是利和同均。怎麼辦?托了統統回去,回到樹林裡面,大家把這些飯菜會合在一起,你吃多少再去拿多少,所以叫一缽千家飯。托缽的人有多少?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不就是千家飯!再分到吃。所以今天講共產,二千五百年前,佛教就是共產,真的共產,不是假的,利和同均。佛托缽托回來的時候,也跟大家混在一起,真平等。這是佛的制度。第三個叫次第乞,有規矩,有禮貌。乞食,不能敲人家門,所以帶個錫杖。錫杖就是乞食的時候用的,在門口,錫杖一搖,裡面人聽到外頭有搖錫杖的聲音,有出家人來托缽了,要預先準備好了就送出去。那麼錫杖,另外一個是防身的,在野外行走,免不了有野獸,做為防身。

 

  第四個,「日中一食」,不過日中,日中是太陽在中午的時候,日正當中。古時候,出家人對這個非常重視。日中用什麼東西測度?錫杖可以測度,錫杖杵在那裡,看太陽,這個影子,錫杖的影子是不是在正中。過了正中就不吃了,一定是在日中之前,日中之後不能吃。不是過午不食,午時是我們講的,十一點到一點兩個小時,這是午。是過中不食,不是過午不食。所以現在講持午,這個說法有問題。還是要從經上講的,日中一食,這個是對的。不能講過午,過午那過一點鐘,一點鐘過後才叫過午。第五,「節量食」,節量食的意思是不能過飽,不要吃得太飽。這個對於衛生有關係。過飽,人容易昏沉;不吃,肚子空的,他心裡發慌。所以佛家講不飢不飽,要調到這個地方,能夠吃到六、七分就夠了,這叫節量。很重要,對身體健康。第六,「過中不飲漿」。可以喝水。漿是有沉澱的,像豆漿,它會沉澱,它有渣滓。凡是有渣滓、有沉澱的都不能吃。牛奶也有沉澱,水沒有沉澱。蜂蜜攪在水裡頭沒有沉澱,沒有沉澱的可以吃,有沉澱的就不吃。

 

  第七,「著糞掃衣」,穿的衣服是撿來的。古時候一餐飯容易,這個衣不容易,衣要人織布。印度不需要裁縫,印度的衣整個披在身上的。所以衣得到就不容易了。衣從哪裡來?別人用舊了,不要了,丟棄了,把它撿來,這叫糞掃衣。撿來的時候看看,還可以用的部分把它裁下來,不能用的就丟棄掉,能用的剪下來,然後拼湊,拼成一件,有這麼大的,就可以披在身上。所以他的衣不是一個整塊布,必須要裁。那像這個,這是最小的碎布,裁成這樣的。所以這個叫搭衣。為什麼?剪的地方多,等於說供養的人多。有五衣、有七衣,五衣最大,一塊一塊很大的。質料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穿起來也不好看,所以一定要染色。染色的標準是紅、黃、藍、白、黑,平等,取平等,融合在一起,做成染料。染出來大概就是咖啡色的,叫染色衣,看起來比較好看。所以佛門裡面決定是避開正色的。正色,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這叫正色,五種正色,五色,為什麼?五種正色人喜歡,貪愛。把這五色混合在一起,這個衣服人家不太喜歡,不太喜歡這個顏色,這個才是對的。

 

  那我們看到出家人穿黃海青,搭的是紅色的衣服,我總是感覺得很彆扭,所以我們就改了。我這一件是第一件,這是最初的一件,這個大概差不多用了二十多年了。老師圓寂,我搭這個衣送他的,第一次用這個衣,十幾年了。現在很流行,很多人用這個衣。我們用灰色的海青,用這個幔衣,這個搭衣。我們來提倡,我們也不宣傳,我們也不要求別人做,我們自己這樣做。可是現在我看到很多地方有。這是我們取經典上的教誨,著糞掃衣。

 

  第八,「但三衣」,這句話要知道,印度是屬於熱帶,三衣就夠了。我們在溫帶,夏天三衣可以,冬天就不行。如果到寒帶就更不行,寒帶還要穿皮毛的。佛法通情達理,佛法講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它不執著。所以在那個地方,三衣夠了。佛教傳到中國來,當初這些到中國來的法師,穿中國人的服裝,穿海青。海青這個衣服,漢朝人的禮服,這個大袖子,漢朝人的。有地位的身上繡花,那個花紋是代表階級的。你看他穿的什麼顏色、什麼花紋,知道他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穿黃袍子,繡的是龍,你看龍是五個爪,那是皇上;四個爪是親王,他不是皇上;三個爪,大概是小王,皇孫,孫子一代。兒子一代是親王,跟他平等,他的兄弟是親王,下一代的時候可能是三個爪,從這裡分階級。官的爵位,穿紫衣服,這是紫色的,地位最高的;再次的,紅的。每個朝代不一樣,顏色不相同,繡的花紋不相同,代表他的品級,便於行禮,就尊卑有序,長幼有序,地位低的人一定要向地位高的人行禮,現在沒有了。

 

  所以中國後人寫歷史,滿清亡國之後到現在都沒有上軌道,這是在歷史上稱為亂世,沒有上軌道。軌道是什麼?就是禮樂。禮樂裡頭,頭一個是禮服。現在沒有禮服,完全穿西裝。穿西裝代表什麼?西化了,我們都受了西洋的文化,被它同化了,被西洋人同化了,穿他的服裝。中國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一套禮服,裡頭有品階,士農工商,不會穿錯衣服,你是什麼身分,人家一看就曉得,你是幹哪個行業的,你在這個行業是什麼等級。

 

  樂,婚喪喜慶,大眾聚會,該奏什麼樣的樂,都有一定的規矩,不能搞錯了。所以現在禮沒有了、樂沒有了,老百姓無所遵從,就亂了,亂成一團了。現在所有活動裡面,文藝的表演,在從前那是禮、那是樂,在現在全亂了。我們到外國,外國那些土著那些東西,那個表演的節目,他還保存著他的傳統,那是他們的禮樂。我們在欣賞的時候,肅然起敬。這個族群再小,它能保持傳統,就說明他們能孝順父母,能尊重長輩。什麼時候國家頒布禮樂,全國人民都能夠遵行,政治上軌道了,這叫治世,太平盛世。那沒有禮樂不行,沒有禮樂是亂世,到底以什麼為標準。

 

  這三衣,這是禮服。這是二十五條,從九條到二十五條,都叫做搭衣。臥具,晚上睡覺鋪在地上,就是一塊布,鋪在地上,臥具。現在臥具他們拿來墊在拜墊上拜佛,其實它不是拜佛的,它是晚上睡覺用的。無論到哪裡去,三衣一缽都帶在身上,全部家當都在身上,除這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出家人,這修苦行。

 

  好,現在時間到了。十二,我們講了八條。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5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三頁,第六行當中從第九看起:

 

  「九、塚間坐」。我們這有一份參考資料,塚是墳墓,常常打坐、參禪,或者是念佛,在墳墓底下去坐。這也就是印光大師在自己小佛堂裡面,常常懸掛著一個死字,意思相同。常常想到死,這個資料裡面舉的例子都很好,「謂無常苦空之觀,是佛法之初門,能令厭離三界。比丘住於塚間,常見死屍,臭爛狼籍,火燒鳥啄,則無常不淨之想,易得成就,是故塚間坐為頭陀行也。」這常常見到死人,常常見到枯骨,對於修道的人帶來深度的警惕,這是一樁好事情。因為佛法入門要看破身相,五種見惑裡頭第一個要破身見,不要執著我。能常作如是觀,對於我執自然就淡薄,念佛的人對於念佛就會很認真,求往生的心會很切,這個對於修行人有很大的好處。所以這個是屬於無常不淨觀,無論修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要從這個地方入門,無我。再就是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讓我們迷在六道裡頭,以為這是真的。其實全是假的,全錯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學佛終極的目標,不是求人天福報,是求了生死出三界,這才是真正學佛人。六道生死輪迴很麻煩,細心去觀察,應當厭離,不再搞這些事情,要把它捨棄。念佛終極的目標是要成佛,成佛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顯發圓滿的性德,性德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才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回歸自性,無論怎麼做,說實在話,都叫造業。三善業,三善道受生;三惡業,則是三惡道受生,出不了六道。所以這個不是佛法,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是善惡二邊都捨掉。捨掉是不是落空?不是的。佛教給我們斷惡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沒有這個念頭。大乘教我們三輪體空,三輪第一個是無我相,這是最根本的,沒有我,第二個沒有人相,第三個所修的善法不著所修善法之相,你的心才清淨。

 

  淨宗的學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人我是非,比三輪體空容易修,容易成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完成佛道。到那邊去是學習,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到那邊去?在這個世界我們壽命太短,佛法廣大沒有邊際,我們不可能學習很多,達不到目標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問題在這個地方。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是無量壽,你有足夠的時間能夠完成道業。在這個世間我們想修學,沒有善知識,好老師找不到,好的道場找不到,這個就是學佛的緣不具足,很難成就。極樂世界道場殊勝,老師殊勝,同參道友殊勝,很容易成就。為了這些原因,我們才真正發心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不是貪圖名聞利養,那個地方沒有,無非是斷煩惱、消業障、成佛道而已。所以常常想著死是好事情,為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真正能放得下。

