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該持要持,不持就犯戒;該開要開,不開也犯戒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2-16 21:30:35關鍵字:開遮持犯,戒律,過中不食,心外求法,愛因斯坦,地獄罪,技術發明,因果 |
【 點擊數:105 】 【字體: 大 中 小 】 【 收藏 】【 列印文章 】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620集 2014年2月15日講於香港
不是過「午」不食,是過「中」不食,「中」是正午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上品十善生欲界天,這叫「天行」。 第四個,「嬰兒行」。我跟諸位同學講過,人生百日,體露真常,那是嬰兒行。像嬰兒一樣沒有念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百天之內他還不認生,還不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媽媽,任何一個人去逗他,他都開心。他都跟你在一起玩,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動態,非常可愛,就是真誠的愛心在這裡顯露出來;如果能夠保持,這就是佛菩薩。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實在講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來的。教育的目的,希望這個心態能夠在一生當中永遠保持,那這個人就是菩薩。用真心生活,真心過日子,真心工作,真心待人接物,沒有絲毫虛偽。 最後一個是「病行」。人在生病的時候痛苦,感受的是痛苦。這個時候要是覺悟了,身體是假的,身體不是我,身有生滅,「我」沒有生滅,能夠恢復到心平氣和,他還有壽命,他就很快恢復健康;他壽命到了,他生善道,不墮惡道。所以大乘教裡頭,祖師大德遵循佛陀的教誨,要求比丘常帶三分病,世尊出家的弟子常帶三分病,對這個世界不留戀,對這個身體不留戀,容易放下,容易成就。 【解】梵者,清凈之義,菩薩利他之行,能為一切不善之對治,離過清凈,故名梵行。 比丘這個病行怎麼落實?吃,不要吃飽;睡,不要睡得很好。所以佛家的規定,睡眠是中夜,中夜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每一天睡眠就四小時;吃飯日中一食。「過中」,太陽正中,不是過午,「午」是兩個小時,上午從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叫午時。不是過「午」不食,是過「中」不食。「中」是正午。正午,天天不一樣,要用天文日曆,天文台發行的日曆,每一天日中幾分幾秒記錄得很清楚,你要能守住,所有一切都不能過分,這叫病行。幫助他看破,幫助他放下,看破放下是真修行,這讚歎「梵行」。
好皇帝殺人太多了也得墮無間地獄
【解】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律儀」,佛學大辭典,術語,三種律儀之一。惡戒也,戒律,有善惡兩種,要誓,而作善止惡,是善戒。稱為律儀。要誓,而作惡止善,是惡戒,稱為「不律儀」。外道諸種之邪戒是也。惡戒,雖為戒律之部類,然此為顛倒之戒律,故云「不律儀」。「律儀」,發善之無表色;「不律儀」,發惡之物表色。(「無表色」,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為緣,滿身四大製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恆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 「無表」,比較上難懂,就是它沒有顯著的表形,它是人的一種意志的力量,一種強大的願力、誓願力,我發誓在這一生當中,遵守佛陀戒律,斷惡修善,這個惡看不見,內心有真正這個願力,這叫無表色。 惡,有沒有惡戒?有。特別在戰爭裡頭,軍官帶著士兵,要求士兵要發誓,要殲滅敵人,殺人要不可以手軟,要把他斬草除根,徹底消滅,這都屬於惡律儀。造了這個罪業,果報在地獄。唐太宗附身說他在地獄,無間地獄。為什麼墮無間地獄?造無間地獄的業,就要墮無間地獄,好皇帝也不行。什麼是無間地獄的業?殺人。殺人太多了,中國人、外國人殺得太多了,以這個罪業墮無間地獄。
東方人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概念,這些技術不發明
好像在二,三個月前,我看到一個信息,好像是國內傳過來的愛因斯坦附體,這個資料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到,他說他過去曾經在中國住過,中國人,出過家;而且是講經的法師,所以他很聰明。遇到過凈土法門,沒有認真學習,他說認真學習就好了,後悔莫及,這一生投生到國外,變成科學家,發明原子彈。現在在哪裡?在無間地獄。無間地獄有很多種,他是無間地獄裡面的核爆地獄,這個核爆地獄是他發明的,他現在受這個罪。他說太苦了,每一天原子彈不斷在爆炸,他就在原子彈之下,他說身上每一個細胞都受到幾千度這個核子爆炸的能量在燒烤,所有地獄裡面苦,它是擺在第一。他說核爆的時候,空中所有細菌統統都消滅乾淨,這個太殘酷了。看得到的是人,那要包括細菌那有多少?透出信息,他是地藏王菩薩,因為過去學佛的這個善根,地藏王菩薩帶他出來透這個信息,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不能用核子作武器發動戰爭,製造的人,下達命令的人,從事於核子戰爭的人,將來果報都跟他一樣,都在無間地獄核爆地獄裡頭。他在提出警告、在呼籲,希望這個世間永遠沒有核武了,他才能離開地獄。如果這個地球上還有一件核武器,他就離不開地獄。他來透了信息之後還得回去,不像唐太宗那麼幸運。