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殲

國產蘇-27詳解

解放軍空軍曾擁有包括殲-6、殲-7、殲-8現役主力戰機約5000餘架,現役戰鬥機數量上為世界第一。正如在之前的頁面中我們看到的,即使是最先進的殲-8系列與美俄戰鬥機相比,也有著相當大的技術差距。實際上殲-8系列與美俄第二代典型戰鬥機,如米格-23、F-4等相比,某些方面還遠遠不如,例如對地攻擊能力。西方對中國的軍事孤立和包圍,蘇聯瓦解、東歐巨變使得中國必須獨自支撐社會主義的大旗。海灣戰爭更令中國領導層認識到,科技是戰鬥力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這種情況下,自行研製的殲-10和引進後消化的殲-11成為了我空軍建設的重中之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蘇聯解體和海灣戰爭之後,西方開始將頭號敵人由蘇聯轉為中國,我國周邊形勢也越見吃緊。在我國周邊,以美國為首、部分國家參與,形成了一個實際意義上的包圍圈。台獨勢力走上前台,進而台獨思想成立了台灣政治的主調。台灣軍方分別自美、法引進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戰機。韓國、朝鮮、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也分別引進F-16、F-18、米格-29等高性能戰機。此時若不再想想辦法,解放軍空軍如果離開廣闊的國土,恐怕會真的不堪一擊。

中國殲11戰鬥機

殲-11戰鬥機

但另一個有利因素也相應出現,那就是蘇聯與中國關係解凍,戈爾巴喬夫訪華,重開中蘇交往之門。隨後俄羅斯經濟惡化,急需硬通貨,大量拋售先進武器裝備。而我國經濟起飛,一拍即合也是很自然的。1992年俄獨立之初,俄中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合同總額就已達到了18億美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級將領在內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參觀了莫斯科城外的庫賓卡空軍基地。此基地是俄羅斯軍事航空的重要試飛基地。當時傳媒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米格-29做了飛行表演,不想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架米格-29做低空特技時突然墜毀,機毀人亡。據傳當時蘇聯拒絕了中國購買蘇-27的要求,極力推薦米格-29。但中國人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蘇-27相比只不過是一個低檔前線戰鬥機。蘇-27採用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雖然比不上西方數字電傳操縱,但比起米格-29的液壓操縱有質的飛躍。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國採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另一個說法是到此時中國獲得蘇-27SK和UBK共48架。

蘇-27使用的AL-31F渦扇發動機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壽命上更是遠勝後者。中國絕對不會要差勁的米格-29,而是選擇一定數量的優秀的蘇-27,配以研製中的國產中等性能戰鬥機,形成21世紀中國空軍戰鬥機的主力。

中國人一向相信凡事只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且中國國土遼闊,對戰鬥機數量要求大,沒有那麼多錢購買大量的進口貨。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製,或者只購買少量的樣品,只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鬥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因此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一開始就立足於引進其生產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消息震動了西方,「中國威脅論」一時間鬧得有眉有眼。

根據意見 蘇-27SMK作了三方面改進

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掛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裝在機身左側,不用時可以收放以減少飛行阻力。機翼下3號和4號掛架可各掛一個500升副油箱。機翼內油箱容積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這樣SMK即使不進行空中加油,在帶副油箱飛行、用完投掉的情況下,航程可達4390千米,這個距離相當於從北京可直飛新加坡。如只進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5200千米。最長留空時間約7小時。二、SMK增加了對地攻擊能力。最大外掛重量從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

可使用多種空對地導彈。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無線電指令制導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電視制導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輻射導彈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電視制導的X-59K型等。也可以掛KAB-500KR激光制導炸彈和多種非制導炸彈、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進空空導彈的能力。仍裝有GSH-301 30毫米航炮,150發炮彈。三、導航和電子設備改用最新改進型號,可以根據客戶要求換裝西方電子設備,如法國儀錶著陸系統、多功能彩色顯示器。

