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移動支付趨勢分析
對於支付行業來說,大起大落的2017年已經過去,迎來了驚心動魄的2018年。開年大戲,就是各方解讀央行聖誕節發布的296和242號文,規範條碼支付,當然還有281號文,強調斷直連,規範創新支付業務。以如此方式開年,註定了2018年對於支付行業來說,也不是平凡的,那麼在2018年將會發生怎樣的事呢?不妨大膽的猜測一番。
關注監管帶來的產業新機遇
在強監管之後,支付機構們大呼業務開展愈加困難。然而強監管之下,是另一種生機。296號文規定,使用靜態條碼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央行的限額,讓支付巨頭有些措手不及,對於固態碼收單是較大的打擊,但是這也促進了動態條碼顯示設備、智能POS等設備的產業發展。
另外,在288號文《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優化企業開戶服務的指導意見》中要求,銀行必須強化企業開戶管理和風險控制,在2017年的監管中,不少銀行因反洗錢不力被罰,其中對企業開戶風險控制不足是一大原因。但文件同時也鼓勵銀行將人臉識別、光學字元識別(OCR)、二維碼等技術手段嵌入開戶業務流程,作為讀取、收集以及核驗客戶身份信息和開戶業務處理的輔助手段。
此外,在2018年,最熱門的話題應該是斷直連了,央行要求2018年6月30日前所有支付機構和銀行需要接入網聯。296和281文件也重複要求不得直連銀行,不得支付機構互轉。直連的生意做不了,網聯和銀聯的輝煌時代要到了。
第三方支付賬戶的金融屬性將增強
銀行賬戶擁有較高的金融屬性,可以在除了大眾支付場景以外的場景使用,比如ATM提現、公司對公賬戶。而第三方支付賬戶,其實更多只是一個用於消費的賬戶,央行對此限制較多。2017年,對於第三方支付賬戶的使用界線,爆發了一次標誌性事件——蘭州銀行微/支二維碼ATM提現業務被叫停。蘭州銀行試圖通過微信和支付寶直接進行ATM提現,這樣方便了普羅大眾,但違規就是違規,不能以任何理由得到寬恕。
未來,第三方支付賬戶的金融屬性將會逐漸增強,首先是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正在逐漸增強,銀行賬戶功能強大是國家對銀行的監管足夠強,必要時候可以通過銀行進行國家金融調控。從用戶角度來說,銀行賬戶擁有身份證、U盾、當面開戶等各種安全保障,安全等級跟上的情況下,應用場景會更加豐富。在這方面,2017年5月,支付寶和財付通被央行罰3萬,「罪名」就是賬戶實名制不達標。在第三方支付賬戶監管不斷加強的情況下,其可拓展的場景也將提升。
其次,2017年支付行業最為關注的事應該是網聯的進展了,第三方支付已經是中國特色,第三方支付所集合而成的網聯更是世界獨有。從股東成員上來說,除了央行嫡系部隊佔據了37%的股份,支付寶和財付通領頭,其他支付機構佔據了63%的股份。209號文要求,到2018年6月30日,所有的支付機構和銀行將接入網聯,網聯建成之後,將會為支付機構爭取更多政策話語權。所以,以銀行為主要股東的銀聯和以支付機構為主要股東的網聯,打起來不是正常的嗎?