 

  第十,「樹下坐:謂比丘於塚間不得道者,當至樹下,思惟求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生時在樹下,他跟樹非常有緣分,成道在菩提樹下,講經教學經常在樹下,最後圓寂在雙樹林,還是在樹下。釋迦牟尼佛一生不離樹,樹也有表法,要懂得這個意思。樹有根、有本、有幹、有枝、有葉、有花、有果,它圓滿,一樣不缺。坐在樹下要常常想,樹的根是什麼?是孝道,沒有孝就沒有根。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成佛了,母親因為有這麼一個好的兒子,生這麼好的兒子,福報大,所以他出生七天,母親就到忉利天去了,人間沒這麼大的福報,到忉利天去享福,他的姨母把他帶大的,就他母親的妹妹,這是根。佛成佛道之後,度他的父親,勸父王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孝,報恩!樹有本,本是主幹,從根生的這是本。本是什麼?本代表老師,就是淨業三福裡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法跟中國儒道都講師承,沒有老師能成就的,在經上常說,威音王之前可以,威音王之後不可以。這是講師承的重要。

 

  我們今天師承真的發生問題了,為什麼會發生問題?孝道出問題了。今天小孩不知道孝順父母,你要教他,他會提出很多問題來,為什麼要孝順父母?為什麼要尊敬老師?這都是受科學的影響,科學教人懷疑。對於父母師長還懷疑,他怎麼能有成就?所以這是教育從根本上出了問題,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教孝、教敬,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不做出樣子來給人看,你怎麼講都沒有用,別人都不相信。我們父母老師都不在了,唯一能做到的,常常感念父母師長之恩。實在不得已,將父母師長的遺像供在講堂,念茲在茲,就如同老師、父母在面前一樣,聽我做報告,看我學習。我們能有一點成就,能把自己的心行傳遞給下一代,下一代能不能接受,關係他自己修學的成敗。他能接受,他會受感動,他就會有很好的成就。成就超過老師、超過父母,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謂後來居上,那個根本要厚。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退轉,是一代不如一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根本。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盡這一點孝道,孝親尊師,跟我們老師父母比,比不上。他們在世的時候,是真正做到了,我們沒做到。懂得之後,心嚮往之,但是父母師長不在了。我這一生都過著流浪的生活,十四歲離開父母,做流亡學生。抗戰勝利之後,遇到解放戰爭,我一個人到台灣,家裡有母親、有弟弟,斷絕信息三十六年,常常想念,沒有法子盡孝。一九八0年代聯繫上了,知道還在,非常安慰。我們在海外,也只能每個月寄一點供養,幫助他們家庭生活。跟母親見面,離別三十六年,母親八十歲,我在香港講經,離別之後第一次見面。

 

  老師的教導也是無比的恩德。老師為我開課,沒有收我學費,義務教學,每個星期天上午兩個小時,為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我才認識佛教。原本有很嚴重錯誤觀念,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想碰它。沒有想到老師告訴我,佛是哲學,特別介紹給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學哲學要向他學習,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師善巧方便,我細心觀察他,他是不是真的學佛?每一次進他的書房,桌上確實有佛經。他真學,真用功,我們比不上。他對經典裡面的句子,很長的一段經文他都能背,我還比不上,真下了功夫。所以,我們聽他的話,再觀其行,信心這才建立,才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樣好東西。

 

  有根、有本,後面我們去想,從本去生幹,從幹生枝,從枝生葉。現在佛的這棵樹是禿樹,樹葉花果統統沒有。佛經上常講的正法久住,我們就有使命。這個使命感非常重,不是為個人,也不是為佛教,是為苦難眾生,眾生真正能遇到了,會得度。得度,簡單的說,他真正能夠離苦得樂。我們的一生,可以說一生非常辛苦,但有沒有樂趣?有樂趣。樂在哪裡?樂在佛法的薰陶,這個是一般人見不到的。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所仰慕的孔顏之樂,孔子、顏回物質生活都很差。孔子是個平民,讀書人,不從事於生產事業。他生活從哪來?教學,學生對老師一點供養。學生裡面富有的不多,清寒的多,所以他的生活不富裕。顏回是最差的,佛法講沒有福報,三餐飯都有困難,夫子說他「簞食瓢飲,居陋巷」。孔子口裡說的,這樣的生活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可是顏回過這種生活也不改其樂,他每天很快樂,沒有看到他愁眉苦臉。這什麼?這樂在道上。換句話說,物質生活雖然貧窮,精神生活豐富,他自己沒有感覺到自己苦。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佛法,釋迦牟尼佛,他有富貴他不享,王位,人家不要了、放棄了,宮廷裡面那種豐盛的生活也不要了,去過苦行僧的生活。經常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去過這種生活,過了一輩子,沒有一天不快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兩句話形容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比孔顏生活那個快樂高,這是位世出世間的聖人。所以佛一個人培育那麼多的學生,學生真學佛,佛是最好的榜樣,真學、真幹,一代傳一代,形成影響全世界、影響往後一萬二千年神聖的教育。

 

  我們有緣,加入了這個團體。加入這個團體,認真學習,對這個團體有貢獻,這有功;如果是不認真學習,違背釋迦牟尼佛教誨,那叫造孽,那叫毀壞僧團,經上講得很清楚,果報都是地獄。兩種人都多,維繫正法的人不少,毀壞僧團的人也不少,這個當年在世就看到了。當年在世,出家毀謗出家人,提婆達多,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在家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人非常聰明。出家之後,他心裡常常想著,他不比釋迦牟尼佛差,如何把釋迦牟尼佛拉下來,自己去作佛。背師叛道,他沒做成功,生身下地獄!真的,那個罪太重,地裂開了,他墮下去了。雖然墮地獄,實際上他對於佛教還是有貢獻,這個貢獻是反面的,那完全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有受他的影響,反而提升境界,這就是好事。但是他是用惡念惡行做的好事,不是好人,他做的是壞事,好人他做的是好事。所以雖然墮無間地獄,釋迦牟尼佛說,他在地獄裡過的生活像忉利天一樣,我們很難想像。

 

  我們看過前面第一個,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號稱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就是憍陳如的前世,歌利王把他分屍、把他凌遲處死。這是對誰?對一個快要成佛的菩薩,這樣的狠毒,殺他。忍辱仙人一絲毫怨恨都沒有,真的反而感謝,感謝什麼?感謝他這次來的考試,忍辱波羅蜜畢業了,圓滿了。圓滿,提前成佛。他是用最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但是幫了忍辱仙人的大忙,讓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所以當時忍辱仙人告訴他,我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度他,憍陳如尊者。所以你看對什麼人,惡意對真正修行的人,自己是有果報、惡報,但是這個人能夠忍辱,你雖然在惡道,惡道裡頭還是享福,不是跟其他的惡道人一樣受這些罪報,沒有。果報不可思議!要看人,要看事,要看因,要看果,要看緣。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可以說一句話就斷定了,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一點都不假。歌利王是好人,提婆達多做的是好事,都能夠令人看到、聽到了,開悟,成就自己,也成就了別人。惡意待人,傷害別人,別人沒有惡意回報,還感謝你幫助他提升境界,作惡的人要是真正知道了,他心會生慚愧心,他會反省他自己的事情做錯了,這就是回頭是岸。所以佛為什麼跟樹結這些緣,一生沒離開樹,為世間建立正法,就是樹立正法,希望這個樹能成林,久住世間,教化眾生,它是表法的。所以,「有如是因緣,是故比丘如佛所行,當樹下坐,為頭陀行也。」

 

  第十一個,「露地坐:謂比丘在樹下坐,如住半舍,蔭覆涼樂,故生愛著;又慮雨漏濕冷,鳥屎汙身,毒蟲所擾,於是思惟露地而坐,隨意快樂,月光遍照,令心明利,易入空定。是故露地坐為頭陀行。」在露天之地打坐,只鋪一點生草,找一點生草墊在下面,這個就是露地坐;對於樹下的陰涼不生貪愛,沒有污染。而且佛規定,樹下只能坐一個晚上。這大樹不錯,每天都在那裡坐,就生貪愛,所以規定是樹下一宿。第二天,第二天找別的樹,不能在這個樹底下,決定不能讓你生貪愛的心。佛弟子們人人都能遵守,在樹林裡面住,每天在樹下,不同的樹下,都是幫助你提升境界,斷煩惱,消業障。

 