Later the PLA & China aircraft companys began the argue about copy the Su-27 in China or not. The companys worried about the Chinese Su-27 would delay their own projects & benefits. The leaders finally desided to copy the Su-27, named J-11(F-11).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隨後軍方與航空製造部門之間展開了仿製蘇-27的爭論。空軍認為用蘇-27替換殲-6、殲-7機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辦法,而自行研製的新一代戰鬥機短期內無法裝備服役。但對於航空工業部門,研製自己的戰鬥機意味著保持國家航空科研的實力,更重要的是關係到自己的飯碗。因此航空工業普遍希望將蘇-27上獲得的先進技術用於改進國產戰鬥機,如用AL-31F發動機裝備殲-10戰機,用R-27、R-73空空導彈裝備殲-7、殲-8。因此航空工業部門認為仿製蘇-27將直接影響到國內的項目。此外,航空行業內部還存在著畏難心理,部分人員甚至抱著殲-8II不放,認為無需仿製蘇-27。之後中央作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決心,既要獨立研製新一代戰鬥機,又要儘快將蘇-27國產化。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

Russia would not like to sell the product line instead of the Su-27s, until China made the ultimatum. 1993, both sides agreed on making Su-27 together in China. The work started in Nov 1993.

俄羅斯其實不想出售生產線,只想出售成品賺錢。中方談判時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得不到生產線,採購量將不超過48架。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MK,引進設備金額約1.5億美元。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面展開。

沈飛工業公司是國內最早成立、規模最大的戰鬥機生產基地,被稱為「中國殲擊機搖籃」。可惜沈飛後勁不濟,在獨立研製的新戰鬥機的競爭中敗給了後起之秀。這當然有國家扶持創業相對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的成飛的原因,但也有沈飛內部的原因。沈飛的拳頭產品殲-8系列戰鬥機外銷工作非常差勁,而成飛公司的殲-7M/P則賺了不少外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沈飛上述局面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公司內缺乏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總是希望國家給予項目投資,而不是自行打開市場大門。其殲-8系列可以說是這一精神狀態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嚴重。其改進型一改再改,性能流於平淡,結果軍方根本看不上,外國人更是只考慮殲-7系列。即便在我國航空軍用電子設備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反覆改進的殲-8II系列仍未能成功外銷。

獲得國產蘇-27的主導權,讓沈飛公司絕處逢生。根據協議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飛公司負責組裝,並按20%的年進度將蘇-27國產化。俄方將提供技術支援與人員培訓,並與中方合作改建瀋陽飛機工業公司。

隨後中國開始蘇-27的國產化 多個步子走

蘇-27的國產化是分多個步子走的,開始時進行進口組裝,之後不斷提高國產率,最後仿製雷達、發動機,全面實現國產化。最初將採用散件組裝的形式,至2002年根據公開報道判斷,組裝已獲得成功。此後進而謀求提高國產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產品和改進,例如優於俄羅斯相應產品的國產電子設備等,最終徹底提高國產殲-11的技術水平。據稱屆時將出現殲-11B這一型號。從俄羅斯訂購的SK成品機在80架左右,整個協議的金額約在60億美元上下。1996年,俄羅斯正式批准了向中國出口200架蘇-27SK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合同,總價值25億美元(一說60億美金)。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關於蘇-27的中俄協議分兩部分,一是改造沈飛,引進生產線仿製;二是俄羅斯向中國提供蘇-27SK的成品及散件,總數量為200架。先引進24架蘇-27SK成品,後由中國組裝進口散件。此外有一條很重要的補充協議,當中方國產化進度跟不上時,由俄羅斯提供成品機補上。台海形勢也要求立即裝備更多的先進戰鬥機。國內率先裝備蘇-27的部隊包括負責模擬主要假想敵的「藍軍」部隊,此前「藍軍」由於缺乏先進戰鬥機,模擬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影響練習效果。還有一種說法是俄羅斯送到中國的部分蘇-27是直接從防空軍現役部隊中過來的「二手貨」,據說但因為俄廠家全新生產的蘇-27質量水平有波動,雖然蘇聯解體前裝備的蘇-27到我們手裡就等於「二手貨」,但卻比全新生產的要好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013年中,空軍在中國空軍西北某基地合同戰術訓練中心打響了一年一度的紅劍演習,空軍主力殲-11編隊模擬突防敵後方指揮中心。經過多輪苦戰,殲十編隊在預警機和地面防空部隊的配合下,僥倖擊落了突擊編隊。 紅劍演習是空軍目前規模較大、模擬程度較高的高層次訓練。金頭盔飛行員彭禮忠帶領殲-10編隊攔截突然來襲的殲-11編隊。儘管在預警機的指引下,殲-10編隊率先發現了突襲機群,但在敵機強烈的雷達干擾下,反遭殲-11率先打擊。經過多輪對抗,突襲編隊順利穿過攔截區,並摧毀了藍方預設的假目標。殲十編隊費盡心力,終於在地面導彈和預警機的幫助下,艱難的贏得了勝利。這段演習實際上是模擬重型戰機突防。從殲-11被擊敗的情況看。面對擁有預警機-防空導彈-戰鬥機的完善防空體系,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在沒有掩護的情況下突防,要完成任務仍然困難重重。攜帶對地彈藥和大量燃料的殲-11,面對採用空優掛載的殲-10,空戰中若不拋棄彈藥放棄任務——對地打擊,則難以在空戰中取勝。