二維碼與NFC在交通支付的技術優劣將分出勝負
在2017年,交通支付可謂是移動支付大戰的焦點。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先後向交通領域推出了二維碼支付方案,並且迅速的落地,許多行業回顧2017年交通二維碼支付的發展,都表示完全沒有想像到速度會如此之快,就連銀聯也有個別項目,推動銀聯二維碼落地交通領域。與二維碼技術不同的是,NFC技術雖然在2017年也在銀聯和手機廠商的推動之下擁有較好發展,ODA技術和Pay方案等方案均有實際落地,但NFC的推動仍然較為緩慢,這不僅僅單指2017年,而是對整個技術發展歷史的描述。
2017年,二維碼支付在交通領域的基礎場景搭建基本完成,NFC交通支付也進入了部分城市,二者的技術優劣之戰已經開打,比如杭州地鐵,既支付寶支持掃碼,也支持閃付,通過各種Pay過閘。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項目運營的不斷深入,用戶對應用和技術的選擇將會有一個結果。目前掃碼過閘已經出現了APP故障無法生成(福州地鐵)、二維碼支持閘機過少(杭州)、聯機支付方式下線(樂清)等問題,而NFC方面也出現了上海地鐵應用「Metro大都會」要求關閉功能的情況。
兩種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創新方面,NFC有銀聯的ODA和聯機預授權,二維碼有通過雙離線和藍牙實現快速過閘。
二維碼有用戶基數,有用戶習慣,NFC有更加快捷的體驗。用戶會選擇誰,這都很難說,或許2018年會有答案。筆者更趨向於NFC,坊間傳聞,OPPO、Vivo已經完成了對NFC支付項目的測試,上線是隨時的事,終端不足的問題有望解決。當然,NFC和二維碼在交通領域的使用會並存,只是交易筆數的比例上會有勝負。
生物識別的信息安全防護將凸顯
在移動支付時代,信息安全變的愈加重要,徐玉玉等系列事件的全民關注,讓電信詐騙成為了這兩年的焦點名詞。隨著監管的加強,技術的升級,產業鏈各方對信息安全的重視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程度。但信息安全也不僅僅是數據上的安全,更是生物信息的安全。在2017年Face ID的大火,就如當年蘋果剛開始應用Touch ID一樣,人臉在身份認證上的應用開始普及。與此同時,移動支付與生物識別的結合也更加密切。
各種無人零售方案、網路認證方案、銀行服務、APP好像沒個人臉識別系統,都要被時代所拋棄一般。許多用戶為了嘗鮮,同意了各種用戶協議。然而由於所謂的商業「風口」鼓吹,普通用戶較少關注生物識別信息的泄露嚴重性,而更多的灌輸其唯一性、不可篡改性特徵,以致於誤認為非常安全。
2018年1月16日,宜賓公安網安專場新聞通氣會上,通報了一起通過破解支付平台「人臉識別」進而竊取資金的案件,在業內掀起渲染大波。生物識別的確具備比較高的唯一性、不可篡改性,但是一旦被泄露,用戶自身也不可修改。如果一個人走在路上,不法分子通過人臉識別設備,就可以知曉你的地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資產等信息,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在經歷了2015年指紋識別的普及,2017年人臉識別的大火之後,很可能2018年成為生物識別信息安全防護的重要一年,生物信息泄露的「徐玉玉事件」可能在今年出現嗎?
當然,隨著貨幣數字化,信息安全都將是未來支付行業的重點領域,只是生物識別的信息安全會在所謂的「風口」期,顯得更加重要。
聚合支付行業大變革,洗牌、出海、增值服務
聚合支付在2017年經歷了大起大落,受到了央行的認可,但也遭到了「捧殺」,因為聚合支付確實為商戶帶來了價值,但同時違規問題也不斷出現。217號文之後,支付通道縮緊很多聚合支付服務商感受到了來自政策的壓力。隨後的281、296號文重複強調著斷直連,讓整個支付行業趨於正規,聚合支付未來很難有「灰量」。
「90%以上聚合支付都是二清。」在2017年,支付行業對於聚合支付有著這樣的共識。在行業正規化的背景之下,2018年的聚合支付將迎來大變革,曾經大量依靠「灰量」生存的聚合支付服務商將被洗牌。此外,如何在正規玩法之下,為商戶提供有價值的增值服務成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問題,貸款理財、分期、電子發票、營銷、行業應用、廣告、非敏感數據等服務將成為聚合支付服務商的服務拓展重點。