  第十二,「但坐不臥:謂比丘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若懈怠睡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若行若立,心動難攝。是故比丘常當安坐,脅不至席,為頭陀行也。」所以佛的像,我們看到的多半都是坐像。佛有沒有臥像?有。有沒有站的像?有。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石窟裡頭有臥佛。臥佛是什麼時候?佛入般涅槃,是右脅而臥走的。以坐的像最多,這都是表法的意思。石窟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它的石窟保存得好,二千六百年沒有被破壞,保存那麼完整,讓我們看到肅然起敬。所以學佛要年少,少年養成這個習慣很容易,中年出家就很困難,沒有受過這個基礎的訓練,從小沒有把筋骨鍛鍊柔軟,長坐就受不了。

 

  現在修學,有些人發心出家,我遇到了,我就勸他不要出家,出家反而不容易修行。為什麼?寺院庵堂有規矩,你必須要遵守,你要不遵守,做你自己的,別人就把你趕走,你就會生煩惱。這是什麼?時代不一樣了。為什麼印光大師不給人剃度?這個道理很深。印祖最擔心的是你不能如法,修得不如法,修得不如法將來墮三途,剃一個就是送一個到三途,不忍心這麼做法,非常有道理。人家來找我剃度,我敢保證他一生修學能如法嗎?不起貪瞋痴慢,不造罪業嗎?不能保證。自己又沒有道場,也沒有僧團,一個人不管怎麼修,什麼果報自己承受,不牽累別人;剃度,那你得要負責任,這個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說到這個地方,這是前天七號,我收到一個文件,是澳洲的,有一個心靈法門,聽說很流行,我不知道。它是澳洲有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我知道,但是這個心靈法門我不知道。澳洲有個華人團體「澳洲華人佛教協會」,我在澳洲的時候跟他們見過面,但是這個團體不知道,我跟他們也不常常往來,離開澳洲也久了。他們曾經辦過一次西藏之旅,邀請我,我沒有參加,有這麼一個活動。但是那次我幫助他們,送他們這些盲人的醫療器材,治白內障的,我記得我好像捐助六十多萬澳幣,這在國內做過這個事情,都忘掉了。這個是心靈法門,我不知道,他說是我支持的,沒有這回事情,我完全不曉得。我跟他們見過一、二次面,他說他有拿到我的照片,這是很普通的事情,我們這個出家人,人家來了,要跟我照一張照片,能拒絕他嗎?所以照片不能算數。尤其是現在照片在網路上都能找到,做一個假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難事。所以諸位不要看到照片,不要看到我給他題幾個字、送幾個字,我們就有很深的關係,沒有,根本不認識。我跟他照過的忘掉了,送他幾個字也忘掉,乾乾淨淨。如果拿著這個說是我支持他怎麼樣,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如果遇到這些事情,打電話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來印證,這個地方就給你講了,我們跟這個有沒有往來,知不知道這個事情,你就完全知道了。

 

  現在這些事情,我相信很多,比從前更多。早年宗教局長葉小文到香港來訪問,他就找我。我到旅館陪他早餐,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國內有很多人假冒你的名義在幹壞事,你都不知道。我說,我真的是不知道。他說,這沒有關係,我們曉得,我們來處理。我說,那就謝謝你了。國內的事情,國內宗教部門去管。譬如前幾天我聽說,也是在國內,居士剃度,沒有法師,居士給居士剃度,拿著我的名義,你說冤不冤枉?這人我真的不認識,也可能到香港來訪問,見了一次面。這個是破壞佛教形象,這個做法是墮阿鼻地獄,怎麼敢做這種事情?這樁事情,國內佛協、宗教局一定要干預,這個對國家有傷害、對人民有傷害,將來出家,真的出家、假的出家就分不出來,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所以他們來問我,要我好像來說幾句話。我說沒有必要,這時我要說話,這是我干涉中國的佛教,我不干涉它,這是他們的事情,這是佛協的事情、是宗教局的事情,這不是我的事情。我們現在沒有住在國內,所以我什麼話不說,這說到這裡,順便提起來,這不如法。這些居士們,不要逞一時高興,造下地獄的罪業,這個不值得。還有你們去參加剃度的,你們被他剃度,將來都送進阿鼻地獄,不是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決定不會收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是至誠心。為什麼?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的體就是至誠心。至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無論出家不出家,決定生淨土。你發心出家,現個比丘相,為什麼?是不是為招搖撞騙,騙取信徒的財物?如果不是招搖撞騙的話,你剃頭幹什麼?古人剃頭,真的是找高僧大德,是求道的。現在居然不需要法師,居士跟居士就可以剃度,這成什麼話?聞所未聞。所以希望真正佛門弟子要依照經教,不能不讀經,不讀經你就是迷信,經教上一定要下功夫。印光大師說得好,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有經教做基礎,離開經教,你是盲修瞎練,你不會成就。淨宗不例外,淨土有五經一論,至少要依止一種,一生不能改變,你才會有成就。

 

  這個十二種都稱之為頭陀,就是苦行。古時候出家人都養成習慣,所以這個生活他們過得很自在。頭陀行,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所以「迦葉年老」,年歲大了,「不捨頭陀」,他還是每天照做。「佛憫其衰,勸命休息」,年歲大了,佛勸他,你不必修頭陀行,不要修這個苦行,多多注重身體。「迦葉頭陀如故」,他一生沒有改。所以釋迦佛讚歎他,「深讚云:有頭陀行,我法久存。故云頭陀第一。」世尊最後的遺教,佛滅度之後,阿難問,佛在,我們依佛為師,佛不在了,我們依誰為老師?佛教大家,「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能持戒、能吃苦,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這才能成就。能持戒、能吃苦,你才能真正斷煩惱、消業障。不能持戒、不能吃苦的,自自然然會生起我慢,會生起情執,這兩樣東西是罪的根本。一切罪孽,根就是情執跟傲慢,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孝親跟尊師,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對於惡法的根防範得很嚴,佛自己做到了,持戒、苦行,自己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後人看。

 

  底下這一段,「尤應深省者」,尤其應該深深去省悟,「大迦葉尊者,即傳佛心印之禪宗初祖」。禪在像法時期非常盛行,像法正好在中國,一千年。達摩祖師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他到中國來了,成為中國的初祖,在印度的初祖是大迦葉尊者。下面把經文裡頭的證據說出來,「《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第三卷」,有這一段話,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傳法給大迦葉,成為禪宗初祖。「梵王至靈山」,大梵天王到靈鷲山,「以金色缽羅華獻佛」,以這個花供養佛,「捨身為座」,大梵天王把腰躬在地下,讓佛坐在他背上,這是最恭敬的供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華示眾」,就是大梵天王供養的缽羅花,拿著這個花給大家看,拿在手上。「人天百萬,悉皆罔措」,大家不曉得佛的意思。佛這個花給大家看,在手上搖一搖,什麼意思,沒有人懂。這個時候,「獨有金色頭陀」,金色頭陀就是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在這看到佛拈花他笑了,懂得佛的意思,「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這花就給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出在這個地方。這是佛傳法給大迦葉尊者,傳的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此即世傳之拈花公案。世尊傳心於迦葉,為禪宗初祖,迦葉再傳於阿難」,阿難是二祖,迦葉傳禪宗,阿難傳教下。宗門是講以心印心,沒有文字,也沒有言語,這個法門只有上上根人有分,上中下都沒分。達摩到中國來,也就傳一個,慧可,慧可傳僧璨,都是一個傳一個。傳到惠能,惠能傳了四十三個人,以後不傳衣缽了,只傳法,不傳衣缽。惠能的確是很特殊,惠能大師之前沒有這麼盛,惠能大師以後,世世代代都沒有辦法超過他,只能傳二、三個人而已,甚至於一生一個傳人都沒有,這種情形都很常見。他列在這個地方,代表什麼?表禪淨不二。這個經是講淨土的,有大迦葉在座,他表禪宗的,禪淨不二。第五位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等』,後面還有很多,都不說了,都省略掉。『阿難』是啟教的宗師,傳佛的宗是迦葉,傳佛的教是阿難。教就是言語教學,四十九年的教學,阿難承傳了。唐宋這兩種譯本都作「阿難陀」,「略稱阿難」。「阿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慶喜、歡喜,有無染的意思。他是「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淨飯王,他四個兄弟,每一個兄弟都生兩個兒子,所以他們堂兄弟有八個人。「生於佛成道日」,那我們就知道,這是最小的,釋迦牟尼佛是老大,堂兄弟八個人,釋迦是老大,世尊三十歲成道,那就是阿難比世尊小三十歲。「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這個阿難的名字是淨飯王給他起的。這一天正好釋迦示現成佛,消息傳來,非常歡喜,又碰到白飯王生個兒子,就用歡喜這個名字。「又尊者端正清淨」,阿難的相貌非常好,佛有三十二相,阿難有三十相,「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確實這個小孩從小到大,見他的人沒有不歡喜的,當然這都是有來歷的,大權示現。

 