蘇-27的機械製造技術是我國未曾體驗過的,需要一個全新的學習、掌握過程。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先行對蘇-27的製造技術開展分析研究並形成指導文件,翻譯編寫了《飛機結構工藝初探》、《飛機機體關鍵製造技術分析》等大量資料,加快了沈飛具體學習、掌握製造技術的步伐。

經過努力,第一次在國產蘇-27飛機主承力結構中大量採用了鈦合金焊接結構;獲得了整體壁板壓彎成形、防塵隔柵電火花加工、鈦合金化銑、電子束釺焊散熱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電子束焊接起落架項目,為國家和用戶節約了資金,也使電子束焊接設備及工藝技術上了一個台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機體的焊接組件部件近千件,涉及的零件近萬件,幾乎遍及整個飛機機體。重要的承力構件較多地採用了焊接構件,如高強結構鋼起落架的電子束焊,鈦合金隔框和梁的潛弧焊,2號油箱鈦合金下壁板和進氣道防護隔柵採用穿透焊,後機身的鈦合金蒙皮壁板採用TIG焊和點、縫焊,鋁合金、不鏽鋼、鈦合金導管採用TIG焊、感應釺焊(含現場安裝感應釺焊)。通過建線及材料國產化階段的攻關,對俄羅斯的焊接技術已基本掌握;在承力框上正以先進的EBW取代質量較差的潛弧焊工藝,由於免除反覆機加工-焊接-熱處理的過程,將明顯地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該型機的機載設備建線階段,除常規焊接方法外,還有電子束釺焊、擴散焊、激光焊、真空釺焊、等離子弧焊及凸焊等工藝。

總體來看,從組裝轉變到自行生產殲-11,這一過程是迅速而有效的。

起初蘇-27國產化後研製導彈武器仍需向俄方採購

蘇-27的國產化研製工作中,導彈武器仍需不斷的向俄方採購。為解決這一問題,上海航天局八部在中距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武器方面提出對國內現有的霹靂11導彈作適當的改進,用來替代原有的中程導彈。

由於兩種導彈的差異,原用的導彈彈射裝置無法滿足兩彈的需要。為此,需對該裝置進行少量的改動,使其既能彈射俄式導彈,又能彈射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下圖為掛裝R27空空導彈等武器的專用車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我軍蘇-27飛行員的照片。頭盔上方孔洞為不透明保護面具的觀察孔。額頭上的裝置為頭盔瞄準具。

蘇-27及教練型座艙示意圖。轉自鼎盛中華論壇。

1998年12月16日,沈飛組裝的蘇-27成功首飛,首席試飛員為空軍第一試飛大隊大隊長付國祥。軍委領導親自觀摩了首飛過程。這標誌著仿製蘇-27工作的第一個勝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我軍蘇-27UBK教練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後續發展:中國蘇27戰鬥機衍生機型殲-11B