他能超越,出來了,真出來了;愛因斯坦出不來。都叫自作自受,他非常後悔,這個事情是第一樁大錯事。 中國人有沒有這個技術?我們相信有。為什麼不發明?知道因果報應,不敢做。連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他在死之前全部毀掉,不留給後世。這是東方人,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概念,這些技術技巧如果傳到後世,被一些不善之人拿去侵略別人,用作戰爭的武器,他要背因果。造戰車的、發明槍炮的,這些人在哪裡?統統在地獄,無法避免。 心浮躁很難覺察,古聖先賢的文字有記載,看不懂;有善知識講給你聽,聽不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到心浮氣躁化解了,真誠心現出來了,恭敬心現出來了才能接受、才能理解,真誠沒有懷疑。說到這個地方,附帶介紹一下三種律儀。
應該持要持,不持就犯;應該開的要開,不開也犯戒
【三種律儀】: 【解】一、律儀,持善戒而發善之無表色者,即上品之善也。 這個誓願雖然沒有痕迹,沒有物質現象,它是精神現象在支持的,確實產生作用,他受了這個戒,比如五戒,受戒之後一生沒有一次違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裡頭有兩種最普遍的就是妄語、飲酒。持戒一定要懂「開、遮、持、犯」,如果不懂這個,他沒辦法執行。 你看阿羅漢為了救人,在特殊情況之下他要開戒,他要殺人,這是他的緣,他遇到了,他不能不開,不開他就犯戒了,見死不救。見到這個惡人要墮無間地獄,你是阿羅漢,你沒救他,殺他是救他。看到四百九十九個商主大禍臨頭了,你殺這一個人救那麼多人,而且被你殺的人還是你救他,他不墮地獄。不懂這個道理,這戒怎麼持法?持戒犯戒,該開的時候不開,妄語亦如是。經上有例子,獵人追一個野獸,追一個小兔子,獵人是要捕捉它、殺它,你看到了,這個兔子從哪裡跑掉了,那個獵人碰你時候問到有沒有看到兔子?有看到,從哪裡跑掉了?指反方向,從那邊跑掉了。這是妄語,但是救了兔子;也救了獵人。獵人殺生是罪過,讓他殺生的機會失掉了,救了兔子,兩面都救了,這個妄語是對的,這叫開戒,這不叫犯戒。你要是老老實實告訴兔子從那邊走掉了,獵人把它殺掉了,獵人也犯了罪過,兔子死掉了。所以要明理、要活用。應該持要持,不持就犯;應該開的要開,不開也犯戒。 「開、遮、持、犯」,每一條戒律都是活活潑潑的,沒有一條是死呆板的,這個要智慧。沒有智慧持戒不圓滿。 【解】二、不律儀,持惡戒而發惡之無表色者,即上品之惡也。 這一群人特別在什麼,我們一般講黑社會,他們也有很堅強的組織,精確發誓;還有一些宗教也有發惡誓的,這是上品惡。 【解】三、非律儀非不律儀,此中攝中善中惡之二無表色。若行中品之善而發善之無表色,非如律儀之極善,故謂之非律儀。若行中品之惡而發惡之無表色,非如不律儀之極惡,故謂之非不律儀。蓋上二者,別開極善極惡,第三者,合聚中善中惡。下善下惡不發無表色,則不攝於此中。 你發願的時候,不是真心真意相感,那就不屬於「律儀」,「非律儀」都不屬於,發願真想做,這就屬於「律儀」。 我們今天發願,要堅持「五戒」、「十善」,倫常道德要堅持,要發願求生凈土。這是說一個真正修行人,像阿羅漢不得已行這個事,他決定讚歎「不殺生」、「不偷盜」,因為奪取別人財物是偷盜,一定是讚歎。「開」,這個開戒是屬於不得已,在這個情況之下不能不開,不開他也是犯戒,應開不開是犯戒,應遮不遮是犯戒。
對的,從內求,得受用;從外求,不得受用
【解】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 這個很重要!他的知見正,他有智慧,他能把經典的義趣講清楚、講明白。這下面說,為我們問一句: 【解】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 宗密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第四代是清涼,他是清涼的學生,《圓覺大疏》是《圓覺經》的註解,宗密法師他的著作,這個裡面他說, 【解】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 「達」是通達,關鍵是善,善是善巧,「善達覺性」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不因修生」,這一句話意思很深,不是因為修行而生的,為什麼?覺性是自己本有的,修行是去其障礙而已。不是因為去障礙而生的,是本有的。這個道理要懂。我們自性,惠能大師說得很好,「自性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這個具足,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具足一切萬法。它本來具足的,不是修生的。我們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個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是障礙,障礙我們的覺性。我們把這些障礙清除掉了,覺性裡面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出來了,所以它不是因修而生的,是因為修而恢復了。是這個意思。 「抉擇無疑」,我們的選擇沒有絲毫疑惑,這叫正知見,下面給我們解釋: 【解】覺性者,性覺妙明也。 「性覺妙明」,自性本來是覺,本來是妙,本來是明,它有三個意思,「覺」是覺了,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了。「妙」是微妙,「明」是光明遍照。 【解】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云善達覺性。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云「不因修生」。因此正是行不到處也。 【解】行不到處。《大覺禪師語錄》:諸佛行不到處。只在衲子腳頭邊。