  「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阿難二十五歲出家,釋迦牟尼佛五十五歲,又十年做佛的侍者。佛壽五十五歲的時候,阿難二十五歲,阿難二十五歲出家,又十年做佛的侍者,阿難三十五歲。佛到天宮為母親說法,講《地藏經》,到龍宮接受大龍菩薩的禮請,佛都帶著阿難去了,阿難對於龍宮、天宮沒有絲毫貪戀,所以稱他無染。「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阿難的記憶力非常好,一遍聽了之後是永遠不會忘記,所以以後結集經藏,大家推選他來複講。複講,我們知道,不一定是把釋迦牟尼佛的話完全重複講一遍,那個時間太長了,結集經藏的時間沒有那麼長。那我們就曉得,阿難複講的是世尊所說的提綱,重要的這些綱領,瑣碎的話就不提了。但是句句字字是佛說的,阿難沒有增減一個字,可以省略,不能增加,忠於結集經藏。《涅槃經》說,「阿難多聞士」,就是他是多聞第一,十大弟子多聞第一。「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

 

  「等者,魏譯」,這是《無量壽經》,在中國、日本、韓國,所有學《無量壽經》的人都用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是三國時代魏國人,曹魏,所以稱為魏譯。魏譯這個上首,一共是三十一個人,現在只用了五個。「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這五個人在這部經上做為表法非常明顯,而且表法的義趣具足,所以其他的可以省略了。

 

  底下是,『而為上首』。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叢林裡面有一個職位,叫首座和尚。叢林是中國人創辦的,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是私塾的方式,沒有組織,跟孔子教學一樣。但是叢林是正規學校方式來教學,所以這是佛教裡面的一次大的革命性的行為,把私塾教學的方式變成學校,那就是佛教大學。叢林的主席,和尚就是校長,方丈、住持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管教學的;維那是管秩序的,現在稱為訓導長,那就是維那;管總務的,佛門稱之為監院、當家師,現在學校裡的總務長。這個職責完全相同,只是稱呼不一樣。所以中國在唐朝時候,這是百丈、馬祖,「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跟百丈是師兄弟,是第八代,就是惠能的徒孫,他們兩個人興起的。興起有原因,看到佛門教學,修行人鬆懈,學的人有,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不多,所以要把它制度化。制度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依眾靠眾,就是集體在一起修行,互相監督,你就不能偷懶了。這個意思很好,這是中國佛教的形式,叢林。過去老師給我講過好幾次,說佛教要復興,必須要恢復叢林制度,不恢復叢林制度,佛教沒有復興的希望。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回歸教育。百丈清規,諸位細細看看,那是個非常完整大學的構想,在那個時候真正做到了,很好的制度。這些資料都在《大藏經》裡頭,保存很完整,今天要辦佛教大學,一定要以這個為底本,章程、制度要依這個為本,再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的需要,再加以修訂,就可以了。這有根,有根有本。自己要想建立一個就有問題,是個大學,人家也承認你,裡面培養不出真正修行開悟的人,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每部經譯經人列上首人數不一樣。「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跟鳩摩羅什是同一個梵文原本,翻譯不一樣。「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為上首」,玄奘大師翻的。「今經則憍陳如等五人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上首裡頭最尊貴的,最為人尊敬稱讚的,叫大上首。

 

  「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這個句子,「本為菩薩歎德」,這個句子不但在這個經上有,其他大乘經上也有。「《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密跡金剛力士經》上有。「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這裡頭含的意思很深,因為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通常在一切經裡是讚歎菩薩的,而且菩薩裡頭有德行,為一切菩薩所尊重的,才稱為大聖,經上講菩薩摩訶薩。用這個標準說,這個大聖是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三賢只稱菩薩、稱聖人,不稱大聖;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地,稱之為大聖,大乘教裡頭通稱的。

 

  這個地方是比丘眾,用大聖來讚歎他們,他們這些證阿羅漢的人,阿難尊者是初果,也在大聖之列,這不可思議。所以說這些常隨聖眾,那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本法身大士」,認真說他們這些人,個個都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隱本垂跡」,他把他的本來面目藏起來,示現為阿羅漢,示現為比丘,來什麼?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不是真的阿羅漢,也不是真的比丘,他們全是大菩薩。「或者他方聖眾」,別的世界裡面佛、菩薩,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他們來幫助,示現為聲聞,示現為弟子,幫助佛教化眾生,「助佛弘化」,來做影響眾。佛講經教學,他們來做榜樣,你看,佛所說的他們都做到了。

 

  「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究竟菩提,這等覺以上,等覺、妙覺這是究竟菩提。「神通已達者,示權跡,遊戲神通來此土故。」是世尊唱這台戲,他唱主角,這些人來唱配角。台上是有分別,有高下分別,在幕後,可能配角是主角的老師,老師來唱配角。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對於這些人決定不能小看,他們真的是大權示現,神通已達。「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讓我們了解他們真實面目,讓我們了解佛法裡頭平等。佛法教化眾生一個目的,無論什麼身分,哪一個人來當主都好,人人可以做主,人人可以做伴,主伴圓融。決定沒有爭執的,沒有說搶著的,沒有,佛法裡頭沒有這個,那是世間人才有,佛法裡頭怎麼可能有!

 

  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一切諸佛都可以建立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建立?有一個就行了,何必還要再找麻煩?我這邊學不成的學生,統統送到極樂世界去,彌陀所教的就是我教的。所以一切佛都用的是平等心,沒有高下。稱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是接引十方一切眾生的話,把阿彌陀佛提得特別高,讓大家對阿彌陀佛生起恭敬心,認真跟他學習,用意在此地。佛跟佛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統統都是為眾生想,根本就沒有替自己想的,這種理跟事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在一起還爭名逐利,這個與佛法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哪來的名利?萬法皆空,名利在什麼地方?這一定要知道,你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清淨平等覺是佛菩薩的心,法身菩薩。有絲毫不清淨,實報土去不了,清淨平等覺是實報土的菩薩。你還有污染,你還有不平,你還有迷惑,懷疑就是迷惑,有絲毫的迷惑,見不了性。見不了性,最高在四聖法界,也就是說你出不了十法界,你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叫三乘,出不了十法界。必須把無明斷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你才離開十法界,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一點都不假。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決定不受其害,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往生就是究竟圓滿。雖然講帶業往生,總是希望自己帶的業愈少愈好,為什麼?往生愈有把握,品位提升了。

 

  極樂世界實在講,老師是最大的恩人,大恩大德,到哪裡去找這個大恩德的人?他以無量劫修行的功德,五劫參訪諸佛剎土成就的四十八願,來加持你,讓你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如果要感恩,能不聽話嗎?這經教上所講的,我不認真修學嗎?不認真修學,不知道彌陀恩德;不認真修學,就對不起阿彌陀佛。那個臨終懺悔往生的,是一生沒有機會聞到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讀到這個經典,那另當別論。臨終能夠懺悔發願往生,經上講了,不是凡人,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在臨終這個時候,突然有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無量諸佛加持他,讓他一下省悟過來,他就接受,他就發心,他就肯念,這才能講得通。我們在生前能夠遇到、能夠聽到,大幸,太幸運了,這哪裡是凡人?所以這個地方講,「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佛教化的。

 

  後面做了個總結,「綜上五聖」,前面這五位尊者,「了本際,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本際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生不滅,所以用久遠的本際。他列在首,同時代表世尊示現教學,最初跟五比丘講四諦法,他聽了證阿羅漢果,是第一個證果的弟子,代表第一弟子。「身子」,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這裡說了五種智慧,這五種智慧到後面經文會細講。第一個佛智,就是一切種智,謂之佛智。這五種智都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人人都有,個個不無。現在為什麼不現?並沒有丟掉,是迷了,迷失了,迷了自性,原因在此地。怎麼迷的?起心動念就迷了;分別,迷得更深;執著,那就迷得極深,太深了。這三大類的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

 