1998年9月1日國產化的蘇-27首飛,12月16日由付國祥駕駛完成正式定型試飛。誠然,這批產品的國產化範圍僅限於組裝,但已能叫上殲-11。傳聞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飛共生產了14架蘇-27。1999年,中國再度進口28架蘇-27UBK雙座殲教機,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面。相信依靠我國現有某些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正如之前所說,殲-10要用不同的發動機,就必定要改變機體設計,後機身外形也改得頗為怪異。這種中途改變,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價,其嚴重程度則難以估量。機身內部結構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難免有「削足適履」的難處。可以確定的是殲-10的發動機推重比應達到8.5左右,整機推重比明顯超過1。這裡要強調一點的是,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裡,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誌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製歷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六所試車台正式啟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於2005年完成。特別是中國一航成立後,該重點型號發動機被列入重點工程,各參研單位激情進取,受挫不餒,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難關,終於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製能力質的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技術繼「崑崙」、「秦嶺」發動機之後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該發動機為解決風扇喘振裕度問題,先後論證、設計了8種風扇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該發動機已研製了15年,共試製了 24台發動機,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該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個月,而俄羅斯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僅為4~6個月;該發動機1級風扇葉片(帶凸肩大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個月,而英國RR公司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為6~8個月。」

2002年6月,付國祥成功完成了配備一台渦扇-10發動機的蘇-27的試飛。目前渦扇-10尚不堪實用,因此作戰部隊仍然只能用AL-31F。此外據說我軍的AL-31的大修還必需送回俄羅斯進行,費時費錢,令空軍相當痛心。雷達方面,儘管我國地面雷達的水平相當高,但機載雷達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當然,與老毛子的雷達相比,我國在電子技術上仍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可以利用俄羅斯雷達的核心部件,如發射管,配以中國的處理晶元、電子元件和運算方法等等,提高雷達的整體性能。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的工作會議上,渦扇-10項目終於對外正式宣布研製成功,按有關技術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試驗和空中試飛任務,實現了設計定型。渦扇-10定名為「太行」。總設計師為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總的來看蘇-27的引進、組裝、仿製和國產化,極大的提高了我國空軍的戰鬥力。但其中帶出的發動機、雷達等技術問題尚待解決。某些先進技術對殲-10的研製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將引進的和我國自己的先進技術轉為高性能戰鬥機的生產力和戰鬥力,達到抗衡和戰勝敵對勢力的最終目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001年底中航一集團614所的某型發動機大修線竣工。該配套建設項目於1998年3月啟動,2001年5月竣工。614所通過三年努力達到了設計要求。該項目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之前該項目已通過了環境保護、消防、勞動安全衛生、財務決算審計、節能、大修線驗收、檔案管理等各單項驗收工作。據信此項目即AL-31F的大修線。

同時,國產的蘇-27/殲-11模擬器也已經由瀋陽某學院研製成功。據稱採用了「空間立體三維成像」技術,以進口的SGI圖形工作站為系統核心。2003年4月,經過100小時安全飛行驗證之後,完全依靠解放軍自身力量對進口蘇-27進行的大修順利通過質量檢驗。這標誌著空軍航空修理系統已經初步具備了對蘇-27自主修理、持續保障的能力,開始了由主修第一、二代機向修理第三代機的歷史性跨越。隨著空軍航空武器裝備科技含量的提高,特別是三代機等新型裝備服役時間的延長,客觀上要求自主修理、持續保障能力與之相匹配。

國產化大功告成 殲11B採用大量新技術新材料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系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只欠國產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面國產化。下圖為沈飛展覽上帶有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殲-11模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殲-11B將使用我國最新研製的衍射型平視顯示器,能夠有效的改善飛行員對各種信息的接受效率。

2006年末,在國產化殲-11基礎上繼續深入發展的殲-11B開始公開露面。該機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雷達罩從蘇-27的向上開啟,改為向側面開啟。因此雷達罩外形及連接方式有明顯變化。此外,該機可攜帶國產新型空空武器,例如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以及下圖中的霹靂-8格鬥導彈。