列祖說不得時。弗離諸人口角畔。(按:此或禪師闡釋「本有覺性,不因修得」之義。) 歷代祖師說不得,為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開口就錯了,不許你開口,不能夠思想,你一想錯了。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就是「行不到處」的意思。它是本有的,不是外來的。 我們今天把這個認知、這個理念都放棄掉了,全部都向外學,認為心外有法,科學技術是心外的,心外有法;大乘教裡頭佛說「心外無法」,沒有說科學技術在外。那這個意思就是說,科學技術也可以從內求。對的,從內求,得受用;從外求,不得受用。從內求得什麼受用?六種神通現前了。從外求不能得神通,神通是本有的。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①分,致升沉以迥②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普度眾生。以醍醐③之一味,隨機宜而殊說④。大根則為說頓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則授以漸教,使彼徐出塵勞。隨順世間,循循善誘。示戒善,辟⑤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陳⑥趨避之良謨。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途,恒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佛則兼明果報耳。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名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痴,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⑦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於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對兄說友,對弟說恭,種種倫理之教,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無或欠缺,隨順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廣明因果報應,不爽毫釐。墮獄生天,唯人自召。乃如來至極悲心,欲令眾生永離眾苦,但受諸樂耳。故不惜現廣長舌相,為諸眾生盡情宣演。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若能常修善因,決定恆享樂果。此即書⑧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⑨之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視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自趣險道,欲不墮坑落塹,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廣被十法界機。若約人道而言,即無一人不堪受佛法,亦無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則俗美人和,家齊國治。唐虞盛世之風,何難見於今日。因茲道啟西干,法流東震⑩。歷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隱贊治道,伏兇惡於未起,消禍亂於未萌故也。至於出家為僧,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此諸淺說,乃如來隨順世間,漸令出世之人天乘法。余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咸皆以此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覺,徹證吾心本具之佛性,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其義深遠,姑置勿論。(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 書二) 註解: ①攸(yōu):長遠;安閑;迅疾。放在動詞之前,構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所」。 ②迥(jiǒng):遠。 ③醍醐(tí hú):酥酪上凝聚的油。佛教用以比喻佛性。 ④殊說(shū shuō):特別說。殊,特別。 ⑤辟(pì):開;開闢;開拓。 ⑥陳(chén):述說。 ⑦約(yuē):約束;限制。 ⑧書:即《尚書》。《尚書·伊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⑨易(yì):即《易經》,也稱《周易》。 ⑩東震(dōngzhèn)指中國。震,震旦。中國在東方,故稱。印度古時稱中國為震旦。 |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悟梵法師能否真正往生,就看她是不是真懺悔
※凈空法師: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難信能信非普通人--學佛網
※凈空法師講《佛說十善業道經》42_妄語是煩惱,最嚴重的煩惱。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勸人修行,頭一個要斷妄語。
※凈空法師:吝法的果報,生生世世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