  所以早年我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叫我們很快契入佛境界?我提出這個問題,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開示。我們對看了半個多小時,他一句話不說。十幾年之後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看著我?我年輕,心浮氣躁,問得好,講沒用,你聽了耳邊風,一定要等你把心浮氣躁這個心態放下,有幾分誠敬心出來,才給你講。印祖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沒有誠敬心,老師給你講再多,不得利益。我們才知道這麼重要!你得多少,不是老師教多少,是你能領悟多少。老師點一點,你全悟了,那是什麼人?六祖惠能。什麼道理?真誠到極處。我們真誠到極處,也行,就是沒辦法達到那種真誠。所以老師等我們有幾分誠敬心,你才得幾分利益,才給你說,不是一問,馬上就答覆你。等了半個多小時,說一個字,有。我們的精神提起來,有,趕快豎起耳朵來聽,這又不行了。你看,受不了,說個有字,你就又定不住,又等了六、七分鐘。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每一次一、二個小時,說話沒有幾句,都在定中。那個氛圍真好,這叫磁場太好了,在那個磁場真的是高等的享受。老師說學佛是最高的享受,在那個磁場裡才真叫最高的享受。教給我「看破放下」。你看,就這麼簡單。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定功。放下執著,一切法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就得正覺,正覺是阿羅漢;你能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果位,正等正覺;你能放下無明,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經上常說。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佛法不難。惠能大師能在一句話上放下,他就成佛了。他是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這叫頓捨、頓修、頓悟、頓證,沒有時差在裡頭,沒有,這叫上上根人。上根人都做不到。上根人一般說,大概總得三年五載,他放下了,這都不錯的。十年、二十年放下的,三十年、四十年放下的,都有,這《五燈會元》裡頭有,《景德傳燈錄》裡頭也有。所以禪了不起,在中國這一千多年,從達摩祖師來這一千多年,大徹大悟的人,從《五燈會元》、《傳燈錄》裡面的記載,大概有三千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代沒有了。黃念老告訴我,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禪,告訴我,在上一代還有得禪定的,沒有開悟的。虛雲老和尚得禪定,沒有到初禪,他要到初禪,他就生色界天去了,虛雲老和尚是生兜率天,還好,內院,算是有成就,彌勒菩薩道場,這叫修彌勒淨土。這個時代,沒聽說了。所以念老告訴我,他學密,他是金剛上師,密裡頭不能成就了,禪裡頭不能成就了,唯一能成就的就是念佛往生淨土,沒有第二個方法。所以他自己為我們示現,這一部《大經解》完成之後,他的任務了了,自己念佛求生淨土,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走了,為我們做示現,為我們做證明。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60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五頁,倒數第六行:

 

  「綜上五聖」,這是總結上面介紹的五位上首,都是聲聞眾。第一個是憍陳如尊者,這個名字翻成中文叫「了本際」,了是明瞭,本際就是真如本性,「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真如本性不生不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佛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講,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實報土有相,因為實報土沒有離開起心動念。實報土的菩薩確實沒有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有斷乾淨。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就不見了。由此可知,實報土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所現的。

 

  無明習氣斷盡了,這是妙覺如來,等覺上面妙覺。妙覺不住實報土,實報土不見了,他到哪裡去了?他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裡面只有一位,就是妙覺,證得妙覺的人統統回到常寂光,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等覺還有上,這是真正無上了。這個境界裡面什麼都沒有,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能現境界。你看,現實報土、現方便土、現同居土,同居土是六道輪迴,方便土是四聖法界,實報土是法身大士。《華嚴經》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他們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但是習氣沒斷。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就不見了,所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

 

  了本際,對於自性的體、相、作用一切都明瞭。從這個名字看,憍陳如尊者真正是大權示現,他不是真的阿羅漢。阿羅漢沒見性,阿羅漢知道有本際,沒了,說知還勉強,不能說了。了是通達明瞭,那就是明心見性的人,至少是圓教初住,不是阿羅漢。所以這個是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這第一個,列他做第一個,也就是說,這部經是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你們看看,哪部經上頭一個是憍陳如?沒有這個例子。只有這本書,第一個是憍陳如,說明這裡頭的含義,他代表這個經是第一經,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了知這個事實真相。

 

  第二,「身子」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表阿彌陀佛「佛智」,佛智是一切種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個到以後講到的時候再說。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圓圓滿滿的轉過來了。轉八識成四智不容易,但是在淨宗妙極了,就一句佛號,自然就轉了,這個不可思議。那我們念佛為什麼沒轉?不是法不靈,是我們不知道用心。經上告訴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轉過來了。我們的菩提心沒發,我們還是用輪迴心,為什麼?有我,還執著有我,還執著有你、有他,有是非人我,有名聞利養,有五欲六塵,有貪瞋痴慢,這完全是輪迴心。輪迴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好,種善根,不能轉識成智。念到事一心不亂,識沒有轉,但是神通現前,六種神通都現前。雖現前,不是圓滿,有限度的,就是說,對釋迦牟尼佛這個大千世界你完全了解,大千世界之外的你沒有這個能力。必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大千之外的也了解。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統統明瞭,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你都能夠通達明瞭,這個人叫法身菩薩,生極樂世界實報土。

 

  舍利弗表這部經智慧第一,目犍連表這部經神通第一,沒有神通,沒有善巧方便,不能普度眾生。所以,「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神通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大飲光」是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這是禪宗的傳人,釋迦牟尼佛將宗傳給了大迦葉,他是禪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將教,阿難承傳了,所以結集經藏,阿難負責複講。所謂宗門、教下,宗門的初祖是迦葉,教門的初祖是阿難,都是表第一。這個經是第一禪,這個經是第一部教,樣樣都第一。多少人把它小看了,沒有放在眼裡,出不了六道輪迴。

 

  佛法裡面得的利益,有人得的利益多,有人得的少,有人得到的深,有人得到的淺,這什麼原因?完全在恭敬心、真誠心。印祖講得一點都不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曾經說過,六祖惠能對五祖忍和尚、對禪宗這個法門、對禪宗的承傳,是萬分恭敬,所以他得的是萬分利益,幾句話之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了是什麼樣的程度?跟諸位說,跟釋迦牟尼佛的程度是平等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他不認識字,你念給他聽,統統通達,一點障礙都沒有。不但釋迦佛講的他全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教他也全通了,為什麼?見性了。一切法不離自性,他只要一見性,全通達了,無量劫前古佛所說的他也通達了,毫無障礙。

 

  然後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我們自性,不是外頭來的,佛法講平等是真平等,佛所有的,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為什麼你有的現在不能現前?就是因為你有障礙。什麼障礙?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見思煩惱。佛講了,就是這三大類的東西,障礙你的心,障礙你的德能,障礙你的智慧,你什麼都不能現前,你現前的是煩惱、是業障。煩惱、業障消除,淨宗之妙就是一句彌陀,不知不覺的消除掉了。業障消除掉了,煩惱不見了,就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的功德無量無邊,說不盡,沒有人知道。為什麼?知道,他就死心塌地把這句名號抱住了,他怎麼也不肯放棄。誰知道?距離我們現在不遠,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徒弟鍋漏匠他知道,他死心塌地就抱住這一句名號,三年圓滿成就。老和尚對他的讚歎,說天下宗門教下的善知識比不上你,這是什麼?智慧,比不上你;叢林、寶剎方丈住持,這是講福報,也比不上你。為什麼?明心見性,福慧圓滿了,他怎麼能跟你相比?一個字不認識,一般說這個人,其人奇笨無比,沒人瞧得起他。就抱住這一句佛號,一時一刻都不離它,三年這麼大的成就,給我們做證明,經上所講的,這五位尊者表法的絲毫不錯,鍋漏匠可以做證明。

 

  鍋漏匠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沒有人跟他學。這是什麼?這是業障,迷住了,他沒有福報。沒有福報的人當然就沒有智慧,福慧是離不開的,有智慧的人有福報,有福報的人有智慧。真正的福報不是指地位高、財富多,不是這個事情,於這個不相干。鍋漏匠有福報,大福報!為什麼?他萬緣放下。有個破廟可以遮蔽風雨,附近有些信徒照顧他生活,給他送一點米,送一點油鹽,送點菜,有個老太婆給他洗衣服,替他燒飯,這就是大福報。他無憂無慮,沒有一絲毫牽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福報多大!把他無量劫來煩惱斷掉了,化解了,無量劫來所造的業障消除掉了,叫暗合道妙。他自己不知道,但是他真幹,自己知不知道沒有關係,只要你真幹。

 

  所以這個世間,像鍋漏匠這些阿公阿婆的人多,不少,一天到晚只會念佛,除念佛之外什麼也不會。你跟他講再多的話,他笑咪咪的點頭在那裡聽,其實他根本就沒聽到,他也聽不懂,他回答你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聲聲回答你的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沒有第二念。這個是真正彌陀第一弟子,真正是淨宗上上根人。這些人我們往往瞧不起他,因為人瞧不起他,所以他的業障全消掉了,他的傲慢習氣全沒有,沒有懷疑、沒有傲慢、沒有情執,他三毒的根拔掉了。三毒是貪瞋痴,情執是貪的根,傲慢是瞋恚的根,懷疑是愚痴的根,他連根都拔掉了,真正是大智慧、大福德的人。我們瞧不起他,他憐憫我們,愚痴,還在造業,還不曉得回頭。

 

  所以,「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他在這裡表法,表我們真如自性,不是別的。「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這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每個人都本有,只是迷失了而已,並沒有真正失去。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現前了。迦葉尊者,這是大富長者家裡出身的,他修苦行,修十二頭陀行,年歲大了還不放棄。釋迦牟尼佛好幾次勸他,年歲太大了,不必了,他還堅持。所以佛說,我法裡頭有修頭陀行的人,佛法可以長住世間。這個也深深體現佛滅度之前留給弟子們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頭陀是苦行。為什麼?以苦為師,出離心懇切,證果快;以戒為師,這是菩提正道,不會走偏差,不會走上邪道。能守住這兩門,如同佛在世沒有兩樣。

 