2004年,蘇霍伊提出的最新升級改裝建議為,以蘇-27SKM型為基礎對中國的蘇-27SK進行改裝,從而延長飛機壽命,具備在任何天氣條件下晝夜完成任務的能力,確保其多功能的運用,增加使用的武器品種,提高機組人員的工作效率。蘇-27SKM是在研製和使用蘇-30MKK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因此是對蘇-30MKK的進一步發展。從完成打擊空中和地面目標任務的角度來看,同其原型相比,蘇-27SKM的效能提高了60%以上。蘇霍伊公司已經決定在2004年年底以前在北京開設代表處,開展售後服務,以確保用戶的飛機能夠無故障、有效而安全地使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2006年,沈飛在國產化殲-11基礎上發展的殲-11B的圖片開始在互聯網上出現。據信該型號採用了國產飛火控電子設備及配套武器,作戰威力較電子技術水平日漸落後的蘇-27SK有明顯改善。據稱該型號最大的外形區別是雷達罩改為側方開啟,並使用了黑色塗料。

中國蘇式家族中的另外一個成功案例 殲-15艦載機

今年首次出海進行科研試驗和訓練的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19日在渤海某海域進行了殲-15艦載戰鬥機多批次起降飛行訓練。這是繼去年11月我艦載戰鬥機首次成功在遼寧艦著艦起飛後,再次進行起降訓練。

我們將為您詳細介紹我們第一代艦載戰鬥機——殲-15艦載戰鬥機的各型號機發展歷程。

綜合外媒報道,殲-15是中國第一代艦載戰鬥機,其攻防能力突出,具備優秀的機動性能和強大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可發現並摧毀敵方海上大型移動目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該機配有30毫米機炮,可攜帶使用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62遠程反艦導彈,霹靂-8/9近程空空導彈、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鷹擊-8空對艦導彈、KD-88遠程空地導彈,飛騰-2型反輻射導彈以及「雷石」系列制導炸彈等。

此外,殲-15S雙座型多用途戰鬥機於2012年11月3日在我國某地成功首飛。2012年11月25日,殲-15戰機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根據外媒報道,中國的殲-15艦載戰鬥機目前一共生產了8架,其中單座型殲-15一共七架,編號分別為551、552、553、554、555、556、557,一些媒體形容他們是七名中國古代俠士,又有「七劍下天山」的美譽。

我們的J15原型機試飛

由於在中國媒體的報道中說有五名飛行員先後在遼寧艦上降落和起飛,所以外國媒體普遍認為在遼寧艦上起降的飛機至少有5架,他們可能是552、553、554、555和556號飛機。另外,剛剛完成首飛任務的殲-15S雙座戰鬥機目前有一架正在試飛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為了節省研製時間,殲-15的氣動布局直接沿用了蘇-33的,其機體結構和材料是在參照蘇-33的原型機T-10K-3的基礎上(防腐蝕抗衝擊結構,摺疊翼,起落架等等),部分應用了殲-11B/BS的研發成果而來。

為了儘快形成戰鬥力,目前所使用的航電設備和殲-11B/BS同一水準,基本可以滿足現階段及未來幾年我國航母艦載機以奪取海上制空權為主的任務需求,也完全具備強大的對海打擊能力。

根據外媒報道,殲-15的551號原型機即為2009年8月31日首飛的殲-15 0001號機,沒有重新塗抹鋅黃色底漆,在機身上多個部位有便於地面觀測的黑黃色塊。

殲-15 552號原型機,以媒體猜測,552號原型機以及之後幾架原型機所用的AL-31F發動機是蘇-33使用的經過耐腐蝕改進,增加應急推力模式的AL-31F sep.3型。