此外,整個支付產業在2017年見證了支付巨頭出海聲勢的浩大,擁有實力的聚合支付服務商也正是在這一年,積累實力準備在國內支付產業監管趨嚴、薄利化趨勢之下謀求出海。在2018年,有更多的聚合支付服務商將加入出海的行列當中,其中也不乏擁有支付牌照的機構。此外,在最近央行公布的2018年監管重點中也有提及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方向,未來也必將有更多政策利好。無論市場還是政策,支付企業出海都勢在必行。
銀行系移動支付將迎來政策紅利期
銀行做移動支付,似乎都是以旁觀者的角色存在,早期的NFC與2.4G標準之爭,到後來的二維碼與NFC之爭,再到二維碼政策開閘,錯失了二維碼支付拓展的黃金時期。而到2017年年末,一系列的政策執行之下,對銀行的各種利好開始呈現。
首先是賬戶分類管理的優化,最近央行發布了《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這將推動Ⅱ、Ⅲ類戶成為個人辦理網上支付、移動支付等小額消費業務的主要渠道,極大的釋放銀行的金融業務潛力。
其次,296號文對固態碼進行了500元限額,對於銀行的相關NFC支付產品有利好,銀聯近期還發布了《商戶小額免密免簽業務運營指引》,將小額雙免的單筆交易額度提升到1000元,單日提升到3000。這一抑一揚,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有較大利好。
最後,在聚合支付方面,由於擁有資質,不存在「二清」風險,此外擁有自身賬戶體系和較強技術積累,銀行推聚合支付產品具有天然優勢。在推聚合支付產品的同時,聚合自身移動支付應用,在收單和支付場景搭建方面有雙重利好。
清算市場迎來變局之年
斷直連是近期的熱門話題,央行209號文規定,2018年6月30日全部支付機構必須接入網聯。而最近的296號文條碼支付規範則規定,在2018年4月1日,支付機構必須斷直連。
愈演愈烈的斷直連監管之下,是清算機構之間的明爭暗鬥。銀聯最近發布新一代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台,與此同時還召開2次非銀行成員機構業務溝通會,較為高調的為斷直連而努力。網聯新春也發布了一系列平台數據,有對外宣布自身擁有斷直連技術能力的姿態。另外,央行曾經認可的也擁有清算資質的農信銀,密切的與財付通、支付寶進行洽談,參與斷直連大業。
此外,境外卡組織萬事達與Visa也持續關注著中國清算市場的開放,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甚至不惜成立合資公司。在2017年年終,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態:全面開放我國支付清算市場。相信,在2018年,外卡組織進入中國將邁出較為實際性的一步。
銀聯、網聯、農信銀、Visa、萬事達…在央行對支付機構斷直連的強壓之下,2018年清算市場競爭將尤為激烈。
區塊鏈的非虛擬貨幣應用席捲金融支付領域
2017年,比特幣等去中心化虛擬貨幣成為了全社會的焦點,隨之而來的是商業對相關區塊鏈技術的關注。在禁止ICO、關閉數字貨幣交易中心等一系列的政策打壓之後,大部分泡沫被打壓,區塊鏈在虛擬貨幣中的應用熱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區塊鏈技術如何與傳統商業進行結合,其中也包括金融支付領域。
螞蟻金服、招行、上海銀行、民生銀行、清算協會等極具代表性的企業和機構,或是公開相關項目,或者表達相關言論,都認可區塊鏈在金融支付領域的應用,以解決傳統技術難以企及的問題。
近日,官方媒體人民日報還特別專題報道了區塊鏈,承認其技術對市場的積極意義。其中對於區塊鏈在金融支付當中的應用還如是說:「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效率。」
可以預見,在虛擬貨幣泡沫破裂之後,區塊鏈在金融支付領域的應用將在2018年獲得長足發展。
關於支付行業的未來,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風水看如何移動好你的床
※從水土不服到遍地開花 移動支付在香港「攻城略地」
※裝修秘笈——移動家私
※知足歌【移動竹簡長卷】
※移動互聯網為什麼不是簡單的互聯網移動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