  今天戒律,傳戒雖然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戒壇受戒,這是形式,那個不要緊。要緊的是什麼?要緊是做到。老師告訴我,譬如不殺生,這條戒律你真做到了,能一生保持,這個戒你就得了。不必在戒壇,你真得了,佛菩薩知道,佛菩薩讚歎。戒壇裡面受的那個戒不算,人間承認,佛菩薩、鬼神都不承認,重實質不重形式。根本戒大家都知道,根本戒就是五戒,無論是什麼戒本,你一翻開,前面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叫根本戒。我們有沒有做到?不殺生好像是容易,其實不容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這個戒就破了,這麼微細。換句話說,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能有傷害眾生的行為,這是不殺生戒的精神。不偷盜戒的精神是決定沒有佔別人絲毫便宜的念頭,佔一點便宜,這是什麼?盜心。你雖然好像沒有這個行為,你還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不清淨。大小乘戒,小乘論事不論心,好持,我恨這個人,我想殺他沒殺他,不犯戒;大乘論心不論事,事殺不殺不管你,你有這個念頭就破戒了,你就犯戒了。所以,大乘戒非常難持,它的結罪在起心動念上結罪,真不容易!不許可你有一個惡念,不許可有絲毫念頭傷害一切眾生。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學一條做一條,就得一條戒。念念沒有自己,念念捨己為人,學經教為誰學的?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學的。我搞清楚了,我能把這個東西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叫別人聽,讓他生起信心,發願求生,目的在此地,不是為我。我是幫助眾生的一個工具,沒有我,這樣的心就純、就真,菩提道上不會走歪,不會走偏。現在這個社會偏邪太多了,太嚴重了,正法幾乎不見了。初學的學人,出家、在家都很好,值得尊敬、值得佩服,是真正的如來弟子。可是學上幾年之後,被外頭染缸染污了,被外面環境影響,墮落了,他自己不知道,走偏了、走邪了,他自己以為是正道。何以以為是正道?對經教正法認識不夠深刻,他說我做到了,我就是這樣子做的,不知道自己做錯。外面的誘惑不外乎名利財色,都被這個迷了。愈是大的名利,自己敵不過,完全投入進去之後,還說是弘法利生,普度這些眾生,不知道自己路已經走錯了。普度眾生是誰的事情?煩惱真的斷了,我們講到最低,最低的程度須陀洹果,最低的,身見破了;不再跟一切眾生對立,就是邊見破了;見取見、戒取見,成見,自以為是,今天講主觀觀念,沒有了。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了?不能接受別人勸告,主觀觀念太強。

 

  所以,不認識字的、苦力出身的、受過很多苦難的人,容易成就,原因在哪裡?他沒有貢高我慢。他是人類當中最低下的,對一切人只有順承,不敢貢高,他容易成功。他對於什麼人都恭敬,他知道什麼人都在他上,他比哪個都不如,這個心是至誠恭敬心。我們自己自以為是,別人來說的時候還要辯駁,錯了也不承認,這個就完了。所以今天說是死愛面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不承認,面子要緊,還得要錯下去,表示他是對的。這些不正的思想、行為,叫邪知邪見,橫行霸道。感召的是什麼?感召的就是現在的災難,災難就這麼來的。

 

  我聽到很多人說,如果這次災難沒有了,很多人罵我,要毀謗我,說我造謠生事。我聽了笑笑,他們替我消災,替我延壽,替我修福報,為什麼?這是誣賴。災難不是我說的,我也不是預言家,我也不是神仙,我沒有神通,我怎麼知道有災難?災難是外國人說的,美國「2012」的電影是他們拍的,我不是製片人,我不是主持人,我根本就不知道。你們毀謗盡量毀謗,我歡喜,不經過這些考驗不能成就,我對你們沒有怨恨,我對你們只有感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我每天講經迴向,都請求佛菩薩幫助我們化解災難。我這個迴向裡面第二條,全球各地一切人為、自然災害,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這麼多年來,我天天在這裡祈禱。

 

  學佛的人,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恆順大自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法則。人哪有沒有死的道理,災難來了,那正是我們往生時間到了。再大的災難掉在面前不驚不怖,沒有絲毫恐懼,念佛求生淨土,佛就來接引。真誠懇切到極處,我們起心動念佛全知道。《妄盡還源觀》上告訴我們三種周遍,第一個是信息,周遍法界,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這是感應。我們念頭立刻,有緣的眾生,有緣的佛菩薩,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有緣,他就來接引。怕什麼?你們怕災難,我歡迎災難。你們說我說的不靈,那大概是我這些年祈禱有了效果,果然把災難化解了,把災難延遲了。好事情!我做的是好事,不是壞事。所以你們對我的毀謗是對我有利益的,跟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兩樣,我學忍辱仙人。你們個個當歌利王,我做忍辱仙人,我們再把大乘佛法表演一次,好事情,不是壞事情。

 

  目犍連表示本有的神通。大迦葉尊者,「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定慧。有定有慧,決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就靈光獨耀了。迥脫根塵,迥是遠遠的,擺脫六根六塵,代表什麼?代表十法界。十法界擺脫了,就往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最低的也是法身大士。阿難代表「慶快平生,心心相繼」,為什麼?遇到佛法,你看得人身遇佛法,遇到大乘,遇到淨宗,又遇到這樣完美的會集本,連我們上一代都沒有遇到過。特別是黃念祖的集註,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遇到的。無比的珍惜,這個緣得來不容易,這是決定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一定要把它抓住。

 

  「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付法是繼承釋迦正法,正中之正,正中的中心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這是付法。傳心是禪宗,這部經是禪宗的心,是禪宗的顯說,把禪講明白了,就這部經。所以,它是宗之心,是教之主,付法傳心。「一句名號」,最後歸結到一句,就是阿彌陀佛,總歸到這一句,「直顯本來面目。於此薦得,始稱帶角之虎」。這是古大德形容,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這一句名號裡頭,禪、淨、教、密統統在名號之中,這一句名號也是無上的密咒,所有一切經咒都不離這一句名號。所以就是人不認識,學各個宗派,他們不能接受,說我們淨宗自誇自大,產生懷疑、毀謗。所以不能講,講了也惹麻煩,但是事實真相如是。我們淨宗同學,自己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有懷疑,有懷疑,障礙你往生淨土,障礙你功夫得力。你必須完全相信,絲毫懷疑都沒有,那你得的利益就很快。

 

  《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假,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表演,三天三夜,他功德就圓滿了。他能夠成就,是一個壓力壓住他,因為他是個出家人,不守清規,破戒犯齋。好在他相信因果報應,他自己一反省,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墮阿鼻地獄。想到地獄苦,他就害怕了,這個害怕逼著他認真努力。因為他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極樂世界,一個是阿鼻地獄,沒有第三條路可走,所以拼命。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覺,三天三夜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為什麼?那是真心,他沒有一個妄念,人要發狠心!

 

  彌陀來了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給他授記了,佛沒有妄語的。他說不行,我劣根性太重,禁不起誘惑,那十年我又不知道要做多少罪業,我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就同意了,好,三天之後來接引你。他就把這個信息告訴寺院大眾,三天之後他往生。寺院沒有一個人相信,這破戒比丘,每個人都罵他,瞧不起他。好在三天時間不長,我們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三天之後,跟佛約的時間到了,請寺院大眾念佛送他往生。念到大概一刻鐘,古時候的一刻是我們現在大概四十分鐘,他告訴大家,大家看不到,他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他看見了。跟大眾告別,他就走了,沒有絲毫的疾病。三天三夜,給我們做了榜樣。沒有不往生的,真的,不是假的。

 

  往生之後統統丟得乾乾淨淨,千萬不要以為,我往生之後,我這個身體要怎麼辦?怎麼處理?那就完了,你就去不了了,你的身還沒放下。往生了,身體他們愛怎麼處理怎麼處理,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心上沒事,這才瀟灑的走了,管這個事情幹什麼?不許可有任何一個念頭,萬緣放下,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只有一尊阿彌陀佛,跟佛去了,這就對了。所以,後頭這幾句話講得好,「但當驀直念去」,就是一直念去,就是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便是無上深禪」,不要再羨慕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這是《觀經》上的話。持名念佛有定持、有散持,定是制心一處,這個功德很大;散,心還不能集中一處,還有妄念,還有妄想,這叫散念。不要去想這些,定持、散持功夫一樣的,不要去想這個,就是一心把阿彌陀佛念到底,阿彌陀佛就會來現身。千萬不要有妄想,一個妄念都不許可有。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彰是彰顯,把阿羅漢排在前面,菩薩排在後面。「正如《佛地論第二》云」,這個排列法,《佛地論》裡頭有說,「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聲聞是什麼人?是佛現前的學生,沒有離開佛陀,常常跟在佛的身邊,他們代表佛教的形象。你看到這些聲聞,你才知道佛教他們些什麼,為什麼?他們做到了。這就是佛陀教學的成果展現在面前給大家看,所以他們擺在第一。菩薩是畢業的學生,老學生,這些學生多半在外面教學,偶爾回來。所以把他們擺在第二位。「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佛的教學,弟子要把它演出來。佛教我們淨業三福,我們全做到,表演出來了;佛所講的三皈、五戒、十善,弟子們做到了;佛所講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統統都做到了,真佛弟子。讓大眾看到了讚歎,佛陀教得真好。沒有這些人表現,誰知道?誰能相信?有這麼多人真正做到了,大家看到歡喜,我也想學他。把眾生學佛的念頭引發出來,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你要曉得什麼叫佛教,你到寺院裡面去看看出家人,你就知道什麼是佛教。但是今天的寺院不遵守佛的教誨,你看到出家人,你不相信佛教。我們年輕人就是有了這個毛病,到寺院裡看到出家人,他們的工作是什麼?為死人服務,念經、超度、搞法會,搞這個東西。讓我們年輕人看到,這是迷信,自然生起排斥,不願意接觸,不願意進寺廟。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如果不是跟他,我這一生跟佛就沒有緣。佛教是老師介紹的,這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他絕對不是迷信。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當時我有疑問,我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哪裡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他老老實實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從來沒有人講過這個話,這個話是真的嗎?我對老師有信心,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這門進不來。