來源於T10原型機 殲15不算侵犯俄Su33知識產權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早有定論,下面是我基於那個專題以及其他一些補充材料的綜述:首先說結論,不算侵權,J15不是根據SU27和SU33 製造的,而是根據T10-K-3型原型機(此處更正和強調,本版本比蘇33的定型版T10-K-2要更強大)製造的。這相當於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沈飛拿到的SU27和SU33的原始模子,這個過程沒有被披露,但是可以想像烏克蘭把T10-K交給中國是什麼狀況,但據說這個授權是合法的,所以,談不上侵犯蘇33的版權。請一定要注意,開發J15的過程中我們是沒有蘇33的,也就不可能說盜版。T10-K是整個蘇27家族的原型機之一,它的前輩是T10-1,T10-2,T10-S,T10-24等等,最終,其海軍艦載量產版就是蘇33,而蘇33的原型機準確型號為T10-K-2,我們拿到的原型機是T10-K-3,相對於第二版經過了大量的艦載試飛程序,比蘇33的原型機成熟一個版本。(這裡內容做了修正)所以,沒有人用蘇33的照片和近親就可以直接盜版,這是不現實的。我們也不能說因為兩架飛機長得像就說是盜版蘇33。但是,沈飛的J11B據說被俄羅斯人聲張過權利,說直接盜版的SU27,但沈飛也沒承認過。你就當J15和SU33是一個爸爸生的兩個不同的兒子,而J15比它同父異母的哥哥蘇33發展的更好,更牛逼就對了,都一個爹,談不上版權侵犯。這種國產化的例子在全世界很多的:日本的F2和F16,的關係,以色列的幼獅戰鬥機和幻影III的關係,當然,這種套娃式的例子,在我國是比較常見的,我們的軍用航空工業基本是從逆向仿製蘇式戰鬥機起步的,一步一步到今天能達到甚至超越原版機的局面很不容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這是T10某個型號原型機在陸基模擬跳板起飛的樣子可以看到連鴨翼都沒有(這張圖不是T10K,可能是T10-24的早期論證版本T10-2,從T10-24開始加裝了前翼,25加裝著艦鉤)

蘇33量產機。必須要指出的是,蘇33早就停產了,當時我們把航母搞回來之後,就在考慮艦載機的問題,當時覺得自己造來不及了,想直接買一批蘇33。但是俄羅斯很為難,因為重啟蘇33生產線是一個天價,所以我們評估完了之後覺得不划算。而且俄羅斯已經淘汰了所有蘇33,艦載機早就換成米格29K了。然後把這個政治任務交給羅陽,羅陽手上可真的沒有蘇33,也不可能去搞一架蘇33來仿造,他全部的經驗和資本就是一架T10-K-3原型機和一批已經國產的J11B陸基重型戰鬥機。羅陽和沈飛,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可能不太准),就完成從T10-K到J15的飛躍,這裡面很可能參考了蘇33的氣動布局,比如改進了鴨翼,但是絕無可能直接山寨蘇33,因為沒有現貨怎麼山寨?再說蘇33除了機體可以參考,其他簡直爛到極點了。J15是我們在一架原型機和一批近親量產機的基礎上完全自主研發的產品,使用了大量新技術和新工藝,全部更新的航電和雷達系統,未來也會換裝國產WS10-2發動機。在此補充殲15和蘇33的主要不同和殲15的優勢:機載雷達與航電系統:

殲15:機載計算機已經達到超過10億次每秒的運算速度,採用1553B數據鏈的綜合航電控制系統,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目標自動檢測跟蹤,合成孔徑成像等功能。

蘇33:機載計算機TS100隻有17萬次每秒的運算速度,機載雷達不具備跟蹤和攻擊兩個以上目標的能力,無數據鏈系統,無合成孔徑成像系統武器系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殲15:可匹配蘇27和蘇30家族和國產對地,對空,對海全部的主流武器,包括R27,R73,R77,PL8,PL12等空空導彈、鷹擊8和鷹擊91艦空導彈,FT2反輻射導彈,KD88空地導彈,直接裝備SS-N-22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夥伴加油系統和電子戰吊艙。

蘇33:只能裝備R27和R73,不能裝備R77,反艦導彈最多只能安裝SS-N-22的空射版Kh40,而且只能掛載一枚。動力系統:

殲15:AL31F,WS10和WS10-2

蘇33:AL31F可以說,殲15的戰力差不多比蘇33提升了不止一倍,兩機相遇,殲15可以把蘇33摁著打,打的連媽都找不到。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順道說一句啊,我持保留意見的是下面這架殲16,這...... 反正祖國強大就好,其他煩不了

"前有虎,後有狼"的殲16

最近,殲16雙重任務戰鬥機試飛圖片在互聯網上首次曝光。沒有例外,外媒照常一片吹捧,國媒同樣是照單全收,大夥就是圖網友能樂一樂。[詳細]有美媒甚至說殲16已投入量產,至少生產了24架。其實最近曝光的殲16仍是編號"1601"的原型機,按中國空軍編號慣例應遠未達到量產階段。那麼,殲16實際的性能和裝備前景又如何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最近,殲16雙重任務戰鬥機試飛圖片在互聯網上首次曝光。沒有例外,外媒照常一片吹捧,國媒同樣是照單全收,大夥就是圖網友能樂一樂。有美媒甚至說殲16已投入量產,至少生產了24架,但實際上最近曝光的殲16編號仍是"1601",按規則這應該還是殲16的第一架飛機,遠未達到量產階段。

所謂「雙重任務」戰鬥機,是指在保持大部分空戰能力的同時,擁有強大對地攻擊能力的改型戰鬥機,最早採用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空軍F-15E戰鬥機。F-15E是雙座戰鬥機,前座為飛行員、后座是武器控制官,外形與F-15D幾乎一致。F-15E增強了機體結構,掛架數量增加一倍,可以掛載更多武器以及瞄準吊艙。但F-15E的空重達到了14.5噸,比起F-15C的13噸增加了1.5噸,加上F-15E在執行任務時一般都安裝有保型油箱,機動性能比F-15C有較大的下降。所以,F-15E儘管有「雙重任務」戰鬥機這麼一個概念,但在實戰中,美國空軍一般只安排F-15E執行縱深對地打擊任務,奪取制空權由輕盈的F-15C負責。

殲16戰鬥機

一般認為殲16是蘇30的仿製型號,蘇30與F-15E定位類似,也是一款在蘇27UB雙座戰鬥教練機基礎上發展的雙重任務戰鬥機。蘇30加強了機體結構,最大起飛重量由蘇27的30噸增加至34噸以上,能夠實現「滿油滿彈」(最大機內燃油9.4噸、最大載彈量8噸)起飛,此外還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具有很強的對地打擊能力。但蘇30空重也從16噸增加到17.7噸,而發動機推力、機翼面積保持不變,所以它與F-15E一樣,空戰機動性比蘇27要差。

中國空軍在2000-2003年接收了2批共76架蘇30MKK戰鬥機,其後中國海軍航空兵也引進了24架蘇30MKK2,這100架蘇30與飛豹戰鬥轟炸機一道,構成了中國海空軍對海、對地攻擊的主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大約在1996年中俄兩國簽署轉移生產許可證協議,允許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使用俄方提供的散件,組裝120架蘇27SK戰鬥機,中方編號為殲11。但據俄媒報道,中國在完成95架使用俄方散件組裝的殲11後,開始生產除發動機外,大部分零件均為國產的殲11,並在殲11基礎上自行改進出殲11A、殲11B等升級型號。中方對殲11全面實施國產化引發了俄方的極大不滿,俄方指責中方侵犯"知識產權",或許是受此事件影響,中俄軍貿一度陷入低谷。

近年,中國軍方堅決推進殲11B的研製,大約從2009年起,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的殲11B戰鬥機開始批量裝備部隊。在殲11全面國產化的同時,中國還從烏克蘭購買了一架蘇33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交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參考設計國產的殲15艦載戰鬥機,殲15同樣由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生產。

殲16戰鬥機

這裡面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沈飛現在正同時進行著殲11系列戰機多個型號的生產,殲11B單座制空戰鬥機、殲11BS雙座戰鬥教練機、殲15艦載戰鬥機。我們可以看到,擔負著制空任務的殲11B/BS戰鬥機是最先投入量產的,這是因為空軍大量戰鬥機團過去一直使用殲6、殲7、殲8等過時戰機,急需換裝。這幾年我國海上安全形勢嚴峻,海軍遼寧號航母一直在加緊形成戰鬥力,所以,殲15艦載戰鬥機必然是沈飛接下來數年的生產重點。

這就產生了一個飛機的產能問題,因為從過去幾年來看,沈飛殲11系列戰鬥機每年的產量很少超過20架。這是因為殲11系列作為重型戰鬥機,生產所需工時較多,相較而言,成飛的殲10每年產量大約可以達到40架。這樣,中國空軍近年在制空方面倚重殲11B,對地精確打擊力量則主要投資於西飛的JH-7A飛豹戰鬥轟炸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不僅僅飛機產能上存在問題,由於殲11系列全盤國產化的考慮,太行發動機在產能方面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一架殲11B、殲15或殲16,需要2台太行發動機,如果算上備份,則需要4台。也就是說,中國一年需要為新增的殲11系列戰機準備近百台太行發動機。這對剛解決質量問題不久的太行發動機生產線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任務。