 

  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課不是在學校上的,是在他家裡上的,學生就我一個,一分錢學費也沒繳。他不會騙我,他為我上這個課是道義。這樣一個人要請他來做家教,那一個月給多少錢給他?我們也不敢,也沒有這個能力,完全是他主動的。我們原來的意思是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他不讓我到學校去,每個星期兩個小時,在他家裡上課,他不會騙我。告訴我,佛教經典哲學,今天不在寺廟。我說在哪裡?在經典裡面。這句話非常重要,他要沒有這句話,我到寺廟向和尚們請教,他說不出來,我就會認為老師說話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話說在先了,他說為什麼?現在出家人不學經教,所以你問他,他不懂,他會念經,他不曉得意思。所以你要學佛經哲學,一定要從經典下手。這是他指導我修學的方法,從哪裡入門。

 

  緣殊勝,老師把佛經哲學這個單元剛講完,我就有機會認識章嘉大師,這是專門學佛的,我就開始到寺廟裡找經典。老師告訴我要看哪些書,這些書市面上買不到,都在《大藏經》裡頭,有很多重要的要抄。學習的時候沒人指導很苦,就認識了章嘉大師。他非常慈悲,像先生一樣,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他忙的時候一個小時,不忙的時候兩個小時,我讀的這些經論有問題,向他請教。所以我學佛的根,章嘉大師奠定的,這樣的善知識可遇不可求,緣分!知道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一門學問。

 

  中國古人這些典籍,是教人成聖成賢的,佛教這些典籍是教人成佛、成菩薩的,它不是教你別的。所以,這真正叫聖賢教育。聖賢教育於名聞利養不相干,這個一定要知道。孔子在世,沒有社會地位,他做官只做了三個月,就下台了,魯司寇。魯國就是現在的一個城市,那個時候的君就是現在的縣市長,司寇是幹什麼的?警察局長。孔子做了三個月警察局長,大概是把少正卯殺掉了,所以他三個月就下台了。為什麼殺少正卯?少正卯邪知邪見,能言善道,他辯才無礙,大概孔子也辯不過他。但是是邪知邪見,他會把人教壞了,這個罪名把他殺掉了。今天言論自由,那他就沒有問題了。他帶給社會負面的影響,所以孔子把他殺掉了。孔子一生沒做過官,平民,這是聖人。孔子沒有財富,在現在講他屬於清寒之家。一生教幾個學生,喜歡教,教學生,學生家裡家境好的,送一點供養給老師;家境不好的,孔子收的供養多,分給這些家境不好的學生,大家分享,過這種日子。

 

  所以,名利要放得下,放不下是障礙。度化眾生是緣分,不能攀緣,隨緣不攀緣。也不去製造這個機會,緣分就是機會,也無需要去製造機會,那還是攀緣。真的若無其事,你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清淨心、定心生智慧。有緣人來找你、來拜訪你,可以接見,可以教他。真正到自己有一點小成就了,會有這些訪問的人,他自然給你在外面介紹,這樣你就小有名氣了。心裡頭有沒有?不能有。小有名氣自己就歡喜,覺得自己以為不錯了,傲慢心生起來,你已經離開戒定慧,你已經接近貪瞋痴,這個時候要不嚴加防止,就毀掉了。所以,修道的人很多,真正成功的人很少,為什麼?都是中途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遠離正道了。

 

  所以今天我們親眼看見,許多人年輕時候不錯,有志氣,有抱負,有正知正見,可是一踏入社會不久,就被染污了。這個現象是正常現象,你讀佛經就了解。為什麼?每個人在六道輪迴裡頭無量劫的薰習,薰習的是煩惱習氣多,倫理道德少。所以,倫理道德分量少,煩惱習氣多,決定敵不過外面誘惑,自然趣向,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尤其是現代。古人還有不為名利誘惑,把生死置之於度外,有,歷史上有記載,少數人,絕大多數人禁不起誘惑。現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了,不受外面誘惑的,我們相信他是佛菩薩再來,是聖賢再來,他不是凡人。他如果不是聖賢再來,被誘惑的是正常現象。

 

  我們如何能把自己保住,這就不得了了,幫助別人,佛都做不到,我們哪有這種能力。佛菩薩只能教導我們,路是自己走的,於佛菩薩不相干。佛菩薩指的是聖道,是正道,我們自己貪一點小的名望,貪一點小的利,就走到邪道了。邪道會愈陷愈深,深到極處,自己也知道是罪業,自己也知道是墮落,不在乎了。反正有一天享受一天,明天還沒到,管它幹什麼!就墮落了。墮落之後的苦,後悔來不及了。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太多太多了。我們能夠保守的,六十年沒有被外頭誘惑,靠什麼?靠經教,認真讀經。讀經分量不要讀得太多,太多所謂貪多嚼不爛。寧願少讀一點,細嚼品嘗,讀出味道來。有時候一句經文,我差不多用三分鐘到五分鐘,這裡頭有味道。一個小時,這本就讀一、二頁,進度很慢,它真有味道。讀書不在多,就在品嘗它的義理、它的滋味,這個裡頭就得法喜。介紹的時候,一句經文可以引申很多很多的理跟事,講幾個鐘點都講不完。入得愈深愈好,愈廣愈好,廣是一句經文裡頭有很廣泛的義理在裡頭。然後你對於經典你才喜歡,你才真正愛它,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遍遍不一樣,讀不厭。天天讀,永遠讀不厭,味道嘗到了。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聲聞眾,我們學到此地,下面「菩薩眾」。菩薩眾,先列出家菩薩,第一會,「淨密不二」。聲聞裡面講的禪,禪淨不二,大乘教裡給我們講密。「又有普賢菩薩」,這在中國,是四大菩薩之一。中國大乘佛教有四大名山,普陀,觀世音菩薩;九華,地藏王菩薩;五台,文殊菩薩;峨嵋,普賢菩薩,峨嵋山。註解裡頭說,「又有普賢菩薩,菩薩乃梵語之略存,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這是梵語的原音。摩訶翻成中國意思是大,菩提翻為道,質帝翻成心,薩埵翻為眾生或者叫有情。所以古譯,菩薩是翻成「大道心眾生」。古譯,玄奘大師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譯,玄奘大師以後翻譯的叫新譯,以玄奘大師為標準。玄奘大師翻譯的菩薩,叫覺有情,覺悟了的有情眾生,他沒成佛。佛沒有情,把情轉化成智慧。智慧跟情是一體,覺悟的情就是智慧,迷了的智慧就是情。所以它是一,一體兩面,翻作覺有情。大道心眾生。「合之」,合起來講為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

 

  「同佛所證之謂覺」,他所證得的跟佛是一樣的。佛是圓滿的見性,菩薩見性沒有圓滿,古人用月亮做比喻,佛是十五的滿月。菩薩,大菩薩,像十地菩薩,大概是十三、十四的月亮,沒有真的圓滿,還差一點,這個是地上菩薩;如果是三賢菩薩,那大概是初八、初九的月亮,一半的樣子。用這個比喻很好,它是真的月亮,可不是假的,同佛所證。「無明未盡」,他沒有證得圓滿,無明沒有斷盡,所以叫有情。這個無明,在摩訶薩裡頭,是指無明的習氣。無明是起心動念,他真斷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法身菩薩。如果連起心動念習氣都斷乾淨了,他是妙覺如來。於是我們就知道了,大乘修行修什麼?我們就明白了。眼見色,耳聞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般若智慧;沒有起心動念,是自性本定。所以,他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清楚。

 