西飛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對殲16而言也是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中國空軍在過去數年至少裝備了5個團,大約120架飛豹A戰鬥轟炸機。相比老飛豹,飛豹A經過大幅減重,機內載油量增加,除缺乏空中加油能力外,其遠程對地打擊能力不會比蘇30MKK、殲16弱多少。儘管飛豹A的空戰能力僅為二代改進型戰鬥機的水平,但它造價低廉、維護工時少,特別是源自英國斯貝202的渦扇9發動機非常可靠,飛豹A以其實用性備受中國空軍的青睞。去年西飛還推出了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飛豹B,估計如果需要,同樣可以為現役的飛豹A增加空中加油能力。

殲16戰鬥機

綜上所述,殲16現在是處於"前有虎,後有狼"的狀態。如果殲16要在殲15之後、大約2017年才能大批量投產,這個時間點太晚了,因為空軍可能會在此期間再裝備2個團的飛豹A或飛豹B。屆時,中國空軍擁有約76架蘇30MKK雙重任務戰鬥機、168架飛豹A戰鬥轟炸機,負責縱深對地打擊任務的重型戰鬥機多達接近250架。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空軍,其F-15E戰鬥機的數量也不過是236架。

對殲16來說,更為嚴重的衝擊來自隱身戰鬥機。截止去年,美國F-35聯合打擊戰鬥機已生產了100架,未來將逐步進行生產高潮,不但裝備於美國海空軍,周邊的日本、韓國也計劃引進,而且規模都不小。在這種情況下,國產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必然也會加快進度,到2017年進入小批量試產是非常可能的。也就是說,2017年以後,中國空軍的裝備採購重點就會轉向殲20等隱身有人戰機或隱身無人機,這必然會對殲16形成擠壓。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2911_1.html/ ]

所以,殲16是否會投入批量生產仍有待觀察,即便獲得裝備,估計其最終數量也不會太多。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殲11D

近日,國內知名軍事論壇曝光了最新一款改進型的殲-11戰鬥機升空飛行的照片,該機機身編號為「01101」。從外觀上看,這架改進型的殲-11戰鬥機在翼尖掛架上與殲-11基本型和殲-11B型不一樣,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的一字型掛架。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4月30日報道,有俄羅斯新聞媒體援引中文報道稱,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殲-11D戰機4月29日首次試飛。這款飛機是殲-11B的升級版,殲-11B則模仿了俄羅斯的蘇-27。

據報道,殲-11D採用了中國殲-16戰機的諸多技術。這兩款飛機都由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殲-11D最引人注目的改進是,據說它採用了殲-16先進的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去年4月《大眾科學》的一篇文章介紹稱:殲-16的最重要改進是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它比蘇-30和殲轟-7A的縫隙天線雷達更強大。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使殲-16與其前身相比能從更遠距離起飛攔截敵機,並同時襲擊多個地面目標。這種雷達還通過數據自動傳輸裝置與中國的其他平台、包括無人飛行器相連以提高它們對環境的認識。

對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的採用大大增強了殲-11D相對於其前身的能力。甚至有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殲-11D可能是中國版的蘇-35,那是俄羅斯最具殺傷力的戰機。有美國軍方官員曾表示,F-15C「鷹」式和波音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若與蘇-35較量「都會手忙腳亂」。

除了雷達升級以外,據《今日俄羅斯》報道,新的殲-11D同以前的型號相比使用了更多複合材料,可攜帶更多空空導彈,如霹靂-10和霹靂-15。它還有與殲-15類似的空中加油設計。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殲-11D由兩個國產的渦扇-10A發動機驅動。

(本帖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推薦閱讀:

NBA解說的搞笑語錄:科比被瘋狂調侃,衛平布萊恩特偏愛科比
日本女人床上一語嚇壞中國男人(組圖) 
什麼是間諜船?印度國產航天測量船真的比中國厲害?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第三季是講的什麼故事?
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近半自中國 外媒:因女性家庭負擔減輕

TAG:中國 |