  修行,用功在哪裡用?在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用功。能夠做到不執著,這就是阿羅漢,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執著,但是他有分別、有起心動念,這是阿羅漢,這人稱為正覺。不被境界所迷,不被外境所影響,這是聖人。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沒有,分別心都沒有,這人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叫成佛,這個佛是法身大士,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修行要在境界裡修,離開境界怎麼修?不起心不動念,心是清淨的,心是平等的。淨宗同仁怎麼個修法?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你不要認為這是好,那個是壞,錯了,平等;好人、壞人統統是阿彌陀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是阿彌陀佛。佛眼看眾生都是佛,眾生看諸佛都是眾生,所以境界不是一定的,隨著你念頭變,你用什麼心,外面境界全變了。所以,災難不可怕,災難可以化解,我心裡頭一片全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聽說有災難。我是個真正修彌陀法門的人,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不會有災難。周邊地方有災難,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為什麼?境隨心轉,就這麼個道理。哪個地方有真正修行人,這個地方就是福地,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人決定不能有自私自利,決定不能有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是一切邪惡的根,邪惡對自己的感染就是疾病,對環境的感染就是災難。最好的念頭,第一個好念頭,就是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還有亂七八糟的想法?那些想法統統是輪迴業,輪迴業做多了,你怎麼能出離?鍋漏匠的本事沒有別的,就是完全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他什麼念頭都沒有。真正是萬緣放下,所以三年有這麼樣的成績拿出來,大家看到了。我們跟他們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就是他真肯放下,我們不肯放下,所以不如他。我們要肯放下,比他還要高,比他還要殊勝,因為他開端不知道,功夫成就了他才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他往生了。

 

  為什麼往生?他跟這個世間沒有緣分,這世間人瞧不起他。緣分是要人尊重他,敬愛他,喜歡跟他學習,這叫有緣。他的緣不在此地,不在此時,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就知道自己緣在什麼地方。到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智慧神通全部現前了,十方剎土無量有緣眾生完全連上了,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去。而且他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身邊沒有離開,他去應緣是應身去的、化身去的,他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這些事、理要搞得十分清楚,我們一點懷疑沒有了,我們的方向、目標正確的,我們的心不會散亂,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個世界有緣,多幫幾年,為什麼?生死自在了,想住就住,想走就走,沒有拘束。

 

  「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這個覺有情雙關的意思,自己覺悟了,是有情眾生,還要幫助其他有情眾生覺悟,它有兩重意思。自己覺悟了,這是菩薩;幫助別人覺悟,是菩薩的事業,是菩薩的本分。「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最簡單的稱呼,稱菩薩。這是菩薩兩個字的解釋。

 

  下面為我們細說,「云何為大道心眾生?」為什麼?云何是為什麼,稱他作大道心眾生。因為他具足四大,就是四種大。「四種者,《清涼疏》謂」,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裡面這段文,《華嚴經疏鈔》裡頭的。第一個,「願大,求大菩提故」。大菩提是什麼?如來所證得的,不是菩薩證得的。他不求別的,求如來所證得的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是自性之外的。自性之外的你去求,未必能求得;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你決定可以求得。那佛的話你聽不聽?你要相信,聽,你真幹,你就能得到。佛告訴我們,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無量功德,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外頭沒有。大乘教裡佛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自性,叫明心見性。所以佛法不求別的,只求明心見性,我自性裡頭萬德萬能同時現前。不但是自受用,最重要是他受用,我用萬德萬能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度眾生成佛道,自己沒有功,為什麼?他自性有的,我沒有絲毫東西幫助他一點,全是他自己的。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統是自家本有的,只是恢復了,沒有一樣是新得來的,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願大,絕不求世間名聞利養。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見到你,我把位子讓給你,你要不要?摩醯首羅天王是娑婆世界主,沒有比他更高的了,他統治的整個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大梵天還不行,大梵天是初禪天的主,這是第四禪,四禪天主。那你要一看馬上就迷了,你去當天王又迷了,天王死了還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

 

  第二個,「行大,二利成就故」。二利是自利、利他,不能自利就決定不能利他。自利是什麼?自利是明心見性,是斷煩惱,證菩提。淨宗之妙就妙在這一句佛號,不要用別的功夫,就是一句佛號,不知不覺煩惱斷了,不知不覺業障消了。鍋漏匠做例子,鍋漏匠在沒有學佛之前,你看他那個樣子,煩惱、業障多重,比普通人高出十倍都不止,這麼可憐的一個人。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甚至於人家都不屑看他一眼,這樣的人。就是這一句佛號,三年把他的煩惱念掉了,把他的業障念掉了,他自己並不知道。感應佛現前,佛肯定現前,要不然他怎麼預知時至?決定是見到佛了。他老實,他不說,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只是往生前一天到城裡去看看一些親戚朋友,那是什麼?辭行,見最後一面,也沒有告訴他們,他們都不知道。第二天他走了,走了大家才知道,昨天來辭行。不說一句話,真有定功,沒有絲毫炫耀自己,這是末法時期的典範。所以這示現度了多少人?讓多少人增長信心,給多少人做了好樣子,那就是化他,自利、利他。

 

  第三個,「時大」,菩薩修行,「經三無數劫故」。三是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之前還有無數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圓教初住開始算起,也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天開始算起,三大阿僧祇劫,你獲得妙覺果位。之前這不一定,這時間更長。

 

  第四,「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一乘是如來乘、佛乘。佛的功德,一般就是指十善業。大乘菩薩把十善展開,展到多大?八萬四千。小乘把十善展開為三千威儀,大乘展開八萬四千。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佛是做到真正清淨,真正絲毫不染。我們能夠想得到的、能夠看的非常粗顯,但是從這兒下手。你只要真正去修,真正去做,會隨著你的時間,隨著你修證的功夫,愈來愈大。這個十條深、廣沒有邊際,八萬四千這個數字還不多,如來的果地無量無邊。十善這十道光明,遍照法界,德大。

 

  「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這個大道心的意思,《華嚴經》上四大,《法華經》上六大。這六大是,「信大法」。《華嚴》、《法華》、《無量壽》都是大法,而《無量壽》超越了《華嚴》、《法華》。蕅益大師說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不出這一句名號。所以,《華嚴》、《法華》到最後都歸《無量壽》。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不回歸極樂,它不圓滿。這經還了得嗎?得到這部經你能不歡喜嗎?你能不感恩嗎?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這才能相應。背師叛道,那先入地獄,地獄罪受滿了,慢慢再修。

 

  我們怎麼信這個教的?怎麼知道這回事情的?沒有老師的指引,沒有章嘉大師的栽培,沒有老師十年的教誨,哪裡會有今天?三個老師都不在了,我們在老師這裡建立的基礎,要不斷向上提升,這才是報師恩。老師教導我們,佛說的話,「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們今天依的無上的這部經典,就是《無量壽經》會集本。我們肯定,夏蓮老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沒有改動一個字,沒有改動一個句子,完完整整會集出來的,連經題都是的,這才能讓大家起信。不信、毀謗的,那是別有用心,我們不需要去理會。問題是我們自己要真信,自己不相信,就是背師叛道。

 

  夏蓮老來,會經的;黃念老來,是做註解的,集註的;我們之所以來,是來流通的,是來給他們兩個做見證的。我們要依教奉行,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是幫助現在人建立信心的。所以各種的毀謗、障礙,甚至於陷害,都是好事,我們禁得起考驗,我們能受苦難,只要大家相信,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沒有這些考驗,人家還半信半疑;愈是嚴峻的考驗,大家的信心愈深,我們自己的成就也愈大。忍辱仙人,不是歌利王給他的考驗,他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他成佛在彌勒之後。因為這一次嚴峻的考驗,他成佛提前了,在彌勒之前,跟彌勒換了個位置,彌勒變成他的後面。這都是前人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我們看了要能體會,要能有所感受。我們奮發更認真、更努力去修學,幫助自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與這個世間眾生有緣,自然會多住幾年,緣盡就走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攪和在裡面是無知的人,不受影響就是有智慧的人。

 

  所以信大法,信了之後要解,不理解,這個信心不堅固,會動搖,所以要「解大義」。解了之後要發心,什麼是大心?往生極樂世界是大心。為什麼?不發這個心,你發我要大徹大悟,要明心見性,要三密相應,你做不到!這是真的,你沒有能力斷煩惱,你沒有能力消業障。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消不了業障,也斷不了煩惱,為什麼?你不是大心,你不是真心,所以你消不了業障,斷不了煩惱,必須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標準在我們經題上,我在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前,在美國的時候,淨宗學會初成立,我提出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清淨平等覺,在經題上,這就是真心。用這種心念佛,才能消業障,才能斷煩惱,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不是這個心,不管用。為什麼有人念佛有感應,有人念佛沒感應?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要「發大心」。

 

  發大心,「趨大果」,大果是極樂世界。一心嚮往,一向專念,就是趨大果。所以,「修大行,證大道」,這叫大道心眾生。大行,專心淨業。大道,往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就是大道。古人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到極樂世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故名為大道心眾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屬狗的人2012年運程為您揭開一年好運勢
2012年運勢大吉的生肖
狗-----2012龍年運勢
甘肅省價格管理條例(2012年修正)
春華 2012年09月08日的日記 轉摘自日記穀日記網

TAG: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